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交通工程相关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项目教学法及其应用
2.1项目教学法简介。
项目教学法作为行动导向教学思想下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将现有的学科体系课程转换到以职业活动的课程体系,以学生为本,改变学生被动听课的模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对课程的教与学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2课程教学设计。
《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我们遵循“四三二一”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划分成建设项目、项目管理、概预算、监理四个模块;围绕通信线路工程、通信管道工程、通信设备安装工程三条主线;采取讲授和小组讨论两种教学手段;贯穿项目教学法,最终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下面以《通信工程项目管理》中基站设备安装工程教学内容为例,展开项目教学。
2.2.1教学项目的设计。
教学项目的设计环节,教师是主体,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首先,教师需要对职业活动和社会活动调查和能力做出分析,结合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递进性,选用恰当的教学项目,并确定每个教学项目的重点知识和技能,即形成以教学项目组成的课程体系。一方面,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综合多个知识点;另一方面,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并且,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当然,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诸如是掌握新知识、新技能、还是培养其他能力或是复习以往知识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所以,在确立项目之前对教师需要对专业的应用方向进行了调查,分析对知识和技能要求的层次。项目教学的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项目的实施效果。首先,整个设计思想不仅要符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还要符合学生的基础和感知规律。第二、项目教学内容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不同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和技能形成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第三、项目教学内容设计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要考虑教学项目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基站设备安装工程技术性强,在缺少相应的实验环节和实训基地的情况下,我们设定“纸塔设计”的项目:用10分钟设计一个纸塔,用20分钟建造纸塔;裁判将检查所有纸塔并评出优胜者。评估标准:高度,稳定度,美观度。教师首先准备好项目所需的材料——报纸和胶布,并以PPT的形式给出项目的资讯。以2011级通信软件班为例,全班47个同学以抽签的方式随机分成5组。要求用指定的材料,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产品的设计并展示成果。
2.2.2教学项目的实施。
教学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是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在项目的具体实践中,以项目教学为主线,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组织实施教学,体现行动导向的教学理念。项目确定后,考虑到对项目的全面的了解和指导,教师可以预先实施完成该项目,以便掌握实施该项目的关键控制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小组根据项目要求分配任务,选出组长、计时员和演讲者;在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决策出项目的设计方案,并着手项目制作;最后,各小组分别用5分钟的时间展示设计结果。整个项目的计划、决策和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
2.2.3教学项目的评估。
项目评估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既作为学习的目标,也用以激励和检查学习的情况。注重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需要设计好各种评价标准和方法。本着教学过程中不是为了达成共识,而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宗旨,在评价过程中,一般不定量评价,只作定性评价,评语没有不好,只有更好。在纸塔设计项目中,我们选出纸塔的美观度、高度、稳定度作为评价纸塔的硬性指标,并综合考虑不同小组的进度控制和演讲水平,通过组内评价、组间互评和教师评价3个环节,对项目的成果进行考核,选出优劣。
2.2.4教学项目的迁移。
教学项目迁移阶段,教师主要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针对学生以后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能够想到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考虑到该项目中学生锻炼和培养的能力,以及和课程基站设备安装内容的联系。基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设计和建塔两个关键环节,我们设计了两个问题供大家讨论。(1)在计划和建塔的过程中,哪些行为对团队建设有帮助,哪些行为对团队的建设不利?(2)在计划和建塔的过程中,结合通信建设项目,各种角色的定义如何?
三、项目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
(1)引入项目教学法,弥补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
结合一些院校的教学实际,一方面《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没有纳入专业核心课程,从而没能进行该课程的实验室建设;另一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实验室建设不够完善等情况,可以引入项目教学法,弥补了《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的不足。
(2)引入项目教学法,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众所周知,通信建设工程项目点多、线长、面广,《通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涉及到很多工程技术和行业规范,学生学习过程中普遍有畏难情绪,而项目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可以更加具体的认识到通信建设过程中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进度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概念,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常言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的激发,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学习的畏难情绪,提高了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001-02
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简称SCI),是全世界最大最权威的引文索引数据库。[1]我国高校非常重视学校师生的论文被SCI收录情况和被引用情况,并已经成为公认的评价一所高校的科研实力与水平、衡量学术地位的重要指标和重要依据。
本文通过对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从论文数量、学科分布、被引用情况等不同维度,了解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论文的产出情况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现状,为学校今后的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xpanded)数据库为统计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单位,对2004年至2012年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考虑到该校2003年恢复使用“北京交通大学”校名,在高级检索页面,编写检索式:“AD=beijing jiaotong univ”,时间跨度选择“20040101-20121231”,在所有出版文献类型和语言中检索。共检出3810篇,对检出文献逐一核对,结合数据库平台的分析工具以及Excel数据表的统计分析、筛选计算等功能,对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进行了计量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论文数量和增长趋势
SCI收录的论文数量是衡量科研国际化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指标,直接反映了学校的科研生产力。2004年至2012年北京交通大学共有3810篇文献被SCI数据库收录。通过对发表年度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八年来,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呈快速、平稳增长趋势,在2004年发表SCI论文158篇,2012年高达606篇,是2004年的近4倍,年平均增长率达11.11%。(见图1)说明北京交通大学近年来高度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研成果的增长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2 论文作者分布和合作情况
2004年至2012年SCI收录北京交通大学的3810篇文献中,共有1910名作者参与,其中发表10篇以上的332人,发表50篇以上的23人,发表100篇以上的7人。说明北京交通大学SCI发文的参与面广,参与学者比例较高,而且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表1所列为发文量位居前10的学者。
再通过对3810篇论文的作者署名单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京交通大学的科研合作伙伴遍及美国、新加坡、加拿大、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7个国家和地区。美国最多,共266篇,其次为加拿大,共77篇。如图2所示。
此外,北京交通大学与世界范围内400多个大学、研究机构都有合作关系。其中,与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合作密切,不过从前20名可以发现(表2),国内机构占了绝大多数,说明北京交通大学与国内其它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度较高,但需进一步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机构的合作研究。
2.3 论文学科分布
通过利用Web of Science 的分析工具对3810篇论文的学科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图3):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的学科覆盖面很广,共涉及103个学科类别,广泛涉及电子电气、物理、材料科学、光学、计算机科学、电信学、数学、力学等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其中,共有23个学科的论文产出总数达到百篇以上,可见电子电气、物理、计算机科学、工程学是北京交通大学最为活跃的研究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能力。
2.4 刊载论文的期刊分布
检索出的3810篇文献分布于519种国内外期刊上,平均每种期刊刊载7.34篇。载文最多的是《ACTA PHYSICA SINICA》,高达136篇,其次为《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刊文117篇。其中,共有83种刊物上的载文在10篇(含10篇)以上,占论文总量的53.4%,说明论文分布比较集中。
从排列前10位的来源出版物可以看到(表3),有5种期刊来自中国,说明学校论文收录在国内刊物较多,国际影响力不高,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学科是北京交通大学SCI论文的重要载文期刊和学科来源,应得到相关科研管理人员的重视。
2.5 论文被引用情况
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该论文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论文被引频次越大,说明论文的利用率越高,论文在同行中引起的关注就越多。北京交通大学被SCI收录的3810篇论文,被引频次总计13095次,去除自引的被引频次总计10448。施引文献达10019余篇,去除自引的施引文献8692篇。
经过统计发现(图4),单篇文献被引用频次30次以上的共54篇,10~29次共326篇,6~9次共305篇,1~5次共1587篇,1538篇无被引。可见,北京交通大学论文的总体影响力偏低。
3 结论与建议
通过以上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其一,SCI收录的北京交通大学科技论文数量呈现出持续、平稳增长的趋势,该校近年来科学研究气氛活跃,科研实力、科研水平逐年递增。
其二,从论文作者统计结果看出该校的科研人员比例较高,核心科研人员队伍已经形成,该校科研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金字塔式的人力资源保障。
其三,从收录论文的学科分布来看,该校的优势学科集中在工程类应用学科,其中工程学、物理、计算机科学是今后的优势学科。
其四,刊载论文的期刊和论文篇均被引用频次都较低,说明该校的论文影响力较低,论文质量需要提高。
通过本文的分析,希望借此能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重视,在今后科研政策的制定上要引导师生加强对论文质量的重视,加强对外国际交流,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要制定相应的学科发展规划,保障优势学科向更高、更强的方向发展,并培育交叉学科、新兴学科以及协调发展薄弱学科。“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管理;没有科学的评价,就没有科学的决策。”[2]希望本文有助于北京交通大学开展科学的管理和评价,为今后的发展和研究提供参考和思路。
参考文献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Demand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交通需求管理(transportation demand management,简称tdm)就是通过交通政策等的导向作用,运用一定的技术,通过速度、服务、收费等因素影响交通参与者对交通出行方式、时间、地点、路线等的选择行为,使交通需求在时间、空间上均衡化,使交通供给和交通需求间保持一种有效的平衡,使交通出行结构趋于合理化。
陈艳艳教授在论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日益加快,城市交通供需出现矛盾。在被动地增加交通供给后,人们意识到有限资源无法满足无止尽的需求,应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总量,削减不合理的交通需求,实现交通供需平衡,保证系统有效运行,缓解交通拥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质量。
在大型活动期间,大型活动造成的交通影响只是暂时的(或几天),因此一般情况下解决大型活动带来的交通问题不会利用增加道路容量(道路的建设)来解决因为这样的解决方法既难以奏效也很不经济。纵观国内外大型活动的成功经验,系统、科学合理地制定并实施大型活动交通管理方案才是缓解大型活动期间交通供需矛盾的关键。陈艳艳教授在文章中制定了减少出行总量,调整出行方式,调整交通流时空分布,交通信息等交通需求管理措施控制大型活动期间的交通需求,提出了大型活动相关道路交通流量预测流程构架及各类需求预测的方法。她通过意向调查研究居民对各项交通需求管理措施的接受程度以及在不同的交通条件下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方式选择意愿。然后将这些措施进行不同实施力度的组合,得出了若干组合方案,建立了交通需求管理政策方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统计法实现对非定量指标隶属度的确定,通过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各评价指标和评价准则的权重向量,最后利用多级模糊评价综合方法进行方案比选,得出最佳方案。
国内学术界除了在大型活动交通需求领域进行了研究,还在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相关论文中提到了物流需求,并从发生主体多样性、时间阶段性、空间集中性、不确定性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大型活动物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一些物流管理对策。文章充分认识到了需求对于大型活动物流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并没有从物流需求的角度给出需求分析和预测的方法,或者有效地需求管理措施。
大型活动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求工程理论使用的范围十分广泛,并且对于大型活动的组织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在查阅的大量国内大型活动文献后,并未发现针对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的一般性方法研究的论文,由此可以看出这一领域还是国内大型活动研究的一个空白。
2国外大型活动需求工程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