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4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长效沟通机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近年来,医患冲突、"医闹"现象以及由医疗纠纷引发的另一类社会不稳定因素,使得和谐医患关系成为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医患沟通长效机制,搭建医患双方平等交流与调解的互动平台,已成为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化解纠纷和社会矛盾、防范恶性发生的必然选择。
1.整合政府资源,创新工作机制
各级政府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承担举足轻重的作用,搭建医患调解互动平台,司法、卫生、公安、各部门和负责医疗纠纷赔偿的保险公司的共同参与至关重要,通过医患调解互动平台这一创新工作方式的第三方调解机制的搭建,形成部门联动、分类处置,改变以前仅由卫生部门独立支撑的局面,能达到处置更为有力、有效、有序的效果,使纠纷减少。同时,通过发挥第三方调解机制的作用,医疗纠纷的处置更为快速、规范,各部门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将法律援助、相关政策解释和咨询、医疗纠纷解决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2.切实维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实现"双赢"
本着公正公平、平等自愿、互相尊重的原则,搭建医患调解互动平台,便于医患双方交流、沟通。同时,通过提供法律顾问和法律援助,使患者能够及时获得信息、政策上的支持,更好地维护了患者及群众的合法权益;也使医疗机构能够公正地审视自己的不足,赔偿趋于合理,并从"医闹"、患者及家属"过激行为"的困挠中脱身出来,保证正常的医疗秩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统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国家高度重视统计信息质量工作,从制定法规、完善制度等方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效果颇为明显。由于利益的驱使、社会经济的复杂性、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局限、统计人员自身的素质以及工作责任心的差异等原因,统计信息失真问题依然十分严重。提高统计信息质量,必须前移防范关口,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从源头抑制统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发生。
一、构建教育机制,从思想上预防信息失真
端正价值观念,构建教育机制,使组织或个人在思想上不想统计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首要任务。
1.以全体社会成员为对象,加强政治思想和法纪教育
要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为重点,并与职业道德、法律法规紧密结合,着力提高人的素养,增强公民意识,坚决抵制本位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自觉保持和弘扬高尚的道德风范。要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平台,把统计工作的重要性、统计失真的危害性以及统计违法犯罪的严重后果公之于全社会,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力量,营造人人关心统计信息质量、抵御统计信息失真的良好氛围,筑牢统计违法犯罪的防线。
2.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统计专题教育
要着力加强领导干部对统计工作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促进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和地位观的树立,使其客观、公正地对待统计信息,自觉地把统计工作放在重要位置,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要将《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列入普法和反腐倡廉教育的重要内容,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培训活动,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负面现象发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统计各项工作,促进统计工作不断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积极关心统计人员的工作环境和生存状态,支持和帮助统计人员做好统计工作。要利用发生在一些地区或部门数据造假的案例,采取以案释法、以案说法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做好重点预防宣传和反面警示教育,促其惜权、慎权,在思想上筑起抵制统计信息失真的内在防线。
3.以统计人员为核心,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知识培训
要着力细化统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提升个人修养,树立职业道德操守。要培养正确的信息质量观,在质量上求精,在方法上求活,在技术上求新,防止绝对求准、机械求全、盲目求细,摒弃僵化的工作模式,把统计工作做细做实,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基础性保障。要定期进行业务培训,确保统计工作的连续性和统计人员业务知识的及时更新,培养造就一支思想好、素质高、技能过硬的统计队伍,使教育机制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
二、构建惩治机制,从措施上打击信息失真
构建惩治机制,加大打击力度,使其在行动上不敢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关键环节。
1.增强统计立法力度
根据形势发展需要,修订和完善统计工作中所涉及的有关法律,界定统计违法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确定相应的责任、预防对策和处置措施,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保证法律的前瞻性。要依法开展统计调查、依法履行为被调查者保密的义务,增强《统计法》的震慑力,克服统计工作中的“人治”思想,使统计工作切实纳入法制轨道。
2.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严格执行《统计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依法惩处统计违法违规现象。
(1)在打击对象上。对政府、统计机构或者有关部门、单位的负责人、统计人员、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自行修改、伪造和篡改统计资料;编造虚假统计数据;未经批准擅自变更统计调查制度的内容;未按统计调查制度的规定报送有关资料;违法公布统计资料;泄露国家秘密和统计调查对象的商业秘密、个人信息;拒绝、阻碍统计调查、统计检查;转移、隐匿、篡改、毁弃或者拒绝提供原始记录和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及其他相关证明和资料;违反国家有关规定,造成统计资料毁损、灭失等现象,要依法进行严肃查处,轻者给予批评教育、警告、记过、通报、撤职、罚款处理,重者追究其刑事责任。
(2)在打击力量上。要发动广大民众参与,紧紧依靠各级纪检监察机关、人民政府统计机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形成社会合力,进行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统计执法机构,配备专职统计执法人员,保证必要的办案经费。理顺工作关系,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能分工,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在打击方式上,要针对统计违法的特点,主要以奖励的手段拓宽案件来源渠道,加大统计违法案件的“曝光”力度和惩处力度,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使统计人员不愿也不敢统计信息失真。
(3)在整治工作上。要认真研究和查找统计工作中存在的漏洞,督促有关部门建章立制,改进管理,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统计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加强统计监督力度,建立系统严密的权力监督机制,赋予统计监督机构独立的监督职能,行使独立的监督权力。健全统计监督机构,配足懂行、素质较高的统计监督人员,将监督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使统计的监督和制约得到真正的保障和落实。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逐步建立起网络环境下的统计质量监控工作模式,形成政府、部门、企业、城市、乡村纵横交错,相互配合的统计工作网络,使统计信息、统计违法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接受信息运用者和社会公众的检验,确保统计信息的真实性、统计分析和统计结论的公允性,有效督促政府、地方、部门求真务实,打消潜在违法者的侥幸心理,从而减少现实的统计犯罪,提高监督的实效性。
三、构建制度机制,从管理上遏制信息失真
构建制度机制,在制度的制定、执行和完善的动态过程中堵塞管理漏洞,使统计工作不能信息失真,这是提高统计信息质量的有效保证。
1.在统计制度的制定中
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起适合我国市场经济特点的现代统计制度。要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对规范统计管理、堵塞工作漏洞的重要性,把制度的制定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要在认真梳理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充实和更新,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和可行。要努力健全统计数据失真易发、多发的重点部门、重要岗位、重点环节的内部管理制度,避免给统计违法犯罪分子可乘之机,有效抑制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
2.在统计制度的执行中
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统计工作的重点从主要为政府、领导提供数据转移到关注民生上来。要把为应对金融危机提供优质服务,作为当前统计部门的最大实际,协调好管理和服务、统计与会计、统计内部与外部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公开与保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要深入基层,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收集、反映中央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反映各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反映经济社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老百姓关心的问题,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提供更加及时的政策建议,当好党和政府的参谋助手。要重点抓好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等关键部门的制度建设,明确各部门和从业人员的责任,规范统计行为,严防工作疏漏。要把统计信息的质量与统计干部和职员的年度考核、绩效工资挂钩,调动统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从事后质量抽查转移到“检防结合”、“预防为主”上来,实行全程、全域和全员的统计信息质量管理,全面提高统计信息质量。
3.在统计制度的完善中
要改革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统计机构垂直领导,维护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从根本上避免各级政府部门对统计数字的行政干预。要进一步完善组织制度,健全岗位责任制、岗位工资制、干部考核和群众评价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定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完善统计工作制度和专业统计制度,规范统计核算程序,严格报送规定。要建立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制度,不断改进统计核算方法,广泛应用抽样调查,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及时有效地反映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为社会各方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信息。
要强化内部监督,健全统计信息质量管理体系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机制,建立规范的统计数据系统,采用统一的统计信息披露方式,进一步扩大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继续开通“国家统计数据库”在线查询服务,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公信度,加快实现信息公开工作的数据电子化、流程标准化、办公网络化,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公众的作用。要建立民众广泛参与预防机制,畅通举报渠道,健全投诉举报和保护举报人制度,发挥广大群众的监督作用,使统计造假分子无处藏身。
提高统计信息质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复杂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各领域、各个环节,需要全社会民众的共同参与、政府职能部门作用的发挥和统计从业人员职业操守的遵从。通过构建“教育―惩治―制度”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能够使各级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思想上不愿统计信息失真,行动上不敢统计信息失真,工作上不能统计信息失真,从而有效地防治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统计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实效性,更好地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指导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缺乏认同,学习动力不足。当前一些学生作风散漫,纪律观念淡薄,自我控制能力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学校周边餐饮外卖店及网络的普及,导致“宅男”、“宅女”增多,他们上课迟到、睡觉、旷课、抄袭作业等现象严重,课后上网聊天、玩游戏浪费大量时间。高等教育的精英情结也使部分学生对新建本科缺乏认同,将应用型高等教育视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将其视作退而求其次的无奈选择,学风日下。
学习倦怠问题日益突出。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夹杂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扭曲,心浮气躁,脱离追求知识、渴求真理的目标,学习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缺乏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急功近利,不讲真才实学,缺乏拼搏精神,不及格率、留级率、退学率呈上升趋势。考试作弊、替考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创建新建本科的优良学风刻不容缓。
一学风建设的系统建构
学风建设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需要学校和社会加以引导和促进,更要充分发挥院系主动性,落实院系主体地位和实体作用;学风建设是系统工程,是与学校(开展学风建设的校内各部门)、学生、教师、社会、家长,以及用人单位等各要素构成的整体、开放、平衡的系统,需以普遍联系的系统观开展学风建设。
什么是“系统”,一般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结构形式联结构成的具有某种功能的有机整体,表明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三方的关系。系统论的任务,不仅在于认识系统的特点和规律,还在于利用这些特点和规律控制、管理、改造或创造系统,使它的存在与发展合乎人的目的需要。也就是说,研究和创建学风建设的系统的目的在于调整系统结构,协调各要素关系,使系统达到优化目标,从而促进优良学风建设。整体性、关联性、动态平衡性、时序性等是所有系统的共同特征,要抓住系统环境、系统要素、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及规律进行学风建设的实践。
首先,学风建设是一个全员参与,没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整体。作为整体性原则,要求学校党政工团乃至社会、家庭齐抓共管,全员育人。其次,学风建设注重系统环境和各要素间的关联和联动互动,它关系到教学、学工、后勤、保卫,也事关家庭和社会,各方面要齐头并进,相互援手,同气连枝,才能创建优良学风。再次,学风建设讲究动态平衡,它要求在时序的进展中,掌握各要素(部门、院系、家长、社会等)的平衡与互补,也要求它是一个稳中求进的平衡系统,既不大起大落,也不突击应付,是一个长效系统。
总的来说,新建本科院校应因地制宜,初步建立符合校情的学风建设系统、体制和分工协作机制,使学风建设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要积极推进学风建设,一切围绕学风,一切服从教学,一切服务学生,全天候、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因此,学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着手建立和完善学风建设的整体系统,明确各要素的功能。即建立学风建设规划、实施、效果检测机构、学风建设比较机构、学风建设决策机构和决策执行等机构,切实构建学风建设的规划、实施、监控、评估、检查、反馈等各个要素与子系统。尝试初步建立由教务处、学工处牵头,以各院系为主体,团委、宣传部等相关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的学风建设的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院系、部门要各安所在,监控学风建设的整个链条、过程和环节。其次,要尝试努力将企业行业精英、实习见习基地“双师型”教师以及具有工程技术背景的人员、用人单位、家长和社会纳入到学风建设的评价和建设的体系与环节中,使其成为这一系统的强大的“外力”,并逐步建立起内外衔接的大系统。再次,这个学风建设系统要各司其职,互动联动,形成合力。可尝试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如学工与后勤、学工与教学、后勤与教学联席会议制度,对学风建设以及学生反映的问题迅速反应、集体协商、妥善解决;建立班主任队伍主抓学生学习指导、学科竞赛,促进学生“会学习”。总之,学校各部门、院系应从各自职责和角度合围,下大力气推进学风建设。有的教师说:学生上课玩手机、看课外书、睡觉的现象普遍,学生工作部门要管起来。殊不知,他犯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对于学风建设的系统性、关联性、整体性认识不足,割裂系统各要素间的联系,势必使学风建设弱化。因此,这个系统要动态平衡,相互支撑和补台。学风建设的系统如下:
第一,学风建设规划、计划管理部门:如学工处、教务处和各院系要制定校级、院系级的学风建设目标;学风建设开展过程通过教师或学工人员直接接触学生,学生直接参与学风建设的交互过程进行服务运作,产生学风建设的实际效果。
第二,学风建设开展效果检测和反馈机构(教务处、各院系):检测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并作适当处理。
第三,学风建设比较机构(主要是学工处和各院系):将检测出来的学风建设开展实际效果与学风建设目标进行比较研判,判断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发现学风建设中的问题。
第四,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机构(学校学风建设领导小组):按选定的决策方式根据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或学风建设中的问题进行学风建设控制决策,产生学风建设开展过程控制的决策作用。
第五,学风建设开展决策执行机构(教务处、学工处和各院系):实施学风建设控制决策,控制和调整学风建设开展过程的运行,消除学风建设开展的偏差,解决学风建设中的问题,使学风建设开展的实际效果朝着学风建设目标规定的方向发展。
第六,学风建设自我管理与评价机构(校系两极的学生会、自律会):由校系两级学生组织进行三自教育(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第七,学风建设的评价、督促和执行机构(家庭、学生多个实习的企业行业):这是一个亟待开发和加强的力矩。目前,已有高校尝试建立“家长委员会”、“董事会”等机构,但效果待评估。
总之,系统内各部分由学风建设开展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比较检测、管理执行、评价督促等功能和环节组成,它们是构建全员育人的系统和机制的基础,是一个学校学风建设的班底和根基,只有明确系统内部每个要素的职责和功能,并以互动联动的方式良性运行,定期反馈与检验学风建设的效果,有步骤扎实推进,才有望真正解决学风建设中齐抓共管、全员参与、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的问题,学风建设才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第一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建本科院校,在发展中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我国激烈的高校竞争格局中,新建本科院校的生存环境与发展态势并不乐观,它们既受到老牌本科院校的“压”,又受到同类院校的“挤”,还受到高职高专院校的“顶”,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之,近年来,新建本科院校为完成大众化的扩招任务,又不得不扩大办学规模被动应对,生源质量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学风日下也是有目共睹的情况。因此,加强学生的学风建设,通过学风建设带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新建本科院校的重大责任。
但是,学风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要长抓不懈,务求实效。诸要素如学生、教师、教学、学术组织、管理体制等都需跟进。学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应围绕“督学、导学、帮学、兴学、赛学、优学”等方面,向专、精、深方向进行。但是,对于新建本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其学风建设又具有特殊性,一切均要围绕“应用”(而非“研究”)落脚:
1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抓手,使学习更具科学性、阶段性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较为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既是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自我教育,更是实施学风建设,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起点。笔者认为,落实学生“会学习”,就是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的“自”,核心内涵包括:自觉、自立和自控。其中的“主”,核心内涵包括:主人、主体、主见。因此,学校,特别是相关部门、各院系的学风建设就要朝着信任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的方向运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从内在动力着手,从根本上唤起学生的自我奋斗意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用职业目标管理自己的大学生活,以生涯规划为导向,带动学生自主自愿学习、健康成长,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产生强烈而持久的向上动力,从根本上促进学风建设。
2建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学风建设检测体系
新建本科院校必须要正视现实,不仅提供学生专业知识教育,还要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要以企业、行业执业资质、职业证书体系为导向,通过考级、考证培训,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学风建设检验体系。从某种意义来讲,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就是检验学生职业能力的基本维度,也是回溯和检验学校学风建设的落实度、导向性、厚实度的标尺。因此,要广邀行业、企业及其管理层、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细化和量化并给定岗位要求的各种职业能力,以课程建设和实践环节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如: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市场分析能力等,以各种职业能力来倒逼课程要求,倒建课程体系,倒排修业期限。西昌学院就十分强调立足校情,强化实践育人,探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推行‘本科学历(学位)+职业技能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
3拓展以应用能力为基础的实践锻炼,学以致用
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一般不追求学术型大学的“高深学问”,而是重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区别于高职高专,不是培养技能型、操作型专业人才,而是要求学生具有适度坚实的理论基础,较宽的专业适应面。简而言之,新建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应用能力。以工程类本科人才培养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来说,就是要培养介于工程师和技术员之间的“技术师”或“现场工程师”。而这种应用能力,在学校的课堂中是不足以完全提供的,这就需要加强实践锻炼。
道路交通事故通常指人、车在道路上通行时,由于违反交通规则或其它原因发生人员、牲畜和车、物损失的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对“交通事故”的定义是指车辆在道路上因过错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事件。由法律定义引申,笔者认为道路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内涵应该为:在道路交通的执行、管理过程中能有效预防事故,保证道路交通的顺利进行,并能对今后一段时期的道路交通安全工作产生积极影响的运行方式、管理模式和监督体制的总和。而这种长效管理机制首先是切实可行,而又长期有效的;它所形成的规范性条款和规定,并不只局限于现任,无需随人员的流动或机构的变迁而动。因此它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性:
长期性在立法思路、管理策略和采取的措施上,管理效应会对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工作产生影响,而不是一种短期行为。
系统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必须有多项的措施保证其功能的实现。这是一个系统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效果,不是单一的措施就能完成的。
根本性立足防范,从治本上研究和考虑立法思路、管理策略和采取的措施。
自主性这种机制所产生的效果能使生产经营主体真正形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形成自我约束的机制。
有效性有效性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的最终目的,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检验其存在的真正价值。
二、道路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的构建
笔者认为,构建福建省道路交通安全长效管理机制应从七个层面加以思考,即建立健全四个体系、引进一个制度、实现两个创新。
(一)建立健全交通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当前,应尽快做好道路交通安全主法的配套和细化工作。一要尽快制定和出台有关单行法规、条例;二要结合实际,通过地方立法,补充和完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体系,如对交通主管部门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及对交通安全行政执法和处罚进行细化等;三要加强交通安全立法理论研究和司法总结,扩大交通安全立法的公开性、民主性和广泛性。
(二)建立健全安全目标管理体系
1、加强各级人员对道路交通安全目标管理的认识。道路交通企业领导对安全目标管理要有深刻的认识,要深入调查研究,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制定企业的总目标,并参加全过程的管理;加强对中层和基层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对安全目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还要加强对职工的宣传教育,普及安全目标管理的基本知识与方法。
2、安全目标管理需要全员参与。安全目标管理是以目标责任者为主的自主管理,因此,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将企业的全体员工科学地组织起来,实行全员、全过程参与,才能保证安全目标的有效实施。
3、安全目标管理需要责、权、利相结合。实施安全目标管理时要明确职工在目标管理中的职责。同时,要赋予他们在日常管理上的权力,还要给予他们应得的利益,责、权、利的有机结合才能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持久性。
4、安全目标管理要与其他安全管理方法相结合。在实现安全目标过程中,要依靠和发挥各种安全管理方法的作用,如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开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检查等。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使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得更好。
(三)建立健全交通部门的预警体系
长期以来,道路交通安全部门的安全管理基本是单一的反馈控制模式。这种模式主要体现了事后把关的安全管理思想,即主要通过对已发生的事故和事故苗子等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然后制定实施对策。随着道路里程的增加和交通工具密度日益增大,交通运输生产的系统复杂度和风险度显著提高。这种单一的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现代安全管理的需求。
因此有必要构建先进的交通安全预警系统,综合利用现有的交通运输系统安全信息,针对交通运输生产系统本身或其输入发生的变化,在其影响运输生产安全之前就事先将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开展事故安全预测,及时向交通安全部门反馈信息,使其能够根据得到的前馈信息,科学预见交通运输生产系统及其要素的安全态势,采取合理措施对交通运输生产系统的人、机、环境、管理等四个要素进行事前协调,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
(四)建立健全道路交通信息化体系
1994年,福建省交通信息化工作开始实施"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目前已经实现了第一步:普及计算机和推广应用信息技术的基础工作;第二步也基本完成:部份数据库和局域网的建设,基本实现《福建省道路、水运交通信息化1998-2000发展规划》中提出的目标,全行业信息技术应用达到一定水平。
作为第三步任务目标是建设“数字交通”。它是以我省交通为对象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的信息集成及应用系统。着力在五个领域取得进展,实现交通政务信息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信息化;交通运输生产管理信息化;交通产品营销信息化;交通科学技术信息化。重点实施交通信息化"123重点工程":抓好电子政务建设;力争在智能运输系统(ITS)和物流两个领域有实质性突破;开发、推广、应用高速道路联网收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控、交通公共信息服务三个系统。
(五)引进道路安全审计制度
道路安全审计是有效预防和降低交通事故的重要手段之一。首先,“预防重于治理”,道路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实行安全审计是从源头预防交通事故的重要措施,;其次应尽快开展道路安全审计的法规研究,明确道路安全审计的程序和安全审计人员的责任、义务及权益;第三,要加紧加快道路安全审计指标体系的研究,从而形成一套较完善的评价标准;第四,培育道路安全审计队伍及建立相应机构,保证审计人员独立公正地开展工作。
(六)实现交通科技创新
未来交通发展的重点是扩充能力、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改善服务、保障安全、保护环境,任务十分艰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交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交通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升交通行业的科技含量,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交通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然选择。
构建智能交通管理指挥系统结构,其总体目标应为: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计算机通信网络和智能化指挥控制管理为基础,初步建成集高新技术应用为一体的智能化道路交通管理体系,基本实现交通指挥现代化、管理数字化、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进而实现交通管理决策科学化、交通指挥调度信息化、城市快速路网交通管理智能化、交通信号控制自动化以及实现交通管理电子警务和电子政务。
(七)推进安全文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