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47: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医学影像类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78-02
材料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因此,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就业、工作和发展,将对我国的经济造成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是大学生职业定向与选择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是职业要求在观念上的反映,也是对自己现状的认识和对未来职业期待的体现。据调查,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不尽完善,2008~2011届应届毕业生到签约单位毕业实习回校后,毁约人数比例分别占6.8%、8.4%、12.9%和33.5%,呈逐年递增趋势;2007—2009届材料专业类毕业生就业后,1~3年内“跳槽”人数比例高达约80%。为此,笔者对洛阳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010—2011届在校应届毕业生,2007—2009届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进行了调查研究,分别分析了材料专业类应届和往届毕业生的职业意识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因素进行了探析,旨在为研究提高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对策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通过E-mail或外调函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已经参加工作的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三个专业的毕业生共900人(每届每个专业分别以班为单位进行调查,调查人数各为100人)以“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跟踪调查,发放问卷900份,回收问卷900份,问卷有效率100%。
2.分别对2007—2009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专业随机抽取30个毕业生(共270人)以“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的形式进行电话回访。
3.对学生“跳槽”、违约、毁约比例较高的用人单位进行电话采访和实地考察,同时,对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签约较多的用人单位进行“企业用人标准与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关系”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00份,回收问卷300份,问卷有效率100%。
4.对2011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专业三个专业的学生进行“关于高考填报志愿的问卷调查”,发放问卷360份,回收问卷360份,问卷有效率100%。
5.对2011届材料工程技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和复合材料应用技术三个专业毕业班的400名学生家长通过发函、回函的方式进行“家长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影响”的问卷调查,并对部分学生家长进行电话访谈和走访。
研究结果
(一)材料专业类大学生个人因素的影响
性别因素的影响 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原因,建材行业的生产性企业招聘男女生的比例一般都在10︰1左右,且有为数不少的用人单位招聘条件明文规定“限男生”,这就使女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能签先签,不满意再跳”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和发展,对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职业意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性格因素的影响 不同性格的人通常会有不同的职业意识。美国著名的职业生涯咨询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如果一个人工作岗位与自己的性格、气质等不相符,就会频繁换岗、“跳槽”,影响发展。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性格不一定都适合材料行业,因此,性格因素也是影响材料专业类大学生就业后能否稳定工作的重要原因之一。
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从跟踪调查结果看,2007—2010届900名毕业生“跳槽”率约为80%,分析“跳槽”原因,90%的毕业生是由于对工作环境和待遇不满,职业定位高,过分看重待遇;对270名毕业生进行的“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校友访谈录”调查结果是,有30名毕业生发展相对较好,其“跳槽”比例为23.3%,远远低于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约80%的“跳槽”比例,这些学生对单位满意度高,看重发展空间和学到的专业技术。可见,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对其就业和发展影响很大。
综合素质的影响 对300家用人单位的调查发现,材料专业类毕业生在适应社会、诚信品质、人际交往、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意识、从知识到实践的转化能力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人单位对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的重用,学生不被重用,就会频繁换岗、“跳槽”,使得用人单位对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更加有偏见,更加不重用,导致恶性循环。
(二)教育因素的影响
毕业生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我院材料类专业的专科毕业生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实践动手能力较强。因此,用人单位给予的定岗基本上都是生产一线技术工人,这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但如果让他们长时间呆在这个岗位上,看不到晋升的机会,他们势必会通过“跳槽”宣泄不满。另外,在职称评定、加薪提职、升迁等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有更大的优势,也会导致专科毕业生对单位不满,从而频繁换岗,以期寻找新的发展机会。
高考填报志愿(专业选择)的影响 对“您选择申报材料类专业的原因”一项的调查结果是,认为材料专业好找工作的占26.9%,因他人介绍材料专业好而做出选择的占36.8%,凭感觉选择的占25.7%,因对材料专业感兴趣而选择的仅占10.6%。在填报材料类专业时,表示对该专业非常了解的为0,有一般了解的占20.7%,不太了解的占45.5%,根本不了解的占33.8%。因此,总的来看,学生在选择材料类专业时,考虑较多的是好找工作,大部分学生对材料专业根本就不了解,感兴趣的更少。
教育教学方式的影响 高校教学计划,专业课和实践课的开设课时数、开设时间,任课教师教学方式,就业指导课的效果等都对大学生职业意识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结果显示,所有的学生均表示在校所学的专业课不能满足岗位需求,27.7%的学生表示所学的知识比较陈旧,47.9%的学生表示需要进一步实践,30.3%的学生表示专业课开设得太晚,三年级上学期的专业课学生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学习。另外,教师讲授专业课不能将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情感。就业指导课开设不到位,指导课教师大部分对学生所学专业不了解,且仅在入学时有一次专业介绍,二年级开一次就业指导课,没有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也会影响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情感。
(三)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评价的影响 我院材料专业类大学生约90%来自农村,他们背负着全村人的希望。面对这种压力,他们无法正确地面对现实,甚至顾不上长远的发展,只求毕业后马上找个工资高、环境好、岗位好的工作,达不到要求就频繁换岗、“跳槽”。可见,社会评价因素对大学生的职业意识影响很大。
用人单位的影响 通过校友访谈得知,部分学生“跳槽”是由于单位招聘时的虚假宣传。另外,60.5%的毕业生工作时间是10小时/天,26.3%的毕业生工作时间达到12小时/天。对毕业生违约的现象用人单位的看法是,92.5%的用人单位表示能够理解,只有7.5%的企业单位认为学生违约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可见,用人单位对学生违约情况的“理解”,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学生的“跳槽”行为。
(四)家庭因素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得知,我院材料专业类毕业生94.4%来自于中、西部地区,77.8%的学生家住农村和乡镇,父母的学历约50%在初中及以下水平,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对其职业意识的教育较少。对于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区域,家长趋向于开明化,但大部分家长还是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留在身边或者去城市发展,支持去西部及边远地区发展的比例仍然很小,仅占5.3%(如表1所示)。另外,从表2可以看出,家长对子女毕业后的月薪水平要求非常高,可见,材料类专业毕业生对工资的期望居高不下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家人的影响。
(五)政府部门的影响
材料专业类大学生职业意识不稳定,政府部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农村和城市生活条件、服务设施差别太大,导致毕业生把“留大城市,去沿海,进特区”作为自己求职的目标。另外,政府部门以就业率的高低衡量高校的办学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高校就业率“注水”,使部分毕业生出现“被就业”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职业意识的形成。
(六)行业发展的影响
近年来,材料行业特别是建筑材料行业发展迅速,新建了一大批水泥、玻璃等生产性企业,对材料专业人员的需求量猛增,为材料专业类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客观上为毕业生频繁地流动、“跳槽”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助长了毕业生毁约、违约的现象。因此,行业部门应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制定行业发展规划,规范和引导行业健康发展,避免出现行业发展大起大落的现象。
参考文献:
[1]谭卫华,陈沙麦,陈少平.大学生职业意识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95-97.
[2]徐岚.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职业意识[J].考试周刊,2009(42):221-222.
[3]张伟.当代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缺失与培养[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4]罗瑞锋.材料类专科学生就业思想探析[J].出国与就业,2010(7):36-37.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Medical Vocational College Graduates' Employment Rate and Corresponding Career Guidance Countermeasures
RONG Xinling, ZHANG Peipei
(School of Medicine, Yangzhou Polytechnic College, Yangzhou, Jiangsu 225127)
Abstract From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graduates, the employment level for Y College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 graduates, professional counterparts rates, employment situation, internships hiring rates, among other factors to analyze, discuss the impact of the medical vocational school classes the main reason students employment rate, as career guidance workers should make more efforts in trying to improv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graduat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practice base, exp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jects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business workers, and actively work to create jobs situation.
Key words graduates; career guidance; influencing factors; employment rate; countermeasures
0 前言
曾有研究学者认为影响就业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性别、家庭收入、城乡户籍、学习成绩、就业指导和学生干部经历等等六个因素。家庭收入、城乡户籍、学习成绩、学生干部经历等等因素对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动态的就业市场需求上,上述因素并非一如既往地对毕业生就业产生重要影响。作为就业工作者,如能富有成效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不仅可以更好地帮助毕业生进行正确的职业选择,还能有效地促进毕业生的发展与成才,帮助毕业生树立积极健康的就业观和就业心态,使其心情舒畅、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
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门大力加强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体系的建设,但仍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学生失业问题。麦克斯一份针对我国2013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同比下降9%;本科毕业生为35%,同比下降12%;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同比下降13%。笔者作为就业指导的基层工作者,为了简便、快捷、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通过分析2013年就业工作的数据,试图找出影响就业率的关键因素,讨论出相应的对策,为相关的就业工作者在就业工作上给予以一定的借鉴。
1 就业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1.1 就业层次分析及实习点的录用情况分析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25日开始至2013年12月31日结束。
调查范围:Y校Y学院2013届三年制护理专业高职毕业生、五年制护理专业毕业生。
1.1.1 就业层次分析
Y校Y学院2013届毕业生护理专业毕业生人数为739人,就业人数为694人,截止2013年12月31日,就业率为93.91%。其中,在三甲医院就业的人数为118名,占毕业生总人数的15.96%。二甲以上医院的有501个,占67.79%,在乡镇卫生所等单位工作的有74人,在医疗卫生单位工作的毕业生总数为575,占毕业生总数中就业人数的77.80%。数据表明,Y校Y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质量很高。
1.1.2 实习单位就业情况分析
通过对总院、杭州117医院、南通中医、友好医院等15家就业实习基地的录用实习生情况进行统计,其中百分率最低的为连云港第二人民医院、上海梅山医院、无锡第四人民医院以及苏北医院,其录用率几乎为零,导致此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用人单位的政策、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强度、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自身的就业要求等等。相对较高的有浙江省杭州市117医院、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总院、扬州市中医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等,其百分率分别为73.33%、69.23%、56.67%、40.91%、35.42%、35.14%。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有用人单位应届护理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大、Y校Y院护理专业综合实力较强、用人单位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强度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如生源地相符、家庭意见)等等。
总体而言,在实习点就业的百分率26.9%,这一数据与其他非护理类专业相比,要高出很多。
1.2 就业地区因素分析
通过对Y校Y院护理、医学检验、医药营销、药学等专业926名毕业生的生源地情况进行统计,同时参考2013年12月20日统计的就业率数据,苏南地区145人就业率达91.03%,苏中地区205人达94.63%,苏北地区525人达93.14%,省外51人达90.20%.
Y校Y院毕业生主要来自苏北地区,如徐州、连云港、盐城等城市,人数为525,占总毕业生人数的56%;来自省外的学生很少,仅仅占6%;来自苏中和苏南地区的毕业生也占有一定的数量。从就业的角度来讲:许多苏北地区的同学认为苏中和苏南地区能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家在苏中地区的可能具有一定的家庭社会关系可以帮助其就业,加之Y校Y院综合实力较强,因此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学生选择Y校Y院;生源地在苏南地区的学生选择苏南地区的学校机会更多,而苏南地区本身可以提供较多的就业机会,因此来苏中学校学习的同学较少。
针对不同生源地区的毕业就业状况做了就业率的统计工作。就业率最高的为苏中地区,达到95%,而生源地在省外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较低,仅有90%;导致上述结果的可能原因在于:Y校Y院毕业生多在大型医院、医疗卫生单位等事业性质单位工作,而家庭关系这一因素对学生就业状况影响较大,苏北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为93%,苏南地区的就业率为91%,相对较低,这主要与毕业生自身因素关系较大,苏南地区的毕业生普遍眼高手低,另外他们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就业压力较小。
对Y校Y院护理、医学检验、医药营销、药学等专业共926名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信息进行统计,苏南地区245人,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28.26%,生源地人数145人,生源地人数百分率16.84%;苏中地区272人,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31.59%,生源地人数205人,生源地人数百分率23.81%;苏北地区318人,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36.93%,生源地人数525人,生源地人数百分率60.98%;省外地区26人就业单位地区分布百分率3.02%,生源地人数51人,生源地人数百分率5.92%。
上述结果表明,Y校Y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分布在苏北、苏南和苏中地区,在省外的很少;从用人单位的分布来看,苏北最多,苏中其次,苏南最少。
1.3 专业对口情况分析
通过对Y校Y院护理、医学检验、医药营销、药学等专业926名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医药营销毕业生人数39人,就业39人,从事本专业的25人,非本专业的14人,专业对口率64.10%;护理毕业生739人,就业人数694人,从事本专业的575人,非本专业的119人,专业对口率82.85%;药学毕业生人数46人,就业38人,从事本专业的31人,非本专业的7人,专业对口率81.58%;医药检验技术毕业生人数102人,就业99人,从事本专业的65人,非本专业的34人,专业对口率65.66%。
导致上述结果的原因可能与专业结构和专业特色关系较大,反映护理专业的专业对口率较高;另外一方面,与就业率有一定的关系;医药营销同学的就业率很高,达到100%,说明通过就业指导工作,医药营销的同学能够放低身段,牢固树立“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观。
2 提升就业率的对策
通过上文分析,不难看出,实习单位与学校的合作关系强度、专业综合培养实力、毕业生就业观的指导、毕业生自身的能力等等因素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的就业率,因此应根据以上因素来着力开展就业工作,具体的对策如下:(1)进一步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搭建毕业生就业绿色通道。(2)充分挖掘校友资源,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建立校友信息库,充分利用校友资源促进学生就业。(3)坚持做好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定期回访企业,通过毕业生信息反馈,加强今后毕业就业工作的规划。(4)提升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观念和意识。提升辅导员自身的就业意识着重从两个方面来开展。一是就业指导的观念和就业指导的内容要符合现实社会发展需要;二是要求就业辅导员不仅要不断提高就业服务的意识,强化就业全局意识,还要具有树立全程服务的观念,将就业服务贯穿到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到毕业及初次就业的整个过程中。(5)提高Y校Y院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Y校Y院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结语
Y校Y院的护理、医学检验、药学专业都是实用型专业,社会需求相对较多,但同时这些专业毕业的大学生总数也相对较多,如何使Y校Y院学生在就业工作中脱颖而出,是Y校Y院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作为就业工作者,要加强与学院领导的联系,要重视学生的专业技能、动手能力的培养。就业指导员可以在院内举办专业技能大赛、使得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还可以加强育婴师、营养师、急求员、化学分析工的等技能证书的培训,使得学生在毕业时一般能取得1~2个技能证书。另外,还加强学生在人际交流、职业礼仪等方面培养,树立学生自信心,将会更好的促进就业。
参考文献
[1] 顾金土.高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对策――以江苏省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2008(1):116-119.
[2] 王炜.影响大学就业的因素[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06S):157.
[3] 陈代明,赵琪.大学生就业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 黄娟.高校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以淮海工学院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10.
[5] 刘善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M].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6] 易玉梅.主体性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
2005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试行)“规定了专业划分、名称及所属职业技术门类,反映了职业技术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培养目标,是国家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一项基本的指导性文件,是指导高等院校设置、调整专业、制订培养方案、组织教育教学和人才预测等工作的重要依据”。在该《普通高职高专专业目录》中,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招生专业由原来的可以开办相关医学类专业调整为只能开设医学技术类专业。在《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对医学技术类中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主要培养目标、专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课程与实践环节作出了界定:“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掌握医学影像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核心能力:医学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和主要实践环节:人体解剖学基础、医学电子学、诊断学基础、内科学基础、外科学基础、医学影像诊断、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核医学与放射治疗、医学影像设备原理及构造、课程实习、毕业实习等,以及各校主要特色课程和实践环节。”该简介中培养目标强调高职高专院校医学技术应该培养高级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而非学科性人才。学生所具有的专业核心能力是影像检查与治疗技术。为了适应新的需求,高职高专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只有改革传统的课程设置,才能应对新形势对高职高专院校的挑战。
一、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设置阐释
课程设置主要是指课程结构的合理性和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课程结构的合理性指各门课程之间的结构合理,包括开设的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各课程之间的有序衔接,能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所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课程内容安排的科学性指课程的内容安排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课程的内容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
(二)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目前的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课程结构不合理。没有合理定位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目前大多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不是脱胎于原来的中专学校,就是参照医学类本科院校课程,很少做必要的调整,有的学校甚至是因人设课,能够真正深入社会调查市场需求和用人动态而调整专业计划并合理设置课程的高职高专院校很少。课程科目的设置往往偏重医学类科目,学时分配不合理,单纯理论性学时过多。通识类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设不合理,通识类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所占比例过大,人文类课程太少或几乎没有开设。教材的选择两极分化,不是沿用中专的教材,就是采用本科医学类的教材,不能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的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与前沿,这就导致学生所学不多或难于消化吸收,不能符合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需求。(2)轻实践环节,重理论课讲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级应用技术人才,而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不注重实践,单纯突出理论课的讲授作用,多数学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并不重视实验环节,认为实践内容只是理论内容查缺补漏的方式而已,没有固定的实践课程安排,实践内容安排的随意性大,缺乏系统和科学性,完全达不到实践课程在技术类课程中所应该具有的巨大功效。而且实践环节往往集中安排在理论学时之后,学生只是单纯按照试验大纲或实验指导进行操作,极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意识,导致学生丧失了实践中的探索、钻研意识,对知识的掌握停留在表面层次上,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基础知识不牢动手能力又差的学生。(3)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考核结果不能作为全面衡量学生能力的依据。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因为升格于中专学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仍旧沿袭原来学校的考核方式,主要采取单一的考核方式,侧重理论知识的考核,对实践环节的考核往往流于形式。单凭理论考试成绩确定学生的优劣,学生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力被忽略不计,学生在学业上掌握的程度不能被全面客观地评价。从这种考核方式上反映出的教学质量情况难免以偏概全,失去准确度。
二、应对新形势,优化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类)目录专业简介》中所界定的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医学技术影像专业的课程设置中仅仅突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用性和综合性还不够,更要建立科学、系统和完善的实践培训体系。在课程设置中除加入人文知识内容外,还应该通过课程的设置,提高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课程选择上应立足于高职高专院校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大多提升自中专院校或脱胎于本科院校,加之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特殊性,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教学内容不是相对滞后就是脱离高职高专院校实际,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的高职高专院校课程建设还是参照传统的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建设模式,不能脱离母体的羁绊,所做的只是在课程科目的数量和难度上加以减少和降低,而没有开设适合高职高专的课程。为了适应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服务社会的职能,高职高专院校应该结合专业特点和市场需要,优化原有的课程设置,脱离医学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创设新的课程,增开一定门类的技术类课程。结合服务区的需要和本院校的资源与优势,大力发展校本教材。教师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有所取舍,侧重实际应用技能的展示与讲解,适当减少单纯的理论研究。
(二)医学技术类专业的特点是课程体系基石,实践内容所占比重过小
合格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是高职高专医学技术类专业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是影像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开设成败的关键。科学、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应该建立在工学医学结合基础之上,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根据就业市场用人需求,通过让学生及早接触与熟悉工作岗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及实践操作技能。同时要兼顾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提升,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契合专业特点,要以影像技术岗位职能培养为出发点
教师安排教学内容,必须充分考虑到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工作职能要求,改革传统的以理论内容为主忽视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根据医学影像技术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岗位的职能要求等选取课程内容。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本着“理论内容是实践能力的基础,实践能力是理论内容的升华”的指导思想,明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关系,从而达到培养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目标。时刻以问题为基础,知识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证相融合,教学中采取院校与模拟医院和附属医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学校影像中心和现代化教学设备及附属医院专业岗位的人力、设备等优势,把部分理论课堂内容直接搬入模拟教室或到附属医院影像科室去讲授,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真实的学习场景。
(四)以坚持技能培养和工作相结合为出发点,积极推进整体课程实施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应该在传统讲授方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路,注重学生校内学习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做到校内学习和实际岗位工作需求的统一。在专业技能课程方面,采取理论为点,实践铺开的方式,采用任务型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应用为载体,以注重培养学生具体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能力为目标,为学生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可持续提升提供一个有效和良好的途径。
采用模块化教学方式,将医学技术类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一个总教学模块,参照综合医院影像科的设置来设置子教学模块,也就是各门课程所包含的章节。这样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会避免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系统学习掌握好实际操作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淡化成绩观念,提高能力衡量分值。采用笔试+ 技能操作+ 平时作业+ 实践报告的综合考评方式。通过测评,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专业技术能力。重视实践考核的绩效分值,使其考核总分值与理论考试成绩权重相等。考核内容以医学影像技师所应掌握的技术标准,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临床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加大实践教学内容的比重,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实践性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有着它自己的独立性,通过加强实践教学能够印证学生在理论课中掌握的理论知识,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起着日常理论教学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通过加大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重,能有利于“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在实践性教学所包含的实验、实训与实习三大环节中,不但要认真编制实践教学大纲与计划,还应该对实验内容及方法进行合理改革调整,在实验中,指导教师一定要精于演示,才能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的实际技能操练。可以采用role playing的方式,在实验与实训中让每两位学生结成训练对,分别扮演医生和患者的角色进行操作训练并互换角色,教师对于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给予指导。实践教学是影像技术专业的重点和难点,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 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应用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还应该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每学期抽出一定的时间,以“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 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或者带领学生到附属教学医院,充分利用医院的影像设备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临床实际操作技能。在临床实习教学中,充分安排学生在三级以上具备CT、MRI等大型影像设备以及具有较高诊断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教学医院实习,开展技能实训,让学生在岗位的氛围中印证所学专业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健全实习管理制度,确保实习质量。
(六)立足校本实际,深化丰富教学资源
2、理学类专业:应用心理学。
3、工学类专业:制药工程、生物医学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