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模式范文

时间:2023-05-25 10:4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技术创新模式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技术创新模式

篇1

[摘要]技术创新对于生产力的创造,竞争力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同国家,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在基于自身特质的前提下,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出技术创新的最大效力。本文对近三年国内外学者的关于技术创新模式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技术创新;模式选择;比较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5.35.167

技术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技术创新模式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创新主体所采用的相对稳定的一般创新行为倾向和机制。不同的创新因素组合记忆配置的方式和结构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从创新主体的行为的角度可将其分为自主创新模式、模仿创新模式和合作创新模式;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可将其分为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两者的结合;从创新的目的可将其分为产品创新和生产创新;等等。选择怎样的技术创新模式,如何进行技术创新等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要做到因国家制宜,因行业制宜,因企业基础制宜,从而对技术创新模式准确定位,实现创新效果的最优化。

1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模式

1.1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是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石。有学者研究得出:巴西的技术创新模式为政府主导型,即政府干预主义和国家主义。在对创新模式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与调整之后,巴西认为科学研究与企业的需求往往脱节,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中的生产力,大大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时需要政府的加入,起到连接作用。对此,巴西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创新,推出一系列若干领域科技发展的重点规划和促进计划。政府主导型的创新模式使巴西可以在社会经济水平较低的水平下最大限度的集中资源,实现技术突破,促进了巴西经济的高速增长。然而这一模式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影响,如限制了新技术的进口,阻碍了和国际顶尖技术接轨等,意识到这一问题后,巴西再次利用立法以及实施“产学研”一体化工程和扶持中介组织等政策调动企业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正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技术创新模式。

1.2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

与巴西相比,俄罗斯的技术创新模式较为复杂。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俄罗斯的大型企业较多,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大,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力军,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大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俄罗斯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了一系列超大型的国家公司和4个技术推广型经济特区,以此发挥规模优势,从而推动技术创新,这种模式使俄罗斯在原子能、航空航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特定技术领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这种高水准主要体现在基础研究领域,在技术的应用方面程度较低,竞争力较弱。政府针对这一问题,在《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构想》中提出未来十年将形成社会主导型的创新发展模式,这将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发展动力。

1.3印度的技术创新模式

一些学者认为,印度是典型的以点带面型的技术创新模式,即通过重点产业的技术创新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印度意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驱动器,实行了税收减免和扣除等优惠政策大力扶持计算机软件及相关产业。与此同时,科技创新资源向这些产业倾斜,注重保护知识产权,通过产业集群培育企业的创新能力。2010年,印度的软件出口额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超过60%的世界500强公司向印度公司购买他们的软件,这一切都得益于印度采取的以软件为重点突破口的区域技术创新模式,软件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空间技术、核能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

1.4中国的技术创新模式

中国的创新模式和巴西一样,政府在技术创新中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通过立法,制定扶持政策有效促进官产学研的结合和科技成果的转化。在这一模式的引领下,我国的技术创新能力大大提升,取得了耀人的成绩。当然,这一模式的缺陷也不可避免:创新体制呆板,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等。针对这一情况,政府制订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更加注重民生,目的是培养出大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1.5日本的技术创新模式

有学者提出,与金砖四国相对应的科技强国日本,有着自己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的演进过程。这一过程可概括为“基于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消化吸收模仿创新—自主创新—知识创新”。日本基于技术引进的简单模仿创新是与日本战后的“贸易立国”发展战略相适应的。自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日本有选择地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引进过程中强化政府的干预和积极指导,迅速提高了技术水平。形成一定的生产基础后,日本企业强大的模仿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从50年代起,日本的创新活动逐渐加强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模仿,利润链逐步向上游转移,这种“逆向技术创新”为日本带来了后发优势。这一模式与当时日本政府制定的“赶超先进国家”战略相吻合,极大地推动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70年代以后,日本的产业结构从劳动和资源密集型过渡到资本和技术密集型,日本企业已初步具备了自主研发的能力,市场需求为企业带来了创新动力,主要表现为二次创新。这一模式的选择适应了日本政府推行的“科技立国”战略。为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创新模式逐步由市场推动型转变为知识创新驱动型,知识创新逐步成为日本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权立国”战略的制定对这一转变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国家,应该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世界背景下,根据自身的经济政治情况、技术现状以及发展特点,采取适合自己国家发展的技术创新策略,走多元化创新道路。

2不同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技术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创新模式。

2.1技术性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性企业的环境变动迅速,产品生命周期短,风险高,是企业中的特殊群体,对技术的要求高于一般性的企业,因此要建立起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技术创新模式。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企业战略,这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的先决条件。一些学者提出,对于高新企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应与企业的组织结构体系相适应。他们认为,自主创新对于这类企业具有特殊意义,发展中国家的自主研发可以防止由于技术引进而带来的发达国家的技术控制和技术侵略。而对于科技型的中小型企业,他们在创业初期自主创新能力比较欠缺,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更有利于帮助中小型企业克服资金短缺、技术实力相对薄弱等劣势。图1、图2所示分别为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的流程。总之,技术型企业在进行技术模式选择时应根据企业自身不同时期的发展需要以及实际情况,分别采用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或者将几者相结合。

2.2农业的技术创新模式

在农业方面,基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于农业技术创新的界定,它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明显的地域性,较高的风险性,较长的周期性以及公共属性。农业的这些特质使得创新模式的选择与技术类企业有着本质的区别。自主创新模式需要较高的投入且投入的风险大;模仿创新的过程复杂,因而这两者都不适合农业。然而,如果采取合作创新模式的话,可以使各个同业企业联合起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减少全球化背景下农业的劣势。因此,合作创新的模式势必成为农业技术创新模式的首要选择。因为这种虚拟组织可以弥补农业这一领域的各种技术障碍以及资金障碍,从而推动农业的现代化和科技化。图3为三种创新模式的区别。

3不同基础的技术创新模式

3.1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复杂系统》的专辑中对这一概念是这样定义的:复杂系统是不能通过对系统一个分量或者部分的理解,而实现对整个系统的性质完整理解,M.Waldrop将它理解为一个系统的组成单元通过无数种可能的关联和作用在相互作用。复杂系统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非线性,自适应性,自组织性,涌现性,不确定性和智能性。基于这些特点,复杂系统与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彼此联系。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机理具有复杂系统自组织特性,自组织作用于企业技术创新系统来实现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企业技术创新系统的各个创新行为主体为实现最终目标而自动选择的一种结网行为,通过合作创新产生协同效应和核心竞争力,从而加速企业技术创新模式的升级和演化。同时,政府作为创新系统中的一个重要主体,政策的制定对创新模式的形成及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

3.2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

在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研究中,有的专家明确提出:在技术能力的不同发展阶段企业应当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技术创新模式。曹素璋等专家认为,“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创新模式的匹配是企业有效创新的关键”。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匹配要求不同,不同特点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要求有相应水平的企业技术能力予以支持,因而在创新模式的选择上,企业进行准确定位十分具有必要性。

众所周知,企业所处的环境受各种因素影响,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从创新模式对技术能力的要求上来看,无法准确把握具体的度量,只能运用相对宽泛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这些要求,即对模仿创新的要求较低,对合作创新的要求较高,对自主创新的要求总体很高。这一点从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历程及前景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总之,技术能力不是企业选择创新模式的唯一标准,但必须作为影响模式选择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考虑。

4结论

创新是发展之本,技术创新又是重中之重。这一切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新模式的选择是否得当。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究得出,不同的创新模式并无很大的优劣之分,实施成功的关键在于它所处的环境,包括国家的社会背景,政府的宏观政策,企业所处行业背景及发展需要,企业文化,企业基础以及自身的技术能力等方方面面的要素。发展是第一要义,创新模式是手段。选择与国家,与行业,与企业相适应的创新模式,技术创新就能得以实现,从而推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召珍.基于复杂系统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2]陈勇星,屠文娟,杨晶照.基于技术能力的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及其演进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2.

[3]陈念红,曹暕.农业龙头企业技术创新模式分析[D].北京:北京农学院,2010.

[4]易由页.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优化选择[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1.

[5]于珍.陕西省高新企业技术创新模式与能力研究[D].西安:西安工程大学,2012.

[6]戴园园,梅强.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模式选择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7]生延超.“金砖四国”技术创新模式的比较研究[D].长沙:湖南商学院,2011.

篇2

制造业主要指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及再加工的行业。中国制造业主要集中于劳动与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劳动密集环节,可以被称为低技术制造业。庞大的低技术产业群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低技术产业的发展与升级是我国产业发展过程中矛盾的主要方面。目前,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主要技术来源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与转移,其技术创新效率低下。因此,如何针对低技术制造业的特点,研究其技术创新模式的阶段特征和演变过程,是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指导当前低技术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一、低技术制造业的界定

低技术制造业是技术比较成熟的产业。关于高、中、低技术产业的衡量标准,至今没有统一。经济发展和合作组织(OECD)是按研究开发(R&D)的含量对产业进行分类的:R&D含量小于1%,为低技术产业;R&D量在1%-3%之间为中技术产业;R&D含量大于3%为高技术产业。如果套用经合组织的定义,中国国民经济的低技术产业特征非常明显。按照《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9)》的数据,中国制造业29个行业中就有23个行业处于低技术制造业范围内。

一般认为,低技术制造业是指研发强度、知识员工比率都低于产业平均数的制造行业和部门,主要包括食品制造业、纺织服装业、塑料与橡胶业、交通设施业、家具业、饮料业、金属制品工业等技术与市场条件成熟的产业。与高技术制造业不同,低技术制造业的市场相对稳定,产出主要是必需品,因此产品缺乏需求弹性,该类产业主要使用已有的技术进行生产,技术不是企业获取收益的主要渠道,技术绩效与商业绩效也无直接关系,生产商很少关注技术功能而更重视产品与市场,竞争优势的获得依赖于产品差异、成本优势和对补充性资产的控制。

二、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分析

对外技术依存度是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技术对外依赖程度的指标。目前普遍采用的是从科学技术经费支出结构的角度表示技术依存度,即: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技术出口经费)。由于目前我国没有技术出口经费的统计数据,且在我国的技术出口量很少,所以在规划的测度公式中将技术出口经费忽略为零,即:技术依存度(%)=技术引进经费/(R&D经费+技术引进经费)。采用上述方法,选取1996年、2001年、2004年以及2007年四个年份的数据对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进行测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看出,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保持在较高的水平,1996年平均高达48.22%。20世纪末期到21世纪初期,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快速下降,到2001年降至23.50%。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开始逐渐放开国内市场,我国低技术制造业的对外技术依存度从2001年的23.50%迅速升至2004年的30.12%。2005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整体上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处于下降的序列之中。

三、中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模式演变分析

尽管对外技术依存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行业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水平,是评价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但由于现有统计口径涵盖对象欠全面、技术依存度自身受经济开放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影响等原因,其数值的高低并不能成为判断一个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弱的根据,而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本文结合R&D强度指标对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阶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清楚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

1、低技术生产阶段(1978―1992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对外技术依存度与研发强度双低,此阶段我国低技术制造业自身研发能力低,同时因经济开放度很低,也无法获得国外的先进技术。这一时期,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企业由于整体实力不强、科技资源不足,一般通过大批引进成套实用设备以迅速形成生产能力,企业只能从事技术水平较低和产业价值链中具有较低价值环节的制造活动,技术创新的内容只是进行适应性改造、开发一些零部件及简单设备。由于市场割据下区域性市场保护造成的重复引进,短期内特定产业和制造环节的生产与销售规模迅速扩大,同一产品的产量迅速大幅度增长,但单个企业的规模小、利润较低,价格竞争成为企业间竞争的重要手段。

2、技术依赖阶段(1993-2000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自身研发投入低,自主创新能力低,对国外技术高度依赖。这一时期,因经济开放度较高,我国低技术制造业有了广泛的技术来源,故都倾向于直接从国外获得先进技术和设备。同时由于国内市场迅速转变为买方市场,中国低技术制造企业开始尝试在引进部分关键设备与零部件的基础上进行工艺创新和产品外形设计,这使得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企业在不断提高加工制造能力的同时,其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随着产业配套能力和工艺创新能力的增强,中国低技术制造业企业逐步进入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研发生产过程,开始形成研发成本和制造成本的双重优势,产生差异化和低成本的国际竞争优势。

3、模仿创新阶段(2001-2004年)

这一阶段表现为在对外技术依赖程度较高的同时自身研发投入也在逐步提高,创新活动多以模仿创新为主。中国加入WTO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经济开放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际低技术制造业也加快了向中国转移的速度,原来所引进的技术优势不复存在,我国低技术制造业不得不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4UK,收,并开始模仿创新。虽然中国低技术制造业的主要技术来源仍然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与转移,但中国低技术制造业开始进行多层次的技术创新活动,并在一些领域内实现了技术突破,形成了竞争优势,从而带动了技术和产品结构的升级。

4、自主创新阶段(2005至今)

这一阶段表现为高研发投入、低对外技术依赖度,此阶段的产业具有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随着企业技术的不断积累以及产业集群的不断形成,我国低技术制造业形成了开放式创新的局面,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2005年以来,国家大力倡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力争到2020年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整体上看,企业为培养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开始注重自主创新,减少了对国外的技术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程度处在下降的通道之中。

四、结论

篇3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8-0032-03

多年来,纺织业一直作为广东经济的一大支柱,纺织设备与技术的引进一直作为缩小与工业化国家技术水平差距的有效措施。纵观广东省纺织业的发展,许多企业在“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上往往忽略了创新的过程,陷入“落后―引进―简单模仿―又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之中。引进技术能否持续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不仅取决于选择适用性的先进性技术,还取决于引进的技术能否得到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其内容主要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服务创新、组织创新。评价体系分为投入能力指标、研究开发能力指标、生产能力指标、营销能力指标、管理能力指标和综合性指标。各项创新内容的基本特征都很相似,即都具有新颖性、创造性、高投入性、高风险性、高收益性、周期性和大协调性。企业通过循环的技术创新过程,实现新的投入组合,使自身能够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发展。通过众多企业的模仿,可实现纺织业“引进―吸收―创新―扩散”的集群效应。

常见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模式可归纳如下:

一、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

一体化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从技术创新所固有的技术与经济相结合的本质出发,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在创新全过程中,以创新主体内部信息交流为主要手段(而不是强制性命令和僵固化分工),不断增进创新各类人员,特别是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人员和销售人员间的相互联系和协调,从而保证创新整体行为取得最佳实现效应。

技术创新的成功实现是企业内科研、生产和销售部门都充分参与的过程。创新主体整体行为功能是各类人员行为功能的积关系而不是和关系,任一类人员功能弱化都会带来整个创新的失败。因此,消除各部门孤立性,减少从R&D―规模生产―市场实现道路上的组织障碍极为重要,只有采用图1中图b循环型而不是图a下属型的创新管理模式才能实现各类人员间的充分信息交流和有效的组织协调。

据统计,在美国,产品创新的市场成功率大大低于产品的技术成功率,而在收不到应有实现效益的创新项目中,约40%以上其最大的损失正是发生在由R&D成果向生产销售的转换环节上。类似情况在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存在。为改变这一状况,许多企业在推进创新一体化上探索出一些成功经验,主要有: (1)重新认识和树立销售人员功能形象; (2)强化“销售带动开发方式”;(3)从组织结合方式的高度来寻求R&D与销售部门间的有效协调;(4)跨职能培训,如英国H-Packard公司实行有计划地将技术在R&D和生产部门间定期互换制度。

南方技术创新中心发展模式是一体化创新模式典范。该公司2000年被定为广东省纺织面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集纺织产品展示、纺织产品技术开发、花样设计、网络信息化服务、法律中介、知识产权保护、商务会议等多功能一体的综合服务。公司能采用销售人员直接参与创新的功能的思路,将技术开发和市场反馈放在同等重要地位,依靠雄厚技术基础,采用企业创新协调机制(如图2),一直成为广东纺织面料开发的前沿阵地。

二、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

抢先占位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根据创新的不对称性竞争原理,利用或寻求在信息、技术和其他方面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优先条件,凭借创新行为的超前性,首次成功满足和诱导需求,迅速取得创新竞争的领先优势。即做“抢先打开窗户的人。”

实现抢先占位创新的“第一次”,要求企业具有创新行为超前性,其主要分为信息和知识获取超前、决策与实施超前和市场开发实现超前三方面,各方面既有独特性又具有互补性。如实力和水平较低企业依靠第一方面赢得抢先优势,而实力水平较强企业可凭借两方面优势弥补某些延缓性失误。这三方面均有许多成功的范例。如弱小的ROLM公司超前接受电话与计算机技术聚合知识,结果在计算机式电话交换机上占有一席之地。美国Pfizer小公司和波音公司抢先动手生产出实用产品,而把构思发明青霉素和喷气式飞机的英国人远远抛在后面。再如,日本在纺织方面研究起步较晚,但在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遥遥领先其他各国。

领先创新在超额利润、成本价格、技术垄断和企业信誉形象多方面具有后来者一般难以超越的优势。许多成功企业的实践证实,企业间竞争最终取决于创新上的竞争,而创新竞争的焦点是时间抢先上的竞争,最终,时间抢先的主要目的和效应集中反映在“第一次”上。美国知名学者德鲁克在《企业家与创新》一书中按照可靠性和可预测性程度,将“意想不到”排在创新各种来源之首,因为只有“意想不到”才能产生“第一次”的效应。杜邦公司首次开发出尼龙并引入市场,引起纺织业的震动,再如竹纤维、玉米纤维、改性涤纶等新原料的开发、创新,也使更多企业申请专利加入纺织新原料开发、应用的创新实践中来。

三、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突出技术创新一致性特性要求,寻求企业优势与市场机会的耦合,依靠创新学习和资源积累,在较低基点上,逐步实现创新水平和层次递增的连续性发展。

技术创新总有风险,但风险程度则与创新选择类型密切相关。仅从需求角度看,以现有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的创新,是被动性创新,其目的是满足或适应需求;而以知识技术更新发展为导向的创新,是主动性创新,其目的是创造或更新需求。显然,两者对企业状态的要求是不同的,一般地说,前者对企业条件和创新机会的约束有更大的宽容性,使起点较低企业能够有效回避较大创新失败,随着学习经验和经济实力积累,逐步走向创新良性循环。对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可采用内在机能及其相应的运转方式所构成的有机系统,由主体机制(技术创新者)、动力机制(市场需求)等子系统组成,可概括为“轮式模型” ,同时采用滚动积累创新,作为扩展创新效益和承受高风险创新的准备基础。

滚动积累创新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市场需求拉动效应,市场显性需求及其变化机会是创新的主要来源。二是规模小、方向窄,力求寻求企业现有优势同更多市场机会的结合,当这种结合得不到满足时,常常借助于外力特别是外部技术力量的帮助。三是短期经济收益和长期学习效益相结合,整个创新呈现明显的连续递进发展特征。

许多成功企业在腾飞初期都经历过滚动积累技术创新阶段,如广东的张槎、西樵两镇上的许多中小纺织针织企业,由于早期资金缺乏,开始时只购买二手设备,以较低成本来增加利润,完成早期的资金积累过程。随后逐步发展壮大,走出滚动积累创新的“五步曲”,即(1)主要依靠自己力量,以较小投资较低价位,确立了需求量较大产品的市场竞争优势。(2)逐步扩大规模,引进新设备与技术,以性能领先的新产品抢占纺织品市场。(3)在技术上向国际水平靠拢,创新自己的研发中心,或与研发机构合作,推出工艺独特的新型产品,从市场渗透到市场开辟。(4) 将新技术成果扩展到其他市场,扩大经济效应。(5)再上技术等级和扩大产品系列并举,综合开发多种纺织新设备、新产品。这“五步曲”使企业能从低起点开始,逐步取得竞争优势而稳步发展。

四、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以高层次高水平上的技术推动为主要特征,在消化吸收和模仿国外先进生产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多种形式的再创新,使企业成功实现外向型发展或其他根本性突破。

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有如下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创新的技术起点高,不论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还是开发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同国内水平相比,其创新活动所表现出的技术水平递增都具有较大飞跃。二是其具有强烈的技术推动倾向,从创新实现看,其表现为国内市场上的“第一次”效应(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和国际市场上的渗透打入,显性需求拉动不是决定作用因素,其主导形式是新技术新知识直接推动创新开发。三是创新的投入产出与国际市场(技术市场和产品市场)紧密联系,创新作用效应不再局限在项目本身,而反映为对企业发展的全面重大推进。

对于发展中国家一般企业,要达到技术推动型创新下的完全外向型生产经营,还需相当长时期。但实践证明,只要企业成功地引入和实施部分外向推动技术创新,如创造性模仿某项国际先进技术、采用国际标准设计生产、部分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等,就能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加速改变原有观念和行为方式,获得全新性变化。我国有不少的大中型企业自觉借鉴采用国际标准及国外先进标准,坚持在高技术水平层次上进行技术创新。如高明溢达纺织有限公司积极开发高档新型面料领域,如高档欧洲手感面料、高档纳米拒水拒油面料、高档免烫整理面料等,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再如,广东丰凯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组建成立了“顺德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着手创建“广东纺织机械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该中心依托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强大的研发力量,并充分利用企业现有基础设施条件,开展高档高速剑杆织机和喷气织机的技术升级和研究开发工作,重点是光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开发和在纺织机械上的应用。

经验证明,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是我国企业,特别是国内高水平企业和国内“拥挤”行业企业谋求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应当认识到,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模式有更广泛的涵义,其不仅仅局限在以产品直接出口为特征的外向型发展,而且还包含以追求国际技术水平为特征的成功替代进口和创造新需求等其他根本性变革。引入和采用国外技术标准、进行来图加工、联合设计、联合生产和联合销售等多方面循环渐进的合作,是外向推动技术创新整个发展过程的起步与转折阶段,是我国企业在相对较低起点上获得技术创新较大发展的可行之路,同时又是尽可能减小风险损失(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风险)的有效方法。

五、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可概括为,在原有技术改进提高的基础上,在企业内部或跨企业、跨行业运用多种知识、技术和方法间的有效渗透和融合,创造出新的生产技术和全新产品,成功地获得根本性创新的重大实现效应。

目前广东纺织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主要模式:(1)依托一批大型骨干企业 ,建立技术开发机构;(2)政府支持或企业集资建立工程技术开发中心; (3)行业协会、地方政府支持,共同组建的创新中心;(4)由学校、科研机构承办的创新中心,如西樵纺织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中有广州美术学院教学基地、东华大学博士后站,并与东华大学(原中国纺织大学 )已全面开展产、学、研联合,产学研一体化成果每年有 300多项 。四种模式形成由企业、政府、学校等二元或多元组合的开发技术创新主体。如由政府、企业、学校参与“广东省纺织服装开平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的组建,推动开平市纺织服装产业的科技进步,促进产、学、研结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工艺、装备、测试标准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薄弱环节,提高纺织服装产业竞争力,通过信息服务、技术研究、产品设计以及企业策划推广、培训等方式加大技术革新。

鉴于组合开发技术创新的以下主要特点和我国实际情况,其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1)与专项技术突破的创新相比,组合创新的主要手段是现有成熟或适用技术改进上的多种技术融合应用,其创新的技术起点和难度相对较低,投入少,风险小,周期短,经济效益高。(2)创新范围广,机会多,即蕴含着新生产技术领域的开拓,又更有利于开发实现更多全新产品满足需求和诱导需求。(3)从技术的相互渗透交叉点上寻求新的技术变革经济效应,是专项技术创造性模仿的高层次形式,具有独特的创新竞争优势。(4)推动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和社会生产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充分发挥企业现有技术优势和潜力,促进技术创新的社会联合。

六、模式应用

就当前我国纺织企业实际而言,可用于创新的资源有限,多数企业并不具备率先创新的技术能力。因此,除少数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可以率先创新之外,多数企业可以先走模仿创新的战略,通过模仿创新,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和竞争力,同时也可在模仿创新中加快本企业的技术能力积累,再追逐率先创新。中小企业多采用“滚动积累技术创新模式”。

在现阶段,还可组织实施合作创新战略,基于共同的利益,从开拓和占领同一市场出发 组织合作创新。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可采取国内产学研合作的方式,亦可实行跨国产学研或企业间合作的方式。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实行零起点合作研究和合作开发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作用,加快科技成果转换的步伐,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目前,已有许多规模大的现代纺织企业采用“组合开发技术创新模式”。

七、结论

在实际中,这些模式并不是完全孤立存在的,每一模式也不是简单地包纳一类技术创新,但这并不妨碍从经验方法上对其进行抽象总结。各类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引进、吸收、创新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 黄明朗.纺织服装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分析[J]. 经济论坛,2008,(5):49-51.

[2] 冯德连.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价值判断与模型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0,(12):78-82.

[3] 陈金怡,何新闻.广东纺织服装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8,(11):42-43.

Research on the textile industry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in Guangdong province

TANG Qin,WU Zuo-ji

篇4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1.082

0 前言

当前,随着能源问题的突出,寻找可替代能源成为汽车企业寻求发展的关键,发展电动汽车成为企业行业发展的方向。因此,要注重对电动汽车的技术创新模式进行全面的分析,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

1 对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情况的介绍

1.1 对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的选择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主要的发展方向就是实现能源种类的多样化以及电气化,氢能与电能一样,能够发挥能源载体的作用,实现能源向燃料的转化,因此,成为动力电气核心部件的主要选择,氢能燃料电池成为新能源汽车的最佳选择,被世界诸多汽车企业所追捧,但是,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实现。在我国,电动汽车的发展得到政府的支持,进行大量的专题研究,将发展的重点立足在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两个方面。指出,要大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型汽车,加强对电动汽车等新型动力汽车的研究力度,推动电动汽车的产业化。同时,国外也加快对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开拓,这对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也产生了推动作用,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在技术创新领域。

1.2 对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方向的分析

当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尚未形成完善的配套体系。在当前的电动汽车技术上,纯电动汽车仍为当前阶段的主要类型,最大的难题是电池的性能问题。因此,要确定电池的发展类型,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电池种类,明确优势。通过比较,我国动力汽车电池应以锂电池和锌碳电池为研究重点。

1.3 对我国电动汽车技术发展目标的分析

首先,对车用能源,在近期仍然以含氧燃料为主,从中期来看,天然气是主体,而从长远考虑,鉴于氢气自身的环保性,仍是车用能源转型的重要战略发展目标;其次,为了实现节能和环保的目标,混合动气汽车汽车要加紧研发,尤其注重自主知识产权,推动动力系统的转型;加强政企合作,加快对燃料电池和纯电动汽车的研发,促进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发展;第四,加快锂离子电池的研发,促进其在电机、电控和电池三大领域的研究力度;第五,发展混合动力发展平台,实现规模化,加强商业化;第六,突破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发展瓶颈。

2 对我国电动汽车创新模式的介绍

2.1 以原始创新为基础的创新模式

对于原始创新,主要是完全依靠自身的能力,发挥能源作用,晋宁县重大技术的创新行为,促进商品化,最终获取利润。原始创新是自主创新的最高阶段,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原始创新需要较高的技术研发实力。原始创新在市场显示为开拓的过程,初期彰显垄断性,也可以进行技术转让,同时能够进行技术规范的优先制定。原始创新需要大量的先期投入,企业的资金压力比较大,同时,也承担较大的风险。鉴于创新领域的复杂性,需要执行原始创新的时候进行综合考虑。

2.2 以技术模仿为目的的创新模式

对于模仿,主要是指借组购买技术,实现相关要素的融合,通过对相关技术的改善和进一步开发,实现合理的结合。对于这种创新模式,是将诸多领先的创新因素进行结合,形成私自的核心竞争能力,或者竞争能力,获取经济收益。之所以采取模仿创新,目的是实现自身竞争能力的快速提升。这种模式的创新,在资金投入、风险方面的威胁都较低,同时也能被避免被市场淘汰。模仿创新具有高度的集成性的特点,对于市场和技术,不是开拓者,却也是积极的学习者。模仿创新也需要企业在管理方面水平要较高。立足技术角度,模仿创新节省了大量前期投入,同时,加强了产品的稳定性。但是,模仿创新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模仿创新对企业的要求相对不高,不需要进行技术的长期积累,在短期内,企业实现了市场的占据。但是,如果长期模仿,不进行技术研发和积累,长远来看,无法在市场上长期存在。

2.3 立足技术引进合作的创新模式

对于合作创新,主要是将企业、机构以及大学进行有机联合,积极发挥各种机构的优势。合作创是以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合作创新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承担风险,有效推进研发的进程。这种创新方式风险降低,市场化阶段的速度加快。合作创新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有利于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合作创新加快了新技术进入市场的速度。在合作的过程中,彼此之间需要明确目标和方向,同时,发挥各自的特长,这有这样,才能明确各自的需求,有效发挥整合后的效应。

3 对我国电动汽车关键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方法的介绍

为了实现技术创新,要对创新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要关注电动汽车整体环境的变化,分析诸多影响因素,将其作为整体发展不可缺失的一部分原因,避免独立存在。对于企业环境,包含外部环境,如国际环境、政策、市场环境以及竞争条件等。企业要结合自身因素,考虑规模、技术创新能力、资金实力等,选择不同的技术创新模式。鉴于电动汽车行业处于新兴产业,但是,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环保意识逐渐增强,企业在诸多影响下。都需要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鉴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为了发挥自身的优势,需要谨慎进行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

4 结束语

综上,针对当前电动汽车的发展环境,汽车企业要重视对技术创新模式的探讨,多角度、多方面的研究,寻求符合自身发展的技术创新模式,缓解能源危机。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