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

时间:2023-05-24 08:47:4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技术创新的逻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技术创新的逻辑

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网络;网络结构;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05-0001-04

The Influence of Fitting between Technical Innovation Net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 Type

on the Enterprise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ZENG Deming, WEN Jinyan, YU Xianyun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innovation type into consideration to explain the reason of debates’ existence, and to illustrate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network structure to firms’ innovation performance deeply based on network structure embeddedness theory.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network structures transform dissimilar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create diverse innovation circumstances; matching with different innovation types will lead to dissimila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Key words: technical innovation network; network structure; exploratory innovation; exploitive innovation

1 引言

技术创新网络作为在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正式与非正式协作关系的总体结构[1],其结构特征影响企业创新绩效。在Zukin和DiMaggio(1990)所提出的三个结构嵌入性维度基础上,国内外学者围绕网络结构特征与创新绩效二者关系展开了大量研究:(1)联结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一种观点认为,强联结所带来的隐性知识转移和高水平信任将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3]。另一种观点认为,弱联结作为信息桥可避免强联结所带来的重复类似信息,其传递的异质信息比强联结更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4,5]。(2)网络密度与创新绩效。一部分学者认为,伴随高密度网络的组织间信任、共享准则和共同行为模式将促进隐性知识转移[6],放大网络制裁效果[7,8],给企业带来更高创新绩效[7,9,10]。另一部分学者坚持认为,疏松网络可通过获取异质信息,减少信息冗余,占据信息控制优势[11,12],获得比强联结更高的创新产出

[13,14]。(3)中心度与创新绩效。绝大部分研究表明,网络中心位置通常正向影响企业绩效[9,15~17]。企业中心度增高,将赢得更多联结渠道、学习机会和各方支持,更及时接触有价值资源,提高创新效率[15]。除以上三个方面,也有部分学者对网络规模、稳定性、资源丰富程度[9]、节点度[17]等特征变量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展开了研究,所得结论并不统一。

从文献回顾可发现,当前关于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结论存在争议,且争议产生尚无定论。有学者引入企业间学习能力、产业环境[18,19]等变量,在一定程度上阐明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新绩效。探索式和利用式创新所基于的技术轨迹、知识基础及成本风险都不同,要成功实现这两种创新活动对资源支持、网络结构特征要求有较大差异。因此,不同网络结构,其功能和所传递知识特征不同,将影响不同类型技术创新模式,产生有差异的创新绩效。基于此,本文引入创新类型——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来阐述网络结构如何影响创新绩效。针对技术创新网络,分析网络结构嵌入性三个维度——联结强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度分别与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配适如何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结果显示不同特征网络结构对企业探索式、利用式创新的作用存在差异,从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不同影响。强联结、密集网络结构与利用式创新搭配,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绩效,与探索式创新搭配则适得其反;弱联结、疏松网络结构与探索式创新搭配有利于提高企业创新产出,与利用式创新搭配则产出不高;网络中心度和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2 联结强度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联结强度概念由Granovetter(1973)首次提出,并将其分为强联结和弱联结。他认为,可通过“某一联结所花时间、情感投入程度、亲密程度、互惠”对联结强度加以测量[4]。目前,关于联结强度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研究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强联结能使信息搜寻者更好理解和利用新知识,更有效促进企业技术创新[2,3];也有学者认为,弱联结有助于企业获取高效用外部知识,比强联结更有效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4,5]。强弱联结某种程度上都有利于技术创新,但产生作用的方式不同,是否与不同创新类型配适将产生创新绩效的差异呢?

2.1 强联结与创新类型适配

强联结能很好地提高成员间的社会资本[20],促进实现成员间双向、频繁的深度知识交流互动[5,9],有利于复杂粘滞知识在技术创新网络中转移[21]。随着联结强度上升,知识传递者的传递意愿和传递能力增强,成功获取和转移网络中复杂、隐性知识可能性将上升;强联结网络可减少环境不确定性,提升组织间适应性学习[22],伙伴间关系更为紧密、稳定持久,能长期为联结伙伴提供稳定知识流。利用式创新面对的问题较明确,是对现有知识的演绎和拓展,长期且稳定的信息流以及对专业复杂知识深入挖掘才有助于其实现[23]。因此,强联结网络提供的高质量稳定知识流将有力推动利用式创新。强联结对企业创新并非百利而无一害,一般企业都倾向于与熟悉企业建立强联结[22],如此将限定组织间的知识交流领域,且随着联结强度增加,网络节点间的势能差逐渐减少,知识高度同质化,网络内企业难以接触异质性知识。这将阻碍对知识丰富性和异质性要求较高的探索式创新的开展。

从信任方面看,强联结企业间更易于产生对彼此的信任。强联结网络所需要的特定关系资产投资将锁定合作关系,提高关系转换成本,使信任构建和维持更容易。节点间在强关系中建立的信任能有效减少合作不确定性和企业间冲突,提升交流信息意愿和传递信息质量[23],提高创新成功率。其中声誉信任还能带来间接效益,吸引更多优质合作者[15]。强联结中产生的信任程度越高,合作关系更趋于稳定,高质量信息传递将更为默契,这可有力促进利用式创新。但获取和维持大量节点高水平信任将产生高成本,并带来关系特定资产投资风险,且成本和风险将随关系强度增加而升高。对于探索式创新来说,其问题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维持大量异质联结是必须的,而维持大量强联结所导致的高成本将阻碍创新的进行。同时,探索式创新要求企业保持行动灵活性,根据创新进程动态选择合作伙伴,强联结所需的关系特定资产投资不利于企业转换伙伴,这也将阻碍探索式创新。

综合强联结优劣势及两种创新活动特点发现,一方面,强联结网络中默契转移的复杂、隐性知识及形成的信任机制能为企业提供稳定的高质量信息流,这将有力促进需要企业长期在强关系中传递复杂知识才能有效实现的利用式创新的开展,提高利用式创新绩效。另一方面,强联结易导致网络知识同质化,增加关系特定资产投资风险,限制企业独立创新行为,不利于企业获取多样化知识灵活开展探索式创新。因此,强联结网络与利用式创新配适将带来较高创新绩效,与探索式创新配适则适得其反。

2.2 弱联结与创新类型适配

从信息冗余度来看,企业一般倾向于与自身相似的企业建立强联结[22],导致节点间资源高度相似,从强联结网络中获得的将是高冗余信息;与之相反,弱联结一般存在于各个处于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的异质组织间,可接触和传递不同群体的多样化知识,比强联结更能充当跨越社会边界获取非冗余信息及资源的桥梁[4]。弱联结相比强联结其优势还体现在:弱联结网络对外开放度较大,方便实现跨界组织交流;较少被关系网络约束,更有利于企业脱离常规共识搜寻新知识[5];可提升网络成员对外部机会与威胁的反应速度[24]。如此,维持较多弱联结的企业更易吸收新观念、新方法,更快速地对技术环境变化进行反应,更趋向从新视角看待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探索式创新所需解决的问题是全新的,沒有明确目的和可演绎的知识基础[23],这类创新需要更全面、新鲜的异质知识支撑,企业与大量节点保持弱联结才是提高创新绩效的明智之举。但弱联结的高灵活性和联系短暂性,无法实现复杂、隐性知识有效转移,无法与网络节点进行深度合作和资源调配,不利于利用式创新。

从成本角度看,弱联结中获取知识和维持联系成本比强联结低,如维持强联结同时还需保证信息多样性,高成本将成为开展探索式创新的障碍[24]。相比强联结中重复获取信息造成的成本上升和资源浪费[5],弱联结有很大优势:(1)其信息非冗余特征意味着增加弱联结就是增加异质知识获取机会,节省重复管理费用。(2)节点间交互频率较低,联结成本低。(3)转换联结对象代价较小,企业可保持行动独立性,灵活应对技术环境变化。(4)强调市场化交易原则,不要求关系承诺,企业创新活动可避免关系锁定。因而,选择具有“桥”功能的弱联结更有利于节约资源,以便建立更多新关系,接触和吸收更多探索式创新所需的异质信息。

Granovetter提出,能够充当信息桥的弱联结对企业更有帮助,在知识信息资源传递过程中,弱联结比强联结更有力度、更为有效[4]。总之,弱联结相比强联结的优势在于,其低信息冗余度有利于拓展网络资源多样性;低维系成本节省信息获取成本,降低伙伴转换成本,规避关系特定资产投资风险。因此,弱联结所带来的知识多样性、低成本和企业行为灵活性有利于探索式创新活动实现,获得较高的探索式创新绩效。然而,弱联结的联结短暂性和不确定性不易形成关系资本,易产生机会主义风险,不利于组织间深入沟通和隐性知识转移,阻碍利用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配适将导致低创新绩效。

3 网络密度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网络密度指网络中企业联结稠密程度,可用冗余度或非冗余度测度。冗余度高表明企业所处网络联系紧密,低则表明所处网络联系较为松散[18]。现有关于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疏松网络比密集网络使节点更及时获取非重复信息,增加节点创造性和创新[11,13,14]。另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密集网络中形成的社会资本可提升节点间合作和知识共享水平,使企业获取比置于疏松网络更高的创新绩效[7,10]。Phelps认为,出现这种相矛盾结论的原因可能在于不同研究所关注的联系类型、背景、结果变量存在差异[10]。而本文将立足于创新类型来研究网络密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解释争议存在原因。

3.1 密集网络与创新类型配适

从知识转移角度看,尽管技术创新网络提供成员丰富的知识获取途径,但并不能保证知识获取、转移和同化的效率。技术知识的缄默性和嵌入性使成员获取、转移和同化知识变得困难,降低成员成功整合知识的潜力。密集网络促进知识转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高密度网络具有闭合系统的某些功能,更易发展信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2)信任和互惠企业间人员交互频繁,将形成伙伴间特定知识共享路径,有助于隐性、嵌入性知识获取和转移[5]。(3)提高网络密度将增强网络传输能力,加速知识的交换与整合[6]。(4)密集网络促进社会交互频率、联合问题解决和三边关系处理,这可提升企业吸收和应用来自日益增加的多样的异质知识的能力。总之,相关研究证明密集网络比富有结构洞的疏松网络更有利于转移和集中复杂缄默知识[21],有助于成员对复杂知识进行深入理解和开发,推动企业利用式创新。然而随着网络密度提升,企业间联结数量迅速增多,不可避免带来重复知识信息,增加重复管理成本,增加筛选新鲜信息的难度;闭合网络中知识信息迅速流动容易导致各节点知识趋同。这些特征都将阻碍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

从治理机制看,高密度网络中节点间相互影响力更强,如高密度网络中的制裁效果将被放大,企业违反行为准则更易受到其他企业制裁。高密度网络成员间容易产生信任和互惠,减少机会主义,提升合作水平。密集网络之所以能提升信任和互惠,首先在于伙伴间共享相同第三伙伴团体,企业可通过第三方加深对当前以及未来伙伴的了解,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加他方的知识基础信任[25]。其次,企业可比较从不同成员获取的信息,辨别信息的完全性和扭曲度。最后,密集网络可通过增加机会主义成本提升信任,密集网络中企业行为更加可见,投机行为将损害企业声誉和现有网络关系,也将减少未来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机会。如此,密集网络将产生强制和威慑的信任,对技术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交易而言就像非正式卫士[25]。总之,密集网络中合作关系更为稳定紧密,信息和知识较少被扭曲,企业可获得丰富的高质量信息[21],这都十分有利于利用式创新活动。但为使合作更安全,密集网络中的企业倾向于与熟悉组织合作,由此产生的锁定观念会将外界成员排除在外;其提供的规范环境将导致成员被迫维持失去优势的联系;密集网络中高凝聚力和分享标准的发展,将产生强烈的行为一致压力而非有差异行为[22]。这都将阻碍探索式创新活动的开展,带来低探索式创新绩效。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网络密度的提高对不同类型创新绩效影响不同。网络密度提高可加速知识和资源流动,信任关系、共享准则以及共同的行为模式的形成能促进企业间关系专有资产的投入和隐性知识转移,这将促进利用式创新。高密度网络具有封闭性趋向,企业获取重复性知识的可能性增大,重复管理成本升高,且随着共享准则和共同行为模式的建立,企业创新独立性降低,创新将受到准则束缚,不利于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因此,在其他条件稳定时,网络密度提高将提升企业的利用式创新绩效,降低企业的探索式创新绩效。

3.2 疏松网络与创新类型适配

从知识角度看,拥有丰富结构洞的疏松网络能让企业接触到不同新鲜知识流,打破密集网络产生冗余趋势,并使知识合并重组成为可能。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可获得非冗余异质联系[14],通过接触彼此不相连合作伙伴,触及差异化信息领域,占据信息优势[11];非冗余网络还可缩小企业间距离,通过接触更宽范围的各种知识资源扩大网络触及范围[6]。从投资效率角度而言,企业与网络节点的最佳合作关系是“非重复关系”,企业只需打通主信息通道建立起关键网络,缩短信息传递时间,提高绩效。因此,结构洞能最小化合作伙伴间的冗余联系,使企业能以最低成本构建有效且信息富足的疏松网络。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占据结构洞位置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企业处于具有丰富结构洞的疏松网络中比密集网络能接触到更多异质知识,减少重复信息管理成本,有利于推动偏离现有知识基础的新知识创造,促进探索式创新产出。另一方面,疏松网络结构中缺少促进深度合作的紧密联系,缺乏促进深度理解企业边界知识的互动,抑制隐性知识的转移[8],不利于利用式创新的开展。

从网络结构自主性来看,个体在网络中的位置越自主越好[11]。根据结构洞理论,如果企业与许多彼此不相连的个体有联结,那么这种结构对自治将非常有利;如果企业作为两个互不关联簇群间的桥梁,则这种结构带来的收益将进一步放大[23]。因此,结构洞作为一个网络间的“好位置”,是行动者可占据控制优势以获利的空间[27]。同时占据结构洞位置的企业可更方便查明潜在交易伙伴或合作者的资质,更快地获知机会与威胁,提升创新成功率。处在富有结构洞的疏松网络中的中心企业拥有很强的自治能力,可控制他人的信息传递来实现自身信息最大程度不重复,这十分有利于企业灵活控制异质信息获取来开展探索式创新。但疏松网络也展现出阻碍利用式创新的特征,在低密度的技术创新网络中,网络制裁效果将大大减弱,信息不对称也将加大机会主义风险,降低合作伙伴对核心技术知识的转移意愿,这十分不利于对稳定环境和隐性知识获取要求较高的利用式创新的开展。

综上所述,技术创新网络非冗余程度越高,占据大量结构洞的企业可接触到更多异质知识流,节约大量重复联结成本,并能获取作为网络自治节点控制其他节点的益处,这十分有利于探索式创新的展开。疏松的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与探索式创新配适能带来较高的创新绩效。利用式创新要求对专业知识深度理解,要求能调动各方资源投入创新,[JP3]然而疏松网络缺少促进合作的紧密联系,不利于隐性知识转移,机会主义风险较高,阻碍利用式创新的开展。

4 网络中心度与创新类型配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的中心度可用来衡量企业充当网络中心枢纽的程度[11]和对资源获取与控制的程度。中心度高说明企业处于技术创新网络中的核心位置,中心度低则表明企业处于网络边缘。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新知识获取是开展创新活动的关键,而占据不同网络位置的节点拥有有差别的新知识获取机会。众多学术研究表明,企业在网络中的位置将影响企业绩效,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能赢得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控制优势,获取更高创新绩效[9,15~17]。在技术创新网络中,核心企业是网络知识资源汇聚点,集结各个创新主体的知识信息,因而能获得更高创新绩效。Tsal(2001)也通过研究业务单元在知识网络中的位置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发现最具有创新能力、效益最好的业务单元总是处在网络的中心位置。

从知识获取来看,一方面,高中心度伴随的资产、信息和声誉流高速流动,让企业更快获取、丰富新信息[7],使企业明显占据信息优势;高中心度企业拥有更多企业间联结,意味着拥有更多信息获取渠道和信息源,准确掌握行业技术动态,获取有价值信息。如此高中心度所带来的丰富新鲜信息资源十分有利于企业进行探索式创新,提高创新产出。另一方面,处于网络中心的企业,拥有更多联结强度高的直接联系,更深嵌入到网络关系中,有利于复杂、嵌入性知识的转移,推进企业与节点深入交流合作,推动利用式创新活动的开展。

从资源控制来看,高中心度暗示着更高权力地位,中心节点拥有更多接触资源的机会,且可通过多渠道比较信息,避免受扭曲和不完全信息误导;高中心度企业也意味着拥有更多结构洞数量,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此外,网络中心位置使企业更易获得技术创新需要的互补资产和技术。企业的中心度越高对于其他企业的吸引力就越大,能吸引更多拥有互补性技能的优秀企业合作,可在众多有联系的节点中挑选出最合适的合作伙伴,也拥有更多机会被挑选为合作伙伴[12,15]。这些优势使企业占据网络主导地位,方便集合各方资源促进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但随着中心度的提高,企业对这个由大量关系组成的网络的依赖性也随之增加,其创新轨迹更易受到现有网络关系和网络规则的约束。

总之,对探索式创新而言,一方面,高中心度企业在技术创新网络中可接触到更多样化的知识信息资源,占据信息优势和控制优势,吸引更多优质合作者,有利于探索式创新;另一方面,处于中心位置的企业意味着是行业代表和网络规则制定者,更易受到网络规则约束,探索式创新所需的知识往往是对原有技术的偏离,所以中心度提高到一定程度也会抑制探索式创新[28]。所以,当企业开展探索式创新时,一定程度提高网络中心度能促进创新绩效的提高,但过高的网络中心度(高中心度产生的负面效应超过其带来的优势时)也将阻碍探索式创新。对利用式创新而言,中心企业拥有更多强联结,能促进隐性知识转移,且对网络信息和资源拥有较大调配能力,将有力推动利用式创新。因此,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

5 结论

从结构嵌入性视角着眼,基于理论分析推演技术创新网络联结强度、网络密度和网络中心度与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适配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发现具有不同特征的技术创新网络结构对不同类型创新活动的作用方式不同,从而对企业创新绩效产生有差异的影响。强联结、密集的网络结构与利用式创新搭配,能取得较高的企业创新绩效,与探索式创新搭配则适得其反;弱联结、疏松的网络结构与探索式创新活动搭配能有效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与利用式创新搭配则产出不高;网络中心度与企业探索式创新绩效呈倒U型关系,与利用式创新绩效呈正相关关系。由此通过创新类型来有效解释出现争议的原因,有利于对技术创新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了解。研究结论还局限于理论逻辑推理,缺乏对命题进行实证检验,这也是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研究为企业如何根据创新类型建立适配的网络结构提供了指导。根据分析,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网络联结强度、网络密度,使企业置于网络中心位置来开展渐进式创新,以提升创新绩效;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应尽量与众多网络节点保持弱联系,占据更多的结构洞,提升网络位置的中心度来促进探索式创新。此外,企业所进行的创新活动不会只限于单一的探索式创新或利用式创新,企业要根据创新活动的均衡来构建配适的网络结构,保持技术创新网络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在动态中调整网络以适应企业的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1]王大洲. 企业创新网络的进化与治理: 一个文献综述[J]. 科研管理, 2001, 22(5): 96-103.

[2]Matthew S K. Learning by Associatio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nd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c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41(6): 621-643.

[3]任胜刚. 企业网络能力结构的测评及其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10, 13(1): 69-80.

[4]Granovetter M S. Economic Action and Social Structure: The Problem of Embeddednes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85, 91(3): 481-510.

[5]Hansen M T. The Search-transfer Problem: The Role of Weak Ties in Sharing Knowledge Across Organization Subunit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9, 44(1): 82-112.

[6]Schilling M A, Phelps C C. Interfirm Collaboration Networks: The Impact of Large-Scale Network Structure on Firm Innov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 2007, 53(7): 1113 – 1126.

[7]Gnyawali D R, Madhavan R. Cooperative Networks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A Structural Embededness Perspectiv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2001, 26(3): 431-445.

[8]Giovanna P.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Firm by Balancing Cohesiveness and Bridging Ties[J]. Long Range Planning, 2008, 41(1): 395-419.

[9]李志刚, 汤书昆, 梁晓艳,等.产业集群网络结构与企业创新绩效关系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07, 25(4): 777-782.

[10]Phelps C C.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Alliance Network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n Firm Exploratory Innovation[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10, 53(4): 890-913.

[11]Burt R S. Structural Holes: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Competition[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12]钱锡红, 徐万里, 杨永福. 企业网络位置、间接联系与创新绩效[J]. 中国工业经济, 2010(1): 78-88.

[13]Burts R S. The Network Structure of Social Capital[J].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2000, 22: 345-423.

[14]Mcevily Zaheer. Bridging Ties: A Source of Firm Heterogeneity in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J]. Stra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9, 20(12): 1133-1156.

[15]Powell W W, Koput K, Smith Doerr L.Inter-organizational Collaborations and the Locus of Innovmion: Networks of Learning in Biotechnology[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6, 41: l16-145.

[16]Colazo J A. Collaboration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in New Software Development: Findings from The Study of Open Source Proje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0, 14(5): 735-758.

[17]范群林, 邵云飞, 唐小我, 王剑峰. 结构嵌入性对集群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0, 28(12): 1891-1900.

[18]Rowley T, Behrens D, Krackhardt D. Redundant Governance Structures: Ananalysis of Structural and Relational Embeddedness in the Steel and Semiconduetor Industr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 2000, 21(3): 369-386.

[19]Eisingerich A B, Bell S J, Tracey P. How Can Clusters Sustain Performance? The Role of Network Stength, Network Opennes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 Research Policy, 2010, 39(2): 239-253.

[20]周青.技术联盟与创新绩效: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3-5.

[21]Dyer J H, Nobeoka K. Creating and Managing a High-Performance Knowledge-sharing Network: The Toyota Case[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21(3): 345-367.

[22]Kraatz M S. Learning by Association? Interorganizational Networks and Adaptation to Environmental Change[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8, 41(6): 621-43

[23]蔡宁, 潘松挺. 网络关系强度与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耦合性及其协同演化[J]. 中国工业经济, 2008(4): 137- 144.

[24]Uzzi B. Social Structure and Competition in Interfirm Networks: The Paradox Embeddednes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97, 42(l): 37-69

[25]Gulati R, Nohria N, Zaheer A. Strategic Network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mal, 2000, 21(3): 203-215.

篇2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技术创新网络是为了应对系统型技术创新中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由具有互补性资源的参与者通过正式或非正式合作技术创新关系连接形成的网络组织[1],网络结构为每一个成员提供机会与限制[2].目前社会网络研究学者倾向于从真实网络中抽象出网络拓扑结构,利用统计特性从结构角度分析创新系统的功能并揭示结构对系统发展的影响.研究更多地强调成员个体之间,成员与整体网络之间的互动,对于网络内子群体的形成发展以及群体对整体系统影响的讨论很少.事实上,关于网络子群体的分析是理解创新网络结构以及个体嵌入性的一个重要工具.

派系是网络子群体的典型表现形式,派系的拓扑结构特征为:网络密度为1;任何一个成员与其他成员邻接且距离为1;组内关系到组外关系比例达到最大;至少包含3个点的最大完备子图[3].“派系式”技术合作是创新网络中一种独特的合作模式,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往往体现为技术联盟式的合作创新结构.

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形成初期,派系以小规模的创新联盟或是集群的形式出现,部分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通过协作研发,研发联盟等形式与其他企业产生连接,形成彼此沟通,紧密合作的小团体,使得网络以一个或多个子网络的形式存在并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集聚性.基于资源禀赋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强弱变化,网络中的派系结构也会相应出现变化.国外学者对于1992-2006年的全球智能卡产业技术创新过程的研究发现:创新网络中存在若干互动频繁的高密度子网络,派系合作十分稳定[4].对美国 “半导体制造技术”联盟的研究认为美国的半导体制造产业就是通过形成紧密合作的创新网络充分利用资源并分摊风险[5],逐渐地吸引更多的企业和研究机构加入到多样化的应用创新中,促进了技术和产业组织的大规模融合[6].

派系特有的高密度、高聚集以及成员间全连通的网络特征对创新网络整体绩效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有学者认为高密度、高聚集以及成员之间全连通有利于减少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性,增加各方知识基础上的信任[7].派系中企业拥有共同的合作者,他们了解合作各方的可靠性、竞争力和企业发展目标等信息,降低了合作的风险,对联盟成立前的评估以及联盟成立后的管理有着重要价值;派系成员直接联系,更容易实现成员间知识、信息和技术,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使网络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派系看似冗余的关系还可以回避知识需求匹配限制[8].Melissa等[9]通过实证研究得出:高聚集度和高联结强度的创新网络比不具有这些网络特征的创新网络更具有创新产出能力.

与以上观点相反,Burt[10]认为网络结构洞加强企业知识的创造,断开的节点使企业及时接触到多样化的信息,有利于企业的创造力与创新.Granovetter[11]认为强联结造成网络成员的知识冗余,而弱联结的网络成员之间联系不密切,知识差异化显著,更有利于知识、信息的传播和网络创新.派系封闭以及强联系的特性限制了群内企业获取的知识和信息的边界,降低了企业获取独特知识的能力;派系内部创新源的一致性使企业创新所需的异质信息缺乏,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最终导致网络内部成员竞相模仿而不是追求创新.

创新网络中派系式技术合作对整体网络创新绩效究竟有什么影响?目前的研究还没有给出明确答案.汽车产业是我国重点产业之一,其技术创新网络所呈现出来的核心结构特点与其他产业具有共性,研究其技术创新网络的演进过程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因此,本文以汽车产业为例,将其1985-2009年在中国国家专利局申请的合作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通过网络拓扑图刻画派系结构与我国汽车产业创新网络的共生演化现象,并对派系结构在整体系统创新产出中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探讨,以期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1汽车产业技术创新网络及派系演进

我国汽车企业多达三千多家,目前均进入快速成长期[12],合作申请专利是汽车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进行技术合作的主要形式.国际学术界在采用合作专利构建技术合作关系时均使用3年或5年的窗口期,鉴于我国汽车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创新活跃程度显著低于发达国家汽车产业,本文采用5年的窗口期将1985-2009年间在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的所有合作专利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统计.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篇3

1前言

一般而言,为了保障计算机网络持续稳定的运行,往往会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能够对网络中的诸多信息进行整理与应用。现阶段,许多人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有着不同的看法,从而导致当前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位以及管理的标准等,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进行有效的创新是有利于改善并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就此,本文对论如何加强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进行以下研究分析。

2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功能

2.1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有效管理功能

一般而言,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具备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有效管理功能,能够对计算机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故障进行排查以及修复。比如,当高中生进行计算机课程时,往往一间教室整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利用同一区域的用计算机网络,因此一旦发现某处计算机的网络出现问题时,整个教室出现的计算机网络故障问题便存在着难排查、难修复的问题,十分不利于学生与教师利用计算机网络。所以,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系统,能够有效的对计算机网络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能够有利于迅速解决计算机网络出现的问题,从而减少网络故障对计算机应用的影响。而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对计算机网络故障的有效管理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够迅速查找出网络故障发生的地方;第二,计算机网络管理还可以避免其他不良因素对计算机网络的干扰,并且当计算机网络一旦发生故障,依靠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也能够迅速将故障网络与其他网络进行断开;第三,计算机网络管理也能够有效减少网络故障问题出现后,对计算机网络所造成的影响,并且能够将计算机网络进行重新配置。另一方面,当计算机网络管理在对出现的网络故障进行有效修复时,也能够将网络有效还原到未发生故障前的状态[1]。其次,也可以应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对计算机网络检测故障情况时,计算机网络管理还能够将出现的故障问题进行记录与处理,尤其是发生某些比较严重网络的故障,也能够通过网络管理及时间发出警报,从而的提高对网络故障检测和排除的速度,以便保证网络的稳定运行。

2.2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够对网络配置进行有效的管理

对于计算机网络配置的管理也是计算机网络管理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也关系着计算机网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通过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网络可以实现初始化,而再通过对网络的再次配置,也能够提供更好的网络服务。而配置管理不仅可以对网络继续定义、监控,同时也可以更好的实现网络系统中一些特殊的功能效果,比如能够便于高中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合理的利用,避免高中生过分依赖计算机网络。

2.3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网络性能管理

在计算机网络系统中,往往会涉及到许多数据,并且数据与数据之间进行交换也是计算机安全、稳定运行的保障。所以,计算机的数据交换也是计算机比较重要的一项非性能。一般而言,唯有正确认识网络系统数据交换的作用,才能够将网络的信息进行合理的整理与利用,使网络资源得到最大化的运用,因此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网络性能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网络性能管理能够将学生网络对功能的要求自动生成新的网络配置,并且对网络的应用状况进行有效监控从而能够是网络设备的性能实现使用最大化。比如,在学校应用计算机时,教师的主机能够对学生的计算机进行控制。

2.4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网络限制管理

倘若计算机网络系统内的所存在信息材料是私密的、有偿使用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也应当实现对计算机网络的监控、记录、限制等,或者进行计费管理、比如,在学校应用计算机时,可以对学生使用的计算机时间进行限制,一旦学生下课,计算机能够自动进行关机[2]。或者,当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中的资源时能够对部分需要加密的资源进行加密。或者,当学生应用计算机网络做作业、设计等时,高中生能够将使用做好的作业或设计进行加密等等。

3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

3.1计算机网络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用品

由于,计算机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对计算机网络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有效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是保障计算机网络正常运行的重要受到。但是,对于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管理最主要的因素不仅仅在于网络管理技术,更是与网络管理者有着莫大的关系。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越来越大,人们对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常见,对计算机网络功能的应用也越来越灵活,因此计算机网络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比如,学生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查阅资料、阅读、参加比赛、学习等等,但是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同时往往也会出现与之相关的计算机网络问题。所以,就计算机网络已经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须用品这一点而言,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也需要及时进行更新,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管理,并且可以针对计算机网络出现的问题进行创新管理。

3.2计算机网络管理的灵活性、应用性与智能性

现阶段,大多数计算机网络用户都比较重视对计算机网络的有效管理,并且对计算机网络管理不但是注重管理软件的应用,更是希望计算机网络管理及技术能够对计算机进行良好的管理,有效解决网络故障,清除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垃圾。再者,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使用者也不再对不注重网络管理结构和内容进行过多的注重,而是注重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对网计算机中的软件、网速、安全性的有效管理。比如,当同一时段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学生过多时,计算机网络管理及时应能够对计算机网络进行有效的提速,减少其他因素的干扰,并且能够对使用者的信息进行加密等。

4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网络已经广泛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网络的需求也越来越稿,因此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也因根据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而发展。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是对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正常、稳定运行的一个重要保障,因此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创新应用也是当前的一大重要问题。在高中学校中,计算机网络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有利于学生接收更多的知识,因此针对高中对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应用,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创新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篇4

中图分类号:TTM7 文献标识码:A

层出不穷的新产品造成了电力信息通信网络中的设备逐渐复杂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与通信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使得技术中的某些旧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并将逐渐排斥。电力通信技术已经以多种形式发展成今天的网状的网络,以保证为日益增长的电力信息传输的需求服务。因此,增强技术创新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任务。

1电力通信网络管理的设计原则

电力通信网是为了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而应运而生的。它与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控制系统、调度自动化系统被人们合称为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三大支柱。目前,它更是电网调度自动化、网络运营市场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是电力系统的重要基础设施。由于电力通信网对通信的可靠性、保护控制信息传送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具有及严格的要求,并且电力部门拥有发展通信的特殊资源优势,因此,对电力通信网络的建设有着严格的要求。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网元管理系统也应运而生,并且随着通信设备水平的提高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增长,通信网的规模和灵活性越来越大。网元管理系统有监控和对设备性能及安全的管理,在通信网的运行管理过程中已随处可见。

1.1采用TMN的体系结构

TMN主要是为了适应通信网厂商,解决网管系统可持续建设问题专门为电信网络管理而制定的,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功能体系结构、信息体系结构等多项内容。国际上的许多大公司都开发出TMN的应用开发平台,国内的许多厂商也利用TMN来建设网络管理系统。TMN的体系结构如图1—1所示。

1.2兼容其他网络管理系统标准

在强调经济效益的今天,接受TMN的同时兼容其他的网管系统对电力通信的建设是有好处的。现在越来越多的通信设备制造厂商和计算机网络产品的厂商都支持SNMP的标准。因此,电力通信网管系统将SNMP作为网络管理的标准之一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

1.3网络化网管系统

异构互联网是不同层次、不同结构之间的互联,组成一个范围极大的具有广泛容纳性的网络管理系统。一种或者是几种标准互联网接口作为系统互联的限制约定是目前网管系统之间互联的最可行的方法,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限制可能会有所改变。

1.4综合性接入

网络管理系统必须满足各种要求。由于TMN网络管理系统的接口有限,所以,通信设备并不多,网管系统通过各种网管部件将通信设备转换成标准接口,实现网管对通信设备的接入。对于层次多、智能水平低的电力通信网络,整个网络管理系统就会变得不经济。因此,要用接入能力强的网管系统,将通信设备集中转换,再接入高层次网管。建立综合性的网管系统完成任务,对于中等以下的网络完全可以依靠综合接入网管系统,这是一种经济的方案,既可以综合接入又建立了分层管理,而且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对于大量的网元系统来说,可以改造成综合接入网管系统再接入高层TMN网管。

1.5应用功能不断完善和客户应用接口的开放性

如今,市场竞争十分激烈,网管系统应用功能的完善是否满足客户的要求和得到客户的认可是网管系统能否成功的关键。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网管系统的开放性,应该要满足第三方应用程序,不断的推出新的功能,以满足用户的要求。由于管理方式和管理功能不一样,开放性更加显得尤为重要。

1.6网络管理系统的一体化和独立性

网管系统的各种功能的应用程序要统一设计,采用统一的风格和一致的名词术语,并且要用统一的管理操作界面控制同类功能设备,在同一平台上控制网络的运行。网络系统应该不依赖于某个制造厂商,而应该具备独立性。为了保证通信系统的发展,确保网管系统的选择不受限制,网管系统要保证公平和有效,这一点在电力通信系统中尤为重要。

1.7网管系统的人机界面

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电力系统已成为主要的组成部分,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网管界面的设计中要把对象化的思想贯穿其中,将图形上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将它所表达的数据对象联合起来,实现数据及其界面的统一。这种设计方法保证了网管数据与界面的统一,保证了系统的适应能力。因界面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人们对系统的第一印象,因此,网管系统应采用新技术对其改造,提高其界面的可观赏性。GIS是一种支持地理信息数据并采用矢量图的方法,是一种可视性较强的信息技术。Web为人们提供了可接受并且使用方便的数据浏览界面,支持图片、视频等,并且支持数据库的浏览和各种数据格式。因此,利用web的优势作为信息的媒介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例,江门电力系统综合数据网采用网管系统人机界面设计思想,将它所表达的数据对象联合起来,实现数据及其界面的统一。江门电力系统综合数据网网管优化后,人机界面如图1—2所示。

2电力通信网络运行技术的创新

2.1电力通信网络技术步入正轨

电力通信专业应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其发展的规律,努力改变经营方式,使其管理基础不断增强,发展质量和社会形象不断提升,进而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2探索电网发展的新途径

篇5

网络经济的表现多种多样,参差不齐。最突出的可以表现为我们所熟悉的信息经济,信息技术的成熟使经济建立在知识之上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当把观念、信息和技术手段等归入产品的组成部分时,产品和服务的知识内容就显著增长了。而数字经济是信息在网络经济中传输的重要表现形式。换言之,在网络经济中,信息处于数字这样的形式之中。网络经济也可以表现为虚拟经济。它是运用网络才存在的非实体形式的经济表现方式。相对于市场交易,网络经济有其自身的优势,如交易费用低、网络外部空间大、替代性强等。网络经济正是由于互联网成为虚拟经济的载体而形成的新经济体制结构。网络经济还具有全球性的特征。它利用庞大的网络将世界各地的生产者跟消费者联系在一起。生产者通过在网上搜集信息,捕捉消费者的需求,生产出新颖的、能够满足消费者切身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来维持生存。网络信息不仅可以将有相同需求的消费者汇聚起来,也可以通过过滤信息将生产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分工以提高效率,进行大规模生产,“术业有专攻”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互联网构筑的巨大网络还可以通过简化商品流通环节来极大地减少交易成本。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地将自身有用的信息传递到有需求的客户手中,从而获取竞争优势。这样,竞争力度的增加必然促进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从而迫使其进行技术革新。在网络经济中,技术的推陈出新很迅猛,旧产品不断被淘汰,新产品和新服务不断更新,这有利于企业潜力的挖掘。企业要想生存,就需要不断提高其核心技术竞争力。另外,这也给消费者带来了好处,推陈出新的加速必然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降,以及品质的提高。虽说网络经济带来了很多好处和机遇,但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挑战。市场无效率就是网络经济中存在的一种情况。同样,网络经济也像传统的市场经济那样有垄断现象的发生。垄断带来的不利影响日益浮现,我国也针对此现象做出一系列应对反垄断的政策,然而,网络经济的到来又提出了新的挑战,垄断因素已经不仅局限于传统市场经济中产生的那些,新的垄断因素有其自身的特征和成因,这使得我们在面对这一问题时,不能再以传统的眼光看问题,而应当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

一、网络经济环境下的垄断特征

1.网络经济条件下,垄断的形成与先天竞争优势的产生密切相关。一个行业的市场先入者,往往主导着本行业,拥有主动权,并且具有更多技术优势,行业标准一般由这些主体来制定,自然而然,它们也将从中获取更多的机会和利润。而后者只能被动跟随游戏,强者自然更强,弱者只能维持生存。因此,网络经济环境下,技术显然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核心要素,对企业来说,谁先掌握主导行业的先进技术,谁就可能成为全行业最大的赢家。2.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通过网络获取的垄断地位呈现暂时性。在传统的经济模式里面,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一般拥有庞大的规模,掌握着一些核心技术,小企业想要通过扩展规模与大企业相制衡是很困难的,这就形成了几家独大甚至是一家独大的市场结构。然而在网络经济中,边际利润对于新进入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它们如果有足够的资金,并且能够开发出新产品,就会通过互联网迅速蔓延,跟处于垄断地位的企业展开激烈战争,当其获取到足够的市场份额时就会威胁到处于垄断地位的在位者,因此,垄断在位者就有可能失去固有的市场份额。3.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更注重产品性价比的提高。如上文所述,我们说,在传统的市场交易模式下,企业通常以牺牲消费者的权益为前提以期在最短时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优势,从而巩固其垄断地位。但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获取垄断地位后则多数选择了相反的做法,即提高产品的性价比,从而更大程度上保护了消费者的权益。不过,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一方面是因为网络环境所带来的垄断地位并不稳定,每天都有大量的新企业想要取而代之,给企业带来了生存压力。另一方面是由于产品开发的成本降低,企业就更容易扩大规模,进而获取更大利润。总之,在网络经济中,一个企业想要做大做好,必须善于发现机遇,只有抢占先机,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但这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根据市场以及消费者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也是巩固自己地位的不二选择。

二、网络经济中的垄断对技术创新的激励

在网络经济中,企业想要形成持久的垄断,就要以技术创新作为其竞争优势。传统的用扩大规模来获取竞争地位的方式已经不足以适应互联网形成的市场经济环境。现如今,新的企业一般会把眼光放在思想和技术上,把这些观念和技术转化成新产品来获取边际利润,进一步占领并扩大市场,最终达到获得垄断利润的目的。垄断地位的暂时性使得不管是新企业还是旧企业都不敢松懈,技术创新的频率不断加快,新的市场容量和市场利润不断涌现,不创新就会被淘汰。通常,在技术创新频率较高的情况下,技术创新越是集中在少数企业甚至个别企业上,就越容易在市场上形成垄断。首先,网络技术本身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虚拟环境和平台,加速了技术创新的一系列进程。信息网络化创造和激发了更大的信息消费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一项新点子能否作为产品进入市场,能否转化为生产力,都取决于其是否拥有足够的创新能力。一个企业只有拥有了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才能如虎添翼,得到更大的竞争优势。其次,在网络经济中,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在传统的市场结构中,企业总是显得高高在上,跟客户之间的距离很远,往往需要通过中介来传递信息进行交流。而网络经济则克服了这一缺点,网络信息的庞大拉近了企业与客户的距离,企业可以通过网络近距离地与客户进行沟通。除此之外,管理模式的创新和一些基础的运作手段创新也是必不可少的,如远程管理、在线管理、移动办公等,还有一些诸如电子单据、电子货币和网上银行等支付手段的创新,都使得信息流通更快,办公效率更高,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所造成的成本浪费。最后,在网络经济中,出现的另一个创新角度便是推送模式。传统的技术创新一般都把重心放在产品的研发方面。而现在,推广途径的创新也显得尤为重要,产品在被开发出来后就依赖于如何推广。我们常听一个名词,即“概念产品”,其实也就是虚拟产品,在产品没有被实际生产出来之前,还只是一个概念的时候就可以推送出来让消费者先了解它的各方面性能,提出意见,从而做出有利于市场需求的变动。这就是网络经济中企业技术创新的途径。总之,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掀起了一场创新风暴。在网络经济中,网络的不断发展对技术创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企业需要积极迎接挑战,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善于利用网络促进技术创新增添活力,这样才能获得一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寒梅.新经济时代市场垄断经济浅析[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9):24.

[2]倪清燃.网络消费者购买行为分析[J].经济师,2008(2):253-254.

[3]朱俊豪.电子商务对传统企业的影响[J].中学教学参考,2010(4):118.

篇6

观大势:行业变局,互联网进入全新时代

受益于政府在信息化方面的扶持及相关运营商的投入,中国的互联网得以快速发展。随着3G的快速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移动互联网正成为发展变革中备受瞩目的热点。

2012年,中国手机上网用户首次超越PC,手机等移动终端占据人们生活越来越多的时间。移动互联网即时获取信息、随时随地扫一扫、比价系统、好友评分体系等,帮助更多消费者实现决策和最终购买行为。根据尼尔森最新的《广告信任度》报告,68%调查受访者指出,他们相信网络上的消费者意见。在商店的购物过程中,三分之一的消费者更喜欢用手机查找信息,而不是向店员咨询。未来,随着可佩戴式终端产品的丰富和应用,移动化将进一步引爆市场。

与移动化带来的冲击相比,视频作为互联网的一大应用,也正在占据越来越多用户的眼球。艾瑞iUserTracker,PC端网页浏览数据显示,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增至4.56亿,半年内用户增量接近5000万人,是用户人均单日访问时间最长的应用。传统媒体和社会化媒体正同时向视频进化。美国市场调研机构eMarketer预测,到2015年,超过30%的网络广告将是视频广告。

“大数据”是任何互联网及数字营销从业人士都无法忽略的行业发展大势。据统计,Facebook每天的分享和量达到40亿,Youtube每天的上传影片时长更是达到5万小时。在中国,每天有超过1.7亿的用户在QQ上进行交流,QQ空间月活跃帐户数达到6.264亿,他们通过PC、手机等不同终端分享个性化的图片、视频等信息。数以亿计的信息数据流组成了我们每天的网络生活。

借助大数据,可以为人类的生活和企业的决策带来非常多的便利。在营销领域,大数据可以帮助洞悉不同人群的互联网产品使用习惯,促进互联网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大数据的利用已经成为企业数字营销必不可少的工具。

洞先机:网络媒体应势而变

“在行业的大变革环境下,作为互联网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媒体平台应该充分发挥敏锐的洞察力和应变能力。”韩志杰在提到网络媒体的发展时说到,关注行业发展趋势,不断满足消费者和企业的需求是腾讯一直以来努力的方向,腾讯致力于打造消费者、广告主和网络媒体平台共赢的数字营销生态。

洞察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先机,腾讯在移动端的布局已见成效。今年腾讯新闻在移动端活跃用户数突破4亿,为更多用户带来了丰富的阅读体验。微信用户的持续增长增加了腾讯各大平台的关联度,6月,微信推出的支付功能打造了用户全新的微生活方式,也帮助品牌广告主与消费者实现线上线下的沟通,为广告主进行O2O营销提供了可能。

韩志杰介绍,通过微信推送“星巴克闹钟”消息,一方面传递星巴克咖啡文化,另一方面也引导更多用户安装App抢“限时折扣”,逐步促成线下消费。此外,北京汽车品牌旗舰店落户腾讯汽车商城,通过线上阶段性活动引导用户参与购车,1月内为线下经销商带来1200份订单。

在网络视频方面,腾讯在打造大剧主流收拾平台的同时,还积极打造精品化原创内容,出品了《大牌驾到》、《爱呀,幸福男女》等受到用户和广告主青睐的自制节目。目前,腾讯视频的英美剧及好莱坞频道精准锁定高端人群,拥有特定的用户群和持续关注度。据了解,排名前十的英剧中,腾讯视频独占七部,超过27.7%的中国网民首选腾讯视频观看英剧,排名第一。数据统计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腾讯视频有100多部剧播放量过亿。

智变革:广告主开启智能营销

视频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移动营销等众多营销手段不断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怎样跟随行业发展变革,挖掘更加智能的营销方式带来收益是广告主需要思考的问题。

篇7

学习网络安全技术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职业素养,更重要的是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他们培养成为高技能的应用型网络人才。

一、网络安全的探析

网络安全是指网络系统的硬件、软件和数据受到保护,不因偶然的或恶意的原因遭到破坏、更改和泄露,确保网络系统正常的工作,网络服务不中断,确保网络系统中流动和保存的数据具有可用性、完整性和保密性。网络的安全在技术上应综合考虑到防火墙技术、入侵检测技术、漏洞扫描技术等多个要素。不断提高防范病毒的措施,提高系统抵抗黑客入侵的能力,还要提高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避免遭受非法窃取。因此,对网络安全问题的研究总是围绕着信息系统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internet开放带来的数据安全问题。伴随网络技术的普及,internet所具有的开放性、国际性和自由性以及各方面因素导致的网络安全问题,对信息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安全问题,各种安全机制、策略和工具被研究和应用,但网络的安全仍然存在很大隐患,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1.就网间安全而言,防火墙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安全屏障作用,它可以按照网络安全的需要设置相关的策略,对于进出网络的数据包进行严密的监视,可以杜绝绝大部分的来自外网的攻击,但是对于防范内网攻击,却难以发挥作用。2.对于针对网络应用层面的攻击、以及系统后门而言,其攻击数据包在端口及协议方面都和非网络攻击包十分相似,这些攻击包可以轻易的通过防火墙的检测,防火墙对于这类攻击是难以发现的。3.网络攻击是开放性网络中普遍难以应对的一个问题,网络中的攻击手段、方法、工具几乎每天都在更新,让网络用户难以应对。为修复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系统程序员也在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开发安全补丁,但这些工作往往都是滞后于网络攻击,往往是被黑客攻击后才能发现安全问题。旧的安全问题解决了,新的攻击问题可能随时出现。因此,应对开放性网络中的黑客攻击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二)网络安全不仅仅是对外网,而对内网的安全防护也是不可忽视的。据统计,来自内部的攻击呈现着极具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内网用户对网络结构和应用系统更加熟悉。以高校的校园网为例,网络用户人数众多,而学生的好奇心和渴望攻击成功的心理,使得他们把校园网当作网络攻击的试验场地,且其中不乏计算机应用高手(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防火墙对其无法监控,这种来自内部不安全因素对网络的破坏力往往更大。2008年7月的旧金山的网络系统内部的侵害事件,2008年6月深圳“泄密门”等网络内部的安全事件向我们警示着内网安全防范的重要性。

(三)网络中硬件设备的安全可靠性问题。对计算机网络而言网络硬件设备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比如:路由器,交换机,以及为网络用户提供多种应用服务的服务器等,这些设备的可用性、可靠性,以及设备自身的高安全保护能力都是网络安全中应该加以研究和认真对待的问题。

二、通过教学研究,提高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的管理与防范

由于网络技术水平和人为因素,以及计算机硬件的“缺陷”和软件的“漏洞”的原因,让我们所依赖的网络异常脆弱。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加强对网络安全体系管理与防范意识的传授,才能提高学生的管理和防范能力,常用的方法如下:

(一)防火墙是在内外网之间建立的一道牢固的安全屏障,用来加强网络之间访问控制,提供信息安全服务,实现网络和信息安全的网络互联设备。能防止不希望的、未授权的信息流出入被保护的网络,具有较强的抗攻击能力,是对黑客防范最严、安全性较强的一种方式,是保护内部网络安全的重要措施。防火墙可以控制对特殊站点的访问,还能防范一些木马程序,并监视internet安全和预警的端点,从而有效地防止外部入侵者的非法攻击行为。

(二)入侵检测是指对入侵行为的发觉。它通过对网络或计算机系统中的若干关键点收集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是否有被攻击的迹象。如果把防火墙比作是网络门卫的话,入侵检测系统就是网络中不间断的摄像机。在网络中部署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监控网络中的恶意攻击行为。

(三)网络病毒的防范。对于单独的计算机而言,可以使用单机版杀毒软件来应对病毒的问题,由于其各自为政,在应对网络中的计算机群时,则无法应对网络病毒的防杀要求,且在升级方面也很难做到协调一致。要有效地防范网络病毒,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有效控制和管理内网与外网之间的数据交换;二是选择使用网络版杀毒软件,定期更新病毒库,定时查杀病毒,对来历不明的文件在运行前进行查杀。保障网络系统时刻处于最佳的防病毒状态。

(四)对于网络中的email,web,ftp等典型的应用服务的监控。在这些服务器中应当采用,应用层的内容监控,对于其中的传输的内容加以分析,并对其中的不安全因素加以及时发现与处理,比如可以利用垃圾邮件处理系统对email的服务加以实施的监控,该系统能发现其中的不安全的因素,以及垃圾内容并能自动的进行处理,从而可以杜绝掉绝大部分来自邮件的病毒与攻击。

(五)主动发现系统漏洞是减少网络攻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网络中单靠网络管理人员人为的去发现并修复漏洞显然是不够的。因此主动的分析网络中的重点安全区域,掌握其主要的安全薄弱环节,利用漏洞扫描系统主动的去发现漏洞是十分总要的一个手段。同时在网络中配以系统补丁自动更新系统,对于网络中有类似安全隐患的主机主动的为其打上系统补丁。事实证明上述两种机制的结合可以有效地减少因为系统漏洞所带来的问题。

(六)ip地址盗用与基于mac地址攻击的解决,这个可以在三层交换机或路由器中总将ip和mac地址进行绑定,对于进出网络设备的数据包进行检查,如果ip地址与mac地址相匹配则放行,否则将该数据包丢弃。

三、通过教学改革,把学生培养成高技能应用型的网络人才

网络安全技术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对初学者来说,如果直接照本宣科,学生肯定会觉得网络安全技术太多太深,从而产生畏学情绪。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网络安全技术的知识,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革教学方法,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教学方法能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通过教学案例,将学习者引入到教学实践的情景中,教会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受到,在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将抽象的、枯燥的网络安全的理论知识和精湛的、深邃的网络安全技术涵寓于具体的案例中,打破传统理论教学中教师要么照本宣科,要么泛泛而谈,以至于学生学起来枯燥无味,用起来糊里糊涂的局面,变复杂为简单,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过程,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具体案例中,将古城墙的功能和作用与防火墙比较;选择学生接触最多的校园网作为典型的案例,向学生系统地讲授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安全策略的制定、安全技术的应用、安全工具的部署,以及安全服务防范体系的建立等理论,从而降低网络安全的复杂度,使学生对网络安全体系有比较全面、透彻的理解。

(二)多媒体教学法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以多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它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可控性等特点。可以把抽象的、难理解的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和动态地模拟,充分表达教学内容。例如:pgp技术的操作步骤、防火墙的配置和使用等。通过多媒体教学,边讲边操作, 做到声像并行、视听并行,使学生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实践教学

篇8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篇9

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概括起来,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拓扑结构、数据交换技术、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网络常用传输介质与设备、以太网技术及IP地址的划分。这些内容比较抽象、复杂,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几乎没有关联,而且学生也无法通过其他课程来帮助理解网络技术的相关知识。

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照书宣读,学生会觉得简直是在听天书,云里雾里,不仅会使课堂气氛死气沉沉,还会导致学生慢慢对这门课产生厌恶的心理。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我采用比较法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概念类比成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物。比如在讲数据交换技术这一课时,课本提到三种交换技术,分别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概念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理解。如何让学生明白两个终端间的通信是怎样选择信道的,在讲解完三种技术的工作原理后,我再将这三种交换技术类比成从汕头至岳阳之间的货物运输,广州、株洲作为中转站,把货物看作是信息,铁路看作是信息通道,和学生一起重新理解三种交换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区别。如果用电路交换的原理来看,首先应该确定汕头—广州—株洲—岳阳这条线路的四个站都处于空闲的状态,即都没有发送或接收其他地方的货物,然后让这条线路为此次发货提供专用的传输通道,接着从汕头先将货物发送至广州,再从广州派出一趟列车将货物转发至株洲,最后株洲站将货物发送至目的地岳阳,这个过程中四个地方仍然不能发送或接收其他地方的货物,直至货物到达岳阳后,这条专用通道解除。后两种交换技术该如何来打比方,便由学生讨论,然后再举手回答。这样的类比后,三种数据交换技术的优、缺点也就一目了然,学生不必死记硬背,只需想想上述的例子便能回忆起。再比如讲OSI/ISO参考模型时,这种七层协议的体系结构实际上是人为划分的,是虚拟的,是为了让全世界范围内的计算机能互相通信而制订的标准。

这不像将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七份,可以拿实物切给学生看。学生很难凭空想象为什么网络要分层,分层的作用及意义也无法体会得到,他们只知道上网下载文件或与他人在QQ过程中传送文件时,用鼠标点击“下载”键,或者发送者点击“发送”键接收者点击“接收”键就行了,至于点击了这些键后计算机网络是如何执行这些命令的,就不得而知了。OSI/ISO参考模型就是要告诉学生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是怎样互相通信的,具体把它细化成七层,各层都有各自的功能,各层完成各层的任务,通信最终是由这七个层次来共同实现的。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我先将OSI/ISO参考模型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详细讲解各层的具体功能。理论讲完后,我将各层次的主要功能及数据传输方向作如图1所示来类比,并提出问题:翻译、秘书各向谁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中德人、翻译各使用谁提供的什么服务?在解答了这两个问题后,更能让学生加深对OSI/ISO参考模型的作用及功能的理解。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巧妙化解知识难点,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协同工作、综合应用能力与素质

该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没有实践,再多的理论都是空中楼阁。实践能促进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与提高,根据学校的实验室条件及技校学生的特点,我编排了如表1所示的几个实验。实验采用分批分组方式,每讲完相应的理论课便安排一次实验。首先,我讲解本次实验的目的及意义,然后给学生做一次详细的演示,对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自己动脑查明故障原因,从而解决问题。学生在做实验时,我巡视学生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答学生的疑问,以便在该实验完成后对所出现的问题和学生共同讨论、归纳总结。比如在制作双绞线实验中,此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双绞线的制作原理和制作方法,重点就是直连通双绞线和交叉连通双绞线的制作。这个实验分为六个步骤:剥线、理线、插线、压线、测线、连接。

我先给学生示范一次,边示范边讲解,因为每一个步骤都有需要注意及学生很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剥线时适度握紧压线钳同时慢慢旋转双绞线,剥下保护胶皮即可,提醒学生不可压的太重,否则会把里面的铜线剪断。学生做完后,有的无法通过连接测试,这时要让学生自己找原因,基本上都是铜线没有顶住水晶头的顶端或是水晶头拿反了导致排线顺序相反所造成的。凡是没有通过测试的,都要重新制作,直到正确为止。除此之外,我还要求学生做完实验后书写实验报告,这样能使他们加深对实验步骤的领悟,了解自己还需要进行再学习的知识点。这些有目的性的实验可以让学生对学习拥有很高的兴趣,且有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篇10

艺术市场金融化创新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艺术市场逐渐成长为一个庞大的资本市场,金融手段的加入,促进了艺术市场创新模式的发展。这些创新模式模拟一般金融证券的操作方式,出现了艺术基金、艺术银行、艺术股票等多种形式。在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创新尝试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天津文化艺术品交易所2011年1月推出了“份额化交易模式”这种类似股票交易的艺术品投资模式,艺术品拆分为每份额一元的价格招募投资者认购,其后29个交易日中两个艺术品疯涨了1716%与1705%。市场的表现让天津文交所措手不及,在对“艺术股票”紧急停盘之后,其不断修改交易规则。疯狂之后,市场气氛谨慎很多,到了年末,两只最早的“艺术股票”被打回原形。但这并不能阻止全国范围内的文交所艺术品交易平台创建热潮。为了防止这种尚未完善的交易制度产生严重后果,国家相关部门出台文件禁止这种投机性极强的艺术股票,各地文交所开始整顿,停止艺术品的份额化交易模式。

目前我国艺术市场的各种创新模式的主要着眼点在于艺术品的升值空间。加入其中的投资者,主要就是寄希望于艺术品交易价格不断升高,从而获得回报。而相对应的,交易所主要的收入来源是交易平台上交易产生的佣金,它的经济回报就决定了它希望投资者不断换手,价格不断升高。多方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推动着艺术“股票”成为一个越吹越大的泡沫,以至于艺术市场的各种创新往往变成与艺术无关的资本游戏,艺术只是一个被炒作的符号,而市场、金融等规则、手段则成了资本炒作的帮凶。

因此,要建立健康的艺术市场金融化创新模式就应该分析艺术市场中各种因素的影响与其内在逻辑,平衡不同的价值取向与利益诉求,使它们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促进艺术市场的理性发展。

艺术的逻辑

艺术,是艺术市场金融化探索的逻辑起点,也是其主要目标,更是其核心价值。艺术市场的发展归根结底依赖于艺术自身的价值。艺术价值主要体现为一种文化精神价值,经济价值表现的是社会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程度。艺术价值决定了其经济价值,艺术品的价格大体上反映了其艺术价值,价格可能在短时期内可能大幅偏离其价值,但长期来看,价格是以价值为依据的。传统艺术市场就是依照这一基本规律发展起来的,对艺术市场的参与者而言,如果只追求经济价值而忽略艺术价值,那么它就会因为缺乏艺术价值而得不到经济价值,它只有专注于艺术价值才有可能获得经济价值。在艺术市场中,艺术是对资本的有效监督与制衡,资本的炒作和投机不可能无限制地进行下去,它终究要回归到艺术品的艺术价值上来,艺术交易模式的创新也只有在促进艺术价值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持续发展。

那么,在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中,艺术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划分与交割就成为需要明确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才能建立合理的交易规则。

此外,艺术价值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满足、提升大众的精神文化消费。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在这方面也应该有所作为,通过降低门槛,使更多的人进入到艺术市场中,由于存在投资与回报,他们会关注艺术品的艺术价值,并在不断地投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进而产生更高的艺术消费需求。建立在内在精神文化消费基础上的投资、消费才是持久的、理性的,这对于现在浮躁的艺术市场来说是迫切需要的,这应该成为艺术品金融化探索的重要目标与评价指标。

资本的逻辑

资本是逐利的。当前艺术市场进行金融化创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资本的力量。持有大量资金的职业投资者与普通民众共同的投资需求促成了艺术市场金融化模式的种种尝试,资本逐利的需求使艺术市场投机氛围浓厚,艺术市场创新发展所产生的新型的艺术品投资、交易模式更多的为资本的利益所主导。从资本的角度而言,我们就能理解天津文交所最初的激进的交易规则:“5万元即可进场、涨停板设定为15%、T+0交易模式、上市艺术品也未设定明确的退出机制(杨时,2011)”。

资本的本质属性是利润最大化。投机和炒作在获得了短期最大利润的同时将摧毁整个市场,以致无利可获。长远、稳定的高回报才是资本逐利的目标,这就需要投资实体价值,而非虚拟符号。艺术价值既是资本的有效制约因素,同时也是资本获利的来源。

艺术市场资本逐利的基本逻辑应该是以投资艺术价值来获得经济利益。一方面,以艺术为中心的价值体系约束着资本进行合理的投资,这在“艺术的逻辑”中已经很明确地表露出来;另一方面,理性的投资还有赖于投资渠道的多元化,这是目前艺术市场很突出的局限所在。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品的经济价值主要依赖于其交易价值。当前艺术品金融化的尝试,仍然主要着眼于艺术品的交易价格,在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模式中,投资者只是拥有理论上的部分所有权,几乎没有实际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投资者的回报只能在于买进卖出交易的价格差。艺术价值是一种精神文化价值,文化的消费形式是多元的,它所对应的经济价值转换途径也应该是多样的。艺术品在所有权交易产生的经济价值之外,还可以具有艺术品的展览、艺术形式的复制印刷、艺术图案的使用授权等衍生经济价值,如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授权一家床单生产商使用毕加索的设计,以此获得相应的授权使用费(简·杰弗里、余丁,2008)。

艺术市场金融化探索应该着力发掘艺术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的多样性,运用经济、金融手段将艺术这种精神文化消费产品的各种潜在的衍生价值开发出来,让艺术品自身创造价值,扩大艺术的渗透力,构建多元的艺术投资渠道,促进形成合理的艺术投资回报体系。

市场的逻辑

市场的目标是保障商品交易的完成,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市场形成了一系列的规则与制度,促使交易进行过程公平、价格形成过程合理。

艺术市场是一个围绕着艺术品的交易而展开的有机整体。艺术市场中有艺术品的生产者—艺术家,有艺术品的消费者—购买家或收藏机构,更重要的是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负责交易过程的部分—画廊为代表的一级市场、以拍卖行为代表的二级市场。画廊是艺术品的首次销售者。画廊从艺术品的买卖中获取经济利益,为了提高自己在艺术品买卖中获得的利润,画廊会举行学术研讨会、进行艺术批评与推广,有意识地推广某种风格或流派,通过提高艺术家、艺术品的艺术价值来提高其经济价值。当艺术价值上升到一定高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时,相应的艺术品就能进入拍卖市场。“拍卖公司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们有良好的市场信誉,并有较高的权威性。这些公司有能力收集到真正有收藏价值和升值可能的艺术精品,并有权威的鉴定结果作为保障”(曹意强,2007)。拍卖公司以公开竞价的方式将艺术品的经济价值最大化。艺术品拍卖获得成功,反映着市场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随之而来的结果是,创造艺术品的艺术家身价上升,推广其艺术价值的画廊、收藏相关艺术品的收藏者也都相应获得经济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艺术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推动、提高艺术价值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跟随艺术价值一并得到提高的经济价值带来的回报。“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在不断的协调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较合理的艺术市场结构。……艺术市场的各组成部分在追求各自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共同完成了对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确认过程,这是艺术市场对艺术发展的巨大贡献”(金银,2012)。围绕着艺术价值,市场形成了合理的、有较高公信力的价格体系与层次分明的交易模式。

艺术市场的金融化创新模式理应以现有的市场体系为基础,但在现实中可以看到,如份额化交易这种创新模式几乎是独立于现有市场体系之外的一套交易平台,它绕过了画廊、拍卖行这些艺术交易市场,直接将艺术品推到市场,在金融的放大作用下牟取最大的经济价值。而其结果也就是因为缺乏市场检验,价格失去公信力,导致不合理的炒作。

艺术品金融化模式的探索应该充分考虑市场的各个组成部分(艺术家、画商、收藏家、策展人、美术馆、拍卖行、投资者、大众参与者等),让各部分都能引入到金融化模式中,对其运行过程进行检验,并共同受益,从根本上推动艺术市场的发展,发挥持续、有效的作用。

金融的逻辑

金融的功能主要是“不确定的环境中如何进行资源的时间配置”(兹维·博迪、罗伯特·C·莫顿,2000),即将不同时间、空间的价值进行交换。在艺术市场中,金融作为一种手段,将大众的零散资金集合到艺术品投资上,以艺术品未来的价值预期作为投资的回报。金融化的创新模式则将不可分割的艺术品的产权进行分割,普通大众以不太多的资金都能参与到艺术品的消费中,从而吸引了大量零散资本的进入,扩大了艺术投资的参与人群。相比于传统的艺术市场,金融的优势体现在为艺术市场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与大量的参与者。从这个角度来看,艺术市场金融化的产物—各类文交所交易平台并不能取代现有市场的组成部分,最终它还是得依靠传统的艺术市场才能正常运行。

从目前的实践来看,金融手段对艺术市场价值交换的创新不应只局限在艺术品上。在股票模式中,艺术品实际上并不是合适的金融对象。一般商品(或服务)其本身并不能直接构成股票投资形式的主体,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即公司是股票投资的对象,人们买股票是拥有公司的部分所有权并获得相应的公司利润。股票模式成立的逻辑要求其主体应该是生产型的,即能创造出价值,股票投资即是投资在这种产出价值上。由此看来,艺术类型股票的主体更应该是艺术品的生产者—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品的持有者、推广者—画廊。类似于投资上市公司,投资于艺术家或画廊就是投资于艺术家由艺术创作而获利的能力或画廊由挑选艺术、推广艺术而获利的能力,这可能更加符合艺术与金融相结合的要求。

艺术市场的金融创新手段应该全面发掘市场中各部分的交换价值,探索多层次的投资渠道,满足社会大众艺术投资的多元需求,创造更合理的金融化交易模式。

结论

在艺术市场中,艺术价值是核心;资本围绕着艺术价值获得投资回报,资本在获得利润的同时也促进艺术价值的发展;市场确定艺术交易的程序与规则,在市场各方的参与下形成具有一定公信力的艺术价格;金融是创新手段,通过挖掘、整合艺术市场中的价值交换方式,将大量的零散资金与大众投资者吸引到艺术市场中。

当前艺术市场金融化创新所产生的问题并不单纯是金融的问题,有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平衡问题,有艺术衍生价值的发掘问题,有市场的运行规范与合理的价格体系问题,有资本利润在市场中的分配问题,当然还有金融创新的对象多元化问题。艺术市场原本存在的不少问题,在金融化模式中被放大了。良好的艺术市场秩序首先要建立起来,金融化创新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时.天津文交所:规范失败下的蛋[J].中国新闻周刊,2011(13)

2. [美]简·杰弗里,余丁.向艺术致敬:中美视觉艺术管理[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篇11

光纤通信技术利用光导纤维进行信号的传输工作,是现代通信的重要为了有效的利用光纤带宽,可以提高通信速率或是使用光复用技术支柱之一。光纤通信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不提高通信速率能够让光纤通信系统一定程度的解决通信业务量大的问题,仅在现代电信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还将是未来信息社会的主要信息传输但受到电子器件自身响应速度的严重制约。光复用技术能够扩大光纤系统工具。通信容量,不仅能够降低成本,还可以满足宽带业务对容量和灵活性等方面的要求。

1 光纤通信技术概述

光纤通信技术利用光作信息的载体,借助光纤来传输信号。由于光波 1)光波分复用技术。波分复用技术(WDM)利用一根光纤进行多个波频率要远远高于电波频率,光纤的传输损坏又远远低于电缆等传输介质, 长光信号的同时传输。目前比较多见的光载波波长为1.55、1.31um,而目因而光纤通信有着比微波通信更大的容量。由于光纤由属于电气绝缘体的 前使用的光纤存在100nm以上宽度的低损耗带,即光纤中有1.25um-玻璃材料构成,不必担心接地回路的问题,光纤间仅有非常小的串绕;信 1.35um和1.5um-1.6um波段的两个通信窗口,因而光纤需要有200nm以上的号以光波的方式在光纤中进行传输,可以有效的避免信息在传输过程中被 波长带宽,现代通信技术能够产生0.4nm的波长间隔,因而能够提供极多窃听;光纤有着极细的芯,因而光缆直径比较小,能够减少传输信道占用 的信道,使通信容量能够增大500倍甚至更多,解决了管道拥挤的问题。2)光频分复用技术。光频分复用技术(FDM)与WDM本质相同。

1.1光纤通信的特点。FDM在频域中对光载波进行描述。二者的波长间隔不同,如WDM的光载光纤有着比电缆等传输介质大很多的带宽,传输容量很大;同轴最好 波一般大于1nm的波长间隔,而FDM的小于1nm,当许多光信道密集排列在的电缆传输系统以传输800MHz信号为例,损耗在每公里40dB左右,而光纤通 光频域内,波长间距极小时可使用频率对其进行描述,FDM的频带间隔甚信系统在传输1.31um光时损耗也不超过0.35dB,损耗要比同轴电缆小很多至能够达到数千GHz,因而能够更大幅度的提高通信容量。传输的距离却大很多,能够进行更大距离的无中继传输,降低系统的复光时分复用技术。光时分复用技术(TDM)指的是传输信号占用同杂性和投入的人力、物力,而且光纤通信的传输损耗不需要均衡器均衡,也一信道不同时间间隙的复用技术,采用TDM的光纤通信系统传输单波长光几乎不随环境温度而产生波动;由于光纤材料是电气绝缘体,除了传光以载波,支路信号在一定的时间间隙内进行传输从而避免了互相干扰的情外,不导电也不受磁场影响,很难被腐蚀,绝缘性能好,因而光波导不受人况,在网络中带宽和时间被节点均匀分配,网络节点数增加会导致单个节为或自然环境的电磁干扰;通过电波传输的通信系统难以避免电磁波泄漏导 点带宽减少,因而网络规模受到很大的制约,常用于局域网。若将WDM和致保密性能差的问题,而光纤通信系统能够在传输过程中很好的限制光信TDM结合使用能够更好的扩大通信容量。并能够借助不透明包皮来吸收泄露的射线,相邻信道之间也不会互相干扰。

1.2光纤通信系统结构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普通光纤的信道容量和光中继距离进一步增光纤通信系统主要由用户终端、交换设备等部分组成,包括提供点对大,针对原来地衰减系数利用不足等问题已研制出截止波长位移单模光纤点通信的各种设施。光纤传输系统主要由光传输线路等功能部分组成,电等新型光纤。

2 光纤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信号传输过程的保密性能很好;电缆系统需要很多的放大器来支撑系统我国光纤通信技术发展速度很快,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国力的增强起的运作,而光纤系统使用的设备比较少,产生故障的几率也就相应的小了很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需要看到的是目前光纤通信技术的应用能力还多,系统的可靠性比较高,而且光纤设备有着很长的使用寿命,使用寿命最没有被充分的利用,在信息需求的不断刺激下通信网络技术必将保持着快短的激光器也有10万小时的无故障工作时间,其他设备多在50万小时以上;光纤的直径比较小,质量比较轻,原材料价格低廉等等。

2.1普通光纤。端机包括电通信中载波机、计算机终端等等电子通信设备,在发送端将模拟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并在接收端将电信号输送到用户端;光发送机包括核心的光源和调整光频率、振幅等参数的光调制器以及驱动电路;如果光纤通信系统过长,也需要光放大器将微弱光信号进行放大和整形,目前常用的光放大器使用光-电-光转换模式,把接收的光信号用光探测器转变成电信号,并经调制光源再次转变成光信号进行传输;交换设备利用光纤活动连接器把光信息进行分配,并利用光纤将信息传输到光接收机;光探测器是光接收机的核心部分,它能够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并经过放大器进行电信号的增益放大,利用均衡器进行电信号的整形,利用判决器等进行信号的再生,将波形信号转变成数字信号,最后通过译码器恢复信号到初始的状态;光接收机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后,由电端机输送到用户终端,从而完成通信。

2.2核心网光缆。目前我国已经在国家、省内和区内等干线上使用光缆,并采用单模光缆取代多模光缆。干线光缆多用于室外,主要是分立的光纤而不是光纤带。如今我国很多没有发展前景的光纤和骨架式结构等结构都已停止使用。

2.3接入网光缆。接入网光缆有着距离短、分插频繁等特点,因而一般是通过增加光纤芯数来增加容量。在室内管道中尤其要考虑光纤的直径和质量,尽量增加光纤集装密度,减小占用空间和重量。

参考文献:

[1]王磊;浅议光纤通信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篇12

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指的是集中化管理网络资源,而这一过程都通过网络管理程序来完成,通过一定网络管理程序协调计算机网络系统高效运转。通过协调融合,将与网络系统有关的信息进行有效整理,从而合理解决存在的问题。而在解决存在的网络管理问题过程中,完善、优化技术结构,从而发挥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最大效率。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占据社会发展的主导地位,因此网络管理水平将直接影响到网络资源的合理利用。

而只有对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不断更新,才能使的网络发挥最大效用。而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技术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们提出了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创新研究方案。基于策略优化背景下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创新将有效促进网络管理系统的自动化,同时通过策略优化体现系统管理的职能发展。基于策略优化背景下的网络管理技术创新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基于策略优化的网络管理技术结构、策略模型内容、网络管理协议等各个方面内容。而做好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创新研究分析是当前计算机网络系统管理的必然要求,网络管理技术作为网络应用的主要部分,是确保网络资源充分发挥作用的必然手段。而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创新方案能够充分解决当前网络管理技术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浅谈

在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方面,传统上来讲,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网络管理则主要通过互联网管理协议来完成,各种管理体系之间并没有相互沟通和交流。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网络应用逐渐普遍,传统的管理模式和网络管理技术根本无法满足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因此,必须针对传统网络管理技术进行革新,将网络管理由网络设备为中心转向基于策略优化为前提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

当前主要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主要有CMIP、和SNMP以及CORBA三种技术,而系统、体系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指的是有基本服务设置和网络数据库以及网络管理等一系列内容共同组成的技术体系。具体而言,SNMP技术主要以管理Internet上的软硬件平台为主,当前主要研究的是CORBA的互联网管理系统技术,而这一系统被简称为网络拓扑结构,同时这一体系结构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式体系结构和非集中式体系结构两种。在集中式体系结构中,通常采用以平台为核心的工作模式,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处理从而发挥作用,达到执行更高功能的目的。而在非集中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中,主要有层次方式和分布式方式两种构成。而在当前分布式网络管理体系结构选择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集中式或者非集中式。而结合了这两者优点的体系结构将是未来网络管理系统体系结构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

二、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概念分析

网络管理指的是通过对网络系统有效控制进而使得整个网络系统更能发挥自身生产力,能够提升处理问题的效率,通过网络管理系统的有效利用,结合数据搜集、分析、过滤、综合处理等一系列步骤,从而将得出的图表和结果给管理者。而通过实施有效网络管理能够完成网络故障检查和修复,通过对网络资源使用情况进行有效统计,从而实现网络计费管理。依据网络初始化和并置功能能够对网络性能运行状况高效管理。计算机网络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安全问题,整个网络系统实质上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资源的保密性较差,只有通过对网络数据高效保护才能有效保护信息免被窃取,从而限制非法网络活动,从而有效维护网络管理安全运行。基于策略优化要求而制定的方案,能够充分结合网络资源使用和存在的标准,通过所需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服务要求,来制定相应的策略。而这种策略优化计算机网络管理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提供、执行、实施,也是在一定的规则和网络状态基础下为用户分配网络资源,而这一过程的重点和关键是获取网络资源、建立相应管理规则,从而在策略优化基础上,完善计算机网络管理。

三、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创新的特点分析

首先,基于策略优化这一背景,可以根据服务等级协议来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控制网络系统对用户的应有要求进行收集、处理,通过这一系列过程确保服务质量。而在策略优化背景指导下的网络管理能够通过对网络资源需求的有效估计而避免资源的浪费,也有效解决了用户使用权限这一问题。通过策略优化来进行互联网管理,能够依据用户的不同情况来制定相应需求的服务标准和方案,从而确保互联网资源高效利用。

其次,将要实施的技术创新具备较好的扩展性,通过策略优化所实现的管理技术创新能够根据网络设备的变化情况和网络需求状况来灵活调整计算机网络管理框架,通过及时更新,实质是结合客观、具体情况来完成计算机网络管理。无论是大型企业网络,还是相对数量较少的局域网,都能够满足客观需求。

再者,能够实施多家厂商设备的高效管理。基于策略优化背景下的网络管理者能够在统一控制台上,通过简单的操作,对不同特点和属性的设备和终端进行操作权限和特点的设置、管理,从而达到高效管理的目的。而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哪家生产的设施都能够在基于策略优化背景下,实施高效管理。最后,节省、优化管理过程。传统互联网管理模式都是以网络和设备为管理中心的模式,节省、优化管理过程,减轻互联网管理过程中的要求,降低因过程消耗的损失。

四、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的框架结构表述

基于策略优化的计算机网络管理的框架结构可以分策略服务器和目录服务器以及相关网络设备三大部分。在这一结构体系中,策略服务器主要负责策略的产生、修改、管理和分发处理等任务。通过对路由器访问控制列表、防火墙进行统一管理,实现安全运转。通过配置管理策略,有效管理网络设备的配置。而针对目录服务器来说,通常包括主机、服务器等资源的利用、使用情况以及对网络资源分配情况进行调整优化,因此基于策略优化背景下的网络管理通常采用目录服务器存在公共网络中的数据信息。而在这一网络管理中需要策略管理的资源信息,同时也需要基于全局网络配置的参数。而实现计算机网络管理技术创新,也需要有相关网络设施。通过Policy Enforcement Point策略执行点将策略信息转化为相应的、针对网络设备的配置和管理命令。而由策略优化配置计算机网络管理创新技术结构的策略对象所组成的集合就是策略信息库。通过对策略管理的对象进行界定,区分公用信息和专用信息库,最终有效管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加上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发展,传统的互联网管理方式已经难以满足现有需求,而基于策略优化背景下的计算机互联网管理技术创新研究充分满足了现阶段网络管理需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