时间:2023-05-24 08:47: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学课堂教学的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23.5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小学是学生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其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学作为一门贯穿整个学习生涯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运用的一门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导学生如何去学以致用。
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方式不合理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任课教师均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其更多的是要求学生掌握教材上所提到的知识,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抽象的数学公式和定理,而不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手段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教学方式的不合理不仅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还会提高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造成巨大的影响。
1.2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
学生学习积极性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上课开小差的情况时有发生;(2)学生不乐于提问,不能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老师所讲授的内容,而缺乏自主的思考。以下几点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1)学生年纪太小,还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还过于贪玩,对一些枯燥的数学内容并不感兴趣;(2)教师未能充分的发挥着引导者的作用,未能正确的指导学生该如何去学习,特别是在活跃课堂气氛方面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1.3教学效率低下
教学效率低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长期以来一直都存在的问题,该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因素所造成的:(1)未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味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同时也不利于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始终y以得到快速的提高;(2)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老师没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而更加难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针对性的调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难点内容的积少成多必定会对学生的后续学习造成更多的不利影响。
2.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措施
2.1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要使得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有大幅度的提高,首要任务便是要将课堂回归于学生,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而不是让学生一味的被动接受。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只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多动脑,勤思考,勇于去探索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并且持之以恒,勤学好问,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去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2.2采用兴趣导向教学法,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别是对于年龄尚小的小学生而言,其往往只乐于去学习感兴趣的东西,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的培养也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大主要因素,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如下方式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1)用实际的操作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倡导学生自己动手去验证课本上所提到的各种公式和定理,例如三角形的相关内容的教学时,并可鼓励学生用木条等材料自行制作三角形来验证相关的定量;(2)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授抽象的数学内容,例如在进行乘除法的教学时,便可将学生喜爱的动漫元素 融入其中,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改进教学方式,推行素质化教学
实践证明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的需求,只有不断对当前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与探索,推行素质化教学,小学教学的教学质量才能得以提高。改进教学方式,推行素质化教学主要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1)创新教学手段,改变教学模式,不能急功近利,过于追求短期的教学成果,而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为其今后的学生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2)丰富教学形式,改变以往教师讲授的单一形式,充分的利用多媒体设备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运用视频、课件以及版画等小学生感兴趣的内容来讲授复杂的数学知识。
2.4加强课上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发言
加强课堂互动的主要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加强课上互动主要需要完成如下工作:(1)鼓励学生提问发言,甚至可以将提问作为一个考核环节,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定期组织分组讨论和知识问答,通过进行课堂游戏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数学的乐趣所在。
2.5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而不是记住所学的内容,例如在乘法口诀的教学时,大部分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背乘法口诀,但是背过之后却很少教学学生如何用其去教学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便是要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更多的是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用处所在。
结语
小学数学更多的应该是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并不仅仅是解决课本上的作业题,只有小学阶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才能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重点、难点来进行设计,设计的问题题意清楚,条理分明,语言精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辨析疑难,纠正错误,完善认知结构. 切忌把问题设计得不着边际.
2. 基础性原则
基础性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设计的问题要体现学生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有所得;二是要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让学生有能力解决. 设计的问题不仅要让学生“努力跳一跳,才能摸得到”,有发展的空间;而且要让学生“只要跳一跳,就能摸得到”,有成功的可能.
3. 科学性原则
首先要求设计的问题从情境素材到具体内容都是真实可信的,不违背科学规律,并且具有设计的问题融入科学方法的要素,使学生学习模型、理想化、假说等方法,还要使设计的问题注重体现科学思想和科学价值观,体现新形势对学生发展的要求.
4. 启发性原则
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不用思考就能回答,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简单的一问一答,只会使学生懒惰,长期如此还会对学生的思维品质造成损害. 教师应抓住教学的内在矛盾,把握时机,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设计问题,使学生达到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不能的“愤”、“悱”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
5. 开放求异性原则
开放和发散的问题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基本知识点的中心性,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进行发散思维,深刻领会那些与中心知识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 从而使学生对知识深化理解.
二、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常用的几种有效方式
1. 设计悬念型的问题
悬念是一种学习心理机制,它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解决它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大脑皮层有强烈而持续的作用,使你一时既猜不透、想不通,又丢不开、放不下.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中位线定理”时,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任意的凸四边形,然后要求大家把各边的中点顺次连接起来,观察猜想构成什么图形. 当学生看到不管是怎样的凸四边形,都构成平行四边形时,既兴奋又惊奇. 为什么有这一规律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教师再提出三角形中位线的课题,从而把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入一个新的境界.
2. 设计实验型的问题
用动手操作促进大脑思维的发展,是许多教育家的共识. 动手操作实验能直接刺激大脑进行积极思维,它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概念,还能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实践真切感受到发现的快乐.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概念、定理的实际背景,设计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让学生的思维能够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确的上升过程. 学生在对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和总结论证中,提高了主动参与的机会,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启迪了思维.
3. 设计应用型的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现实生活是数学的源泉,数学问题是现实生活数学化的结果.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利用教材,并从现实生活中挖掘数学现象,经过加工,使它能为课堂服务,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4. 设计诊断型的问题
上课一听就懂,课后一做就错. 每次考试后,也常会听到老师们的抱怨:“某某题我已经讲过多少遍了,可学生还是做错,真是没办法. ”如何防止学生出错是数学教学上的一大难题.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征,他们思考问题时常不够深刻,不够全面. 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动态的教学资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些诊断性的问题,让学生经历出错、知错、改错、防错的过程,充分暴露其思维过程的缺陷,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免疫”能力.
5. 设计类比型问题
类比是在两类不同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 归纳是对某类事物中的若干特殊情形分析得出一般性结论的方法,其认识依据在于同类事物的各种特殊情形中蕴含的同一性和相似性. 由于数学学科知识具有很强的外扩性,而新扩知识总是与扩前知识有很多相似之处. 因此,利用设计的类比型问题,引导学生开展各种类比、归纳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鼓励学生进行一般与特殊、无限与有限等的类比,以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6. 设计开放型的问题
所谓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命题的结构而言的,即已知条件比较隐蔽,结论也不直接给出,要求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联想、概括、推理、判断等一系列探究活动,逐步得出结论. 开放性问题具有多向性、变异性的特点,在思维方面注重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要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先从我们教师学习新理念、转变旧观念开始,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处精心设计好问题,力求在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疑、解疑、质疑,自我浅探、合作深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能力,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教师们在继承传统教法的基础上,积极、大胆的探索和实践课标理念。
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新课改以来, 县、乡两级教研员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指导,和教师一起学习课标,观课、议课,探讨教法,教师的教学方式有了很大改进。如2012年11月县二小在县教研员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一起备课、观课,共同议课,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真正落到了实处。李晓兰老师在教《秒的认识》一课时,从课题的引入、探索新知,到结论的得出,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2.练习设计形式多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层次性,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练习是数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节课练习是否有效果,将决定整节课是否有效。教师在教学中能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练习内容和方法,把方法和内容结合起来,把握练习的质和量,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县二小杨芳老师在进行《八的加减法》教学时,设计了懒洋洋、喜洋洋踢毽子、投篮数学小竞赛等,这些练习题既有趣味性,也具有一定梯度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多媒体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广泛运用
农村部分乡镇以上中心学校都配有多功能室,教室里安装了电子白板,教师通过培训学习都能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大大优化了教学环境。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辅助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课堂枯燥乏味,学生毫无兴趣的局面。充分利用多媒体形、声、色、动、静的变化,向学生展现具体、形象、直观、声画并茂的视听材料,调动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引起对新知识的兴趣、好奇和记忆,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渴望,使课堂生动、活泼而充满生机。在听课中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教师都能够充分的利用。
二、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教学理念领会不深。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是我们最重要的终结目标之一。教师主动权还没有真正交给学生,教师放手不够。我们在听课中发现,绝大部教师还是难于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缺乏指导。 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体现出来,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定形式化问题,探究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有过于重视形式,忽视内容本质的倾向;教学情境的设计过分追求生活化,导致出现一些人为,牵强的内容等。
2.教学目标追求片面
小学数学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会数学思考和提高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也是数学教学的“内涵”。在课堂上,教师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认识比较简单与肤浅,忽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这种现象依然存在。如,一位教师在执教《24时计时法》时,黑板上出示了一个钟面,内圈上标有1—12的数字,外圈上标有13—24的数字,教师在讲解时只说明了外圈的数字表示24时计时法,在表示24时计时法时为什么要加12,教师并没有解释,也没让学生去思考、体会。
3.顾“优”不顾“差”
不少教师上课为了赶速度,为了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在让学生回答问题或进行交流时,点名回答的大多是成绩好,表达能力好的学生,那些本来应该在课堂上得到多关注的学困生被冷落、忽视,致使“困”的更“困”。在听课中我问一位老师为何不让差一点的学生回答或板演,那位老师说,如果叫这些差生回答或板演,定会“卡”住,教学任务就完不成。那位老师的教学任务是预设好的教学内容,殊不知真正的教学任务是把所有的学生教会。
4.备课投入不足,课堂教学随意性大
很多教师把备课简单地理解为写教案,或寥寥数笔,不管形式;或抄写教参,不图实效。教案里很少看到教师自己的理解、设计和创新。教案成了应付学校和上级部门检查的摆设,教学内容和教案内容 “两张皮”,课堂教学没有环节,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上课随意性大,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很少顾及教学目标及要求,那里黑那里站。
5.教法不灵活,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我县小学数学教师队伍年龄偏大,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部分中老年教师中已根深蒂固,他们对于新的教学思想、方法不易接受,教学中注重讲深讲透,教师仍是课堂教学的主宰者。而年轻教师从教时间短,缺少教学经验,对于怎样上好一节课还处于摸索、学习和尝试阶段,驾驭课堂能力有限。这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与合作、创新的养成。
6.课堂上缺乏评价或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标 “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恰当呈现并合理利用评价结果,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可见课堂评价对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极具重要性。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大部分教师经常忽视评价环节,学生回答完问题后,要么简单地说一声“坐下”,不做任何评价;要么对学生进行“太好了”、“真棒”、“太棒了”要么全体学生齐声回答“嗨嗨,你真棒”等一些毫无针对性、导向性的形式化评价语言。
三、改进办法与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真正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学习的能力做法。教师上课要顺着学生的思路进行引导和点拨,不要以预设的思路,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到教师的预设思路上来。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尽可能创造条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力求改变课堂上陈旧的教学方式,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讲解,要给予师生互动、多向交流、反馈信息的机会,鼓励学生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用语言促思维。
2.研读课标,创造性使用教材,丰富教学资源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及现有水平,在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大胆改革教材中的不合理因素,增补、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向现实、有趣方面转变。创造性使用教材的一个重要表现在于教师依据新课程的理念和自己的教学需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制作简单的教具,尤其是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适宜学生交流感受、动手操作中使用的教具,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教师还要善于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做到资源共享。
3.研究教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们常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一法为主,多法配合”,达到教学方法的整体优化。无论采取何种方法,都要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动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坚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每个环节都是学生占主体,教师退居到“二线”,作为组织、引领的作用,不要剥夺了学生的主动权、话语权、参与权,全程让学生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全班展示、测试反馈、自我小结,的教学环节,教师只是在这些环节中恰如其分地施与讲解、指点。
4.提高教师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
在当前的课程体系中,教材作为一种文本,已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了。教师不仅要掌握教材内的知识,还应依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寻找学生生活情景的切入点,并对教材中的具体情节作适当的调整、改编,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问题来导学。从而拓宽和活化教材内容,增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力和想象力”。问题意识的产生展现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旺盛的好奇心。提出问题是启开学生思维的钥匙,一节好课应该越教问题越多,教师应该从习惯于把问题抛给学生要求学生回答转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教学中本质的变化。
6.改革评价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引言
正在进行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为提高我国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水平与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改革成果。但是,在改革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与探讨将有助于实现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提高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水平。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合作交流、趣味教学等问题给予了探究。
1、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明确教学目标,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可见,教师的基本任务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而且应当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般都占据了教学活动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主体化。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的现象极为普遍。而且一些教师的表现态度生硬、教学急躁,仅仅为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实际上,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要比其所教的文化知识重要很多。但是,有的教师则认为,教学中学生是在帮助教师完成教学目标和任务,而不是自己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和任务。因此,课堂教学中目标不够明确,主要还是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认知领域的目标,从而轻视了学生情感领域的目标。对于学生的文化知识的教学,不能轻视对学生学习行为、习惯、兴趣、激情以及方式的培养。
1.2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由于多数学生的思维不够开阔,学习起来感到比较吃力。那么,该怎样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与方式,这也是培养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之一。一般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主动思考的机会比较少。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能过于注重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忽视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教学,一般都不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3师资队伍发展不均衡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资发展不均衡,水平差异较大现象比较普遍。我们知道,教师在教学活动具有主导作用,教师队伍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高低。虽然大多数教师都在努力地进行教学,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的实际来看,效果并不很明显。这主要是由于教师的能力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外,不管是教师自身认识与态度,还是数学专业素养等,都是造成学生学习效果不够理想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均衡发展教师队伍,不仅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
2、如何实现高效的小学数学教学
2.1改革教学方法,探索应用性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以“案例呈现--小组谈话讨论--集体发言--教师总结提升”这样的一种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中呈现的案例都是经过老师仔细的挑选,课堂中,充分发挥每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后教师对其进行点拨和分析,指出不足和值得表扬的地方,帮助学生间接地了解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积累实践经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与教学认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进行专题讲座,探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和经验;举办学习交流会,让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定期开展试讲教学活动,不断让学生在理论基础上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学到的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在试讲过程中,让其他同学也参与评议,通过自己的教学反思和他人的评议提出更好的措施,从而利用小学数学教学论的理论知识鞭策自己的实际教学,不断控制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效果。
2.2走出算法多样化的误区
(1)算法多样化不同于一题多解。可以这样说,一题多解追求的是学生个体方法的多样化,要求学生个体用各种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而算法多样化追求的是学生群体方法的多样化,对某一个学生而言,方法可能只有一种,但对众多学生而言,方法就呈现出多样化。(2)算法多样化的归宿必然是算法优化,要正确地对待算法多样化的质与/量。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注重算法的多(量),而忽视了算法的/优(质)。任何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存在着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现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听懂同伴的算法,较快地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基本能听懂同伴的解法,但不一定能找准适合自己的方法,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听懂同伴的解法就有一定的困难,更不具备选择适合自己方法的能力。
2.3创新评价考核,加强应用型人才技能培养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模式下,师生关注的只是最后的答案是否正确,学生很少能获得有关他们学习内容和过程的任何建议或反馈。因此,应用性教育教学的评价更注重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策略、推理方法等得以表现,并加以正确的评价,这样学生能够形成对数学学习的正确预期。我设计了以下几种过程考核方式: 课程论文,现场课堂教学、教学观摩、撰写教案、听课评课和期末考试等几项内容,之所以这样设计,主要考虑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的锻炼学生的教师教学技能。期末考试为闭卷考试,试卷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课程标的主要内容。另一部分是教学设计部分,分值各占一半。通过这种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的建构,评价结果实现了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同时,评价更注重学生发展进程,重点放在纵向评价,强调学生个体现在和过去的比较,着重于学生成绩和素质的增值,不是简单的分等排序,能更真实地反映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教学效果,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3、结束语
总之,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都直接影响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所以,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准确把握教学策略,着力转变教学方式,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促使学生学数学、用数学,不断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问答式”教学方法一直是中国教育中典型的教学方式,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当中的应用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效果也有显著的不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与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采用“问题串”的必要性
“问答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通过向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传统的被其他学科所广泛接受的问答方式并不适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初中数学应该采用“问题串”式的提问方式,其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初中数学记忆性知识点较少。“问答式”教学方法应用效果好的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像初中英语,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英语单词,学生是否已经将英语记忆数量,英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轻松检验,学生记住了几个单词,还有多少没有记住都可以轻松量化,并采取措施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其他的如初中历史、地理等也如是一样。而初中数学与这些学科不同,数学属于理工科,其所需要记忆的仅仅只有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定理等,数学教师只是单独提问学生对其中的几条定理的记忆情况,并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合格。2、初中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初中数学需要记忆的概念和定理等少,但是其注重在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从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出发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反过来说,是问题将若干的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了一起,将基本概念和定理单独拿出来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是将他们串在一起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如果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串在一起,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通过看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能否用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回答当中找到出错的环节进行纠正,这就是“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的基本应用原理。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问题串”教学的应用方式
“问题串”使得经典的“问答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重放光彩,但是“问题串”应用方式的不同也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得不一样,机械式的应用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使“问题串”能够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2.1根据数学教学实际问题来进行提问“问题串”就是一串问题,怎样合理确定这一串问题是取得好的提问效果的关键,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数学问题来进行提问,设置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来考察学生。比如,在解决某一个实际数学问题时候,常用的方法是将基本的概念和定理串联在了一起,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来向学生提问,该问题属于哪一类问题,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概念、公理、定理,这些概念、公理、定理需要在哪些关键的环节联系在一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数学教师通过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解构,转变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困难的环节进行点拨。这样的一个“问题串”问下来,就相当于学生亲自将问题解决了一遍,对知识点、解题方法等的印象就会更加的深刻,而在教师和学生提问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又重新学习了一遍,这比传统的提问方式一次只能检验一个学生要更加的有效率。2.2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问题串教学的应用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相比于传统的提问方式,“问题串”的最大特点就是问题特别多,这既是“问题串”提问方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其软肋,因为一次提问的问题过多,会使得学生的负担较大。本身学生对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就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如果一次被提问过多的问题会使其由畏惧变为厌恶从而失去上数学课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未解决这一矛盾,数学教师想通过“问题串”来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一次只回答“问题串”当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由学生采取接力的方式来回答整个“问题串”。同时应当注意,一个“问题串”应该由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而不应该偏重于某一个群体,而导致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差距太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由于自身注重逻辑推理,不需要大量简单记忆的特点,决定了其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而采用根据实际问题和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串”应用方式可以使得提问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肖敏芳.以问题串为载体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4(31)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数学教师在教学改革中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课堂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课堂不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教师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不仅研究“教”什么,还研究“学”什么,以及“怎样学”,引导学生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在建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伴随这些变化,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针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改革的走向。
一、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灌输轻参与。长期以来,由于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模式单一,满堂灌、注入式现象非常普遍。部分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数学课堂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例如:一位老师评讲“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单元检测试卷课,从第一题开始一直讲到下课,试卷还未讲完,中途也没有抽学生回答问题,整个课堂很安静,学生也没有乱说乱动,大部分学生表情茫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2.重少数轻全体。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目标。观察发现有超过半数的教师上课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教师上课时只要听到少数尖子生的声音,就认为全体学生都已经理解了,于是就放心的讲下去;有的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前或提出问题的同时,就迫不及待的指定个别学生回答,不给其他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有的教师热衷于拔高知识难度、拓展知识深度,能够接受的学生只是部分或少数;有的教师在课堂练习时,只叫举手的学生,不顾及那些不举手的学生;有的教师总是叫学习好的或前排的同学回答问题,坐在后排的同学,尽管一次次把手高高举起,但却得不到教师的“关照”,于是,这些被教师冷落的同学在一次次的失望中产生了消极情绪,手越举越低,最后干脆不举手了。
3.重讲解轻指导。观察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站在讲台上讲课,很少或几乎没有走下讲台开展课堂指导的习惯。尤其是分组学习时,有的教师仍站在讲台上,无所事事;有的教师走下讲台只是例行巡视,根本不进行个别指导,没有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没有起到指导的作用。
4.重教师教轻学生学。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见到以下四种替代现象:一是以教代学,即以教师讲清楚、讲明白,来替代学生学懂了、掌握了;二是以讲代练,即以教师的讲解来替代学生的练习;三是口头替头,即以学生的口头回答来替代学生的笔头训练;四是少数替代多数,即以少数学生的回答来替代多数学生的理解掌握与运用。课堂替代是产生低效课堂的罪魁祸首,要坚决杜绝此类现象的发生。
二、未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走向
1.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进入数学思考的前沿。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的平台,而双方互动是建立在教学民主的基础上的。教学民主就是师生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其表现为:学生要尊重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也要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不能因为学生的行为稍不合常理就给予否定,给学生造成心理负担,而是要予以正确的引导。
此问题的设置主要是复习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对一元二次方程做更透彻的理解。为了增加趣味性,也可设置如下问题情境:从前有天,一个醉汉拿着竹竿进屋,横拿竖拿都进不去,横着比门框宽4尺,竖着比门框高2尺,另一个醉汉教他沿着门的两个对角斜着拿竿,这个醉汉一试,刚好进去.你知道竹竿有多长吗?请根据这一问题列出方程.借此问题,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数学建模,另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复习了旧知识。进而让问题更一步深化,再次提出问题:想想为什么要限制a≠0,b、c可以为零吗?
这一阶段,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逐渐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挑战并扩展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形成更深刻、广泛的理解,逐步构筑自己的认知和元认知策略,提升探究技能。
问题2:求解一元二次方程有哪些方法,结合实例说明怎样根据方程形式,确定相应的求解方法?
下列方程选用哪种方法求解?(1) (2) (3) 想一想用配方法解 的步骤是什么?
在这一阶段,教师给学生提供合作的机会,让他们讨论当前的理解,陈述自己的解释并为它辩护,使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这一步可以引导学生学到活动的精髓,也是达到最终学习目标所需要的。
问题3:任何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都有根吗?不解方程能否判断出方程是否有根?怎样判定?
思考1:对下列三个方程进行配方:(1)x2-2x-3=0(2)x2-2x+1=0 (3)x2-2x+3=0观察它们解的情况!
思考2:由具体到一般,一元二次方程 ax2+bx+c=0 (a≠0) 的解的情况是什么?
1:如何把一元二次方程 写成 (x+h)2=k的形式?
2:怎样判定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 (a≠0)是否有根,根的情况与哪些量有关?
问题探究 1:求出表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数根,画出相应的二次函数图像,观察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方程的根有什么关系?
转贴于
问题探究 2:若将上面特殊的一元二次方程推广到一般的一元二次方程ax2 +bx+c =0(a﹥0)的根,与二次函数y=a图象与x轴交点的关系,上述结论是否仍然成立?
思考:求判别式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判别式成立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引导性提问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或者能够做什么,并帮助学生学会共享探究活动中的信息。教师在设置和应用“问题串”进行提问时,要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或独立的探究活动。
一、设计有条理,问出思维广度
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重难点都有明确规定,教师要抓住重点内容设问,使学生思维保持条理性和连续性,为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在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相混淆的知识点上,教师要通过“模糊点”来设计问题,可以采用对比的问题,或者归谬性问题。如教学“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时,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有何不同?请列表比较。
通过模糊点进行设问,可以提高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精确性,增强辨析能力。
在数学思维中,有些是学生不容易注意但影响正确思维的盲点,教师应设计恰当的问题,使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如教学“质数、合数与分解质因数”时,学生对“1”这个数字却往往认识模糊,我设计问题:“1”符合质数还是合数的特征?有学生认为, “1”符合质数特征。我继续设计问题:“1”除了它本身还有没有其他的约数?学生通过问题,很快就判断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通过问题的设计,把学生容易忽视的盲点挖出来,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设计有梯度,问出思维层次
根据现代信息学理论,教学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信息进化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教材内容的整体入手,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把握问题的梯度,不能难度过大,也不能过低。如教学“几倍求和两步应用题”时,为了让学生对问题有清晰的思路,我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分别设计了从一步到两步的梯度:
梯度一: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大车运了1500千克,用卡车运的是大车的3倍,一共运来化肥多少千克?
梯度二: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卡车运了4500千克,是大车的3倍,卡车比大车多运化肥多少千克?
梯度三:供销社运来一批化肥,用卡车运了4500千克,是大车的3倍,大车比卡车少运化肥多少千克?
通过三个梯度的问题设计,提高学生对应用题中条件的辨别能力。
还可以从思维的发散性着手设计问题。针对同一问题,从正反两面思考,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的灵活解决。通过梯度设计,学生在问题中循着思路,一步步既能够巩固旧知,又能发展思维,大大提高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三、设计有原则,问出思维和学情
很多学生实际水平存在着差异,这个时候,教师要把握设计原则,根据学生的层次,分为基础问题、综合问题、个性问题。基础问题是为了面向全体,综合问题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个性问题是针对优等生,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另外,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对成绩偏下的学生,问题设计以基础为主,使其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如教学“圆周长公式”一课时,我设计如下问题:已知圆的直径,周长如何求?已知半径,如何求周长?已知面积,如何求周长?
又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问题:分数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如何定义分数概念?关键性字眼有哪些?为什么这样定义?你能举出一般例子吗?它有何作用?
通过设问,帮助学生克服学习的消极影响。如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设计小问题提问,使其集中注意力;对性格脆弱的学生,可设计有难度的问题,使其在挫折中逐渐坚强起来;对于心态浮躁的学生,可设计一些需要仔细思考的问题,使他们在回答的过程中养成耐心思考的习惯。
四、设计有科学,问出教材重点
小学数学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就是具有高度概括的抽象性和层次性,任何数学概念、命题和数学思想方法,都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建立生动的现实原型。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讲解和法则的运用,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根据教材的科学性精心设计问题。
首先要重视对小学数学中的数学概念的问题设计,其次要重视数学法则的问题设计,法则是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对学生的解题思路具有指导意义。如在教学“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时,我设计问题:计算法则的条件是什么?关键在哪里?你要注意什么?运用这一法则重点要注意什么?
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教师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课堂教学提问方式。 有效性的提问,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如何做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提问内容
问题要具有趣味性。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标志,也是积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内驱力。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强烈的求知欲。新奇、趣味的提问,对学生的大脑皮层能产生强烈的刺激,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如教学《年月 日》时,我采用脑筋急转弯,提问学生,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通过提问引出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以及解决问题的决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要有针对性。结合教学内容,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几个关键性的提问,把课文的“筋骨”抽出来,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教学《年 月 日》时,要求学生观察日历,并把观察的结果记在练习本上,由于我的提问不具有针对性,学生观察时就没有一个固定的支点,学生的观察五花八门,各式各样。当我把问题改成“请同学们认真观察1——12月中,每个月分别有多少天?”的时候,学生观察有了具体的目标,观察起来又快又准。问题要具有适度性。维果次基认为,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的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提问时应该把握好两个度,一是要防止浅——缺乏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本末倒置;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二是要注意:问题太易,脱口能答,无法引起学生思考,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不利;问题太难,难以下手,则会造成心理压力,效果适得其反。只有“跳一跳,摘到桃”的提问,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临界状态”。
二、提问方法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动、好玩。设计问题要考虑儿童的心理特点,使问题富有情趣,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在2009年省优质赛课中,张炜老师在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不是直接问学生这个是什么三角形,那个又是什么三角形,而是出示一幅极富童趣的“蚂蚁进洞”的情境图,并提问:你知道小蚂蚁(各种三角形形状的的小蚂蚁)可以进哪些洞(各种形状的三角形)吗?请你帮它们找个家。此问一出,学生无不跃跃欲试,都想帮帮“小蚂蚁”,学习的积极性高涨。
三、提问时间
课堂提问要捕捉良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如新授课时,最好是在新旧知识的交汇处,也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教学《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五年级下册“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先组织学生复习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出两三道题),然后再把最后一道改成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时提问:“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又应该怎样计算呢?”此时一问,解决重点、难点的问题就“水到渠成”了,就犹如写毛笔字一样,毛笔骤地一“挥”,笔锋自然就出来了。提问还要增加等待时间。“等待时间”这一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1974年提出的,她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⑴学生的回答变长;⑵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⑶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⑷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⑸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有些时候,我在抛出问题之后,急于知道答案,便不等学生思考就公布答案,根本没有起到提问的作用,学生也没有达到思考的效果
课堂成败与否,课堂效率的高低,不仅依赖于教师的学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评价艺术等,更重要的在于教师的组织教学能力。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但这并不是说,为了迎合新课程改革理念,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就此放手,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随心所欲”发展个性,当“主人”。学生应该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利用课堂4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有组织、有纪律、高效率的数学学习。可是,怎样组织、引导并参与学生的数学学习呢?我认为关键还是“问题”二字。教师课前应当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调整、重组、灵活机动的组织教学。根据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预设课堂问题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情境创设中的语言设计是很讲究的
情景创设的目的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促使和引导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也是教师投身课改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新课引入的语言情境设计不仅是课堂教学的起点,更是课堂教学中一个重要环节。数学课的几种导入语言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语言导入法
在教学生活中老师们容易发现,当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越接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精心组织的语言有利于情境的建立,让学生尽快进入领悟数学学习的环境。例如:在《等可能事件》一课的教学中,通过游戏幸运抽奖:盒中有28张小纸条每张上分别写了全班每一位学生的学号,现在请一位同学在盒中先后抽出3张,看看哪3位同学是今天的幸运中奖者?在抽奖活动结束后,教师小结:其实同学们都明白刚刚的抽奖活动中每位同学都有可能被抽到,所以我们说这是一个可能事件。通过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恰当的小结更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动手操作语言导入法
动手操作语言导入是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知识,发现真理。例如在讲平行四边形一课时,在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后提出问题:擦去平行四边形ABCD的两条边,只剩下一个三角形ABC,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何将这个平行四边形重新作出来?学生动手操作后,教师进一步提问,每个小组的同学已经作了不少的平行四边形,那么你是如何将它正确地画出来的呢?(即如何知道一个四边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在学生操作作图得出两个猜想后比较自然地引出了本节课题,确立了本堂课研究的中心议题。从实践中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判定定理,使学生享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
3.温固知新语言导入法
温固知新的教学语言,可以将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从旧知识的复习中自然获得新知识。例如:《平方差公式》的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计算几题整式的乘法,接着提问:通过观察你能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吗?既复习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乘式与结果的特征,自然的导入平方差公式。这样导入,学生能从旧知识复习中,发现一串新知识,并且体验了平方差公式推导过程,很好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说情景创设中良好的教学语言设计,能引人入胜,那么教学过程中衔接性语言的设计对于教学内容的开展、教师角色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处以等可能事件的教学为例,阐述课堂教学中哪些环节间需要合理地设计衔接语言。
1.各知识点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有的课型新知识点(如概念、公式、定理等)不止一个,那么在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简短的过渡性的语言便是研究教材、设计教法中的细功夫。在各知识点间设计必要的衔接,不仅使新知成为有源之水、为新知找到生长点,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例如:在通过抽奖游戏等活动后学生理解了可能事件的基础上,教师提问:裁判用抛硬币的方法决定哪个队先发球真的公平吗?自然引发学生思考硬币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可能性是否相同问题的探讨及操作,从而得出这类可能事件称为等可能事件。在学生理解了等可能事件后,教师提问:我们知道了等可能事件。那么同学们知道如何来求生活中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呢?实现了从可能事件----等可能事件-----求等可能事件的可能性大小各知识点间的层层推进。其实,衔接性语言的设计中揭示了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又使公式的产生显得那样的较松与自然。
2.新知与例题间衔接性语言的设计
一、注重课堂提问的导向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用课堂提问,可以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的针对性,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具有浓厚的兴趣,以便提高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如果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就会很分散,由于对问题不理解,加之小学生的思考能力不强,学生通常会忽略重要的知识点,而这也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率,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教师在教授除法的相关知识时,对于20÷4这个除法算式,教师进行提问“20是个什么数?4是什么数?”遇到这样模糊的问题,学生会想到很多答案,如合数、偶数、大于10的偶数、小于10的偶数等,如果只单纯地考虑这个问题,这样答案都没有错误,然而这些答案却不是老师需要强调的,这种课堂氛围下,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烦躁的情绪,学生因为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烦躁,教师也会因为学生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而苦恼。如果教师在开始设计问题时就提问“20是除数还是被除数?”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顺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而教师在得到学生正确的答案后,再进一步进行提问,以便加深学生对此知识点的认识程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导向性,为学生的思维方向进行引导,从而开辟学生学习的捷径。
二、适当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方式
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单一,知识结构比较简单,因此小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比较简单,一般只是停留在问题的表面,无法对问题进行全面的考虑,有时虽然能够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但却不能对正确答案的由来进行正确的解释,这也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应用探询式的提问来进行改善,即在学生正确回答出教师提问的问题后,教师再接着问几个相关知识点的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新的信息,将答案进行扩展,并能够重新对问题的方向进行引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提问需要考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开阔,对新奇的事物有极大的兴趣,利用小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在设计提问的问题时,要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将问题以新颖的方式进行提问,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促使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这一过程的实现,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也可以用生活中的事物、例子来进行教学,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如,利用多媒体中的小游戏来进行算式的学习,同时教师对游戏中涉及的数学知识进行提问,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认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学生学习加减法计算时,教师也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模拟数学的应用场景,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数学具体应用的了解。
四、提问的问题要难易适中
有效的课堂提问过程是教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有合适的时间来进行思考。这种情况不仅可以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对学生学习也是有益的。而这里提到的有价值的问题,是指在教学内容的范围内,提出的问题难易适中,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问题如果太过简单,学生不需要思考就能够得出正确答案,达不到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如果问题太难,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对位于最近发展区的问题进行提问,可以促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调动学生的思维来进行思考。
五、有效地处理提问结果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慎重地对待学生的回答,以多样的方式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并及时对学生的误区进行纠正。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主要以表扬为主,给学生鼓励,即使回答的不正确,教师也要去发现其中积极的方面进行鼓励与肯定,给学生以信心。教师要以多样的方式进行提问,选择回答问题的学生要随机,让每个学生都有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机会,并给予学生鼓励,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注和肯定,让学生消除心理上的障碍,从而更好地进行学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保持公平的态度,对学生要热情,同时也需要给予学生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从而营造出更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提问是一项可以演示、可以评价的数学教学技能,受到了教师的普遍重视。通过课堂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实现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信息的交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成教学内容的主要方式,教师要勤思考、多努力,设计出适合学生思维方式的有效问题,使学生有更好的平台去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思维。
参考文献:
通常,一节课刚开始复习旧知时,用来检查学生已学知识,培养学生记忆能力的提问,就可理解为复习旧知提问。教师设计的复习提问一般都是旧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它们能够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以前所学知识的复习、巩固,又为学习新授知识打下伏笔。如教学“四边形的定义”时,我从复习“什么样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入手,并要求学生找出关键字“三条线段”、“围成”进一步加深印象后再出示一组四边形,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与三角形相比较有什么特点,从而归纳小结出四边形的定义。这样,复习提问便把所要学习新知识有机地“同化”于旧知识体系之中了,从而起到了架设桥梁、温故知新的作用。
精心设计复习提问,并长期坚持运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并在回忆的基础上,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达到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新知的提问
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新知,教学新知的提问是复习提问基础上,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更深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理解力都较差,自己还不善于发现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使他们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理解教学内容,掌握知识的真谛,让书本内容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精神财富。如教学了乘法结合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乘法结合律运用时运算顺序发生了变化,那么三个数的位置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学生思维的波澜由这一问题而激起了,于是他们通过观察、比较,很快便领会到在运用乘法结合律这一过程中数的位置并未改变这一特性。
此外,在新授提问时也可设计一些讨论题,让学生四人为一小小组,在明确讨论目的的前提下展开激烈的讨论,在得出一致结论后向老师汇报,并在全班进行交流。这样学生的发言面较广,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处于积极状态。如教学“三角形的分类”时,我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先分别找出每个三角形中的锐角、直角、钝角的个数并填入表中,再根据表格进行讨论“你认为按角的特点可以把三角形分为几类呢?”小小组成员在自己参与的过程中各抒己见,气氛十分热烈,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突破了这一教学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
三、运用知识的提问
学生学习理论,理解、领会知识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巩固练习中运用所学加深理解,才能达到对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掌握。而运用知识的提问就是一种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提问,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借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运用知识的提问方式多种多样,程度也深浅不一。提出的问题要能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既动脑又动口,口脑并用。并且还能培养学生科学的解题思路,使他们的知识向技巧、能力进行转化,尤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加法简便运算定律后,我这样提问的“115+116+195+84怎样算最简便?”还可继续追问:“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呢?”
运用知识的提问有难有易,根据不同的学生,难易要适度,它要求学生能将概念、原理、公式领会得深刻、具体,从而达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