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2-06-01 22:06: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学课前预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学课前预习论文

篇1

【关键词】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

古人讲究“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作为一项重要目标提出。预习在整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讲课要备课,学生上课也要备学,这就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这样解释预习:“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显然,预习是学生主动的课前学习行为。我校开展的“以学定教生本课堂模式”探索也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准备。也为老师的以学定教提供依据和参考。

可是,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尝试后,我发现学生的课前预习虽然每天都在进行着,但是收效甚微,没有达到预习的真正目的,是“伪预习”。那么,怎样使学生的预习有效呢?我这个学期在班级针对预习出现的问题开展实践,着力于探索出提高学生预习有效性的策略。

课前预习,是学生在课堂学习前对要学的知识有个大体了解,找疑点,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听课,通过课堂上的讨论,学习掌握新知。预习有利于提高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习惯,所以它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一环。

我所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处在第二学段,我注意到现行三年级教材结论性的东西越来越少,启发性的语言越来越多,留给学生的空间越来越大,这些优势都有利于学生课前预习。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连贯性,预习内容是所学新知识的先导和基础,所学知识是它的延伸和发展。通过预习活动,学生可熟悉、掌握一些旧有的知识,初步认识知识的构架和网络,为完成由旧到新、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的知识迁移奠定基础。所以预习单的设计尤为重要

预习单设计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找到知识的连接点,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和思维。通过预习,教师应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怎样学会的,还有哪些疑问,切实体现预习的效能。

一、 预习兴趣培养。

(一)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统计》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会收集日常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对数据整理和分析,然后制成统计表,再依据统计表更好地制定决策提供依据和建议。那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如让学生统计自己感兴趣的同学们的身高、体重或爱吃的水果、喜欢的学习科目等。要求自己做出数据统计图(表)等。里有导学单帮助学生经历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描述和分析统计结果。然后到课堂上来和老师同学交流,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的是怎样制表和分析数据。注重对不确定性和可能性的体验,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去体验,给学生创设探索和猜测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结合现实背景的问题情景,帮助学生把握平均数的意义,通过实例,加深对平均数特点的理解,重视对平均数的实际应用,充分提供互相合作、互相交流的空间,整合知识内容,重视统计与其他知识的联系,统计与计算的结合,统计与图形的结合统计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再如:在教学方向与位置这个单元中《简单的路线图》一课的预习单时,设计一个综合实践应用,要求学生邀请家长参与完成从家庭到学校或其他地点的路线图,并描述路线图。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1)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2)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再如 “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二、 预习内容设计。

(1)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

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2)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在教学平行和相交中的认识平行时,预习单布置的预习任务是:拿两根小棒,从高处落下,观察落下后两个小棒的位置关系,如果不小心把其中的一根小棒落到地上,那么桌面上的小棒和地面上的小棒又是怎样的关系?你仔细阅读书中的知识,然后把你的疑惑提出来。在课堂上,首先用两根小棒演示了一遍,小棒都落在桌面上,这两个小棒是什么关系呢?你能说说你昨天在家演示时碰到的情况吗?由于经过了预习,学生能较快的弄清在同一个平面内是什么意思,弄清怎样的两条直线是互相平行的,而本节课的重点就在怎样画平行线。

(3)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a、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b、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c、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d、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e、 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三、 预习方法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我在寻找解决预习有效性的策略过程中,学习到了

“四步”预习法,我在班级尝试推广收到较好效果。

一读:要求学生读课本,了解将要学习什么,从教材的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试着回答教材中提出的问题,从整体上了解新知,读懂教材上的结论,把重要的概念、结论画出来。

二思:让学生思考例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想新授知识与哪些旧知识有联系,有怎样的联系。例如预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后,学生感知到小数大小的比较与整数大小比较有联系。又如指导预习“积的变化规律”,让学生思考怎样验证这一规律,回想这一规律以前运用过吗?通过系列思考,发挥预习功能。

三练:学生经过预习,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可以检验预习效果。这样既能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又能让教师发现学生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四问:预习时,要求学生提出问题,所提问题可以是在“读、思、练”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也可以是学生由将学习内容引发的疑问。在预习中不断引导学生质疑,引发对新问题的思考,使学生感知到问题的存在,逐步形成问题意识。

预习指导要注重过程,让学生在预习中达成对问题“感性——理性”或“理性——理性”的提升。

四、 预习效果评价。

篇2

一、语文教学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过程中出现的误区

1.不顾语文学科的特点盲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不求实效、只玩花样、流于形式等问题。语文教学主要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就是要求学生背诵、记忆、理解、掌握并加以运用,它注重的是学生对文字的理解、感悟和积累。如果学生丢掉课本抛弃语言专心看精美的课件和课文的背景资料,显然这是违反语文学科的特点,也违背以认识教材为基础的语文学习规律。语文的教育不仅仅只是语言教育,还跟人文教育相关。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教材中丰富的文学资源可以得到培养,如果只追求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的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对段落结构、逻辑关系、课文词语等作出形象的解释,用这种方法让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在含义,这并不能够达到学生对文学的感悟,产生人文的熏陶和情感的共鸣。这就成了知识的死板灌输,让语文教学停留在汉语教学阶段,这无疑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失误。

2.注重教师的个体行文,属于变相的“满堂灌”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的出发点是利用信息化带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以提高教学质量。然而,就当前多数语文信息化教学实践来看,整合仅仅只在教师个体上体现,认为这种做法并没有与学生有太大的关系,忽视调动学生的群体参与性,把整合理解为运用多媒体演示教学。如果在语文课上教师只是仅仅在台上点击鼠标,按部就班地把设计好的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在美妙的音乐的伴奏下仰望大屏幕,听着著名播音员的朗读,欣赏着事先设计好的精美的图画,这种做法跟以往所批判的满堂灌教学方式有何本质区别呢?

3.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过程中角色定位的误区。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过程中,有些教学者无法分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到底以谁为主的问题。过分注重多媒体的作用使得语文教师往往把过多的精力放到了语文教学的多媒体制作上。没有正确认识多媒体的辅助地位,将其功能过于夸大化,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正确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策略

1.要辩证的看待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教学成绩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过分的寄希望于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是不合理的。因为语文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传统教学方式更是有其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的。要明确整合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途径,但不是彻底改变学生学习语文的模式;语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项工作,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才能总结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更多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的反应,把教学重心聚焦到课堂上。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启发与点拨、归纳与延伸是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包含了师生心灵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精神上的交流,而这种交流、碰撞与沟通都是以师生的双边对话为前提的,因此,教师必须有潜意识地创设学生“说”的环境。

2.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虽然说是一种未来发展的趋势,但并不是说信息技术可以完全的取代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当前条件下,缺乏人文性、缺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信息技术本身致命的缺陷,对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明显不如传统教学。因此,信息技术的使用必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辅工具,应该根据语文课程的形式、内容、目标设计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和提供相应的课文背景信息,绝不能因为信息技术的使用而改变语文的教学常规,那样的话就会脱离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了

3.结合学生的学习环境进行语文课件的设置。计算机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与地位是工具,和教科书一样,具有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它与其它工具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我们教师不应只满足于将它作为一种“新鲜事物”,而应从本学科的角度出发,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在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的基础上,亲自设计、编写高质量的课件。因为教学风格不同、教学对象不同、教学艺术不同,即使一个教学软件是非常优秀,也未必适用于所有的教师。因此,我们教师特别是于青年教师,在掌握信息技术基本利用技术的同时,掌握多媒体课件的编写是非常必要的,将现代教育技术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信息技术教学所选用材料的内容和形式,不但要与各个不同的语言环境相符合,还要与整节课教学的总背景相吻合,从而使教学的内容与效果,应用的形式与艺术内容有机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把握课文内容,对内容进行整体感悟的同时提高审美情趣,鉴赏能力等综合素养。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而现代化必须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我们在热衷于信息技术使用的同时也要冷静,忌盲目,不能忽略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和传统的教学规律,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点,使现代信息技术下的语文教学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下去。

篇3

传统教学中课前预习的目的仅仅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基本技能的训练。而新课改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课前预习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教学改革。课前尝试性作业,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不等于课前预习,在传统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一、“数与代数”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针对这个领域的教学,建议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用多种算法解答所提数学问题,再对比算式发现数学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例如:针对“谁的得分高”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

(1)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你的理由是什么?写下来。(2)先列出横式再用竖式算一算,他们分别得了多少分?到底谁获胜?(3)你的提醒是什么?你的发现是什么?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由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活动(套圈比赛)引入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说一说从表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培养了学生读表、了解、收集数学信息的能力。“猜一猜,他们谁获胜了?”意在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并激发笔算的欲望。对于100以内3个两位数的连加运算,要求学生有几种方法就写几种,体现算法多样化。再让学生把自己在计算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写下来,等班级交流时与同学分享,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100以内数的连加的计算方法。

二、“空间与图形”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布置的课前尝试性作业,通过学生的自主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地生成新知。例如:教学“折一折,做一做”,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照样子,做一做。(2)看一看,想一想,你剪出的这件小衣服的左边和右边,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3)在你的生活中,找一找这样的图案。

本次作业设计我先让学生照样子自己剪对称图形,直观感受轴对称现象,再通过观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拓展到课外去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三、“统计与概率”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将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能根据统计结果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在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他感兴趣的数据,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怎样收集和整理数据。例如:“评选吉祥物”这一课,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阅读课本“评选吉祥物”,说一说淘气和笑笑是用什么方法记录调查数据的。(2)怎样做才能知道班内同学最喜欢黑板上的什么动物?

(3)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把喜欢每种动物的人数记录下来呢?

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一领域内容,生活中学生缺乏收集和整理数据的经验。我设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主要是引导学生先去思考如何收集和整理数据,为课堂上收集和整理数据做好准备。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低学段中,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在布置课前尝试性作业时就要侧重于让学生联系生活动手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班级旧物市场”时,课前尝试性作业是:(1)自己阅读课本86页和87页,说一说你读到了什么。(2)如果我们班也组织一次旧物交换活动,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分组好?组内人员应该怎样分工?废旧物品应该怎样定价?开展旧物市场的场地又应该怎样布置呢?

我先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目的是在了解班级旧物交换活动是怎么回事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教材的能力,紧接着出示了四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对如何搞这个活动的看法。在家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还可以去市场实地考察,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

总之,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教师只要布置给学生有效的课前尝试性作业,并给予方法的指导、训练,使学生学会预习,并逐步形成“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能力,不仅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有利于教师教学效率的提高。

篇4

要提高课堂效率,设计好课前尝试性作业是至关重要的,它可以引领着学生探究、交流、质疑,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对学习的需求,便于因材施教。课前尝试性作业,是教师在向学生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所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它和课前预习不同,它在传统的预习的基础上,拓展了内容,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学生在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实践、讨论、交流与合作,培养了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了他们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自身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了课前尝试性作业的设计、检查、反馈和评价等方法,从而提高了小学数学课前尝试性作业的有效性。

一、小学数学课前尝试作业设计策略

小学数学教材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分为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四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应该采取不同策略设计不同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进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前尝试性作业的有效性。

1.“数与代数”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在这一领域设计课前尝试性作业要重在通过引领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去发现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用多种算法解答所提数学问题,再对比算式发现算式中存在的数学规律,最后运用规律进行尝试练习。

2.“空间与图形”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空间与图形”重在设计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的作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吸引学生眼球。学生在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不断生成新知,然后在老师的点拨下,以及在和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

3.“统计与概率”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设计这块内容的课前尝试性作业时,要侧重于让学生去收集和整理他们生活中最感兴趣的数据,在课堂上老师着重教学如何分析数据。

4.“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设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布置时,则重点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动手实践,思考和解决问题。

二、课前尝试性作业布置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布置在布置时间方面我们目前主要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在新课前一天布置,一般以家庭作业的方式完成;另一种是课堂上布置,当堂完成,即课上先布置5-10分钟的自学,随后交流反馈自学情况。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穿插使用。在完成方法设置上,我们主要采用教师指导、家长辅导、同伴互助。

三、课前尝试性作业的检查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检查方式一般采用普查和抽查相结合两种方式。普查,即全员检查。一般用在开学初,重在培养认真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习惯;抽查,即随机抽一组检查。不管是哪种方式,课前老师都要提前检查,并在课前2分钟对检查情况做评价。评价主要三看:一看学生是否认真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二看学生主要存在哪些不懂的问题;三看好中差学生对不同层次问题的思考。

四、课前尝试性作业的课堂展示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反馈方式,我们根据布置的时间灵活调整。课堂完成的,采用随堂反馈,即组织学生在完成的基础上,先在小组内交流质疑,再在全班交流汇报。课前完成的,采用先检查了解作业中的问题,对照问题对教学预设进行修改,重点针对学生的困惑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交流质疑和教师点拨。

五、课前尝试性作业的评价方式

课前尝试性作业是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探索的活动。在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过程中,每个学生都形成了自己不同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造交流平台,给予学生展示表现的机会。

教师对坚持认真完成课前尝试性作业的学生,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作业,在作业上画上激励符号给予肯定,并请这些学生在班级里介绍这些见解,定期评价学生的课前尝试性作业,让课前尝试性作业成为学生最喜欢的作业。

在实现课前尝试性作业有效性的^程中,从作业的设置、检查、反馈到评价,都要提出明确的操作要求,对每位学生每次的课前尝试性作业都要有检查、评价,从制度上保证每次作业的质量。大多数学生通过课前尝试性作业初步探究要学习的新知,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了积极主动的预习态度,为新授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实现了小学数学课前尝试行作业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学会尝试是当代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J]. 教育探索,2003(6).

[2]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李炳亭. 高效课堂22条.

篇5

高等数学是理、工科院校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作为一门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应用性是其固有的特点,通过高等数学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严谨的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而且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科学研究所必需。然而,近几年来,随着高校招生量的不断扩大,学生素质基本呈下滑趋势,大多数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感到困难,为提高教学质量,针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已成为教学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间题。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高等数学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改进高等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了探索。

一、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方法

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针对性、体现应用性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根据专业特点,学生特点,打破刚,案的框框,调整教学内容,合理做出取舍、补充,便于因材施教。比如,一开始就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学习意义,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和作用,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教师备课时要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确定好重点内容、难点内容,分析知识点的背景及来拢去脉,分析教学内容对学生知识结构、技能训练、发展能力的作用。教师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要深人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心理特点,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感受内容,分清授课内容的主次、轻重、缓急,从而避免全面开花,有利于改变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状况。

2.改进教学方法,尝试教学方法多样性

好的教学方法不是唯一的,只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就可以尝试多样性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避免千“课”一律,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将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积极状态,使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起来。

突出“启发”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围绕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做文章,利用高等数学特有的逻辑性,用“讲”来引导、启发、组织和激发学生的“学”,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去积极的思考。

善于“对比”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掌握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抓住高等数学中的各种矛盾(例:数与形、常量与变量、微分与积分等)做文章,采用对比法教学。另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新旧知识的对比、正确与错误的对比、公式间的对比、不同解题方法之间的对比等

加强“直观”教学,对于高等数学中抽象、复杂的理论和思想方法,教师应尽量运用猜想、画图、类比等直观性教学法,使其直观化、简单化,让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比如,常用的“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方法,我们就可以这样来类比,地球表面是一个球面,但为什么我们平常看到的却是平面呢?其实这就是局部“以直代曲”。这样就给学生一个具体的可供想象的空间,不仅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而且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把握教学规律,完善课堂教学步骤

教学步骤是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可操作性的。数学课堂教学的步骤是教师通过优化整和各种教学方法、策略,把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地融人到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形成的。一般地,教学的过程可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复习导人,结合学生基础和特点,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及时进行复习。复习的方式可采用提问学生、师生协作或者教师以最简洁的语言总结等。

良好的开端是课堂有效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要选好要教授内容的切人点,抓住每一个机会,创设学生愿意学习新知识的可教学时刻。教师通过挖掘数学教材中的潜在知识,把数学学习任务抛锚在为未来生活和工作做好准备的任务或问题中,通过几句点拨,几笔勾画,理清知识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打开学生的眼界。

2.教师精讲示范,再现主要的教学内容

教师精讲内容时,能理清要点,用严密的数学语言把主要内容概念化、系统化、结构化,能结合学生的实际,灵活地使用大脑中的典型题进行例题的示范讲解。实验证明教师讲解自己编的题,能较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对书上例题大部分可略讲,引导学生把书上例题当成参考,当学生遇到不会做的题时,再回到书上,参考或模仿例题的解题思路和步骤。

3.组织学生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也是教学步骤中的主要环节,占用课堂大量的时间。因为学生的数学基础差别较大,所以笔者在组织的学生课堂练习中尝试了一些有效练习的方法和策略,其中,在黑板上写出已做完的练习题的解答过程,即练习题题解,获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4.简单回顾与总结,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篇6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0(c)-0123-01

1 翻转课堂的特征

翻转课堂中,学生可以进行自我知识延伸,可以在网络资源中获取自己所需的知识,学生是这个课堂的主角,但并非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应成为学生便捷地获取资源、利用资源、处理信息、应用知识到真实情境中的脚手架。教师通过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中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2 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设计

2.1 创设合理的预习

对于课前预习的数量和难易程度,教师要合理设计,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帮助学生利用旧知识完成向新知识的过渡。在学生预习之后,应该对书本中的内容的收获和疑问进行记录。在学生课前的预习中,教师应该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网络交流。学生在家可以通过QQ和邮箱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沟通,了解彼此之间的收获与疑问,进行互动解答。

2.2 课堂活动设计模块

.创设协作学习情境,学生之间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充分论证所研究问题,以获取达到学习目标的途径。学生对课前练习中提出的疑问,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适时的做出决策,选择合适的交互策略,保证小组活动的有效开展。

(1)设计动态性的数学问题。

在学习椭圆的定义时,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网络,用计算机演示“通过两焦点位置的改变而引起椭圆形状变化的课件”,从一个点分裂为两个点,从圆变成椭圆;随着两点间距离增大,椭圆越来越扁,直到动点到此两点距离之和恰好等于两点间距离时,动点的运动曲线变成了线段,然后随着两点间距离的缩小。曲线再变成椭圆;当两点重合时,曲线又变成了圆,如此反复几次,那直观逼真的图形,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深刻启发学生发现椭圆定义中的条件。在课堂上,同学们带上自己的作品,在课堂上交流,然后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行探求,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已是水到渠成。

(2)设计实用性的数学问题。

在设计数学预习作业时,可以创设出一些生活性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把学生引向家庭,引向社会,引向生活,布置有趣的生活式作业、丰富的调查式作业、生动的操作性实践作业。让全班同学自由组合4―5人一组,在网上采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相互交流,同学们设置的栏目各具特色。如:游戏中的数学问题“玩中学数学”;竞技比赛中的数学问题“棋盘上的数学”;金融服务中的数学问题“小小理财家”;图案设计中的数学问题等等。笔者认为,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积极思考的过程,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展示学生的才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设计开放性的数学问题。

由于开放题的答案不唯一,给学生提供了较多提出自己新颖独特方法的机会,有利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在研究函数的性质时,如y=(x-2)2-1的抛物线性质,布置给学生,课外去研究,那个学生写的最多。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①开口向上,顶点坐标(2,1),最小值-1。

②值域[-1,+∞]。

③对称轴是直线x=2。

④抛物线经过四个象限。

⑤与x轴有两个交点,在x轴上点的坐标是(1,0),(3,0)。

⑥图象被x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x轴的上方,另一部分是下方,图像在x轴上方部分表示y>0,下方部分表示y<0。

⑦y>0,x的取值范围是x<1或x>3,因为,y=x2-4x+3>0所以x 2-4x-3>0,x的取值只能是x<1或x>3,y<0,x的取值只能是(1,3)。

⑧x轴被抛物线分为三部分,可用区间表示。等等。

(4)设计生活情景特征的数学问题

为了使学生理解分段函数的实际意义,在学习分段函数之前,课前布置给学生预习题,要求用实际例子说明

然后,请用分段函数形式完成下面两个问题

①x表示时间,单位:月,y表示某产品销售增幅。开始记录时增幅为10%,随后的5个月增幅为20%;从10个月后销售增幅开始下降,到20个月末增幅为0(类似地,也可用来解释价格增幅)。

②季节性服饰在当季即将到来之时,价格呈上升趋势,设某服饰开始时定价为10元,并且每周(7天)涨价2元,5周后开始保持20元的价格平稳销售;10周后当季即将过去,平均每周削价2元,直到20周末,该服饰已不再销售(即售价为0元)。

(5)设计小组批改讨论作业的情景。

布置小组批改作业,把不同水平的学生自主结合为一组,成绩好的同学为组长,这样班内就形成了几个学习小组。对于一些难度较大、思维深刻的作业,让小组内进行分析、讨论,然后独立完成。有的作业课前5分钟由教师提供参考答案,小组内互相批改,并向教师汇报典型范例及错题情况。同时,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我常常把需要讨论,互相启发,反复推敲的问题布置给学习小组,让小组围绕问题进行展开,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另外,章节学习完成以后,为了让学生能对学知识记忆深刻,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让每个学生自己出一份试卷,并要完成本试卷的标准答案。学生为了出好试卷,会对知识加以整理,划分主次,会去翻阅一些课外书籍,碰到问题会请教别人,让学生课外完成试卷,然后老师在课堂上指出本节课的所有的知识点和要点,发给学生相互批改。

布置数学小论文,通过翻转式的数学课堂研究,学生对翻转式的数学课堂教学有了一定的认识,也具备了一些素材和一点感受,撰写论文或谈谈对翻转式的数学课堂研究的体会,也就有了一些基础。

3 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翻转课堂中的评价体制与传统课堂的评价完全不同。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评价应该由老师、同伴以及学习者自己共同完成。翻转课堂不但要注重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还通过建立学生的学习档案,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真正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对个人的评价和对小组的评价、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之间的良好结合。

参考文献

篇7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会有一些学生由于各种原因,无法跟上教师的教学节奏,导致他们学习数学的成绩比较落后,非常不利于他们将来的发展,对于这些学困生,教师应该增加对他们的了解,采取有效的措施帮助他们提升数学学习成绩。

1初中数学形成学困生的原因

1.1学困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

学困生的数学知识比较薄弱,这样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相较其他数学基础知识好的学生来讲会比较吃力,也很难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这样就会导致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甚至产生自卑心理,非常不利于他们数学的学习。

1.2学习方法不对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有些学生比较沉默寡言,不敢发表自己的观点,在小组交流时也几乎不发言,总是害怕一张嘴就出错,平常作业遇到不会的问题也不会向其他同学或者是教师请教,这样就导致他们很多的时候对数学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很多的数学题目无法解答,另外,由于缺乏和教师的交流,导致他们并没有掌握科学的解题方法,只会死记硬背一些数学公式以及数学概念,并没有系统的解题方法和解题思路,久而久之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直线下降[1]。

1.3教师的原因

很多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更多的会注重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的学习情况。经常性提问优等生一些问题,询问他们是否已经理解所教的内容,而对学困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相对比较忽视,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学困生无法解答出来甚至会对学生提出批评,学困生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就会导致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有些甚至会厌倦数学课堂,这样就非常不利于学困生的学习。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关心学困生,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想有效的提高学困生的数学学习情况,首先需要教师主动去关心学困生,一些简单的问题他们不懂也不要指责他们,而是要耐心的给他们进行讲解,在日常的教学中也应该充分的重视学困生的学习情况,经常询问学困生是否已经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并且鼓励学困生将自己不懂的知识讲出来。另外,教师课下还需要经常性找学困生交流,帮他们分析数学成绩不好的原因,对于他们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理问题都进行及时的解决,给予学困生一定的鼓励,激励他们认真的去学习数学。总之,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和学困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从而激发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动力,有效提高他们的数学素质[2]。

2.2注重学困生的课前预习

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数学基础会相对比较薄弱,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就需要注重学困生的课前预习工作,在进行新知识的讲解之前,教师需要严格要求学困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将不懂的知识标记出来,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有效的把握住听课的重点,提高听课效率。另外,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要对学困生进行积极的引导,由简单到复杂一点一点的启发学生进行思考,从而使他们有条理的解决数学问题[3]。

2.3创造和谐的上课氛围,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

数学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不是很高,因此这就需要教师不断的创新上课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例如:在进行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度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三角形,然后自己去计算三个角相加的度数。

3结语

综上所述,形成数学学困生的原因有很多,数学教师应该在了解原因的基础上对学困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课下经常同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困生具体的学习情况,课上积极的引导学困生学习,尊重并且关心学困生,从而使数学学困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杨兴忠.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转化策略简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115.

[2]代晶晶.初中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亚太教育,2015,11:184.

篇8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对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传统的课堂教育模式已被打破。2015年11月,学校免费引进了“小蚂蚁”移动教学平台,在我班使用平板电脑移动平台学习,引领师生走进了云课堂。自开展平板电脑授课以来,学生借助“互联网+”的移动学习,实现与当前社会生活特征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学生兴趣浓厚。课堂上,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快速反馈学生学习情况,提升了教师教育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通过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能环境,让师生能够施展灵巧的教与学,从而为学习提供最适宜的个性化服务,促进了教学过程的高效沟通和教学资源的丰富共享。那么,基于平板电脑的移动教学平台究竟如何有效应用到课堂中?它对教与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笔者将对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研究。

一、移动学习平台在小学数学中的设计和应用

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利用无线移动通信网络技术以及移动终端设备来获取教学资源和教育服务,它通过渗透、关联和混合传统学习方式,促进情境学习、社会性学习、非正式学习等学习理念的创新性实践。因此,从理论上讲,移动学习可以应用到任何学习模式中。但是目前将平板电脑真正应用到课堂上的案例并不多见,本文以小学六年级数学《负数的初步认识》课程为例,将移动学习平台应用到课程的移动学习中,以期为移动学习的研究和探索提供案例和建议。

【课 题】

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和作用,感受运用负数所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通过一系列的探索活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难点】

重点:初步认识正数和负数及其读法和写法。

难点: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准备】

教师端平板电脑、学生端平板电脑、大屏幕、

【教学过程】

一、(课前)自主预习

教师通过平板电脑将提前做好的微课和预习单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在家观看视频,自主学习并填写好预习单保存提交(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及时批改预习单,通过对完成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并调整教学)

二、(课中)认识负数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将练习任务推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学生完成任务后提交,教师从自己的平板电脑上调出学生不同记录方式,并集体评议、分析、引导(充分利用了小蚂蚁移动学习平台的秒推功能、及时反馈和双向互动功能,教师可以通过上述功能及时检测学生学习效果,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

教师利用平板电脑将不同的数逐一推送到学生端,学生点击平板举手功能进行抢答(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课中)达标反馈

教师端将练习题依次推送到学生端,学生完成后并提交(判断题、选择题系统会自动批改,教师可根据系统的自动统计功能,查看学生的正误率,将错误率较高的题目和知识点重点讲解,还可将优秀作业分享到蚁巢,供学生相互学习)

四、(课后)拓展延伸

学生课后可自行浏览讲义回顾、错题集等,也可在蚁巢中建立话题分组讨论、交流分享,遇到问题还可向老师、同伴求助,在线答疑(平板的蚁巢功能让孩子们的讨论、交流、分享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时时学、处处学、互助互学)

五、优势分析

移动学习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的使用,延伸了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范围,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加强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沟通交流,充分发挥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渐凸显,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支持师生远程互动,协助学习

学生之间可以通过该移动学习平台远程交流,组建小组,以小组协作的学习方式开展讨论交流和资源共享;同时教师也能远程开课,话题,参与讨论,实时观察小组学习进展,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提供个性化辅导。

2、课堂互动及时,学习过程可视化

教师可将资料、视频等通过网络平台上传、分享给学生,使学生课前预习更加到位、有实效;课堂上教师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成果或需要展示的内容链接转移到大屏幕上,供大家分享与交流;同时,还可以进行学生学习效果的快速调研和作业评判。

3、随时随地碎片化学习

教师可在任何有网络的地方远程开课,答疑解惑;学生在自主学习阶段不再被限制在教室或电脑桌前,只要随身携带平板电脑,就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通过蚁巢发起话题并分组讨论、交流,共同进步。

六、结语与启示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学习平台在数学课堂上的良好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提供了新途径,从某种意义上开辟了移动学习的新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也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诸如怎样评价Android平板电脑在教学中的有效性和效益性?如何真正有效地利用它为中小学教育教学服务?为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提供示范和参考?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在学校的支持下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在科技进步中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9

一、计划宗旨

新学期开始了,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全面的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力争中考取得好成绩,特制定本计划如下

二、学情分析

上学期学生在计算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对图形及图形间数量关系有初步认识,逻辑思维与逻辑推理能力得到了发展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抽象思维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达到应该达到的发展高度,学生课外自主拓展知识的能力几乎没有,通过教育与训练培养,绝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对等每次作业,及时纠正作业中的错误,课堂上能专心致志的进行学习和思考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与进一步的发展,课堂整体表现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学生乐于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喜欢动手实验,对老师布置的思考题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学习习惯上,学我认为课前预习易使学生囿于教材框定的范围和思考方法,不利于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应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与思考,敢于大胆思考,课堂上就把时间有在思考问题上,而不应该用在当“打字员”上,本学期要思考如何克服课前预习、课堂上记笔记的弊端,发挥其有利的一面,学生对思考规律的小结,及时复习、总结上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课堂上专心致至的听讲,想在老师和同学的前面,及时纠正作业和试卷中的错误的习惯还需要加强,表扬和鼓励阅读与数学有关的课外读物,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加深自己的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在学习方法上,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从对称的角度思考问题,用不同的方法检验答案,需要加强训练与培养。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七章,第九章角, 第十章 平行线第十一章 图形与坐标, 第十二章 二元一次方程组, 第十三章 走进概率, 第十四章 整式的乘法, 第十五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现行教材、教学大纲要求学生从身边的实际问题出发,乘坐“观察”、“思考”、“探究”、“讨论”、“归纳”之舟,去探索、发现数学的奥妙,用学到的本领去解决“复习巩固”、“综合运用”、“拓展探索”等不同层次的问题。教师在灵活选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应适度引用新例,把初中数学各单元的知识明晰化、条理化、规律化,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兴趣和习惯品质。

四、具体落实措施:

1、根据昌乐县实验中学”五环高校课堂”实验要求,依据素质教育理论和新课改要求,结合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分为以下五个环节: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应用知识训练——小组合作讨论——典型问题展示总结——检测反馈、归纳总结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篇10

低年级学生是从学习半图半文和以图代字的应用题,逐步开始学习完全用文字叙述的应用题。这些简单的应用题是小学生学习应用题的开始,又是进一步学习解答复合应用题的基础,简单应用题的教学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中又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引а生在理解题意,弄清数量关系的前提下,再让学生一一口述出解题思路,这样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正确思维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一、培养小学生应用题预习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应用题教学一直都是重难点。应用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等多方面的考量。面对应用题,很多刚刚学习的小学生不知道从何下手,从而产生胆怯退缩心理。长久下去,遇到应用题便因为害怕而不去深入思考,形成恶性循环,将严重影响数学的学习。如何避免这种事情的发生呢?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凡事预先做好准备,就会成功;不做准备,就容易失败。在学习小学数学的过程中,预习这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有效的预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将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遇到的新问题联系起来,思考新旧知识的种种关联和区别,从而产生疑问,进而产生兴趣。如果小学生养成了课前预习的好习惯,对应用题学习的恐惧心理也就迎刃而解了,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习惯和积极性格的形成都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制定一个预习检测制度。预习毕竟是一个自学的过程,预习的效果也会因为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有些听话的学生放学回家后写完作业就认真预习,完成老师的预习要求;而有些学生则抱有侥幸心理,认为反正以后老师还会讲,预不预习没关系,就不去做课前预习了。这样,到上课的时候,对新知识的接受程度,有预习的学生和没有预习的学生就会产生很大差距。这个差距直接影响了教师教学效果。因此,制定一个有效预习的检测制度对提高教学质量尤为必要。

其次,就是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由于小学生处于活泼贪玩的年龄阶段,自觉自律性普遍较差。如果能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办法用在预习上,激励学生学前预习的兴趣,对预习效果有很大提高。教师在课堂上检测预习效果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预习效果采取口头上的批评或表扬方法,还可以在教室后面开设评比栏,以激励学生好好预习。对积极预习的学生,就会在评比栏中奖励一面小红旗。对没有达到老师预习要求的学生,就会在评比栏中扣掉一支小红旗。学生为了自己的荣誉,都会积极努力争取小红旗。而对一些已处于落后位置仍不积极努力的学生,老师就会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和提供心理辅导,使其端正学习态度,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实践证明,这样的激励机制效果显著:在激励机制实行一个月后,笔者所在班级学生都能按要求完成课前预习。经过预习,再听老师的课堂讲解,对新知识的接受就变得很容易,并对数学产生了很大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积极性。有些学生在完成了老师要求的预习内容后,又自觉预习了教材后面的内容,这无形中锻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为学生日后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就应用题的学习来说,解题要做到认真审题,理清题意,再动手操作解题。认真审题是正确解答应用题的前提和关键,只有认真审题,才能充分理解题意,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经过预习,学生理解了应用题的题意,对题目中个人认为重要的内容进行勾画,为后面的解题做准备。对预习内容中的疑点,学生就会圈点,进行思考;当课堂上老师讲到自己疑问的这部分内容时就会加倍认真,经过老师讲解后仍未解答的问题,便可在课堂上举手发问。这样带着问题听讲,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正确使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兴趣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教师必须善于设疑、巧于设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诱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能自觉认真地思考,自己找到解题的“窍门”,在解疑中获得知识,并享受获得新知识的乐趣。

2.创设新奇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经验告诉我们:当人们遇见一件新事物、一个不常见或超乎常理的现象时,必然会被深深吸引住。新异感使人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好奇心使人们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努力钻研,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数学教材进行系统教学。

3.创设求知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就应创设求知情境,把教师要教的,变成学生自己要学的。通过创设求知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对知识的记忆特别深刻。

4.创设变式情境,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所谓变式是指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地变换呈现的形式,使其中本质属性保持恒在,而非本质属性则不常出现。教学中常用的变式方法有许多,如说话变式、计算方法变式、图形变式、题型变式等。每种变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加强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强化验算

加强验算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判断、反思以及自我评价的能力。

1.增强“练”的意识。

要把“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认识练的意义,细心设计练的内容,努力做好精讲精练,尽可能使“练”的时间多于“讲”的时间。教学过程中,不断增强练的意识,如在新授课教学中,可进行导入新课铺垫练、学习新知后尝试练、动手操作实践练、巩固新知专项练、反馈以后矫正练等。

2.树立整体观和效益观。

一节课的教学是一分整体,任何一个教学环节的训练不到位,都会影响整节课的训练效果,因此,课堂教学中的训练不但要各式各徉,而且要一步一个脚印,步步到位。要注意训练的效益,训练的题目要精心选择,努力做到少而精,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懂得应怎样想,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3.反馈要及时,矫正要到位.

反馈、矫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要根据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提间,学生的板演,课堂练习和质疑问难等形式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反馈信息,坚持一个“早”字,努力做到小循环,快反馈,强矫正。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应着重在分析错误原因的基础上,对症下药,加以矫正;对于反馈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应尽量做到当堂集体矫正;发现的个性问题,再予以个别辅导矫正。

总之,“解决问题”与“解应用题”有联系更有区别,“解决问题”更利于学生的后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总结、去积累知识,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数学活动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王佳.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解决问题能力培养[J].飞:素质教育版,2014.04.

篇11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9-0031-02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师的任务就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学习活动,使他们能够最自然地获得知识、技能,同时促进学生发展一般能力,特别是创设性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师的使命不再是向学生教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知识,或者说,教师不能只要求学生“学会”,而是要使学生“会学”,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注重了“教”,却忽视了“学”,这也就是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不出来的根本原因,而注重“学”对教师而言,关键就在于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古人就有“授人以鱼,莫如授人以渔”之说,可见古人就已认识到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重要性了。

那么,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有哪些呢?

我国学者黎世法曾对中学生学习状况进行系统的调查,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中学生最优学习方法,即:优秀学生都坚持学习的八个环节:制定计划――课前预习(自学)――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练习――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这八个环节中,既包括课内学习,也包括课外学习,但侧重于课内学习。学生的学习基本上都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领域内进行,即课内和课外学习,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但两者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不同,进而就有不同的学习方法。

课内学习的方法:

1、预习:指教师课堂讲授之前,学生自己先阅读教材,以便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扫清知识上的障碍,发现疑点,带着问题听课,提高听课的质量。预习可分为课前预习、单元预习和学期预习,我们这里主要指课前预习。预习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法,预习是学习的准备,预习得好,听课质量就高,既可以节省听课时间,也可以节省课后复习和作业的时间,即使是学习困难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差、听课中障碍多,也要通过预习,复习新课中所需的基础知识,如定义、公理、定理等,扫清障碍,变被动为主动,更要加强预习。同时,预习也是培养学生自学方法及能力的重要环节。预习时,学懂了,学生会增强自信心,听课时主动、有目标、有目的地去听,有利于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预习时注意:既不能预习的过粗又不能预习的过细,只要达到老师提出的要求,大致了解教材,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找出新教材中的重难点及不明白、需深入理解的问题即可。

2、听课:听课是学生学习的主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搞好学习的关键。因此,学生要会听课,听好每一堂课。听课时,要明确听课目的,只有这样听课时才会积极主动地领会老师传授的知识。听课必须专心、注意力集中,紧跟教师讲课的思路,并随时克服“分心”现象,排除各种干扰,积极思维,要围绕教师讲解的内容和思路,听老师是如何进行分析、归纳、判断、推理的,对比自己在预习中对教材理解的程度,解决自己预习时遇到的疑难。只有通过积极思维,才能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牢固掌握,并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听数学课,与听语文、政治、英语等课不同,听数学课时应做到听、看、想相结合,使各种感官协同活动、交替进行,既要听老师讲解、提问和学生的回答,又要看老师的板书、演示、态度、表情,抓住问题的关键,弄清问题的结论。

3、复习:它是学生及时消化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的一种学习方法。复习的作用在于巩固所学知识、促进技能、技巧的形式,使知识系统化,锻炼和提高记忆能力。复习的种类按时间上分有课后复习、阶段复习、期末复习、学科总复习;按性质上分有消化性复习、巩固性复习、系统化复习等。复习必须及时。应做到当天所学的内容当天复习,应坚持先复习后做作业,复习要有计划。复习既要及时,又要多次间隔性地定期循环进行,且时间间隔要先短后长,但要注意复习不是单纯的机械重复。复习过程中,要弄清自己对哪些知识已掌握、理解,哪些记忆淡薄、理解模糊,便于复习时进行加强或与老师同学交流,还要回顾已做过的习题,搞清这些习题的特点与解题规律,对已经出现过差错的习题,要重点进行分析,找出致错原因和防错办法,进行补差活动。还要结合思考,做到“温故知新”,在知识复习巩固过程中加深理解,使认识水平和推理、分析等能力有所提高。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把“想、听、看、练”结合起来,做到“心到、眼到、口到、手到”复习要善于归纳小结,使知识系统化、牢固化。

4、练习:它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一种方法。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巩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相应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练习有课堂练习和课外练习。练习形式多样,但对于数学科而言,主要是书面练习及实践练习。对于练习,让学生充分认识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养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严格按要求和规范完成每堂课的练习,不马虎了事,认真审题,弄清题意。必须先复习有关知识,重视审题,学会掌握审题的一般方法,积极思考、独立完成,才能真正起到加深理解、锻炼思维和培养能力的作用,精心解题,准确规范。学生应力求做到思路对头,方法巧妙,逻辑严谨,表达科学,条理清晰,结论准确,书写规范,按时完成,自我检查,学会自我检查练习正误的能力和习惯,对老师的批阅,也应认真阅读,以找出错误的原因,利于纠正错误。

5、反思:指学生学完一个知识点或一个单元、一个章节之后,对所学知识,回过头来重新进行深刻理解与思考,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与区别,挖掘发现新的东西,使所学知识得以“升化”。例如,学生在学习初中《几何》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后进行反思时发现:用相交弦定理的推论可以求作一条线段是已知两条线段的比例中项,用圆周角定理的推论或切割线定理同样可以求作。数学知识有它的连贯性、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反思,可以前后沟通,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因此在数学学习中“反思”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6、记忆:是指把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储存,使知识得以巩固和保持。记忆的方式很多,有机械记忆与理解记忆,整体记忆、部分记忆与综合记忆,集中记忆与分散记忆等。记忆的内容要有选择性,不同学生要结合自身特点,采用不同的记忆方式,例如:对数学中的定理、公理、公式、特殊值的近似值,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等的记忆,男生采取理解记忆,而女生则擅长机械记忆。

课外学习的方法:

课外学习主要是指在课程计划之外,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的多种课外活动,对于数学科而言主要有课外阅读、学科活动、知识竞赛等。

学生学习方法的现状:

目前的初中生学习方法存在着这么几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做到了课前预习、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课外学习这几个环节,有的学生只做到了专心听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还有的学生重视了课前预习,但忽视了听课,同时这几种情况在各个环节中还存在着不同的问题,具体是:在预习法运用中,花了很多时间,预习的很细,于是在课堂上感觉没有什么可听,都已弄懂了,听课没有积极性,认为课堂教学多余;有的学生预习的过于粗疏,或者干脆就不预习,流于形式,达不到预习效果。

在听课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听课没有目的,不知道该听什么?哪些自己应该重点听,哪些不需要重点听,盲目,从而造成注意力不能自始至终的集中;有的学生听课目的明确,听的也专心,但只是“听”,没有积极思维,最后对老师所讲知识还是一知半解。

在复习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只注重了做作业,当天所学不能坚持当天复习,复习不及时;有的学生对于复习只进行一次,复习只是单纯的做题或阅读课文,没有结合思考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

在练习学习法运用中,有的学生未看清题意,也不复习就匆忙作题;有的学生不加思考,生搬硬套例题或抄袭别人答案;有的学生只图完成任务,书写潦草,对错不论,还有的学生练习不能按时完成,对老师的批阅从不“深究”。

在课外学习中,运用课外阅读法时,因数学课本或参考书籍没有什么故事情节,吸引力小,所以有的学生把阅读范围仅限于习题集或相关资料书籍的习题上,不去阅读书上的例题分析、独特方法的介绍等;有的学生虽注意了参考资料上的例题分析、新颖方法介绍,但不能与“实践”(解答习题)相结合,结果书是阅读了,但没有收获。

学科活动、知识竞赛等学习方法,由很少运用,主要是条件不具备,教师很少组织或从未组织。

由于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所以数学的学习成绩普遍不高,并且随着年级升高数学成绩呈递减趋势,甚至有些学生一提到数学学科就感到很难学好,怕学数学,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

改进方法及措施: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认为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向学生传授科学的学习方法知识。

首先进行了学习方法讲座,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及常用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讲授和介绍,特别是对学生应怎样运用常规的学习方法-------怎样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反思、记忆进行了详细介绍。

课外阅读时,针对目前市面上相关数学资料多杂的特点,我给学生推荐介绍好的书目,并给学生讲明资料不在“多”而在“精”,要求学生不但要做资料上设计精练、巧妙的习题,更要阅读上面的例题分析、新方法、思路介绍,以摄取新知识。

利用数学辅导课、数学课时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数学知识竞赛活动。同时,指导学生办数学学习园地、数学板报、手抄报等,还鼓励学生撰写数学小论文等。

通过这些活动,巩固和拓宽了学生知识面,训练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意志,使学生胜不骄、败不馁,增加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并使学生注意平时知识的积累,明确努力方向,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二)介绍名人成功的学习经验。

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之所以取得惊人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方法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如高斯、爱因斯坦给我们了一个著名的成功公式,即W=X+Y+Z(W代表成功,X代表勤奋,Y代表方法,Z代表不浪费时间,少说空话),这个公式说明方法对一个人是否成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学习经验。

无论哪一所学校、哪一个班级,总会有一些优秀学生,他们往往都有自身独特的学习方法或经验。这些学生的学习经验来自其自身的学习实践。他们生活在学生群体中,学习条件大致相同。总结推广优秀学生的经验,使其他学生感到亲切、可信、易学,利用班会、数学学科活动,让优秀生或进步生在活动中现身说法介绍他们学习进步的经验和原因,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照他人经验对自己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和总结,又可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并利用数学学科小组,让组内优差生交朋友,结对子,一帮一,交流学习经验与方法,使他们相互尊重与信任,进而克服差生因学习落后而产生的自卑感与厌学情绪,从而造就相互关怀、相互支持的环境。所有这些都有利于激励学生学习,提高学生自学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再学习到科学的学习方法。

学法指导注意事项:

1、改进“学法”要与改进“教法”有机结合,重“教”不重“学”的做法是错误的,反过来,重“学”不重“教”的做法也是错误的,“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教法与学法是辩证统一的,所以,不能把学习方法的指导,置身于教学活动之外来进行,要重视教与学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关系,这样的学法指导才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观点。

2、要把学法指导与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学习方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方法问题,它与学生的学习目的、态度、情感、意志等密切关联,若不搞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只抓学法指导,难免舍本求末,事倍而功半。在实际生活中,许多后进生并非学习方法不当,只是缺少学习的动力,少数差生学习成绩不佳,与其家庭环境等因素有关,与得不到尊重、重视也有密切关系。有的学生虽勤勤恳恳,但找不到证题思路。缺乏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就会一般化,对改进学生学习起不了作用。所以学习指导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做到因材施教。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有学习数学的热情,是进行学习方法指导的前提,试问,对一个本来就厌恶数学学习的学生,你大谈怎么改进学法、怎样去学数学,对他能有多少作用呢?

只有培养出了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爱好,产生需要感,再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引导学生准确评判自己的成绩,既看到缺点和差距,又看到取得的成绩,制订奋斗方向和目标,获得学数学的干劲,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学法指导就有了更好的效果。

4、要重视分析、判断、推理等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结合数学学科的数、形、符号多的特点,探讨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自己学习成败原因,探求更利于自己的学习数学的学习方法。

5、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从自身经历中,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所以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时,不能绝对化,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点。从学习方法论的角度说,学习方式是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可达到预期学习目标的不同手段,对每个学生而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只有不同之分,而没有正误之分,学习方式的特点有它自身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学法各异,如听课,有的学生善听,只是静听,同时大脑飞速运转思维,最后才动笔进行计算或证明,而有的学生则边听边动笔操作;有的学生清晨思维敏捷、记忆力特好,而有的学生晚上来精神、效果好。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在长期的学习中形成的,有一定程度的恒常性,因此在进行学法指导时,既要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又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加以运用,避免把外在的学习方式强加于学生,否则可能只会起到误导作用,束缚学生个性,影响其健康发展。

初中数学教师要想大面积提高数学科教学质量,不仅要进行教法探讨研究,更要重视“学法”研究,加强初中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叶上雄主编《中学教育学》.

[2] 陈安福主编《中学心理学》.

篇12

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很多专业的一门必修基础理论课,其主要内容是微积分,是各相关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提供数学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支撑和依托,运筹决策及规划设计、数据资料的研究与分析及判断、专业论文的写作,以及对论文结论的评价、电子计算的使用都离不开数学,所以它在教学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由于高等数学内容多、时间少、教学方法单一等因素导致学生学习困难、效果不显著,因此给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这里,我就如何学好这门课提一些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学习信心

端正态度,树立信心是学好数学的前提。进入高校后,数学课程的地位发生变化,不少同学开始轻视高等数学。一是不重视,在初学时就没有认真对待,一看开始的内容和中学所学内容极其相似,就掉以轻心,认为自己看看就会了;二是不认真,要么不认真听课,要么不认真完成作业,结果导致后面的章节听不懂、跟不上,导致期末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不及格;三是不在乎,学不好无所谓,跟不上无所谓,不及格无所谓,反正不是专业课。因此,要学好高等数学,首先要端正态度,重视学习的初始阶段,适应高等数学的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树立学习信心。

二、把握三个环节,提高学习效率

1.课前预习:要了解任课老师即将讲授什么内容。在预习中,对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标上记号,以便上课时更加认真听讲。预习了,在课堂上能更容易接受老师讲授的内容。

2.认真听课:紧紧抓住课堂45分钟,注意老师的讲解方法和思路及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特别是渗透在典型例题中的数学思想方法,记好课堂笔记。听课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是听、记、思相结合的过程。要做到听讲不走神,练习不打折,考试不靠人,做到“一听、二写、三问、四记、五参考”,学习能力就能提高。

3.课后复习:当天必须回顾一下老师讲授的内容,看看自己记得多少。然后打开笔记、教材,完善笔记,沟通联系。最后完成作业。

三、理解深化知识,构筑知识框架

俗话说,熟能生巧。高等数学的学习要在记忆基础上理解,在完成作业中深化,在纵横比较中构建,才能全面了解高数的真谛,才能构筑完整的知识体系。

1.要多练、多思、多问。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数学也是一样,一定要多练、多思、多问。多练习,看到类似的问题就能轻松应付,对症下药,在做练习时,要清楚每一步的思路,对上一步为什么会得到下一步。要了如指掌。对不懂的问题一定要问,在动口之前要先学会思考,因为思考了才会有问题可问,不要以为思考是那些做学问的学者们的专利,只要有思想,任何人都可以步入思考的行列。当然也要避免盲目做习题,改变中学时期“只知道做题”的习惯。要独立思考,不要做太多的难题、偏题。另外要注意数学语言表述的正确性,论证的严密性,养成一种科学严谨的思维习惯。

2.要以“新=陈+差异”的思路理解深化知识。

“温故而知新”。必须意识到高等数学不可能像中学数学那样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学习,甚至是模仿。一方面是它没有多种相关的资料,另一方面是高等数学与中学数学的思维方式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极限思想及其应用。所以要想学好高等数学,要以“新=陈+差异”的思路去理解深化所学知识,要反复地看、思、问、做,要从你看似熟悉的知识中不断地探索出新的东西,寻求差异和联系,做到知识的正迁移,把它总结出来纳入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3.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

高等数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公式、定义、定理和常用的处理问题方法都隐含着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掌握这些方法的应用,对提高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如:极限思想、建模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以直代曲法、分割求和法,等等。定积分的应用就是从定积分的概念出发,分析总结出“以直代曲、不变代变”的思想,从而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分割、近似、求和、取极限的方法。

4.要阶段复习与全面巩固相结合。

学好高等数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做到边学边巩固,今天的事今天完成,分阶段有目的地复习,学习来不得半点的投机取巧,所以考前突击,临时抱佛脚的做法都是不足取的,只有按照自己的计划,踏踏实实地进行准备,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只要自己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就能取得好的成绩。

数学是严密的科学。数学是由概念、公理、定理、公式等,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则组成的严密的知识体系,有很强的系统性。因此,在数学的学习中,一定要循序渐进,打好基础,完整地、系统地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这样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总之,学好高等数学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你付出必要的努力。数学不只有枯燥乏味的符号,只要你钻进去就会感到趣味盎然。数学不是一堆繁琐无用的公式,掌握了它的真谛,就会给你增添知识和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