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基础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学教育基础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教育基础

篇1

舞蹈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因独特的形式成为中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并且舞蹈教育因为其教育的独特性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渠道,这就需要重视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中学生的基础教育阶段发挥其积极作用,促进中学生全面发展。

一、对学生实施舞蹈教育的必要性

舞蹈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途径。在我国,舞蹈教育对学生的积极意义长期被忽视,在基础教育阶段也没有发挥出其对受教育者的独特作用。而随着我国经济的进步和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一些转变,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使得舞蹈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特殊地位不断显现出来。舞蹈教育对受教育者身体素质、智力开发以及道德素养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基础教育的目的。舞蹈教育因为其特有的教育方式以及教育内容,对于培养全面型人才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二、舞蹈教育在中学基础教育中的作用

(一)提升中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

中学阶段的学生在未来将成为我国的主要建设者与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就需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来迎接未来生活的挑战,如果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其他的素质就无法得到有效实现。中学阶段作为学生在成长中身高、体形和体重由原来的儿童时期转变到成人的重要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很多中学生因为没有足够的认识导致性格出现改变,活跃度明显下降,课间没有任何活动,经常坐在教室,与其他学生缺乏互动和交流。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升,父母很容易溺爱孩子,在家里并不让学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学生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并且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电视、电脑以及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成为现阶段中学生课余的主要活动,学生在休息时间大多数是上网或者使用电子设备来玩游戏,使得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迅速下降,并且视力也明显下降,体能达不到标准。基于这种情况,舞蹈教育的意义就凸显了出来,通过舞蹈教育可以有效提升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在对舞蹈进行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中学生的形体也得到锻炼。比如,某个学生在第一次进行舞蹈训练时可以跳二十个小跳,那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其可以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再多跳五十到一百个小跳,通过舞蹈的训练,学生的机体体能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并且部分中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姿势不规范的现象,而舞蹈教育中对学生进行的形体训练能够改变这种情况,学生在进行伸展和拉伸的动作训练过程中把自己的身体逐渐打开,在潜移默化中纠正了不良的姿势,学生的身体慢慢变得更加挺拔和匀称。

(二)促进中学生智力的发展

传统教育通常关注学生的语言和文字表达,使得学生很容易出现左右脑发育不平衡。通过舞蹈教育,利用肢体对舞蹈和音乐节奏的感知,根据空间意识的变化来启发学生更加深层次的思维意识和潜能,促进中学生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进行交替,可以使学生的右脑得到开发,促进智力的发展。优秀的舞蹈教材以及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舞蹈动作的记忆能力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对舞蹈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使学生的各项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促进中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

舞蹈教育主要通过形体的表演来塑造相关的舞蹈形象,每一个舞蹈动作都包含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学生在进行学习和表演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舞蹈作品意境的理解来激发他们积极向上以及乐观的心态。另外,舞蹈教育本身有着一定的技巧和创新的特点,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将会慢慢磨炼学生的意志,使他们在练习过程中形成坚持不懈的意志。并且,在对舞蹈进行团队训练过程中,学生之间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交能力也会得到有效的培养,逐渐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舞蹈教育对学生的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需要重视舞蹈教育的作用,在舞蹈教学活动中要把舞蹈教育的德育和智育以及体育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培养出德、智、体、美各个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2

面向全体,夯实思想、知识、能力、体质基础

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发展服务。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低基础”为起点,以“坚固的基础”为基点,夯实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基础,深挖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力,使学生综合素质在宽泛而坚实的基础上,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实现“各展其才、人人成功。”

篇3

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目的是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审美鉴赏能力和培养审美创造力,而中学美术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学科,它对于实现美育的目的起着重要作用。

1.美术基础课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1 这次教学改革,美术课程标准追求的理念是

(1)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3)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4)培养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进行评价。

根据新课程标准所追求的理念可知,美术基础课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也能做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1.2 中小学美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树立学生的正确审美观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抓住重点,激活学生的艺术感受,提高他们的感知能力,丰富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能把枯燥的美术同五彩缤纷的美术世界连在一起,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觉得生活中的美无所不在,也就有了创造美的冲动,在他们发现美、认识美的同时,审美观也随之形成。

1.3 美术基础课的教学内容

如美术“双基”(“双基”即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简称)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审美因素,而美术作品的创造则更是审美经验、审美情趣最集中、最自由的体现。

各种有价值的美术作品,无论是形象地表现自然美景,还是典型地描绘社会生活,或是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都可以使人们从它的形象和色调上感受到美,体验到愉快或其他的情感。从它体现的意境和表现的思想情绪上,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从而使他们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和正确的审美观。

2.美术基础课有助于培养中学学生的审美能力

2.1 审美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是美术教学的基本特性,所以,中小学的美术基础课教学就是要通过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来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例如,北宋张择端画的《清明上河图》,它描绘的是北宋首都汴梁清明时节的繁荣昌盛景象。学生们可以从这幅画中对北宋的社会风貌有一个形象的了解,认识北宋的繁荣昌盛。通过美术的这种形式,他们认识到了生活中的美,审美能力也就得到了培养。

2.2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

往往以其生动丰满的视觉艺术形象陶冶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增加直观形象感受,如电视、范画、参观等教学手段都可以提高其审美的能力。

3.美术基础课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审美鉴赏力是比欣赏力更上位的东西,它意味着欣赏活动已从表面上观看美术作品,上升到理性分析研究的层面。在通过小学阶段欣赏过的作品后,学生们对画种有所认识,除了了解国画、油画、雕塑等大型的美术作品之外,也知道在美术的大家庭中,还有版画、设计、建筑、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而对于作品的色彩、线条、明暗、构图等也进行欣赏,但这只是更多地从感性、直观的层面来欣赏作品的。而中学阶段,同学们会带有审视、鉴别地看,它要弄清美术作品的许多理性层面的内容,如作者、时代、材料、真伪、寓意等。能不断追求更高的审美品位,又保持自己独特的审美趣味,是应该具备的艺术态度之一。所以,同学们通过从小学的欣赏过渡到中学的鉴赏,美术基础课所包含的美术欣赏课的质量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也培养了。

培养学生鉴赏的目的是为了学生审美经验的积累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而最终还是为了发展学校美育教育,健全学生的人格。

4.美术基础课有助于培养中小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4.1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美术

中小学学生经常对“美术现象”(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美术事件和活动)进行简短评述。比如,一次拍卖艺术品的活动;城市中出现了一些室外雕塑;学校发的新校服……这些来自学生身边的例子,都能激发他们评论的热情,在学习了美术基础课后,还能激发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篇4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美术课是中学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所设置的课程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其目标是以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学生的智力和才能培养为核心。如何完成美术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美的规律,并具有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这一中心任务,使之成为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一个有机因素?

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道德品质,从而达到培养合格人才的目的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关系到教育、教学成效的关键。从“美术是视觉艺术,艺术本身是创造,艺术就是感情”这些 本质因素出发,引导学生对生活多观察、多思考、多动手,使眼、脑、手协调并用,建构合理的、动态的、发展的、多元化的、开放型和创造性的教学方法,来全面完善素质教育,这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1重感知的升华,让学生在直观感觉中提高“眼力”

眼力,即观察事物的能力,捕捉审美对象的艺术美能力,也即“看”作品的本领。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思维的先导,它又是视觉艺术最基本的活动,也是美术教学训练的起点。年龄较小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觉处在无意识性、情绪性比较明显时期,还具有好奇心、好胜心的特点,对他们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从制定每一单元的教学计划到安排教学内容、范画教具等,都要从他们便于观察记忆入手,从外形的美感到内在结构,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的艺术分析,指导他们“看”作品的方法,在直观感受中让他们获得艺术美的享受,激发起学习美术的兴趣。

当然,对于对美术尚处无知或知之不多的教育对象来说,这种“看”是需要引导的。帮助引导他们直接凭视观察、亲自体验,增强形象的概念,对物象形成心灵感悟和建立某种精神意味,使他们亲身对作品的感知思维得到珍惜。教师要让学生们从真实的作品里获得结构、体积、色彩、质感、比例等艺术语汇的感知,在此基础上,使他们进入理性的分析,进而通过心理心灵的感悟,以获取对象的精神意味。这种教学生“看”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是从生动的审美直观到对应的语言表述的过程,是让学生从对象个别特征到整体形象的把握过程,从而提高他们运用形象表达对美的感受能力。

2让临摹转向想象力的培养

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育的最高目标。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为发展理性认识的内容,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临摹教学是必要的。

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这里的“积极性、主动性”指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师生都成为教学的主体。他们通过讲授、问答、开展活动、讨论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师生演示及自学指导等手段,主动获取知识,掌握技能,提高思想,发展创造思维能力,加强自我教养、自我修 养的积极作用。

走出课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教学主体,既验证了同学们的辨别能力,开阔了视野,又提高了同学们思维想象力。可以断言,一个成功的教育方法,就是教人认识和掌握事物的基本规律,形成改造自然的能力,其中想象力就是最可贵的能力。要培养创造力,就必须培养想象力。想象是创造的先声。审美能力的提高,受教育者不仅要有具体的个别的事实、概念,表象的识别和记忆,而且要启发学生能识记一般的事实、要领和表象。要能从认识事物的本质出发,让那些在临摹 作品中遇到的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的内容、形式、色彩、形状、比例、空间、透视,与写生、命题画、图案、手工制作等作业联系起来,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识,证实审美是通过视、听、形、色、味等心理构建过程,养成感受美的直觉。

3发挥欣赏教学作用,培养学生情感能力

情感是每个心理健全的人都必须体验的心理过程。情感作为人类美好行为的内在升华同道德相依存,情感溶化在知识与道德之中。 美育的实质是情感教育,情感构成了艺术的审美主要特征。如何激起中学生的情感与学习的兴趣,必须在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手段上,安排欣赏课这一环节,利用幻灯、电影电视、讲座、参观等现代化教学途径,利用文学性的语言表述,介绍一些古今中外的他们既陌生又有兴趣的不同风格的作品,像毕加索、塞尚、凡高、马 蒂斯、夏加尔、杜尚等各种流派,各种造型语言的既抽象又具体的名作,让他们理解到作品中的精神内涵,色 彩变化、笔融、肌理、素描等美感效果,挖掘他们的想象潜能,拓展思想,通过提高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在耳闻目睹的情境中将自己的情感自觉的倾注在技能训练过程中。

总之,新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应该从塑造人的角度来探索,更加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和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培养开拓精神的创造性思维。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