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团队培养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On Innovative Teaching Faculty How to Cultiv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a Prison
Sumei LI
(Criminal Judicature Department, Ningxia Justice Police Vocational College, Yinchuan City, Ningxia 750001)
Abstract: To cultivate the administrative personnel in a Prison, it is imperative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innovative teaching faculties with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content and training mode as a focus and breakthrough point, relying on cooperation of profession and industry at a high level, so as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well educated faculties with responsive capacity and humanistic quality who are politically literate and proficient in specialties. To reach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the reformatory police at the sharp end, it is necessary to formulate a training framework featuring integration of police service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to put theory into practice, in an effort to properly allocate and coordinate curriculum layout, faculty arrangement and training activities in practice. By researching on faculty system to promote bilateral communication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lice station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to cultivate a group of faculties, who are not only competent in teaching but also in practice whether they’re served as part-time or full time faculties.
Keywords: The Police of a Prison, Mode of training talent, The teaching faculty
依托国家司法体制改革关于司法队伍建设改革的大背景,在政法招录体制改革的政策框架下,针对退役士兵招收监狱管理试点专业学生。此类学生入学前就已明确就业为监狱一线管理岗位,具有学习任务明确、岗位明确,技能要求明确的特点。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根据学生特点和培养要求,以自治区、主管厅局、学院三级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为支撑,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团队不断进行创新性实践和探索,以培养有实战技能为目标,着眼于知识的“实践化”,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构建了发展学生对岗位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体系,在监狱管理专业高职教育中实践了促进学生有效“成长”的实践教学培养活动(过程),为学生的岗位胜任能力培养,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教学团队的研究及逻辑结构
1.1研究的主要内容
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由于司法体制改革的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监狱人民警察的培养不同于一般的工科专业,构成了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专业特点。宁夏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从2008年就开始探索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根据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凝练出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
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研究围绕着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实施过程(课堂理论教学、课程实践教学、毕业总结等)、警务技能训练、实践等环节开展了系列研究,通过逐年不断扩展、深化,形成了特色鲜明、操作性强、效果优良的“警学结合、教学战练”培养模式,该模式清晰地反映了人才培养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去做、落脚点在哪里(参见图1)。
“三段式”应用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策略。该人才培养模式关注如何发展学生特定的认知的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以“认知见习”“课程实习”“顶岗实习”三段式培养策略形成 “提出问题(对事物的认识)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研究性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实践与实训)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顿悟瞬间(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建立自信心与新的目标(形成创新的原动力)”不断促进人才“成长”的教育活动(见图2)。
1.2研究的逻辑结构
三个主要研究内容既是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支撑,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其逻辑结构参见人才培养4步模式(见图3)。
2.教学团队的实践
2.1锻造了一支人才培养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通过多年来的研究与实施,锻炼了一大批教师,形成了一支教学理论、实践能力、教学改革综合素质强“能教善战、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形成双向交流、共建共享的师资培养体制,现在建立了一支具有丰富的监狱行业实践经验、优秀的表达和组织能力的既能指导专业、课程改革,又能承担实践实训教学任务的优秀教学团队。为高素质监狱人民警察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实践的推动与促进下,刑事执行专业成为区级骨干示范专业、监狱管理试点专业成为首批招录试点专业,监狱管理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2011年获区级教学团队。
2.2构建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人才培养教学平台
构建以区级精品课程《刑法原理与实务》为中心的专业基础课程群,培育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与文明执法的工作方法。以区级精品课程《刑法原理与实务》为中心建设专业基础课程群,以优秀的教学质量,培育学生的依法办事的思想与文明执法的工作方法。如根据对监狱管理试点专业2008级~2012级4届的教学实践和研究,逐步提炼并形成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指导原则。打造以校级重点课程《狱政管理》为中心的专业教学平台,强化岗位技能的综合训练。《狱政管理》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实践,使学生受到较系统的狱政教育,树立职业观,达到岗位技能的综合训练。
2.3改革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兴趣学习
课程教学,一旦教学内容确定以后,要达到即定的培养目标,教学法就是重要的手段。 课堂教学是把知识、方法、能力等传授给学生的重要过程,是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和落脚点。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实践中,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其中有不少的做法得到同学的欢迎。
课程体系的构建。本方案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以“警学结合,教学战练”核心,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见图4。
图4
课堂教学以学生认知为前提和课程实习为深化。学生入校即前往监狱开展认知见习,初步了解工作环境、工作对象、工作流程;每学期专业课学习结束后,前往监狱进行课程实习,并要求写出课程论文,以此深化课堂所学知识。
同时,课堂教学归纳为“精读、讲解、阐释”只有这三者有机的结合,才能达到良好地课堂讲课效果。
课堂教学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利用真实案例,设计真实的工作流程,创设仿真的工作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专业课教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必须做到对监狱人民警察岗位的了解和案例积累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才能以创新思维做好人才培养工作。
注重学生后续发展,着重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发展后劲。监狱管理试点专业目前的培养目标是监狱一线警察,但五年十年之后长远的职业发展应当也是需要考虑的。专家型监狱警察的培养,需要监狱警察经过多学科的知识沉淀和监狱实践体会,因此,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涉略广泛的选修课。如社会学、医学、管理学等方面课程。如从开设《中国监狱史》到开设《外国监狱制度》,就是认识到现代中国监狱制度更多地受到西方监狱制度的影响,经过授课发现,单纯的介绍西方监狱制度还应当与学生即将从事的监狱工作结合起来,有创新性的开设了《中外行刑制度比较》,从简单的知识传授走向理念提升,以课程的综合性带动学生专业的后续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与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应用照片、视频、动画、计算机模拟等,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对于特别重要而又比较难掌握的基本理论则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先列出若干讨论题,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和研究性自学,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有效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
2.4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
刑事执行、监狱管理试点专业涉及监狱人民警察的培养,结合全国监狱的特征与西部监狱的特点定位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广泛的调研,在司法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结合我院的办学优势,确定了监狱人民警察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服务行业,形成自己的特色。对刑事执行、监狱管理试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计,首先,突破传统的人才培养理论,建立“教学练战”的培养人才理念。在培养方案中以学生为本,突出岗位技能需求的原则,建立“三段式”的培养策略,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时间,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近年来发表了20多篇教学研究与改革论文,如《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试点成效分析与未来展望》、《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现状和思考》、《政法招录体制下的监狱人民警察警务技能培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等。
2.5建成了一批实践实训基地,加强了与行业的联系
一、外国中央政府与地方自治团体在环境管理上的权限分配(环境监督管理体制)
以发达国家如亚洲某国环保工作为例,1963年以前由内阁各省、部分管。此后,曾在首相府设立公害对策推进联络协议会,后改为公害对策本部,用以协调各省、部的工作,但因工作不力而被撤销。由于实行分头管理,形成政出多门、管理混乱和软弱的局面。因此,首相决定设立环境厅,以实现高权威、高规格的专门性机构负责环保工作的目的。1971年2月,内阁批准《环境厅设置法》;6月,颁布《环境厅组织令》,该厅于7月1日正式成立。这标志着其环境管理体制由分散式步人相对集中式的阶段。各机构及其职责为:
(一)环境厅
该厅长官由国务大臣担任,直接参与内阁决策。主要职责为:资源保护和擂污染防治;负责环保政策、规划、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全面协调与环保相关的各部门的关系,指导和推动各省及地方政府的环保工作。
(二)环境审议会
该会为咨询机构,主要职责是处理环境基本计划和为内阁总理大臣提供咨询意见;调查审议环保基本事项。在地方,则设立都道府县和市町村环境审议会。
(三)公害对策会议
主要职责为:处理公害防治计划;审议内阁总理大臣做出的有关决定;审议公害防治对策的有关计划;推进对策的实施;协调有关事项。
在行政职能上,升格后的环境省突出两点,一是从环境管理的角度出发,通过强化与相关省厅调整、联合,开展综合性的环境管理;二是在防止全球变暖等环境事务方面,加强国际上齐抓共管,强化其职能、体制。
二、西方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体制对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的启示
各国的环境管理体制都有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原因,但是在环境这个共同的因素的作用下,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的环境行政管理经验我们是可以拿来借鉴和学习,也是完善我国环境行政管理体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法,通过分析外国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其对我国的启示如下:
(一)建立专门的集中管理的权威性的环境监督管理机构
分析外国的环境行政管理体制,不难看出集中的环境管理体制是一种世界发展趋势,符合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广泛性、综合性的特点。提高环境管理机构的权威也是各国环保机构设置的趋势。如前述国家环境厅长官为国务大臣,该大臣兼任内阁有关环境问题的大臣会议主席,直接参与内阁决策。我国在1998年机构改革中,将国家环保局(副部级)升格为国家环保总局(正部级),后在200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又提升为环境部,正是顺应该趋势的产物。各国对环保事务均实行相对集中管理。我国新组建的国土资源部,对土地、矿产资源实行相对集中管理,即反映了此种趋势。
(二)法律规定环境监督管理机构的设置与职权义务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项。对于环境行政的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都有相关的规定,但是对于职责的配置都没有统一的规定,这就增加了机构的冗余和不合理的设置,但我国还无环保机构的组织法,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三)重视建设咨询与议事协调机构
西方国家注重咨询和协调机构的建设。应当指出,各国对咨询机构的重视,与它们建立了较完善的公众参与制度以及对公众参与权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此类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实现与环保有关的各项决策与行动的公开性、民主性与科学性,真正调动民众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我国咨询和协调机构的建设相对滞后,今后应加强此类机构的建设。发达国家均注重此类机构的建设并在机构的设置、立法等多方面予以倾斜。而我国目前的环保法律、法规均未见关于该类机构的明确规定。
(四)对环境监督管理体制进行多元化建设
我国的环境监督管理一味的用行政强制手段对环境进行管理,而且在环境保护中许多方面出现政府失灵、政府缺位,而且环境保护的广泛性要求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的多元化。也就是说,需要大量行政授权和行政委托来行使国家的行政权,同时也要避免行政权的滥用和不合理分配。一方面:企业生产中多了职业化的监督可以更好的降低污染物的产生,从而保护环境,当然政府对环境管理员的行政管理是必要的,而且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系统,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这种职业化的环境监管行政进行建立和发展。另一方面:在委托和授权的背景下,我国应该建立由官方拨款支持的科技性、半官方的各类学会、协会,对政府环境管理工作产生了重要作用,政府的行政就可以深入到社会的实际生活中,而且产生行政权的强制性和这种半官方的民间团体和谐和温和的特定的结合,让权力真正的为权利服务。
(五)完善环境公益诉讼
我国行政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本法向人民法院提讼”。在我国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对于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由此,与环境权理论相关,应当赋予公民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权利,也应当赋予环境监督管理机构提起公益诉讼的权利,这样做,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绝对是是利大于弊的。因此,研究该制度是建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一个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251-02
一、背景与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加速向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轨道转型,高层次人才日益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其中,研究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长期以来,研究生培养质量也是高层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点关注的焦点之一。
构建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是保障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国外高校研究生的培养广泛采用健全而科学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研究生培养的质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监控体系主要包括管理系统、评估系统和信息反馈系统。该监控体系基于单导师制,从管理层面、导师层面和学生层面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监控,比较全面的涵盖了研究生培养的所有环节。
二、导师团队制
在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单导师制的局限性日益凸现,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需求。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7%的速度迅速膨胀,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课题组的调查结果,我国有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每位导师的精力有限,指导研究生人数过多,分配给每位研究生的时间不足,对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一位导师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长期固定跟随一位导师学习不利于研究生学术视野的扩大,容易阻碍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团队合作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发展趋势,该趋势必然对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产生重要影响。此外,导师团队的建立,有利于研究生形成创新的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生的合作能力,也有利于攻克大型的课题。因此,基本可以断定,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是未来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重要趋势。
构建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开发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块并进行实践应用、获取基于导师团队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基础数据和管理经验对于未来基于导师团队制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解决目前研究生扩招所带来的单导师制对研究生培养的局限性。研究生扩招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解决研究生扩招与研究生培养质量下降之间的矛盾,国内人才培养机构和研究学者对导师团队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和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关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方面的理论及实践的文献和成果报道。
三、研究基础
1.学校鼓励并实践研究生导师团队培养模式,基于团队导师的研究生培养基础扎实,鼓励以团队方式开展科研课题。各研究生培养学院分别以研究室、技术中心等为单位,通过相近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自由组合的方式形成科研团队并在该方面已进行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的尝试,从而为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的探索和实践课题的开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2.实现基于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信息化硬件条件优良。目前,重庆邮电大学的研究生培养已普及研究生培养信息化管理系统(OA系统),该系统可实现研究生招生录取、日常管理、课程选修、学位培养、导师管理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并且该系统具有开放式接口,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功能模块添加和二次开发。学校建有万兆双冗余骨干、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覆盖全校所有区域、全网支持IPv4/IPv6双栈的校园网络。此外,学校已建成了“云计算与云服务研发平台”和“智能计算终端系统设计与集成测试实验室”,形成了集云、端技术于一体的学科优势实践平台。重庆邮电大学现有关于研究生培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学校强大而便利的网络和平台为本课题基于导师团队研究生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探索与实践的开展提供了优良的硬件支撑。
四、导师团队为基础的培养质量信息化监控模式探索
1.探索并实践以导师团队为主体,完成研究生招生、导师分配等环节,建立研究生进入科研团队基本素养质量监控体系。高校一般会设置基本的导师招生条件,而遴选过程大多是遵循“学生填报志愿”、“导师选择”流程,这种方式一般会导致大量学生志愿落空。导师团队招生方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类问题的出现,团队招生状态下,学生填报志愿时的关注点为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而不仅仅是某一位指导老师,进入团队后再根据具体研究方向选择指导老师。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如果发现学生研究方向不适合,也可以在团队内部及时调整。
2.探索并实践以导师团队为主体,开展研究生奖助工作、社会活动、社会实践、就业等教育管理工作,建立研究生综合素质提升方案和监控体系。目前,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一般是以学院为主的“集中式管理”方式,虽然有利于学院统一开展工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建立一套基于导师团队为主体的研究生日常管理模式非常必要,将研究生日常教育管理引入导师团队的建设管理中,保证对学生的有效管理和学习科研的正常开展。研究生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研究生在时间管理上有更大的自主性,这也导致部分同学以“个体特殊原因”为由不能按照导师的要求开展科研学习生活,而倡导导师团队管理则是基于团队、规模化管理,团队的管理模式,团队研究生执行统一管理的标准,有效保证研究生的正常科研学习生活。
3.探索并实践以导师团队为主体,开展研究生理论教学课程建设、开题、中期检查、学位论文答辩等各环节,建立研究生学位培养质量监控体系。研究生培养形成一定规模后,课程设置应更加细化且贴近研究方向,让研究生课堂学习效果落到实处,基于此,课程建设由团队来承担既能够保证开课,又可以通过团队师资力量对课程进行完善、创新。学位论文阶段,不能只通过论文评阅、论文答辩发现问题,而要进行质量把关,建议采取研究生团队指导论文写作、集中开题、中期检查,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集中答辩模式。应该发挥学位论文开题和中期检查阶段的作用,并且将这些环节放到团队中进行,研究生与团队指导老师共同商定论文研究方向,团队对开题方向和可行性进行把关,团队通过中期检查对研究进度和阶段成果进行评估和检查,最后通过统一的集中答辩,用统一的标准对各个团队的研究生论文进行最终把关。
4.广泛联系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为研究生开拓多形式实习场所,培养贴近企业需求的研究生人才。导师团队负责建立与研究领域相符的研究生实习实训基地。学生自动联系实习实训地点,需要分散较多精力,并且自发的实习实训缺乏生活、安全等保障,基于团队的产学研合作可有效地避免这类问题,探索研究生多元化培养模式,通过“专业―企业”“实验室―企业部门”等方式,筹建一批研究生实习基地。这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有更积极的作用,减少研究生个体联系实习企业的代价,规避安全风险。
5.筹建研究生校友信息资源库,为学校研究生人才培养长远目标做出贡献。网络功能和大数据的优势给教育发展带来了机遇,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校友搭建交流平台。校友走出校门踏上社会,就像高校向社会散发出去的一张张名片,是学校的公共关系、信息和育人等方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资源库,应充分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积极与校友在高校领导、工作体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教育及就业等方面进行交流,听取意见建议,让校友为高校办学提供更加广泛和优质的综合资源。
参考文献:
[1]腾克难,张翼,贺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策略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6):77-80.
[2]宋洁,王贵平,贺涛.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对策思考[J].管理观察,2009,(1):88-89.
[3]杨静.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浅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3,17(5):28-31.
[4]曹菱红,胡戬,白云利.督导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的有效举措[J].理工高教研究,2009,(6):90-92.
主席于2006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培养大批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最高端和培养创新人才的最前沿,是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的重要阵地,所培养的研究生是我国科研队伍的重要后备力量,其创新能力高低直接影响着我国科学技术领域的创新,进而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整体进程。而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较差,这是研究生教育的致命弱点。王孙禺等人的调研报告指出,导师和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对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评价为“一般”和“差”的比例分别高达53%和47%、30%和31%,硕士生、博士生认为自己的创新能力为“一般”和“差”的比例合计分别为51%和34%,用人单位认为研究生创新能力为“一般”与“差”的比例达到了68%。这些数据可以反映出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较差,如不及时提高,势必影响到创新型国家建设宏伟目标的实现。如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1.创新及创新能力的界定
1.1关于创新,自古以来一直有学者进行研究和探讨。最早赋予“创新”现代意义的学者是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第一次从生产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理论,认为创新是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 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随后创新的范围扩大到了管理创新、教育创新、文化创新等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般认为,创新是指在己有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思路,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
1.2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这种行为所应具备的能力。创新能力是指在学习和继承前人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新概念、新思想、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出独特的创见和做出创造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而是一种由多种变量相互促进而形成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是由主体各种能力整合而成的一种能力,而不是与某种具体能力并列的一种能力。一般认为,创新能力主要由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实践等要素组成。
2.研究生团队及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2.1研究生团队的创建。团队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团队最初出现在企业中,现已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方面。关于团队的定义,表述各不相同。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又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通过其成员的共同努力能够产生积极协同作用,其团队成员努力的结果使团队的绩效水平边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团队是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关于团队的内涵是一致的:一是团队由两人或两人以上组成,他们各有所长;二是整个过程中成员相互帮助和相互影响;三是成员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或任务;四是成员互相承担责任。综上所述,团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他们之间各有所长且技能互补,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相互协作,最终团队的绩效水平边远高于个体成员绩效的总和。研究生团队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研究生组成的团队,以学术水平较高的研究生或相关导师为带头人,他们互帮互助和互相影响,努力完成共同的目标或任务,且每个研究生均能受益于整个过程。
创建研究生团队并不是一种空想,是切实可行的。首先,创建研究生团队已具备成熟的团队理论基础。团队是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经过数十载的发展,团队的理论研究已趋于完善,而且历经实践的考验。其次,创建研究生团队已具备一些实践经验。团队对研究生来说并不是新兴事物。研究生在之前的学习生涯中已或多或少参加过一些正式或非正式的团队,积累了一些经验。再次,创建研究生团队得到了相关政策支持。创建研究生团队就是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种有效模式,它符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的相关规定,是一种可被采用的模式。因此,创建研究生团队有着很好的政策环境,势必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2.2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管理的实践已证明,团队可以提高个人满意度和生产率,激发成员巨大的能量和创造力。与传统的组织相比,团队更具灵活性,能扩大成员的知识和技能,提高成员的创造能力,最终在完成组织的目标或任务的同时,使每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都能较快增长,使每个成员的满意度和综合能力都能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要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实践入手,进而将其培养成为对社会有极大贡献的创新人才。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着眼于研究生本身而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意识是人们根据社会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它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前提。创建研究生团队,使每个研究生在团队中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强化创新的内驱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有利于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在创新意识的引导下,以社会实践和己获得的信息、经验、知识等感性认识为基础,借助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灵活运用想象、联想、直觉和灵感等思维手段,使思维重新组合、升华,产生新的思路或顿悟,从而形成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方法或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思维过程。研究生团队中的成员共享信息、经验和知识,在方法选择时更加灵活和科学,每位成员的思维方式在一起碰撞影响,从而非常有利于彼此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建研究生团队有助于研究生开展创新实践。创新能力不是纯粹思维的自由创造物,归根到底是实践的产物。研究生教育只有与高水平的科研工作相结合,通过课题研究与科研工作的密切结合,才能检验、进而发展人们的创新能力。研究生通过创建团队,不但能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科研等实际应用能力,还能提高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这些将共同有效地推进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创建研究生团队为研究生提供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创新人才的培养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才能得以实现。环境可以激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抑制创新能力的发挥。在某种程度上,环境决定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与创新活动的开展。
创建研究生团队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有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一是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创建研究生团队正是充分发挥了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研究生的主体地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二是创建研究生团队顺应了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要求。创建研究生团队可以提高每位成员的学术水平,开阔研究视野,拓宽知识面,互通有无,实现优势互补;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增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为研究生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有助于导师的培养工作。创建研究生团队后,研究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导师的教学和科研,也可以在团队内互帮互助,以此减轻导师的压力,使得导师能更好的指导研究生的发展。
3.研究生团队创建过程中的若干思考
团队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积累了很多实践经验,这些为研究生中创建团队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为了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生团队在创建和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3.1构建梯队布局合理的研究生团队。选好研究生团队的负责人至关重要,团队的负责人是团队的核心,优秀的负责人是研究生团队的核心力量。研究生团队的负责人可以是某个导师,而更多的会是研究生。而研究生作为负责人,就必须是一个有号召力,能够团结并影响团队成员的带头人,这样才能肩负起领导团队的重任。研究生团队除了负责人之外,其成员应是具有互补技能的研究生。不同知识结构的成员能够以不同的理论、观念结合起来,以不同的研究方法去达到目标,这有利于团队寻找新的突破点。
3.2研究生团队模式要多样化。创建研究生团队是一种可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那么应该创建什么样的研究生团队呢?参照研究生团队所要达到的目标。研究生团队的目标或任务可以是需要完成的课程作业、撰写毕业论文、某个兴趣点、导师或学校安排的科研项目等。参照研究生教育的特点,高等教育法规定研究生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研究生在校主要进行学习和研究这两项基本的活动,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即研究生要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根据这两项主要内容可分为研究生学习团队和研究生科研团队。
3.3加强团队的管理与自我管理。学校管理部门和导师作为研究生团队的主导者和管理者,应加强对团队进行必要的指导。这主要体现在加强研究生团队的管理上,根据项目、课题或学习任务的需要确定研究生团队的数量、规模、运作方式等。加强研究生团队的自我管理。研究生团队的个自治组织,这就需要每个成员都树立主人翁意识,时刻注意内部沟通与协调,避免内耗,加强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
参考文献:
[1]王孙禺,袁本涛,赵伟.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状况综合调研报告[J].中国高等教育,2007(9):32-35
[2]斯蒂芬·罗宾斯;玛丽.库尔特;管理学[M].8.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383-384
[3]乔恩·卡曾巴赫.团队的智慧——创建绩优组织[M].侯玲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