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颈椎病病因及治疗

篇1

【中图分类号】R75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79-01

目前,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了严重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危险因素。由于颈椎病的症状比较复杂,病程也比较长,其症状表现为缠绵难愈的特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脑越来越普及、生活学习压力的也越来越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1 传统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国传统中医学古典医籍对颈椎病的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痹症”、“筋病”、“骨痹”、“颈肩痛”、“肩背痛”等条目之下。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本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

1.1 风寒湿邪侵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素问?痹论》曰:“风寒湿邪流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急则目眩以转矣”。《诸病源候论》提出“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荣养颈椎,可导致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关节错缝,刺激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

1.2 外伤蔺道人认为损伤可致“筋骨差爻,举动不能”。即颈部外伤后可遗留关节错位,椎体失稳,引发颈椎病。《医宗金鉴》指出“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说明了颈肩痛是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

1.3 劳损《证治准绳》云:“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认为诸如闪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瘀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

1.4 颈部姿势不良《张氏医通》云:“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指出长期低头伏案,颈部负荷过度可致颈椎病。

1.5 颈肌痉挛《证治准绳》说:“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认为颈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导致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而发生颈椎病。

1.6 筋膜紧张《黄帝内经?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其病……上引缺盆,胸乳、颈维筋急”“手太阳之筋……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颈筋急”“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认为筋膜紧张导致颈项强直引起颈椎病。

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动静力平衡失调学说 不少学者[1-2]认为,正常人颈椎平衡通过两方面来维持:1)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性平衡;2)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遭受破坏,均可能引起或诱发颈椎正常结构及平衡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2 退行性变学说 人体颈椎在20~25岁便开始出现退变,学术界普遍认为[3-5],颈椎骨关节结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一系列病变:一是由于椎间盘退化髓核脱水、间隙狭窄-韧带松弛-椎体半滑脱。二是椎体缘、小关节、钩椎关节,由于外伤出血,形成骨赘。三是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径变窄,引起神经根及脊髓的压迫而产生症状。

2.3 桅杆假说(拉杆天线假说) 脊柱的骨性结构与骨间连接共同形成了帆船的桅杆,而脊柱周围附着的肌肉则好像稳定桅杆的缆绳,各方向相连在桅杆上的缆绳张力均衡,则桅杆稳定;反之则出现倾斜或断裂,在颈椎则表现为曲度的变化和某个方向的侧弯[6]。由于颈部不正确活动姿势(如长期低头),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引起肌肉防御性痉挛,椎体周围肌群因应力性疲劳损伤,任其进一步发展会加速其硬化、条索状改变的进程,从而使这些肌肉组织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作用,颈椎就失去了屏障的保护,加速加重了颈椎的退变[7-9]。

3 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中西医都认为颈椎病是难以根本治愈的,疗效标准主要考虑的是病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中医和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治疗机理有不同也有相同,但均有一定的疗效。西医针对发病机制,主要采用制动、消炎、镇静、镇痛、牵引等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西医的治疗特点,是重视椎间盘和骨质的改变,对于重症患者还可以手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所不及的。但由于西医在诊断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治疗上的不足,治疗上较少考虑软组织因素,较少考虑局部与全身的综合治疗,因此,疗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辨证论治,既针对骨的治疗,也针对筋的治疗,这恰是西医的短处。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重视颈部软组织的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内脏功能减退的表现,是筋骨的退化,筋就是软组织,包括了椎间盘与肌肉。颈椎骨的退化过程是缓慢的,而筋退化和损伤往往是较快和变化的。颈椎病的发病部分与骨质增生改变有关,但也可能无关,单纯软组织的改变,也可出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部分病者虽然有骨质的改变,但只对筋进行治疗,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中西医辨证论治注重内外的平衡,在内扶助体内的正气,在外调整颈部筋骨的平衡,内外兼治。针灸和按摩是治疗颈椎病中比较有中医特色的方法,两种方法均因有效和简便而得到广泛应用。按摩讲究治疗颈周的筋结,重视整脊手法使颈椎恢复平衡,常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针灸常从远处取穴,通过经络的传导,有针对性地对病变的颈椎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刚,陈博来,孔畅.腹针配合旋转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 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等.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3):539-540

[3] 周金香,董华贞,陈文艺,等.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8):66-67

[4] 卢艳玲,汪萍.颈椎病物理因子治疗配合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11

[5] 彭全利.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颈椎病96例[J].当代医学,2010,16(25):151-152

[6] 董福慧.临床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

篇2

1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

1.1 颈椎的静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颈椎有七节,上接头颅,下连胸椎。颈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因损伤而丧失,就会致使颈椎内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晕等症状。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椎弓、横突、钩椎关节、关节突小关节等)、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血管和相关韧带等。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压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和机体急慢性退变性因素,致使椎体、椎弓、关节突、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而使脊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而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就会把其所支配的颈、肩、臂等处的酸痛和麻木感觉传送到大脑。这是伏案群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1.1.2 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如果骨质增生致使颈椎横突孔变窄、上下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以及钩椎增生向外突出,就会直接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并使之痉挛,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产生晕眩、头痛、视物模糊、猝倒等症状(注:倒地平躺即恢复正常),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1.1.3 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质增生使得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干(由脑发出的)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就会出现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眼后部胀痛、耳鸣、发声障碍等症状,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1.4 由于椎弓内缘骨质增生,椎管内径变小,又因椎体间隙变窄,致使椎管内后衬的黄韧带打皱着褶、变性增厚:再加上管内前衬的后纵韧带劳损而骨化,均会使椎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受挤压而损伤,从而引起下肢发麻、行走困难(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

1.2 颈椎的动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低头伏案是目前职业劳动姿势的一大特征,而颈椎恰恰处在头颅与躯干之间,头的重量大,低头前屈就使得颈椎4、5、6节处受力负荷更大,由此可见,连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长,患颈椎病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颈椎静动力结构(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退变,特别是35-50岁退变速度呈加快趋势。往往在椎体各处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致使颈椎的动静力性结构失衡,引起颈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促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颈椎劳累一天之后,气血容易通过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养和恢复,而体质差的人往往是循着“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的规律,造成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日子一长,颈部的组织结构就会失去濡养,积累劳损,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退行性病变而患颈椎病。

2 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体会

近五年来,我们采用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16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临床资料 本院就诊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别接受过中药、西药、针灸、封闭、理疗等多种单独治疗效果不佳。

2.2 疗法应用

2.2.1 器械牵引:在有牵引器的条件下,可以用枕颌式坐位牵引的方法,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8~14kg,女性6~12kg,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2.2 局部推拿:牵引后,病人坐于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缓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推拿。推拿时,医者先在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轻快的滚揉法5分钟,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颈和上胸椎两侧的压痛点,重点按压第六颈椎横突旁的神经刺激点和交感神经星状神经结(缺盆),各点按3分钟。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脱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C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左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来复位。

2.2.5 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0°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3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错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2.2.6 点穴治疗法:同上。医者双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泽等穴,每穴点按半分钟。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除或基本消除;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改善,牵拉压头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转:颈部活动好转,牵拉压头试验阳性;疼痛头晕等减轻,上、下肢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情况有所改进;无效:症状特征无变化。

2.4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疗2个疗程为观察时限,每个疗程10次,即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治愈52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5%。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治愈17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椎动脉颈椎病26例,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1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例,显效5例,好转3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3 讨论

篇3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紊乱或关节增生刺激压迫神经根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何有效的解除机械压迫,消除炎症刺激和免疫反应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的关键问题。我院自 2012年1月~2013年7月,对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直流电刺激、牵引、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并设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男17 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27±9.78)岁,平均病程(1.78±0.56)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17±10.69)岁,平均病程(2.17±0.6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疗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基准进行疗效判断[1]。①颈痛放射到上肢,颈后伸的时候疼痛加重,受到压迫的神经在皮肤节段的分布区域感觉明显减弱,腱反射不正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部活动受到限制。②上肢牵拉试验,压头试验结果呈现(+)。③颈椎X线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显著增生,椎间隙狭窄,劲椎间隙孔径变小。行CT检查示:劲椎椎体后神经根管狭窄伴有赘生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课题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5~65)岁;③愿意接受治疗及调查。

1.4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的其它分型或颈部其它疾病如落枕、肩周炎、肌纤维组织炎引起的疼痛麻木。②颈椎有骨折、结核、肿瘤、畸形、感染等。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孕产妇、精神疾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检查者。

1.5统计学处理 资料分析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列联表的χ2检验。

1.6方法

1.6.1治疗组 经皮直流电刺激、牵引、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作用、方法及意义,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制定4个阶段的心理干预计划,第一阶段完成认知的过程,第二阶段调动患者积极情绪,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应对、心理防御等中介机制达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第四阶段个别心理咨询。并按照此计划实施,消除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

经皮直流电刺激联合牵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两电极片贴于颈椎的夹脊穴,或者将另外一个贴片贴在患肢外关穴处,连接韩式HANS-100A疼痛治疗仪,选用2 Hz的电波维持30min的电刺激,2次/d,根据患者颈项或者是上肢肌肉的耐受程度设置电流刺激的强度,同时进行牵引,牵引负重约为6 Kg,持续30 min,1次/d,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以便于及时作出处理。

五步手法推拿:协助患者取坐位,用手扶住患者头部,用拇指从枕后风府穴沿督脉点按至大椎风池穴,再从天柱穴,沿膀胱经、胆经足少阳经从上到下按3~5次;其次是拇指揉法在遵循揉捏颈部肌肉线条,同时仔细询问患者的感觉,如酸痛或疼痛的情况下,应提供特殊重度点揉;沿线第一垂直推推法手指的3~5次,横向推力,推进过程中的中等强度,患者感觉脖子有明显的酸胀感;其次是用板法,托住患者枕颌提升颈椎,慢慢转动头部,颈部相应前屈,当旋转肌张力紧张时加速旋转约10°,并能听到颈弹性声音;最后进行颈部、肩部及上肢肌肉的拿捏处理,抖动前臂和手指,1次/d。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休息10 min,观察有无不良反应。10 d为1疗程。

1.6.2对照组 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及患侧上肢的肩穴、曲池、外关、合谷穴。于夹脊穴与上肢穴之间选取一对穴位,连接G6805-1型电针仪的导线接头,选择连续波,调节电流强度致患者颈项或上肢肌肉有轻度跳动感为止,连续刺激30 min后拔针,针刺结束后同样配合颈椎牵引和手法推拿,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

1.7疗效评定标准[1] ①治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轻度受限制;③有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明显好转,颈椎活动稍受限制;④无效:主要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未改善。

2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围,病因和发病机制常由于劳神劳力所致,劳则伤及气血,荣卫失调,筋脉失养,久则湿邪风寒入侵人体,使脉络瘀滞,脉络拘结,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所致。经皮直流电通过对机体的神经、肌肉和穴位的刺激,有规律的收缩肌肉组织,产生与电针相似的效应,已经证实有镇痛的作用,并具有无创伤、痛苦、操作简单,患者愿意接受的优点;牵引疗法能缓解肌肉痉挛,颈椎椎间隙和间孔孔径增大,受到压迫的神经根不压力下降,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水肿、炎症的吸收和消散,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揉、按、推、拿、板法这五种手法的协同应用,可进一步缓解肌痉挛,松解组织粘连,纠正小关节紊乱,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通常注重消除患者的躯体症状,而对伴发的心理障碍较少关注,也较少注意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对疗效的影响[2]。尹晓涛等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导致患者心理变化和异常,对患者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即心理因素和身体不适会相互影响,身体不适会使抑郁症恶化,不良情绪会使身体不适症 状[3]。我们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把心理干预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与患者勤沟通交流,通过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密切配合治疗与护理,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心理干预的介入,在减轻患者精神痛苦的同时减轻其躯体痛苦,可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和强化。因此,经皮直流电刺激、牵引、推拿联合心理干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08年3月收治颈椎病患者1000例,经临床观察与治疗,总有效率99%,其中男600例,女400例,年龄18~85岁。18~30岁140例,30~50岁360例,50岁以上500例。轻型脊髓颈椎病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300例,混合型颈椎病290例。

临床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颈僵不适、颈部活动受限、手臂有针刺样麻感及触电感,头、枕、颈、肩、臂有酸疼感,这型患者约60%左右。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下肢无力、酸胀、抬腿困难、步态笨拙、上肢、下肢均感麻木。症状多从下肢开始,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偏瘫等,占10%~15%。

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发作时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突发性摔倒等,占10%~15%。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枕颈痛、头晕、恶心、心慌、胸闷、手麻、怕凉、视物模糊、失眠等,约占10%左右。同时合并2种或2种以上颈椎病表现为混合型颈椎病。

发病特点

长期从事低头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工作如:会计、作家、秘书、司机、炊事员、外科医生、计算机操作员、教师等。生活习惯与爱好:卧床看书、看电视、睡高枕、大幅度颈部旋转活动、外伤、受寒等。

注意事项

行三维正脊牵引治疗后即可下床活动,当日不要做颈部按摩以免局部牵拉刺激加重水肿及疼痛。如有轻微不适属正常反应,休息6小时后即可缓解,如症状严重可静滴液体内加地塞米松。

三维正脊牵引治疗

原理:三维正脊治疗利用独特的慢牵引装置和快慢联动系统,将西医的牵引治疗方法与中医的推拿方法有机结合,通过牵引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从而缓解或消除症状。

治疗方法:①治疗: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将总治疗时间、牵引时间、牵引力、松弛时间、松弛力等数据输入微机,对于需要在慢牵过程中加快慢联动的患者,可同时输入快慢联动距离。患者在牵引状态下可缓慢地、尽可能大角度旋转头部。②治疗参数:一般设置治疗时间10分钟,牵引时间设置3分钟,松弛时间1分钟,松弛力应<牵引力的50%,快慢联动最佳设置距离22mm。牵引力的控制应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病情、耐受力等控制。一般情况下牵引力设定按每5kg体重施加1kg进行计算。牵引力的参数一般控制在8~25kg,年老体弱者控制在8~16kg,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不加快慢联动。③治疗时间:1次三维正脊治疗时间10分钟,每隔1天治疗1次,3~5次1疗程。如症状较重,患者治疗后无不适可延长5~10次1疗程。一般轻型颈椎病患者3~5次1疗程后即可见到明显的疗效。

篇5

【中图分类号】R68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 (2010) 02-094-2

由于颈椎间盘、颈椎钩椎关节或关节突关节增生、肥大的骨刺向侧方突出,刺激或压迫相应水平的神经根,并出现一系列相应节段的神经根刺激或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以颈肩背部疼痛、上肢及手指的放射性疼痛、麻木为主,被称为神经根型颈椎病。目前,全国大约有7%-10%的人患上了该病。50-60岁年龄段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发病率约20%-30%;60-70岁年龄段达50%。与此同时,神经根型颈椎病为中老年专利的传统正逐渐被现实打破,发病明显趋向低龄化。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5月间运用手三阳针配合颈椎牵引术及颈前筋膜扩张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80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80例均为我院门诊患者,其中男102例,女78例;年龄在24~52岁,平均39.3岁。

1.2诊断标准根据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诊断依据有以下几点:

年龄23-65岁;

颈、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

颈部活动时症状加重;

颈椎旁压痛;

肩及上肢感觉障碍、肌力下降;

压颈试验或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

影像学检查异常。

2治疗方法

2.1手三阳针针刺取穴方法:在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三焦经、手少阳小肠经三经各腕上二寸处取穴,分别为阳1、阳2、阳3。

进针方法:医生左手拇、食指提捏起皮肤,右手持针,针与皮肤呈15度角沿皮下刺入,进针60毫米,针刺方向朝上。行针:快速捻转200-300次/分,每次连续捻转3分钟。每10分钟行针一次,留针30分钟。

2.2颈前筋膜扩张术用药:5ml的2%利多卡因针剂1支,5mg的地塞米松针剂1支,100mg的维生素B1针剂1支,0.5mg的维生素B12针剂1支,5ml的注射用水4支,备用。操作:用20ml一次性注射器抽取2%利多卡因针剂约2ml,地塞米松针剂5mg,维生素B1针剂100mg,维生素B12针剂0.5mg,然后再抽取注射用水,将注射器内液体稀释至20ml,备用。患者仰卧位,颈后垫一个薄枕头使头略后仰,头部略向健侧,先触知环状软骨所在并标记,常规皮肤消毒后,术者左手戴一只消毒手套,左手中指食指紧贴患侧环状软骨向下按压推挤皮肤,使颈部皮肤和颈椎椎体贴近并在整个穿刺过程一直保持这种深压状态。如此使气管及食道推向内侧,使颈总动脉推向外侧,并大大减少了穿刺针的穿刺距离。用普通7号针头直刺达椎体遇有骨性阻力时再将针头稍退出1~2mm,回抽无血、气及脑脊液时即可注入备用20ml混合药液。从第一次治疗开始算起,每7天治疗1次,连续3次。

2.3颈椎牵引利用电动牵引器进行坐式间歇牵引,牵引角度为颈部自躯干纵轴向前前倾约10°-30°,重量4KG-9KG,持续牵引3分钟间歇30秒。每天1次,每次30分钟,7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3治疗结果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制定。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1年内无复发;显效:临床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能参加原工作或轻工作;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有改善,能参加轻工作,但尚有部分症状;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疗效:痊愈48例;显效98例;好转21例;无效13例;有效率92.8%。

治疗期间,1名女性患者,32岁,在治疗后出现轻度霍纳综合征,经平卧休息约1小时后体征消失。1名男性患者,25岁,在留针期间出现恶心、呕吐、心慌、胸闷及汗出的晕针现象,经平卧、低流量吸氧,约30min后症状缓解。1名男性患者,48岁,在治疗后出现头晕、两眼视物略模糊,测血压为95/75mmHg,平卧、低流量吸氧,30min后测血压为100/90mmHg,头晕、视物模糊症状消失。

4讨论

篇6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 LDH)是骨外科中极为常见及多发的疾病,是导致患者出现腰腿痛的主要原因[1]。该病可由多种原因诱发,如椎间盘破裂、蜕变或者后凸。采取保守治疗可治愈绝大多数患者,但仍有10%~20%的患者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才能治愈[2-3]。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习惯、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患腰椎间盘突出症,严重的影响了其正常的工作、生活。而传统的手术治疗因手术创伤大、疼痛剧烈、康复期长,患者接受度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推广[3-4]。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快速发展,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作为微创技术发展的成果,采用该术式治疗LDH,创伤较小,提高了患者的疗效及恢复速度,使患者的活动功能得到极大的恢复,受到患者的欢迎,临床应用价值高[5]。本科采用此术式治疗青壮年LDH合并椎管狭窄患者,临床疗效较好,但各病例间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探讨影响此术式治疗LDH疗效的相关因素显得尤为必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进行手术的青壮年患者资料,分析影响LDH后路椎间盘手术的影响因素,期望为提高LDH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提供指导性建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6例LDH青壮年患者均来自2011年7月-2013年8月本院骨外科,均进行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18~65岁,平均(36.42±4.3)岁,病程3 d~20年,平均(6.5±1.4)年。中央型25例,后外侧型31例。腰椎间盘突出间隙:L4~5 30例,L5~S1 14例,L4~5并L5~S1 12例。临床表现:40例患者具有剧烈的下肢放射性疼痛及腰痛,传统的保守治疗不能缓解疼痛;16例患者症状表现为剧烈的下肢神经痛,尚无无腰痛,或行走困难。56例患者患肢经直腿抬高试验测试为阳性,已表现出不同程度下肢及肌力肢感觉减退。患者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LIDP诊断标准;(2)年龄18~65岁;(3)首次接受手术治疗。排除标准:(1)有骨肿瘤、骨质疏松症或严重骨结核患者;(2)精神异常,女性处于经期患者;(3)合并其他不宜手术疾病,如血液病、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4)伴有马尾综合征患者。

1.2 治疗方法 采用美敦力椎间盘镜系统,所有患者均行椎管内或局部浸润麻醉,麻醉感觉满意后取俯卧位,腹部悬空,C臂透视定位病变节段,以体表定位线为中心,病变腰椎节段旁0.5 cm处,纵行切开2 cm,分离组织达椎板,导针定位,序贯扩张,钻开窗,置入工作套筒,周围软组织先清理干净,插入椎间盘镜,将黄韧带咬除,使神经、根硬膜和突出的椎间盘显露出来,切开纤维环,摘除髓核组织,显微镜下探查彻底摘除后,椎间隙加压止血、冲洗,彻底止血后,骨窗外放置生物蛋白胶,将工作通道拔除,引流条放置伤口处,切口缝合1~2针,无菌纱布覆盖。术前采用阿莫西林预防感染1次,术后常规应用3~5 d。术后第1天卧床休息,第2天可练习直腿抬高试验,2~3 d即后可佩戴腰围后下床活动,7~10 d后可行腰背部肌肉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 JOA评分术后改善率:无症状者记15分,客观体征(0~6分),主观症状(0~9分)[6-7]。术后改善率=(术后评分-术前评分)/(15-术前评分)×100%。JOA评分术后改善率≥75%为优,50%~74%为良,25%~49%为可,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首先对各纳入因素采用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存在差异的变量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没有出现严重的并发症。随访4~24个月,术前患者腰痛VAS评分为(7.60±1.84)分,术后评分为(0.86±0.51)分;腿痛术前VAS评分为(8.49±0.82)分,术后评分为(0.63±0.84)分,改善率92.58%。全部患者术前JOA评分平均4.53分,最后一次随访时为14.1分。优43例,良11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6.4%。术后所有患者腰腿疼痛明显减轻,可以正常工作生活。

2.2 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 对影响疗效的可能相关因素如性别、年龄、病程、诱因、既往病史、突出节段、突出类型等影响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中病程、突出节段为危险因素,而诱因和突出类型为保护因素。即病程越长、突出节段为L4~5并L5~S1和椎管矢状径狭窄者疗效较差,而有诱因和突出类型为外侧型者疗效较好。见表1。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对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病程、诱因、突出节段及突出类型做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诱因最终进入模型,拟合的Logistic回归方程为:疗效=-0.635×病程+0.847×诱因,见表2。即发病时间越短、有明确诱因的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3 讨论

3.1 青壮年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 青壮年患者如发生LDH合并椎管狭窄,可先考虑进行保守治疗,并进行随访观察,在确定保守治疗无效后应尽快进行手术治疗。本次研究手术疗效高,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术后恢复好,未出现严重的术后并发症。此外在手术治疗过程中应注意如下的事项:(1)术前应定位准确;(2)手术切除椎间盘要尽可能少,尽可能保留保留椎间盘功能,以保证椎间盘术后的再生恢复,为防止复发必须将破裂和髓核的纤维环切除;(3)尽量保留黄韧带及椎板,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对防止脊柱过度前曲具有重要作用,避免术后神经根、硬膜外周围血肿以及瘢痕形成牵拉、压迫神经根以及硬脊膜;(4)椎管内止血:术中少量出血即可将MED手术视野充满,影响手术操作,因而术中止血尤为重要;(5)术后应确保残留细小的髓核被冲出并吸除干净;(6)术后在椎管内注入生物蛋白胶,可起到预防神经根粘连和止血的作用;(7)黄韧带可以避免对神经根、硬脊膜和血管的损伤,使神经根松解良好,因此在切开黄韧带之前进行侧隐窝减压。神经根以移动0.3~0.5 cm为宜,如髓核游离于椎管内,可通过调节工作通道上下寻找,以防遗漏[8-9]。

3.2 影响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 通过对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了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短、知晓发病诱因的患者相对于其他患者临床手术疗效较好,此外性别、年龄、职业等对疗效影响不显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病程越短,突出物发生钙化、纤维化的可能性越小,髓核未发生严重的纤维化、脱水,依然保持相对较好的弹性,与周围组织及神经根未发生严重的粘连,可复性较好,因此疗效较好。依据相关文献[10-12]报道,病程长的患者神经根粘连水肿明显,被卡在黄韧带与突出物之间,几乎没有活动空间,由于局部组织如肌肉、神经、血管等,长期受到压迫,引起缺血性反应,出现非特异的病理性变化。此类变化恢复较难,症状较难缓解,传统保守治疗更是难以起效。此次研究也证实了上述内容,病程较长者,后纵韧带发生炎症反应,病久使之增生、退变,而增生肥厚的韧带,会增加神经根的压迫,此类型的患者仍给予保守治疗,疗效欠佳,应及早进行手术治疗。

扭伤、外伤、受凉、弯腰搬重物等均可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还包含部分诱因不明显的患者[13]。纳入本次研究的临床患者中,无明显诱因者26例,有明显诱因者32例。本研究结果显示,存在诱因患者的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无诱因的患者。可能是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程度在有无显诱因患者中表现较重,腰椎间盘血运差、结构松弛、水分流失、弹性减低,从而引起LDH症状。

综上所述,后路腰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较高的康复治愈率,且具有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该病的首选术式。对于经影像学和临床明确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椎管狭窄、无明显发病诱因或病程较长的患者,经传统的保受治疗不能缓解病情者,应尽早接受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陈俊柱,胡广健,张敏,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71-72.

[2]程继伟.退变性下腰痛微创手术治疗随访评价系统的建立及相关临床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3]丁中华,孟庆涛,邵长敏.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64-65.

[4]赵世桥,刘清华,李淑娟.小切口手术与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8,20(6):20-22.

[5]傅宏,刘敏波,孙正友,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附145例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03,5(1):14-15.

[6]韩国忠,曹家绪,张怀华,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J].中国水电医学,2004,17(2):68-71.

[7]刘庆国,宋志斌,高建伟,等.腰椎间盘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系统评价[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12,12(4):399-406.

[8]莫海龙,周兵,黎庆初,等.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微创医学,2012,7(1):39-40.

[9]邹戟,赵红卫.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J].亚太传统医药,2012,(12):169-170.

[10]刘西花,高杰,岳寿伟.快速牵引联合骶裂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9):113-116.

[11]浦小兵,杨双石,曹海泉,等.椎间盘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青壮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分析[J].西南军医,2014,16(4):361-364.

篇7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负担的加重以及电视、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广泛使用,引起颈椎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并趋于年轻化,其中青少年颈椎病患病率增长尤为惊人,研究资料显示60.3%的男生和63.6%的女生存在颈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颈肩部不适症状,发病率从初一到高三呈递增趋势[1]。另一项研究[2]通过对500名大中专院校在校学生的颈椎生理曲度的调查,发现颈椎生理曲度异常417人,占83.4%,其中颈椎生理曲度变直189人,占37.8%;颈椎生理曲度反曲228人,占45.6%。对临床上青少年患者出现的反复颈肩部疼、头痛、头晕不能敷衍了事,应予以重视。笔者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防治措施三方面,总结近年来有关青少年型颈椎病的文献报道,以期进一步加强在临床中对青少年颈椎病的防治工作。

1 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1现代医学对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研究 随着计算机及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许多青少年开始出现头、颈、肩、臂部的各种临床症候群,通常以"电脑综合征"、"项背综合征"、"颈部软组织劳损"等不同名称命名。1994年,张先发等首先将其命名为"青少年颈椎病"。从现代医学角度,临床研究表明[3-6]青少年颈椎病变的发病原因主要有:①颈项肩部软组织慢性劳损;②感受风寒湿邪;③不良情绪;④上呼吸道感染;⑤颈椎先天畸形;⑥外伤;⑦体育锻炼不足;⑧家长及青少年对颈椎病的知识的缺乏。张先发[7]等认为儿童、青少年长期不正确的坐姿、睡姿和不良的生活习惯, 迫使颈椎和胸椎上段椎体的生物力学发生多方面的改变, 主要以生理曲度的改变为特点, 引起生物力学的综合性失衡, 进而引起椎间盘退变, 使颈部的椎体排列和各种组织在形态、生化、生理学等方面逐渐改。刘洪涛[8]等选87例经临床确诊的青少年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及X线资料,对其病因和X线改变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显示青少年颈椎病是由于长时间低头伏案工作、学习或某些不良习惯使椎间盘长时间处于异常负荷环境下,造成椎间盘提前退变所致,其X线表现主要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和颈椎失稳。覃永平[9]认为颈部的不良使用习惯,致使颈部长期处于前屈位,颈部肌肉和韧带处于异常应力负荷下,久之造成韧带松弛,是形成生理曲度变直或后凸的主要原因。王宇澄[10]等经研究证实,青少年颈椎病易反复发作,而颈椎生理曲度异常可能是导致青少年颈椎病反复发病的关键因素。

1.2 传统医学对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 在传统医学方面,徐江[11]等认为:青少年颈椎病属祖国医学"痹证"、" 项强"、" 眩晕"、"颈肩痛"等范畴, 记录散见于古代医学经典中。而基本病因病机为:①风寒外袭, 经气不利;②跌仆闪挫, 壅滞经络; ③劳倦内伤, 气血失养; ④情志内伤, 气机失调。与现代医学基本相符。吴忌[12]等对137名青少年颈痛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及因子分析得出结果为:青少年颈痛的主要病在位局部经筋,主要病性证素是气滞、血瘀、风寒、肝郁、脾虚、湿盛,基本病机包括气滞血瘀、风寒阻络、肝郁化火、脾虚湿盛。

2 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表现

青少年颈椎病主要表现为:颈肩背部酸胀疼痛、头晕头痛、颈部活动受限、恶心呕吐、上肢或手部麻木胀痛、心悸胸闷、颈项部条索状物或硬结、颈项部局部压痛等。有临床研究[3]通过影像检查发现:颈椎轻中度增生 (141例,78% ) ,颈椎曲度变直、反张(81 例,45% ) ,颈椎侧弯(13 例,7%) ,颈椎失稳(3 例,2%) ,颈椎间隙狭窄(4例,2%) ,先天畸形(3 例,2%) 。4名颈椎间隙狭窄的患者经 X 线片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椎间盘突出。吴忌[12]等报道:青少年颈痛中医症状出现频率在前15位的症状依次是:易感疲乏(68.6%)、眼干不适(65.7%)、颈项部酸胀(62.0%)、颈部僵硬(58.4%)、视力减退(53.3%)、情绪 低 落 (49.6%)、头 部 沉 重 感 (48.9%)、多 梦(48.9%)、视物不清(48.2%)、口燥咽干(48.2%)、头痛(47.4%)、急躁易怒(47.4%)、健忘(46.7%)、胃胀(43.8%)、怕冷怕风 (43.8%)和少气懒言(43%)。黄德尤[13]等收集 156 例青少年颈椎病的临床资料和颈椎常规 X 线影像资料,分析探讨如下:颈椎生理曲度变直 116 例(74.4%)、曲度反向27例(17.3%)、颈椎失稳33例(21.2%)、椎体骨质增生26 例(16.7%),以 颈5,6椎体多见,但不及老年骨质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17 例(10.9%)、椎间孔狭窄10例(6.4%)、韧带钙化7例(4.5%)、椎体变异3例(2.7%),其中阻滞椎1例,永存骨骺1例,颈肋1例。均未见骨性椎管狭窄。刘军泉[14]调查抽样学生共1620例中小学生发现:青少年颈椎病影像学改变以颈椎曲度异常为主,初中组和高中组少数可见棘突偏歪。查体阳性征主要表现为:1.棘突旁压痛。2.颈项韧带弹响。

3 青少年颈椎病的防治措施

3.1预防 总结发现对青少年颈椎病的早期预防是防治的关键,汇集各篇报道[14-17],目前预防措施为以下几点:①纠正不良的:a.严格正确的坐姿,避免颈椎长时间处于一种固定不变的姿势;b.纠正不良的睡姿:选择舒适适合的枕头,睡眠应采取侧卧或仰卧;c.避免长时间卧位或半卧位看书、看电视;②避免使用单肩挎包。③防寒保暖。④注意加强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并防止头颈外伤。⑤预防感染,及时治疗颈咽部炎症。⑥注意情绪调节,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⑦提高社会、家长及青少年本身对疾病的认识,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3.2 治疗 目前,青少年型颈椎病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但治疗方法尚未统一。姬洪全[18]等认为,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明确诊断后应及早手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发病早期应先尝试保守治疗,若保守治疗无效,出现肌力减退或肌肉萎缩、剧烈疼痛者则应采取手术治疗。单发交感型颈椎病多采取保守治疗。王庆甫 [19]等采用旋转托扳手法,治疗93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3次/w,治疗周期为2w,并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颈椎病的疗效标准,评价治疗结果:治愈51例、好转40例,总有效率98%。赵保礼[20]等采用推拿联合颈椎操治疗33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14d,总有效率 93.94%。朱虹[21]等采用针刺、过伸位牵引、短杠杆手法微调综合治疗青少年颈椎反弓 30 例,针刺1次/d,牵引2次/d,手法1次/d,10d 1个疗程,治愈率93.3%。总有效率100.0%。孙晴[22]等采用中药熏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青少年颈椎病235例,总有效率为99.14%。

综上,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期,罹患颈椎病,学习、生活和身心发育会受到严重影响。通过查阅文献,针对青少年颈椎病的特点,我们应该做到,教育和预防为主,提高青少年及其家长对颈椎健康重要性的认知,使青少年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另外,青少年颈椎病病势一般较轻,多以生理曲度改变伴发的头颈肩部症状为主,并易反复,治疗亦应避重就轻,发挥祖国传统医学优势,然而,包括手法,牵引,及中药熏蒸治疗在内的物理治疗方案,尚未见统一标准,这也将是我们中医人未来的工作重心所在。

参考文献:

[1]见国繁,陆雪松,白金山,等.北京市平谷区城区中小学生颈椎失衡综合征现状调查[J]北京中医药,2012,31(1):52-53.

[2]王华东,孙保和,宿秀峰,等.青少年颈椎生理曲度500例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9-11.

[3]苏江涛,赵伟忠,何颖强,等.某高校学生颈椎病致病因素病例对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3,12:1470-1472.

[4]汤珊珊,林梅.青少年颈椎病的常见病因及干预对策[J]中外医疗,2010,38(27):131.

[5]唐汉武,林定坤,孙丽,等.某高校学生颈椎病患病现状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11):1051-1052.

[6]杨红艳,彭海燕.青少年颈椎病的病因分析及预防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596-597.

[7]张先发,沈利华,李建康,等.对儿童青少年颈椎病病名来源的探讨[J]西部医学,2009,21(2):337.

[8]刘洪涛,申宝忠,卜丽红,等.青少年颈椎病X线征象分析及病因与防治探讨[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12(33):6466-6469+6392.

[9]覃永平.青少年颈椎病研究现状简述[J]中国医药导报,2011,8(11):11-12.

[10]王宇澄,房纬,张玮.颈椎生理曲度在青少年颈椎病复发阶段与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的相关性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3,30(4):212-213.

[11]徐江,孙立军,由世浩.青少年颈椎亚健康中医病因病机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232-233.

[12]吴忌,王庆甫,时宗庭,等.青少年颈痛中医证候特征初步探讨[J]中医杂志,2013,54(22):1937-1940.

[13]黄德尤,陆玉敏,李清锋,等.青少年颈椎病X线平片诊断价值探讨[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09,20(10):788-790.

[14]刘军泉.青少年颈椎病变及相关症状的调查研究[J]辽宁医学杂志,2013,27(4):180-181.

[15]纪经和.青少年颈椎病的相关性因素分析及预防[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半月刊,2009,17(11):90.

[16]桂文,刘静,陈青红.健康教育在颈型颈椎病手法治疗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2,26(7):1788-1789.

[17]秦鸿利,王志杰,翟云起,等.颈椎病小龄化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33-34.

[18]姬洪全,周方,孙宇,等.青年颈椎病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9,19(2):117-120.

[19]王庆甫,黄沪,陈兆军,等.旋转托扳手法治疗学龄青少年颈痛的初步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0,18(4):22-23.

篇8

【中图分类号】R5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129-01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发生退变从而引发刺激性改变,压迫到周围组织,引发各种病变及生命体征的一系列改变[1]。发生颈椎病一般需要两个条件:一颈椎间盘出现退变;二退变组织结构压迫颈部脊髓、血管神经、气管等,并产生刺激,出现对应的临床症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06年1月~2011年6月进入我院进行治疗的16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72例,年龄22~72岁,平均37.6岁,主要临床症状为:项背肩臂痛症患者62例,痿症患者56,眩晕症患者50例。

1.2方法:将168例患者按照主要症状分为三组,进行各种中医方法的治疗,确定对其症状有效的治疗方法。

2结果

患者发病原因不同,对应的有效治疗方法则不同,根据分析结果得知,项背肩臂痛证适宜使用推拿、中药内治疗法、硬膜外药物灌注法;眩晕证适宜使用中药内治疗法、针灸、推拿,中药离子导入法;脊髓型颈椎病宜采取针灸、中药内治疗法。

3结论

3.1颈椎病病因:颈椎病主要病理原因是肾气虚损,从而引发了骨损筋伤,出现了项背肩臂痛、眩晕和痿等一系列临床病症。颈椎病的病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肾气不足:清朝程杏轩有言“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颈椎病发病最根本的原因。

劳倦内伤:久立则骨伤、筋乏。不良的睡势、坐姿、生活习惯以及不恰当的体育锻炼能够造成一定的慢性损伤,这些损失往往会损伤筋骨,使气血瘀滞不畅,从而增加肝肾亏耗导致颈椎病。

外感六和邪毒: 寒湿侵袭,留于筋骨,则经脉受阻,失却调养;风热侵袭,热毒侵筋骨,可使筋肉迟缓,颈椎各节失却平衡,加剧颈椎退变。

跌仆损伤:生活、交通、运动、工作所造成的意外事故等,一些不标准的推拿方法或牵引也容易造成医源性损伤导致骨损筋伤。

3.2颈椎病主要症状:项背肩臂痛症:疼痛是颈椎病比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往往是筋骨损伤,气血瘀滞造成的。

虚者多是气滞血瘀,肾阳乏虚,寒凝血瘀;实者多是寒湿阻滞经脉,损伤导致气血瘀滞。

疼痛主要来自于椎间盘、椎体、关节等部位的退变压迫,以至于使神经受到刺激引发所致。

痿症:引发痿症大多是因为湿热浸,肝肾亏损,脾胃虚弱。临床则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筋损骨伤,瘀滞致痿。病症多发于脊髓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后期。

眩晕症:其产生原因有虚实两种,虚症为上虚,多因肾精、肝血缺失,无法供脑所养;肝肾虚弱,肝阳过剩;风阳上扰。临床症状多是痰浊失却清阳,痰瘀交阻,无痰不眩。

多发于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基底动脉供血不足[2]。

3.3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法:中药内服法:可以扶正治本,泻实治标,充分体现中医学辨证理论。但是药物无法直达病所,效果缓慢,无法直接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及刺激。

中药外治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肌肉外周的血管和神经,能够直接改善其血液循环,并能够影响到椎管内组织从而出现一些治疗效果。但是药物同样无法达到病所,无法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针灸疗法:可以用于局部或全身,能够调整阴阳、通络活血止痛。但是很难以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

推拿疗法:理筋手法能够改善颈椎周围软组织的血液循环,可以通络活血止痛,颈椎扳法能够改变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但是如果手法不当容易使病情加重,此法不可以在脊髓型颈椎病中使用。

中药离子导八疗法:具备直流电及中药外治法双重效果,能够更迅速地直达颈椎周围组织,起到消肿止痛作用。但是其中使用的很多的中药性能还没有完全确定,而且有很多效果较好的中药没有办法以离子形态被导入体内。同时此中方法没有办法改善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只是治标,无法治本[3]。

硬膜外腔药物灌注疗:药物可以直达病所,起到活血通络,消肿止痛作用,在液压作用下,可以分离黏连的局部组织,能够减轻甚至消除椎间盘压迫神经、脊髓的作用。但是目前在硬膜外腔总使用的中药有限,只能具备活血化瘀作用,消肿止痛还没有办法达到,只能配合西药使用。同时一部分筋骨损伤对血管、神经、脊髓的压迫没有办法起到作用。

小针刀疗法:拥有针和刀两种作用,可以解除组织黏连,而且没有任何疼痛,是一种特殊疗效。并且小针刀能够松解棘闻韧带和横突间韧带,可以与推拿相互协助治疗颈椎滑脱。但是在颈椎病中能够进行手术的部位受到限制,无法改变筋骨损伤造成的血管、神经、脊髓压迫,治标不治本。

参考文献

篇9

1诊断标准

1. 1症状:具备以下神经衰弱症状中的三项以上。

1.1.1衰弱症状:如精神疲乏,脑力迟钝,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困难,工作或学习不能持久,效率减低。

1.1.2兴奋症状:工作或学习用脑均可引起精神兴奋;回忆及联想增多,控制不住。可对声光敏感,但并不表现为言语运动增多。

1.1.3情绪症状:易烦恼,易激惹;也可表现为工作、学习效力下降或精力不足而焦急、苦恼。但无广泛的焦虑或原因不明的心境低沉。

1.1.4紧张性疼痛:如紧张性头痛,紧张性肌肉疼痛等。

1.1.5睡眠障碍:如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等。

1.2体征:颈项、肩背肌有不同程度压痛,可扪及筋结、筋索、钝厚、颈胸椎棘突偏歪等。

1.3 X线检查:颈椎有退行性变,如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或增生、椎间孔狭小或骨刺等;或有颈椎小关节错位、棘突偏歪等。

1.4病因: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

2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均系我院门诊病人。其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最大50岁,最小17岁,平均35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3个月,平均4年7个月。全部病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

3治疗方法

3.1自上而下揉捏项肌3~5分钟,如触及筋结、筋索或钝厚处,则重点弹拨或按揉;弹拨或按揉上、下项线及乳突根部肌肉附着点,每点5~10次;自上而下轻轻弹拨或按揉两侧横突,每点5~10次。自上而下弹拨背部棘突两侧,每点3~5次,继而自上而下弹拨或按揉背部两侧骶棘肌。弹拨两侧肩胛内上角、肩胛冈、冈下窝,每点5~10次。

3.2颈椎棘突偏歪者,取摇正法矫正之:患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一手拇指按压于偏歪椎体之椎板部,食、中指置对侧偏歪椎下方相邻椎椎板部,另手托其下颌,双手在施上托之力同时,托下颌之手左右摇动颈部数次,另手拇指与食、中二指在颈部上托和摇动中相向用力,以促使偏歪棘突回位。亦可用冯氏定点旋转复位法[2]矫正之。胸椎棘突偏歪者,采用抱枕提肩膝顶法矫正之:患者坐位,令双手手指交叉抱住后枕,术者立于其后,双手自两侧腋下穿出至肩前,勾住肩部上提并后拉,左上提后拉同时,一膝顶住棘突的偏歪侧向对侧斜前方推顶,偏歪侧勾肩手后拉力度和幅度应较另一侧为大,常可听到关节复位弹响声。

3.3轻轻揉捏项肌1~2分钟;双手托枕颌拔伸颈椎约1分钟;滚揉或轻拍肩背部1分钟;提捏两侧耳根数次;轻叩头皮约1分钟。以上手法每日或隔日1次。

4治疗结果

36例中,手法治疗最多18次,最少6次,平均9.4次。结果:显效(衰弱症状、兴奋症状、情绪症状、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5项,主症消失3项以上,局部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30例,占83.3%;有效(主症消失1~2项或各项主症不同程度减轻,局部阳性体征改善)6例,占16.7%。

5讨论与体会

临床中观察到,诊断为神经衰弱的患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另一类是有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如持续的工作和学习压力或长期的内心矛盾冲突等。后一类神经衰弱是传统意义的神经衰弱。针对前一类神经衰弱,笔者曾提出了"神经衰弱型颈椎病"的概念[3]。这一概念所反映的应该是既有颈椎病的某些表现,如颈项疼痛及活动受限、上肢麻木、头晕等,而更突出的症状又是神经衰弱的症状群,且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者。这一类患者,临床上既可诊断为颈椎病,又可诊断为神经衰弱。而本文"颈源性神经衰弱"的提法,则反映的同样是无明显精神致病因素存在,而颈椎病症状极不明显,突出表现为神经衰弱症状者。这一类患者在临床上通常被诊断为神经衰弱,但不能询问出精神致病因素,而临床体检及治疗证实其主要病位在颈椎。

神经衰弱与颈椎病的密切关系,并非笔者唯一和第一个注意到。潘之清氏[3]曾指出:颈椎病是神经衰弱的重要原因:①神经衰弱人群中80%以上患颈椎病;②颈椎病患者中90%以上有神经衰弱的各种症状(而椎动脉型几乎达100%)。故认为防治颈椎病对防治神经衰弱开创了治本之路。魏征氏[4]也早就注意到,在神经衰弱患者中,有不少患者否认有过度疲劳、用脑过度及精神不愉快等致病因素,并发现这些患者多有颈、胸椎关节错位现象。经用治脊疗法治疗,均能取得迅速改善和治愈的效果。

颈源性神经衰弱的病因病机可能是由于颈椎小关节错位或增生的骨赘直接压迫或刺激椎动脉、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痉挛,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反射性地使大脑的兴奋性增高或影响到植物神经的次高级中枢---下丘脑的功能所致;此外,亦可能由于颈部肌肉痉挛、僵硬,导致颈曲改变,使颈部血管神经等软组织受到牵拉和挤压,造成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和血管痉挛,从而影响大脑的供血,使脑内二氧化碳的浓度增高,进而导致中枢兴奋性增高所致[5]。本手法的设计既注意慢性软组织损伤所致的肌痉挛、筋结、筋索的松解,以促进脊柱外平衡的恢复,同时也注意到正骨手法的运用,促使脊椎微小移位的纠正,以调整脊柱的内外平衡。手法扩展到肩背部,是因为肩背肌与颈项紧密相连,这样更有利于颈椎内外平衡的恢复,这也是胸椎棘突偏歪应及时纠正的原因。本组病例具有颈椎病易复发的倾向。颈项及全身功能锻炼,可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

[1]刘昌永,何慕陶,刘协和,等。内科讲座(第10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2]冯天有。中西医结合治疗软组织损伤。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

篇10

资料与方法

本组120例患者中,男78例,女42例;年龄均为50岁以上;病程半年~5年不等。表现为头颈痛者25例,右侧颈肩部疼痛者32例,左侧颈肩部疼痛者32例,双侧疼痛者14例,同时有患肢麻木或触电感14例,伴有前臂和手部肌肉轻微萎缩者3例。检查120例患者均有颈肌紧张,颈部活动受限,压头试验和牵拉试验阳性。颈椎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伴有颈椎棘突右侧移位者2例。

诊断依据:①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②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录像者,往往呈慢性发病;③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④颈部活动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触及条索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内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⑤X线颈椎正位摄片可见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见齿状突偏歪,颈椎侧位片示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颈椎斜位片示椎间孔变小,CT及MRI检查有定位定性诊断意义。

治疗方法:以独活寄生汤为主方,根据临床经验酌情加减化裁。药用独活15g,桑寄生15g,杜仲15g,牛膝15g,细辛,秦艽12g,茯苓10g,肉桂心6g,防风12g,川芎15g,党参15g,甘草6g,当归12g,芍药15g,地黄15g。若偏寒湿者酌加制苍术、海风藤草乌,湿热者酌情加忍冬藤。急性者给予脱水3天加颈托外固定2周。

疗效评定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和颈椎病治疗成绩评分表制定颈椎病疗效评价表。患者经用中药治疗4个疗程后,计算改善指数和/或改善率。改善指数=(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政党评分-治疗前评分)×100%。并根据治疗前后评分,通过计算改善指数和/或改善率,可较为客观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颈椎功能改善状况,量化评价颈椎病治疗效果:①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功能恢复正常,改善率≥90%;②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或明显减轻,体征明显好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75%≤改善率

结 果

本组120例中治愈57例(47.5%),显效47例(39.2%),有效13例(10.8%),无效3例(2.5%)。

讨 论

《金匮要略》称:“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皆因劳得之。”痹挟背行是指肩、颈、腰背部气血痹阻而引起的疼痛,是劳损所致肾气不足(大脉)的痹痛,多见于五六十岁的人。《证治准绳》称:“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医学原理》更加明确指出:“有气虚不能导血荣养筋脉而作麻者,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以至经隧凝滞而作麻者。”不论是虚还是郁,总之是气血不能濡养组织所致,这与现代医学神经卡压、血供失常而致麻木的认识殊途同归。造成颈椎发生退行性改变的主要原发病因,古人亦多认为是由肾虚所致,继发病因是瘀血、痰湿等,而正气虚衰、外邪侵袭、跌仆损伤均可以诱发或加重这些病因。《素问•至真要大论》称:“阴痹者,腰脊头项痛,时眩……病本于肾。”《张氏医通》称:“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至肩背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者。”这里观书对弈久坐者易脊背痛的观点,与现代医学认为低头伏案工作者易发生颈椎病而导致肩背痛的认识是一致的,说明此时已认识到职业、姿势等对于发病的影响。清代医学家程杏轩在总结了《素问》有关论述认为:“病在肾,则病肩、背、颈项痛。”特别强调了颈椎的病变之本在肾。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慢性、退变性疾病。有专家认为:颈椎前缘骨质增生能起到适应、协调、恢复颈椎失调作用,有利于颈椎的稳定,只有颈椎后缘和侧缘的增生,才会刺激神经,血管,引起神经根型颈椎病。本病属中医“痹症”的范畴。风寒湿之邪乘虚侵入太阳膀胱经,营卫不和,阴阳失调,经脉失利,气机不宣,气血阻滞,这就严重影响了气血的运行与敷布,肢体得不到温煦、濡养,从而导致颈肩部疼痛,患肢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等临床症状。独活寄生汤源自《备急千金要方》,由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等15味药物组成。方中独活为君,取其伏风善祛下焦之风寒湿邪;伍以细辛发散阴经风寒,防风祛风邪以胜湿;秦艽除风湿而舒筋;桑寄生、杜仲、牛膝祛风湿兼补肝肾;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兼活血;党参、茯苓补气健脾;桂枝温通血脉;甘草调和诸药。综合全方,祛邪扶正,标本兼顾,可使血气足而风湿除,肝肾强而痹痛愈国现代药理证明:川芎、当归、芍药等 活血一类中药能改善微循环,扩张毛细血管,消除神经根炎症、水肿;而独活、秦艽、防风等抗风湿类中药则有镇痛和消炎的作用,并有一定的抗组织胺作用,抑制炎症物质的渗出;杜仲、桑寄生等补肝肾类中药则能双向调节机体免疫,促进机体正常的抗体形成,使过于亢进的免疫性炎症反应得以缓解。

篇11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197

颈椎病是严重的颈椎退变性疾病,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是其中最严重的一类疾病。临床主要发病机制是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颈椎椎管狭窄以及颈椎失稳等原因导致颈部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血管等组织受压、刺激, 引起各种神经症状和体征的一种颈椎疾病[1], 在颈椎病中占10%~15%。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升高, 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保守治疗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术后恢复脊髓功能的重要治疗手段。

1 病因病机

传统中医中没有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名记载, 但对本病的认识早有记载, 散见于各著作中, 如《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 脊强反折”。《难经・二十九难》曰:“督之为病, 脊强而厥”。可见督脉与本病的发病最为密切。从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等各方面来看, 应当归属于祖国医学的“项强”、“痹证”、“痿证”、“骨痹”、“血痹”等范畴[2]。

2 临床治疗

2. 1 中药内服 根据脊髓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中药内服的基本原则主要有补益肝肾、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 中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起到改善局部微循环、消除炎症、调节酶活性、清除自由基损害、减少NO生成、减少内皮素、减少神经细胞坏死凋亡、提高神经营养因子含量等作用[3]。

2. 1. 1 补益肝肾 中医认为中年以后肝肾不足, 筋脉失养, 易受风寒湿邪侵袭阻络, 致束骨无力, 足不任身;又因督脉循行脊里, 脊髓失养而致病。故脊髓型颈椎病病机多为肝肾不足、督脉空虚, 治以补益肝肾、温通督脉。

2. 1. 2 活血化瘀, 通络止痛 活血祛瘀作用广泛, 适宜瘀血阻滞引起的各种病症;川芎为“血中之气药”, 具有辛散、解郁、通达、止痛等功能。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作为川芎的主要活性成分, 苯酞类化合物的药理活性与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传统功效密切关联, 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舒张平滑肌、增强免疫功能等多方面的作用。

2. 2 中药外敷 中药外敷能够使药力从皮肤直达肌肉, 逐层渗透, 温通肌肤筋骨, 缓解皮肤筋肉的痉挛萎缩, 延缓筋骨退行性变, 改善筋肉力量和肢体活动度, 恢复神经功能。现代医学研究显示, 中药局部外敷能够扩张局部小动脉, 因而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血肿和渗出液的吸收, 从而缓解症状[4], 达到改善脊髓微循环、调整颈椎内外环境、减轻神经根充血水肿、缓解神经根受压、降低椎间盘内压力的目的。

2. 3 针灸治疗 脊髓型颈椎病的保守治疗中, 针灸具有其独特的疗效, 能起到益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针灸取穴多选用督脉循行部位的夹脊穴, 以调节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经气, 调节交感神经, 纠正颈椎小关节紊乱, 放松肌肉紧张, 促进脊髓局部血液循环, 加快致病炎症因子的吸收, 减轻对血管神经的压迫, 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2. 4 手法治疗 虽有学者认为脊髓型颈椎病行手法治疗如稍有不当, 就易造成脊髓急剧震荡、休克, 严重者可导致高位截瘫。但目前临床研究认为, 谨慎、规范的手法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能够促进脊髓局部微循环, 放松紧张痉挛的肌肉韧带。常用的手法治疗主要包括软组织推拿手法和整骨手法两部分, 在临床实践中, 手法应该力度均匀、柔和、稳定、精准, 切忌动作粗暴, 不可急骤过度地旋转颈部, 错误的手法会加重病情。

2. 4. 1 颈椎牵引 在进行手法治疗之前先进行颈椎牵引20~30 min, 牵引重量5~8 kg, 牵引角度为前屈15~30°, 以患者舒适为准。

2. 4. 2 软组织松解手法 颈椎牵引结束后, 患者俯卧在治疗床上, 运用点按和揉按手法对颈椎及胸椎两侧肌肉(如头夹棘肌、颈夹棘肌、脊旁肌、肩胛提肌、斜方肌、菱形肌等)进行松解治疗8~10 min, 重点为痉挛的肌肉韧带。手法的轻重视肌肉痉挛程度与患者适应能力而定。然后针对四肢病变情况在肢体运用揉法、滚法和弹拨手法进行治疗8~10 min。

2. 5 针刀治疗 针刀的机械刺激对脊髓和脊神经节内的神经递质有明显调节作用[5]。取督脉旁开1.5 cm为治疗点, 因为该点为最安全的进针点, 且该处为关节囊对应位置[6]。针刀松解能够解除颈部软组织痉挛, 消除无菌性炎症, 改善微循环, 增强局部免疫作用, 调整神经功能。

2. 6 综合疗法 中医综合治疗即是在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中, 将中药内服外用、针灸、手法、牵引、静脉给药、穴位注射、艾灸、离子导入等多种治疗手段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加以综合应用, 能够克服单一治疗手段的应用局限, 最大限度的提高疗效。

3 小结

中医药疗法可提高脊髓功能, 术后早期应用可减少后遗症及并发症的发生。在如何制定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运用现代医学的先进手段、精确观察病情发展动态、客观量化评价治疗结果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还不多, 在今后的临床与科研中, 需进一步规范中医药各种疗法的使用指征和禁忌, 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Kato Y, Anchi K, Ku T, et al. Biomechan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degree of static compression of the spinal cord in 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 udinal ligament. Neurosurg Spine, 2010, 3(2):301.

[2] 张雪, 罗汉华.颈椎病中西医病因病机研究.吉林中医药, 2011, 31(12):1177-1178.

[3] 王辉, 吕志宇, 陈锋.中医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机理研究概况.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3):58.

[4] 徐克武, 杨斌武, 宋贵杰.中药熏洗配合手法治疗神经稚型颈椎病158例疗效分析明.新中医, 2000, 8(14):135.

篇12

        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因急性外伤或长期伏案慢性劳损引起,临床表现为颈、肩胛、肩臂、上背及胸前区疼痛,患者手臂麻木、头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肌肉萎缩甚至四肢瘫痪,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正确有效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康复至关重要。现将对该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的颈椎病患者89例,男47例,女42例;年龄22-65岁,平均41.7岁。所有患者均经X线摄片、MRI扫描或CT扫描,确诊为颈椎病。

        2护理干预

        2.1疼痛护理:颈部疼痛为颈椎病的主要症状,虽然没有生命威胁,但其导致的颈部肌肉僵硬,疼痛不适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甚至会丧失工作能力。所以颈部疼痛症状必须予以重视[1]。首先要让患者了解引起疼痛的病因、机理、治疗方案及预期效果,使患者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并教给患者一些放松的方法以减轻疼痛压力。其次风寒潮湿刺激会导致疼痛程度加剧,因此要注意患者的颈部保暖。最后可以辅助患者用一些镇静剂以帮助入睡,防止声光刺激同时并保持室内安静。防止患者因睡眠不足而使疼痛症状加重。如患者疼痛较重时可遵医嘱给予镇痛药物以缓解疼痛。

        2.2颈椎牵引的护理:颈椎牵引是缓解颈椎疼痛的主要手段,目前临床应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类型的颈椎病,且简单易行。牵引治疗对局部型和神经根型效果均较好,可是对于老年椎动脉型患者及和脊髓型病程长者患者效果在临床上没有确切的疗效,甚至可能加重患者症状,因此护理工作在牵引时十分重要,特别是考虑牵引的方式。目前主要有持续牵引与间歇牵引两种。牵引的姿势有携带式、坐式和卧式。牵引角度大多采用垂直位或前屈位,不做后伸位牵引,以颈部从躯干纵轴前屈10-30度为宜.牵引带支架要够宽,不压迫颞浅动脉以避免引起头晕。牵引力调整至颌面、耳、颞部以及颈部无疼痛不适为宜,其重量以患者体重的1/10 作为参考,以后逐渐增加,牵引时间每次10-30分钟,每日一次。注意保持牵引效能,经常检查牵引力是否正常且不受影响。牵引治疗时需要患者的配合,同时也要结合患者的个例,患者对自觉症状的评述有利于牵引的顺利进行。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