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5-24 08:47: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师的课堂教学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的课堂教学

篇1

本文作者:张庭洁工作单位:乐清市柳市职业技术学校

”坐在下面听课的我,差点以为这5分钟就这么虚度下去呢,这随机应变出乎意料。第三,营造了一种新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体会教学的苦和乐,感同身受教师的辛苦。当三位小教师上好课之后,他们无一例外提到,当老师不好当,很辛苦。有个还套用了一句广告语:做人难,做老师难,做一个认真负责的老师更难。当这几位学生多次准备,精心修改的教案、课件在班内展示后,其余学生一片哗然,都说:上一堂课要准备这么多,实在累人。生生之间的配合更融洽更协调了。第四,调整教师的教学状态,激发教学热情。教师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也是课堂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者。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教师素质高低,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有着密切关系。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占据了重要地位。在这次实践过程中,我心有所思,亦有所感。下面就谈谈自己在这次实践过程中的想法。多年的教学生涯,职高生的现状,难免让人产生疲软,教学的激情大大减弱。但仔细想来,其实职高生并不是一无是处,或许成绩不理想,或许言行不端正,但是仔细观察,都有他们的闪光处。与学生的交流沟通中,学生对文本的一些看法,有其独特性、可取性。对文本的处理,随着与学生多次的探讨,也常常会有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教学更是一种进步。学生的心得体会也有其认识的深度,出乎自己的意料。“小教师”上课中,不少学生向我提议:“老师,我也想尝试当回老师。”这积极性使得学生上课投入,也激发了我的教学热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职学生虽然文化基础薄弱,但是智力素质并不差,他们思维敏捷,信息来源广泛,且动手能力比较强,敢于尝试,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个“小教师”的实践,以点带面,以少数学生的行动带动影响整个班级,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自信,符合中职学生的个性发展,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收到了意料之外的效果。这次的实践,就基于有效教学的理念进行的。有人说,学情是课堂有效教学的出发点,要做到因材施教,学有所得。职高学生的学习现状,使得我们教师不能一味地满堂灌。就算教师在台上讲得激情四溢,学生大部分无精打采,何谈成效?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一句话:“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学是个双边关系,“教”是“学”的过程和手段,“学”是“教”的归宿和终极。“教”的立足点、出发点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我们教学要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必须关注学生。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是实施素质教育、落实课程改革的主阵地。

职高学生大多数好动,敢于尝试,惟有结合职高学生的特色,结合职业高中的学业特色,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促进学习的有效性。如今社会是一个讲究团体合作的社会,有竞争也有合作。这次的研究可以增强“学习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和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当我们教师习惯性的将课堂的沉闷归罪于学生的时候,可曾想过我们的教学是否与学生有互动、有交流?教师与学生都希望经历这样的课堂:在愉悦中传递知识,在愉悦中增长智慧。一堂好课,都应该是教师与学生情感的交流、心灵的沟通。特级教师李观博说过:教学不只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还要唤起学生自己求得知识的强烈愿望。都说构建合作学习模式,其实,生与生的交流,师与生的交流,就是很好的合作学习,在平等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使得问题得到圆满解决。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多留心、多观察、多反思、多总结,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行为举止、思想感情、学习情况等,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加以适宜的鼓励评价,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能借助各种形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我的追求。

篇2

二、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中学生质疑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一)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

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是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关键,同时,新课标也明确的提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要求。我们知道,能否“创新”的关键和基础在于有没有“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的基础前提又是需要对事物产生质疑,所以总的来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对于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能够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保障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关键,也是促进学生长期有效发展的基础。如果学生能够在学习当中对某个问题、某个观点产生质疑,便会自主的对这个问题进行探究。从开始质疑,到自主探究,最后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当中,不但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了充实与丰富,其自主自学能力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可以这么理解,“质疑”能被当做是一种宏观的学习方法,在质疑精神的指导下,不论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还是合作学习都能够被最大限度发挥出效用,使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得到延长

(三)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

要想真正有效提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主要是要从学生方面来做工作,必须要将学生摆在课堂教学的核心位置。同时,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值得一提的是,“质疑”这种能力的本身就是最为主观的一种心理与思维活动体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就是一种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能够强化学生的主观学习体验,完全迎合了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标准要求,也满足了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的基本条件。

三、培养学生质疑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

前面已经说到,要想提升课堂教学的持续性,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基础、又是关键,所以培养与提升学生质疑能力才能提升课堂教学持续性。

(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第一,转变教学理念,鼓励学生质疑。站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角度上来看,学习的过程并非是学习者被动接受老师的知识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进行自身知识构建。也就是说在小学的课堂教学中,要将学生视作知识“构建者”,不能使其被动接收,因为知识构建过程中的主体不能被其他角色所替代。这就要求老师转变教学理念,要鼓励学生知识,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与看法,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教师的“权威性”、“主导性”与“唯一性”。如果老师能够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学生便不会再存在惧怕批评的负面心理,而将天生的“质疑”能力发挥出来。老师要适当的处理好学生的质疑,要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要让学生能够了解到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提升学习成绩,首先就要学会提出质疑,只有产生了质疑,才能使自身知识结构更加丰富。这样的话学生的质疑能力便会被潜移默化的增强。

第二,为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前面已经多次提到,传统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享有绝对的权威性,这就会使得课堂气氛拘谨、沉闷,使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始终处于一种压抑、紧张的心理状态下,而不敢“质疑”。在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下,老师要为教学工作的开展营造一个良好氛围,要使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推心置腹,使学生可以对老师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各种体验、质疑真切的表达出来。要使课堂气氛能够符合时代下的教学要求,能够更具自由行、开放性与情感性,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双向的沟通、交流途径。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知道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会得到老师的尊重,便会积极的提出质疑。

第三,合理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质疑。

虽然学生具有“与生俱来”的质疑能力,但在挖掘与培养的过程当中,老师也必须要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可以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创建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引导他们对事物产生质疑。如实体情境,展现实物、标本、组织学生游览参观,以激发思考质疑;再如模象情境,模型展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角色表演,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有问可提,以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想象、联想。

(二)提高学生质疑能力

第一,明确质疑的标准与要求。建立了开放、平等的课堂次序后,学生便会积极的质疑,但要让学生明白一点,不能因为“质疑”而去“质疑”,也就是说不能为了迎合老师提出的质疑要求,而刻意的对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产生质疑,这种应付了事的行为对真正质疑能力的培养起不到任何帮助作用;在一个就是一旦产生了“质疑”,就立即向老师、想同学寻求帮助,首先要通过自己对问题的分析,来尝试解决问题,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的质疑能力得到提高,其自主探究等综合素质能力也同样能够得到增强。

第二,培养学生科学的质疑方法。质疑并非一个宏观的概念,它也包含有一些细节性的方法,所以老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质疑方法。比如比较质疑、逆向质疑、追根质疑、拓展质疑以及自由质疑,这些质疑方法都具有自身特点,可以被运用于各种学习场合,如果学生能够根据学习任务的特征,来选用适当的质疑方法,其质疑能力便会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篇3

首先,教师是学生的偶像,是学生的楷模,教师的言行举止和表情都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影响。为此,教师应把激情带进课堂。一进教室就要立刻进入角色,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态上好每一节课,用自己的热情和对学生的爱,对教学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要把微笑带进教室,献给学生,使学生时刻体验到教师的可亲、可近,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去学习知识。其次,老师要把欢乐带进课堂,每节课都可以设计插入几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小故事,采用幽默风趣的话语换取学生的阵阵笑声,使学生变厌学为乐学,让他们在乐中求知。教师还要让学生全体参与活动,充分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其次,教师是一位合格的司机,能够得心应手地驾驶车辆。

我根据教材内容自制了投影片,由于学校透明胶片用完了,我就利用玻璃片代替,自制了投影片。在教学第十册《燕子》一课时,"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为使学生理解"落"字的妙用,我让学生看插图、教学挂图,用投影片显示出一只小蜻蜒落在荷叶尖上、树叶上的画面,做到文到画现,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眼球。然后,再将简笔画换成静画片,或用硬壳纸剪成实物,涂上色彩,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去体味、想象小燕子那轻盈的体态,同时也让他们体味了作者用词的精炼,使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神奇,同时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针对班内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经过一段时间地观察了解后,我对班内学生进行了分类,如能歌善舞的、爱好朗诵的、口技好的、手技棒的等,每一类找出几个优秀学生,每逢班级内有游戏活动,我先安排几个优秀学生为一组,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热情,然后再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游戏中来,这样课堂就活了起来。

喜欢游戏活动是少年儿童天然的本能,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参与一项活动,扮演一个角色,这样就能使学生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去想角色所想,体验角色之悟。通过全员参与,可以产生良好的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学生团体合作和协调一致的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233-01

学生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历史课程教学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历史教师能否培养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能否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升华教育功能,能否让学生增益智慧,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教学语言有关。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离不开语言,即使是电化教学,也需要借助教师的语言才能发挥最大效能。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师语言表达的水平,直接制约着学生智力活动的水平;教师语言的艺术赋予课堂教学以诱人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效果主要是教学语言的效果,离开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便无法开展;教师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不强,也会影响教学任务。从语言的内部特征来说,历史教学语言必须符合科学准确、简明生动的原则。

一、要有历史特色

历史教师的语言,所表达的是具体的历史知识,为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历史的真实,教师的语言就要准确反映时代特色。不恰当的类比、武断的臆想、过分的夸张,都不是一种严肃科学的态度。首先要体现历史术语的准确性。

适当引用古人的原话和文献的原文,不仅可以渲染历史的时代特色,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致。如讲到唐、宋两代经济,说明唐代“草市”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可例举王建《汴路即事》诗句:“天涯同此路,人语各殊方。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意思是:来白天南海北、操着不同方言的人都汇聚在这里进行商业贸易,草市很繁荣。宋代的“草市”已具有相当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也可举陆游诗句:“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清帘上酒楼”。有的教师担心引用原话原文会增加难度,其实,有时候引用一句原话、一节原文,看似增加了难度,但却加深了时代气息,简化或者概括了教材内容,更加便于学生记忆巩固。原话和原文的引用能渲染时代气息。鼓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学生自学历史的能力也将在其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二、语言要生动、幽默

历史教学的语言要注意通俗、形象、幽默。通俗的首要一点,就是要把书面语言换成口头语言来表达。书面语言虽然肃整,但没有口头语言明白流畅。在情感方面,口头语言显得更自然一些。如人民版必修一册中“美苏争锋”可以说“美苏争霸”;“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形成”理解为“美国为首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社会主义阵营两大政治军事集团的‘PK’”。历史教学语言适当运用一些流行口头语,激发学生思维,不会让人觉得历史课枯燥乏味、呆板无趣;也彰显历史教师能与时俱进,善于学习。

历史教学内容比较概括,教师应用比喻、用当时的诗歌、民谣、谚语等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得具体。如欧洲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发,是因罗马天主教教廷在德国的势力最大,对德国的剥削与压迫最多。当时有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这句谚语非常形象表明罗马天主教教廷贪婪、德国受罗马天主教教廷剥削最重。大凡引用原文、诗歌、民谣等,一般都要板书,让学生看清、听懂,否则往往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要使讲述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有的教师讲《中国军民维护国家的斗争》中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仆从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

幽默是一种生动有趣而且含意深刻的语言艺术,给人愉快,发人深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历史教科书中有很多幽默题材。如黄宗羲提出君臣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治理天下犹如众人抬木头,前面的人喊号子,后面的人相应和。君与臣就像是一起抬大木头的人,他们应是平等的。幽默的题材加上幽默的语言,能使整段内容活跃起来。

从历史教学的外部特征来说,还要注意到语言正确清晰,悦耳动听;语调丰富多变,充满感情;语节明朗,快慢适中;表情爱憎分明,褒贬得当。这种无实质性内容的交流可以起到修饰的作用,尤其在表达信息的感彩方面更为重要。据美国心理学家艾伯特・梅拉宾在大量实验基础上提出的理论:信息的全部表达=7%的言词+38%的声音+55%的面部表情(包括面部表情和手势)。语言外部特征在课堂上的重要作用,已为教师的长期教学实践所验证。

三、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心理节奏

人在一天之中,由于受到人体生理节律的影响,心理节奏并不一样。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使教材的组织处理、教学形式的变化、课堂结构的设计与学生心理节奏保持和谐统一,而且语速快慢、语调高低也要与学生心理保持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