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2:5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生猪养殖管理技术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6)18-0057-03
党的十昭示着我国已进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而全面的概念。它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和谐发展的价值目标,同时也是一种积极、和谐的实践状态。教育的目的与生态文明的内核一致。生态应该是和谐的,教育也应该是和谐的。高职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弘扬生态文明时代主旋律,将人才培养模式与生态文明价值精神结合起来考察,从注重技术力一维的单向度线性模式转向融合技术力、文化力、生态力①三维的多向度、立体新模式,“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积极推进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以技术力奠定高职人才培养基础
高职教育自兴起之日起,便高扬“差异化”,强调应用性,主张从普通本科高校的固有发展模式中跳出来,适应以工业化、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为主要表征的现代化需求,培养紧缺高级技术职业人才,解决专业知识和就业岗位的脱节现象,更好推进现代化实践进程。这是高职教育的初衷所在和立教之本,也是其矢志坚持的发展理念。当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高新技术产业及以技术为强大支撑的诸如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设计服务和金融服务等行业正在释放日益强劲的牵引力和推动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技术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产业经济发展的势头。理论和实践一再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技术力教育理应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高职教育与其他学历教育的最根本区别。
虽然高职教育发展自始至终高扬技术力的旗帜,从未敢怠慢,但从技术力彰显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产生的速度与质量来看,表现得仍然有所缺失,在某些关键行业和领域甚至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在较大程度而言,高职人才所能胜任的岗位所体现的“技术品位”还不高,有的甚至还有些“低阶”。高职人才在技术力上普遍存在几个自相矛盾的问题,一是能应用但应用不纯熟;二是有技术但技术不高端;三是有应用能力但无研发能力。可以说,这是制约高职人才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高职教育需要认真思考和审慎抉择一个问题:究竟是打造“新型农民工”,还是培养“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前者显然违背了高职教育发展的初衷,后者显然是对初衷的坚守与超越。
“高技术品位职业人”的培养正好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要加强技术技能积累,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的要求。有纯熟的技术应用能力、掌握高端的技术、具备良好的技术研发能力,这就是一个“高技术品位职业人”所应该具备的技术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职人才的技术力培养,绝不能将人与技术割裂开来,不能让人被技术“牵着鼻子走”,而应让人左右技术,不仅左右其应用,而且左右其创新与研发。一言概之,高技术品位职业人必须深谙技术应用和研发的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明了如何应用技术,如何更好地应用技术,如何将不好的技术替换,如何将好的技术进一步优化升级,将高技术品位的理念牢牢记在心里,将高品位的技术牢牢攥在手中。这就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技术力层面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以文化力支撑高职人才培养体系
学者王永丽在《文化力》一书中提出了文化力的内容,认为文化力包括文化竞争力、文化创造力、文化生产力、文化思维力、文化先导力、文化和谐力、文化凝聚力等在内的21种类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文化政策促进发展行动计划》中一语中的:“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1]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文化力越来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指标,越来越成为人与人之间价值实现差异的决定性因素,而不论作为整体意义的人还是作为个体意义的人。“文化力是人的素质提高和全面发展的终极力”[2]。
在知识经济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下,原本重文化轻技术的本科院校深刻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瓶颈,千方百计弥补技术教育短板,寻求文化与技术的有机融合。越来越多的本科院校正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致力于培养有文化、有精神且有技术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教育“重技术轻人文”、“只重职业”不见人的培养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缺乏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长期看来是不可持续的,是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高职教育要在竞争中持续占据有利地位,除了一以贯之地发挥其“技术操练场”的作用,更应增添其“技术发明馆”和“精神塑造园”的功能。换言之,高职教育除了一以贯之地发展其技术力,更应花大力气提高和发展其文化力,让文化力成为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最重要支撑。文化力教育融技术―思想―人格精神于一体,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依笔者看来,文化力教育应包括文化知识教育、文化能力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知识教育更加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文化能力教育更加注重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文化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思想、道德、法律和心理素质。相对于科技力等硬实力而言,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高职教育应培养有思想,会思考和创新;有能力,会学习和创造;有素质,会做人和做事的高文化力人才。
三、以生态力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方向
如果说现代化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应用教育时代,素质教育要求下的高职教育进行的改革处于素质教育时代,那么第三个改革的时代已经悄然来到,即生态教育时代。将生态文明价值理念融入教育理念是大势所趋。生态文明与教育在价值上具有同一性,都以人的全面、个性发展为立足点。生态文明价值目标能够引导教育目的更加人性化、德性化。生态文明时代呼唤教育的生态化,呼唤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人才。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是当今和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高职院校要在我国高等教育地位趋稳,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以生态文明为价值目标和实践状态,以此为蓝本重新审视现行人才培养模式。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发展脉络中对其确立和发展进行逻辑分析,不难看出,现行高职教育模式实际上是工业文明的培养模式,功利主义、经济主义、技术主义色彩较浓重,不利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长此以往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不能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从根本上说,当下时代教育的主题,即生态教育时代,叠加了应用教育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将人的发展视线从人与人的关系延展到人与自然关系的审慎思考和慎重抉择中,从脱离了自然的人与人的关系思考延展到了与自然唇齿相依的人-自然-人的关系抉择。很显然,技术力奠定基础是应用教育时代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文化力支撑体系是应用教育时代和素质教育时代要求的综合体现。无论是技术力还是文化力,从根本上说,均未能彰显自然之于人的先在地位以及人对于自然的敬畏责任,未走出人类中心主义的藩篱。生态文明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时展的主旋律,高职教育应走出一条学生――社会――自然三大系统之间持续共荣、和谐共生的人才培养新路子。
高职人才培养应综合应用教育、素质教育和生态教育的价值要求,除了以技术力奠定基础,以文化力支撑体系外,更加需要培养、锻造出一份“生态力”,让其引领方向。生态力一方面引领技术生态化,一方面引领文化生态化,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生态化转向。生态教育时代的人才不应仅仅懂技术和文化,更应懂生态,注重生态整体价值。未来社会对人才的标准绝非是会技术操作、懂技术发明、守法讲德而已,取而代之的必定是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最优的产品,以最低的环境代价换取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不以牺牲环境、破坏生态系统平衡为代价求得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总之,生态力将成为未来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也是技术力和文化力能否持续发挥作用的决定性力量。
“技术力奠定基础”、“文化力支撑体系”、“生态力引领方向”是生态文明时代向高职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尤其是“创新”、“协调”、“绿色”发展理念的积极回应,更是高职教育本身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形势所应做出的明智抉择。
参 考 文 献
[1]金元浦.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EB/OL].[2015-03-12].http:///2008/01/21115872944-2.shtml.
[2]孙粤文.试析文化力之于中国梦的五重价值支撑[J].实事求是.2015(1):92-94.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Should Focus on Technical Force, Cultural Force and Ecological Force
Lu Yan Hu Xiaoyu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9-0059-02
近几年来,新平县戛洒镇重视畜牧产业发展,通过政策、资金、技术扶持、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使生猪养殖模式转型升级加快,规模化生产迅猛壮大,产业提质增效明显,其主要做法是培养典型示范户,引领周边群众发展生猪养殖,树立起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在当地典型和示范带动作用,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畜牧科技推广工作,长期参与指导该生猪养殖专业合社组织实施,见证了该民营养殖企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曲折发展历程,现将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供同行参考。
1 戛洒镇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概况
戛洒镇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位于新平县戛洒镇大田村委会大平掌村小组,总体由18户生猪规模养殖户组成了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最初在2005年成立养猪专业合作组,2005-2007年政府部门为全组提供无息贷款48万元,2008年至今全组获畜牧扶持贷款1 830万元。产销合作社于2014年12月14日成立, 截至2015年底,共出栏商品肥猪7 000头,出售仔猪5 500头,销售收入达2 000多万元。2016年6月时,合作社生猪存栏3 600头,其中能繁母猪153头(其中LY母猪141头,一般良种母猪12头),杜洛克种公猪6头,商品猪3 411头,建设有标准化育肥猪舍、仔猪保育舍、母猪舍共计 11 525 m2,有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养殖重点技术研发团队,目前合作社生猪存栏3 600头,预计2016全年可出栏商品猪8 000多头,仔猪6 400多头,收入可达2 272万元,占该小组农业收入90%,占农户总收入的 85%,通过多年卓有成效体制改革和养殖技术创新,合作社实现了规范化管理和规模化经营目标,养殖经济效益显著。
2 存在的问题
2.1 组织化成度不高,总体实力较弱
合作社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形成专业化、生态化、市场化、产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但在内部组织化管理和生猪科学养殖技术运用等方面,缺少一套高效运行综合管理机制,阻碍了生猪产销专业合社长促稳定发展。
2.2 应对多变市场抗风险能力有待于加强
对生猪市场预警估量观测、管理风险、烈性传染病风险、防疫风险、疾病风险及市场风险缺少分析和研究,应对各种市场风险能力减弱,使产销合作养殖风险增大。
2.3 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该合作社是弱势群体的联合,资金短缺、积累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市场信息不灵是制约产销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主要因素。通过多年培育和扶持,专业合作社虽然不断发展壮大,但小生产与大市场难全面有效对接,养殖综合生产水平不高,政府扶持和养殖方式创新没有建立长效机制,致使生猪养殖转型升级和市场的开辟力不从心,难以应对市场、价格和竞争机制的影响,在市场价格低迷时抵御能力弱,制约了生猪养殖发展。
2.4 缺少养殖技术行家和管理人才
现有合作社成员虽然多年从业生猪养殖,积累了不少养殖经验,但合作社经营者组织经验不足, 缺少行之有效的合作社运转手段与机制,难以将各个成员的生产设施、设备包括生产资料进行合理的调配与使用,现有的养殖技术更新慢,社员外出学习培训意识不强,定期研讨养殖技术次数不多,生产中遇到困难和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养殖观念转变和养殖模式创新能力弱,对外界畜牧业发展动态和趋势不了解,以及在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营销方面没形成综合配套体系和机制,畜产品总体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养殖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2.5 动物疫病风险依然严峻
养殖产销专业合作社按实施方案和技术措施建立健全了检疫、隔离、消毒、免疫等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执行,传染病风险有效降低,但受周边地区疫情不断、养殖区定期疫病监测评估少、疫病检测种类和范围窄、科学养殖水平不高,养殖管理制度不完善,缺少专业防疫支撑体系和专家指导等因素的影响,加之近年来动物疫病种类增多,病毒毒株变异加快,家畜交易频繁, 养殖地净化困难,疫病防控难度加大,使老病尚未净化,新病传入的可能性增大,生猪养殖防疫形势依然严峻。
2.6 品牌意识不强
养殖专业合作社能否拥有知名品牌、强势品牌,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大平掌生猪产销专业合作社多年致力于生猪养殖的研发和技术攻关,探索出了有效的管理和养殖技术,在变化莫测的市场经济中稳步发展,生猪年均出栏率逐年上升,养殖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显著,但没有及时申请相关产地认证,产品认证,没适时打造形成属于自己的品牌,市场占有率和产品知名度低,商品转化率及经济效益低。
3 应对措施
3.1 推进养殖专业合作走标准化生产路线, 健全机构,完善运作机制
按照合作社组织章程,通过召开社员会,群策群力,重点对生猪养殖发展趋势和动态展开分析研讨,适时修改养殖各种管理制度和更新养殖技术,着重解决社员养殖中遇到的养殖困难和问题,以便及时解决管理矛盾和规范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整体水平,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努力推进生猪养殖产销合作社进行产业化经营,实现生产与市场的无缝对接, 从而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收益。
3.2 把生猪养殖抗市场风险能力纳入常态化管理机制
一是要做好市场监测,加强信息引导,依托水塘镇年交易20万头生猪交易市场距戛洒较近的优势,进一步强化生猪生产和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密切关注生产形势变化,加强形势研判和走势预测,及时市场预警信息,实现以养殖户手机为终端,在互联网上建立电子信息服务平台,实时与养殖相关的市场信息,确保养殖场、养殖合作社能根据市场波动变化合理的调整生产规模,有效避开可能出现的潜在的市场风险。二是要优化猪群结构,淘汰老龄、生产性能低的母猪,组合优质种猪群,保持母猪数量并提高其质量,提升种猪生产能力和猪群质量。
3.3 整合畜牧产业项目资金,扶持合作社的发展
要积极引导合作社整体发展,强化政策、资金、技术扶持,开展养殖模式及市形势分析,合理按需求适度组织生产,着重加快落实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和生猪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养殖保险等政策组织落实,技术措施方面具体指导好新技术、新方法、 新品种、新设施设备在养殖合作社生产中的推广与应用。全面提高生猪养殖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和培强壮大。
3.4 提高社员养殖技能和管理水平
一是要按计划和要求适时组织社员集中讨论生猪养殖关键技术措施,及时调整养殖方式,更新管理方法,着重运用落实好“种、料、管、免、检、监、 测、销”综合配套体系和机制;二是选拨部分社员到大型生猪养殖规模养殖企业、畜产品交易市场、畜产品加工企业学习养殖管理及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培养出一批善管理、会经营、懂技术团队;三是合作社可试行与科研单位签订技术服务及人才培养协议,壮大团体技术力量,逐步提升养殖技术整体技能; 三是结合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工程,组织社员集中培训、外出考察等形式,让社员了解畜牧发展动态和趋势,逐渐转变社员的养殖观念和实现养殖模式创新,使养殖效益充分发挥。
3.5 加强疫病防控,保障生产安全
在当前,生猪养殖作为重要的农产品再生产产业,相关人员对其需要投入适量的生产要素,所谓的生产要素就是指一些饲料、养殖设施、仔猪以及劳动力等。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有助于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对于养猪的经营者来说,对生猪养殖就是为了能够在已经定量的资本投入中获取更高的养殖效益和生猪利润。根据现阶段已有的生猪数据来看,其都是以生猪单位增重为主要基础,来对不同养殖规模的生猪成本效益来进行分析的。
一、不同的生猪养殖规模输出成本的变化
1.关于总成本的变化。根据相关生猪养殖的数据资料得知,在2010年到现如今这个阶段,关于生猪养殖规模的形式,也就是散养、小规模、中规模以及大规模这几种饲养模式。在这种几种饲养模式中,生猪都是以每千克增重成本输出逐年都在呈现上升的态势。这种态势分别是从2010年的6.80元、6.22元、7.55元逐渐上升到2014年的13.28元、12.35元、12.40元以及12.99元。对于生猪养殖规模,则就需要输出的成本增重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其他几种不同的饲养模式。
2.生猪单位增重的物质服务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根据相关数据表明,关于生猪的养殖成本有明显的上升态势。关于生猪的成本比重的含量,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即生产成本和土地成本。土地成本在整个生猪规模的养殖中所造成的影响比重要比生产成本比重小。因而,土地成本在生猪规模养殖成本中占有绝对性的作用。关于生猪的生产成本,其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即物质服务成本和人工成本。根据这两种指标来评价生猪的养殖模式,也就是衡量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这四种养殖规模的输出成本。根据相关数据的显示,近几年对生猪物质服务以及人工成本都与生猪养殖规模的大小呈反向的变化。具体来说,就是生猪养殖规模越大,其单位所占的物质服务成本也就不断增加,而生猪单位随占有的人工成本就会随之降低。通过这种情况能够得出,对生猪进行大规模的养殖对劳动力效率就会提高。对于同样的生猪物质成本也就会高,其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今后生猪养殖规模的生产发展走向。散养的生猪养殖模式与规模养殖比较的话,散养会在很大程度上消耗更低的物质服务成本{2}。在所有养殖规模的形式上,只有人工成本是远远高过于其他三种的生猪养殖模式,由此可见,生猪养殖损耗的生产成本和总成本是最高的。
3.直接费用合间接费用的变化。关于物质服务成本,其主要就是分为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通过相关数据显示,在2010年开始,生猪养殖损耗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开始逐渐呈上升的态势,并且这种上升态势还会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扩大而继续上升。
在近几年,关于生猪的间接费用在随着其规模的不断扩大而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生猪单位增重的管理费用以及财务费用的降低。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能够说明生猪养殖管理的水平在不断地提升和改变。
二、不同生猪养殖规模增重收益的变化
1.单位增重的产值。根据相关资料的显示得知,在2010年与2014年之间,生猪养殖的四种模式,也就是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在这几种模式中,生猪每千克增重的总产值在总体上是呈现上升的趋势,在2010年的7.31元、7.29元、7.34元和8.07元,都在2014年中逐步增加为 14.25元、13。77元、14.09元和14.39元。根据这四种生猪养殖模式得出,除了特殊的年份外,生猪每千克增重的总产值中时所有规模中养殖效益最高的,而其他三种的养殖模式都是以先后交替来排序的,并且其产生的差距也比较小。
2.生猪单位增重的净利润。根据近几年的发展得出,散养、小规模、中规模和大规模者几种养殖模式下,生猪的每千克净重净利润都会在不同的年份之间呈现不规则的波动,特别是上下波动的幅度特别大。其中幅度最大的就是散养模式的生猪波动最大,而其他三种的养殖模式产生的波动较小。这个现象就能够说明,现阶段的生猪市场盾散养的养殖效益是有一定的影响的,也就是说散养户对生猪的养殖是很难抵御市场的风险。除了个别的年份外,中小规模的生猪养殖每千克净重的利润是处于比较高的价值。
三、发展策略
1.坚持 “适度规模”的原则,进一步的推进生猪养殖的发展。根据当前我国对生猪养殖发展的状况,为了能够更好的发展生猪养殖,相关人员不能够只是扩大生猪养殖的规模,而是要能够发挥出其养殖规模的优势。相关部门也要不断的鼓励和引导来使散养户不断的扩大其养殖的规模,并且能够逐渐向小规模的养殖模式进行过度,通过这种方式来有效的提升其对生猪养殖的抗风险能力以及盈利能力;除此之外,还要能够记忆不得发展中小规模的养殖模式,从而提升生猪的生产水坪。
2.科技创新。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的促进生猪产业的发展,养殖户可以将科技来融入到生猪养殖的环节中来,其可以通过对营养与饲料配制技术、健康养殖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力提高对生猪规模养殖的技术管理水平,从而能够有效地提升经济效益。
3.政府要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和就业机会。在当前的农村,大都是老年人以及幼小的儿童,而农村中的青年人却很少。造成这种现状主要就是由于农民发展水平低下,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转向城市发展。长期下去不利于农村的生猪养殖发展以及生猪饲养的效率。面对这种情况,当地政府就要不断的提高其生活水平,政府也可以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来提供青年人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能够改变农村生猪饲养效率以及青年人过少的现状。
四、结语
综合上述得知,生猪单位增重的人工成本随养殖规模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其就已经说明大规模养殖生猪的劳动效率最高,从而体现了生猪养殖规模所带来的优势,但由于其物质服务成本相对于其他规模来说,则比较高。并且生产成本和总成本依然处于较高值。关于散养生猪,其净利润波动幅度最大,其他 3 种规模养殖方式相对较小,说明生猪市场波动对散养方式的影响最大。生猪单位增重的间接费用呈逐年降低趋势,主要是由管理费与财务费降低而影响的,这种情况就说明了我国生猪管理水平总体在逐年提高。大规模养殖生猪的间接费用及直接费用也是一直明显高于其他 3 种养殖方式,这就说明了我国当前的生猪的管理水平并没有得到较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敬学,沈银书.我国生猪规模养殖的成本效益与发展对策[J].中国畜牧杂志,2012,18:5-7+11.
[中图分类号] S82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5-0239-01
1 我国的生猪养殖现状
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来看,我国的生猪养殖规模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猪消费国与进出口国,因此,在生猪养殖行业,我国在世界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但是,随着生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现代化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也开始显现。因此,笔者将在本文中着重论述生猪的养殖技术,旨在加强生猪养殖的规范化以及科学化,更好地为养殖户朋友服务。
2 生猪养殖技术
2.1 对养殖环境作出改善
首先,要对猪圈周围的环境作出改善,既要适当的考虑到猪圈内的阳光照射问题,又要大幅度地减少夏季阳光直射的问题。因此,笔者在此给出的建议是,夏季,可以在猪圈周围合理种植一些阴凉、可遮蔽的植物;冬季,可以采用现今广泛流行的大棚等技术,同时及时打扫猪圈内的卫生,及时对生猪进行疫苗接种以及清洗身体等活动。特别注意猪出圈的时候对猪圈内的粪便进行清理,避免细菌滋长,影响生猪的生长环境。对养殖环境的改善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起环境因素帮助生猪养殖达到最佳水平。
2.2 加大养殖密度
从养殖密度的角度出发,当然是养殖密度越大越好。养殖密度越高,猪在吃饱之后的活动空间会被极度压缩,因此生猪通常会选择休息睡觉,吃完就睡的生猪更加容易长肉。这样做的方法一方面能够节省出大幅度的建猪圈的费用,同时,能够加快生猪的养成速度,最快程度的帮助养殖户朋友获得经济效益。但是养殖密度也不能过大,一旦养殖密度过大,出现疫情后会难以控制,给养殖户朋友带来沉重的经济损失。
2.3 养殖终点的选择
对于生猪来说,一般的养殖户通行的做法是在养殖到200斤左右即宰杀。在生猪的体重达到200斤左右后,其体重增长曲线逐渐趋于缓和,而且其增长的多为肥肉,性价比比较低,在市场上没有一个好的行情。在生猪养殖到200斤之前,其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因而200斤左右作为养殖终点是最为合适的,也是现今市场上公认的养殖终点,不同品种的猪可能其养殖终点略有变化,但是总体来说变化幅度不大。
2.4 对于猪仔的选择
生猪的生长情况一方面取决于养猪户给予的生长环境,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仔猪的品种。一般来说,杂交代数越多,其猪仔品质越高,因此,养殖户对猪仔进行选择时,要注意那些品质优良、多代杂交、广受好评的品种。
2.5 对饲料以及防疫方面的控制
对于生猪的养殖来说,饲料一直是占的比重较大的一块,在生猪养殖的不同时期,要根据实际情况对饲料的组成进行一定的变化。同时注意对营养的控制,不能出现某一元素的投放量很多而另一元素投放量很少,这样会造成生猪生长的不均衡。在此,笔者推荐全价料,这是目前我国生猪饲养行业的大势所趋,也是经受了实践的考验的。
同时,要对生猪的防疫作出重点的监控,首先要按照检疫规定接种疫苗,接着对一些疾病做一些基本检查,另一方面,对猪的身体表面以及肠道内的寄生虫的检查也是必不可少的,对寄生虫的检查往往在初期便能够帮助养殖户朋友发现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切实防止疾病的发生以及流行。
2.6 饲养方面的管理措施
首先,对于猪仔的环境控制要合理,对于猪龄为一周内的猪仔,要为其保持一个恒温、恒湿的环境,同时,可以定期使用红外线或者紫外线灯对猪圈内进行消毒,确保其健康成长。其次,一般猪仔在哺乳阶段的吸奶比较困难,因此需要人工的帮助。接着要做的便是注射补铁剂以及对猪仔进行过仔并窝处理,对每头猪仔的补铁剂的注射量也要作出控制,根据现行的科学成果,一般注射一次补铁剂其中铁的含量控制在100毫克左右为宜。同时,根据母猪的母乳的不同情况,合理分配猪仔,将母猪的母乳最大化利用。
一般来说,在猪仔出生一周内就需要学会饮水与饮食,在猪龄为半个月后即可开食,断奶的时间点选择一般在一个月左右为宜。同时注意对猪圈内的卫生进行消毒,切记要对仔猪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切实防止猪瘟这一危害性极大的疾病。
在对猪仔的管理方面,需要根据每头猪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组管理。例如,根据猪的品种、习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力等情况,作出分组,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对饲养管理计划作出调整。一般来说,将每组里分15头猪左右为最佳密度。在分组之后,要对猪进行“调教”,以便于对其日常行为作出控制。例如,控制其在固定的地方饮水、饮食以及排泄,这样不仅有利于集中统一管理能够方便打扫卫生。其次,在生产管理的过程中,要密切注意猪的排泄情况,因为一般的疾病都会在粪便中有所反映。同时,对于猪的精神状态以及皮肤情况也要作出一定程度的评估、了解,如果发现可能爆发疫情的可能要及时向卫生检疫部门报告。
3 总结
总得来说,我国的生猪养殖技术已经是相当成熟的了,只是由于一些养殖户不根据相关的操作流程来养殖,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相关的养殖户朋友在生猪的养殖技术上能够有所突破,在提高生猪的养殖技术的基础上,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借此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转变生猪生产方式是健康养殖和提高养殖效益的必然要求。XX年10月,**畜牧局组织人员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据调研结果显示:农村散养受农村留守人口减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加之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根本性改变,生猪饲养量直线下滑。大户养殖在未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以前,虽在养殖数量上有所增加,但养殖场建设存在防疫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人畜混居、污染严重、效益低下、抗风险能力差等诸方面缺点,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猪产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猪数量和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村散养难以供给社会生活的需要,推行规模养殖,转变生产方式成为破解难题的最佳办法。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科学化、健康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 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
2 生猪疾病的危害
生猪疾病带给养殖户经济方面的严重损失,而且还给人们的生活及身体健康带来不良影响,一旦病猪流入到市场,被人误食将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高热病的症状表现为非典型,它的反应生长期较慢。生病原因多半由生猪的发热性传染病转变成消化道病变、胃部溃疡等症状,再加上药物滥用而引起中毒所致。由此引发母猪的繁殖,率高,却配不上,生崽却奶水不足,断奶后幼猪体重偏小,弱子增多。当发病后对中大型猪相对比较容易康复,可一旦发病中大型猪的死亡率将超过10%,更有甚者发病率最高可达到90%。多器官衰竭综合症及死亡的生猪依旧时常发生,管理条件和养殖条件差的猪场,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养殖场,直接给经济效益造成严重损失。因此,应根据市场环境和养殖情况综合分析生猪疾病防控体系建设,对促进我国畜牧养殖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生猪疾病防控对策措施及建议
3.1 提高养殖卫生条件,加强消毒和维护
目前,我国现阶段大规模生猪养殖场较少,养殖环境、卫生状况等方面多数达不到标准化的认可,而且生猪的病原传染性极强,因此,生猪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就需要加强对生猪养殖卫生环境的管理和提高,积极实施生猪疾病防疫及控制,采取以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的主要策略。切合实际的做好生猪治疗措施,在引进猪种时严格把关,绝不能够因贪图便宜而引进处理猪苗,而且在引进种猪后要有充足的隔离观察期,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到养殖场内,尤其是要禁止生猪收购车以及收购人员进入到养殖场内。
同时,还应当做好猪场的消毒工作,猪养殖场外应当每半个月更换一次消毒剂隔离带,过道、走廊应当每星期换一次,并选用高强度消毒剂,猪舍栅栏内应当1至3天进行高强度消毒一次,应选用沾了消毒水后的扫把、粪锹进行轮换使用,尤其是在生猪病发高峰值期间,更应该加强对猪舍的卫生管理,把生病疾病严格控制到最降。
3.2 完善畜牧兽医体系,加强兽医队伍建设
我国政府应当加大对各城、乡镇的畜牧兽医体系建设,加强兽医队伍建设,认真落实具体相关防控工作。目前,各城、乡镇的动物防疫管理体系和动物防疫技术力量,都与防疫工作的迫切需要和严峻形势存在差距,因此,必须要加大对兽医队伍建设的扶持,提高人民群众的学医热情,鼓励广大群众投身到完善畜牧兽医体系的工作当中去。还应当组织各养殖企业或养殖户学习畜牧疾病的防控知识,提高自身关于生猪疾病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能够处理和提出针对性措施,为兽医队伍建设增加后续力量。
3.3 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格监测生猪疫病
建立各城、乡镇府对生猪情况的实时检测机制,降低生猪重大疾病发生、发展与流行的可能性。对各地方的牲畜交易市场和肉食品交易市场严格把关和审察,并且应该进行实时监控。如发现生猪、病死猪一定要深埋,对出售病死猪的一定要严加惩处,并且派相关防控人员到宰杀现场进行观察,以确保病源的蔓延。
3.4 规范生猪管理,采用新技术、新方法
生猪养殖户应当以科学的养殖方式为引导,对生猪可能引起的各种疾病进行合理用药,加强对生猪饲养的管理,做好生猪疫苗的接种工作。采用最新的药物技术方法和最先进的科研成果,规范生猪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通过合理化联合用药、防疫疫苗推广以及兽医技术人员的正确指导等科学方式,对生猪疾病实施防控。因为在疾病的防控当中,只有以科学技术为导向,推进、发展生猪的疾病防控体系,才能够真正的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才能够为以生猪防控为主的工作目标,实现长期稳定的开展和生猪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5)08-0248-01
最近几年,我国中央政府高度重各项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国家的惠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之下,大规模的养殖户开始了生猪规模化养殖,我国的生猪养殖产业逐渐进入到了一个全新发展的新时期。现如今,生猪养殖产业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并很快已经成为我国养殖产业中十分优势的标志性产业。生猪规模化养殖产业在满足社会大众对猪肉的消费需求的同时,对促进其他农业产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现阶段在生猪规模化养殖实现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采取对策解决。
1 生猪规模化养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1 养殖场选址工作不到位
生猪规模化养殖的要求将养殖场设置在远离城市和公路的地方,但是在养殖场建设和选址过程中,很多养殖场都选择接近村庄和公路,整个养殖场的周围环境也十分差,在养殖场周围比较低洼,很容易导致污水堆积,同时,猪圈在建设和设计过程中,通风性能和排水功能较差,养殖场整体厂房所占的面积不大,在猪场选址和建设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科学性,很多头猪都集中在一个大厂房中养殖,这样就很容易导致疾病迅速传播,而且一些厂房内的饲养设施功能建设不足,设备建设不齐全,饲养环境简陋。
1.2 饲养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很多养殖场中,饲养员通常都是临时聘用的,因此,这些工作人员都不具备正规养殖场工作的经验,在饲养管理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专业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饲养人员多是都是从周边农村雇佣过临时打工的剩余劳动力,并非是真正从畜牧专业或者兽医专业毕业而来的工作人员。这些不具备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多数都是第一次从事生猪规模化养殖操作,因此,对于猪饲养管理过程中所具备的饲养风险、市场风险以及疾病预防好养殖场管理方面的意识较差,不熟悉整个规模化饲养过程中所应该具备的操作流程,导致很容易出现养殖方面的各种问题。
1.3 新品种引种不够规范
引种问题一直是制约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因素。在猪产业发展过程中,由于种猪的繁殖和发展存在滞后性,导致了现在的养殖场能够真正实现自繁自育的养殖场十分少见,大多数的养殖场都是通过采用多种途径来进行种猪的引种。这种引种方式就会导致种猪来源的健康问题十分不确定,同时,很多养殖户在引种过程中缺少必要的检疫措施,从而将一些传染性很大的疫病带进入到了养殖场,对养殖场境内的其他种猪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2 生猪规模化养殖管理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分析
2.1 深入贯彻和落实相应的政策和方针
生猪规模化养殖对促进本地区农业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同时也应该引起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关注。最近几年,我国颁布实施了很多关于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具体方针和政策。例如,现今生猪养殖过程中依然存在的饲养密度较高的问题,就需要我们必须从严格控制好疾病预防工作为工作的重点,要其实将疾病预防工作放在饲养管理的首要位置上,并以此对养殖场饲养管理人员的防疫意识进行全面的提升。地方政府部门还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加大对相关政策和规定的宣传和教育,从而不断提升饲养管理者的科学饲养意识。
2.2 选择合理养殖场位置
为了能够切实保证人口密集地区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所产生的影响,在选择场址过程中年,应该将养殖场的位置尽量选择在地势较高,阳光光照充足,以及通风环境较好和接近水源的地方。同时,还要注意选择的位置还应该与化工厂、工业企业、屠宰场和禽易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场址必须远离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的企业三公里以上的距离。此外,在对猪的圈舍设计过程中,应该采用多点式的设计方案,这样就能够显著预防疾病快速的传播和发展,而且在整个场房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必须对周围环境、圈舍和饲养用的器具进行定期的消毒,从而切实防止传染源的出现。
2.3 强化饲养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生猪规模化养殖场内的饲养人员是生猪饲养的最前线的工作人员,因此,其在进行饲养管理过程中,必须加强针对这类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同时,在培训过程中还要注重提升饲养管理人员的疫病防御意识和相应疫病紧急处理操作技术能力。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采用识讲座以及发放相应书刊、光碟等措施来帮助养殖人员进行养殖生猪方面的知识科普,定期的组织养殖人员进行技术方面的学习,促使其不断的掌握新型的技术和技能,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科学规范化的生猪养殖工作。
参考文献
[1]闫振宇,陶建平,徐家鹏. 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和省际差异及发展对策[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2(01)
[2]谭莹,李大胜.生猪的规模化养殖与环境保护:困境及选择――基于美国生猪产业养殖经验[J]. 中国农学通报. 2010(13)
1.1生态猪遗传改良技术
随着生物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现已引进多个外国优良生态猪品种,这些生态猪品种的优势为:生长速度较快、生猪瘦肉率较高等等,但是其缺点在于生猪肉质较差,无法满足中国人对于猪肉口感的需求。我国现有的生态猪肉产品口感符合中国人需要,但其生长速度较慢,因此,应加强生态猪遗传改良技术,采用杂交及基因改良技术,将不同品种的生态猪加以优选,从而培育出更为优质的生态猪品种,使其具备生长速度快、肉质口感及口味好的新型生态猪品种。
1.2生态猪饲养技术
生态猪饲养是其养殖技术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首先,应加强对养殖场周围环境的调查工作,南寨镇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夏温差较小,其气候十分适宜生态猪养殖,当然,应具体分析养殖场附近实际特征,结合地域特点综合加强生态猪饲养技术。其次,引入国外先进饲养技术,国外在生态猪养殖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果,养殖场应依据南寨镇气候及地理特征,有针对性将国外更为科学和全面的养殖技术引入国内,提升养殖场生态猪饲养水平。例如,国外普遍采用的早期断奶技术对生态猪养殖具有积极影响,根据生态猪种类、科学的将其母猪与仔猪分离,有效提高仔猪健康水平,促进仔猪迅速育肥。最后,正确认识生态猪放养的重要性,为了提升生态猪肉质及口感,应及时将生态猪定期放养,在放养过程中根据生态猪种类及生长周期特点,对其进行科学饲养,进而改善生态猪肉质。
1.3生态猪远程监控技术
生态猪养殖中,可引入远程监控技术,尤其在大型生态猪养殖场中,可在猪舍内安装养殖自动监测设备,针对猪舍中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加以检测,并实时传至养殖场服务器数据库之中。通过这一形式,养殖人员无需经常到猪舍中人工测量,只需要在计算机前实时观察猪舍内部参数情况,并远程遥控温度、湿度控制器,从而为生态猪营造更为适合的生长环境。另外,还可以在猪舍中安装网络摄像头,摄像头捕捉的画面也实时传送至中央服务器中,装置人员通过摄像头能够及时观察到每一头生猪的生长状态,并为生态猪建立健康档案,将生态猪饲养情况、健康情况、环境温湿度、免疫情况等信息记录于健康档案之中,如一旦发生生态猪疫情,该健康档案可成为生猪疫情治疗的重要辅助信息,有效降低生猪疫情对生态猪养殖场造成的损失。
1.4生态猪粪便污水处理技术
传统生猪养殖中,生猪会产生大量的粪便和污水,一经排放会对养殖场周围空气、水体及土壤造成严重的污染。而生态猪养殖更加重视周围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可将沼气技术引入生态猪养殖之中,在养殖场低洼地区修建沼气池,将生猪在产生的粪便和污水排入沼气池中,保障生猪猪舍的整洁与卫生。同时沼气池中的粪便和污水通过发酵,产生大量的沼气能源,能够为养殖场提供热能,该热能也可以用于猪舍的取暖。沼气池发酵后,剩余沼液和中的细菌因发酵而被彻底杀灭,可作为农作物种植的有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大量的磷肥和氮肥。
2生态猪养殖发展趋势
2.1生态猪养殖产业化
产业化是当前生态猪养殖的重要模式,众多大型养殖场采用更为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养殖成本,提升生态猪养殖的经济收益。除此之外,应加强生态猪养殖户的管理,对于小规模的生态猪养殖户,可采用企业+基地+养殖户的模式,即生态猪企业与农村养殖会签订相关合同,由企业为养殖户提供仔猪、饲料等原材料,养猪户按照企业要求进行生态猪饲养与管理,并在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之下为生态猪做好防疫、饲养工作,待到生态猪达到出栏标准后,企业按照合同签订价格回收生猪。当然,这种模式与大型养殖场相比,其缺陷十分明显,但如能做好生态猪养殖户的管理与监督工作,此种模式具备极高的现实意义。
2.2生态猪的自然放牧
生态猪的自然放牧十分重要,通过自然放牧,为生态猪提供更多的活动时间及活动场所,能够有效提升生态猪的肉质及健康水平,同时,自然放牧状态下的生猪,其原始性和生态性表现更为出色,是当前国外生态猪养殖重要技术方向。因此,在生态猪养猪过程中,应加强生态猪自然放牧工作,促进生态猪的健康成长。
随着目前生猪价格的上涨,畜牧业的发展特点与影响慢慢的体现出来,生猪养殖行业作为农村畜牧业的重要基础组成,在这个日益变化的市场态势影响下不断的发展与进步,成为农村畜牧业养殖的社会焦点。
1 生猪饲养中体现价值凸显
社会发展生猪养殖业向规模养殖发展的新道路。原因是环保不过关、农村散养户、小型养殖场等消退,给一定的波动,加上前几年动物疫病的难治难防,生猪免疫力如有下降,若遇到高热、寒冷、转群、运输、变换饲料等因素,就造成应激性疫病的发生,养猪业风险明显加大,散养户无不承担着这种风险。
2 生猪价格变化对当前生猪产业的影响
2.1 目前生猪产业表现出的散养户迅速退出,规模养殖较快发展的特点,对生猪产业形势带来了很大影响。现如今生猪价格迅猛发展,形成单一模式:规模场模式(如大量饲养能繁母猪、来产生大量商品)。随着规模场的发展对场址的要求更严。规模养殖后,投入多、风险大,对疫病的防范更严,场址要求地势稳定高燥,有足够的面积,封闭隔离,有利于粪污处理。建设投入增大。养猪业走上规模化后,养殖基础设施标准高,建设量大,一次性投入就很大以及产床和饲料加工等设施配套、沼气环保设施大量提高养殖成本。
2.2 养殖技术要求更高。规模养殖后,养殖密度大,品种优良,对饲养管理和防疫保健技术要求更高,并要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规模场生产经营不是任何人能创办经营成功的,需要有一定素质和懂得专业技术的专业农民才能完成。
2.3 环保压力巨增。原有的散养模式分散在千家万户,粪污不多,和户用沼气及庭院经济容易结合,粪污易消化利用。规模养殖后,养殖数量多,粪污量大,若没有专门的环保措施将会给当地环境构成威胁。
3 生猪养殖业的发展规划
3.1 生猪产业发展,一是要抓住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关健环节,二是围绕规模经营转变工作重点,抓住规模养殖场建设的关健环节特别重视场址选择。充分考虑生物安全、建筑安全、种养循环、持续发展的原则,多处考察,反复论证,最好选择交通便利、水电充足、地势高澡、缓坡向阳、安全可靠、发展空间大的地方。
3.2 跟随国家生猪生产与建设原则,采用:母猪配种区――母猪分娩哺乳区――仔猪断奶保育区――生长育肥区的四阶段自繁自养生产流程。依据国家标准、生猪生产和技术要求,其设计原则为:母猪饲养方式以小栏群养为主,定位栏饲养为辅;产床产仔,保育栏保育,然后进入育肥栏育肥,整个生产关系。
3.3 生猪规模养殖的建设一是要按照“养殖模式和规模―选择生产核算各类猪存栏数和栏位数确定各类建设面积选择场址总体规划布局―分类建设”的程序设计建设;二是重视布局设计,规模养猪场的生产管理特点是全进全出、一环扣一环的流水式作业,所以在总体布局包括生活区、生产区、生产隔离区(病死猪处理室、隔离舍、粪便处理区)三个区;三是充分考虑到规模扩张与后续发展;四是要抓住封闭隔离、环境清洁、便于排污、便于饲养管理等重点,充分考虑环保污染治理与和种养结合循环发展。
3.4 严格按照国家建设标准和省农业制定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模式建设,建设别注重排污渠、隔栏、舍面坡度、墙体粉刷、窗户结构等易犯错误的细节应符合标准。
3.5 注重养殖技术。规模化生产后,技术标准化与制度化。总结完善形成符合本场实际的各类猪生产技术规程和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制度,然后定岗定责,员工根据各自的岗位,按照所涉及的技术规程和生产管理制度要求操作到位即可,管理人员跟踪搞好督促与考核,确保生产正常开展。
4 规模化养殖场工作重点
4.1 发展现代规模场建设。今后工作重心要突出发展现代规模场建设,有条件的规模养殖户模式的发展。
4.2 规划设计与生产监管。规划设计要做到根据养殖场投入能力和想法,帮助养殖户搞好策划,确定养殖规模和发展方向,严格选址,详实规划设计,才能达到整体规划,分步建设,长足发展;生产监管就是督促业主按照《畜牧法》和《动物防疫法》进行标准化生产,确保生产健康发展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产业化建设为中心,促进全市生猪标准化养殖,建立健全生猪养殖标准化体系,把生猪养殖业建成资源节约型、生态循环型的优质高效产业,促进我市畜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二、总体目标
按照圈舍标准化、饲养科学化、管理规范化、品种优良化的原则,建设示范户3000户,发展年出栏5万头以上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场1个,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养殖示范场12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适度规模养殖户150户,100头以上的1500户,30-100头的1350户;建成“500”模式标准化猪舍200栋,“150”模式标准化猪舍450栋。完善生猪人工授精站17个,完善标准化监测体系建设,重点推广规模猪场建设、生产技术规程、环境管理(GB/T17824.1-3)系列标准,推广“500模式”(一栋标准化猪舍,一批养殖500头)和“150模式”(一栋标准化猪舍,一批养殖150头)。主推品种为优质三元杂交猪,猪舍全封闭,有保温隔热材料,有供暖、降温设施,自动料槽、自动饮水器。建有无害化处理及粪污处理、防疫设施。按无公害生猪生产标准,生产无公害生猪产品。完善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实现一建三改和“猪—沼—菜”、“猪—沼—果(草)、“猪—沼—粮”、“猪—沼—鱼”循环生产模式,保证生产过程无污染排放。示范区建成后,全市年出栏优质三元猪达到80万头,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量占全市养殖总量的80%以上。
三、实施方法和步骤
(一)实施方法:以牧兴种猪有限公司(市第一种猪场)、市福康养殖有限公司(联农合作社)、市三旺农牧有限公司、襄樊中宏发牧业有限公司等12个万头猪场为中心示范区,逐步形成以兴隆镇为中心向全市辐射的种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市和以吴店镇、刘升镇、鹿头镇、七方镇为中心,向全市及周边地区辐射的商品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市工作格局。实施“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标准”的农业标准化推广网络,坚持标准化示范和循环经济发展相结合,建设标准化养殖模式。
(二)实施步骤:1、启动阶段(年元月至12月):宣传生猪养殖标准示范市项目,进一步细化完善示范市建设的总体计划目标,制定示范区实施方案,并在全市组织实施;建立质监、农业、畜牧等部门和龙头企业联合标准化技术工作组,研究制(修)订符合本市优势和特色的生猪养殖技术规范标准(包括:生猪精细养殖管理技术、商品猪群生长发育参数、无公害生猪养殖技术规范、标准化猪栏圈建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疫病检疫测报、饲料推广应用、猪肉产品质量安全及市场营销等方面形成协调配套的综合标准体系),并实施;明确示范市示范标志,牧兴种猪有限公司(市第一种猪场)、市福康养殖有限公司(联农合作社)、市三旺农牧有限公司、襄樊中宏发牧业有限公司等12个万头猪场加挂“省级示范市”标志牌;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和培训,通过新闻媒体、印发资料、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向社会各界及生猪养殖企业、农户广泛宣传标准化生猪养殖的目的意义,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
2、全面实施阶段(2012年元月至12月):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举办农业标准化种猪养殖技术培训班,培训生猪养殖标准化技术推广人员150名,深入开展服务活动,组织实施“生猪养殖标准下乡入户工程”,提高标准推广应用水平;大力推进畜牧业标准化经营,培植和发展一批关联性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场)和农户,壮大块头,形成优势,实现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每年新增10个生猪养殖小区,新建一批“150”、“500”养猪模式,扶持人工授精配种站(点)和良种扩繁场建设,鼓励和支持示范龙头企业实施ISO9001、ISO14000、GAP和HACCP等标准体系认证,为争创畜牧标准化养殖强市奠定基础;发展标准化生态养殖,推广“猪—沼—菜”、“猪—沼—果(草)、“猪—沼—粮”、“猪—沼—鱼”等立体生态健康养殖。加快良种工程建设,在龙头企业、养殖小区和养猪大户中推广优质品种,农村饲养条件相对较差的推广地方品种猪与外来良种猪二元杂交;大力推行标准化猪栏圈建设,推广“三位一体”的建栏模式,改善养殖条件,标准化栏圈建设的农户达到70%以上;组织开展科技攻关,贯彻执行《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重点研究解决涉及种猪饲养、繁殖、重大疫病防治、污水处理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以标准化建设为支撑,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
3、巩固提高阶段(2013年元月至8月):大力推进名牌战略,积极培育“标准化农产品”,制订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猪肉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建立健全猪肉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强化质量管理,推进产品认定、认证和品牌开发,确保肉品符合质量安全标准。加强示范区管理,开展检查、指导工作,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示范市建设水平,增强示范效应,充分利用龙头企业营销窗口实施绿色营销,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完善营销机构,健全信息网络,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猪肉产品标准化市场。
4、总结验收阶段(2013年9月至12月):构建及时、准确、高效、权威、便捷的农业标准化管理信息平台,做好资料的收集归档和呈报工作,迎接省级的考核验收,进一步提高示范市产品的知名度。
四、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60-04
一、发展规模化养殖的必要性
我国是世界养猪大国之一,生猪出栏量、猪肉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同时,猪肉在肉类总产量中占绝大部分。具有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明显、产品质量保证优势的规模化养殖方式得到迅速的发展。规模化养殖是我国生猪养殖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是保证食品安全、提高生产效率、平抑市场价格、实施环境保护必须迈出的发展之路。
首先,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猪效益、提高农户经济效益的需要。其次,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降低市场风险的需要。再者,适度的养殖规模。是完善传统生猪养殖方式、促进生猪业发展的需要。最后,适度的生猪养殖规模,是加快新农村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
二、生猪规模化养殖现状及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一)生猪规模化养殖发展现状
生猪养殖在我国农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生猪不仅是我国肉类食品的主要来源,而且是我国农户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占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8%~10%左右。2000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各种政策措施,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等多种形式的养殖方式,实现规模养殖水平的提升。表1反映了我国生猪出栏量、存栏量及产量的逐年上升,生产规模逐年扩大,适度规模养殖在不断发展。
在国家对生猪养殖不断加大扶持力度的背景下,云南省生猪产业发展较快,规模化养猪场迅速发展起来,农村地区的生猪养殖模式从农户散养到规模化养殖的趋势正在逐渐加大,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养殖将是农村今后的主导养殖方式。
(二)农户适度规模养殖存在的问题
1.规模过大导致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按照科斯的理论,企业的经济活动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规模的扩大超过一定限度以后,内部管理成本的增加额会大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的降低额,从而导致成本上升。所以规模经济对于不同企业有不同的要求,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经营规模是最合理,我们将这样的规模水平称为适度规模。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
然而目前,我国在推进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同时,片面追求面子工程,规模过大导致单位成本上升,引起规模不经济,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也在日益突出。
2.环境污染问题突出。规模化养殖要求建设大量的养殖场或养殖小区,而养殖场会产生大量的畜禽粪,加上一些不良的管理办法、不合理的经营方式、掠夺性的生产运作,使大量的猪粪、尿各种废物及臭味急剧增加,带来的是水污染、土壤污染以及大气污染等综合环境污染。大量的养猪场对环境污染不仅表现在这些方面,同时还表现在病原体通过粪污扩散和传播,对人畜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如果发展养猪产业不重视环境保护,最终将被地方政府出自于“以人为本,保护环境”的目的“驱逐出境”,从而断送在当地发展的前程。
3.滥用饲料添加剂。生猪养殖过程中,应补充何种饲料添加剂及补充多少量,主要取决于生猪的日粮状况和实际需要,同时,饲料添加剂的选用还应符合安全性和经济性的要求。在实际生产中,少数饲料生产与养殖企业,为追求个体利益,在饲料中使用违禁的性激素、催眠镇静剂和肾上腺素等。近年来,一系列与饲料有关的危害人畜健康和食品安全的事件相继发生,如二恶英以及“瘦肉精”事件等。
4.饲养方式传统落后。我国生猪养殖虽然总体上来看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部分地区饲养方式依然比较传统落后,采取的是传统集约化养殖方式,很少采用现代化养猪的生产工艺。集约化养猪方式只是高密度的饲养方法,是现代化养猪的初级阶段,而现代化养猪的内涵主要是在集约化的基础上程序化,其生产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
三、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发展规模化养殖,实际上也就是养殖企业对适度规模的寻求过程。影响农户生猪养殖规模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如生产成本及收益、技术因素、土地因素、资金因素、当地政府政策等等。
(一)养殖成本及收益
生猪养殖成本是指生猪生产过程中为生产该产品而投入的各项资金(包括实物和现金)和劳动力的成本,反映了为生产生猪而耗费的除土地外其它各种资源的成本。具体包括直接费用、间接费用和人工成本三部分。其中,直接费用中的仔猪进价、精饲料费、青粗饲料费、饲料加工等项目和人工成本是总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生猪养殖收益是指生猪养殖给养殖户带来的经济利益,衡量指标是收入和利润。
规模化养殖能否顺利开展以及选择何种规模养殖,受养殖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各不同养殖规模的单位成本不同,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单位成本最低的规模来饲养生猪;另一方面,收益也影响着适度规模的选择,单从收益角度考虑,农户会选择收益最高的养殖规模。所以,养殖成本及收益是发展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农户要综合考虑成本及收益,进而选择养殖规模。
(二)养殖技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猪养殖技术决定能否发展规模化养殖。不同的养殖规模对技术的要求不同,大规模养殖需要现代化、先进的、生态的养猪技术,而农户散养或小规模饲养则对技术要求相对不高。我国是养猪大国,但生猪产业发展进程较慢,技术相对落后。几年来,一些新兴生态养猪技术(如发酵床养猪法)的出现,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规模化养殖需要先进的养殖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农户选择养殖规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技术水平、基础设施等条件来相应作出合适的选择。
(三)土地资源
生猪规模化养殖需要建设养殖小区或养殖场,而养殖小区或养殖场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土地,所以,土地资源也是影响规模化养殖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四)资金来源
任何生产活动都离不开资金的投入,生猪养殖也一样,要发展规模化养殖,必须有一定的资金来源。养猪场的选址、建设、仔猪的购买、饲料费用、养殖过程的人工成本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因此,养殖户能否取得大量的资金来源,影响着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五)政府政策
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除了受经济因素和市场环境的影响外,还受非经济因素政府政策的影响,而且政策因素对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影响非常大。一般来说,鼓励性的养猪业产业导向政策会促进农村养猪业的发展,限制性的产业导向政策则可能阻碍农村养猪业的发展。对规模化养殖户实施一定的优惠政策和适当的补贴政策,能促进规模化养殖的发展。另外,对规模化养殖采取低税收政策或免税政策能提高农户发展规模化养殖的积极性。
四、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的确定
(一)模型构建
1.模型假定。资金来源有保障;各生产要素可自由组合;技术支持有保障。
(三)经济规模的确定
所谓经济规模,就是能使得养殖户的利润最大的饲养规模,因此,经济规模的确定,只需求利润函数的最大值。
五、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的对策建议
(一)技术指导
近些年我国生猪养殖与以往相比具有养殖方法和技术日益科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的特点,这对农户的养殖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农村养殖户由于文化程度比较低,养殖技术比较欠缺,主要是长期从事生猪养殖积累下来的一些经验,不能适应现代化养殖的需要,更不能应付猪病多发的局面。因此,相关部门应举办各种培训和函授教育,向养殖户传授生猪养殖技术、防疫技术、管理技术,使他们能适应新形势下规模化养猪的需要,推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的发展。
(二)资金支持
要大力发展生猪规模化养殖,除了要有一定的技术支持外,资金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国家有关部门应从加大农业财政投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着手展开支持工作,为生猪产业的发展解决资金难题。一是加大农业财政投入,特别是加大对土地流转、种养结合、农机设备、农业风险保障等方面的补贴力度,对参与推进规模化养殖发展的种养殖企业、合作社、销售企业还可以运用产业倾斜政策,采取减征或免征增值税、贷款贴息、用地用电等优惠条件,以促进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针对生猪饲养业融资难等问题,政府应从以下几方面采取措施:(1)推广和完善生猪养殖政策性保险,增强规模化猪场抵御市场风险、疫病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以提高企业的信用评级,减少养猪企业的融资阻力。(2)推广小额贷款,支持农户适度扩大养殖规模。(3)运用贴息等方式,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规模化猪场贷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规模化养猪发展,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三是加大对农村小规模生猪养殖的资金投入,一方面,建立生猪行业稳定发展基金;另一方面,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的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保障生猪市场供应。
(三)社会服务
我国生猪饲养还存在着大量的散养农户,技术推广以及相关技术服务工作难度较大,加上农户科学意识淡薄,只有让农民真正看到新技术的利益才能得以有效推广。要实现适度规模养殖,新技术的推广必然是社会性的、公共性的服务内容,是政府需要重点关注的环节。政府应促进科技服务的发展,形成以养猪业协会为龙头、以大专院校为中心、以各种实用培训机构和综合站点为辅助的系统体系,有效提高科技服务的效率。此外,养猪户整体文化和技术素质较低,要加强对他们的职业培训工作。同时,政府部门要促进养殖服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加大投资力度,加大科技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养殖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健全和不断完善,能使养猪户安心生产且不盲目跟风,有利提高生产效率。
(四)风险防范
养猪业是集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疫病风险于一身的行业,因此,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风险防控显得尤为重要。自然风险的防控上,养殖户应采用现代的先进技术,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养殖,增强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经济风险的防控上,应从政府和养殖户两方面来加强,政府要发挥好宏观调控的职能,使生猪产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养殖户要关注市场动态和价格变动,适应市场变化,适时作出调控,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疫病防控上,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特别是基层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增强动物疫病防疫检疫的能力;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疫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和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努力提高畜禽防疫和检疫率;建立重大动物疫病紧急反应机制,严格动物疫情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和扑灭机制,严格执行强制扑杀染疫畜禽及同群畜禽的制度。
(五)市场监管
要实现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应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一要建立和完善规模化养猪的相关法律法规,使环保部门等相关部门在执法时做到有法可依,同时也为养殖户提供法律参考。二要加强环保部门的监管,环境污染严重是当前规模化养猪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要解决这一问题,环保部门要加强监管力度,严惩污染严重的养殖户。三要建立和完善生猪产业经济预警系统,实时反映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猪肉市场价格变动规律,引导养殖户选择适宜的养殖规模。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基金研究项目“农户生猪养殖适度规模问题研究”,编号2012J080。]
参考文献:
1.李桦,郑少锋.生猪养殖规模及成本效益分析[C].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
2.何亮.临河养猪业效益分析规模化经营问题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
3.谭美英,武深树.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考[J].2009(4)
4.孙凡花,贾永全,姜明明.利用灰色局势决策研究我国养猪生产适宜规模[J].2006(6)
5.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
6.马丽军,丁丽敏.管理会计[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
一、生猪生产情况
(一)养殖及生产现状。当前,我市从事生猪养殖的群体有三种:一是规模养殖户(场),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0头以上,由于投资大,规模大,市场风险对其冲击最大;二是生猪养殖专业大户,其特点是以养殖良种猪为主,规模一般在年出栏、存栏10头至100头之间,价格涨跌对其影响较大;三是农户家庭分散养殖,其特点是家庭养殖以土杂猪为主,一般一家出栏、存栏10头以内,受市场的冲击相对较小。目前,全市现有729个养猪场。重点扶持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厂,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
(二)加工销售现状。我市现有生猪屠宰加工企业(点)42家,其中市区10家、县区8家、乡镇屠宰场24家。截止上半年,全市已加工生猪887139头,同比增长39.4%,销售猪肉66317吨,同比增长36.9%,猪肉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销往外地从20__年的6500吨增加到20__年的6800吨,增长了4.6%。
(三)饲料、兽药生产现状。我市暂无兽药生产厂家,兽药经销场所分布广泛,经销的建曲、止泻散、胃肠活、二妙丸、三苏片等品种,基本上满足了我市生猪养殖户对兽药的需求。现有各类饲料加工厂70余家,年生产能力达80余万吨。生猪饲料品种主要有母猪料、大猪料、乳猪料、配合料、育肥料、浓缩料等品种,产品主要销往本市及周边各县(市),为生猪生产养殖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市场价格现状。全市猪肉价格自20__年由18元/公斤(均价,下同)持续上涨后,一直高位运行到20__年4月份,最高单价达24元/公斤,后经过多次涨跌反复,至20__年7月才基本稳定在22元/公斤左右,预计今后一段时期全市猪肉价格将继续保持目前水平。
(五)养殖保险现状。全市生猪养殖保险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公司经营,农民自愿,政策支持,以险养险”的原则,保费来源本着“政府补贴一点,业主(农民)缴纳一点,保险公司在费率上优惠一点”的办法推行实施。今年中国财险保险公司试点开展生猪养殖保险,现已为260户规模养殖户6万余头商品猪及母猪进行了投保,保险金额6039万元,已决案件1055件,已决赔款132万元。
二、生猪生产取得的成效
目前,全市推行了以养殖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利益为纽带的多方共赢机制和集金融支持、良种推广、政策保障、技术服务、风险防范为一体的生猪养殖产业化系统工程,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养殖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大力发展生猪生产形成了共识。
(一)发展思路清晰,工作措施得力。
年初,在市委十一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上,把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和畜牧项目建设列为全市“十项重点工程”。按照“规模饲养带普养,大户带小户,公司加农户”的总体发展思路,我市加大了对生猪生产、屠宰、肉制品深加工企业和种猪生产企业的引进,产业化畜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江苏雨润集团、山东金锣集团、四川四海集团等一些实力较强的全国知名畜产品加工企业相继落户我市。同时,我市加快了种猪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了对养殖龙头企业的招商,相继有森宇种猪场、星河种猪场、万达种猪场、金诚种猪场等一批万头生猪生产企业建成投产。这些龙头加工企业群体和种猪场的落户极大地推动了我市产业化畜牧业发展的进程。
(二)生猪防疫及品种改良工作登上新台阶。为抓好生猪防疫各项工作的落实,全市先后召开了畜牧业生产推进会议、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和饲料及动物食品安全工作会议,组建和完善了有关畜牧兽医人员、驻村干部、村社干部参加的监控队伍,做到了人员到位、工作到位、责任到位;同时加大了排查力度,做到镇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确保了防疫工作的落实;在品种改良,着力推广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三元杂交猪为主导品种,生猪优良品种率已达90%,三元杂交商品猪已达70%以上,生猪质量得到极大提高,逐步实现了“稳定数量、提高质量、扩大加工、增加效益”的生猪发展目标。
(三)深入开展科技进场入户工程。我市已经连续二年在全市开展畜牧科技推广年活动,制定了畜牧科技推广活动方案,全市通过办班培训、讲座、技术人员包场、包户等形式,普及推广现代化、标准化畜禽生产管理技术,畜禽标准化养殖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和应用。去冬今春举办各类养殖技术培训班170余期,培训人员近2万多人次;开展科技下乡、科技大集、科技进乡入户等活动10多次,无偿赠送各种科技资料1.5万余册。省畜牧局、省奶业协会在我市分别举办生猪、奶牛养殖技术培训班3期,邀请加拿大种猪协会会长王爱德先生、华东农学院养猪专家开展养猪科技专题讲座等,参加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生猪的人工鲜精配种先进技术已在全市全面推广,全市已建立了15处生猪人工授精站,还有8处正在筹建之中。
(四)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养殖发展加快。今年进一步加大规模养殖大场、大户、小区的发展,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原种猪500头以上的原种猪场、二元母猪300头以上的扩繁场和年出栏商品猪200头以上的育肥场,以这些规模养殖场、户、小区为基点,全面普及畜禽标准化养殖技术。此外,我市还重点抓了2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场为
典型,下发了《畜禽养殖场(小区)养殖档案》,并按照有关技术标准要求,对每个养殖小区(场)派驻了监管兽医,强化了技术指导和监管措施。全市已发展养猪小区149个,养猪大场(户)637个,专业户10435个。饲养量超万头的种猪、商品猪场达10个,种猪场47个。现有种猪场47个,其中省级重点种猪场5个,原种猪场3个,全市原种猪达8000多头,二元母猪达到18万头。(五)大力培育具有一定实力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近几年,市委市政府狠抓投资环境建设,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大力培育生猪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税收、用地、信贷、项目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围绕提升畜牧产业化发展水平,集中精力把畜产品加工企业群和养殖龙头企业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坚持围绕项目建设抓服务、抓协调,全力组织推进,抽调精干力量为项目建设服务,为项目建设排忧解难。佳木斯市北方金锣公司于20__年9月建成投产,设计年屠宰加工生猪100万头。森宇牧业于20__年招商落户我市,经过几年的发展企业种猪存栏已达2200头,每年可以向市场提供优秀种猪1.2万头,商品猪2万多头。20__年该企业与加拿大合作投资2500万元合资建设的中加森宇伯乐种猪育种中心于20__年10月12日正式投产,成功引进加系原种猪628头,与加拿大同步育种,现已成为我省原种猪最多规模最大的种猪生产企业。据6月末统计已产仔3800头,预计8月份开始将投放市场销售。雨润集团签约在我市桦川县建设一个万头种猪场和二个5万头生猪生产基地。目前,雨润集团200万头生殖屠宰加工项目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1月份可建成投产。在全力抓好雨润集团200万头生猪屠宰项目建设的基础上,南京雨润集团已经确定在桦川县投资建设2个生猪饲养量为5万头的大规模标准化生猪养殖场和1个万头的种猪场。前期手续基本完成,计划万头种猪场今年建成投产。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养猪行业逐渐形成了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即种猪—商品猪—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
(六)金融部门全力支持生猪产业的发展。佳木斯农村信用联社严格把握贷款投向和投量,遵循区别对待、优化结构的信贷政策,坚持以广大农户为基础,以养猪专业户为重心,以生猪养殖基地为支柱,以生猪加工屠宰龙头企业为载体的信贷支持原则,既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又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大力推广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生猪养殖。对资金需求相对更大一些的生猪养殖专业大户,信用社根据其具体情况,将授信额度扩大到20万元,以满足其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需求。20__年佳木斯信用联社信用社发放授信贷款1650万元,所有授信贷款无一形成不良或欠息的情况。
三、生猪生产存在的问题
我市生猪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仍存在着大量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养殖规模较小,自身发展缓慢。多年来,我市养猪业规模小,多为农户零星分散饲养,饲养量占全市90%,加大了进入市场的交易成本,同时农户市场信息闭塞,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市场对生产、销售的导向作用弱,养猪业靠自身滚动发展非常缓慢,特别是在目前养猪效益较高的情况下想要继续扩大经营规模。存在着资金短缺的问题,一方面,一些农户有发展畜牧业的强烈愿望,但投入大,农户没有资本金积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认为投资畜牧业风险大,有惧贷心理,加之贷款额度小且手续烦琐,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贷机制,很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丰富经验的场户及加工企业融资困难,无力扩大再生产。畜牧产业项目少,资金整体投入不足。
(二)养猪风险大,盈亏难以把握。市场风险、疾病风险是养猪的两大风险,也是导致生猪饲养量增长趋缓的主要原因。生猪生产受市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养猪户普遍认为市场行情很难把握,生猪疾病难以控制,因而不愿意养猪,由此导致恶性循环,使养猪户始终处于被动状态,无自主发展的能力,部分农民害怕养猪,纷纷向更有稳定收入来源的行业转行。
(三)生猪养殖成本增大,养殖产业化程度低。饲料原料价格在年初以来不仅没有下滑,相反总体呈逐步上升态势。玉米价格涨至0.73元/斤,增长21.7%;小麦麸涨至0.88元/斤,增长17.3%,浓缩饲料涨至2.9元/斤,增长26.1%。粮食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生猪饲料价格不断走高,从而使养猪成本也相应提高。目前以规模养殖户饲养一头育肥猪为例,每出栏一头100公斤重商品猪需要成本1200-1300元(不含基础设施投入)分别是:仔猪成本500-550元,饲料成本600-700元,兽药成本20—30元,水电费等其他成本15元,散养户的成本更高,如果市场行情不好,还可能导致亏损。养猪尤其是散养户投入产出率一般不高,收益不太稳定。当前多数养殖户仍采用传统的饲养方式,生猪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很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系,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疫病时有发生,标准化生产技术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难以适应市场要求。
(四)生猪产业各环节利益分配不均。生猪生产、收购、屠宰加工、猪肉销售这四个环节本应该有机联系,实际上这四个环节的利益分配却不均衡,以一头200斤重的生猪为例,养殖户经过四个月的养殖,每头可赚100-300元,肉类加工大户从农户手中收购,按7元/斤计算,收购价为1400元。屠商购买的猪宰杀后,出肉率一般达70%,即出肉140斤,除去工商税费、屠宰费、检疫费及运输费,可赚20-50余元。生猪销售方面,销售业户以18-19/公斤购进,经分割后销售每头可赚30-50元。屠宰、销售可根据市场行情及时调整收购、销售价格,生猪产业的风险过度集中在养殖环节,形成了"养猪半年,不如屠夫半天"的说法,大多数人有了养猪还不如卖猪划算的想法。
四、生猪生产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建议
我们认为畜牧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和商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是承农启工活商的中轴产业。在我市大农业内部,畜牧业是增速最快、发展潜力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后发优势最强、覆盖面最广的产业。可见佳木斯要在农业上有更大的突破发展,应率先发展生猪产业不可忽视,做大做强猪经济,用猪经济的发展从根本上拉动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早日把佳木斯建成全省生猪生产大市,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加强政策导向作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生猪产业在我市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要把发展生猪养殖作为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通过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帮助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主管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当前生猪产品价格处于上升期的时机,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认真落实生猪生产的各项扶持政策。一是做好生猪补贴工作。如做好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落实,今年,我国已将能繁母猪补贴由去年的每头50元增加到今年的每头100元,做好能繁母猪政策的宣传和落实工作就显的有为重要,及时将相关补贴如实兑现到农户手中,在保护生猪养殖户利益的同时,充分调动了养殖户的积极性。
二是做好生猪保险工作。推进能繁母猪保险制度的深入,广泛动员和组织养猪场(户)参加防范疫病等风险的保险,要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养猪业户保险意识,帮助他们及时了解潜在风险,通过保险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要让养猪业户人人都能认识到保险的作用和实惠。彻底解除大规模养猪场(户)的后顾之忧
三是做好生猪贷款工作。加大信贷投入,全力满足全市生猪生产贷款需求。银行要通过积极主动的调查研究,掌握辖区生猪存栏量、需求量,以及生猪生产产业链条中各个环节的信贷需求和信贷投放情况,确定银行的支持规模和资金投放额度,有针对性地支持生猪生产;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猪养殖信贷服务手段,为对象户制定切实可行的服务方案。并实行贷款优先、服务优质、利率优惠等信贷优惠政策。加快落实信贷支持及财政贴息政策,加大生猪产业链各环节信贷资金投放力度,解决养猪“贷款难”问题。另外,对于大规模养殖场政策要对其相对倾斜,帮助他们解决具体困难,如建猪舍的用地问题、扩大规模的贷款问题,与市内外、省内外的食品加工企业建立市场购销合作关系,消除市场风险等问题,形成有循环经济特征的发展模式。而对于养殖小区、养猪合作社和养猪大户则应到其象规模养殖场发展,加大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力度,确保生猪产品稳定供应。同时,对小规模散养户要加强引导,千方百计提高其标准化饲养水平。
2、培育龙头企业,扶持规模发展。
各部门应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使企业全身心投入发展。推进生猪产业化进程,加强龙头企业的牵引能力,促进生猪养殖业的规模发展,增强抵御生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一是重点培育生猪加工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原料供给、市场服务、资金扶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发展生猪产品精深加工,延长生猪产业链,完善与现代养猪业相适应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三级配套的良种猪繁育体系,形成强有力的产业链。
二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科学引导生猪养殖,形成统一规划及行业自律,理性投入生产,防止生猪生产大起大落,切实保护猪农和生猪养殖企业的利益。帮助企业加强管理,抓好资金、生产、营销的同时,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收费项目。
三是牵线搭桥引进技术,引进项目,鼓励屠宰企业改进设备技术,扩大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养殖模式才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四是建立以农民互助为主的组织保障机制,鼓励建设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由过去农户散养为主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养殖模式的转变进度,不断推广标准化养猪技术,提高生猪标准化饲养水平,促进生猪生产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高。
五是设立政府专项补助资金,对生猪养殖业户给予相关的经济补助和政策支持,建立对养殖户的补贴机制。当市场价格波动过大,农民养猪亏本的情况出现时,应出台相应政策给予养殖专业大户适当的补贴,避免出现生猪断档的现象,同时政府可采取减免生猪加工、销售税、费负担等措施,以减缓猪肉及副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确保生猪市场价格的稳定。
3、加强疫病防控,确保产品质量。
一是强化技术服务,提高科技含量。加强防疫部门队伍建设,提高动物防疫队伍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新型良种繁育体系和疫病防治检测新机制,认真做好现场技术指导,举办养殖技术辅导班,不断推广养殖业新知识、新技术和生猪疫病防控新规范。通过每年对村干部和养殖户进行实用养殖技术培训,做好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基本达到村组有技术人员。
二是同时加强兽药饲料市场监管力度,不断提高对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与检测水平。
三是加大必要的设备投入,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坚决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饲养和环境的管理,严格检疫和消毒以及疫苗管理、饲料管理、兽药管理和政策法规应用,加强对病死猪的无害化处理,禁止病死猪交易,确保生猪产品质量安全。
4、完善市场信息机制,构筑生猪“产供销”新秩序。
一是商务、物价、农业、工商、畜牧等部门要加强对猪肉等副食品的生产、需求和价格的监测,通过对生猪产、供、销信息的采集、整理和科学分析,总体上掌握本地区大致所需猪肉销量情况,及早做出市场预警预报。运用电台、电视、报刊等形式,定期生猪市场信息,引导养殖户和关联企业正确认识市场规律。
二是要加强与行业协会的沟通和联系,以倡议、提醒、告诫等方式,正确引导相关组织与经营者遵守法律法规,加强价格自律,规范价格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