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防控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网络舆情防控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网络舆情防控

篇1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BBS论坛、博客、新闻跟贴/转贴等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如果引导不善,负面网络舆情将对社会公共安全形成威胁。对相关部门来说,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对企业来说,准确掌握产品和市场情况,监控竞争对手和行业动态,是企业市场、行销决策的重要支撑。

方案内容

篇2

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超过10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以上。其中,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亿人,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8%。这些数据充分说明了中国已经进入信息网络社会,我们面对的世界已经不是被时空阻隔的世界,而是一个瞬息万变、真正多元化的信息网络世界,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达到了人类历史上叹为观止的境地。

网络的繁荣是一把“双刃剑”,既能让人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又能传播不实信息,潜移默化地对网民产生影响。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在微信、微博、博客、BBS论坛、留言板或者社区网站等自己的观点和言论。但是由于部分网民还不够成熟,对的言论缺乏一种理智的思考,往往不考虑所的舆论的真实性以及会对社会、对企业产生的影响,就妄加评论,随意转发,加之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在网上散布一些虚假、灰色、庸俗、暴力的言论,扰乱了网络信息传播的规范性、真实性,给社会和企业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随着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大潮改革中的不断深入、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深层次的矛盾随着利益格局的改变会逐渐凸显。个别企业甚至面临劳动关系紧张、职工收入分配不均、劳动环境差、职业病危害比较严重等问题。有些矛盾若不及时解决或得到有效疏导,就会产生敏感话题或爆发危机事件,导致网民在网站、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进行各种评论、评议,甚至散布谣言、蛊惑人心、恶意攻击,对企业生产经营和声誉带来很大影响,给企业造成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积极应对网络舆情、引导舆论,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是国有企业当下面临的一个既棘手又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

二、国有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五个不同层次

为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占领网络舆情引导的制高点,近几年许多国有企业都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企业管理层对舆情工作的日益重视,和对舆情管理工作投入的不断加大,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管理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删帖稀释,被动应对。企业对网络舆情视为敌情,面对危机如洪水猛兽,急于快速平息事件,不惜代价进行删帖围堵。这种应急方式虽然仅能解一时之困,但容易积累网民更多的误解和不满,甚至删帖行为一旦被曝光,会衍生出更多不可预测难以应对的危机。在“人人皆媒体”的网络环境下,删帖行为其实已经失去作用。而且“两高”司法解释已明确规定,网络公关公司删帖行为是非法经营,这样的方式早已难以为继。

第二层:反向炒作,误导舆论。企业对舆情反映的问题存在侥幸心理,为了应对舆情危机,除了“围、堵、截”的方式进行隐瞒或删减外,还一味在公关手段上下功夫,借助公关公司进行反向网络炒作,实行软文营销、网络水军等手段,试图挽回不利的影响。这样的炒作一旦过头,击穿公众道德底线,必将透支品牌信誉,使企业处境更加困难。

第三层:积极回应,直面舆情。在经历大量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经过更多的舆情管理专业培训,一些企业的危机应对意识与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企业普遍通过新闻媒体、微博等渠道有针对性地回应公众质疑,在态度真诚、切实解决问题、巧避锋芒、后续跟进、修复影响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如央视“3・15”晚会之后,苹果、大众、江淮汽车、周大生等一些被点名的企业,大多数都在第一时间发出公告声明,向社会大众率先发声作出声明,防止负面舆情进一步扩散,对企业品牌造成更大的伤害。

第四层:超前预警,制度管控。在应对网络危机舆情面前,预警前置遏制矛盾升级,可以变被动为主动。不少企业在积极提高危机应对能力的同时,已经将工作重心向前扩展,强化了舆情预警的工作,并积极建立健全危机舆情管理体系,通过监测、预警、应对、修复等环节,建立起上下衔接的组织体系,形成有效的监控预警机制和事后评估问责机制,全面有效地化解网络舆论危机。不少大型国企在建立舆情应对团队、开展舆情应对研究、定期邀请专家授课、组织案例分析研讨、举办舆情处理专项培训等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第五层:化危为机,助推管理。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从舆情“消防员”的角色跳出来,采用沟通的话语姿态,进行常态化企业品牌建设是舆情管理的最终之道。同时,不断将更科学的调查方法引入舆情管理体系,在企业的经营和管理创新中,正确实施舆情管控,能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有效维护企业稳定和品牌形象。充分利用主流媒体通过宣传典型、展示形象等方式正面引导舆论,进一步树立了企业的良好形象,为推进企业改革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

三、强化网络舆情管理的长效机制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社会公众信息交流的模式快速转变,在对国有企业的舆情管理工作提出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只要准确把握新媒体的传播规律,敏锐把握网络舆情的新变化,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才能在创新舆情管理、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方面有所作为。

(一)建立源头防控机制,提高主动应对能力

国有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转变观念,积极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规范企业信息披露以及新闻制度,加强对企业高管和中层管理人员进行网络舆情与企业危机公关知识的培训,引导企业管理人员理性对待公众监督,掌握与公众和媒体打交道的语言艺术及其技巧,坦诚面对各类媒体的评论,不回避、不隐瞒、不消极应对,并充分发挥“主场优势”,积极引导媒体和公众关切的正面反应。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快速、准确、透明地在主流媒体权威信息,占领网络舆情高地,使小道消息无法在论坛、QQ群里蔓延传播,主动引导舆论,放大正面声音,稀释、中和、平衡负面舆论,维护企业品牌形象。

(二)构筑管理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能力

成立企业网络舆情应对领导小组,统筹规划企业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从根本上重视舆情工作,加强对舆情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构建一个“大舆情”防控格局,在机构建设、人员配备、资源整合、物质投入、宣传规划等方面做到统筹安排,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经费等纳入企业的编制和预算。努力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网络通的高素质舆情监测员队伍,构建舆情工作人员的激励和发展机制,在工作、学习、生活和培养使用上,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条件。

(三)搭建舆情监控机制,提升反应处置能力

篇3

[DOI]10.13939/ki.zgsc.2016.38.097

随着“互联网+”概念的提出,给高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应紧跟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机遇,推进校园治安防控网建设,提升校园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法治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增强高校治安整体防控能力。

笔者认为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工作是一个全方面参与、多方力量协作、内外结合、科学合理的系统工程,既要有大量资金的投入,不断完善和提升校园技防的科技水平,又要有新生的人防力量,不断改进和提升安全管理水平,既需要学校对安全管理重视与投入,还需要能够联合校园及周边多方力量共同维护校园及周边安全稳定,这样才能建立起“全员参与、内外协作、打防结合、响应迅速、处置高效”的高校治安防控体系,打造安全文明有序和谐的平安校园。

1 构建分级领导责任制,细化安全管理目标,落实校园治安综合治理考核

高校安全管理工作须在高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开展,应建立“校党委行政负总责,各二级单位(部门)分头负责,各科室、各年级具体负责”三级责任体系,通过综合治理责任状、安全管理协议书、治安管理聘任书等不同形式明确责任内容,细化治安管控任务和任务考核指标,明确每一个层级和安全管理责任人的责任与权力,将安全管理的职责和权力下放,确保每一级的责任人都能够抓落实,抓整改,将管理责任落实到个人,落实到细节,要从思想上引起每一名师生员工的重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能够形成上级对下级放权,下级对上级负责,一层抓一层,逐级抓落实,师生员工齐抓共管的良好风气和工作局面。

2 建立健全群防群治队伍,构建师生参与齐抓共管的治安防控网络

师生员工是高校安全管理工作的受益者,又是履行安全管理责任和义务的主体,因此高校治安防控体系的建设亦离不开师生员工的参与。高校应按照“教育为主,打防并举,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综治工作原则,切实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宣传群防群治的重要意义,呼吁全体师生员工关注校园安全,树立“校园安全,人人有责”的整体安全意识,广泛动员师生员工积极参与校园治安管理,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整合基层维护社会管理的资源和力量,建立健全专群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

3 研判校园治安形势,确定安全管理重点和难点,合理部署治安防控力量

高校应结合校园及周边治安环境特点,研究部署校园治安防控策略,将校园划分为不同的防控区域,科学合理分布治安防控力量,落实治安巡查制度,对校门、楼宇大门和校园主要干道要加强安全检查,对外单位进入校园的人员车辆,要严格检查登记,构筑校园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对于人员活动密集的学习、活动场所(如研究生工作室、体育场馆、食堂、超市等),要明确安全责任人,落实安全管理规章,对进出的师生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对于存放重要、贵重仪器和设备的教学、科研场所,要安装视频监控、红外报警、防火防爆等技防设施,落实安全管理责任人,监督和督促其他人员严格执行,建立和完善重点要害部位台账资料。

4 关注和研析网络舆情,建立灵敏高效、全覆盖的动态信息网

维护校园政治稳定,是确保高校各项事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作出的每一项决策都与师生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一旦在师生员工中产生连锁反应,就会波及范围较大,很容易酿成,严重影响校园安全稳定,因此,要做好校园安全维稳工作,便要及时、准确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第一时间捕捉到具有群体性、苗头性、倾向性的不安定因素。高校应建立以党政办、学工办、宣传部、保卫处为中心的动态信息网络,通过各基层党委、党支部、优秀党员建立畅通的党政信息渠道,及时捕捉教职员工的思想动态,尤其是青年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各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领导、辅导员老师、学生骨干建立扎根于学生中的学工信息渠道,搜集和发现学生中的异常动态和热点问题;通过宣传部、校园网、网络安全员建立实时的网络舆情渠道,特别是在重大节假日、政治敏感日,要能够及时捕捉网络舆情中蕴含的不稳定因素。

为获取深层次情报,高校应建立一支由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群众基础好的师生员工组成的政保信息员队伍,关注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媒体平台,通过对话、谈话、访谈等沟通方式,掌握师生员工思想动态,对发现的重大不稳定因素,严格履行保密制度,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化解各类矛盾和纠纷,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和谐。

篇4

一、引言

中国当前的科技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使用互联网,很多高校也成立了互联网交流平台。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的主要群体,同时也是突发性事件的主力军,但是他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往往会通过互联网来发表一些偏激的言语或是产生对于突发事件的负面情绪。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一些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就会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而受到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的一些决策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造成财产损失或人员伤亡,甚至损坏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对于高校的发展非常不利。所以,高校应当制定一定的应急措施,及时地控制网络舆情,尽可能地减小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由此将损失降到最低,同时也能保证高校的发展。

二、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的特点

第一,舆论主体的虚拟性。网络舆情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的,是虚拟的空间,没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通过网络,互不相识的人也能够相互交流,有些人也通过一些网络技术来模糊自身身份,由此发表一些比较偏激的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网络舆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得高校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受到比较不利的影响。第二,舆论内容的容易扩散性。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网络媒体俨然成为当今社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是互联网使用的主要群体,其言论也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当有一些舆论消息传出时,就会很容易传播扩散。同时,随着移动网络的普及,人们分布消息的时间、地点也不再受到限制,大学生对一些突发性事件发表的言论就会更容易传播出去,从而造成舆论。第三,舆论传播渠道的多元性。互联网技术在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很多人都离不开网络。当前,很多高校在校内都实现了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基本上所有的大学生都在使用网络。大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或者手机使用网络,同时也可以通过微博、朋友圈、贴吧、论坛等多元的渠道来传播舆论消息,由此来增强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影响力。

三、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机制

第一,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高校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信息量十分广泛,就当前的网络技术无法有效的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处理。所以,要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多维采集机制,以便能够迅速准确的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甄选、分类并且抓取针对某类高校的信息。这样的话就能够减小工作量,在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发生时,快速的做出反应。要想建立多维采集机制,可以从主题爬虫技术出发,进行种子设置、信息雷达等多个模块的优化,同时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做到更加全面和更加准确的信息采集。第二,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网络舆情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传播的速度十分迅速,影响力也十分深远,在进行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处理时要做到有针对性的分析。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以引导策略为指向,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类别分析机制,将网络舆情进行合理的分类,例如大舆情类和小舆情类,正舆情类和负舆情类,强舆情类和弱舆情类等,而这对不同类型的舆情,也要有不同的指向,这样有针对性的分析,能够加快高校对网络舆情的应急速度。第三,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以四色等级为基准,将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分为四个等级:一般级、较大级、重大级和特大级,相对应的颜色依次是蓝、黄、橙、红。蓝色级舆情一般不受关注,传播速度也较慢;黄色级舆情关注度较高,传播速度中等,范围一般限制自高校内部;橙色级舆情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范围一般为各大高校之间;红色级舆情关注度极高,传播速度极为迅速,影响范围能够扩散到整个社会。同时也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这样才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的时候掌握主动权,做到有效控制。第四,以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对于高校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应急处置,应当进行合理的分控,一层层问责为保障,建立完善的“学生-学院-学校”舆情报送反馈机制,做到层层递进,从基层着手,班干部深入了解掌握高校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及时的反馈到学院,学院再反馈给学校,这样分工明确,充分合理地利用学生资源,能够在网络舆情发生之前及时防控,当舆情发生时也能够及时处置。

篇5

目前,“”利用互联网进行网上境外指挥、境内行动、内外趋动、联合犯罪的趋向日渐明显。从侦查掌握的情况来看,近几年打掉的暴力恐怖团伙中有近50%的团伙使用互联网进行通讯联络,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在网上非法结社,发展组织、成员

2000年以来,分裂组织、分裂分子相继在境外雅虎等网站的免费空间上建立了十几个维吾尔网民聚集的“电子部落”(又称为“网上沙龙”),逐渐形成了具有分裂倾向的网络群体。他们以“东土耳其斯坦”“维吾尔穆斯林”“世界维吾尔”等为主题,进行分裂和宗教极端思想的交流,并进行勾联活动。

“虚拟社会”反恐治安防控体系明显滞后

进一步完善“虚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虚拟社会作为“第二社会”和一种“亚社会”状态,具有一定的活动形态和结构层次,对其进行治理防控同样是一项社会综合工程,必须遵循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理念和原则,按照“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的基本内容,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政府为主体,发动和依靠各职能部门和社会力量,各单位、各部门协调一致,齐抓共管,运用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综合手段,整治虚拟社会治安问题,不断消除虚拟社会空间滋生犯罪的条件,建立虚拟社会综合治理体系。一是紧紧抓住建设环节。加强对网络运营服务商的监管,坚持“谁运营、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其安全管理责任,责成其在推出各种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服务时,配套建设各种安全管理系统,使网络安全保护措施与网络应用技术同步发展,实现建设与管理的统一。二是紧紧抓住经营环节。加强对网络应用重点单位、网络经营业主和网民的管理,严格落实“实名上网”制度,虚拟主体参与“虚拟社会”各项活动,均要实行实名申请IP、实名注册账号、实名登录网站、实名验证申请,建立起虚拟身份与现实身份的一一对应关系,通过严格掌握上网人员的真实身份,将主动权牢牢掌控在监管部门手中。三是紧紧抓住管控环节。严格落实互联网信息监控处置属地与准属地“双负责制”和以互联网服务单位开办者所在地为主、以服务器所在地为辅的安全监管“双负责制”。四是紧紧抓住教育环节。在全民中深入开展网络道德建设,大力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自觉抵制不文明网络行为,积极构建和维护文明、健康、有序的“虚拟社会”环境。积极与互联网新闻管理部门配合,通过开展“创建诚信网站”“评选示范网吧”和“推选网络文明单位、网络文明学校”等活动,让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

进一步加强“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

从公安机关网络监管职责看,必须顺应互联网时展的要求,把严打、严管、严防、严治有机结合起来,构建高效、灵敏的“虚拟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是坚持“情报导侦”战略,加强虚拟社会情报信息收集机制建设。突出强化网上侦查和情报职能,积极探索网上对敌斗争的规律,增强网上发现、控制、侦查、处置和取证的能力,努力提高网上斗争的能力和水平。要以网上侦查情报为主线,充分发挥安全监督管理和网络技术手段的优势,对虚拟空间中的重点“区域”“空间”进行高效、精确地控制,获取深层次、有价值的网络违法犯罪情报信息。及时发现、严密侦控、有效防范、依法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敌对分子以及各种违法犯罪分子利用网络进行的煽动、渗透、破坏活动。二是加快建立虚拟社会警务制度和机制,强化网监基础工作建设。搭建公安网络监控部门与各级政府信息中心、各互联网运营单位、上网服务场所、安全行业单位、安全教育研究机构和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使用单位的联系渠道,建立网上案件举报机制、查处网络违法犯罪案件快速反应机制和公安机关内部各警种之间的信息共享及网上联动协作等机制。以深化“e网平安”为载体,构建由网络警察、网上协管员、社会信息监督员、网站网吧安全员和举报群众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虚拟社会巡防力量;建立网上虚拟社区警务制度,建立网上案件报警网站和报警岗亭,对群众的网上求助、咨询,快速反应、热情服务,帮助群众排忧解难。2010年以来,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公安局制定《巴州公安机关“网上警务室”建设标准》,全州48个派出所建成105个网上警务室;建立民警微博,收集社情民意,拓展公安业务网上服务14项,建立网上信息员队伍195人;召开网上警民恳谈会50次,群众留言148条,通过公布的电子邮箱收到群众建议76条,为群众解疑释惑225次,点击量达11538次。三是加强虚拟社会重点管控阵地建设。发挥网监队伍的技术优势,将网络电视、广播、电话和博客、播客等新兴网络应用纳入网上重点阵地,按照“公秘结合、人防与技防结合”的要求,协同刑侦、治安部门,落实对电子市场、网吧、大专院校等重要场所的控制措施。制定和规范电子市场业主出售计算机及网络设备、手机及手机卡、电视插播器等详细信息登记制度。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组织领导下,加强与电信、文化、工商部门的协调配合,规范互联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经营行为,严格安全审核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解决当前“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多过滥、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无序的情况。四是加强网络警察专业队伍建设和能力建设。严格按照公安部“每万名网民配备一名网络警察”的标准,尽快配齐网安警力,建立一支统一指挥、机动精干、正规化、实战化的网络警察队伍;不拘一格吸纳网络技术人才,强化专门力量,通过市场化、社会化选人、用人渠道,把最优秀的网络技术人才引进专门机关,从技术水平、警力人数上不断充实打击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队伍。五是加强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反应灵敏、高效畅通的网上舆情收集、研判、反馈机制以及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及时进行舆情的采集存储、舆情分析和处理,做好不良网络舆情危机的监管和引导工作,提高对不良网络舆情预警的效率。

加强虚拟社会管理法律法规建设,构筑网络安全的法律基础

立法部门要立足我国网络发展现状,准确把握“虚拟社会”特征和网络违法犯罪特点,加快信息网络安全立法,完善现行刑法中计算机犯罪条款,扩大计算机信息系统概念外延,增加利用网络犯罪罪名,明晰网络犯罪立案标准。要借鉴互联网发达国家的经验,将网络运营商的安全管理责任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由运营商同步承担网络安全系统建设的责任。网络信息安全最薄弱的环节不是系统漏洞而是人的漏洞。完善的网络信息安全法制建设应当是建立起一整套网络信息安全评估、网络信息安全责任和网络信息安全应急的法律对策。由此可见,“网络法治”不应过于遥远,它应尽快为人们享受网络技术文明创造安全有序的环境,应尽快为国家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供法律支持,使政府和民众在面对网络“天灾人祸”的考验和挑衅时,能够变得更加成熟、理性和从容不迫。

篇6

互联网时代自媒体的发展和壮大,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创造者和扩散者,而“信息的网状传播结构形成,将每个个体的信息传播能力以指数级放大,形成裂变式效应,信息传播影响力立体效应呈现”,甚至最终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高校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最热衷的阶段,喜欢标新立异,推崇言论自由,但很多大学生本身“三观”未定,尚且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最易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甚至在不知不觉中成为虚假网络舆论的推手。近年来,高校舆情危机时常发生,把高校一度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如何有效应对这种新问题,已成为高校必须要研究的新课题。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BBS论坛、微博、微信,新闻评论、跟帖及转帖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目前学术界对高校网络舆情的理解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在校园网络上传播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师生对某一“焦点”“热点”问题所表现出的具有一定影响力、带有一定倾向性的共同意见或言论,载体是校园网络,行为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社会“焦点”“热点”。第二种理解认为高校网络舆情是与高校有关工作相联系的网络评论或观点,载体扩展到整个互联网,行为主体涵盖所有网民,客体是高校有关工作。

不管我们怎么理解高校网络舆情,不可否认的是,每次出现的高校网络舆情都会打破高校宁静的育人环境,对学校的教学管理产生较大且多为负面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重视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应对。

二、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

1.大学生网络素质有待提高

大学生的网络政治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有待提高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据我们的调查问卷显示,88.4%的大学生对国家关于互联网方面的法律、法规知之甚少,5.3%的大学生甚至是零接触。所谓知法守法,大学生对网络法律法规知识的缺乏,使得大学生使用网络发表各种言论时“不知者不畏”,没有底线,过于自由。

2.高校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各种机制保障

(1)对网络舆情监管重视程度不够

从意识和态度上说,大多类高校管理人员对网络舆情怀着轻视和漠视的态度,对舆情反应迟钝,对网络舆情缺乏预防和监管,一般情况下都是在网络舆情发展到事态严重、引发重大后果时,才采取措施,多部门联动,导致工作措施缺乏及时性和连贯性。对网络舆情危机的预防和监管认识不够,缺乏必要的舆情预警意识和预警措施,没有把对网络舆情的监管纳入日常工作中去。

(2)高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据我们对河南郑州、新乡、许昌、洛阳等地几十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几乎所有高校对网络舆情没有科学合理的处置预案,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大多局限于国家出台的规范性法律法规。高校对于校园网上信息者的资格审查、内容的审核、传播的监控等,缺少行之有效的制度规范。在这种状态下,师生往往过于追求言论自由而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缺乏道德自律,极易引发网络舆情问题。

(3)舆情管理主体不清,专业性人才缺乏

当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我国大多数高校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处、网络中心、团委等多头负责,分工不清,权责不明。在实际工作中,每个部门观念上的分歧导致各部门对网络舆情的“同抓共管”演变成相互推诿,无人问津。此外,负责网络舆情的管理人员观念落后,专业知识匮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信息管理的要求,直接表现在高校应对突发网络舆情时反应迟钝,不能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及时消除不良网络舆情的负面影响,引导网络舆论的正确方向。

(4)缺乏有效的网络监管技术手段

高校对网络舆情从思想上缺乏重视,导致在行动上资金和精力投入过少。资料显示,国内仅有极少部分高校引入了比较先进的网络监控和信息过滤技术,大多数高校采用的仍然是单一的人工监测手段,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网络舆情管理的新要求。

三、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

1.加强高校师生网络素质培养,提高师生网络道德自律能力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自觉的网络政治素质和道德意识,增强网络言论的道德自律是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关键。在实践中倡导大学生用科学唯物论的观点分析问题,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做到文明上网,不浏览不良的内容,要诚实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诈他人,不发表违反国家法令、违背社会公德的言论。躬行道德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切实增强网络道德意志。

高校还应把对学生的网络素质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当中,定期组织与网络舆情相关的座谈、学术报告,通过专家授课、讨论辨析,引导大学生把加强网络素质统一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切实加强他们的网络道德意识。

2.建立健全高校网络舆情管理机制

(1)提高认识,完善制度

要想管理提升,必须理念先行。当前形势下,高校必须转变观念,首先要在思想上对高校舆情工作进行再认识,充分重视网络舆情。其次要主动了解网络舆情,要组织人员针对高校网络舆情个案进行剖析、总结,分析网络舆情发展的过程和规律,制订针对性强的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诸如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预警制度、队伍建设制度、应急处置制度、追究问责制度等,以规范网络舆情管理的各个环节。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人员保障

建立一支既有过硬的技术水平又有坚定政治信仰的专职高校网络舆情信息监控队伍。一方面要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充分借助网络监控系统、网络搜索引擎等现有技术手段并大力研发新的防控技术。对相关网络信息有针对性地浏览监控,定期对所监控信息进行整理、汇总,形成网络舆情监控分析报告,制订网络舆情警示信息,及时掌握当前师生的舆论信息热点并及时予以引导,消除不良影响。另一方面积极开拓创新、与时俱进,通过搭建贴吧、微信公共号、校友论坛等方式大家关注的社会热点敏感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正面引导,掌控舆论宣传的主动权。还要通过宣传高校师生在学术、科研、竞赛中的新成就,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和优良的校风学风,把高校师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育教学、科研进步等正能量上来,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氛围,抢占网络舆论高地。

3.加大硬件投入力度,做好技术保障

危机管理的关键是预防危机的发生。高校应当了解并研究借鉴国内外较为先进的网络舆情监控技术,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校网络舆情监管系统,成立专门的高校网络舆情监测室,形成分级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捕捉和识别具有较高敏感性和较强倾向性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预测评估,及时做出预警反应,实现对网络舆情安全态势的把握。

总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高校必须脚踏实地,切实转变观念,加强网络舆情管理意识,着力加强和完善舆情管理制度机制,提高管理人员业务技术水平,积极引导学生舆论导向,并加强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主流舆论引导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构建文化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唐涛.网络舆情治理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2]刘彤.网络舆情的传播载体[J].硅谷,2014(12).

[3]方然.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现状与治理模式探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04).

篇7

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长治久安的一项基础性、系统性、战略性工程。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体现了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和现代化方向,是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具体实践;反映了深化平安建设、维稳反恐处突的迫切需要,是驾驭社会治安形势的积极作为;顺应了现代警务的核心理念和改革趋势,是实现警务机制改革的必然途径。

一、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1年公安部全面部署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首次明确路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总体框架,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正式形成。实践以来,各地公安机关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保障防控警力

长期以来,我国的警力处于倒三角状态,使得数量本就不多的警力在治安防控和基层工作中显得更加捉襟见肘。近年来,各地公安机关通过机构改革、部门重组等方式,调整管理体制,精简机关人数,释放机关富余警力充实基层,推动警力下沉,深入推进派出所和社区警务建设,增强一线警力;同时,整合各警种巡防力量,屯警街面,提高街面见警率,变被动警务为主动警务,实现警务前移。

(二)加强硬件投入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需要有基础、装备等硬件的强力支撑,先进的硬件能够规范警务工作,提高警务效率,各地公安机关在政府的财政经费支持下,在硬件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投入。如城市视屏监控系统、公安信息化作战系统、街面警务综合服务站、侦查破案高精尖装备、巡逻车防暴车、民警单警装备等。

(三)坚持信息主导

信息主导警务是现代警务制度的客观要求。信息化警务在各地被不同程度的贯穿到公安工作特别是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工作中,鼓励动员民警收集上报各类情报信息,通过治安监控系统、大情报平台收集的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收集、分析、研判,能及时掌握社会治安动态状况,定期信息预警、信息导警、信息导防,从而实现有效预警、精确打击。

(四)网上网下同控

当今社会是个网络社会,公安机关应统筹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各地公安机关通过街面视频监控、社区警务、街面巡逻防控、行业场所阵地控制等手段管控网下战场的同时,将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着力打造虚拟社会防空网。通过开设“网上公安局”、“网上警务室”、“社区民警QQ群”等警民联系平台,扩大虚拟社会防控触角;强化网络运营商、网站、网吧等单位网络安全管理;加强舆情24小时监控,及时筛选、研判有价值的情报线索,及时开展引导,确保舆情稳定。

(五)发动群防力量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要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构建综治牵头、公安主导、社会参与的群防群治格局。公安机关牢固树立“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理念,充分发动和组织基层治保会、村民小组长、治安中心户等群防群治组织积极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在单位学校指导成立护院队、护厂队、护校队,发动居民区的居民和商业街的商户,积极开展看楼守院、调解纠纷、义务巡防、安全提醒等治安防范工作。

二、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问题与成因

(一)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高

构建多维度的立体化防控体系是一个繁杂的系统工程,公安机关起着主导和纽带作用,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及各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及各种群防群治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但是当前,少数地方党委对此项工作重视程度不高,统筹规划、整体部署不到位,投入不够,推进不力,使得宏观上缺乏有效的制度框架和有力的协调支持。一些部门和组织认识不到位,片面认为治安防控是公安机关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出现安全责任不落实、不愿参与支持配合公安工作的情况。此外,有些地方的群防群治力量薄弱,有的甚至基本虚设或处于瘫痪状态,使得公安机关往往陷于单打独斗的困境。

(二)公安机关警务理念有偏差

受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部分领导和民警在打防理念上还存在认识误区,有的认为治安防控方面的工作有关业务警种和部门都在抓,建设防控体系是搞花架子,作用不大;有的认为破案打击是公安主业,打击易出成绩、防范难见成效;有的认为构建防控体系涉及面广、任务重、周期长、难度大,特别是整合资源难、统筹协调难、推进落实难,公安机关孤军奋战难有作为。另外,运动式打击、设置各种考核性的指标体系等都是基层公安机关构建防控体系的常规做法,多数公安机关很少考虑本地性化的建设方案,而是简单执行上级要求或参考复制其他地方做法。

(三)各警种协作联动不紧密

一些地方各警种、各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和整体联动,在情报信息、警力资源、应急处突、打防管控等方面各行其道。比如,公安机关中与治安防控直接相关联的警力有派出所民警、交警、城区巡逻民警等,这些巡逻防控力量缺乏统筹整合,导致巡防网络不密,既造成警力重置浪费,又出现部分街面场所存在巡防死角等问题;侦查和治安管理部门没有建立打防信息通报交换制度,打击和防范工作脱节;另外,各警种的业务信息由于权限问题,还不能互联互通,造成情报信息重复收集、利用率低等。

(四)信息化运用程度不高

目前,公安科技化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未能得到全面推广及应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部分地区用于治安防控的财政资金紧缺,软硬件建设滞后,无法满足信息化的基本条件;其二,公安机关在加大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物的投入的同时,对警务人员信息化运用技能的培训则显得相对薄弱,而警员由于年龄、学历、知识结构的差异,对治安防控信息化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信息化条件下的警务机制与工作流程的了解则无法满足警务信息化的要求。

三、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思考与建议

(一)社会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根本路径

随着经济社会深刻变革,以公安的有限资源根本无法应对社会的无限治安需求,无法维护日益复杂的社会治安形势。社会化是完善和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必须坚持的路径。首先,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发挥领导统揽全局的核心作用,充分依靠综治部门协调各方的牵头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实施整体规划,加大政策支持、资金投入,调动各方社会资源参与防控体系建设。其次,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各类社会组织、各企事业单位治安综合治理职能,加强协作配合,积极整合社会力量,高效配置防范资源、有序衔接防范机制,大力推进治安防控社会化进程,使治安防控由公安单打独斗变为社会共同管理。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受益、谁出资”原则,打造治安防范共同体,建立安全防范互助资金制度;按照“分类管理、行业自律”原则,指导成立行业治安管理协会,建立等级化管理制度等,推动实现治安管理组织化。再次,发动社会人力资源,创新开展群防群治。过去发动群众以教育宣传的手段、自觉志愿的方式为主,实践证明这些经验和做法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社会治安动态化、信息化、多样化的要求及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迫切需要以创新的思维来抓人力动员工作。社区民警和基层组织除了要继续强调各种社会组织和辖区群众承担治安责任义务的自觉性以外,还要主动作为,大胆创新,发挥市场的推动作用,通过政府统一购买、企事业单位认领、社会组织有偿合作等方式,动员更多的社会人力参与群防群治,推动实现安全服务市场化、治安防范全民化。

(二)信息化是创新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有力支撑

信息主导警务是新形势下提高治安防控效率和效果的客观需要,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公安机关预防和打击犯罪、维护治安稳定、强化社会管理和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技术支撑。做深信息警务,首先要加快信息化建设,动员全警采集,加速信息录入、整合;大力推进治安、交通、消防、出入境等警种基础业务信息系统建设以及复杂场所、特种行业的治安基础信息系统建设;充分挖掘使用海量的指纹图像、交通安防等监控视频数据资源,使用云计算进行智能化处理;依托“公安云”建设和大数据应用,构建“云搜索”、“云指挥”、“云侦控”等深度运用信息化系统,为治安防控体系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其次要推进信息整合,要全面整合警种、社会、单位视频监控资源,将公安指挥中心平台、警务综合信息系统、互联网虚拟社会管理系统、政府各部门联网的信息资源系统和视频监管控系统有机整合,最大限度的开放治安、交通、消防、网监、出入境等警种业务信息系统查询管理权限,形成全警采集、全警应用、全警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第三要推进实战应用,加强警员信息化技术培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系统的强大实战功效,通过警情监控、数据分析,实时对社会治安形势开展研判,研究发案规律、查找防控短板、制定有效措施,做到分色预警、动态布防、精确打击,把有限的警力用在刀刃上,使警力跟着警情走,不断增强警务部署的科学性、打击整治的实效性、巡逻防控的针对性。

(三)一体化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重点内容

集打击、防范、管理、控制于一体,建立一体化的大格局是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的应有之意和重点内容。一体化要求视频监控、路面巡控、社区防控、阵地管控、网络导控、边界堵控一并防控布局,形成全覆盖、全时空、立体化的防控网络。完善视频监控,需要政府加大公共部位视频监控系统建设的投入,鼓励社会单位积极开展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在做好本单位视频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向单位周边辐射。通过织密视频监控网,消除违法犯罪的空间盲点,实现全方位防控;织密路面巡控,积极整合以巡特警、派出所民警为骨干、社会化专职辅助力量为重要组成部分,群防群治力量为补充的街面巡逻资源,逐步完善巡防机制,积极推行网格化巡逻模式,最大限度地屯警街面。强化社区防控,要加强创新社区警务室建设,提升社区治安防范水平,遏制社区可防性案件,解决群众反映问题,同时积极整合群防群治力量,提升社区警务效能,维护辖区治安稳定;加强阵地管控,要求治安民警结合日常检查等工作开展基础信息大采集,及时、全面地将辖区内场所、行业、人员等基础信息采集入系统;构建网络导控,要求治安民警与网安部门密切配合,全面落实实名登记措施,加大舆情引导及舆情监控,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严密边界堵控,要求各地公安机关结合地方路网现状,对各级公安检查站、卡点建设进行科学规划设置,构筑治安屏障,提高查缉管控能力。

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是公安工作的基础工程,也是重点难点工程。公安机关要不断摸索方法、创新机制,才能使防控工作适应多变的社会治安环境。要通过改革,健全点线面结合、网上网下结合、人防物防技防结合、打防管控结合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进一步增强防控体系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效性,实现防控全时空、全天候、全覆盖。

篇8

根据市、区疫情防控应急指挥部的安排和部署,区商务局疫情防控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抓好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农贸市场的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协助相关部门抓好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工作,指导督促区本级储备商品的冷库落实进货查验、追溯管理、环境消杀、从业人员防护等疫情防控要求。接受区防控应急指挥部安排的其它工作。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迅速传达部署

1月19日,局党组召开疫情防控专题工作会议,及时传达1月14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电视电话会、1月15号国家卫健委电视电话会、1月14日全省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1月14日全市疫情防控电视电话会议以及1月16日、18日全区疫情防控工作会议精神,并对疫情防控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根据中央、省、市、区疫情防控专题会议精神及市疫情防控应急综合指挥部《关于从严落实春节前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区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应急综合指挥部工作方案》的要求,研究制定《区商务局关于商务领域重点场所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方案(修订)》,调整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重点,细化岗位职责和包保责任。

(二)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

加大疫情防控常态化宣传力度,深入市场进行疫情防控宣传,做好市场消费的正面引导,通过拉横幅标语、现场知识普及、播放防疫宣传音频等方式,提高市场经营商户及消费者自身防控意识。同时组织辖区内各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印发张贴《商超、农贸市场疫情防控指南十条》,将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和要求传达宣传贯彻到位。

(三)落实主体责任,强化督查指导

成立四个小组,督促市场主体落实防控责任。指导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农贸市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要求在入口处设置提示牌,张贴健康码图识,定时进行全面消毒、通风,服务人员每日体温测量正常并佩戴口罩方可上岗;所有人员健康码和体温检测正常、佩戴口罩方可进入。对市场主体的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明查暗访,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做到管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盲区。

(四)深入包保社区,联系服务群众

为做好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抽调3名人员前往包保的街道政务新区社区,开展疫情防控包保工作。积极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开展肺炎疫情防控知识宣传,为进出社区人员测量体温,对返乡人员进行摸排登记上报,同时配合社区工作人员做好公共场所消毒等其他防疫工作。

(五)协调防疫物资,确保防控安全

篇9

大数据是一种在类型繁多、数量庞大的多样化数据中进行的信息快速提取的技术和思维。2008年“谷歌预测流感”就是使用了大数据思维中的相关思维。通过对“咳嗽”、“发烧”等关键词的监测以及对相关地区的关注,研究人员发现搜索流感信息的人数与实际患病人数之间存在密切关联。相应的关键词密度越高、出现越频繁,该地区暴发流感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2009年,谷歌较为准确地预测了甲型H1N1流感的暴发,相比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还要早1-2周的时间。传统管理流程是出现问题―逻辑分析―找出因果关系―提出解决方案的事后“救火”模式,而大数据思维战略下的管理流程则是搜集数据―量化分析―找出相关关系―提出优化方案的正向思维模式。

在一切皆可量化的今天,人和物的所有轨迹都可以被记录下来。这些数据既有结构化数据,又有文本、音频、图片、视频等非结构化数据。通过对海量数据的交换、整合和分析,可以发现新的知识,创造新的价值。一国所拥有数据的规模及运用数据的能力,将成为未来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大数据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大数据时代,整个社会的话语主导权呈现多元化和扁平化趋势。与之相伴的,就是社会事件的多方位、多维度表达,对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

篇10

1.网络媒体顺势整合改版。

今年6月,新华社推出新版客户端,其设计充分考虑到了移动传播特性,经过重新设计的界面,操作便捷、运行流畅。其中,客户端的苹果手表版,成为其改版的一大亮点。随后,新华网全新改版的消息再次引发新闻界的讨论,舆论普遍认为,这是新华网从传统网络媒体走向移动新媒体的新历程。无论是PC门户还是手机界面,信息传播从“桌面”移到“指尖”的趋势逐渐清晰。与此同时,地方媒体闻风而动,广西新闻网借力微信、微博、微视频三微平台,力推新闻的私人定制功能,成为地方新闻媒体改版趋势的代表。

2.“今日头条”的定向推送。

2014年11月,由腾讯科技与人民大学共同的移动媒体趋势报告中提到,近半数用户使用移动终端每天超过3小时。近七成用户更多使用移动终端阅读新闻资讯,而依赖电脑看新闻的用户不到一成,近八成用户会在社交平台分享新闻。以“今日头条”为例,这款基于数据挖掘的推荐引擎产品,正是利用了网民的社交化阅读习惯,以大数据的分析方法,精准判断每个用户的兴趣、位置等,从而进行精准的阅读内容推荐。其运营团队正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充分迎合信息传播特征,满足受众对信息的个性化需求。

3.几大商业门户的移动战略。

与传统新闻门户网站相比,商业网站向移动端布局的脚步要早得多。从2012年开始,新浪便提出了布局移动互联网的路线图――内容+社交。同年,搜狐也提出了自己的移动互联网战略构想――利用自身在媒体领域的竞争力,以 B2B2C 的移动新闻客户端为发力点,间接带动手机搜狐、微视频、搜狐微博等无线产品的普及。2013年开年,以百度、阿里、腾讯为代表的网络巨头,通过兼并、开发移动应用程序等方式,加快在移动端的跑马圈地。

4.专业媒体人转战自媒体。

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为自媒体的兴起提供了土壤,一批专业的传统媒体人争相投身于自媒体的浪潮中。以当下知名的微信公众号“罗辑思维”为例,创始人罗振宇曾经担任央视《经济与法》、《对话》等栏目制片人,后做过多年的自由媒体人,公众号“罗辑思维”以典型的“罗氏”脱口秀风格,以微传播形式,深受80、90后群体欢迎。与罗振宇的经历相仿,曾就职于FT中文网专栏作家程苓峰、《中国企业家》杂志的申音、新浪地方站的朱晓鸣等一批优秀媒体人,已经成为自媒体领域的佼佼者。

二、传统PC势头持续走低的因素探析

1.移动互联网的冲击。

从几处典型的信息传播新变化来看:通讯技术由1G提升至4G、个人空间由博客发展至微博、网络交流工具由QQ发展到微信……网络信息传播逐渐呈现“微”渗透,但各平台的综合社交能力却得到了很大提升。种种表现均预示着,传统PC的信息传播式微,移动互联时代来临。据第36次全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今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占中国网民总数的88.9%。另一项数据来自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统计:2015年前3月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规模超8.99亿。而从市场直观表现来看,传统PC(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滑,取而代之的是以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通讯设备的出货率不断提升。

2.上网人群特征驱动。

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网民获取信息的时间及方式趋于零散化,移动终端恰好为网民的碎片化阅读提供了条件。同时,网民的年轻化特征,使新的传播技术及形式的普及可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据第35次CNNIC报告数据显示,我国网民主要集中于10-39岁这一年龄段。该群体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于传播技术及设备属于“技术控”,然而对于传播内容又属于“速食主义”,因此,移动设备与移动技术契合了他们随时随地阅读及社交的网络习惯。

3.自由表达的新诉求。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凸显,网络已经成了民众宣泄情绪的主要阵地,也为舆论乱象提供了土壤。由于网络乱象的不断滋生,国家开始集中精力整顿规范当前的网络环境。但由于个别地区矫枉过正,或打着“清网行动”的旗号打压对自己不利的声音,传统的意见表达平台(如QQ群、贴吧、论坛等)逐渐被边缘化,网民只能将诉求表达寄希望于新的传播载体(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同时,对于一些社会事件或现象的解读,往往大V的评论要比媒体的评论更具影响力,草根化的网络表达更符合自媒体传播的新特征。

4.传统网媒信息滞后。

从之前的传统媒体往往落后于网络媒体一步,到现在网络媒体常常落后于自媒体一步,信息传播的格局不断被打破。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公民记者”的概念不断强化,网民随时播报的热情不断上扬,在实际的信息播报中,网络媒体跟着自媒体跑的情况频频上演。对于突发的社会事件,自媒体为身处现场的网民提供了多种报道方式,网民仅通过一部手机就可以实现文字、视频、图片、音频等全程直播。特别是一大批具有媒体经验的媒体人转战自媒体后,使自媒体对于突发事件的播报更具专业水准。同时,网络媒体也会常常关注自媒体动态,从中寻找线索。在媒体融合的大趋势下,传统网络媒体的自媒体倾向愈发明显。

5.传统PC自身局限。

网民阅读习惯的改变,使传统PC的发展困难重重。从现实应用来看,网民可以轻松地通过手机实现信息获取及社交,而传统PC则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日常工作及数据处理。另外,PC互联网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网络基础及使用成本的要求,在许多三线及以下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未能达到要求,PC端接入率极低。市场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唯一工具,而另有35%的人群手机是他们上网的主要工具。同时,三线及以下和农村会成为移动互联网的有力增长点,PC互联网由此损失一大批潜在市场。

三、后PC时代舆情工作该如何应变

1.培养“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

后PC时代,网络舆情呈现出新特征,面对自媒体“场境”下的舆情裂变,各级政府在舆情处置上更需要与时俱进。所谓的“移动互联网+舆情”思维,不仅表现在集中关注舆情在自媒体中发酵及演化表象,更应体现在运用移动互联网思维进行形象维护及舆情处置上。首先,要学会运用各类移动互联平台与网民交流,实现信息上的平衡;其次,及时从碎片化的网言网语中体察民情,洞悉民意,提前发现潜在舆情危机;再次,要学会利用自媒体的传播优势与社会发动功能,积极打造正面舆论形象。眼下,各地政府对“三微”(微博、微信、微视频)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实际上正是主动拥抱移动互联时代的最好体现。

2.利用大数据分析模型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可以实现区域舆情预测、预防及预警。后PC时代下海量信息的时时生成,使用户数据更加具有可追溯性、把握性和分析性。通过对历史及现实数据的科学建模,从中总结舆情发生、发酵及演化规律,可以有效预防常规舆情的爆发。而对于突发性舆情事件,也可以通过数据分析,研判其走向,有效化解次生舆情危机。同时,应树立数据就是民意的意识,通过对网民随时随地所的网络言论进行监测,可以及时的把握民众诉求、观点意见甚至是舆情的扩散范围,掌握这些维度,舆情处置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3.加强智库建设做好处置保障。

舆情智库好比是舆情处置的后勤保障,是保证舆情处置机动性、灵活性、实效性的基础,也是对舆情大数据应用的有效补充。智库建设应本着立体构建思路,既要满足全面性原则,又要充分照顾到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积累舆情事件的相关数据及处置经验,形成专业智库供管理部门进行决策分析。与智库相匹配的,是对智库团队的建设。各地可以在舆情队伍基础上,建立一支专业智库维护、分析、研判的智囊团队,从而达到智库建设与实际舆情处置的有机结合。

篇11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人们传达信息的方式。网络舆论也已经成为社会舆论中比较强大的群体,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电力行业作为接受群体比较多的行业在社会上的影响比较大,在社会上的矛盾也比较多。在电力行业发展中如何做好社会舆论是其发展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1 电力行业网络舆论发展的现状

1.1 信息由单向向双向发展

在传统的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比较单一,受众接受信息也比较被动。网络的传播为社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公开的平台,实现了点对点之间的传输。通过网络的形式更多的受众可以接受到相应的信息,还可以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反馈[1]。在社会群众更多的参与下,可以让舆论变得更加的多元、多样化。通过网络的形式每个人都可以是信息的采集者、编辑者,使得信息的传播变得十分便利,人们可以在随时随地自己身边的信息,使得人们更好地接受信息。

1.2 信息传播更加速度、引导有难度

传统媒体的发展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点对点,但是通过网络的形式可以实现网络传播的速度化,使得信息的传播受众更多,也更加的多元化。在网络传播一般是非实名制的,这样就使得信息的传播存在一定的隐秘性,这样也就使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很难甄别其真伪。在传统媒体中信息的传播受众一般是不能进行干预的,信息传播的是什么,受众就被动的接受什么信息。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受众可以随时自己看到、听到的信息,不再是处于被动的地位。网络成为信息的海洋。这样就导致信息在很大程度上比较难以引导。

2 网络舆情在转型期电力企业应对策略

2.1 增强观念意识

在电力企业发展要想更好地应对网络舆论的发展,首先要对网络舆论的特点以及传播规律进行了解,并能够在观念上加强对其认识。要能够认识到网络舆论信息的敏感,要能够对信息所具有的政治性有一定的敏感程度,才能够真正认识到信息的本质,这是在电力企业发展中做好舆论工作的重要前提[2]。另外要意识到信息发展的态势,对事物发展情况有一定的认识,这样就能够掌握控制舆论的主动权。最后还要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的处理,这样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加强信息传播的速度、准确性

处理网络舆论的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应对突发信息能够及时的处理,能够在黄金时间内处理好舆论发展的导向。随着网络的发展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信息的者,人们在看到信息之后可能在几分钟之后就会网络上进行,信息一经网络在1个小时之内就可能成为热议的话题。网络的传播以及相应速度如此之快,这就要求电力企业在发展中要做好对网络舆论的引导[3]。相关部门在发现有什么不好的舆论要能够在黄金时间内进行处理,让舆论及时的停止。此外,相关部门还要通过官方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校正,从而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2.3 及时甄别信息真假

在电力企业发展中要及时的了解在网络中的有自身的一些舆论,做到能够及时发现不良舆论的出现,此外,电力企业还要建立专门相关部门对网络舆论进行甄别,要能够及时发现损害自身利益的一些言论。在网络舆论中有些信息可能是真实的,但是有些信息就是虚假的新闻。在网络中由于存在匿名性,这样就使得在网络中出现的舆论可能是一些无中生有的事情,这就需要电力企业的相关部门对这部分信息进行处理。针对这些网络舆论分析其存在的意图以及影响范围。还要了解这种舆论信息可能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对这些网络舆论进行及时的处理,以便更好的遏制这种不良的信息。特别是在网络中有一些信息是出于个人原因,但是能够引起网民的共鸣,这种信息一定要重视处理。

2.4 完善管理制度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在典礼企业发展中应该建立独立的网络舆论监督机制,以便能够及时发现在网络中的舆论信息,及时的对不良信息进行了解、分析。更好地掌握网络舆论的主动权,在最大程度上减少对电力企业自身发展的影响,以免使得不良的网络舆论造成大范围的影响,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失[4]。此外,还要能够对网络舆论进行地分级,将比较严重、影响范围比较广的网络信息列为重大等级的信息,在对网络舆论进行处理时着重处理这样危害性比较大的网络舆论信息,以便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向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2.5 善于引导网络舆论的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人利用网络来进行交流信息,一味地控制网络舆论的发展是不现实的,为此,只有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使得舆论向电力企业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在电力企业舆论发展中要做到能够树立新的引导网络舆论的观念,要摒弃传统的对不良信息进行封锁的观念,要转变为对不良信息进行客观的分析如果是真实的就可以进行传播,以便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网络信息时代一定要做到在电力企业中如果有不良的事件发生一定要做到及时的进行公布,不要试图隐瞒欺骗广大人民群众。网络舆论的传播速度决定了网络舆论的影响力。为此,电力企业一定要能够掌握足够的主导权,在事情发生之后能够在第一时间让社会大众了解到事情的具体情况,提升自身形象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3 结束语

信息时代的发展,使得互联网的使用成为一种趋势,在电力企业发展中要能够意识到网络舆论对其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发展中更新网络舆论的意识,更好地引导网络舆论向自身有利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白学民.浅析电力网络舆情的预防及处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6:165.

[2]李国佳,郭鸿奇.新媒体下电力行业网络舆情的引导[J].新闻传播,2015,19:98-99.

篇12

古书院矿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中,以“天网”工程为依托,共投资400余万元建成了矿区视频监控系统和监控指挥中心,安装了113个视频监控探头和4个智能卡口系统,全天侯对企业的办公区、工业区、居民区和易发案地段等进行监控,大大提高了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为治安防控安上了“千里眼”。以“地网”整合为基础,构建起了以“管防控一体、人技物配套、点线面结合、专兼群联防”为主要特征的“五张防控网”。一是采取固定与流动、机动和徒步相结合的方式,屯警街面,加强巡逻,筑牢了街面治安防控网;二是实行公安保卫、社区居委、物业治安“三位一体”的联防联控模式,专群结合,联防互动,筑牢了社区治安防控网;三是严格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公安督导、单位负责”的原则,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筑牢了单位治安防控网;四是在矿区学校专门设立“校园警务室”,加强执勤保卫和交通疏导,筑牢了校园治安防控网;五是积极加强与周边农村的协调、与周边公安机关的协作,筑牢了周边治安防控网,为治安防控扎紧“篱笆墙”。以“三个管控”为重点,强化对重点人员的管控,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管控严”;强化对民爆物品的管控,狠抓民爆物品的运输、存储、使用、领退等各环节的管理,确保了“不流失、不流入、不炸响”;强化对重点场所的管控,突出对供水、供电、供气等重点部位的管理,实现了“无破坏、无案件、无事故”的目标,为治安防控加上“保险锁”。

二、抢占制高点,汇集“大情报”,实现舆情汇集信息化

按照“预防在先、发现在早、控制得住、化解得了”的要求,古书院矿建立了信息畅通、反应灵敏、快速传递、正确研判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在信息汇集上,通过企业保卫科、办、社区居委会、退管中心、人力资源部、纪委、宣传部等部门,将信息收集的触角延伸到了各个领域、各个单位和各个群体, 及时全面了解生产经营、改革改制、社情民意、舆论导向等方面的信息。在分析研判上,古书院矿实行每月研判、季度研判、专题研判相结合的方式,采取初步判别、深入分析、综合研判、及时处理的程序,针对信息的重要程度,对信息进行黄色、橙色、红色三级预警,分别作出应急处理。比如,通过各种渠道,在获取退休职工矽肺病、计生影响升级、员工转岗分流等可能引发的动态信息后,及时研究制定应对方案,发挥综治职能部门整体联动作用,深入群众做好思想稳定工作,避免了集体访、越级访的发生。

三、把握关键点,开展“大调解”,实现矛盾排查网络化

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上,古书院矿重点采取了两大网络排查法和三级联动化解法。两大网络指基层区队矛盾排查网络和居民社区矛盾排查网络,基层区队矛盾排查网络由各基层单位科队长、党支部书记任组长,单位民调员为成员;居民小区矛盾排查网络由居民片区长任组长,楼长、单元长为成员,全矿共建立49个民调小组总计563名民调员。民调小组通过定期排查与集中排查,普遍排查与重点排查,重大节日期间实施“日排查、零报告”制度,及时发现苗头性矛盾纠纷,做到了有效预防。在三级联动化解矛盾纠纷方面,古书院矿成立了专门的“民调厅”,创新拓展民事纠纷调解、职能部门调解、公安保卫调解相结合的“三级联动”调解法,采取“首接负责、矛盾甄别、归口调处、合力攻坚、跟进回访”“五步走”的方式妥善化解矛盾纠纷,保证矛盾纠纷有人问、有人管、有人调。

四、突出支撑点,实施“大快反”,实现应急处置高效化

古书院矿在突发事件、事故灾害的应急应对上,建立健全了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功能齐全、动作高效的应急处置“大快反”格局。一是健全完善应急预案。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古书院矿应急快速反应处置实施办法》,成立了指挥部,明确工作职责,完善了包括重大火灾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等在内的19项专项应急处置预案和治安警戒、物资保障、通讯保障、应急队伍保障等专项保障预案。二是妥善处置突发事件。一次,矿区施工工地因劳务纠纷,农民工张某爬上15层楼高的塔吊,扬言得不到妥善解决就要跳楼。矿指挥部立即下达指令,快速集结相关部门,及时做好治安警戒,迅速疏导围观群众,积极与当事人进行对话,15分钟后攀爬塔吊人员安全返回地面,使一场可能引发的恶性事件得到避免,进一步检验了应急队伍在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五、寻求切入点,进行“大接访”,实现诉求表达畅通化

古书院矿认真坚持部门走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稳民心、顺民心、暖民心,维护了矿区的和谐稳定。在部门走访方面,公安保卫对重点人口开展了走访慰问活动,人力资源部开展了部门负责人接访活动,团委对弱势群体开展了志愿服务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及时疏导心理,开展人文关怀,稳定了民心。在主动约访方面,古书院矿办按照诉求人填写的约访通知单,与矿领导及时沟通,共同约定接待时间,不让群众跑冤枉路,对群众提出的诉求不回避,不推诿,不敷衍,受到了员工群众的认可。在带案下访方面,古书院矿职能部门变上访为下访,主动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加强教育引导,有效避免了各类集体访和越级访的发生。

六、对照基准点,实施“大评估”,实现风险防范科学化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