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颈椎病病因及治疗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752.5+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079-01
目前,颈椎病已经成为一种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并且严重的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成为了严重降低人们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危险因素。由于颈椎病的症状比较复杂,病程也比较长,其症状表现为缠绵难愈的特点,已经严重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电脑越来越普及、生活学习压力的也越来越大,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1 传统中医对颈椎病的认识
中国传统中医学古典医籍对颈椎病的有关论述,主要散见于“痹症”、“筋病”、“骨痹”、“颈肩痛”、“肩背痛”等条目之下。中国传统中医学对于本病因病机的认识主要有:
1.1 风寒湿邪侵袭《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所胜……病冲头痛,目似脱,项似拔”。《素问?痹论》曰:“风寒湿邪流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灵枢?大惑论》说:“故邪中于项,因逢其身之虚……入于脑则脑转。脑转则引目系急,目急则目眩以转矣”。《诸病源候论》提出“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由于颈部感受风寒湿邪,使局部气血循行受阻,不能荣养颈椎,可导致椎间盘变性,颈椎失稳,关节错缝,刺激神经根而引起颈椎病。
1.2 外伤蔺道人认为损伤可致“筋骨差爻,举动不能”。即颈部外伤后可遗留关节错位,椎体失稳,引发颈椎病。《医宗金鉴》指出“因挫闪及失枕而项强痛”,说明了颈肩痛是闪、挫所致的筋络、筋膜、韧带、肌肉等软组织损伤以及关节错位造成的症状。
1.3 劳损《证治准绳》云:“颈痛头晕非是风邪,即是气挫,亦有落枕而成痛者……由挫闪及久坐而致颈项不可转移者,皆由肾气不能生肝,肝虚无以养筋故机关不利”。认为诸如闪挫、久坐、失枕等慢性劳损因素均可引起颈椎退变失稳,阻遏气机,气停血瘀痰阻,导致颈项疼痛,清窍失养形成颈椎病。
1.4 颈部姿势不良《张氏医通》云:“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夹脊而上,至头肩痛。或观书对弈久坐而致脊背痛”。指出长期低头伏案,颈部负荷过度可致颈椎病。
1.5 颈肌痉挛《证治准绳》说:“颈项强急之证,多由邪客三阳经也,寒搏则筋急,风搏则筋弛,左多属血,右多属痰”。认为颈部肌肉肌力不平衡,易导致椎力学失衡引起关节错位而发生颈椎病。
1.6 筋膜紧张《黄帝内经?经筋篇》云:“足太阳之筋……其病……上引缺盆,胸乳、颈维筋急”“手太阳之筋……其病……绕肩胛引颈而痛……颈筋急”“手阳明之筋……其病……肩不举,颈不可左右视”,认为筋膜紧张导致颈项强直引起颈椎病。
2 现代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
2.1 动静力平衡失调学说 不少学者[1-2]认为,正常人颈椎平衡通过两方面来维持:1)内源性稳定:包括椎体、附件、椎间盘及相连的韧带为静力性平衡;2)外源性稳定:包括肌肉的调节和控制,这是颈椎运动的原始动力,此为动力性平衡。上述任何一个环节遭受破坏,均可能引起或诱发颈椎正常结构及平衡功能的丧失,从而导致颈椎病的发生。
2.2 退行性变学说 人体颈椎在20~25岁便开始出现退变,学术界普遍认为[3-5],颈椎骨关节结构退行性病变可引起一系列病变:一是由于椎间盘退化髓核脱水、间隙狭窄-韧带松弛-椎体半滑脱。二是椎体缘、小关节、钩椎关节,由于外伤出血,形成骨赘。三是颈椎生理前凸消失或后径变窄,引起神经根及脊髓的压迫而产生症状。
2.3 桅杆假说(拉杆天线假说) 脊柱的骨性结构与骨间连接共同形成了帆船的桅杆,而脊柱周围附着的肌肉则好像稳定桅杆的缆绳,各方向相连在桅杆上的缆绳张力均衡,则桅杆稳定;反之则出现倾斜或断裂,在颈椎则表现为曲度的变化和某个方向的侧弯[6]。由于颈部不正确活动姿势(如长期低头),颈部肌肉韧带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引起肌肉防御性痉挛,椎体周围肌群因应力性疲劳损伤,任其进一步发展会加速其硬化、条索状改变的进程,从而使这些肌肉组织丧失其应有的功能作用,颈椎就失去了屏障的保护,加速加重了颈椎的退变[7-9]。
3 颈椎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目前中西医都认为颈椎病是难以根本治愈的,疗效标准主要考虑的是病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中医和西医对颈椎病的认识有共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治疗机理有不同也有相同,但均有一定的疗效。西医针对发病机制,主要采用制动、消炎、镇静、镇痛、牵引等方法,取得一定的效果。西医的治疗特点,是重视椎间盘和骨质的改变,对于重症患者还可以手术进行治疗,这是中医所不及的。但由于西医在诊断标准上存在的问题,导致了治疗上的不足,治疗上较少考虑软组织因素,较少考虑局部与全身的综合治疗,因此,疗效也受到一定的影响。
中医的特点是注重辨证论治,既针对骨的治疗,也针对筋的治疗,这恰是西医的短处。中医在临床实践中,重视颈部软组织的问题。中医认为,颈椎病是内脏功能减退的表现,是筋骨的退化,筋就是软组织,包括了椎间盘与肌肉。颈椎骨的退化过程是缓慢的,而筋退化和损伤往往是较快和变化的。颈椎病的发病部分与骨质增生改变有关,但也可能无关,单纯软组织的改变,也可出现颈椎病的临床表现,而部分病者虽然有骨质的改变,但只对筋进行治疗,亦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中西医辨证论治注重内外的平衡,在内扶助体内的正气,在外调整颈部筋骨的平衡,内外兼治。针灸和按摩是治疗颈椎病中比较有中医特色的方法,两种方法均因有效和简便而得到广泛应用。按摩讲究治疗颈周的筋结,重视整脊手法使颈椎恢复平衡,常常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针灸常从远处取穴,通过经络的传导,有针对性地对病变的颈椎部位发挥治疗作用。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颈椎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刚,陈博来,孔畅.腹针配合旋转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 郭元琦,陈丽仪,符文彬,等.腹针治疗颈型颈椎病63例观察[J].中医药学刊,2005,23(3):539-540
[3] 周金香,董华贞,陈文艺,等.小针刀配合手法治疗颈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8):66-67
[4] 卢艳玲,汪萍.颈椎病物理因子治疗配合康复护理的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1):11
[5] 彭全利.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颈椎病96例[J].当代医学,2010,16(25):151-152
[6] 董福慧.临床脊柱相关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9
1 病因生物力学分析
颈椎病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其生物结构和功能的损伤问题,用生物力学原理和方法来进行分析,既有必要,又相当有效。
1.1 颈椎的静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颈椎有七节,上接头颅,下连胸椎。颈椎既要支持和活动头部,又要负责向脑供血的椎动脉和中枢分配在颈、肩、臂的脊神经的通行。颈椎的这些重要生理功能顺利完成,必有赖于其复杂的静、动力结构的精巧平衡。这种平衡一旦因损伤而丧失,就会致使颈椎内的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压迫刺激而产生一系列酸痛、麻木、眩晕等症状。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中自身不具备像肌肉那样动作能力的结构,均属静力性结构,包括椎体及其附件(椎弓、横突、钩椎关节、关节突小关节等)、椎间盘、椎管、脊髓、神经根、血管和相关韧带等。颈椎静力性结构失衡所涉及内容较多,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种压迫刺激性失衡:
1.1.1 椎体附件和椎间盘与脊神经根之间的失衡:因各种急慢性损伤因素和机体急慢性退变性因素,致使椎体、椎弓、关节突、小关节骨质增生,椎间孔变窄,椎间盘突出而使脊颈丛和臂丛神经根受到压迫和刺激而水肿,发生无菌性炎症,就会把其所支配的颈、肩、臂等处的酸痛和麻木感觉传送到大脑。这是伏案群体患者中最常见的神经根型颈椎病。
1.1.2 椎体及附件与椎动脉之间的失衡:如果骨质增生致使颈椎横突孔变窄、上下关节突明显增生肥大以及钩椎增生向外突出,就会直接压迫和刺激椎动脉,并使之痉挛,从而造成大脑供血不足,产生晕眩、头痛、视物模糊、猝倒等症状(注:倒地平躺即恢复正常),这就是椎动脉型颈椎病。
1.1.3 椎体及附件与交感神经干之间的失衡:如果椎骨一系列骨质增生使得分布在颈脊神经根、脊膜、小关节囊上的交感神经干(由脑发出的)受到压迫或刺激,患者就会出现片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眼后部胀痛、耳鸣、发声障碍等症状,这就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1.1.4 由于椎弓内缘骨质增生,椎管内径变小,又因椎体间隙变窄,致使椎管内后衬的黄韧带打皱着褶、变性增厚:再加上管内前衬的后纵韧带劳损而骨化,均会使椎管腔狭窄,最终导致脊髓受挤压而损伤,从而引起下肢发麻、行走困难(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等症状,这就是脊髓型颈椎病。
1.2 颈椎的动力性结构失衡与颈椎病类型 按生物力学观点:颈椎的动力性结构主要指附着在七节颈椎上且分布到头、颈、背、肩、胸等处的肌群和沿颈丛神经干、臂丛神经干分布的肌群以及相关的韧带和筋膜。伏案工作所产生的向前下方的合力,归根结底还是要靠颈椎背后及两侧的肌肉张力来平衡。因此头部长时间前屈给这些肌群以沉重负荷,于是给上述颈椎动力性结构造成劳损性失衡。低头伏案是目前职业劳动姿势的一大特征,而颈椎恰恰处在头颅与躯干之间,头的重量大,低头前屈就使得颈椎4、5、6节处受力负荷更大,由此可见,连续低头伏案工作时间越长,患颈椎病的机会就越大。
此外,颈椎静动力结构(椎体、椎间盘、韧带、肌肉)随年龄增长而衰老退变,特别是35-50岁退变速度呈加快趋势。往往在椎体各处发生骨质增生形成骨赘,致使颈椎的动静力性结构失衡,引起颈型颈椎病和颈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认为,气滞血瘀是促发颈椎病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颈椎劳累一天之后,气血容易通过休息和睡眠很快得到濡养和恢复,而体质差的人往往是循着“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的规律,造成经络气血运行阻滞,日子一长,颈部的组织结构就会失去濡养,积累劳损,形成现代医学所说的退行性病变而患颈椎病。
2 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的体会
近五年来,我们采用推拿、牵引治疗各型颈椎病160例,获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2.1 临床资料 本院就诊患者160例,男83例,女77例;年龄最小者21岁,最大者78岁;病程最短者2个月,最长者40年。其中有90例患者曾分别接受过中药、西药、针灸、封闭、理疗等多种单独治疗效果不佳。
2.2 疗法应用
2.2.1 器械牵引:在有牵引器的条件下,可以用枕颌式坐位牵引的方法,牵引重量男性一般为8~14kg,女性6~12kg,牵引时间一般为30分钟。
2.2.2 局部推拿:牵引后,病人坐于椅上,术者站于其后,双手扶其双肩,缓缓向后抬至一定角度,再缓慢向前推至垂直位,嘱病人双上肢随身体摆动而前后摆动,颈肌放松,约1-2分钟后进行推拿。推拿时,医者先在患者颈项部、肩背部及上肢做轻快的滚揉法5分钟,然后多指拿揉上述部位,拇指按揉颈和上胸椎两侧的压痛点,重点按压第六颈椎横突旁的神经刺激点和交感神经星状神经结(缺盆),各点按3分钟。
2.2.3 推正法:前后滑脱错位者,术者双拇指按于其后的棘突旁,左右旋转式错位者两拇指分别置于左、右偏向不同的两个棘突旁,当向前运动时,双拇指加力推正之。
2.2.4 摇正法:选用复位角度时先将病人向后拉至某一角度,以保持颈椎前屈角度,然后术者选好“定点”,进行摇头或摇肩手法复位。以颈C4、5错位为例,触诊横突C4偏右C5偏左,术者左拇指按C4右偏横突后侧,左手托其左颊摇向右方达最大角度时稍加“闪动力”而复正。再以右拇指按C5左偏横突后方,左手托其右颊摇向左方。亦可用摇肩法达一定角度作一闪动来复位。
2.2.5 侧按法:术者一手虎口扶于病人颈部错位椎旁隆起处“定点”,另一手握病人健侧手腕,徐徐用力向下推拉,使病人颈部侧屈约200°然后轻轻还原。重复上述动作3次。一般先作健侧,使交错的关节易于松解,然后作患侧复正较易成功。
2.2.6 点穴治疗法:同上。医者双拇指点按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腕骨、后溪、少泽等穴,每穴点按半分钟。
2.3 疗效标准 治愈:症状消除或基本消除;显效:颈痛、上肢放射性疼痛或头晕等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改善,牵拉压头试验阴性;感觉、运动、腱反射基本正常;好转:颈部活动好转,牵拉压头试验阳性;疼痛头晕等减轻,上、下肢感觉、运动及腱反射情况有所改进;无效:症状特征无变化。
2.4 治疗结果 本组颈椎病患者均以接受本法治
疗2个疗程为观察时限,每个疗程10次,即连续治疗20次后评定疗效。治愈52例,显效60例;好转40例,无效8例;有效率达95%。神经根型颈椎病45例,治愈17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椎动脉颈椎病26例,治愈10例,显效5例,好转11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8例,显效5例,好转3例;脊髓型颈椎病6例,好转2例,无效4例;混合型75例,治愈22例,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2例。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多由于颈椎间盘突出、钩椎关节紊乱或关节增生刺激压迫神经根而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如何有效的解除机械压迫,消除炎症刺激和免疫反应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的关键问题。我院自 2012年1月~2013年7月,对3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经皮直流电刺激、牵引、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并设对照组比较,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2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32例,男17 例,女15例,平均年龄(43.27±9.78)岁,平均病程(1.78±0.56)年;对照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0.17±10.69)岁,平均病程(2.17±0.63)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疗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为基准进行疗效判断[1]。①颈痛放射到上肢,颈后伸的时候疼痛加重,受到压迫的神经在皮肤节段的分布区域感觉明显减弱,腱反射不正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部活动受到限制。②上肢牵拉试验,压头试验结果呈现(+)。③颈椎X线显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显著增生,椎间隙狭窄,劲椎间隙孔径变小。行CT检查示:劲椎椎体后神经根管狭窄伴有赘生物。
1.3 纳入标准 ①符合本课题诊断标准;②年龄在(25~65)岁;③愿意接受治疗及调查。
1.4 排除标准 ①颈椎病的其它分型或颈部其它疾病如落枕、肩周炎、肌纤维组织炎引起的疼痛麻木。②颈椎有骨折、结核、肿瘤、畸形、感染等。③合并有心脑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孕产妇、精神疾病患者。④不符合纳入标准,未按规定进行治疗或检查者。
1.5统计学处理 资料分析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统计分析采用列联表的χ2检验。
1.6方法
1.6.1治疗组 经皮直流电刺激、牵引、推拿联合心理干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操作前向患者讲解操作的目的、作用、方法及意义,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根据不同的心理反应,制定4个阶段的心理干预计划,第一阶段完成认知的过程,第二阶段调动患者积极情绪,第三阶段通过调整患者的心理应对、心理防御等中介机制达到缓解心理应激的作用,第四阶段个别心理咨询。并按照此计划实施,消除患者紧张等不良情绪。
经皮直流电刺激联合牵引治疗:患者取仰卧位,两电极片贴于颈椎的夹脊穴,或者将另外一个贴片贴在患肢外关穴处,连接韩式HANS-100A疼痛治疗仪,选用2 Hz的电波维持30min的电刺激,2次/d,根据患者颈项或者是上肢肌肉的耐受程度设置电流刺激的强度,同时进行牵引,牵引负重约为6 Kg,持续30 min,1次/d,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询问患者的反应,以便于及时作出处理。
五步手法推拿:协助患者取坐位,用手扶住患者头部,用拇指从枕后风府穴沿督脉点按至大椎风池穴,再从天柱穴,沿膀胱经、胆经足少阳经从上到下按3~5次;其次是拇指揉法在遵循揉捏颈部肌肉线条,同时仔细询问患者的感觉,如酸痛或疼痛的情况下,应提供特殊重度点揉;沿线第一垂直推推法手指的3~5次,横向推力,推进过程中的中等强度,患者感觉脖子有明显的酸胀感;其次是用板法,托住患者枕颌提升颈椎,慢慢转动头部,颈部相应前屈,当旋转肌张力紧张时加速旋转约10°,并能听到颈弹性声音;最后进行颈部、肩部及上肢肌肉的拿捏处理,抖动前臂和手指,1次/d。治疗结束后嘱患者休息10 min,观察有无不良反应。10 d为1疗程。
1.6.2对照组 采用针刺颈部夹脊穴及患侧上肢的肩穴、曲池、外关、合谷穴。于夹脊穴与上肢穴之间选取一对穴位,连接G6805-1型电针仪的导线接头,选择连续波,调节电流强度致患者颈项或上肢肌肉有轻度跳动感为止,连续刺激30 min后拔针,针刺结束后同样配合颈椎牵引和手法推拿,方法与疗程同治疗组。
1.7疗效评定标准[1] ①治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消失,肢体功能恢复正常;②显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基本消失,颈椎活动轻度受限制;③有效:主要临床症状,阳性体征明显好转,颈椎活动稍受限制;④无效:主要临床症状以及体征未改善。
2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1。
3讨论
祖国医学认为,颈椎病属中医"痹证"范围,病因和发病机制常由于劳神劳力所致,劳则伤及气血,荣卫失调,筋脉失养,久则湿邪风寒入侵人体,使脉络瘀滞,脉络拘结,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所致。经皮直流电通过对机体的神经、肌肉和穴位的刺激,有规律的收缩肌肉组织,产生与电针相似的效应,已经证实有镇痛的作用,并具有无创伤、痛苦、操作简单,患者愿意接受的优点;牵引疗法能缓解肌肉痉挛,颈椎椎间隙和间孔孔径增大,受到压迫的神经根不压力下降,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局部水肿、炎症的吸收和消散,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揉、按、推、拿、板法这五种手法的协同应用,可进一步缓解肌痉挛,松解组织粘连,纠正小关节紊乱,有立竿见影之效;临床通常注重消除患者的躯体症状,而对伴发的心理障碍较少关注,也较少注意到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对疗效的影响[2]。尹晓涛等研究表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会导致患者心理变化和异常,对患者其他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负面影响,即心理因素和身体不适会相互影响,身体不适会使抑郁症恶化,不良情绪会使身体不适症 状[3]。我们在以上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心理干预,把心理干预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以良好的护患关系为桥梁,与患者勤沟通交流,通过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等措施,来影响患者的心理状态,使其消除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密切配合治疗与护理,增强治疗疾病的信心。心理干预的介入,在减轻患者精神痛苦的同时减轻其躯体痛苦,可使治疗效果得以提高和强化。因此,经皮直流电刺激、牵引、推拿联合心理干预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有比较显著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临床资料
2005年8月~2008年3月收治颈椎病患者1000例,经临床观察与治疗,总有效率99%,其中男600例,女400例,年龄18~85岁。18~30岁140例,30~50岁360例,50岁以上500例。轻型脊髓颈椎病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6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300例,混合型颈椎病290例。
临床表现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表现:颈僵不适、颈部活动受限、手臂有针刺样麻感及触电感,头、枕、颈、肩、臂有酸疼感,这型患者约60%左右。
脊髓型颈椎病表现:下肢无力、酸胀、抬腿困难、步态笨拙、上肢、下肢均感麻木。症状多从下肢开始,严重者出现大小便失禁、偏瘫等,占10%~15%。
椎动脉型颈椎病表现:发作时眩晕,可伴有恶心、呕吐、耳鸣、突发性摔倒等,占10%~15%。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表现:枕颈痛、头晕、恶心、心慌、胸闷、手麻、怕凉、视物模糊、失眠等,约占10%左右。同时合并2种或2种以上颈椎病表现为混合型颈椎病。
发病特点
长期从事低头或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工作如:会计、作家、秘书、司机、炊事员、外科医生、计算机操作员、教师等。生活习惯与爱好:卧床看书、看电视、睡高枕、大幅度颈部旋转活动、外伤、受寒等。
注意事项
行三维正脊牵引治疗后即可下床活动,当日不要做颈部按摩以免局部牵拉刺激加重水肿及疼痛。如有轻微不适属正常反应,休息6小时后即可缓解,如症状严重可静滴液体内加地塞米松。
三维正脊牵引治疗
原理:三维正脊治疗利用独特的慢牵引装置和快慢联动系统,将西医的牵引治疗方法与中医的推拿方法有机结合,通过牵引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减轻其对神经根的压迫、减轻椎间盘的压力,从而缓解或消除症状。
治疗方法:①治疗:患者仰卧于牵引床上,将总治疗时间、牵引时间、牵引力、松弛时间、松弛力等数据输入微机,对于需要在慢牵过程中加快慢联动的患者,可同时输入快慢联动距离。患者在牵引状态下可缓慢地、尽可能大角度旋转头部。②治疗参数:一般设置治疗时间10分钟,牵引时间设置3分钟,松弛时间1分钟,松弛力应<牵引力的50%,快慢联动最佳设置距离22mm。牵引力的控制应根据患者身高、体重、病情、耐受力等控制。一般情况下牵引力设定按每5kg体重施加1kg进行计算。牵引力的参数一般控制在8~25kg,年老体弱者控制在8~16kg,对于脊髓型颈椎病不加快慢联动。③治疗时间:1次三维正脊治疗时间10分钟,每隔1天治疗1次,3~5次1疗程。如症状较重,患者治疗后无不适可延长5~10次1疗程。一般轻型颈椎病患者3~5次1疗程后即可见到明显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