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3:0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合同智能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合同是企业对外经济活动的桥梁,是企业获取经济利益的根本保证。当前企业合同管理中不同程度存在着职能定位不清、审核内容不明、业务发展模糊等弊端。本文就企业合同管理职能作进一步辨析,目的是澄清认识、明确定位、细化管理,促进合同管理健康发展,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一、合同管理职能的特殊性
合同管理简单说就是指企业为实现合同目的,结合本企业实际,对本企业一系列可能产生法律后果的“合同行为”进行审查、控制、监督的过程。合同管理职能就是指企业从事合同管理的机构在合同运行过程中所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应发挥的作用。与企业其它管理职能相比,合同管理有自己的特殊性。
1.合同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合同管理的主体是指企业内部按照职权分工做出合同管理行为的各有关部门。企业其它管理职能的主体通常只是一个部门。而合同管理主体是以合同管理部门为核心构建的一个系统性、综合性整体,通常不是一个部门。
2.合同管理客体的复杂性。合同管理的客体,也就是企业合同管理主体的管理行为所指向的对象,即企业的“合同行为”。企业的合同行为是指企业内部相关部门为了企业的利益,以企业的名义,依照职权实施的与合同关系相关的磋商缔约、实际履行、履行异动(变更、解除、转让等)、维权救济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所有的合同行为都涉及到多个职能部门、多个相关岗位、多个时间接点,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结合的过程。企业其它管理职能行为相对简单,涉及到上述情况的行为相对较少。
3.合同管理行为与法律后果的紧密性。企业合同管理直接作用于合同行为。合同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合同行为其实质是民事法律行为,是企业为实现合同目的不断设立、变更、处分自己民事权益的过程,随时产生法律后果。企业其它管理职能通常只及于企业内部,不对外产生法律后果。
二、合同管理职能的主要内容
根据合同管理的内在逻辑,将合同管理职能进行归纳和划分,有助于合同管理的专业化运作。合同管理职能就是管理主体对合同行为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指导)、控制的过程。
1.计划职能。计划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组织确定的目标对工作进行的规划和安排。合同管理的计划职能主要表现为制定合适的合同管理制度。企业在制定合同管理制度时要根据企业现在所面临的法律环境和现在所处的合同管理发展阶段,确定企业合同管理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梳理合同管理业务,编制合同管理各个子项目的实施计划,安排相应的组织保障、资源保障,确保合同管理各子项目的顺利实施。合同管理制度要适度超前,体现对合同行为的引导。如果只是拘泥于现状则不利于合同管理水平的提高,如果过度超前则会给合同管理带来太大的阻力,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2.组织职能。组织职能是管理者为实现管理目标和计划而对各种管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合同管理的组织职能主要表现为建立有效的授权管理体系,即给所有的合同行为设计组织结构、分配权力、明确责任、配置资源、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网络等。有效的授权管理体系应当同时包括合同签订授权管理体系和合同履行授权管理体系。合同行为是不同合同业务部门发起的跨部门、分阶段实施的行为体系,组织协调难度较大。实际工作中要避免只注重合同签订授权体系的管理而忽视合同履行授权体系的管理;要授权给真正负责从事这项业务的相关人员,做到权责明确和权责相适应。企业的各级领导应当通过“合同管理”对合同行为进行指导与审核,少直接参与具体的“合同行为”。
3.领导(指导)职能。合同管理的领导(指导)职能主要是指对合同管理体系内相关成员的合同相关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的过程,使合同管理体系内的相关个体或者群体能够自觉地为实现合同管理相关目标而努力。这个职能通常由两方面组成。一是纵向的领导职能,主要指合同管理主体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内部涉及合同事务的相关人员进行的指挥、激励、考核等管理行为。二是横向的指导职能,主要指合同管理部门的合同管理员对合同业务部门相关人员从事的合同行为进行的指导,即对合同磋商缔约、实际履行、履行异动(变更、解除、转让等)、维权救济等一系列行为(包括这些行为的准备阶段)所进行的指导。
4.控制职能。控制职能是指在管理计划的执行过程中,由于管理环境的变化及其影响,使人们的活动或行为与组织的要求或者期望出现偏差,管理者采取纠偏措施,使管理计划能按预定计划进行,或者适当调整管理计划从而达到预期目的。合同管理的控制职能主要表现为合同管理部门对合同的审查、检查和评价。
合同审查主要包括合同的主体审查、合法合规性审查、商业性审查和表述性审查四个方面。主体审查是合同审查的前提。主体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合同当事人的民事主体、合同人、经营资质的符合性、信用审查与履行能力等问题。合法合规性审查内容主要是合同效力、合同内容、合同订立程序与流程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与企业内部相应的规章制度要求。商业性审查主要审查合同中约定的实现双方合同目的的条款、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的条款、解决争议的条款等是否清晰、明确、全面,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是否有利于实现企业权益最大化。表述性审查可能不直接涉及法律问题,但表述不精准的合同条款可能产生不利的法律后果,甚至有损企业利益。表述性审查应当做到使合同体例严谨、内容齐备、表达精准、版面美观等。
合同管理部门通过对合同行为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价,开展持续性的合同纠偏,促使合同管理水平循序渐近、螺旋式提升。
三、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
企业合同管理职能建设工作的关键是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加强合同管理部门的职能建设应当注意以下要点:
1.合同管理要有正确的思维定位。合同管理的宗旨是为企业实现合同目的。在合同谈判和合同审查中要特别注意自己代表的是一方合同当事人,而不是处于“居中裁判”的地位。必须明白所代表的企业在合同谈判中所要追求的合同目的,在法律障碍与合同目的之间寻找平衡,要促成交易而不能破坏交易。不要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合同条款上的平等,应当充分考虑企业的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追求一个效益、效率、权益、风险和企业形象的最佳组合。
2.合同管理部门业务要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合同管理部门仅仅满足于合法合规性审查、项目谈判和应对必要的诉讼等传统业务,法务人员缺乏对企业管理运营的兴趣,在企业职能部门中常常处于边缘化的位置。我们要突破传统法律思维局限,不只是关注传统法律事务范围内的事情,更多地关注与企业紧密相关的其它边际法律事务。服务要尽可能包括但不限于法律,服务形式要多样化,积极介入制度合法合规性审查、流程设计、合同信息化管控、纪检监察事务法治化运作等新领域,以传统法律事务推动边际法律事务的开展,以边际法律事务带动传统法律事务的深化。
1.凭证性。由于合同的强制性和保护性以及具有的制裁功能,使其成为维护医院合法权益的重要武器。医院与另一方按照法律建立的合同,可对双方当事人产生法律约束力。合同在订立之后,双方当事人对合同的履行、合同的变更和对合同中相关权利义务的转让、终止合同或者违约等,都必须以建立的合同档案作为唯一的和完全的依据。如违反合同档案中的相关规则,双方当事人都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
2.权威性。医院合同的权威性主要体现在,必须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按照相应的章程和实施条例进行拟写、签订、变更和终止。比如,医院与外界签订合同,必须医院的负责人委托,以法人单位的名义。
3.广泛性。医院合同种类繁多,涉及部门广泛,按照业分工部门的不同包括药物、试剂、医疗器械、耗材等采购类合同,基建工程、物业管理、水暖电气供应等后勤管理类合同,还包括财政类合同、科研类合同、人事类合同及医疗协作、医疗纠纷处理等合同。不同类别的合同有不同的管理方法,但是都要以院办为综合管理部门,财政管理为职能管理部门,监督审查和采购为具体执行部门,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医院合同管理体系。
4.时效性。时效是一个特定的术语,主要用于法律,是指时间在法律上所产生的效力。从时间的性质上说,其本身就是一种法律事实,在法律中具有一定的法律后果。我国的《合同法》及其它相关法律规定,合同建立后不同阶段产生的时效力,都具有一定的法律后果。例如,我国《合同法》第二十条规定,在合同的要约阶段,“承诺期限届满,受要约人未做出承诺”,则要约失效。
二、目前医院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合同管理制度不完善。合同的管理设计到方方面面,十分复杂,包括资格信用调查、拟写、审查、记录等,同时还要注意双方是否按照合同内容履行各自的义务,定期的对合同进行核实统计。迄今为止,仍有很多医院并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合同管理体系,因此在管理的方式方法方面非常欠缺,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部门和合理的办事流程,导致部门之间分工不明,不能有效配合工作,影响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另有部分医院未设立专门负责合同管理工作的部门,而是由业务职能部门一并包办,致使各类合同得不到规范统一的管理,缺乏系统性。且许多合同文本是由业务部门安排施工方或供货方拟定,合同条款往往对对方有利。
2.合同审核流程不规范。合同管理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审核流程,当合同拟写完成后,就会进入审核阶段,合同的审核会涉及多个相关部门,各部门按照流程分别进行会签审核,最后由直接责任人审签。目前许多医院仍缺乏规范的合同审核会签制度,导致部分会签部门拖延时间、合同流转速度慢、合同审核质量低而无人监管,且部分合同的签订忽略了法律顾问重点把关的环节,导致未能识别合同中的潜在风险,使医院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3.合同归档难度大。由于每一份合同都有相当的复杂性,各流程环节要衔接紧密流畅,但由于涉及的部门过多,导致合同从拟定到完成的过程中,被拆分在不同的部门中,以至于给最后的合同归档造成了极大的麻烦。一些医院未设立专门的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合同最终分散到各个承办科室或个人手上,增大了合同查询的难度,且极易造成丢失,若发生合同纠纷医院需要维权诉讼时,往往会因为证据不足而败诉。
4.合同管理信息化程度不高。现阶段大部分医院依旧以书面合同为主,继而将合同内容存档,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这样做使医院的工作效率受到极大的影响,合同中的信息,无法共享,难以做到快速查询和统计,且录入的信息往往只关注合同签订时约定的内容,对于之后合同的具体履行情况并无全程的记录,难以做到合同的追踪管理。此外,一份合同的信息在不同科室被重复录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合同管理的效率。
三、关于医院合同规范化管理的建议
1.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为了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就必须先完善现有的管理制度,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在尊重各方面规定的前提下,制定高效可行的合同管理制度。根据相关部门的有关规定,医院应制定适合医院自身的情况的《合同管理办法》。在该办法中应充分考虑合同管理的负责人、权限及部门,运行体制,管理体系等。此外,还应该明确合同管理体系中每个部门的职责,使合同的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优化合同审核会签流程。由于医院合同种类多,涉及范围广,仅靠某一个部门对合同内容进行全面审核实显力薄。因此建立和完善合同会签制度,加强对合同会签各个环节的管理及监督,是合同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参与会签的负责人应包括:使用部门、项目主管部门、规划财务部门、监察审计部门的负责人以及分管院领导,另也要将医院法制部门及法律顾问纳入会签的固定流程,为保障医院的合法权益把关。参与会签的各负责人各司其职,层层把关,对合同草案的有效性、可行性、严谨性和合法性等提出意见,再汇总到项目主管部门,统一由该部门代表医院与合作方洽商。为保证会签的时效性和质量,应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明确规定每个业务审核部门完成合同会签的时限为1~3个工作日,按照明确的审批顺序进行会签,并由合同职能管理部门指派专人完成会签相关工作,以避免合同流转脱节而导致合同搁置。并设立监督部门对会签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定期总结,积累经验,发现薄弱环节,根据评价结果制定逐步改进方案和各种奖惩办法,达到有效提高会签质量的目的。此外,根据合同的类别,制定相对应的规范文本合同,将医院既定的条款纳入合同中,是加快合同会签的另一基础。
3.加强合同签订环节管理。合同由医院法定的代表人或其授权委托的人签订。如果没有得到医院的授权,则没有资格代表医院与其他方签订合同,此外,医院签订合同所用的公章都是专用的,不可用其他的替代,而且公章更不能由私人使用,合同归该部门的印章负责人负责保管。
随着我国航空事业的高速发展,航班量的持续增加,空中的航路越来越繁忙,为了能够确保空中交通系统安全、稳定、有序的运行,这就对空中交通管制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提高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综合能力,使管制员能够出色地完成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是当前我们亟待研究和需要重视的课题。下文,笔者就空中交通管制员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
一、反应能力和鉴别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为飞行中的航空器配备足够的安全间隔以保证飞行安全。这就要求管制员必须要具有处理空中交通冲突的快速反应能力,这是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基本要求。在日常的管制工作中,管制员都要观察雷达屏幕上的航空器标牌,使用耳机听取各个航空器的位置、高度和速度等航行诸元的报告,并给机组发送各种不同的管制指令。这就要求管制员的思维在工作中要高速地运转,快速准确地对每个航空器的具体飞行位置、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方向作出鉴别和判断,并根据各个航空器的相关信息对其及时发出管制指令。此外,对数字作出反应和鉴别也是对管制员的另一项基本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的信息,比如航空器注册号、航班号、航路代号、航空器速度、高度、应答机编码等都会用到阿拉伯数字来表示,其中不同的数字与数字、数字与字母之间的组合代表不同的内容,这就要求管制员对数字所代表的内容要做到心中有数,能够看到数字或数字组合后快速准确地做出对其鉴别的反应。
二、立体空间想象力和判断能力
航空器的飞行环境是三维立体空间,既有水平方位变化也有垂直方位的变化。空中交通管制员的一项基本工作任务是对各个飞行中的航空器配备不同的间隔以保障飞行的安全。间隔调配为纵向间隔调配、垂直间隔调配和侧向间隔调配。飞行员是根据管制员给出的高度、速度、航向等指令来操作航空器从而达到航空器之间安全间隔的建立。在管制工作过程中,管制员会根据飞机之间的高度、方位、速度来判断飞行中的潜在冲突,并根据具体情况实时地给飞行员管制指令来做出航行诸元的调整,以避免冲突的发生。而目前雷达上只能显示航空器的相对位置,而高度的变化只是在雷达标牌上用数字表示出来。所以就要求管制员要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三、语言表达能力
在空中交通管制工作中,管制员同飞行员是通过地空无线电设备进行交流沟通的,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不同,生活中我们的语言交流一般会辅助肢体语言动作来完成。而管制员同飞行员之间交流则是完完全全通过语音来完成,这种方式很容易会因为无线电信号的干扰、交流双方之间的口音问题等等因素而产生误听和误解。这是飞行的一种潜在安全隐患。所以这就要求管制员必须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具体要求为:吐字要清晰、发音要正确、控制好语速、使用标准陆空通话用语,尽可能地避免管制用语的口语化和随意化。
四、统筹规划能力和协调的运动神经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员不仅要通过无线电设备同飞行员进行陆空通话,而且还要监视雷达屏幕上航空器的三维运动情况和监视地面航空器及车辆的活动。所以这就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要具备良好的统筹规划能力,对飞行调配做好充分的预案,知道工作的重点在什么地方,哪项工作先做,哪项工作后做,在保证工作不出现任何差错的前提下做到一心二用或多用。此外,管制员在工作中经常需要同时操作雷达设备、陆空通话系统和自动化系统等,这就要求管制员要有协调的运动神经能力,尤其是在空中交通繁忙,航空器比较多的情况下,应合理分配注意力,手脚并用地完成相关操作动作。
五、较强的预测能力、决策能力和应变能力
预测能力和决策能力是对管制员工作的基本要求。经验丰富的管制员一般可以根据航空器当前的飞行情况对未来时段内空中交通情况作出合理而准确的预测。对于空中交通潜在的冲突能够提前发现,并能快速地对冲突的解决方案作出决策。然而,由于空中交通情况比较复杂,随时都有可能因某种因素发生空中冲突,甚至是航空器空情,比如突如其来的航空器内失火、液压系统发生故障失效、通信系统中断等等。这就要求空中交通管制员要具备过硬的心里素质和良好的特情应变能力,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不慌乱,预案合理有效,指令清晰明确。
六、自我情绪控制能力
空中交通管制员在管制工作中, 如遇到空中航空器数量比较多时,其注意力都比较集中,并且思维反应能力也较快,在全神贯注的情况下管制工作可能完成得很出色。然而一旦空中航空器数量减少,工作量变少,工作压力不大时,往往空中交通管制员思想上会慢慢松懈,思维也变得不够敏捷,注意力下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就目前所发生的空中交通事故的原因来看,大多数的空中交通事故都是在管制员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的情况下发生的。所以,这就要求管制员要具有良好的自我情绪控制能力,不能因为航班量的减少和管制环境的简单而放松自己的神经,应保持稳定的情绪,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高度集中精神,认真地完成工作任务。
七、协调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智能仪表和工业控制系统利用标准通信接口和现有网络,如公用交换电话网、电力网,移动通讯网络等,实现远程数据通讯和控制管理,特别是家用电器日趋智能化的今天,运用标准通信接口进行远程遥控有着广阔的开发和应用空间。
二、数据通信网
1、公用交换电话网
公用电话网是铺设最为广泛的网络之一,虽然它是完全基于模拟传输且带宽较窄,数据传输率低,误码率高,但它是已有的电话通信设施,无需另铺私有电缆,成本低,目前对数据通信勉强够用,因此对数据流量不大的远程数据传输和控制管理系统来说是一种较为实用、经济的选择。采用PSTN传输数据,由于其本地回路信号是直流信号,经滤波后频率限制在300Hz~3kHz范围内,因此直接把数据信号加在线路上,接收端收到的信号将不再是方波,而是上升和下降都较缓的信号。造成波形畸变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线路上分布电容和电感的影响,其次是信号传输速率随频率变化而变化造成。为了避免用直流送信号带来的问题,通常我们将标准通信接口传输的数字信号在发送端调制成300Hz~3kHz范围内的模拟信号进行传输,以某个振幅、频率或相位为二进制/00,另一个为二进制/10;在接收端经解调还原成数字信号,通过标准接口传给计算机和数据终端。通常在通信两端均需要调制和解调,因此我们把这种既调制也解调的数据传输设备称为调制解调器
2、电力载波通信网
电力网也是铺设最为广泛的网络,利用电力网进行数据传输不仅运行成本低而且方便实用,发送端将数据调制到一个高频载波上去,在经功率放大后通过耦合电路耦合到电力线上,一般耦合到电力线上的信号频率为几十到几百kHz,峰值只有几伏,因此不会对电力线路造成不良影响。接收端同样通过耦合电路将高频信号分离出来,滤去干扰信号后放大,再经解调还原数据。但是,利用电力载波通信存在许多不足。首先是线路干扰非常大,各种电设备的通断会在线路上产生瞬时的脉冲干扰,这些干扰脉冲的峰值最高可达上千伏;各种大功率开关器件的开合,会产生很宽频谱分布的驻波干扰。其次,不同种类线路和不同线路上的负荷都会对高频信号在电力线上的传输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选择合理的数据调制方式十分重要。
3、移动无线网络
移动无线网络,包括移动和联通的GPRS,电信的CDMA,现在移动网络发展迅速,信号稳定,为智能仪表的远程控制增加了新的渠道,并且节约布线成本,减少施工,使远程控制有了更旷阔的发展空间。为了减少移动通讯费用一般组成网络分为4级,第一级火灾或者燃气报警以及智能家居可以用射频信号或者wifi接口,连接到第二级中继器,由中继器通过移动无线技术或者互联网,将数据传输到第三级服务器,以便于用户在第四级pc机或者手机上就可以看到设备的运行状态。第4层的网络结构,一般以下采用2种方法:(1)网页登陆,(2)客户端登陆,需要安装特定的应用程序,观察监控状态。
4、有线宽带网络
有线宽带网络铺也很广泛,特别是光纤技术的应用,推动有线宽带更快的发展。采用有线宽带网络可以减少移动通讯费用,采用的结构:射频-以太网/wifi-服务器-客户端;wifi-服务器-客户端;网络结构可以结合仪表的特点和客户的需求去改变。
三、智能仪表在火灾应用中的控制
在火灾探测过程中,可以利用的火灾信息很多:如烟雾、气体、温度、火焰、燃烧音等。根据火灾中发生的现象,人们已经利用了数十种物理转换效应作为火灾探测原理,并研制开发出相应的火灾探测器,任何一种火灾探测器,都只是针对火灾中同时出现的多种物理量中的一种进行探测,则不可避免地受到环境中某些相似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误报警尽管对火灾探测器在灵敏度、可靠性和使用性能方面做过许多技术改进,但是至今仍然没有一种单一参数火灾探测器能有效地探测各类火情;人们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所以及该场所可能会发生的火灾类型来合理地选择火灾探测器的种类,如果选择不当,就易造成误报或漏报;现实中的火灾多种多样,又具有较大的偶然性和不稳定性,早期阶段的火灾现象和虚假火灾现象常常混杂在一起,很难及时做出准确的判断。由于火灾报警事关重大,要求火灾自动探测系统非常可靠,不允许有漏报警,同时,其误报警应当越少越好。现在火灾自动探测系统的误报警与真实报警比率在 10:1 以下,经常发生误报警会降低火灾自动探测系统的可信度,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影响它的应用。因此,寻找适当的信号处理算法,在确保正确检测火灾的同时又具有极低的误报警率,一直是火灾自动探测系统的首要任务。
四、智能仪表在燃气应用中的控制
我们在设计燃气报警系统时候,主要使用到的关键技术包括:传感器采集技术、无线MESH技术、后台管理控制技术,并把几种技术进行结合和集成总体设计了燃气报警系统。
1、传感器采集技术:通过前端传感器采集设备,我们可以采集到具体的监控数据,然后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控制机,通过控制机对上传的信息进行分析,然后做出报警等级处理。
2、无线MESH技术:组网技术采用无线MESH技术,它可以将最前端的传感报警主机信息通过mesh网络技术及已有的局域网技术、设备,把信息发送到调度指挥中心的后台管理设备或系统上。
3、后台管理控制技术:报警主机可以控制数据采集前端节点进行数据收集,并根据专家数据库进行有针对性的数据分析,做出声、光报警。同时,将传感器采集的浓度信息和报警信息传到后台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信号采集、数据分析、报警输出和音频视频的显示技术。
4、气体报警系统核心设计
(1)燃气报警系统流程
报警系统的信息采集是通过前端的探头,可以采集到多种有用信息,如可燃性气体的浓度值、温度等。当我们将采集到的数据上传至上位机时,上位机就根据接收到的气体浓度信息进行数据分析、比较。当发现危险状态,比如探头上传的浓度过高时,则进行报警信号输出;若浓度值在安全范围内,则继续监听探头上传的数据信息。此时,上位控制机将采集到的信息和报警处理信息上传至上一级管理系统。通过后台管理系统进行整体控制,以便形成集中性控制管理和调度指挥。
(2)燃气报警系统机制
首先,在设计的报警机制中采集设备使用的是多种传感器,直接安装在用户和关键节点上,用它监测其危险成分。如果发现可燃性气体浓度有变化,就立刻将该信息发送给单元内的上位控制主机,然后马上与经验数据库进行对比分析,并做出报警处理决策。此时,小区监管员看到报警消息,就可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调度安排。同时,系统需要将报警信息和处理决策通过综合局域网上传到小区物业管理处本地管理后台服务器上,该后台系统就会根据上传的数据进行整体综合的监控分析,并可以在设计系统平台上查看当前管道探头的浓度信息与报警信息。在设计系统平台上查看当前管道探头的浓度信息与报警信息。此时,小区监管员看到报警消息,就可以根据系统提示进行调度安排。在后台系统设计时候,需要加入自定义报警级别设计,在设计报警级别时候,可以将有高危险报警信息时直接自动联动上传至消防报警中心后台。当119报警服务台收到信息,对当前服务器发出的报警信息进行人工确认,若事态紧急或严重,就可以及时出动消防车,从技术上做到事前监控,事后及时处理。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简单介绍了智能仪表的远程通讯。例如: 公用交换电话网、电力载波通信网、移动通讯网和有线宽带网。也在火灾报警器和燃气报警器中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和控制,在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应用,也应用到各个领域,特别是工业上,同时智能仪表的远程通讯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很多领域就要应用各种智能仪表进行远程和控制管理。
参考文献:
1、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随着空中运输行业的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都大大增加,再加上环境和时间的客观差异,这些因素对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倘若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因为一点很小的外部因素使情绪受到影响,那么就会在工作中表现出管制指令的慌乱,对设备操作的漫不经心,造成失误。因此空中交通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培养至关重要。对于管制员心理素质的增强,可以从两方面来着手。从学校方面来说,相关学校要在自己的校园文化中加入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有帮助的内容,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潜移默化的作用下逐渐增强自己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活动和比赛,来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和应对各种紧急事故情形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空中交通管制员实习期间,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应对紧急状态的培训,对于各种紧急情况形成实际的概念,并且应变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得到提高。通过这种校园和管制单位的双向针对性联合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心理素质会得到显著的提高。
2、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专业知识的学习。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是与专业知识有很强的关联性的,专业知识掌握不牢或者不能在实践中熟练应用,都不能够胜任空中交通管制工作。在学校讲授过程中,要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掌握程度不定期的检查,对于理论成绩不合格的要给予教育批评并进行重修;在课余时间,可以组织与专业知识相关的职业技能操作比赛或者课外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实际操作下巩固理论知识;在理论课程学习完成以后,要及时的组织学生进管制单位或者实习基地实习,在这些实际操作的锻炼下,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专业素养也会得到相应提高。
3、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责任心的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关乎到空中运输的旅客的生命安全以及财产货物的安全,只有具备很强的责任心和职业素养,才会注意到一些很容易忽略的细节问题,并及时耐心地与飞行员沟通交流和确认,以此来避免事故的发生。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学校和企业都要加强管制员工作中的职业责任心的培养,通过讲座或者活动来宣传责任心在管制工作中的重要性,并在实例的教育和学习下来加深管制员对于责任心的培养意识。
二、空中交通管制员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
1、加强空中交通管制员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空中交通管制员的日常工作,是通过地面的无线电台,与飞行员之间进行语言的交流。这对于管制员职业知识和语言描述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在管制失误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语言表达不清楚造成的。为了锻炼管制员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描述场景情形的能力,在平时要加强自己的专业化语言能力的学习,并在相应的场景下锻炼用专业语言来描述的能力,尽量避免在工作中使用的语言过于口语化。
今天,智能建筑的写字楼、大厦、大学校园、政府部门甚至住宅小区中的绝大多数语音、数据、图像的传输,在其物理层结构上都是基于结构化布线系统的基础架构上。我们知道,在ISO/OSI协议中,物理层是网络系统的基础,所有网络通讯依靠物理层的线缆来将语音、数据传到目的地。
随着结构化布线工程的普及和布线灵活性的不断提高,用户变更网络连接或跳接的频率也在提高,而布线系统是影响网络故障的重要原因,椐调查60~70%的网络故障是由于跳线的不明确,导致整个网络的不可靠或瘫痪,网管人员已不可能再根据工程竣工图或网络拓扑图来进行网络维护工作。那么,如何能通过有效的办法实现网络布线的实时管理,使网管人员有一个清晰的网络维护工作界面呢?这就需要有布线管理。物理层布线管理能实时(一天二十四小时,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监视布线的连接状态和设备的物理位置,同时有任何更改的时候,能准确的更新布线文档数据。这样做的好处是连续提供可靠、安全的连接,防止任何无计划的、无授权的更改,降低整个网络系统的事故时间、运行和维护费用,最终能有效的管理整个网络资源,提高布线管理效率。
二、构化布线目前设计的现状和管理方式
目前,结构化布线设计一般采用国际标准的结构化布线系统,将语音、数据的配线统一在一套布线系统中。系统设计一般按六个子系统进行设计:
1.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连接线缆(3m左右)所组成。
2. 水平配线子系统:各楼层弱电井兼作楼层设备间,由设备间至工作区信息插座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配线电缆长度不超过90米。
3. 垂直干线子系统:传输数据的垂直干线采用6芯多模光纤,并采用6类4对8芯UTP双绞线作为备份;传输语音的垂直干线采用5类非屏蔽大对数铜缆。垂直干线沿弱电竖井桥架敷设。
4. 设备间子系统:各楼层弱电间作设备间,设置接入层网络交换机、配线架等连接器件。
5. 管理子系统:计算机网络中心、电话总机房,是整个大楼的网络、电话交接中心。
6. 建筑群子系统:将建筑物中的线缆延伸到建筑物群的另一些建筑物中的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上。
这样设计思路简洁,施工简单,施工费用降低,充分适应通讯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为今后办公自动化打下坚实的线路基础。
但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不仅仅满足布线,施工等的方便,对维护、管理也提出了要求。引言所述,如今公司、办公人员变化很快,如果还是到设备间去跳线,是非常麻烦的,所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求能进行随时的改变和调整,这对管理人员的要求会很严格。管理人员要清楚地知道工作区的点与配线架点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及时的跳接。根据TIA/EIA-606标准即《商业建筑物电信基础结构管理标准》的规定:传输机房、设备间、介质终端、双绞线、光纤、接地线等都有明确的编号标准和方法。通常施工人员为保证线缆两端的正确端接,会在线缆上贴上标签。用户可以通过每条线缆的唯一编码,在配线架和面板插座上识别线缆。
目前,由于用户每天都在使用布线系统,而且用户通常自己负责布线系统的维护,因此一般标识使用简单的字母和数字进行识别。现在尽管许多制造商在生产面板插座时预印了“电话”、“电脑”、“传真”等字样,但大部分业主建议不要在面板插座上使用这些图标。因为,首先这些标识信息不完全,达不到管理的目的;其次,布线基础设施将不再具有通用性,随时可能发生变更。到一段时间后,设备间跳线乱成一团,标签脱落现象等很严重。
三、设计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是采用计算机技术实现综合布线的实时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在计算机市场中,已经有多种网络管理应用软件来帮助网络管理员来监视网络的连接情况,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应用绝大多数都工作在网络层,而非物理连接层,它只能告诉网络管理员哪个逻辑链路断了,哪个设备不能连接上了,但是不能告诉管理员物理错误的位置和问题发生的原因,到底是电缆断了还是插头脱落了。传统的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是通过跳线完成的。竣工时候的跳线一旦发生更改必须由人工改变图纸加以记录,以备今后查询。配线架的端口仅代表着客户端端口,这样造成的一个问题是,管理难度高,跳线在今后改动中难以查询所连接的端口;另一个问题是,交换机的端口由于改变需要经常插拔,容易导致昂贵的交换机设备的损坏。一个统一实时的物理层管理系统能够准确、可靠、安全、提供端到端的实时监视和相应的文档,是十分必要的。综合布线智能实时管理能节约时间,使业务中断达到最小,能有效利用有源设备,能精确完善的记录文档,能在修复故障时降低中断时间,对有计划的 MAC (Move 移动、Add 添加、Change 变更) 能迅速作出反应。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企业和行政单位使用了网络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办公模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在单位中也多了一个部门--电脑部。传统企业中的电脑部的职责也从文字处理、计算机维护转入了网络维护为主的新时代。在网络维护中,除了对服务器系统、网络设备的状态监控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根据其他部门人员变更,提供网络(包括电话等)连接支持,以及更改后的文档管理。
随着时代脉搏的加快,人员变动,乃至部门的变动都越来越频繁,如何让网络变动跟上这日益加快的节奏,同时又要保持文档的正确性?这个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传统的由人为管理的主要手段的模式已难以承担这项工作。例如,电脑部人员变动造成新的工作人员对网络一无所知的情况也比比皆是。若将整个企业比作一个机器,那么,这时的网络系统将是最薄弱了。即使是最有经验的网络技术人员,面对一个混沌的网络也束手无策。服务器设备、网络通讯设备的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的物理层的管理有没有新的突破呢?回答是肯定的。
四、构化布线计算机管理系统组成
传统的网络连接有这样几个部分: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连接、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连接、客户端端口到终端设备(电脑、电话机等)。一般情况下,配线架端口到客户端端口的网络连接已经在最初的安装中完成,很难在今后改动。所以,交换机端口到配线架端口的跳线是我们机房管理的重点。
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由两部分组成:硬件和软件。
系统的硬件部分:
·电子配线架:分超五类性能、六类性能和光纤配线架,在每个配线架端口上方具有内置传感器,是24位实时接口的一部分,在实时布线中,端口传感器和接口电缆连接器用于提供“实时”网络连接信息。
·主扫描仪、副扫描仪:用于实时管理现有的基于RJ45的设备。
· 实时跳线:实时跳线设计一根第九条导线,这条导线的长度与跳线的长度相同,其每一端接有一个监视针脚,实时跳线在实时配线架端口传感器和扫描仪相连接并提供电子触点。
·实时链路电缆:在每一个电子配线架的背面都有一个扁平电缆接口,它是用来和扫描仪相连接的。
另可配一保安控制器:能使整个系统连接远端的装置,如门锁、门开关、风扇等。保安控制器有密码进入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整个实时布线系统从实际场所到控制平台变的更安全。
系统的软件部分:结构化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的软件是一套典型的CLIENT/SERVICE系统,由服务器端和工作站端构成标准的体系。它的服务器端是构件在MICROSOFT SQL SERVER7.0基础上的数据库系统,对各项数据进行标准化的管理。客户端是一般为自行研发的系统,承担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员之间的交互式地管理职责。
软件系统对计算机的要求。服务器端最小要求为:PENTIUM II 400MHZ,128M RAM, 2G FREE SPACE;同时需要安装WINDOWS WORKSTATION/SERVER 4.0 并安装了SERVICE PACK 4以上的补丁;INTERNET EXPLORE 5.0以上,以及MICROSOFT SQL SERVER 7.0,和INTERNET INFORMATION SERVICE。客户端的安装需要配置为:PENTIUM II 300MHZ以上,64M RAM,500M FREE SPACE;并安装了WINDOWS 95/98/NT WORKSTATION/2000操作系统。
五、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的解决方案
结构化布线智能管理系统能够自动检查和监视通信机房或者设备间内跳线面板和交叉连接的变化。设计时在标准机柜里设有电子配线架,还有它的硬件设备扫描仪,扫描网络配线架端口状态设备。安装在机柜中的管理系统可以管理许多个端口,配线架上所有端口的移动、增加、改变在机房主机一目了然,网络管理人员只需按动一个按钮就可以得到状态跟踪报告记录,并能辅助技术人员进行跳线管理。它的连接方式为:从交换机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而客户端的端口连接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代表着交换机上个各个端口,而电子配线架(二)上的端口则代表着各个客户的端口。管理员需要做的就是将电子配线架(一)的端口和电子配线架(二)的端口如何实现连接,即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分配。这样,当需要改变连接时,所有的改变都发生在配线架和配线架之间,减少了交换机的端口更改次数,同时也便于将各个厂商的交换机集中进行管。
目前,这类实时管理布线主要有:美国AVAYA公司的SYSTIMAX SCS的iPatch系统;Panduit泛达公司推出的PAN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以色列RIT推出的PATCHVIEW综合布线实时智能管理系统;ITRACS公司推出的iTRACS系统;美国Molex推出的实时布线系统;南京普天智能布线物理层网络管理系统。
照明不仅在控制型态上发展的更为复杂,灯具本身也有很大的进步。由于近年来能源危机议题持续发烧,而照明与空调耗电就占了整体民生用电的79%,若是能改善灯具的发光效率,对于节约能源有相当的帮助。近年来各国已订定政策与时程,将逐渐地淘汰较为耗电的白炽灯,进而鼓励民众使用较为环保、耗电量低的节能灯具。
在众多节能灯具中,LED灯具一直是受到注目的产品。根据市场预测分析,到2013年的LED照明市场产值将达137亿美元。目前全球的照明大厂如飞利浦(Philip)、殴思朗(Osram)以及奇异(GE),均已积极投入开发。从应用技术面来说,照明网络化与智能化是LED照明产业的重要趋势。所谓照明网络化代表着每个灯具都具有被寻址的能力。透过寻址的方式,让每个灯具都可以下达命令到网络来控制各个灯具,并随时的监测灯具的使用状态。要实现这样的功能必须要有良好的通信接口来处理网络配置的需要,在众多的通信标准中,ZigBee可说是一个极位适合的选择。
ZigBee与LED智能照明
ZigBee是由ZigBee Alliance所提出的无线通信标准,这个标准是建构在IEEE 802,15.4之上,所使用的是2.4GHz频段。ZigBee标准的应用主要定位在短距离(10m以内),低速率(250kbps以下)的数据传输。此外,ZigBee具备星状(start)、树状(tree)以及网状(mesh)的网络拓扑型态,能够满足许多应用情境的需要。而近年来有许多的应用情境以成为未来的趋势,ZigBeeAlliance也为这些应用领域制定了相关规范(profile),其中包含了Building Automation (BA)、SmartEnergy(SE)、Home Automation(HA)等9种类别,其中与照明相关的定义在HA的范围里。
一般来说,在需要照明的场所中,灯具与灯具间的距离都不会太远,而控制命令与灯具状态的的信息量都不会太大,所以很适合利用ZigBee作为通信及控制的接口。ZigBee还有一项计大的好处就是能自动地产生互连的网络。只要连上电源,各个节点就会尝试互相沟通,最后达到一个能互相通信的网络环境。这样一来,就可以大大的减少在网络设定上的负担,也降低了导入整个照明系统的门坎。而照明系统在结合ZigBee之后,便有更多的控制选项来满足不同情境需求。而智能照明系统不仅可以在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提供照明,同时也达到供安全指引,环保节能及有效管理的目的。近年在一般的建筑内的场所,逐渐开始使用智能照明系统来涵盖室内的照明需要,例如在办公室或会议室,透过感测网络监测室内外的光线明暗,进而控制灯具的亮度达到节能的目的。而照明系统也能针对用户所需要的情境做出正去的反应,像是简报开会的时候,自动关闭部分电灯,增加简报的布幕效果等等,这些都提升了智能照明应用的价值。
应用案例:停车场路灯管理系统
除了在室内,室外也有很多场景需要照明设备,停车场就是一个极为适合导入LED智能照明系统的好例子。以传统停车场为例,不管是在建筑物内或是露天的型态,照明的功能还有许多可以改进的地方。接下来从信息通信、应用情境及管理等面向,分析结合ZigBee的智能照明系统有什么样的优势。
通信接口
ZigBee具有良好的网络架构,在灯具上直接将上模块后就可以互通,但在设备寻址上要先做一些设定,但这些设定远比拉通信控制线来的容易而且便宜。另外,由于一盏灯剧照明的面积通常不会太大,所以灯具布建的密度较高,彼此的距离不会太远,正好适合短距离的ZigBee。一般停车场大多是空旷宽敞的场所,所以不会有遮蔽的问题。此外,为了得知环境的状态,也须布建一些光传感器及红外线动作传感器,藉此来掌握停车场的状况信息。这些传感器同样可以使用ZigBee的标准沟通接口,可以减少系统建置的硬件成本。对于传感器来说,需要回传到后端的数据就是感测到的信息。光传感器侦测到的就是环境的照度值,动作传感器则是在区域内有无物体移动等等。而灯具部份的通信则是双向的,除了需要回传开关的状态以及用电量等数据,还要能接收系统所发出的控制命令来调整照明的状态。另外,当有一些特别的情况,可以考虑一些其他的通信方式。举例来说,在停车塔的情境,有时会有要跨楼层通信的需要,这时无线信号有时会有遮蔽的情况,这时可以考虑使用电力线通信(Power LineCommunication),来确保各个设备间有稳定的通信。
应用情境
在停车场所,照明情境分为引导和无人两种。当有车进入时,也就是当红外线传感器侦测到有车时,车道需要较为明亮的照明。车在停入车位的时候,车位的照明也要提高。动态的灯光调整可以让使用者更清楚行径的动线,也可以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浪费。在摄影机或红外线传感器都侦测到无人的情况时,全部的灯光就可以调低亮度,但仍需维持一定亮度,以避免系统发生误判,影响到使用人安全的情况。管理
一、基本情况分析
多年来,传统配电网的运行管理均大量依靠人工,如分合闸操作、电能数据的采集、配电变压器三相负荷不平衡度的检测等,都要通过数名供电员工现场进行,费时费力,缺乏实时性。因此,为进一步提升配网运行管理水平,供电企业有必要依托现代化的传感测量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计量表、数字控件和综合分析软件,来实现自动监控电网、优化电网性能、防止断电、快速恢复送电等一系列功能。
二、配电网综合管理系统
基于对配电网历史、现状和规划管理等功能的透彻分析,利用电力公司现有和将来的数据资源,通过合理整合现有配网管理各信息系统,研究开发城区配电网综合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各级配电网分析、运行、评估、规划等的统一协调管理。
2.1系统功能结构系统主要分为3个层次
2.1.1基础信息系统层
该层中,GIS、MIS及一些运行管理系统如SCADA/EMS等,为电力公司现有信息系统。本项目深入研究、充分挖掘这些系统的潜力,界定各系统所能提供的有效数据范围,为配网综合数据平台的搭建和高级辅助决策功能的实现做好铺垫工作。
2.1.2配网分析数据管理系统层
该层主要包括配网分析数据管理系统(DA-DMS),它是底层信息系统与高层辅助决策系统之间的纽带。采用数据仓库技术搭建此数据平台,使其既可适应配电网存储海量数据的要求,又可保证配电运行数据的一致性。配网分析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基于如下考虑:
(1)建立底层信息系统的数据联系与共享标准通过配网分析数据库的设计开发和应用,结合电力公司配电网现有的标准和规范以及配电网公用信息模型(CIM),将形成有关配网数据管理与信息系统数据共享机制方面的技术标准。(2)对底层实际运行系统提供的数据进行分类、归纳和管理配网分析数据管理系统基础数据主要通过接口从外部各类数据采集系统获得。数据实现分层管理,方便提取和分析,并更加全面地包含各级电网、各类电网设备信息。
2.1.3高级辅助决策系统层
该层主要包含对现状各级网络供电能力、存在问题的评估,对近期电网建设项目的辅助计划与决策,并基于此对现状、近期、中期和远景的配电网进行优化规划等,形成相互关联的功能模块,未来还可按需逐步扩展其他高层应用系统。高级辅助决策系统的建立是基于底层信息系统数据特别是包含地理信息数据的GIS数据。
2.2系统关键技术
在建立配电网综合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主要有两大技术难题:如何统一底层数据接口以实现数据层管理,以及通过何种高级分析系统使电力公司真正掌握电网实际运行情况。
2.2.1基于配电CIM的数据管理
自国际电工委员会IEC组织制定电力系统方面的公用信息模型标准以来,描述输电网结构的IEC61970目前已,而针对配电的IEC61968尚未完成。因此,系统先扩展配电CIM,再基于CIM对于元件接口的描述建立配网分析数据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结构,而后提出基于 CIM的标准数据结构以进行数据交换载体,最后编写程序实现接口文件与内部数据库之间的数据导入。
2.2.2基于评估和优化的高级分析系统
高级分析系统主要侧重于宏观指导电网,因此现阶段只实现配电网的评估和优化,未来根据需要可进行扩展。以往的配电网评估优化多是从定性的角度上进行,定量评估指标很少,本系统在配电网综合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对配网电源、配网设备及结构、配网运行、技术经济指标、设备维护与管理等5个方面分别进行评估打分,最后形成整个电网的综合评价,找出电网薄弱环节,给出解决方案。
系统在结构上分为2个子系统,即工程师子系统和管理机构子系统。基于此,完成评估和近期规划的典型流程为:(1)管理机构人员通过管理机构子系统下达评估和近期规划标准;(2)各供电公司工程师利用工程师子系统进行评估和近期规划,生成相应结果,具体包括:导入外部数据源各类基础数据,完成导入数据(生数据)的校验修复,校验修复后的数据,进行现状电网评估,计算各项指标,依据管理机构下达的评价标准进行单项指标评价和综合评价,输出评估所需图表,评估结果上传(项目结束后完善);(3)数据系统将上传到服务器上的各类数据,以图形或图表的形式在网上出来,供授权用户浏览和下载。
三、经济效益分析
1、配网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对各种电力设备实行远程监控,逐步摆脱了长期人工设备巡查、数据采集的落后局面,做到了数据采集实时、高效、准确、可靠,大大提高了配网管理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实现配网管理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开创了一条新路。
2、随着电网运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各种电力设备进行远程监控是实现自动计费、对客户用电情况进行全天候监视的必要措施。针对以前某些负控系统通讯能力差、功能不能满足现在的计费、供电可靠性统计等配网管理的要求,基于GPRS的配网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有重要的意义。
3、配网智能管理系统的投入运行,节省了管理成本,增加了经济效益。预计年减少人工支出10万元,减少因偷电漏电而造成的损失达25万元,按照系统正常运行10年计算,投入产出比达1:4。
4、配网智能管理系统的建成,其重要的意义和产生的社会效益在于对中小用户的用电管理水平上一个台阶,防止了设备管理上的漏洞,减少了停电现象,提高了供电可靠率,有效的防止了有损供电企业形象的事情发生,提高了配网管理水平,减少了因人工抄表误差而带来的电量误差,保证了电量信息的准确可靠。该套系统每天抄取电量并进行分析,对用电异常情况进行提示,有效的防止偷漏电的情况发生,规范了配网用户的用电管理。提高了管理水平。
四、结语
配网自动化终端在配网自动化系统中是一个关键设备,它直接采集现场一二次设备的信号参数,它的稳定与否,关系到系统的信息来源准确度,因此全面、深入、仔细地研讨配电终端的有关技术参数等内容,进而将配网自动化系统的每一个环节进行解剖,并加以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配网自动化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
智能水表是近年来以自动控制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信息化管理需求为依托而发展起来的高新技术产品,占有很大的市场量。但是发展近20年,在应用方面,故障率偏高,严重影响水费回收,处于尴尬局面。而造成这种被动局面主要因素是产品技术不过关、性能不稳定。
从目前的国情来看,智能卡水表仍将在未来几十年中,占智能水表行业的主流。然而智能卡水表存在抗攻击干扰难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远传水表将成为今后水表发展的主要方向,是抄表方式向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的是有线远传,采用总线方式,将各户的远传线路并接在一起,通过地址扫描,实现抄表。做到了网络化的远传水表和集中管理模式且具有短信报警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
1 系统总体设计
本系统包括两部分,用户水表和用水管理中心。用户水表利用德州仪器(TI)公司超低耗单片机MSP430F169作为主控芯片,其包括电源、时钟、按键、显示、水阀控制、短信报警、以太网控制、模拟水流采样等部分,实现了水流量采集以及数据的存储与处理功能,另外在MSP430单片机程序中实现TCP/IP协议,用以太网控制芯片CS8900实现网络接口,使嵌入式系统接入因特网与用户管理中心通信,接收用水单价数据及系统时间,发送用户用水量及余额等。水表主芯片通过串口MAX232向GSM模块传送AT指令,实现短消息业务,向用户发出提示短信。用水管理中心是基于Delphi技术和Access数据库的设计,通过以太网与水表建立联系,实现远程抄表与集中管理。
2 硬件及软件设计
2.1 模拟水流采样设计
模拟水流采样电路主要由51单片机控制,通过其内部定时器使某一个端替地出现高低电平,产生模拟水流脉冲,由51单片机计数,用段式LED显示脉冲频率和累计脉冲数,检测水表计量。
2.2 MSP430 F169单片机的软硬件设计
MSP430F169是16位的超低功耗单片机,工作电压为1.8~3.6V,内部有64KB的FLASH存储器和2KB的RAM,有足够的空间存储程序和用户数据信息,外接8MHz的主频时钟以及32KHz的低速时钟以满足不同的功耗应用。总体流程图如图2。
各部分设计如下:
2.2.1 水流采集部分
选择开启MSP430F169单片机具有捕获功能的端口采集51单片机发出的模拟水流脉冲。
2.2.2 液晶显示部分
选用的是JDL12864G,内置128个16×8点阵字符,显示汉字,方便用户阅读。利用MSP430F169单片机中具有中断功能的4个端口作为按键查询接口,下降沿触发,进入中断后,对用户数据更新再显示,四个按键对应显示日用水量、月用水量、剩余水量及系统时间。
2.2.3 水阀控制部分
当检测到余额已不足最小计价单位时,将MEP430F169单片机的一个引脚置低控制51不产生脉冲信号,用户充值后再将其置高。
2.2.4 短信提示部分
即串口通信部分,是MSP430F169单片机的串口接收引脚URXD和发送引脚UTXD通过MAX232进行电平转换后与西门子TC3系列的TC35i的GSM[模块连接。利用RS232协议向GSM模块传送标准的AT命令,最终向用户发送提示短信,方便用户了解用水情况。
2.2.5 网络接口转换部分
硬件,采用16位的以太网控制器CS8900A。该控制器集成度高,与主控芯片接口简单。本系统选择8位I/O工作模式。其16个寄存器通过4根地址线和2根控制线对其进行读写控制。在控制器与终端设备接口RJ45之间接入通信网络变压器20F-01R,起阻抗匹配和高电压隔离等作用。软件,主要是驱动CS8900A,以函数的形式给其它模块提供读写其寄存器的接口、产生读写时钟等。系统上电后,先对CS8900A进行初始化配置,接着MSP430F169单片机把本机的MAC地址以配置序列字的形式发给CS8900A,CS8900A把MAC地址存储在寄存器中。完成配置后,MSP430F169单片机便可以对CS8900A进行数据读写。
2.2.6 TCP/IP协议部分
16位的MSP430F169单片机构建的嵌入式系统,处理能力和资源都十分有限,通常不能运行操作系统。因此要对标准的TCP/IP协议进行简化,构建一套通信可靠、功能相对完善的微型TCP/IP协议栈。根据TCP/IP协议不同层次特点,需要实现的各层协议如表1。
TCP/IP模块定义了网络用来收发数据的各种协议,使用CS8900A所提供的各种读写函数来发送和接收数据,同时为上层应用程序提供简单易用的API接口函数。其中,最重要的函数是DoNetworkStuff(),该函数主要是处理网络和TCP事件,周期性地被用户程序调用,而且调用越频繁越好。另外调用函数TCPPassiveOpen()或TCPActiveOpen()建立网络通信连接。当接收机接收到数据后,返回一个接收正确信号。当发送机在超过设定时间后仍未收到接收正确信号时,TCP/IP模块自动进行数据包重发。当数据发送完毕,可以通过函数TCPClose()关闭连接。
2.3 用水管理中心服务器模块设计
用水管理中心服务器是基于Delphi7和Access数据库设计的,结构简单易操作。在服务器端及水表客户端,可以实现服务器IP地址及通讯端口的设置。服务器端设定计算机的4025端口作为通信端口,ServerSocket组件是通信的响应方,监听及被动接收水表客服端的请求,并进行回复。后台采用Access数据库,存储用户基本信息和充值信息。
根据用水管理中心管理用户的需要,分为四大功能模块,其功能模块示意图如图3。
3 结论
水表中MSP430F169主芯片采集51单片机发出的脉冲并存储,进行数据处理,通过按键查询,LCD显示用户当日、当月、剩余用水量及时间。当用户余额不足系统设定值时,向用户发送报警短信,提示充值。当用户余额用完,水表自动发送关断水阀的信号,同时也会发送报警短信,提示已停水。用水管中心服务器,通过Internet建立用户和水厂的信息交互,并存储用户一年的用水信息,可对用户进行集中管理。
本文在MSP430F169单片机中嵌入了精简的TCP/IP协议,采用C/S模式,实现远程抄表、集中管理用户信息等功能。其功耗低、实用性强,对用户水表进行实时监控,还实现了水流量测试和对历史数据的掉电存储功能。
参考文献
[1]Texas Instruments.MSP430x15x, MSP430x16x,MSP430x161x Mixed Signal Microcontroller[M].USA:Texas Instruments,2006(8).
[2]Texas Instruments.MSP430 Internet Connectivity[M].USA:Texas Instruments,2004(02).
[3]Adam D.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Lw IP TCP/IP Stack[Z].Swedish Institute of Computer Science,2001.
[4]吕伟臣.Dephi 7.0范例入门与提高[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02).
[5]蔡美琴等.MCS-51系列单片机系统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周嵘,潘晓斌,郑堤.TC35与微处理器的短消息连接口方法[J].微计算机信息,2004,(9):67-70
[7]赵长奎.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M]. 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1.6
[8]Cirrus Logic.CS8900A Product Data Sheet[M].USA:Cirrus Logic,2004.
[9]刘亮.基于MSP430+CS8900A的嵌入式以太网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8.
[10]飞思科技产品研发中心.Dephi 7高级应用开发[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01).
[11]Bilek J,Ruzicka IP,Evolutionary trends of embedded systems[J].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Technology,2003, 2(3):901-905.
作者简介
何璋函(1993-),男,现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大学本科在读学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与控制技术。
通讯作者简介
周金治(1971-),男,硕士学位。现在供职于西南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与物联网技术。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0)03-057-06
一、引言
目前,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重要发展进程,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对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影响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科学事实,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多种措施减排二氧化碳。中国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哥本哈根协议》的缔约方之一,虽然在《京都议定书》的第一承诺期不承担温室气体的减排任务,但是,作为目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国家,在不远的将来势必会承担更多的减排任务。国家已在“十一五”期间基本实现GDP能耗水平下降20%的目标,并将在“十二五”期间制定更为严格的能耗排放标准。在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下,采取致力于低碳发展的创新金融工具和手段,应用“合同能源管理”(Energy Performance Contacting,EPC)这一全新的节能金融机制,已成下一阶段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向。较之于欧美相对成熟的合同能源管理市场,中国仍处在节能金融机制的探索阶段,在推广EPC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障碍,在此背景下,有必要对EPC中的节能服务合同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二、背景及文献综述
合同能源管理(以下简称EPC)是一种致力于节能融资的新型金融机制。受全球和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的影响,与碳减排相关的节能服务市场规模日益壮大,以建筑、工业和交通等部门为代表的高耗能产业部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节能挑战,他们需要专业的节能服务公司为其提供高水平的节能服务。与此同时,尽管节能可以在长期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但在初期往往产生较大规模的资金和资源投入,使得大部分中小型的节能客户望而却步。节能服务在成本和收益上的时间差显然为那些可以解决节能初期资金缺口的创新金融工具提供了发展的机会,EPC正是为此应运而生。
在EPC的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国外称为Energy Service Company,ESCO,国内名为Energy Management Company,EMCo)与能耗部门签订节能服务合同,为节能项目进行投资或帮助其向金融机构融资,向其提供能源效率审计、节能项目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施工、 安装及调试、运行、保养和维护、节能效益保证、检测和确认等一条龙服务, 其关键所在便在于通过节能服务公司的介入使客户在未来产生的节能收益得以资本化,使之提前用于节能改造的成本投入。在合同期内,节能服务公司的投资回收和合理利润由节能项目产生的节能效益来支付,或者由节能服务公司与节能客户共同分享项目的节能效益,在合同期结束后,一切设备的所有权和以后产生的节能效益归节客户所有。在该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不仅提供节能管理上的经验和技术,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利用其它多种融资渠道来为有节能需求但又缺乏节能资金的客户提供金融上的保证,这显然比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节能服务有更大的生命力(P. BERTOLDI 2005)。
(一)常见的合同模式及比较
EPC有两种最基本的合同模式,分别是节能量保证型(Guaranteed Saving Contract)和节能效益分享型(Shared Saving Contract)。
节能量保证型,是指在节能服务合同中节能服务公司向客户承诺最低节能指标,保证其项目在改造后的节能收益。在项目实施后的合同期内,由客户归还进行节能改造的金融机构贷款,如果实施节能措施后的合同期内项目的节能收益没有达到节能服务公司在合同中承诺的数字(通常还包括统计误差), 那么节能服务公司必须将这部分收益差额退还给客户。而如果节能收益超出合同规定的部分则可在双方同意的基础上按合同上事前商定的比例分配。
节能效益分享型,则是指即合同中商定工程初期进行工程改造的款项可由节能服务公司单独融资,或者与客户分担融资,项目运行后所得的节能收益在节能服务公司和客户之间按比例分配,其中节能服务公司分得的节能收益足以偿还其进行节能改造的贷款以及保证其合理利润率。
以上两种合同模式的区别主要是借贷风险的承担者不同(Cudahy and Dreessen 1996)。对节能量保证型合同,节能改造的工程款由节能服务公司为客户寻找,以客户的贷款信用向融资机构借贷,这笔贷款也由客户自己归还,此时,贷款信用是与客户的日常借贷信用相联系,同时节能服务公司也必须保证每年的节能收益能够偿还这笔贷款的利息和本金, 使客户得以在合同期内还清所有贷款。因而,借贷风险由客户承担,而节能服务公司则承担项目的运营风险,从而实现风险的共同分担。但由于贷款人是客户,所以这笔贷款是出现在客户的,而不是节能服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这样节能服务公司就可以以保持较高的现金流和较低的资产负债比,来同时承接多个节能服务项目(Poole and Stoner 2003,Bertoldi and Rezessy 2005)。
而对于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则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承担所有主要的风险――借贷风险和项目运营风险。也就是说,节能服务公司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贷款出现在节能服务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而客户与第三方金融机构没有借贷上的联系。这样一来如果客户中途没有按照节能服务的安排进行运营,从而产生了节能效率的不足,其结果就会比前一种模式更大程度上影响节能服务公司的收益和债务。同时,并且每年回收节能收益的方式使得节能服务公司的资金流动比较缓慢,公司的资产负债比率也会较高,并影响到它的下次借贷。
所以,在节能服务市场发展的初期,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比较有利于吸引客户进入市场(不用承担较大的风险),有利于节能服务市场的培育,但是却不利于负债能力有限的中小型节能服务公司的发展,只有在节能服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由于节能服务的需求规模扩大,出于分担风险的需要,合同模式才会逐渐向节能量保证型过渡,这种模式有利于比较有利于节能服务公司的长期发展。(Hansen 2004)
(二)关于EPC的研究进展
目前国外大部分对EPC的研究都是基于市场调研的数据以及实践经验的一些总结和定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对EPC的合同模式进行介绍和比较,以及对各国EPC和节能服务的发展过程、现状和经验教训作总结和归纳。
国内有关EPC的研究也主要是集中在总结分析欧美各国开展EPC的情况和EMCo发展状况(朱霖 2003,吴刚 2006,续振艳 郭汉丁和任邵明 2008),以及调研和总结分析国内节能服务市场现状和EPC推广与EMCo经营面临的诸多障碍(杨振宇 赵剑锋和王书保 2004,王李平 王敬敏和江慧慧 2008,张春雷 2008)这两个方面,而对合同模式本身的理论研究比较缺乏。
本文将尝试通过模型来对最常见的两种合同模式――节能量保证型和节能效益分享型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社会总福利函数来讨论在不同合同模式对节能服务效益的影响,以及分析节能服务公司和客户间的博弈行为所产生的制度和福利效应。最后,通过模型分析总结出一些结论并且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三、两种合同模式的制度和福利分析
(一)基本框架
模型的基本设定:
e为客户按项目设计进行节能化管理和运营的努力水平
q为项目本身的系统性风险系数
s(e,q)为项目最终实现的节能量,,即在风险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客户按规定运营的程度越高或者简单讲客户的努力水平越高,则实现的节能量越高,但是努力的边际回报是递减的;并且项目的风险系数越高,同样的努力水平实现的节能量越低。节能量的货币表示为,其中P为能源的价格。
c(e,q)为客户努力的货币成本,,即在风险系数不变的条件下,客户的努力水平越高,努力的成本就越高,且努力的边际成本是递增的;并且项目的风险系数越高,同样的努力水平花费的成本就越大。
L为EMCo为客户进行节能改造的花费,由第三方金融机构贷款,需要在合同期内归还。
我们将客户和EMCo的效用简单考虑为分到的节能收益减去付出的成本。
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型:
S*为项目在改造后,在能源价格处在合同规定的最低水平时,能够保证客户偿还贷款的预期节能量,r为当实际节能量超过预期时,EMCo可分得的比例
在实际节能量s>s*时,
在实际节能量s≤s*时
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型:
t为合同规定的保证EMCo能够偿还贷款时分得的节能量比例
(二)两种合同模式的制度性分析
在考虑外生因素――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和能源价格的影响时,我们不考虑EMCo与客户相互之间的作用,因为他们的相互作用造成的他们各自的效用变动对社会来讲只是福利从一个口袋向另一个口袋的转移,对社会总福利来讲是没有什么影响的,所以我们只需要考虑社会总福利函数:
(7)我们分别加总节能量保证型以及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的客户和EMCo效用,最后得到的社会总福利函数的形式均是
(8)即社会总福利是实现的节能量水平减去在项目实施时客户按规定运营付出的努力成本以及归还给融资机构的贷款,它与三个因素相关:项目的系统性风险、能源的价格,以及客户的努力水平。
考虑外生的因素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我们首先排除内生因素-客户的努力水平e的影响。
给定项目风险q和能源的价格P,在社会总福利函数中对客户的努力水平求导:
(9)
由于,则在给定项目的系统性风险系数的情况下,实现社会最优福利水平的努力水平是使努力对节能量的边际贡献与客户努力的边际成本相等,即Pse=ce,从中我们可以推出最优努力水平ew(q,P),即每组给定的项目的风险系数和能源价格总会对应一个客户的最优努力水平ew(q,P),使得在这个努力水平下的社会总福利函数为:
(10)
这样我们在假定客户总是进行最优努力的情况下讨论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和能源价格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1.项目系统性风险()
在以上函数中对q求导,根据包络定理:
(11)
由于sq0,(11)式小于零,即当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很大时,即使客户进行该风险水平下的最优努力,社会福利仍然有可能为负。
在W=0处,对应每一个给定的能源价格P我们可以从总福利函数(10)中解出一个社会可接受的最大风险系数q*=q(P),当项目的总风险超过它时,实施EPC会造成社会总福利的净损失。
在现实中影响项目系统性风险系数q的因素主要有:
技术进步。在节能服务的合同期内,若有新的更准确和完善的测算和认证实现的节能量的方法出现和被采用,或者新的管理节能项目和实施节能服务的技术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节能项目的系统性风险,根据前面推出的在客户最优努力水平下社会总福利的变化与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呈负相关((11)式小于零),技术进步会带来社会福利的增加。
项目的规模。在节能服务市场上,特别是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上,项目的规模对项目实施的风险有较大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要求节能改造的初期投资较多,还表现在项目设计时需要的信息量更大以及在项目实施的合同期内管理和监督更加困难。
以建筑节能服务市场为例,设单位建筑风险系数为,项目的规模系数为a,项目的总风险是,根据前文的分析,在最优努力水平下的社会总福利函数(10),在W=0时存在同样的,即在单位建筑风险系数相同时,项目的规模越大,面临的风险也越大,也越易超越社会可接受的风险系数上限从而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则项目的规模上限是。
2.能源价格(P)
在社会总福利函数(10)中对能源价格求导,根据包络定理可得:
(12)
由于对每一个给定的项目系统性风险系数,客户在最优努力程度下实现的节能量总是为正的,所以能源价格的上升会增加社会总福利,即在能源价格较高的情况下,不论通过哪一种合同模式实施节能服务对全社会来讲都是有益的。
在W=0时,可以找到可接受的最低能源价格Pmin,当P
(三)两种合同模式的福利性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了项目的系统性风险因素和能源价格这些外生的因素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下面我们从两种合同本身出发,来分析不同合同模式下,客户和EMCo的效用,以及他们各自的行为是怎样影响各自的效用。
1.两种合同模式的比较
在节能量保证型模式下,s*为保证客户能归还贷款的节能量指标,而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下,t为在预期节能水平下保证EMCo能归还贷款时,EMCo分得的节能收益比例。那么对于一个系统风险性风险确定的节能项目,经测算得出的进行改造后的预期节能量无论采用哪种合同模式均是相同的,所以,当实际节能量为s*时,一定会成立:
,则根据 (13)
以预期节能量s*为分界点:
当实际节能量s≤s*时
当实际是实现的节能量s>s*时
(17)
可以看出 ,即在实际节能量未达到预期时,客户在节能量保证型的合同模式下获得更高的效用水平,而节能服务公司在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获得更高的效用水平,因为根据节能量保证型的合同规定,在实际节能量达不到预期时节能服务公司需要支付这部分差额给客户,在该种情况下合同总能保证客户的收益。而在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下,客户需要自己承担损失。
而与的符号取决于t与r的比较,即当节能量超过预期水平时,两种合同模式下客户与EMCo的效用孰高孰低,取决于对EMCo对节能效益的分配比例,由于在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中EMCo仅承担项目运营风险,而在节能效益分享型模式中EMCo承担了借贷风险和项目运营中的风险,所以要求的分配比例t会比较高,所以在通常情况下t>r,即
则客户与节能服务公司从自身效用角度考虑对合同模式的选择如下图所示:
以上选择结果的可能解释是,对于公共部门、大型社区和大型企业来讲,它们本身的借贷信用较好,比较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在金融体制较完善的欧美国家,这些部门出于节能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在采用节能改造技术上有着较高需求,使得他们倾向于以自身信用进行融资。并且,在EPC中,节能收益用于弥补节能改造成本,并进行还贷,所以项目运营的风险是与借贷的风险紧密联系的,对前面提到的节能客户来讲,只要项目运营成功,借贷风险基本不存在,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不承担任何风险,而如果项目运行的不尽人意,节能量未达到预期水平,也是由节能服务公司来弥补损失。所以从总体来看,节能客户面临的风险是较低的,这也许是他们倾向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的一个原因。
2.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的福利分析
在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中,要求在测算的预期节能量水平下EMCo所分得的节能收益能够归还银行贷款,即在保证的条件下,对应每一个预期的节能量水平,有一个分配比例,预期的节能量水平越低,则EMCo要求分得的比例就越高,则在实际项目操作中,EMCo有激励低报预期节能量水平,以期获得更高的分配比例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下面对这种情况建立博弈模型进行分析
分阶段:
第一阶段:EMCo确定分配比例t
第二阶段:客户看到分配比例和对应的预期节能量,在合同期内选择其努力水平e
用逆向归纳法(Backward Induction)求解
看到EMCo选择的分配比例t时,客户选择一个努力水平最大化其效用,即:
(18)由于,则在时有客户效用最大化下的努力水平e(t)。
预期到客户的努力水平, EMCo的选择分配比例t最大化其效用,即:
(19)
由于,则在时有EMCo效用最大化下的最优分配水平。
但是,社会在实行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时,还需要考虑节能服务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
对于社会福利函数:
(20) 由于,则当时,社会总福利最大,此时的客户努力水平是ew。
比较ew与e(),从下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分配给EMCo的比例越大,则客户的努力水平越低,并且极端的情况,即当客户全部占有节能收益时,客户的努力水平是最大的,所以在t>0时,总会成立e()
令W=0,会得到一个对应的e0,并且e0=e()在时,会得到一个对应的0,这是在保证社会总福利为正时EMCo所能确定的分配比例的上限,当分配比例大于0时,不能对客户的节能努力构成足够的激励,从而不能产生令社会满意的节能效果。
所以在节能效益分享型的合同模式下,节能服务公司有可能低报预期的节能收益,并通过制定较高的分配比例以获得更多的实际节能收益,而客户考虑到这样的情况,则会根据分得的比例选取一个最优的努力水平,以实现相应的节能收益。在此,如果节能服务公司能够比较准确的预计到客户努力水平对分配比例的反应情况时,就会选取较为合理的分配比例,而不会制定过高的分配比例,造成客户努力程度不足而最终致使低效的节能水平。然而,如果节能服务公司不能形成对客户努力水平对分配比例反应情况的准确预期,为了规避客户努力不足造成节能量水平较低的风险,节能服务公司有激励制定一个更高的分配比例,来保障其最基本能够归贷款,而这样一个过高的分配比例可能对社会总福利带来负效用。
四、基本结论
前文中我们建立模型对EPC的合同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通过两种常见的合同模型分析了EPC在推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和问题。基于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的结论:
(一)制度角度
无论采取哪种合同模式,项目本身的风险和能源的价格都是在进行EPC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社会可接受的项目风险系数存在上限。考虑到项目规模越大,越难以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此,项目的规模越大,项目的风险系数越高,从而社会福利可接受的项目规模也存在着上限。
能源的价格则存在下限。能源价格过低时,能耗部门的耗能成本较低,开展节能服务产生的节能收益并不显著,节能收益甚至无法弥补节能改造的成本,在此情况下,客户接受节能服务和采用EPC的积极性较低。
(二)福利角度
通过比较两种合同模式下客户和节能服务公司的各自福利,可以看到,客户总是倾向于选择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而节能服务公司比较倾向于选择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
就中国而言,虽然现在大部分项目采用的都是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但是我们仍处在EPC市场发展的初期,出于推广EPC和发展EMCo的需要,应着力于发展有利于培育市场的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而当市场逐渐成熟和金融体系较完善时,再过渡到风险分摊的节能量保证型合同模式。因而,在EPC的初期推广中政府应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和保护。一方面政府需要对EPC市场进行合理规制,不仅要为符合市场准入标准的节能服务公司进行贷款担保,而且还要逐步建立完善的金融体系为EPC提供服务。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在推广节能效益分享型合同模式时,EMCo和客户的博弈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合理的行为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EMCo可能会低报预期节能量而获得高的分享比例,而客户可能会采取规避措施,不完全按合同规定运营,造成节能量水平达不到预期目标。这时需要政府或者政府设立的第三方独立机构对合同签订进行项目审计以及对合同执行过程中客户的行为进行监督,提高博弈双方的信息透明度,以避免不合理的行为给社会带来的福利损失。
参考文献:
1.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 General Joint Research Center
2.Cudahy, R. D. and Dreessen, T. K. 1996. A review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 industry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Energy Services Companies(NAESCO) report to the World Bank, March
3.Dreessen, T.K., 2003.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two dominant world ESCO models; shared savings and guaranteed savings. In: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Pan-European Conference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ditor: Bertoldi, P.
4.Edward Vine. An international survey of the energy service company (ESCO) industry [J]. Energy Policy,2005(33):691-704
5.Hansen, S., 2003.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models and risk management, Presentation at the workshop Developing the Business of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organized by Ibmec and INEE, Rio de Janeiro, In 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
6.Hansen, S. (Kiona International, USA), 2004. Personal communication, January. In Bertoldi, P. and Rezessy, S. 2005.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in Europe. Status report 2005”
7.Hopper, N., Goldman, C., McWilliams, J., Birr, D. and McMordie, K., 2005. Public and Institutional Markets for ESCO Service Comparing Programs, Practices and Performance,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55002, March
8.Osborn, J., Goldman, C., Hopper, N. and Singer, T., 2002. Assessing U.S. ESCO Industry: Results from the NAESCO Database Project, 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 LBNL-50304, August
9.Poole, A.D. and Stoner, T.H., 2003. Alternative financing models for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 Sponsored by the USAID Brazilian Clean and Efficient Energy Program (BCEEP), administered by Winrock International
10.The EMC Association of China (EMCA), 2006. “市场化节能新机制――合同能源管理”,中国节能协会节能服务产业委员会2005年对中国EMCo调查报告
11.rge-Vorsatz, D., 2007. An Assessment of on Energy Service Companies (ESCOs) Worldwide,Sponsored by WEC ADEME proj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policies, administered by World Energy Council
12.王李平,王敬敏和江慧慧:“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J], 《电力需求侧管理》,2008年1月,第10卷第1期,16-18页
13.吴刚:“美国合同能源管理( EPC)市场发展现状”[J],《大众用电》,2006(6), 15-16页
14.续振艳,郭汉丁和任邵明:“国内外合同能源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J],《建筑经济》,2008年第12期,100-103页
15.杨振宇,赵剑锋和王书保:“合同能源管理在中国的发展及待解决的问题”[J],《电力需求侧管理》,2006年11月,第6卷第6期,10-12页
16.张春雷:“我国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的难点分析与对策研究”[J],《能源技术与管理》,2008年第1期,113-115页
1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 概述
智能用电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着力点和落脚点。智能用电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电网的能源使用效率、经济运行和有序用电,对电网建设、节能环保、电能质量管理产生深远的影响。构建便捷的居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方案实现了面向电力用户的电能信息智能化采集与监控,结合储能设备的接入管理、电动汽车充电站的管理,并与营销业务系统各业务模块紧密集成,为电力生产管理、营销业务应用以及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双向互动的基础技术平台。
2 背景技术及意义
第一,为电力营销提供信息化的技术支持手段和依据。能够及时根据要求自动采集各电压等级用电现场电能量计量数据,包括电能示值、分时电量、日月冻结电量、需量等应营销收费服务所需电能量信息。能够监测现场用电计量情况,包括计量装置故障、计量回路异常、表计异常等,为用电监察远程自动化服务提供数据依据。
第二,为供电企业经济运行、经济管理提供可靠数据依据和支持。能够根据需要监测现场用电运行信息,包括电压、电流、有功无功功率曲线等信息,为供电质量分析及负荷管理提供可靠技术支持。能够根据采集到的分时电能量进行所属电网全面的线损统计分析,并和理论线损进行对比分析,为降低管理线损提供依据。
第三,为强化需求侧管理、节约能源提供技术支持。能够提供客户远程现场服务,根据负荷平衡情况开展科学用电、有序用电、分时计费等,使得整个电力系统响应自动化、电能的使用高效化、负荷曲线灵活化,并保证电能质量,最终在满足供电的基础上节约能源。
3 具体实施方式介绍
3.1 对居民用电情况进行智能化采集
根据不同业务对采集数据的需求,实现用电信息“全覆盖、全采集”,采集数据完整、正确。对居民用电情况进行智能化采集包括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其中,居民用户用电数据采集包括:电量、电压、电流、有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需量、频率、开关状态等;在居民入户处安装智能电能表,智能电能表根据交流采样和功率积分的结果,产生这些数据量,并转变成电力载波信号,将载波信号经过电力线传输到采集终端;采集终端收集到载波信号后,进行分析和存储,并将数据转变为RS485信号,通过RS485总线将信号传输到集中器;集中器同时对多个采集终端的信号进行收集、分析和存储,并根据主站服务器的指令,将数据转变为GPRS或CDMA信号,通过无线方式发送到主站服务器。居民、物业管理、供电局人员等,经过授权后,可通过互联网查看上述数据。
对居民用电情况进行智能化采集还包括居民用电设备数据采集,居民用电设备数据采集包括:电量、电压、电流、有无功功率、功率因数、开关状态、档位、运行工况、谐波、频率等。
3.2 有序用电管理
系统可根据历史用电记录和当前情况,自动编制及自动优化有序用电方案;通过网络自动下达用电指标和用电方案;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全面支持有序用电;对有序用电的措施,系统进行自动通知和执行,对异常用电情况自动反馈;系统可对有序用电的效果自动进行统计评价,确保有序用电措施迅速执行到位,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
主站服务器在数据库中记录各居民的用电性质、重要程度、用电高峰时段信息,主站服务器根据记录的用电性质、重要程度和用电高峰期时段生成有序用电方案,主站服务器将有序用电方案通过GPRS或CDMA无线网络下发到采集终端中,采集终端根据接收到的有序用电方案对智能电能表进行执行,对部分地区、部分用户进行轮流停电、限制用电量,减少停电、限电对用户的影响;同时,主站服务器将有序用电方案编制成手机短信格式,主站服务器通过短信平台将有序用电方案发送给相关的居民,以便用户提前做好停电、限电的准备。
3.3 在线电费核算
采集终端自动采集智能电能表电量,采集终端通过RS485接口将采集终端的电量数据传输到集中器中,集中器通过GPRS或CDMA无线网络上送到主站服务器中,主站服务器的智能化采集模块将每个用户的电量存储在数据库中;同时,主站服务器的电费核算模块利用webservice接口,访问用电营销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得到本地区的实时电价;主站服务器利用每个用户的用电量和单位电价,计算出该用户的电费,并存储到数据库中。数据库的电费数据接入互联网,用户可利用电脑或手机接入互联网,验证用户名和密码后可实时查看自己的电费情况。
3.4 直接为居民用户供电的配电网进行线损分析
主站服务器根据电能量数据,计算每个配电网的线损。主站服务器将一个居民小区作为一个配电网,进行独立的线损分析。居民小区的入口处安装的总智能电能表的电量,作为配电网的总供电量;该小区内所有居民的智能电能表的电量之和,为售电量;供电量和售电量之差,是线路上损失的电量,即线损。采集终端自动采集总智能电能表和各居民用户智能电能表的电量,采集终端通过RS485接口将采集终端的电量数据传输到集中器中,集中器通过GPRS或CDMA无线网络上送到主站服务器中,主站服务器计算出总供电量和售电量的差值即为配电网的线损,根据小区的电力容量、抄表人员、设备使用年限、住户数量等不同特性,进行分类统计和排序,并对每个类别统计平均线损。如果某小区的线损和平均值比较差别较大,主站服务器即将它视作线损异常,主站服务器生成清单供工作人员查询,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发现线损异常现象,查找线损原因。
3.5 对储能元件的接入和充放电进行管理
储能元件又称储能装置,是能够将电能转换成其他能源,并在需要时重新将其他能源转换成电能的设置。常见的储能装置有电池、电容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精确控制储能装置的充电和放电,也可精确计量装置的充电量和放电量。
4 结束语
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对居民用电地区分散、管理薄弱的问题,同时解决现有技术对各类储能设备接入、电动汽车充换电的管理功能较少的问题。对每个现场控制点,在通过互联网发送基础数据前,先对基础数据进行逻辑分析,将基础数据信息进行重新组织,过滤掉冗余的基础数据信息,从而充分利用有限的网络资源,避免网络阻塞,同时充分减少通讯费用,节约成本。适应国内所有的网、省、地市和县级电力公司。居民智能用电管理系统的运营成本极大的降低,使系统真正具有实用性,提高各级电力公司的管理自动化水平,促进供电、配电、用电各方的有序发展,提高电力公司的社会形象。
参考文献
[1]相银初.一种居民智能用电管理方法和管理系统[P].广东: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企业的种种经济往来,多数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包括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与供应商签订的采购合同,与金融机构签订的借款合同等。合同是企业与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不断行使合同权利与履行合同义务,进而实现企业的经济目标,这是企业运行的主线。
对于企业来说,销售是其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企业利润的源头。相应地,销售合同是财务部门核算收入、编制财务报表的基本依据,合同管理亦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警察,应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销售合同管理的全过程中,发挥财务监管的职能。但是在实践中,不少企业的财务人员仅停留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不能主动参与到销售合同的管理中,导致财务人员对经济业务性质不了解、对销售合同的执行情况不掌握,使财务核算滞后,披露的财务信息与经济业务的进度脱节。同时由于整个销售合同的评审、签订、执行、结算的过程没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一、销售合同管理中财务监管缺失可能引起的风险
1.财务风险未在合同评审时予以提示
目前不少企业签订销售合同的流程为由业务专家、律师等组成评审小组,销售合同经评审后,由营销部签订。整个过程没有财务部门参与,导致许多涉及财务核算的风险及问题并未在合同订立前予以提示。例如,项目利润是否能够保证,用户费用能否支付、相关处理方式是否符合财税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财务核算失真
部门未能主动参与到销售合同的管理中,极有可能导致财务人员仅是被动地接受营销部传来的结算单据,依据自己对结算单据的理解进行核算,例如与中间商的协议明确规定了回款的数量及质量要求,但财务部根本未取得中间商协议,也就无法依据协议规定对中间商转签合同所形成的应收款项分类管理。销售合同中财务监管的缺失,致使财务人员对经济业务性质不了解、对销售合同的执行情况不掌握,使财务数据失真,财务核算脱离合同规范。
3.销售合同履行过程中,财务部门的监督作用无法发挥
销售合同订立后,存在的风险主要有:合同双方当事人没有恰当地履行约定义务;未按合同约定金额、期限支付款项;由于疏忽,未按时催收到期合同款项;合同亏损。财务部门应当督促和配合相关业务部门做好合同的执行工作,建立管控措施,保证合同顺利执行,保障资金安全以及合同利润。若财务部门未参与销售合同的管理,则对合同内容和相关条款不了解,监督作用也就无从发挥。
二、财务监督在销售合同管理中发挥作用的若干关键点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加强销售合同管理和风险控制措施变得尤为重要。财务人员如何更全面地参与到销售合同的管理当中来,如何加强财务部门在销售合同管理中的职能都是财务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首先,需要管理层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公司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司销售合同评审、签订、结算等关键环节设置财务监督,决策过程中应更多地进行财务数据的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以财务管理为核心。
其次,财务部门应该配备高素质人才,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努力改变财务工作环境,设置专门的销售合同管理职能,从事前、事中、事后对销售合同加强管理监督。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财务部门应加强对产品销售价格的控制与监督
产品售价是销售合同中的核心内容。财务部门应以产品成本核算为基础,会同市场、营销部门根据市场需求与竞争情况,结合企业产品营销策略等因素制定销售定价政策,包括产品价目表(应包括浮动范围、执行期间等信息),收款政策等。销售定价政策作为企业核心决策方案应经管理层审批,经审批确定的政策文件送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备案,并根据市场变化定期对现行定价进行评估、修正与重新审批,价格政策一经确定后就要求业务部门严格执行,财务定期或不定期检查。
2.财务部门作为企业的经济警察,应参与销售合同评审
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具体规范(征求意见稿),合同审核应当建立不同部门会同审核制度,财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合同归口管理部门应对合同出具审核意见。就销售合同而言,营销部在取得订单后,财务部门应参与合同的评审及签订,审核合同是否符合国家财经法纪、税法及企业内部管理要求,对于虚构经济业务的行为应事前予以抵制,将风险控制在源头。
3.销售合同实行财务部门与市场部门的归口管理,市场部及财务部应把关合同的真实性、合法性
作为企业销售业务的载体,销售合同的信息量极大。同时,销售合同为财务的结算执行提供了依据。因此,销售合同的备案不能仅在市场部,财务部门也应备案。一旦合同发生变更或达成解除协议的,应重新走流程审批并及时报市场部及财务部门备案。合同正本由营销部负责履行、保管,合同履行完毕应按有关要求及时归档。
由于不同销售合同反映的经济事项各不相同,因此,财务部门应对合同进行分类,细化合同的管理,例如,销售合同包括普通销售合同、商协议、中间商协议等,普通销售合同又可分为自订货合同、转签合同、负责的合同、中间商负责的合同等。细化分类,有利于具体业务的管理。作为合同的监督部门,财务部门与市场部门应通力合作,从市场的角度与财务的角度把好关,对虚假销售合同业务坚决予以抵制。
4.财务应严格监督销售合同的履行
销售合同的履行对于财务而言就是合同的跟踪及考核。
(1)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财务部门对送存备案的销售合同应严密关注具体履行情况,针对不同合同建立不同的收益成本核算体系,对于按现有口径核算出的薄利或者利润亏损项目,应牵头组织人员分析亏损原因。
(2)根据合同约定,考核应收款项。财务部门应增加对应收款的考核职能,对于符合合同约定收款条件的项目,应通知营销部及时催收,并制定应收款项回款的考核、奖惩制度,以增强营销人员的回款责任心。
5.财务部门参与建立客户信用管理政策
销售合同的主体是本企业与客户。客户信用评估和授信既是信用管理工作的开始,也是信用管理者运用专业能力最多、投入精力最大的工作,是企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关键环节。企业应定期组织(或至少每年)相关部门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评估,就不同的客户明确信用额度、回款期限、折扣标准、失信情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等做出规范。评估过程应有财务部门的参与。对评估确定的赊销客户的名称、批准赊销额度等信息应送财务部门备案。
6.财务部门对合同项目做好事后分析与总结
财务部门对合同做好分析,能快速而有效发现销售合同签订、执行、结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总结分析,有利于以后类似销售合同存在风险的事前防范,合同执行过程中的费用控制,合同执行完后的结算考核与回款管理。
三、结论
综上所述,一方面,企业签订的销售合同内容是财务部门进行收入核算、编制报表的重要依据,财务部门对销售合同的有效管理,有利于增强财务核算的准确性与财务报表的可靠性;另一方面,合同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与财务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财务部门应当要主动参与到销售合同的谈判、签订、履行以及收尾工作中,将销售合同管理纳入日常财务监督工作中,维护财务在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知情权,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作用,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6号―合同管理》解读.财务与会计,2011(5)
[2]洪芳华.浅谈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经济生活文摘,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