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

时间:2023-05-25 10:4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风险评估存在问题

篇1

[中图分类号] R197.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3(b)-0166-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and improve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exchange model and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e shift exchange model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d. Methods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3, 432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model in the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of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nd the root cause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identify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model in five aspects: personnel, machines/equipment, materials, methods/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 and a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was put forward, called five principles of bedside-shift. A total of 434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from January to December 2014. The effect of two kinds of bedside-shift model was evaluated in patient's condition highlight, well-organized of patient's condition, well shift of inspection, clear pipeline management, daily life activity function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of fall/drop of bed, risk assessment of pressure ulcer, pain assessment,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bedside-shift change model, patient's condition highlight, well-organized of patient's condition, well shift of inspection, clear pipeline management, daily life activity function assessment, risk assessment of fall/drop of bed, risk assessment of pressure ulcer, pain assessment,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of nurse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optimized bedside-shift model, wi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 0.01). At the same time, nurses became more actively involved and work processes were practiced, including fully understanding the illness/condition, detailing risk evaluation, and applying effe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for safety. Conclusion The optimized shift model makes shifting of duty more normative and efficient, while continuousl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nursing care.

[Key words] Bedside-shift; Shifting of duty; Nursing quality

护理工作中,交接班是承上启下传递护理工作内容的重要过程[1-2],交接班的重要环节就是护士床旁交接班,是护理交接班的决定因素[3]。护理床旁交接班是每班护士对所分管患者健康状况进行充分了解的重要途径,也是保证护理工作连续性、安全性的重要环节,将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和患者的满意度[4-5]。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儿科(以下简称“我科”)围绕“护理质量、患儿安全、优质护理服务”等工作环节,针对2013年护士在432人次床旁交接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2014年初优化了床旁交接班模式,固定5大类床旁交接模块:病情、检查、管路、评估、药物,简称“床旁交班五项”。经过2014年434人次床旁交接的临床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12月传统交接班护士12名,平均年龄(28.83±5.46)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3名,护士7名;学历:本科4名,大专8名;工作年限:5~10年2人,>10年3人。2014年1~12月改进后交接班护士:13名护士,平均年龄(29.38±5.47)岁;职称:主管护师2名,护师4名,护士7名;学历:本科5名,大专8名;工作年限:5~10年2人,>10年3人。两种交接班护士的平均年龄、职称、学历、工作年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传统交接班模式

接班护士提前5~10 min到岗清点物品、查看患儿,早晨8:00集体交接班,夜班护士、医生按照医院的“交接班制度和流程”汇报。集体交接班后医生护士分别巡视病房、进行床旁交接班。护士床旁交接班项目:病情、治疗、管路,交接完毕后接班护士开始工作。中午连班(12:00)及小夜班(17:00)护士在清点用物后直接进行床旁交接班。2013年1~12月我科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完成了432人次交接。

1.2.2 改进后交接班模式

1.2.2.1 汇报形式 晨集体交接班模式不变,按照医院的“交接班制度和流程”汇报。

1.2.2.2 分析原因 针对护士在传统的床旁交接班模式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根因分析法,从“人员、机器/设备、材料、方法/管理、环境”5个方面进行分析,找到原因,从而改变传统的床旁交接班模式。见表1。

1.2.2.3 改进后交接班模式――床旁交接五项 病、检、管、评、药,晨集体交接班后大夜班与白班床旁交接、中午12:00白班与中午连班床旁交接、17:00白班与小夜班的床旁交接时交班护士针对每个分管患儿按“床旁交班五项”进行交班,交班护士向接班护士详细汇报本班次内患儿的病情、检查(今日检查及预检查项目)、管路、评估(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压疮、疼痛等风险评估)、药物(本班次内口服药、静脉输液、肌肉针、雾化等药物执行完成情况及下一班次需要执行的内容)。

1.2.2.4 规定床旁交接班时站位及要求 病床旁交接班站位:病床右侧为护士长与接班护士,病床左侧从床头至床尾依次为交班护士、其余护士[6]。主班护士拿手消毒液。晨床旁交接班时主动向患儿及家长问好。白天的责任护士在晨集体交接班前5~10 动到所管患儿身旁,了解患儿夜间的睡眠、排泄、晨进食水及基础护理完成情况。

1.2.2.5 护士长对护士晨床旁交接班后进行工作点评及总结 接班护士在接班后概括自己所管患儿当日的护理重点工作,护士长进行总结及点评,点评的内容包括各项护理措施是否落实,结合护士分管的患儿特点,给予预见性的护理指导及患儿安全防范的指引,明确重点或危重患儿疾病观察要点,提出当日病房的重点工作。护士长在白班护士与小夜班进行床旁交接后,对护士交班后的内容给予补充、点评、指引,加深夜班护士对重点、特殊或危重患儿所存在的护理问题或安全隐患的认识。

1.3 评价方法

查检表是根据岗位工作标准、工作要求及工作流程,为进一步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判断或核对、检查、确认工作质量而设计和使用的一种表格。它具备查检表的一般特性,在短时间内对重要环节进行质量检查,可以有效地避免或减少遗漏和差错的发生[7]。我科自行设计的查检表分为眉栏及查检项目,眉栏项目分2列:第1列为日期,第2列为床号及姓名;查检项目为第3大列,根据“病情交接、检查交接、管路交接、风险评估交接、给药交接”工作内容进行分项,共细化为9列:第3-1列病情重点突出,第3-2列病情条理清晰,第3-2列检查情况交接到位,第3-4列管路交接清楚,第3-5列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第3-6列跌倒/坠床风险评估,第3-7列压疮风险评估,第3-8列疼痛评估,第3-9列各类给药交接,第4大列为查检结果。护士长以查检项为标准,符合要求者打“√”,不符合要求者打“×”。结果护士长只作为信息收集及数据统计来源,帮助护士个人及科室找到床旁交接班中的薄弱点,表格在使用中遵循PDCA循环管理方法,使表格不断完善。护士长在传统交接班模式和改进后的交接班模式中分别使用了本病区制订的查检表进行了数据的收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护士长以病情重点突出、病情条理清晰、检查情况交接到位、管路交接清楚、日常生活能力评定、跌倒/坠床风险、压疮风险评估、疼痛评估、各类给药交接为重要评价指标,两种交接班模式在这9个方面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3 讨论

3.1 传统床旁交接班模式存在问题

3.1.1 床旁交接班流于形式

在晨床旁交接班时,一堆人进入病房,杂乱无序,有的护士更是站在病房门口,没有走入到患儿身边。

3.1.2 条理不清、遗漏交接内容

交班护士在与接班护士进行床旁交接时,对新入院、疑难、危重、特殊患儿,头脑中没有系统的概念及条理,层次不清,交班时交接项目和交接内容等不全面、漏交,汇报无重点、没有条理。

3.1.3 忽视风险评估的交接

床旁交接时对患儿的护理风险评估内容偶尔体现或无体现等问题。

3.1.4 给药交接不全、不到位

我科患儿的口服药种类多、剂量不统一,患儿年龄小,多为神经科的患儿,服药时不能配合,口服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吃完。护士在床旁交接时,对于本班次内各类给药完成情况及下一班次需要给予情况也无交接。

3.1.5 年轻护士被动工作

本病区低年资护士多,临床经验不足,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发现问题,不能主动地去判断或评估患儿所存在的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安全隐患,护士只是被动地执行医嘱、完成本职工作。

3.1.6 床旁交接细节内容关注不全面

护士进入病房在交接班时只关注患儿有无病情变化、卧床患儿的皮肤及管路情况,缺乏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忽视了患儿的感受及进食、进水、排便、睡眠及基础的生活护理情况。

3.1.7 管理者监管不到位

护士长对护士床旁交接班中存在问题未能给予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3.2 改进后床旁交接班模式应用效果

3.2.1 规定床旁交接班时站位及要求

护士按规定及要求执行,明确了自己的职责和要求,在床旁交接班的过程中,能发挥每一个人的作用,护士不再出现松散的现象。

3.2.2 避免交接漏项

“床旁交班五项”涵盖了本班次患儿所涉及的全部问题,减少了因交接不清而出现的护理工作遗漏、不到位现象,使接班护士能充分了解了患儿在上一班次中发生的病情变化、检查完成情况、留置管路情况、各项风险评估的结果、各类药物执行情况,也知晓了本班次中需做或需要注意的护理工作。按照“床旁交班五项”进行交接可作到有章可循并避免遗漏,有利于护士交接水平及对患者健康状况掌握程度的提高,减少护士专业水平的差异[8]。

3.2.3 重视评估内容

改进后的床旁交接班模式注重了患儿的风险评估,护士能知晓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能评估出患儿在本班次中需要的生活帮助;使护士在本班次中能做好合理的安排和高度注意跌倒/坠床风险指数高的患儿。能使接班护士知晓有皮肤风险的患儿存在的问题项目和程度。使护士知晓患儿疼痛的程度及需要再次评估的频率。各类风险评估的交接使患儿的护理问题得到了个性化和具体化,体现了优质护理服务的个性化,保证了患儿的质量。也促使了“交班者在交班前对患者情况进行充分评估和了解”这一流程的真正落实[9]。

3.2.4 调动了护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护士主动、充分地了解患儿病情,思考并总结患儿的存在的护理问题和下一班次护理工作的重点,促使了护士尤其低年资护士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传统的护士交接班模式中,强调的是交班者必须向接班者交代清楚。在交接班过程中,接班者一般处于被动状态,思想不集中,致使接班者获取信息不完整[10]。改进后的床旁交接班模式规范了护士床旁交接班的行为,制订了我科床旁交接班管理标准。使床旁交接班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条理清晰,提高了接班护士的主动性。

3.2.5 体现了对护士的能力培养和锻炼

护理理论内容与患儿的具体护理内容相结合,促进了护士对儿科护理及小儿神经内科专科护理水平的提升。在晨交接班中,接班护士针对患儿的各种问题,归纳总结当日患儿的工作重点,这个过程中提高了护士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护士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护士长结合每名护士分管的患儿特点,给予补充或预见性的护理措施指导、患儿安全防范的指引,这种模式对低年资的护士也是一种培养。

3.2.6 体现了对护理工作的环节管理

规范床边交接班模式,加强了儿科护理工作的环节管理,护士长每日交接班后,针对交接班过程中发现护理安全隐患问题,进行提示和指导如何发现和解决护理安全隐患,做出正确的护理抉择,提高了隐患的处理能力,保证护理安全[11]。

3.2.7 深化了优质护理服务

专科护理给予了患儿个性化的优质护理服务,规范护理交接班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强化了护理人员“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观察患者除医嘱以外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12]。靳立巾等[13]也提出,良好的护理交接是避免安全隐患、预防护理差错的保证。若重点不突出,信息不全面,护士间缺少有效沟通,则会直接影响患者康复[14]。

3.3 小结

交接班制度是护理核心制度之一,对于连续性的护理工作而言,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直接关系到病情观察的整体性和连续性[15-19]。我科的传统床旁交接交接班模式存在较多的问题,各医院、各科室的工作环境、工作模式、疾病、种类不同,床旁交接班模式也多种多样,我科对床旁交接班进行优化、细化与整改,所有护士经过培训-执行-监管后均能按此“床旁交班五项”进行交接,经过2014年的实践,使得护士从对所管患儿的病情掌握、动态细化的评估、针对护理及安全问题给予有效的护理措施这一流程得到了落实。细致的交接班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病情变化和需求,并使有待解决的问题在下一个班次得到评价和补缺,从而能有效控制护理并发症及护理缺陷的发生[20]。此床旁交接模式也使得接班护士、低年资护士在最短时间内全面、动态掌握了所管患儿的情况,促进了我科护士儿科专业、神经内科专业及综合素质的提高,也使得护理工作更加细致、到位。

[参考文献]

[1] Klim S,Kelly AM,Kerr D,et al. 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nursing handover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an individualized and systematic approach [J]. J Clin Nurs,2013,22(15-16):2233-2243.

[2] Johnson M,Jefferies D,Nicholls D. Developing a minimum data set for electronic nursing handover [J]. J Clin Nurs,2012,21(314):331-343.

[3] 黄景莲,黄满金.床边护理集体交班的实施与效果[J].全科护理,2007,5(12C):37-38.

[4] 芦志英.护理床头交接班流程再造提升护患满意度[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6):247-248.

[5] 古城潘,刘学琴.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下护理交接表班改革与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1-32.

[6] 张丽,彭琳,詹婷,等.标准化护理晨间床旁交接班的实施与评价[J].临床合理用药,2014,12(7):170-171.

[7] 赵丹丹,冯洁惠,徐建宁,等.ICU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控制质量查检单的设计及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8):28-30.

[8] 古成墙,刘雪琴.护士分层次管理模式下护理交接班改革与探索[J].中国护理管理,2009,9(2):31-32.

[9] 刁庆庆,徐剑鸥,陈丽,等.床旁交接班流程的优化与实践[J].中国护理管理,2013,13(1):79-81.

[10] 赵松翠.主动接班模式在护士交接班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08,8(6):48-49.

[11] 金静波,杨立洁.规范交接班有效提高护理质量的探讨[J].中外健康文摘,2014,(9):225-226.

[12] 李国宏,徐翠荣,任璐璐.规范护理交接班模式的创新与体会[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1):64-65.

[13] 靳立巾,张玲,马丽红,等.班班交接质量互评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作用[J].护理学杂志:外科版,2013,(1):32-33.

[14] Spooner AJ,Chaboyer W,Corley A,et al. Understanding eurrent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ing handover practices [J].Int J Nuts Praet,2013,19(2):214-220.

[15] 曹英,江榕,朱侥侥.护理交接班流程在ICU的应用[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142-143.

[16] 王计红,段磊珍,张爱文,等.ICU标准化护理床旁交接班的实施及效果[J].护理研究,2010,24(8):2232-2233.

[17] 徐春燕.品管圈在护理交接班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3):170-172.

[18] 刘喜红.临床护士交接班存在的问题及管理[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5):119,121.

篇2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1029-01

入院评估是获得患者入院时的全面健康信息的最好阶段,受临床护理人员经验及自身能力参差不齐,护理评估时间不足,以及患者群体的多样化等因素的限制,其质量存在波动。需要护士对入院评估存在的问题总结并予以措施,对入院评估予以持续改进。

1现存问题

1.1入院评估表

1.1.1只见表不见人

部分护士过分依赖评估表,按照表格依次询问患者,容易让患者感觉被质问,不配合评估过程的顺利进行。

1.1.2记录不全

评估表有部分内容以“其他”或者“___”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评估者自己用文字描述,这些内容因为没有选项可选,评估者容易漏记或是不愿意记录。

1.1.3评估结果干预不及时

部分护士做完入院评估后,将表格搁置起来,未及时对风险进行干预,导致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未形成连续性评估,导致遗漏和造假现象。

1.2 临床护士

1.2.1沟通能力

护患沟通时,重点不突出,耗时长;使用较多的医学术语,护患沟通障碍;医护缺乏沟通,记录不一致,存在医疗纠纷隐患。

1.2.2护理体检能力

缺乏护理体检能力,或是忽略护理体检。

1.2.3定向思维

根据患者入院诊断,断定患者应有的症状和体征,采用引导式的方法询问患者,得到相关信息并作记录。

1.2.4临床时间

护理人员配备不足,护患没有时间充分沟通,无法获得完整、真实的信息。

1.3患者

患者来自不同的群体,文化知识水平、理解力不同;同时,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不一样,疾病的表现形式存在差异。

2 应对措施

2.1加强对护理评估表的监察,规范评估系统

2.1.1严格实行环节控制,评高估质量

责任护士做完入院评估后,由护理组长检查评估情况,把好质量关。护士长不定期地抽查评估结果与患者情况是否相符,对存在问题是否及时处理;并将检查情况汇总,定期组织科室人员讨论学习,提出整改措施,提高入院评估的质量。

2.1.2规范评估系统

根据护理部制定的风险评估(如跌倒、压疮等)的标准,以及相应的防范、处理措施。临床护士对评估出的风险及安全隐患及时归类并干预,在床头给予统一、醒目的风险标识,同时在腕带上标识,以便各班护士交接,在值班过程中加强巡视,杜绝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记录的真实性和连续性。

2.2加强护理人员培训

2.2.1入院评估重要性的认识

临床护士应明确,好的入院评估过程,不仅可以确立正确的护理问题,同时可以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打下基础〔1〕。为此,医院和科室定期开展护理评估相关知识的讲座,提高护士对入院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护士们进行情景模拟训练,熟练掌握评估的内容和方法,提高入院评估的质量。

2.2.2护患沟通的方法

良好的沟通方法可以给患者留下好的印象,有助于护患交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2-3〕。护士在评估之前,必须熟悉评估内容,确立评估的方法及重点;面对患者前,调整情绪,确保仪表端庄,动作表情得当;沟通前,注重个体化,不同年龄及文化层次的患者使用相应的语言、语速,确保沟通顺畅;沟通过程中,要有评判性思维,观察患者的表情和情绪,判断获得的信息是否可靠。

2.2.3护理体检能力

蔡仁美〔4〕等调查显示:在入院评估过程中采用护理体检的人占51%,而对自己护理体检技能满意的占9%。因此,亟待提高护理人员的体检能力。护理人员先要有护理体检的意识,然后通过培训掌握护理体检的能力,在体检过程中注重护患沟通,确保护理体检的正常进行。

2.2.险意识教育

岗前培训的时,对护士进行风险意识教育,以增加护士的工作责任感。护士在对患者做入院评估时,认真、仔细与患者交流和对病人查体,在细节中发现风险,减少和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2.2.5团队合作

在临床工作中,医护之间需要充分沟通,在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做记录时,内容必须达到一致,避免因记录不一致埋下医疗纠纷隐患。同时,护士在对患者评估之后,应将存在的风险告知其他的医生和护士,医护人员共同防范,提高医疗安全质量。

3 结论

综上所述,新入院患者的护理评估在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面和避免医疗纠纷方面很重要。为了更好的完成临床护理工作,为患者服务,临床护理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包括理论学习、沟通技巧、医护合作等。对入院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归纳和总结,改进后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适应现代临床护理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 陆霞.影响护理入院评估质量的因素及对策〔J〕.吉林医学,2006,49(10):1261.

篇3

一、基础护理方面,自开展优质护理示范病房以来,每日两次整理床单位,故床单位及病室环境整洁,床下无杂物,能协助危重患者进餐,观察患者进餐情况。由于病员服不合身,病员服穿着情况欠缺,仍需加强管理及整改。

二、专科护理方面;危重患者管道护理工作执行情况良好,引流管妥善固定,标识清楚,通畅、安全。有效。不足方面;个别患者饮食标志与病情不符,24小时尿量记录不准确,病情掌握方面,均知晓病史汇报程序,责任护士了解危重患者的诊断、病情、主要治疗及护理措施,个别护士抢救仪器使用不熟练,对抢救物品作用及副作用知晓不全。

三、对存在的护理问题在晨会上反馈,科室进行学习讨论,提出整改措施;对新入院的患者做好入院宣教,尽量选择合身病员服,对不穿的患者进行劝说及督促。对记录24小时尿量的患者,提供量杯,责任到人,记录在体温单上。增强护士质量意识,实行责任制护理,根据患者病情及时更换护理标识,做到标识与病情相统一。科室定期组织学习培训,对低年资护士加强考核和监督,不定时抽查提问,以提高危重患者抢救相关知识的掌握。

2021年危重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分析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问题,提出对策,对护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护理质量。

二、成立质控小组,护士长、科室护理质控员随时进行监督,及时纠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问题突出的在晨会上提出,让护士知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三、进一步完善危重患者护理质量标准与工作流程,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完善质控制度,进一步完善危重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评分标准,如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每月进行护理质量考核并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

四、建立有效的危重护理管理体系,组建一组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护理人员参与危重患者的护理质控工作,以保障危重患者护理工作质量。

五、每周抽查2例危重病人,查看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及风险评估,有无落实基础护理(三短六洁、口腔护理、面部清洁),引流管固定情况,有无标识,病情掌握情况,健康教育、康复指导,危重症患者抢救制度,对未落实到标准的同事予以指正。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时间

项目内容

措施

计划落实率

第1-2周

基础护理(三短六洁、口腔护理、会阴擦洗、面部清洁、床上温水擦浴、床上洗头)

每周抽查2名危重患者,查看落实情况,对未落实到标准的同事予以指正

100%

第3-4周

安全管理(病人卧位与安全、压疮护理、各种警示牌使用规范,安全评估与相应措施相符)身份识别(佩戴腕带)

安全管理每周检查一次

腕带佩戴床头交接随机检查,每周五名

100%

第1-2周

危重患者病情变化与风险评估,按时巡视,及时解决需求

评分及时准确,每周抽查2例危重病人,查看落实情况

100%

第3-4周

输液通畅,无红肿、外渗、输液巡视卡记录及时准确

特殊治疗按时执行(如吸氧、雾化、换药、灌肠等)

每周抽查1-2位患者静脉通道及各项治疗完成情况

100%

第1-2周

引流管妥善固定,引流通畅,标识正确,及时倾倒

每班交接,每周督查

100%

第3-4周

根据医嘱监测各项指标,护理记录及时准确

病情掌握情况(所负责床位十知道),健康教育、康复指导

每周抽查2例病例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其当事人

每周抽查1-2名责任护士,督促掌握病情

100%

季末

总结每月度检查的质控情况

组织科室讨论,改进流程

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9.215

跌倒是护理管理中常见的风险事件, 研究显示内科住院患者院内跌倒发生率占医疗风险事件的38%[1], 发生跌倒的患者30%可能导致不同程度的身体损伤[2]。跌倒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 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 严重者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 导致医患关系进一步恶化[3]。如何降低住院患者跌倒发生率, 成为医院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PDCA管理程序通过提高护士预防患者跌倒意识、宣教能力、宣教覆盖面, 提高患者参与预防跌倒的依从性, 从而降低跌倒发生率的管理实践。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收集2013年4月~2014年3月住院患者798例, 年龄≥65岁, 均能行走活动, 包括使用辅助器走动的患者, 排除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跌倒9例, 其中男5 例, 女4 例, 平均年龄77.8岁;入院运用跌倒评估达高危5例, 未达高危4例;患1种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脑血管疾病2例;患2~3种慢性疾病4例, 患3种以上疾病3例;跌倒发生时间段:7:00~18:00 1例, 18:00~00:00 2例, 00:00~06:00 6例;跌倒地点:上厕所途中5例, 床边2例, 走廊1例, 楼梯1例;有陪伴人3例, 无陪伴人6例;未使用影响跌倒药物1例, 使用1~2种影响跌倒药物5例, 使用3种以上影响跌倒药物3例;跌倒时伴有乏力症状3例, 伴有头晕或眩晕症状4例, 无其他症状的2例。采用PDCA质量管理干预后2014 年5月~2015年4月患者806例(均能行走活动, 包括使用辅助器走动的患者, 排除长期卧床患者),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成立内科住院患者防跌倒持续改进小组成员:病房护士长1名, 责任护士6名。组织防跌倒持续改进小组成员运用头脑风暴方法对跌倒患者资料进行根源分析, 具体包括:①跌倒高危患者评估率低, 跌倒危险因子评估表不符合临床实际, 护士根据评估结果落实患者的预防跌倒宣教覆盖率比较局限。②护士预防跌倒意识薄弱, 对患者的病情观察不够仔细, 对易引起跌倒药物的不良反应认知不全面, 无统一的防跌倒宣教流程, 对患者防跌倒健康教育不全面。龚雪等[4]调查结果超过一半护士在给患者做宣教后未评估患者掌握情况及观察患者依从性, 也未及时强化指导。③患者安全意识不足, 患者及家属预防跌倒依从性差, 无家属或护工陪伴。④跌倒多发生在夜间00:00~6:00, 与陈月娟等[5]研究指出, 住院患者跌倒多发生在夜间及清晨, 观点相同。跌倒地点大多集中在病床与厕所之间, 与患者夜间上厕所有关。⑤护士长防跌倒措施落实情况督查力度不够。⑥病房夜间无地灯。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