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执教:
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其本身的特点符合信息技术课“操作与知识并重”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应用软件教学,能与信息技术学科很好的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本教学设计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链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诱发、驱动学习者的观察、思考、探索,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你画我猜》是青少年编程猫课程第8课的教学,是继外观、重复执行、坐标、广播之后的教学内容,是重复执行、动作等积木的延伸,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编程猫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
2.学生情况
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看卡通片,好奇心强;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操作,具备一定的图形化编程技能。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些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并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大胆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掌握画板用途,绘制图形、旋转及改变中心位置;
2、学会用循环、如果、抬笔、落笔等知识技能结合画笔积木创作作品;
3、通过互动交流、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爱国爱党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画笔”工具的使用;
2、“移动到鼠标”模块的使用;
3、循环结构在编程猫软件中的使用。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对程序的控制
教学准备
任务的半成品源文件、毛笔、墨、操作素材、任务单等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板 书
第8课你画我猜
一、抬笔、落笔:
二、课堂实践,程序实现:
侦测
移动到鼠标
重复执行……
作业布置
1、完成自己程序设计,调试程序;
2、保存文件并上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启动程序软件
动手操作
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新课导入
1、复习回顾;
2、演示毛笔字“强”,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3、看自己能不能编写这样一个程序;
观看理解
书法导入激发兴趣
任务一
绘制画笔,学会制作素材并使用
动手操作
明确任务
分析任务
知识点:绘制画笔
1、工具的选择;
2、图形的大小、旋转、复制与粘贴;
3、角色中心点位置的调整;
知识点:画笔绘画
落笔:当某个条件执行时,就像将笔放到纸上画画一样,可以在舞台上画画,这个积木是全部画笔积木的基本积木,如果没有这个积木,是画不出来痕迹的。
抬笔:当某个条件执行的时候,画笔不再出痕迹,就跟把画笔抬起来一样,停止作画。
设置画笔粗细:设置画笔粗细,这个值可以调整的,用来设置你的画笔粗细。
设置画笔颜色:绘画笔设置一种颜色,点击色块可以取色。
思考分析
动手操作
由任务出发,培养编程思路
拓展任务
利用半成品,按要求完成程序的设计及画图写字任务
思考分析
动手操作交流协作
拓展创作挑战自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展示
选取作品演示
1、注重展示作品时的针对性,解决出现的问题;
2、表扬多数,激励全部。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形成课堂的诊断及激励作用
总 结
拓展活动
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同学们观看的视频中,有哪些场景或画面与我们今天学习的画笔功能相似?请用笔记录下来?
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生活,乐天奉献,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课后作业
查看实例或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创作一些更有趣的作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事件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1.黄色、白色乒乓球若干,摸球袋子若干;摸球情况记录单。
2.每人准备1个硬币、8个红圆片、8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古代欧洲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大臣冒犯了国王,国王很生气,决定将大臣处死。但是他又不能马上把这位大臣处死,为什么呢?因为按照这个国家当时的法律,这位大臣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片,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这位大臣来摸。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则“死”。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呢?
生1:可能会摸到“生”,也可能会摸到“死”。
生2:两种可能都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大臣究竟是生还是死。同学们,其实这个故事里面就蕴藏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板书:可能性)。这个大臣的命运到底如何呢?学完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了。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在抛硬币中——感知“可能性”
1.师抛硬币。
教师示范抛硬币,让学生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揭示课题——抛硬币。
2.生抛硬币。
(1)出示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抛一人猜,每人轮流抛5次,在抛硬币前先让同桌猜一猜然后再抛。
(2)学生同桌抛硬币。
(3)全班交流:你在游戏中猜对了吗?想一想为什么有时猜对?有时猜错呢?
(4)师小结并板书。
(5)说一说:用“可能”这个词语说一说刚才抛硬币的情况。
活动二:在摸球中——体验“可能性”
1.体验“一定”和“不可能”。
(1)体验“一定”。
①师把6个白球装到空袋子,请同学猜一猜,如果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②把这个球放回去,再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呢?
③学生验证继续往下摸,会摸到什么球?
④为什么一定是白球呢?
⑤板书:一定
(2)体验“不可能”。
①老师把6个黄球装到另一个空袋子,猜一猜,如果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②从这个袋子里面可能摸出白色的球吗?为什么?
③板书:不可能
④除了不可能摸出白球,还有什么不可能?
2.体验“可能”。
(1)小组活动。
老师往这个袋子里装3个白色的球和3个黄色的球,如果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呢?
学生体验摸球。
先出示比赛规则:①四人一小组,轮流摸球,每人摸2次后,第二个同学接着摸。②组长记录摸球结果。(是什么颜色就在什么颜色那里打“√”)③观察记录表,小组每个成员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按规则摸球,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交流。
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3)小结。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的摸球活动。
活动三:在摆圆片中——运用“可能性”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色、白色两种圆片。
1.怎样摆一定能摸到红圆片?
2.怎样摆不可能摸到红圆片?
3.怎样摆可能摸到白圆片?也可能摸到红圆片?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最后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话提升
1.连一连。
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课件展示结果。
2.选一选。
请选择“可能”、“一定”、“不可能”来填一填。
(1)太阳( )从东边升起。(2)公鸡( )下蛋。(3)老师( )是女老师。(4)爸爸( )比我大。(5)明天( )会下雨。
3.说一说。
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哪些一定事情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4.揭示故事结尾,渗透思想教育。
刚才故事中那个大臣的命运到底怎样呢?如果是一生一死让他摸,结果可能是生也可能是死。可是,狠毒的国王偏偏想让这个大臣死,于是派人悄悄地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换成“死”字。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下大臣是生还是死呢?
生:这个大臣不管摸到哪张纸片都是“死”字,所以这位大臣一定得死。
有个好心人悄悄地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大臣,这个大臣想了一夜,终于想了一个好办法。
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大臣选择生死时,这个大臣拿起盒中的一张纸片,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子里。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张纸,大法官只好命人看盒中的另一张纸,只见另一张纸上写着“死”字。大法官便说:“大臣吞下的一定是‘生’字,他不该死。”于是便把大臣给放了。这个大臣用他的智慧把不可能活下来变成了一定可以活下来,从而赢得了生命。
2.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具学具:课件、学生每人准备5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张方格纸.
教学设计:
一、谈话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用多个小正方体可以搭出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用3-5个小正方体任意搭出的立体图形),你们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是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吗?
生汇报.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呢?
生:先数看得见的小正方体,再数看不见的小正方体.
师:搭积木是同学们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边游戏一边深入地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搭积木比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创设“比赛”情景一: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无遮挡),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左面、上面看,又是什么形状?
(3)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上的项目一.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这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从上面看或从左面看都没有被遮挡的小正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 创设“比赛”情景二: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有遮挡),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上的项目二.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5)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6)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 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正面、上面、左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学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3. 创设“比赛”情境三:利用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搭出立体图形.
师:(屏幕出示课本上比赛二的情境)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立体图形搭出来?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搭好的立体图形,说说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做法和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开始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搭出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 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5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8个小正方体.
4. 创设“比赛”情境四:给定小正方体的数量和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看谁搭的立体图形多.
(1)小组合作操作.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回顾反思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不能确定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根据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我们还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梯度练习
4. 同学间的交流:
(1)一名学生用五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另一名学生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想一想,再对照实物看看自己画的对不对.
(2)一名学生根据自己所摆的立体图形,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而另一名学生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利用小正方体把它摆出来,然后进行验证.
(3)再换成六个小正方体试一试.
(4)两名同学交换着进行,看谁做得好.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观察物体,为什么老师叫你们听盲人摸象的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观察物体不要像盲人摸象一样,以偏概全,要全面地观察物体.
师: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三个方向观察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两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板书设计:
搭积木比赛
1. 从不同方向观察(无遮挡)
2. 从不同方向观察(有遮挡)
3. 确定数量范围
4. 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只有对事物有多方面的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属性,抓住事物本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理解了比的意义,掌握了比的读写法,知道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分析: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原有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灵活、有序地思考,进行合情推理,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依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前后项是分数或小数的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
3.复习分数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
二、引入课题
通过复习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我们知道了关于比的很多知识,但只知道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今天还要继续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三、新课教学
1.猜测、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相当密切。那么,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是怎样的?
(1)分小组讨论,你们是怎么猜的,请一名同学把文字叙述记录下来,其余同学想办法举例证明这一猜测是正确的。
(2)请每个组的代表上台汇报,先说是如何猜的,再说是如何验证的。
(3)请一名同学举例板演所在小组验证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师将学生猜测、验证后得到的“比的基本性质”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用处吗?那么,比的基本性质又有哪些用处呢?
2.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教学例1
“神州”五号搭建了两面联合国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前面展示过),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同学们,你们对例题中谈到了“神州”五号了解多少?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举三个比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哪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引出前、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的结论。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样的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那么,如何求出例题中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5∶10=(15÷5)∶(10÷5)=3∶2
为什么要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5?根据是什么?结果有无最简?
学生独立把180∶120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教师巡视、点拨,选择几名同学板演。
(2)教学例2
请同桌讨论,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是分数或小数时,如何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教师举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化简。
师生总结如何把前项或后项是分数或小数的比化简。(板书:先化整再化简)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46页“做一做”
2.下面各题的化简做得对吗?为什么?
3∶0.6 =(3×10)∶(0.6×10)= 30∶6
∶3=( ×4)∶(3×4)= 8∶12
3.游戏接龙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比,看哪一组写得最快,写出的比形式最多样,最带有技巧性。
3∶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