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合同分类管理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采购合同分类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采购合同分类管理

篇1

掌握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了解材料价格组成的主要内容及对工程成本的制约关系,熟悉有利于降低材料成本的管理方法,警惕影响材料价格安全的招标方式,通过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佳的材料采购方案和经济批量,把握材料采购的有利时机,使建筑材料的采购成本与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更加匹配,最终达到提高基本建设资金效益的目的。

一、加强建筑材料的核算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材料是指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外购件),修理备用件,包装材料,燃料等。材料科目按照其流动性排列在资产的前列,仅从它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排列顺序,就能够看出它的重要程度。它既是流动资产,也属于存货的种类,它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材料所包含的经济价值,可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而流动,并带来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二是材料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而改变自身的形态,且改变其本身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势必影响到企业最终的利润。

建筑材料,是形成建筑成果的实体;是构成建设成本的主体;是形成建筑产品的主力;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动性极强且可随时变现,如果不能正确的核算与管理,不但会造成资金运用效率的降低,而且会加大会计账目记录与市场价格的偏差,导致会计信息错误和失真。材料的积压,不仅会加大资金的占用;而且可能导致材料的损失与毁损;并会因新产品的出现而“退役”。所以加强材料的核算与管理,无论是对施工企业,还是对建设单位,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材料应按品种的不同分类采购和管理

材料的品种繁多,取得的渠道各不相同,各部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材料的日常核算,可以按实际成本计算,也可以按历史成本入账。作为建筑行业的材料价格,一般是在当地建设管理部门按期公布的“建筑材料信息价”的具体指导下,分阶段按实际采购成本核算。材料的收发、账簿的记录,均采用实际成本法。

建筑材料应按具体情况分类管理,其分类的方法也很多。根据存放地点不同分为:库存材料、领用材料、在途材料;按其主次地位分为: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按重要程度分为:结构用材料、非结构用材料;按材料的类别分为:建筑材料、装饰材料、设备安装材料;按是否能再次利用分为:周转性材料和非周转性材料等。不同种类的材料,需要不同的核算方法,具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随着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行业的不断转化,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越来越多的老材料因功能单调而显得落后,因不适应新的规范要求被限制使用;由于建筑施工的方法不断地向机械化、工业化发展,使以前的原材料进场,变成了现在的半成品采购;由原来的现场作坊,变成了现代的工厂化操作。这不仅给材料的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也向成本核算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是采购原材料现场加工,还是购买半成品直接安装?以何种方式采购才能降低施工成本?何种方案才能更有利于施工的进行?这需要管理会计对多种方案的成本,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后,作出最优方案的选择。

三、建筑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

1、制定和测算定额,指标性限额管理。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种材料消耗的定额管理,首先,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要有科学的依据,不得胡编乱造。其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要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测算,不得以个别人的意图或暗示作为技术依据。再次,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建立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应符合先进合理的科学水平。最后,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通用性,应遵循普遍经验适应于个案的原则,不得从个案、特例推向工程的全面。定额制定以后,则应保持相对稳定,不宜随意更改。当定额的实施条件发生重大变化时,如产品结构的改进、新工艺、新材料的采用等,则应及时对定额进行修订,使定额水平保持其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定额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对定额执行情况的考核和分析,考察建设过程中用料的实际情况,发现定额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纠正和解决。

2、按照经济权重的大小,分类进行管理。将建筑材料划分为A、B、C三类,分品种重点管理A,分类别一般控制B,按总额灵活掌握C。按照建筑材料的经济权重的大小进行重点、一般和灵活的管理方式,即能达到重点控制、总体把握的目的;又能使建筑材料采购工作,抓大放小,管理灵活。A类材料:金额较大,但品种数量较少,如电梯、水泵,品种数量不多,单位价值却相当大,对建筑成本有一定的影响。B类材料:单价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大,如钢筋、水泥,单位价值虽小,但品种数量比较多,总体数额极大,对建筑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C类材料:品种繁多,用量较少且单位价值很小,如铁钉、木宵等,品种非常零乱,所占金额较小,对建筑工程的造价不能构成明显的影响。因此,A类材料由于单体价值较大,而品种数量较少,较易控制;B类材料金额相对较小,品种数量很多,其总价值很高,应重点管理;C类材料品种数量繁多,但金额却很小,用量很少,对此只要把握一个总金额也就达到目的。

四、材料的采购不能简单地价格比较

建筑材料的价格是制约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但是材料的采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价格上的比较。材料质量不同,品牌不同,其价格的内含不同;事后服务的态度不同,质量保证的体系不同,也就是价格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市场的认同程度不同,供求关系不同,需求的季节不同,材料的价格也会不同。因此材料的价格确定,不应简单地以高低为标准,要注重质和量的辨证关系。耐久质优的产品、信誉较高的产品、质量确保的产品,不能因为价格稍高而被杜绝,它虽然是提升成本的因素,但是它同时也会给建筑工程带来“质”的飞跃。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就是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价值。

五、材料的采购不宜盲目地招标

材料的采购当然要注意合法的途径,目前比较流行的采购招标是合法的形式,但是它不是材料采购的唯一形式。建筑材料的采购招标,可以发挥需方市场的优势,让供货商前来应标,通过竞争体现价格优先。正确、公平的招标采购,的确能够降低建筑材料的价格,但是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如果对材料的品牌、质量和价格不做充分的了解;如果对供货渠道和环节不进行控制;如果对前期的招标工作准备不够细致,极易给投标人留下投机的空隙,不但不能降低材料的采购价格,并且会给中标后的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带来被动的局面,甚至给以后的工作造成制约。

材料的招标采购,不能盲目地模仿和随从,更不能以招标的形式对材料的采购工作进行庇护。同类产品生产厂家较多的材料;市场供货较为充足的材料;工程中用量较大、较多的材料;在充分做好招标准备工作的前提下,经过对招标文件严格地审核,认真地分析,确保招标文件的准确、无漏洞,才能进行采购招标。材料的招标要注意批量的选择,不能一标全部,即不能将所有的材料一次性招标;要注重时间跨度的选择,不能一标到底,即不宜将几年以后才能用到的材料一次性招标;要遵循工程施工对材料的具体需求规律,确定材料的先后采购顺序,先使用的材料先招标,后使用的材料后采购;要重视市场的供求关系,抓住合适的采购机遇,尽量在材料滞销的淡季招标,在使用材料的旺季提货。这样既能降低材料的采购价格,又能减少材料的保管工作,也就是减少建设资金的占用。

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招标,购买价值一元钱的材料,显然不需要进行招标;独一无二的材料,招标也不能解决降低价格的问题;市场紧缺的材料,供货单位也不需要采取应标的销售形式。材料的采购招标也会给招标单位带来不利的局面,招标文件就是暴露购买的目的,就是把自己需要材料的秘密告诉对方;信息的有效范围和招标内容的公开程度是有局限的,不一定所有的供货厂家都能够及时看到,也不能够事先知道投标者是否采取“联保”的串标方式,招标的可信度一旦失去控制,也就意味着中标的价格不再可靠。

篇2

1.上级机关下达的科研任务类合同。因此,对于科研类合同的评审,应有科研主管部门、财务审计部门的参与。而此类合同的条款多数比较固定少有改动,通常根据政府、上级机关、军队的模板签订,法律条款的审核工作略微简单。

2.科研任务分包、技术外协类合同。因此,需要有科研主管部门、财务审计部门、质量管理部门的参与。该类合同还要重视合同的起草工作,注意合同条款的约定应严于承接的科研任务合同或横向技术服务合同。

3.采购合同。科研事业单位采购类合同可分为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采购和原材料采购,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购置需要在中央政府采购网完成,超过一定金额的,需要采取招投标方式完成,相关的采购流程完善,合同条款统一制定,对于此类合同可以相对简化内部评审流程,并由单位资产采购部门参加评审。原材料采购类合同,因采购次数多,形式比较固定,建议制定适合本单位采购要求的合同模板,简化评审。

4.合作协议等框架类合同。签订此类合同一般为进行长期战略合作,合同权利义务条款比较宽泛概括,多数未规定金额条款。此类合同如为科研协作类,重点关注合作的总体战略规划,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工作,应由科研管理部门参与评审。如为对外技术服务类,则应注意合同条款的起草,技术服务的内容、知识产权归属、付款方式等条款的规定。因该类合同履行时间长,项目一般较大、甚至关系单位的未来发展,建议由单位相关负责人参与评审工作。

5.其他维持单位日常运作类合同。此类合同涉及范围广,但对单位的总体运作经营的影响偏小,主要注意合同的起草审批工作,对于需要经常签订的合同可以制作合同模板,简化审批流程。

6.重视合同授权签字审批及用印程序。合同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之日起生效。日常工作中,经常发生由未经法定代表人授权的经办人签字,并加盖无法人资格的业务部门章的现象,此类合同虽不致无效,但属于效力待定合同,需要其法人追认后方生效。

7.重视合同执行的监督管理。很多单位在签订完合同后便觉得万事大吉,不再重视合同的后期履行情况。而签订合同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合同履行、获得履行成果。因此,应重视合同的执行情况,定期对合同执行情况进行检查,遇到合同履行异常,组织有关部门联合调查攻关,避免风险、减小损失。

8.合同档案管理。合同执行过程中,应及时对合同从签订到履行完成过程中产生的相关资料进行备案、归档。以便出现纠纷时,尽快收集取证及时维护自身权利,避免、减小不必要的损失。

二、完善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几点建议

笔者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关于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内部控制的建议,以供合同管理工作的参考。

(一)加强、完善全周期合同管理制度

合同订立的过程涉及供应商的选择、合同的起草、审批签订、履行等较多环节,风险防范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只有规范合同管理制度流程,有章可循,才能达到风险控制的目的,减少不必要纠纷或损失的发生。建立健全全周期合同管理制度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格供应商管理制度。合同管理部门应根据本单位对外签订合同的性质,涉及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要求,制定相应层级的供应商管理评审程序,对有意合作的供应商的主体资格、资信财政状况、研发生产供货能力等进行全方位评价。并建立合格供方名录,完善入库评审、复审、出库、比选等制度程序。

2.建立合同审批评审制度。合同管理部门应对本单位的合同进行分类管理,制定不同审批层级的合同评审流程,抓大放小,优化管理流程,重大合同应多部门联合会签或会议评审,并明确各参与评审部门的职责,只有建立层次清晰、分工具体、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的合同审批评审制度,才能使合同的签订、履行、监督、纠纷处理等各个环节处于有效控制的状态。

3.合同授权签字及用印管理制度。合同授权签字制度意在规避越权签署合同的情形,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分类制定合同的授权签字程序,对于重大合同由法定代表人签署,科研合同可授权分管科研的所领导或科技管理部门负责人签署,一般事务性合同或数额较小、数量多的技术服务合同可授权业务部门负责人签署。合同印章管理人员应严格审核合同签署人权限,禁止在空白合同上加盖公章或合同章,加盖骑缝章防止合同内容、页码被替换的现象发生,并妥善保管印章,做好用印登记工作。

4.建立合同履行监督、纠纷处理制度。建立合同履行台账,及时跟踪合同履行的进展,监督合同的执行情况,并建立合同履行异常的报告机制,及时应变履行异常,第一时间搜集取证,避免合同纠纷的发生。

(二)加强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

运用信息化系统的便捷、高效、智能的特点,可以节省纸质审批的人力物力资源,提高合同管理的效率。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可涵盖合同管理的全过程,建立从供应商管理、合同台账管理、合同审批评审程序、合同履行监督程序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并应包含统计分析功能,便于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监督检查。另外,还应建立预警机制,监督合同执行的进度、合同分期付款时间节点的预警。

(三)重视合同管理信息系统与其他管理系统的对接科研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信息系统应与科研管理系统、资产采购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质量管理系统等相对接,实现资源、数据共享,信息有效融合,以合同贯穿整个项目审批全过程。避免各个管理信息化系统互为孤岛,造成业务流程被分割,重复审批现象的发生。

篇3

县级供电企业作为一个涉及公用利益和公共安全的企业,集供电、工程建设及经营于一体,其法律风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内部管理的法律风险。单位规章制定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制度内容与法律政策相抵触,不履行使规章制度生效的手续;有的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出现各类财务违纪问题;有的单位招投标违规操作,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有的单位机要文件保管不当,印章管理失控,重要档案资料遗失,泄密事件屡有发生,造成了企业重大法律风险。

2、对外经济活动和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县级供电企业不善于依法决策、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为此承受不应有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企业发展。在经济活动中,合同风险尤为突出,供电企业涉及合同种类繁多,供用电合同、物资采购合同、承包合同、租赁合同、施工合同等,在合同签订,履行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较大法律风险。

3、劳动用工管理法律风险。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县级供电企业用工管理有了很大改善,但部分企业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用工问题,劳动合同签订的形式不合理,劳动合同条款不完备,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工伤等不到位或不规范,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程序不合法,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和职工辞职等缺乏法律依据;目前尤为突出的是各类临时用工、多经用工和农电用工管理风险,在新《劳动合同法》“同工同酬”的要求下,该风险明显增加,如何解决该问题是目前县级供电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另外还有部分历史遗留的用工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

4、工程建设方面的法律风险。与项目有关的相关法律、法规,如合同法、建筑法、劳动保护法、税法、环境保护法等对工程项目所形成的影响,拖延电网建设工期的情形大量存在;与项目有关的税收、土地政策、银行贷款政策等方面手续复杂,不能满足工期的要求;工程费用结算、设备材料供应等程序性问题易引发债权债务纠纷。

二、县级供电企业法律风险成因分析

以上法律风险的发生,均有可能给县级供电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让企业的社会声誉受损。深入分析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找到风险发生的起源,将有助于我们防控风险发生,我们发现法律风险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电力相关法律法规不能适应现今复杂的情况。由于涉电法律法规大多制定于上世纪90年代,如今很多条款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执行涉电法律法规风险加大。

2、县级供电企业供电区域范围广。供电企业负责的供电区域往往以行政区为基础,地形复杂,电力设施极为分散,巡视、保护难度极大电力用户涉及千家万户,电力网线、变电站分散且数量巨大。安全运行维护难度大,设备监控不可能做到无死角,故电力资产成为不法侵害的重点对象。窃电和偷盗破坏电力设施的现象时有发生,在施工、建房、民用过程中的触电事故难以杜绝,给企业、家庭及个人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3、产权不明,责任界定不清晰。由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力企业、用电客户角色的定义也在逐步清晰,产权的法律属性使得其越来越需要重视。

4、县级供电企业用工管理问题较多。县级供电企业由于历史及体制原因不同程度存在混岗、临时用工以及农电工队伍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原因复杂,时间跨度长,对应的政策不到位,涉及人员较多。搁置不作处理,则相应的待遇无法兑现,如果处理不当,则对企业及个人影响较大。

三、法律风险防控工作初探

法律风险的成因和类型属于多元化的,要求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防范于未然,警惕事故易发环节,增强针对性和预见性,才能有效防范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潜在的各类法律风险。在认真分析供电企业法律风险成因的基础上,坚持以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为主,事后补救为辅的基本原则,居安思危,科学构建防范法律风险体系。结合供电企业的实际,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强化企业法律风险意识,加强企业法治教育。企业法律风险存在于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供电企业要树立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以管理为主、以事前为主、以预防为主的理念,切实加强风险控制。在构建防范法律风险体系过程中,把强化风险意识放在首位,通过压力的层层传递,落实到实际工作中,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行动上。

(二)依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网公司文件精神,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加强建章立制管理,进一步规范规章制度的归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环节相应的运作流程,明确相应的权利、义务和程序,强化企业的执行力,有效地保障公司重大事项的依法有序进行。

(三)加强法治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法律事务机构。法律事务机构是具体实施企业法律事务管理的职能部门,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起着业务保障作用,明确法律事务工作的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和兼职人员,加大对法律事务工作的投入。明确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在参与和处理企业重大决策、改制改组、重大合同审核、诉讼、仲裁等法律事务时的权限和程序。

篇4

该矿主要使用的无轨设备有BOOMER掘进台车、SOLO中深孔台车、LH307M、ST3.5型柴油铲运机和NORMET多功能服务车。

1.2设备维修模式

公司无轨设备的维护保养主要采用合同外包模式。引进了SANDVIK和ATLAS等世界著名的矿用无轨设备制造商,为支持当地制造、维修服务业的发展,还引进了赞比亚当地无轨设备维修承包商,分别是CHIPAKO、SHAMROCK和WANKUMB-WA。

1.3管理人员情况

公司目前参与无轨设备管理和维护保养的有6名中方人员及50名赞方人员。主要从事设备运行、设备日常维护保养的管理、设备维修和备件计划编制及组织管理;设备完好率、利用率、备件消耗、油料消耗等各种消耗的统计分析;部分无轨设备的维护保养和所有设备的使用维护管理、轮胎维修、凿岩机维修;以及承包商的日常监督管理。

2公司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问题

(1)赞比亚是英语国家,尽管中色卢安夏铜业有限公司是中资企业,但公司坚持“新起点,新标准”的办矿模式,目前直接运营管理巴鲁巴这样一座大型矿山的中方员工不足16人,经营模式高度国际化,对英语水平要求较高。而部分中方员工的英语听说能力尚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对作业环境和所管的设备熟悉程度也不够,客观上影响和制约了这部分人能力的充分发挥。

(2)赞比亚是一个法制较完备、人们法律意识很强的国家。公司部分中方管理人员对当地的法律法规和民风习俗了解不足,对赞方员工的工作、生活特点了解不够,表现在管理办法不多和管理力度不够,有时甚至出现“无可奈何”的现象。

(3)设备的使用和使用环境是设备管理的关键环节之一,赞比亚具备一定操作技能的人员“跳槽”频繁,流动性较大,目前操作工中有相当比例为“新手”,经验缺乏,操作不熟练,例如操作铲运机的铲装角度、推进速度、铲举之间的配合不熟练,作业现场的通风不良、温度过高,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设备的完好率,有些路面甚至有“爬楼梯”现象,导致轮胎消耗过高,另外,迫于生产压力,操作工急于完成任务,养成了开快车、飞车等不良习惯。

(4)巴鲁巴铜矿是一座老矿山,之前的三次关闭虽为西方公司,但生产管理都由当地员工自行管理,多年来形成了一套较完整的但有时略显“刻板”的设备管理模式。随着当今无轨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赞方员工的知识更新不及时、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差的缺点开始彰显,由于他们的思想守旧、观念僵化和固步自封,加上部分中方人员英语能力的限制,对这部分人进行知识更新的再教育和改变传统习惯做法的难度较大。

(5)随着矿山产能的不断提升,公司陆续购买了铲运机、台车、矿用卡车、多功能服务车等,维修人员数量开始紧缺,特别是具备相应水平的维修人员更是捉襟见肘,经常出现设备维修时间过长,处理故障只针对故障点,“头疼医头、脚疼医脚”,不对发生故障的根源进行分析,往往发生设备刚离开修理间又发生故障的现象。同时定期、定时保养也不能完全到位,常看到所有的维修人员每天的主要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故障上,结果是设备“越修越忙”。

3拟采取的措施和工作规划

针对上述问题,公司组织有关专业人员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逐一、全面的分析、诊断。从研究当地法律法规、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操作维修技能、改变传统习惯做法、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引进考核机制、融入中国式管理模式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工作规划。

(1)加强中方员工自身的业务和语言学习,认真学习当地的法律法规,了解当地员工的工作特点和生活习惯,因地制宜、“继承性”地制定规章制度,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效应”,提高员工的工作创造性、积极性。

(2)增进中赞双方员工之间业务交流,邀请赞方相关设备管理人员,每周利用一个下午,召开技术交流会,探讨各种设备结构特点,多发故障及常规解决的办法,回顾近期设备发生的故障特点、类型,制定下一步工作计划。通过这些交流,一是增强双方员工之间的互相了解,开展“文化磨合”,二是提高对设备结构和易出现问题部位的认识,三是搭建有效的沟通平台,为中赞双方人员共同工作打下基础。

(3)充分发挥中方人员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日常工作中,对当地员工进行“言传身教”,通过对疑难故障的判断和复杂问题的解决,逐步树立中方员工的业务威信,提高他们的影响力,实现赞方员工对中方员工技术水平从怀疑———认可———信服———顺从的过程转变。

(4)对现有维修车间进行改扩建和功能扩充,形成满足需求的维修能力和必要的检测手段。

(5)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根据不同设备的技术状况制订“个性化”的保养规划、维修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检查、验收程序,防止“重使用、轻保养”、“重修理、轻维护”现象的发生。

(6)提高设备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紧跟国内外无轨设备发展状况,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以提高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增强备件的通用性、互换性研究,以降低备件品种、数量,减少库存和流动资金占用;做好常用易损件的消耗统计工作,通过统计分析,掌握易损件的生命周期,为备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分类管理提供依据;加强零部件采购的预测,总结备件磨损规律,及时对主要部件进行寿命预测,优化库存结构,根据生产计划、备件当前库存、日常的消耗情况,推算设备所需备件的数量,依据当地市场供货周期等准备备件计划,最大可能地降低库存,减少流动资金的占用。

(7)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使用管理。严格执行设备管理规章制度,提高设备的性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最小化设备的停机时间,降低设备维修成本;建立严格的操作管理程序。加强对操作、维修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设备的原理、结构、性能、安全操作要求,不断提高他们的设备操作水平和维护技能;严格执行设备的交、接班制度。设备交接班内容为:上个班次设备的运行和使用情况,当前存在的缺陷和不安全因素,建议采取的预防措施,下个班次应注意的问题等;严格执行设备的检查制度,要求操作工班前做好设备检查,班中正确使用设备,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并处理;开展设备故障状态检测分析活动,通过定期对设备运行和设备故障状态进行分析,制定处理预案,确保设备的技术素质。

4措施和规划的实施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磨合”,随着中方员工

对工作环境的熟悉和对工作分工的逐步适应及英语沟通能力的提高,我们推出了“以中方员工为主导,全面强化承包商和材料备件的管理,实施动态管理和过程跟踪,亲自参与设备主要部件的点检和大修管理;以赞方工作团队为中坚,全面加强生产管理和过程控制;以中赞方管理团队为抓手,形成工作合力,开展管理缺陷诊断,全面加强无轨设备的运行、使用、维护、保养和大修管理”的做法。根据公司制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我们对与此规划关系紧密的无轨设备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和“管理提升”活动,以“提升管理,深挖潜力;创先争优,降本增效”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4.1“三定”单车考核制度

“三定”单车考核制度,即对单台设备进行定人、定机、定点考核。具体作法是:根据赞比亚有关法规、公司的劳动组织安排和员工纪律守则,对所有操作人员按技能等级,每四人划分为一组,实行“承包负责制”,每月根据各组设备的完好率、任务量、备件、油料消耗等,同时考虑设备因性能、作业强度不同而引起的差异,对每台设备量身定制调整系数,逐台打分,依分值高低进行排序,月排队季考核,每季度对排名前三位给予奖励,排名靠后的给予警告或处罚,以此强化使用、维修者的责任心,提高积极性。

4.2严格控制备件使用和部件维修

为避免设备维修承包商“以换代修”的做法,杜绝备件流失,我们对井下所有的无轨设备的中修和日常维修实施严格的控制和管理。所有无轨设备的维修和更换备件需取得中方人员的同意,同时要按照有关制度交旧领新,故障修理确需更换备件的,承包商必须取得中方人员同意后方可实施,如发生在夜间,次日中方人员必须予以确认。中方人员采用“分机包片”的管理模式,即每人负责一类或几类设备,动态掌握所辖设备的完好状况和备件储备情况,严格控制发放,通过一年运作已经收到明显成效。

4.3认真统计基础资料,合理控制维修承包费用

通过对设备报表等有关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设备维修管理团队积累了较完备的统计资料,为进一步完善、修订合同条款奠定了基础。经过多轮谈判,和设备维修商签订了新的合同,新合同条款一改过去西方公司承包合同一成不变的“成本+费用”的模式,创新性地引入了“双赢”理念,通过核定各类型设备油料、备件等的单位消耗,确定一个基准线,节奖超罚,这样做,既降低了合同条款中的固定费用部分,又避免了承包商为强调设备完好率,而“以换代修”的做法,还杜绝了备件流失,同时也提高了承包商的积极性,可谓“一举四得”!另外,根据当地设备维修承包商的特点,公司引进了竞争机制,即和设备维修商签订维修合同时,对设备维修的数量仅设定一个数量范围,实际维修数量将根据设备维修商的设备完好率进行调整,对设备完好率低的维修商,公司有权减少其设备数量,而将减下来的设备交由设备完好率高的承包商维修。这一做法极大地刺激了设备维修商的积极性,形成了相互比拼设备完好率的竞争氛围。

4.4坚持技术创新、开展革新改造

(1)LH307M型铲运机是巴鲁巴矿目前的主要采掘装备,曾因断路器位置设计不合理,导致发动机频繁停机。后经过我公司中赞方维修人员的共同公关,采取了可行的解决方案,使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LH307M铲运机发动机为涡轮增压结构,适用于高海拔地区,备件消耗大、费用高,涡轮增压器产生的热量影响发动机使用寿命。部分铲运机的发动机先后在3000~6000h之间损坏。经过我们与供应商共同分析研究,认为取消涡轮增压装置,不会对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造成显著影响,实施后效果突出。

(3)LH307M铲运机电瓶组原设计位于排气管的下方,电瓶组长期在高温排气管的“烘烤”下工作,有些电瓶的电解液甚至经常出现“开锅”现象,严重影响电瓶充放电性能,进而影响发电机和启动马达,造成发电机和启动马达过渡消耗。经过我们对整车的分析研究,将电瓶位置移至驾驶室附近,使得问题得到永久性解决。

(4)LH307M铲运机空气滤清器总成原设计采用塑料壳体,常发生固定盖变形,致使发动机进气“短路”,导致未经净化的空气进入发动机,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对发动机缸体造成损伤。后经过我们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公关,将空气滤清器总成改为金属结构,也使得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5)ST3.5型铲运机翻转油缸活塞杆曾频繁断裂,经分析系活塞杆端部设计缺陷所致。公司技术人员对翻转油缸活塞杆端部结构做了改进,彻底解决了活塞杆断裂的问题。

(6)BOOMER凿岩台车推进梁绳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故障频发,我们用铜套代替滚动轴承后使用效果良好。

(7)MERCURY支护台车在凿岩过程中,因发生岩石垮塌导致推进梁损坏。起初,赞方维修人员提出更换方案,但在随后的方案联合会诊中,中方人员提出了采用“挖补焊接”的方法,一天之内便完成抢修,既节约了成本,又保证了质量。

4.5加强现场管理,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利用率

(1)加强文明生产管理,提高道路养护标准。由于巴鲁巴铜矿矿体起伏不规律、平缓不定,很多巷道设计不可避免地出现起伏,造成巷道积水严重,铲运机运矿时不得不“水陆两栖”行走,为改变这一现状,公司规定铲运机司机每班作业前,第1个小时必须对行走道路进行养护,以保持路面平整,降低轮胎消耗,减少设备故障;另外,我们在低洼处施工放水孔,有效解决了巷道低洼积水现象。

(2)设置简易维修硐室,避免设备故障无论大小均往返主维修硐室修理的现象。根据巴鲁巴矿生产区域的布局,我们在东西两大采区均选择合适地点,设立了简易维修硐室,一般的中小故障全部在简易硐室修理,避免车辆频繁、长距离往返主维修硐室,减少“无用功”。

(3)提高设备利用率,控制运输车辆在地表———井下频繁往返。由于工作缺乏统筹和计划,运送材料设备过去时经常跑单趟、装半载。为此我们规定:调度室为唯一控制车辆进出的协调机构,所有出入车辆必须事先向调度室申报,调度室根据所运物料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统一调配,有效地提高了设备利用率。

4.6加强材料备件管理、开展修旧利废、减少浪费和备件消耗

(1)清理维修工器具和备件,改变维修工个人掌控工具、备件的做法,对工器具、备件全部造册登记,实施统一管理,严格控制发放,完善发放流程,既提高了工器具、备件周转率,又杜绝了浪费和流失。

(2)统计标准件的原始型号,查找标准件的原始供应商,减少标准件从设备供货商处采购。以前的轴承等标准件全部由设备供货商根据备件编码提供,供货周期长、价格昂贵。查清楚这些标准件的原始型号后,标准件的采购改为专业生产厂家,既便捷,又省钱,还有质量保证。

(3)无轨设备的连接销、轴、套属于易磨损部件,我们对周期性损坏的销、轴、套进行全面的统计和测绘,采购相应材质的毛胚料,自制加工,既节约成本,又便捷高效。

4.7开展技术交流,强化技能培训

(1)签订设备采购合同时,作为合同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要求设备制造商提供免费的维修、操作人员培训。

(2)在中赞方设备管理、维修人员间开展技术交流,既提高设备管理水平和维修技术水平,又增进文化交流,同时还是企业实施跨文化管理的有益尝试。

(3)加强与合作单位和周边矿山的技术交流,沟通管理经验,增进业务联络,共享管理成果。

5取得的管理成效

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和对海外矿山企业采掘设备维修管理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公司无轨设备管理逐渐走上了一条良性发展的道路,为矿山生产提供了很大保障。2011年至2014年,巴鲁巴铜矿无轨设备完好率逐年提高,平均完好率分别为:72%、75%、85%、88%。设备老龄化现象逐年加重,但设备平均完好率却稳步提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