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4 08:47: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学生需求分析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58-02
一、需求分析和教材分析
1.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它为可以针对学生不同学习水平和基础而展开的分层教学提供了可能性,是外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基础,在外语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是教师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关系到教师的课程设计、课程组织与实施;更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教育目的达成。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语教材评价就引起了国外许多学者的关注。Hutchinson and Torres(1994:326)曾指出:“教学是教师与教材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只有当合作者了解彼此的优缺点并能互补时,这种合作关系才能得到最佳发挥。”
二、高职高专英语教材分析
1.教材的评价标准。关于教材的评价标准,至今尚无定论。国外比较典型的主要是Hutchinson & Waters(1987)提出教材评价的对照法,即将“主观需要分析”(Subjective analysis)和“客观对象分析”(Objective analysis)相互对照的客观方法。国内方面,刘道义(2004)认为一套优秀的英语教材应当符合国家各项政策法规、国家课程标准、学生的发展要求、各地教改实际。
2.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特点。《高职高专英语课程》(2006)是由盛跃东主编并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高职高专英语编写的教材,同时也适用于夜大和函大等成人高等教育。编者认为在教学内容上本教材遵循了《高职高专英语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所选材料注重时代性、知识性、趣味性、可思性和实践性。在教学方法上,此教材可以从各个方面向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和文化知识。
三、学生对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
1.问卷的编制。为了调查当前的学生对高职高专教材的需求,笔者对湖南某高职高专学院信息工程系专一的名学生分别进行了英语需求及高职高专英语教材需求的问卷调查。
2.高职学生英语需求分析。通过数据统计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顺利通过英语考试。从心理条件的需求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自己的英语学习更具趣味性,此外,一半以上的学生希望可以通过高职高专英语学习了解到其他国家的文化,并且可以进行一般的口语交流。从物质条件需求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教材中可以涉及广泛的话题并且要体现时代性。
3.高职学生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材的需求分析。数据显示,75.9%的学生对当前使用的高职高专课本持一般的态度,1.9%的同学认为课文难度适当,由此可知,绝大多数的同学对高职高专课本基本满意,并且认为课本难度适当。有53.8%的同学认为听、说部分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有55.4%的同学认为阅读理解部分可以引起自己的阅读兴趣,61.2%的同学认为语法部分有助提高自身的语法水平,77.8%的同学认为翻译部分可以提高自身的翻译水平,62.9%的同学认为写作部分可以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76%的同学认为巩固和提高部分对提高自身的英语综合水平和能力有帮助。分析可知,绝大多数的同学对课文中各板块的设计持肯定态度,认为高职高专英语教材能够从不同方面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另外,仅有9.3%的学生会总是或经常根据背景知识对所要学的知识进行预习,分析可知,高职学生由于英语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够强烈等原因,学习习惯上存在着很大的漏洞。有53.3%的同学希望教材教学可以知识点具体化而且充满趣味性。52.5%的同学喜欢的教学活动有文化知识背景介绍、小组讨论、游戏、表演、多媒体的方式。42.2%的同学认为参与课文理解分析并就相关话题进行讨论对自己的学习成绩提高最有帮助,有30.4%的同学认为学好知识点对自己的成绩提高最有帮助。分析可知,高职高专学生希望英语教材学习中可以趣味化、具体化,增加自身的课堂参与度,使英语课堂学习兼顾实用性与趣味性。
四、教学建议
1.教材内容的设计应兼顾趣味性与实用性。教材内容是教材的主干,也是学习者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和能力的重要平台之一,教学内容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习的成效。通过数据统计可知,绝大多数同学学习英语的目的以功利性目的为主,或者是通过学校的英语考试,或者是为以后找到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受学习者年龄、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限制,学习者希望高职高专英语可以涉及一些时代性、话题性等符合自己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话题,以增加自身学习英语的趣味性。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之间的矛盾开始慢慢地尖锐化,如何在增加其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兼顾英语教学的实用性,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教材难度的选择应与分层教学紧密结合。由于高职高专学生学习水平的不一致,因此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出现学生需求不一或者说是分层的情况。通过前面的统计可知,38.9%的同学认为课本难度大,46.3%的同学认为听、说部分完全不能提高自身的语言交际能力,44.6%的同学认为阅读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38.9%的同学认为语法部分不能提高自己的语法水平。在一本教科书中进行分层教学,对于教材的编者来说是一项巨大而繁琐的工程,也是不太符合现实的。但是,在教材的编撰过程中,编者必须要考虑到学习者学习层次多样化的问题。高职高专教材总体上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而且难度适中,但是仍有一部分学习者因为学习基础薄弱,一些知识点对其来说仍有一定的难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材在设计的时候,应当考虑这一部分同学的主体性,有选择性地降低部分知识点的难度,增加一部分同学英语学习的学习信心。
参考文献:
[1]Cunningsworth,A. Choose Your Coursebook[M].London:Heinemann,1995.
[2]Cunningsworth,A. Evaluating and Selecting ELT Teaching Materials M]. London: Heinemann,1984.
[3]Hitchinson.T.& Torres,E.The Textbook as Agent of Change[J].ELT journal,1994.
[4]盛跃东.当代高职高专英语[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一、问题提出
面子在我们生活中可以说是使用频繁且涵义丰富的一个词。许多国内外心理学研究者认为面子是非常典型的心理现象。“面子是个人从他人获致的社会尊严,或经过他人允许、认可的公众形象”。这种定义是对过去关于面子定义的整合,也是对已有面子定义的补充。有学者指出大学生对面子概念的理解有误区,即面子就是金钱、地位、情感的占有等观念,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因为怕“丢面子”而“要面子”约束自己的行为。目前直接针对大学生具体的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尚属空白,所以在现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测量与分析。通过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了解,我们可以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面子观养成提供依据。
二、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
何友辉认为对面子的测量转化成一个界定归属领域的问题,根据内在—外在,获致性—先赋性,道德的—非道德和个人—关系的维度对面子属性进行划分,但没有具体实证。朱瑞玲通过收集没面子事件进行划分,认为“没面子”事件因素结构包括能力失败、品德问题、行为失误和性道德事件,但收集的没面子事件是全社会范围,包括不同职业和不同年龄段,并没有针对大学生这一独立群体进行分析。所以此研究是通过收集大学生面子事件,对“有面子”、 “没面子”事件的属性的划分。并在这个面子事件属性划分的基础上,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面子需求。陈之昭编制的面子需求量表有两个次量表:“爱面子”和“薄面子”。前者是对有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后者是对没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但只研究了台湾地区男女生在“爱面子”和“薄面子”上的得分比较。朱瑞玲对中国大学生样本调查时测量面子需求强度是采用没面子事件下的难堪程度来测量其强弱。这两个面子需求量表都没有指出大学生对在不同属性下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的差异。所以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大学生面子事件的属性和编制面子需求量表测量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面子事件的重视程度,
邀请56位大学生,就日常生活中觉得有面子及没有面子的事各写出5到10项。共搜集有面子事件173件,没面子事件181件。
根据何友辉对面子的界定属性方式对大学生有面子事件属性进行分类:(自身、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 成就、先赋条件、道德品质)。根据朱瑞玲划分没面子事件属性的模式可以分为四类:能力失败(举例:学习成绩不好,考试挂科)、行为失误(举例:因为着装不整而被讥笑)、品行不端(举例:考试作弊被通报批评)及声誉尊严(举例:在同学面前被老师训话或指责)。将面子事件分类完成后,从每一类中各挑选出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将其加以修饰后作为面子需求量表的项目制成两个次量表:18题面子事件制成 “爱面子”量表和20题没面子事件制成“薄面子”量表。量表答题方式采用里克特(Likert)的量表法,每一题分为6个强度的等级。回答“爱面子”量表,受试者必须以该事件使他感到有面子的程度区分:“谈不上面子、稍有面子、比较有面子、挺有面子、很有面子、极有面子”,等级得分从0—5分,“薄面子”量表则须依据事件使他感到没面子的程度分为:“谈不上没面子、稍没面子、比较没面子、挺没面子、很没有面子、极没面子”, 等级得分从0—5分。
三、大学生面子需求量表测量结果与分析
共施测218份问卷,有效问卷213份。男生87名,女生126名。
测得面子需求量表中“爱面子”量表的一致性信度a=0.9006,“薄面皮”量表的一致性信度a=0.8992。 体现了该量表一定的内容效度。
1、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成就(2.54)、先赋条件(2.25)、道德品质(2.33)
表1 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配对T检验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 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
从表1可以看出,在有面子事件中,大学生对拥有高成就的有面子体验最强,而且与先赋条件、道德品质方面得分高低差异显著。其次是对拥有优秀的道德品质被赞扬的有面子体验,最低的是先赋条件,但在道德品质方面与先赋条件方面得分没有显著高低差异。
2、不同主体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比较
表2不同主体的有面子事件的爱面子得分比较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从表2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主体是自身的有面子事件的体验比对主体是与自己关系密切的人的有面子事件的体验要强,而且在成就方面、先赋条件、道德品质这三个维度上都是对主体是自身的爱面子程度要高,呈现显著差异。
3、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没面子事件的薄面皮得分:能力失败(2.40),行为失误(2.59),品行不端(3.31),声誉尊严(2.57)
表3 大学生对不同属性的没面子事件的薄面皮得分配对T检验
**表示在p=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p=0.05水平上显著
从表3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品行不端的没面子体验最强,即假设做了品行不端的事,受公众评价所产生的难堪程度最高,而且与其他几个维度的难堪程度得分高低显著。第二是行为失误,第三是声誉尊严受损,能力失败带来的难堪程度在这四个维度中最低。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通过对大学面子需求量表的编制与测量,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列举的有面子事件归纳出成就、先赋条件以及道德品质三个方面,他们对自己成就所带来的有面子体验最强;大学生们所列举的没面子事件中,归纳出能力失败、行为失误、品行不端和尊严受损四个方面,在没面子事件中,大学生群体对品行不端所带来的难堪程度最强。朱瑞玲研究台湾大学生提到性道德这一方面,但是大陆大学生并没有讲述。以另一个角度看来,这些大学生受访者可能以偏向陈述一些有关自己严重性较低的没面子事件,可以解释为一种自我防卫。陈之昭指出面子的测量涉及“面子事件”本身之主观重要性,每个面子事件必然涉及某些社会价值,而个体对这些社会价值有其主观的重视等级,还有涉及自我知道他人的评价方向及强度,即他人对自我行为表现的评价,甚至还有面子在社会情境下,对象的重要性、场合、对象的熟悉度,对象人数、归因等因素的考虑,该面子需求研究并没有考虑这些涉及的因素,所以需进一步研究涉及的面子因素对大学生面子需求的具体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瑞玲.中国人的社会互动:论面子的问题 A .杨国枢主编.中国人的心理C.台北:桂冠图书公司,1989.
关键词 山东 大学生 杂志 需求
一、引言
大学阶段是个体接受专业教育,为成就未来事业打基础的最佳时期,时间相对于每个大学生都很充沛,为了拓宽知识面,大学生都应在自己的知识生涯中不断探索,所以书籍杂志媒体在这个时候就成了很重要的的角色。但在对大学生生活的观察中发现,部分学生特别在低年级学生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空虚感”,时间用来纯粹的消遣,这不仅严重影响着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质量,而且不利于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同时,当代大学生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观念。大学生本身对于区域化的文化了解、未来的职业规划、新生事物的渴求度越来越高,所以大学校园这个得天独厚的市场是校园传媒杂志发放的最佳选择。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此次市场调研的对象是山东高校的本、专科大学生。通过随机整群抽样,抽取104名。采用网上发放和实地发放共发放问卷104份,收回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3.27% 。被调查人涉及理工科、商科、文科等各个专业;其中济南21份,青岛20份,烟台36份,其他地区共20份。用EXCEL软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汇总,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类数据进行分析。
三、分析与结论
(一)学历与对大学生杂志的感兴趣程度的关系
由表一可以看出,对大学生杂志不感兴趣的大学生占样本总体的12.2%,说明成功的大学生杂志是会吸引大多数大学生的关注的;同时,对大学生杂志不感兴趣的本科生占所有本科生数的10.5%,而不感兴趣的专科生占所有专科生数的25.0%,因此,大学生杂志应主要定位于本科生,满足大多数本科生的需求。
(二)影响大学生购买杂志的因素分析
1.大学生在杂志上的花费分析
由调研可知,43.9%的大学生每月愿在杂志上的花费为5―10元,35.7%的大学生愿在杂志上的花费为10―15元,结合半个月的杂志出版周期,每本杂志的定价在5元左右比较合适。
2.获取途径分析
大学生获取杂志期刊的渠道多方面,主要途径是图书馆阅览,自己去报刊亭、书店购买或借阅同学朋友的。为了统计哪种阅读途径更为广泛,设计了四个选项。从直方图可以清楚地看出, 自己购买和到图书馆阅读占80%多的比例,运用假设检验进一步考证!如下
设: π1= 到图书馆借阅的比例; π2= 网上浏览的比例
依据资料提出的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分别为:
H0: π1―π2≥0 H1: π1 ―π2
经计算, 检验统计量-z0.05=-1.645
由于z=-5.633< -z0.05=-1.645, 所以拒绝原假设,样本提供的证据是支持本次调查结果的, 进图书馆阅读是最广泛的阅读方式。
调查结果还显示,杂志的获取渠道主要还应是图书馆及报刊亭、书店。所以为在发行初期打开市场,应将杂志送至报刊亭和书店销售。
3.杂志设计分析及结论
经调查,80.6%的大学生用于阅读一本杂志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所以杂志内容不宜过多。在发行方式上,目前纸质杂志仍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形式,其次是手机,最后是电脑,这样我们的大学生杂志在最初将以纸质版为主要发行方式,在发展过程中辅以手机杂志和电子杂志。
针对大学生对现有杂志不满意的地方,广告太多、内容无吸引力、信息滞后、缺少内涵。我们大学生杂志力求排版简单大方明朗,内容贴近大学生生活、有深意、有品位,在就业、学业方面有实际性建议,提供时效性资讯,打造新鲜、时尚的大学生杂志。
参考文献:
一、理论背景和相关研究
需求分析(needs analysis)指通过内省、访谈、观察和问卷等手段对需求进行研究的技术和方法,已广泛应用于教育、经贸、制造和服务等方面(陈冰冰 2009)。在外语教学领域,需求分析最早使用于70年代初,目的是为成人学习专门用途英语(ESP)的课程设置提供依据 (West 1994)。Brundage 和 MacKeradon(1980)对成人语言学习的研究显示,当学生参与制定符合个人情况的学习目标时学习效果就好。当学习内容与个人经历或当前利益相关,学习过程与人生经验相符时,学习效果就好(Nunan 1983)。因而,需求分析的理论依据来自“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设计原则。随着外语教学的中心从教师如何教转向学生如何学,学习者的期望,目的,兴趣以及方法受到教育者越来越广泛的重视。需求分析的方法也逐渐从专门用途英语应用到普通语言教学的课程设计上来(West 1994)。由此可见,通过对学生的外语学习需求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教师选择符合现有外语教学条件,目前学习者知识和技能水平等现状的教学方法。
近年来需求分析,国内关于需求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比如余卫华(2002)分析了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实证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基于需求分析的外语课程设置和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分析。前者比如纪康丽等(2002)通过分析清华大学学生对英语阅读课内容,教材及教法的期望,来指导大学英语阅读课程的设计;刘晓华(2006)就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习者的需求进行了调查,为精读教材的编写提供了一些启示;后者包括袁永芳(2002)的研究,她针对研究生英语学习的动机和课堂需求进行了调查。
以上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的选择,以及研究生和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英语学习需求上,对于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却鲜有研究。专科学生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群体,他们的需求对于我们改进专科学生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拟从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英语学习需求的角度入手,以大学英语综合课堂为研究背景,对新乡学院2010级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进行描述,以期改进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教学。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收集数据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问卷是参考了申鑫(2006)和王志茹(2003)的调查研究,并结合访谈中学生们的回答进行设计的。问卷先在一些学生中进行了试投放,然后根据反馈情况作了修改。问卷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向学生致谢并声明此项调查与成绩无关,希望如实作答;第二部分涉及学生的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专业;第三部分是本次问卷的正文部分,包括关于英语学习目标,英语学习态度和对大学英语综合课期望的14个选择题,第15题是关于学生对大学英语综合课的看法和建议。
(二)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是在大一下半学年开学后的第六周后进行的,涵盖了新乡学院2010级语文教育,法律事务,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设计技术四个专业的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形式对其中的147名学生发放了问卷,共收回134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25份。选择他们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他们对于一个学期以来的大学英语综合课有了一定的体会需求分析,专业覆盖面也包括了文科和理工科。
三、结果与分析
(一)英语学习的目标和动机
关于英语学习目标的调查结果显示,52.8%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是为以后找工作创造条件。48%的学生选择了通过四、六级考试作为自己学习英语的目的,另一方面,因为兴趣而学习英语的学生(0.26%)只是寥寥无几。这与申鑫(2006)对于非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调查结果稍有不同,在申鑫的调查中,有52.8%的学生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而学英语的,有20.1%的学生是由于对语言本身感兴趣而学习的。由此可见,专科学生较本科学生在学习的工具性方面的要求更高,他们更多的是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求职的需要。
通过访谈,笔者发现由于专科生在校时间只有三年,除去实习,余下的比较完整的可供学习的时间只有一年半左右,所以大部分学生更希望在这短短的一年半时间里为自己将来找工作赢得一些筹码。考虑专升本的学生只是少数,他们中的大多数都会在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另一方面,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式也是迫使他们把就业放在第一位的原因之一,而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在找工作时会成为一个优势,因而考证成了第二位的动力。总之,就业和四六级考试是专科学生学习英语的直接动力,也就是与个人前途直接相关,这种动力即表层动机,是来自外部的(文秋芳 2001)。
(二)英语学习的态度
学生学习的目标和动机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待学习的态度。在被问到“你对英语学习感兴趣的程度”时。有46.4%的学生选择了比较感兴趣,有40.8%的学生选择了感觉一般,只有4.8%的学生选择了不感兴趣。说明提升专科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兴趣还是很有希望的。
动机大小还体现在学生努力的程度。在对学生课外学习英语时间的调查中,51.2%的学生平均每天花不到一个小时,有28.8%的学生基本不学英语,只有2.4%的学生会平均每天花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学习英语。这个结果与申鑫对于本科生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但是显然课外基本不学英语的专科学生比例较之在本科学生当中的比例要大。因此如何指导学生有效的利用课外时间来促进英语学习需求分析,指导学生将课上讲授与课下自主学习结合起来也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对大学英语综合课的期望
大学英语综合课一直以来被学生认为学不到东西(蔡基刚 2010)。然而对于专科学生是否如此呢?当对自己大学阶段近一年来的英语学习进行总结时,有53.6%的学生认为“收获不大,只是学到了一些词汇和语法规则”;有28.8%的学生认为“学到了不少,但是基础仍然不太牢固”。有71.2%的学生将自己收获比较不大归因于个人的原因。这个结果与申鑫的研究结果一致。可见大学英语综合课在本科生和专科生当中的满意度都不高。据笔者了解,专科学生对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仍然很不牢固,甚至要求老师对中学学过的一些语法现象进行强化巩固。
对学生们在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的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72%的学生认为是听力薄弱,69.6%的受试对象认为是词汇量小,还有53.6%的学生认为是口语薄弱。同时,他们最希望提高的英语技能是口语和听力。希望通过大英综合课能够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的学生占到了84.8%,能够提高听说能力的占到了72%。可见专科学生在词汇和听说方面的需求很迫切中国知网论文数据库。 据访谈发现,他们中的大多数在高中时期的英语学习中基本没有训练过听说能力,主要因为高考对此并无要求。对于词汇,由于大多数同学课外很少自学英语,即使今天学过的单词,由于很久不见也会很快淡忘的。如此恶性循环,词汇方面没有得到提高。
四、结论与启示
根据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目前的大学英语专科学生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首先,非英语专业专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表现为较强的工具性倾向,所以他们看不到大学英语综合课和考试直接的必然联系,从而导致他们在课外基本不会抽时间学习英语;同时词汇量小和听说能力薄弱成为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 因势利导。针对大多数学生把就业和四六级考试作为英语学习的主要目标,我们可以利用这两者的推动作用,积极引导学生的英语学习。使之领悟到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通过四六级考试直接的必然联系,逐渐找到英语学习的新方向,使应试教育成为英语学习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非唯一的最终的目标。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深层动机,最终实现以提高英语的综合应用能力为目的的良性循环。
2. 打实基础。针对专科学生,英语的基础知识仍然是他们学习的重点需求分析,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英语听说能力是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改善的薄弱环节。当然这最终还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但是由于专科学生的自觉性不高,老师可以通过随堂测试或竞赛等手段督促学习。同时,把一部分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引导者,组织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中心。
当然,除了调查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也应该对教师的教学需求进行调查分析。这是本研究有待改进的地方。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学生的需求虽然不能决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因为学生的想法也需要引导,但是了解他们的需求,老师就能够有的放矢的在大学英语课堂中根据他们的需求因势利导,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终提高大学英语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Nunan, D. Thelearner-centered curriculum [M]. Cambridge: CUP, 1988.
[2]West, R. State ofthe art article: Needs analysis in language teaching [J]. Language Teaching, 1994,27.
[3]蔡基刚.后大学英语教学时代的精读课程走向研究[J]. 外语研究, 2010, 5.
[4]陈冰冰,王欢.国内外语需求分析研究述评[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9,7.
[5]纪康丽,等.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大学英语阅读课程[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增1).
[6]余卫华.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2,8.
[7]刘晓华.学习者需求分析与精读教材编写[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8.
[8]申鑫.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调查研究[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4.
[9]文秋芳.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3.
[10]王志茹.大学英语学习需求分析实证研究[J]. 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