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急救护理流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采用DC护理技术,旨在规范护理流程,缩短急救各个环节的时间,使伤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2、3]。
1.1 接诊出诊 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完成对呼救信息的采集与核实[4、5、6],立即通知当班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出诊,带齐相关药械[7], 1-5分钟内出车[5、7、8、9]。以最快速度赶到急救现场。
1.2 现场评估
1.2.1 环境评估 以排除二次事故隐患,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4、9]。
1.2.2伤情评估 刘小伶[5]按照D(危险程序)、R(各种反应)、A(呼吸通畅)、B(有无呼吸)、C(循环生命支持)程序检查伤情。刘永明[10]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B(呼吸: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损伤造成的呼吸困难)、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大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创伤)、E(肢体活动:骨折、畸形、伤口出血)进行全身情况评估。莫凤珍等[4、11]按照神志―气道―呼吸―循环―运动进行伤情评估,要求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求在1min内用“听清、看清、问清”方法评估病情[5]或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及依据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血压的大致范围[12]。郑艳玲[9]采取视、触、听的方法迅速预检患者,即观察受伤程度、意识、瞳孔、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触肢体温湿度、打动脉搏动;听有无声音及声音又无嘶哑。
1.3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是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的关键[13]。依据伤员伤情的严重程度佩戴伤情卡,红色为立即救治,表示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黄色为紧急救治,表示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为延期救治,指轻伤员,不需要紧急处理;黑色指无救治希望者或死亡者[4、14]。
1.4 现场救护 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4]或“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5]。
1.4.1 划分收治区域 对群伤者实施划分区域收治,A区收治妇产科伤员;B区收治骨科伤员;C区收治胸外、普外科伤员;D区为ICU;E、F、G区收治尚未分类的伤员,利于伤员的救护及查询[14]。
1.4.2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维持心脑肺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电除颤、开通静脉通道等[4、9]。
1.4.3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及充分供氧 及时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9]。
1.4.4 不同损伤部位的应急处置技术 外伤出血迅速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颅脑损伤,注意保护头部防止脑疝发生;颈椎损伤立即戴上颈托,避免再次受伤;开放性颅脑、腹部损伤,脑组织或内脏脱出时,不予还纳,应用无菌器皿覆盖包扎;锐器插入腔体或肢体,不易拔出,应妥善固定,急送医院手术取出;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胸壁伤口封闭包扎,张力性气胸者立即穿刺排气;出现反常呼吸者,立即加压包扎[4、9、10]。
1.4.5 再次进行伤情评估 进一步判断伤情发展情况,预见性采取应急措[4、10]施。
1.4.6 给予保暖,防止体温过低[4]。
1.4.7 心理疏导 稳定伤员情绪,积极配合救治和运送[4、11]。
1.5 安全转运及途中病情监测 按“先重后轻” [15],“轻、稳、快”安全转运[5],途中维持正确,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保持通畅,严密监测病情,确保治疗的连续性[4、7、15]。
1.6 无缝交接 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紧密衔接。
1.6.1 及时向接收医院通报伤情,做好救治准备[4、7、15]。
1.6.2 院内快速进行伤情交接[4、7、15]。
2 急诊科救护流程
创伤后60min是“黄金60min”,应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16]。李水莉等[17]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思路。王力等[18]在严重创伤救护中,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同时进行。林喜爱等[19]对群体创伤者,按创伤评分法分诊,分区域安置,监测生命体征,佩戴伤情卡,实施V(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查测心泵功能)C(紧急控制出血)抢救措施,护送检查、入院或手术等流程进行救治。唐群英等[20、21、22]按“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的链式创伤复苏流程。孙激等[23]按快速评估病情―迅速转入抢救区―专科化急救措施―确定性救治方案―全程急救专业监护与救护技术―检查、心理护理等急救流程。以达到快捷、全面发现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快速进行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的目的。
2.1 快速全面评估伤情 林瑞琼等[24、25、26]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B(呼吸:有无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C(循环:心跳、血压、末梢循环、四肢体表有无明显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状态)、E(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或(脊柱、脊髓)流程评估伤情。张晶等[27、28]按A(气道有无堵塞)、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感知觉:意识、刺激反应状态)程序评估伤情。王力等[18]按①看意识、面色、表情、姿势、呼吸、瞳孔、伤处状况等;②问受伤时、伤后时间、伤员感觉、处理情况;③查摸脉搏和四肢皮肤湿冷度。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剪除衣物,全面查体,对严重创伤者采取CRASHPLAN检诊法进行检查,反复检查有无多系统损伤。张建波等[12、22、29]在积极处理的同时,按“C(循环)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盆腔)L(四肢)A(动脉)N(神经)”顺序检诊。并充分暴露躯干和四肢,以及时发现致命伤[22]。
2.2按伤情分类标记、分区救治 应用可视化方法进行伤情分类,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30]。分区管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检查和救治,使不同患者得到相应的诊疗[31]。季萍萍等[32、33]将轻度创伤标记为绿色,伤者病情较轻,意识清醒,对检查积极配合,反应也灵敏,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处理即可,安置在各诊室;中度创伤标记为黄色,伤者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安置在抢救室;重度创伤标记为红色,伤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安置在抢救室;死亡者标记为黑色,伤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安置在太平间或闲置角落。郑艳玲等[9、34]将Ⅰ级(危急)伤员安置红区(抢救区),Ⅱ(紧急)伤员安置黄区(清创治疗区),Ⅲ级(普通)伤员安置绿区(普通诊区或急诊大厅)。
2.3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2.3.1 张晶[26]按照V(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I(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C(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S(多功能监护)O(手术)程序救护。郑艳玲等[9、35]按照V(保证气道畅通,保持正常通气和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防休克或恶化)P(泵功能的监测)C(控制出血及骨折复位固定)程序救护。李水莉等[17]实施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室及住院详细记录的急救流程。温世玲等[36]采取A呼吸道管理;B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护的管理;C静脉通道及抢救用药,配合医师行各项诊疗操作;D各种检查、术前准备、与相关科室联系的抢救程序。
2.3.2启动生命绿色通道,缩短急救时间 取消常规就诊程序的多余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捷的检查、救治[15、26、31]。批量危急伤员每人指派专职医生护士全程负责检查治疗,并指派高年资医师指导;紧急伤员有专门急救小组负责,急救组有一定数量的医生、护士和搬运人员组成,并有高年资医师指导;普通伤员在普通诊区候诊,预诊护士定时监测生命指征,如有伤情加重及时提高分诊级别[26、37]。
2.3.3做好术前准备 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做好配血、血气分析、备皮、留置导尿管等[26、38]。
2.4 针对性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掌握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获取患者潜在的服务需求信息,以便进行心理支持和预见性护理[17],并做到抢救技术娴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快捷有序[39]。使之积极配合救治。
2.5 伤员分流 做好转送手术室和病房前准备,提前与接收科室取得联系。转送时危重伤员专人护送,搬动动作轻稳,保持各管道通畅和输液速度。并做好病情、治疗的交接[26]。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急诊科急救是为后续救治创造基础条件。创伤救护流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以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半径,利于抢救生命为前提,使伤者在第一时间得以准确的伤情判断及最佳的救治,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因此,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然而要使救护流程得到有效的运行,有赖于充足的急救资源、高素质的急救队伍及先进的科学管理做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2]何发群,孙梅芹,杨晓媛,等.损伤控制在严重地震创伤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39-541.
[3]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6)(上半月板):6-7.
[4]莫凤珍.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25-1326.
[5]刘小伶. 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32-1233.
[6]刘晓玉,刘川,陈抗侵,等.群体性突发事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50-53.
[7][张卫青,卢佩,张伟.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3-64.
[8]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36-37.
[9]郑艳玲.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08,14(5):105-106.
[10]刘永明.基层医院急诊外科病员院前急救流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8)83-84.
[11]陈丽芳.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及院前院内急救[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68-71.
[12]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13]颜明治,程彬,赵兴吉,等.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学杂志,2005,14(2):171-172.
[14]丁小萍,于冬梅,李舒玲,等.地震伤员的早期紧急救护[J].护理杂志,2009,26(2):70-71.
[15]刘勇.交通伤院前急救及转运923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44-145.
[16]冯贵新,黄小平,郭迎胜,等.多发伤创伤急诊救治216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4).
[17]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23-24.
[18]王力,侯云生,张新亚,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8):699-700.
[19]林喜爱,高金姣,杨林霞,等.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群体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29-36.
[20]唐群英,刘小伶,乐胜.链式流程管理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2):2036-2037.
[21]张燕,张文媛,杨作勤.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20-21.
[22]蓝英,黄柳妮,江汉花,等.优化创伤链式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09,(7)学术版:55-57.
[2]孙激,屈纪福,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24]林瑞琼,张英俭,林小红,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23(18):49-50.
[25]孙海晨,许宝华,邵旦兵,等,多发伤急救流程的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29-30.
[26]任燕,顾艳.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J].交通医学,2008,22(5):587-590.
[27]张晶.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158-2159.
[28] 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29]朱晓红.标准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0-501.
[30]王曼,宋雁宾,张红,等.批量伤员医院内急救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9):33-35.
[31]谢仁青.护士首诊责任制在抢救成批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51-252.
[32]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33] 贲艳丽,周萍,摆凤兰.突发事件急诊转运流程的优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26-1227.
[34]顾纪芳,庄则华,钟媛,等.急诊批量伤员接诊流程的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08-309.
[35]王艳梅,杨玉梅,王慧,等.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43-1845.
[36]温世玲,刘天惠.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142-144.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36-02
医疗急救的一体化抢救措施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的重点,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配合对急救工作的成功具有一定程度的帮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急救护理治理救治11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2月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分多发伤患者218例,其中男155例,女63例;年龄6~68岁,平均 (47.0±10.7)岁,20~50岁占70.5%。致伤原因:交通伤135例,高处坠落伤43例,塌方压伤5例,利器砍伤35例,此次受伤累及的部位有颅脑、胸部、腹部脊柱和四肢等,25例患者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其余患者均处于失血性休克或者昏迷、呼吸困难等状态。伤及两个部位114例,三个部位77例,四个部位18例,五个及以上部位9例。将2007年6月~2008年12月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前的108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110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流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TX-*4]±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比较见表1。
3 急救护理流程
3.1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①院前急救护理单元100%备用状态,护士接调度指令以1 min速度出车,途中联系报警者大概了解受伤原因、病情,给予必要的自救指导,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环境安全;不要随意搬动和拖动患者;有明显出血症状用干净毛巾等辅料压迫止血。②到达现场根据a、b、c、d、e 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评估[1~3]。具体做法如下:a.气道: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通畅;b.呼吸系统:观察患者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有损伤造成呼吸的困难;c.循环系统: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肢体的末梢循环功能,观察患者是否有大出血的情况;d.神经系统: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楚,观察患者是否有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方面的创伤;e.肢体活动功能:观察患者的四肢是否有骨折发生及有无发育畸形、伤口有无出血情况等。③遵照院前急救原则为“救命对症”,护理措施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如病情许可,边抢救边护送,并注意途中对生命体征的检测。④根据患者情况,与接诊医院联系,并通报病情,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及专科会诊准备。
3.2 急诊科急救护理流程 ①急诊科护士接院前护士通报后,立即通知创伤急救小组到位接诊,交接清楚后仍可按a、b、c、d、e 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评估并协助医生“优先处理致命伤”。同时明确分工,由一名护理人员负责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口中或者咽部的呕吐物、分泌物甚至血块清除干净,若发现患者有义齿应该立即取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或者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进行呼吸支持,面罩或导管氧流量保持在5 L/min,必要时考虑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气胸者胸腔闭式引流等。②迅速建立两条以上循环通路,必要时做静脉切开术的准备,并在输液前抽血标本进行配血以及各项检验,严重多发伤患者往往伴有大量失血,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通路可以及时迅速地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可使用16~20G静脉留置针,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将需要的液体快速输入患者体内,可选择生理盐水、血浆、全血等。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机体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改善了脑组织等的灌注,为患者的进一步抢救做好前提工作。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对所有患者采取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措施,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监测患者是否有继续出血的情况等,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若患者继续出血,则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再次敷料按压加压止血包扎,并且准备好器械配合医生做缝合止血工作[4,5]。如发现活动性大出血,则应该用止血带止血。如患者确诊是内脏大出血,则应该配合医生将患者迅速送至手术室进行止血手术。④注意做好各专科损伤的观察,如胸腹部器官损伤、颅脑损伤、脊椎损伤或四肢骨折等专科的情况,及时通知相关专科协助抢救或急诊手术。
3.3 术前流程准备 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如能在“黄金1 h”内得到有效正确的诊治,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抢救后多数需进行急诊手术,尤其是直接送入ICU 或手术室者更高达50%,24 h手术治疗(96.5%),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各种诊断性操作,如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术前准备,譬如备血、皮试、备皮、血气分析、留置导尿管、留置静脉针等准备,对病情严重难以及时纠正的患者应该迅速送入ICU抢救。
3.4 心理护理流程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身体上突然受到损伤同时,患者往往面临截肢、毁容、随时有死亡的可能等实际情况,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表现为恐惧、悲伤、绝望、无助等症状[4,6]。护理人员在重视患者身体病情的同时要关注患者心理的护理,以镇定的态度面对患者,以体贴的话语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以熟练的技术给予安全感和信任,同时关心家属,主动进行沟通,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支持和理解。
4 讨论
4.1 建立一体化急救医疗网 急救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多发伤发生率每年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多发损伤是高能量的损伤,具有发病突然、受伤机制复杂、休克发生率高、创伤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创伤死亡已成为第四位死因,全球每年创伤死亡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创伤已成为青壮年人群的第一杀手,多发伤员占65%[6],建立一体化和一站式救治中心,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急诊内窥镜、彩超、CT、DSA等以快速确诊患者伤情;培训急救医疗人员和人才梯队,多学科协助救治,有利提高突发急、危、重症在有效“时间窗”内救治的救治效果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美国创伤协会认为有五分之一死亡患者如果在受伤1 h内得到合理的救护的话,是可以存活的。我国的急救医学也是非常重视患者受伤后1 h的急救黄金时间的。
4.2 充分发挥急救护理流程的作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对急救工作的成功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应用实践中,护理人员从院前、院内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观察判断、处理,及时为配合医生的抢救提供有力的帮助。在规范化护理流程中,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小组实行明确的科学分工,如在团队抢救过程中,特设1名护士负责患者呼吸道的管理、1名护士负责生命征的监测、1名护士负责用药和记录等。通过规范化的抢救程序,保证了抢救井然有序,具有高效、快捷的优点,赢得了抢救时间和效率。在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还关注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护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
4.3 急救护理流程实践有利于拓展护士临床思维 护士在本流程应用过程中,树立循证护理意识,通过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和救护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发现新的护理问题,并能不断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流程;同时,培养了护士敏锐的临床思维,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一种自我专业素质的锻炼和提升的实践过程。经过一年来临床实践应用,急救护理流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容易掌握,方便使用,有利于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可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嵘,王伯良,宋德根,等.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急诊科抢救[J].急诊医学,2000,9(2):104-105.
[2] Baduhan G,Mcritchie DI.Missed injuri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J].Trauma,2000,49(4):600-605.
[3] 赵文静,张亚卓,单丽丽,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中重度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65-266.
[4] 刘建英,鄢涛.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11-1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70
急救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诊疗服务流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和患者对医院的选择[1]。为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8年开始将流程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常见急危重症和大型突发事件作为研究项目。
方法: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进行改造。分析传统疾病流程中急救医护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运用循证的方法[2,3],分析其缺陷的根源。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组织专家对相关流程技术进行论证,制订新流程。对研究单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运用新流程。
观察指标:比较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估结果及内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
判定标准:在对流程改造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中,每个题目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层次,好2分,一般1分,差0分,计算每个题目的总分。
结 果
急救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各项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流程改造前后内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2。
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3。
讨 论
近年来,循证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了改造,对原来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经过改造后的新型护理流程取得了专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说明这种护理流程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既能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又能兼顾护理人员本身的技术、精力和专业问题,达到了二者的有效统一。本研究还显示,流程改造后对内、外科和突发伤害的急救时间大大缩短,但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因此,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护理流程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种人性化的护理流程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继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严重多发伤患者是指因意外的事故发生而导致健康的人突然受极大的重伤,一般都需要救护车去案发地点将患者护送至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手术,临床为多发伤患者治疗时,医疗的急救一体化抢救措施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及时的接受治疗,在科学与合理的护理流程配合下,急救工作的成功率会有显著的提高,为了探讨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我院特进行此次的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随机抽取其中的100例患者,将其中未实施急救护理流程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患者实行常规的救治,将实行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流程救治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时,救护车到达抢救地的时间,比较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护理的流程
1.2.1 院前急救的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护理的单元处于备用状态,要达到100%的备用,护理人员在接收到调度指令以后在1min内必须出车,出车途中要联系报警人员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和病情,指导报警人员做一些自救措施,要保障患者的呼吸通畅,不可以随意搬动患者,若患者有明显的出血要用辅助材料进行压迫止血,护士到达患者受伤的现场以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顺畅,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和患者的胸部是否有损伤而导致患者的呼吸困难,随后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以及脉搏和肢体末梢的循环功能,观察患者有无大出血的症状,要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看患者的颅脑是否有损伤,以及确定患者的脊柱脊髓的创伤情况,查看患者有无骨折的现象,以及伤口是否出血,要依据院前急救的原则做好疾病对症,护理措施要进行的快速果断,并且要准确有效,依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边抢救边护送,在护送的途中要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将患者的情况通报给医院,以便医院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以及专科会诊的准备1。
1.2.2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流程 急诊科的护士在接到院前护士的通报以偶,要立即通知创伤急救小组进行接诊,交接患者以后同样进行院前护士对患者检查的方法再一次进行检查,将患者的全省情况检查清楚,做好评估之后协助医生进行优先的致命伤处理,护士的分工要明确,有专门负责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的,要将患者的口腔或者咽喉部的呕吐物或者分泌物还有可能是血块,将这些物质处理干净,检查患者是否有义齿,若有应该立即取出,以便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将患者进行侧卧位或者是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处理,以便于患者可以呼吸支持,面罩或者导管氧流量最好保持在5l/min,依据患者的情况,有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手术,对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者进行气胸者开胸腔闭式引流处理等等,尽可能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要在最短的时间为患者建立两条以上的循环通路,若情况特殊则可以为患者进行静脉切开手术准备,在患者静脉输液之前,要抽取患者的血做标本并且进行各项检查,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大量出血以及血容量急剧减少的状况,可以建一条专门为患者迅速补血的通路,要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指标,为患者输入所需要的液体,如生理盐水与血浆,尽可能的保障患者的机体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为患者的进一步抢救工作做好提前准备,要严密的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的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进行各项损伤的观察,以便于及时的联系向光的专科进行抢救2。
1.2.3 术前护理流程准备 严重多发伤患的病情比较复杂,变化快要在患者治疗的黄金时间,也就是1h内进行最好的并且正确的诊治,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的可能性,患者在抢救以后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大部分被送到ICU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各种诊断性操作,若患者需要进行手术,要及时准备好手术前的准备3。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情况分析,当p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救护车到达时间在15min左右,但是对照组救护车到达时间在25min左右,实验组患者在1小时到1个半小时以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对照组的患者在2小时才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两组的救护车到达抢救处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进行有效的救护,可以培养护士敏锐的临床思维,提高护士的自我专业素质,更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的抢救急性危重症的患者,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