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3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集团公司人才培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培养爱岗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财务人员干好本职工作的基础和条件,是其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只有热爱本职工作才会努力去钻研业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但随着集团的发展壮大,财务人员也不断的增多,并多为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他们充满朝气和活力,但会计工作的性质形成会计人员需要天天与数字打交道,每天重复地做着计账、算账、报表工作,工作细致而繁琐,特别是由于会计信息的时效性,月初要报送各种财务及管理报表,致使财务人员每逢月初的节假日都要加班。如果缺乏职业认同感,就会觉得工作单调、枯燥、甚至厌恶。导致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工作不是由于业务技术的深浅的原因出现失误,而是由于工作粗心大意、责任心不强出现失误,对于政策性强,涉及面多的复杂业务更不愿去多问为什么,追根溯源了,甚至在干了一段时间财务工作后就转岗、或离职。人员的经常变动,使各子公司的财务主管们在新员工的培训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对一些需要职业判断能力别的业务需要事事都亲为。为适应集团公司的发展,公司应加强财务人员的职业认同感,加强企业文化教育,领导从感情上与财务人员多沟通,及时了解财务人员的思想动态,制度上维护财务工作的尊严。
二、加强财务人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
随着集团公司产业多元化的发展,会计工作除了正常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外,还应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与控制、经营前景预测,经营业绩的评价。这就要求财务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与税收、财政、金融、法律等相关的专业知识,诚实守信、公平公正的职业道德,只有具备了这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才能根据客观的经济环境,对经济业务做出正确的判断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业务培训是提高财务人员业务水平的有效方法,集团公司应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培训力度,对财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相关的法律、税收、金融、经济等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及思考能力的培训,特别还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如EXCEL等的熟练应用能大大降低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培训形式可采用集体授课、学习交流、会计轮岗等。同时更应鼓励财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钻研业务知识、参加专业职称考试。
三、加大集团公司派驻财务主管的“软能力”的培养
1.2 、各子公司、全资公司以下简称子公司。
1.3 、专业人才系指取得专业职称的员工、从事管理工作的员工及经过国家或国家授权的社会企事业单位正式考评获得技师、高级技师任职资格的人员(以下简称高技能人员)。
2、主要管理职责
2.1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是专业人才管理的主要部门,主要职责:研究制定专业人才管理的有关办法和细则、专业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专业人才及专家队伍建设、集团本部专业人才的日常管理等。集团各单位均应设有专、兼职人员负责本单位专业人才的日常管理。
3、专业人才交流与引进
3.1、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集团内部专业人才交流的协调工作,并开展旨在促进专业人才交流的供求信息服务工作。
3.2、专业人才在集团内部交流时,各子公司之间可自行签订使用协议并办理相关手续,其他单位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办理。
3.3、从集团公司外部引进专业人才时,各子公司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批准后办理,其他单位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统一办理相关手续。
3.4、集团各单位应根据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企业实际制定每年的人才需求计划及招聘实施方案。
3.5、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集团大中专毕业生招聘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各子公司在集团公司协调下落实本单位的招聘计划,其他单位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落实招聘计划。
3.6、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的定职工作由各单位自行办理,集团公司本部的毕业生定职工作由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办理。大专及以下学历原则上不实行定职,直接参加专业任职资格的评审或社会考试。
3.7、除博士、硕士、应届本科毕业生以外的各类应聘人员,由集团公司人才市场根据各单位需求情况进行招聘。
3.8、卫生系统引进的专业人才一律实行人事。用人单位负责人员日常管理,档案、保险等统一交由地方人才交流中心办理。
3.9、各单位出现专业人才缺员时,应首先在集团内部进行公开招聘。集团内部无法满足需求时,由用人单位提出申请,报集团公司人才市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
3.10、根据企业发展、施工生产的需要,各单位可自主同国内外知名专家、急需的专业人才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3.11、中级职称(或技师)及以上专业人才的调出需报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批同意后办理相关手续。
3.12、集团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集团公司本部专业人才的退休、辞职、辞退、除名、调出、开除等变更、解除合同的相关手续(《劳动用工管理办法》)。
4、技术职称的评审和技术职务的聘任
4.1、集团公司根据国家人事部、中铁工程总公司关于任职资格考试及评审的有关规定开展任职资格的评审工作并结合集团实际制订实施细则,组建工程、中教、小教、技校系列中级评审委员会及其它系列的评审推荐小组,并授权各子公司组建工程系列初级评审委员会。
加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已成为集团公司管理面临的一个新问题。在实践中如何围绕集团发展战略,制定财务发展战略,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努力打造一支凝聚力强、执行力严、战斗力强的财务队伍尤为重要。笔者多年来在正邦集团从事财务工作,感触颇深。现借鉴正邦集团的做法,结合本人的认识,就集团公司如何加强财务队伍建设进行探讨。
一、高层领导高度重视,提高财务工作热情及管理效率
随着业务范围、业务量的扩张,财务队伍日益壮大,集团高层必须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强化财务队伍管理,凝聚团队精神,提升他们的执行力和创造力。正邦集团林印孙总裁高度重视财务工作,每月都抽出时间参加财务管控和战略会议,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点评,并积极参与各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对于能有效提升公司价值的提议,现场决定予以推行,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激励了财务人员参与管理的热情。
二、建立文化建设机制,发挥整体合力,提升团队凝聚力和战斗力
企业文化在统一员工思想、增强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提炼、践行适合队伍特点的文化建设理念,可使团队成员意识到自身行为与团队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内心深处的合作本能,充分发挥团队的整体合力,提高工作效率。经过多年的文化建设,正邦集团总结出“开拓、进取、革新,争创价值”的团队文化理念。这一理念的推行,财务队伍专业技能愈加过硬,精神面貌愈加向上,大家团结友爱、共同进步,塑造了良好的团队形象。
三、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财务队伍的执行力
集团公司要加强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内部管理制度体系,为财务工作和财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奠定基础,从传统财务核算向财务控制和管理转化,推动公司发展。2010年以来正邦集团采取切实措施,推行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保障财务队伍的执行力。
(1)分产业制定会计核算手册、税务管理手册,所属驻外公司委派会计政策,创新财务管理,优化会计核算和业务核算流程,结合新制度的实施,深化、细化各项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效率。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会计委派制”(驻外机构)等制度,细化各工作环节之间的流程,将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明确到每一位财务人员,在规定期限内保质保量完成,保障了财务部的执行力,也增强了各岗位的可替代性,有利于整合人力资源,最大限度降低工作强度,增强财务人员的工作兴趣和热情,充分发挥创造力。
(2)加快核算系统信息化建设,完善基础数据库,健全会计核算、资金及其他资产管理的信息化管理体系,及时提供准确、有效的财务信息,保证财务工作质量和服务效率。对驻外机构财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财务审计和工作指导,促进内部管理制度的执行,确保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3)内部稽核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有效地防止差错和舞弊。正邦集团分子公司300多家,财务人员1000多人,点多线长的现状给财务管控提出了更高要求。2010年始务部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内部稽核制度,并抽调人员组成稽核小组,每季度进行一次日常会计核算业务的交叉稽核、资金筹集及运用稽核,每半年进行一次财产物资清查盘点和会计档案稽核等,有效规范了理财行为、加强内部控制,防范经营风险、也进一步促进财务人员专业技能的提高。
四、拓宽财务人员参与渠道,加强财务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科学、正确的经营决策要依靠财务管理来实现,参与决策就要把好筹资、投资、收益等决策关。作为一名合格的财务人员,必须清楚经济环境、企业自身的优劣,对未来发展趋势、风险因素考虑周全。正邦集团把财务管理渗透到公司管理和组织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的财务监控体系,要求财务人员不能满足于简单的事后核算和分析,而要参与事前决策和事中控制。如参与投资项目洽谈与评估、经济合同的签订、经营及生产计划会议、销售政策制定等活动,更多知晓公司发展情况,了解公司经营活动方向,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降低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五、开展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
人才队伍建设是搞好财会工作,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而人才培养又是队伍建设的基础环节。所以健全用人机制,重视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正邦集团多年来致力于人力资源建设,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结合经营管理和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的培训。对新入职员工有企业文化、生产工艺流程、团队拓展培训,会计人员有新制度、新准则、新税法等相关培训,会计主管补充管理类知识的培训,经理及以上级别有财务管理专项培训,以及MBA、EMBA深造学习的机会。
(2)营造平等竞争、健康成长的工作氛围,正确处理现有人才培养与引进人才的关系。正邦集团建立了以人才评价、培养、激励、流动为主要内容的用人机制,做到因事择人,任人唯贤,用人所长,对优秀人才提供发展和晋升机会,注重发现具有能力、品质优秀的青年人才,为他们提供舞台。建立科学的财会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了一支有战斗力的、财务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兼备的财会队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集团公司的兴衰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集团管理,而财务管理又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正邦集团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得益于一支好的财务队伍,各级财务人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集团公司的财务队伍建设提供了范例。但在财务管理的精细化、财务内部稽核的广义化、建立健全考核考评激励机制、综合型人才的梯队管理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深化,才能为集团“十二五”期间的宏伟规划保驾护航,实现集团公司效益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二、培养目标通过三年的努力,即从年到年底,实现中级工占生产工人队伍的60%、高级工占中级工队伍的15%、技师和高级技师占高级工队伍的50%的培养目标,缓解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矛盾。按年至年集团公司在册生产工人平均人数2.4万人计算,到年中级工人数将达到14000人、高级工人数达到2100人、技师和高级技师1000人。每年须完成中级工5000人、高级工800人、技师及高级技师300人左右的培训、鉴定或考评任务。
三、具体措施㈠采取自培、委培、自考和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加快技能人才培养
1.充分发挥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培训基地的作用。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职工参加脱产或半脱产培训班,不断提高职工的岗位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水平。矿(厂、处)重点开展中级工和部分工种高级工的培训;集团公司重点开展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同时承担职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考核、鉴定及考评工作。
2.实施“职工技能等级达标培训工程”。普及中级工等级培训,凡现在岗的综采支架工、矿井维修电工、地面电工、值班电工、液压支架(支柱)修理工、矿井维修钳工、井下电钳工(综采维修电、钳工)、矿井通风工、瓦斯检查员、防爆电气设备检查员、主提升机司机、采煤机司机、掘进机司机、救护队员、采掘班组长、电(气)焊工、车工、钳工、锅炉操作工、起重机械作业、企业内车辆驾驶作业、营业员、餐饮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通讯机务员、通讯设备检修工及其它特种作业人员,应在年底达到中级职业技能水平,取得国家《中级职业资格证书》。
3.实施“职工学历达标培养工程”。通过举办“双证”(文化学历证、等级工证)培训班、业余文化学习班等形式,集团公司45周岁以下,从事煤矿通用工种、特种作业人员以及班组长,到年底,一般应达到高中文化学历;晋升技师的高级工在晋升前必须达到高中(或中专)或以上学历。
4.推行“自学考试”模式。职工根据国家制定的工种岗位技术等级职业资格标准和规定的教材,通过自学、自主钻研或拜师学技等途径获得的知识、技能,集团公司将采取国家自学考试模式,于每年7月份的第一周和11月份最后一周,组织岗位技能应会和专业理论应知考试、考核。对成绩和鉴定合格者,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发给相应的国家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5.推广“以师带徒”等传统培养方法。倡导已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传、帮、带”等方法,积极主动向周围职工传授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努力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氛围。各单位应将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带徒工作列为评聘条件之一,并纳入薪酬分配考核内容。
6.借用社会教育培训资源优先培养紧缺人才。煤矿紧缺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可借助有关高等院校、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力量,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委托培养”等形式,立足实战、实用、实效,缩短培养周期,加快紧缺专业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等方面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7.通过技能竞赛培养、选拔高技能人才。技能竞赛是提高和检验职工技能水平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集团公司和矿(厂、处)两级职工技能竞赛要与职工技能等级鉴定工作相结合,对基础理论扎实、操作技能拔尖,在技能竞赛中成绩优秀的职工,除了给予表彰奖励外,经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可直接授予中级工或高级工职业资格,特别优秀的可破格晋升技师或高级技师资格。
㈠完善考评管理机制,不断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1.建立“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职工技能等级CBA递进培训模式”就是职工技能逐级培训和递进考评机制,即C代表中级工,B代表高级工,A代表技师、高级技师。各单位要运用CBA递进培训模式,结合职工职业生涯设计和素质教育,制定职工技能人才培训、考评递进目标规划,按照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序列,使他们普遍每两年上一个台阶,优秀的一年上一个台阶。各单位要将每年评选出的“劳动模范”、“六好职工”以及热爱煤炭事业、有培养前途的青年职工,优先纳入技能人才培训和递进考评目标规划。
2.改进技师资格考评制度。在不断完善技师考评机制的同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促进集团公司技师考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坚持每年开展一次技师考评、鉴定工作,打破工龄、年限、资历等限制,使具备技师、高级技师素质和能力的职工及时晋升技术职业等级,取得国家《技师职业资格证书》。对评聘在岗的技师、高级技师,坚持“一年一考核”和优升劣汰制度,不搞技术等级终身制。
3.完善“技术能手”和“首席职工”评选机制。集团公司和矿(厂、处)每两年开展一届“十佳技术能”、“百名优秀技术能手”评选活动,对被评为集团公司、矿(厂、处)级“十佳技术能手”的职工,报上级批准,分别授予技师和高级工技术等级职业资格;对各单位产生的“首席职工”、“首席技术工人”、“专业工种(岗位)带头人”和“内聘技师”,符合条件的,可通过相关程序,纳入高级工鉴定和技师、高级技师申报评聘范围,并优先授予较高一级技术等级职业资格证书。
㈡不断完善技能人才“培养、考核、使用、待遇”一体化激励机制
1.鼓励各单位建立技能人才业绩与政治待遇、薪酬分配和职业生涯发展“三挂钩”的激励机制,既要营造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的社会环境,也要完善制度留人的约束机制,参加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签订培养服务协议。
2.落实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的岗位津贴待遇,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岗位津贴分别不低于50元、100元、200元。还可通过技术创新奖励、岗位津贴、协议工资等多种形式,提高技能人才的待遇;贡献特别突出的,实行重奖。
3.保护技能岗位职工的学习积极性,经费投入要向技能人才培养倾斜,妥善处理工学矛盾,及时帮助技能人才解决在实习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足额提取使用职教经费。职工教育经费按职工工资总额的2.5%提取,且用于工人安全和岗位技能培训费用的比例要占60%以上。各单位要按照职工操作技能特点,配备必要的现场生产设备、多媒体教室,添置投影机、摄像机等教学设备,提高教学实验、模拟操作设备和实验室的装备水平,推广现场教学和实际操作模块化教学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四、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工作
㈠加强领导集团公司成立“年~年职工技能振兴计划”领导小组。某某同志任组长,某某同志任副组长;成员由组织人事部、工会、人才培训中心、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劳动工资部、财务部、经营管理部等部门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人才培训中心,某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基层各单位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
㈡明确责任组织人事部、劳动工资部负责专业技能人才需求预测和培养规划的制定;生产技术部、安全监察部、工会负责职工技能专业技术知识、安全知识培训及文化学习的指导和检查;人才培训中心负责日常事务工作和协调、处理年度培训计划的汇总拟订和组织实施,并负责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年度考评工作。
(一)人员管理工作。一是按照集团公司调结构组织机构优化要求,人员定编进行优化,配合集团公司完成并通过方案;二是开展选拔培培养工作;三是人事档案管理进行了初步核查整理工作。四是开展了员工电子信息系统的培训和录入工作。
(二)薪酬管理工作。一是完善《公司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聘任管理办法》,配合集团公司为专业技术人员发放津贴做好前期基础工作;二是进一步完善员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对生产操作人员拟实行岗位聘用,通过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考核鉴定合格后,方可聘用上岗。
(三)组织管理工作。一是配合集团公司完成年度考核工作;二是配合集团公司完成部分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的推荐考核及聘用工作。
下半年工作计划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神华宁煤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工作,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要完成神华宁煤集团公司战略目标,加快推进宁东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亿吨大矿的进程,技能人才肩负光荣而崇高的使命。集团公司技能人才的培养工作,必须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落实人才强企的战略,坚决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机制,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增强做好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努力开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二、实施战略管理,把技能人才的开发使用作为人力资源工作的重点
企业发展需要系统的人力资源支撑。组建宁煤集团不久,集团就提出了“兴企靠才、以需育才、人尽其才、企兴聚才”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规划和实施了人才工程战略,作为支撑企业发展的措施性战略之一。在战略规划中,把技能人才作为推动技术创新和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和企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力量,放到了和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抓。通过人力资源战略管理的实施,提高了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又深度开发用活了现有的技能人才,满足了集团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三、统筹规划,建设功能完备的五大实训基地
为全面提升员工技能,集团公司将员工培训业务、技能鉴定业务与宁夏工业职业学院整合,组建了教育培训中心,由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主抓教育培训工作,实现了教育培训工作计划统一编制、工作统筹安排、经费统一管理、资源高度共享的专业化管理,建立了中心—矿厂—区队分级实施、三级联动的实操培训工作体系。按照统一建设、统筹安排、资源共享的原则,集团公司先后投资2亿多元建设了装备齐全的银川综合实训基地,建成了长度150米、设施设备一流的综采综掘模拟工作面和涵盖矿井主要设备的机电设备车间,可承担采掘机运通等多个工种等比例全仿真实操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按照企业主营业务板块,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了灵新煤矿、太西洗煤厂和甲醇厂四个基层实训基地,构建了以银川实训基地为龙头,基层四个实训基地分工明确、分类实施、各负其责的“一个中心,五大基地”的实训格局。
四、突出重点,推行“三部曲”技能操作人员培训模式
1.抓好理论教学
针对培训任务、培训要求和学员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合理精简教学内容,重点讲解设备构造原理和工艺流程,将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煤矿职业卫生、安全生产案例、危险源辨识等知识有机融入理论教学,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为基本功训练和现场实训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2.突出基本功训练
注重强化岗位操作、标准化操作两个关键环节,全面推行理论讲解、操作演示、单兵训练、检查指导、分析点评为一体的“五步教学法”和“视听技术法”,把学员分成3~5人的教学小组,利用高清摄像机、大屏幕电视组成的多媒体互动教学系统将教师对其中一组的讲解示范及学员练习过程清晰地传递给其他教学小组,既强化了学习效果,又增加了学员练习密度,实现了“教—学—做”一体化。
3.强化现场实操培训
采取“任务下达、委托培训、分类指导”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安排学员到四个基层实训基地开展现场实操培训。本着“立足岗位、切合实际、因岗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为学员设计符合岗位需求和工作实际的现场实训“菜单”,开展“点餐式”岗位技能培训。让学员置身生产现场,以各自岗位技能为基础组织教学,做到培训和生产同步,在学中干、干中学,工作学习相结合,提升实操技能。
五、推行就业准入制度,严把员工招录关
为了全面提高技能操作人员的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化矿井发展建设要求,我们制定了操作岗位的岗位规范,对上岗人员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等资格条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综采综掘等关键性技术岗位人员招录时,严把招录关,凡招录的人员必须具有技校、中专以上学历并经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中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而且还制定了实习期制度,在实习期间表现良好,身体能够胜任岗位需要,方可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2012年集团公司把员工岗位准入制度又延伸到了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全部岗位操作人员,要求两年之内全员必须持证上岗,否则调岗或解除劳动合同。
六、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充分发挥集团煤矿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和通用工种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的“社会考核”职能,通过加大技能鉴定的工作力度,逐步扩大了鉴定工种覆盖面,为操作层员工的技能鉴定、等级晋升敞开大门。我们首先将劳动合同签订时间长短与技能等级相挂钩,技能等级越高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就越长,技能等级越低签订劳动合同的期限就越短,没有取得技能等级,合同期满后就不再续签。2006—2012年共对156个工种75000人进行了技能鉴定,40000多人取得职业等级证。2012年集团公司又安排在全公司范围内组织开展全员培训、全员技能鉴定活动,参加此次技能鉴定活动的人数超过16000人。
七、举办技能竞赛活动,大力培养开发高技能人才
为了培养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高素质技能人才队伍,激励和引导广大技术工人立足岗位,学练技能,成长成才。
2004—2012年我们连续举办了七届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涉及35个工种,参赛人数超过5万人次,每届大赛都历时三个多月,分宣传动员、基层培训、基层竞赛选拔、集团决赛、表彰奖励等几个阶段。我们把竞赛的重点放到了基层岗位练兵和选拔阶段,通过扎扎实实、有声有色的开展基层培训和选拔活动,使技能竞赛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技能竞赛结束后,我们评选出了一批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重奖,对获奖的选手分别授予集团“技能状元”“杰出技术能手”和“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同时颁发技师、高级工等职业技能资格证,从而带动全体员工掀起“学技术、钻技术、增技能”的。集团62人取得全区“技术能手”,226人取得全区“杰出岗位能手”,1人取得神华集团“特级技术能手”称号。
八、组织“技能明星”队,建立技能人才工作室,发挥高技能人才示范作用
1.组织“技能明星”队
为了充分发挥“技术能手”“技能状元”的带头作用,从2007年开始连续两年组织了历届技能大赛中各工种取得第一、二名的选手组成“技能明星”队,在矿区各生产单位巡回开展了以演讲、绝招绝技展示和现场操作演示、典型案例剖析、技能经验交流、答疑、现场解决问题、“拜师结对子”等形式的技能展示活动。
2.建立技能人才工作室
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标杆引领作用,因企制宜建立以个人命名的“首席技师工作室”“大师工作室”和“精品工作室”,促进技能人才团队学习、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形成教有师傅、学有内容、练有场所的良好环境,带动更多技术工人成才。
九、积极探索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
为了进一步激发员工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2005年开始,我们实施了“十百千人才工程”按照业绩、成果和岗位贡献等,每年从基层专业技术和技能操作人员中择优选拔集团突出贡献专家10名、高级专家100名和后备专家1000名,授予荣誉称号,每月根据所在单位及岗位不同,给予一定数额的专家津贴,定期考核、动态管理,从而使他们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同时也引导激励了那些适合于从事高技能和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立足本职岗位,不断成长成才,为集团所用。2007年我们又制定出台了《高技能人才选拔与管理办法》,从一线操作员工中评选金牌技工,银牌技工和铜牌技工三个层次的技能人才,对选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岗位工种不同每月给予160~600元的津贴。截至2012年7月底,共选拔出金牌技工128人,银牌技工612人,铜牌技工1225人。在生产一线继续推行师徒合同制。高级工以上的技术工人可带徒弟,每月给200元津贴,考核发放。其责任是在一定期限内徒弟要达到初级工、中级工的技能等级;在合同期内徒弟如出现三违,不仅要处罚徒弟,而且师傅也要受到连带处罚。
十、进一步强化高技能人才培训,努力提高技能人才队伍素质
2012年,在集团公司、高培中心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中电国际人力资源部按照“人才强企,团队无价”的人才工作理念,协同生产运营部、中电检修(中电国际技术技能培训中心)等部门,指导系统所属各单位,健全完善培训体系,建设培训基地,广泛开展技能竞赛培训,并鼓励员工参与上级单位举办的各类技能大赛,以赛促训,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全国技能大赛冠军,展现了中电国际人才优势,为中电国际安全生产和持续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一、全国技能大赛夺桂冠,实现集团公司在全国技能竞赛夺冠“零”突破
2012年9月21日,在第八届全国电力行业继电保护工(发电企业)职业技能竞赛颁奖仪式上,代表集团公司参赛的中电国际选手平电公司胡磊勇摘桂冠获第1名,实现了集团公司在全国技能竞赛中冠军的“零”突破。另外三名选手分获第19名、第22名、第26名的好成绩。
集团公司成立以来,中电国际在组队参加的集团公司焊工、热控检修、集控值班员、继电保护等各类技能大赛,获团体第一名13次,个人一等奖10次,并多次获得个人前三名。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员工选手个人能力的展现,也是中电国际坚持“培训树人,文化兴企”培训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践行静水深流企业文化结出的丰硕成果。
1.建选拔机制,不拘一格选人才。无论是焊接、集控运行值班员、燃料采制化,还是热控检修、继电保护竞赛,中电国际要求系统各单位开展“三级”选拔。通过层层选拔,为优秀人才搭建展示才能的舞台,同时有力地促进了系统各单位员工的广泛参与,相互间交流切磋,实现技能全面提升。以2012年继电保护竞赛选拔赛为例,做到了1人参赛,10人参与(竞赛或裁判),整个过程对每一位参与者技能水平都是一次检验和提升,更体现了团队优势。
2.创良好环境,做选手“后盾”。集团及以上层级竞赛,中电国际人力资源部统一部署,为选拔出的选手选集训教材、制定集训计划,进行赛前脱产集训,并安排理论和实操教练进行专业科学辅导。竞赛过程中,安排专业领队和教练全程跟踪,帮助现场分析、制定策略,解决选手们的衣食住行;在2012年全国继电保护技能大赛前夕,为缓解选手的竞赛压力,专门安排了心理顾问进行一对一辅导,让选手充满信心轻装上阵,保障了选手在竞赛中正常发挥。
3.形“树人”氛围,促技能人才成长。竞赛作为选拔高技能拔尖人才的重要手段,每次竞赛后,对获奖选手都进行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2012年12月24日,中电国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推进会暨2012年技能比赛获奖表彰会在北京召开,是重视技能人才培训成长的一次里程碑式的会议,营造了良好的重视高技能人才的氛围,必将促进各类技能人才的成长。
二、平圩培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三个”技能培训项目开创了全国或集团公司第一
中电国际、平电公司高度培训基地建设,公司本部在规划、技术、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保障,积极为基地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并对基地建设提出总体要求。2012年公司平圩培训基地初步建成,其中“三个”技能培训项目开创了全国或集团公司第一。
1.建成了全国唯一的600WM汽轮机本体检修实景培训项目。该项目2011年筹划,2012年4月开工建设,12月竣工。培训设备采用的是平圩发电公司一期600MW亚临界汽轮机技改淘汰的汽轮机高压缸、中压缸;起吊设备为一期引风机改造下的40T行车,可开展汽轮机本体检修作业培训和行车起吊作业培训,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600MW汽轮机本体实景培训的基地,为汽轮机本体检修专业通岗培训和项目负责人专业化培训提供了平台。
2.建成了全国系统最完备、技术最主流的控制系统培训项目。有五个培训室:温度培训室、压力培训室、气动执行器培训室、综合控制培训室、继电保护培训室。温度培训室配备5套完整的便携式温度校验装置及标准元件,可开展热电偶、热电阻、温度开关等热工温度元件及仪表的校验。压力培训室配备有多套手动、半自动压力校验台,气动执行器培训室配备多套气动执行器及配套的多种气动仪表教具。综合控制培训室包括计算机控制系统、过程控制对像两个部分。机房配置有集散控制系统(DCS)3类8套、施耐德程控器(PLC)3套,所使用的DCS及PLC均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主流设备,保证和现场实际生产过程的同步。过程对像室安装有平电公司和厂家共同开发的过程控制对像5套。继电保护培训室是全国火电企业中专业化继电保护培训单元,涵盖火力发电厂继电保护专业主重要保护的培训工作,配备装置有发变组保护:南瑞RCS985系列二套,线路保护:南瑞RCS931AM一套、母差保护:深瑞BP-2B一套及相关的保护辅助设备。控制培训现已成为集团公司控制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计划承接集团公司2013年热控技能人员轮训任务。
3.建成了集团公司集成度最高的600WM亚临界、超临界、1000WM超超临界大机组一机多模仿真运行培训项目。2012年初,仿真培训中心迁到新的培训基地,共有三套系统,一套是600MW亚临界仿真模型,由东南大学和平电公司联合开发、设计;一套是首台皖电东送600MW超临界仿真模型,由高培中心、清华同方和平电公司联合开发、设计。两套仿真机分别按照平电#1、#3机组实际生产流程进行开发、设计,仿真程度高,培训效果好。第三套为即将开工建设1000MW超超临界机组仿真机,届时,三套仿真系统可实现一机多模灵活机动切换模式,模拟双机一控的运行控制情景。
按高职院校整体的服务对象分类,目前我国的高职学院主要有三类:一是服务特定区域的地方性综合高职学院;二是具有明确产业服务对象的产业学院,学院与该产业中的众多企业有着紧密的产学合作关系;三是混合型的高职院校,这是介于前面两类高职院校之间的,某些专业或专业群以当地产业发展为服务面向,某些专业和专业群又从属于某个行业,专业和专业群的服务对象集中度不高,呈现较为零散的状态。
一、产业学院的性质和特征
“产业学院”名词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所倡导的“产业大学”。英国教育与就业部于1998年开始策划和酝酿,2000年正式运营。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大学,而是通过现代化的网络和通信技术,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产品及服务的开放式远程学习组织,是学习者和学习产品之间的中介机构。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帮助个人获得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
本文提出的产业学院,具有与英国“产业大学”完全不同的内涵。笔者认为,“产业学院”是指一所独立的高职院校基于服务对象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整体属性,即学院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咨询和开发等方面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面向,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办学过程中与该产业的龙头企业有着全方位、多层次、多功能产学深度合作关系。“产业学院”与“教育的产业化”也具有完全不同的内涵。“教育的产业化”是将教育等同于一般的产业,完全按照市场化规则操作,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的运行机制。教育具有公共屙陛和公益性,担负着传承文明、发展个性、维护社会公平的职责,完全实现教育的产业化运作是不现实的。“产业学院”也与“产业管理”和“产业出资”有着根本的区别,那些由企业出资或委托管理的高职学院,如果企业和学院之间没有服务关系和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也不能归属于产业学院的范畴。
产业学院的定位是一种事关大局、意在长远的战略定位,追求的是一种背靠大行业、大企业,全面、持续和深度开展校企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与横向分散性产学合作的地方性综合性高职学院不同,产业学院与龙头企业开展围绕行业发展为主题的全方位产学合作。不仅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具有资源优势,更主要的是通过校企之间持续、紧密的合作,不断整合教育资源,集聚办学力量,提升教育层次,全面、深刻地影响着学院的整体专业设置、科技开发、双师型师资队伍及实践性教学基地建设,直至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产业学院的定位更有利于促进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实现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及其整体规模效应,也更有利于以服务行业为基点,以互动和双赢为模式,推动校企双方的共同发展。产业学院具有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产业学院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学院的人才培养、科研咨询、员工培训等多项功能具有明确的产业服务面向,并具有一定的集中度。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学院有意识地进行资源的相对集聚,使主要专业与服务产业的特定对象相匹配。
第二,有服务产业的综合性功能。产业学院不仅要有明确的产业服务对象,而且要具有服务该产业的综合功能。在产学结合模式下,主要涉及三大方面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功能,即能够为特定产业和产业链培养多样化的专门性人才,使学院的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岗位覆盖面;二是员工培训功能,即能够为特定产业开展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并使培训定时、定制、定量;三是科技开发功能,即能够为特定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从产业学院的发展要求来看,要实现这三大功能,主要是把高职院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优势结合起来,实现开放办学,努力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质。
第三,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互动机制。产业学院虽然具有服务整个行业的功能,但要实现这种功能,必须形成某种机制。学院与产业的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产学互动关系,正是实现该功能的有效保证。首先,龙头企业集团处在行业的领先地位,因而其对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规格要求也处在领先地位。其次,其员工培训和再教育的层次和要求也相对于一般性企业高。再次,大型企业集团在行业的领先发展中,还会出现许多企业发展中具有前沿性、挑战性的应用性课题,这些都是一般性企业所未能碰到的高端问题,通过这些课题的研究,能促进学院应用性科研能力的提升。在实施机制上,要与龙头企业建立互动的产学关系,就要让企业真正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让学院真正参与企业的项目研究和员工培训,从而从根本上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
二、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产学合作”办学机制的实现形式
产业学院的定位是高职教育内在本质属性的重要体现,是学院办出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选择。我国现代意义的高职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短短20年的快速扩张,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随着粗放型发展阶段的结束,高职教育必将转入一个由外延扩展向内涵提升的根本性转变。高职院校内涵式的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把握规律性,体现创造性。产业学院的定位正是基于高职教育的办学性质和目标,探索具有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重要体现。
(一)产学合作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内高职教育界已经形成共识,高职学院的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产学合作之路。2000年1月17日,《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教学与生产、科技工作以及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基本途径。教育部周济部长特别强调,产学研结合不是般性的措施,而是进一步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根本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按这一方向走下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积极推动公办职业学校办学体制的改革和创新,“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因此,产学合作的发展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本质特征,是学院办出特色,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二)产学合作是高职办出特色的根本保证
欧美高校产学合作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伴随着高校功能转化,工业革命实际需要而产生的。发达国家具有鲜明特色的职业技术教育,无不遵循着同一条规律——产学研紧密结合。如澳大利亚的TAFE、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等。澳大利亚TAFE学院就是一个以行业为主导,政府、行业、社会和学校共同结合的,相对独立的、多层次、综合性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机构。其产学结合反映在:一是产业或行业是教育内容和标准的制定者,院校是实施者,这种模式揭示了产学合作的基础;二是人才培养过程完全按照产学结合的方式实施。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是实行“双元制”,即公立的职业学校为“一元”,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为另“一元”。将企业与学校、理论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产学研结合贯彻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中。英国的“三明治”与美国的“工学交替”类似,是在企业和学校交替实施教学的产教合作模式,强调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的良好对接。在我国高职教育办学实践中,重视和提倡产学研结合,符合国际职教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产业学院是具有中国特色高职办学模式的实现形式
产学研合作若想从理论走向实践,在高职教育中发挥积极作用,必须要有体制的保证。为了真正实现学校和企业的紧密结合,发达国家均制定了产学研合作的法律和政策,甚至从国家的高度,整合职业教育体制,保障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落实。我国职业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产学合作中往往存在学校热、企业冷的问题。为了建立产学合作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必须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依托产业集团的强大行业背景,自觉确立为产业服务的意识,发挥服务产业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功能,最终实现向整个行业的辐射,为校企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提供体制上的保障。
中国高职教育要寻求特色发展之路,发展产业学院无疑是一种正确的战略决策和有效实现形式。从产学研结合的产(企)业对象不同来看,有横向结合和纵向结合之分。区域性高职学院在产学结合上以横向结合为主,而产业性的高职学院则以纵深结合为主。“产业学院”概念的提出正是基于产学研发展上的纵向结合,这种产学结合模式是一种“纵向一体化”的互动式发展模式,在最大程度上整合和重组了有限教育资源,集聚了办学力量,具有服务特定产(企)业的整体功能。因而,发展产业学院能够有效地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能够打造未来中国高职教育的特色品牌,是建构中国特色高职教育体系的重要实现形式。
三、具有示范意义和中国特色产业学院的实践探索
为了探索具有示范意义和中国特色的产业学院模式,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充分依托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强大的流通产业背景,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实践探索,初步显现出现代流通产业学院的办学属性,其具体内涵是:龙头引领、战略融合、机制保证、功能对接、人员共用、设施共享、信息互通。
龙头引领。要想使产学研合作真正发挥作用,合作的对象应该是行业的龙头和大型集团。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是国家120家大型企业集团试点单位和2O家重点培育发展的大型流通企业,在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经营规模、经济实力、经营业绩等指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同行前茅,20022006年连续5年进人中国企业500强前百位,各项经营管理技术均处于国内同行前列。以这样的企业集团引领学院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能保持职业教育的超前性。
战略融合。浙江物产正在实施十年战略发展规划,规划已将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统筹安排,力求将学院建设成集团公司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在学院一方,正积极探索与集团公司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并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有效服务浙江物产集团产业学院功能的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发展目标定位。集团和学院的战略融合,为双方今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制保证。为保证双方的合作持续有效地开展,集团和学院共同成立浙江省物产集团公司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和浙经院教育与产业发展委员会,中心下设研发中心、培训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在运行经费上,浙江物产集团董事会已作出决定,每年将利润总额的一定比例投入研发、培训和人才培养。目前集团每年仅提供示范生课程开发项目费用和奖学金就达60万元,从组织机制和经费上保证双方产学研合作的长远发展。
功能对接。在产学结合模式下,主要为集团提供三大功能:一是人才培养功能,即要为集团产业和产业链延伸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主要通过为集团培养“浙江物产”示范生来示范带动行业内其他企业所需的人才培养,实现校园人与职业人的零距离对接;二是员工培训功能,即为集团提供多层次的职工继续教育和在职培训,并使培训定时、定制、定质;三是研究开发功能,即为集团及所属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目前已承担集团及下属l5个企业优化生产经营流程和信息化改造提升等大批项目,有的已取得明显效益。
人才共用。集团组织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成为学院人才培养的主干力量,目前集团共有200余名专家成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全面参与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学院组织相关教师围绕集团转型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开展应用性课题的研究,为集团的战略发展提供决策和开展员工培养,成为集团的专家库和培训师,实现教师与技师的零距离对接。目前首批150多名示范生已介入集团下属企业的阶段性活动或顶岗工作。
——“蓄水”工程:近年来,公司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发挥远教网和煤炭技能培训中心作用,开展全员业务技能提升和持证上岗培训;推进继续教育,开展校企合作,助力员工学历提升,本部60人获得本科及以上学历;加强人才培养,根据矿井建设需要培养40名工程概预算技经人员;打造复合型人才,推动关键岗位员工多岗位、跨职能、跨行业历练;实施人才储备“789计划”,开展优秀年青干部调研,发现并储备了235名优秀人才。
中图分类号: F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34-17-2
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
近几年,开滦集团公司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意见、政策和办法。把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摆在了突出的战略地位。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企业改革攻坚、转型发展的关键年,面对严峻的煤炭市场变化,集团公司把技术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强力推进,充分体现了集团公司“人才强企”战略的推进力度。可以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转型发展的有力支撑
“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人才就是效益”等先进理念的提出,是集团公司倡导的人才价值理念。随着企业转型的不断深化,集团公司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企业加快转型发展,不仅仅是产品结构和市场开发问题,更关键的是人才支撑问题,没有人才,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实现不了。只有依靠人才驱动企业发展,把人才工作摆在重要的工作日程,紧扣企业发展主线,努力培养一批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站在行业科技前沿的精英人才,才能为企业逆势图强,转型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1.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面对煤炭市场波动加剧,出现了严重供大于求的困难局面,企业经济运行压力进一步增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必须从过去重规模、重数量、重外延,转到注重集约经营和内涵发展上来,转到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上来。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众多的人才队伍是提高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客观需要。随着集团公司“扭亏脱困、转型升级、稳定发展”的工作主基调提出,对人才需求多样化、专业化、高端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仅需要专业技术、生产技能人才,更需要懂管理、善策划、会经营的经营管理人才,这就要求在人才培养上和人才引进上具有超前意识,进一步提高企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1.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人才结构性矛盾的迫切要求
从企业现有的人才队伍的现状来看,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呈现出人才基础薄弱、结构性矛盾突出、新老交替衔接不上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高技能人才队伍与产业布局和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二是高技能人才技能等级结构不够合理,无论是数量还是能力素质与现实需要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三是高技能人才领域分布不够合理,存在着高技能人才断层和严重不足的问题。
总的来说,公司在培养人才方面还存在差距,必须从企业长远、健康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切实把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摆上日程,大力培养使用人才,切实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企业发展上来。
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1 拓宽渠道引进人才
创新人才引进方式,将引进渠道由重点面向院校,逐步转变为院校和社会人才市场并重,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人才引进办法,针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操作人才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引进渠道与方式,制定不同的引进政策和措施,不断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集聚各类优秀人才为企业转型发展建功立业。
2.2 加快人才培养步伐
一是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坚持企业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有计划地组织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到先进企业学习和锻炼,培养经营管理人才的战略发展眼光和经营能力。为经营管理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合作创造条件。推进内部轮岗任职,有计划地组织安排经营管理人员在单位与单位之间、单位与机关部门之间以及党务与行政之间进行“横纵交叉”的岗位交流,经历多岗位实践锻炼,丰富阅历和经验,培养复合技能,使他们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经营管理人才,为公司长远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二是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以培养推动企业科技进步的技术领军人才为目标,按照集团公司战略发展的需求,有计划培养煤炭、金融、“互联网+”、煤化工、现代物流、热电联产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坚持企业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并重,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途径,加大技术人才引进力度,通过承担重大攻关课题、专项业务培训、同业务交流与深造等方式,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现场技术问题的攻关能力,加速培养一批技术专家和学科带头人等拔尖人才,全年推荐100名以上各层次的高端人才。
三是高技能操作人才培养。本着满足需要、着眼长远、下大力量提高人才队伍素质,创新技能人才的培训工作机制,着力两个转变,即:培训计划由随机性向系统性转变;由应急性培训向提高性培训转变。按需制定培训计划,扎实开展培训工作。扩大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重点开展专业系统培训、一专多能培训、班组长培训、特殊工种作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等活动。
2.3 搭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施展才华的平台
市场化的核心是竞争,“人才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搭建载体平台,挖掘内在潜力,通过竞争、比较,使更加优秀、更加合适的人才走上各级领导岗位。进一步健全完善公开招聘(选拔)、竞争上岗办法,不断拓宽公开竞聘的范围和层次,无论管技岗位还是操作岗位,对技能精湛、业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各类人才在应聘时优先录用。积极尝试民主评议、群众推荐等办法,推进选人用人的民主化进程。加强和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合同期内岗位考核制度,真正实现岗位的能上能下、人员的能进能出,激发人才活力。
3 创新机制体制,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在人才建设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创建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
3.1 不断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落实“人才强企”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依法管理、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党政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加强人才战略的顶层设计,制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完善人才管理制度机制,加快优化人才队伍规模,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促进产业合理布局,加大对有突出业绩和贡献的优秀人才的奖励力度,营造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并充分发挥作用的政策环境和舆论环境。
3.2 完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根据企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结合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开展新技术、新工艺等知识技能培训。二是发挥创新工作室等平台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生产中的核心带头作用,带动员工素质能力的尽快提高。三是坚持按需施训、兼顾长远,不断丰富技能培训的内容和载体,通过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途径,“名师带高徒”等形式,着力员工基础培训和专项需求培训,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符合企业需求的青年高技能人才。
3.3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
着力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针对各类人才的特点,从规范岗位分类和职责标准入手,建立以岗位为基础,按岗竞聘、双向选择的用人制度,建立以绩效目标为核心、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机制。不断创新和改进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题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建立关键岗位、重点岗位工
(一)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模式的类型当前,中国集团公司的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三种:财务型,战略型以及操作型。财务型是指集团对所属的子公司主要通过财务手段来管控,大多采用分权管理。集团公司总部基本不对旗下子公司进行干涉,将精力主要投放在财务管理方面,根据公司业务的发展情况进行适当地限定和规划。战略型是指集团通过战略协调,在资产管理等方面控制所属子公司。公司总部大多不干预子公司的经营活动,一般只根据整体的发展战略来控制子公司的业务活动,让子公司的业务配合总部协调发展。操作型是指公司总部通常对所属子公司的经营活动进行直接管理,采用集权经营的模式。这种类型更重视公司经营活动的统一,通过集中控制和管理来促进公司的整体发展。一般来讲,财务型管理和操作型管理分别是分权和集权的两个极端,而战略型管理则较为平衡,处于中间状态。
(二)影响集团公司选择管理模式的因素集团公司若要长久发展,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战略目标采取相应的管理模式。影响公司选择不同管理模式的主要因素有:集团公司的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和经营理念。就发展目标而言,如果公司的战略目标较为平稳,那么对资金运营方面的管理可适当放松;反之为紧缩模式,就需高度集中资金来管理,将重点集中在扩大经营规模上。但是一味的集权不利于子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在建立分公司或者开拓新的市场时,公司应采取适当地分权经营。就发展阶段而言,在集团发展之初,规模通常较小,业务也较为单一,公司应集中资源尽快树立起公司的品牌形象。在这一阶段,公司需要采取集权管理的模式,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以扩大经营规模;等到集团发展较为稳定时,则实施分权管理模式,以便多元化经营,培养各方面的人才,提升各部门的管理能力;当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分权经营会使集团的统一性降低,不利于内部的团结和战略的总规划。而采用集权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会大大降低成本,而且管理起来更为统一,便利。就经营理念而言,不同的领导者通常具有不同的经营理念,因此管理公司的模式和风格自然也有所差异。例如,性格严谨,危机感强的领导者常常倾向于集权模式的管理;平和中庸的领导者更倾向于分权管理。然而随着集团规模发展壮大,对于一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子公司,总公司可选择集权管理;反之,则可采用分权管理的模式。对于中国集团公司而言,由于每个公司的背景、发展状况不一样,所以没有统一标准。但大部分公司可以将重点集中在树立公司的品牌形象上来,这样有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从而逐渐走上国际化。
(三)在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不足中国加入WTO后,既获得了机遇,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国集团公司在面对国际竞争时,在管理模式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现。第一,部分集团公司盲目借鉴日、欧、美等国的管理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收获,但长此下去不仅不利于公司的自身发展,还阻碍了中国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第二,管理多以物为主,淡薄了“人本”观念。以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来讲,大多将管理重点放在设备、场地、资金等方面,忽视了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就难以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第三,有些集团公司管理模式单一,毫无特色,不利于创新之路的发展。第四,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公司的转型速度较慢,仍停留在传统的粗放型管理阶段,使得公司的整体管理显得片面散乱。第五,奖赏机制不鲜明。员工在创出绩效时,如果不能及时受到上级的肯定,积极性会减弱,投入工作的热情也会减少,那就很难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利于实现公司人才的价值。
中国集团公司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融会贯通,借鉴西方精华模式就中国的管理哲学而言,将固有的伦理道德之教,重新注释一番可作为公司的根本理念。对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管理模式,应按照中国自己的管理哲学来重新审视,既不能毫无保留地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要以一种全面的、系统的眼光衡量,积极吸收其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持经达变是中国管理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种理念,就是要以完整的思想体系来灵活的应对一切事物。例如,我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通过借鉴西方国家的R&D管理模式,结合自身实际,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为模式”。
(二)以人为本,培养新型管理人才在市场竞争逐渐步入白热化,公司要想脱颖而出,在拥有高端技术的基础上,还需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的培养。其中人才培养不仅仅只重视高层管理人员的培养,还应提高每一位员工的工作水平,以投入成本的最小化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其中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采取:一、定期对员工进行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二、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取长补短;三、适度授权进行培养,提高员工的综合能力。以松下公司为例,该公司定期聘请专家为员工讲解经营之道,像一些经营思想、经营心理学、市场学以及顾客接待术和商品推销术等,日积月累,员工的整体素质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公司业绩也直线上升,从而使该公司发展越来越大。
(三)结合实际,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集团管理模式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不仅仅只依据某一思想家的理念。儒学、道学、墨学、法学等学说,都有可取之处,将多种思想融合在一起,切合时代的需要择优而取,才能进一步探索出中国的管理模式。“博采众长”向来是中国集团在优胜劣汰的形势下得以立足之道,只有合理地运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才能使集团真正处于不败之地。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技术及发明,为公司管理经营提供新灵感、新理念。例如,深圳航空公司创建并实施“罗盘管理”模式,就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发明———罗盘为基础,明确罗盘的指向功能,从公司自身独特而宝贵的实际经验出发,集中吸收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的成分,从而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
(四)提高精细化,实现全面有效的管理实现精细化管理要立足于专业技术,再在此基础上把握细节,进行全面化的系统管理。精细化管理具有全面性的特点,这就要求公司每位员工的工作都要精益求精,力争最优;无论是生产技术管理,还是财务管理,每个管理层面都要落实到位,要将精细化的管理贯穿于公司的每个过程中去。构建精细化的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依据公司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目标制定相应的精细化管理工作思路。公司应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在明确方向细化目标的基础上,集中注意力强化品牌项目,不断开拓新市场,促进公司内部结构的调整,建立健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确保集团公司的平稳发展。第二,建立健全管理体系。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公司注重分配和优化各部门之间的工作流程,依次进行细化分配,将各部门的工作作出明确划分,设置权限划定。具体来讲,就是将部门的工作质量和效率摆在第一位,明确具体工作的负责人和规定时间,通过对具体工作的不断细化,从而提高部门乃至整个公司的工作效率。以浙江巨邦电器有限公司为例,该集团陆续出台了《部门管理细则》等一系列规定,员工依照条款,明确自己的责权,并且每个季度都进行效果总结,通过反馈机制,针对不足再进一步明确管理流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让公司成为国内电器最大的供应商之一。#p#分页标题#e#
中国重汽员工培训工作由集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全面负责,在集团公司内共建立起了146个现场培训工作站和9个产品及营销服务培训基地;建有国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站一个、山东省职业技能鉴定所一个,是济南市“金蓝领”培训基地。
中国重汽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十、百、千人才工程”(即培养几十名高级管理拔尖人才、几百名专业人才、几千名技术能手);建立了集团内部科技专家选拔和评聘制度,带动整个技术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与清华大学、江苏大学、山东大学等著名高校联合办班,培养高级优秀人才;打造技能人才快速成长通道、加强“金蓝领”技师培训与高级工培训等措施,营造了一个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机制和氛围,2010年全年共开班2186期,累计培训80599人次,全面提升了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贡献。
科学创新提升能力 打造“中国重汽”特色员工培训平台
通过重组以来的大发展,以中国重汽在香港红筹上市为标志,中国重汽已经由一个频临倒闭的老国企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无限活力的国际化大公司,2009年7月15日中国重汽和德国曼公司的合作协议签署 ,创造了我国汽车产业对外合作的新模式,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国重汽转变培训理念、创新培训模式,以国际化大公司高标准做好企业员工培训工作。
一、创造性地建立了九个产品及营销服务培训基地 为进一步打造钢铁营销网络,提高营销网络的运行质量,集团公司创造性地在发动机部、变速箱部、桥箱公司以及整车生产单位建立“产品及营销服务培训基地”, 实现产品改进、质量反馈与营销、服务培训“零对接”,保证集团公司营销、服务培训针对性、及时性、超前性与有效性,以加强对营销人员、4S店、经销商、改装厂、服务站、大用户及重点用户有关人员的分层次培训,而且是以技能培训为重点,以提升服务水平和能力促进产品的销售,促进营销网络健康快速发展。
目前济南地区已建立九个产品与营销服务培训基地,每个培训基地均配备了一个标准培训教室和一个能同时容纳30人拆装实习的技能培训场地,选拔了能代表集团公司水平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为主管培训师;编写出13本图文并茂的自编教材,形成了覆盖中国重汽产品的完整的培训教材,及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以学员为中心,以技能为重点的培训,把产品及营销服务培训基地建设成为”中国重汽打造国内、国际钢铁营销网络的人才培训基地和新产品的推广基地”。
二、建立了具有“中国重汽”特色的现场培训工作站 2008年底以来,为全面强化员工培训工作,中国重汽集团在全公司深入推进现场培训工作,建立现场培训工作站,是集团公司加强三级培训工作的重要举措,是集团公司培训创新又一成功范例,现场培训工作站制度突出了“解决问题在现场、全员参与培训”的现场培训理念转变,现场培训工作站统一标识、统一制度、统一岗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