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职业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金融职业教育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金融职业教育

篇1

职业教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恢复到今天走过的三十多年的历程中,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一)冲破了封闭观念的束缚

经历了颠覆传统改革的痛苦,职业教育基本上从重知识灌输的封闭观念的泥潭中走出来,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化初见成效。如一些职业院校根据相关部门提供的产业发展动态和就业需求信息,结合现有办学条件进行专业调整、设置,为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很多职业院校进行的创业意识启蒙、创业精神培养到创业技能学习及创业实践锻炼,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进行长远规划;或者通过开放式办学的窗口创建学生培养模式;等等。充分体现了新旧观念的变化。

(二)打破了原有的教育体系格局

职业教育渐渐明确了自己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在社会各行业的现实需求的感召与影响下,实现着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型,为数不少的行业、企业,特别是机械、电子、物流等企业在人才选拔中,不断的向大众教育倾斜,推动了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

(三)兼顾了职业教育向精英式教育的延伸

目前的大多数用人单位将招聘人才的标准定于本科以上,甚至的本科基础上还限定“985”或“211”的学校,享受职业教育的群体面临就业难状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还不能得到缓解,顺应趋势的做法是职业教育阶段也实行“双轨”制,一部分毕业生正常走向工作岗位,一部分毕业生继续深造。对于深造的学生,很多职业院校专门设置了后续教育部门,主动为与其他教育类型的结合上寻找接口,实现部分学生终身教育的梦想。在欣喜于职业教育几十年发生的变化的同时,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金融职业教育的成与败。

1.新旧观念转变与实践环境的无法改变。金融职业教育也一直倡导着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并试图在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践行职业院校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的理念,然而,在配合观念改变的行为改变中总是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自拉自唱。在近二十多年里,各金融职业院校都在自我努力下完成了职业教育要求下的各类项目建设,如设置专业、项目教学改革,相应的软件购置、运用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等等,但是,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内部环境建设似乎与行业无关,实际操作仍处于封闭状态。

2.金融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格局的转变与对应领域的用人格局不变。在近几十年中,职业教育的格局非常明确,金融职业教育的格局也很明朗。金融职业教育在自己的格局内提供人才,即以区域经济结构的布局,适应产业升级需要,注意了发工协作,但是用人单位以高学历聘用人的基点却偏离了职业教育的格局。3.灵活多样的改革形式变化与改革内容的固守不变。这十年来金融院校的职业教育改革,速度似乎在不断推进,从建设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策划专业建设方案、到筹建校内实训室、开发校外实训基地等各项改革中,身为教育主体的金融职业教育者在各项改革中除了丰富了词汇,套用固定模板造出了申报文件、说明文件、检查文件外,关乎教学方面的改革多停留于形式。

二、金融职业教育改革的难点剖析

静观金融职业教育改革中的变与不变,我认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一)制度性的原因导致低端金融人才供过于求

市场经济下与金融关联的专业火暴有一定合理性,但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收入分配政策的不均,金融的行业垄断导致行业收入的优势比较明显,刺激了金融教育需求膨胀,加大了金融人才供需矛盾。第一,收入分配不均,驱使每年毕业生竞争金融行业的有限岗位,其中包括一定比例的非专业人才的涌入。据统计,金融、保险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高出众多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若包括工资外收入差距大概在5~10倍之间。《[瞭望》新闻周刊2009-5]。行业收入差是导致毕业生竞相选择金融业入职的诱因,无形中增加了金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难度,也使金融职业教育改革缺少了动力。第二,金融业面对大量高、低端金融人才的输出,采取的对策是以学历、证书进行选择,金融职业教育专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却被低学历证拒之门外,且不论我们的改革适应性如何,即便是职业金融院校的学生优秀,金融各行业又能否撇开世俗的观念,摆脱俗套的用人标准,通过实践给予金融职业教育的“产品”以检验的机会呢?金融职业培养人才的市场被挤占的现象让我们对深化的金融职业教育改革缺乏信心。

(二)金融行业的特殊性制约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金融行业的大多数岗位是与钱打交道,岗位实践的风险性较高,对于岗位的实训真实性就要大打折扣。经营货币资金的金融行业,其岗位仿真式的校内模拟实训无论如何也不及机械、电子、烹饪、服装设计等专业岗位实训来得直接、真实。因为实训的要素和过程太逼真就有私设银行之嫌,与国家法律相冲突,只做象征意义上的实训又与实际脱节,实训意义降低,因为对实际货币、票据的鉴别本身就是技能训练的构成内容。若由校外的金融企业提供实习场所解决,又与各金融业务岗位制度和金融企业管理制度冲突,金融企业解决实训问题很难实现。

(三)师资队伍双师能力有限,影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金融类专业课程的教学,完全可以将任务的全过程分解于授课2015年第6期中旬刊(总第591期)时代Times的课堂。然而,它需要的是教师的双师能力,而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教师中有双师证的不乏其人,但有双师能力的却是凤毛麟角,行业的兴衰和人事制度的变化使金融职业教育主体中的教师队伍很难兼而有理论与实践的功力,强化教师职业能力也面临如同学生实训环节难一样的尴尬。

三、突破金融职业教育改革难点的对策

金融职业教育若想构建新格局,必须抓住“一个重点”,争取“两个突破”,实现“一个提升”,从战略和战术方面谋求改革与发展。具体内容如下:

(一)抓重点———开门办学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精神实质之一是提倡开门办学。只有开门办学才能明确服务对象的需求,教学改革才能有针对性,改革的成果才能有效;只有走校企合作之路才能遵循教育服务以人为本的原则,才能强化对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本位的综合培养。

(二)突破难关———突破政府和金融企业两个难关

首先,从战略上突破政府的难关,要依靠政府制度上的安排实现与金融企业合作。金融职业教育部门需要政府的支持,从教育体系服务于社会的根本出发,以积极的方式争取政府的支持,走政府支持下的特色办学之路。依靠政府的制度创新模式,建立金融职业教育部门和金融企业的契合点,这是开门办学的基础。在市场经济下,政府对金融企业的合法经营活动不便于直接干预,但是可以通过间接的方式引导,搭建双方合作的平台。如对主动与金融职业教育部门合作的金融企业,给予法律允许下的政策优惠;通过政府的影响力为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开门办学路径做好疏通,并给金融职业教育部门以一定资金的支持,保证金融职业教育与金融企业在互赢基础上共同发展。其次,从战术上突破企业的难关。政府为金融企业和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牵线搭桥后,如何合作、深入合作就要靠金融职业教育部门的战术安排了,它需要政府权力的介入与市场营销技巧的有机结合。金融企业在合作中是拥有主动权一方,合作成功并持续还取决于金融教育部门的积极主动,这就要求金融职业教育部门要以市场的观念和市场的策略把握与金融企业的合作。实施合作战术需要考虑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金融企业利益考虑找双方合作的切入点。金融职业教育部门要研究市场规律,彻底抛弃专门为我服务的思想求得企业的支持,主要能从企业受益的角度激发金融企业与金融职业教育部门合作的热情,分析评估金融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如可减少金融企业聘用人环节中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用人失误或用人成本的增加。从企业利益的角度打开与企业合作的通道。第二,从双方利益的考虑建立合作模式。合作不能是零和游戏,必须是双方各有所得,所以选择合作模式一定要遵循双赢的原则。鉴于金融企业管理制度的严肃性和金融岗位职责的重要性。

篇2

一、国际金融职业教育现状对比

 

中国的高等教育一直采取的是单轨制教育,虽然正在逐步完善、模糊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界限,采取了一些有利于促进教育平等的举措,但是仅限于本科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国的职业教育就显得较为“窘迫”,被人们视为“工人的摇篮”“失败者的聚集地”,在中国,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教育是低于本科的存在,因此,国际金融职业教育在中国也就四处碰壁。与此同时,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困难,作为实践性很强的行业,金融行业的实践性人才较少,从业人员在工作前期的培养问题成为制约金融行业发展的一个难题。而实践性较强的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却往往因为学历因素被金融企业拒之门外。我国的国际金融职业教育陷入了一个随大溜的误区,和普通本科一样,职业院校也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专业,甚至比一些“211”“985”名校设置的专业还要齐全,有些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干脆直接照抄本科院校的国际金融课程设置,甚至出现了聘请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兼职代课的乱象,办学模式趋同,造成了高职国际金融专业没有自己的特色,什么都学,结果什么都学不精。而且高职国际金融专业的设置根本没有考虑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高职招收渠道,用高考模式招收教师,结果高职院校学不到本科教育的精髓,同时也丧失了自身的特色,结果造成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金融专业成了四不像。

 

我们将目光聚集到其他国家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以英国为例,要研究其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现状,就不得不提到英国的高职教育制度以及选拔方式,英国是明显的双轨制教育国家,在英国,国家资格证书框架(NQF)是由教学大纲及学历管理委员会(QCA)制定的,能够与英国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FHEQ)对应。简而言之,英国的职业教育可以和同等级的高等教育完全画上等号,具有同样的含金量。例如,在资格证书与学分框架体系(QDF)中获得职业证书文凭八级和在国家职业资格框架中取得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与高等教育资格证书框架中的博士学位完全相等,七级QDF和五级NQF相加等同于硕士学位,六级QDF和四级NQF等同于大学本科学历,并且可以类推到普通中学教育乃至以前的完全式双轨制教育。

 

英国将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放在了同等地位,职业教育培养实践性人才,高等教育培养理论性人才,并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以理论促进实践不断发展。也就是说,英国高等教育所承认的FHEQ学历和英国高职教育所对照的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可以完全等同,受用于英国国民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英国的职业教育已经相当完备,职业证书到了八等级的时候可以等同于博士学位。除了英国的双轨制教育制度以外,英国的职业国际金融教育也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呈良性发展态势。

 

二、由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反观我国同领域的不足

 

西方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由来已久,可以追溯至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时期,当时的双轨制教育是教权一轨、国家权力一轨,而后国家权力高于教权,沿袭双轨制,变成了贵族一轨、平民一轨,最终发展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最终,由于近代金融知识总量成指数爆炸,渐渐出现了银行、证券、原油、贵重金属、股票等概念,进而分离出了实践和理论两轨道并沿用至今。犹如大树的两个分支,理论与实践平等且茁壮成长,由于历史积淀,西方完善的高职院校林立,双轨制教育制度极其完备。通过颁发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为大量的人提供直接就业的可能性,造就了大批优秀的金融方面的实践家和资本大亨。而且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十分偏向于培养学生的金融实践能力。例如,教授学生炒股技巧、大盘走势的解读和分析,分析具体的企业金融融资问题等。而中国强调的产、学、研相结合,西方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一直都以这一思路实践着,高职学校和各个金融企业有着密切的来往。例如,我们所熟知的渣打银行、花旗银行以及汇丰银行等都与高职学校联系紧密,学校培养的优秀的金融高职学生,可以与这些银行乃至证券公司直接对接,立即上手工作,因为每个高职学生都是金融行业的熟练手。通过学校和金融公司的对接,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接触到的每一个例子都是真实的工作案例,解决的是工作中真正出现的问题,通过这种让高职学生在金融企业实习的方式,既完成了高职教师实践教学的难题,也解决了在英国国际金融行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针对我国国际金融高职教育,社会观念落后是导致高职教育在中国发展困难的原因;单轨制的教育制度,加之国人观念里的重理论、轻实践,也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增加了难度。想要效仿双轨制的英国金融教学,却没有施展的空间;我国的金融企业不认可金融高职学生,高职院校和金融企业的实践往来也就无从谈起;高职院校国际金融专业师资力量普遍薄弱,教学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出现了本科生、研究生兼职代课的情况;国家财政拨款较少,造成软硬件双重缺失。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呈现出了封闭的状态,造成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实践乏力,只能照抄本科课程的设计方案,照本宣科、因循守旧。而最主要的是,长此以往,国际金融专业的高职学生将会出现学习乏力的情况,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在主观上会认为自己前途渺茫,甚至会出现大规模的退学情况。

 

三、认清高职国际金融教学制度与西方的差异并实施改正措施

 

通过分析英国的高职金融教育,我们发现,案例教学法是其常用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法,再加之与金融企业对接实习实践,这是英国大多数高职国际金融教育的教学手段。这种方法可以广泛地运用于我国的高职国际金融教育中,国家可以采取强制性命令手段,保障高职学生的实习操作对接,长期坚持下来,可以培养出大量的实践性强、上手快的金融能手和实践专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真实的经济案例,帮助学生透彻地分析,综合分析我国大的经济环境,授人以渔,总结性地分析案例,并在实践中再次联系相关知识,教给高职学生归纳总结同类金融和经济问题的方法,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国家要积极地实践并完善双轨制教育制度,广泛地学习英国的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机构认定制度,同时广泛汲取德国的双轨制,日本的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其他国家高职教育的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双轨制教育制度,使广大学生受益。

 

四、小结

 

篇3

一、全球金融危机下职业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着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尤其是最近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将给我国的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而职业教育因为与经济生产的紧密联系,必将受到较大的影响或冲击。

就国内而言,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国家经济体制的转型,劳动力市场的变化,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我国的社会经济正从劳动力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这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近年来,国家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并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升级转型,急需大量的经过专业培训的熟练技术工人,这种改变推动了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但职业教育的发展步伐仍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节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的挑战和机遇

1.职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纵深发展,将使职业教育面临更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为:

(1)金融危机导致生源流失。首先,金融危机使得打工子弟生源回流:实体经济受冲击,打工子弟学校生源回流家乡,总学生数减少估计会高达20%左右;其次,金融危机致使继续留在外地的外来务工家庭,或当地原选择高端民办学校的生源,受实际收入减少影响,会使学生转读下端相对低收费的学校或转向公办学校就读;第三,美元、欧元等货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不断下降,留学费用降低,吸引更多的已有支付能力的人选择出国留学,国内的学校生源受到影响。

(2)就业形势更为严峻。经济增长速度趋缓,对就业的拉动能力减弱,一是企业新增用工需求减弱,现有岗位流失,二是劳动力市场饱和,劳动力供大于求。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发展势头减弱,甚至不少的企业倒闭或进行裁员,就业岗位大大减少,部分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外依存度高,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出口的减速将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2008年11月5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1~8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18.3%,劳动密集型、出口型企业所受影响最大,电力、纺织、有色金属行业亏损严重,珠三角、长三角及中西部地区部分中小企业出现停工、停薪酬福利现象。进入12月份,珠三角、长三角等企业密集地区,大量的电子厂特别是OEM类型的工厂,由于海外订单的减少,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有的取消了今年的招聘计划,有的甚至已经开始大量裁员。内地一些企业也出现了减产、停产、裁员等现象。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具有人口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和就业压力大等特点。由于企业深化改革,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导致失业人数不断增加。近几年,随着高招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学生就业高峰与社会的就业高峰重叠,学生就业压力开始凸现出来。

(3)政府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会受到一定影响。由于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速大幅度降低,政府用于职业教育的投入肯定会受到影响。

2.新时期职业教育的机遇

(1)政府大力推进职业教育。金融危机给职业教育带来一次极好的发展机遇,着力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无论是对迟缓就业时间、错开就业高峰,还是扩大对学生、教师的职位安置,或是维护社会安定,都是一项非常有效的重大举措。总理主持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将如何改革职业教育发展模式,调动行业、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性,解决职业教育规模数量、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的问题列为重要题目进行研究,表明了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

(2)深受金融危机影响的我国经济,比以往更为迫切需要转型升级,而经济转型升级,一要靠科技,二要靠人才,所以对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将更为迫切,这需要大量的操作型、技能型的人才,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将更有竞争力,更受欢迎。

(3)经济波动是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正常现象,是经济运行中的自我调节,也是就业调整的过程。经济调整过程中既潜藏着失业风险,也存在就业机遇。一些岗位被淘汰,一些人会失业,但同时也会产生新的就业机会,这为职业学校调整专业设置、改变办学模式提供了机会。

(4)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不注重教学质量、不注重学生技能培养、没有办学优势的学校,很可能被淘汰,但一些办学灵活、紧跟市场、具有特色的学校会脱颖而出,得到大的发展,从而改变中职教育良莠不齐的现状,推动职业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应对措施

针对目前这种局势,职业教育如果想尽快摆脱困境,就应当采取必要的对策,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改革,有所发展,有所创新,而不能停留在传统教育模式上。

1.转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近年来,职业教育被边缘化,老师与家长的眼里没有职业教育,用人单位的眼里没有职教毕业生,单位的职称评定中职教毕业生也总是吃亏,连职教学校的学生自己都不自信了,感觉自己接受的是“二流的教育”,抬不起头来,导致职业教育总体上在一个低水平的层面上恶性循环,因此,要改变职业教育的现状,首要的是要改变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一方面我们要研究具体的引导办法,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包括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逐步对农村职业教育实施免费政策,提高技能型人才的社会地位和收入,合理确定中职和高职的比例,做到合理、适度、协调、可持续。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想方设法,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学校兴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

2.把发展的眼光聚焦在市场上,研究市场,把握市场规律,审时度势,及时调整办学思路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确立学校教学工作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办学方向,增强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

职业教育跟市场的联系是非常密切的,它的专业设置、课程设计,都跟市场需求密切相关,面对世界金融风暴带来的经济危机,就要对企业倒闭、裁员等带来的就业需求变化进行分析。

要关注国家经济发展形势,依据国家“增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政策,关注国家投资方向,分析市场,研究企业,深化与企业的合作,特别加强与企业高层的联系,与企业建立更为牢固的合作关系;

适时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从新整合、分配校内教育资源,淘汰没有竞争优势、不适应市场发展的“过时”专业,大力发展符合当前经济发展、就业形势好、竞争优势明显的专业,向受危机不大的服务性行业或就业相对容易和技术性强的专业倾斜。针对学校优势专业,可以尝试兴办小型企业,让学生得到实训并培养师资,化解专业调整与教育资源紧张之间的矛盾。

3.实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

因为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不但给知识,还要掌握技能,不但会说,还要会做。光懂理论,不会做,这样的职业教育是失败的,要手脑并用。所以职业教育更要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真正做到手脑并用,既有知识,又有技能。

这要求职业教育要从“选拔适合教育的学生”转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树立“一切为了学生成才”的教学理念。要尊重学生独立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意识、认知水平和精神丰富性为目的。实行以人为本管理。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成才为前提。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对象,更是学校教育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个性,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质。

4.针对失业人员,开展特色培训

由于金融危机,导致部份人员失业,要针对这部份失业人员开展一些技术培训,提升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以促使他们再就业,要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失业人员的培训需求,有针对性设计课程。每一次都将面临经济的转型和升级,面临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经济危机导致的失业为职业教育带来了大量生源,因此面对金融危机,职业教育开展一些短期教育、特色教育大有作为。

5.更新培训的内容和方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篇4

2007年在美国华尔街爆发的次贷危机已演化成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之为“自上世纪30年代来世界最严重的一场金融危机”。欧美主要发达经济体已因此步入衰退期,联合国报告预测,发达经济体将出现0.5%的负增长,为二战之后最糟糕的表现。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首当其冲就是中小企业。我国一直以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其中中小企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金融危机爆发后,受种种不利因素影响,沿海地区部分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的中小企业已经难以为继,部分已经停业或倒闭,数百万农民工失业返乡。

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大都处于欠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又是大部分农民工返乡目的地。在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必须积极发挥自身作用携手企业、农民工共度危机:一是对接中小企业,吸纳富余人才,提高教学质量,充实教学力量,为企业储备人才;二是主动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培训,拓宽办学渠道,提高他们的知识和劳动技能,促进他们就业层次和稳定性的提升,为企业升级转型提供智力支持。

一、市场规律――职业院校与中小企业对接的必然性

职业院校和中小企业关系密切。据统计,中小企业占了我国企业总数的99%,提供3/4的就业岗位,中小企业是职业院校输出人才的最大市场。近年来中小企业特别是沿海地区制造类企业对技工大量需求,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发展和壮大。而今全球经济步入下行周期,中国传统产业正在淘汰和升级,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可能会逐步转向,这无疑对职业院校可持续发展提出严峻挑战,特别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规模小、底子薄、抗冲击能力更低,不借助外力,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的调整将会是艰难的过程。另一方面,如果受到冲击的职业教育在近几年出现低谷,也会让处于转型期的中小企业倍尝到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匮乏的苦楚。所以说,作为人才培养方的职业院校和作为人才需求方的中小企业,两者是休戚相关的,都必须在市场规律作用下自我进行调整,合作是可行之道,对接是市场的必然要求。

二、就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层次的重要途径

农民工的大量返乡,为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广开办学门路、服务社会提供了机会,职业院校应该利用自身办学条件、区域上的优势争取当地政府大力支持,正向对接中小企业,争取校企联合办学,订单式培养,根据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为返乡农民工提供知识、技能培训,让他们由体力劳动就业向知识技能劳动就业转变,由可替代性强的低层次就业向专业性强的高层次就业转变,这样既能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又能为企业提供大量高素质劳动者。

三、吸纳储备人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中小企业中不乏技艺精湛的高级技师,不乏素质突出能力全面的管理精英,在企业不景气时,到相对稳定的职业院校求职栖身,是他们可能的选择。民族地区职业院校原本由于经济、地域限制,一般而言双师型教师缺乏,可以借此机会从部分困难企业引入富余人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重。企业人才换岗到学校传授操作技能,可以提高学校实验实训课的质量;传授管理经验,可以更新师生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企业人才为纽带,可以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良性互动,促进教学资源优化配置,拓宽就业渠道。

篇5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5-0188-02

2008年世界金融和经济形势风起云涌。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逐步升级为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也产生了巨大影响。虽然对于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影响的时效,各国的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估计,但可以肯定的是,2009年将异常艰难。在此背景下,作为一名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者,笔者试图对我国正在进行的高职教学改革做出一些理论贡献。本文首先分析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带来的机遇,特别选取那些对高职教育有意义的影响,然后分析这些影响和机遇对高职教育的意义。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机遇

(一)我国出口企业及其他实体经济均受影响――改变制造业大国的现况适时进行经济结构调整

目前受到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是传统的密集型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长期处在国际产业链分工的加工制造环节,这些企业在质量以及成本控制上有一定的优势,没有品牌、渠道、销售团队,长期依靠海外稳定的订单生存,一旦危机爆发,没有了订单,必然导致企业停产、裁员,金融危机也就蔓延到别的行业和领域中去。研究经济规律我们发现,依靠出口拉动增长份额越重,又称对外依存度越高的国家和地区,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就会愈深,保持增长的压力就会愈大。

这场金融危机对于的中国企业来说,如果能够形成一种“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转型升级,那么就能够变消极为积极,即围绕全球价值链进行产业升级,向产业链的上游运动,从劳动密集环节(简单零部件生产、成品组装等)向技术与资本密集环节(如研发设计、高级原材料生产、复杂零部件生产等)和信息与管理密集环节(如市场营销、管理运营、品牌运作、专业服务、金融服务、物流管理等,大致可以归为总部经济活动和生产活动两大类)游动。在这种背景之下,对于广大工业企业所需技术工人的输出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来说,也有义务和必要顺应潮流进行调整,以应对这场危机。

(二)发达国家经济陷入普遍衰退――规避负面的传导效应充分利用发达国家的低价的“资源”

金融危机肆虐汽车、房产建筑、零售、能源、航空运输五大行业,几大经济体陷入不同程度的衰退,以美国为首,经济学家普遍预计2009年经济衰退全面侵袭美国,经济负增长1%。日本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受全球经济放缓的影响,日本出口业开始大幅下滑,促使各大企业开始大规模削减对新工厂新设备的投资,日本经济增长失去了原动力。欧元区经济已连续两个季度下滑,因而陷入衰退;非洲、拉美各国亦难幸免。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通货紧缩不可避免,同时处于衰退漩涡中的各方必然积极寻找机会,全球把目光纷纷投向中国。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的资源反而更多。引进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相对变便宜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寻求与跨国企业的合作,开拓海外市场等,将变得比以往容易。

(三)国内企业订单减少、产能富余、人才需求减少――高校要迅速调整适应这种变化

金融危机下国内的外贸企业首当其冲受到影响,2008年的数据显示外贸进出口增幅回落较快,投资增长有所放慢。进口、出口增长速度分别从9月份的21.3%和21.5%、10月份的15.6%和19.2%,转为11月份分别下降17.9%和2.2%。此外工业企业生产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和运输市场需求下降。大量企业倒闭,以玩具企业为例,2008玩具出口企业数量减半。房地产和汽车市场低迷,消费热点降温。部分企业经营更加困难,就业形势严峻。中小企业停产、歇业现象增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增速下降,高校毕业生企业签约率降至历史最低点。

在恶劣的经济环境之下,企业利润空间下降,出于成本控制和产能的考虑,企业选择停产和裁员成为必然的选择。受全球裁员风波的影响,中国企业也加入降薪裁员的行列,企业招聘意向下滑。面对企业大量被闲置的生产车间、生产设备,以及流出企业的优秀的生产技术人员,我们可以将之充分利用。

二、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高职教育进入大发展时期是从1999年开始的。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的高职院校伴随着教育部5部重要的文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到目前为止,基本形成了与我国经济结构相配套的专业学科体系。正在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时刻,金融危机悄然而至。如何变不利为有利,如何规避金融危机给校方带来的巨大冲击,我们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经济结构调整要求高职院校重新审视现有专业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一直以的产学结合为我们的目标,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提出专业改革与建设要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专业设置过分依赖市场,课程设置不能过分淡化知识结构的完整。经济形势一片大好时问题不会体现出来,但是当危机来临,高职学生首当其冲被淘汰。现实证明,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市场的变化是瞬息万变的,如果过分依赖市场,往往适得其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是重中之重。

又如,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被我省不少高职院校引进。德国“双元制”的职业教育模式之所以成功,是由于其专业设置满足行业领域内所有企业的普遍要求、满足相当长时间内职业发展的需求、适合较宽的职业领域并具有综合性,培养出来的高职学生更能适应市场需求,而不仅仅是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或者技术农民。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调整升级专业和课程,我们的学生不能只为岗位培养,在一线工作并不是学生的最终目标,我们的学生还要有其他能力,要能做技术主管以及品质主管等技术管理人员。这样,即使危机来了,他们也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二)发达国家经济普遍衰退,引入国际教育资源的时机成熟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美国经济全面陷入衰退,世界几大经济体都受到了影响,因而这些国家的教育机构也自然有海外寻找合作伙伴的动力。另一方面从国内的人才需求来看,一些掌握新技术、能说流利外文的人才倍受企业“厚爱”,虽然部分外贸企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首先收到冲击,但是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减慢,企业的国际化趋势也不会收到影响。而中外联合办学,可以引进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资源,使学生不出国门就能熟悉掌握语言,成为和国际接轨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必然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能力。

(三)企业人才设备出现富余,是吸纳企业人力物力资源的好时机

教育部历次重要文件都提到要提高教者的技能水平, “工学结合”,打造双师结构的教师队伍,这对于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我们来说存在一定的困难,而吸纳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就是一条捷径。在经济繁荣时期,只能较多采用兼职教师的形式。但是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出现大批人才的富余,这是我们大力引入企业专业人才的大好机会。可以在目前条件下以相对经济上行时期较低的成本“捞”一些从企业出来的实践经验丰富、能力强的人才,“蓄”到高职院校,改善自身师资结构。

从物的角度讲,金融危机产生的富余设备为高职院校改善实训设施创造了有利条件,大量机器设备的闲置或淘汰使得企业不得不对其进行廉价处理,高职院校可以用较低的成本向企业购买这些设备用作实训教学,从而提高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学质量。另外企业定岗实习的模式不变而具体形式可以发生变化。对于有的院校来说甚至不用购买实训设备,因为大量企业停产,厂房设备闲置,我们可以将课堂和实训场地直接搬到停产的厂房,只需出较低的租金就可以让学生在一线进行操作。对于离开工作岗位的定岗实习生,学校大可不必为他们的再次就业大伤脑筋,这些租来的生产一线就是他们再次上岗的场地。

(四)高职院校应当成为人才的蓄水池

企业的人员“富余”是暂时现象,从长远看企业不会允许具有实践经验和技术专长的人才大量流失,学校能够做的是帮助企业开展富余人员的培训工作,将这些人才放在“避风港”和“蓄水池”里,等到危机过后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高校应当积极寻找途径开展“职业中教育”,通过培训工作展开交流,对于企业方和学校方都会有很大裨益。

此外,面对高职院校定岗实习的学生大量离开工作岗位的情况,我们也要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比如对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售后服务”,将已经毕业的学生召回再进行更高层次的培训,这样一方面帮助企业解决当前的困境,一方面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打开一个新的突破口。又如适当延长在校学生的教学时间,由“2+1”的培养模式,转变为“2.5+0.5”或者“3+0”的模式。当然这也容易带来教学成本的上升和全面的调整。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重新审视“人才高消费”,让高职学生有机会与本科生和研究生竞争。最终是做空还是做多,则取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育改革的成败。

参考文献

[1]王英.中德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与借鉴[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篇6

目前社会金融行业快速发展,虽然为金融专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平台。但对于金融中职院校来说,在专业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职业道德教学没有达到标准,还需要进一步加以改善。从中职金融教学的传统观念来看,其主要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金融知识,对职业道德教育重视程度较低,这种教学观念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社会的实际发展需求,应从教学工作入手,积极培养金融专业实用性人才。

一、中职学校金融教学实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职业道德从基本素质方面看,主要就是指社会发展当中社会文明方面的内容,而从金融专业的职业道德方面来看,则需要工作人员遵守相应的工作原则,这让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有着重要意义,使得实际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职业道德与金融知识教学同等重要。其一,职业道德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社会的实际发展现状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已经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基本要求,而因为中职院校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存在着一定差异性,他们在整体上不论是在掌握专业知识方面,还是在实际操作方面都有着差距,因此需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程度,将其深入到金融专业当中。而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其成为了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而职业道德也已经成为金融行业中所需要遵循的重要工作内容。其二,职业道德成为了提高工作人员素养的重要方式。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在自身素养方面不够完善,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其不仅需要掌握到专业的金融知识,还需要培养他们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而在金融道德方面也要具有一定的修养,所以在中职院校当中,需要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金融专业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这样等到学生进入金融工作岗位后就会真正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二、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金融教学中的现状

当中职院校金融专业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上时,由于其年龄学历较低,工作经验也不足,而若想在金融职场当中立足,就需要认真,并爱岗敬业。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或概念,更需要的是一种行动,需要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人人爱岗,人人敬业,从而让企业当中形成一种积极奋发向上的氛围,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社会风气,并有效的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使得职业道德教育逐渐被重视,这需要学生严格约束自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中职学院职业道德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教材,现阶段中职金融教学中在学生职业道德教学方面的教材较少,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新的教学方法来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所讲解的知识,也与职业道德教育很难产生联系,无法让学生对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金融知识有效的进行理解。教师也只是利用简单的理论来对学生阐明职业道德的概念。另外,部分中职院校所开展的职业道德教育中缺少良好的氛围。中职学生思想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所以就想为中职院校的职业道德营造出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但有较多中职院校并没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氛围和环境,这就极大程度上的限制了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职业道德教育在中职学校金融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

中职院校的学生能否可以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这不仅与教师教学方法有着较大的关系,其还与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高低有着重要关联,为人师者的榜样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树立诚信为学的理念,要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引导学生,以亲情与爱心去关心学生,以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与文明行为举止去影响学生,从而让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因此在中职金融学校中需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得教师能够充分发挥出以身作则的作用,为学生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并定期对教师实行培训,并将教师的思想道德素养作为考核的标准,对那些考核结果很好的优秀教师应给予奖励,这样能够有效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而做好自身的教学工作。例如,可以加入一些实际案例在金融教学中,而“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中,可以通过对光大证券在ETF申赎套利交易时的违法与违规过程、证监会对其的出发决定和实践后续发展情况,向学生介绍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让学生认识到自身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如何加强券商风险控制的措施,如此方可让学生对金融行业职业道德教育的记忆加深。

2.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

要利用好学生的实践环节,从实际角度出发对学生实行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是高度角色化与实践化的道德,其教育目标只有在职业道德训练与职业道德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实现,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领悟、体会与感受,从而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中职院校的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不断增大,使学生养成了职业道德习惯。让中职院校实践教学话环节不断的加大,从而为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践教育提供了较为客观的条件。这就需要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环节、统筹安排、精心设计、分工合作、认真组织等,实现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一方面需要企业相应的管理人员或劳动模范人员为学生讲解岗位职业道德要求与规范。另一方面则需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在实践当中学生领悟良好的职业道德,这对企业的形象有着重要作用,这样能让教师从实践角度来对学生实行从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教育,从而有效的推动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让学生更加的团结、友爱、自强和向上。中职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不仅包括专业理论,还蕴含着专业的技能课程,这些都需要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师也要紧密联系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对职业道德工作的作用加以强调。学生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严格要求自己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各种活动,将部分道德要求转化为了学生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而促进学生整体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3.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

目前大多数从事金融行业的工作人员都没有参加过学校所举办的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的规范性活动,因此教师除了需要教学外,还应使用功能多元化且灵活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要求与意义。比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开展与职业道德相关的竞赛,或者让学生出板报等活动,使得学生能够自主寻找一些与职业道德教育相关联的资料,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还能让职业道德教育这一理念在学生中流行起来。例如,可以根据比特币的疯狂和中国利率市场化竞争这两篇案例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对比特币的诞生过程、投资者如何取得比特币和比特币的高波动性,先向学生介绍比特币,并从比特币本质上是否为货币、比特币为何引起全球投资者的追捧和比特币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货币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加深对货币与货币制度的理解与掌握。此外,还可以引入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案例,通过上好银行间的同业拆解利率、存款和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让学生接受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并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为突破口、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条件和我国利率市场化中所需要面临的问题等三方面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加深离析与利率的理解,如此方可让学生能够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有效的让学生掌握到专业的金融知识,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

4.积极实行心理疏导工作

在中职院校中需要利用学生的实际心理因素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其中行为、认知、意识与情感等心理因素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行为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所形成的动力定型。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不仅仅只需要背会相应规范条例,而是需要将其转化为自身在职业上的行为习惯。认知则是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前提,人只有懂得了善恶,才能意识到自身的道德行为。为了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和丰富生动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自身对职业道德的认识,积极引导学生创建崇高的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精神,使得道德观念在学生自身的思想上扎根。而意识一直是实现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关键因素。而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使这些学生并没有经历过艰苦的生活,就需要有计划的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利用寒暑假实践,组织学生进入到企业中进行勤工俭学,积极鼓励他们勇敢的面对困难并战胜困难。另外,情感则是激发学生领悟思想道德品质的内驱动力,可以利用专业人士讲座、演讲会或企业案例分析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加热爱这一专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职院校金融专业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金融企业对外开展的业务能力,而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则与学校金融专业的教育教学相关联。在中职院校的金融专业当中,对学生实行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十分重要,而中职院校金融教学若想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则应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养,对实践教学加以重视,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并积极实行心理疏导工作,从而培养中职学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金融企业提供更多的人才,进而为学生今后的工作与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蒋志耕,罗琴,万大华.中职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分析与路径思考———以武汉市财贸学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000(032):27.

[2]刘春明.高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探究[J].教育与职业,2017,000(002):87.

篇7

目前,语文课程模式还停留在呆板的传统模式状态:教材、教法不分专业、不分学生认知程度,采取“一刀切”的做法;课堂讲授“以本为本”,采取单一的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的教学策略;学习评价以“考试分数论英雄”……上述做法,不但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严重阻碍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的课程模式已不适应当前职教发展的新形势。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素质下滑较快,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担忧,中职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面临严峻考验。语文学科主要承担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职责。现在大多数职业学校所选用的统编教材内容仍然按照语文课程本身的知识结构编排,缺乏职业教育特色,不符合“以就业为导向、为就业服务”的职业教育办学目标。所以,改革语文课程体系对于中职学校来说迫在眉睫。

一、语文课改的实施

课改前期,我们就如何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进行了深入探讨,形成了初步的课改方案,并在金融专业实际教学中进行了课改试验。

1.教学内容改革

结合赵大鹏老师主编的新课改教材《语文(基础模块)》和《语文(职业模块)》所选的课文内容,根据金融就业岗位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将教学内容按四个模块进行划分,即文学欣赏模块、口语交际模块、应用文写作模块、语文实践活动模块,对教材中的课文进行合理的取舍、归类,每个大模块由若干个小模块组成,建立金融专业的语文模块课程体系。

2.教学模式改革

前面已经初步建立了金融专业的语文模块课程体系。根据中职学生应掌握的语文综合能力,不同的模块要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如下:

(1)文学欣赏模块:分为精读和影视欣赏两个小模块。

精读模块:课文都是经典篇章,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学素养。以学生朗读、分析、谈感想为主导,老师点拨为辅。

影视欣赏模块:针对课文中的经典篇章播放相应的影视作品,让学生在欣赏影视作品的同时,把握情节和人物,更深地感受文学作品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口语交际模块:分为演讲模块、朗诵模块与情景交际模块。课堂上以分组比武形式,并利用每节课的课前5分钟进行朗诵、演讲、讲故事等,达到人人参与、以说为乐的目的。通过朗诵、演讲、情景剧各种沟通与交流的口语交际训练,培养金融专业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应用文写作模块:通过格式的强化,学生学会简单的、规范的办公应用文写作。

(4)语文实践活动模块:每学期设置一个实践项目,以小组形成开展,教师指导、组织,小组合作完成。按照下述具体方式进行:划分小组—确定内容—布置任务—学生实施—评价结果。

课改小组成员本学期在自己所任教的班级进行方案试行,在课堂上,充分尊重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运用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各种比武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以此锻炼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最终形成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语文学习氛围。

3.评价考核体系改革

完善的评价机制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既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注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更要注重对知识和技能的评价。我们积极改革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多元考核评价方式,如:课堂观察、学生发展纪实、作业分析、书面考试和口语能力测试,等等。

教学中,我们主要以模块检测为手段,实行模块结业。将测验渗透在每一节课中,每完成一个模块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进行不同形式的测试。比如,我在教授《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这两篇优美的经典散文时,指导学生品味精美的语言是学习重点,通过一节创新作文课《寻找校园春天的脚步》对本模块进行考核。让学生通过亲自

观察寻找校园春天的痕迹,将课文所学的经典的修辞方法和句子运用到作文中。小说《项链》,我主要通过课文片段情景剧的表演进行考核;影视欣赏环节,欣赏了电影《雷雨》,我通过让学生谈谈对电影的情节、人物等方面进行影评的口语表达考核。《劝学》、《师说》这样的文言文,我降低了难度考核,主要通过背诵达到考核目的。口语交际模块的考核,我期末通过诗词朗诵、演讲、情景剧等比赛方式进行全员参与考核,并配有专业的比武评分标准。

只要有良好的参与精神,通过分组合作竞赛的方式在合作探究中就可以考核。将考核评价贯穿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畏难情绪,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程度,促使大部分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达到学有所得。期末的口语表达大比武初赛全员参与,然后各班选拔3~5人,参加才艺大赛,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表现给予评价打分。

二、课改成果展示与总结

我校金融系第一届才艺大赛暨诗歌朗诵演讲比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一个成果展示。从制订比赛活动方案到大赛的组织策划,从初赛的全员参与到决赛选拔选手,从指导教师课下手把手地对一个个选手进行指导培训到选手出色地站在舞台上,历时两周。比赛节目一共34个,耗时3个小时,参与人数达到80人次。让学生走出教室,登上展示自我的舞台。同学们专心投入,尽展风采,青春的活力在舞台上涌动。

别具一格的“才艺大赛”成为教与学、学与考、文化与专业课衔接、知识与能力综合评价的新尝试与新探索,在赏识中挖掘了学生的闪光点,加强了师生队伍,对今后的工作起到了引领与带动作用。

中职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是一条艰难的探索之路。我们需要在摸索中前行,深入理论研究,总结实践经验,探讨教学方法,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使文化基础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中真正发挥作用。

篇8

职业教育是就业导向教育。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语言,学会用英语交流,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因此,中职英语教材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体现“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学观,才能适应市场经济不断的变化。

开发我校金融英语校本教材,就是要充分考虑到银行、证劵、保险等就业市场的需求,结合学校的办学优势, 把英语教材内容与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使英语教学更具针对性。 金融专业是我校的主打专业,开发金融英语校本教材,一方面可以缓解目前英语教学陷入的种种困境,彰显办校特色;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时展,提高我校的职业竞争力。

二、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一)学生现状

1.生源方面

近几年来,随着招生政策的改革和普通高校的扩招,使得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的明显下降,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漠视英语,没有打好基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厌学,丧失对英语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因此降低教材难度,并与学生的真实生活相结合,编写出学生“喜欢学”和“学得了”的教材,更有利于缓解教学中的重重困惑,使中职英语教学得以正常开展。

2.心理方面

许多学生认为读完中职三年,拿个文凭,就可找工作。对英语这门课的学习没压力也没有动力。少数学生希望学好英语,但由于基础太差,问题太多又无从问起,感到力不从心,越来越受挫,对英语完全失去了信心。因而开发出实用性、趣味性强的教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或许是摆脱英语教学困境的较好途径。

(二)教材现状

1.缺乏行业特色,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

目前,我校金融专业学生使用的是“中职英语规划教材”,它是一种普遍性、导引性的通用教材,无专业特点,“所学并非所用”。如何让教材紧扣市场脉搏,把英语教学与金融专业学习进行有效整合,体现“职业性”和“针对性”,是校本教材开发要解决的问题。

2.教材的深度、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差太大

“中职英语规划教材”是建立在中职学生已学了三年初中英语的前提下编写的,教材呈现“普高化”。然而,中职生虽“学”过三年、乃至更长时间的英语,但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水平还处于较低甚至“零”的起点。 “中职英语规划教材”与学生的英语基础很难衔接,学生无法接受与他们实际基础相差甚远的教材内容。既然我们无法改变生源,就必须面对现实,正视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并结合他们的兴趣和职业特点,使用与大部分学生英语起点相匹配的教材,使他们“喜欢学”、“学得了”、“学了有用、能用” 。

(三)教学现状

目前,职业教育虽已提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等新的教学理念,但在实际教学实施过程中,重视专业学科,忽视英语与专业课之间联系的现象依然存在,英语教学与专业学习的有效整合,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三、校本教材开发建议

鉴于中职学生生源的特殊性和现有教材的局限性,经外语教研室同仁的讨论,一致认为开发校本教材,有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降低难度,突出口语

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交际。教学话题力求口语化、生活化,努力改变中职学生在“教室坐两年”的尴尬局面,尽可能少用中职学生不熟悉且不实用的词汇,取而代之的是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口语化的话题。从心理上帮助学生消除了对英语的恐惧感和自卑感,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和信心。

(二) 基于专业,贴近就业岗位

话题的选择须以“开发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运用英语进行真实交际的能力”为指导,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广泛选取那些既和金融专业相关,又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易教乐学的素材,用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教学主题,将英语学习和日常学习、工作与生活情境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置身于虚拟的工作、生活场景中,试着开口并参与到话题学习活动中来。并努力将课堂从教室延伸到银行、证券、保险等就业空间,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发现和解决问题,在亲身体验中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实现为用而学,学而能用。

(三)合理穿插日常标示,关注身边生活

根据教材每个单元的话题特点,适当安排一些和本单元内容相关的日常标示用语,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有“学了就用”的感觉。如教学生一些在银行可看到的标牌语:pull拉、push推、private business私人业务、attention警示等,让教学资源既来源于生活,又可回归生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充分体现出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四)建立合理评价机制,适合我校实际需要

篇9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048-02

近年来,随着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推进了教育现代化进程。学习已突破书本和课堂的有形局限,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拓展延伸。这就要求教学资料存储于网络上,供学生随时查阅学习。学习的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高职教育更是如此,教学资源库建设能提供大量素材供学生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学习,由于金融专业的特点,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尤为必要。

一、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的必要性

1.金融专业涉及面。金融专业涵盖面广泛,一切资金融通及其衍生行为都可纳入其中,涉及业务范围广,所包含的业务也几乎涉及到了金融的各项业务,甚至包括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涉及的行业有银行、证券、保险等广义金融行业,每个细分行业在具有共性的同时都有其特性。因此金融专业学科方向包含众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既有宏观研究又有微观分析,既有理论学习又有实践操作,还涉及必要的人文素质提升课程。涉及如此之广的经济社会因素,不是哪门学科建设能够完成的,必须有内含广泛的教学资源库提供相应的学习素材和分析资料。

由于金融专业涉及面较广,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存在差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学生对银行业务特别感兴趣,有些专注于证券业务或保险业务,有些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有热情。因此可通过教学资源库提供学习素材和分析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讲授,而教学资源库可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随时通过网络进行学习,更好地组织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2.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条件不。由于金融专业具有实践教学条件要求高,实践教学资料有些具有私密性,实践操作具有风险性,实践场地能容纳学生较少等特点,往往导致实践教学比例不足。教师教学和学生实践常常脱离金融专业实践操作,而要在短时间内改变这种现状,就地方院校的现实条件而言很难办到。行业特点导致即使是院校教师也存在实践经验不足和行业发展前沿难以把握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上成了理论的堆砌,无法从实践角度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锻炼和拓展。

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能够有效弥补实践教学的不足,改变教师教学观念,同时开展仿真和模拟操作,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譬如可通过超链接方式实现教学信息的灵活获取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重新组织,可通过与金融行业网站的链接及金融行业业务的专题网页和模拟竞赛网站的链接向学生充分展示和演示金融行业的业务过程和最新的业内信息,使教学和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3.金融行业发展迅速。作为经济的核心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金融行业在过去几年间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的金融业务层出不穷,新的金融细分行业不断产生,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发展,互联网对金融行业的不断渗透等都对传统金融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尽管如此,作为金融核心的风险、收益、时间价值等构成因素依然是核心要素,教材和课堂教学不可能穷尽学习和分析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更新的速度也赶不上时代的变化,更新的成本也非常高昂。教学资源库的运用能加快更新速度、缩减更新成本,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利用学习素材和分析工具把握新的行业发展业务和趋势。

二、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重点建设内容

现代高等院校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应充分体现这三项职能,不能仅仅服务于专业教学,还应引领行业、服务社会,这样才能扩大资源库的辐射和影响范围,使资源库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因此,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应重点建设以下内容。

1.课程资。现代高校的专业建设建立在课程建设基础之上,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尤其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建设对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资源库普适性、开放性、共享性的建设要求,实现金融专业国家教学资源库的效用最大化,资源库在建设时充分考虑地域经济环境和各高职院校金融专业历史沿革和开设情况的差异,以及金融行业现实发展的需要,以银行方向为主,兼顾证券、保险方向岗位群的需要。

2.资源中。教学资源库的服务对象既包括在校学生,也包括行业从业人员和有金融知识学习需求的社会大众。因此在建设课程资源的同时需要结合教师教学改革实践、学生在线自主学习、职员业务素质提升、大众金融知识服务等功能的实际需要。

3.职业资格证考试培训资。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主要来源于高等院校毕业生,且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在行业企业的实践锻炼机会和时间有限,行业企业实践经验较少,导致教学内容和行业实际存在一定差距,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提供社会服务的能力。另外,有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不深入,行业和高职院校难以形成互补型共同体,尤其是金融行业这种知识密集型而不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尤其突出。

高职院校的教育主要在于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证尤其是从业资格证的获取对于检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满足办学的社会评价等方面都十分重要。

职业考证辅导平台为金融从业人员补充金融专业知识、训练金融职业技能、获取最新行业信息、提供专家咨询指导,且可贯穿于其职业生涯的各个阶段,全方位提高业务素质,体现了终身学习的思想。资源在开发建设阶段,由校企共同参与建设,投入使用后实现校企合作共赢。金融知识普及平台面向社会公众普及金融知识、提供理财服务,既有丰富多样的资源素材,还有理财专家在线理财咨询,能够很好地满足社会公众金融知识学习和家庭理财的需求。两个平台的搭建使高职院校拓宽了金融专业社会服务的途径和渠道,进一步提升了社会服务能力。

三、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难点

1.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分。教学案例的选择和分析也是难点所在,主要在于金融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金融问题不能单就金融专业的视角解读,必须放在大的宏观经济环境甚至于社会环境来观察。许多金融案例的成败得失都是事后分析,初看很有道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反而会影响学生分析能力的提高,不利于客观辩证地看待问题,不利于历史唯物史观的培养。萨缪尔森说过“我们只有历史一个样本”,在分析案例时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阶段而空谈理论,然而了解具体的历史环境对分析者和学习者来说对人文素质的要求更甚于对专业的要求。

查阅以前编制的案例,发现有些金融行业成功案例今天却走向了覆灭。简单来说在经济周期上行期间扩张战略总是取得骄人业绩,令人神往,然而一旦经济周期下行却成了失败的伏笔。不确定性是金融专业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概念,成功和失败是硬币的两面,关键在于外部坏境和内部因素的契合,要少用优劣来评价金融行为,多用特点来说明。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事物之间关联关系的分析比因果关系的分析更加重要。当然这并不是说因果关系不重要,实是因为影响因素如此复杂,互动博弈成为相关参与人的基本策略,最终的结果形成于各方合力。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切地分析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即使可行也耗费成本,并且随着环境变化,影响方式也随时调整,关联关系的分析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对于金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很关键。

2.客观评价风险收。在教学实践和资源库的建设中,由于金融专业的性质原因,接触最多的是风险和收益的权衡。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行业的收益来源有多种,但都是承担了风险的回报,而在很多时候,有些教学资源都只强调其中之一,不利于学生形成风险收益的思维。

有些学生对安全性特别偏好,在学习过程中对股票、期货等内容排斥。而有些学生对收益特别偏好,在学习时对银行存款、国债不感兴趣。这就要求在资源库的建设中收集比较全面的金融产品进行说明,同时也可在实际运用时因材施教,还要强调风险不仅仅取决于金融产品,还和投资数量比例有很大的相关性。

3.资源的时效性和开放性。金融专业教学资源库特别强调时效性,金融产品和金融业务不断更新,要求资源库和行业前沿接轨,才能做行业的引领,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就证券行业来说,融资融券业务、转融通业务、股指期货业务不断推出,资源库及时更新才能对行业从业人员更有吸引力,同时更好地服务行业和投资者。如果还是停留在做多的单边思维,培养出的学生就难以和行业发展接轨。对于投资者来说也更关注金融产品的更新,因为在面对新产品时他们更需来自金融院校的介绍。资源库的时效性要求其建设者时刻关注行业动态,学习金融理论的新知识,与时俱进。

保持资源库活力还要求其是开放的平台。只有开放的平台才能提供时效性极强的信息,也只有开放性平台才能给使用者提供异质化的服务和定制服务。参与者能够形成良性互动,共同为资源库添砖加瓦,丰富资源库的内容,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完善资源库的建设。但是如何在平台的开放性和信息的权威性之间做出平衡是建设过程中的难点。

篇10

随着金融行业的迅猛发展,市场对金融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般说来,金融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是指从事银行、保险、基金、证券等行业的专业人员。如何培养金融行业需要的高职人才,一直是高职教育金融类专业研究的重点问题。从社会需求来看,对金融人才需求最多的地方是行业基层和业务第一线的人才。随着我国金融行业的迅速发展,金融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金融产品的数量不断增加,金融专业知识结构的更新也在不断加快,表明社会需要复合型、实用性金融人才。因此,高职金融专业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及时把握国民经济动态,预测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对金融人才需求的动向,明确高职金融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专业能力,以切合金融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制定与金融行业特点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近几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就国内各金融行业来看,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对金融各类人才需求总量随之攀升,特别是金融高职人才的需求,用人单位竞争十分激烈。在此背景下,高职金融类毕业生就业形势普遍良好。

1.高职金融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高职金融类专业人才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其原因如下:

一是近几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就国内各金融行业来看,国有及股份制商业银行改革加快,外资金融机构不断进入,合资基金公司逐渐增加,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基金业对人才的需求增长较快,对金融各类人才需求总量随之攀升;二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的证券市场步人了稳定发展的轨道,证券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特别是自2009年4月13日起,《证券经纪人管理暂规定》正式施行,从事证券业务的证券经纪人取得证券经纪人证书方可执业。据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经纪人队伍有8万多名,具有执业资格的只有近三分之一,这类人才的需求是十分迫切的;三是企业、个人的投资和融资活动与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日益联系在一起,企业、个人越来越成为金融活动中的重要参与者,这就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为之服务;四是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形势下,中央为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从多方面采取有效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近年来新设立的金融服务机构如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也逐渐成为吸纳金融人才的大户。

2.根据市场需求,找准专业培养目标。目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一方面在总量上在持续提高,另一方面对人才的质量和结构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具有决定意义,是专业的特色和生命力所在,也是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依据。高职人才是否具有竞争能力,能否达到行业标准,能否达到职业所需的技能要求、道德规范和职业精神,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高职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以“优质银领”、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市场需要,既懂金融、熟知金融产品,又具备较强的金融市场分析、金融产品营销技能,从事银行、保险、证券、投资理财、一般工商活动等服务第一线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在银行、证券、保险行业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实际管理服务等一线需要、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二、坚持以提高专业能力为主线。构建新型课程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既要考虑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又要考虑专业(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笔者认为,高职金融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

1.基于能力本位下的专业课程设置。金融专业教育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特别重要,培养综合核心技能的是重要一环,在其课程体系建设中要得到具体体现。所以,课程设置要在通过金融行业专家共同分析论证,对金融专业所涵盖的业务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分析的基础上,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如表1所示),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一线岗位技能为核心来组织课程内容。课程内容要做到精练、重点突出,紧扣专项能力培养的需要;基础课要为后续课程打基础,专业课要为实训课提供技术理论知识,并与之紧密结合。

2.充分考虑金融行业岗位所需课程。课程设置要在充分了解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对不同金融机构特点和岗位(群)人员的需求进行分析,针对专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需求,构建体现岗位核心能力的模块化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

首先,通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及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实践性和应用性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职业与社会生活的不断变化也在对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所以专业课程体系总是处于一种开放的、动态的状态,把专业前沿探索的最新成果、最新的概念原理与操作技法源源不断融入专业课程的内容之中;同时,针对职业岗位内涵的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及时对专业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3.按照“对证施教”的要求,注重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高职院校普遍实行“双证制”,不仅要求学生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求毕业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证券行业、保险行业都要求持证上岗,银行业也开始推行从业资格考试,在就业市场中,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往往体现出较强的竞争优势。“对证施教”即通过对照职业资格证书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组织实施教学,是对高职院校实施“双证制”的完善和发展。高职金融专业在课程设置时要参照银行业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保险人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职业资格考核标准,将职业资格标准融人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标准。使学生在毕业前至少获得一本行业资格证书,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为用人单位提供行业认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创新教学方式,深化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特色,也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内容之一。本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一般由校内实训、校外实践、毕业实习等环节构成。在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中,从金融行业一线的需要出发,重点突出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的职业能力。为满足金融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也为突出高职教学的特色,对整个实训课程要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三年的学习中,逐步加大了金融专业课程中的实训项目,并将其系统化。在第一学年进行以基础课为主的学习,穿插部分专项技能训练;从第二年开始实行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并重的课程设置;第三学年只安排少量的理论课程,大量安排实践课程,并且有半年时间进行顶岗实习。这样的教学目的是强化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在较短时间内胜任工作提供保障。

(1)校内实训环节。信息技术的发展为金融实验教学提供了极大便利。目前市场上已有证券模拟交易教学系统、期货模拟交易教学系统、外汇模拟交易教学系统、商业银行综合业务模拟系统、信贷业务及风险管理模拟系统、国际结算模拟系统、保险精算技术教学系统等软件。

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可满足专业课程的实训,为学生走向社会提供理论结合实际的实验环境。在金融实验室中,虽然场景是模拟的,但工作项目是真实的,可以较好地将岗位的工作内容移植到课堂上。在实训中要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为方法,最终目的是通过模拟的交易环境加强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校外实践环节。校外实践是在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上完成的。校外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完备、真实的工作环境。走出教室,到企业去,通过见习、社会调查、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实现,学生通过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进行了解、接触,可以让学生从心理和技能上产生接纳和适应,实现教学向工作岗位的迁移。

(3)毕业实习环节。毕业实习即顶岗实习期,是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爱岗敬业的职业品质,同时也是综合检验学生学习效果,为学生就业提供机遇、创造条件。在顶岗实习期间,金融机构负责安排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作为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训练,使学生掌握相应岗位的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具体工作和企业相关人员的言传身教,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了专业技能的培养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具有就业竞争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篇11

1 引言

高校金融人才的培养要求理论教学与实务训练紧密联系,金融行业需要的人才也是能够将理论与实际融会贯通的应用型人才。然而略显尴尬的是,不少高校学生抱怨自己在学校里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现实业务差别很大,而今后从事相关行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又很难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在这一背景下,银校协同模式成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切实转换学生培养模式、助推人才培养的一项成功举措。银校协同是将课堂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的一种教育模式,即是由在校内获取理论知识和在银行获取技能经验有机结合的模式。职业道德的培养不能脱离职业环境,而银校协同模式正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职业环境,是对高校金融人才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因此,深入研究银校协同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机制对促进高校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 银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点

2.1 教育过程的基本因素更具复杂性

依据教育学理论,职业道德教育过程包含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即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其中,主体指教育者;客体指受教育者;介体指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环体指社会环境及其所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银校协同模式的引入会导致以上四个基本因素之间的关系更具复杂性,如教育主体不仅是学校教师,还包括指导学生实践的银行培训人员,两者负责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也不一样,学生需要经历一定的适应期。作为教育客体的学生不只是在校学生的身份,同时兼具银行实习生的身份,不同身份对学生的要求和责任有较大差别。银校协同模式的教育环境既包括大学校园也包括各银行培训的分支机构,两者提供的教育支撑条件迥然不同,银行工作的上下级关系、严格岗位制度,复杂的人际关系都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影响,促进学生对适应环境和职业定位的思考。

2.2 教育载体更具多样性

银校协同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借助的载体变得更加广泛,既拓展了有形载体也增加了无形载体的范围。有形载体是指物质方面的因素,例如大学校园和银行的建筑设计,学习和工作的空间布局,景观规划等;无形载体是指精神文化方面的因素,例如所在学校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学科特色以及教风师德,还有银行的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员工精神风貌,团队合作等。总之,师生关系和师徒关系、学习和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方式、校园和银行的氛围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学生产生内在的,潜移默化的人格和心理影响。

2.3 教育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具连续性和多维性

银校协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职业道德教育由校内延伸至校外,无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还是在银行顶岗实训操作阶段,都可以切合时宜实施教育指导,因此在时间上是连续的、长期的。同时,银校协同的才培养模式更加扩展了有效的教育空间,不仅包括学校的理论课和实训课教室,还包括银行的营业厅、办公室和实地调研场所,这样就形成了职业教育的立体式网络,所以在空间上是多维的、开放的,有助于取得综合整体的教育效果。

3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的构建

3.1 目标机制。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需从学生成长和成才规律出发,依据职业特征和职业要求,将总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各个阶段目标,落实到校内教学和银行实训的各个环节。总目标是指导学生初步形成良好的金融职业道德观念、职业竞争意识和职业理想,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应我国银行业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行为习惯,并具有一定的职业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同时,还要设定具体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以公共职业道德的基础理论教学为主,同时开展金融行业职业道德的启蒙教育,该阶段的重点是对职业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的培养;第二阶段是以金融行业职业道德内容为基础,同时开展个案教学进行职业道德场景模拟和分析,此阶段主要是对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进行培养;第三阶段是学生在银行顶岗实操,以学生亲身体验和实训指导为主的职业道德实践阶段,重点要落实在对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的培养。

3.2 合力机制。首先是主体合力机制,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主体可以包括四个部分:校内政工干部(包括党团干部、专职辅导员和就业指导教师)、校内授课教师、大学生自身和银行实训指导师傅。以上四个主体在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构成合力机制,但每个主体在教育体系中所起作用是不同的,校内授课教师和银行指导师傅是职业道德教育的主力军,政工干部是依靠力量,大学生是自我教育力量。其次是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的载体合力机制,可以包括课堂教学载体、文化载体、工作载体、活动载体以及传播媒介载体等多个方面。

3.3 保障机制。第一,制度保障。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制度化管理和程序化运作,双方要制定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考评制度,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明晰教育职责,确保职业道德教育机制正常运行,使职业道德教育工作更科学、更严谨;第二,队伍保障。银校双方要建设高素质的职业道德教育队伍。一方面,学校应当积极推动在校教师深入金融企业进行学习和工作调研,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能力,另一方面,银行应把优秀的一线工作人员作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兼职教师,负责在顶岗实训中对学生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管理;第三,资金保障。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需要相应的经费保证,银校双方应将职业道德教育的经费列入预算,以保证各项教育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银校双方要提供必要的设备与场所,为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条件。

3.4 激励机制。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银校双方应依据学生多元化的个人心理需求,采取适宜激励手段,激发学生切实提高职业道德水平。激励机制能在学生由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最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银校双方应对职业道德表现良好的学生给以学业评优、就业推荐、继续深造、奖学金、荣誉评奖等方面优先权,让学生获得应有的正向激励,反之,对职业道德培养过程中表现较差的学生给予及时指正,帮助其反省和整改。

3.5 考评机制。银校双方要建立完善的职业道德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和学生树立正确的金融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银校协同模式下,学生职业道德评价机制的考评体系更加多元化,评价主体不仅是教师还有银行的指导师傅,工作小组,同班同学;评价方式包括笔试、答辩和顶岗实训中职业道德的表现情况;评价内容既有学校教学要求的道德准则也有银行岗位要求的职业道德规范。银校协同模式的职业道德考评机制是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需要突出金融行业职业道德考评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总之,银校协同培养模式对传统高校职业道德教育带来了挑战,也为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银校协同模式下,高校要结合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新特点,有效地进行相应改革,必须要遵循职业道德培养的趋势和心理规律,不断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机制,切实引导学生树立全新的职业道德观念,增强职业道德情感,坚定和巩固职业道德意志,强化职业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吕岚.论工学结合环境下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J].河北企业,2015,(11):25-26.

[2]张纪元.财经类高校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23):17-19.

篇12

中图分类号:F840-4

文献标识码:A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深度,又要求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职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涉及众多的知识点,不仅涉及到保险法,合同法,等法律知识,还涉及到汽车车身的结构等;既有保险的基本条款,又有汽车的承保,出险以后具体的查勘、定损及赔付等实际应用的内容,由此,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

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一般在二年级开设。学生已学过了保险学、人身保险、财产保险、保险营销学等课程,他们此时对保险法较熟悉,所以对本课程的前六章学起来较容易。但由于金融保险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是文科生,缺乏必要的物理、化学知识,因此在交通事故鉴定与现场查勘、损失费用的确定、赔款理算等章节的学习过程中觉得非常困难。针对本专业学生特点,应当使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其一,讲授法。讲授法是目前各国都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原因就在于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提供相当多的知识,虽然它也经常由于教师的误用而受到人们的批评,但这种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它能很快为学生提供新的知识,对完成教学内容非常适用。本文以张勇等编著的《汽车保险与理赔》为例,我们在第一章我国汽车保险现状、第二章汽车保险的基本险与附加险、第三章汽车消费贷款保证保险中用此法较多。

其二,案例教学法。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从日常生活中,从网上、书上、报刊上、保险公司查找适合案例选取包含着本质或基本因素的典型事例来进行教学。案例的运用不重视是否得出正确答案,重视的是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案例作为个人反思的催化剂,是通过不同观点的撞击、不同角度的论证,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升华。案例不强调难度, 而强调有普遍的代表性, 让学生利用个人的亲身经验和知识的获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研究来进行学习, 以达到为实践行为做准备的目的。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其程序主要是案例与背景资料的提供;学生的阅读和分析思考;教师对讨论流程的设计;学生研讨活动的展开;教师对现场的控制、对活动的回顾与点评。

其三,讨论法。讨论法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运用能力。另外,这种方法对于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某些理论知识有所了解后,非常愿意把自己的观点、意见讲出来,与其他人交流、探讨,这就为讨论法提供了条件。从组织形式看,讨论法可分为小组讨论和班级讨论。其要点,一是对事件的定性;二是分析题及关键性问题是什么;三是研讨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案;四是谈有哪些启示,或进行质疑与答疑;五是教师的归纳与总结。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垄断发言者、沉默不言者、离题闲扯者、交头接耳者、表述不清者、固执己见者要有不同的处置方法。

其四,项目教学法。这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行的教学行为。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工作任务。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在进行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来源于德国职业教育成功典范的行为导向教学理念正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而作为实施该教学方法的重要形式之一的项目教学法也为广大教师重视,许多人在教学过程中开始了有益的探索。在汽车保险投保实务、汽车承保实务、理赔实务等章节的教学中用的即是此法。

其五,现场教学法。课程第七章:交通事故鉴定与现场查勘,是教学的难点。我们采用现场教学法,就是教师和学生同时深入现场,通过对现场事实的调查、分析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总结出可供借鉴的经验,从事实材料中提炼出新观点,从而提高学生运用理论认识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具有现场、事实、实践者、学生和教师五个要素。现场教学法的根本特征体现在现场成为课堂、事实成为教材、实践者成为教师、学生成为主体、教师成为主导;其教学功能主要在于亲临实践现场、直接认识事实,面对事实讨论、掌握规律,启发拓展思路、提高实际能力;其操作流程一般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