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3-05-25 10:4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篇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3―0026―01

一、学校要创设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1. 营造优雅的校园环境。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停留在单纯的口头说教上,而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情境中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形成良好的稳定的行为习惯。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环境,会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影响。校园中的花草树木、名人塑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会触动学生的感觉,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自然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 要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电子信箱方便学生或家长发送邮件,通过电子邮箱收集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可以把它们作为一个专题研究解决。QQ群聊和私聊用昵称能隐藏真名,这样学生与心理辅导老师交流就没有任何顾虑,能够说真话,这种方式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3. 要开展各种集体竞赛活动。学校应该组织各类活动,例如演讲比赛、歌咏比赛、运动会等活动,创设一种竞争、团结、友爱的环境,鼓励学生善于抓住各种机会,通过自身的努力赢得成功与尊重,总结得失的经验与教训,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争先意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教师要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作用

1. 开设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可塑期,往往做某些事情只有三分钟热情,有始无终。我注重给学生讲解有关意志等心理品质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意志是人行动的强大动力,是成为生活中强者的必要条件;锻炼意志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

2.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单靠思想品德课教师是不够的,必须全体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调整与疏通。

3. 有正确的学生观和评价观。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学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打击和负面影响,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形成伤害,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因此,我也注意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经常告诫自己以一颗宽容、慈爱、赞赏之心让学生不断感动与成功。

三、家庭是孩子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替代的场所

1.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随着独生子女增多,父母对子女,一方面因其“独”而过分溺爱,要求过于宽松;另一方面因其“独”对孩子期望值过高,要求太严格。一个被家庭纵爱娇惯的孩子,其行为不是怯懦、自理能力差,就是蛮横、自私或任性等。而那些在专制家庭气氛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则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抗拒,甚至敌意的情绪。这些心理容易导致孩子精神生活的贫乏,心理健康出现问题。

篇2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能够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早已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也被教育实践所证明。多数发达国家在学校开办了心理训练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与服务。我国的北京、天津、上海等大城市的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总结了不少经验;但对于相对闭塞的学校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

二、加强专业培训,提高教育水平

针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行政部门应有计划地在师范院校中开始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教师,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必要的师资保证;要通过教师培训提高在岗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知识,教师在掌握了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上,开足、开齐心理健康教育课,并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才能更好地落实教育计划,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三、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学生厌学是现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心理问题,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嘲讽、相互间缺乏心理沟通,都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抑。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宽松、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消除师生心理障碍的关键,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架起了相互沟通的桥梁,学生就会喜欢上你的课,学习就有了兴趣,学业成绩也就随之有了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就会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这有利于完善学生的情绪状态、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四、优化心理品质,改变评价方式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弱点和不足,每个人都有受到他人肯定和尊重的心理欲望,中学生更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用“放大镜”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并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和表扬,逐步树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正视缺点,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改正缺点,完善人格。不少学生的自卑心理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个别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等生不管不问,对学困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思想和心理压力,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五、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和社会环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口头说教是不行的,还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环境,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和教育。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无时无刻不在触动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使学生在愉悦中受到教育,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

六、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着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彻底改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要注意培养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能力,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磨炼意志,增强自信;要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大对家庭文化生活的投入;要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育方式可直接导致孩子心理疾病的发生等等。

七、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篇3

中职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在受到来自社会生活等多方的压力之下,存在着诸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为了能够更好地预防和消除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其得到健康良好的成长,中职院校应该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心理素质。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建设

目前,多数的中职院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重视程度却不够,并没有把它作为一门必修课,只是作为一门辅助式的课程,对教材的选用也没有针对性,长篇大论的理论知识较多,实用性较差,极大地影响到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要想真正做好中职院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要让中职院校在意识上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要明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中职院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手段,是中职院校不可或缺的教学活动;其次,要组织教师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本校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工作,以此来保证对学生进行因需施教,使心理教育课真正发挥其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是一种职业性与专业性极强的工作。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要有心理学家和心理医生的双重身份。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中职院校要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定期进行培训,多与相关专家进行交流,不断提高其教学水平。

三、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

在中职院校中建立心理健康三级预防网络,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得到及时的防治。第一级预防网络是由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与其下设的心理教育指导中心组成。学校的心理健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下设的指导中心,由有专业心理辅导知识的教师组成,主要负责对统筹规划好的工作进行具体的实施落实。第二级是在学校的各系建立心理辅导站,由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负责,开展具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级是在学生当中成立心理协会,在每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然后由学生会设立的心理部进行统一管理。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心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让他们起到桥梁作用,及时地发现并反映本班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其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四、抓好入学的心理教育工作

中职生虽然是中学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种情形下,许多中职生在入学之初会产生一种自卑失落的心理。因此,做好入学心理教育也是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院校要加强入学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明白学校是外部条件、是外因,自己的努力拼搏才是主导、是内因。学校与成才不是因果关系,自己的努力奋斗是成功的关键。让学生树立信心,让学生学会正确的评价自我,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一种积极健康的环境中进行成长。

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

校园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是一种教育活动的实践。中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在对学生的教育之中拥有特定的地位与使命,中职院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院校更要营造一种先进的校园文化。好的校园文化对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能够为中职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风采、张扬自我个性、释放内心激情、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平台,以此来减轻中职学生心理压力、心理紧张,为其营造一个轻松、积极的校园氛围,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中职院校适时地为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参加社会活动的过程中,了解社会、磨炼自我、完善自我,摆正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中职学生的独立、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中职学生的顽强意志、坚强毅力、竞争意识、互助精神,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使中职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健康、积极、乐观的状态。

六、班主任要发挥自身的引导和教育作用

中职院校班主任是学校教育管理工作中最基层、最主要、第一线的教育者和服务者;是学生灵魂的塑造者;是学生的兄弟和知心朋友;是学校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得力助手和有力保障;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的艺术大师。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当中,班主任工作极其重要,针对学生们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班主任应予以及时疏导和教育,不能对心理存在问题的学生存在任何不满或歧视,而应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到最实、最细、最完美,在学生中真正树立起一个和蔼、真诚、友好的班主任形象,用真情去感染学生。要做到这些,班主任就要有计划、有目的地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年轻人缺少阅历,犯错误再所难免。列宁都说过:“年轻人犯错误,上会原谅的。”谈话是门艺术,批评也是门艺术,只有掌握了这门艺术并且灵活应用,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你的教育,才能达到交流思想、交流感情、教育和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因此,班主任要经常到学生中间去,做深入细致的观察、调查和研究工作,了解学生,把握学生,这样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并想办法帮助学生一起克服。

篇4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正面临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历史时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整个素质教育中起着基础性、动因性的作用。过去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长期被忽视,致使学生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社会变革,新、旧观念的对撞,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生活节奏的紧张,竞争日益加剧,社会生活复杂多变等等。解决中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已成为培养合格建设人才的关键性问题。

我校作为省重点中学,肩负着为高校、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的任务,而重点中学的学生虽学业优秀,认知水平高,但他们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和社会与家庭的高期望,面临着学业发展与全面素质发展的巨大矛盾,使得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难以真正认识和完善自我。我校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尽可能地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其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感到得到尊重和获得成功的快乐。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班队活动等途径进行,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有效地通过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知识渗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教育。毕竟高中学生主要学习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而事实上各学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都蕴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备课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作用,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在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本学科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对学生良好个性的塑造,健康心理的培养起到积极作用。

那么,在中学如何具体结合学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

"留心处处皆学问"。各科教师如果都做教书育人的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上结合学科特点做点文章,当一个心理健康咨询师是不成问题的。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教会学生如何塑造良好的个性,如何培养良好的处世能力,适应社会。如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

1.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将学科知识适时拓展,挖掘学科知识的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处于向成人过渡的时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能力趋于成熟,但对于刚步入高中的大部分学生来说,客观环境的变化,人际关系的变化,以及从被人照顾到自理自学、从佼佼者到默默无闻者的转变,使他们心理产生很大压力,甚至于开始否定自已,这时他们更需要一个更清楚的头脑,一种轻松的心态。于是我们在物理课上讲解压力的概念时对同学们说:"物体间有压力,必定要相互接触且有形变,而长期的心理压力也会使人的正常心理发生形变,形变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就不能恢复原状了。学会调节、释放心理负荷,变心理压力为学习动力;学好物理压力抛开心理压力,你会天天进步。"

在物理中学习参照系时作如下提醒:"同一个物体的运动在不同的参照系中会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要学会正确分析。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能总满足于初中、小学时的骄人业绩而不愿面对现实,更不能只看到现在的暂时落后而自暴自弃。我们要保持的心态是:以昨天的成功为参照系,时刻勉励自已,我能行!以现实的环境为参照系,用勤奋证实自已,我能行!"

同样,在处理与同学、老师、朋友的关系时,遇到矛盾要善于多变换参照系来思考问题,要善于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来替别人考虑问题,"用一个善意的微笑来拉近两个陌生的心灵","用两句温馨的话语来化解一个僵硬的面孔"。善解人意,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

在物理课堂上讲《声波的反射--回声》时,我应用了诗人汪国真一首诗《回声》中的几句话:"你哭它就哭,你笑它就笑;你赞美它,它赞美你;你骂它,它骂你;千万不要和它争吵,最后一声总是它的。"学生在耐心体会和琢磨诗句的同时,体会如何与人相处:"良好的人际关系--以真诚为圆心,以友善为半径的圆","用真诚去换取对方一个笑脸。"同样,在讲牛顿第三定律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也照样可以要求学生应具备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处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科发展历史的丰富内涵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

在光学的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光的本质的认识过程中三大时期的具体分析,使学生体会到追求真知,就要有不畏挫折的顽强意志。如17世纪牛顿提出了微粒说,人们因牛顿的威望而排斥了波动说,以至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科学的发展。学生进一步理解到科学家是不能讲名人效应的,追求真理就要用实验说话,不能盲从大师。

在认识能量守恒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它的规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在能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永动机--十三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期人们研究了几百年,无数次失败的实验宣告了它永远不能诞生的命运。在总结永动机的设计方案时教育学生:"永动机只能是个神话,是我们眼前的一片海市蜃楼。一种不需消耗其它能量而可以不断创造新能量的机器,是不存在的,它已被置于科学之外。而我们在学习中,也应该稳扎稳打,脚踏实地。每天祈求自已成功而不愿付出努力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知识的财富不能不劳而获,学习中没有’永动机’,勤奋和智慧才是成功的源泉,空想不行动是没有用的!"

3.重视自然学科实验的潜移默化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利用实验研究物理学问题不仅能增强观察和分析能力,帮助同学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的教学目的,而且还可以在其中贯穿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严格执行实验室守则,培养学生规范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对公物的责任意识和人身安全意识;鼓励学生手、脑并用,大胆创新,将实验误差减小到最低限度,同时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统筹观念及动手能力;在对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上,要求学生做到严密、一丝不苟,强调观测和记录应以事实为基础,绝不能乱凑数据、弄虚作假,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虚假的实验不会得出正确、科学的结论;虚伪的人不会得到真正的朋友和事业的成功!

实验教学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由这个化学教学案例中的化学实验可以清楚地看出。

但是在课堂上举这样的幽默笑话产生的教育效果从知识上远不及上面的化学教学案例。后者肯定是满教室的哄堂大笑,活跃的是课堂气氛,而前者是教室里学生安安静静的理性思考,给人以心理智慧的启迪。由此可见,用心地设计几个与课堂教学相联系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星星之火",必然能照亮学生们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迷茫而又有时"黑暗"的心田。

4.注意不同领域科学家、文学家、学术伟人的风范熏陶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家、思想家,是他们的忘我精神揭开自然界的一层层神秘面纱,从而不断地推动世界科技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捕捉各学科中优秀的科学成果及其发明者创造者的故事,对学生进行教育。马克思在图书馆看书的椅子下的地面坐出了两条深痕,是他对科学知识的不懈追求,也才有了后来的《资本论》;安培追赶马车的执着;居里夫人四年提镭不懈;法拉第为科学的忍气吞声及明察秋毫;普朗克的大胆假设;伦琴在实验室中的奋战;卢瑟福对实验的精密要求及在培养科学后备力量方面的突出贡献等等,都是将心育融入课堂教学的一个个"亮点"。我们在课堂上应能感觉到学生们听到居里夫人的话:"镭是应该属于全人类的"时的心灵震憾;牛顿的高瞻远瞩:"没有大胆的猜想,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犹如一针兴奋剂;菲涅耳和阿拉果挑战泊松亮斑带来的不仅是波动光学的繁荣,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自信地面对生活的考验;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揭开了闪电--一种人们感到最神秘、最可怕的自然现象的谜底,迷信被破除了,而他为科学甘冒生命危险的壮举和他病逝后简单的墓志铭也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身边的所有学生。

可见,在学科教学中用伟人的事例去感动学生,学生在深入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也学会了百折不挠、谨逊严谨、远见卓识的人格魅力和顽强的意志、良好的情感。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作为教育工作者,作为新世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现有的书本知识,通过开展与学科教学相联系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实实在在的扎实工作,教给学生健康的处世哲学,勇敢地面对社会,从小扬起生活的风帆,不畏艰险,昂首阔步走向成熟。这样才能使中小学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才能扬起素质教育的大旗,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追求完美的人性。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河北教育出版社

石国兴

【2】《高中班主任》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班华 王正勇

【3】《教学艺术》

河北教育出版社

薛彦华 王 慧

篇5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周围的世界是生动思想的源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库,教师应是教育环境的设计师。”班级是学生的第二家园,教师就要在班级环境的设计、布置上多花心思,让环境去影响学生、造就学生。

营造良好的班风,优化隐形环境是首要的。每接手一个新班,我第一要做的就是征集班名、班训、班徽,让学生集思广益将大家的想法凝聚起来,并由师生共同设计、张贴或悬挂。我先后任教的班级有“鲁班班”“阳光少年班”“快乐家族”等,班训有“态度决定飞多高,意志决定走多远”“健康、文明、勤奋、快乐”等。

优美洁净的外在环境也不容忽视。我们可以在教室两侧的墙上张贴名人字画,屋内增添绿化角、生物角、图书角;黑板报上设立固定的“心灵栖息地”“阳光地带”等心理栏目,介绍心理保健有关知识、讲述心理小故事;设置“我们聊聊”信箱,方便学生倾吐和咨询;将班级外墙分给各个小组,让学生为自己的“地盘”做主,经营好楼道文化。这样通过外在环境的美化营造一种舒适和谐、充满浓浓关怀人文关怀的氛围,把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结合在一起。

班级环境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班级归属感,形成轻松、快乐、积极的心态。

二、发挥集体力量培养健康心理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鉴于此,我在班级中实施民主管理,努力营造轻松、自主的班级氛围,让学生过好集体生活。

1.实行班级干部轮流担任制度。另外增设管理岗位,让学生人人有事做;同时细分任务,如每把笤帚、每扇门窗都有人负责,让班级的事,事事有人管。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学生与人交往、承担责任、锻炼能力的机会,从而适度地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2.制定特色奖惩制度。班级以6人组为单位开展竞赛,每个学生拥有一本“学习积分卡”,小组间就行为、习惯、成绩等方面彼此打分;组员平均分为小组得分,小组和学生个人不断累积分数,达到一定的分值可到班主任那里去换取相应奖励。奖励更是多种多样,如一本书、一次继续担任班干部的机会、一次表演的机会或一张奖状等。这种激励方法大大强化了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荣誉感,并且学生逐步学会团结共进,自我效能感也随之不断提升。

此外,我还组织体育、智力、文学等多种形式的班级活动。如今年元旦开展了“多人多足”障碍接力比赛。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健康的心理。

三、利用课堂活动训练健康的心理

首先,上好健康教育活动课。我将思维训练、情绪调控、认知内化融汇到各主题活动中。教学中,我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通过集体备课,设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展开想象的翅膀”“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记忆直通车”等。这种活动更具针对性,训练更为集中,常能取得较好效果。

排演校园心理剧需要和校专职心理教师、其他科任教师联合起来,分析班级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设计、排演。

其次,坚持学科渗透。语文教师可利用文本资源和语文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文有着得天独厚的育人优势:《信客》中无私奉献的送信人;《乌塔》中独立自强的女孩……都是树立人生观,提高道德素养的典型材料;《鱼游到了纸上》叫人学会专注……如执教《纸船和风筝》一课,教师可以增加许多与学生生活有关的心理健康的内容: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和朋友闹矛盾时的情景,再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别人是如何对待、处理矛盾的,然后表演课本剧,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既有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又给原有教材注入了新元素,还有机地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

开展朗诵比赛、综合实践等语文活动也都是学生锻炼成长的阵地。另外,在日记的批阅中实现交流,是师生心灵公共舞好方式。

再次,有计划开展一分钟活动。为了增强学生注意力和记忆力,坚持开展一分钟速读速记活动;为缓解学习疲劳或考前紧张,做一分钟放松活动;为增进师生、生生及亲子间的交往,开展一分钟心里话活动等。

四、搞好家校联合促健康心理形成

篇6

(一)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心理活动对比

大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自主,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不再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学习生活。大学日常生活就形成了一个个个体化的体系。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者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他们往往懂得劳逸结合式的生活,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格外丰富多彩,也会让他们懂得学习的快乐之处,而不是负担。相反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大学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后,他们却变得有些茫然了,当别人在埋头苦干,拼命奋进的时候他们却在虚度光阴,浪费时间,渐渐地变成懒惰,没有追求没有责任心的人,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主要场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学习如何自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根据2009年清华教育研究机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投资”,显示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堂行为与国外高校存在显著的差距。我国高校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自主的参与讨论或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及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谈薄。

由大学生的日常与课堂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日常心理活动往往会严重牵引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活动。日常的表现和个人习惯十分容易带到课堂上,这样就会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从而影响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优秀的日常心理和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优秀大学生想要以健全人格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校的大学生们逐步提升学习的压力也愈变愈重,使大学生们少有机会能够走进音乐厅里面去聆听高雅音乐,大多通过网络、媒体学唱一些流行歌曲已属得益,更不用说对音乐会的策划和组织了。那么高雅音乐在普通大学生心中只能是曲高和寡,从而限制了高雅艺术走进大学生心里的发展途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是不系统的,音乐知识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很少能够了解的透彻。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是十分感兴趣的,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有的喜欢民乐部分,有的喜欢曲艺,有的喜欢欧洲歌剧,有的喜欢hip-hop元素等等。虽然感兴趣,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真正接触了解音乐专业知识的程度还十分浅薄。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肯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上,音乐教育的功能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其他艺术手段无法顶替。

二、综合大学音乐教育价值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生活习惯影响

在校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才刚刚处在一个成型的时期,价值观、世界观正在渐渐形成,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们完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是青少年学生特别敏感而且可以直接接受的教育方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情感可以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于大学生精神影响和滋养。

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已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大力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们整体的艺术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往往在大学里音乐是作为全校公选课开设,而且并非每学期都有。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的音乐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已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但要想要得到在高校全面的重视和发展,笔者认为就应该如同体育、大学英语、马克思思想品格等类似科目来进行全校性的必修学习,使受众面扩大,让大学生们整体提高对音乐知识的重视程度,并受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令人担忧,大部分高校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无规律:学校生活中,很多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执行不到位,该休息的时间都在看电影、打游戏、开卧谈会到深夜,然后第二天不能早起,造成逃课睡早床。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心循环,学习和身体都没有保障。日常饮食不科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睡晚起,没有时间吃早餐,然后去上课,课间休息的时候随便买一些零食,一些学生干脆取消了早餐,形成常年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这就违反了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好的身体,严重了便会影响学习质量。娱乐和休闲生活没有合理地安排:一些学生经常上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没有节制地沉迷于它。

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教育是有着特殊功能的。大学生认识到了美得定义,便会正确看待人生,而不会毫无目标地盲目跟从。不是好的东西不去学习,不是有价值的事情不去浪费时间。大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便会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开启自己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探索知识。

(二)大学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大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自我生活得到自理化、心理自我教育化、自主学习、积极性高的要求。大学四年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专业方向来发展教育的。这种专业化是随着我们的专业不断深化和更新的,也顺应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大学学习首先是态度的转变。进入大学校园,必然从被动到主动。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学校的人才资源,从各种各样的来源吸收好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身好的学习途径,形成自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渐渐地就会自主地去探索研究丰富的知识,懂得明辨是非,有助于树立更好的的人生观。

所有的政治、军事、和文学艺术家,如果他们不懂得音乐,那么他们的知识不算是完整的。发展音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音乐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发挥更好的创造力。保持一个良好的每日心理状态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大脑的灵活应用。因此大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大脑智力的平衡发展,可帮助清晰冷静地思考学习问题,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素质具有很好地牵引作用。

三、音乐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途径

(一)音乐教师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是引导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指导者,换起学生们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是给学生一个思想和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那个自由的空间去形成学生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自己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的课堂行为习惯和方法,是很影响学生们的社会观念的。教师是学生建立培养正确社会观念的直接途径,因此大学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

心理辅导是指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辅导可从生活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和学习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中国的素质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可动摇。学生们靠优秀的教师传播知识,通过学校这个平台得到成长,那么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师首先得具备良好的个人作风为人正直,心胸宽广是教师为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够表里不一,传播不正确的思想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课堂上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要能够广泛地传播正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体会到教师的可依赖性,可信任性。要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培养爱国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们应该从音乐中感到积极向上的氛围,从然把这种态度带到生活和学习中来,使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亲切感。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活跃气氛,起到开导、启蒙和鼓励的重要作用。同样的教师也因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社会阅历,要能够不断地学习有用的知识,使自我得到升华,从而也能够传播给学生以正能量,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不再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师生之间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共同进步。

(二)创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迥然。主要是要让大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通过音乐的渲染来积极向上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利用音乐为大学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结合现代大学生喜好特点,来选择音乐类型,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篇7

大学生是一类承载社会和家庭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他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青春时期,个人价值心理定位较高,面对学业、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容易产生悲观、消极甚至是厌世的情绪和行为。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的预防。

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

心理健康没有统一的定义,但心理健康的人一般应该做到善待自己,善待他人,适应环境,情绪正常及人格和谐。心理健康的人并不是没有烦恼和痛苦,而是面对这些烦恼和痛苦能够以积极的方式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扭转不利情绪,主动适应周围环境。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他们的心理、生理和所处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一变化,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产生问题。

根据严重程度,心理问题一般分为不良状态(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般来讲,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处于第一级别,即处于心理的不良状态,或称为心理困扰型。大学生产生心理困扰问题的诱因主要有同学之间的矛盾、学习的压力、恋爱等个人感情问题、就业压力和家庭变故等。心理困扰的主要特点是不良情绪的持续时间较短,通过休息、娱乐、体育活动等自我调适可以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心理困扰的诱因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其持续时间一般较长,且很难自愈,因此需要配合专业心理医生进行心理治疗。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大学生中开展切实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等教育改革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阵地,其中心理素质是人才素质的基石。其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将有力地促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坚韧的毅力、不屈不饶的拼搏精神和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使他们正确面对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和今后的职场中产生的压力。

三、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措施

第一,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学校要重视课堂教育,还可以定期邀请社会上的教育专家、心理学家等到学校开设讲座,有助于他们快速融入大学的集体生活。

第二,学校要和学生家长建立起便捷的沟通渠道。学校可以及时将学生在校的生活、学习状态反馈给家长,家长也应该将孩子在家的一些情况及时告知学校,双方做好信息共享,共同应对学生面临的心理困扰。

第三,大学生喜欢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课的出勤率相对较高,因此教师要抓住这一有利契机,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体育活动中。

第四,高校应该在校医院建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为大学生提供便捷的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同时要严格做好学生心理问题的信息保密工作。在大学生身边建立心理健康问题咨询窗口,便于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可以有效防止心理困扰等一般心理问题演变成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第五,高校可以为每个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记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对于在问卷调查中发现异常的学生,要重点跟踪。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及时和他们谈话,了解原因,鼓励他们克服眼前的困难,并将了解到的情况及时通报给学生家长,让家长协助学校共同帮助学生战胜心理疾病。

总之,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探索大学生心理疾病预防的重要策略,防范大学生群体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

篇8

1.中学生心理现状

生活环境的改变和学习方面的压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大部分学生感到学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存在厌学、逃学现象;一部分学生心里感到自卑,焦虑,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抑郁,情绪波动大;有的学生由于缺少家庭监管,沉迷网络,这些学生人际关系紧张,较少参加课外活动。

2.心理成因

(1)社会因素。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环境已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生活。它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了方便,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给部分中学生带来了较多的烦恼。尤其是校园周边环境的不协调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网吧、电游室经营者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不顾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变着法吸引青少年。他们沉浸于虚拟世界、网游中不能自拔。这些学生学习成绩下降,精神萎靡不振,甚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与行为障碍。

(2)学校因素。学生在进入中学后一直处于紧张的(应试)教育环境,很多学校心理健康课和素质教育课过于形式化,因此不能得到教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我校,由于大班额情况,师生交流较少,过分重视成才教育,忽视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培养。

(3)自身因素。初中阶段是学生从幼稚到成熟的转折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生理开始趋 向成熟。 青春期的他们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情感,心理活动越发活跃,面临学习压力和生活困境时,容易冲动,逃避,自责,易丧失自信心。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不良环境的影响使他们缺乏自制力,性格上更加叛逆。

(4)家庭问题。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人的成长过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教育模式、、家庭的不完整,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子女交给亲人监管,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正常的沟通,造成青少年自私、任性、孤僻专横的性格,因此人际关系更紧张 。

二、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和方法

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使用,注意发挥各种方式和途径综合作用,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1.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首先,利用校园网开设“心理健康知识”栏目

对初中生而言,心理健康知识较贫乏。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不能正确认识,这种盲目错误的认识就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而信息技术具有及时性,灵活性,资源共享性和隐蔽性的优势。避免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性。因此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辅导更具意义。可以为不同的对象提供他们需要的信息. 例如:在线论坛、网络课堂等都可为学生提供青少年心理健康常识,包括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常见的心理困扰及其解决方法等。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如与父母沟通的问题,与教师之间的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困扰,都可与老师进行在线交流。

其次,加强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为教师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和最新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动态,培训信息,为教师创造一个理论学习空间,这样更有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提高课堂效率。

2.加强家庭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由学校完成是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教育才是主要的。现在的家长大多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身体健康十分关注,却忽视了对子女的心理健康教育,加之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学校、家长应该合力重视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家长学校,家长节假日等多种途径,向家长多提建议,指导家长开展中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另外在家庭教育中严格控制学生的上网时间,要求家长监督学生安全上网,屏蔽不良网站。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多让子女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干力所能及家务活,使其身心健康成长。

3.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

社会是一个大教育场地,其环境的改善对青少年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社会各方面应重视对青少年学生的教育,加强对其正确的引导,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学校、家庭可与公安、关工委、工商等部门进行密切联系与配合,呼吁他们对不良的娱乐场所、设施,积极查处,禁止未成年人进入营业性网吧,一有发现及时举报。严惩“伤风败俗”的不良现象,为下一代的成长尽心尽力。

4.积极引导,树立理想

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信意志是他们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广大教师特别是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用高尚的情操鼓舞人。可利用多媒体课件、板报、演讲等多种方式和途径,让学生从古今中外,身边周围的许多鲜活的事件中感悟到人生的价值和信念的宝贵。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树立远大理想。

篇9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的重大使命,其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课程资源按照存在形态,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各种教材、教辅资料、校内环境、校外环境等,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人力精神资源(主要包括教师、学生、校内工作人员、家长、其他人员)和文化资源(如班级文化、社团文化、学校文化、社区文化、媒体与网络文化等)。

一、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显性和有形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1.各科教材

这里所说的教材不仅包括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所有科目的教材,这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中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中每一主题的精髓,遵循心理健康教育规律,遵循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循序渐进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其他学科教师也要关注中学生心理健康,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素材,不失时机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守课堂这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2.教辅资料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还广泛存在于一些书籍、期刊、报纸中,其中的小说、诗歌、散文、寓言、童话、新闻中存在着大量可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如励志故事、感恩诗歌、珍爱生命的散文,激励人们追求真善美的新闻事件等。另外,大量图片资料以及音频、视频中催人奋进的音乐、发人深省的讲座等也是非常宝贵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不拘一格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以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功效。

3.校内环境

校内的花草树木、亭台楼阁、运动场馆等都是无字的教科书,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都是无声的教材,它们或用绚丽的色彩,或用挺拔的身姿,或用顽强的生命力诠释着生命的活力与珍贵。教师要教会中学生读懂这些不会说话的教科书,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接受书籍对心灵的滋养。对书籍、器材、桌椅、墙壁等公共财物的爱惜也是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4.校外环境

2012年12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中明确指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校外的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陈列馆、展览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公园、孤儿院、养老院、家庭、社区、工厂、农村、企业、公司、商场、部队和科研院所等都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和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基地来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互结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中学生身心的健康和谐发展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提高中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隐性和无形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1.人力精神资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的核心

这里的人力精神资源包括中学生所接触到的一切人群,如教师、学生、家长、校内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社会大众等,但是其中有主次之分,教师、学生、家长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最主要的人力资源。这里只谈这些主要的人力资源中精神层面的因素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教师——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重要的人力精神资源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此次课程改革,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关键因素,不是课程专家、学者和行政部门,而是教师。教师是学生学习资源的发现者,是现有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筛选者和鉴别者。有了优质的教师资源,才能开发与利用其他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作为具有内生性的课程资源的主要生命载体形式,教师自身创造性智慧的释放和创造性价值的实现,是课程教学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在课程资源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仅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最重要、最具创新活力的课程资源。教师的内在素质、外显能力和水平等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优劣。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音容笑貌、精神状态和人格魅力,以及教师自身的经历、经验、智慧、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材性课程资源对中学生起着言传身教的巨大作用。因此,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开发和利用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资源建设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环节。

(2)学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最活跃的课程资源

随着课程资源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展,生命载体形式的学生课程资源也逐渐进入研究视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的学生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问题、作品、困惑、理解、意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丰富的素材性课程资源。中学生是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主体。学生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是最活跃、最根本、最具生命力的课程资源。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对学生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是课程本质和教学“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根本要求,对于促进课程与教学整合、促进学生养成健全人格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已有的学生典型个案,要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的学生问题与困惑,营造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氛围,恰到好处地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

(3)家长——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支持作用最大的课程资源

中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保障。反过来,家庭环境也可能是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发源地,例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等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的情况。因此,教师要与家长密切配合,了解中学生的家庭教育环境与背景,家校协同、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也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这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质资源,将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事例与其他家长、学生分享,起到榜样示范作用。

2.文化精神资源——浸润性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资源中的文化精神资源包括班级文化、社团文化、校园文化、家庭文化、社区文化、媒体(广播、电视、报刊等)与网络文化等。教师在开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这些文化中的正能量,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各种文化中的精华滋养学生心灵,以其糟粕警示学生

篇10

新课标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

1.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社会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人们的心理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上的变换使得他们不可避免地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这些影响中有积极的影响,更有负面消极的影响。由于初中学生的判断是非的能力还处于形成阶段,没有辨别力,这些负面影响会造成初中学生的困苦、迷茫、认识上的混乱,影响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教学实践的要求。初中生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更处于青春反叛时期,将会面对很多的问题,然而他们会由于碍于各种因素不好意思向教师和家长请教,自己在迷茫中挣扎。如,初中生刚刚意识到男女有别,对男女之间的接触和交往非常敏感。如果有男女学生之间的交往密切一点,就会被其他同学传绯闻――早恋。这势必会造成当事人心理上的困惑。事实上,在初中阶段男女之间确实会存在着喜欢,但只是一种简单的好感,如果错误地引导学生,势必给学生的心理和学习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势必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对他们进行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地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3.教学目标的要求。初中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实现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无疑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心理健康成长,学生才能够正确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避免各种消极的态度,顺利地度过初中阶段,更为以后的学习的生活奠定基础。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立足于中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初中教育目标,运用多种手段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1.课堂教学法。课堂教学不仅是初中实施全面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而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基本、最经常和最实用的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会向学生传授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在这些知识中包含着大量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只要充分地挖掘教材本身的心理健康因素,才能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实践锻炼法。学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仅仅有认知是远远不够的,认知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初级阶段,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要实际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而教师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一些活动,创设一些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到情境,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心理实际,进行具体的心理训练,做出正确的心理判断,逐步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3.集体教学法。初中学生已经生活在班集体中,班级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教师要通过建立优秀、团结的班集体,在班集体中营造健康、积极、向上的班级气氛,利用集体的力量对每个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影响。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教师要同时注意把集体教育和个体教育结合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个别问题,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

4.情感陶冶法。教师可以利用一定的情境,通过有教育意义的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感化和熏陶,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如,使用幻灯片、录像、电影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观看有意义的录像和电影,影响学生的思想行为;组织学生进行音乐、美术、舞蹈等的欣赏,陶冶学生的情操,以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5.“两难”教学法。著名教育学家和科尔伯格在论述如何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提出“道德两难法”,这个方法也同样使用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心理问题,从心理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心理判断能力,使得学生在日后面对各种问题时也能进行有效的自我心理调节。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人格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关注全体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价值取向之一。初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达到理想完善的目标就必须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注释:

①张立新.21世纪教师素质纲要[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2):205-207.

参考文献:

[1]林依定,洪俊.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当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素养.思想政治课教学,2005,(1).

篇11

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越来越低,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研究。学校除了专门开设心理健康课外,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实际上,各科教材中都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善加利用,一定可以收到实效。思品课教学由于其特定的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更能深入关注学生的心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应试教育的巨大压力使学生在学业上高度紧张与繁重,加之家庭教育的偏差,以致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学生的精神世界却有走向另一面的迹象。调查资料显示,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近年来中学生因心理障碍不惜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案例时有发生并有上升趋势,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正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的过程。所以,思想品德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二、思品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因素

1.在课程目标方面,思品课更加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思品课的总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在分类目标中进一步明确要使学生“热爱生命,自尊自信,乐观向上,意志坚强”、“初步培养交往与沟通的能力”、“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学会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以及“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2.初中思品教材内容广泛,其中蕴含着相当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如做一个自尊的人、做情绪的主人、扬起自信的风帆、做意志坚强的人等,这是任何其他学科都无法相比的,这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所以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氛围,从不同方面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3.思品课多元化评价方式更易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思想品德课较其他学科更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在评价方式上更重注学习过程评价,由考试科目变为考查科目客观上减轻了应试压力,从而使老师敢于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非知识的生成与落实,学生也更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能最大限度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思品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突出情感目标,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思品课的教育目标设定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改变以往主要着眼于“要知道”的知识模式,强调学生多主动观察、多感受体验、多参与活动,在亲身体验中、在讨论对话中、在独立思考和理解认同中,从而达到学生“想知道” “要知道” “知道怎么做”的教育效果。

2.以良好课堂心理环境为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创设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不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做到允许学生来动摇自己的“权威”。通过自己的言语、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亲切、信任的情感信息,使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爱,并营造一种充满真情与关爱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情的感染、爱的激励,得到美的享受,在兴奋中发扬成绩,在微笑中认识不足。

3.充分利用心理教育资源,达到心理教育效果。《思想品德》教学中处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对思品新课程内容加以梳理,即能挖掘出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例如:八年级思想品德中的亲子关系、同学友情、师生结伴同行、诚信等;九年级教材中的正确对待学习压力、我的责任等其中也不乏正确看待自己、锻炼心理品质、善于调节情绪、磨砺坚强意志等与中学生心理紧密相关的内容。

篇12

现在的中学生中,存在着一些极其不良的心理,例如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如若任其心理发展下去,既会干扰学校教学的顺利开展,更为严重的是影响中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必须引起心理健康教师的高度重视。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于和谐的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去改变中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必须对他们进行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首先要做的便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师生关系问题,改变以往的位居学生头上的想法,构建新型及平等的师生关系,以自身的健康心理去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良好的人格,才会对学生起到影响教育的作用,就可以让中学生喜欢接近我们老师,打心眼里乐意与任课教师交流自己内心的思想,愿意和老师做知心朋友。只有这样,就可以为学生搭建一座彼此信任、相互尊重的桥梁。

二、开展班级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开展班级活动,就可以增强中学生的团结性,改变以往的不良的人际关系,是一个极其有效的培养中学生团结合作的途径。为了扭转班级学生中所缺少的团结合作意识,改变学生的私心重、孤僻不合群、具有叛逆心理、对同学漠不关心等不良心理,我将心理健康教育寓于班级活动中,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如组织中学生举行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要使一个集体充满生机,首先取决于班级每一个成员,只要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种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健康心理,任何困难都可以战胜。

三、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