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常识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护理常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老年护理常识

篇1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394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344-02

人的心理状态在生病时与正常时有较大差异[1],内心活动不同,表现也不同。对老年心血管病人进行异常心理研究,实施针对性心理护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治疗效果,作用积极。

1 一般资料

选2010年2月―2013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心血管病老年患者100名,男女比例63:37,年龄58―79岁。其中心绞痛22人,心律失常34人,心力衰竭6人,心肌梗死38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一般资料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

2 方法

对照组(50名)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0名)在此基础上加强观察,对老年患者的异常心理加以分析,及时进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分析对比其心理调查问卷资料,比较两组护理效果的差别。

3 结果

3.1 两组异常心理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入/出):悲观(13/2),猜疑(16/4),焦虑恐惧(28/3),自卑疑老(6/1),孤独(10/1);对照组(入/出):悲观(15/6),猜疑(18/13),焦虑恐惧(25/10),自卑疑老(8/5),孤独(13/8);

3.2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15天;对照组平均住院天数为21天。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P

4 讨论

4.1 异常心理分析。老年心血管病人的异常心理因个体差异,表现也各有不同[2],主要可归纳为下面几点:

(1)悲观心理。老年患者病情常反复,受疗效不明显影响,容易悲观。主要表现:态度消极,情绪低迷,神情忧郁,少言寡语,容易感伤甚至绝望,有时暗自落泪。

(2)猜疑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听力与视力都出现退化,更加敏感,十分注意医护人员的神情与言语,对未知的恐惧,使他们产生猜疑心理。主要表现:小心,敏感,猜疑,生闷气,独自发愁,精神紧张,更甚者有病理狂想。通常猜疑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容易使病人失去对病情的客观评价。同时,对未知的猜忌,让他们容易往坏处想,恶化真实病情,产生消极心理,严重者出现偏执情绪,害怕治疗,抗拒治疗。

(3)焦虑与恐惧心理。老年人的各项机能下降,许多老人害怕去医院检查病情,诊断初时神情紧张,确诊为后,情绪恶化为焦虑与恐惧。尤其是反复的心慌、心绞痛及呼吸困难等症状,让病人出现濒死错觉,害怕与恐惧的情绪加剧。周围紧张气氛也将产生负面影响,加重此现象。这类老年人在恢复期,通常也会担心复发。主要表现:忧心,焦躁,出汗,失眠,愁眉不展,唉声叹气,四肢无力,记性变差,注意力不集中等。

(4)疑老心理。老年病人在心脑等器官功能都出现衰退时,有种力不从心的感觉,得知患心血管病后,感觉更加明显,疑老情绪发酵。此类病人会觉得自己老而无用,是一种拖累,从而产生愧疚与自责心理。主要表现:悲观,怀旧,愧疚,自责,消极配合治疗,等死心态。

(5)孤独心理。老年人常有孤独心理,喜欢与儿孙相伴,害怕孤独。住院后,与亲人或朋友的交往急剧减少。同时其听力与视力下降,说话也吃力,语言沟通出现障碍,容易感到孤独寂寞,严重者觉得自己被遗弃,出现自厌情绪。孤独心理若未能得到及时纠正,会不断恶化,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治疗与预后。

(6)自尊心理。部分老年病人地位高、贡献大,性格较强势,希望所有的人都尊重他、顺从他,稍有不顺就会暴躁、发脾气。住院过程中,要求也更高,容易挑剔。他们内心希望所有医护人员都可以尊重自己,如对待长辈般的恭顺。主要表现:挑剔,蛮横,易暴躁,喜责备,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自尊心极强。

4.2 护理干预。对存在悲观心理的老年人进行细心抚慰与耐心开解。积极沟通,给予精神支持,为其精神减压,帮助其重新建立信心,提高其配合度。

对病人的焦虑恐惧程度进行评估,分析具体原因采取有针对的护理行为,稳定其情绪,缓解病人的焦虑恐惧心理。

针对自卑多疑的病人,积极进行健康宣教,让病人了解心血管疾病,引导其向正方向发展。

理解出现孤独心理的老年患者,抱有同情心,多与其进行情感交流,寻求病人亲属的配合,多陪伴,营造温馨的氛围,想办法消除他们的孤独感。

宽容自尊心强的老年人患者,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与善意,争取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中老年病人的异常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大大减少了住院时间,说明注意观察老年心血管患者的异常心理,及时进行心理指导,能有效缓解其负面心理,改善治疗与护理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1长期护理保险实施背景

从21世纪开始,中国就进入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化社会。在未富先老的社会发展现实及严峻的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与老年人相关的各种社会问题就逐渐凸显出来,首当其冲的便是老年人的照料问题。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2012年,我国3600万失能老人;2013年,失能老年人规模增加到3750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将有1亿的失能老年人。这部分老年人群体缺乏独自照料自己的能力,需要借助外部力量来达到照料自身的需求。但随着我国独生子女成为家庭主力的时代到来,传统家庭照料的人力资源出现人力匮乏问题,我国几千年来家庭养老的传统模式将面临巨大挑战。鉴于此,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也成为了老龄化趋势下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运而生。

2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西部地区作为全国范围内老年人及其失能老年人比重较大的地区,对于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较迫切,但由于经济发展、财政压力、基础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的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较艰难。尤其是西部地区失能老年人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占较大比重,需要从西部地区实际情况出发,制定符合特点的长期护理保险,确保政策落到实处。

2.1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

2.1.1老龄人口比重较大。从西部地区各省区市老龄化程度来看,重庆和四川65岁以上的老年人最多,老龄化程度最高,分别高达12.4%和12%;与2017年测算的全国老龄化率平均值13%基本持平。

2.1.2老年人多集中在农村,农村失能老年人数量大于城市。《西部蓝皮书:中国西部发展报告(2015)》的西部地区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研究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西部老年人中,农业户口占78.3%,非农业户口占21.4%。数据表明,在问卷调查对象中,大多数的老年人居住的地方是在农村社区(72.5%)。从城乡区别角度看,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完全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的比例分别为5.0%和6.9%,农村高于城市。其中,农村轻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高于城市13个百分点,而城市中度和重度完全失能老年人的比重分别比农村高出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2.1.3经济发展较落后,老年人参保能力、意识弱。相较于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较落后,经济实力不强。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导致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较大,老年人作为弱势群体,劳动能力弱甚至是没有劳动能力,经济实力大打折扣,也就意味着他们的参保能力相应的与经济实力成正比。相对于城市,农村地区对于保险的短视行为严重,不能正确地评估自身照护需求。另外,传统非正式照料模式和养儿防老观念根深蒂固,老人在观念上希望得到传统的家庭照护。

2.2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建设设想

基于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设还需要走很长的路,经过不断的实践去完善,最后形成具有西部地区特色的、适宜的长期护理保险。根据2016年国家人保部公布的15个试点城市,以成都、重庆、新疆三个西部地区省市为代表的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较于东中部地区发展滞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策框架、护理需求认定和等级评定标准、长期护理管理服务规范和运行机制都还在不断地探索当中。笔者根据西部地区老年人的特点,提出西部地区关于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想,希望能给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建设提供值得借鉴的意见。

2.2.1结合西部地区老年人特点,提供“订单式、组合式”照护项目。综合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较大需求的老年人群体的特点,可以把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分为关怀型、医疗型、生活型、技能型;并且划分清楚这四种类型所对应的照料项目。同时,四种类型可以根据老人的实际需求进行“订单式”、“组合式”的针对性的提供。关怀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们精神上的一种关怀和慰藉,有效缓解以及治疗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医疗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等,这种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失能程度低的老年人,不仅可以方便老人们及时得到治疗,也能减轻其所在家庭的照护成本,提升老人的幸福感。生活型的护理项目主要包括对老人的生活照料方面,这类护理类型主要是针对由于高龄或者慢性病导致的腿脚不方便的老年人。技能型主要包括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护理项目,主要是针对有专业化护理需求的中度失能或者是高度失能的老年人,大多数由专业的护理机构来提供,老人们可以选择住进护理机构或者是护理人员上门提供服务。既方便失能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又可以优化配置护理资源,这四类护理类型可以根据老年人的实际需求进行组合,真正把“订单式”需求落到实处。

2.2.2加强西部地区农村的护理人员以及护理机构的有效供给。由于二元结构的性质,城乡失能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禀赋有很大差异。城市中公共产品资源丰富等方面的优势,城市失能老人在寻求社会帮助中有更多的选择。而农村地区居住分散,传统家庭照料能为失能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单一而且薄弱。在设计西部地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时,应该充分考虑农村老年人的需求现状,合理配置护理资源,制定政策鼓励养老及护理机构向农村地区发展,鼓励企业盘活农村闲置用地建造养老护理机构。除此之外,还应提供补助鼓励农村地区有护理需求的老年人向城市护理机构转移。

2.2.3加强政策宣传,提升老年人保险意识。老年人群体存在着接受新鲜事物程度低的现象,对于长期护理保险这个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比常见的医疗保险以及养老保险等低得多。在保险实施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排斥的情况,在政策施行之前,应该通过公益讲座、知识讲堂以及各种宣传手段加强老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识程度,打消老人们的疑虑。

篇3

一、推广长期护理保险的必要性

(一)中国老龄化问题严重性

国际上通常把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由表1可知,我国各大城市都早已超过老龄化标准,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且根据国家老龄委报告显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老年人总数将越来越大、老年人数量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两大趋势。

(二)中国家庭结构现状

1、有子女赡养情况

自从将计划生育政策写入宪法以来,我国的家庭结构渐渐向“四二一”模式转变,特别是各大城市。一对正值中年的父母需要抚养一个正在上学的孩子,同时,还要赡养自己的四位父母。下图1正印证了这一点,仅论65岁以上的父母,每个城市都至少有二、三千户家庭有三位以上。由此可见,老人以及孩子的生活费用都压在了中年父母的身上。

2、无子女赡养情况

目前各大城市都至少有15万的空巢老人家庭。空巢老人占比从2000年的22.83%一跃到了2010年的35.65%,涨势惊人,他们的生活状况令人忧心。

根据调查,各城市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主要是以离退休金养老金为主要生活来源。北京、上海、天津和重庆的月人均养老金在1800~2600之间。目前护理费用处于50~80元每天。这就意味着若是一位老人需要长期护理的话,每月就要花上1500~2400元左右,仅养老金是无法承受的。

(三)老年人自身的年龄与健康状况

随着年龄的升高和健康状况的下降,老年人的生活开始不能自理,需要他人看护或接受疗养院护理。面对长期护理所带来的高额费用,老人就需要在年轻时进行资金准备。但是,老年人的长期护理却遇到了两大挑战。

挑战一:身体状况不佳,影响长期护理储蓄

根据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我们选取55岁作为工作和退休的分界点。在25岁-55岁需要独立生活、参加工作并储蓄长期护理资本,55岁之后需要支出长期护理费用。

由表2可以看出,在55岁之前的可以参加工作的各年龄阶段,疾病患病率均升高。尤其是在45-54岁疾病发病率急速增长了31%。一方面,严重的疾病会对事业与收入造成影响,削减长期护理储蓄;另一方面,严重疾病也可能会使之在55岁之前提前退休,提早开始长期护理生活,护理负担加重。

挑战二:寿命长,但晚年不健康

寿命的长短对长期护理开支有很大影响。1990年-2010年中国人期望寿命不断升高(如图2)。

除了护理时间外,护理费用需要根据老年人身体情况而定。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多以慢性病为主,例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等。老年人退休后慢性疾病发病率增加。据统计,2003年至2008年55-64岁慢性病患病率增长率约为5%,65岁以上增长率约为10%。慢性病是长期性的这些慢性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带来额外的护理费用。

(四)物价与通货膨胀问题

物价上涨会使储蓄的实际购买力减弱。

由图3可以看出,CPI的走势一直上扬,老年人若在年轻时采用储蓄的方式准备长期护理资金很难应对上涨的物价。

二、如何开发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的目的是为慢性疾病或丧失日常生活的能力进行恢复和修补,并使不利降至最小化。现今我国的长期护理保险比较单一。但其实不同老年人所需要的长期护理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适应现实我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发提出了以下几建议。

(一)开发差异化保险

1、差异化的保额

基于不同疾病所需要医药费数额的不同,提供不同保障。例如,老年性白内障平均住院医药费用为4820.4元,而心肌梗塞冠状动脉搭桥需要40071.3元。若是实行统一的保险定价就会导致顾此失彼。可以考虑根据被保险人投保前以及每年定期的体检结果确定保额。同时减少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的问题。

2、差异化的返还额

使用国际上公认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来衡量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调查结果如表3:

虽然不同项目的百分比不同,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数字都在相应增加。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会越来越弱,需要更多的护理。我们建议长期护理保险设计返还数额逐年递增的险种,满足老年人的实际需要。

(二)开发保险组合

长期护理保险可以解决护理费用的问题,使被保险人维持现在的身体状况,但不能补偿突发疾病的医疗费用。可以考虑使长期护理保险与重大疾病险相组合;与终身寿险相结合;与投资联合型寿险组合。还有很多组合方式都可以帮助被保险人圆满的度过晚年生活。

(三)开发精神上的“保险”

精神上的照顾与资金上的补偿同样重要。对于老年人来说,有了长期护理资金但是却缺少可以护理人员和良好的护理环境还是不能够满足长期护理的要求。2010年可供老年人疗养使用的床位共有4.98万张。但从1990年到2009年需要抚养照顾的老年人不断增加,截止到2009年已达到17615.4万人。由此看出,疗养院提供的护理床位远远不够。保险公司可以尝试与社区老年中心、疗养院、养老院联系,提供看护服务、看护人员和疗养场所。也可以尝试沿长产业链,直接自己开办老年人疗养中心。不但可以减少保险道德风险,还可以减少支付成本,解决护理资源短缺的问题。除此之外,对于愿意在家中疗养的老人,保险公司可以定期走访,开展慰问活动。

参考文献:

篇4

1 临床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6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在病例选择过程中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力低的患者。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60~83岁,平均年龄(66±2.9)岁,病程6~12年,平均病程(8±3.1)年,在此之中有心动过缓患者32例,房颤患者13例,房室传导阻滞患者10例,室早患者5例。

2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病率较高的原因

根据现实研究,可以得出老年人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加,加重心肌淀粉样的变形,容易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房肌纤维和束支传导系统出现老化变形以及房室结起搏细胞出现减少症状,在此之中,冠心病是导致老年人心律失常高发病率的主要原因。

3 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昼夜变化规律

相关护理人员需要准确把握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规律以及变化具体过程,从而有效引导患者进行科学服药与作息,避免与控制心律失常现象发生。在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基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下,其高峰期位于夜间20:00―24:00,属于患者进入睡眠之前以及睡眠开始之后不久,而窦缓则主要发生于夜间2:00―凌晨5:00。

4 针对性护理措施

4.1 病情观察

护理人员要定时监测患者心率、心律以及脉搏与血压状况,对治疗效果与心电图进行及时分析与观察。针对一些症状不明显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需要加强对其病情观察。一些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虽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然而由于其较差的人机体代偿能力,因此其主要表现为混合型的心律失常,病情较为复杂多变。若心律失常得到频繁发作,则需要相关护理人员在患者床边预先准备相关抢救器械以及药品。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随员的作用,嘱咐医护人员当患者出现心悸、胸闷以及出冷汗与全身无力症状时,应该及时赶到,做好急救工作。

4.2 饮食指导

医护人员叮嘱患者应该少食多餐,选择一些低脂肪低胆固醇食品,较多食用植物蛋白,特别是大豆蛋白,叮嘱患者多食用新鲜的水果与蔬菜。患者应该禁止吸烟与喝酒,忌讳浓茶与咖啡。医护人员嘱咐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应该保持大小便通畅,防止因为排便过于用力,禁止出现憋尿现象。

4.3 用药指导

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病情特点,及时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述心绞痛以及抗心律失常常用药的服用方式,相关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以及药物的保管方法,与此同时,可以制定出健康教育的处方交付给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从而有效增强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指导患者做好服药日记以及日历等,叮嘱患者依时依量进行服药,避免出现失误服药现象。

4.4 睡眠指导

通常情况下,冠心病心律失常症状一般发生于患者睡眠状态之下,针对这种状况需要护理人员结合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半衰期以及作用时间进行有效指导,同时帮助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设定合适的服药与作息的时间表。在另一方面也要指导患者进行放松训练,采用音乐疗法等方式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

4.5 运动指导

护理人员可以结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体制的状况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具体严重程度来进行运动量的确定,具体运动量应该以不能够引发患者心绞痛与心理失常为度,同时要结合患者在运动过程中的反应来进行及时调整,帮助患者以及随从人员进行脉搏与心律的测定。

4.6 心理护理

篇5

应激心理对心律失常合并高血压病的影响极大,由于心理失衡-行为消极-心身防御机能低下-疾病加重。

精神紧张、焦虑、情绪不稳定,这些都是血压升高的因素。不良情绪对高血压的控制及并发症的发展极易形成负面影响。这类患者大多性情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感、多疑、焦虑、紧张、忧虑和烦恼,使大脑皮层兴奋和控制过程失调,血管收缩中枢兴奋灶占优势,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和外周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现在许多学者认为,紧张的信息刺激先使下丘脑兴奋,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使其末梢释放大量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从而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观察心律失常患者在紧张的心理因素下易导致新的心律失常的发生和(或)加重原有的心律失常。为此,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理治疗和心理护理是整体医学、整体护理中的重要环节。

护理措施

控制应激心理因素,在护理方面要求做到:①为患者提供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床铺整洁、松软、舒适,安静、无噪音。②医护人员仪表端庄,衣帽整洁,行为举止大方得体。③及时向患者及亲属详细介绍医院内环境及病房的各种护理设施以及我们开展的各项服务措施。④护士应主动、热情、友好地介绍自己,消除护患之间的陌生感,拉近护患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和蔼,语言亲切,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应耐心细致,动作轻柔。⑤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⑥对患者要给以更多的同情,护理要倍加细心,服务周到,不要让患者感觉到病情危重,尽量满足患者的要求,同时向患者讲明病情波动是常见的,可以减轻恐惧心理。⑦有计划地对患者进行该病的健康教育,使其能积极地配合治疗与护理,并能充分掌握疾病恢复期如何进行自主的科学锻炼,从而能够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疾病,增强战胜疾病、回归社会的自信心。

调节患者的心理平衡,在护理过程中认真做好分析研究,积极进行心理咨询、心理护理。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护理技术,还要具有良好的心理护理素质、丰富的心理护理知识和精细的心理护理技能。

向患者或家属说明高血压病需坚持长期终身规则治疗和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定时服用降压药,自己不随意减量或停药,可在医生指导下加予调整,防止血压反跳。在服用降压药的过程中,要向患者说明坐位或平躺时起立,动作要尽量缓慢,特别是夜间起床小便时更要避免突然起立,以免血压突然降低引起晕厥而发生意外[1]。

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易紧张、激动,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而诱发并加重心律失常[2]。老年患者病程长,病情进展快,一人身患多种疾病,多次反复住院,住院时间长,思想顾虑多,常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护士应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耐心做好解释、安慰工作,取得患者合作。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使患者达到最佳心理状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提高患者心理调节能力,培养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的良好适应能力,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不要过度兴奋,激动或发怒。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焦虑及各种不良刺激。音乐对人的心理和情绪有调节作用,要鼓励患者多听音乐,陶冶情操。

护理工作者应积极学习心律失常、高血压病、心理学、社会学等有关知识,扩展知识领域,才能适应患者的需求,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篇6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120-01

老年骨牵引病人,特别是有便秘史的病人,容易产生质地坚硬的粪结石,堵塞于直肠,使灌肠液不能顺利灌入结肠,且由于限制,不能产生较高的腹压排便,灌肠效果差更增加病人的痛苦,临床上发现在灌肠前使用开塞露法效果好,减轻病人痛苦,大便排出顺畅,灌肠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方法

21例老年骨牵引病人,年龄在78岁以上,有便秘史,股骨颈骨折,入院后以胫骨结节牵引限制,3—10天未解大便,自觉腹胀,食欲减退,查体:可在左下腹部结肠区扪及条索状包块。如按一般的灌肠法,操作中发现大便干结,灌肠导管易折,无法正常插入,灌肠液不能流入,患者诉疼痛不适,情绪烦躁,且受牵引位置的限制,无法使用较高腹压排出干硬大便,灌肠无法进行。现在我们采取先将开塞露一支40ml挤入内,五分钟后,瞩患者稍用力,见有大便在口时,用戴手套的手指协助排出或抠出大便,再挤入开塞露,直至积聚在的粪结石全部排出。再用肛管进入直肠,已无阻力感,灌肠液流入通畅,患者诉有便意后,拔除导管,保留5-10分钟后,自行解出大量大便。

2体会

2.1理解安慰患者。在操作前与患者充分沟通,准备屏风遮挡,保护隐私,减少紧张感,解除患者心理负担,让其积极主动参与。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暖。

2.2操作中注意事项。操作前铺一次性中单,备好便盆。患者取仰卧位,双手可抓住牵引床上吊环,健肢屈膝,臀下垫便盆,妥善安置牵引足,保持有效牵引。嘱患者张口深慢呼吸可放松括约肌,同时将开塞露边挤边旋转有利于粪块松动,粪块松动后嘱患者稍微用力,用带手套的手协助大便排出。操作中动作轻柔,随时关注患者的感受,如发现面色苍白,出汗,疲惫等表现,应暂停,休息片刻。灌肠液温度在39-41℃,量为500-1000ml,操作毕,清洗及擦净臀部,并可用毛巾热敷。

2.3指导患者便秘的预防方法。

2.3.1饮食指导合理安排饮食,多食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豆类和谷类食物,注重粗细搭配,适当食用油脂食物。餐前喝热饮料和果汁,若病情许可,应增加每日的液体摄入,每日摄入量不少于2000ml。2

2.3.2药物指导。根据患者自身情况使用缓泻剂如通便灵,中药等。

2.3.3腹部按摩。用手在腹部由右向左环形按摩,可增加腹内压,促使肠内容物下移,促进排便。

2.3.4建立排便习惯。患者入院后有计划的训练其在床上使用便器。选择病人自身合适的排便时间,早餐后为宜,每天按此时间排便,不急躁,不随意使用缓泻剂。

3小结

便秘好发于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但大多数便秘患者可以得到早期治疗,如根据个体差异服用缓泻剂,按摩腹部等方法。但骨科长期卧床老人,受骨牵引限制,患者对排便有恐惧感,不愿排便,当发生时已经非常严重,因此导致灌肠操作困难。护理人员采取合适的护理对策,恰当的心理沟通,使用开塞露在配合灌肠解除了严重便秘,获得了满意的效果。

篇7

1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我国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发病率城市高于农村,北方高于南方,并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在绝大多数患者中,高血压病因不明,称之为原发性高血压,在约5%患者中,血压升高是某些疾病的一种表现,故称为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对此现代医学和祖国医学都有相应的阐述。

1.1现代医学普遍认为发病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1自身调节。正常的血压调节是一复杂的过程,主要取决于心排出量和外周阻力。

1.1.2钠的摄入,流行病学和临床观察均示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饮食可降低,利尿剂主要是减少体内钠而产生降压效应。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对钠敏感,还有遗传因素的参与,即存在一种遗传性排钠障碍。

1.1.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肾素主要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释入静脉血中的肾素将肝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肺循环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近年的研究显示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脏和大动脉壁上均有肾素和血管紧张素Ⅱ,而二者对血压的调节均起重要作用。

1.1.4中枢神经系统,已知反复的过度紧张与精神刺激可以引起高血压。当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时,皮层下血管运动中枢失去平衡,肾上腺素能活性增加,使节后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多 ,而引起外周阻力增高使血压上升 。

1.1.5五是钙的参与。钙是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收缩过程中兴奋-收缩偶联剂,这直接依赖于细胞外钙内流的增加和细胞内贮存钙的释放,也有钙的参与和调节 ,因而钙可直接或间接参与血压的调节。

1.1.6其他因素,如:肥胖,饮酒过多,低钾摄入,体镁减少,以及具有血管扩张作用激肽酶-激肽系统和前列腺代谢产生异常等因素的参与。

1.2祖国医学则认为高血压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禀赋不足与体质偏盛偏衰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平衡失调,气滞血淤,升降失常,风火内生,痰淤交阻而发病。病变在肝,病源在肾,肝肾阴阳失调是本病的病机重点,其病机要点可概括为虚(肝肾阴虚)、火(肝火、肝阳)、风(肝风)、痰(痰湿)、气(气逆、气滞)、血(血淤)等六个方面。

2 老年性高血压病人需做的医疗检查

老年高血压病人由于各自表现不同,出现的症状也不同,所以筛查由为重要。一旦发现高血压后要检查引起血压异常升高的病因,并根据的轻重程度查看是否存在合并症,做出相关的常规检查,高血压常引起的疾病的靶器官有:

2.1心脏-要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X线胸片,以判断是否有心脏肥大,是否存在心肌损伤或合并冠心病等。

2.2眼底:了解小动脉病损伤情况,以便对高血压病分级。

2.3尿常规及尿微量白蛋白及肾脏超声检查:以了解有无早期肾脏损害,高血压是否由肾脏疾患引起等。

2.4血液生化检查:包括尿素氮、肌酐电解质、血脂、血糖、血尿酸、血粘度等,判断高血压对肾脏的影响程度,是否存在某些危险因素及合并症,如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尿酸血症等。

2.5其他检查:如脑CT、血离子等。

3 高血压的用药原则

3.1西医学用药原则,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需终生治疗,科学合理地按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物,不能因为症状改善或消失而中断治疗,或任意减少服药,不可擅自增加药量,更不能擅自停药,导致严重的高血压合并症。尽量使用长效药、缓释剂,避免多次用药的麻烦。注意不良反应,一般首选钙拮抗剂、利尿剂、血管转换酶抑制剂。

3.2中医学用药原则:“治病必求治本”是祖国医学治疗的原则,护理人员必需熟悉掌握中医基础知识,才能正确指导老年人用药。(1)阳亢型以平肝泻火为治则。(2)阴虚阳亢型以滋阴潜阳为治则。(3)阳虚型以壮阳益气为治则。(4)风痰瘀兼夹湿型治则为祛风化痰、活血化瘀。总之,调整肝肾,滋阴潜阳,阴阳并补是本病的用药关键。

4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

老年高血压病人心理及药效特点心力减退,性情变异,易受外界药品广告影响,用药不规律,影响治疗。感情脆弱,敏感、多疑、固执,容易受伤,情绪不稳,影响治疗。对多数药物敏感性较高,机体代偿能力和适应能力下降,器官功能发生改变。少数药物敏感性降低,表现为耐受,药物反应减弱。免疫功能降低,不良反应程度增高,过敏反应发生率增高。

5 老年高血压病人服药的护理

5.1重视老年人用药的心理反应,耐心解释药物与本病治疗的关系,使老年人从心理上自觉接受并遵从医嘱用药,不擅自购买广告药品扰乱治疗。

5.2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易忘记服药,特别是老年痴呆、抑郁症、独居者应警惕误服或过量服药,必需请家属或亲友监督协助,住院患者,护士应全面担负起病人的用药护理。

5.3掌握老年人服药情况,避免降压操之过急,导致血压骤降,发生危险,老年高血压不宜单一用药,应联合用药,减少每种药品的不良反应。

5.4不宜睡前服用降压药,服药后2小时为降压药的高峰期,加之睡熟后血液循环减慢,血压相对平时有一定下降,两种情况共同作用,使脑、肾等器官供血不足,容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梗等疾病。

篇8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55-02

重庆市直辖以来,人口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老年人占比排名全国第一标志重庆市已进入重度人口老龄化阶段。老年人的患病率和发病率高且多为慢性病、大病或重病,致使相当数量的老年人处于失能状态,生活无法自理。失能老年人的长期护理问题便逐步成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如果完全依靠家庭照料,一方面子女与老年人分居、家庭规模小型化的现状使得家庭照料逐渐弱化,另一方面这种家庭照料也是非专业的、不完善的。这意味着长期护理将成为一种必要的护理方式,而长期护理保险则是为解决长期护理的高额费用而形成的保险形式。然而现有保障制度无法提供长期护理相关方面的保险。因此,本研究认为重庆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非常迫切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调查对象为重庆市中老年人,采用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进行研究。由于重庆市经济发展状况存在较明显的区域差异,在经济较发达的主城区、一小时经济区及经济相对落后的渝东南北两翼随机各抽取两个区县。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66份,问卷回收率为99.7%。调查对象中,年龄在30~40岁82名,41~50岁109名,51~60岁62名,60岁以上108名。性别:男155名,女206名;居住地区:城镇262名,农村99名;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103名,初中109名,高中/中专86名,大专/本科及以上63名;工作状况:在职139名,内退8名,退休79名,其他135名;职业: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81名,企业单位职工102名,自谋职业51名,无业(待业)26名,务农70名,其他31名;居住类型:一人户21名,二人户53名,三人户124名,四人户及以上163名。

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及预调研,最终形成《重庆市中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需求调查问卷》。问卷的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文化程度、工作状况、职业及居住类型;第二部分为调查者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此外,本研究通过对社保专家、商业保险专业人员进行社会保障相关政策咨询,同时对访谈对象中的典型个案进行深入研究。

(二)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方面,所有资料经过严格复审后,采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的统计学分析方法主要为频率描述。

二、研究结果

(一)购买意愿

1.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整体状况

在361份总体样本中,100人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28%;143人选择依情况而定,占总人数的39%;其余的118人不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占总人数的33%。

2.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的具体分布情况

(1)各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60岁以下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更大,尤其是30~40岁、41~50岁段。该年龄段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超过1/3。这预示我们不仅要把长期护理保险这一产品对准购买意愿强烈的中年人,更应关注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方面的需要,并努力将之转化为现实需求。

(2)各文化程度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随着文化程度的升高,人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越大。其中,大专/本科及以上、高中/中专文化程度人群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分别占38.10%、33.72%,均超过1/3。这体现良好的教育使高文化人群更容易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必要性,从而提升了他们对长期护理保险的接受程度。

(3)各工作状况及职业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意愿

不同工作状况中在职人员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意愿最大,占37.41%。其中,自谋职业者、企业单位职工、事业单位职工及公务员对长期护理保险购买有需求的人数比例各为37.25%、28.43%、35.80%。这从侧面反映出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与支付能力的关系。在职人员有稳定的收入也就对长期护理保险有购买的意愿,而对于收入不稳定的人群则无能为力。因此,长期护理保险需要国家、企业、个人等多方投入,才能尽可能满足各个阶层、工作状况及职业的人群的需要。

(二)购买能力

通过调查得知,在家庭人均月收入为3 000~4 000元和4 000元及以上的人群中,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比例较大,分别达到45.16%与43.33%。同意自己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购买意愿更大,达到该类人群的66%。由此可得高收入人群与有支付长期护理保险费用能力的人群更愿意购买长期护理保险。

重庆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 532.4元,消费性支出13 335元,医疗保健982.7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5 276.7元,消费性支出3 624.6元,医疗保健242.6元。可见重庆居民的卫生消费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农村居民。可见购买能力较低导致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选择适合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关键。

三、结果分析

由上述结果可知,重庆市面临长期护理保险需求不足的现状,仅1/3的调查对象有意愿购买,1/3不愿意购买,其余处于徘徊阶段。且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及工作状况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具有明显差异性。通过研究发现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有。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缺乏

自2007年以来重庆市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整合为“重庆市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虽然取得了诸多成效,但也面临受益面窄,保障水平低等问题。对于老年人与失能患者,现行的保险根本无法为他们高额、长期的护理费用提供保障。而在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的重庆,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及相关制度仍处于空白状态,硬件的不足导致潜在的需求人群仍然处于不确定的状态。因此,制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成为补充、完善现有医疗保障制度应迈出的重要一步。

(二)长期护理保险宣传的不足

对保险产品的选择,影响人们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是对保险及其价值的认识。通过需求现状分析,发现大部分本应需要长期护理保险的人群都处于不愿意或不确定状态。这种有效需求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对长期护理保险价值的认知不足所造成的。大多数人从未听说过有长期护理保险,致使人们并未想过通过保险这种形式降低疾病风险,提升生命质量。因此,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社会认知度,是将长期护理保险的潜在需求凸显出来,引起社会广泛重视的必经之路。

(三)支付能力不足

在重庆市中老年人对长期护理保险支付能力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均月收入越高的家庭,越有能力负担保费,其购买需求也就越大。这反映出只有在购买意愿与支付能力同时满足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有效的需求。而重庆市正处于发展阶段,人均收入水平不高,这一方面阻碍了长期护理保险需要转化为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对长期护理保险事业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解决费用负担与支付能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关键。

四、长期护理保险构建政策建议

(一)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类型的选择

由于老年医疗保障产品的提供具有准公共品的特点,所以政府应起主导作用,将长期护理保险作为社会医疗保障的一部分。具体方式可参考国际社会长期护理保险普遍采用的形式,并结合重庆市现有医疗保障政策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作进一步探讨。目前国际上提供长期护理保险主要采用的制度类型有以下几种:一是单独作为法定的护理保险制度;二是作为医疗保险制度的一部分;三是实施基本以实物给付的护理服务制度;四是实行以公费负担的护理津贴制度。

(二)承保范围及保障水平

在长期护理保险的承保范围方面,主要应考虑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两大健康因素。相关统计显示,重庆市2010年医院出院病人年龄别疾病构成中,出院的循环系统疾病患者共计104292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71.09%;肿瘤患者共计51475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40.29%。此外,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等慢性疾病都占有较大比重。这些慢病患者及失能老人需要长期的护理与照料。在保障水平方面,则应根据参保人的综合健康评估状况进行分级护理。我国的老年长期护理分级标准始于2001年出台的《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我市应对其进行借鉴和完善。如在级别判定的详细标准上应充分考虑其患病情况及生活自理情况,并对痴呆老人等的护理级别做出明确规定。

(三)拓宽筹资渠道

在长期护理保险发展初期,筹资方式的选择极为重要。我市可采用政府、单位、个人、社会的多渠道筹资模式,体现互助共济原则。政府应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为长期护理保险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同时也应充分发挥个人的力量。例如,现在我国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的消费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可以采取通过年轻时的预先储蓄方式为老年护理养老积累一定的资金;另外针对已经进入老年的人,可以借鉴国外比较受欢迎的反向抵押贷款的做法,尽管受到传统观念及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的限制,但为长期护理保险筹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备选方案。以达到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筹资水平的目的。

(四)加强社会公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认知

增加公众对长期护理与长期护理保险的了解与认知,使人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对改善失能老年人生命质量及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的重要意义,从而使更多人接受长期护理保险。为使人们了解长期护理保险的价值与重要性,必须将宣传落实到个人与家庭。针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家庭结构,不同职业方向给予具有针对性的宣传。如对文化程度较高的中年人,可以采取较专业的宣传方式,着重介绍保险产品本身;对文化程度较低的老年人,可以采取较易理解的宣传方式,着重长期护理保险的作用、功能等。

五、讨论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历史原因,农村老年人口缺乏养老、医疗、照料服务等基本社会保障。较城市老年人而言,农村空巢老人,特别是失能老人的长期护理问题更为突出。随着重庆医疗保障制度一体化进程不断深化,设计覆盖城乡的长期护理保险是难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带来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在保障范围及水平等方面有所不同。同时考虑城乡差异和社会公平,力求使长期护理保险,在保障资金允许条件下,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群的需求。因此,本研究仅仅是重庆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探索的一小步,需要更深入、多角度的展开。

参考文献:

[1]荆涛.长期护理保险[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2]张铭.老年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篇9

我科室2010年1月~2013年1月年,共收治急性尿潴患者387例,其中老年患者311例,年龄61~89岁,平均年龄73岁,有48例患者因尿潴留急性发作诱发了心律失常,其中男性40例,女性8例;38例因前列腺增生并发急性尿潴留而诱发心律失常, 10例因泌尿系结石引起梗阻性尿潴留而诱发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类型:室性早搏10例,房性早搏6例次,窦性心动过缓12例,房颤8例,窦性心动过速8例,室上性心动过速4例,室颤20例。经过严密的监护、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和专科对症治疗,45患者脱离危险得以救治,3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发生死亡。

2护理干预

2.1心理护理干预 老年患者是健康的弱势人群,常常多病共存,并且病情复杂,容易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3],心律失常患者发病突然,并伴有心悸、胸闷、气促、甚至昏厥、抽搐等不适,患者常有濒死感觉,精神不安、焦虑、恐惧,这些不良因素和心理可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诱发和加重心律失常。因此,护士应分析把握患者的心理活动,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采用主动倾听、解释等沟通技巧,用诚恳的态度、和蔼的语言与其交谈,鼓励患者说出自己心理压力,以此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当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时,护理人员应镇定自若,多给予鼓励和安慰,使患者情绪保持稳定。切不可因监测、治疗任务重而忽视了对患者的精神支持,应当做到紧张而又热情接诊,亲切而又耐心地询问,悉心体贴关怀周到,正确疏导和安慰患者,必要时遵医嘱给患者镇静药物,帮助患者度过危险期。

2.2严密观察病情的护理干预 当患者发生心律失常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下,儿茶酚胺分泌成倍增加,过量儿茶酚胺在缺血心肌中可通过直接的电生理作用而诱发任何一种或者多种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增加心肌耗氧量能引起猝死。因此护士必须掌握一定的心电图知识及应急能力,特别是在心律失常早期,应严密观察心电监测时心电图的变化,定时监测心律、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神志变化,减少诱发心律失常发生的因素,积极给与措施配合医生尽快解除尿潴留,如给予开塞露纳肛,如诱导排尿及导尿均失败,应随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避免情绪激动、紧张、用力排尿等均可反射性引起迷走N兴奋,导致患者发生胸闷、呼吸困难、肢体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等一系列难以控制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护士要并迅速做好急救准备,完善下一步治疗方案,加强巡视病房,随时掌握患者的病情动态,如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

2.3急救时护理干预 迅速建立二条静脉通道,选用留置针保持通道通畅,正确按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用药过程中应注意心率、心律变化及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如利多卡因可引起嗜睡、眩晕、感觉异常、视物不清、谵妄、昏迷以及传导阻滞、低血压等。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是肺纤维化、房室传导阻滞等。与此同时,迅速备好各种急救仪器和药品,将除颤器、人工呼吸机、中心吸引、中心供氧装置均放在床旁合适位置,发生室颤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

2.4心脏意外事件好发时段的预防性护理干预 心律失常常发生在凌晨5∶00~16∶00,其中以9∶00~12∶00为最多,而这个时段正是我们治疗、护理繁忙阶段,往往忽视了对病情的观察,贻误了最佳的抢救时间,所以应尽量配备充足的护理人力资源,加强对她们的业务素质教育,让她们树立护理应有前瞻性这一理念[4],让她们学会使用评判性思维,了解病情变化及其机制,掌握各种护理抢救技术,并且重点培养她们在紧急时刻镇静自若的良好的心态,让她们永远是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强者,从而达到预防老年患者发生多器官功能衰弱这一护理目标。

3结论

BPH是引起中老年男性排尿障碍性疾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以及社会老龄化的到来,老年患者急性尿潴留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心律失常的诱发因素有许多,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在4~6 min内就会出现不可逆性脑损害,如能早期发现、早期救治,防止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猝死的发生。在抢救过程中,护士应熟练各种心律失常的抢救程序及用药特点,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确保仪器处于完好状态,以保证抢救成功率,护士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及娴熟的抢救技术,掌握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病特点及表现,正确及时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动态观察心率及心律的变化,预见性的护理,帮助医生获得第一手临床资料,从而争取急救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孙光.中国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200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3-119.

篇10

胰腺癌属高度恶性肿瘤,75%的胰腺癌发生在胰头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被认为是治疗胰头占位性病变的标准术式,同时涉及实质性脏器的离断和空腔脏器的重建(有三个吻合口需重建),因此手术操作复杂,风险大,术后并发症和病死率高。老年人由于生理状态特殊,脏器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低下,应激能力迟缓,且常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呼吸功能不全等,手术风险更大,因此加强围手术期的整体护理尤为重要。本科自2009年1月~2012年12月,对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62~85岁,平均73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8例(44.4%),上腹部饱胀不适12例(66.7%),黄疸13例(72.2%),消瘦乏力3例(16.7),发热9例(50%)。该组患者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行经典的Child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胰头癌11例,十二指肠癌2例,壶腹部癌4例,胆总管下段癌1例。术后并发症胃排空延迟1例,切口感染2例,腹腔感染1例,无一例死亡及发生胆漏、胰漏、大出血。

1.2方法均采用全麻平卧位,术区碘伏消毒,取上腹正中切口,经典的Child术式,其中3例保留幽门,按胰、胆、胃空肠吻合顺序重建消化道,胰肠端端套入式Prolene线双层缝合,胆肠Prolene线间断单层缝合。

1.3结果本组18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0例,胃排空延迟1例,无胆漏胰漏等其它并发症发生,均康复出院,住院时间12~17d,平均住院日(13.67±3.58)d。

2 围手术期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心理护理肿瘤确诊的突然性,对预后不良的估计,对手术的恐惧,加上腹痛、发热、黄疸、皮肤瘙痒,使患者出现悲哀、焦虑、恐惧的情绪,影响食欲、睡眠,使手术耐受力下降,且本组患者年龄偏大,患者还会担心术后自理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多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文化及个人需求,有针对性的给予感情疏导,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手术目的和方法,介绍成功的病例,帮患者树立信心,患者均以最佳的心理状态度过围手术期。

2.1.2 疼痛护理70%~90%的胰腺癌伴有疼痛症状,我们为患者创造安静、清洁的环境,缓解紧张情绪,评估疼痛的性质和程度,给予舒适卧位,以减轻癌肿对局部的压力和张力。

2.1.3评估营养状态本组为肿瘤性消耗性疾病,术前多有营养不良,患者入院后测体重,积极评估进食和营养状态,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纤维素的食物,必要时给予肠外营养,补充白蛋白。良好的营养状态不仅能够保证机体所需的能量,而且直接影响切口愈合和手术成功率。

2.1.4基础护理①保证睡眠质量:提供安静的休息环境,指导其取舒适的,必要时按医嘱给予镇静催眠剂,并评估其效果;②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平整,每天用温热水给患者擦洗皮肤,避免使用刺激皮肤的碱性肥皂或沐浴液,皮肤瘙痒者用炉甘石洗剂局部外涂止痒,指导其穿棉质内衣;③便秘护理:老年患者,且胰液胆汁排出不畅,胃肠道消化功能紊乱,可导致便秘。鼓励患者多进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同时可进食香蕉,促进排便。指导患者多饮水,每晚睡前200ml。还可顺肠蠕动方向做腹部按摩。必要时可服轻泻剂或低压灌肠。

2.1.5监测血糖测血糖3~4次/d,观察有无低血糖症状。血糖升高者遵医嘱给予胰岛素,控制血糖在7.2~8.9mmol/L,出现低血糖者适当补充葡萄糖。

2.1.6术前宣教责任护士向患者介绍相关检查的必要性和方法,与患者、家属讨论病情及治疗方案,讲解手术方式、过程、效果,使患者心中有数。为患者讲解术前禁食、留置胃管、尿管的重要性,取得患者的配合。指导患者术前练习排尿、排便,练习有效咳嗽、咳痰的方法。

2.1.7术前准备术前3d按医嘱常规补充维生素K[1],术前常规备皮、备血、皮试,术前1~2d口服导泻剂清理肠道内粪便,术前3d口服肠道抗菌药物以抑制肠道内细菌生长。术日10h禁食,8h禁饮,留置胃管、尿管、肠内营养管。

2.2术后护理

2.2.1术后动态监测患者返回病房后取去枕平卧位,头偏向一侧,生命体征平稳后取半卧位,常规心电监护、吸氧2~4l/min,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若出现脉搏增快、血压下降、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症状,及时报告医师处理。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颜色、质和量,大小便颜色和量,皮肤巩膜颜色变化,体温变化,有异常及时汇报医师。

2.2.2合理营养支持营养支持是术后很重要的治疗手段,其不仅能够促进手术切口和吻合口的愈合,还能减少胰漏、胆漏等并发症。术后禁饮食,持续胃肠减压5~7d,行静脉营养支持,按体重补充热卡、氨基酸、蛋白质,48h后开放肠内营养,第1d生理盐水250ml,第2d生理盐水500ml,第3d起使用肠内营养液由500ml/24h逐渐增加。胃肠功能恢复后可进清淡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半流、普食。进食宜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肪、富含蛋白质、易消化食物,鼓励少食多餐并增加活动。

2.2.3用药护理术后采用两组静脉输液,一组静脉滴注抑制胰腺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奥曲肽等;另一组静脉通道滴注止血药、抗生素以及补充水电解质,以补充血容量,维持机体内平衡。

2.2.4引流管护理术后患者留置胃管、空肠营养管、胆肠吻合口引流管、胰肠吻合口引流管、T管及导尿管,应确认各引流管是何部位,且引流管均需注意保持通畅,严防脱落、扭曲、堵塞,每1~2h挤压1次;并应注意引流液的量、性状及颜色。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发现各引流管有无异常。按时在无菌条件下进行管道护理,防止感染。

2.2.5监测血糖监测血糖、尿糖、酮体水平,每4~6h测血糖1次,血糖应控制在8.4~11.2mmol/L以内。应用胰岛素过程中,观察患者有无低血糖症状,如发生应适量补充葡萄糖。

2.2.6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常见的有①出血:可发生在早期或数周以后,可为腹腔内出血或消化道出血,早期多因凝血机制障碍、创面渗血、结扎线脱落等引起,1w以后多因胰液腐蚀组织血管引起[1]。术后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伤口敷料,引流液、胃液的颜色及量,观察有无腹胀腹痛、面色苍白、脉搏细速、血压下降等症状,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医师,及时应用止血药物或手术止血。②胰漏:多发生在术后5~7d,出现腹胀腹痛发热,腹腔引流液由淡血性转为无色液体,可达200~300ml/d,腹腔引流液淀粉酶超过1000u/ml,可确诊[2]。需保持引流通畅,持续低负压吸引或双套管冲洗,按医嘱应用减少胰液分泌的药物,加强营养支持,应用有效的抗生素,皮肤周围涂以氧化锌软膏保护。③多发生在术后5~10d,腹腔引流液为黄色,放置T管可减少胆漏机会,保持引流通畅,有效预防感染,对周围皮肤处理同胰漏;④胃排空延迟:术后10d以上患者仍不能耐受流质饮食,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饱胀,呕吐,可能与手术、胰漏或腹腔内感染及电解质紊乱如低镁、低钙、低钾有关,故术后保持胃管通畅,留置胃管5~7d,遵医嘱适当给予止吐药如胃复安、吗丁啉、西沙必利、小剂量红霉素。

2.2.7其它合并症的护理由于恶性肿瘤手术切除范围大,加上本组老年患者各系统功能减退所以更容易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坠积性肺炎、压疮、肠粘连、肠梗阻等合并症 ①肺部感染: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术后鼓励患者咳嗽咳痰,适当吸氧,指导多翻身拍背,痰多且粘稠者行雾化吸入,适当止痛,应用敏感抗生素,祛痰药物。②心血管疾病:本组10例合并高血压,术后监测血压,禁食期间用硝酸甘油静脉泵入控制血压;2例发生心律失常,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后纠正;术后常规心电监护,中心静脉压监测,控制补液量及输液速度,适当镇静镇痛。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鼓励患者早期运动,指导家属按摩腓肠肌,1次/2h,5~10min/次,活动双脚趾,伸屈脚背,睡前温水泡脚及根据医嘱合理应用抗血栓药物,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减少肺动脉栓塞严重并发症发生。④压疮:保证床单整洁干燥柔软,指导并协助老年患者定时翻身,更换,经常按摩受压部位,可用热毛巾,爽身粉搽拭骨突部位,必要时可放气垫。

2.2.8出院指导告知患者出院后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持心情舒畅,乐观对待疾病。饮食应清淡、易消化,高蛋白低脂饮食,少量多餐,禁烟酒。术后每月复查肿瘤指标,每3月复查CT1次,不适随诊。

3讨论

本文总结了18例60岁以上的老年胰头癌患者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护理经验。主要包括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营养状态评估和支持以及充分的术前准备和围手术期教育;术后做好动态的监测、引流管的观察和护理、血糖的监测和调控、合理的营养支持、手术并发症及老年相关合并症的观察和护理。笔者认为做好围手术期的护理,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在第一时间提供给医师准确的资料,及早处理,能帮助患者早日康复,缩短住院时间。总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一种创伤大、复杂、高难度的手术,其并发症发生率高,护理难度大、时间长、工作量大,必须做到严格规范、细心负责,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促进患者恢复。

篇11

静脉留置针;老年患者;护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选择观察老年患者留置针静脉输液70例,其中男40例,女30例,平均住院时间为20 d,年龄65~90岁。输注甘露醇10例,脂肪乳剂20例,化疗药物4例,抗生素类药物24例。穿刺前静脉的选择、留置针型号的对应、输液器的选择、贴膜的妥善固定、留置期间的护理等对留置时间的长短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通过以上有效措施的干预,70例老年患者留置针置管时间为2~12 d,平均时间7 d。

2 方法

21 静脉的选择 选择血管要细致、耐心,通常选择静脉粗直、弹性好、血流丰富、避开关节及静脉瓣进行穿刺。临床观察手背及前臂腕关节8 cm以上、肘关节5 cm以下的静脉行留置针穿刺留置时间长。下肢远端静脉血流缓慢,不但影响输液效果,还因血栓形成影响留置时间[1]。能选用上肢静脉者,能下床活动患者,尽量避开下肢静脉。

22 穿刺针和输液器的选择 70例老年患者全部使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静脉留置针,留置针根据颜色区分为20号~24号,合理评估患者血管条件选择不同型号穿刺针,使用前要对留置针的质量进行检查,外包装是否有破损、是否在有效期范围内,套管是否有碎裂,针头是否有弯钩等。输注甘露醇、脂肪乳剂、化疗药物者选用精密输液器。因精密输液器具有纳污能力强、过滤精度高,微粒滤出率达95%,药物吸附率低的特点,可有效地防止微粒对人体的伤害,并减少中药制剂以及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提高输入液体的纯度,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效地保护了患者的血管。

23 严格操作规程,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 护士要保持良好心态,熟练掌握穿刺技术,不要未选好合适的血管和相对应的留置针型号而急于穿刺。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皮肤,穿刺时放松外套管,转动针芯使针头斜面向上,防止刺破内套管。操作者右手持留置针与皮肤呈15°~30°刺入皮下血管内,见回血后压低角度,再进约02 cm,然后左手退出针芯少许,右手将外套管送入血管内,注意边退针芯边置入外套管,避免针芯触及血管壁。尽量避免针头在血管内反复进退或者在同一静脉多次反复穿刺,造成穿刺失败,破坏原有条件较好的静脉,给患者带来身心痛苦,引发患者和护士之间纠纷。

24 观察和护理 加强观察和巡视,根据药物性质、患者年龄及病情调整适宜的滴速,阻止患者随意调滴速。经留置针重新输液或给药时先检查确定留置针内无血凝块后再接液体,如有血凝块,用注射器回抽或肝素钠盐水稀释液缓慢推注,有阻力时禁止推注,以免将血凝块推入血管内,发生栓塞[2];出血患者慎用或禁用肝素钠盐水稀释液。观察输注化疗药物、甘露醇及脂肪乳剂对血管的刺激性。3例患者经浅静脉留置针每天2次输注甘露醇,置管2 d后,出现穿刺点周围发红,直径约2×3 cm,并有轻微触痛,即予拔掉留置针,重新穿刺。一般输注此类药物,局部即使未出现任何反应,在留置时间上也不要超过3~4 d,及时更换穿刺部位。临床观察在输注此类药物后及时正压静脉推注20 ml生理盐水,再以3~5 ml肝素钠盐水封管,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同时注意观察患者体温有无变化,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在留置过程中出现贴膜卷边、穿刺处漏液,及时消毒穿刺部位,待干后更换贴膜,妥善固定。时刻注意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干燥。

25 正确封管 通常采用正压封管,将封管液3~5 ml从肝素帽处的输液针头内先缓慢推注2~3 ml,再边推余液边拔出输液针头,使封管液充满整个管腔。封管夹在近针柄处1~15 cm处夹闭,防止血液回流至管腔内。[3]

26 健康指导

在穿刺前,向患者和家属解释使用留置针的目的、注意事项,指导在留置过程中的妥善护理对延长留置时间的重要性。在日常洗漱等过程中避免过度用力或弄湿粘贴保护膜而无法继续留置。患者留置肢体上端袖口应宽松适宜,在输液或休息过程中输液肢体切勿长时间处于某种强迫造成肢体疲劳,发生不自主移动或躁动,导致留置针脱出;避免长时间压迫有留置针的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凝固而阻塞。[4]如穿刺部位发痒、出现湿疹,及时给以百多邦涂擦;严重者,拔出留置针,并给以局部换药、红外线理疗。提高护理人员责任心,加强巡视,注意穿刺部位是否有红肿、渗出,注意药物滴注速度是否相符,对昏迷、躁动、精神失常等患者给予必要的约束,在留置针部位给予弹力绷带固定,指导家属精心的看护,避免造成自行拔出或抓脱留置针。

3 讨论

针对内科老年患者发病反复、住院时间长、血管条件差等特点,在临床留置针使用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无菌操作,选择好穿刺血管、穿刺针和输液器,妥善固定贴膜,掌握好留置时间和正确的封管技术,掌握输注药物的性质和速度,减少对血管地刺激,做到勤观察,勤指导,提高自身的穿刺技术,减少患者的疼痛。通过以上措施的干预,70例老年患者留置针置管时间为2~12 d,平均时间7 d,有效地延长了留置时间,最大限度的发挥留置针的优势,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路必琼,刘德凤.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护理学杂志,2003,18(2):92.

篇12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1.174

近年来, AMI是中老年中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1], 该疾病会引发患者一系列的心血管并发症, 其中最常见的是心律失常, 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 急需探讨出一种科学、有效、合理的医疗护理方法。循证护理基于大量的科学证据, 能结合患者意愿、常规护理以及临床的经验而探讨出更具价值的护理方案[3]。基于此, 本研究对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AMI患者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和EBN, 以探讨EBN在老年患者AMI后出现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和效果。现详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2014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符合WTO规定的AMI后出现心律失常的100例老年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50例。实验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9~76岁, 平均年龄(62.5±4.5)岁;对照组男30例, 女20例, 年龄37~77岁, 平均年龄(61.7±5.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日常护理, 主要包括病情的观察、卧床休息以及心电的监护等方面的规范护理。

实验组在给予常规护理外, 还需结合患者自身情况给予相对的EBN处理, 主要包括:①病情的密切观察:经AMI后的第1天, 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此期间, 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全天的心电监护和特护值班, 一旦发生危急情况, 争取及时对患者进行救治。②改善外界环境:通过与家属协商, 减少第1天的探病次数, 使患者休息时间充足, 改变住院病房的湿度、噪音和温度等, 为老年患者提供舒适的休息环境。③把握给药时间:心律失常的高发时间段在5:00~12:00, 因此患者应在5:00服药。④心理干预护理: 选择专门的护理工作人员, 对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 并进行积极康复讲解的心理暗示[4]。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两组老年患者在心功能分级、卧床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心律失常发生率等方面的指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经护理, 实验组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2%, 低于对照组的76%, 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实验组患者的卧床时间(2.93±0.65)d、住院时间(11.06± 0.78)d、平均住院费用(5172.85±613.65)元均优于对照组的(5.34±1.23)d、(17.31±2.11)d、(6973.05±645.55)元, 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探讨EBN在老年患者AMI后出现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和效果, 以期探讨出更合理有效的护理方式。通过随机选取本院近两年收治的符合WTO规定的AMI后出现心律失常的100例老年患者, 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分别给予常规的日常护理和在给予常规的日常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EBN。对比两组老年患者在心功能的分级、卧床时长、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本文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12%, 低于对照组的7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 EBN能有效的降低经AMI导致的老年患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 加快患者的康复时间,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降低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霞, 李小红.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8):121, 123.

[2] 杨乙荣.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康复影响.中国医学创新, 2014(17):102-1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