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征管风险防控范文

时间:2023-05-24 08:47: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税收征管风险防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税收征管风险防控

篇1

伴随我国税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面临的税务环境快速变化。“金税三期”是我国税务管理的一项重点工作,通过建立一体化信息平台,实施大数据分析,进一步规范了务机关的征管行为和企业的纳税行为,发挥了良好的互动管理作用。税收征管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纳税管理风险发生了变化,需要企业充分认识“金税三期”工程带来的纳税环境变化,提升涉税风险的管控能力。

一、“金税三期”对企业纳税管理的主要影响

(一)优化企业纳税申报流程

在“金税三期”实施以前,企业办理税务事项往往涉及国税局、地税局、发票认证等多个平台,有的业务还必须到税务局的业务大厅上门办理,有时因为资料不齐全,需要来回于企业和税务机关,税务事项办理效率相对较低。“金税三期”将国税与地税的纳税平台统一到一起,企业可以通过一个界面完成企业税务管理涉及申报、纳税、报表等全部工作,“金税三期”平台上公布了税务公告、税务政策、咨询电话等多项信息,改善了用户界面,方便了企业纳税,通过系统的流程优化实现企业纳税申报流程的优化。

(二)提高企业发票管理效率

在“金税三期”实施以前,仅增值税发票的系统就涉及开票系统、认证系统等多个系统,各系统的集成性不佳,效率较低。“金税三期”实施后,通过系统集成与人工智能,大大提高了系统效率。如在发票票种核定业务中,系统会自动启动行政许可界面,要求进行相关的查询审定工作流,使得税务机关的工作更加流程化,企业享受的税务服务更加高效。

(三)规范企业税收征管流程

我国税收征管由税收征管法及实施条例具体明确,在实务操作中,由于特殊情况较多,税务机关在处理企业涉税业务时,选择空间和行政余地相对较大,不利于税收监管的公正执行。“金税三期”将税收征管法相关要求镶嵌入系统,自动拦截一些违规行为,如在行政处罚中,“金税三期”将责令限改通知书和行政处罚决定书严格区分,需分别送达,并分别销号,实现了企业税收征管流程更加规范。

二、“金税三期”实施后企业纳税管理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纳税申报风险

“金税三期”基本实现了企业涉税流程的线上化管理,处处留痕,企业的纳税足迹清晰透明,增加了企业产生纳税风险的可能性。如企业在个人所得税的申报中,实施“金税三期”前,有的企业为规避全员明细申报,选择到税务机关大厅申报,实现个人所得税一笔集中申报。“金税三期”实施后,无论采取何种申报途径,企业均需提供全员明细申报记录,使得企业的代扣行为必须真实合法,增加了企业人为虚假申报面临的处罚风险。

(二)发票管理风险

在营改增全部扩围后,我国的发票全部为国税局管理的增值税涉及的相关发票,对于增值税专用发票的管理同样是企业税务风险的高发区域。“金税三期”实施后,全国各地的企业纳税数据均在统一系统之内,通过稽核管理,如果某个企业取得了虚开发票,或开具了虚假发票,将都在系统中真实存在,一旦违法方被发现,企业将必然面临发票风险,面临补税、处罚等财务损失,甚至面临刑事处罚风险。

(三)征管稽查风险

“金税三期”实现了全国企业纳税数据的集中,实现了国地税征管平台的统一。在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环境下,“金税三期”所汇集的数据,为税务机关进行征管排查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与保障。如“金税三期”将自动对收入变化异常、税款申报异常、发票缴销异常的企业实施筛选和披露,这时需要企业对异常情况进行说明,如果理由陈述不充分或虚假,系统将自动将该企业认定为税务检查或稽查的重点企业,使得企业面临的征管稽查环境更加严格。

三、“金税三期”实施后企业加强纳税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关注税收征管政策,保护自身权益

一是加强对征管政策的学习,特别应突出税收征管法与税收征管条例的学习,掌握税务机关在税收征管实施中应遵守的程序与规则,在税务机关程序不当时,可以有效保护自身的权益。二是自觉遵守税务机关的征管规定与要求,按时申报缴纳税款,报送财务报表等企业信息,并确保信息真实完整,降低纳税异常发生的几率。三是加强对企业经营情况分析,将企业纳税与业务实际有效联系,保障各类纳税事项合法合规。

(二)加强发票管理,防控纳税风险

一是建立发票管理制度,设立发票管理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在制度与责任方面,加强发票管理的自觉性与合规性。二是加强发票领用与取得管理,由专人负责发票的库存管理,建立领用台帐,保证发票真实开具与发票完整;加强业务部门培训,坚决杜绝取得虚开发票和虚假发票。三是加强发票自查,建立自查机制,定期开展发票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补缴税款,并严肃处理涉假人员。

(三)加强实体法规学习,提高系统应用效率

篇2

新常态下,收入增速虽然放缓,但是增长更趋平衡、预期更加稳定,不管形势多么复杂,不管困难有多大,我们都将坚定信心、竭尽所能,坚决完成县委县政府下达的收入目标。突出收入质量。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一手抓增量,一手抓质量,坚持把依法征税作为组织收入工作底线,应收尽收,不收过头税。加强预测监控。对辖区内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要强化管控,按月对其产销指标、税负指标、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评估,确保按进度均衡入库,掌握收入主动权。

(二)坚持服务大局与规范执法并重,强化依法治税,在落实税收政策、实现法治公平上有更大作为

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了依法治国的决定,开启了法治中国新常态,国税部门作为重要的经济执法部门,更应牢牢把握依法行政的生命线,提升站位、把握大势、聚焦法治、规范执法。规范行政行为。规范决策程序,制定议事规则,完善党组会议、局长办公会议、局务会议制度,完善集体决议程序和工作事前审批制度。规范自由裁量权,建立评估稽查案例指导制度,按季举行案例讲评。强化执法责任。建立执法监控同步差错预警制度,加强前期防控和纠错。认真落实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办法,推行税收个案批复、重大行政许可和重大行政强制的法制审核制度,强化内部权力监督制约。

(三)坚持专业化与信息化并重,深化征管改革,在完善基础建设、提高征管质效上有更大作为

顺应税收改革新常态,继续深化税收管理改革,理顺工作流程,明晰工作职责。

强化风险管理。强化风险管理意识,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对涉税事项进行实时监控,重点识别日常税收管理中发现的风险、数据比对发现的风险等。加大信息化管税力度,把第三方信息运用作为“重头戏”,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全面构建并完善信息化征管平台。科学评价征管质效。引入征管质效评价理念,从税收征管的基础环节、内部效率、社会满意度等方面出发,科学设计指标,找准征管薄弱环节,弥补短板,构建税收征管质效考核评价体系,进一步细化、量化、强化考核评价责任,精准发力,增强税收征管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四)坚持集约化与精细化并重,优化纳税服务,在促进税法遵从、增进征纳和谐上有更大作为

经济新常态下,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必然要求。要以落实《纳税服务规范》为导向,坚持全面、全方位服务,进一步细化服务内容,统一服务标准,变“便民春风”为“温暖四季风”,不断提高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法遵从度。

落实服务规范。树立全员、全程、全心服务理念,梳理办税流程,升级服务内容,加强上下联动,统一服务水准。完善首问责任制、导税制、同城通办、一窗通办等服务举措。

维护合法权益。推行纳税风险警示提醒,最大限度地降低纳税人涉税风险;完善投诉反馈机制,突出快速反应、跟踪问效、回访调查,畅通纳税人维权渠道,把纳税人关切的问题处理到位。加强税法宣传。改进税收宣传方式方法,注重开展专题性、系列化、集群式宣传报道,解读税收政策。探索新媒体语境下做好税收宣传,运用微博、微信、手机APP客户端等形式,贴近群众进行针对性宣传。

(五)坚持从严治队与倾情带队并重,加强队伍建设,在提升能力素质、激发队伍活力上有更大作为

新常态需要新本领、新面貌,对干部队伍的履职能力、综合素质、工作态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着眼于提能力、激活力、增动力,充分发挥干部的能动性和创造力,打造一支能力全面、素质过硬的国税干部队伍。

强化能力素质建设。理清教育培训思路,制订人才培养工作中长期规划,以岗位需求、基本履职技能为培训重点,分层次分类开展教育培训,切实提升人员岗位工作技能。强化绩效管理。发挥绩效的“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科学合理设定指标,严格规范考核程序,建立分析评估制度、任务清单制度、考核讲评制度、社会参与机制,实现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的全覆盖,撬动工作纪律执行、工作运转规范、工作统筹性和计划性增强。深化文明创建。以文明创建为载体,促进全面工作的发展,发挥党、团、工、青、妇、老干等组织的作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进人物事迹宣讲会”、“全国青年文明号”等群众性创建活动。

篇3

当前,我国税收管理体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表现为: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纳税人户数急剧增长,基层税务机关“人少户多”的矛盾日益尖锐;税收管理体制机制不适应新形势下税收征管工作的需要,税收信息化建设未能推动税收管理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实责任与监督制约难以协调统一;有限的征管资源一方面短缺不足,一方面配置效率低下,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等等。这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制约着税收管理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要求的真正落实,制约着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的进一步提高。风险管理理论为有效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有效路径。

一、风险管理理论与税收风险管理

1.风险管理概念及内涵。风险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学科。风险管理就是经济单位通过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效地处置风险,以求把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程度,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一方面,风险管理能促进决策的科学化、合理化,减少行为的风险性;另一方面,风险管理的实施,可以使工作中面临的风险损失降至最低。

目前,国际风险管理领域存在诸多的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标准,但都与美国COSC委员会(由反欺诈财务报告全国委员会发起的组织)正式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EnterpriseRiskManagement,简称ERM)紧密相关,ERM框架已成为当今企业全面风险管理的标准。由于风险管理本身具有的内在规律性,ERM框架及其方法理论也同样适用于企业以外的其他组织的风险管理。

2.风险管理要素及特点。综合ERM风险管理框架的主要内容,风险管理要素包括八个方面:(1)内外环境。环境分析是认识和应对风险的基础。同其他任何管理活动一样,风险管理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也要受到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2)目标设定。即设定一个组织进行风险管理的目标,该目标可以分为战略目标、经营目标和合规目标。(3)事件识别。指识别可能对主体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包括区分代表风险的事项和代表机会的事项。这是进行风险评估和应对的基础。(4)评估风险。指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应该如何对它们进行管理的依据。(5)应对风险。即针对识别出的风险提出应对策略。风险的应对策略可分为规避风险、减少风险、接受风险和共担风险四类。(6)控制活动。是指设计的程序和政策,操作的目的是管理和控制风险以取得组织的目标。(7)信息与沟通。要求组织的信息和沟通体系支持其他组成成分以确保组织中的人理解、获取、交换和记录在组织中管理和控制风险所必需的信息。(8)监控。整个流程尤其是风险控制和程序必须被监控,以评估它们的有效性,确认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要采取哪些补救行为。通过这样一个系统的风险管理框架,一个组织可以对自身面临的风险进行有效管理。所以,ERM风险管理框架可以运用于管理税收风险。

3.税收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通过先进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手段,预测、识别和评估税收风险,根据不同的税收风险制定不同的管理战略,并通过合理的服务和管理措施规避或防范税收风险,以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税收征收率。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建立健全科学、严密、有效的税收风险管理体系,对当前和潜在的税收风险进行确认并实施有效的控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事中的预警控制,科学地监测和有效地防范、化解税收风险,可以实现税收管理效能的最大化,不断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和质量,是今后税收管理工作发展的主导方向,也是落实国家税务总局提出的实现“信息管税”的基本前提。

二、我国税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内外环境方面。(1)系统上下对风险管理的认识还不到位,缺乏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工作的主动精神、整体观念和系统意识。(2)现行税制体系结构不完善、科学性不足,法律级次低、变动频,征管体系自身的风险防御能力不足。(3)内部各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信息资源的共享度不高,税务部门同相关部门在信息共享、沟通反馈机制方面亟待进一步改善。

2.目标设定方面。(1)税务总局2002年5月在《2002~2006中国税收征管战略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税收风险,并对防范税收征管风险进行了专门阐述,但尚未作为税收改革和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局性工作目标。(2)目前尚未对税收风险管理面临的形势、任务、战略规划、实施方案等进行系统地研究。

3.风险识别方面。(1)风险识别的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主要是以指标为主,风险模型的研究不够深入。(2)信息缺乏指导性或针对性不强,突出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散乱信息多,揭示问题信息少;提问题、给任务型信息多,指方向、给方法型信息少;单个信息分析多,信息综合分析少。

4.风险评估方面。(1)税收风险评估机制不健全,对如何从制度上确定风险评估的主体、程序、标准和评估结果的应用缺乏系统的操作办法。(2)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方法论指导,基本停留在经验判断和简单比对阶段,没有一整套科学的模型作为评估依据。

5.风险应对方面。(1)风险应对措施单一,未能根据风险等级的大小细分应对策略。(2)对税收管理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不够。

6.风险控制方面。(1)受人力资源相对不足和税收任务快速增长的影响,税收机关内部征、管、查、审等环节的职责分离存在设计的科学性不足和执行难以到位问题。(2)内部各环节之间的互动机制尚未建立或者不够顺畅,导致信息不对称和协调配合不够,降低了管理风险的防控能力。

7.信息与沟通方面。(1)税务机关掌握的纳税人的基础信息有限,应从立法上支持税务机关采集足够的信息以满足风险分析的需要。(2)税务机关与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需要加强。

8.风险监控方面。(1)税务系统内部风险管理的绩效考核体系尚未建立。(2)社会监督的力度需要加大,方式方法需要继续完善。

三、借鉴风险管理理论创新税收管理体制机制

1.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健全风险识别分析运作机制。通过风险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对税收征管面临的风险领域和风险类别进行总体考量,对各类风险群体和风险程度进行集中分析,对跨部门和跨税种的风险管理进行统一安排;在科学设计风险目标规划的基础上,以风险识别排序和应对处理为重点,以减负增效为原则,创新税源税基管理方式方法,建立风险监控管理机制。发挥征管资源和数据信息集中优势,重点开展综合风险分析和分税种风险分析,组织分地区、分行业、分企业类型风险特征的筛选、分类、归纳和描述,健全税收风险特征库。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归集排序,将风险等级应对与税源监控管理职责相匹配,选择有效的方式实施应对处理,以较小的管理成本获得较大的管理效能。

篇4

税收风险管理包括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和税收执法风险管理,本文重点阐述税收流失的风险管理。

一、税收风险管理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税源分布领域越来越广泛,流动性和隐蔽性越来越强。经济决定税源,税源决定税收,这是一个简单的税收经济学原理。但在实际税源管理过程中,由于受诸多客观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税源并不一定完全形成税收,从而导致客观税源决定的纳税能力与实际税收之间存在事实上的差异,这种差异表明税源管理过程中事实上存在税收流失的风险。

根据《中国税务稽查年鉴》公布的,全国税务稽查数据显示的全国税收流失率,与同期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总额,可以推算出同期全国税收流失额。从数量上看,我国税收流失的总量逐年增加,近五年每年在3000-4000亿元左右,数额惊人。税收流失影响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弱化了税收宏观调控功能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加剧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如何有效地减少税收流失,是理论界和各地税务机关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课题。健全法制、完善税制,规范税式支出、加大税法宣传力度、提高纳税意识等等,其中最直接有效可控的措施,是建立现代税收征管体系。自20__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多次提出深化税收征管改革,构建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税收征管体系的要求,即“构建以明晰征纳双方权利和义务为前提,以风险管理为导向,以专业化管理为基础,以重点税源管理为着力点,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信息管税”、“税源专业化管理”、“风险管理”的提出,为实施全面的税收风险管理做了技术、业务和理论的准备。可见,税收风险管理是我国税收征管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税收风险管理也是国际税收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学习借鉴国际税收管理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与我国税收管理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由于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处于起步阶段,在诸多方面尚存在许多瓶颈需要破解,很多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解决。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

(一)税收风险概述

1.税收风险及税收风险特征。税收风险是实现税收征管目标的障碍,是指国家在税收征管过程中,在系列不确定性因素导致纳税人未全面遵从税法的情况下,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使实际税收的征收结果与税收预期之间客观上发生偏差。

税收风险从狭义上讲,主要是指管理性税收风险,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纳税遵从风险,二是税收执法风险。本文研究的是纳税遵从风险,即由于纳税人对政策认识不足、工作疏漏等情况造成非故意性不遵从,纳税人利用自身信息优势等不正当方式故意或恶意不遵从,形成的税收流失的可能性和不确定性。

税收风险除了具有一般风险的共同特征外,还具有其独有的特征属性:隐蔽性和潜伏性,税收风险形成机制复杂多变,使得税收风险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察觉并加以管理。纳税人利用技术手段将税收显性风险人为处理为隐形风险,促使风险累积,导致风险压力,形成真正的税收流失;难于化解性,税收风险与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运行、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管理能力及纳税遵从度等方面密切相关,使得税收风险的防范、控制、化解的管理难度较大;传导性,税收风险会在上级或下级税收之间传导和扩散,导致整个税收系统风险共担。税收系统又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所以,税收风险仍然是最为严重的社会性风险。

2.税收风险的分类及表现形式。税收风险的分类:按照风险来源,可分为税务部门税收风险和企业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的可测程度,可分为指标性税收风险和非指标性税收风险;按照风险等级评定,可分为一般税收风险和重大税收风险;按风险承担主体不同,分为纳税人风险,扣缴义务人风险,税务人风险,纳税担保人风险,其他税务行政相对人风险;按税收征管过程的具体环节,分为税务登记风险,财务核算风险,税源监控风险,纳税申报风险,信息报送风险,税务检查风险。

税收风险的表现形式:在纳税人方面表现为少缴税(可能是无意造成的,也可能是故意逃税),纳税人在技术上履行了纳税义务,但因对税法的理解不同,而可能在遵从上出现问题;在征税人方面,表现为税法缺乏透明度,税收征管方式发生了变化而纳税人并不知情等。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1.税收风险管理的概念。税收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是指税务机关运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合理配置管理资源,通过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以及过程监控、绩效评估等措施,不断提高纳税遵从度的过程和方法。税收风险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和现代税收管理相融合的一个产物。

2.税收风险管理的理论来源。风险管理具有悠久的历史,现代风险管理思想出现在20世纪前半世纪,如法约尔的安全生产思想,马歇尔的“风险分担管理”观点等。1938年以后,美国企业对风险管理开始采用科学的方法,并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950年代风险管理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加拉格尔在“风险管理:成本控制的新阶段”的论文中,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概念。1970年代以后逐渐掀起了全球性的风险管理运动。1970年代以后,随着企业面临的风险复杂多样和风险费用的增加,法国从美国引进了风险管理并在法国国内传播开来。

与法国同时,日本也开始了风险管理研究。近20年来,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先后建立起全国性和地区性的风险管理协会。1983年在美国召开的风险和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它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的“欧洲风险研究会”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1986年10月,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新加坡召开,风险管理已经由环大西洋地区向亚洲太平洋地区发展。中国对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开始于1980年代。一些学者将风险管理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引入中国,在少数企业试用中感觉比较满意。中国大部分企业缺乏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也没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作为一门学科,风险管理学在中国仍旧处于起步阶段。

3.税收风险管理发展进程。oecd(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作为国际组织把现代管理科学中的风险管理理论和现代税收管理相融合,推进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发展:1997年7月,oecd通过一个名为风险管理的应用指引,对在税收管理领域中应用风险管理模型进行了扼要描述。20__年初的oecd战略管理论坛一致同意,为促进税收遵从风险管理的实践应用,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税收遵从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全面的指导。20__年5月,来自oecd成员国的许多税务官员在伦敦召开会议,组建了相应的工作小组,明确其工作范围主要是关注影响中小企业国内税收遵从问题。20__年10月,oecd批准了税收管理遵从小组论坛提供的,题为《遵从风险管理:管理和改进税收遵从》的税收风险管理应用指引。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近二十个国家税务专家参与文献的起草工作。20__年,oecd在南非开普敦召开了税收管理论坛第四次会议,讨论了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的相关问题。

税收风险管理在我国的发展。20__年全国征管和科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大力推进信息管税,树立现代税收管理新体系;20__年全国税务工作会议提出:信息管税就是树立税收风险管理理念,依靠立法大力推进部门信息共享,以涉税信息的采集、分析和利用为基础,寻找和识别税收管理风险点和风险源,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具体管理措施。20__年全国税务系统深化税收征管改革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建立以税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现代税收征管体系,将税收风险管理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各地税务部门积极探索和实践,已取得初步成效。

三、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成因分析

(一)税收风险产生的因素

税收风险的产生是由诸多因素作用引起的:。

从纳税人偏好角度看,纳税人会比较遵从成本和不遵从成本,从而做出遵从税法还是逃税的决定。遵从成本越高,不遵从程度也越高;只有当不遵从成本高于不遵从收益时,才能对不遵从行为起到负激励、负强化作用。

从税收制度的角度看,税制和税率的不合理、收入和税负的不公平、征管程序的不公正,容易导致纳税人的不满或产生对立情绪。

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角度看,纳税人和政府之间是一种契约关系,纳税人通过缴纳税款,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但在现实中,这种关系是不完全等价的,公共支出违背公众意愿,纳税人得不到应有的优质公共服务时,政府公信度下降,也会导致纳税遵从度降低。

从税收法制的角度看,税收在立法环节的法制环境不完善;执法环节的权限和程序内容存在质效低下;司法环节存在大量税收违法和税收侵权行为未走司法程序的情况;法律监督环节流于形式等,没有给纳税人创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纳税环境。

从税收征管的角度看,征纳双方存在征纳博弈和信息不对称问题。纳税人会利用信息优势为纳税不遵从作掩护,税务机关如果征管不严,会客观上助长逃税、骗税的风气,产生社会性税收风险。

从人员素质的角度看,税务人员职业素质和执法水平有待提高,纳税人的道德水平和业务水平也不容乐观。

综上所述,引发税收风险的原因复杂多样的,税收风险只能控制无法彻底根除。但税收风险和风险因素之间存在联系,我们可以通过采取因素分析和控制的方法,来达到降低风险发生概率、减轻风险损失强度的目标。

(二)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原因

税务机关的基本管理目标是提高纳税遵从度。作为实施税收管理的主体,其拥有一定的资源条件,但是要保证每一个纳税人全面遵从税法,这些资源又总是不足的,即征管资源是有限的。这就意味着,科学有效的税收管理必须尽量将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和充分的利用。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对税收遵从风险容易发生,且风险级别较高的领域,优先配置资源,从而有效地、有针对性地应对风险,获得较高的纳税遵从度。税收风险管理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帮助税务机关找到管理资源配置策略和遵从目标最大化之间的最佳结合点。

税收风险管理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选择纳税评估、税务稽查案源,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预先的分析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积极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最有效地使用资源,使得管理措施最终对于缩小税收遵从缺口规模起到最有效的作用。

如果税收管理中没有一种工作机制持续地研究分析、寻找识别税收管理中的风险在哪里?哪些纳税人是最需要关注的风险纳税人?那么税收管理只能是管理所有的纳税人,没有重点地管理,没有针对性的管理,这种管理会给征纳双方带来成本的增加,是一种低效地管理活动。

四、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与内容

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及内容设计一般包括税收风险战略管理、风险的分析识别、风险的等级评定、风险的应对处理和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流程设计

税收风险管理是对管理目标科学规划,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程度等级排序、风险应对处理、风险控制降低、排查的管理流程系统。税收风险管理是一个周期循环、不断改进、螺旋提升的管理过程。

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明确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目标,制定税收风险管理战略规划及相关制度和标准,是顶层设计的基础阶段;二是税收风险分析监控,即运用涉税信息数据开展税收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测度与排序、预警监测,是事前、事中对税收风险的预警防范阶段;三是税收风险的应对处理,是税收风险有效控制、排除阶段;四是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和改进完善,是事后考核评价阶段。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中,第二和第三阶段是核心重要阶段。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按照科学的操作流程依次进行,细化流程节点,有序开展,相互衔接,有效配合,分部门分阶段推进和实施。

(二)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内容

1.税收风险目标规划。明确税收风险管理目标和研究制定战略规划,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开始阶段。税收风险目标规划是指管理层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一定时期内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目标、阶段重点、方针策略、主要措施、实施步骤等作出的具有系统性、全局性的谋划。制定一个完整的目标规划,首先要对内外部形势做准确的判断,明确组织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方针策略和实施的重点步骤,以及必要的组织技术保障等。

2.税收风险的分析识别。税收风险识别就是通过运用涉税信息和风险特征库技术和相关工具方法,寻找和发现税收风险可能发生的领域、行业、纳税人及具体的税收风险发生环节,为税务机关实施风险控制和排查给出明确的指向目标的过程,是技术层面的基础环节,也是税收风险管理的核心环节。税收风险分析识别的基础是采集有关涉税信息数据,运用相关数理 统计和技术方法分析识别,发现导致潜在税收流失损失的各种风险因素、风险表现及风险区域和风险点。

3.税收风险的等级排序。对风险发生的概率和风险损失程度进行分析、判断和评价,确定税收风险等级,进行风险等级的高低排序,并进行风险预警提示和信息,对不同程度的纳税人和风险实施分类预警提示关注的管理过程。

4.税收风险的应对处理。风险应对环节是对税收风险分析预警监控的税收风险信息作出及时有效应对和控制的管理环节,是税收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对税收风险的及时有效控制和降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税务机关根据风险等级,合理配置征管资源,选择分类应对处置的风险应对策略,对无风险和低风险的纳税人采取优化纳税服务和纳税辅导、风险提醒等服务方式;对中等偏高风险等级的纳税人实施案头审核分析和税务约谈等方式;对高风险纳税人采取税务检查或立案稽查等方式,进行风险应对。随着税收风险等级的提高,风险应对控制逐渐由优化服务到辅导,由柔性管理到监控管理,最后到刚性执法。

5.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税收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是税收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管理阶段,是基于税收风险管理的目标,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绩效考核评价标准和机制对税收风险管理运行过程和工作结果的质量和效率进行全面总结评价、考核激励的阶段。科学的绩效评价可以为税收风险管理效能的持续提升和优化完善,提供有效的激励、信息反馈和决策支持。

五、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探索与研究综述

(一)税收风险管理的国际成果与经验

1.打破行政属地限制,对组织机构进行扁平化、专业化分类设置。美国国内收入署在1998年的《联邦税务重构与改革法》确定了美国联邦税务局的新组织结构,改变过去“一刀切”的机构设置和管理模式,机构设置层级少,扁平化和专业化,管理模式和资源配置趋于集约化。首先是按纳税人的规模类型、性质和特点进行科学分类,在全国设置四个税收征收管理业务部门。其次突出对大企业遵从风险集约化管理,加大管理资源的配置力度,优先配置高级管理人员,为纳税人提供多种专业纳税服务。体现了把有限优质征管资源优先配置在规模大、风险大的区域的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

2.涉税信息管理水平高,信用制度成熟。欧盟委员会和oecd成员国普遍推行纳税人登记编码制度,纳税人的一切涉税事宜均通过税务代码办理,并通过税务代码运用计算机信息系统监控管理其所有涉税信息及信用记录。美国国内收入局利用统一的社会安全号码,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对纳税人进行登记和涉税信息数据监控管理,涉税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丰富并较真实。此外,oecd国家普遍制定了针对涉税信息报告的法律制度,为税务机关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美国国内收入法,详细规定了几乎所有主体在内的源头信息报送义务。这些规定有效解决了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为遵从风险管理提供了丰富的、高质量的基础涉税信息数据资源。

3.计算机信息网络及量化管理技术发达。发达国家通常建立由全国统一规范的先进计算机征管信息技术系统,并由国家层面主导,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系统联网,将税务部门的征管手段延伸到国家的各个领域,与银行、保险、海关等部门实时传输、共享各种涉税信息数据,交叉比对稽核,为税收风险管理全程提供科学规范、优质高效的信息源。

4.风险管理流程设计标准化。oecd成员国税收风险管理基本上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制定规划及相关制度和标准;二是运用涉税信息进行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三是风险应对处理;四是风险管理的绩效评价,四个阶段形成一个周期性的闭环。

美国国内收入署建立了相对公平、稳定的全国性长期纳税遵从风险评定预警监测系统,该系统依据美国税制体系建立了量化的风险模型,其中以“判别函数工作量选择模型”为代表。以纳税申报表信息为基础,涵盖大量第三方信息,实现综合采集、加工、比对、测算,识别监测纳税人遵从风险发生的概率及风险程度,对纳税人申报表进行量化测度,评出风险分值,由计算机筛选出10%风险程度高的纳税人作为稽查对象。系统结合当年经济发展、物价及薪资水平等因素不断优化改进、调整完善,具有有效性、公平性和权威性。

5.分类设置风险应对形式。oecd成员国风险应对处理的特点是改变对不遵从的纳税人一律从严惩处的传统应对策略,根据风险类型和风险等级,采取差别化、针对性的分类处置和干预措施,建立了多元化的遵从风险分类应对控制管理体系。

澳大利亚建立了“金字塔”式的风险应对处置管理模型,反映了差别化、递进式遵从风险分类应对控制体系。

美国国内收入署把“服务+执法=纳税遵从”确定为税务机关的战略目标,也运用了“金字塔”式的风险应对模式,通过宽严相济的递进式风险防控体系的建立,有效提高了纳税满意度和遵从度。

(二)我国税收风险管理的探索与初步成效

1.推广税收风险管理理念,统一思想认识。20__年7月召开的全国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提出统一思想,凝聚合力,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会议指出,“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就是要把风险管理贯穿税收征管的全过程,形成风险分析识别、等级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评价的闭环系统,对不同税收风险的纳税人实施差异化和递进式的风险管理策略。”在各级领导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各级税务机关通过培训和学习,对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战略意义有了较普遍的认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共识和组织文化初步形成,并将税收风险管理制度建设、方案设计实践探索列入税收管理的工作重点并付诸实施。

2.各地税务机关积极探索税收风险管理模式,风险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先进税源专业化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安徽国税局搭建全省税源监控分析平台,开发90个行业税收风险模型,设置了198项指标,通过模型工具进行风险识别和等级排序,对每户纳税人自动生成风险识别报告,模型准确率在80%左右。江苏国税局开发并运用了集外部第三方信息数据利用为一体的税源风险监控管理信息化综合平台,全面实施和推进税收风险管理。

3.调整优化征管资源,明确税收风险管理职责。各地税务机关根据税收风险管理流程和风险等级程度的不同,重新配置征管资源。把税收风险管理职能从属地日常税源管理职能中分离出来,实施专业化管理。尝试推进机构实体化、扁平化,市(地)、县(区)级税务机关从以行政管理职能为主向以直接承担税源税基 风险监控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转变,设置风险分析岗位、风险评估岗位等,优化了岗位设置,将最优的征管资源配置到税收风险高发地区、行业和企业的管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地)、县(区)级税务机关税收风险的控管能力。比如:江苏国税局探索将税源按规模划分为大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三类分级监管;青岛国税局将全市信息分析、市级以上重点税源监控、高风险应对、跨区域纳税评估等任务上收到市局,强化税源管理职能。江苏地税局对跨地区经营、行业跨度大、组织结构复杂的纳税人,以省、市机关为主体,建立协同管理机制,实施风险管理。

六、乌鲁木齐市地税系统开展税收风险管理的实践情况

20__年以来,国家税务总局提出要树立风险管理理念,加强对税收风险的识别、排序,对高风险点集中力量进行处置,以最大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根据自治区地税局开展税收风险管理试点工作的要求,积极推进税收风险管理工作,集全局之智,举全局之力,积极助推税收风险管理技术与业务的融合,对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统一思想认识,找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切入点。

乌鲁木齐市地税局紧密联系税收征管工作实际,围绕影响税收征管工作全局的主要矛盾,充分认识风险管理理念的现实价值和战略意义,通过引入风险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来破解当前税收管理中的瓶颈问题。在乌鲁木齐市地税系统20__年半年税务工作会议上,市局正是提出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现代税收征管体系的导向,同时提出要将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贯穿于税收征管的全过程,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积极借鉴国内、区内成功做法,勇于实践,开创税收征管改革的新局面。

(二)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使税收风险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运行。

通过对国家税务总局相关文件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自身税源特点和机构设置情况,制定下发了《税收风险管理实施意见》,制定了《税收风险管理办法》、《税收风险管理绩效考核办法》等,为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从而引领各阶段工作的顺利开展,避免了工作中因无头绪出现杂乱无章的情况,使这项探索性的新工作有章可循。同时制定了《乌鲁木齐市税收保障办法》,明确了相关部门的协税职责和涉税信息交换共享机制,为税收风险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第三方信息提供了制度保证。

(三)开展多层次培训,提高宣传效果,突出实用性。

乌鲁木齐市地税局区分不同对象,开展风险 管理理论原理和实践应用知识培训。20__年11月,在全市局范围内抽调综合素质强的业务骨干,组成税收风险管理团队,全面深入地学习研究国内外税收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对税收风险管理的系统的科学认识,进一步调研实践和深入思考;2013年3月,利用市局中心组学习的机会,举办了以市局领导、市局各职能科室领导和各区(县)局领导为对象的专题讲座;2013年6月,针对各区(县)局风险管理分管领导、风险应对业务骨干,举行了86人次的实践应用培训;2013年9月,针对全市税收管理人员的税收风险管理视频培训。在这些培训和讲座中,我们紧扣国内先行省市税收风险管理的通行做法和乌鲁木齐市地税的实际情况,逐一解答了什么是税收风险管理,为什么要实施税收风险管理,如何来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等问题。

(四)科学规划全面部署,逐步推进相关工作有序开展。

深化行业分析,选取试点行业。对乌鲁木齐市房地产业、金融业、餐饮业等重点行业进行深入分析,掌握行业经营特点、税源发展变化情况、涉税难点及主要涉税问题,形成行业专项分析报告。依据行业专项分析情况,确定房地产业为税收风险管理试点行业。

建立行业风险指标,测算确定预警值。针对试点行业特点选取风险指标。选取了综合税负、收入成本弹性、毛利率和连续三年亏损等指标,并根据行业财务核算特点对指标的计算口径做进一步的修正,测算确定预警值;建立同业税负模型,选取样本,对试点行业的税负进行测算,设置预警区间。

运用多种风险识别方法,锁定疑点企业。初步运用决策树比对分析法、财务指标比较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对试点行业进行风险识别,通过综合应用三种方法,利用税务机关内部数据,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确定重点风险监控企业。

分批推送,工作衔接有序。在试点运行的基础上,乌鲁木齐市地税局将全市的税收风险管理工作作为一项日常工作持续开展起来。自2013年5月以来,按月筛选风险疑点户,并逐月分批向各区(县)局推送,实施风险应对。截至九月底,共推送5批185户风险疑点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1户,企业94户,未清理发票5524833份。风险点包括综合税负和各税税负偏低、毛利率低于行业平均值、发票异常、个体建账户未进行汇算清缴、未按规定核销发票以及百万元以上大企业涉税政策漏洞等。市局根据各区(县)局的实际情况,本着不增加基层工作负担的原则,合理安排每批风险户的推送时间与反馈期限,使工作衔接紧密,有序进行,得到了各区(县)局的大力支持,为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层基础。

实地评估,减少税收流失。鉴于目前的税收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尚不完善,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推送的风险应对形式主要是开展纳税评估。要求各区(县)局对风险应对户在税务约谈的基础上,进行实地检查。由于风险点明确,纳税评估的质量逐步提高,税收管理人员对税收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不断加深。通过评估,截至9月底,前四批按期反馈评估结果的有141户,其中:个体工商户90户,企业51户(申请延期的19户),共查实未按规定缴纳税款17287万元,清理未验销发票5500910份,成绩显著。纳税评估一定程度上消减了税收风险,并对类似征管风险点起到了防范的作用,同时有别于立案稽查的柔性执法方式,也提高了纳税人的自觉守法意识,和谐了征纳关系。

抽样复审,复审效果显著。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根据各区(县)局的应对反馈结果,有重点地开展了两批风险应对结果的复审工作,对风险应对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及时有效地控制。组成4个复审小组,对应对程序和应对结果进行复核。截至9月底,共复审了17户纳税评估户,复审率达到24%。通过复审,查实增加评估税款1378万元(不含土地增值税预征税款16933.42万元),实际入库941万元。复审过程严肃细致,市局第一时间将复审结果真实全面地向各区(县)局通报,一方面提高各区(县)局对风险应对工作的重视程度,避免敷衍塞责情况的发生;另一方面指出应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政策依据,以及提高征管质量的建议等。

测试软件,提高识别质量。2013年9月1日,区局委托税友软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新疆地税系统税收风险管理平台,正式在3个试点城市运行。先进的信息技术是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基础,乌鲁木齐市地税局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对区局提供的34个模型一一进行本地化测试。对可用模型,构建扫描方案,实施全面风险扫描,监控扫描结果,结合人工筛选后,作为下一期的风险推送对象;对不适用模型,结合本地税收征管实际情况,进行从指标元到模型算法的重新分析构建。在此基础上,发挥市局人力资源的作用,努力构建新的适用性强的分析模型,并鼓励各区(县)局提供更加切合征管实际的分析模型,充分发挥税收风险管理平台强 大的分析识别功能,提高识别质量。

七、乌鲁木齐市税收风险管理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尽管税收风险管理在乌鲁木齐实践中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征管理念、经济环境、法律制度、社会信用体系发展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展程度,导致在思想认识、理论体系、组织体系保障、资源配置、税收风险的流程化管理、立法保障建设、基础数据质量,风险分析监控及应用技术开发、风险的差别化有效应对等方面尚存在许多瓶颈需要破解,很多难题需要探索和研究解决。

1.税收风险管理的理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目前,在乌鲁木齐的税收征管实践中很多工作还是遵循传统治税理念,不论是否存在实际税收风险都视为有风险,不论风险等级大小都实施无差别的统一管理,征管力量偏重于事后全面的无差别控管,没有实施差别化的针对性的服务与管理——对无风险的纳税人优化纳税服务,对风险较高的纳税人加强管理,不仅未能有效促进纳税遵从和全面控制税收风险,反而造成了征纳成本居高不下,纳税人满意度不高,征管质量效率偏低。近年来乌鲁木齐市地税局按照“重点税源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标准化管理,零散税源社会化管理”的原则开展了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逐步将由纳税人发起的税务事项交由办税服务厅处理,由税务机关发起的税收管理事项由税务所承担,实现管事与管户相分离,符合“服务+执法=纳税遵从”的治税理念。但是,在税源专业化管理过程中没有突出风险管理的导向作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仍然以“责任+经验”为主,没有实行针对性、差别化的分类管理和服务,管理层次较低。

2.征管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在机构设置、征管模式和人力资源结构上尚未树立起 “管理有风险的纳税人,服务无风险的纳税人” 的理念。一方面,受现有机构设置、征管模式和人力资源结构等瓶颈因素影响,未能按照税收风险管理理念和要求科学合理设置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没有做到人尽其才,把适合的人放在适合的税收风险管理岗位上,把优秀的管理人才优先配置在技术性业务性比较强的风险分析监控和税收风险大的区域行业控管,实行征管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和有效激励,税务人员实施税收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不高,风险管理质效偏低。另一方面,资源配置偏重行政和业务审批事项管理,行政管理人员、政策法规人员过多,而一线税收风险管理人员不足,尤其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更多处于行政管理岗位,不承担税收风险管理的具体职责,导致人才不足,风险分析识别和应对控制的资源配置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实际需要。

3.信息管税对税收风险管理的支撑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大。首先,信息管税的理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识。很多税务管理人员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管税的重要性,征管力量偏重于对纳税人下户管理、实施税务检查或税务稽查,缺乏广泛利用涉税信息对纳税人实施针对性和有效性税收风险管理。其次,信息采集的质量不高。受制于交易信息报送义务等税收征管立法的局限,税务机关能采集到的信息数据质量不高,纳税人申报信息数据真实性较差。税务机关采集信息渠道范围狭窄,信息量不足,及时性和有效性不强。对风险分析影响至关重要的物流、资金流等信息数据无法真实取得,政府部门的第三方信息共享度不高,直接影响了税收风险管理的工作质量。比如乌鲁木齐市地税局虽然制定了《乌鲁木齐市税收保障办法》,但在实践中第三方信息却不能顺利有效取得。再次,风险分析监控信息技术平台的开发和数据集中整合水平不高,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综合利用。虽然目前自治区地税局开发的税收风险管理平台,理论上可以完成涉税信息的全面集中分析,但部分征管数据却无法有效提取,比如第一分局的契税数据,稽查局的稽查数据等;最后,由于现有的典型案例和行业风险管理模型数量不足,指导性差,缺乏科学完善的税收风险指标和预警参数、风险权重体系,现有的相关预警参数缺乏实践的检验和修正调整,应用性较差,分析识别算法单一等,直接影响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测度排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进而影响税收风险管理的质效。目前,自治区地税局仅提供了34个简单模型,没有形成完整的典型案例,也未建立起专业化的行业模型,预警参数设置不尽科学,应用性差。

(二)对现阶段实施风险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篇5

一、企业纳税风险产生的原因

纳税风险的产生主要有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主要是企业的纳税人纳税意识不强、遵从度不高,出现逃税、避税等现象。现阶段,大部分企业的纳税人缺乏足够的纳税知识,纳税业务不佳,相应的纳税员工也没有定期进行考核、培训,员工纳税能力较低,在纳税的多个环节中存在许多漏洞,不断提高纳税风险。而且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不完善,甚至有的企业还没有税务管理部门,由财务部门负责税务管理工作,缺乏税务风险的预测和防范。外部原因包括两部分,首先,目前相关税收政策还不够完善,多遵循普遍适用性原则,而一些个别新出现的问题或者一些较特殊的领域没有相应的措施进行解决,将会出现政策规范“真空”阶段,有的企业会存在侥幸心理,抓税务法规的漏洞从而获得不正当的税收利益,产生了纳税风险。其次,现阶段正处于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机制的大规模调整,例如“营改增”,增加了税金核算、税率应用等环节,企业需要一段适应时间,在这过程中容易产生涉税业务识别和核算错误。阻碍了纳税的正常工作,也间接隐藏了纳税风险。

二、正确识别纳税风险

(一)分析纳税风险的主体

在识别纳税风险时,应先找到纳税风险的主体,明确纳税风险的识别、评估等工作。按照法人负责制要求企业纳税人作为企业法人的主体,而负责纳税风险的业务主体应是由法人授权并确定可以进行税款核算、税务信息申报以及纳税义务等工作的相关税收人员,一般是税务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的人员组成。企业要不断加强纳税风险管理,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重点是一些大项目的涉税业务进行严格的管控,企业长远规划中增加纳税风险管理战略,另外企业还可以邀请一些纳税风险管理专家人士对企业的纳税风险进行分析,协助纳税部门正确识别、评估纳税风险。

(二)找到科学合理的识别方法

企业税务种类繁多,应合理对每种税收进行分析、识别,如常见的印花税、房产税、环境保护税等小税种也应受到重视,经过深思熟虑后进行识别。而一些像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的大税种可以聘请相关专家人士共同完成。企业与专家要建立相互的信任,将企业的税务风险、业务情况、投资状况以及财务指标等资料交于专家,专家可以客观的分析识别出税务风险的种类,并给出相应的结论。企业再做出最后的汇总,对不同的税种进行评估和防范纳税风险。另外,专家人士可以与企业一同确定税收风险,严格审核企业的账户和交易条件,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识别重要税收风险点打下坚实的基础。但该方法存在不足,适用范围局限于大中型企业,并有中长期纳税计划的目标,而一些小型企业资金力量薄弱,无法聘请专家进行协助,当面对纳税风险时,只能通过网络上的免费咨询获得少量的识别知识和技术,不能全面、正确地进行纳税风险识别。因此,对于大中型企业在进行纳税风险识别时,应加强税收管理部门和财会部门的联系,相互作用下有效的防范纳税风险;而小型企业可以开设税务顾问或者税务咨询师,对企业纳税风险识别起一定的作用。

(三)有针对性地进行纳税风险识别

篇6

2014年2月,国务院正式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推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按照便捷高效、规范统一、宽进严管的原则,创新公司登记制度,降低准入门槛,强化市场主体责任,促进形成诚信、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1]。简化住所(经营场所)_登记手续是改革中一项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后续税收征管工作具有深远的影响。改革措施的有效推进需要多方面协调配合,税收工作需要从法律制度、管理理念、资源配置等多方面进行变革。现就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对北京市税收征管工作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

二、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的影响

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后,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措施大幅降低了企业设立的成本,简化了办理手续,有效激发了创业的热情。一方面工商部门放宽了企业经营场所的实质性审查,并突破了原有的“一址一照”规定,“一址多照”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很多中小企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等企业以及初次创业的企业,对经营场所的要求不高。

为满足市场上企业对于经营场所数量上的需求,部分企业开始专门向创业企业提供商业楼宇经营场所地址出租服务,创业企业可以获得一个地质编号用于注册办理营业执照。对于由独立机构经营并专业为入驻企业提供地址注册服务、办公服务的场所称为集中办公区。这对充分释放住所资源,解决经营场所对企业登记的限制具有积极作用。

三、对税收征管工作带来的问题

集中办公区的出现有其促进企业创业的有利方面,同时也给税收征管带来一系列问题。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以后,集中办公区的出现突破了原有“一址一照”规定,以编号的方式在同一地址注册多个营业执照,为创业企业提供了便捷且价格低廉的经营场所注册地址,同时也给税务机关实施后续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1.商事主体新登记户数大量快速增长,税收征管负担增大

根据深圳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自2013年3月1日实施后数据显示,商事主体新登记户数增长迅猛,相对应的是税务登记户数也出现了井喷式增长,新办税务登记纳税户数增幅相比同期增加1.8倍,部分新增商事主体未按期办理税务登记率增长很快。“人少户多”、征管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纳税人数量大幅增加导致税源管理的压力和风险增大。

2.税务登记信息、联系信息失真,管理难度增大

工商部门放宽市场准入条件,仅对注册地址进行形式审查即颁发工商营业执照,不实地核查企业注册地址是否符合生产经营条件,“以审代管”的税收管理模式失去了前置保障,需要对征管模式做出进一步改革。

3.导致异地纳税,产生税收征管风险

容易导致税源形成地与税款入库地不一致,主管税务机关无法对税源企业实施属地监管,产生相应的税收征管风险。

4.新增纳税人税源质量不高,纳税遵从度较低

企业创业初期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核算不实、财务信息失真,给税务机关核实企业账目,依法征收管理增加了难度。同时,无税申报情况、未按期申报情况增加;纳税人申报的联系电话失真,征纳双方缺少有效沟通手段,导致征管后期被税务机关认定的非正常户及税务登记证件失效户所占比重较大,纳税人会通过中断联系的方式逃避管理,并通过不正常手段注销税务登记,产生管理风险。

5.发票违法行为有所增加

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后,企业可能通过不断注册新公司套取、虚开发票,逃避税务机关打击,牟取非法利益。

6.实施信用约束和社会监督的税收管理缺少法律支撑

此次改革确立了以信用约束为理念的管理机制,由原有的政府监管企业改为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共治。但在改革初期,企业自律和社会监督的税法体系尚未形成,现有的税收法律法规中也缺少与之相对接的法律规定和具体操作制度。

综上所述,在集中办公区内经营企业处于创业期,存在规模小、财务管理不规范、纳税遵从度较低的问题。同时,对于税务机关来说,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也带来了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获取信息的难度变大、管理资源投入不够有效、发票违法行为抬头等一些列问题,亟需税务机关未雨绸缪,针对改革带来的变化及时作出部署与应对。

四、关于后续税收征管措施的建议

对于改革带来的问题和影响,税务机关应如何应对这个挑战,经过深入思考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修订税收法律法规,从登记制度、管理措施、纳税人权利与义务、企业信用体系及社会化监管、税收保障与协税护税体制等方面从法律层面予以衔接与完善。

2.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

在纳税主体迅速增加的大环境下,旧有管理员管户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管理要求。税务机关需要对现有征管模式进行转变。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逐步建立风险管理应对体系,针对纳税人行业类型、征税方式、纳税情况等特点,找出规律并针对性地加强专业化管理,将税收征管的力量投入到重点行业、重点税源的税收征管中,对于创业期、小规模企业,税务机关应重点通过信息系统数据分析防范应对税收风险。

3.优化纳税服务,提高纳税遵从

优化纳税服务,推行免填单服务和网上办税服务。加强税收政策宣传和培训,在涵养税源的同时,减轻税收征管的压力,提高税收征管的效率。

4.严格发票管控,防范“套购发票”

对于集中办公区注册企业,税务机关应加强发票供应的管控。一是对新办企业、长期无税企业应限制发票的供应。二是采取发票“验旧售新”方式审批发票。三是加强发票、纳税信息比对,防范发票违法风险。

5.完善发票管理模式

继续扩大“营改增”范围,强化增值税专用发票商品类目信息识别。推行网络发票和电子发票,及时采集和存储发票数据,减少发票流转、存储、查验、比对负担,防控发票类违法行为。

6.加强与工商部门的信息共享,共同建立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机制

税务机关应加强与工商部门的协作,共同建立企业信用公示平台,将相关税收违法信息在企业信用公示平台中公示,加大企业税收违法社会成本。

建议工商部门加强源头管理,对提供注册地址的集中办公区经营单位进行资质认定,根据经营场所的实际条件,限制其提供注册地址的数量。对不符合经营场所规定,违规提供注册地址的中介机构,应加大打击力度,建立公平、良好地市场秩序。

7.加大稽查、检查力度,发挥税务稽查检查的震慑作用

8.建立集中办公区管理制度

规定集中办公区经营单位的协税义务,明确对集中办公区入驻企业的日常管理、监督、法律职责。

(1)实行税控机具及发票统一管理制度。由集中办公区经营方负责集中保存虚拟登记户的税控器具及发票,对开票情况进行备案登记,主管税务所对保管情况进行随机抽查、巡查。

篇7

围绕做好“聚财”文章,进一步壮大政府可用财力。坚持依法治税,夯实税收征管基础,提升收入质量,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重达93?郾4%,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提升站位,健全税收预测和分析机制,牢牢把握组织收入主动权。报请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税收征管保障工作的意见》,完善部门信息共享和协作机制,构建社会综合治税体系。加强分税种分行业税源管理,强化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及股权转让等非劳动所得税征管。运用第三方信息开展税源数据比对和税收风险管理,夯实基础、挖潜增收。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严厉查处虚开发票等行为,整顿税收秩序。

夯实业务建设,进一步提高地税管理水平。深化《税友龙版》应用,完成省局到市局的数据下行工作,提高数据质量和深化数据分析利用,加强信息系统运维和需求管理,保障信息系统安全高效运行。推动地税法制建设,加强规范性文件管理。强化执法监督,深化工作流管理,通过对工作环节的限时设定和全程监控,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

夯实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深入开展了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持把整改落实贯穿活动始终,并将整改落实与建章立制结合起来,努力将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制度化、长效化。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涉税审批管理事项。全省地税系统行政许可事项由4项减少为3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由122项减少为16项,省地税局实现“零审批”。办税服务再提速,单笔业务平均办理时间由6?郾5分钟压缩到3分钟,纳税人平均等候时间由8?郾7分钟缩短为6分钟,窗口评价满意率由95?郾5%提高到98?郾4%。创新服务载体,开展纳税服务志愿者、“纳税人之家”等税收主题活动。搭建并完善12366语音服务、税企通等税企交流平台,提供全方位服务。开展“走基层访企业活动”,坚持省市县上下联动,重点走访省级产业园区、重大税源企业和浙商回归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普法,做好税收政策的宣传和培训,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夯实制度建设,进一步增强地税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以财税文化为引领,不断完善干部队伍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约束权力运行,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增强干部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完善干部培养使用机制。加强分层分类培训,探索业务处(科)室与综合处(科)室结对互帮互学机制,总结推广“花钱少、效果好、可复制”的在岗培训模式。加大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与税收业务工作互促互进,借助《税友龙版》等信息化手段,构建“科技+制度”的防控模式。加强对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监督,以公开促廉洁。加强廉政宣传教育,提升干部“廉商”。

下一步,全省地税系统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深入实施“八八战略”,遵循“促进发展、保障民生、科学理财、加强监管”的理财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改革创新为主线,牢固树立“五大理念”,努力做好“生财、聚财、用财”三篇文章,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浙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较快发展。

一是牢固树立市场理念。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社会的边界,要善于用市场观念和契约精神来统筹地税工作。尊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尽量减少行政干预,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四两拨千斤”的引导带动作用,

二是牢固树立法治理念。要进一步强化依法行政、依法治税的理念,将法治思维拓展到税收改革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按照统一税制、公平税负、促进公平竞争的要求,加强对税收优惠特别是区域税收优惠政策的规范清理,避免将税收政策作为招商引资、发展地方经济的“招牌”和“筹码”,刻意打造税收“洼地”,搞恶性竞争;要提高依法治税能力,绝不能为完成任务去收“过头税”。要强化执行和监督,树立规矩意识,将行政权力用制度、信息化技术等手段加以固化,压缩自由裁量空间,增加违法违规成本,提高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威慑力。

三是牢固树立发展理念。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场变革,要认识到转型成效和改革红利的释放是长期的、必然的,暂时的“阵痛”,是为了夯实做优税收长期可持续增长的基础。既要保持定力,注重税收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更要突出政策的精准发力,通过税收杠杆的撬动,切实改变浙江产业结构“低、小、散”的状况,发挥好产业集聚区的功能,推动产业向“高、新、特、优”方向发展。

四是牢固树立底线理念。守牢政策底线,确保税收平稳健康运行。制定出台税收政策,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不要把胃口一下子吊得太高;要把可能遇到的情形都考虑进去,不仅要看当前的可支付能力,还要看长远的可支付能力;不仅要测算直接的支出,还要评估因“羊群效应”可能带来的隐性支出压力。

五是牢固树立绩效理念。利用税收杠杆充分调动促进经济发展的各种积极因素,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把监管触角延伸到税收运行的细节末梢,同时,要注重加强内部绩效管理,以内促外,提升效率。

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是深化各项改革措施,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落实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各项部署和举措,研究谋划我省的应对之策和改革思路。加强税制改革宏观研究,对中央和地方的税种划分提出合理化建议;密切关注“营改增”、消费税、房地产税、环境保护税等重大税制改革,认真研究改革内容、制度设计、征管配套措施及对地方可用财力的影响,及时为党委政府提供决策参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从法律依据、市场规律、现实意义等方面梳理地税行政权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和组织机构改革,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积极推进市、县地税局领导异地任职,加强系统“三师”等专业人才建设和培养。切实做好国家税务总局绩效管理在我省地税的试点工作。

篇8

一、金税三期系统的上线背景及覆盖范围

金税工程,是国家推广政务工程电子化的标志工程,是税收管理信息系统工程的总称,是国家电子政务“十二金”工程之一。金税工程从1994年开始,历时7年时间,先后进行了金税一期、金税二期的建设阶段。2005年,金税三期工程建设的项目建议书通过了国务院的审核;国家发改委先后于2007年批准了金税三期工程的可研报告,2008年批准了金税三期工程的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至此,金税三期工程正式启动;直至2016年金税三期系统正式全面上线运行。金税三期基于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立了一套规范统一的应用系统,由国家税务总局以及省局来集中处理,范围涵盖了几乎全部的税种和业务环节,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下设四个子系统,分别是征管业务系统、行政管理系统、外部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具有功能齐全、协调高效、信息共享、监控严密等特点。目前,金税三期系统的范围已覆盖税收全业务,实现业务规范统一化,简化涉税事项,加强纳税遵从风险管理,实现纳税信息共享和外部涉税信息管理。

二、金税三期系统对企业税收管理的影响

随着金税三期系统的全面上线,税收征管的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税务局已从“智慧管税”转变为“数据管税”,主要是通过金税三期管理系统采集纳税人的身份信息、资产信息、银行流水信息、开票信息等,将来自各渠道的各类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进一步判断企业的涉税行为是否存在违规问题。由此可见,金税三期系统上线后,税务机关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清晰地透视纳税人的经营及纳税行为。而对于企业来说,在享受系统带来的快捷、便利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大量的外部监管和检查,过去一些所谓的避税手段将面临极大的风险,纳税企业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一)金税三期实现了多系统整合,优化了企业纳税申报流程,提高了企业办税效率在金税三期系统上线以前,企业办理涉税事务大多需要到税务局的业务大厅办理,有时因为沟通不畅或者资料不齐全,还需要多次往来于企业和业务大厅,造成企业办税成本增加,而业务大厅由于窗口人员有限,往往处理纳税事项的效率相对较低,影响了税务局的办税形象。金税三期系统上线后,通过信息系统集成及人工智能,将原国税局、地税局、发票查询及发票认证等多个登录平台进行了统一,改善了用户界面,并在平台上相关的税务公告及政策等多项信息,方便了企业纳税,使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在电子税务局一个界面完成企业税务管理涉及的全部工作。由此可见,金税三期通过多个系统集成整合、办税流程的优化,使企业纳税申报流程得到了优化,大大提高了纳税企业的申报效率,节约了办税时间,节省了企业办税成本。

(二)金税三期强大的大数据评估、云计算能力,使税务机关更容易发现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加大了对企业的稽查力度金税三期系统通过不断升级,拥有了更加强大的数据分析及云计算能力,利用这种功能,可以对企业的纳税信息进行筛选,从而形成预警,将嫌疑企业纳入名单进行重点监测和稽查。例如,金税三期对增值税专用发票采用是全要素认证,这样发票在企业之间就必然会有逻辑相符的印证,一旦出现虚开或收取假票,认证链条就会发生断裂,必然在局端会形成预警,使企业遭受稽查。再如,金税三期通过进项票据与销项票据的行业相关性、法人相关性、地址相关性、数量相关性、比率相关性等,对纳税企业进行评估,即可判断该企业的纳税金额、类别是否合理,是否有偷漏税的现象,从而触发局端系统预警,其数据之准确超乎想象。

(三)金税三期将相关征管法规嵌入系统,由系统来规范企业税收征管流程,杜绝了人为消除因素以前由于人为因素较多,税务机关在稽查过程中,往往给企业留有的空间和商量余地相对较大,影响了税收监管的公平、公正。金税三期将相关的税收征管法嵌入系统,自动拦截违规行为,如在税务稽查过程中,按稽查时间严格录入稽查进度,任何修改都会在系统中留下痕迹;在稽查后的行政处罚中,系统将直接下发限改通知书及行政处罚决定书,并且严格区分、分别送达、分别销号,由此一来,就避免了人为消除稽查结果的行为,使企业税收征管流程更加规范、公正。

(四)金税三期强化了数据质量治理,将事后处理变为了事前、事中管理,提高了数据采集质量金税三期全面贯彻数据治理理念,统一采用标准化流程、界面,实现了信息内外部交换,通过事前审核监控、事后纠错调整和补偿业务等方式,及时进行数据差错更正,确保数据质量。通过统一权限管理、服务管理、数据模型、外部渠道等方面的信息管理,实现全国征管应用系统的版本统一,消除了不同地区业务办理的障碍,统一了国内涉税信息的交换通道,形成了以采集、整合和对比涉税信息为主体的管理体系,为数据采集管理提供了基础保障。进而规范了涉税服务的渠道和功能,形成了纳税服务热线、税务网站、办税服务厅及自助终端、短信系统和企业实名认证的一体化纳税服务平台,使纳税人得到了统一的信息服务、规范的办税服务及友好的征纳互动服务,从事前、事中进行介入管理,提高了纳税人的数据采集质量。

三、金税三期下企业税收管理存在的风险及防范措施

随着税收监管手段的不断更新,监管力度的逐渐加大,企业税收风险管理必将成为今后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及时对税务风险进行预测、评估、规避和防范是企业重点研究的方向。

(一)企业税收管理中存在的风险

1.企业各级管理层存在的税收理念风险。管理层还是用老观念、传统的观念来看待企业的税务工作,既没有充分掌握税务的相关政策和知识,也没有给予税收管理工作一定的理解和重视,认为税收管理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普通工作,只要能够应付税务机关的检查就可以了,没有真正认识到在当前的形势下企业存在税收风险的后果。正是管理层这种错误的税收管理理念影响了企业税收管理行为,从而带来了相应的违规行为和失误风险。此外,管理层的这种理念也使得一些业务部门消极配合,使财务部门不能顺利地进行相应税收工作,间接增加了税收风险管理工作的难度。

2.企业财务人员业务处理过程中存在的税收风险。目前,企业产生税收风险的原因主要来自于财务人员在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失误,例如:对发票审核不严,收取了不合规发票;对业务审核不严,错进会计科目等行为,容易造成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及相关税费的纳税风险。此外,在所得税汇算清缴中,会计核算与税法之间的差异,尤其是收入及支出确认之间的差异,容易造成税收风险。

3.企业内部税收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由于企业内部管理体系问题,业务与财务脱节,在发生纳税义务时,业务没有及时告知财务或者业务情况不明确,使纳税申报信息不准确或者适用税法不正确,从而造成迟纳税或者少纳税;或者由于对税收政策理解的不到位,未能合理享受有关税收优惠政策,多缴纳了税款,使企业承担了不必要的税务支出。

4.企业对于税收政策的理解程度有待提高。由于企业与税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企业对于税收政策法规的理解程度有限,以及业务层面对于税收知识的欠缺,使企业未能充分利用税收政策或者税收风险规避措施运用不当,进而造成企业税收风险。总之,企业税收风险就是在税务问题上未能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导致被税务机关处罚,使企业利益受损,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影响。

(二)企业税收管理中的风险防范措施

1.建立健全内控制度。企业税收管理人员平时要积极研究税收稽查的起因、检查过程、检查手段及结果,根据研究结论积极展开自查工作,使事后检查变为事前、事中自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1)设立更加完善的企业风险类别:可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分为采购环节中的风险、生产环节中的风险、资产管理环节的风险、其他环节的风险等。(2)归类与风险类别对应的税种。例如采购环节中的风险对应税种为增值税;生产环节中的风险对应税种为企业所得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诸如此类。(3)对各个环节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风险等级预测。可分类为一般风险、重点风险、特殊风险等。(4)建立风险清单。通过定量与定性的对标分析,设立企业税收风险模型,预见企业中存在的涉税风险业务,对重点业务进行监控,最大程度上规避风险,采取相应措施予以防范。

2.建立税控风险绩效考核体系。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设计严格的考核标准和奖惩机制,对税控风险有积极促进作用的业务部门给予适当奖励,提高业务部门自主规避税务风险的意识。

3.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交流。近年来随着多种税收法律及法规的不断出台,为使企业充分了解税收政策,在税收政策的理解上与税务机关保持一致,要加强与税务机关的沟通交流,对不清楚、不明白的税收政策及时询问、请教,全面提升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提高解读税收政策的能力,严格根据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进行纳税申报,合理利用税收优惠政策,计算准确,不漏缴、不多缴。

4.加强对企业员工的税收政策宣贯工作。(1)要加强对企业管理层及经营层的税收风险知识普及,明确税收风险对企业的影响,以及因个人行为而产生的税收责任及后果,从源头上杜绝税收隐患,改变企业管理层说什么是什么的思想,对管理层提出的税收不合规行为要坚决予以拒绝。通过风险预警指标对比,将风险指标进行整合分析,让不同的管理层更加直观地了解企业税收风险的现状,及时进行监控和介入,从而达到防控风险的目的。(2)加强对企业普通员工的税收知识培训,树立税收风险意识,重点强调日常工作中容易出现的税收风险,加强监管,诚信纳税。例如,业务部门取得的不合规发票必须退回重开,因为不合规发票不仅关系着增值税进项税不能抵扣的问题,还影响该费用不能税前扣除,进而影响企业所得税,诸如此类问题,都是企业中容易存在的问题,也是容易忽视的问题。

5.提高税务申报信息质量。金税三期实行后,数据共享是必然的,即一次申报、全数据共享,所以,财务与业务部门要统一申报口径,确保纳税延伸数据的一致性,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的沟通,注重多部门、多岗位的人员协作,要站在企业管理的角度,避免造成企业资源的浪费,提高申报信息质量,减少企业税收稽查风险。

6.合理进行纳税筹划。企业通过节税管理降低税负是非常必要的,但是,节税管理一定要以风险控制为前提,在纳税义务发生之前进行整体筹划,制定周密的节税方案,切忌为节税而把企业置于更大的税收风险之中,所以,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充分运用政策进行合理的纳税筹划。

7.定期进行税收风险自查。定期进行企业内部自查,设立税收风险自查小组,建立健全税收风险自查体系,根据税收风险防控清单,对企业容易出现问题的税种,如个人所得税、增值税、印花税等进行重点关注,及时发现企业存在的税收问题,从而有效防范税务风险,避免不必要的税收处罚事件,减少企业损失。

8.全面提升企业内部协同能力。应从企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考虑国家整体经济水平及企业自身经营情况、本行业发展状况、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使企业及时跟上国家的发展变化及整体行业水平。企业各部门要加强衔接、共同参与,紧紧围绕税收风险管理目标,调整职能、明确职责、共同推进,有效应对各类税收风险,保证企业健康、稳步、良性发展。例如,业务部门主要核查主要客户、主要供应商的信用情况,在购进环节就要审查供应商的资质,检查供应商提供的增值税发票,明确其应承担的法律与风险责任,让企业的纳税数据从源头开始就是规范、真实的;财务部门要努力提升专业知识,要随着税收政策的不断更新,及时学习新的税收知识,此外,还需要不断增加企管、法律等方面知识,积极成为管理型人才,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需求;企业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定期聘请专家进行涉税咨询,帮助企业完善内控制度,及时发现企业涉税漏洞,从而降低企业税收风险,使企业能合法、合规经营。

篇9

前,海关信息化建设产生了巨大的数据流,人们很难直观地对这些数据进行准确、高效的判断和利用。因此,在海关统计工作中,为了更好地做好统计监测预警,为决策者快速、准确做出决策提供支持,同时提高海关运作效率,降低廉政风险,就需要一种新的数据分析技术来处理数据。本文从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角度,对直属海关的总体评价得分与业务模块评价得分、评价指标得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探索准确把握业务薄弱环节,有效提高综合评价得分,切实防控执法风险的途径。

一、综合评价得分与业务模块评价得分的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结果中,有35个海关的业务模块综合评价得分无缺失,本文选取这35个直属海关的评价得分结果进行相关分析与主成分分析。

(一)业务模块基本状况分析

1.各业务模块之间发展不平衡

从5个业务模块评价得分均值来看,加工贸易和价格管理评价得分均值明显高于其他模块,分别为95.33分、94.33分;通关布控和税收征管评价得分均值分别为90.7分、91.03分,尚有一定的提升空间;监管查验评价得分均值最低,为87.42分。各业务模块得分均值有较明显差异,反映出业务模块之间发展水平不平衡。

2.各业务模块下直属海关之间发展不平衡

从各直属海关之间得分差距来看,通关布控评价标准差系数最高,为10.42%,其次加工贸易评价标准差系数为8.39%,价格管理评价标准差系数最低,为3.68%。各业务模块下,直属海关发展水平差异程度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通关布控、加工贸易、监管查验、税收征管、价格管理。此外,从业务模块评价得分极差(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也可以看出,加工贸易和通关布控模块下,各关评价得分差异最大。

(二)相关分析

通过对样本评价得分的相关分析,可以发现,总体评价和通关布控、监管查验评价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Pearso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分别为0.822、0.8105,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001,表明通关布控、监管查验评价和总体评价相关程度较高,变动趋势关联性较明显;通关布控与监管查验评价之间相关系数为0.679,显著性水平小于0.0001,反映了通关布控与监管查验之间也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这一结果与海关的监管要求相吻合。实际工作中,布控是查验的前提,查验是对实货布控的落实,两者紧密相关。

(三)主成分分析

主成分分析常用指标有:相关矩阵的特征值(Eigenvalue)、贡献率(Proportion)和因子载荷量。相关矩阵的特征值用来反映主成分包含信息的多少;贡献率用来反映主成分包含信息的比例。特征值和贡献率越大,它所对应的主成分包含的信息量越多。主成分与原变量间的相关系数成为因子载荷量,其在主成分中的绝对值大小用来刻画该主成分的主要意义及其组成因素。

从特征值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的贡献率为0.3671,第二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Cumulative)为0.5981,第三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0.7903,第四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0.9412,即上述4项分别包含了36.71%、59.81%、79.03%和94.12%的信息。

前4个主成分包含的信息量超过了94%,因此可以用前4个主成分来进行分析。

根据特征向量,第一主成分至第四主成分分别可以表示为:

Prin1=0.6404x1+0.2028x2+0.36x3-0.0514x4+0.6454x5

Prin2=0.1974x1+0.3946x2-0.4659x3+0.767x4+0.0011x5

Prin3=-0.1704x1+0.8534x2+0.3392x3-0.1888x4-0.3033x5

Prin4=-0.2128x1-0.2227x2+0.7259

x3+0.6103x4-0.0752x5

其中,Prin1至Prin4分别表示第一主成分至第四主成分,x1至x5分别表示监管查验评、加工贸易、价格管理、税收征管和通关布控评价。

因子载荷量的绝对值越大,说明该主成分受该指标的影响也就越大。因此,决定第一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通关布控和监管查验,其因子载荷量分别为0.8743、0.8676,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001;决定第二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税收征管,因子载荷量为0.8244,显著性水平小于0.0001;决定第三主成分的主要是加工贸易,因子载荷量为0.8365;决定第四主成分的主要是价格管理,因子载荷量为0.6305。

(四)小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通关布控和监管查验评价得分偏低,各海关之间差距较大,两者与总体评价相关程度较高,是影响第一主成分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这两个模块是提高直属海关总体评价得分最有效的入手点;税收征管评价得分均值较低,是影响第二主成分最主要的因素,加强税收征管工作对总体评价得分提高效果较大;加工贸易评价虽然得分均值最高,但极差也最大,是影响第三主成分最主要的因素,说明直属海关之间加工贸易管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个别海关亟待改进;价格管理评价得分均值相对较高,且直属海关之间差距最小,是影响第四主成分最主要的因素,说明直属海关之间价格管理统一性较好,对总体评价的影响程度要弱于其他4个业务模块。

二、综合评价与评价指标得分之间的相关分析

(一)评价指标基本状况分析

从均值和标准差系数来看,18个评价指标可以分为3类:

第1类:整体水平高,各海关发展均衡

这类指标的数据特征是得分均值高,标准差系数小。主要有高价风险记录比重、加工贸易手册报核及时性、加工贸易手册结案及时性、一般贸易进口价格水平评价等4个指标,其评价得分均值均大于96分,标准差系数均小于6%。可以看出,此类执法环节整体水平较高,各海关间发展均衡。

第2类:整体水平较好,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这类指标的数据特征是得分均值较高,但与第1类有一定差距。主要有非海运当日放行率、应税商品价格水平、低价风险记录比重等3个指标,得分均值分别为94.75分、94.68分、94.3分,标准差系数分别为7.31%、8.55%、10.33%。可以看出,此类执法环节整体水平较好,但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各关发展均衡性不如第1类指标,个别海关应注意执法风险的控制。

第3类:整体水平偏低,各海关发展差异大

这类指标的数据特征是得分均值低,标准差系数大。主要有加工贸易单耗水平、重点查验企业查获水平、查验均匀性、查获率、风险布控有效性、海运当日放行率、加工贸易料件进口价格水平、加工贸易内销价格水平、加工贸易增值水平、加工贸易净重损失水平等10个指标。此类指标得分均值均小于91分,标准差系数均大于9.3%。其中,加工贸易净重损失水平得分均值为84.58,标准差系数高达17.93%。此类指标反映的执法环节整体水平较低,多数海关需加大风险防控力度。

第4类:各海关水平普遍偏低

这类指标的数据特征是得分均值低,标准差系数较小,主要有查验重点性。在各评价指标中,该指标得分均值最低,仅为77.66,标准差系数为7.88%,反映出执法风险较大,大部分海关都应重点关注。

(二)相关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总体评价和风险布控有效性,以及和查获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11、0.8018,显著性水平均小于0.0001,相关程度显著。此外,一般贸易进口价格水平和总体评价之间的相关程度也较大。评价指标之间,查获率和风险布控有效性之间相关程度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9227,显著性水平小于0.0001。此外,应税商品价格水平和一般贸易价格水平、应税商品价格水平和料件进口价格水平、海运当日放行率和非海运当日放行率之间也有一定的相关性。

(三)小结

第3类和第4类指标应是大多数海关关注的重点,尤其应重视与第一主成分相关程度最显著的业务模块的指标,主要有:查验重点性、重点查验企业查获水平、查验均匀性、查获率、风险布控有效性、海运当日放行率。其中,风险布控有效性、查获率和总体评价的相关程度显著,应加强指标研究,重点查找问题,降低执法风险。

三、结论

虽然目前绝大多数海关的总体评价处于绿色区域,整体执法状况较好,但仍有个别业务存在较大风险,执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各关应先从执法水平偏低,影响程度较大的业务入手,有重点、分步骤地改进薄弱环节,这将有助于整体执法水平的较快提高;其次,从全国看,应注意各关、各业务模块之间发展水平的均衡性,提高海关整体执法水平。

参考文献:

[1]张丽川.《海关统计》,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

篇10

以“营改增”为重要内容的增值税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十二五”期间最重大的税制改革之一,“营改增”注定了要受到诸多关注,一方面,增值税在全国税收收入中占据最大比重,另一方面,营业税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必定不愿意轻易放弃。“营改增”的主要目的就是将交通运输部门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缴纳的营业税改成缴纳增值税,现在更是连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纳入了进来,此举旨在减少重复征税,并促进经济结构改革。上海最为中国经济最有活力、体量最为庞大的地区,当仁不让地承担起首个试点地区的重任。上海在试点的同时,国务院也正酝酿着新一轮的试点,经过7个月的论证,2012年7月25日,中央出台了试点的新时间表,其中北京市从2012 年9 月1 日开始,江苏省、安徽省从2012 年10 月1 日开始,福建省、广东省从2012 年11 月1 日开始,天津市、浙江省、湖北省从2012 年12 月1 日开始。

一、“营改增”后的影响

从此次税制改革试点的情况可以看出,试点持续时间比较短,扩围范围十分广,究其根源,是近几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倒逼税制改革提速,只有大幅度大踏步地给企业减负,才能刺激生产,为经济增长提供强劲动力。另一方面,此次改革之所以把服务业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也是出于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力争使得经济增长不再高度依赖资源、出口、投资等方面,让内需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三极。

二、“营改增”后征税所面临的困境分析

2.1具体操作性政策期待明确。一是工业企业在前期筹建过程中,发生的计入不动产的地质勘测费、建筑设计费、规划设计费、电力设计费等,是否可以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没有明确规定。如不能抵扣,则与“营改增”改革初衷相违背。二是“1+6”行业范围的明细划分与界定,基层税务机关在实际操作中难把握。三是广告业中的标牌制作,原来征收增值税而非营业税,“营改增”后如何征税,亟待进一步细化。这将涉及到以后国税部门文化事业费征收的基数。

2.2防控风险难度加大。目前,交通运输企业挂靠经营方式在全省都很普遍,也是该行业经营特性所决定的,加之以前地税部门征管模式予以认可,故“营改增”后要求交通运输企业改变经营管理模式难度很大。近期,各地交通运输业“营改增”增值税数额庞大,可能与地方政府做大盘子,要求运输企业尽量多开票有关。对于因开票带来的虚增税收支出,由地方政府以财政返还方式予以补偿,这对企业经营成本没有造成实质性影响,但却给国税管理带来潜在的执法风险。

2.3财政扶持政策引超监管漏洞。“营改增”试点实施后,我省对因改革造成的试点企业税负增加的部分给予财政扶持政策,在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在实际执行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部分纳税人主观上对取得进项税增值税专用发票不积极,因为即使税负增加了,也由财政资金兜底,过于依赖财政扶持政策,违背了“营改增”的初衷。二是关联企业之间利用超税负财政返还政策,互开增值税专用发票,加大了税务机关监管难度,可能造成接收方的税收流失。

三、地税局税收征管优化分析

3.1统一税种。根据我国某市试点方案,增值税的抵扣链条扩围延伸至“1+6”行业,填补了现行第三产业因主要课征营业税而导致增值税抵扣链条中断的现象,进而在征收增值税二、三产业之间形成更加完整、严密的抵扣链条,堵塞了税收征管漏洞, 提高了征管质量与效率。“营改增”后,广东国税系统负责征管的增值税纳税户数将明显增加,19 万户企业纳入试点,与之对应的其企业所得税征管划入归口国税部门,因此一线征管人员不足的问题凸显。同时,试点改革对广东税收征管的影响还体现在混合销售行为与兼营行为两种特殊情况的税务处理上,“营改增”后,对于广东试点行业不须再区分增值税混合销售行为与营业税混合销售行为、兼营非增值税行为与兼营非营业税行为,统一缴纳增值税,将大大简化税务部门与纳税人双方征纳工作流程。

3.2、加大对试点企业的政策辅导,提高企业完善改革的积极性。国税部门要不遗余力的对试点企业进行全覆盖的辅导,在企业面对改革的同时不出现纳税成本增加使其消极应付等现象。对在某些行业中比如交通运输业税率提高导致的税负增加的企业出谋划深策,使其更好地度过改革困难期,提高企业竞争力。深入贯彻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财政扶持政策,统筹专项资金,快速足额地对税负增加企业予以扶持,确保其在改革期间顺利过渡。积极收取试点企业的反馈,在作为特区特殊的经济环境下,以自身特色为依托,在现有的财政体制结构中开拓出合适并且高效的结构变化。

3.3、按税务征管查基本职能,调整优化税务机构设置。税务机构的分设带来了征税成本、纳税成本、协调成本过高的问题,但国税、地税彻底合并在当前不具有可行性。众所周知,我国税务机构分设后,经过近十年的发展,税务干部已近百万,实施彻底到位的“休克疗法”,大量分流税务人员,不仅会影响税收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也将带来令人担忧的社会稳定问题。为了兼顾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税收征管效率、社会公平等诸多因素,优化税务机构设置应通盘考虑,分步推进。可以在国家税务总局职能不变的情况下,按照现有国税部门负责稽查,地税部门主管征管的基本思路,首先对国税与地税两套税务机构进行职能整合,待条件成熟后,再着手进行两套机构的实质性合并工作。

参考材料

[1]. 苏明锻、宗惠: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跟踪研究――基于厦门市试点考察[J]. 时代金融2013年第12期。

[2].张富强:论营改增试点扩围与国民收入分配正义价值的实现[J].法学家2013年第4期。

篇11

作为当前经济学领域的关注焦点,税收风险研究仍有待深入。有关税收风险的研究,应从其内涵界定、分类、危害性、表现、影响因素、规避措施等多方面着手,由于篇幅限制,本文集中就税收风险的内涵、类型及规避策略方面着手分析,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税收风险的内涵

当前,我国经济学领域对于税收风险的认识仍有待加强,对其内涵的界定和表述也存在很多争议,而导致该情况主要是由于对税收风险内涵复杂性的认识存在偏差。而最具代表性的内涵界定如下:税收风险指的是国家征税中因制度、政策及管理不足,加之外部不可控因素所可能引发的税源情况恶化、税收调节能力下降、税收增长动力不足,致使税收难以满足政府职能需求的可能性。

二、我国税收风险的类型

我国税收风险主要包括如下类型:

(1)收入风险。税收收入是我国税收的基础职能,其会受到经济、征管、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无论是价格、利率、货币的发行量,还是政治、灾害等外部影响因素,都会导致国家税收收入剧烈波动,甚至引发收入风险。

(2)经济调控风险。国家政策能够发挥经济调控等功能,但税收也会对经济带来反作用,甚至影响民众与企业的具体行为。受宏观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可能同经济调控目的相背离。而某项制定时能够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有可能逐渐变成阻碍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

(3)公共支出欠债风险。是指为了追求税收收入的短时期增长,致使国家公共支出长期面临着“欠债”风险。

(4)征管风险。国家收入预算同实际税源状况发生背离,是引发征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加之当前我国企业在纳税时遵从度不高、虚开发票、偷税漏税、骗税退税等情况仍大量存在,这也导致征管风险上升。

三、我国税收风险的规避策略

结合我国所存在的主要税收风险,下文对税收风险的规避策略进行了分析。

(一)加强纳税人行为规范

结合上文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存在着征管风险,存在很大部分税收流失等情况,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很多纳税人存在税收不遵从等问题,因而必须对纳税人行为加以规范,方可有效提升税款的上缴效率。当然,纳税人行为存在着一定程度地不可控性,因此,要求税务机关必须加强纳税人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分析,加强法制宣传和诚信教育,同时,严格执行税收处罚机制,加大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减少偷、逃、漏税等违法行为,以保障征税率。同时,注重构建完善的纳税服务机制。一方面,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建立健全税法宣传机制,畅通征纳两方的交流机制,另一方面,要求尽快构建高效的纳税人信用体系与约束机制,为每个人分配相应的信用代码,实现其纳税活动的全记录和公开化,这样能够有效减少违法行为,降低税收风险。

(二)加强税务机关行为规范,提高征管率

一方面,必须加快转变传统刚性的税务计划考核制,将其转变为涵盖服务质量、过错率等多方面因素于一体的系统化综合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税务工作人员选拔与培养机制。应注重将征税工作人员的选拔与公务员制相融合,帮助税务机关选择更多、更优秀、素质更高的人才来开展税收征管等工作,这样能够极大地降低税收风险。不仅如此,还需要构建覆盖全国的信息沟通机制。由税务总局领导,由国税覆盖到地方税务,构建全国性的税收信息管理系统,避免各级政府重复进行软件开发,致使资源及资金浪费。同时,还有助于实现全过程监控,实现多部门资源及信息共享,在全国范围内凝聚成一股合力。

(三)增强税款使用率

税收的风险不单纯体现在纳税、征税两大方面,还存在于用税之中,而税款使用率低会早餐纳税人存在偷、逃、漏税等不良行为。为此,必须加大力度提高税收收入的使用率。一方面,必须加快提升各级政府的行政效率,精简税务人员及机构,合并职能相同的部门,撤销多余部门,实现精简而高效。此外,应裁减多余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支出。明确各部门人员的职责,避免突发事故发生时互相推诿,无人负责和处理等情况。同时,应树立服务意识,以群众利益为先,减少不合理收费情况等。另一方面,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提升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支出量,明细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及质量。不仅如此,还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减少腐败行为,加强审计、纪检部门的监督功用,同时,提高群众参与程度,加大腐败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及罚款额,保障税款的安全性。

(四)规范、优化税收制度

一方面,必须注重广泛地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建立一套令纳税人所满意的税收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必须对现行税制加以优化、简化,包括法律条款、税收程序等,这样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开支,还便于群众理解,提高了执法效率。另一方面,必须注重“双主体”兼顾,不断优化税收制度结构。我国税收包括财产税、流转税等多种类型,主体税种指的是流转税、所得税两大类,这两大主体税互相促进和发展,因此,应坚持二者并重,适当提升所得税所占比重,持续促进税制的改革。同时,注重促进增值税及营业税等的改革,完善中央、地方税权分配。为切实减少税收风险,还应构建相应的风险管理机制,制定完善的风险识别、评估与应对措施。

四、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税收风险研究工作仍有待加强,有效的税收管理机制还处在探索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评估和选取税收风险指标,构建完善的税收风险防控机制,这样方可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风险的发生。

篇12

二、依法行政的刚性不足。有的执法人员头脑里“官本位”、“税老大”意识还很严重,习惯于居高临下、随意执法,个别甚至把执法权变成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虽然征管法赋予了税务机关较多行政执法手段,但现有实体法的法律级次低,税法与相关法规衔接不够,在实际工作中,执法的刚性还显得不足,依法打击力度不够,处罚难以到位,甚至对有些问题缺乏处罚依据(如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纪监督的刚性和威信。

三、纪检监察部门工作主体不清。中央明确提出并反复强调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可是,长期以来,基层税务机关的纪检监察部门普遍存在着战线越拉越长,覆盖面越来越宽,工作任务越来越重,不少工作逾越了纪检监察机关的职责边界,纪检监察部门“人少事多”,整天忙于抓教育预防、风险防控、采购招标、行风评议、效能评估、明察暗访、廉政文化等等,还有很多本来不是职责范围内的事情,都要纪检监察参与其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存在工作泛化、职能异化、主业弱化的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