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2: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积极探索如何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少地区和学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绩。如北京、上海、石家庄等地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组织领导、队伍建设、教育科研和形式途径等方面形成了较完整的体系。但是,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平衡,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制约,多数中学还没有开展这项教育工作。
一、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1.保证学生正常生活和发展。针对具有不同心理特点的学生,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保证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中学生正值身心发展变化的时期。性成熟的开始,身体的发展,让学生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这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疏导。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 能够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使之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学生正常生活、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避免各种冲突事件,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需要。中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对新事物敏感,接受能力强。他们喜欢怀疑与争辩,不满足于教师的讲解和书本上的现成结论,喜欢探求事物、现象的原因和规律。他们不轻信教师、家长或者书本上的权威意见,而是要独立、批判地对待一切。正因为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所以他们常常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宣泄情感。他们大多时候为了吸引教师、家长、同学的注意而上课捣乱,顶撞父母,谩骂同学,更有学生对自己的同学使用暴力手段。
3.是进一步提高当前我国中学生心理素质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科学研究表明,在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中,心理素质越来越重要,人的乐观开朗、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等个性心理品质对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起着重要作用。
二、当前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1.情感问题。进入青春期后,同学们的心理和生理发生较大变化,引起情感波动。异性间好感难以自控,以至走向“单相思”“早恋”等误区,影响学生生活、学习,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性知识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对待因青春期性冲动而表现的“自动恋”现象。
2.学习问题。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厌学是目前中学生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厌学情绪。
3.人际关系不协调。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一般比较娇惯,集体观念和合作意识差,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常常感到孤独、寂寞。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关系僵化,有的同学胆小怯懦而与同学疏远。
三、如何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机会或场所。素质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心理健康在这一点上和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只有充分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与人交往。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
3.用集体力量矫正个别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温情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通过集体的温暖、同学的关怀,帮助个别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克服心理障碍。
4.在常规的教育活动中渗入心理辅导内容。实际上各科教学本身都包括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只要备课时加入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就可以使授课内容深入一层,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综合实践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
5.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们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家长、学校、集体、社会等各方力量联合起来,共同努力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创设学生自我调节情境、开展心理教育课程、建立心理咨询室、发动家长等都是可行的且效果显著的方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09)12-0082-01
随着人类步入二十一世纪,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 培养出一批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人才非常重要。就目前来看,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所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能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更主要的是要具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是人一生不断拼搏进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学生能否健康快乐地成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是否具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因此,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心理健康,作为一项重要课题,值得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引起思考。
一、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心理障碍是危害我国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造成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决不是单一的。 分析起来,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一)来自学校的压力
实际上,学生们最大的压力还是来自于学校,随着一天天长大,学生们的课业负担也逐渐加重,在学生们心里,当然期望自己是最优秀的,期望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欢迎。这时候,他们就会时刻担心自己被别人超越,担心自己的落后会被老师,同学嘲笑 ,每次考试,他们总是很紧张,害怕考不好会受家长的责备。
(二)来自家庭的压力
每一个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在孩子的教育上,当然也会非常严格,很多家长自己文化水平不高,吃过没文化的亏,因此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家长们及其所能地为孩子创设优越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一心学习,这样,无形中,在孩子心里上增加了负担,他们害怕失败,害怕让父母失望,甚至认为自己的无能给父母丢了脸,自责心理随之产生。
二、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 建立和谐,民主,互爱的班级环境
教育专家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学校日常教育中。对于学生来说,接触最多的应该是班级,老师和同学。因此,班级人际关系融洽,民主,和谐就有助于师生间,学生间感情的成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领导者,作为班主任,要经常深入到学生内部,多找学生谈心,了解每一位学生的情况,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在不断的接触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逐渐缩短, 抵触心理逐渐消失,在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快乐的感受。
(二)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之所以会产生心理问题,主要原因是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会引起偏差,思想容易走上极端。 对于学生的思想偏差,我们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方法可以多种多样,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谈话法,通过与学生的亲自交流,可以了解一些信息,再逐渐深入了解并开导学生,另一种比较好的方式是定期开设心理健康辅导课,针对专门的主题,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如,“以什么样的心态应对考试”,“如何看待社会竞争”等等,通过大家的讨论,老师最后给出总结,逐渐让他们认识到,我们所经历的这些挫折其实是一种成功路上的正常现象,需要我们用平常心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也可以起到自我调控的作用。
(三)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不要蔑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1.社会经济投影在学生幼嫩的心灵上,他们无法正确地理解 最近几年我们这地区经济高速发展,有些家庭富裕起来了,住豪华的大屋、开漂亮的进口车、用钱从不需要节约,但更多的家庭的经济条件只足够解决温饱、供养子女读书等日常开支,还有些家庭连供养子女读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些情况对学生的细腻的心理都会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富与贫过早地刻入了学生的心灵上。
2.家长疏于管教子女 很多家长由于本身婚姻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生计,经常忽略了与子女的沟通,以为有钱给子女用就是疼子女、爱子女,从没想过,子女需要倾诉、关心、支持,他们觉得自己已经很忙很辛苦了,再加上中国的家长本来就比外国的含蓄,从不轻易透露自己对子女的疼爱,所以,当子女需要家长关心时,总有一种缺失感。经常听到有家长说,我们交了那么多钱给你们学校,你们教师就必须帮我教好我的儿子(或女儿),我哪有那么多时间看着他(她),我忙都忙死了。学生进了学校似乎就等于进了保险箱。
3.现在在校的初中生有不少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很多家庭只能生一个小孩。于是这些独生子女不可避免地成了家长的“小太阳”,家长对子女往往有求必应。而且由于家中只有这么一个小孩,所以这些独生子女很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不善于与别人合作交流。
4.学习压力大,竞争激烈 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教师经常在课堂上说:“现在连大学生找工作都很难,更何况初中生?所以,你们一定要认真读书,争取考个好的学校,考个好的专业,那么以后出来工作就可以轻松一点。”家长也经常叨唠:“你一定要认真读书,读个好学校好专业,以后家庭就靠你的了,不想像我们这么辛苦,你就必须要读大学。”这些都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学生经常产生焦虑、担忧的情绪。
正是由于以上各种复杂的原因交织在一起,使得现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难度加大了很多,也更突出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性。
4.1 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生机盎然,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4.2 发挥教师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参与心理指导,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教师要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要充分信任、理解尊重学生。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教师对学生评价时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俗话说: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学生; 心理健康 ;重要性
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怎样在体育教学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真正促进学生身心两健,是摆在体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新课题。在很多时候,由于教学内容、方法的改变、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交往或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变化,从而对每个成员的情绪产生振动和感染,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改变而变化。
体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奠定体质基础。人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是相互制约、密切联系的两个方面。作为一个身心统一体的人,其身体素质健康与否,必然会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包括其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
(一)认知
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最基本的心理条件。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组成因素。有些学生担心,参加体育锻炼会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效果。恰恰相反,研究表明,体育课、课外锻炼和课间操可以使因学习而紧张的大脑皮层得到休息,解除抑制,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二)情感
心理学告诉我们,心境是一种较稳定、持久,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会影响人全部行为的情感体验。良好的心境对人的行为具有增力作用,消极的心境会使以往做来很有兴趣的事情,变得索然无味、厌倦和烦躁。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机体产生极大的舒适感,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请到运动场上来,忘却烦恼。
(三)意志
行动的自觉性和果断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标志。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向困难挑战、坚持不懈、契而不舍、勇于拼搏,则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
(四)个性
个性,也称人格。统一的人格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又要以身作则,以优良的思想品德去影响学生,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目标以及健康、积极、进取向上的统一人格。其中,教学生做人是第一重要的。
那么如何优化体育教学情景,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互帮合作快乐的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着重培养学生互相合作学习的习惯。互相帮助、探讨学习,使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到学习知识的乐趣,也体验到了合作的快乐。
二、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团结拼搏奋发进取精神
教学中运用游戏,能够使学生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奋勇拼搏。通过对游戏规则的了解和参与游戏活动,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夺取胜利的精神品质,同时让学生在比赛中也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三、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关心
体育活动中以小团体为主的练习活动,可以缩短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心理距离,使他们相互产生亲切感和依赖感。在活动中,教师应经常注意学生的活动,关心学生的情绪状态。如可以拍拍学生的肩膀表示鼓励、肯定、赞赏。
教学实践中,课堂教法要灵活,突出心理健康教育。
一、理论学习法
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的薄弱环节,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给予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它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
二、激励表扬法
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体验到快乐,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适当,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要充分考虑到个体的差异,定出不同的期望目标,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交流法
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创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营造一个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不良心理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体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运动技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并因人而异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诱导法
在体育教学中要善于利用任务进行诱导,循序渐进,使其懂得只要主观努力,方法得当,就能将自己的潜能挖掘出来。扬长避短,逐步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