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流程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急救护理流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急救护理流程

篇1

采用DC护理技术,旨在规范护理流程,缩短急救各个环节的时间,使伤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确定性治疗,为后续院内救治赢得宝贵时间[2、3]。

1.1 接诊出诊 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完成对呼救信息的采集与核实[4、5、6],立即通知当班医护人员、救护车司机出诊,带齐相关药械[7], 1-5分钟内出车[5、7、8、9]。以最快速度赶到急救现场。

1.2 现场评估

1.2.1 环境评估 以排除二次事故隐患,迅速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4、9]。

1.2.2伤情评估 刘小伶[5]按照D(危险程序)、R(各种反应)、A(呼吸通畅)、B(有无呼吸)、C(循环生命支持)程序检查伤情。刘永明[10]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B(呼吸: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损伤造成的呼吸困难)、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大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创伤)、E(肢体活动:骨折、畸形、伤口出血)进行全身情况评估。莫凤珍等[4、11]按照神志―气道―呼吸―循环―运动进行伤情评估,要求充分暴露伤员各部位,以免遗漏危及生命的重要损伤。要求在1min内用“听清、看清、问清”方法评估病情[5]或完成意识状态的判断,及依据足背动脉、桡动脉、股动脉、颈动脉的搏动和张力初步判断血压的大致范围[12]。郑艳玲[9]采取视、触、听的方法迅速预检患者,即观察受伤程度、意识、瞳孔、呼吸、皮肤颜色、表情等;触肢体温湿度、打动脉搏动;听有无声音及声音又无嘶哑。

1.3 检伤分类 检伤分类是提高现场急救成功率的关键[13]。依据伤员伤情的严重程度佩戴伤情卡,红色为立即救治,表示伤员有生命危险需立即进行紧急处理;黄色为紧急救治,表示伤情严重但相对稳定,允许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处理;绿色为延期救治,指轻伤员,不需要紧急处理;黑色指无救治希望者或死亡者[4、14]。

1.4 现场救护 遵循“先救命后治伤、先救重后救轻”[4]或“先重伤后轻伤、先止血后包扎、先复苏后固定、先救治后转运”的原则[5]。

1.4.1 划分收治区域 对群伤者实施划分区域收治,A区收治妇产科伤员;B区收治骨科伤员;C区收治胸外、普外科伤员;D区为ICU;E、F、G区收治尚未分类的伤员,利于伤员的救护及查询[14]。

1.4.2 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 维持心脑肺基本功能,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电除颤、开通静脉通道等[4、9]。

1.4.3 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呼吸及充分供氧 及时清理呼吸道,加压给氧,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机械通气[4、9]。

1.4.4 不同损伤部位的应急处置技术 外伤出血迅速包扎止血;骨折给予固定;颅脑损伤,注意保护头部防止脑疝发生;颈椎损伤立即戴上颈托,避免再次受伤;开放性颅脑、腹部损伤,脑组织或内脏脱出时,不予还纳,应用无菌器皿覆盖包扎;锐器插入腔体或肢体,不易拔出,应妥善固定,急送医院手术取出;开放性胸部伤,立即取半卧位,胸壁伤口封闭包扎,张力性气胸者立即穿刺排气;出现反常呼吸者,立即加压包扎[4、9、10]。

1.4.5 再次进行伤情评估 进一步判断伤情发展情况,预见性采取应急措[4、10]施。

1.4.6 给予保暖,防止体温过低[4]。

1.4.7 心理疏导 稳定伤员情绪,积极配合救治和运送[4、11]。

1.5 安全转运及途中病情监测 按“先重后轻” [15],“轻、稳、快”安全转运[5],途中维持正确,妥善固定各种管道,保持通畅,严密监测病情,确保治疗的连续性[4、7、15]。

1.6 无缝交接 确保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紧密衔接。

1.6.1 及时向接收医院通报伤情,做好救治准备[4、7、15]。

1.6.2 院内快速进行伤情交接[4、7、15]。

2 急诊科救护流程

创伤后60min是“黄金60min”,应遵循“边抢救、边诊断、边治疗”的原则[16]。李水莉等[17]采取“边诊断、边救治,再诊断、再救治”的思路。王力等[18]在严重创伤救护中,复苏、伤情诊断和紧急处理同时进行。林喜爱等[19]对群体创伤者,按创伤评分法分诊,分区域安置,监测生命体征,佩戴伤情卡,实施V(保持呼吸道通畅,充分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P(查测心泵功能)C(紧急控制出血)抢救措施,护送检查、入院或手术等流程进行救治。唐群英等[20、21、22]按“初步判断伤情―呼吸管理―循环管理―系统体查―采取维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的各项护理措施的链式创伤复苏流程。孙激等[23]按快速评估病情―迅速转入抢救区―专科化急救措施―确定性救治方案―全程急救专业监护与救护技术―检查、心理护理等急救流程。以达到快捷、全面发现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创伤,快速进行救治,为后续治疗赢得时间的目的。

2.1 快速全面评估伤情 林瑞琼等[24、25、26]按照A(气道是否通畅,有无梗阻及梗阻的性质和原因)、B(呼吸:有无呼吸及呼吸频率和深度)、C(循环:心跳、血压、末梢循环、四肢体表有无明显出血)、D(神经系统、意识状态)、E(肢体活动、有无畸形)或(脊柱、脊髓)流程评估伤情。张晶等[27、28]按A(气道有无堵塞)、B(呼吸动度和频率)、B(出血:体表主要出血部位)、C(循环:脉搏、血压、末梢循环)、S(感知觉:意识、刺激反应状态)程序评估伤情。王力等[18]按①看意识、面色、表情、姿势、呼吸、瞳孔、伤处状况等;②问受伤时、伤后时间、伤员感觉、处理情况;③查摸脉搏和四肢皮肤湿冷度。测血压、脉搏、呼吸等,剪除衣物,全面查体,对严重创伤者采取CRASHPLAN检诊法进行检查,反复检查有无多系统损伤。张建波等[12、22、29]在积极处理的同时,按“C(循环)R(呼吸)A(腹部)S(脊柱)H(头颅)-P(盆腔)L(四肢)A(动脉)N(神经)”顺序检诊。并充分暴露躯干和四肢,以及时发现致命伤[22]。

2.2按伤情分类标记、分区救治 应用可视化方法进行伤情分类,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2,30]。分区管理使危重患者得到及时检查和救治,使不同患者得到相应的诊疗[31]。季萍萍等[32、33]将轻度创伤标记为绿色,伤者病情较轻,意识清醒,对检查积极配合,反应也灵敏,生命体征平稳,一般处理即可,安置在各诊室;中度创伤标记为黄色,伤者只要在短时间内得到及时处理,一般不危及生命,否则伤情很快恶化,安置在抢救室;重度创伤标记为红色,伤者随时有生命危险,安置在抢救室;死亡者标记为黑色,伤者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安置在太平间或闲置角落。郑艳玲等[9、34]将Ⅰ级(危急)伤员安置红区(抢救区),Ⅱ(紧急)伤员安置黄区(清创治疗区),Ⅲ级(普通)伤员安置绿区(普通诊区或急诊大厅)。

2.3准确执行抢救程序

2.3.1 张晶[26]按照V(通气,保持呼吸道通畅)I(输液抗休克,防止休克的恶化)C(紧急控制活动性出血)S(多功能监护)O(手术)程序救护。郑艳玲等[9、35]按照V(保证气道畅通,保持正常通气和给氧)I(输液、输血扩充血容量及细胞外液,防休克或恶化)P(泵功能的监测)C(控制出血及骨折复位固定)程序救护。李水莉等[17]实施气道处理维持呼吸循环处理并控制出血评估神经缺损彻底暴露伤者检查背部及全身AMPLE病史采集护送手术室及住院详细记录的急救流程。温世玲等[36]采取A呼吸道管理;B循环系统、生命体征监护的管理;C静脉通道及抢救用药,配合医师行各项诊疗操作;D各种检查、术前准备、与相关科室联系的抢救程序。

2.3.2启动生命绿色通道,缩短急救时间 取消常规就诊程序的多余环节,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快捷的检查、救治[15、26、31]。批量危急伤员每人指派专职医生护士全程负责检查治疗,并指派高年资医师指导;紧急伤员有专门急救小组负责,急救组有一定数量的医生、护士和搬运人员组成,并有高年资医师指导;普通伤员在普通诊区候诊,预诊护士定时监测生命指征,如有伤情加重及时提高分诊级别[26、37]。

2.3.3做好术前准备 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做好配血、血气分析、备皮、留置导尿管等[26、38]。

2.4 针对性心理护理 多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掌握心理状况,积极主动地获取患者潜在的服务需求信息,以便进行心理支持和预见性护理[17],并做到抢救技术娴熟、沉着冷静、忙而不乱、快捷有序[39]。使之积极配合救治。

2.5 伤员分流 做好转送手术室和病房前准备,提前与接收科室取得联系。转送时危重伤员专人护送,搬动动作轻稳,保持各管道通畅和输液速度。并做好病情、治疗的交接[26]。

综上所述,院前、院内急诊科急救是为后续救治创造基础条件。创伤救护流程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均以缩短抢救时间、抢救半径,利于抢救生命为前提,使伤者在第一时间得以准确的伤情判断及最佳的救治,避免了盲目性和随意性,为后续救治赢得了宝贵时间。因此,科学规范的救护流程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然而要使救护流程得到有效的运行,有赖于充足的急救资源、高素质的急救队伍及先进的科学管理做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秀华.急危重症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87.

[2]何发群,孙梅芹,杨晓媛,等.损伤控制在严重地震创伤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中的应用[J].西南国防医药,2010,20(5):539-541.

[3]张聪介,徐全高,王群英,等.院前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23(6)(上半月板):6-7.

[4]莫凤珍.严重多发伤规范化院前紧急救护流程的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8):1325-1326.

[5]刘小伶. 急救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232-1233.

[6]刘晓玉,刘川,陈抗侵,等.群体性突发事故院前、院内急救护理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9(12):50-53.

[7][张卫青,卢佩,张伟.护理流程在院前急救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7):63-64.

[8]赵小斐,张红娟,李冬梅,等.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5):36-37.

[9]郑艳玲.应急预案急救护理流程在抢救成批车祸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2008,14(5):105-106.

[10]刘永明.基层医院急诊外科病员院前急救流程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1,13(8)83-84.

[11]陈丽芳.成批交通事故创伤的特点及院前院内急救[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1)68-71.

[12]张建波,马俊勋,何忠杰,等.创伤急救白金十分钟―快速判断伤情启动创伤小组[J].中国急救医学,2006,26(5):339-341.

[13]颜明治,程彬,赵兴吉,等.城市突发大型灾害事件的院前急救[J].中华急诊学杂志,2005,14(2):171-172.

[14]丁小萍,于冬梅,李舒玲,等.地震伤员的早期紧急救护[J].护理杂志,2009,26(2):70-71.

[15]刘勇.交通伤院前急救及转运923例临床分析[J].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09,14(2):144-145.

[16]冯贵新,黄小平,郭迎胜,等.多发伤创伤急诊救治216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0(4).

[17]李水莉,李颖,刘慧,等.高级创伤护理在创伤急救中应用的效果观察[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7):23-24.

[18]王力,侯云生,张新亚,等.规范和简化急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救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5,19(8):699-700.

[19]林喜爱,高金姣,杨林霞,等.急救护理流程再造在群体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8,8(8):29-36.

[20]唐群英,刘小伶,乐胜.链式流程管理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08,22(22):2036-2037.

[21]张燕,张文媛,杨作勤.链式复苏护理流程在创伤急救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1,26(2):20-21.

[22]蓝英,黄柳妮,江汉花,等.优化创伤链式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J].当代护士,2009,(7)学术版:55-57.

[2]孙激,屈纪福,文亮,等.一体化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的探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4):444-445.

[24]林瑞琼,张英俭,林小红,等.创伤急救护理程序在严重创伤病人中的应用[J].中原医刊,2006,23(18):49-50.

[25]孙海晨,许宝华,邵旦兵,等,多发伤急救流程的优化[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5):29-30.

[26]任燕,顾艳.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流程的应用体会[J].交通医学,2008,22(5):587-590.

[27]张晶.96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J].医学信息,2011,24(4):2158-2159.

[28] 蔡爱敏,朱燕.一体化急救护理新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0):1885-1886.

[29]朱晓红.标准化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8):500-501.

[30]王曼,宋雁宾,张红,等.批量伤员医院内急救相关研究进展[J].护理学报,2008,15(9):33-35.

[31]谢仁青.护士首诊责任制在抢救成批病人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3):251-252.

[32]季萍萍,沈秀琴.成批伤员的急救护理[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9):108-109.

[33] 贲艳丽,周萍,摆凤兰.突发事件急诊转运流程的优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8):1226-1227.

[34]顾纪芳,庄则华,钟媛,等.急诊批量伤员接诊流程的优化[J].护士进修杂志,2011,26(4):308-309.

[35]王艳梅,杨玉梅,王慧,等.应急预案护理流程在颌面外科抢救大批量“7.5”事件伤员中的应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12):1843-1845.

[36]温世玲,刘天惠.严重多发伤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7):142-144.

篇2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56(2011)15-0036-02

医疗急救的一体化抢救措施是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的重点,而科学、合理的护理流程配合对急救工作的成功具有一定程度的帮助。2009年1月~2010年12月,我们采用急救护理治理救治110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经临床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10年12月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分多发伤患者218例,其中男155例,女63例;年龄6~68岁,平均 (47.0±10.7)岁,20~50岁占70.5%。致伤原因:交通伤135例,高处坠落伤43例,塌方压伤5例,利器砍伤35例,此次受伤累及的部位有颅脑、胸部、腹部脊柱和四肢等,25例患者处于濒临死亡状态,其余患者均处于失血性休克或者昏迷、呼吸困难等状态。伤及两个部位114例,三个部位77例,四个部位18例,五个及以上部位9例。将2007年6月~2008年12月实施急救护理流程前的108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110例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治,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急救护理流程。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TX-*4]±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结果比较见表1。

3 急救护理流程

3.1 院前急救护理流程 ①院前急救护理单元100%备用状态,护士接调度指令以1 min速度出车,途中联系报警者大概了解受伤原因、病情,给予必要的自救指导,如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环境安全;不要随意搬动和拖动患者;有明显出血症状用干净毛巾等辅料压迫止血。②到达现场根据a、b、c、d、e 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评估[1~3]。具体做法如下:a.气道: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通畅;b.呼吸系统:观察患者呼吸的节律、频率及胸部是否有损伤造成呼吸的困难;c.循环系统: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肢体的末梢循环功能,观察患者是否有大出血的情况;d.神经系统:判断患者的意识是否清楚,观察患者是否有颅脑损伤及脊柱脊髓方面的创伤;e.肢体活动功能:观察患者的四肢是否有骨折发生及有无发育畸形、伤口有无出血情况等。③遵照院前急救原则为“救命对症”,护理措施必须做到迅速、果断、准确、有效。如病情许可,边抢救边护送,并注意途中对生命体征的检测。④根据患者情况,与接诊医院联系,并通报病情,做好各项抢救准备工作及专科会诊准备。

3.2 急诊科急救护理流程 ①急诊科护士接院前护士通报后,立即通知创伤急救小组到位接诊,交接清楚后仍可按a、b、c、d、e 5个步骤对患者进行全身情况的评估并协助医生“优先处理致命伤”。同时明确分工,由一名护理人员负责患者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将患者口中或者咽部的呕吐物、分泌物甚至血块清除干净,若发现患者有义齿应该立即取出,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将患者置于侧卧位或者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进行呼吸支持,面罩或导管氧流量保持在5 L/min,必要时考虑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或呼吸机辅助呼吸,气胸者胸腔闭式引流等。②迅速建立两条以上循环通路,必要时做静脉切开术的准备,并在输液前抽血标本进行配血以及各项检验,严重多发伤患者往往伴有大量失血,血容量急剧减少,静脉通路可以及时迅速地补充患者的血容量,可使用16~20G静脉留置针,结合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将需要的液体快速输入患者体内,可选择生理盐水、血浆、全血等。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机体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改善了脑组织等的灌注,为患者的进一步抢救做好前提工作。③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对所有患者采取监护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措施,观察患者的呼吸、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等情况,监测患者是否有继续出血的情况等,一旦发生异常、立即向医生汇报,给予相应的急救措施。若患者继续出血,则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再次敷料按压加压止血包扎,并且准备好器械配合医生做缝合止血工作[4,5]。如发现活动性大出血,则应该用止血带止血。如患者确诊是内脏大出血,则应该配合医生将患者迅速送至手术室进行止血手术。④注意做好各专科损伤的观察,如胸腹部器官损伤、颅脑损伤、脊椎损伤或四肢骨折等专科的情况,及时通知相关专科协助抢救或急诊手术。

3.3 术前流程准备 严重多发伤患者病情复杂,变化快,如能在“黄金1 h”内得到有效正确的诊治,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抢救后多数需进行急诊手术,尤其是直接送入ICU 或手术室者更高达50%,24 h手术治疗(96.5%),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各种诊断性操作,如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护理人员必须做好术前准备,譬如备血、皮试、备皮、血气分析、留置导尿管、留置静脉针等准备,对病情严重难以及时纠正的患者应该迅速送入ICU抢救。

3.4 心理护理流程 严重多发伤患者在身体上突然受到损伤同时,患者往往面临截肢、毁容、随时有死亡的可能等实际情况,给患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影响,可表现为恐惧、悲伤、绝望、无助等症状[4,6]。护理人员在重视患者身体病情的同时要关注患者心理的护理,以镇定的态度面对患者,以体贴的话语给予患者和家属心理支持,以熟练的技术给予安全感和信任,同时关心家属,主动进行沟通,减轻家属的心理负担,取得支持和理解。

4 讨论

4.1 建立一体化急救医疗网 急救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严重多发伤发生率每年也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多发损伤是高能量的损伤,具有发病突然、受伤机制复杂、休克发生率高、创伤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高等特点,创伤死亡已成为第四位死因,全球每年创伤死亡人数在数千万人以上,创伤已成为青壮年人群的第一杀手,多发伤员占65%[6],建立一体化和一站式救治中心,配置先进的医疗设备,如急诊内窥镜、彩超、CT、DSA等以快速确诊患者伤情;培训急救医疗人员和人才梯队,多学科协助救治,有利提高突发急、危、重症在有效“时间窗”内救治的救治效果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美国创伤协会认为有五分之一死亡患者如果在受伤1 h内得到合理的救护的话,是可以存活的。我国的急救医学也是非常重视患者受伤后1 h的急救黄金时间的。

4.2 充分发挥急救护理流程的作用 护理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合理的护理配合对急救工作的成功具有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临床应用实践中,护理人员从院前、院内对严重多发伤患者的观察判断、处理,及时为配合医生的抢救提供有力的帮助。在规范化护理流程中,为了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抢救小组实行明确的科学分工,如在团队抢救过程中,特设1名护士负责患者呼吸道的管理、1名护士负责生命征的监测、1名护士负责用药和记录等。通过规范化的抢救程序,保证了抢救井然有序,具有高效、快捷的优点,赢得了抢救时间和效率。在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中,护理人员还关注对患者及家属心理的护理,努力为患者提供优质医疗护理服务

4.3 急救护理流程实践有利于拓展护士临床思维 护士在本流程应用过程中,树立循证护理意识,通过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和救护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发现新的护理问题,并能不断地寻找答案,解决问题,不断完善流程;同时,培养了护士敏锐的临床思维,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是一种自我专业素质的锻炼和提升的实践过程。经过一年来临床实践应用,急救护理流程科学合理、规范有效,容易掌握,方便使用,有利于医护人员在最短的时间内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可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值得继续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嵘,王伯良,宋德根,等. 高速公路交通事故致多发伤的急诊科抢救[J].急诊医学,2000,9(2):104-105.

[2] Baduhan G,Mcritchie DI.Missed injuries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trauma[J].Trauma,2000,49(4):600-605.

[3] 赵文静,张亚卓,单丽丽,等.预见性护理程序在中重度创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2000,35(5):265-266.

[4] 刘建英,鄢涛. 标准化急救护理在严重多发性损伤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3):11-12.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370

急救护理工作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因此,诊疗服务流程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满意度和患者对医院的选择[1]。为提高急救护理工作的效率和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2008年开始将流程管理引入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常见急危重症和大型突发事件作为研究项目。

方法: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新模式进行改造。分析传统疾病流程中急救医护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环境因素以及环节中的不足之处,并运用循证的方法[2,3],分析其缺陷的根源。对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组织专家对相关流程技术进行论证,制订新流程。对研究单位急救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以便更好的运用新流程。

观察指标:比较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护理质量评估结果及内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

判定标准:在对流程改造前后护理质量的对比中,每个题目分为好、一般和差3个层次,好2分,一般1分,差0分,计算每个题目的总分。

结 果

急救流程改造前后患者对各项服务的满意度比较,见表1。

流程改造前后内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2。

外科危重病例抢救时间比较,见表3。

讨 论

近年来,循证护理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对急救护理流程进行了改造,对原来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经过改造后的新型护理流程取得了专家、医护人员和患者的满意,说明这种护理流程真正做到了人性化,既能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又能兼顾护理人员本身的技术、精力和专业问题,达到了二者的有效统一。本研究还显示,流程改造后对内、外科和突发伤害的急救时间大大缩短,但护理质量也随之提高,因此,大大提高了抢救成功率。

本研究通过对传统护理流程的改造,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这种人性化的护理流程得到了多方面的认可,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继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4

严重多发伤患者是指因意外的事故发生而导致健康的人突然受极大的重伤,一般都需要救护车去案发地点将患者护送至医院进行紧急抢救手术,临床为多发伤患者治疗时,医疗的急救一体化抢救措施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者及时的接受治疗,在科学与合理的护理流程配合下,急救工作的成功率会有显著的提高,为了探讨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护中的应用效果,我院特进行此次的实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在2009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严重多发伤患,随机抽取其中的100例患者,将其中未实施急救护理流程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为患者实行常规的救治,将实行规范化的急救护理流程救治的50例患者作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救护时,救护车到达抢救地的时间,比较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两组患者资料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急救护理的流程

1.2.1 院前急救的护理流程 院前急救护理的单元处于备用状态,要达到100%的备用,护理人员在接收到调度指令以后在1min内必须出车,出车途中要联系报警人员了解患者的受伤原因和病情,指导报警人员做一些自救措施,要保障患者的呼吸通畅,不可以随意搬动患者,若患者有明显的出血要用辅助材料进行压迫止血,护士到达患者受伤的现场以后,首先要观察患者的呼吸道是否顺畅,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频率和患者的胸部是否有损伤而导致患者的呼吸困难,随后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血压以及脉搏和肢体末梢的循环功能,观察患者有无大出血的症状,要观察患者的意识是否清醒,看患者的颅脑是否有损伤,以及确定患者的脊柱脊髓的创伤情况,查看患者有无骨折的现象,以及伤口是否出血,要依据院前急救的原则做好疾病对症,护理措施要进行的快速果断,并且要准确有效,依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是否边抢救边护送,在护送的途中要严密的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将患者的情况通报给医院,以便医院做好相应的抢救准备工作以及专科会诊的准备1。

1.2.2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流程 急诊科的护士在接到院前护士的通报以偶,要立即通知创伤急救小组进行接诊,交接患者以后同样进行院前护士对患者检查的方法再一次进行检查,将患者的全省情况检查清楚,做好评估之后协助医生进行优先的致命伤处理,护士的分工要明确,有专门负责保持患者呼吸通畅的,要将患者的口腔或者咽喉部的呕吐物或者分泌物还有可能是血块,将这些物质处理干净,检查患者是否有义齿,若有应该立即取出,以便于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将患者进行侧卧位或者是将患者的头部偏向一侧处理,以便于患者可以呼吸支持,面罩或者导管氧流量最好保持在5l/min,依据患者的情况,有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或者气管切开手术,对患者进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或者进行气胸者开胸腔闭式引流处理等等,尽可能保持患者的呼吸通畅;要在最短的时间为患者建立两条以上的循环通路,若情况特殊则可以为患者进行静脉切开手术准备,在患者静脉输液之前,要抽取患者的血做标本并且进行各项检查,严重多发伤患者常伴有大量出血以及血容量急剧减少的状况,可以建一条专门为患者迅速补血的通路,要结合患者实验室检查的结果指标,为患者输入所需要的液体,如生理盐水与血浆,尽可能的保障患者的机体重要脏器的血供和氧供,为患者的进一步抢救工作做好提前准备,要严密的检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若患者出现异常要及时的通知医生,做好相应的急救措施,为患者进行各项损伤的观察,以便于及时的联系向光的专科进行抢救2。

1.2.3 术前护理流程准备 严重多发伤患的病情比较复杂,变化快要在患者治疗的黄金时间,也就是1h内进行最好的并且正确的诊治,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存的可能性,患者在抢救以后要进行急诊手术治疗,大部分被送到ICU重症监护室,护理人员要积极的配合医生的各种诊断性操作,若患者需要进行手术,要及时准备好手术前的准备3。

1.3 统计学分析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对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情况分析,当p

2 结 果

实验组患者的救护车到达时间在15min左右,但是对照组救护车到达时间在25min左右,实验组患者在1小时到1个半小时以内可以接受手术治疗,而对照组的患者在2小时才可以接受手术治疗,两组的救护车到达抢救处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时间差异显著,p

3 讨 论

规范化急救护理流程的实施,可以有效的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进行有效的救护,可以培养护士敏锐的临床思维,提高护士的自我专业素质,更有利于医护人员及时的抢救急性危重症的患者,有效的提高急救护理的质量,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而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因此值得我们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篇5

    门静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于夜间发生率较高,诱发因素主要有不良刺激、情绪、饮食不当等。门静脉高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情较凶险,其致死率高达50%以上,而且首次出血后仍有40%的病例有继发在出血的可能性[1]。为患者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无缝隙的急救护理,能够紧急止血和纠休克,乃至预见早期并发症,对于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调查选取50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为对象,抢救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患者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于2006年6月2010年6月收治消化道出血患者共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40岁。患者均为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镜或上消化道造影检查均证实食管胃底静脉为中至重度曲张。入院时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休克表现,临床症状为呕血、黑便,呕血量>1000ml,部分患者存在轻度黄疸或者腹水,不存在肝性脑病。肝硬化child-pugh评估分级,b级31例,c级19例。

    2急救护理流程

    2.1病情评估 本调查50例患者均由其亲属直接送入本院的急诊科,患者进入急诊抢救室之后应立即实施观察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患者呼吸道是否通畅;②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特点;③患者心率、脉率、血压、末梢循环、口唇颜面颜色等;④患者表现的神经系统症状;⑤监测患者尿量。通过以上五个步骤来初步评价患者的病情,进而明确护理的重点[2]。

    2.2恢复有效循环 所有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休克,应迅速建立2组有效静脉滴注通道,有必要时应行中心静脉插管,同时测定中心静脉血压,并立即采血、配血,做好输血前准备和必要的血液检查。休克患者的病情较凶险,故对于门脉高压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休克患者,首先立即补充血容量,通常用平衡盐液和浓缩红细胞进行复苏,以此来为下一步治疗赢取时间。建议及早输新鲜血,输血输液过程中应严密监控血压、脉搏和尿量的变化,适当调整输血输液量和输送速度,避免过量输液导致门静脉、曲张静脉内压升高,或者侧枝循环的血容量增多,引起再出血,同时输液过快还会导致心力衰竭[3]。

    2.3止血治疗流程  急诊常规采用微量泵静脉输注止血药物(如十四肽生长抑素),对于大出血患者则常规应用三腔二囊管进行物理压迫止血。近20年,随着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逐步形成了以药物疗法、内窥镜疗法、介入疗法、手术疗法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格局,并且疗效较过去有明显提高[4]。在紧急情况下外科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首选术为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具体的操作步骤应根据术中情况而灵活变更。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渐渐发展和完善,已经成为目前国内外治疗门脉高压症并发上消化道大出血最常用、治疗效果最佳的手术方式[5]。

    2.4观察病情变化和预见并发症 :

    2.4.1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进行动态生命指征监测,有助于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2.4.2并发症主要指肝性脑病,因为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患者极易诱发肝性脑病。护士可通过与患者进行对话来测试患者的思维、回答的准确性等来预测患者的精神状态变化,同时监测肝肾功能、动脉血气、血电解质和血氨的变化。

    2.5心理护理 由于部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认识度不够,有可能形成恐慌心理,影响急救工作的进行。急救医护人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焦虑心情,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护理工作。向患者及其家属正确传授有效控制病情的信息,消除其紧张恐惧的情绪,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进一步治疗工作。由于门静脉高压患者长期患病,战胜疾病的信心不足,一旦发生急性大出血,更易产生恐惧和焦躁情绪,不利于急救治疗工作的执行。所以,急救护理人员对患者关怀和鼓励,对于患者解除恐惧心理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6]。

    2.6转科准备 经过以上几个流程,可进入下一阶段的治疗,部分患者有手术适应症,需要进行急诊手术。急救护理人员应该及时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避免其产生恐慌焦虑情绪。同时急救护理人员应该积极配合医师做好术前准备。

    3结果

    本组50例患者,成功抢救46例,其中采用保守治疗34例,手术治疗12例,因为病情严重死亡4例,抢救成功率达92.0%。本组发现3例亚临床性肝性脑病,经预见性治疗和护理后,避免了肝性脑病的恶性发展,及时抢救成功。急救结果见表1.

    表1急救结果

    4讨论

   本调查的50例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急救护理流程后,进行急诊手术或保守治疗,存活有46例,另有3例患者发现肝性脑病,经急救人员预见后通报医师,及时进行治疗,防止了肝性脑病的进一步发展,抢救效果满意,说明本院采取的急救护理流程总体而言规范有效。急救过程中,首要的工作包括:清除患者的呼吸道以防止窒息;进行输血输液;进行有效止血。本院急救人员经过系统的训练,能够在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入院的短时间内正确判断评估病情、进行正确果断处理,赢得最佳抢救时机。

参考文献

[1]王云,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中华现代临床医药杂志,2004.5(4):1

[2]罗志萍.创伤性休克早期急救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2(3):270

[3]谭洁,沈淑蓉.急救护理流程在门脉高压线上消化道大出血应用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9):586-587

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照组为2016年1月~12月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研究组为2017年1月~12月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期间的急诊患者60例。两组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抢救期间死亡、自行转诊者。研究组男36例,女24例;年龄21~78岁,平均(48.21±3.21)岁;心血管疾病23例,消化系统疾病15例,呼吸系统疾病12例,其他10例。对照组男35例,女25例;年龄20~77岁,平均(48.17±3.20)岁;心血管疾病25例,消化系统疾病14例,呼吸系统疾病11例,其他10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P>0.05,可对比。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包括入室就诊后,立即按照急诊护理流程进行病情评估、抢救治疗等。研究组则实施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内容如下。

1.2.1成立急救小组

按照急诊科实际情况,成立急救小组,由护士长担任小组组长,对护士进行分层管理。定期组织急诊科护士进行急诊护理程序化管理培训,使其掌握优化后护理流程及各工作操作要点,并经考核合格后上岗。采用等级责任制,实施8:00~15:00、15:00~22:00、22:00~8:00三班倒,护士24h在岗。

1.2.2优化急救护理流程

(1)优化接诊流程:接到急救电话后,快速准备抢救相关药物、物品、器械等,3min内出诊;途中以电话方式联系患者或现场人员,给予有效指导;缩小急救半径,控制接诊时间。(2)开放绿色通道:落实“一站式”管理理念,缩短医患等待时间;创建先诊疗再挂号、先抢救再收费等人性化急诊制度,以提升抢救效率;坚持“三前三后”原则,先看病后挂号,先治疗后付费,先住院后办手续,确保急救工作有序进行。(3)优化病情评估流程:联合应用入院初评、早期检查及再评估。初评时间约30s,包括意识、呼吸、疼痛等;入室后及时检测心电图,实施早期检查及初期抢救;协助医生进一步评估病情,掌握动态病情信息;及时送检血液样本,检验单加盖绿色通道专用章,缩短检验时间。(4)优化急护流程:实施定人、定时、定位、定责原则。定时为入室2min给氧,检测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5min内完成监测心电图、创建静脉通道等工作;定人为责任护士协助医生救治特定患者,护士长负责救护协调工作;定位为护士长位于患者右侧,及时告知医生心电图监测结果等;定责为责任护士及时完成除颤、心电图监测等工作,于患者右侧压胸,同时给予恰当心理干预。(5)优化护理文书:简化急诊护理文书书写,以表格形式为主,实时记录;必要时在电脑上操作,缩短书写病历时间。

1.3观察指标和评定标准

(1)观察两组抢救成功情况及抢救效率,其中抢救效率包括接诊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操作时间、心电监护时间、治疗操作时间;(2)出院时,以自制问卷调查两组满意度(患者不便填写时可由家属替代),包括服务态度、操作技能、病情评估、健康教育、环境设施,各项均为0~20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情况越好。

1.4统计学分析

以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资料。计数资料样本容量n>40,且理论频数T>5时,用χ2检验;n>40,但1<T<5时,用校正χ2检验;n<40或T<1时,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行t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两组抢救成功率对比

研究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60/60),对照组则为90.00%(54/60),结果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36)。

2.2两组抢救效率对比

篇7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4.366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099-02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发突然,病情发展迅速,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本次研究特就院前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流程进行探讨和研究。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45例于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间行在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治疗的患者,女性占18例,男性占27例,年龄范围居于43至79周岁,年龄平均值为(61.2±6.7)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濒死感、胸闷以及心前区疼痛等。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5例,两组患者病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护理方法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护理,具体如下。

1.2.1做好充分的急诊准备提前做好各种急救物资的准备工作,对车载设备进行检查,确保性能完好,规定急救物品的位置、数量以及品种,并指派专人管理,及时进行相关物品的更换和补充。接到呼救电话后立即冷静地询问患者病情、位置并迅速通知相关医护人员于5分钟内立即出诊[1]。

1.2.2现场急救护理

1.2.2.1病情观察抵达现场后,必须立刻对患者病情做出评估,向患者及身边人员询问发病原因,同时了解患者感受并观察临床症状,同时对神志、瞳孔等生命体征进行监测,立即进行心电监护和心电图检查[2]。

1.2.2.2吸氧治疗给予患者面罩吸氧或者鼻导管吸氧,调节氧流量每分钟4至5升,若患者合并左心衰,为了使心肌氧供应得到增加,可将浓度为20%至30%的酒精加入到湿化瓶中,能够有效缓解和减轻患者的疼痛和缺血症状,使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得到有效降低[3]。

1.2.2.3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采用留置针迅速进行静脉通道的建立,同时对患者应用利多卡因、西地兰以及硝酸甘油等纠正心律失常和强心利尿等药物。

1.2.2.4镇静止痛遵照医嘱给予患者适量吗啡或者杜冷丁以缓解患者疼痛,同时协助患者取平卧位。

1.2.2.5现场转运护理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转院对于改善患者病情的重要意义,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后行转运,同时对画着呼吸、心率以及血压等进行观察。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缓解患者的恐惧和焦虑情绪[4]。

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溶栓率、死亡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和分析。溶栓再通判定标准: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升高的ST段2小时内下降幅度低于护理前的50%;2小时内患者持续胸痛基本消失;发病后14小时内患者血清肌酸磷酸激酶达到峰值。溶栓再通患者需满足上述两项或者两项以上指标。对患者及其家属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操作规范性、器械运用情况等护理相关内容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比较,主要分为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等级。

1.4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若P

2.1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比较对照组13例患者血管再通,占65%,4例患者死亡,占20%,观察组19例患者血管再通,占76%,3例患者死亡,占12%,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死亡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和护理满意度比较对照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长于观察组,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临床上非常普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使患者预后得到有效改善,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掌握院前护理流程能够推动抢救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次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血管再通率和存活率明显高于低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1]周玉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的护理干预[J].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2):2136-2137.

篇8

Application of emergency quick nursing process for emergency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LI Su-l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tou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Shantou, 51504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in points of emergency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Methods Patients with craniocerebral injury treated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 of our hospital were Chosen, and were respectively used conventional nursing process and emergency quick nursing processes to save. Results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observation group (96%)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Quick nursing process; Craniocerebral injury; First aid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 多由于车祸、撞伤、挤压、高空坠落及头部外伤所致, 患者伤势重、病情危急且复杂多变, 病死率及致残率高。而在颅脑损伤幸存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下降, 甚至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 给患者的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1]。急诊抢救室是在初期救治的各个环节中最关键的场所, 而急诊快捷护理流程对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和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广东省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进行抢救的96例的颅脑损伤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总结, 旨在为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提供行之有效的急救护理措施, 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在本院急诊进行抢救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取得患者家属的知情同意, 签订知情同意书。共入组96例患者, 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给予急诊快捷护理流程的观察组和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 每组各48例。其中男性63例、女性33例, 年龄17~78岁, 平均(45.23±14.38)岁;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急诊常规护理, 及时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监测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并给予对症处理。观察组患者使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具体如下:观察组患者采用急诊快捷护理流程, 急诊预检登记由专人负责, 在接到120指令电话后立即通知相应的医师护士, 3 min内组织相关人员出诊, 并作好记录。患者入院后, 立即启用绿色快捷通道:采用先诊断后挂号、先给药后付款, 先进行抢救后签字, 快速准确评估患者病情, 查看患者瞳孔、脉搏、呼吸、血压、肢体活动等情况。用格拉斯哥计分法(GCS) 及时判断患者的意识状态, 5~10 min内建立2~3条静脉输液通路、、心电监测、开放气道清除气道异物、包扎、止血、遵医嘱用药。在急诊科医生进行诊查时, 护士做好各种标本送检, 完成CT、MRI等医技检查, 联络专科医生准备患者进入专科治疗。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 护士及时通知手术室护士准备手术器械, 在20 min 内做好备皮、备血、插尿管、胃管, 与专科医生一同护送至手术室。非手术者, 先护送至病房做好交接, 然后办理住院手续。整个流程严格控制时间, 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用频数(n)或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所得结果按P

2 结果

对照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83%, 致残率33%, 死亡率为5%, 而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率96%, 致残率15%, 死亡率为1%;具体数据见表1, 表2。

3 讨论

急诊护理的特点是时间性强, 强调的是速度, 要求在短时间内实施有效的急救措施[2] 。护理人员是抢救生命的第一线人员, 是整个抢救过程中最核心的组成部分, 护理人员快速的反应能力、熟练的操作技能, 以及良好的配合能力是急诊快速抢救患者, 提高急救成功率的重要保障。因此, 护理人员要在急救中发挥作用, 快速准确有效的抢救患者, 必须经过严格培训, 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急救一线的护理人员, 在上岗前, 均经过严格的培训, 并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因此为临床快速抢救患者提供了基础保障[3]。急诊快捷护理流程针对急诊科的特点, 在最短的时间内采取规范的急救护理措施, 减少患者在诊断、转运、治疗过程中时间的浪费, 其目的是最大可能地缩短患者在急诊的治疗和护理时间, 缩短干预时间, 这样能够有效地在治疗窗内进行正确的治疗。而急诊科作为一个院前急救与院内专科诊疗的中间科室, 建立快捷护理流程, 可以在患者接诊前后、病情评估等方面, 进行积极的流程护理, 并根据预定时间, 为患者完成规律有序的护理工作, 避免了护理重复、盲目和遗漏, 进而缩短救治时间, 让患者和患者家属感受到护士严谨有序的工作, 提高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4]。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 且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后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大幅低于对照组患者,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腾岳,徐凌忠,辛涛,等.山东省颅脑创伤患者住院费用及影响因素路径分析.中国卫生经济, 2010,29(4):73-76.

篇9

我院自2015年6月优化应急护理流程后,临床效果较好,现将相关内容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4年6月-2015年6月未实施优化应急护理流程时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6例作为对照组,2015年6月-2016年6月实施优化应急护理流程后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5例作为试验组。试验组男71例,女14例;年龄51~69周岁,平均(59.2±2.8)周岁。对照组86例,男69例,女17例,年龄52~70周岁,平均(58.3±2.7)周岁;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组间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应急护理方法,具体包括护士遵医嘱给予患者吸氧等对症治疗,并给予患者详细入院指导,采用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的一般状况,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抽血化验等,明确诊断后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工作。试验组采用优化应急护理流程,具体护理流程如下:①接诊护理:护士在接诊时,对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应立即评估病情发展情况,迅速将患者转移到抢救室,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并遵t嘱建立静脉通道,抽血化验,向患者家属询问病史,并根据化验结果明确诊断。②心理护理: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时,需注意依照护理流程,有序地完成护理工作,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及安全感。患者由于心肌梗死,常会出现剧烈疼痛、濒死感等异常感觉,护理人员应安慰患者,沟通时注意语气温和,以缓解患者的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以防患者情绪激动,使心肌耗氧量增加,造成病情进展。积极与患者进行沟通,倾听患者的感受,以耐心、细心的态度护理患者。对于躁动不安的患者可适当遵医嘱给予患者镇静类药物。③急救护理:立即给予患者面罩吸氧,并遵医嘱静脉输入可缓解心肌疼痛类的药物,采用心电监护的仪器等,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定时观察患者的意识、呼吸频率,并定时测量血压、心率。询问患者的疼痛程度有无缓解或加重。除颤器、吸痰器、气管插管等急救设备需充分准备,以防危急事件发生。④术前护理:患者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立即为患者做碘过敏实验(静脉注射76%浓度的泛影葡胺1 mL),口服500 mg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备皮,嘱患者排尿后准备手术。⑤溶栓护理:尽早使心肌及相关梗死血管再灌注是溶栓护理的主要目的,溶栓过程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并辅助医生溶栓,如有异常体征,及时上报主治医生,并进行对症处置。从而达到使心肌坏死面积减小,心功能改善,提高生存率以及改善患者预后的目的。

疗效评价:统计两组患者的进出急诊室时间、首次球囊扩张时间、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院内再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发生率等,比较优化应急护理流程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

统计学方法:本组研究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

结果

两组患者抢救效果比较:比较应用优化应急护理流程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可知,试验组的首次球囊扩张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的首次球囊扩张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比较两组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院内再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发生率:试验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院内再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急性心肌梗死的复发率、院内再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发生率,组间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篇10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7月急诊科收治的5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都符合急诊医学诊断标准。按入院时间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0例,对照组252例,观察组年龄20~41岁,平均年龄(27.2±8.7)岁,对照组年龄21~40岁,平均年龄(27.4±8.4)岁。两组的资料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流程 观察组按照流程化护理对患者进行抢救护理措施,要求科室内部要制定相应的急诊护理流程,急诊室要时刻保持准备状态。在接到下级医院的求救电话时就要做好各项准备,保持与下级医院的通话状态,了解患者的最新情况。在下级医院将患者送到医院时,要迅速将患者进行转移,动作包保持轻柔、平稳、迅速,要让急诊科做好抢救的准备。

对于流程化护理,还要建立急诊绿色通道,急诊护士要在急诊门口接诊并迅速将患者推入急诊室,接诊医生要根据初步判断要求分诊护士做好术前准备,并填写转运交接单,做好记录。在流程化护理中,要完善急救流程,做好病情的准确评估,做到"定时、定位、定人"。定时是指在1~2min内供氧、3min内测血压,5min内做好血样采集、建立静脉通道、做好心电监护;定人是指由护士长、责任护士及其他护理人员进行协助抢救;定位是指根据疾病的初步判断进行针对性治疗,比如控制感染、实施手术、药物治疗等。

在人力安排上,流程化护理要求遵循等级责任制,要综合考虑护理人员的学历、经验等因素,将医护人员合理分配给流程化护理病人。要统一病情评价指标,创伤程度采用ISS评分,最高分为75分,如果ISS评分超过16分就可以判断为严重创伤[3]。

对于对照组而言,要求按照常规的抢救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要按照医嘱,认真观察患者的病情,做好相关的护理记录工作,做好每项数据的记录以便日后进行检查比较。

1.3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患者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情况,统计出各组成功率。同时要做好急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调查,调查患者对护士及医护状况的满意程度。调查基础护理落实状况、护士行为状况、护理配合满意程度、护理技术等几个项目患者满意状况。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计量资料(x ±s)进行表示,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按照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抢救时间进行比较,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0.1±5)min,对照组抢救时间为(58.9±8.1)min,显然观察组抢救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观察组的患者抢救成功率高达99%,见表1。

篇11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9月期间急诊收治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和协会及WHO诊断标准。排除有认知功能障碍、甲状腺、免疫性疾病、肝肾功能异常或严重感染的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观察组年龄(32-81)岁,平均(47.6±8.2)岁,男性22例,女性16例。对照组年龄(35-79)岁,平均(46.9±9.5)岁,男性25例,女性13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护理

采用常规的护理和抢救流程:患者胸痛拔打120,医护常规出诊,根据病情进行吸氧、输液,转运进入抢救室后,接诊护士安排床位嘱患者卧床休息、吸氧、血液检查、建立静脉通道等,明确诊断后做术前准备。

1.2.2 观察组护理

建立优化护理小组,遴选优秀护理和急救人员,优化过程如下。院前优化:接到急救电话后3min内务必出诊。急救医生及时与患者家属电话联系,初步了解病情,指导进行初步应急措施。包括平放患者,不随意搬动,头偏向一侧。鼓励患者,平稳其情绪、有条件的进行吸氧等。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为患者吸氧,建立输液通道。在搬运过程动作平稳,迅速,保持患者仰卧位,头部偏向一侧。安慰患者及家属的情绪,监测生命体征,心电图检查(如有必要予18导心电图)。运往医院途中,急诊医生与接诊护士联系,嘱做好相应抢救准备。包括床位、氧气、心电监护仪、微量泵、抢救车等。如患者疼痛感特别强烈,且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硬死特征的血压正常者可酌情考虑肌注吗啡。医院建立“绿色通道”,采取先救治后挂号,赢得抢救时间。接诊护士首诊负责制,接诊后若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要求患者绝对卧床休息,查血常规、心肌标志物、心肌酶检查以及吸氧保暖、心理疏导等护理,结合患者的病史与检查结果确诊是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并做好介入手术准备。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分诊时间、抢救时间、AMI复发率、再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以及患者家属满意度等。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描述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发生率、构成比等描述,统计推断采用2检验,两组正态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经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的分诊时间(1.0±0.3)min,抢救时间(35.1±9.1)min,AMI复发率(5.3%)、PCI发生率(13.1%)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篇12

急诊部门是医院较为特殊的一个部门,其接待的患者大多是急症患者。由于患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以及变化快等显著特点,急诊部门的工作人员需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完成抢救以及监护等工作,而急诊的护理质量关系到急诊患者的生命安全。对此,我院从2014年以来实施急诊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在我院收治的108例急诊患者,其中男性患者有58例,女性患者有50例,患者年龄在38~74岁。患者发病到入院的时间间隔在30 min~11.5 h。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间的对比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法进行抢救治疗。即根据传统的急诊护理流程,在患者住院之前根据护理人员的医嘱对其进行抽血检查,建立静脉通道以及心电监护等抢救护理措施,对急诊的患者做好手术之前的准备。

1.2.2观察组患者采用优化急诊护理流程进行抢救。当患者来院抢救时,抢救人员应在第一时间给予紧急救治,首先要对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的监测,实施吸氧治疗,缓解患者的心脏负荷。应当注意的是,要让患者采取向一侧偏转头部的动作,并保持仰卧位,检查静脉通道的通畅性,与此同时,要对患者的心率、血压和神志等情况进行监测,实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情况,在此基础上进行手术治疗。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文数据运用软件SPSS 19.0进行统计和分析,使用χ2检验的方法对计数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之间抢救效率的比较 观察组中的分诊时间、静脉用药时间、急救时间等均比对照组的时间明显要少,抢救的成功率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两组患者的护理流程缺陷比较情况 根据比较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在病种知识缺陷、分诊经验欠缺、处理流程欠缺以及项目记录遗漏等方面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两组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中患者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比例要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不断改革,以往传统的管理流程已难以满足患者的实际需求,优化护理流程主要是根据哈默提出的作业流程重组理论,对现有的常规护理流程进行重新的设计、整合及重组等,构建流畅的护理服务链。

3.1急诊接诊的流程 要对护理人员实施问责制,患者接触到的第一个责任人则是接诊护士。所有急诊患者要在治疗前的10min之内保持卧床休息,同时还要运用心电仪等观察患者的心率,检查患者的心电图。对于患者要实施吸氧治疗,在心电图检查以及病史询问的基础之上,对其进行AMI诊断。

3.2 PCI术前准备 要做好AMI确诊的工作,进行心电图检查,抽血化验,并对患者建立静脉通道,然后对患者注射1 ml的76%泛影葡胺进行碘过敏测试,同时对患者的情况进行相关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帮助患者取下身上的饰品和衣服等,让患者采取相关的保暖措施,对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心理疏导的工作。

把患者送入导管室之前,要对其转运风险和病情等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准备好记录单、氧气及除颤器等抢救设备,然后由护理人员和医师将患者送入导管室,同时做好对患者病情的交接工作。

3.3优化急诊护理流程的实施 对于急诊患者实施有效的抢救工作,保证将患者在有效的时间转运到医院,同时对患者进行灌注治,以便为患者提供宝贵的治疗时间,最大限度减少院前检查和处理的时间,提高患者抢救的成功率。

对于护理人员应实施首诊护理人员问责制,有效规范护理人员的护理措施,为患者提供标准、人性化的护理。医院应对急诊资源进行全方位的优化,缩短患者的就诊时间,避免由于患者不耐烦造成的医患纠纷;要完善床位管理,对床位实施动态管理,提高床位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床位紧张的情况;对急诊护理小组的工作人员安排予以优化,明确急诊护理小组的工作人员的安排,增强人力资源运用的合理性。所以,急诊科室的工作人员应组织定期培训教育,主要就专业知识和急救技能进行培训。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的接诊时间、分诊评估时间、静脉采血时间以及静脉用药时间和抢救时间均高于观察组,并且观察组的急诊抢救效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的抢救效率。

综上所述,优化患者的转运流程能够为患者迅速转运奠定良好的基础,采用风险评估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转运的安全系数。同时,医护人员应在患者转运的过程中对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等进行严密监测,并注意落实各种抢救和护理措施,以此提高急诊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和转运安全性,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胡敏,汤淑敏,常杰,等.急性脑梗死患者急诊溶栓流程优化的品管圈实践[J].护理学报,2015,09(7):156-1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