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练习范文

时间:2023-05-24 08:47: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课堂练习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效课堂练习

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106-02

课堂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课堂练习的设计还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失败。

近年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倡“精讲多练”、“以练代讲”,有的教师误解了这一观点,设计出来的练习往往存在着多、繁、杂的现象,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反而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有的教师往往把精力放在课的导入和新授上,对于课堂练习通常用现成的习题应付了事,很少反思哪些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只是流于形式的。所以出现了盲目多练,过分注重书面练习而忽视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社会实践等很少,甚至是没有,还有就是练习题目的设计“一刀切”,不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这样势必造成有些学生“吃不饱”,而有些学生又“吃不了”的状况。

鉴于以上认识,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优化课堂练习,是促使学生学习高效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练习呢?下面就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做法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课堂练习要有明确的针对性,要有的放矢

一节课只有40分钟左右的时间,教学导入5分钟左右,新授教学20分钟左右,再加上教学评价和课末总结5分钟左右,真正用到课堂练习上的时间不过10分钟左右,短短的10来分钟的时间不可能把本节课所有的知识点都一一练到,所以一定要利用有限的时间将重点和难点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当然教师在备课时还要预见教学内容中容易出错的地方,提前设计题目进行针对性练习。

如我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之后,为了帮助学生记住8的乘法口诀,设计了以下练习:

1、儿歌游戏(数螃蟹):

小朋友,快快来,数数螃蟹几条腿;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一只螃蟹8条腿;

两只螃蟹几条腿,两只螃蟹16条腿;:

三只螃蟹几条腿,三只螃蟹24条腿

…… ……

2、对口令。一人说口诀的前半句,一人说口诀的后半句,这个对口令练习既可以同桌对,也可以师生对。

3、看数说算式。如:教师说48,学生说6×8=48、8×6=48。

4、利用教具“转盘表”看数说口诀写算式。

我相信这些练习的设计会让学生们更快地掌握本节知识,记住“8的口诀”。

二、课堂练习要灵活设计,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课堂练习要因内容而异,因学生年龄而异。与学生的年龄、生活相贴近的练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效果。

如在学习完“7的乘法口诀”时,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了以下练习:

同学们在这节课中表现的特别出色,老师要奖励给大家一个故事,在老师讲故事的过程中需要你们用我们今天学的知识帮忙3次,故事才能讲完整,你可要注意听呦!

1、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小秘密:再过3个星期,就是白雪公主的生日了,七个小矮人想给她准备生日礼物,可他们不知道还有多少天,你能帮帮他们吗?

2、他们想送一个漂亮的大花篮给白雪公主,每个小矮人要准备5支鲜花,你知道这个漂亮的花篮一共有多少朵鲜花?

3、白雪公主也早有准备,想送给七个小矮人每人2块蛋糕,白雪公主一共要准备多少块蛋糕?

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情境中蕴含着用7的口诀解决问题的练习,学生们都跃跃欲试,一时间课堂上小手如林。

三、课堂练习要贴近学生生活,体会数学就在身边

练习设计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感到有用,自然学习的兴趣倍增。比如,我在教学“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或少几”的内容时,设计了如下练习:

你知道鞋子的码数是怎么来的吗?它和你的脚长有什么关系?

然后出示公式:鞋子的码数=脚长的厘米数×2-10。

根据你的脚长,你能算出你的鞋子是多少码的吗?

学生马上一个个忙碌起来。

很显然,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更为学生所喜爱。

四、课堂练习要有开放性,让学生真正乐在其中

开放题的练习,要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参与学习活动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这样设计练习:

老师任意报出三个数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编文字题,看哪组编得最多,最有价值。一改以往由教师出题、学生解题的方式,让学生互相出题、解题。可谓条件、问题、方式全部开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优化了课堂练习,可谓一举数得。

在学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放性练习:在表格中填上合适的度数。

∠1 ∠2 ∠3

直角三角形 30°

锐角三角形 30°

钝角三角形 30°

在学生感到答案有很多组时,我提问:填写时你发现了什么?

像这种一题多解式的练习题,给学生提供了更多思考的空间,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五、课堂练习要有一定的梯度,富有挑战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的时候,特别要注意要由浅至深、由单一到综合进行分层设计,一方面是由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能力决定的,另一方面要考虑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难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尝到属于自己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之后,我设计了以下课堂练习让学生选作:

1动物园要建一个熊猫馆,熊猫馆长20米,宽12米,四周用铁丝网围墙,围墙长多少米?

2动物园要建一个熊猫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熊猫馆宽是12米,宽比长短8米,最少要围多少米的围墙?

3动物园要建一个熊猫馆,一面靠墙,三面围上铁丝网,熊猫馆长20米,长是宽的2倍,最少要围多少米的围墙?如果每隔2米栽一根石柱,至少需要多少根石柱?

篇2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3-0057-02[作者简介]崔文志(1982―),男,广东高州人,大专,茂名市第六小学教师,小学一级。

一、复习课堂存在的问题

纵观现在的复习课堂,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在设计复习题目时缺乏层次,忽视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不能做到统筹兼顾;问题的设计缺乏新意,经常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炒剩饭”,不断让学生重复做课后题,没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沉闷;课堂练习形式单一,教师没有对时间、练习方式等提出明确的要求,导致效率低下;教师机械地重复,学生陷入题海,大量解题,缺乏精心选择;只注意罗列知识,不注重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复习课的质量与效率。教师应正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症下药,用有效的课堂练习使复习课呈现无限生机。

二、有效设计课堂练习,让复习课堂更高效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

复习课既要处理足量的练习题,又要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时间总显得太紧。所以我们设计题目的时候,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应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只要在这些重难点处发动学生探寻突破口,集中学生的智慧,让学生的思维在关键处变得开阔,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改善。

在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如下一道题目:

一个无盖玻璃鱼缸,长40厘米,宽25厘米,高2分米。然后用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1)做这个鱼缸至少要多少玻璃?(2)这个鱼缸占的空间有多大?(3)这个鱼缸最多可以容多少升水?

笔者先引导学生弄清问题是求物体的表面积、体积还是容积,然后和学生一起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对这三个概念辨别得更加清楚,最后让学生“实战训练”,深化学生对表面积、体积、容积三个核心概念的理解。这样做针对性强、效率高。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1]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因此复习课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可采取的方法为统一授课、分组练习、个别辅导。课堂练习的设计原则是立足中等生、提高优等生、扶持学困生。

在复习“探索规律”这一单元的时候,在“找一找,填规律”中,笔者将练习题分成了两组,安排不同层次的学生去完成。

第一组:

①3,5,7,( ),11,13,( )

②2,4,8,( ),32,64,( )

第二组:

①1,8,27,( ),125,( )

②2,4,7,11,( ),22,( )

学困生解决完第一组题目即可,中等生完成第一组的题目后可以尝试去思考第二组,学优生可以直接思考第二组的题目。练习的题目以中等学生水平为基点,让学优生发挥他们的学习优势,通过他们的排难解疑,带动全班。对学困生要特别注意对他们的动机、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2]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就能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复习课一定要注重成效。在复习过程所设计的课堂练习中,一是要注意全班学生的薄弱环节,二是要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紧扣知识的易混点、易错点设计复习内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一道好的数学题,即使具有相当的难度,也会像一段精彩的故事或一部情节曲折的电视剧,引人入胜。

“分数、百分数的综合应用”中,学生容易混乱数量与份数,经常在这一点失分。因此在复习这一单元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组题,帮助学生在审题中辨析,在辨析中理解,在理解中内化。

(1)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总数的1/2,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2)仓库里存有150吨钢材,第一次用去总数的20%,第二次用去1/2吨,还剩下多少吨钢材?

复习课中,必须根据学生之前所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设计相对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在陷阱中“吃一堑,长一智”。

(四)注重联系,专题复习

数学的知识与知识间互相联系,前一部分知识为后一部分知识引桥铺路,后一部分知识又往往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深化与完善。根据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把知识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使之变为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点,或者对学生复习中普遍存在的难以理解的共同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题”复习,释疑解难、查漏补缺。“专题”复习是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发挥最大的效益,注重思路、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深化了课本内容,能够将知识有机结合起来,锤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素质。

如五年级所学的“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六年级的“圆柱、圆锥的体积”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例如:将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切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应削去多少木料?这道题有机地将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训练中融会贯通,开阔了学生思维,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各种立体图形的解法。

(五)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复习的目的在于巩固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使学生灵活运用掌握的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过程。[3]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题的时候可以结合实际问题来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分析问题实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分数、百分数应用题”复习课时,笔者设计了以下练习:

1.光明小学去年有篮球24个,今年新买了6个,今年比去年增加了百分之几?

2.有一个公园原来的门票是80元,国庆期间打8折,每张门票能节省多少元?相当于降价了百分之几?

3.商场搞打折促销,其中服装类打5折,文具类打8折。小明买一件原价320元的衣服和原价120元的书包,实际要付多少钱?

……

三、小结

教学中,让学生用数学方法来解决生活问题,教师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基本练习,把数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但加强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也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3

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可见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数学教育永恒的追求。学生是作为具体的、活生生的个体而存在的,教师在练习设计时要根据知识的结构特征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设计,尽可能地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练习,供学生自主选择训练,可从易到难,比如先设计一些基础题,再而变式题,然后是拓展题,形成梯度,环环相扣,面向全体,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不同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体会成功的机会,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二、练习设计要体现趣味性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持续时间短,自制力较差,他们的注意力最长只有二十分钟左右,时间长了大脑就会出现阶段性疲劳,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将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减弱或消失,课堂上表现为无精打采,注意力分散。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练习的设计上下功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延续,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素材的选取到呈现,从练习活动的安排到组织,都应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实情、实事入手,设计一些具有一定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练习,使学生一看到作业就来劲,跃跃欲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低年级就应该多设计一些游戏活动的练习,如“找朋友”“摘苹果”“猜数游戏”“对口令”“送信”“夺红旗”等等;高年级就多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练习,比如,“智慧乐园闯关”“ 欢乐大比拼”“我是小法官”等等的练习 。

三、练习设计要体现实践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教学如果脱离实际,那数学学习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更谈不上学生有意义地学习数学和获得有意义的数学知识的目的。教师要让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同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学习圆环的面积时,在学生掌握了求圆环的面积方法之后,我布置学生课后到校园中去量一量花圃圆环的面积;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难题,学习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就地取材”设计了一道求数学课本封面的周长,学生很感兴趣,纷纷动手操作起来,既掌握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又进一步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学习圆的周长时,可以组织学生去量一量校园中圆形花圃一周的长度,进一步感知圆周长的概念……这样的练习设计,引导学生从课堂走向生活,给学生以更广阔的学习数学的空间,学生学到的将不仅仅是数学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观察、分析、合作、交流、创新、实践等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和训练。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实践中,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设计要体现开放性

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认知规律,适当设计一些开放性练习,以使学生的思路更广阔、更灵活,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运用开放性的练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学会筛选、学会思考、学会整合。

比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正方形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部分学生不假思索,答:还剩3个角。但是对于思维比较严谨的学生来说,他要么动手试试看,要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的就没那么简单了。这样看起来很简单的题目,却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如,一年级上册在学习“10的加减法”时,可设计这样的练习:( )+( )=10。还比如,六年级下册在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可设计这样的练习:王老师要买60个足球,三个店的足球单价都是25元,三个店的优惠情况如下。甲店:买10个送2个;乙店:打八折销售;丙店:购买满200元返现金30元。你认为王老师到那个店买合算?为什么?这些开放性的练习具有很高的创新意识,又富有挑战性。通过训练,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扩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奇,奇中求新,新中求优,让学生在自主探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具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进行多样化的练习设计,使小学数学练习突破巩固“双基”、训练技能的局限,着眼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发挥学生学习数学的潜能,让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篇4

课堂练习是我们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主要目的是信息反馈及时,促进学生巩固和消化所学的知识或技能,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课堂练习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环节。他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拓展学生思维,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练习要注重核心内容的发展

在练习设计中,“矫枉”难免“过正”,我们该如何创新呢?我觉得,保底的练习还是必要的。口算的训练、笔算的训练等一些基本练习是有必要训练的。在练的同时也要注意练习与知识本身的呼应,让学生在练过之后,有一定的提高和发展。

我们在设计练习的时候要有明确的目标,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易错点与疑难点,要有目的地设计专项练习、对比练习、辨析练习等,促进学生对新知的建构、理解和掌握。我们在用好教材中习题的基础上,使教材中的习题得到最优化。还要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作相应的补充与调整,如“运算定律”的整理复习中,为了突出比较辨别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我设计了以下两组练习:

25×(4+8)125×8×4×125

25×(4×8)125×8+4×125

在练习这两个算式的时候,有些学生因为对定义理解的不彻底、不全面,很容易把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弄混,也有的因为粗心马虎等原因,这两题很容易弄混淆,所以在练习的时候以题组模式呈现,学生在练习对比的过程中,能够比较清楚的区分两种定义,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梳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知识框架。

二、练习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规律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教学的所有出发点都是学生。我们的练习设计只有学生内心愿意去做与体会,才真正体现练习的价值。因此以,我们的练习设计一定要做到趣味与开放。让孩子在练习的过程中,觉得这是一件有趣的,有意思的事情,让他想去做,当然,让孩子在做的过程中,有挑战的,以及上升的空间。

1.练习要具有趣味性

练中生趣,可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提高练习效率。如在一年级“20以内加减”练习:

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8+8= 9+8= 5+9= 6+8= 6+2= 5+5=

10-2= 17-7= 14-1= 13-9= 4+10= 12+2=

我们也可以把这些算式变成小马过河的情境。

同样的练习,前者是干巴巴的计算,后者通过情境后,一年级孩子的兴趣也就被勾起来了。只是简单的换一个练习的呈现方式,孩子的兴趣就被练习带动起来,同时,又不失练习的目的。

2.练习要有开放性

教师有意识地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有助于学生视野开阔,见解独特,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及求异性。如“多边形的面积”中,袁晓萍老师设计的一个练习;

师:请连接各个正方形的顶点或其中的中点,构成一个图形,涂上阴影部分,并求出阴影部分面积。连得越多,说明水平越高。

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会连得很多。:

如果反过来,我们画好图给孩子求阴影部分面积,孩子就会有一种练习好多的不满情绪,甚至会有部分学生已经在心里谩骂起来。

同样的练习,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换个呈现方法或是开放练习的结论,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通过简单的材料,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练习要有层次,循序渐进

课堂练习一般要经历模仿、熟练、创造三个阶段。我们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练习的设计应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出层次与坡度,做到逐步深入,逐步提高。例如,在“乘法分配律”中,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1.巩固练习,内化规律

片段一:

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也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了,下面我们来做几道简单的练习巩固一下:

(93+28)×11=93×+28×

×(85+13)=29×+29×

47×(100+2)=×+×

3×A+×A=(+7)×

师:你能说一说在这个算式里,哪个数相当于a,哪个数相当于b,哪个数相当于c吗?

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加两级运算以及括号的变化,对于学生来说,在经历探索规律之后,如果没有巩固加深的练习设计,那么学生对“乘法分配律”往往只会生成一种空洞的概念。通过这倒练习,让学生通过先写一写,再说一说,在说写的同时,也是孩子在反复论证乘法分配律定义的时候,自然而然的提高数对概念掌握的熟练程度,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2.变式练习,拓展规律

片段二:

师:同学们,其实很早以前我们就接触过乘法分配律,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出示)

(1)二年级乘法口诀7x6+7。

(2)三年级两位数乘两位数24x12。

(3)生活着的应用――购物:一件上衣32元,一条裤子28元,买三套这样的衣服需要多少元?

在研读教材的时候发现,书本例题的乘法分配律只适用于两个数的和,而课后练习以及后续的练习当中都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做了相应的拓展,所以我在对这节课练习的内容进行适度的变式,让学生在练的过程中能够联系两个数的和的运算,举一反三,尝试着纳出“两个数的差”以及“多个数的和”的定义。也就是:几个数的和(或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或相减)

总之,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有效性的提升直接促进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我们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有效练习成为减负的根基增效的保证,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同时,让数学课堂练习具有走向远方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宋善坤.优化练习设计的几点做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12)

[2]徐峥.小学数学个性化练习设计浅探[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09)

篇5

一、数学课堂练习设计的要求

有效的数学课堂练习设计,是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前提是课堂练习设计要紧扣目标,立足教材、针对性强、层次分明、注重过程等要求,做到“少而精,以一当十”,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顺应台阶拾级而上。

1.紧扣目标,立足教材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指挥棒”,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紧紧围绕它而展开。为更好地实现目标,课堂练习设计就必须立足教材,紧扣目标。

走进“十几减九”的新课教学,不难发现,“破十法”和“连续减”比“想加算减”更让学生接受,原因很简单,“想加算减”需要对20以内的进位加法非常熟练。如17-9=( ),学生要先想到( )+9=17。而用“破十法”和“连续减”呢,只要有10以内加减法的基础,就能算出来了,而且掌握这种方法的计算正确率较高。

既然“破十法”有如此多好处,那么教学中老师能否倾向于“破十法”?答案是否定的。翻开教参和教材发现,其有意优化“想加算减”,原因有三。第一,简便快捷。因为“破十法”“连续减”都需要“思考两次周折”(即两步计算),而“想加算减”只需“思考一次周折”。第二,它对后续学习非常重要。如在多位数减法中,当某一步需要退位时,如果用“破十法”或“连续减”计算,仅退位这一步就需要两步计算,会增加计算的难度。第三,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加法,具有一举三得的功效。基于此,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上的练习(如图1),

(1)基础练习(题1):主要使学生掌握“双基”

(2)提升练习(图2):主要是强化“双基”

图2是“破十法”,图3是渗透“相加算减”,再通过对比两种方法凸显出“相加算减”的简洁性和优越性。

(3)变式练习(题3、题4),主要是发展学生智力,渗透函数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

设计这样系统性的练习既体现计算教学提倡算法多样化,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达成方法的优化,凸显“相加算减”和数学思想的独特魅力。

2.针对性强――立足学生

每节课的知识都有各自的重难点与易错点,练习设计必须紧扣重难点与易错点,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人教版第七册“速度”的教学重点之一是速度单位的规范书写。针对这个重点,可以作专题练习:

(1)“神七”飞船在太空中5秒飞行了约40千米,“神七”飞船的速度约是多少?

(2)小青骑自行车,2小时骑了16千米,小青骑自行车的速度是多少?

学生动笔计算并汇报(单位书写错误):40÷5=8(千米)16÷2=8(千米)

师:神七的速度和小青骑车的速度都是8千米,看来神七和自行车的速度差不多啊?

这时学生争先恐后地要发言。

生:虽然都是8千米,但所用的时间是不同的,“神七”是每秒飞行8千米,而小青是每小时骑8千米,所以神七的速度快多了。

(看来学生知道这两个8千米是表示不同的速度,只是不会书写计量单位罢了)

师:那怎么区别这两个8千米分别表示不同的速度呢?

师生矫正:40÷5=8(千米/秒),16÷2=8(千米/时)。

师:像速度这样的单位还有吗?意在延伸到单价,工作效率的计量单位。

速度的计量单位不同于往常的名数(单名数和复名数),它是两种不同量的比,再加上求速度的问题都是以“每小时行多少千米”的方式呈现,这些都是影响学生会言传却不会规范书写速度计量单位的缘由。通过上面的练习,不把时间花费在单调的机械记忆和重复训练上,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对速度单位意义的理解上,巧借针对性极强的对比练习,寻同辨异很好地解决了速度单位书写这个难题。

3.层次分明――构建体系

课堂练习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已有经验和认知规律,注意锤炼练习内容内在的递进联系,符合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发展进程,由浅入深、由熟到巧,要循序渐进地寻求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例如,第七册“四边形的整理与复习”中的一道习题

师:(指着图4)这组平行线,是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它可能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因为有一组对边平行。

演示动画(图5)问:那现在呢?(学生回答长方形),师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辨析了正方形的特殊性:四边相等且分别平行。)

动画演示成(图6),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不符合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个条件)师追问:那可能是什么?

师: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

如果再出现平行,那么有几组平行线,它是什么图形?如果它是梯形,那左右会平行吗?最后露出如山真面目(图7):梯形。

然后完成书本中的表格(如下表)。

在下表中适当的空格内填上“√”,再说一说几种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如此精妙的设计并及时高效地追问:为什么不可能是正方形;现在可能是长方形吗?在什么情况下它是平行四边形,在什么情况下它是梯形等,把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形状与特性充分暴露,学生轻易地掌握了其内在联系(都有一组对边平行)与本质区别。这样的练习设计,它犹如一条串着知识点的“珍珠项链”,既使学生体验数学知识间的密切联系,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注重过程――感悟内化

圆是最简单又是最美丽的几何图形,一个传奇的常数π把圆的周长、面积和半径紧密联系在一起,它就是“圆周率”,它就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率。为了弄清楚π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一代又一代的数学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在波折中奠定了既有量的突破,更有质的飞跃的四个发展阶段,

①《周髀算经》“周三径一”;

②刘徽的“割圆术”;

③祖冲之算至π的值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

④电子计算机计算出小数部分的101119691亿位,但还仍未停止。

如何更有效地利用这个素材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呢?。

练习1:一个近似于圆形的湖泊,湖中央一条堤坝长约1800米,沿湖有一条环湖路。环湖路长约多少米?

学生计算,反馈,理解π为什么取3来计算(是求近似数也是为了方便计算)。

练习2:神舟八号飞船绕着一个圆形轨道飞行,这个圆形轨道的直径是13441.9千米。飞船飞行一圈有多少千米?

师:解决这题,圆周率要取几?为什么不取3?

师:要是取3,3.14,3.1415926和3.14159265358979323结果会怎样?出示下表:

通过对四组数据的深入对比,圆周率取3和3.14,其周长竟相差了瑞安到北京的距离(2000千米),让学生感悟从“周三径一”发展到“割圆术”再到祖冲之的圆周率是多么艰难却伟大的创举,而祖冲之研究的圆周率几乎逼近计算机的结果,既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又陶冶学生崇尚科学的情操。

通过对比如上四道算式,还可以挖掘出宝贵的资源:π为什么通常取3.14的问题。π取3时,周长容易计算但误差大,π取3.1415926结果更精确但计算难度大,为了兼顾计算的简便性和结果的准确性,π通常取近似值3.14,注重让学生经历一个认识的过程,在感悟中内化,在内化中理解,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设计课堂练习的方法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生活如此,课堂亦然,数学课堂练习设计仅仅把握要求是不够的,还应其设计的方法,即用好用足教材练习、原创发展练习和筛选及改编练习等。

(一)用好用足教材练习

1.理解教材练习的编写意图

教材中的练习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教师应高度重视,不要轻易地弃之不用,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因此,我们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的习题,明确每一道习题的编写意图。四年级上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中试商、调商是难点,人教版教材上介绍了“用四舍法试商”“用五入法试商”和“用中数(几十五)试商”等三种方法之后教材出现了如图8的一道习题:

在这组习题中,巩固新知的意图很明显,但此题还有另一个意图:蕴含第四种试商方法,甚至还可挖掘出第五种试商方法。

第四种试商方法:“同头无除商九八”,即被除数与除数首位上的数字相同(俗称同头),但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小于除数第二位上的数,不够商一(俗称无除),例如上述4道习题,那就可以在下一位上用9或8试商,并无需调商。

第五种试商方法:“除数折半直商五”,是指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正好是除数前两位数的一半时,可以用5试商。

这两种试商方法能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试商规律,正确、迅速地试商,而且屡试不爽,可教材为什么不把它们当做试商方法介绍呢?笔者梳理了一下教材并试用了这两种试商方法,结果发现:当被除数第二位上的数字偏小,而除数的第二位数字又偏大时,“同头无除商九八”这种绝招竟然失灵,例如117÷19就不能商九或八只能调商为6。这或许能勉强说明人教版教材不强行学习这两种试商方法的一个原因吧。但这么好的试商方法弃之不用实在可惜。

2.挖掘教材练习的潜在价值

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让课堂不断是每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追求,挖掘教材中的练习会起到“润物细无声,迭代起”。例如“平面图形面积的整理和复习”课中的一道简单习题背后深藏着的秘密。

已知一个梯形上、下底的和是10厘米,高7厘米,求它的面积。

(1)计算后汇报算式

(2)想象一下,这个梯形的形状是怎样的

师:如果上底是1厘米,下底是几厘米?

师:如果上底是2厘米呢?3厘米呢?4厘米呢?它们分别是什么图形?

师:如果上底是5厘米呢?

生:5厘米。

师:下底为什么是5厘米?

师:如果上下底都是5厘米,那么它是什么图形。

生1:梯形。

生2:不是梯形而是长方形。

数秒之后有学生说,还可能是平行四边形。

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

生:(异口同声)不能。

但迟疑之后有些孩子激动地改变主意。

师:如果上底是0厘米呢?下底是多少?这个三角形的面积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算吗?请试一试。

(3)小结万能公式

师:虽然形状各异,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上下底之和相等,高相等,面积也相等。都可以用梯形公式来计算它们的面积。

师:所以有人说梯形公式又叫做万能公式,你怎么看待这句话?

小结:在我们已学的基本平面图形中,它们的面积都可以用梯形面积公式计算。

所谓“水本无华,相荡而生涟漪;石本无火,相激始发灵光”。挖掘教材习题激起学生观点的争鸣,促使教学在争鸣中走向。特别是当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还能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计算吗?”这一问题的思考过程产生歧义时,学生的思维发散开了。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急切状态,收到“投石冲破井中天”的教学效果。到最后的万变不离其宗:梯形公式是万能公式时,学生瞠目结舌后如坐春风,心旷神怡。

3.提升教材练习的地位

教材是单一的,静态的,而课堂是丰富的,动态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创造性”改编,例如“多边形的面积”的例题图已经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即把整个图形看成三角形与正方形的组合,限制了学生思考的空间,无法体现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而习题中的队旗图却是个不错的素材。为此,把习题改成例题,充分发挥例题教学应有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体验多边形面积计算的基本策略。

解法1:(如图9)将队旗图分割成两个梯形,所求面积即两个梯形面积的和;

解法2:(如图10)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两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3:(如图11)将队旗图分割成一个长方形和两个三角形,所求面积即这三个图形面积的和;

解法4:(如图12)将队旗图补上一个三角形成了长方形,所求面积即长方形的面积减三角形的面积的差。

对比分类:分割法和填补法。

优选方法:同样是分割,解法1和解法2分割的块数越少越容易计算。

优化方法:同样是分割成2块,解法1的数据明显更方便计算。

小结解法1和解法4的优越性。

这样的改编,可以创设开放的空间,启迪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经历更具挑战的自主探究中,兴趣黯然、千方百计地寻求多样化的解题策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二)原创发展练习

教材习题千般好,但那种认为只要完成了书本上的习题就万事大吉的思想,是对课堂练习设计认识上的一种偏颇,需要摒弃。因为教材上的习题只是提供了一种范例,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优化设计。

1.利用错误资源即兴设计练习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学生的错误是难免也是合理的,教师必须用数学资源的眼光来看待这些错例。如:在指三角尺中的角时,很多学生会指着角的顶点。

师:把你指出来的角画在黑板上,就是这样的(在黑板上画一个点)。对吗?

生:你画的是一个点,不是一个角。

师:我看到这位同学就是这样指的啊!

生纠正:是这里(用两个手指从角的两边向角的顶点画过)

师:要让别人看明白你指的角,我们可以先――(教师演示,用手指指角的顶点),再――(用手指从顶点开始分别向两边划过,指角的两条边),这就是一个角(手指在角两边中间的部分划过一条弧线)。

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教师关注了学生错误的指角信息,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了解角、初步形成对角概念的正确认识,进一步抽象出角的定义奠定了基础。这一环节看似指角,其实是在借助指角帮助学生认识角,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2.设计拓展练习

通过课堂练习,学生对知识已有了较清晰的理解,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已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此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需要设计一些拓展题,这样既可拓宽学生思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使所学知识得到延伸和升华。

如下图:在能拼成三角形的各组小棒下面画“√”。(单位:厘米)

①凭什么说第一组能围成三角形?

②3、4、5这样的三个连续自然数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举例试试看。

③3、4、5三条边围成的三角形是什么形状?

④第三组围不成三角形,你能想个办法让它围得成吗?

⑤第四组如果调换其中5厘米长的小棒,有哪些换法?用手势比划,换成1是什么样子?换成2、3、4呢?如果调换的是3厘米的小棒,能怎么换?

简单一道题,通过四组含有特点的三边,引导学生探索“除了长度为O、1、2和1、2、3两组连续自然数不能围成三角形外,其他连续自然数都能围成三角形”继而接触“勾三股四弦五”;认识“三条边相等,一定能围成三角形”;直观体验“随着一条边长度的变化,三角形从锐角三角形变成钝角三角形”……每一道小习题都充分挖掘利用,有效的拓展加深了学生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三)筛选和改编公开课或资料中的练习

公开课或一些好的资料中有很多颇有价值的练习,我们谨慎筛选,还可以进行合理改编后进行灵活运用,在运用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在提升中积累。试看特级教师黄爱华在教学“因数和倍数”一课设计了动脑筋出教室”的实践活动:游戏开始,老师出示第一张卡片2,学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依次离开。接着,老师出示卡片3和5,学生按同样要求依次走出教室。最后,还剩下学号是l、7、11、13、17、19、23、29、31、37的10位同学。

师:你们为什么不走呀?

生:因为我们的学号数不是那些数的倍数。

师:老师这里只剩一张卡片了,怎么办?

生:老师你给个“l”,我们剩下的同学就都可以出教室了。

师:如果老师第一张卡片就出l,那全班同学都可以走。知道为什么吗?

生:任何自然数都是1的倍数,1是任何自然数的因数。

老师拿出一张大大的1,笑着请最后一部分同学走出教室。“动脑筋出教室”游戏,新颖有趣,既巩固了知识,检查了效果,发挥了学生的创造,一举多得,这比简单地做几道练习,效果不知要好上多少倍。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练习设计的方法千百般,但有效的课堂练习设计总离不开把握要求与掌握方法的统一。高效的课堂练习,除了在设计上下工夫,也应在另一个核心环节即“实施”上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细细品味和理性思考。方能“入乎其中”领悟到其“内在魅力”,更能“出乎其外”跳出某种要求和方法,为课堂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激扬生命和谐服务。

篇6

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注重强调的是练习的成效性,即教学可以取得显著的效果。高效率、有效益的教学活动需要代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下工夫。为了落实新课改要求,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课堂环节,划分好每堂课需要完成的相关练习,包括练习的目标性、针对性和成效性,教师都要给予充分考虑,以便花最小的精力完成高效率的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加强语文课堂训练的同时处理好学生的个性发展状况,促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纵向分散。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下文结合个人经验谈谈小学语文学习策略,以期对学生课堂练习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备课并不是简单地整理练习知识,而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对知识的认知能力科学合理地练习出题。让学生练习题目更具有针对性,要求教师在充分掌握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运用丰富的教学经验,不断创新练习方法及相应的解题步骤,以期帮助学生解决语文学习重难点,及时帮助学生扫除语文学习障碍,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并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紧扣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内容。首先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合理地练习备课。例如:教学《沿着走过的路》一文时,先让学生进行阅读,然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写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何人及为什么要走走过的路,包括是怎么做的及结果什么样。通过设置一系列课堂练习题目,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叙事线索,并且采用“课题拓展法”概括文章相应内容,使文章脉络清晰,学生课堂训练效果具有较高的成效性。另外,在课堂练习过程中注重句子之间的衔接作用,根据文章重难点分层练习,教师应该参考教学内容,在课堂训练过程中有效增加训练难度,练习内容要尽量进行多样化处置。最后,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充分考虑练习含金量,避免学生做无用之功,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二、深入研究文本,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教师应运用一定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深入研究文本,把对文本的训练与学生的实际领悟语言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地安排相关语言实践练习活动。同时也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每个环节,使教学过程中的每个教学点都能充分达标。教师对教学资源的运用可以从网上寻找一些相关教案,但是备课的前提应该熟悉掌握教材本身内容,并设计课堂练习内容。例如在《教师用书指导》教学中有指导教师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练习有效性的详解,让学生将练习过程中不能深刻理解的句式或者不明白的短语用线划出来,待教师进一步讲解。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技术辅助教课。例如: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一课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与感恩有关的视频,视频直观的思想表达方式比教师枯燥的授课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小段观后感,阐述自己对这段视频的认识,并在课堂最后讲述自己是否经历过类似事情。这样,学生通过课上对文章的有效练习,尽快掌握文章及结构线索。另外教师应逐步分层次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且指导学生对文本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在生活中有效运用情感经验和生活体验,使其运用到实际语文练习中。

三、把握文本特点,适当进行拓展训练

要实现课堂练习的有效性,在课堂作业设计中必须重视文本,教师要以课本知识作为拓展训练平台,逐步加深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优化课堂作业设计途径,提高设计内容的含金量。另外,教师还应该把握好文本学习的特点,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堂作业完美结合,解读文本是实现教学内容优化与课堂教学质量高效的主要途径,也是影响课堂作业设计的方面,避免冗杂现象存在,以免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厌倦感。同时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文章特点进行适当的“听记训练、口语训练、朗读训练、拓展训练”等练习,并在思维训练过程中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例如,教授《小蝌蚪找妈妈》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学生充分掌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编制一些角色扮演小游戏,让学生举手扮演小蝌蚪和小蝌蚪在找妈妈过程中遇到的乌龟、鲤鱼等,然后要求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有感情地朗诵,并鼓励学生感情要丰富。这样通过在课堂上有效朗诵文章,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同时有效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总之,语文教师设计课堂作业时应从学生个体发展出发,提倡设计的课堂练习具有多样性和趣味性,既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又优化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从而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练习中获取知识。

参考文献:

[1]江毅华.低年级小学语文口语交际课堂练习设计有效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篇7

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练习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布置一些形式单一、陈旧、缺乏应用意识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学生仍停留在以“练”为主的机械操作式的作业模式中。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成效与练习的成效有很大的关联。只有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承,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实现课堂练习有效,打造高效的数学课堂。下面根据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课堂练习内容灵活、多样、有趣

教师对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精确到位,面向多数学生,难度适中,新颖有趣。课堂练习的设计追求题型的多样化和练习方式的多样化,可以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灵活。题型可以有口算练习、应用练习、操作练习等,在练习时既可以让学生集体练习,还可以有独立练习,当然也可以是小组合作练习,既能减轻学生练习的心理负担,又能扩大学生的参与面,使学生兴趣盎然,提高练习的效率。教师根据学生喜新、好奇、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练习。教师在设计时,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设计游戏、猜谜语、走数学迷宫,小马虎的日记、讲故事、摘取智慧星、直观演示、模拟表演、各类小竞赛等活动,开展口头练习、书面练习、实践练习等。可以补充、补缺、画图等,真正做到让每一个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思维”飞起来,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才能产生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这时学生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去克服困难,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使练习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堂练习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首先,设计课堂练习要有针对性,应该从教学内容和学生两方面的实际出发。要围绕教学目标,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做到有的放矢,力求用较少的时间,精练的习题,获得最佳的练习效果。这就要求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避免盲目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的第一课时,主要是使学生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白其面积的大小决定于底和相对应的高,练习要围绕这个重点来设计。其次,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体现在练习的层次性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精心设计练习层次。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坡度”和“难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所以,设计课堂练习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特困生和中等生,同时又要关注优秀的学生,让特困生吃得饱,让优生吃得好,练习内容要做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从模仿性再造性创造性发展,做到环环紧扣,逐步提高,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三、设计典型性和生活化的课堂练习

一节课时间有限,因此我们课堂练习的设计要少而精,这就要求我们设计的练习具备典型性,做到题量适当,恰到好处,又能通过设计的练习达到巩固知识、举一反三、拓展思维、培养基本技能的目的。如在教学“求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四块阴影动起来,利用移动后产生的变化,不仅求出了阴影部分的面积,而且总结出了中间空白部分处于图形中任何位置时,求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设计一道题得出了多道题的解法,可谓一举多得。又如,在教学“克和千克”后,就可以设计如下练习让学生体验克和千克。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个乒乓球约3();我的书包约3();我的体重约24()等,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让其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去理解克和千克的不同质量,而不是死记硬背,这样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对克和千克有更深刻的认识。

四、设计有拓展性和开放性的课堂练习

拓展性习题,思考容量大,使学生必须“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这样,学有余力的学生就会在解题过程中出现强烈的表现欲望,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条件不完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活思路,充分调动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能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通过练习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而不被模式化的定式禁锢、束缚。

五、设计好课堂练习的方式

课堂练习的方式是决定课堂练习效果的关键,没有好的、恰当的练习方式,练习内容再好,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1.注意练习时间的合理性,运用各种方式提高单位时间内的练习量与参与度。例如口算练习,大家都很重视。但是口算能力还不是很好,主要还是练习量不足造成的。现在我们每个班都有六十几个学生,把口算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出来,让每个孩子算一个的话,在比较顺利的情况下也要5~10分钟,稍有差错就会用去十多分钟,为了控制时间,很多情况下也轮不到每人一个,或草草了之,根本达不到培养口算能力的目的。这样用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时常出现。如果换一个练习方式,教师读题,学生听算,然后指一名学生说得数,其他学生对批,这样在规定时间内都能完成口算练习,达到了很好的效果。

2.培养学生良好的练习习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们应该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在日常的教学中反复抓,抓反复,通过严格的训练,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独立思考,敢于质疑,认真细致、做事严谨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作用,可组内互相出题练习(结合具体的内容)。总之,精心地设计练习,科学、合理地安排练习,选择好练习的方式,必将使我们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因此,教师应当精心设计每堂课的练习,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精心地设计课前、课中、课后练习,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篇8

1、明确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体育课堂的主线,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围绕着教学目标而设计和展开的,是为教学目标达成所服务的。明确教学目标,课堂的教学目标在课堂各个阶段的各种练习中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反过来,课堂练习也能够清晰反映出教学目标的指向。

以双手垫球教学为例,技能目标是通过教学,利用垫球器使学生基本能找准击球点、提高垫球稳定性,最后使得90%以上学生能连续垫到5个以上。如果采用健美操作准备活动,分析得知健美操的练习虽有热身效果,但是没有体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若用球操做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持球练习的过程中体会排球运动的脚步移动和垫球的协调配合,同时也达到了热身的效果。在自主练习时,采用自垫、两人一组对垫练习,分析可知教学目标中的连续垫到5个以上则没有在练习中体现;若采用连续自垫、比一比谁先垫到5次,那么可以比一比,激发了学生的练习兴趣,同时把教学目标的达成落实到了练习当中。

2、丰富练习方法。体育教学中的练习方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地反复做某一动作,以达到发展身体和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它是一个由教师组织和指导的学生身体练习的过程。体育课堂的练习方法具有周期性和指向性的特点,任何一种练习方法都需要持续一定的时间才有效果,而每一种练习法都要求学生完成或者解决一定的问题。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发育高峰期,这一时期学生的脑神经活动机能的主要特点是兴奋性高,兴奋过程比抑制过程要强,但是遇到困难意志薄弱,往往容易变得灰心丧气。针对这一特点,有效课堂练习方法要呈现多元的态势,结合不同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选择不同的练习方法及其组合。

体育教学中常用的练习方法有重复练习法、变换练习法、循环练习法、游

戏法和比赛法。这些方法各有其特点。

(1)重复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固定和反复进行练习,练习的间歇时间没有严格的规定。

(2)变换练习法的特点是练习的条件变化,改变练习对机体所起作用的某些因素。如:速度、速率等。

(3)循环练习法的特点是技术要求不高,简单实用,效果显著,能充分利用时间加大运动负荷,能全面协调地发展学生的基本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并能培养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

(4)游戏法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竞赛因素和情节,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充分发挥游戏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5)比赛法的特点是竞争性强,学生情绪高涨,能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表现出有机体的机能能力。

3、发挥教师主导。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但不能一味地迎合与迁就。因此,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要通过练习来掌握的知识技能,需要教师选择、加工和传授,学生的练习兴趣和积极性,需要教师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练习过程需要教师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练习成果需要教师来评价和反馈。体育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学生特点和教学的实际需要,科学地选择、运用练习方法,使学生通过课堂练习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的掌握运动技能。

4、体现学生主体。学生是课程学习的主体,有效课堂练习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练习的设计和组织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整体学情和个体差异、、运动负荷、运动频率、运动场地的布置、运动器材的安全使用等等。课堂练习要以发展学生运动能力为练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参与,体验和收获,激发学生课堂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有效课堂练习的特征

1、充裕的练习时间。体育课的练习时间,是指练习时间与课堂教学总时间之比。新课标要求体育课堂全课练习密度要达到30%,这是我们有效体育课堂练习时间的衡量指标。

从事过体育教学的教师都知道,教案的设计上,课堂练习的密度通常都能够保证30%,甚至可以有更多的时间。但是真正到了课堂上,要把45分钟的课堂按照教案上那样清晰、流畅、有条不紊的上下来,保障有30%充裕课堂练习时间,这需要除设计教案以外采取更多教学措施,而且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努力。

2、和谐的师生关系。这里所指的师生关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同伴关系。有效课堂练习是师生教与学的过程,是学生同伴互助的过程,只有师生之间在心灵上真正交流互动,默契融合,同伴之间团结友爱,自主合作,才能形成外在的和谐师生关系,达成有效地课堂练习。练习有序且高效,师生都能从练习中得到收获。

篇9

二、让学生在操作中完成练习,形成知识。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纸上得来终觉浅。”以听、记忆背诵接受而来的知识,理解较肤浅也易遗忘,而在体验中自身感悟的东西理解深刻、印象久远。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是不可能靠讲授、听而得来的,“能力”要在有效的活动中、探究中、应用中、实践中锻炼而成。如在对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研究中,我本着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方法,让学生依据探究内容自己有序探究,自己量一量、比一比、想一想,从而得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学生自然也得到了有效的学习。

篇10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目前,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堂组织形式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具有巩固和提高知识运用能力的课堂练习却依然存在着呆板、重复、单一的现象,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重视课堂练习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做作业的积极性,创设高效的课堂教学。所谓有效性,顾名思义,就是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过程中对语文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尝试:

一、深入钻研文本,充分开发利用教学资源。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就是语文教科书。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必须先钻研、理解文本,要“在文本中走几个来回”,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挖掘训练要素,并选取符合教材与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自身对文本没有吃透,不了解编写意图,教学目标不明,教学重点不详,甚至南辕北辙,便很难做到以文本为凭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我们常常发现一些教师上各种公开课前,不是先研读文本,而是先从网上寻找相关教案,一味地模仿、因袭他人的教学设计。上课时对教材内容都不甚了了,“以其昏昏,使其昭昭”,这样的课堂教学自然是不可能取得高效的。钻研教材的主要目的,是充分挖掘教材资源,正确设立教学目标,科学设计教学方法,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换取最大的教学效益。这个过程中,要花费许多时间与精力,甚至包括一些“无用功”,但它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一环。

二、课堂练习的形式要丰富多样。

新课标告诉我们:“语文的学习要面向生活,应该积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堂练习的内容时,就应该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力求把课本上的语文转换为学生生活中的语文,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1、课前扩展性作业。课前,结合文章内容,布置学生查找并阅读相关资料。可以上网查寻、查阅参考书籍,向周围的人了解等。布置时,老师要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网址、查阅的书名,时间长了以后,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查找各种信息资料。这类作业既有助于架设起文本与学生间的交流平台,又实现了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积累性作业。知识就是积累,学习语文尤其需要知识的积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我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有摘抄本,根据当天所学内容,每天或多或少都要坚持摘抄一些好词、佳句等,也可让学生积累各类古诗句,如描写花、鸟、山、水、雨、雪、风、月、春夏秋冬四季、送别情、思乡情、亲情的诗句等,并做定期检查评比,从而调动学生积累的积极性。这类作业可以充实学生的语言素材,加厚文化底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练笔性作业。课堂中,我注意将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或挖掘文本空白之处,发挥学生想象设计小练笔;或学习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仿照课文的写法设计小练笔;或根据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向课文拓展延伸设计小练笔;或是课文的缩写、扩写、续写、改写、编故事等。这类练习,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写作能力,又达到了运用语言文字的目的。

三、课堂练习的设计要突出重点。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有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语文课上,语言文字的训练是多方面的,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众多的训练中,既要抓常规的练习,又要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练习。所以我们每节语文课都不要贪多求全,教师可以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所教课文的重点,在关键的地方、难点重点处下功夫,设计练习,让学生练得有实效。如《军神》一课,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文中人物的意志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了解要有收获就必须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内容,结合插图或录像,反复诵读课文语句,感悟坚忍不拔的钢铁意志,学习他做一个意志坚强的人。根据这些,我在教学时设计的重点练习是:

1.抄写下列词语,并选择其中的几个词语围绕课文内容说一句话或一段话。

担心、损伤 、苍白、男子汉、军医、职责、失声、年轻人。

2.用你积累的一个或几个词来夸夸爷爷。

3.同学们,慈祥的爷爷就在我们的面前,(看照片)此时此刻,你想对爷爷说些什么?

四、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浓厚的兴趣,主动、自觉地进行学习内容的探索。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越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设置悬念,激发兴趣,这确实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秘方。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一节课的开端实在太重要了,它如同在战斗中选择一个突破口一样,辉煌的战果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篇11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是在机房上的,在面对充满诱惑的电脑时,如何让学生静下心来高效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信息技术课往往没有回家作业,若学生不能当堂完成作业,那这一部分缺失的知识可能就没时间再补上了。而现在很多教师在如何授课上花了大力气准备,但是在备课中却忽视了信息技术课上学生上机练习设计,或者说没有对课堂练习进行精心的设计。基于上面两个因素,笔者认为要提高信息技术课堂的效率或者说评价一节信息技术课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课堂练习设计。下面笔者就谈谈对信息技术课堂练习设计的一些想法。

一、练习的形式设计要有趣味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应该通过设计真实、复杂和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或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解决这种问题积极地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应从学生的兴趣着手,找对适合他们口味的作业形式,设计多种方式,让学生从作业中获得愉悦和成功,做到学以致用。

1.游戏式作业

游戏是大部分学生都喜欢的活动,因此,寓教于乐且具有趣味性的游戏化作业,是学生喜爱的一种作业形式。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算法与程序设计》对于初学者来说是枯燥难懂的,设计一些具有趣味性的游戏作业,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很有效地提高学生作业的兴趣和源动力。

比如在教授VB中控件属性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将知识点藏于“移动的乌龟”的例子中:随着向上向下向左向右等按钮的点击,乌龟图片在窗口中移动位置,在课堂作业设置中,让学生完成类似“移动的字幕”等作品。在最后的作业中发现,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非常高,同时不同控件的属性,如top、left、width、height、font size等属性也都被学生挖掘了出来。

2.生活情景式作业

将作业的背景设置为生活化的场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融入其中,在场景内思考问题,减少被动应付的抵触情绪,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思考和解题的效率。比如在教授《算法与程序设计》中的分支结构的时候,可将课堂练习题设计为:超市在销售桔子的时候,规定购物不足50元的,按原价付款,超出50元不足100元的,超出部分打九折,超过100元的,超出部分打八折,请你帮忙为超市收银员设计一个促销专用软件。通过生活化的实际场景,将知识点和实际问题有机联系,使得学生在作业的时候兴趣大增。

二、练习的内容设计要有针对性

为了方便信息技术课堂作业的完成,王爱胜老师提出了“半成品加工法”教学法。其核心是为学生提供一些“待完成的教学模具作品”,旨在提供一种真实的问题解决环境。半成品,也可以理解为是对信息技术教学成果(成品)的一种技术“留白”,补充这些留白就是进行“再加工”,在形成“成品”中开展教与学,从而体现出技术点的功能与意义,这样能更有针对性地以信息需求为线索开展信息技术教学,为教学目标的落实提供了“物质”基础。简单来说半成品加工法类似于其他学科的填空题,教师将作业中不太重要或者在本课上不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预先完成,而仅留下需要重点练习的本课的重难点,将这些半成品发给学生练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练习的针对性和节约学生练习的时间,从而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比如Word的表格教学中,制作课程表是很多教师会采用的一个实例,而学生往往文字录入速度较慢,在练习的时候会花费较多时间在表格内课程的录入上,这个与课堂表格教学的内容相关度不大,而如果不让学生录入文字作业又显得不完整。此时就可以由教师下发一个半成品,其中包含语文、数学等课程文字,引导学生用复制粘贴的方法快速完成表格中文字的填入。而在Flash教学中,一些元件和图层也可以在半成品中完成,如果是课堂练习引导层,那么甚至可以在半成品中包含一个图层的基本动画,让学生添加一个引导层来控制这个动画。这样的半成品加工可以很好地控制学生练习的时间和针对性,也有利于教师控制练习的难度。

篇12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361-01

在高效课堂改革中,“效”很重要。这个“效”,一是指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高效率,二是指学生课堂学习的高效益,三是指高效课堂改革带动教育改革所生发的高效能。只有在教师指导下的高效率的学生学习取得了高效益的回报,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课堂。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锻造各方面的能力,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丰富的情感,满足终身发展的需要。

一位名师就告诉我们,最关键的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和精心设计课后练习。用他的话说:“一定要让学生‘正餐’吃饱,‘正餐’吃饱了,何愁学生长不胖,何愁学生学不好。”我们做妈妈的都知道,如果孩子“正餐”不好好吃饭,孩子是长不结实的。我们做老师的也知道,如果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课,他是学不好的。所以我们老师对于宝贵的40分钟,一定要精心准备、精心烹调,要有荤有素,尽可能吸引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就吃饱,消化好。颜老师的每节课,“上半堂热闹闹,下半堂静悄悄”,每节课用差不多20分钟的时间来教学新知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在思维,都参与到课堂中来;20分钟的时间来做针对性的练习,教室里静悄悄的,学生一边做练习,颜老师一边巡回改作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个别辅导。我想,这应该就是高效课堂和有效练习的紧密结合吧。

练习是每节数学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学生形成技能,锻炼思维,发展能力的关键。怎么样做到高效课堂与有效练习的完美结合呢?今天我坐在这里班门弄斧,和各位老师交流一下练习形式的多样呈现和练习后的及时反馈。

一、练习形式的多样呈现,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动力

面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数学练习形式要注重多层次、多样化,要有一定弹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思维的发展。主要以基础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形式体现练习内容,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实现各种练习形式与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和搭配使用。

1、基础性练习,重在加强基础知识的理解。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因此,在课堂中要以各种形式加强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力求把握基础,使练习题有助于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理解,对基本技能的形成,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巩固。

(1)新知识及时练。我们在教完一个新概念或新法则之后,应及时针对概念的本质特征选择一些习题让学生练习。这样的练习题针对性要强些,达到及时巩固新知识的目的。

(2)相关知识结合练。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很强。在学生学习一个新知识后,应把与此相关的旧知识结合在一起练习,促使学习迁移往正向发展。减少单一的练习时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主要知识加强练。对教材中的一些重点的、难点的、关键的知识,我们应在题目的数量和质量的选择上下功夫,不要随心所欲、信手拈来让学生练习。一般来说,在讲了一个新的重要概念之后,应选配一些比较简单的基础习题用以增强学生对新概念的理解。然后在此基础上,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设计一些稍复杂的习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应用性练习,重在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的真正价值在于学生能综合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提供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加强相关学科的整合,使学生理解数学知识,把握解决问题的全面视野与策略。

(2)巧设操作练习,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这一内容时,我真切的感受到“实践出真知”,这句话讲得非常的好。对于学生的学习,我觉得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者,才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特别是在图形的教学中,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注重操作,注重实践,可以让教学达到最高效。在教学圆锥的体积时,我感悟特深刻。

(3)指导探究练习,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百分数》这个单元中,涉及到利息、折扣、成数、纳税等知识,上完新课后,让学生去研究如何合理地存款,如何让学生通过调查,了解足够多的有关存款的信息,并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提高数学素养呢?我在课前通过与电脑老师合作,有意识的教学生上网查询理财的方式、近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并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到银行查询核实,设计调查表询问周围成人的理财方式及理由。在课堂中通过交流,通过“争做小小理财师”活动,让学生充分运用课前获得的知识,经历自我了解,交流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是非常高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3、开放性练习,重在关注学生的数学思考。数学练习要有一定的思考性,只有在对问题的思考探索中,学生才会获得解决问题的经历、体验和感悟。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是开放而多样的。

(1)条件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选择性。当遇到条件多余、不足或隐藏的题目时,我们要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去寻求适当而合理的条件,促使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