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5 10:43: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研究生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50-02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在本科生教育基础上,为培养高层次医学专业人才和发展医学科学研究而设立的更高层次的医学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家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及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医学教育也面临着新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本文结合自身教学体会,对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今后研究生教育培养制度建设进行有益的思考。
一、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和临床之间的矛盾
自从国家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我国的教育事业掀开了新的一页,研究生教育也随之蓬勃发展。经过多年的努力,医学研究生教育为国家的医药科研和临床工作输送了大量的既有临床工作能力又有高水平科研素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
恢复高考后,最初的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科研和临床结合,招生对象也大多针对有过数年临床经验的医生,不招收应届毕业生,目的是对已经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进行科研素养教育,培养出既能从事临床工作,又能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或将自己的理论研究用于临床的高素质医务工作者。1998年,为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临床医师的需要,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颁布《关于调整医学学位类型和设置医学专业学位的几点意见》,同时出台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改变了过去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单一学位制,完善了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其目的是逐步完善医学学位制度,加快培养临床医学高层次人才,提高临床医疗队伍的科研素质和临床医疗水平。2009 年,本科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制度得到更快的发展[1]。
自从科学型和专业型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制度设立和试行以来,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医学人才,但由于各院校、各专业、导师对于两类医学研究生的要求不同,国家也没有统一的培养要求和毕业标准,在培养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以学术为依托,是学术性的职业教育[2],主要目标是提高研究生的临床医学实际工作能力,学生在学习少量课程后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转科,同时根据各院校或导师的要求,从事部分科研工作。而科学型学生任务较重,一般都需要承担导师的课题任务,同时也要参加临床实习。前者学习任务轻,学校要求所学的学分少,后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对于专业型的研究生,多数学校没有严谨的临床技能考核标准、临床工作中忙于应付大量的日常琐碎工作,真正的临床技能培训欠缺,最后导致临床技能提高不大,科研能力更无从谈起。少数导师不重视临床技能培训,要求专业型的研究生必须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工作,造成培养目的不明确,专业型和科学型不分,达不到国家设立两种学位的初衷。少数专业型的学生因为毕业论文的要求也相应偏低,对于科研课题被动应付,未能真正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最后的结果是专业学位的培养和住院医差不多,有研究生之名,无研究生之实。
对于科学型研究生,由于社会资源的分配并不一致,今后从事科研为主的职业和临床医生之间的收入存在一定差别,绝大多数招收为科学型的研究生,今后的人生计划还是以做临床医生为主。很多进入临床医学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因为专业型学位有指标数量限制,是被动地被招收为科学型研究生,其目的是 “曲线”进入临床,而不是真正地喜欢基础研究,拿到研究生学位就业时,即转入临床岗位,因此在校学习期间,用于科研实验和临床工作的时间有所偏倚,多数研究生希望更多地在临床工作中接受锻炼。这样就造成临床医学研究生用于实验的时间偏少,科研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3]。
为了使科学型的临床医学研究生能踏实地进行科研工作,国家也出台了科学型研究生不能以该学历报考执业医师的规定,然而这一规定并不能限制具有本科临床医学学位的研究生报考,反而会使科学型研究生更加不重视研究生期间的教育,从而将研究生学习作为跳板,而不是踏踏实实地专心于科学研究。
(二)数量和质量的矛盾
研究生的培养要建立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制度,加强培养过程中的科研管理,这就需要一些科学严谨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指标。考核指标可有很多项目,例如文献阅读和综述、外文水平、科研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4]。科研能力和工作量是考核研究生的主要内容,它表现形式有毕业论文和。由于毕业论文的弹性很大,所以目前各院校往往制定一些政策,要求学生必须发表1~2篇论文,甚或必须发表在SCI收录的期刊,才能毕业并拿到毕业证书。
是经过期刊编辑部、审稿专家审阅,同时要面对广大读者和科研工作者的评判,故而这一指标较毕业论文更为客观。这一考核指标无疑对导师和研究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提高了导师和学生对科研的重视程度。医学院校中,尤其是临床科室的导师忙于临床工作,能直接参与实验的时间有限,研究生是实验研究的主力军,对研究生毕业设立这样的硬指标,无疑会提高导师的科研成绩和产出量。同时,科研实力是高校之间的评比和竞争的重要一项。很多院校也乐此不疲,出台相应的政策和制度,通过对研究生毕业发表的论文增加砝码,来增加学校总体的科研产量,进而提高学校的软实力。
科研活动有其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搞急功近利和浮夸。尤其是医学科学研究,临床观察和随访需要有一定的周期,基础研究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进行选题、实施。如果不能科学地制定研究生质量的评判指标,单纯地以作为毕业的条件,反而会出现不利影响。研究生为了毕业,把精力放在写论文上,而不能专注于具有实际意义的科研活动上。
临床医学研究生由于需要临床实习,实验时间多在一年左右,时间较短,难以完成高水平的课题。要么采取短平快的办法,寻找一些较小的、先进性不足的课题;要么只能拼凑一些数据,难以形成深入、重要的医学成果,写出的论文质量也不高,只好找一些质量低劣的期刊来发表文章滥竽充数,实际上造成国家财力和人力的浪费。
(三)研究生扩招和质量的矛盾
最初大学生的扩招,有很大成分是为了缓解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将高等教育作为“就业蓄水池”;研究生扩招,也有将研究生教育作为大学本科生“就业蓄水池”的考量。硕士研究生的报考人数从1999 年的31.9 万人上升到2010年的140 万,录取人数从1999 年的6.5 万人扩充到2010 年的46.5万人,十二年期间翻了七倍多。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一方面促进了整个国家科研水平的提高,为国家的发展储备了大量的人才;另一方面,研究生人数的增加也对研究生教育制度与管理以及教学等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5]。
我国的经济在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每年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但面对如此庞大的毕业生群体仍显不足,大学毕业生人数增加,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随之增加,很多毕业生攻读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不是因为他们喜爱科学研究,而是希望通过研究生学习增加自己的就业机会,这就导致了一部分学生学习不认真、不刻苦,在很大程度上浪费了国家教育资源。有高素质的生源,才能有好的研究成果。由于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些高校为了完成招生任务而降低录取分数线,招收一些基础薄弱、学科知识不扎实的学生,也难以培养出高质量的科研人才。
二、提升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
(一)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高质量研究生的培养需要有高水平、高素质的研究生导师队伍,临床医学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是提升医学研究生学术水平和育人水平的重要因素。现阶段,由于研究生的扩招和授予学位的细化,导师队伍也不断扩大,但是,导师队伍的扩大不能以质量下降为代价。我们的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也不断健全。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具有正高级职称的导师比例偏低、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比例偏低、导师队伍年龄仍然偏大、学科建设中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等[6]。另外,临床研究生导师多集中于大型三甲医院等高一级的医院或高校的附属医院,现阶段医疗制度的缺陷又使这些医院患者愈来愈多,使作为医生的导师疲于应付临床工作,对研究生的指导和教育所分配的时间明显减少。因此,有必要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导师队伍建设机制,提高导师遴选门槛,废除导师终身制,扩大导师队伍、提高导师自身的素养,进而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
(二)增加科研投入,完善教育设施
伴随着学校合并、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一些学校和专业实验设施不全,经费不足。
由于医学研究自身的特点, 决定了其课题资金投入多,一个试剂盒就可能需要数千元至上万元,而产出少甚至无产出。个别导师申请课题不积极,手中无课题无经费无实验场地,研究生做实验像游击战,到处找实验室,甚至自筹实验经费。
其次,国家将医疗服务定位于医疗消费,将医院推向市场,由市场经济推动医疗服务的发展,势必造成医院追求利润最大化,同时节制成本和支出。医院管理部门对于支出多产出少的科研活动,自然会持消极态度。对于科研设备的购买、日常维护常常吝于投入,使院内实验室的科研环境恶化,甚至难于维持正常的实验。
上述几个问题,是当前我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困惑,我们必须认真调研,找出合适的解决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向前进步,培养出合格的科研和临床兼备的人才,为我国医学科研发展创造后劲和动力。
参考文献:
[1]胡光丽,李海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探讨[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3,(11).
[2]郭进军.医学专业型研究生临床与科研并重培养模式探
讨[J].现代医药卫生,2014,(1).
[3]谢双锋,尹松梅,马丽萍.现阶段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的
问题和对策[J].课程教学研究,2012,(12).
[4]李文强,牛敬媛.关于临床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
思考[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4,(2).
[5]李伟,张清东.高校扩招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现状及问题
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748).
现代医学发展出现了二律背反的态势:一方面,医学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医学研究已经不满足于普通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而是继续探索分子病理机制,力求从基因水平对疾病进行诊断治疗;另一方面,随着人类寿命的延续,健康成为人们当下的第一医学需求,而老龄化社会中人类健康状况持续恶化,现代医学“诊断明确、治疗单一”的发展水平远远不能满足人类维系健康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传统教学中医学基础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转化医学是在当前医学教育体系“偏理论轻实践”的情形下应运而生的,其概念源自美国Science杂志1992年提出的“BenchtoBedside(B-to-B)”,即是寻求将基础研究成果尽快应用到临床实践的科学,目的就是消除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间的屏障。
作为一名医生成长的起点,医学教育应逐渐融入转化医学模式,即一方面需要适应医学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更要体现医学发展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医学研究生的教育被严格划分为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在基础医学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过程中对专业的具体强化,在理论授课时不重视与临床知识的呼应,容易导致理论知识和临床应用相互脱节的情况。而在临床教学过程中,重实用性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及对于临床与理论相结合的必要性的认识不足,常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获得的往往是一些粗浅的治疗思路,而难以探寻疾病表象下隐藏的分子病理学机制,从临床工作中寻找突破点来进行未知科学理论的研究探索更无从谈起。在医学研究生的教育中,应重视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相结合,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有机结合,从而构建全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医学教学的效率、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在医学研究生教学工作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方法
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坚实、宽广的藏医学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并具备一定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本学科学术发展动态,具有从事藏医学科研、实验、教学及临床能力的研究生。作为藏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藏医学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直接影响我国藏医学事业的发展。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四川多民族的地域优势和成都中医药大学多学科的背景优势条件下,创建了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藏医药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民族医药学院结合研究生社会需求调研,紧紧围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工作,努力探索藏医药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创新途径,开拓了多种教育渠道和教育资源,在为教学创新改革提供条件保障的同时,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开展藏医药研究生培养的高校有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藏医学院和青海大学藏医学院。由于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且各高校的情况各自不同,几乎没有经验可以借鉴,目前都在探索最适合各自院校的培养模式。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至今为止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导师素质参差不齐,数量较少;生源比例单一,学缘结构较差;科研、临床教学能力不足;培养方向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等[1-2]。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近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中,发现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存在许多问题[3]: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的大课堂,使得学生包括研究生很难有机会和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探讨;加之在藏医药理论指导下的藏医药课程的特殊性,如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开设的研究生课程《晶珠本草选/概论》,之前未储备该理论知识的研究生,即本科为其他专业的学生,就很难把握藏医学立体、复杂、抽象的意象思维。因此,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和成长大都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另一方面,现代院校教育存在与名医经验传承严重脱节的现象,这些名医所在分散,学校、医院、药厂、私人诊所和寺庙都有他们的身影,这导致许多宝贵的学术经验难以传承和发扬。藏医药的研究生人才相对匮乏,而民族医药的研究与开发又迫在眉睫。所以,如能缩短高水平藏医人才的成长途径,对加快藏医学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人类治疗高原病及其他疾病的意义不言而喻。
2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新途径的探索
2.1广泛调研
确立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为了确立符合行业发展和时代社会需求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多种形式先后对甘孜州、阿坝州州藏医院和白玉县、松潘县、木里藏族自治县、若尔盖县等部分县(中)藏医院;自治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藏医学院;山南地区藏医院、青海省藏医院、藏医学院;甘肃甘南地区藏医院、藏医药研究院;山南地区藏药厂、自治区藏药厂、青海金诃藏药、金珠藏药等单位(除云南外的五省藏区的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四川德格县德格印经院、德格县八邦寺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藏医人才的社会需求和藏医行业发展需求调研,并拜望、聆听了著名藏医专家阿嘎•旦科老师的意见,制定出培养藏医基础(思维-诊疗-传承-藏文化)扎实,能够到藏医医疗、科研、藏药企业、保健行业以及藏区基层行政管理岗位就业的并且具有一定发展潜能的藏医学研究生人才的培养目标。
2.2采用专兼并用
引聘结合的方式构建师资队伍,突破师资短缺瓶颈近4年来,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在民族医药界,“网罗”了一批知名藏医师、科研人员和学者作为特聘研究员,在特殊办学条件下积极寻求多渠道援助,已采用“以专职教师为授课主体,辅以聘用兼职教师讲座、授课、担任导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积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地域和品牌优势,本着“双赢”原则,聘任了藏医专业兼职或客座教授10余名,迄今已请到了教学效果良好、在相应领域具有一定学术地位的阿坝卫校伟科主任医师、康巴藏语卫视编辑益西多吉、巴塘康宁寺住持堪布阿珠格西、阿坝州藏医院华尔江主治医师、藏医学院藏医系主任次仁教授、青海省藏医院院长昂青才旦教授、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魏立新教授等为学生授课或讲座,让研究生通过与名师零距离接触学习的方式提升藏医学研究生的知识实际运用能力。
3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完善各项制度和软环境建设
3.1发挥地域优势
借鉴学校多重点学科发展经验完善软环境建设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一方面积极利用甘孜、阿坝两州自然、人文和医疗资源,组织学生在藏医院临床观摩学习,并根据除藏医院外,民间、寺庙也有众多藏医大师行医的事实,对跟师观摩对象不作限制,但在制度建设中,为学生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学习记录表格,观摩学习记录考核审查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确保学习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利用学校品牌优势,多次主办大型学术会议,并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全国各大学术会议、论坛和学术研讨会,拓展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发展;另外,还与藏医学院、青海大学藏医学院、青海省藏医院、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建立联合培养平台,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软环境提供了有利保障。
3.2围绕培养目标
构建实效性较强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征询了大量专家意见,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将藏医学专业研究生的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板块(如图1):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群、专业知识课程群、实践实训课程群、综合创新知识课程群,其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群均分为藏医和相关医学两部分。课程的开设注重藏医思维、传承能力的培养,为藏医临床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保障,多种形式的实践实训课程是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有力措施。研究生课程采用“因人制宜,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主要是专业基础知识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如必修课有《晶珠本草选/概论》《藏药学选/概论》等,选修课有《藏文化基础》《藏传佛教基础》等;而综合创新知识课程和实践实训课程则主要体现在跟师学习过程中。由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发现,在跟师学习中同时考虑到“家传”和“寺庙”[4]因素,应将二者融合在院校教育和师承教育中,增加人文精神因素在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影响,以培养出智、法、能、德兼备的具有文化、理论、临床等藏医学相关知识的的现代复合型藏医学人才。
3.3注重教学效果
健全教学质量监督保障体系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教学督导委员会为了加强对培养过程各环节的质量监控,学院于2014年专门成立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学位委员会,作为教学和培养质量监督的领导机构,制定了《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研究生教学监督和学位培养工作暂行办法》,使学院教学培养质量监督工作进入了制度化管理轨道。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委员会定期抽查研究生教学质量及课题进行程度,由研究生向委员会汇报课题进展,并对委员会专家提出的问题,及时解决或纠正,最终由委员会专家给出综合意见反馈给学院,作为研究生培养的考核之一。
3.4以信息网络建设为突破口
搭建科研信息平台提高研究生获取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由于藏医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在现代教育院校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藏医学研究生存在知识面不宽,专业领域过窄,知识结构单一,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加上专业相关的信息量不足,信息利用滞后,造成许多科研仅停留在低层次研究水平上,创新、超越甚少。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通过新一代的信息基础设施搭建科研信息平台,在培养过程中实现人力、数据、计算、网络通信、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全面共享,培养出具有更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和评价信息的能力、综合运用信息能力的研究生,推动藏医学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创新。
4讨论
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经过多年探索[5],正在进行藏医学本科人才教育的改革尝试(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融合师承、家传和寺庙等社会教育资源的特色藏医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首次提出“院校-师承-家传-寺庙”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突出师承教育、家传教育和寺庙教育的特色藏医思维和藏族文化,变单纯的知识灌注为藏医思维提升及藏族文化储备的训练,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入手来完善藏医学本科的院校教育。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院考虑将“家传”和“寺庙”因素加入藏医学研究生培养计划,为培养合格的藏医学研究生提供软环境支持。藏医学的研究生教育在全国尚属起步时期,在某些方面虽然可以借鉴中医学研究生教育的经验,但藏医学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如佛学思想和天文历算等的教育培养,同样需要重视;在藏医学研究生的科研和临床培养方面,必须要增加硬件条件的建设,如临床培养基地、科研实验基地等,但这并不是短期可以实现的。适合各高校的藏医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还需不断探索。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藏医学教学经验虽然不够深厚,但作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承担者之一,通过教育改革的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和时代需要的藏医药人才,从始至终都是学院研究生教育的中心和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学院将继续利用学校的多重点学科背景、藏医药师资力量和区域优势,发挥藏医药教学科研特色,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体系,在稳步推动教学体制改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创新,推动藏医药研究生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陶晓华,索朗次仁,央嘎,等.藏医药研究生教育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以藏医学院为例[J].中医教育,2015,34(3):9-11,33.
[2]次央.藏医药人才培养与医学人文素质的关系[J].科技,2014,(4):52-53.
[3]黄晓芹,泽翁拥忠,降拥四郎,等.当代藏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及问题浅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1):27-30.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207-0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非常大的进步,在校研究生数量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欧美等发达国家,但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笔者参考耶鲁大学、加州大学等美国医学院校对研究生的培养,认为美国研究生培养中的一些方式对我国内分泌学研究生的培养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招生
目前我国各大医学院校招生方式为全国统考,研究生招生时加学校各自复试(面试),且大多以笔试成绩为主,很少考察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等非学习能力。从美国医学生招生来看,首先要经历四年本科学习后才能进入医学院,主要从以下方面来考察:①大学本科成绩单;②医学院入学考试的成绩(Medical College Admission Test,MCAT);③两封以上的教授推荐信或专家推荐信(包括对学生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从事研究生学习的能力的评价)、人学申请书(阐明学习目的、个人兴趣、未来计划)、个人简历以及社会活动证明等。申请人须将这些材料按规定日期报送美国医学院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AAMC)下属的American Medical College Application Service(AMCAS),待审核通过,各个医学院分别向申请人发放申请资料,在这一阶段,每个学校会有不同的问题及小论文要求递交。最后,顺利通过医学院审核的人会被邀请参加医院实地面试。由于美国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所以在录取新生的时候会特别欢迎有特长的学生。如果学生在申请时注明自己有一技之长,如擅长钢琴,大学曾是校运动对成员或大学期间担任过学校干部表现出一定的领导才能,都会在录取过程中加分。综上所述,美国医学院录取是一个全面、复杂的综合考核体系,这个体系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被录取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医疗及医生这个职业的成熟认识及相对完善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方式
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有两种类型:科研型和临床型。对于科研型研究生,我国多采取师徒模式培养,即导师和研究生按“一比一”或“一比二”的配比进行科学研究和论文写作,学生入学后基本都跟随导师,手把手或者“一对一”地培养,但由于有些导师事务繁多,无法保证经常性和学生交流,即使有交流,教学模式单一,常常会禁锢学生的思维和束缚学生的活动范围,同时也使得导师权利与义务被放大。对于临床型研究生,目前国内很多医学院校将其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范畴,统一管理,统一考试。临床医学研究生三年时间一直在临床轮转,和导师接触很少,属于“放养”,由于临床工作繁忙,学生很少接触到临床科研设计和研究,毕业时具有相当于住院医生的临床能力,却不具备能够独立设计和开展临床科研的能力。
反观美国专业式研究生培养模式,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美国导师团队人数多,研究生不再由导师单独管理,此外导师队伍中每个人的职能不同,能对研究生进行全面规范化的培养。例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医学院在研究生培养阶段第二年末会成立由导师牵头成立论文指导委员(Dissertation Advisory Committee,DAC),负责研究论文的指导。除导师外,DAC至少还要有另外三名成员,包括不少于一名非本系的导师,其主要职责是组织资格笔试和口试,判断候选人是否具有继续进修的资格,论文选题及指导,提供关键评估,研究目标的扩展与修正,论文答辩及补考资格的确定等。导师团通常与学生每年会面一次,根据研究需要增加会面次数。此外,如果论文导师和学生出现分歧,DAC会扮演第三方进行仲裁。
丰富多样的课程学习有助于提高内分泌专业的临床技能与科研实践能力。就以梅奥医学中心对内分泌研究生培养为例,第一年临床和科研型的研究生都需参加一些必修课程,主要有:①内分泌的门诊见习,其内容涉及代谢、甲状腺、骨、垂体-性腺-肾上腺(PGA)、生殖内分泌和儿科内分泌的学习;②内分泌相关的辅助科室见习,如内分泌的影像技术和内分泌检测中心(Endocrine Testing Center)的学习;③其他科室的见习,如胰岛素泵治疗糖尿病(Diabetes Unit / Insulin Pump Clinic)、医院营养咨询站、伤口护理部门、内分泌/糖尿病咨询中心的见习等;④选修课,梅奥医学中心提供内分泌专业的研究生选修课的选择有有高血压、肾结石、心血管等。第二年,临床和科研型的研究生都会参加有关科研的课程学习。不同的是第三年,科研型的研究生依旧在实验室做研究,而临床型的研究生需返回临床,课程会在大一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如增设了内分泌高血压和移植代谢(Transplant Metabolic Clinic)等课程的学习。
三、教学过程
受传统教育影响,无论临床还是科研型研究生教育,我国在教学方式上依然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现已成为欧美高校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PBL教学法以问题为基础,以每个学生的主动参与为主体,通过讨论一教学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尤其在科研型研究生的培养方面,美国将PBL教学方法发挥的淋漓尽致。在美国,医学研究生入学后1~2年多在临床实习,第2年开始如果学生有兴趣就可以参加导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导师鼓励学生阅读大量文献,在了解知识背景和本学科最新进展后,会要求研究生在开题之前以学术讲座的形式向导师组成员“展示、推销”自己的研究计划。如遇到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讲座,导师要求研究生必须主动提出问题,而研究生们也常常作为讲者登台,向大家阐述自己的研究计划、实验进展,甚至研究中遇到的问题,接受听众的提问甚至“诘难”,经过反复多次的锻炼,逐渐培养出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主动拓展科研思维的有独立思考的研究者。
内分泌科临床教学亦是难点,很多内分泌疾病由于发病率低,同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病例或表现,传统的课堂教学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笔者在耶鲁大学期间,就参加了研究生、住院医师和教授一起参与的关于高血压低血钾的PBL病例讨论,根据一例典型病例,教授设计了几块问题,学生要完成这些问题,需要课前做大量的文献阅读,讨论时每个人都要发言,没有人会偷懒,要完成一些任务还必须要学生间充分的协作,一个PBL的病例下来,学生们都会各有收获且促进了友谊。而目前我国临床型研究生教学方式除了课堂教学外,临床教学缺乏系统的规划和训练,很多时候每天跟着不同的带教老师查房,病历文书书写,缺乏独立临床思维,这种情况的结果往往是学生能记住很复杂分散的知识点,但是不会形成系统的诊断和治疗思路,独立处理病人时仍然举步维艰。
四、考核毕业
国内目前研究生的成绩考核形式比较单一,多数高校会在第二年举行一次中期考核,且主要以考察内容和记忆为主,显然这样的考核标准既无益于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又不能满足教师个性化教学、综合素质考察的教学需求。毕业要求上,我国大多数的高校只是硬性的论文指标和论文答辩会展示,对实验研究没有阶段性考核,对论文答辩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质疑式和淘汰式”考核。我国研究生教学年制年制一般为3年,且没有延迟毕业的规定,其中不乏三年内未出论文或实验结果的研究生为了毕业而铤而走险,弄虚作假。考核标准的缺陷势必导致部分研究生失去刻苦钻研的动力,以应付的态度完成学业,以取得文凭为学习的唯一目的。
美国目前的研究生考核制度比较多样,主要考试型式有课堂小考、阶段考、期中考和期末考;考试方式有笔试和面试;考试内容有理论考、实践考和综合考等,根据考试形式和内容的不同在总成绩占不同比例。对于最后的论文答辩也是相当严格的,学委会重点考查其学术性,并不以是否发了几篇文章和指导教授的知名度为评判依据,只要认为对科学问题研究得不充分或不够准确就不能毕业,延期毕业的学生比比皆是。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的医学研究生在校期间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资助,即使延期,仍然不用为生活担心,这使得学生能够潜心做学问,真正做出有价值的结果,顺利通过毕业答辩的研究生在该领域往往就已初成专家了,这些都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之,丰富多样的考核形式更能测出一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对研究生培养过程的监管。
高素质的内分泌学研究生是我国内分泌事业的后备军,希望能通过借鉴美国在内分泌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上的成功经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良性发展,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好学生,促进我国内分泌学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燕.发达国家研究生招生制度研究[J].中国教育政策评论,2012,(00).
[2]段建红,张舒,胡三觉.中美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差异及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11,(04).
[3]胡宁.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2006,(1),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238-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研究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研究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逐渐受到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重视。有研究表明,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均值在20%左右,使得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研究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内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社会对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开展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非常必要。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通过梳理目前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献,发现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方面的研究较多。如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低于医学本科生和非医学研究生[1];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认为引起研究生心理危机的主要因素是其本身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等,如环境引起的适应不良,学业压力、就业、人际关系婚恋及经济压力造成的及焦虑和抑郁情绪等[2];对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的研究,认为医学研究生应对压力的方式总体趋向成熟[3]。
通过对中国知网中1983-2013年有关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的710篇文献M行统计分析,发现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呈逐年增长趋势,研究开始关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效果,相关对策和影响因素的文献数量增长迅速,危机干预、模式研究、服务体系构建、课程建设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集中的有提高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研究生活动平台,建立并完善研究生心理咨询和预防体系等。[4]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同样存在于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第一,不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认为研究生相对本科生比较成熟,没有必要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如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都由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缺乏心理学专业背景;第二,过分关注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仅强调研究生在校学习期间要提高科研方面的能力,较少引导研究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状况;第三,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侧重于本科生,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边缘化,本科新生入学时都要进行心理健康普测,而几乎没有高校组织研究生的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测。将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方法套用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然而研究生和本专科学生在管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就导致研究生基本享受不到学校提供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服务。[5]第四,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实现途径的探索不够。目前大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与本、专科学生的基本上是同一支队伍,对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途径缺乏有效的、有针对性的探索,使得开展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在实际中发挥作用不大,不能有效帮助研究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6]
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探讨
鉴于以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结合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际和已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 开展医学研究生入学心理健康普查
相对于本科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教学和管理,医学研究生日常管理不集中,大部分时间在临床实习,不利于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与普及。但医学研究生入学第一学期都是进行课堂教育,可利用入学第一学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了解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同时让研究生能够重视自身的你的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研究生能够一对一访谈,并将普查结果及时反馈给研究生导师及辅导员,以便做到心中有数。
(二)发挥导师在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作用
医学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大多是跟随导师课题组或者在临床跟师学习。作为研究生教学的主体,导师对研究生的教育影响巨大,这样的影响力决定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作用。导师在重视研究生学业的同时也要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研究生导师纳入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和心理素质的培养,深入了解研究生个体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发现。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生辅导员管理的工作机制尚未统一,有的高校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和本科辅导员的管理统一归于学生工作部,而更多高校则把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管理工作明确归属于研究生工作部,甚至有的高校没有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配备的师生比例也缺乏统一标准[7]。要做好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必须加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设立专职的研究生辅导员及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四)建立研究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目前研究生心理危机事件发生频发,因此建立一套完善的研究生的心理危机干预预警体系对于研究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处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校要成立“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研究生所在院系-研究生心理辅导员-研究生导师-研究生”六级心理危机预警和干预体系。
(五)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医学研究生学制长、学历要求高,除学习基本知识外,还要进行大量的临床技能学习和实践,相比其他学科的研究生,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压力较大。另外,就业压力也是严重影响医学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目前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医学研究生一方面担心找不到理想工作,另一方面也会担心工作中的医患关系紧张给自身带来伤害。这些压力都是医学研究生心理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高校要针对医学研究生的学业及就业问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团体辅导、人际交往团体训练、就业心理咨询、音乐放松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仅要充分发挥导师、辅导员、研究生管理部门等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建立一支专业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通过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宣传来引导研究生关注心理健康,不断提高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翠.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D].2014.
[2]赵冰,李骁宇,王倩.基于大数据的研究生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构建[Z].中国北京:2015,(4)..
[3]宋建.某高校医学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
[4]冯蓉,张彦通,马喜亭.我国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现状与进展――基于CNKI(1983-2013)的文献分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01).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强、要求严格的职业,临床的实践教学是培养合格医师的重要途径。与美国相比我国还存在相当差距[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一种以培养专业化做事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这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根本所在,即培养具有专业化做事品格和能力的专门人才[2]。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目前已成为临床、科研的主力军,是医学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我国试行医学专业学位虽然已有10多年,但是目前仍然没能正确把握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内在要求[3]。本课题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对卫生法律认知的比较作为研究题目,依据规定结合实际情况,了解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医患沟通技巧、医疗相关法律法规的认知情况。从而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掌握卫生法的内容,相关规定、医院与科室的相关规定,提高相关的临床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某校在读临床研究生及某三级甲等医院主治医师,采用目的抽样,抽取研二专业学位研究生139名,主治医生146例。
入选标准:2014年5月二年级各二级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认知正常。2014年5月具有主治医师资格,认知正常。
1.2方法
1.2.1量表的形成 在参考了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培训模式的研究[4],该问卷包括8个维度,分别是医德医风教育、医院规章制度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病历书写、体格检查、心电图、内科系统基本操作、外科系统基本操作等八个方面对临床研究生期中考核要点进行调查,每个条目分三个等级选项,即很需要、需要和不需要。由于条目繁多,一次性完成研究有难度,故其抽出中医院规章制度学习、医患沟通技巧两个条目。再此基础上对两个维度的条目进行修改,邀请7位医院管理、教育和临床的专家对问卷进行咨询。最终形成《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卫生法律认知》问卷,它包括2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住院科室、工作年限。②卫生法规和沟通认知条目。抽取20例研究生和临床医生进行预调查。测得Cronbach`sα系数为0.890,内容效度指数(CVI)为0.864。
1.2.2调查方法 分别对泰山医学院在读临床专业研究生和和某三级甲等医院主治医师发放《临床研究生期中考核能力问卷》285份,收回283份,回收率99%,有效率98%。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对研究生与临床医师调查结果的比较,通过χ2检验,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对临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医患沟通认知存在差异。对各个条目的两两比较,发现8个条目中,有6个条目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医患沟通能力 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医患沟通技巧认知方面有差异,P
3.2法律法规知识 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必要性的条目,研究生和主治医师认知有统计学意义,P
3.3规章制度知识 医院与科室的相关规定研究中两者存在差异,P
4 结论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与主治医师对医疗告知、临床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认知方面,存在差异,说明临床的培养是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必经之路,并随时间的增加法律法规的认知能力提高,此能力是保证患者安全的前提。
参考文献:
[1]李奇志.对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生临床实践医疗安全的思考和管理[J].西北医学教育,2012.
[2]别敦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特性及其质量标准的学理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
[3]胡伟力,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双轨合一的难点及对策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
[4]首都医科大学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岗前培训模式的研究[EB/O].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培养合格医学人才的必经途径,在继续教育中起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1]。我院作为吉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院,自2012年开始实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并轨的培养模式,此次并轨的最大优势是参与培训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达到毕业条件并培训合格之后可获得四证(毕业证书、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毕业后即可行医,大大提高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益。然而,住院医师大多是刚走出校门的本科生、研究生,他们对前途充满信心,思想活跃,工作积极,渴望成才。但他们对当今社会出现的各种不良思潮、错误观念缺少应有的免疫力。因此,加强对住院医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伦理观,显得更为迫切[2]。我院一向非常重视临床医学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一直探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机结合,经过两年的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管理者的教育引导
1.思想教育学习讨论会
传统的思想教育形式往往存在单一、枯燥且脱离实际等缺点,通过近年来的探索,我院积极开展以讨论会为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管理者可以结合教育部临床专业研究生培养以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定期开展思想教育相关主题的学习讨论会,以小组分组讨论形式开展,系统讨论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等方面思想教育问题和体会,研究生也可以结合自身体会进行学习交流,师生互动,不断明确医德医术的重要性,严格要求自己,医术上精益求精,思想上不断完善,态度上积极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提升自身思想道德水平,将良好的医德医术内化为自觉遵守的准则,在平常学习工作中不断践行。
2.入科前集中培训
我院对进入临床的研究生入科之前实行集中培训,近年来,共培育研究生1123人次主要针对医德医风、专业素质、科研能力等多个方面。通过集中的学习和活动使他们明确医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与伦理道德水平,加深对基层医疗工作的认识和了解,努力将自己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医学事业接班人。培训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3]:
(1)医德医风教育:促使研究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本职工作和患者保持很高的热情和责任感;
(2)临床实践技能培训:掌握相关的临床操作技能可以使研究生尽快适应临床工作,得心应手,树立自信心;(3)医疗法律法规普及:使研究生知法懂法,自觉遵守各项医疗规章制度。
3.医学道德教育课程
将思想道德作为一门研究生必修的医学道德教育课程,挖掘诚信道德的典型事例[4],阐述医德失范的真实案例,并在学习结束后对研究生进行理论考核,考核主要从社会公德、集体主义、职业道德、医学伦理、医患处理等方面进行,满分100分,结果上报研究生办公室从理论层面对其领悟程度进行考查,针对思想道德考试不合格的同学进行进一步深刻教育。借助这种方式,督促研究生重视学术道德,提高研究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二、导师的监督指导
1.导师言传身教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师的思想道德、处世哲学、治学态度以及成才经历都会对研究生产生影响。导师是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不仅要在学习和生活上关心自己的学生,还要的是在思想上对他们加强引导。我院积极在研究生入学前组织研究生导师参与德育课程的教学,提高导师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能力,还把它作为遴选和考核导师的重要指标,强化了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作用。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为研究生树立高尚医德高超医术的榜样,对研究生思想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师生交流会
研究生导师应定期和自己的研究生进行交流,加强沟通,关注研究生思想动态,针对研究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惑进行指导教育,并定期举办师生经验交流讨论会,近几年,我院共举办院级师生交流会5次,参与人数约800人,会上师生之间畅所欲言,在鼓励研究生加强临床技能,树立良好医德,促进良好医风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3.学术实践活动
导师定期组织研究生参加医学专业学术实践活动,例如:填写活动内容通过这些活动,调动研究生钻研医学的热情和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在不知不觉中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三、研究生的自我教育
1.加强自身道德修养
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讲求利益,名利并重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形成,而且在一部分研究生的心目中已是根深蒂固。医院是救死扶伤、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行业,临床科室直接服务于病人,与病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研究生教学中始终贯穿:在对病人实施医疗服务中,要求高尚医德与精良技术的结合,在诊疗工作中要求高度负责,一丝不苟的精神[5]。为提高研究生自我道德修养,举办了多次讲座和座谈会,深入到学生的中间,了解与研究我院研究生道德情况,建立道德修养评价标准,有针对的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6],不断自省,不断总结自身不足。只有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才能攀登医学高峰,只有秉承踏实认真、兢兢业业的态度,献身医学事业,才能成为一名白求恩似的医务工作者,传承白求恩精神。
2.加强自律
研究生管理者的教育引导及导师的监督指导是他律,研究生自身的反省和自觉遵守才是自律,提高研究生思想道德水平,归根结底要靠研究生自身的努力。思想道德教育只有通过研究生内化为自我要求、自我约束,才能真正达到目的,实现从他律到自律升华。近年来,我院进行关于医学研究生医德医风自我管理的讲座2次,着重于将良好医德规范内化于心,并将其固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做一名具备良好医德医术的合格医师,这正是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真正意义所在。
四、建立完善的思想教育体系
1.出版相关学习教材
相关医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当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临床专业研究生并轨的特点[7],参与出版相关思想教育的学习教材2本,作为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的学习依据和理论参考。
2.成立考核小组
成立了相关考核小组,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包括,针对思想教育形成完善的考核机制,定期对相关规范化培训的研究生进行学习教育,并组织考核评估,对表现优异的研究生给予表彰,对表现不佳的给予继续教育,努力使其达到教育的目标要求。
五、效果与体会
1.结果
我院通过规范系统的学习、评价、教育、反馈,对提高研究生医德医风、医学伦理、思想政治,自我修养等方面水平有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多次讲座,加强与研究生、导师之间深切的交流,了解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发现和解决思想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切实的践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有效路径,在促进我院研究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方面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2.体会
完善的临床医学应是一门技术与人文相结合的医学,而医学人文思想和理念的形成离不开医学思想道德教育。医学研究生是未来医学科研、教学和医疗工作的骨干力量,对其医学人文素质应该有着更高的要求。多年来我院一直努力探索医学研究生思想教育管理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力求充分发挥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自身的作用,提高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促成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效衔接,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输送越来越多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旻敏.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相结合的可行性探讨[J].研究生教育,2011(9):118-119.
[2]王国栋,刘新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人文思想[J].2013(20):351-352.
[3]赵美玉,李强.临床医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研究[J].德育研究,2010,(30):65-66.
[4]时玉平,李纯辉,付伟,麻吉河.研究生学术道德、学术诚信教育探讨[J].现代企业教育,2011(21):126-127.
[5]何珂.浅谈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学伦理教育[J].继续医学教育,2011(25):11-14.
中图分类号:F4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80-03
自20世纪90年代国家实行研究生扩招政策以来,我国研究生一直以每年将近30%的速度递增。研究生教育已经由精英型向普及型发展。随之产生的社会竞争也日益激烈,研究生在学业、就业、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对各种心理压力而产生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影响到他们各方面的发展。医学院研究生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使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易被社会所忽视。作为未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不仅影响着个人未来的发展,更关系着我国医疗事业未来走向,而心理健康状况对个人综合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一、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
2004年肖蓉[1]等人在对第一军医大学262名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睡眠质量不同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差异,其中强迫、焦虑和抑郁症状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大。2007年申琳[2]等人对中山大学798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发现他们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全国常模,且阳性检出率达13. 94%。2008年杨秀兰、薛磊[3-4]等人调查安徽四所医学院248名毕业班研究生,发现多数研究生心理状况较好,但也有一部分人存在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为24.19%。同时对压力来源进行了调查,发现他们面临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用SCL-90检测出的心理健康问题达到24.19%。且就业压力高的学生在SCL-90各项因子分上的得分均高于就业压力低的学生,说明就业压力是导致他们的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同年金晓凤[5]等人对温州医学院450名研究生心理压力和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中发现,学生主要压力有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等。医学研究生在躯体化、抑郁、焦虑、强迫、偏执、精神病性、敌对性等因子上得分较全国青年常模高。2011年赵淑芳[6]等人对河北省人民医院200名在读临床医学硕士的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中发现研究生生活事件主要来源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健康因子等,且采用消极应对方式的研究生受生活事件影响较大,心理健康状况差。
综上所述,我国对于医学研究生这个特殊群体的关注是在2000年以后,对他们的健康问题也做了一些深入的探讨,包括睡眠质量、人格因素、心理压力、社会支持、压力应对等方面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对医学研究生的健康问题探讨大多选用的是SCL-90量表。根据近几年全国各地对医学研究生的调查可以看到,多数研究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然而,还有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且这种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二、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探讨
多项调查结果表明,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主要包括学习、就业、经济婚恋等三大压力和人际关系、求职择业、抗挫能力等三大主要问题。
1.三大压力
(1)学业压力。首先,医学研究生阶段和本科阶段存在本质差异:研究生阶段要求有较高的自主性、创新性,强度远远高于本科;此外,由于该阶段要求学生短时间内要掌握一整套与本科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所以学习压力明显增加。其次,随着生命科学不断发展,医学与科技互相渗透、融合,对医学研究生要求不断提高,有些研究生因无法忍受学业压力,而选择了极端方式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2)就业压力。医学研究生的就业矛盾已是普遍问题。一方面,由于逐年扩招,竞争随之加剧,而多数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心理期望值较高,导致现实和理想难以找到完美的契合。此外,部分研究生读研的目的旨在回避矛盾,并期望更高学历能在将来有更好的机会,有些学生为此盲目选择了自己并不喜欢或不擅长的专业。但现实并非总遂人愿:更深入的研究意味着分科的更细更专,合适的单位相应减少,再加上很多学生都是应届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导致就业竞争更激烈的同时所能获得的待遇也不是很理想,前途的不可测加上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给医学研究生带来极大的压力。
(3)经济、婚恋压力。研究生的经济条件并不理想。医学是学制相对较长的专业,到了研究生的年龄,他们不太愿意依赖于家庭,但由于课业的繁重,他们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兼职。对于未婚者而言,到了这个年龄,不免萌生对异性与情感的渴望,但职责的特殊性要求他们天天在医院和实验室里忙碌,很少有空余时间,接触的群体单一,生活单调,给婚恋带来一定的影响,经济的困难也会使他们对于恋爱、结婚这两种高消费的行为望而却步;同时,父母的期盼对于那些大龄青年来说,也是一种压力。至于已婚研究生,他们承担着更多的家庭义务和责任,而临床的压力、科研的枯燥以及与同龄人的反差,使他们对生活感到无奈,却又力不从心,因此,经济问题是医学研究生难以回避的一个主要问题。
2.三大主要问题
(1)人际关系、沟通能力。首先,医学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方式特殊,日常主要工作就是独自查阅文献、跟几个人一起做实验、去医院值班等,这就拉大了与周围同学的距离,接触交流的机会较少。其次,医学研究生整个群体内年龄参差不齐,人生阅历的不同使他们中的部分人缺乏相互交流的话题和对象。此外,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带的学生增多,再加上有些导师业务繁忙,研究生和导师的交流日益减少,都大大降低了研究生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种同学、师生之间以及与外界交流的缺陷常常会使人有种无力和孤独感。这种缺乏人际交往技巧导致的沟通不良,严重的会产生交往障碍,出现苦恼、焦虑、浮躁和无所适从等现象。
(2)求职择业。近年来,医学研究生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医学岗位饱和,求职难度增大,也有些研究生心理准备不足,在求职中出现心理偏差,影响了顺利就业。医学研究生工作之前需要有比其他专业更长期的投入,但从业初期回报却非常微薄。在择业取向中,受市场经济与精英意识的双重作用,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精英意识影响下的理想化特征。表现在地区选择方面,趋向于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不愿去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同时,医患关系的日益紧张以及社会舆论加重了他们从事医生职业的担忧,动摇了其从事该职业的决心。
(3)抗挫折能力。导致医学研究生产生挫折的原因很多,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很多时候是各种因素综合的作用。医学研究生遇到的挫折主要包括学业、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的挫折。造成这些挫折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生主观愿望和客观现实之间的矛盾。而挫折本身无好坏之分,它既是一种危机也是一种挑战。有研究表明,研究生遇到挫折时的舒缓方式多种多样:如转移性的娱乐、逛街、学习,发泄性的倾诉、痛哭等;部分学生选择自然调整,但仍有少数选择压抑自己。而当研究生遇到挫折产生压力时,家人、朋友和恋人是他们最多选择的求助对象,极少数研究生会选择向导师求助,这对现行的医学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提高师生间的信任度,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三、对策
1.加强研究生自我教育及自我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要想从根本上改善研究生整体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主要还得借助研究生群体自身的努力。
当前的社会形势要求研究生对自身有清醒的认识,正确认识自我,并在此基础上努力提高、完善自我,对自身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此外,医学研究生要自主调适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合理并充分运用社会和学校为自己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及时宣泄和排解压力,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紧张充实的学习科研生活。
2.高校的应对措施
首先要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网络。高校必须提高认识,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开展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要注重其硬件、物质方面的建设,如加快校园网建设,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同时,还要注意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使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对多数正常研究生的调节、开发、发展等方面的功能,而不仅仅针对少数有心理健康问题或障碍学生的预防、治疗和矫正,如定期开展相关的心理文化月、心理健康专家讲座、组织心理电影赏析,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引导他们热爱生活、快乐生活。同时,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做好研究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依据。其次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通过对研究生就业政策、就业观念、择业艺术的辅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就业的现状,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合理衔接点,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树立长远的职业发展观念,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采取“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办法,通过正当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缓解学生的经济压力。随着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研究生自费比例逐渐加大,虽然国家、学校也已做了大量工作,给予生活补贴、设置奖学金等,但这还远远不够,建议高校健全和完善奖(助)学金、勤工助学、特困补助、临时困难补助、减免学费等多项制度。为研究生创造良好条件,减轻由经济造成的心理压力,为其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3.加强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目前,国内对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多以人文研究为主,特别是对调查结果的数据分析较多,而相关的干预研究较少。有针对性地对医学研究生进行心理压力的干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寻找到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压力应对能力的举措,为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提供更有利的证据。
[参考文献][1]肖蓉,张小远,等.医科研究生睡眠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
[2]申琳,刘大钱,李绍斌,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探析 [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11).
[3]杨秀兰,薛磊,等.安徽省四所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9).
[4]杨秀兰,黄琳燕,赵智,等. 安徽医学院校毕业班研究生就业压力与心理健康相关性分析[J]. 中国学校卫生,2008,12,29(12).
[5]金晓凤,苏丹,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性调查 [J]. 医学与社会,2010,23(2).
[6]赵淑芳,梁翠萍,等. 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J]. 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1,5,14 (5A).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the Medical Graduates in China
SONG Jian, DAI Jia-juan
作为高层次人才群体, 研究生在面对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不协调时, 缺乏足够的心理基础, 使得这一群体出现不良心理状况的人越来越多,而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又有其特殊性。
经调查统计,各重点医学院校研究生心理存在问题的比例为:南方医科大学17.17%,(女生18.10%和男生16.73%)1,武汉大学医学院21.8%2,山西医科大学14.08%3,昆明医学院34.16%4。各院校总体比例在10-30%不等。而且不同类型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1) 性别差异。女生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因子得分显著高于男生, 而男生在敌对性和精神病性因子上得分则明显高于女生,且均有显著性差异。该结果说明女生的心理反应比男生更广泛、更明显,应有性别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 年级差异。三年级、一年级、二年级逐渐增高。二年级作为研究生阶段的中期, 正着手学位课题的研究,工作繁杂、艰难, 需要查阅大量文献, 并需要与较多与实验相关的人员相处, 处于这一时期的研究生心理压力较大, 情绪容易波动, 心理健康状况最应引起关注, 因此研究生阶段的第二年应当被作为心理教育的重点。一年级新生由于刚到一个新环境需要一个适应过程, 同时基础课学业负担较重,特别是期末临近考试,对考试的恐惧使得部分学生心情焦躁,因此这一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样也应该受到重视。
还有调查表明, 影响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最主要的三个因素排名是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男、女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生活习惯问题最为突出。硕士、博士生分别以学习问题和家庭问题最突出。一年级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受人际关系影响最大, 二年级研究生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而三年级研究生的情绪则最易受就业问题的困扰。所以,如果抓住这样的几个影响学生情绪的原因,对不同层次的人群进行引导和帮助,就一定会最大限度的去防范学生走向极端。
由此,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并施行行之有效的对策是医学院校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中心工作。
1.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要把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与本科生同样的高度上来。研究生作为较高层次的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是研究生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目标。一定要扭转一些人认为的“高学历人员作为社会人群中的佼佼者,除了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之外,必然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品质,因而忽视了对他们的培养”等如此类似的认识误区,高度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只有首先在思想上重视,才能在行动中落实。
A,增强医学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医学研究生既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客体又是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取决于其自我教育能力的高低, 因此应不断增强研究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医学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最好设为必修课, 并保证足够的课时。如果设为选修课, 很多学生可能由于认识的问题而不选修, 失去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机。心理卫生知识讲座是增强研究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补充形式。可针对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标准、人际交往、调整自我、健全人格等讲座。通过讲座, 使学生能够认识自我, 了解自我,正确定位, 调整心态, 充满自信, 以达到正确地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5。
B, 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
着力构建五级心理健康工作组织网络――院长,辅导员,学生会干部,寝室长,个人。在上级机构的领导下,下级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各级组织由下而上定期汇报学生心理健康情况,成立学生会干部和寝室长心理健康小组, 应由志愿为同学服务且心理素质较好的研究生组成, 在与同学朝夕相处的学习生活中, 给予那些心理需要关怀的学生以经常性的帮助, 并将有严重心理障碍学生的情况及时地向组织反映, 避免学生由于心理健康问题而引起的恶性事件的发生。
C,注意三个侧重
由于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具有女生差于男生, 硕士生差于博士生, 二年级研究生差于一、三年级的特点, 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注意三个侧重: 侧重于女生, 侧重于硕士生, 侧重于二年级研究生。应改变过去守株待兔式的被动工作方式, 主动热情地为学生服务,在每个研究生进校时即为其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 并定期进行心理测量, 以普遍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此基础上, 必须针对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 有所侧重地进行认真调查分析,及早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尽快与这些学生进行思想交流, 弄清症结所在, 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 才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D, 对症下药, 有的放矢
针对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目的明确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解决好学习、人际关系和就业问题。学习问题在男生、硕士生和二年级研究生身上较为突出, 其原因可能是硕士阶段需掌握一整套与本科阶段截然不同的学习、科研方法, 一些学生会不太适应, 而二年级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负担在三个年级中是最重的, 因此其心理健康状况受学习问题影响最大; 人际关系问题则主要体现在一年级新生身上, 这是因为一年级新生刚到一个新环境, 在融入一个新群体的过程中, 人际关系必然会左右其心理健康状况; 三年级研究生以就业问题最为突出, 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 它对毕业班学生的心理冲击可想而知。只有针对心理障碍的成因对症下药, 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取得显著成效。
2.发挥研究生会等研究生社团的功能。积极组织开展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艺术和体育活动,使研究生能够在繁忙的学习、科研之余参与到集体活动中去,走出自我封闭、孤立的小圈子,扩大其交际面,加强研究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高研究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岗位,改善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条件和环境,缓解研究生尤其是自费研究生由于经济拮据、生活困难带来的压力。
3.要重视导师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研究生群体内部的较大差异性,导致了培养单位、教管部门等不可能采用整齐划一的措施应对研究生所有的心理问题,而在针对性和时效性上,导师能够弥补其不足。
帮助医学研究生自己维护和促进自己的心理健康 ,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 ,创造积极向上的心理氛围 ,这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深化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邢晓辉, 凌朝辉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教育对策. 中山大学学报2006;2(10):86-89
【2】余芬,吴磊等,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校医 2006;19(3):264-266
【3】孟小平, 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对策研究初探,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9 (1):109-112
【4】史太平,何朝阳等,医学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6;33 (9) :1638-1642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2.017
基础医学是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石。它从微观到宏观角度揭示了人体结构、功能及生命过程;从机体和外在环境的相互影响研究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基础医学研究对整个医学发展起巨大的推动作用。[2]培养素质全面的高科技人才是近年来基础医学研究的重要目標,因此,构建特色的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对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具有实际的导向作用。而人文素养教育作为基础医学研究生培养的一个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可或缺。
1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现状
(1)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课程缺乏。在我国,现代意义上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初,是西方高等教育与我国传统教育交互影响、融合的产物。[3]基础医学研究生教育培养,不仅在于专业知识与实验技能的培养,同样包含人文素养的培养。但是,目前高校对于基础医学研究生课程的设置,侧重点依然偏向于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而在人文素养教育课程仅涵盖自然辩证法、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学科,且所占必修学分的百分比比例也是区区之众。此类课程设置的缺乏在宏观上也凸显出其地位的尴尬。(2)研究生对人文素养的培养意识不足。基础医学研究生对学习医学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习积极性匮乏。基础医学研究生完成课程学习后,直接入学系(教研室)进行科研能力训练及学位论文研究工作。而现阶段,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日益增大,重心多是放在对实验技术和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从而忽略了对于自身内在品格、道德情操、人生理想和思维方式的塑造,对道德感、责任感、职业操守、交流合作精神等人文知识学习也较为被动。医学人文教育的相关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得不到学生的重视,与此同时,对此类课程单一性、乏味性的固有印象也给研究生人文教育增加了一定困难。
(3)导师对研究生人文教育的关注度弱化。导师负责制是目前研究生教育的特征之一。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主要责任人,其具体体现在学科前沿引导、科研方法指导和学术规范教导等专业方面,同时也涵盖了研究生道德素质、科研伦理与学术规范、医学人文精神的教育。[4]然而,目前研究生学习期间,导师多半负责引导学生熟悉本学科或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高其研究能力,但在人文素养的学习和培养的意识方面存在较大不足。究其原因,可能由于高校之内甚或高校之间导师在教学和学术上的无形压力使其不能兼顾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而忽略了研究生除课题和专业知识之外的获得。
2培养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意义
(1)人文素质是研究生人才成长的重要基础。当前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已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种转变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相应地,为了使基础医学培养有更深层次地进步,需要通过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课程对现代医学模式加以辅助。基础医学研究是一项以解决生命科学基础理论和问题为目的的事业,它作为现代医学的科学基础,是我们窥探生命构成的最根本的手段,其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的进步。为此,人文素质在基础医学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也显得尤为重要。基础医学道阻且艰,只有具有顽强毅力、勇于为科研事业献身的人,才能真正探究生命科学的意义。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注重专业基础与人文素养并重,对研究生进行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医学人文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2)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建立。近年来,国内学术造假现象比较严重。学术科研环境浮躁,作为科研事业的中坚分子,基础医学研究生的学术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学术不当行为的发生与否。高尚的人品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能够有效杜绝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能够创造出健康和谐的学术氛围。在当前研究生培养中,不仅要求研究生专注学习专业知识和钻研课题,同样也要求研究生进一步提高个人修养,切实做到自律自强,形成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和道德风尚。
(3)医学人文教育有利于培养研究生沟通、协作技巧。基础医学研究生性格大多内向,彼此互动稀疏,且所处的环境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身对外界讯息的获取,致使多数学生眼界狭窄,所见有限。而医学人文教育可以提高研究生的人文修养,引导其对人生价值观的正确思考,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沟通、理解与团队协作技能,推动科研事业的进步。当然,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外界的灌输和一点一滴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研究生的人文修养。
3基础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思考
(1)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做好研究生心理引导和教育工作。在做基础研究时,常常有设置“placebogroup”阐述心理状态对当前实验的作用和影响。毋庸置疑地,健康向上的心理条件对实验的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且百利而无一害的。然而,长期以来,科研人员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基础医学研究生科研压力尤为大,毕业时,科研论文要求高,导师科研项目多,也从某种程度上增加了研究生的科研任务。并且科研成果的好坏与奖学金、工作密切相关。这些都造成基础医学研究生心理状态的“亚健康”。重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研究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课题和科研工作,有效处理科研过程中涉及到的各种关系和矛盾,会更加有利于科研实验的开展,使科研协作走向成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173-02
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中发展最为迅速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研究方法和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相关的许多学科领域。分子生物学在医学领域的使命,就是应用分子生物学的理论与技术,从分子水平上揭示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进而对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提供预防、诊断以及治疗方法[1,2]。对医学各专业的研究生而言,学习和掌握扎实的分子生物学知识,是将来成为合格医学研究者和临床工作者的内在需求和必备条件。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是本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从1994年开设以来,一直是全校基础与临床专业共计400余人/年的硕士研究生必修课,2010年后改为选修课。然而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和技术的日新月异,虽然教学内容在不断更新,但沿袭旧有的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已经远远不适应新的教学理念需要,对新的教学模式的探索已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总结多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在《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反映在:(1)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里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式团队学习的模块少,学生未能养成自主阅读文献、集体讨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2)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专业背景及研究方向差异较大,课堂讲授难度较大且有时收效不好;(3)部分内容理论性强,较为枯燥且不属于学生的研究方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4)在教学内容上只关注教材讲授而不重视其专业发展方面的探究,虽然分子生物学教材内容时有更新,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并不能及时涵盖,这将使教师更新知识的主动性下降,同时研究生也会失去学习分子生物学的兴趣。(5)期末考试闭卷问答式方式由于考试时间和考试内容的限制,而不利于开拓研究生视野和创新意识的培养;(6)在成绩评价上,未能对学习积极的学生加以激励。
二、教学改革内容及方式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对2012级研究生《医学分子生物学》理论课教学进行了改革尝试。我校2012级选修《医学分子生物学》课程的研究生共279人,将其分为两个班,其中基础专业和部分临床专业共105人为1班,其余临床专业174人为2班。本学期对1班学生进行了教学改革活动,对2班学生仍按往年教学模式正常上课作为对比。本次教学改革活动的方式为:将1班的105名学生分成小组,每组4~5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学生课后阅读中外文文献,内容可以是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经典理论、热点问题或最新研究进展(如:PCR技术、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药物基因组学)等,小组同学分析讨论后将文献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分别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抽取4~5个课时在全班进行读书报告,每组推荐一名同学做报告,报告时间15~20分钟,报告完毕由学生提问及老师点评,每小组共计耗时30分钟,期末对两个班的成绩进行分析比对。
三、考试成绩分析
我们对1班和2班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进行了对比。从表1可以看出,1班的考试平均成绩比2班高出3.07分,且1班的最高分(88分)和最低分(59分)均分别高于2班的83分和43分。其次,1班不及格人数为1人,不及格率为0.95%;2班不及格人数为13人,不及格率为7.47%。两班比较不及格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箓0.05)。表1结果说明1班考试成绩明显超过2班。
四、本次教改活动的思考
经过本次教改活动,我们体会到: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的基础教育不同,我们培养的研究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创新性。教师虽然是授课环节中的主导者,但学习是互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教师在讲台上的授课过程,也应是台下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外,还更应该注重培养研究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塑造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本次在2012级研究生1班通过进行读书报告,首先优化了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查找文献、归纳总结文献并制作课件等,锻炼了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通过口头报告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通过小组讨论锻炼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训练为他们将来的研究工作和毕业论文答辩等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只有几十分钟,时间远远不够,只能是内容上的引导,而切实掌握的知识还有待于学生课后的学习与思考,这就要求研究生必需树立主人翁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完成自学过程并培养创新精神。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很多学生在课间以及课程结束后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分子生物学方面的问题,这说明研究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但本次教改活动也有不足之处。从老师授课的情况和学生咨询的问题来看,大部分研究生对实验技术的理解及操作很弱,由于本校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实验课程已交给学校“医学与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承担,本次教改未能涉及到实验技术方面的改革。因此如何提供更好的实验室条件,加强学生的操作能力,是我们分子生物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十分迅速,而本校使用的教材相对陈旧,虽然老师在讲授时可以适当介绍新的研究进展,但陈旧的教材不利于学生自学。在本次教学活动中,虽然我们考虑过师生讨论、互动式的教学,但由于授课人数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甚至少部分学生只是为了获取学分,对本课程毫无兴趣等诸多原因,最终本课程36学时的教学中,大部分仍然是采用老师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
经过对《医学分子生物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深知这门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变革教学思路,体现以“医学”为中心,并调整教学内容使之与科研课题需求相结合,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等,将成为教研室教学改革重点思考的问题。作者认为可以考虑在授课中尽量引用科学先驱们的成功事迹,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授课;在讲解分子生物学经典现象和原理时,可以从相关现象的发现、科学家如何提出假设、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假设的思路,在讲解中引导学生思考,从而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在介绍新进展时应充分结合生活中和医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讲述,明确本学科同临床的联系程度,这不仅强调了学科的重要性,同时也加强了研究生学习的迫切性,使他们真正喜爱这门课程,同时能高效地接收相关理论知识,应该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以上是本教研室为适应教学改革需求,在研究生层次上的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一些尝试与体会。随着高教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还将不断完善、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以使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教学走上新台阶,使学生学以致用,努力创新,最终成为教学、科研、医疗的栋梁之材。
一、前言
通过对研究生“学习动机”的调查发现,研究生学习英语的动机已经从“学以应试型”转变为“学以致用型”。大多研究生的主要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的口语交流和实际应用能力。全球化时代对研究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欠缺已经成为制约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的一大障碍,阻碍他们在文献查阅、论文撰写、对外交流及方面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英语教学应建立在更高的起点上,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为目的。医学院校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英语从事医学科研及学科国际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学围绕“听、说、读、写、译”技能的训练展开,突出“应用型”特点。目前的医学院校研究生在从事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国际交流时普遍存在着专业英语运用方面的问题。从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到向国外学术期刊的投稿都不乏专业英语运用的错误,类似错误在向国外的求职求学信函和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发言中也屡见不鲜,影响了自身学术水平的提高,以及学科的“国际化”进程。所以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是广大医学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经过本科阶段的学习,大多数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公共英语词汇量和基本的语法,并且有了明确的专业方向,专业英语的学习便成了这一阶段英语学习的重点。然而,目前医学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处于无序状态,大部分院校笼统地设置了专业英语课程,也缺乏专业英语考核指标。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局限于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常用的专业词汇的记忆,以及从英文文献阅读中获取对英文医学论文的粗浅认识。如何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平衡发展听、说、读、写、译等技能?本课题组结合医学院校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提出加强该阶段专业英语教学的有效模式――模块教学。“模块”是美国达特茅斯学院感知神经学研究中心主任迈克尔・加扎尼加(Michael Gazzaniga)教授于1976年提出的。模块理论应用于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或多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它是一种以能力为基础、以培养技术岗位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模式。这种以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体系或称模块式课程自1993年引入我国以来产生了巨大的生命力。模块教学体现了应用与专业相结合的特点,帮助学生从阅读、写译和听说几个方面向实际语言运用能力方向发展。
二、模块教学的具体实施
通过问卷形式本课题组成员对医学院校研究生进行专业英语需求分析调查,以明确学生的“向往”。同时,通过访谈形式,了解医学硕士生导师对医学生在专业英语方面的要求,以明确“目标情景”。通过对学进行英语摸底来了解他们的“当前情景”。然后,通过分析,得出学生的“缺乏”。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设定研究生专业英语教学的三个模块:阅读、写译和听说。听说是学习和掌握语言的基础。听说训练跟上了,可有效地带动读、写、译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加强听说技能训练是使研究生阶段英语学习继续深化的必要措施之一。据我们对硕士生跟踪调查反馈的情况显示,强化听说技能训练不但加强了学生运用英语和应付考试的基本能力,更主要的是,它还起到了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方式的作用。针对相当一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重知识、轻实践的不正确指导思想和学习方法,我们在教学中着重强调英语学习作为工具学科的实践性和实用性。首先要求学生跟读、模仿、大胆开口,纠正不准确的语音语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就视频材料用完整句子复述或回答问题,熟悉情景状况下的专业英语听说内容,为今后实际运用储备资源。
英语写作不仅仅是要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意思,力求达意,更重要的是二语产出的成果能够符合目的语的语境,契合目的语的文化背景,得到对方文化的认同,这样写作出来的作品才会洋味十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注重句法教学,帮助学生创作出纯正的英语式句子,避免学生因不懂得英汉的表达习惯而写出来的Chinglish。输入与输出都依赖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一种外语若没有相应的文化背景是无法突破语际间思维障碍、理解不同语言的思维方式的,更不可能熟练进行语言输出,因此,这就需要读写结合,自成一体。教师在写作中重视文化的阅读教学,增加阅读文化的比重,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善于从文化的角度把握语言规律,同时能够从英语文化背景的角度进行交际,有意识地克服母语障碍,使读写相辅相成。研究生在进入专业培训阶段,就要参加定期英语文献阅读学习,结合他们的科研方向,将一些最新的在国外核心期刊发表的论著、综述及指南发给大家,让研究生利用业余时间阅读,将不熟悉及发音不准的词汇标出,课堂上再组织大家集中时间阅读,每人读一段并翻译成中文,对难理解的内容及发音不正确部分应及时查对和纠正,可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为写作奠定基础。
通过讲授基本理论让学生对于翻译本质树立正确认识,通过一般性题材及专业性题材的翻译实践培养学生的双语转化技能,使学生能够在基本理论的宏观关照下,自觉进行翻译实践活动。同时让学生掌握翻译技能的训练方法,明确自身努力方向和实现目标的途径,在课程结束后仍可保证自行学习和训练。
三、模块教学的成果分析
模块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一种教学新模式。在这种教学的实施中,课题组充分挖掘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施小班教学,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突出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选择相关课程的教材。教材做到了针对性强,内容前沿,具有代表性,难易适中,目标明确。模块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制定之后,2009―2010学年度的第一学期,选择本课题组部分成员进行实践授课,分做试验班和对照班。对照班由同一个英语教师承担混合教学;另一个班由三个不同英语教师承担不同的模块课程。进行了四个星期的实践授课后,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试验班对模块课程的接受程度与反映,同时收集对照班学生对混合式教学的看法和意见,对比两个试验班学生的反馈。通过阶段测试和考评,对比对照班与试验班学生的专业英语运用能力,改变以往在成绩的评定中教师是裁判,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的形式,在模块教学实践中,改革了考核方式,把模块作为考核单位,进行知识或知识与技能的双项考核。考核包括教师给定成绩和学生之间的互评和学生实地现场发挥获得的成绩,考核力求全面。以此对比和证实了模块教学的优点和作用。
从阶段测试和考评成绩来看,试验组成绩平均为88.9分,较试验前平均成绩65.3分提高了20%以上,而对照组平均成绩为72.5分,较试验前成绩66.4分提高了不到10%,试验组比对照组有了显著的增高。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也发现,试验组在学习兴趣、写译水平、阅读水平和听说水平方面提高比率分别为89%,95%,90%,86%,较对照组的提高比率47%,60%,46%,51%都有着明显的提高。
四、结语
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医学人才。学生具备高水平的思维、高水平的知识建构与知识迁移能力,高水平的实践和科研能力,高水平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水平的英语应用能力作为强大支撑。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和写作能力,同时,加强专业英语的听说交流是一种语言的实际应用。分模块教学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鼓励了研究生学习专业英语,有效提高了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在专业中的应用,在学习过程中也产生了乐趣。通过坚持不解的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专业英语有较大提高的时候,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增强了其参加国际交流、提高我国在医学领域国际影响力的信心。模块教学模式改变了我们课程设置的理念和传统的教学理念,充分体现了专业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实施这样的教学模式是行之有效的,课题组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医学英语专业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风、教风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语言综合技能明显提高,受到学生的广泛好评。同时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特殊的思考路径和全新的教学视野,为专业英语教学树立了极有价值的实践典范。
参考文献:
[1]杨平科.采用模块式教学对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J].甘肃农业,2002,(6):42-43.
[2]周丽.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构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