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有制经济企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公有制经济企业

篇1

一般我国的央企和国企都是公有制经济,地方政府国资委管理的企业也属于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是指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在公有制经济条件下,主要存在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部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中,公有制经济占据主体地位,其中全民所有制经济发挥主导作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2解决问题的途径

针对上述出现的问题,政府需要转换姿态,实干兴区,从硬环境和软环境2个方面给予这样的小微企业指导。所谓硬环境就是指基建中为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建设的交通、电力、通讯、供水、经营场地等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所谓软环境就是指在经济发展中相对于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硬件”而言的思想观念、文化氛围、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及政府行政能力水平和态度等。具体帮扶措施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2.1帮助小微企业拓宽融资的渠道,保证资金链不断裂政府需要鼓励金融部门,比如各类银行多推出助力小微企业成长的金融产品,另外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担保体系,制定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指导意见,建立再担保机制,能够形成上下一致的担保体系的建设,能够提高风险抵御能力,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水平,使更多小企业获得信贷支持。同时,政府还要抓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做好工作,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收集中小企业和小企业的信贷机构或者信用记录,能够形成一个收集、评价、公布机制,使社会上更多机构,便利查询小企业的经营状况,使更多机构对小企业的融资提供保障和调节。

2.2政府利用多种媒介帮助小微企业宣传产品或服务政府出面帮助小微企业和各类媒体打交道要容易很多,比如各大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甚至微信平台等等。利用这些信息平台,政府要正面宣传企业发展历程,包括企业经营者,还有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通过宣传帮助小微企业塑造形象,吸引更多的受众。政府要转变姿态,起到桥梁作用,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为企业服务,政府相关人员要从办公室走出来积极深入群众,向小微企业调研,宣传什么、怎么宣传都要和企业共同协商,找到小微企业所急所想,帮助小微企业的同时,就是为打造强区、强市做贡献。

2.3将家居园区融入到石拐新区附近的工业园区内工业园区是实现产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主要载体。由政府提供场地,拓展了家具行业的发展空间,也集聚了购买家具的消费者。以园区为依托,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方式,鼓励家具行业强强联合,解决非公小微企业小、散、弱问题,逐步实现产业集群化。所谓强强联合,在家具行业可以这样举例说明,比如做门的企业可以与做套房家具的企业实行联合,让消费者在买门时便可以享受到优惠的套房家具,反过来也可行,推出一系列的联合优惠政策,共同抢占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在了解家具行业其他产品线时,可试探性转型,不要盲目转入完全不了解的行业,避免走入转型迷区。

2.4要重视非公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将非公有小微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纳入整体人才发展规划,在政府奖励、教育培训、学术交流等方面,享受与国有企业人才同等的政策待遇。内蒙古大约有50多万户的非公企业,非公企业已成为创造社会财富、增加就业岗位、扩大财政收入、推动城镇建设的有效途径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各级政府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对非公企业社会保障服务工作,转变思想,强化服务意识,认真履职,并结合其他省区的经验,提出具体的措施与办法,切实为非公企业提供便捷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

篇3

第二条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三都水族自治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三党发[20__]19号文件)的规定,每年县财政安排100万元,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专金资金的安排,应符合国家和本县的产业政策,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专项资金在规定的范围内、安全和高效使用。

第四条专项资金的安排、拨付、使用和管理,接受财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和纪检监察机关的监督,并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第五条专项资金的扶持方向和范围:主要用于符合国家产业导向支持的企业,以及培育科技型和成长型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业辅导、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的贷款贴息和项目前期经费补助。具体从六个方面予以资金支持。

(一)符合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建设要求,项目技术达到本地先进水平;

(二)企业经营机制比较完善,管理制度比较健全,合法经营,依法纳税,信誉良好;

(三)项目生产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卫生、环保标准,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四)生产经营比较正常,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对本地经济增长、就业和农民增收具有一定拉动作用;

(五)创新型、节能型、环保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产业。

(六)就业人员稳定增加,职工工资正常发放,有利于促进财政、城镇居民及农民增收。

第二章支持方式

第六条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采取贷款贴息、无偿资助、奖励等方式安排使用。项目单位可选择其中一种支持方式,不得同时申请多种专项资金支持方式。每个项目支持一般不超过两年。

(一)贷款贴息。以金融机构贷款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一般采取贷款贴息方式。每个项目的贴息期限一般不超过两年,贴息额度根据项目贷款额度及人民银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利率确定,一般不超过贷款利息总额的30%,最多不超过15万元。

(二)无偿资助。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一般采取无偿资助方式。以自有资金为主投资的固定资产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10%;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20%;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项目,资助额度一般不超过项目实际发生额的30%。以上每个项目的资助额度最多不超过15万元。

(三)奖励。奖励支持的项目:公益性、示范性强且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奖励金额最多不超过5万元。

第七条扶持资金不得重复获得,对通过其它渠道当年已获得国家和省、州无偿资金支持的项目,且资金额度超过15万元的,本专项基金将不再支持;资金额度不足本办法规定扶持的,予以补足。

第三章项目资金的申请

第八条申请专项基金的对象:

(一)行业纳税大户、骨干企业、符合循环经济要求;

(二)县委、县政府确定建设支柱产业中的龙头企业;

第九条申请专项资金的条件

(一)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

(二)财务管理制度健全;

(三)经济效益良好;

(四)企业信用或纳税信用良好。

(五)专项基金支持的项目为当年的项目。

第十条申请专项基金的企业或非公有制经济应同时提供下列资料:

(一)法人执照副本及章程(复印件);

(二)生产经营情况或业务开展情况;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当年和上一年度会计报表和审计报告(复印件)。

(四)上年和当年缴税单。

(五)属于技术改造范围的要提供自有资金证明和当年及上年固定资产投入收据,银行借据合同及缴息单;属于技术创新支持范围的要提供技术创新的相关材料及证书、相关缴税单等资料。

(六)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基金申请书。

第十一条项目资金的申请、审核及审批

(一)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受理项目资金的申请工作,并对申请企业的资格条件及相关资料进行审核。对成长型中小企业中的名牌、专利产品

、诚信企业、上市公司、培训、担保等事项,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考核、认定、备案。

(二)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本办法第三章的规定和当年度专项基金的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对申请项目进行评审,确定项目支持方案并拨付专项基金。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二条县专项资金领导小组确定专项资金的年度支持方向和支持重点,并负责专项资金的审核、项目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并对资金的使用情况及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十三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专项基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平时检查、中期评估、后期考核平价。

第十四条对弄虚作假骗取专项资金、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专项基金的企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将收回全部资金,三年内不得申报。

篇4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1

在2016年3月4日参加的民建、工商联界联组会议上提出非公有制企业要在新常态发展下积极适应,发挥其创造精神。这是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再次肯定及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要在新时期发挥企业家精神,为辖区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抚顺作为一个老牌工业基地,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影响,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约束,尤其非公有制经济受区位条件和资源限制发展并不强大。而作为非公有制经济的企业经营者们更是受到经济发展局限和自身条件限制,企业家精神存在着缺失。此次我们通过走访调研一些当地的企业经营者,对他们的企业现状及企业家精神建设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对比了解到本土企业经营者与外阜经营者的企业家精神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抚顺辖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现状分析

1.缺乏合作精神,恶性竞争严重

抚顺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经营者缺乏合作精神和大局意识,绝大多数喜欢单打独斗,企业的规模普遍偏小,小型、微型、甚至迷你型企业居多,重复建设泛滥,资源极度浪费,喜欢靠拼价格战参与市场竞争。合作精神的欠缺,限制了企业成长空间,使得本土企业无法也无能力参与市场化竞争,无法在“做大做强”上做文章,错失了很多好的商业机会。

2.缺乏建立统一商业联盟意识

本土的企业经营者由于受环境影响不愿意结成商业利益联盟,或是说没有形成结成商业联盟的意识。仅有的商业利益联盟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远远达不到企业经营者的期许,因此只是徒有其表,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由于缺少对彼此的信任故而缺乏成立商业联盟的基础。

3.创新精神不足,成长缺乏动力

抚顺县域的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经营者由于受企业规模限制创新精神严重不足,尤其是独创、原创企业更是凤毛麟角。面对外阜竞争对手或是同行,赶超的信心相当缺乏。尤其技术创新一直没有深入实处。

4.急于求成的心态,无序的市场竞争

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企业经营者都喜欢急于求成,耐不住创新、创业的寂寞。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喜好急功近利,因此就会采用一些不公平的竞争手段扰乱市场竞争。

5.企业家文化素质水平不高,提升自我意识跟不上

大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经营者文化水平不高,自身能力的局限对企业经营管理造成负面影响。对于经营过程出现的分歧喜好一言堂、专断独行,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习惯个人独断。只注重利益的追逐而忽视了自我能力的提升。

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对策建议

由于很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资金比较雄厚,经济建设能力比较强,因此我们要积极正确引导,鼓励其参与地方经济建设。

1.加强宣传工作,引领他们走“修身、治企、报国”的道路

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教育工作要与新媒体宣传相结合,抚顺各县域组织通过新媒体积极宣传非公有制经济企业中的典型,其他部门也可以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如创办各种刊物、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建立公开、透明、便捷的信息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引领他们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走“修身、治企、报国”之路。

2.重视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与传承

我们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企业家精神成长的政治环境、体制环境、文化环境、意识环境。一方面,做好“老带新”的传承工作。各县域可以安排优秀的、有经验的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带动新进的企业家会员开展实践活动,通过“老带新”的亲身讲解、实践活动让新兴领域的企业家会员感受到精神的传承;另一方面,创新对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培训的方式。当今社会移动互联网技术发达,我们可以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以互联网为媒介,以企业家精神为核心开展主题活动,既加深了彼此间的沟通又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台。

3.充分发挥工商联和企业联合会的纽带作用

我们要充分发挥工商联和企业联合会的纽带作用,利用工商联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F结统一起来为新常态下的社会经济建设贡献一己之力。企业联合会可以凭借其渠道广、关系多等优势为非公有制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和人脉平台,帮助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人才问题、资金问题、技术问题等。

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是一群特殊的群体,他们曾经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做出过巨大的贡献,我们要弘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精神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引领着大批企业经营者们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企业家要做好自身的修养和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不断的学习新理念、新知识、新形势和新动态。把企业家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民族精神相结合,在经济新常态下,以服务于县域经济发展为出发点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发挥其企业家精神的正效应和正能量,在新的阶段、新的时期续写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精神。

参考文献:

[1]2016年在民建、工商联合会讲话。

[2]王子南,王子岚.浅析战略管理四要素中的企业家精神.经济管理,2014(08).

篇5

工人基本生活的保障是通过多层次的预防性正式制度建构实现的。从对经济生活的保障程度看,最高层次的是最低工资制度;其次是“内退”和“协保”等政策,属于地方政府或企业根据自身经济实力与条件对剥离的大龄工人采取的变通办法;第三个层次是再就业工程、再就业服务中心对面临下岗的工人生活进行补偿,这一制度安排使离岗工人在被推向社会以前的紧张或不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第四个层次是失业保险制度,对于那些不能及时就业的工人,这一制度安排能使其基本生活得以维持。最后是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上述制度都无法覆盖到的人群,提供最低的生活保障,使其基本生存能够维持。在上述制度实施过程中,交叉配合的是通过工会、党委、行政而进行的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对生活困难职工的尽可能帮助,尽力给地位受损工人营造一种诸如“无情下岗、有情操作”的氛围,以赢取工人的理解。对工人来说,一旦在这种多层面的预防性正式制度下获得了生存保障,采取集体行动在道义上便难以立足。

调查发现,正是这些预防性正式制度对一些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功能,预防了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行动的发生。大量的被调查者提到了生存保障基本保证以后工人对集体行动的回避。

(三)非正式制度与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非正式制度是社会上言明或者不言明,并遵循非正式监控机制(如社会赞同或不赞同)的规则,这些规则以不成文的价值、理念、习俗、习惯、责任、义务体现出来,它们成为诸如家庭(家族)、朋友、邻里之间以及组织成员之间互动的重要准则,并对互动各方的行动选择产生重要影响。

非正式制度对工人行动选择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它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的缓解。

首先,由于非正式制度的影响,中国的改革,包括国有企业制度变革具有时序性或渐进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工人地位变动及他们对这种变动体会的时序性特点,工人地位受损压力因这种渐进性变革而得到缓解。

其次,正式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非正式运作化解或缓和了工人地位受损的压力,起到了预防有组织集体行动发生的作用。从个案访谈看,首先,以说理、同情、安慰为主的非正式谈话,被企业广泛采用以缓解工人与企业之间的张力。其次,允许和容忍工人的牢骚、不满情绪。第三,对个别意见大、困难重而又反复找企业的,给予人情化处理,尽量解决问题,以表示企业对工人的仁至义尽。第四,面子、人情被经常用作解决工人困难问题的工具。第五,以社会“弱者”的女性去处理地位受损工人的利益诉求。

再次,工人对制度变革的行动回应经常以家庭利益作为行动选择的出发点,在碰到困难或不幸时寻求并获得家庭(家族)的支持,提高了个人及其家庭抵御工作、生活中不确定性的能力,家庭成为个人的退居之地。工人的行动选择也受到家庭责任(如子女期望及责任)等因素的影响,如对子女未来成就的期望增加了个人及其家庭未来生活改善的信心,使工人个体的紧张与压力得到某种缓冲,减少了诉诸集体行动的行为选择。在这个角度上,家庭是工人不得不退出时避难的港湾,是社会的减振器。

(四)差异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形塑工人行动选择的物质环境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发生了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变化:一是由短缺型经济向相对过剩型经济的转变,二是因劳动力供给矛盾日益突出而强化的需求约束型劳动力市场,三是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新成长机会的主要供给者。以就业机会的提供而言,在1978年城镇新就业的544万人中,72.1%的就业者的机会由国有单位提供,到199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49.9%,从1995年开始,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就业机会首次超过了国有单位,在当年城镇新增的720万个就业机会中,国有单位提供260万个,占36.1%,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提供170万个,占23.6%,各类非公有制单位提供290万个,占40.3%,到1997年,非公有制单位提供的新就业机会已经超过了50%.虽然机会总体有效供给的不足,以及劳动力市场上体力、操作技能型劳动力的严重过剩,使失去工作以及由此失去劳动报酬的威胁成为普通工人面临的一种现实境遇,但新的市场机会的成长也为部分工人提供了更广泛的选择空间和资源。

1.市场相容性资源与市场适应

当然市场机会的出现与发展实际上只是向工人提供了一种能否退出的条件,而对行动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能够退出,即有能力退出。这种能力即为市场能力,它取决于工人所拥有并能够利用的资源状况。工人能够在多大程度上退出到市场与他所拥有的资源是否为市场所需及所需的程度相关,如果工人所拥有及可以利用的资源是市场所需要的,即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则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他来说是一种替代性选择,在行动取向上是对市场的适应。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发展确实能够减少集体行动的可能性。我们从对工人的个案访谈中看到,这种情况相当普遍。拥有市场相容性资源多的工人,市场能力就强,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机会结构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强替代性选择,这种选择的存在使华尔德所讲的工人对组织的高度依赖消失,甚至使依赖发生扭转,成为企业对个人的依赖。工人拥有的市场相容性资源少,则市场能力就弱,市场机会对于这样的工人是一种弱替代性选择,他们通过市场机会获取的收益也只是全部生活所需的有益补充。

2.市场排斥性资源与企业依赖

篇6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经过审理后认为,该集团公司自行调查的维修费用高出市场价30%的结论不具有法律效力,据此而作出的辞退决定也违反了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相应规定,应予撤销。对赵斌提出的第一条和第二条请求予以支持。对赵斌提出的第三条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请求不予支持。

裁决后,赵斌和集团公司都不服仲裁裁决,先后向法院提起了诉讼。人民法院经过审理,支持了赵斌的上述三条诉讼请求,并依法驳回该集团公司的诉讼请求。

点评毛爱东 (律师)

近年来,随着职工法律意识的提高,劳动争议纠纷呈大量增长趋势。

根据我国的司法实践,用人单位因职工的过错行为对职工做出辞退、开除、除名或减少劳动报酬时,应由用人单位负责举证。本案中,集团公司作为用人单位,对职工赵斌进行辞退的主要依据就是其所属的法务部门单方在汽配市场所做的调查报告,但该报告一是具有单方面性,未得到赵斌的认可;二是该报告不具有代表性,没有经过详细的抽样调查,仅仅是对少数几家经营汽配零件的商店进行了询价,缺乏科学的依据。因此,该证据不具有法律效力。据此,仲裁部门和法院做出了内容相同的裁决和判决是正确的。

本案中,在仲裁委员会撤销用人单位的辞退决定后,就意味着赵斌和用人单位还存在劳动关系。可是赵斌在这个时候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还能获得经济补偿金吗?笔者认为,解除劳动合同属于劳动者自主就业选择权,即劳动者有权选择自己的工作就业单位。但按照我国劳动法第三十一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行使该权力时,应提前三十日通知用人单位,其立法目的是为了平衡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义务,在充分保障劳动者就业选择权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用人单位的内部管理风险,使用人单位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进行工作交接安排。因此,通常情况下,如果劳动者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时,没有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就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不仅不能获得补偿金,还要赔偿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但本案中由于辞退决定已被撤销,用人单位未支付赵斌劳动报酬的行为属于劳动法所规定的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或未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赵斌按照劳动法第三十二条第三款的规定,有权随时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提前30天通知。由于用人单位的过错,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法虽然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应该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迫使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和经济补偿,并可支付赔偿金:

(一)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劳动的;

篇7

摘要:炼油企业做为技术高度集中的突出行业,对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职工的技能培训尤为重视,为了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车间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主题词:职工培训

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炼油企业作为技术高度集中的突出行业,对技术的更新换代和职工的技能培训尤为重视。怎样用最短的培训时间,取得明显培训效果,对此,电修车间在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寻求最佳学习效果方面做一些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一、明确的指导思想是职教工作的基础

首先,车间领导高度重视职工教育。电修车间是一个技术复杂,新技术、型产品更新换代、技术难度大的辅助单位,并且全部都是特种作业,人员不培训就跟不上技术的发展,不培训就难以掌握新设备的原理,更谈不上保障自身和他人的安全及炼油生产的安稳长运行。年初车间成立了职教领导小组,车间主任直接负责和领导,技术负责人各专业口基数干都有各自明确的任务。在提高掌握本专业技术方面,车间制定出详细的培训计划。实现了职工培训有计划、有目标,并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检验。同时,也更进一步促进了车间全体干部齐抓共管共同致力于职工培训这一局面的形成。

二、职工培训以尽快提高全体职工实际操作和本专业为主

电修车间职工青工多,文化素质高,但缺乏是现场经验和处理解决问题能力。因此,车间的职工教育主要在这方面狠下功夫。在冬季培训中,车间冬训内容按以上的要求安排进行各种各样的培训活动。设备上举办了:轴承安装、拆卸和维护常识、机械振动分析仪器、温度测试仪器的使用等训练课;技术口举办:直流双臂对电桥检修后电机的测试绝缘柱的使用、电机正反转接线等培训课;安全口举办:高压试电器的使用、灭火器的分类和使用、放硫化氢中毒和防毒面具的使用等主题讲座。为了使每位职工都能参加学习,根据车间“化整为零”的主导思想,每一课题都可以单独拆开,而每个班只需可以集中两个组以上就可以邀请技术干部来现场讲课。讲课中随时提问,边讲边进行实际操作,这种灵活方式融合了技术问答、岗位练兵、技术表演的优点。通过实际操作培训,使这些青工在技能上有很大的提高。在班组工作当中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另外,车间尤其在平时的岗位培训中,开展的培训内容更是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教育为辅,狠抓职工的上岗技能培训,着眼于职工早成才,成好才。从工作取得的成绩来看,真正想学技术的青工其对理论书籍的渴求很迫切,不用设立辅导班,其自学也非常投入。而一部分青工即便是强迫学习其收效都有不大,但以岗位为主的技能培训对这两部分人来说都非常有效,职工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技能素质提高的非常快。这是20__年冬季培训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车间职工培训场合世纪的一个特点。

三、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不同培训形式、内容和重点

1、针对不同岗位,车间按96个配电室的分布和30多套装置中电气设备的特点,对不同岗位进行了提高维护培训。如催化发电机保护、Ⅰ、Ⅱ酮苯冷冻机控制、Ⅰ、Ⅱ套白土扳机控制、重整压缩机控制原理、Ⅱ催化电动机保护等。培训的主要对象是各承包组和各维护区中的技术骨干。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承包本装置人员的维护水平和技术素质,熟悉各装置的其它技术设备。培训着眼点是加强日常维护的力量和夜间及节假日值班人员的紧急事故处理能力。

2、安全内容培训必须是全员性。针对安全项目,车间采取大型的反事故学习和防事故表演来进行培训。在20__年3月份,车间全体职工集中起来进行反事故演习,以各班为单位,车间安全员组织,对常见的触电急救法每班进行一种表演。对初期火灾和中期火灾举行反事故来灭火演习。此种培训便于全体人员的观摩和比较,是对安全项目的一种特殊培训。

3、车间职工培训的另一个特点是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重点。如在日常的培训中主要以提高职工履行本岗位能力为基础。“冬季百日安全”则针对车间安全工作的薄弱点。而对今年车间的两个最重要工作,春季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和全厂停工大检修,则是以培训职工对电气规程的学习为主。今年2月份重点学习《电气安全操作规程》、《电气设备检修规程》以及《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的安全规程》等进行重点的培训。职工一般容易接受,感觉到培训内容适用不枯燥。这类的培训是适合性较强的技术培训,往往收效比较明显。

四、民族职工的培训着重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车间非常重视民族职工的汉语水平提高,体谅民族职工学习技术的困难。鼓励和关心他们的学习。除了车间自行去乌市、克市联系维文书籍外,同时在民族职工的学习中,注重解决语言交流问题和解决语言文字的问题。通过汉语语言交流,可以使民族职工在实际技能上迅速提高,而具备汉语语言文字的职工可以通过自学达到更高层次。在我车间,哈吉是一位承包气分烷基化装置的哈族职工。他在近二十年的电气维护工作中,钻研技术、勤学好问,很快地掌握了基本的电气设备的安装技术,他先后参加了塑料厂电气安装工程和北焦化照明安装工作,还亲自率队完成了烷基化反应器的安装及钳工车间动力盘的安装,均被评为优质工程。哈吉同志多年辛勤的工作,赢得了车间的肯定和同事们的高度评价,在今年3月份,系统操作手的考试中又取得优秀成绩,是车间民族职工学习的榜样。被聘为石化总厂技师。

五、车间在灵活多样、实事求是的技能培训思想指导下,职工教育有了明显的效果

篇8

一是要实现管理人才的现代化,要下大力气培养德才兼备的企业经营管理专家,注重引导管理人才进行品德情操训练,将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等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要注重人才的层次性和类别性,提倡在岗位上建功立业,培养适应各个层次和各种类别要求的人才,使各种人才形成互补,培养懂管理、善经营,能够体察民情、具有公仆识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同时注重经济性的教育引导,使管理者能够带头学习政治理论,做到勤政廉洁,有所作为。企业的管理层只有具备上述能力,在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二是重视科技层教育培训。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兴衰,企业应建立健全系统的制度,加强对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科技培训和教育,为各类技术人才成才提供资金和发展机会。企业必须重视科技人才成才,这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三是抓好一线员工层的教育培训,主要方法有:第一实施全员培训,一线员工的素质参差不齐,有文化水平高的,也有低的,因此通过强化培训,进行脱产或半脱产,实施全员轮训,是提高整体员工素质的有效途径,正像中石化在进行的员工职业资格鉴定培训一样,要求人人持证上岗,人人上岗有证,这必然对提高全体员工的技术水平起到强大的促进作用。第二“对症下药”培训同生产经营相结合。企业在对员工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教育培训的同时,应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为目标提高员工整体素质,不能抓此失彼,否则会导致员工素质不升反降,事倍功半,达不到期望目的。提高员工素质只有兼顾整体,如抓思想素质不忘业务素质,搞业务培训不忘员工观念转变教育,才能成功的实现员工队伍素质一时一变化,一年一台阶的不断提升,为企业不断创造生产经营的佳绩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教育实行多元化

这是基于员工队伍文化技术素质参差不齐的现状而提出的员工素质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特征。从对象上看,高级管理层的培训教育、中层管理层的培训教育和一般专业技术干部的培训教育。而工人的岗位技能,又分为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等级别。从层次上看,有大中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后的知识更新继续培训教育。从内容看,有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专业教育、岗位教育、社会文化生活教育。员工教育的多元化决定了教育内容的多样化(一专多能),教学时间的动态化(长期与短期结合、业余和脱产交替);学习方式的多元化(集中与分散、教学与自学);培养规格的多质化(多种考试、多种证书)。多元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又决定了员工培训和社会文化互相渗透,互相促进,推动员工综合素质与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素质教育重能力培养

员工教育不仅是为了储备,更是为了应用,这是成人教育的应用性的实践性决定的。从宏观上说,现代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主要不在新知识、新技术的产生,而是劳动者对知识的应用程度,应用科学技术解决生产问题的实际能力。从宏观上说,这是由我国企业具体的技术装备水平决定的。我国大部分企业新近或更新先进的技术装备,急需管理者及操作人员水平紧紧跟上与之相适应。随之而来的是对先进技术装备的操作、安装、维修等适应性培训,急需受训者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适应生产。我国企业老设备要更新改造、老产品的换代,迫切需要一批集设备设计、工艺管理、现场操作、产品检测能力于一身的综合性人才,这就是岗位培训、素质教育应运而生的契机。岗位培训为技能的转化提供了条件,反之,员工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又促进了岗位培训的开展。目前,企业和社会办学的员工教育都注重能力的培养,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企业的技术开发、技术引进、设备更新,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以及转换产品之前,都需要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员工技能的培养。能力培养要有超前性、延续性,对员工综合素质培养应有长远的打算。把目前需要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普及与提高结合起来,通过多层次,多工种培训教育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

 

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提升途径有哪些相关文章:

1.提高企业员工基本素质的方法有哪些

2.企业员工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有哪些

篇9

从经济实质给私有企业下个定义,私有企业就是为企业主创造利润的机器。一般的情形,私有企业市场经营的宗旨就是占领市场,最大限度的谋求垄断地位,以求获得超额垄断利润。为社会服务,为社会提供高科技、物美价廉的产品,对于私有企业,只是企业主为盈得顾客,占领市场的手段;或是道德者的慈善品德。从私有企业的创立的使命上,社会只是它占领争夺的对象,为社会服务只是争夺市场的需要,或是搪人耳目的口号。所以,在强调公共所有、为公众服务的社会环境中,私有企业的存在,会受到社会的各种限制,甚至抹杀。同时,社会的排斥,滋生了业主的消极意识,决定了私有企业难以健康发展。

但是,私有企业因其主体产生的自由性、管理机制的自主性、管理机构与经营成本的可浓缩性、适应环境的灵活性,是最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的自由经济体,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最强有力的和极富活力的经济成份。同时,在强调个人能力的任意张扬,不为社会习惯所左右的现代社会,私有企业成了个人发挥能力、实现个人价值的最有效场所和最佳途径。而且,社会就业的自由化,和国家公共就业机会的稀缺,私有企业成为求职者的唯一去处,私有企业对社会贡献功不可没。所以,私有企业,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出现的,即使在大公的计划经济体制中,也是社会经济成份的必要补充。

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充分激发社会发展经济的活力,科学界定私有企业的社会功能,为私有企业的存在与发展拓展一个更富社会性、公共性、道德性的理论空间,在社会的宏观管理方面,为私有企业创造更合理的、更具社会使命感、更具存在理性的社会管理机制,在我国十分必要。

如何构建这一社会宏观管理机制呢。宗旨只有一个,在经济允许的空间,虚无私有企业的物质外壳,无限放大私有企业的社会职能,塑造自由经济体的社会贡献精神,变私有企业个人财富的创造工具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变私有企业的个人利润的追逐者为社会产品的提供者、社会生产力的创造者、社会科学技术的弘扬者。使私有企业形式是私,但实质为公的社会贡献单位。

具体的方法是:加大对私有企业的社会公共分配额。结合现行的国家税收制度,强化私有企业的职工工资分配,即结合社会劳动保障,把职工的工资分成两部分,一是维持生活必须的基本工资,这部分工资的处理方式是:由国家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为企业开立职工工资监控帐户,在帐户中,企业为每位职工分别建立一个工资银行卡,企业在国家监控状态下,按国家工资要求,通过工资卡发放职工强制性基本工资(即无论企业经营状况必须保证的在职职工工资)。二是企业的效益工资,由企业根据企业的利润水平,结合国家的劳动薪酬制度发给职工。这样,国家对私有企业的分配主要包括各种流转税、所得税和强制性基本工资三个部分。这可能占企业利润的几乎全部。在上缴国家的各项税收后,企业的剩余利润先用于发放工人的效益工资。然后作为企业的留利,由企业任意支配。

私有企业的职工在私有企业存续期内,享受国家的企业职工基本生活工资保障,私有企业破产后,即停止享受。城市职工按失业对待。

国家通过税收形式,对私有企业征收企业主风险保障金,为私有企业主建立经理保障,保障金以年金形式计算建立(以一年积累至少两年为标准),自然积累期为至少十五年,在十五年中,企业保持严格遵守国家税收制度、分配制度、劳动制度,认真经营,积极贡献。满十五年后,若企业破产,国家每年给企业所有人发放能够维持一般生活水平的保障金。企业主可免受债务无限追偿或是破产以致生活无着的境况。在十五年后,企业连续经营的,年金继续积累,并随着积累期限的延长,增加企业主的保障金的保障标准。在企业主退休后或是满六十岁,按退休养老保障金形式高额发给。私有企业遵守以上各项分配制度后,国家在管理上视同国有企业管理,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的银行贷款等各种金融与经营优惠。

篇10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9-0178-02

当前,中国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作为工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工业企业正面临着转型的巨大机遇和挑战,如何实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转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同志在2003年7月28日的讲话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它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要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要实现国民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首先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入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2] 。传统工业企业当务之急是寻找出一条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正确道路出来。

一、从粗放式到低碳经济

所谓粗放式经济是指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靠能源资源的高投入、高消耗来拉动的,有的甚至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中国的经济增长可以说主要就是依靠这种方式来推动的。虽然说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早在前些年就有许多人主动站出来纷纷指出它的诸多弊端,呼吁、抵制甚至是摒弃它,提倡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主要依靠资源消耗少,以技术创新来驱动发展,但是,一直到现在,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模式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如果这种发展方式或经济增长模式没有大的改观,那么可以预测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中国的经济发展速度将难以为继。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标是为了减缓大气中CO2浓度的增长。它的重要意义在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国家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是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摒弃以往先污染后治理、先低端后高端、先粗放后集约的发展模式的现实途径,是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二、转型:传统工业企业的两难困境

传统工业又称夕阳工业,是指国家的整个工业体系中,其地位逐渐下降的工业部门,主要是传统的基础工业。即使被不少经济学家称为夕阳产业,但是,这只是相对的,它们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占据国民经济的主要地位。只要不断通过引入、采用新技术,对其进行改造,提高生命力,是传统工业继续发展、适应工业现代化要求的重要途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大多数传统工业企业的转型都面临着一种两难的困境:一是投入与产出的矛盾。传统工业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降低碳的排放量,必然需要通过引入、采用新的节能技术来改造整个的生产流程,而新技术企业自身基本上不能发明创造出来,只能是投入大量的资金去购买别人的主要是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无形中会增加负担。问题是大多数企业生产经营者都会产生这样的顾虑:投入那么多人力、物力、财力,究竟能够得到多少的利润回报呢?事实上,除了有少数企业获得收益外,大多数企业是入不敷出,多多少少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如果不是当地政府为了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硬性任务,企业一般不会主动去做这些事情。二是GDP减少与政绩的博弈。传统工业企业要走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除了部分采用新技术、新设备降低能耗之外,相当大的一部分生产设备、生产环节甚至整个企业都有可能会被停产、关闭,不要说企业自身不愿意,地方政府、官员出于当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考虑也是很不情愿的,不但GDP减少,下岗、失业工人如何妥善安置也是很头痛的事,搞不好发生什么乱子自己的乌纱帽也不保。

三、柳钢:低碳经济之路越走越宽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是一家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牌国有特大型钢铁生产企业。没有人会想到,就是这么一家无论是从职工人数(包括主业和非钢产业约三万人)还是销售收入(2011年实现550亿元)都名列广西第一的大型国企(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钢铁企业),在十多年前(1998年之前,产值十几个亿)还是一家包袱沉重,连年亏损,污染严重,人员大量流失的企业,短短十几年时间整个企业的面貌竟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连续摘掉了“亏损企业”、“污染大户”的帽子,获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丰收,这其中的奥秘何在?我们认为这是柳钢集团的全体员工和领导坚持科学发展,实施高强度的技术改造(共累计投入技改资金一百多亿元)是企业完成脱胎换骨的根本,而以壮士断腕的气概果断淘汰落后设备,关停、关闭污染源。

柳钢的低碳经济之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以废治废。炼钢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但目前国内成百上千座炼钢厂产生的二氧化硫还没有找到治理的良方。但柳钢人没有等待,创造性地用焦化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废氨进行脱硫,这种“以废制废”的新思路在国内还是首创。这套投入5 000多万元的氨法脱硫工程自运行以来,一年脱硫出来的硫酸氨有500多万元的经济效益,每年可以削减二氧化硫1 600吨~4 000吨,这样可以大大削减柳州的二氧化硫,改善空气质量。脱硫出来的产品就是化肥,又不会造成二次污染,“以废制废”,达到循环经济。

2.增产不增水。钢铁企业是用水大户。柳钢按循环经济要求,推广应用节水新工艺和新技术,在主要生产厂建立完善工业废水处理系统,投资2.3亿元建起废水处理设施38套,提高水重复利用率,减少新水用量。投巨资对原1、2、3号炼铁高炉进行了煤气除尘技术改造,用干法除尘技术替代传统湿法除尘技术,每年节约生产用新水900多万立方米。新建设的高炉全部采用干法除尘技术,节约了大量生产用新水。棒线厂投资300多万元,配套建设水处理系统,使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年节约新水量4 800多万立方米。为实现工业废水循环利用,投资6 500万元建设工业废水集中处理站,日处理废水量达10万立方米,大部分外排工业废水,特别是冶炼单位排水将集中处理循环使用。“十一五”期,达到吨钢新水耗6吨以下、工业水循环率达95%以上,吨钢新水耗14.9立方米,实现了增产不增用水的目标。

3.负能炼钢。钢铁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转炉煤气、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1999年以前,柳钢的燃料一直是煤和重油,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的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通过烟囱向高空排放,污染了环境不说,还造成能源极大浪费。柳钢不断提高焦炉、高炉、转炉煤气的回收量和利用率,组织专家进行技术攻关,投资数亿元改造加热炉和建设煤气综合利用设施。一座投资1.2亿元,装机容量为72MW的热电厂,利用富余放散的高炉煤气来供热发电,每年可增加供电4.23亿度,节约58.43万吨标煤。另外,轧钢加热炉以气代油,总用煤气量折回标准煤为13.67万吨,折回重油9.57万吨,效益约2.8亿元。目前,柳钢实现了以气代油,无油轧钢,使重油耗量为零。公司所有工业炉窑和电厂锅炉均以冶炼副产品煤气为燃料,节能效果显著。煤气循环利用,每年减支、增收约3.9亿元。

4.变废为宝。固体废物循环利用,使昔日废弃的钢渣、废渣变成了今日的生产原料。柳钢与台泥集团联合投资1.2亿元开发高炉废渣、水渣,将其加工生产成超细粉用作水泥的掺合料,年消耗高炉废渣量达到80万~90万吨。利用高炉废渣加工生产出的超细粉,各项技术指标不仅完全达到国家标准,而且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具有强度高、耐磨、耐腐蚀等一系列特性,非常适用于水利、道路、港口等特种工程。这一技术被国家建设部定为建筑业十项新技术之一、属国家推广的高科技绿色环保型产业项目。

2010年,柳钢在循环经济方面就实现营业收入14.37亿元,利润总额4.69亿元。共回收煤气202.09亿立方米,利用回收煤气、余热和余能发电26.1亿千瓦时,生产硫酸铵化肥5.76万吨,生产销售高炉水渣382万吨,处理回收钢渣116万吨,回收再生水4 615万立方米。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33kgce/t,相当于同比实现节能量33.03万吨标准煤,同时减少废水排放17万立方米、废气156万立方米、粉尘1 491吨、二氧化硫9 800吨[4]。

四、启示

柳钢向低碳经济的成功转型给传统工业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少启示:首先,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其次,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任何情况下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谋取个人私利;再次,必须善于引进、吸收、消化新技术来改造传统生产环节,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同时要注意根据企业自身状况量力而行,超过承载能力的技术改造项目应慎重选择;最后,必须具备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只要是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有利于社会公众身体健康的事应坚决把它做好,即使自己受损失也毫不动摇。

参考文献:

[1] 总书记在全国防治非典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新华社,2003-08-19.

篇11

一、引言

当前,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竞争激烈,建筑施工企业加强企业会计管理是迫切问题,必须提高施工企业的会计核算质量,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会计委派制是行业主管部门授权所委派的会计对派驻单位的会计行为和相关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监督的一种会计管理方式。因此,施工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筑企业会计委派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建筑企业实行会计委派制是加强对项目部的财务监督,使企业降低财务风险,而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会计失真等问题。

(1)工程成本失去控制

一些委派会计未能建立施工项目明细账,成本失去控制,项目经理通过白条子把工程款领走,工程款被项目经理移用。委派会计无法保证自身独立性,受分公司领导、项目部经理控制,导致委派会计不能有效执行总公司的财务制度。分公司拖欠管理费、亏损由总公司财务承担,导致总公司的资金紧张,不能为优质工程服务。

(2)缺乏统一的财务规范

企业缺乏统一的会计核算制度,各项目核算缺乏标准依据,从而出现各项目间核算存在差异情况。企业缺乏对项目会计核算工作的及时监督、检_查、指导。施工企业普遍资金紧张,施工企业与项目外派财务人员间缺乏协调。施工企业的资金特点前期投入大,而资金回收滞后。项目财务的资金预算不合理,项目的资金占用导致施工企业资金调配和利用无法实施,出现企业项目账户上资金宽裕而企业账户资金不足的现象,给施工企业整体利益带来了影响。

(3)委派会计的考核不合理

企业对委派会计的考核一种是由归口施工企业管理。委派会计与项目效益脱离。这种考核方式有效保证项目会计核算和资金的控制,强化了企业财务制度的执行力度,提供会计倩息的质量和监督的职能,但使委派会计缺少了对施工企业基础财务的职能。第二种是委派会计归口项目管理,项目主管决定委派会计的工资。委派会计失去独立性‘缺乏执行企业财务制度责任,存在道德风险,不利于控制项目费用开支和企业财务制度的贯彻,却有利于施工项目工作的进行。这种考核委派会计的方式强化了会计的服务职能,弱化了委派会计的监督职能和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

三、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的解析

会计委派制存在问题主要是会计委派制忽略了财务制度建设。财务制度建设滞后,信息传达不及时,而财务部门的财务资料未能及时传递到委派的会计,造成了项目报销口径与施工企业报销口径的不一致。委派的会计在资金控制上缺乏深入探索。应有效解决施工企业短期资金协调周转问题。会计委派制的利益分配制度不完善。委派的会计考核如果由施工企业来实施,则委派的会计达到施工企业的水平,而不能得到效益好的项目的奖励,会产生心理不平衡;而委派会计由项目决定,则在效益不好的项目中,委派会计工资低于同行企业财务人员的收和,导致了财务会计信息的失真的可能。企业不能缺乏对委派会计的监督,督促委派会计的学习、应用新会计准则。

四、完善会计委派制的措施

完善会计委派制能够提高施工企业的有效管理和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会计委派制应充分利用会计委派制的制度优势,加强会计委派制的管理,确保委派会计的责权利一致。其具体措施包括:

(1)公司管理层应重视会计委派制的建设

会计委派制的规范管会计核算理和成本控制。施工企业与总公司之间的费用和利益合理分配,委派的会计遵守财务制度的要求,服务于施工企业,加强与企业领导的沟通,委派会计高效完成本职工作。做好委派会计的考核管理工作。完善激励机制,增强委派会计的工作积极性,实现会计委派的职能。

(2)提升委派会计的业务素质

企业对委派会计实行会计专管轮岗交换:提高委派会计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委派的会计要求熟识会计业务知识,同时要求委派的会计忠于职守,廉洁奉公,企业对委派的会计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提高其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以提高业务素质。

(3)健全委派制配套的制度

委派会计应管理好印鉴和账户开设,控制施工企业的领导、项目部经理,向总公司定期报告和重大事项报告。包括对前季度的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季度的工作安排;委派会计对所在单位发生的重大财务问题必须及时报告。会计委派制提高信息化。构建委派制的财会管理信息化:采用财务软件进行财会管理,构建公司会计中心,如:远程报账、中心财会管理业务,建立实用的、科学的委派制信息化。

(4)选择合适的资金管理模式

篇12

拥有186个独立核算单位、在册职工13588人的市供销系统,由于改革滞后,体制不顺,包袱沉重,管理弱化,从年起,连续8年累计亏损超过3个亿,资产负债率达113.99%,加上社员股金4820万元无力清退,市供销社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供销社不消灭亏损,亏损就会‘消灭’供销社”,年初,当全市供销系统面临生存危机的时候,上至领导干部,下至基层职工都有这样的共识。在“供销社何去何从”的大讨论中,社领导班子认识到:改革才是供销社惟一的出路。于是,一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三转”(企业转变体制、职工转变身份、联社转变职能)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改制工作全面铺开,市供销社按市政府的文件精神,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发展无路的企业,在妥善安置职工的基础上关闭解体;对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全部转变职工的身份,按市场需求重组发展,对优势骨干企业,通过股份合作制进行改造,扶强做大,并按市场需要,重点办好为农服务龙头企业。

“我们付出得太多……”市供销社办公室主任曹广明回首一路走来的6年改革风雨之路,感慨良多。他说,改革初的市供销社所走的路坎坷泥泞:1.3万余人要吃饭,每年仅发职工生活费都要近亿元,还有改制后职工养老金、医疗保险费的缴纳以及优惠政策的落实等。再加上沉重的债务包袱,真叫人喘不过气来。为了救活濒临“死亡”的供销社,领导干部勒紧腰带过日子,下基层包片自己掏腰包,顶住了来自企业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压力,按“推进改革、全力服务、三年扭亏”的改革目标,依托供销社“点多、面广、区域好”的优势,对企业实施人员分流、资产重组、股份改制等一系列改革,从而使企业走上了轻装上阵的发展之路。

改革历经阵痛、历经风雨,终于见彩虹。据了解,全社通过人员分流,由原来的1.3万余人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人。在确保社有资产保值增值,兼顾职工利益的前提下,市茶果公司以净资产改制成功;原地区农资日杂公司在保留原公司基础上,按股份制企业要求成功组建;新组建的市供销储运有限责任公司、鑫合农产品有限公司运转正常。整体推进的面上改革各县也亮点纷呈:去年解决了全系统改制职工反映多年的下岗职工优惠证问题,为已转变身份的职工再就业创造了条件,赤水、桐梓、湄潭、凤冈等县(区、市)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千方百计筹资缴纳了改制前退休老同志的医保金和改制不足的养老金,一次性了结与长城公司的债务等等。遗留问题的成功解决,为企业发展扫除了障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