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新生儿护理培训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1(a)-138-02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infection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YIN Xiaohong
Department of Neonatology,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re in Ningxiang County, Hunan Province, Ningxiang 4106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study of the hospital nosocomial infection deepening, more and more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has been increasing. As the neonatal immune function is not yet mature, so that newborns susceptible to infectious diseases easily, especially respiratory, gastrointestinal and skin infections which are the neonatal period the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 to carry out infection to control nursing training and nursing management is essential.
[Key words] Intensivecareunit; Neonatology; Infection; Comprehensive prevention; Organization and administration
近年来,新生儿重症监护的管理已越来越受重视,院内感染在医院感染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发生率高达5%~25%。由于新生儿刚刚失去母体的保护,不能适应外界的环境,生理功能尚未成熟,院内感染是常见危害因素之一[1]。医务人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控制院内感染,加强护理管理,降低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数量。现将本院对监护室内感染控制的护理培训与护理管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1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主要高危因素
1.1 室内环境因素
监护室内的空气不流通,人员随便进出,造成室内空气污浊,增加患儿被感染的概率[2]。室内的医疗用品没有进行严格的消毒灭菌,监护室内的呼吸机、婴儿培养箱、光疗箱、远红外线抢救台、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婴儿沐裕池等一些辅助治疗的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消毒清洁工作,容易被人们忽视,造成交叉感染。另外,室内物品布局不合理,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感染的原因之一。
1.2 新生儿本身因素
新生儿离开母体的保护,自身的免疫系统发育不够成熟,是造成新生儿院内获得性感染的重要原因。由于NICU病室内的患儿中大部分是早产儿、极低体重儿或者其他缺陷的患儿,他们的身体各个器官较娇弱,生长发育不完全,及易使细菌侵袭体内。由于新生儿多种细胞因子产生均低下[3],吞噬细胞功能不足,对细胞的杀菌作用减弱,易造成呼吸道和肠道感染。患儿在疾病状态下进一步消耗免疫活性物质[4]。监护室里较容易发生院内获得性感染。
1.3 广谱抗生素的长期应用
目前医院应用广谱抗生素非常普遍,存在滥用、误用现象,易产生耐药菌株。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不当,造成菌群紊乱,导致耐药菌株的增加和繁殖,造成二重感染。
1.4 创伤性操作
由于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加之NICU病房的患儿病情危重,变化快,必要时进行创伤性操作如行气管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等最易引起感染。对患儿进行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改变了呼吸道的环境,降低呼吸道黏膜功能,增加了呼吸道黏膜损伤的机会,损伤的呼吸道、消化道黏膜容易诱发感染。
1.5 医务人员因素
医务人员通过接触患儿,给患儿带来感染。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是医务人员的手[5],医务人员卫生依从性低,不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等因素直接接关系到院内感染控制的效果。另外,室内患儿应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如喂奶用具、尿布、包被、毛巾等护理用品未执行严格的消毒措施,或者未予重视管理,造成院内感染。
2 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2.1 改善室内环境,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监护室内的呼吸机、婴儿培养箱、光疗箱、远红外线抢救台、心电监护仪、治疗车、婴儿磅秤、婴儿沐浴池等一些辅助治疗的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容易被人们忽视,造成交叉感染。要求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对室内的每一件物品都要严格消毒灭菌,避免交叉感染。改善室内空气环境,空气是新生儿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要严控室内空气流通,室内的温度湿度。室内硬件建设要到位,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等相关条例。必须落实NICU消毒隔离制度、建立护理消毒隔离常规及质量标准,加强业务培训,建立信息反馈制度[6]。
2.2 加强患儿的基础护理
新生儿离开母体的保护,体质娇弱加之NICU病室内的患儿免疫功能低下极易易感,所以医护人员必须每天做好皮肤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特别注意耳后、颈周、腋下等皮肤褶皱处有无斑疹,破损、脓点;做好口、鼻、眼的护理:每天清理分泌物,眼睛保持清洁;做好臀部护理:勤换尿布,保持臀部清爽,避免大小便刺激而引起臀部不适;做好脐部护理,每天用双氧水擦净脐部,用等渗盐水擦洗,再在脐部涂上碘伏,以防感染。用过的生活垃圾要及时处理,避免再次污染。
2.3 规范化用药
选用高效有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避免长期使用抗生素而发生二重感染。通过药敏培养选择正确的抗生素,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给药,严格掌握药物的配伍禁忌。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控制耐药菌的产生。
2.4 加强监护室内的无菌原则
监护室内大多是早产儿,体重偏低儿及身体发育不全儿,在监护室里的一切操作,都要时刻注意无菌原则。建立护理消毒隔离常规及质量标准。已感染的患儿要和未感染的区分放置。重视医护人员手的清洁和消毒,任何操作前都要严格洗手操作,提高医务人员洗手意识,必须严格执行卫生洗手六步法[7],为新生儿护理用的一些护理用品及治疗器械要及时消毒灭菌,严格按照消毒灭菌的制度执行,减少医源性感染。做到各项操作规范化。
2.5 提高医护人员责任心
加强业务培训,利用定期培训医护人员、岗前培训等手段规范医护人员各项操作,不断提高业务知识。一切以患儿为本,科学的护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牢固树立消毒隔离观念,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要定期对医院工作人员进行医德医风教育,开展如何控制及避免院内感染的知识讲座,消毒灭菌信念牢记于心,严格落实各项消毒隔离制度,使院内感染率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8]。
综上所述,监护室是患儿院内或得性感染的高危病区之一,院内感染直接威胁到新生儿的生命,医务人员必须加强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时刻监测,要想使院内获得性感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人员的重视,这就需要为医务人员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提高医务人员责任心、完善监护室内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新生儿院内感染是可以降低的。
[参考文献]
[1] 周敏,丁爱国.新生儿医院感染研究进展[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8):799-800.
[2]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3] 张秋兰,董增义,魏淑珍,等.新生儿外周血辅T淋巴细胞亚群功能特点观察[J].新生儿杂志,2002,7(2):55.
[4] 张秋月,杨明生.新生儿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防治[J].实用儿科杂志,2002,17(3):52-53.
[5] 陈鸣,府伟灵,陈依赐.呼吸机的相关肺炎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4):211-213.
[6] 何伶俐,雷学忠.医院感染控制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83-285.
1.1生理机能的特殊性
对于出生未满28d的新生儿来说,其生理机能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病情特殊且复杂。新生儿机体防御性不高,生理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力差,容易受到细菌感染而引发疾病,其娇嫩的皮肤容易被擦伤和抓伤。加上新生儿无法支配语言和意识,不能表达身体所出现不适症状,难以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被动接受治疗和护理,显然增加了新生儿护理的风险。很多新生儿疾病具有发病快、急的特点,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就会造成病情的延误,严重威胁新生儿的生命健康[1]。
1.2护理差错
正是由于新生儿生理机能存在特殊性,在临床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中,保证护理质量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有更高的业务能力的技术水平,同时保持良好的职业素养。新生儿护理工作较为复杂和繁琐,护理人员承担着新生儿健康的重要责任,但是工作压力较大,加上其自身服务意识和责任心不强,很容易出现护理差错。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制度执行不严格,查对和交接的过程中出现疏忽,病房巡视不及时,未能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延误治疗时机。一部分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不高,业务生疏,对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操作不熟练,未能达到职业规范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新生儿护理风险。
1.3医院护理管理水平不高
新生儿病房护理人员的工作具有很高的风险,承担着新生儿健康安全的重大责任,这无形当中给护理人员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护理人员心理压力对于其身心健康产生着不利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新生儿护理质量。对于医院护理管理工作而言,需要根据护理的人员的临床护理经验,合理进行人力资源的安排。但是很多医院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是由于护理管理水平不高,护理人员容易出现超负荷工作的情况,既不利于医护人员的自身健康,同时也会对临床护理质量产生影响。医护人员安排和搭配和不合理,难以应对繁琐且复杂的护理工作,无法做到有条不紊。病房和硬件设施亟待更新和完善,消毒隔离制度执行不严格,对于感染及非感染等不同类型疾病的患儿,未能有效的予以区别,反而同住一个病房,不利于患者的治疗与康复,容易引发新的疾病[2]。
2 新生儿护理的安全防范办法
2.1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树立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熟练掌握和运用新技术和新设备,规范进行护理病历的书写,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更好的为患者服务。不断更新和补充新生儿护理知识,加强技能培训,并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积累经验,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在进行技能培训的同时,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提升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能够从容、冷静的应对和处理突况,不受个人情绪干扰。从细节着手,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加强风险预测和防范能力,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降低新生儿护理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予以有效诊疗,控制病情发展,进而确保新生儿护理的安全,保证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3]。
2.2建立标准化的新生儿护理方案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13-02
新生儿病房收治的患儿都是从出生到足28天的婴儿。新生儿期既是胎儿的延续,又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这段时期是小儿生理功能进行调整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阶段,由于其生理调节和适应能力不成熟,机体抵抗力低下容易发病且病情变化快,病死率高。因此,总结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加强防范,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做好预见性护理,避免各种护理安全意外的发生。
1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高低不等,新进人员工作经验不足,接受专科培训时间较短。有些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对待工作只求完成任务,工作中缺乏思考。新生儿科护士不仅要求具备一般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还需要具备儿科护士特殊的素质要求,不仅需要护士具有爱心、细心、耐心、同情心,而且还需具有较强的慎独精神。以往发生的护理纠纷中,大多由于护士服务态度不好,与家属沟通欠缺,应变能力不足。另外新生儿病区实行封闭式管理,使得家属的不信任和不安全感增强。
1.2护理不周时有发生,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新生儿病房无陪护,患儿无语言表达能力,各种需要和不适无法明确表达。在进行新生儿基础护理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如发生红臀、尿布疹、鹅口疮、交叉感染;新生儿沐浴时发生的烫伤、受凉;使用暖箱、蓝光箱、烤灯等设备不当引起烫伤。巡视患儿不及时或巡视时未发现问题引起的后果,如异物压伤、抓伤患儿自己,双足擦伤、输液渗漏,各种引流管及静脉输液管脱出等。
1.3查对制度不严格执行,交接班时和护理过程中以及患儿出院时不认真查对床头卡、胸牌、双手圈,就可能发生差错事故;入院体查不认真,检查患儿不仔细就可能未发现患儿某些身体缺陷和异常,未及时与家属沟通就遗留安全隐患;护理人员对业务不熟练,缺乏经验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变化从而错过最好的抢救时机;有时遗忘医嘱,甚至遗忘危重病人的特殊用药和护理从而引起不良后果。
1.4护理记录书写不认真,不规范。护理文件是护理活动的真实反映,是医疗纠纷发生和处理过程中的重要依据,具有法律效力。新生儿病房无家属陪护,护理记录更为重要。但部分护士不重视护理记录的书写,如记录不严谨、不及时、不准确、医护记录不吻合,不能体现护理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甚至还存在刮,擦,涂等现象。
1.5新生儿病房工作风险高,压力大。病房护理工作琐碎、繁杂,事情较多,加上患儿病情变化快,要求密切观察患儿病情。静脉输液频繁,液体滴数要求准确,静脉高营养持续时间较长,液体容易渗漏而需重新穿刺频率高。患儿易哭吵加上各种仪器噪音使护理人员心情烦躁,加上得不到良好的休息和心理调节,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精神紧张,从而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2防范措施
2.1加强护士的综合素质教育:定期进行专科护理知识及操作培训,对新进人员强化培训并严格考核,使她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新生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作为新生儿科护士不仅需要有爱心、细心、同情心、耐心,还需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慎独精神,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端正良好的工作态度,要学会换位思考,不断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尽可能得到家属的理解,使家属安全感和信任感增强。
2.2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严格执行科室规章制度,定期组织护士学习不同疾病的护理常规和各班职责,并定期进行考核。让每位护士知道自己的职责范围及相关的护理法律及责任,尤其是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认真做好基础护理。巡视患儿,密切观察病情,发现问题及时妥善处理,如自己能力无法解决及患儿受到伤害时应立即报告上级领导做相应处理。
2.3严格交接班制度及患儿身份识别制度,交接班提前10分钟到岗,执行床头交接班,认真检查患儿全身情况并核实患儿身份。患儿外出检查或出院时均由2名护士同时检查、核对患儿信息无误后再与家属一起核实患儿身份后方可让家属抱离病房。
2.4加强护理记录规范知识培训,定期组织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护理记录的要求和规范。加强医护沟通,保持记录的一致性和完整性。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认真书写护理文件。
2.5医院领导重视新生儿科工作,各级管理人员应关心爱护护士。配备足够的护理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制,帮助护士减轻工作压力。对新生儿科护士给予肯定的评价和鼓励,加强医护人员的沟通与团结协作精神,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压力。
总之,将优质护理服务理念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严格执行核心制度,使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规范化,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完善自我。不断加强与家属沟通能力,不断强化新生儿住院安全意识。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行为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的得到家属的理解,配合与支持,达到新生儿安全康复出院,家属对医院信任感增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新生儿护理中国医学文摘(护理学),1988,4:19-20.
[2]左月然.对加强护理安全管理的认识和思考,中华护理杂志,2004,39(3):191-192.
[3]余贵妍,王玉芬.新生儿护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3):66.
【摘 要】目的:研究Orem 自理模式在产科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98 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在产妇住院期间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新生儿中开展Orem 自理模式,显著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护理的潜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复和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技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Orem 自理模式;产科;新生儿
Orem 自理模式于1971 年由美国学者提出,该理论阐释了人的自理方面缺陷与机体健康、人的护理需求三个方面的关系,并经过不断的演绎与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护理理论,并受到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运用于临床护理中取得了较为突出的疗效。本研究将Orem 自理模式运用于我院就诊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至2014 年12 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剖宫产分娩的产妇98 例,其中,年龄21-32 岁,平均年龄(31.4±6.7)岁,文化程度:初中文化产妇20 例,高中文化产妇37 例,大专以上文化产妇41 例,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妊娠且在产前均给予系统新生儿护理、母乳喂养等知识培训,均给予剖宫产术,直刀口者71 例,横刀口者27 例,所产新生儿均为健康婴儿,无缺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 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文化程度、刀口类型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护理内容包括母乳喂养技巧、孕妇产后护理卫生、新生儿护理常识等知识的宣传和指导,同时若产妇或家属有困难时,护士应及时积极的提供帮助。观察组在上述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Orem 自理模式使其实现自我护理,具体护理内容包括:
(1)系统评估 相关责任护士应对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和母乳喂养技能等知识做一系统评估,根据每一产妇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宣教和护理,使其系统掌握新生儿护理知识。
(2)支持教育系统 在产妇入院到出院整个过程中,都应随时掌握和了解产妇不同时间段的心理需求,积极获得家属的配合,及时纠正其护理能力和护理知识的偏差,详细并耐心示范和讲解母乳喂养技巧、新生儿洗浴等知识。
(3)完全补偿系统 在产妇术后6h 内,身体较为虚弱,缺乏自理能力,应进行完全补偿护理,责任护士应定时为产妇进行基础、管道、专科、皮肤等护理工作,同时进行心理辅导,消除产妇紧张心理,树立母乳喂养信心。
1.3 指标观察
在产妇住院期间通过临床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和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程度进行评估。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技巧比较
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差评为0 例,良9 例,优4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0%,18.4%,81.6%;对照组母乳喂养技巧差评为14 例,良35 例,优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28.6%,71.4%,0%。观察组母乳喂养技巧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
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为优者46 例,良3 例,及格0 例,不及格0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93.9%,6.1%,0%,0%。对照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为优者9 例,良15 例,及格16 例,不及格9 例,所占比例分别为18.4%,30.6%,32.6%,18.4%。观察组产妇护理新生儿知识掌握程度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运用Orem 自理模式组产妇对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母乳喂养技巧的掌握程度均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说明产科新生儿中开展Orem 自理模式,对产妇进行产前及产后的系统宣导及培训,不同阶段的系统护理,使其充分了解了新生儿护理相关知识,显著提高了产妇的自理能力,挖掘了其自我护理的潜在能力,有利于其康复和熟练掌握新生儿护理及母乳喂养技巧,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抽选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治疗的200例剖宫产术产妇,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中产妇年龄是20-36岁,平均是(29.5±4.4)岁,新生儿Apgar评分是9-10分,90例直切口,10例横切口;观察组中产妇年龄是21-39岁,平均是(30.6±4.7)岁,新生儿Apgar评分是9-10分,85例直切口,15例直切口,对比两组产妇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200例产妇签订知情同意书,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培训母乳喂养的专业知识,并开展健康教育,以提高产妇以及家属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产妇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再实施Orem自理模式。
1.2.1支持教育系统
在住院期间,支持教育系统一直存在,能够实时观察产妇的心理需求,并及时发现产妇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进行矫正,或产妇家属进行指导。护理人员需向产妇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有关于挤奶、换尿布、抚触、淋浴等相关知识。
1.2.2完全补偿系统
剖宫产术后6h内就需开展完全补偿护理,主要是因为剖宫产术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还未恢复,护理人员需做好基础、皮肤、专科等护理,以疏导产妇的不良心理,提高产妇对于母乳喂养的认识,增强信心。
1.2.3部分补偿系统
需在剖宫产术6h后开展,主要是因为产妇以恢复清醒,除了手术切口疼痛外,产妇生命体征较为稳定,护理人员需积极鼓励产妇进行自我护理,并辅助产妇变换为半卧位,以方便给新生儿喂奶、淋浴以及换尿片等,并指导这个过程中产妇的不当行为。
1.3判定标准
在临床护理过程中,对产妇的自我护理能力进行观察,并对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优:产妇出院前,已能够熟练进行哺乳姿势,例如:卧、怀抱以及坐等;良:产妇在护理人员的辅助下能够顺利进行;差:产妇无法自行完成哺乳姿势,且在护理人员的帮助下也无法完成。产妇需通过笔试方式进行评估,优:≥90分;良:70-89分;及格:60-69分;不及格:<60分。
1.4统计学处理
通过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本次探究的相关资料,计量资料开展t检验,计数资料开展x2检验,P<0.05表示两组比较存在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母乳喂养技巧掌握程度比较
通过本次探究过程中发现:观察组产妇的母乳喂养技巧掌握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2.2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知识掌握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农村不断的开展合作医疗项目,大部分孕妇选择医院分娩,这就提升了产科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医院所要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高[1]。儿科相对特殊,尤其是新生儿各项功能尚未完善。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60例新生儿,对其操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同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 我院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间诊治的180例新生儿,其中100例为男孩,80例为女孩;年龄在1~6d之间,平均为(2.6±1.8)d;将所选的新生儿均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性别、年龄未见明显差异,可以进行比较(P>0.05)。
1.2不安全因素
1.2.1环境因素 主要是指病床问题,随着在医院分娩的产妇数量增多,对医院病床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新生儿出现问题后需要特殊护理的数量也越来越多,这就增加了院内护理中出现危险的几率。院内感染也是护理中存在的一个不安全因素。新生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全,特别是低体重、早产儿,其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另外,产科仪器较多,而且人员相对疾病,可能在对新生儿护理中出现安全隐患。
1.2.2人员因素 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的人群较多,包括医生、护士、家长等,一些医护人员综合素质不高,没有严格按照操作进行,违规应用操作仪器,护理责任心不强等等。新生儿的行为能力较差,没有语言表达能力,这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发生几率[2]。家属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是其不了解护理知识,护理缺少科学性。任何一方出现问题,都会对新生儿产生不利影响。
1.2.3管理因素 新生儿护理人员数量有限,对新生儿的护理操作无法满足,无法严格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护理人员长时间处于高强度工作状态下,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工作中容易引起护理差错,为医患纠纷埋下了隐患。对护理工作的监察和管理至关重要。应严格执行管理操作制度,定期检测护理质量。
1.2.4技术因素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更多的新仪器、新设备逐渐的在临床上应用,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应用,大部分医院应用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新设备、新技术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同时护理工作中的每个细节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在电脑上进行护理记录。这就需要护理人员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需要掌握的内容和程度越多越多。不但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提升综合素质。假如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停滞不前或者经验缺乏都会影响新生儿的护理要求。
2结果
通过对两组新生儿进行比较,观察组新生儿出现不安全事件的几率为6.7%,对照组为17.8%,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新生儿护理质量比较分析(n,%)
3预防措施
(1)医院应加强会人员巡视病房的次数,保证病房的安全性。对新生儿病房做好卫生清洁工作,管理好各项物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尽心,合理应用抗生素,同时对医疗行为进行规范,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合理安排探视人员时间和次数,避免出现院内感染。(2)医护人员积极的做好本职工作。提升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及综合素质,按照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操作技能培训及专科理论知识考核,不断提升业务能力,对新生儿相关疾病知识进行了解,能够完成各项急救操作,熟悉各种急救仪器的应用方法,做好相关的护理操作记录,交代好交接班工作[3]。另外,还要注意提升护理人员的信息学知识和法律意识,完善医护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升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多与新生儿家长沟通,提升家长的保护意识,指导其正确的对新生儿实施护理操作。(3)规范入院、住院以及出院流程。刚入院时,护理人员必须和家属一同对新生儿进行检查,在家长面前为患儿佩戴腕带,标注基本信息,同时请家长核对签字;在住院期间护理人员应按照等级实施护理操作,每次操作前核对腕带信息,向家长讲解相关的注意事项[4]。出院时要对新生儿基本信息进行查看和核对,教会家长正确的育儿知识。完善监督和管理制度,尽量吸收护理人员,保证护理人员的数量,密切观察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同时按照护理人员的等级制定护理操作,做到权责明细,责任到人。对交接班制度进行严格规范,实行床头交接制度,对新生儿的基本资料以及特殊注意事项进行标注,认真填写护理记录及交接班记录。定期组织护理人员总结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处理。
4小结
护理安全是医疗护理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成分,特别的新生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相对复发。通过对其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发现新生儿护理中的高危、薄弱以及经常出现的问题,才能制定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5]。此外,所有医护人员向着一个目标努力是保证新生儿护理安全的重要前提,在逐渐重视技能培训,专科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依然要分析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尤其要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对新生儿护理的表现和方法,积极听取医护人员的意见,根据科室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24(02):145-146
[2]潘晓兰,王海霞,张静,等.护理安全管理对低体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恢复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2,20(05):642-643
人民群众医疗安全意识的提高促进医疗改革不断深化, 同时随着农村合作医疗保险项目的开展, 多数孕妇选择在医院进行分挽, 增加了产科护理工作量, 医院承担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妇产科服务对象特殊, 不安全因素复杂。本研究结合实际工作总结新生儿护理工作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并分析相应的对策, 旨在不断改进护理质量和防范风险的能力, 具体如下。
1 不安全因素
1. 1 环境因素 主要是病床问题。在院分娩人数不断增加, 对床位要求越来越多。大多数医院采取扩大病区方式来缓解床位压力, 但这也使得病区不集中, 增加了管理困难。院内感染也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不安全因素[1]。院内病原体种类多, 构成复杂, 容易引发交叉感染。新生儿免疫功能弱, 尤其是早产儿、低体重及在出生时体征过低的新生儿, 对常见病菌的抵抗力非常低, 是院内感染的易感人群。
其次还包括设备问题等, 妇产科仪器设备密集, 且人员集中, 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较多, 都可能成为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
1. 2 人员因素 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涉及的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新生儿及其家属。医护人员因素中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综合素质欠缺, 操作不规范, 仪器使用不当, 工作不到位, 不认真, 责任心不强, 等。新生儿无语言表达能力, 没有意志支配行为能力, 护理对象这一特殊特征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家属主要的不安全因素有对护理知识了解欠缺, 护理不科学等。这几方面的因素相互交叉, 都使得新生儿护理工作变得复杂。任何一方工作做的不好, 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
如果医护人员之间工作分工不明确, 协作能力差, 对新生儿检查及护理工作不到位, 新生儿即存在较高的安全隐患;住院过程中家属对于新生儿护理和管理意识淡薄, 单纯依靠医护人员进行护理, 不重视辅助工作也可能引起严重的不良后果;医护人员与产妇及其家属沟通不足, 进行某些护理操作, 如新生儿疫苗接种时未告知产妇及家属, 易引起医疗纠纷。
1. 3 管理因素 妇产科护理人员不足, 无法满足新生儿安全及生活护理和严格实施等级护理的需要。长期高强度工作容易引发精神紧张, 如果心理调节不良, 可能导致护理工作出现差错, 给医患关系埋下隐患。
对护理工作的管理和监察也非常重要。管理制度要严格执行, 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并定期对护理质量进行检测。责任是否明确到个人, 分级护理制度执行是否到位, 监控及修正是否及时都影响护理质量[2]。医护人员在护理过程中责权不清、查对制度执行不严格、对护理安全标准认识不统一、交接班和护理记录不规范, 管理人员对上述不安全因素缺乏预见性和主动防范性、处理方式不得当、修正不及时都会成为新生儿护理工作中的不安全因素。
1. 4 技术因素 科技不断进步, 越来越多的新设备、新仪器逐渐应用于临床, 同时随着信息化程度的加大, 多数医院也引进了最新的电子管理系统。要求应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生儿进行护理, 且护理工作的每个环节都要按规程在电脑上做护理记录。这就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程度和内容也越来越复杂。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 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跟不上或经验不足都对影响新生儿护理产生影响。
2 防范对策
首先, 医院应加强病房巡视采以尽量保证病区安全。做好病区的清洁卫生和新生儿物品管理工作, 严格执行无菌技术, 合理使用抗生素, 同时规范医疗行为, 应自觉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禁止探视人员随意进入, 以防止院内感染[3]。
其次, 医护人员应做好本职工作, 提高综合素质, 加强责任心, 严格按规章制度进行护理操作, 定期开展对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术能力的培训, 加强业务能力, 了解新生儿相关疾病基本知识和临床表现, 掌握操作技能及常规急救技术, 熟悉新仪器新设备和抢救治疗仪器的使用方法, 明白护理记录、护理交接的重要性。同时还要注重医护人员法律意识和信息学知识的培训, 完善医护人员知识结构, 提高医护人员综合素质。同时要做好产妇及家属的教育工作, 多与其进行沟通, 加强产妇及家属对新生儿的保护意识, 共同做好新生儿的护理工作[4]。
再次, 规范入院、住院及出院流程。入院时必须和家属一起对新生儿进行细致检查, 当面给新生儿佩戴腕带, 注明基本信息并签字;住院期间护理时应严格按照等级护理制度进行护理, 检查并核对腕带, 告知产妇及家属关于新生儿的基本注意事项;出院时再次严格核对、查看新生儿基本资料情况, 向家属进行育儿知识指导[5]。完善管理和监察制度。尽可能增加医护人员数量, 注意对医护人员心理状况的监察, 并要求医护人员严格遵照护理分级制度进行巡视, 责任到人, 权责明细[6]。规范交接班流程, 在床头进行交接, 认真核对新生儿基本资料和特别注意事项, 详细填写交接班记录和护理记录。定期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快速处理问题[7]。
3 小结
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较复杂, 定期进行不安全因素分析有助于发现护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 并针对不同时期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8]。另外, 医护人员与新生儿家属的共同努力是保障新生儿护理安全的关键因素。要重视护理流程、医护人员专科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 还要重视不安全因素及解决对策的分析[9]。注意观察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方法和表现, 收集医护人员及家属对新生儿护理管理工作的意见, 进一步加强对相关护理行为及操作规程的规范, 从而不断改进新生儿护理工作[10]。
参考文献
[1] 孙春花,张鑫.不安全因素分析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0,16(21): 103-104,
[2] 戚琳,武建岭.浅谈影响妇产科护理安全的因素及防范对策.中国实用医药, 2011, 6(6):268-269
[3] 赵化林.产科护理不安全因素与防范对策.当代医学, 2010, 16(19):143-144.
[4] 王德智.胎儿窘迫与宫内复苏新生儿窒息的诊断与急救.中国实用妇产科杂志, 2011,16(1):23.
[5] 赵时敏,徐景秦, 籍孝诚, 等.胎粪吸入综合征的临床分析.中华儿科杂志, 2010,1( 22):233.
[6] 黄华艳,张艳.基层医院新生儿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防控对策. 右江民族医院院学报, 2012, 34(2):185-187.
[7] 邓翠芳,李葵兴.预见性护理预防新生儿感染的临床效果.当代护士(专科版), 2010, 7(12):57-58.
近年来我国的医学水平不断的提升,对医院护理工作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母婴床旁护理模式主要是将新生儿的护理工作在产妇的床旁完成,能让产妇更好的开展监督工作,并且也能让产妇在更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新生儿护理技能,提升对于护理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此外,通过母婴床旁护理模式能有效的保证产妇及新生儿的安全,体现医院的人性化护理服务。本次研究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共120例妇产科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在产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共120例妇产科产妇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配模式,将产妇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共有产妇60例。产妇年龄为20~40岁之间,本次选择的产妇均为单胎初产,没有精神疾病或残疾。同时两组产妇在年龄、家庭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并无显著差异,因此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产妇则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比分析两组产妇所掌握的新生儿护理情况,调查其护理满意度。观察组的主要护理措施为:(1)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和学习,增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护理技术,提升综合素质,不断的丰富自我掌握的分娩专业知识和新生儿护理知识。在母婴床旁护理的过程中,要根据产妇以及家属的实际需求和建议来开展工作,为产妇尽量的提供个性化的服务。(2)实施母婴床旁护理过程中要对产妇及其家属讲述母乳喂养的好处、婴儿洗澡的方法和常见的一些婴儿生理变化等等,做好知识的普及工作。(3)在涉及到洗澡和换尿布等实践操作性比较强的知识时,需要通过演示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并要求产妇共同参与其中进行操作练习,护士则负责监督和指导,从而帮助其更好的掌握新生儿的护理技巧。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产妇在新生儿护理技巧方面的掌握程度进行对比分析,主要使用医院自制的母婴保健知识及技能掌握表进行调查。同时在产妇出院前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护理满意度的调查。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统计均采用SPSS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χ珋±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各项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产妇新生儿护理技能掌握情况,对照组情况如下:母乳喂养87.5±7.9,沐浴81.2±8.5,抚触78.5±8.8,臀部护理85.2±9.1。观察组情况如下:母乳喂养85.3±6.5,沐浴75.6±8.3,抚触70.6±6.5,臀部护理77.6±7.8,P<0.05。对比两组产妇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照组非常满意35例,满意15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83.3%。观察组非常满意45例,满意12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96.6%,P<0.05。
3讨论
母婴床旁护理是当前一种比较优质的产后服务措施,既能满足产妇的心理需求,同时也能让产妇更多的参与到新生儿的护理当中,促使母子之间的感情得到升华,可以说在产科当中应用母婴床旁护理措施是十分必要的。新生儿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床旁护理能让家属、产妇以及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更加的密切,并且也能有效的提升产妇对于护理人员的信任态度,对于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本次的研究当中,我院共120例妇产科产妇分为2组对比观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产妇的新生儿护理各项技能掌握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96.6%)的护理满意度方面也要明显的高于对照组(8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的说明了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的积极效果。
综上可知,在产科的护理当中采取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对于提升产妇的新生儿护理技能能产生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能有效提升护理服务满意度,十分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尹绪玲.产科母婴床旁护理模式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7,(12).
产妇及家属缺乏新生儿护理的基本知识:主要因为受多年旧传统观念的影响;母亲睡觉时有搂抱婴儿同睡的习掼;产妇及家属缺乏或不重视有关新生儿护理的基本常识。
产妇及家属不了解医院对新生儿的管理制度:2003年曾有2例家属在住院期间自行将婴儿手圈取下,被及时发现;存在换错婴儿的安全隐患;医院实行开放式管理,病区有多个通道,母婴同室,存在婴儿被盗走的安全隐患;实行母婴同室后,致使部分护士思想麻痹,认为有父母的照看而忽略了对新生儿的细致观察,不能及时发现新生儿疾病,存在延误病情的风险。
管理对策
制定护理管理制度,规范护理行为:①病区设置与监控;②制定母婴暂时分离的管理制度;③严格的新生儿查对制度;④制定有效的感染管理制度;⑤新生儿出院制度。
护理告知书的使用:沟通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告知书也是沟通的一种方式。①护理告知方式: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以书面形式告知监护人新生儿护理的相关内容,并由监护人签字,告知书随病历归档;我院制定的告知书为《温馨提示》;口头讲解和行为示范告知。②告知的主要内容:实行母婴同室,请夜间尤需注意;防止宝宝坠床和被母亲熟睡时误将宝宝口鼻捂住造成窒息,请不要将宝宝与母亲同睡,医院为您配备了宝宝专用床;防止宝宝溢乳时将呕吐物误吸入呼吸道导致窒息,应让宝宝采取侧卧的,头肩部抬高20°左右;宝宝手上戴的手圈不要取下,手圈是识别宝宝身份的重要标识;母亲哺乳前应洗手,清洁;探视人员应着装整洁,洗手后才能接触宝宝。③护理告知程序的实施和注意事项:在病区走道及病房内以图文方式告知新生儿护理方法,佩戴手圈的重要性等警示标志;新生儿出生后即由当班护士对监护人全面讲解《温馨提示》的内容并做行为示范。让监护人了解其内容后签全名,并收回归入病历;下一班护士进行指导和巩固,了解监护人对告知内容的认识和施行情况,对落实不到位的,督促落实并给予指导。护理告知的注意事项:告知内容一定要有科学依据;与院方及医生的意见相一致;根据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年龄层次,采用能够让监护人理解的语言和方法,将告知内容有效地传达给监护人。
新生儿护理记录单的使用:护理记录可为“举证”提供客观的法律依据。①护理记录单的格式和内容:楣栏为产妇姓名、科室、病房号、床号、住院病历号,楣栏下为表格,表格第一项为日期,依次为时间、面色、体温、呼吸、体重、皮肤、脐部、喂养情况、大小便次数、暖箱温度、护理观察及措施、效果、护士签名。左下角注有可用符号记录的项目。②记录的方法:护士到病房观察护理新生儿后及时记录,有相应符号的项目在相应栏内填写相应的符号,用阿拉伯数字记录哺乳、大小便的频次,喂配方奶的新生儿,记录每次哺乳量,单位用ml表示。健康宣教、安全知识宣教、护理措施及效果记录于相应的栏内。
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2-0134-02
自胎儿出生到满28天这段时间称为新生儿期。是婴儿脱离母体后逐渐适应外界生活的重要过程。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
对外界环境适应力低下,这一时期,小儿疾病起病急,来势迅猛,发展快。需要紧急救治。因此。加强重症新生儿的医疗水平,积极探索医护配合的有效模式,做好重症新生儿的护理.才能确保重症患儿的康复和健康成长。
1 重症新生儿护理对护士的职业道德要求
现代护理观是一切以病人为本,以科学的护理程序为基础,将护理科学化、系统化和亲情化。NICU的护士要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娴熟的业务技术,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以及对新生几细致观察、耐心照顾的态度。有了这一切,才能够准确无误地完成各种技术层面的要求。新生儿虽然还不能和护士进行语言沟通,但是他们已经是活生生的人.这就要求医护人员以对待常人的态度对待一个新生命。在日积月累的护理中,医护人员就是以情感为纽带,精心呵护一个小生命,新生儿患儿也常对护士产生依赖感,认为她就是自己的母亲,在患儿出院时,医患双方都有一种依依不舍的情感。过去曾经发生过新生儿在保温箱中被烫伤的事情,或者没有及时关注呼吸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处理,导致患儿生命的终结。由于护士的麻痹大意。不仅夺去了一个小生命。也给家长造成了心灵上的极大的创伤。亲情化护理可以使患儿享受到正常新生儿所能得到的护理,如皮肤护理,新生儿皮肤柔嫩,易擦伤引起感染,特别是颈下、腋下、大腿根部和臀部,每天应清洗,防止感染。新生儿新陈代谢旺盛,经常洗澡可使皮肤清洁,改善血液循环。洗澡应先洗头面部、颈部.然后洗全身。要注意耳后、颈、腋下、肘部、腹股沟等皱褶处的清洁卫生,洗完澡后要用干毛巾擦干身体,并在皮肤皱褶处扑上婴儿用粉。新生几用具要专用,衣被、尿布要选择柔软、吸水、透气性好的浅色纯棉布,勤洗勤换,日光下晒干。这种犹如家庭式的护理,有助于新生儿身心健康地发展。
2 重症新生儿护理对护士的职业技能要求
2.1 在重症新生儿护理过程中,要求护士熟悉一般护理的技能:
在护理新生儿过程中要切实做好监护病房的卫生工作。严格执行监护室消毒隔离措施。限制人员流动,实行无陪护管理。患者人院时更换病室衣服,非工作人员进人时应穿戴工作服、帽和换工作鞋。有效洗手,在检查、操作和护理前后甩肥皂水洗手,尤其是机械通气过程中,每次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病房环境必须阳光充足,空气流通好。每天通风换气,室温应相对恒定在24-28℃,室内湿度应在60%-80%之间,病室内每日用紫外线消毒空气2次。地面清洁最好用吸尘器,或用清水洗净的拖布擦地,然后用消毒液擦地面。在接触患儿过程中动作要轻柔,并经常修剪指甲,以防不慎滑破皮肤,增加感染机会。在与患儿接触时必须戴口罩,避免呼吸道感染。
2.2 重症新生儿护理对护士职业技能的特殊要求:
除要求护士熟悉护理一般的技能外,还需要掌握急救复苏技术,呼吸道管理,正确使用各种监护仪,必须随时观察病情的变化。如皮肤颜色、行为变化、呼吸窘迫程度、喂养的耐受性等,清晰无误地记录各种数据,有异常情况及时向医师汇报。如呼吸道护理:新生儿的呼吸特点是浅而快,节律不同,因此必须保持新生儿呼吸遭通畅。NICU护理人员对新生儿全部进行特护,应到床头交接班,详细交待诊断、病情、治疗及护理要点。人院前准备预热暖箱,检查抢救单元设备和功能,保证完好。人院时措施:需急时处理的患儿立即放辐射台上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吸痰、建立静脉通道、连接各种监护仪器等。人院后常规护理和监护24h,守护床旁。①呼吸、心血管系统:多参监护仪监护心率、心电图、呼吸频率、每小时记录1次,但每2h尚需亲自听、数、记心率、呼吸I扶。呼吸道管理者,每2-4h吸痰,并记录痰液的性质和量。②神经系统:意识、反应、瞳孔、肌张力、颅内压监测者每2h测记1次。③消化系统:腹胀、呕吐、大便性质、鼻饲前检查胃残留物容量。④泌尿和代谢系统:称体重每日1次,记24h出入量,每日测尿比重、尿糖、血电介质、血糖1次,测记体温、箱温每2-4hl次,临床上常规监测大部分借助监护仪,但仔细的临床观察仍必不可少。
2.3 掌握NICU消毒隔离要求: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07-02
护理风险是护理实践中客观存在的一种具有不确定性、损害性事件,它不仅给对病人带来危险,而且也给医院带来不利影响。新生儿病房是高风险科室,护理中存在着许多风险因素与护理缺陷。自2007年年底医院成立以来,新生儿病房的急、危、重症患儿数量不断攀升。刚出生的新生儿就住新生儿病房,给患儿家长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而在住院期间一旦发生患儿死亡,将会给婴儿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与损失。由于新生儿病房为无家属陪护病房,护理工作具有责任重、难度大、风险高、工作量大、工作繁琐等特点,医护人员在工作中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及风险。因此加强新生儿病房的风险管理是防范各种护理缺陷、提高新生儿护理管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现对我院2007年-2008年中的护理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差错,保证护理质量,为病人提供安全优质有效的服务。
1新生儿病房的相关风险因素
1.1患儿方面因素:
由于新生儿患病后代偿能力差、疾病变化快、无自我保护能力和语言功能,细微的病情变化都需要护士通过密切的观察来发现;再加上近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早产、先天畸形、产伤、感染、窒息较为多见,均对新生儿护理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相对地增加了护理风险。
1.2护理人员因素
1.2.1护理人员配置不足或不合理:
在新生儿病房工作的护理人员不仅要完成患儿日常的治疗工作,还要完成大量的新生儿喂养和基础护理工作。合理而足够的人员配置是降低护理风险、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质量的基本条件。
1.2.2护理人员自身因素:
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无慎独精神、过于自信、经验不足、技术水平低、过度疲劳、情绪的影响等,均可增加护理风险。
1.3管理因素:包括制度的不健全、护理人员职责分工不明确、安排人力不合理 、管理者危机意识淡薄等。
1.4环境因素:
病房结构和设置不合理、通风不良、消毒不到位等。
2对策
2.1不断强化新生儿病房制度建设与质量监控:
周密详尽的规章制度是做好各项护理工作的保证。成立新生儿护理质量监控小组、制定风险管理制度、规范各项护理工作流程,让护理工作有章可循,护理质量管理层层相叠,环环相扣,责任到个人,职责分明。
2.2更新制度,调整职责内容:
首先管理中要制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调整各班职责内容等;其次,管理者要树立危机意识,树立人性化的服务理念,并且看到自己管理上的缺陷,寻找改变现状的办法。
2.3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在护理工作中,护理危机的发生随时存在,有些可以预料,有些却在意料之外。因此,管理者做好预防工作至关重要。每月进行护理安全教育及缺陷分析,强化危机和风险意识。
2.4强化专科护理学习,提高专科技能及护理观察能力:
新生儿科护士不应只有"三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础操作),还必须精通"三专"(专科理论、专科知识、专科操作),以不断促进新生儿科护理质量。有计划地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如新生儿复苏知识技能培训与考核、新生儿疾病观察与护理技能的培训与考核等。加强对护士业务能力培训,通过多形式、多途径学习有关知识和操作技能,提高护士专业技术水平。
2.5实行人性化管理,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管理者要关爱护士,不应把排班当作行使权力的手段,而应把它作为合理安排护士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时间表,尽可能照顾护士在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需求,以免失去安排的合理性以致影响护士的工作热情和身体健康。另外,护士长应掌握科室每位护士的人格特征,有目的加以指导和监督检查。在工作中转变护士的服务观念,强调以人为中心。制订语言、行为服务规范,实行首问负责制,普及护理服务用语,进行护士礼仪培训,使之贯穿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加强病房环境及病人卫生管理,争取病区婴儿清洁,病室环境美化,减少噪声及其他污染。
2.6杜绝惯性思维以及"想当然"的做法:
在临床工作中,年资较长的护士往往因出现惯性思维对特殊情况的估计不足而出现护理差错事故。护士应提高对疾病的评估能力,以及对疾病发展的可预见性,及时纠正日常工作中的偏差 ,强调以预防为主。
2.7建立重、危新生儿护理观察管理制度:
重、危新生儿病情危重、疾病变化快,对于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双胎、新生儿窒息、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等,在病房内护士给予重点监护。
2.8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设立相对独立的新生儿病室,分设普通新生儿病房、新生儿监护室、隔离室、沐浴室、治疗室等;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识明确。工作人员进入病室要戴口罩、帽子,穿洁净工作服,每次工作前后认真洗手。非本室工作人员不得随意入内。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所有用具1次或2次(门把手、床头柜、桌凳等);地面每天湿式清扫3次,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内空气循环风消毒机每隔2 h自动消毒1 h,每月定期做空气、物表、医务人员的手等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结果做好登记;新生儿均使用纸尿裤、衣服、被子、被单等,使用前必须高压灭菌,并设专用柜存放;新生儿喂奶及沐浴用品必须一婴一用,并经过高压蒸汽消毒;新生儿患传染病者,应分室隔离,床栏应挂标记;遇有医院感染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尿布、污物用后切勿随意抛落地面,换下的尿布、衣物及时放入黄色污物袋内,污物袋每2 h更换1次;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加强医院感染监测。
2.9加强安全管理:
工作人员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在进行交接班和做治疗时严格核对腕带(EDA扫描),做到万无一失;严格探视制度,我科规定每周三下午为探视日,家属可通过探视走道探视患儿1次;充分利用门禁系统,新生儿病房实行24 h封闭式管理,严禁外人入内,防止新生儿丢失。
2.10加强与家属的沟通:
主要是做好健康宣教和婴儿护理知识指导;抓好住院前、住院中、出院时的健康教育。
2.11做好新生儿护理文件书写:
自《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病人及家属的维权意识的提高,举证倒置法律原则的出现,使医疗护理文件的记录成为医疗官司的证据记录。在新生儿的护理文件中,新生儿的护理记录单成为新生儿护理文件的重中之重,因新生儿会随时发生各种变化,这就要求护理人员要严密详细记录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培养护理人员的观察能力及书写能力,避免遗漏、错写等情况。
3小结
新生儿科是临床的高风险科室,通过进行风险教育及强化风险管理的各项措施的落实,提高了护士对风险管理的认识及抗风险的技能,使护士明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护理操作,并加强自律,用人性化的服务理念进行护理工作,从而提高了护理质量。总之,新生儿护理风险因素来自于诸多方面,护士长除抓好质量管理外,还要注重细节管理,搜集并总结日常工作中潜在的不安全因素,有效地减少新生儿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指没有家长陪护,统一集中地收治早产儿和各种新生儿危急重症的病房。由于新生儿无自卫能力,也没有安全防范的意识,因此对于护理人员,提出了更多的护理要求。患者在NICU住院期间,发生任何不安全事件都将导致患者家属的质疑,甚至出现护患纠纷。我院对NICU新生儿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安全护理模式,对65例患者进行护理,为提高NICU护理效果,减少新生儿护理不安全事件提供可行性护理模式。现把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NICU从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所收治的130例新生儿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患者男76例,女54例;日龄2h~7d,平均(3.6±1.2)d;平均体重(3036.5±125.6)g。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5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日龄和体重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临床护理,包括密切观察病情、药物护理、护理与环境护理等。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对NICU护理中的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并根据结果予以对应的安全护理手段:①完善规章制度[1]。修订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在NICU中要安装录像设备,在病房中要配备各种应急与防火设备,禁止在病房中采用明火等。同时培训护理人员。②提高护士综合素质。确保护理人员应具有的专业素质,要热爱自身事业,要有奉献精神。对于比较重要的注意事项要和患者家属进行细致讲解,以赢得患者家属的信任。③规范入院护理。在患者入院、出院时与患者家属共同检查患者皮肤黏膜情况,并签字作实。在入院后派发住院联系卡予患者家属,凭卡了解患者病情,最大程度消除家属疑虑,建立良好护患关系。④加强用药管理。在患者服药前,让患者家属了解药物的必要性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承诺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⑤降低护理人员压力[2]。医院领导关心与体恤NICU护理人员,合理安排护理人员编制,采用弹性工作制,并进行适当情绪疏导,令护理人员得到充分的生理与心理上的休息,缓解压力。
1.3 效果观察
参考刘黎玲的相关观察指标[3],记录两组患者发生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同时调查患者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问卷的满分为100分,内容包括护理效果、服务态度和护理内容等。
2 结果
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为6.2%,对照组为2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在新生儿护理工作中,新生儿不具备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新生儿疾病本身的复杂、多变,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大,且重症监护病房不允许家属陪护等特点,导致在NICU护理工作中将出现众多不安全因素。
既往研究发现,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常见不安全因素有[4-5]:①护理人员素质不高。个别护士在工作中作风不严谨,缺乏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技巧,因此容易导致护患纠纷的产生;②出入院时交接不清晰。有些患者在入院时可能已出现皮肤黏膜损伤,但由于出入院时无家长陪护,护患双方的交接不明确,可能留下纠纷隐患;③护理人员工作强度大。由于新生儿护理工作数量多,要求质量高,因此容易导致NICU中的护理人员工作压力重,工作强度大,容易导致人才流失和工作倦怠,令整体护理能力下降,容易产生不安全因素。
因此,对于上述的不安全因素,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由于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患者都可能导致各种纠纷,因此安全护理模式的重点,应在于强化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规章制度上,完善护理工作中的具体行为和资源分配;从思想上,确立护理人员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从护理工作上,增强透明度,争取患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本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后,患者的不安全事件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患者家属的满意度也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NICU新生儿护理的不安全因素较多,在对薄弱环节采取预防措施后,能降低不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因此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程毛凤.浅议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医学信息,2014,(8):321.
[2]郭香芝,张春燕,赵国霞,等.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护理不安全因素及预防措施[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6):6372-6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