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2: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由于小学生还不能接触社会,所以其成长环境比较简单,主要是学校和家庭。在这样的情况下,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就显得比较重要。如果家庭环境和谐,家庭教育得当,将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品德,同时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学习也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复杂,家庭内部矛盾冲突很激烈,孩子整日处在一个不安、动荡的环境之中,家庭教育就会出现很大的副作用,孩子的身心不能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这种家庭教育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对孩子以后各个阶段的教育以及成长都产生难以抹灭的负面影响。
其次,孩子在进入学校学习以后,学校会对学生进行系统全面的思想品德教育。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十分强的。当孩子回到家以后,会模仿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论和方法,或者根据自己所接受的思想品德教育来分析家长的行为和言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孩子的?@种有利于思想健康发展的行为可能会被抹杀,或者得不到鼓励而使孩子对思想品德教育失去兴趣。同时,孩子在家里的模仿或者实践行为,也是对自己在学校所学到的思想品德理论和方法的拓展与延伸。简而言之,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思想品德中发挥的另一个作用就是延伸和提升作用。
不仅如此,家庭教育对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补充作用。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虽然比较全面系统,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实践应用教学课较少,对于在实践应用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分析不够全面。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当他们把在学校思想品德课上所学的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学校没有及时讲到,学生可能会出现错误的选择。此时,就需要家庭教育发挥其补充作用。对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行为进行正确教育,帮助学生正确健康地发展。
二、家庭教育可以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古以来我国就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如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在当今社会,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更加明显。时代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人才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推动力。而家庭和教育则是培养人才的关键。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作为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一部分,其好坏决定着孩子未来的成长。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健康成长,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有带动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家庭教育出现的问题
第一,很多家庭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受旧观念的束缚,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应当并且只需要由学校来负责即可。同时,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思想品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家长只需要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孩子只需要学习好就行。在这种错误想法的引导下,很多小学生都没有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教育环境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中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他们思想品德的养成存在一个模仿别人的过程,处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各种各样感官发展较快,并且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事物的能力,但是对于问题的分析还没有形成自主判断能力,这一时期家庭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德育建设有促进作用,家长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从而对孩子的教育尽职尽责,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会对学生德育建设产生负面的影响,家长重分数轻素质教育,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严重阻碍学生的德育发展。
(二)教育方式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现代教育有多种教育方式,以下几种典型的教育方式也是生活中常见的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德育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专制教育,很多家长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对子女过于苛刻、专制,将自己的思想强加于子女,不仅遏制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得他们的自主性受到压迫,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逆反心理;溺爱教育,现代的家庭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里的一切,父母将他们看做掌上明珠,过度的关怀导致孩子的能力欠缺,一些孩子从小享受,不知道奉献,从而形成自私心理;放任教育,很多家长忙于工作,对孩子的关注较少,认为只要物质上满足他们的要求孩子就能健康成长,忽略他们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极为不利。
(三)教育观念对中学生德育建设的影响
很多家庭教育中,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认为成绩是衡量一个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因素,只要孩子的成绩好,其他的价值观、是非观就是次要的。还有一些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家庭中无需注重这些问题,这种教育观念造成德育教育误区,最终对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等方面都会造成消极影响。
二、优化家庭教育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德育教育需要有好的环境作为支撑,学生德育建设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因此,需要不断优化家庭环境,让学生处于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当中,使他们的思想品德觉悟得以提升,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生所处的环境对他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家庭是中学生的主要生活场所,同时也是影响他们思想品德的首要环境。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德育建设起到难以估量的作用。为此,家长应该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选择,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沟通,多了解他们的想法,对孩子不正确的思维加以引导,从而让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和价值观。父母相处融洽,很好地处理他们之间的关系,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家长的期望是家庭环境构成的一部分,现代家庭独生子女较多,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抱有很高的期望,不仅会给学生造成过重的心理压力,因为不能实现父母的愿望会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负效应。所以,家长必须在对子女的期望值上加以控制,根据子女的实际状况合理调整期望值,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采用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
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型的教育方式,寓教于日常言谈中,平等地对待孩子,并且尊重孩子的意见,这样的教育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律性、稳定性及聪慧性等各种优秀品质方面有突出的优势。父母不应该过分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应该教会孩子学会爱人,学会付出,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爱集体、爱他人的良好品德。父母要把孩子的权力还给他们,让他们适当做做家务,让孩子懂得家庭成员既有享受的权利,又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通过劳动让孩子的智力得到开发,增强他们的责任感,从劳动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这样他们才能够学会换位思考,才能够学会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应该交于他们做,让他们在做事中学会关爱,学会与人交往,学会尊重别人,这对他们德育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要使家庭教育在学生德育建设中发挥良好的作用,家长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把握德育发展的变化和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给予子女尊重和理解,子女犯错误时,不应该采用棍棒解决,应该给他们多讲道理,让他们明辨是非,从而让他们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此外,父母应该给予子女认可,不要一味用成绩衡量对错,衡量子女的能力,应该多给予他们鼓励,增强他们学习自信心,这对于他们人格成长和健全有很大的帮助。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教会子女学会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学会帮助他人、理解他人,这对促进子女思想道德健康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人的发展主要受三方面教育因素的影响,分别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其他两个教育无法取代的内容。现代教学中,学生主要表现为自觉性较差、生活自理能力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因此,需要不断改善家庭教育方式,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加强对子女的教育,从而为中学生德育健康发展提供内在动力。
作者:陈博 单位:武汉大学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侯淑芳.和谐的中学生德育建设呼唤良好的家庭教育[J].商情,2013(32):279.
[中图分类号] G6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69-02
家庭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开端,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品德的可塑性很强,而家庭是除学校之外中学生最重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关系到孩子的一生,牵涉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更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辞海》中写到家庭教育是“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在家里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家庭教育也强调“互动”,家庭教育不再是单向的父母或年长者教育子女,而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互相进行的教育。本文提到的家庭教育主要是从家长的角度出发,偏重讲家长和长辈对孩子进行的教育。
二、家庭教育中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教育观念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成龙成凤的标准仅仅就是学习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好的孩子就是“龙”、就是“凤”。这种用成绩好坏来衡量孩子好坏的教育观念过分强调对孩子智力的重视,往往忽视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想品德的发展变化及其培养。一味强调成绩,看重分数,而不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学生。能够在学习上取得好成绩当然是好事,但是若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同样是失败的教育。
(二)家庭环境
从“孟母三迁”的故事中可以看出,想要孩子健康成长,一个好的环境是何等重要。家庭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良好的家庭环境,另一种是不良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有提升作用,反之,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产生负面的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父母能够充分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深懂得自身的一言一行对于自己孩子的影响。家长会自觉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尽量成为子女的好榜样。同时,良好的家庭环境应该是温馨的、是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相处,家庭中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从小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必定能体会到幸福生活的美好,美好的事物总是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长。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必然也是亲子关系比较融洽,爱而有度的。”家庭成员之间是民主平等、相助互爱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无论是在学校中与同学相处还是今后工作中与同事相处都会多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思想道德修养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不同的家庭环境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具有不同影响,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于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具有促进和提升作用,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成为中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绊脚石。
(三)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也是影响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因素之一。现代家庭教育方式多种多样,比如民主型家庭教育方式、专制型家庭教育方式、放任型家庭教育方式、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等等,其中一些家庭教育方式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例如,包办型家庭教育方式与专制教育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对子女的教育中,父母往往表现得比较强势,就像电视剧“虎妈猫爸”中的“虎妈”,不管子女的想法、意愿就强迫子女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从而阻碍子女创造性的发展。这种包办型教育方式看似为子女好,但其实不利于孩子独立思考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三、优化家庭教育,提升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一)转变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与方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有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过时,应该淘汰,例如“棍棒底下出孝子”,这种教育观念是不可取的。中学阶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逆反心理也比较强。如果依然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子女,非但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还可能助长子女的逆反情绪,甚至可能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因此,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很重要。家长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尊重是前提,更多地要采用说服教育。家长应与子女交流,了解其内心,对于不正确的思想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
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父母应该采取民主开放式的教育,在平常的言行举止中教育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看法和意见。但不能过度地溺爱孩子,在给予孩子爱的同时,还要教孩子学会爱别人,学会付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够具有热爱集体、热爱同学的良好品德。
(二)营造良好、温馨的家庭环境
树立良好的家长榜样。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教师,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子女。家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用自身的行动感染和带动学生,激发子女对于知识的渴求。当子女在家学习、做作业时,父母不应在旁进行类似于打麻将、看电视等娱乐活动,因为这种环境不利于子女学习。我们提倡的是建立学习型的家庭,使家庭中充满学习的气氛。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关心,形成一种和谐平等的家庭氛围。家长要多与子女交流,了解子女的心理活动,增进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家长不能经常在子女面前争吵,让子女产生厌恶家庭的感觉。对待子女要奖惩得当,子女做得好的地方就应该奖励和表扬,对于不好的行为习惯也要及时指正。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家长都要把握好一个“度”,只有做到公正合理,子女才会从内心接受。
(三)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一句标语、一幅图画可能就会对中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起到作用;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建设一支职业道德修养好、思想境界高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发挥出主导作用,把握好课堂进度和方向;当学生得出结论时及时予以更正;在恰当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其次,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当下,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往往不能很好地结合,甚至每周都出现“5+2=0”的现象,使得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达不到很好的效果。因此,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及时解决。学校可以组建家长委员会,创办家长学校,让家长先受教育,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家长委员会成员可以参与到学校的日常事务中,时常与学校教师交流,共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最后,社会教育积极配合。不管学校、家庭如何保护,中学生始终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社会中形形的事情都会对中学生“三观”的形成产生影响。社会各界应积极配合学校完成对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为学校、家庭创造一个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氛围。有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出版以及媒体影音的监管,防止不良内容对中学生的毒害;社会人员不做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事,如禁止未满十八周岁的学生进入网吧等。
家庭教育是中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中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新形势下,家庭教育也应与时俱进、推陈出新,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同的教育体系,共同促进中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升。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心理学教育依据包括与社会化相关的社会心理学、与人格养成相关的人格心理学、与学业相关的学习心理学,以及人际心理学等。
一、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社会心理学问题
所有教育目标都指向个体的社会化,家庭教育亦在其中。个体的社会化内容主要包括:获得自理和谋生技能、习得社会规范(法制规则、道德规范)、承担社会角色、完成价值社会化。家庭是个体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儿童社会化是家庭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因此也就成为家庭教育的核心任务。
儿童社会化作为家庭教育目标,随不同的社会要求而不断更新、调整,尤其在社会急剧变迁的时代更是如此。社会变迁对人的社会化的影响是全面而深刻的,当代中国正是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急剧变迁过程之中,经济、政治体制的重要变化,带来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重大改变。家庭教育作为儿童社会化最初的、必需的教育,必须接受社会变化的直接规定,才能适应社会的变迁。家长是家庭教育目标的执行者,是制定孩子培养质量规格的具体落实者,因此,了解变迁之中社会意识、社会心理的发展变化,十分重要。
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的特征是服从、社会本体、权威道德、否认个人价值,社会心理特点则是:无违、秩序、安全、归属需要为主导心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意识则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益、平等、公正、民主、法制:社会心理的特点是以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强调充分的个人价值的实现;这种巨大变化带给家庭教育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家庭教育目标作怎样的调整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要求。将来的社会要求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规格是什么等,家庭教育都应该重新审视。
在之前二十多年计划经济要求下,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人才要求服从性、外在的行为规范,强调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价值的微不足道,而市场经济的要求,更多的强调独立的、个性的,重视培养公正、分享、合作、内化的日常道德行为,注重独立性、批判性、责任感、求异、创造性,其中,对于中学阶段的孩子来说,独立性发展是核心问题。
二、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格心理学问题
在中学阶段,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是人格发展的两个核心问题。
1、独立性发展的人格心理学问题中学生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独立性发展,这既是社会化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人格发展的核心问题。独立性主要包括独立意识、独立判断、独立决定、独立解决问题、独立评价、承担责任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发展需要条件,而来自家庭教育提供的条件显得至关紧要。
中学生发展独立性的条件是些什么呢?从心理学角度看,有两个条件是必需的:适当牺牲成人的权威和充分的同伴交往。
(1)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独立性发展在中学这一阶段,表现为中学生从内心对长辈、尤其对家长是叛逆的,其本质是要摆脱权威和成人世界对他们心理世界的控制,这是孩子长大、成熟的必经之路,因此心理学认为,成人的权威不能成为儿童独立性发展成熟的真正原因,因为独立性的发展要以独立判断为先决条件。在亲子关系之中,如果要求中学生“听话”,要求对权威的服从和无违,也就是要求中学生以权威的判断为判断,以成人的是非为是非,这种服从和无违可以赢得成人的一致赞赏,在权威的接纳和庇护下安全无惊地过渡到成人期,但是家庭教育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极其沉重,是以孩子“丧失个性为代价的”(皮亚杰)。所以心理学强调孩子独立性发展的真正条件,是以牺牲成人的约束和强制为代价,家长要有意识地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
提供给孩子这种条件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具体来讲,家长如何认可中学生这种叛逆和反抗的合理性?一般来讲,中学生对权威的反抗并不一定都以“无错”形式出现,很多时候还表现为“是非问题”、“明知故犯”,往往导致家长认为问题严重,必须严加约束。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就是一种叛逆态度,并不存在是非问题,是表示希望独立的一种方式,告诉成人们他(她)不是只会听话的乖乖小孩了,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家长要学会从反抗的合理性这个角度去评价中学生,理解他们的成长心理,切勿简单结论“是非”。从认知角度讲,中学生何尝不知“是非”?但他们的成长更需要摆脱权威,认同自己,伸展哪怕尚显幼稚的智慧。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条件,还需要家长让孩子学会“做决定”。从中学生的成长讲,不让他们做决定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一个人禀赋才能发挥和实现的程度,取决于他所得到的自主的程度。中学生丧失独立做决定的条件,就始终无法脱离“权威遵从”心理水平,很难获得良好的社会性发展,甚至不能解决基本的人生课题。家长要懂得,一个人的高抱负、雄心、独立性、批判性、主体性、责任感、求新求异、创造性的形成(林崇德1995),都需要在他自主的活动过程中形成,而自主活动的家庭条件,主要依靠家长提供。
发展学生独立性还需要的一个条件,是孩子应该被允许失败。中学阶段孩子的学业、人际、情感等重大人生课题,发生困难、挫折和失败是经常性的,家长如果不允许孩子失败,甚至反复纠缠孩子的失败和差错,孩子就会选择更加保守、重复、服从,以降低失败的可能性,不敢做尝试、选择、质疑和进取的努力,独立意识、独立判断就很难发展。在这个问题上,家长要记住:对于中学生独立性的发展而言,失败具有与成功同等的教育价值,甚至更高。
在市场经济的社会条件下每个人都将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必然遭遇更多的失败和挫折,中学生的学业、人际、情感随时都可能遭遇挫折和失败,所以允许失败、让孩子学会承受失败,获取失败的价值,是家长非常可贵的教育意识,也是独立性发展的锻炼和培养。同时在方法上,家庭教育要因机设教,在孩子学习生活过程中提高承受失败的心理素质,而不是生硬地制造所谓的挫折情境,脱离孩子实际,孤立地进行抗挫折教育。
(2)充分的同伴交往
中学生独立性发展的另一必须条件是充分的同伴交往。皮亚杰指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在同伴间所进行的基于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之上的社会交际和合作活动日益成为道德发展的主要推动要素”。
在亲子关系中,家长不能单纯考虑成人对孩子成长的意义,还要考虑同伴对孩子的重大作用。同伴对中学生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中学生的独立性发展,同伴关系的支持功能具有不可替代性,也就是说,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的功能与同伴的功能无法相互替代。
同伴关系对中学生的社会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指出同伴的友谊具有多种社会支持功能:从权威中独立出来,获得稳定感,消除孤独感,在压力的环境下得到情感支持,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习评价他人,相互提供亲密、协调的经验,掌握社交技能,提高儿童的自尊,促进诚实、平等的发展等。所以在中学生的社会性支持功能中,亲子关系的功能颇具有限性,因为相对于中学生的同伴关系,其心理相齐、情绪满足、社会认同感、团体归属感,都是其不具备的。正因如此,中学生更看重同伴,亳无怀疑地认定同伴对他们更重要。基于此,家长的责任是指导孩子注重同伴关系,提供孩子与同伴充分交往的家庭条件,使之不断获得来自同伴的心理支持,促进独立性发展。
2、心理健康培养的心理学问题
同绕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培养,家庭教育要重点关注两点:
(1)了解心理健康的构成和指标。中学生家长要有意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指标,才能胜任心理健康培养。心理健康的主要指标有抑郁性、情绪稳定性、自卑感、神经质、主客观性、协调性、细致性、思考倾向性、支配性等,社会倾向性等,在此基础上,可以为中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家庭心理支持系统,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
(2)重视中学生的精神需要
心理学研究认为,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健全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精神需要得到的满足水平,中学生正处于内心激烈动荡的青春期,自我确立的过程充满了不安、断裂和怀疑、否定,精神需要十分强烈。据调查,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排在前三位的是:朋友、知识能力、升学,可见他们的精神需要已经转向同伴和自身发展,因此如何通过心理支持、通过学业进步而确立“自我”、获得良好的自我意识,成为中学生家庭教育的重心。家长要认真关注他们的精神需要,调动教育手段提供充分的来自家庭的支持,提高中学生的精神需要满足度,保证心理健康。
三 、中学生家庭教育的学习心理学问题
1、协助孩子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学业是中学生社会谋生、独立生存的预备。在中学生阶段,学生主要的人生课题是系统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因此协助学校教育指导孩子适应中学学习、学会学习、完成学业是中学生家长的重要任务。
初中和高中两个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要有所侧重。初中阶段学习指导的重点首先是适应中学的学习,学会处理比小学更复杂、难度更大的学习内容,发展快速阅读能力、归纳、分析、综合能力、理解记忆能力,注意纠正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强调学习的有效性,练习的有效性,指导学生形成追求“有效学习”、“高效学习”的明确意识。
高中阶段的学习指导要突出胜任高中学习内容的方法,注意提炼适合自己高效学习的方法,更注重学习策略、学习过程调控,考试心理及技能、归纳知识点并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同时,高中学生面临高考,优化考试心理和考试策略,知识预备度和心理预备度两种准备都要充分。协助孩子完成中学生学业,争取接受高等教育和专业技术教育。
2、优化中学生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国以“认识活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以“政治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模式,缺少健康积极的学习心理培养,导致我国中学生的不良学习心理比例较大,考试心理水平不高,尤其是高中生不良学习心理、不良应试心理比例、考试失水准也较常见,这与缺少指导有很人关系。
针对这种不足,中学生家长要了解一些学习心理的基本知识,掌握一些优化孩子学习心理的方法。除了一般正常的强化、多关注、多交流之外,这里提醒家长要重视体育的心理功能。在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手段中,体育是一张非常有效的“好牌”,是中学生家长必须要“打”的一张“牌”。不少中学生家长担心孩子学习时间不够,总设法减少孩子的体育锻炼时间,甚至完全取消孩子的体育活动,不善于打这张“牌”,是极不明智的。家长要懂得,体育对消除不良学习情绪、调动生命能量的独特作用不可替代,身体活动是中学生极为强烈的需要,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消极情绪大量堆积,压抑身体活力,破坏中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学习低效甚至无效、负效。所以即使单单为了优化学习心理,体育也是不可或缺的。体育活动能有效消除不良情绪、保持蓬勃的精神状态,平衡心理,保证紧张学习消耗的能量补充,是优化中学生学习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中学生家庭教育的人际心理学问题
家庭教育关系也就是亲子关系,形成富于建设性、积极性的亲子关系,家长自身的心理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家长身在社会,同样承受着生存压力,处理这复杂的人生课题,因此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要主导两点:一是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二是有意识地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能力。
1、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水平
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激烈的社会生存竞争对家长构成的职业压力远远高于以前,同时社会转型也给家长带来巨大的价值困惑、教育困惑、失败感、无效感、焦虑孩子的发展等,都可能导致家长的生存紧张。此外,家长被允许积累的经济、文化条件如果不充分,或者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家长的心态有可能比较脆弱,在亲子关系中更有可能心绪恶劣,容忍度低,甚至教育失控。因此,家长要有意识地提高对生存压力的防御机制,始终重视的自我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在亲子关系中保证双方积极的、富于建设性的精神状态。
2、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
中学生家长作为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应该有意识提高情感水平和人际技能水平。据有关研究,教育能力强弱的50余项指标中,有30余项在本质上是情感的,如满足感、成效感、鼓励、对置感、爱、期待、希望、宽容、严肃、乐观、稳定、不偏不倚、公平、耐心、欣赏等,与之相对的有敌对、嫉妒、绝望、狂怒、轻视、发泄、偏爱、冷漠、任性、烦躁、不顾后果、冲动、情绪强制、不善言辞、积压、不好随时疏通等。
家长人际能力是指家长与孩子沟通交流的能力,这是满足孩子精神需求、充分凋动孩子积极情绪的重要能力。忽视亲子沟通,不重视沟通技能,在孩子的中学阶段,亲子之间难以沟通,甚至可能积压而成紧张的、怨恨的或冷漠的心理关系,加剧亲子双方的心理压力,导致家庭教育的失效。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文明的延续,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子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学时代的青少年学生正经历着身心巨变,他们与家庭之间的关系也不同于往昔。小学时代依赖于家庭保护,而到了中学则是时刻想着从家长的唠叨、管教、干预、限制中解脱出来,划出属于自己的天地。对于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渐增强的中学生而言,在其成熟稳定的心理逐渐形成的过程中,家庭教育中的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微妙而复杂,如何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深刻影响被教育者的心理发育。中学阶段是人的一生中最关键最富有特色的时期,如何度过人生的“黄金时期”,每一个中学生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无论是学校教育不当,还是社会环境的消极因素,虽然都与青少年心理问题有一定的关系,但追根溯源,不良的家庭教育才是产生学生不良心理的首要因素。
二、家庭教育对中学生不良心理形成的影响
家庭是青少年性格、人格培养发展的第一场所。在家庭中青少年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表明:青少年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家庭教育方式和教育态度、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等都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在这些家庭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1单亲家庭对孩子个性心理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生活观念的改变,离婚率逐步上升,这势必出现一些单亲子女。父母离异之后,往往在孩子心灵上留下创伤,加上生活的重负,他们心情往往处于压抑状态,这就无形中给孩子带来生活的阴影。
2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个性心理的影响
为人父母者,谁不期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是由于不同家庭中父母的生活阅历和对生活的认识不同,个性心理差异,对孩子的教育或者溺爱或者要求过高,这样不仅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反而害了孩子,使原本美好的愿望成为泡影。
3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成员对孩子心理的影响
我国古代教育家颜之推说过“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对,无心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作为家庭主要成员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最初的角色模仿对象,一旦从其父母那里学会了某种习惯和处世态度,将对其一生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不仅是孩子生命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孩子心灵的塑造者,对孩子的心理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作为家庭主要成员的父母综合素质偏低将会给中学生的心理发育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采取合理措施,关注青少年心理成长
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青少年不良心理的形成与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关系,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培养中学生的健康心理:
1强化家庭教育职能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它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教不养,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是父母的罪恶。因此,家庭应担当和强化对青少年的管教责任。应重视对家庭教育学、家庭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当前的家庭教育缺陷,推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2注重教育方法,提高家教质量
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很大部分是因为缺乏家庭教育,特别是教育失当造成的。错误的教育管理不仅没有成效,反而会使被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从小养成其对立、反抗社会的情绪。为改进家庭教育方法,提高教育质量,我们建议:
(1)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开辟咨询热线,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咨询人员,主要是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
(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家长学校可多渠道开办。妇联、教育局、学校、街道、居(村)委会基层组织都应开办,父母应定期到家长学校接受有关家庭教育学、青少年心理学方面的培训,以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
3关注单亲家庭学生教育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对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来说,更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这个时期是他们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准备时期,但是对于个别中学生来说,价值的迷茫或者说偏差的价值,是他们付出了惨烈的代价。比如说最近连续报道了几个中学生自杀的新闻,如4月20日,绥宁县绿洲中学初二175班学生龙某(女,14岁)从学校教学楼五楼跳下;5月24日,树德高二男生跳楼身亡,疑因学习压力过大;2017年06月22日,上午第二课时西南京路中学二年级二班一徐某某女生在上课期间坠楼身亡。导致中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多,如学习压力过大、家庭教育不当、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心理受挫能力差,从中能够发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中学生价值观的偏差,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学生的价值观现状
(一)价值观
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要实现价值观教育的意义,首先,这弄懂什么是价值观,以及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所必然会形成一种价值认识。所谓“价值观”,是人在一定的思维感官之上而作出的认知和判断,价值认识是对价值关系的反应,它是支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根本指导意识。可见价值观作为人的意识对人的实践有能动的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正确的认识世界、正确的认识社会、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指导自己的行为,促进自身的发展。从中学生的品德形成来看,品德的基本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行为行为三大要素,也就是知情意行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这里的情感认知就是价值观的问题,如果价值观现了问题,道德认知也就会出现偏差。道德认知出现了偏差,那么就会影响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行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急剧变化的青春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中学时光也是非常重要的为人生发展奠定基础的时期。综上,可以看到价值观在中学生成长中有总要的影响。
(二)中学生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学生整体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首先,最突出的是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以自己的喜好、自己的得失作为衡量事物的尺度。这种认识有一种典型的表现,人人为我,我不为人人。父母应该应该为我的成长创造好的条件,老师应该关心我,同学应该对我好,犯了错误应该理解关心给我机会改过。这种不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中学生人际关系淡漠,一旦自己的要求达不到心里容易失衡,如某校一学生因母亲没收其手机,一气之下跳楼轻生,影响自己的成长,甚至成年以后也很难改变。其次,功利主义突出,把自己是否的得利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把能够为自己带来利益的事情积极的去做,相反不冷够为自己带来实际的利益就消极的去做。有的学生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去讨好同学讨好老师,和自己实际利益无关的集体的事情反而漠不关心。这样孩子会不知不觉形成自私冷漠唯利是图的价值观。再次,享乐主义盛行,贪图享乐不愿付出只想回报。具体的表现主要是不爱劳动很少几乎不做家务,沉迷于网络、电视、追星,学习上没有追求不刻苦,不努力,简而言之就是只想着玩想着享受而不愿意付出努力。如果在成长的重要时期都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成年以后何去何从也是一个大问题。最后,叛逆心理严重,青春期是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有反思批判的思想精神是可贵的。但是这是由于不成熟许多中学生把反判当成了独立,只要是父母老师同学认同的,他们就反对,为了反对而反对。在这种叛逆心理下,做出很多过期的行为,比如和父母争吵甚至离家出走,在学校故意违规违纪逃学,最后的结果只能是伤害父母,也会伤害自己。从这里可以看到,中学生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价值观,行为就会会产生严重的偏差,对于中学生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二、中学生价值观教育
从中学生价值观的现状,可以看到中学生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那么怎么教育呢?主要可以从自我教育和外在教育两个方面入手。
(一)中学生价值观的自我教育
随着中学生的不断成长和成熟,认识能力辨别能力身心素质都不断提高,他们有责任不断提高对自己的价值观教育。第一正确的认识社会,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发展,社会环境不断的变化,对思想的冲击也特别大。能够怎样能够抵制住这种冲击,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社会。分清主流支流,看道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认识的社会虽然有一些消极的因素,但是主流是积极的,而中学生就是要我住这些主流,学习积极的先进的科学文化,抵制落后的消极的思想。第二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少年应该早立志,立大志。作为成长的中学生来说,更应该早早的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理想。把自己的理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结合自身的实际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有了目标不去行动那就是空中楼阁,所以还要为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持续不断的实践,用坚强的意志力战胜种种的困难和挫折。第三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一个人不光要有才能还要具有高尚的品德,作为中学生,一定要不断的加强自己道德方面的教育,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严格的要求自己,比如说按时完成作业、对父母有礼貌、尊重同学、讲究卫生,这些虽然都是小事,但是能够始终如一的把它做好就是大事,就能够培养自己好的品德。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自己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就是用正确的价值观去指导自己的行为的过程。
(二)中学生价值观的外在教育
对于中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健康成长,他们的价值观教育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力量。这里了就主要从家庭教育和就学校教育两个方面来简单探讨一下对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中学生的价值观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相反不良家庭教育对孩子价值观就起了消极作用。有的父母一边打麻将一边对孩子说要努力学习;有的父母一边玩手机一边孩子要求不能玩手机;甚至有的父母对孩子表示我们家有钱,不需要你努力了,这些都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消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很中学生的价值观就来自其父母传递给他的信息。作为父母一定要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身教大于言传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其次,学校教育,中学生接触最多的除了家庭就是学校,学校教育在中学生成长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学校不仅仅是一个教授知识的地方,更是一个育人的地方,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是现实很多学校忽略了对中学生价值观教育,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学校的招生。学校一定要认识到对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教学实际展开各种形式的价值观教育比如说爱国主义教育、生命教育、健康教育、感恩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学心理学(新编本)陈安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2013.12重印)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16-01
好习惯养成教育是关系青少年一生发展的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础工程。通过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维。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及思想状况
目前多数中学生心理是健康乐观的,乐于帮助同学,热心参加集体活动等,这些较好的行为表现反映出中学生品德思想的大趋势是良好的。然而,在相当一部分中学生中也存在诸如心理上、学习上、生活上的不良行为,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有很多中学生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定要讲排场、摆阔气,不珍惜父母的血汗钱,不够勤俭节约。经常跟身边同学攀比物质水平,做出不必要的浪费,这种心理是不利于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
2、由于各方面社会原因,致使现在的中学生很多都以自己为中心,缺乏集体主义精神,不懂得分享和包容,甚至会与人发生冲突,在学校或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中,很多学生缺乏应有的热情,表现得非常麻木和淡漠,为了不影响自己的学业,不积极参加班集体活动,缺乏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
3、处于学习关键阶段中的中学生,因为法律方面的意识比较缺乏,自身缺乏自我约束能力,早恋、逃课、打架等情况时常发生,成为不得不重视的教育问题。
二、好习惯养成教育应坚持的“四项原则”
1、坚持基础性原则。好习惯养成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基础,是为了学生一生发展奠定思想基础,即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抓养成教育,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社会实际出发,从每一件小事出发,从日常的行为习惯开始,到关注社会,到有社会责任感逐步推进。
2、坚持整体性原则。好习惯养成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关注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应把学生看成各具特色的、有其自身成长逻辑的活的主体,及时加以引导和鼓励.给他们更多的信心和力量。
3、坚持针对性原则。养成教育要针对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及时加以纠正,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取材源于学生生活,教师要教育学生抵制不良诱惑,改正不良行为习惯,引导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良好习惯。
4、坚持实效性原则。行为习惯养成重在效果,要不断总结和提高。采取多种方法落实养成教育。
三、好习惯养成“三位”一体从点滴抓起
育人,并不是说在学校一个样,回到家却是另一个样。为了让好习惯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一学生一家长”三位一体的好习惯养成教育体系。
1、学校教育。
好习惯养成需要长期的、反复的坚持,让学生由原来的“不好习惯”变成“好习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要做到两点。
(1)示范作用。很多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老师在学生眼中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学生的习惯养成,因此,作为老师,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养成良好的习惯,更要以身作则。比如,很多老师喜欢写潦草字、简体字,而很多学生在课堂中也会产生无意模仿,导致在写字过程中,不能写规范字。还有些老师穿着不得体,有些男教师喜欢把外套敞开着,学生也模仿,不拉外套的拉链,把衣服敞开着。这样类似的例子很多,但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我们老师必须做到。因此,老师必须养成应有的良好习惯,在学生面前更要严格要求自己,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为了学生的习惯养成。
(2)督促效果。习惯的养成需要反复性、持久性,中学生的自控力相对薄弱,习惯的养成必须要在老师和家长的长期督促下养成,采用常检查、常勉励,用约束性来提升学生对坏习惯的敏感度,从而提升学生的习惯养成。除此,我们还要为学生创设养成良好习惯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比如,整个校园都非常干净、美观,个别卫生习惯不好的同学也会潜意识地提升自己卫生习惯;如果教室的自习课非常安静,爱说话干扰他人学生的同学也会自觉遵守自习课的课堂纪律。多种方法来渲染、促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在此,老师必须做个有心人,用我们的恒心和爱心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2、家庭教育。
形成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培养互相关怀的家庭关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增强家庭教育的方式的科学性对中学生好习惯的养成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引言
众所周知,法律意识是一个国家法制建设的根本所在。法律意识的培养,必须具备较为理想的全面性特点,不仅仅需要针对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进行全面详细的培养和宣传,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同样需要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中学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关系到国家法制建设的落实效果。
1中学法律意识现状
基于当前我国现阶段中学法律意识现状来说,虽然大部分的中学生已经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了具体的法律知识,从整体来看,中学法律意识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和优化,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我国仍然存在着一些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或者说在某一方面存在着一定不足的问题。详细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中学法律意识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初步认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
当前绝大部分中学生已经逐步意识到了法律的重要性——具体到日常生活中法律的决定性意义。在用法和守法方面,这种意识正在不断提升,并且对于法律规定的相关权利和义务也具备了较为详细全面的了解,能够有效指导实践。
1.2法律教育途径主要是学校
当代中学生对于法律的了解和接受,主要途径就是学校。在学校的相关教学和宣传中了解法律的具体内容和重要价值,进而不断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尤其是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等理念不断得到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取向包含“法治”;而对于其他途径来说,涉及的比较少,比如在家庭和社会团体中,对于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几乎起不到相应的积极作用。
1.3对不法行为的鉴别越来越高效
在当前中学生日常生活中,法律意识的提升还表现在相应的不法行为鉴别和抵抗方面,这种不法行为的鉴别和抵抗主要指当中学生自身遭遇到一定的尤为法律规定的事件时,能够做出准确的选择判断,并且能够最为及时高效地采取正确的手段进行正当防卫,对于自我保护起着越来越理想的效果。
1.4对法律知识的渴求越来越明显
当前中学生随着其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对法律知识的渴求也表现的越来越突出。相当多的中学生想了解各方面的法律知识,当前的法律接受途径已经不能满足中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诉求,需要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进行完善和弥补。
2中学法律意识培养措施
从当前我国中学法律意识的基本状况来看,其整体的水平确实得到了较好的提升和优化,但是当代中学生的法律诉求也是越来越突出的,除了中学生自身的法律诉求之外,结合当前存在的各种法律接受途径较为狭窄和其他问题来看,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尽可能的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拓宽法律接受途径仍然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举措。
2.1结合德育工作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重点结合德育工作是一种重要途径。针对当前现阶段的中学教育问题来说,德育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种德育工作也获得了中学生的普遍欢迎。因此,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和中学生的德育工作结合在一起也就显得极为有效。这两方面的结合主要就是依托于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来进行。德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不可或缺。而法律意识的培,其还和德育工作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提升了中学生法律意识,也就能够提升其道德修养水平。在具体操作中,可选取趣味性较强的方式化枯燥为兴趣,比如开展法律知识的竞赛就是多种手段之一。
2.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作为中学生接触法律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重点结合相应的教学过程也是比较关键的一项基本措施。法律意识与课堂教学过程的结合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结合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进行法律意识的渗透。在思想品德课程中,涉及大量的法律知识,教师通过合理设计,使中学生能够把这些法律知识融入到自身的法律意识中去,避免留于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课程出现。另外一方面,还应该在其它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比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结合一些相关的内容进行延伸,保障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得到有效加强。
2.3充分借助于家庭教育手段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对于正处于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教育作用。家庭教育中法律意识教育的引入对于提升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来说意义重大。因为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可能针对所有学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很多学生也都存在着自身的一些法律困惑,这些困扰的有效解决可以依托家庭环境来进行。很多法律知识对于家长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因此,家长可以把这些法律知识较好地传授给中学生。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法律意识培养,已经得到优化和完善。在具体的法律意识强度和普遍性方面,都具备了较为理想的水平,但是拓宽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开展多样化的法律意识培养活动仍然是今后中学法律意识培养的一个重要工作任务,也是中学生的基本诉求所在。
参考文献:
[1]武磊.关于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与社会,2011,35:248.
[2]张计彪.论思想政治课教学对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品牌,2015,02:252.
[3]周伟.浅谈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08:145.
由于中学生身心发育不够成熟,认知力和判断力比较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果不在这个时候加以正确的引导,就会让中学生误入歧途。只有在中学生人生道德观形成的雏形时期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当前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找寻有效路径,才能摆脱困境,使中学生成长、成才。在新形势下,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关系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是否后继有人,因此,加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一、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以及存在问题
1.错误的教育观念
长期以来,我国各种教育手段很多是把主要精力放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学科上,评价学生们的首要标准是学习成绩,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够,导致不少中学生认为,现在的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做老实人“吃亏”,讲道德的人“无用”,这对中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一定的消极作用。
2.单调的教育方法
目前,许多学校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过于单一,主要体现在没有分层分类地设置内容,仅依靠教材内容对学生们进行教育,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感到枯燥无味。而当今的中学生受市场经济的影响,思维方式也日益改变,他们思想异常活跃,决定了他们向往接受新鲜的事务。因此,单调的教育方式方法,很难对学生们产生良好的效果。
3.不良的教育环境
中学生教育环境不够理想,学校、家庭和社会缺乏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没能够形成合力来推动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而且,一些中学生经常上网,网络上会包含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相反的信息内容,对缺乏正确判断能力,正处于成长期中学生影响非常大。一些学生沉浸到虚拟的网络中,由于不能适应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中的角色转换,导致行为错位乃至心理失衡。
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现问题的原因
1.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评价一名学生的优秀与否,经常是学校以升学率、老师和家长以分数来评判,一名学生要想取得更高的学历,就必须要通过中考、高考,并且要取得好成绩。这种观念的存在,导致了学校德智教育的失衡,严重影响了中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2.教育方法的欠缺
目前看来,导致教育方法欠缺的主要原因是,许多学校在教育方法上仍然采用的是老师灌,学生接受,教材怎么说,老师怎么讲的单调方法,很少有创新性的教育手段,学生处于一个被动的地位,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或很少,学生知识的获得完全是被灌输的,而不是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的,这种教育方法已经让很多知识都对学生没有兴趣。
3.复杂的外界环境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境环境已经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多数父母只关心孩子们的成绩,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对于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络已经开始走进每所学校、每户家庭,而中学生恰恰是这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网络中一些不健康信息对辨别能力较弱的中学生冲击极大,如果利用的不好,就会被它所利用,导致中学生沉迷网络。
三、解决中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策略
1.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着重在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们的高尚情操下功夫,从而使中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要注重从传统文化美德开展教育,学习中华传统美德可以使中学生的道德认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同时,鼓励他们多读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著作,许多名著中包含了中华传统美德方素质的形成,使中学生道德的感在书中找到共鸣,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这无论对中学生养成正确的道德品德也分有益。在开展教育的同时,要充分关心、理解、尊重中学生,以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中学生主动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
中学生求知欲较强,生性好动。因此,要选择适合于他们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力求创新、多样、寓教于乐,这样做就会使中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在开放的心态中得到有益的锻炼,取得良好的效果。比如,可以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八荣八耻”教育,不要只靠空洞的说教,而是采用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乐于接受;也可以结合“清明扫墓”等场合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司法机关联系的一些“劳教人员”现身说法进行普法教育。同时,要通过主题实践活动等形式,让学生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参加者,使学生在活动中,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将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3.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受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因此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机制,才能更行之有效地对中学生开展系统教育。要正确处理好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的两者关系。通过家校互访、建立家庭教育指导师队伍、成立校外教育基地等形式丰富教育内容。学校要构筑覆盖全校、延伸课外的立体思想动态网络预警体系,定期对学生进行普查,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家庭要加强素质教育,为孩子们树立表率;社会要建立起健康绿色网络,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重点要加强网络教育,完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相关机制,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
四、总结
总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对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来说,要积极把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问题、新方向,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中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重要工程,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关注,形成很好的社会氛围,使祖国的未来在良好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对于中学生而言,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学习的基础,还是道德素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对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核心的指导作用。良好的语文素养塑造不仅仅在于学校,许多时候家庭因素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家庭不良因素会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思想观念出现走偏的现象,与当前的语文素养教育相脱轨,严重地会对学生的道德修养产生十分坏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应该加强与学生的文化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关注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出现的不良状况要进行及时地完善和引导,确保孩子能够健康地成长,逐步形成最为核心的语文素养。同时,虽说中学生已经有着较为成熟的认知,但是其行为习惯还是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家庭的各个方面状况对孩子而言,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如果不注重这一层教育,孩子们的语文素养也很难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家长应当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孩子的成长与发展状况,加强家庭教育,注意自身的道德修养,以完善的人格魅力促进孩子的成长。
一、良好的语文素养与家庭因素的联系
良好的语文素养,指的并不都是语文文化素养,还包括语文道德修养、思想教育。很多良好语文素养的源头都不是书本,而主要是家庭,而且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对家庭有着较高的依赖性。语文素养首先包括文化素养,指的是中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方法,以及本身所拥有的文化基础。这一层语文素养的实现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校教育,但是学校教育只起到入门的作用,想要深造和改善,还需要家庭对其进行有效地辅导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督促学生进行学习,积极有效地完成作业,并将家长拥有的秀文化知识传授给孩子,逐步强化其文化素养。语文素养还包括语文道德修养,指的是通过学习语文课文中的各种优秀品质,使学生找到成长的方向,进而逐步打造而延续自身优良的品格素养。语文道德修养主要体现在家庭的引导中,学生只能在语文课本上初步加以了解,比如,在学习《背影》后,学生应当感受到父母的爱,学会感恩,而这一思想观念的实现就需要在家庭中得以落实。在这时,如果家庭因素不和谐往往会导致孩子感到伤心难过,不利于语文道德素养的培育。最后,语文素养还包括对孩子的思想教育。家庭教育也是孩子的主导教育,全面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与发展,通过各个家庭因素引导着孩子得到健全的思想教育。
二、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家长的金玉良言
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家长在斥责自己的孩子,而且话语十分难听,这样的教育即使孩子当时不敢说话,但是内心却是不认可的,也会逐渐造成生活中的阴影。对于中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但是其心理还是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的,为此,家长应对孩子进行理性地教育,以己及人,让孩子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而进行改正。中学生的常识与教育已然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时候的教育绝对不应该是硬性教育,而应该加强语文道德教育,把各种道德思想贯穿入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各个方面中,许多时候不用家长开口,孩子就会受到间接的影响和教育,理性地培育自身的语文道德修养。中学生有着严重的逆反心理,他们喜欢强调自己的思想,为此,家长可以认真揣摩孩子的内心想法,在适当地时候对孩子进行激励,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向。对于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家长要给予充分地关注,让孩子感受到爱,感受到父母在乎他的学习。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自尊心和表现心理十分强,他们会为了父母的嘉奖和在乎努力实现学习的目标,并逐步完善自身的语文素养。
三、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需要家庭教育的道德思想贯穿
在中学生的语文课本中,有着各种各样的道德教育内容,如诚心、感恩、孝顺等,每一项都是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些道德素质思想,都来源于语文课本,但是却是对孩子核心的教育,需要切实地让其在家庭教育中开花结果。中学生阶段正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主要阶段,要想进一步培育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将道德思想教育贯穿于家庭中。通过父母合理的行为表现切实地影响孩子的内心,比如,父母要以自己为表率,积极完善自身优良品质,对于答应孩子的事儿,一定要做到。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健全地打造和谐家庭,语言必须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不使用不文明的话语,孝顺父母,给予孩子良好和谐的家庭基础,进而促使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全面形成良好的语文素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家庭因素对于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必须配合学校的教育,对自身的人格品质进行完善,打造良好的家庭基础,帮助孩子获得逐步地成长,进而高效培育中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李林华.中学生语文素养的现状与对策[D].延安大学,2014
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属于特殊的认知活动,通过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方面可以显著的提升学习效率以及质量,另一方面也可健全人格素养,将个性特长突出,推动全面发展。
一、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当前,帮助中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需求。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水平可以对学生未来的社会实践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永不停歇,因而需要人们必须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对时代的变革作出充分的适应,反之就会失去社会竞争的实力。
帮助中学生建立起积极的、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是社会发展对于学校所提出的客观需求,所以,提升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被新课标作为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此外,于当前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技术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品质,是教育改革的大势所趋,获得普遍的共识,将其重要性的阐述同等于课本知识内容的传授一致。
二、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
(一)学校及教师的教育形式因素
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期间,学校因素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在具体的学校因素方面中,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教学活动的安排等为重要的内容,同时也同教师的教学风格、教学的方式和内容、教学策略的指导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可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教学期间是否做到充分将学生自主发展作为中心,或者以探索式、合作式和启发式等科学的学习方式为主,还是将传统的教授式方式为主,均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度、学习主动性、兴趣的激发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而也会形成不同的学习效果。
(二)家庭教育因素
对于家庭教育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为家长的行为以及对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上。首先,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行为举止无不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如果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则同家长的正确引导具有紧密的关联性。其次,家长对学生学习时间的安排、学习方法的引导等,均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学习行为的养成。
(三)中学生自身的主体因素
对于中学生而言,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固然同先天遗传素质具有重要关联,同时更多的是后天学习能力发展的培养状况。例如,学生是否具备良好的认知能力、扎实的知识基础、良好端正的学习态度、充分的学习的热情等,都是影响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舆论导向因素
社会因素对于学习能力的养成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例如社会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度、教育的政策和中高考升学制度、社会对人才的评价制度等内容,可不同程度的影响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三、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科学策略
(一)帮助学生建立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案
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期间,基于学生的发展能力和水平不同的现状,教师应该将此特点作为依据,采取科学的教学策略作为渠道,帮助学生建立起适合于自己能力特点的有效学习策略,特别是加强课堂教学期间的学习策略引导。
(二)有机结合传授知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充分实现有机结合传授知识与培养学习能力两大方面教育内容,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理念和目标。在教学期间,教师应该着重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此作为依据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设备等进行确定。同时根据学习的能力、素质,通过教学环境等建立起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充分的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提升学习的效率。此外,教师可通过访谈、观察以及考评、研讨活动、竞赛活动等模式,将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不断激发,推动自学能力的发展。
(三)m当增设实验课以及社会实践课等内容
适当的增设实验课以及社会实践课等,合理调整课程开设比例,于活动期间,对学生的批判思维以及合作探究、创新思维等展开更严密的观察、分析和培养。在此期间开展的实验课和活动课程,必须树立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原则的思想,使学生活动充分体现出探索性以及实践性,让学生于活动期间真正的掌握到知识或者技能,切实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四)引入先进信息技术将学习渠道拓宽
首先,应该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对教育教学进行改进。即学校管理工作面向信息化方向发展,采取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积极构建智慧型校园,以信息化手段将管理绩效显著提升。其次,为丰富信息化应用,建立起中学教育网站,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情况实施信息化管理,在学习期间引入信息化课程,进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五)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
学校需要将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发展内容,并且切实的落实于教学期间。例如,将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体系内纳入,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考核的重视度。此外,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情况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之一,促使学校不断地革新教育理念和采取适应于当下社会发展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构建起具备科学的、知识与能力共在的考核评价机制。
四、结语
通过培养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可以显著的提升学习效率以及质量,而且也可健全人格素养,将个性特长突出,推动全面发展,进而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更好的适应发展的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重视度。
参考文献:
[1]刘治军.中学生历史学科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D].湖南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