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金融档案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当前,银行卡犯罪持续高发,呈现出复杂性、流动性、隐蔽性、团伙性等四大主要特点。
1.1 银行卡犯罪表现形式多样,呈现出复杂性。目前,银行卡犯罪既有窃取、买卖银行卡信息犯罪,又有伪造银行卡、盗刷银行卡犯罪;既有非法套现、恶意透支犯罪,又有短信诈骗犯罪,渗透到银行卡产业从申领、使用到发卡、管理的各个环节,涉及罪名也涵盖了伪造金融票证罪,信用卡诈骗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罪和非法经营罪等多项罪名。
1.2 点多、线长、跨区域流窜作案,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为逃避打击,犯罪分子往往利用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手段和资金支付结算方式等,跨区域流窜作案,使受害人很难及时发现自己被侵害,也给公安机关的打击带来很大困难。不少犯罪分子在甲地盗取银行卡信息,在乙地制作伪卡,在丙地等数地盗提资金,一些犯罪分子甚至在境外遥控指挥境内人员作案,手法多样,手段隐蔽,使人不易察觉。
1.3 犯罪手法狡猾多变,具有隐蔽性。从公安机关已破的银行卡犯罪案件看,既有通过传统的刷卡类交易实施犯罪的,也有通过网络购物、电子机票订购等新兴的无卡类交易进行犯罪的;既有通过偷窥、在ATM机上加装盗码器等手法盗取银行卡信息的,也有在网上设置木马程序等手段窃取银行卡信息的。
1.4 犯罪专业化、团伙化程度高。此类犯罪熟知银行卡设计上的缺陷,并具有一定的电脑专业知识,作案以3至4名成员的小团伙犯罪为主,团伙成员分工明确,有专人负责电脑操作和假卡制作,有专人负责放哨望风,有专人负责ATM机上安装读卡器和针孔摄像头窃取持卡人相关信息,有专人负责在ATM机上取钱或持卡刷卡购物。
2 银行卡犯罪的类型
目前,全国至少有数以万计的人参与银行卡的伪造、盗刷、非法套现等违法犯罪活动,主要围绕着真卡、伪卡和机具展开,这三者环环相套。真卡是指骗取真银行卡、洗钱、恶意透支等,伪卡就是伪造银行卡,机具主要指利用POS机和ATM机窃取卡信息、变现、套现等。目前,利用POS机和ATM机作案约占银行卡犯罪涉案金额的90%。
具体来说,常见的银行卡犯罪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恶意透支犯罪。利用信用卡可以透支的功能进行恶意透支,然后潜逃、隐瞒身份以逃避催收、还款责任。
二是骗领信用卡犯罪。冒用他人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身份证明申领信用卡,提供虚假的财产状况、收入、职务等资信证明材料,向银行骗领信用卡,实施妨害信用卡管理犯罪活动。
三是伪造信用卡犯罪。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伪造信用卡,进行刷卡透支、消费、套现等信用卡诈骗活动。
四是利用ATM机犯罪。在银行ATM机插卡口上安装读卡器和储存器,同时,在输密码键盘上方挡板安装针孔探头和MP3、MP5小盒子,窃取他人银行卡信息资料,之后,“克隆”银行卡进行盗取。
五是非法套现犯罪。使用销售点终端机具(POS机)、网上交易、电话支付等方法,以虚构交易、虚开价格、现金退货等方式,向信用卡持有人直接支付现金,或者职业从事信用卡套现中介业务,实施信用卡套现非法经营犯罪活动。
3 银行卡犯罪的防控
针对日益复杂的银行卡风险管理形势,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安部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银行卡安全管理 预防和打击银行卡犯罪的通知》。金融机构要全面落实四部委文件要求,严格和规范金融档案管理工作,防范、监测、打击多管齐下,对银行卡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防控。
3.1 银行卡犯罪的预防
3.1.1 切实规范银行卡发卡行为。认真落实银行卡账户实名制,充分利用联网核查公民身份信息系统,验证客户身份信息,确保申请人开户资料真实、完整、合规。控制信用卡发卡风险,根据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合理确定授信额度。对申请首张信用卡的客户,采取亲访亲签制度,不允许采取全程自助发卡方式。申领信用卡必须由本人持身份证原件亲自办理,不允许其他个人代办;个人他人办理借记卡的,必须同时留存人和被人的身份资料;单位员工集体开立的借记卡账户,须员工本人持身份证原件到网点办理激活并当场修改密码后方能正常使用。
3.1.2 强化对受理市场的风险控管。严把特约商户准入关,落实特约商户实名制,充分利用联网核查身份信息系统、人民银行征信系统、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等核查方式,核实商户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个人身份,了解商户的经营背景、经营范围、资信等。认真做好特约商户信息登记工作,建立健全对特约商户的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控制度,对有受理伪卡、盗录信息、套现、欺诈行为的商户,暂停或终止其银行卡交易。
3.1.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持卡人的防范意识。金融机构要广泛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大力宣传银行卡犯罪的防范常识。例如,提醒公众妥善保管好自己的银行卡和身份证,避免被人冒用身份证申领信用卡。对可疑的语音电话、手机短信或电子邮件不要回应。在ATM机上取款或刷卡消费时,要注意观察机器上是否有多余的装置或摄像头;输入密码时应注意遮挡,并保持银行卡时刻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发现机具可疑情况和“吞卡”等异常情况要及时报警,切勿相信机具上张贴的“故障电话”,不给不法分子任何可乘之机。树立合法使用信用卡意识,切勿参与非法套现活动,珍爱信用记录;配合公安机关侦查取证。
3.2 加强银行卡交易监测和使用管理。钱学森曾经说过:“管理问题归根结底是技术问题。”发卡机构应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手段,研究、建立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保护持卡人信息安全;建立和完善银行卡交易监测系统,建立持卡人主体交易信息数据库,实现对持卡人信息的风险防控。对同一持卡人大量办卡、频繁开户销户、短期内资金分散汇入集中转出等异常情况,要及时发现并进行反洗钱报送。对有疑似套现、欺诈行为的持卡人,发卡机构可采取临时锁定交易等措施,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确认存在套现、欺诈行为的持卡人,发卡机构应采取止付卡片、追索欠款等措施。发卡机构要将相关银行卡风险信息及时报送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并积极报送中国银联银行卡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充分利用共享机制进行风险防控。
3.3 依法严厉打击,震慑银行卡犯罪行为
3.3.1 加强银行卡相关法律建设。依据发达国家信用卡业务发展的经验,加强有关金融交易的立法,利用法律明确持卡人及银行的权利与义务,明确利用信用卡犯罪、违约的概念及范畴,明确违约的责任与处罚等,是保护银行利益、防范个人信用风险的根本保证。以信用卡业务较为发达的美国为例,关于消费信贷和信用卡的相关法律有:《高利贷法》、《贷款实情法》、《公正信用记账法》、《信贷机会均等法》、《公正资信报告法令》、《公正索回债款行为法》等,这些法规对信用卡业务的规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在信用卡立法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白区域,因此,要进一步完善银行卡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银行卡犯罪行为提供法律保障。
一、 前言
建立金融档案的中心任务是积累业务经验,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档案工作完成的好坏,主要取决于档案的利用。金融作为经济建设的核心领域,其档案包含了大量的经济管理的相关资料,对现阶段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和指导价值。然而,现阶段的档案管理利用始终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以至于难以达到目标任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金融档案工作需要围绕这一变革,提供有效的经验价值。所以,加强金融档案的管理利用势在必行。
二、 金融档案工作的现状和问题
随着《档案法》和《档案法实施办法》的颁布,人们对档案工作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强,各级金融机构在管理档案的过程中也逐步向着档案的开发利用功能迈进,但档案的真正价值的发掘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不能跟上金融事业的发展,对经济建设的参考功能也未能体现,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以下列举了三项主要影响因素。
1.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档案管理作为文档资料管理的一部分,需要很多专业化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技巧,从档案的建立到整理、汇编、升级、利用等多个环节均需要档案管理人员的细致耐心的工作,才能发挥档案的真正价值。然而,可惜的是,我国金融档案的建立目的并非为了以后的参考利用,而仅仅是为了以备定期的监督机构的检查,档案至建立之初就缺乏系统规范的整理,使得后期的数据发掘、经验累积变得像大海捞针。
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与档案的质量、利用的难易程度息息相关,档案制作的专业、细致、条理清晰,那么后期的开发利用就异常方便,反之,档案的利用就会如鸡肋般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档案管理人员属于临时代管或者身兼数职,金融档案管理仅仅是填写表格并装袋封存,保密工作倒是非常利落、干脆,可惜的是利用起来却也是迷雾重重,让人摸不到头绪。
2. 档案的分级保管制度缺陷
金融档案的分级保管制度历史悠久,各级金融机构均有自己的档案制作和保管部门,这一制度的建立为档案的保密工作提供了便利,因为部分档案的流逝不至于显露全局的金融计划,但是,这为后期的档案升级和档案汇编造成了极大地不便,因为各种金融部门的划分繁杂,专业界限清晰,不同专业内容和密级的档案被分别保管在不同的科室档案室中,一个金融案例的资料被拆散保管,使得后期的调研需要重新整合散逸的资料,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效果却很一般,所以,很多情况下,金融机构决策过程更愿意参照外国的案例资料也不参考自己的档案系统,原因显而易见。
3. 手工备档的效率问题
我国档案管理的效率一直较低,查阅资料的困难程度也很大,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纸质资料和电子资料的备档脱节,由于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重视程度不够,一般的金融档案均为纸质资料档案,电子版资料随着案例的结束而流失,这为后期的档案整理和调用带来了极大不便,随着档案资料的增多,手工检索耗时将越来越长,这也极大地影响着档案的利用效率。
三、 充分利用金融档案的对策
1. 提高硬件基础建设
金融档案的数据量较大,纸质档案既浪费资源又影响查阅效率,所以增大档案管理的硬件投入是当下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配备电脑、扫描仪等电子设备,利用人工输入或者扫描录入等方法将档案数字化,是提高档案利用的第一步。
2. 提高专业人员素质
目前,金融档案内容越来越丰富、形式越来越多样,档案的管理也更加信息化,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必须将档案管理人员从繁杂的零散工作中解放出来,建立专业的档案管理团队,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制定完善的管理条例,使得档案管理系统化、专门化、规范化,将传统的兼职档案管理转化为专业管理,使得档案从建立之初就细致全面,为以后的利用打下基础。
3. 加强档案的深度加工
由于各科室的档案资料分开保管,所以,为了档案的后期利用,除了档案的基础维护和制作外,还应该进行档案的深度整理加工,全面收集各个项目的档案资料,根据档案的利用频率、功能大小,将档案进行汇编,为后期的查阅奠定基础。
4. 增强档案管理意识,重视档案资源的开发
档案信息的内容不应仅仅局限在案例的备档,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收集视角,利用多种形式广泛征集散逸在社会更阶层的信息资料,丰富馆藏、编写文献,为今后的档案研究利用提供更加广阔的视野空间。这一过程所耗费的资源巨大,短期内收效甚微,但基础资料的积累是经验累积,业务发展的基础,虽然短期内看不出他的重要性,但从长远角度来看,档案的资料完善程度将决定金融事业的前进速度。这也是为什么国外金融行业的档案资料如此详尽的原因。
虽然档案管理利用是金融行业信息资源管理的基础内容,但加强档案管理意识,充分理解档案管理和利用的重要性,对于金融行业的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管理团队的建设过程中,要着重培养从业人员的档案重视水平,真正意义上的为了利用档案而进行档案管理,而不是单单的为了应付检查。
总结:
金融事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水平的重要体现,现阶段我国的金融档案管理水平有限,档案的利用效率低下,很多情况下,需要利用和借助外国的档案资料处理国内的金融问题,常常造成各种问题。建立和完善我国自己的金融档案系统,为我国的金融行业发展保驾护航是现阶段金融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首要任务。希望本文提出的这些方法能够给予读者一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王芳.浅谈金融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兼谈《新疆通志•金融志》的资料收集[J].新疆地方志,2009(2)
一、档案内容数字化管理的基本概述
(一)档案内容数字化
档案是企业单位开展业务活动的重要工具和凭证性信息记录,以及一些技术性图纸或文件,同时也包括合同文书,声像信息等,是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与重要资产。而档案内容数字化则是随着计算机技术、OCR技术、扫描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照片)、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内容存储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二)档案数字管理的内容
对档案内容进行数字化管理分为两个过程,一是进行档案内容数字化采取,把固化在纸质载体中的档案信息开发汇集成三次文献信息,并以数字化方式输入计算机上网,利用数字照相、扫描等技术将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处理,或直接在办公自动化过程中形成规范的电子文件信息。二是档案内容数字化查阅,采用浏览器或服务器为查询载体,实现本地及远程查档、阅档功能,可按日期、时间或长期有效等多种方式,完成阅档授权,在档案内容查阅过程进行详细的日志记录,同时也有信息加密传输等多种方式。
二、档案内容数字化管理的优势
(一)缩减档案内容管理的成本
在过去的传统档案内容管理模式中,一直使用粗放型模式使得档案管理需要大量的人力及办公资源,致使管理成本大幅较高,不利于企业科学管理的方针实施。而数字化档案内容管理则使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档案信息对象转为机读档案,摒弃了过去需要把档案资料分类存放和建立大量的检索工具的模式。
(二)优化档案内容管理的工作效率
档案内容管理的工作在过去的传统模式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相对繁琐,且极具细致,不能有半点差错。而数字化管理则极大的减轻了人力的使用,首先在档案内容的收集过程中,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使得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信息收集时,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并不能快速、有效、全面的将档案信息收集起来,这对档案管理、利用造成很大的影响。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后,档案管理人员能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快速、高效、全面的完成档案信息收集,这极大的提高了档案信息收集效率。
其次,由于档案内容数字化管理对工作时间和地点的要求降低,档案文件能通过解码、编码的手段变成数字档案,存储在一个小小的硬盘里面,所有的电子档案信息都能够进行复制、或者整理,可以在不同的地方与时间里对想了解的内容进行查阅,管理人员通过网络系统进行档案立卷、编目、原文挂接,并且能打印出全引目录、卷内目录、原文内容,整个过程十分简单,极大的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而档案内容的查阅过程也变得非常便捷,通过网络进行对资料关键词的检索、模糊搜索,查阅相关目录,直接调阅原文,原文直接打印。极大的优化了档案内容管理的工作效率。
(三)加大了档案内容的信息开发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金融档案工作现代化管理水平,对金融档案管理中的生的新问题、新理论与新原则重新思考,确立金融档案管理与服务在互联网中的基本架构与基本模式,实现金融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功用。
近年来,各级金融部门对档案工作都比较重视,在人、财、物上予以重点倾斜,并且注重从上至下的金融档案管理考核与升级,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随着以办公自动化、金融信息化为核心的新一轮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金融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已明显滞后于金融工作的要求,强化数字金融档案建设已成为数字金融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金融档案信息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政策性。国家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金融法规、金融政策等文件,有很强的行业指导和法律制约作用。以制定国家利率政策来说,我们可以从数字金融档案信息中,通过分析了解国家利率政策变化情况,预测金融发展的方向,掌握和调控整个社会的内在消费、经济产业结构和社会市场供求,进而发挥金融信息对社会经济和经济社会的宏观调控作用,因此,数字金融建设的重要性日趋彰显。
现就数字金融档案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作一些探讨。
1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1.1 数字金融档案管理方法滞后。一是金融电子档案文件凭证作用缺失。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金融部门已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工作中形成的电子文件也已经开始作为正式文件使用,长久以来使用的纸质和拷贝的文件只是作为工作中的辅文件。但是,各部门在开展金融工作中形成的各类文书并未加盖电子印章,电子文件的凭证作用受到置质疑,致使很多重要的文书依然只能以纸质而不能以电子文件形式进行传递并保存。二是草稿电子文件管理失当。金融部门已基本应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起草、处理公文,经过有关领导审阅和反复修改后,传送的文件基本上是最后的正式文件,也就是说的定稿。原始的草稿文件大部分被修改后的电子文件覆盖,历次修改稿并未纳入档案管理范畴,而归档文件都是领导签发的正式文稿,使得一些具有许多重要修改过程信息的草稿电子文件被随意删除。
1.2 缺失数字档案建设理念。金融机关信息化建设意识较强,近年来投入大量精力开发各类金融管理软件,但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却相对较少。尤其在数字金融建设发展规划时的制定时,未将数字档案管理纳入规划中。使得金融档案管理无法真正介入数字金融全面规划和系统建设中,从而造成数字金融档案管理在制度上、管理模式上、服务理念上的盲目、无序和滞后。
1.3 数字金融档案管理安全性差。一是在采用办公自动化系统时没有考虑到电子文件的归档,或者有的尽管考虑到了,但设计也不全面,立卷归档时非常的不方便。或者只是简单的生成电子文件,也就是说只设计了逻辑归档功能,无法进行传输对接。只能把相关的文件目录移交到档案部门使用的服务器上,而没有进行相关的备份或者下载到可脱机保存的一些载体上,从而导致产生的电子文件有丢失的可能。二是档案管理软件与金融软件无法对接,档案管理部门难以建立完整的金融电子档案。而现行的金融管理系统时刻面临全省甚至全国范围内的重新整合,新系统所处的开发平台与老系统肯定不一致,在整合时,一旦出现新、老系统难以对接的问题,数据传输就极有可能受阻,经过多年努力逐步完善的金融信息数据极有可能混乱或丢失,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
2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的建议和措施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是金融事业发展的一次重大变革。作为重视信息化建设的金融部门,更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进一步加大对数字档案建设的投入,加强与档案业务指导部门的联系与沟通,充分考虑金融部门档案管理的需求,共同研究、提高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水平。
2.1 建立与数字金融相配套的金融档案管理系统。我们应要意识到金融档案管理系统的设计、选择与开发的重要性,将金融档案管理系统与金融管理系统相衔接,做好模块的设计、档案的分层管理、循序渐进,对传统的档案收集、整理流程、方式方法进行重新构建,完成软件管理适应数字金融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兼容性、规范化的档案管理要求。加快建立金融系统数字档案管理的步伐,严格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金融管理法》的要求,制定完善的数字金融档案管理的办法,在金融系统内部建立专业的金融档案管理队伍,对数字金融档案进行专门的管理、专业的维护和便利的提供利用,充分发挥数字金融档案的作用,为金融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优质服务。
2.2 加强金融档案数据库的海量建设。金融部门应按照国家有关文件材料归档规定,在管理制度建设上,在技术设计上充分做好兼顾,确保金融档案数字建设的的安全,确保金融档案数据库建设的的安全。一是建立完整准确的原始数据库。这就要严格把握好金融档案数据来源的准确性,保证数字金融档案数据与纸质材料的内容相一致,这是数字金融系统建设先决条件。其次,文件归档要严格实行“两套制”进行,即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同时保存。基层金融部门的重要信息数据,在草拟、修正、审批和汇审、甚至签发、分发、归档的每一个部分,都是金融管理的一部分,具有很高的保存价值,是档案原始记录的唯一依据。此外,要做到金融档案数据库的安全万无一失。
2.3 建立数字金融档案管理中心。建立数字金融档案管理中心,对整个系统的各类业务档案实行统一的领导和管理、采用分类存放与集中保管相结合的充分发挥综合利用的方法,从而做到管理严格、检索快捷、查询顺利、利用方便、效率彰显。数字金融档案管理中心坚持统一领导,纳入机要保密重点部位。合理配置人员。金融档案的特点之一,是专业性较强,因此档案人员的配备还需要一定金融专业水平的人员,业务上必须接受档案中心的业务技术指导,形成统一领导下的松散组织,做到散而不乱,散中有序,以形成数字金融档案工作各自独立又集中统一,能自成一体又能自我完善的高效的数字金融档案管理机制。
2.4 建立高素质数字金融档案执法网络队伍。建立高素质数字金融档案执法网络队伍,是做好数字金融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数字金融档案执法人员与其它档案工作人员一样,要有旺盛的精力、满腔的工作热情,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热爱自己的事业,要爱岗敬业,不为自己所从事平凡工作而后悔。同时,要培养数字金融档案工作者的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文化修养。此外,数字金融档案工作者还要努力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其他相关的法制法规。本着事实清楚,程序合理的原则,认真做好规范档案工作行为,不但要做到知法、懂法、更要做到守法和用法,严格依法行政,大力开展依法监督的力度,增强档案法规的可操作性。因此,立足于强基固本,建立高素质数字金融档案执法网络队伍。
2.5 建立数字金融档案备份建设常态化考核制度。数字金融档案备份是将电子档案数据以载体的物理形式进行的。备份时必须做到所备份的档案材料数据具有与原件的一致性。应详细记载档案所形成和处理的原始记录、凭证记录的元素。在数字化过程中要同时开展备份工作,这样才能保证金融档案资源的安全性,以及充分发挥资源的整合功能。要将数字金融档案备份建设常态化进行全面的宣传,要将在工作中形成的档案材料随办随归的同时立即进行备份的工作工作方法作为考核制度。
2.6 发挥数字金融档案服务功能作用。定期利用金融档案举办展览活动,提高数字金融档案服务功能作用。档案展览是资政育人最好方法、是宣传数字金融的重要手段,是数字金融档案的宣传展示,是金融历史轨迹的再现,是档案功能发挥的集中体现。金融部门应定期举办金融工作档案展览活动,并将其作为常规性工作任务。以地区为单位,每3-5年整合一次档案资源,举办一次金融档案展览,向社会宣传金融管理工作的成果。通过举办展览,让社会了解金融档案,认识金融档案,以进一步提升金融档案工作的地位,扩大金融管理工作的影响。通过开发利用金融档案,为金融管理提供科学分析正确决策的重大依据。
数字金融档案建设是一项任务重而且工作量极大并且又是十分具体的工作,数字化建设不只是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也不能单凭一些专业人员就能达到,不但需要所有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全力配合,更需要各级金融部门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在人力上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总之,数字金融档案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杨冬权.在档案与电子文件登记备份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