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学设计笔记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执教:
指导思想
理论依据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强调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伦理。其本身的特点符合信息技术课“操作与知识并重”的特点,尤其适用于应用软件教学,能与信息技术学科很好的融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在使用中要坚持科学、适度、适当的原则。本教学设计采用“情境教学”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链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诱发、驱动学习者的观察、思考、探索,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
《你画我猜》是青少年编程猫课程第8课的教学,是继外观、重复执行、坐标、广播之后的教学内容,是重复执行、动作等积木的延伸,有很强的实用性,是编程猫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基础内容之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极其重要。
2.学生情况
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喜欢看卡通片,好奇心强;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基本操作,具备一定的图形化编程技能。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些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并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不断大胆尝试,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1、掌握画板用途,绘制图形、旋转及改变中心位置;
2、学会用循环、如果、抬笔、落笔等知识技能结合画笔积木创作作品;
3、通过互动交流、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努力学习、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爱国爱党的情怀。
教学重点
1、“画笔”工具的使用;
2、“移动到鼠标”模块的使用;
3、循环结构在编程猫软件中的使用。
教学难点
理解循环对程序的控制
教学准备
任务的半成品源文件、毛笔、墨、操作素材、任务单等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法、创设情境教学法、演示法
板 书
第8课你画我猜
一、抬笔、落笔:
二、课堂实践,程序实现:
侦测
移动到鼠标
重复执行……
作业布置
1、完成自己程序设计,调试程序;
2、保存文件并上交。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
启动程序软件
动手操作
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新课导入
1、复习回顾;
2、演示毛笔字“强”,设置问题导入新课;
3、看自己能不能编写这样一个程序;
观看理解
书法导入激发兴趣
任务一
绘制画笔,学会制作素材并使用
动手操作
明确任务
分析任务
知识点:绘制画笔
1、工具的选择;
2、图形的大小、旋转、复制与粘贴;
3、角色中心点位置的调整;
知识点:画笔绘画
落笔:当某个条件执行时,就像将笔放到纸上画画一样,可以在舞台上画画,这个积木是全部画笔积木的基本积木,如果没有这个积木,是画不出来痕迹的。
抬笔:当某个条件执行的时候,画笔不再出痕迹,就跟把画笔抬起来一样,停止作画。
设置画笔粗细:设置画笔粗细,这个值可以调整的,用来设置你的画笔粗细。
设置画笔颜色:绘画笔设置一种颜色,点击色块可以取色。
思考分析
动手操作
由任务出发,培养编程思路
拓展任务
利用半成品,按要求完成程序的设计及画图写字任务
思考分析
动手操作交流协作
拓展创作挑战自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课堂展示
选取作品演示
1、注重展示作品时的针对性,解决出现的问题;
2、表扬多数,激励全部。
总结经验
发现问题
形成课堂的诊断及激励作用
总 结
拓展活动
播放视频,并提出问题:
同学们观看的视频中,有哪些场景或画面与我们今天学习的画笔功能相似?请用笔记录下来?
观看视频
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热爱生活,乐天奉献,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课后作业
查看实例或上网查找资料,自主创作一些更有趣的作品。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事件的判断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学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操作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教学重点:能根据不同的事件运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进行描述。
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结果得出合理的结论。
教学准备:
1.黄色、白色乒乓球若干,摸球袋子若干;摸球情况记录单。
2.每人准备1个硬币、8个红圆片、8个白圆片。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老师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在古代欧洲的一个国家,有一个大臣冒犯了国王,国王很生气,决定将大臣处死。但是他又不能马上把这位大臣处死,为什么呢?因为按照这个国家当时的法律,这位大臣在临刑前还有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由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盒子里有两张纸片,一张写着“生”,一张写着“死”,让这位大臣来摸。如果摸到“生”则“生”,如果摸到“死”则“死”。同学们,你们认为这个大臣会摸到什么呢?
生1:可能会摸到“生”,也可能会摸到“死”。
生2:两种可能都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知道这个大臣究竟是生还是死。同学们,其实这个故事里面就蕴藏着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数学知识(板书:可能性)。这个大臣的命运到底如何呢?学完这节课你们就会知道了。
二、讲授新课。
活动一:在抛硬币中——感知“可能性”
1.师抛硬币。
教师示范抛硬币,让学生猜是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激起学生的兴趣,同时揭示课题——抛硬币。
2.生抛硬币。
(1)出示游戏规则:同桌两人一组,一人抛一人猜,每人轮流抛5次,在抛硬币前先让同桌猜一猜然后再抛。
(2)学生同桌抛硬币。
(3)全班交流:你在游戏中猜对了吗?想一想为什么有时猜对?有时猜错呢?
(4)师小结并板书。
(5)说一说:用“可能”这个词语说一说刚才抛硬币的情况。
活动二:在摸球中——体验“可能性”
1.体验“一定”和“不可能”。
(1)体验“一定”。
①师把6个白球装到空袋子,请同学猜一猜,如果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②把这个球放回去,再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颜色的球呢?
③学生验证继续往下摸,会摸到什么球?
④为什么一定是白球呢?
⑤板书:一定
(2)体验“不可能”。
①老师把6个黄球装到另一个空袋子,猜一猜,如果从这个袋子里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
②从这个袋子里面可能摸出白色的球吗?为什么?
③板书:不可能
④除了不可能摸出白球,还有什么不可能?
2.体验“可能”。
(1)小组活动。
老师往这个袋子里装3个白色的球和3个黄色的球,如果任意摸一个,会是什么球呢?
学生体验摸球。
先出示比赛规则:①四人一小组,轮流摸球,每人摸2次后,第二个同学接着摸。②组长记录摸球结果。(是什么颜色就在什么颜色那里打“√”)③观察记录表,小组每个成员互相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按规则摸球,填写表格。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汇报交流。
师:从各组汇报的摸球情况,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可能摸到白球,也可能摸到黄球。
(3)小结。
用“可能”、“一定”、“不可能”这三个词语来说一说刚才的摸球活动。
活动三:在摆圆片中——运用“可能性”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色、白色两种圆片。
1.怎样摆一定能摸到红圆片?
2.怎样摆不可能摸到红圆片?
3.怎样摆可能摸到白圆片?也可能摸到红圆片?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行间巡视,最后指名汇报。
三、巩固练习,话提升
1.连一连。
数学书第93页连一连。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反馈,课件展示结果。
2.选一选。
请选择“可能”、“一定”、“不可能”来填一填。
(1)太阳( )从东边升起。(2)公鸡( )下蛋。(3)老师( )是女老师。(4)爸爸( )比我大。(5)明天( )会下雨。
3.说一说。
说一说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哪些一定事情会发生?哪些事情不可能发生?
4.揭示故事结尾,渗透思想教育。
刚才故事中那个大臣的命运到底怎样呢?如果是一生一死让他摸,结果可能是生也可能是死。可是,狠毒的国王偏偏想让这个大臣死,于是派人悄悄地把盒中的“生”字拿掉,换成“死”字。同学们,你们想想,这下大臣是生还是死呢?
生:这个大臣不管摸到哪张纸片都是“死”字,所以这位大臣一定得死。
有个好心人悄悄地把这个秘密告诉了大臣,这个大臣想了一夜,终于想了一个好办法。
临刑前,当大法官把盒子拿来要大臣选择生死时,这个大臣拿起盒中的一张纸片,看也不看,猛地吞进肚子里。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因为不知道他究竟拿了哪张纸,大法官只好命人看盒中的另一张纸,只见另一张纸上写着“死”字。大法官便说:“大臣吞下的一定是‘生’字,他不该死。”于是便把大臣给放了。这个大臣用他的智慧把不可能活下来变成了一定可以活下来,从而赢得了生命。
2. 能根据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进一步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学重点: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向(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5个及5个以上小正方体的组合)的形状,并画出草图.
教学难点:体会从三个方向观察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能根据给定的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教具学具:课件、学生每人准备5个棱长为5厘米的小正方体、一张方格纸.
教学设计:
一、谈话感知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用多个小正方体可以搭出各种不同的立体图形,现在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个立体图形(课件展示用3-5个小正方体任意搭出的立体图形),你们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是由几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搭成的吗?
生汇报.
师:你们是用什么方法数的呢?
生:先数看得见的小正方体,再数看不见的小正方体.
师:搭积木是同学们小时候最喜欢玩的游戏,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边游戏一边深入地观察物体. (板书课题:搭积木比赛)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 创设“比赛”情景一: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无遮挡),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1)观察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2)想一想,从正面看是什么形状?从左面、上面看,又是什么形状?
(3)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
(4)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上的项目一.
(5)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6)师:这个立体图形从正面看、从上面看或从左面看都没有被遮挡的小正方体,所以就比较直观,容易观察和想象其不同方向的形状.
2. 创设“比赛”情景二:根据搭出的立体图形(有遮挡),画出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
(1)变换成以下的形状,从不同方向再观察,想象它的形状,并画出来.
(2)画一画(学生单独画出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形状).
(3)同组同学交流对比,讨论修改后完成比赛记录纸上的项目二.
(4)各组代表上台投影展示本组比赛作品.
(5)师:从三个不同方向观察,为什么只看到3个正方形或4个正方形?你想过为什么吗?这个物体不是由5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吗?应该看到5个才对呀,还有一个到哪去了呢?
生:(很容易地指出来)被遮挡住了.
(6)师:虽然看不见,但它仍然是组成这个立体图形的一部分. 请分别指出从三个不同方向看(正面、上面、左面),看不见的是哪一个?(让学生上台指出是哪一个)
3. 创设“比赛”情境三:利用从不同方向看到的形状,搭出立体图形.
师:(屏幕出示课本上比赛二的情境)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立体图形搭出来?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几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几个小正方体?
小组活动.
师: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搭好的立体图形,说说自己在操作过程中的做法和想法.
引导学生说出:先根据从正面看到的图形开始搭出符合正面的立体图形,再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图形搭出符合要求的立体图形. 搭这样的立体图形,最少需要5个小正方体,最多需要8个小正方体.
4. 创设“比赛”情境四:给定小正方体的数量和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看谁搭的立体图形多.
(1)小组合作操作.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三、回顾反思
师:请同学们回顾一下刚才的学习过程,与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学习收获.
教师小结:根据从一个方向看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也不能确定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根据从两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我们还无法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但能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平面图形的形状就可以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
四、梯度练习
4. 同学间的交流:
(1)一名学生用五个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立体图形,另一名学生分别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想一想,再对照实物看看自己画的对不对.
(2)一名学生根据自己所摆的立体图形,画出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而另一名学生根据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形状利用小正方体把它摆出来,然后进行验证.
(3)再换成六个小正方体试一试.
(4)两名同学交换着进行,看谁做得好.
五、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听过盲人摸象的故事吗?(多媒体课件播放故事)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观察物体,为什么老师叫你们听盲人摸象的故事呢?
引导学生体会到观察物体不要像盲人摸象一样,以偏概全,要全面地观察物体.
师:今天学习的观察物体,要从三个方向观察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从两个方向观察是不能确定立体图形的形状的,但可以确定搭成这个立体图形所需要的小正方体的数量范围.
板书设计:
搭积木比赛
1. 从不同方向观察(无遮挡)
2. 从不同方向观察(有遮挡)
3. 确定数量范围
4. 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关键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只有对事物有多方面的认识才能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属性,抓住事物本质.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理解了比的意义,掌握了比的读写法,知道了比的各部分名称以及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分析:
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分数基本性质的原有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灵活、有序地思考,进行合情推理,进而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活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感受和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例题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学难点:
依据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的前后项是分数或小数的比。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及求比值。
2.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的性质。
3.复习分数的性质和除法的性质。
二、引入课题
通过复习商不变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又知道比和除法、分数有着密切的联系,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的除数,比的前项也相当于分数的分子,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分母,我们知道了关于比的很多知识,但只知道这些,在实际生活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今天还要继续学习比的基本性质。(板书课题)
三、新课教学
1.猜测、验证比的基本性质
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相当密切。那么,在比中有没有类似的性质呢?如果有,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可能会是怎样的?
(1)分小组讨论,你们是怎么猜的,请一名同学把文字叙述记录下来,其余同学想办法举例证明这一猜测是正确的。
(2)请每个组的代表上台汇报,先说是如何猜的,再说是如何验证的。
(3)请一名同学举例板演所在小组验证比的基本性质的推导过程。
教师将学生猜测、验证后得到的“比的基本性质”写在黑板上。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商不变的性质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有哪些用处吗?那么,比的基本性质又有哪些用处呢?
2.应用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
(1)教学例1
“神州”五号搭建了两面联合国国旗,一面长15cm,宽10cm(前面展示过),另一面长180cm,宽120cm。这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分别是多少?
同学们,你们对例题中谈到了“神州”五号了解多少?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最简单的整数比?
教师举三个比的例子,引导学生观察哪个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引出前、后项是互质数的比叫做最简单的整数比的结论。
同学们已经了解了什么样的比是最简单的整数比,那么,如何求出例题中两面联合国国旗长和宽的最简单的整数比呢?
15∶10=(15÷5)∶(10÷5)=3∶2
为什么要把比的前后项同时除以5?根据是什么?结果有无最简?
学生独立把180∶120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教师巡视、点拨,选择几名同学板演。
(2)教学例2
请同桌讨论,当比的前项和后项是分数或小数时,如何根据比的基本性质,把它们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教师举例,并引导学生进行化简。
师生总结如何把前项或后项是分数或小数的比化简。(板书:先化整再化简)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第46页“做一做”
2.下面各题的化简做得对吗?为什么?
3∶0.6 =(3×10)∶(0.6×10)= 30∶6
∶3=( ×4)∶(3×4)= 8∶12
3.游戏接龙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比,看哪一组写得最快,写出的比形式最多样,最带有技巧性。
3∶7=( )=( )=( )=( )=( )=( )=( )=( )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3-0213-02
教学目标:
1、通过故事的讲述比,发展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想象力。
2、巩固和运用已学过的乐器知识,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
3、通过对音乐的欣赏,加深理解《彼得与狼》这首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4、使学生懂得只要我们团结起来,勇敢机制的斗争,就能战胜凶恶的敌人。教学难点与重点:
听辨各种乐器的音色及所表现的音乐形象。
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方法:
1.直观法。
2.听、讲、演、想相结合。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好,欢迎你们来到音乐教室。
二、复习学过的乐器知识
1、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西洋乐器中的木管乐器,请同学们想一想,木管乐器中都包括那些乐器?
(长笛、短笛、单簧管、双簧管、大管)
教师用大屏出示木管乐器的图片。
师:他们都有哪些共同点?
(管状按键的吹奏乐器,长笛、短笛为金属制,单簧管、双簧管、大管为木制)
2、总结乐器的音色特点
师:在音色上都有哪些特点?
(长笛音色甜美,高音轻快活泼,人们把它比作乐队中的女高音;短笛、双簧管音色柔和、清悠的音色最适合表现田园风光的旋律;单簧管音色光辉华丽,表现力极为丰满,善于演奏流畅、快速的乐曲;大管是低音乐器,适合表现诙谐、滑稽,塑造丑角形象。)
三、教师小结引出新授课程
同学们说得很准确,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表现力。在管弦乐队中不同的乐器演奏不同的音乐主题来代表不同的人物,也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表现的。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用乐器表现性格特征的故事——《彼得与狼》。
1、理解交响童话的定义,简单介绍作者及其作品
文学上把植物、动物拟人化手法的故事叫什么形式?(童话)音乐上把用乐器表现人物的故事叫交响童话。
交响童话:就是通过管弦乐器演奏音乐来叙述的童话故事。《彼得与狼》是一部小型管弦乐队演奏的作品,它的作者是前苏联杰出的钢琴家、作曲家普罗柯菲耶夫。普罗柯菲耶夫对儿童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作品中,有不少是专为儿童写的,像交响童话《彼得与狼》、童话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舞剧音乐《灰姑娘》、歌曲《丑小鸭》都是享誉世界乐坛的。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写于1936年春天,是世界上第一部交响通话。故事里的每个人物都是用乐器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带着问题来欣赏一下这首音乐童话故事
2、教师放乐曲(用多媒体播放课件),并提出问题:
A.小鸟为什么要用长笛而不用大管哪?
B.猫为什么用单簧管而不用提琴?
C.鸭子走路用什么特点?
D.老爷爷讲话有什么特征?用什么乐曲表现老爷爷性格最好?
E.小彼得的性格有什么特点?听到这段音乐以后你的情绪怎样?
F.狼的本性是什么?为什么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表现?
G.听了用圆号的不和谐和弦你的感觉怎样?
H_这首交响童话给了你哪些启示?
欣赏完音乐童话故事后,请同学们回答,学生通过观看童话故事,(由于是音乐童话故事并且是动画的形式播放的)所以对乐曲也很感兴趣,从而积极踊跃的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
3、教师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填写他们的性格特点:
小鸟…
轻快、活泼
鸭子
摇摇摆摆
猫
机智
老爷爷
严肃、唠叨
彼得
勇敢、聪明
狼
阴险、凶恶
猎人
坚定
学生们做得非常好,最后教师小结:只要团结起来,勇敢机智的斗争,就能战胜敌人。少先队员应该不怕苦困难,敢于和坏人坏事作斗争。
四、讲演故事
1、听音乐讲故事
通过音乐欣赏和对动画的观看,教师再次播放音乐请学生边听音乐边讲述故事,使学生更深入的体会音乐童话的有趣之处。
【教学目标】
1.通过读帖,发现左耳旁的形态特点,把握笔法要领。
2.感受到书法的形态美、文化味,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3.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认真书写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掌握左耳旁的形态特点和笔法要领,感受汉字的形态美及浓郁的书法文化。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毛笔、墨水、习字纸。
【教学流程】
一、欣赏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校是全国书法特色学校,许多大哥哥、大姐姐留下了他们追寻书法的足迹。今天,老师带来了他们书写的2013年书法台历,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2.播放2013年书法台历课件。
3.看完这些书法台历,你们有什么要说的?
4.同学们,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也来学习写字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左耳旁的写法!(板书:左耳旁)
5.齐读课题。
二、观察比较,学习左耳旁
(一)读一读,了解笔法要领
大家仔细看看这幅图(出示图1),你有什么发现?
[预设1]
生:左耳旁是由竖和横撇弯钩组成的。
师:是的,右边的横撇弯钩也叫耳钩。
生:左耳旁的耳钩比较连贯、流畅,是一笔写成的。
师:这一笔写成的耳钩让你感受到怎样的美?
生:笔画的流畅美。
师:是的,耳钩就像是人的耳朵(出示图2),写的时候要注意圆转相连,写出流畅美。
[预设2]
生:我发现左耳旁的竖画像垂露竖,但它中间微微向左弯,没有垂露竖挺拔。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左耳旁中的竖画与一般的垂露竖不同。我们来看一看(出示图3、图4)。
师:你们看,垂露竖像笔直挺拔的竹子(出示图5、图6),那这带有弧度的竖画像什么时候的竹子?有什么特点?
生:劲风吹过的竹子,有弹性。
生:被弯曲的竹子,有韧性。
师:瞧(出示图7、图8),这带有弧度的竖就和被风吹弯的竹子一样,不仅有弹性,还有韧性。在颜体书法中,竖画写得带有弧度,会显得敦厚、有劲,外柔内刚。这就是“颜筋柳骨”中的“颜筋”,这种竖的写法也是颜体字的特征之一,叫外拓。
这就是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出示图9、图10),当竖画在字的左边或者右边时,常要外拓。外拓,会让字显得更加敦厚、刚健。
师:再看看这两种竖画(出示图11、图12),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收笔都是垂露收笔。
生:除了竖画中间的行笔有弧度,其他都一样。
师:是的,外拓的写法,除了在行笔过程中,笔锋略微向左斜,稍带弧度,要写得敦厚、有力,其他的和垂露竖的写法是一样的。我们来看看电脑老师是怎么写的(播放带有外拓的竖画书写动画)。
师:眼看千遍,不如手写一遍。来,伸出你的手指,和电脑老师一起书空。
[预设3]
生:左耳旁耳钩短小,并且在横中线以上。
师:是的,耳钩短小,可以给下面留白,这样笔画会显得疏密相间,虚实相生,写出的字更有和谐美。
[预设4]
生:耳钩的起笔是先重后轻,收笔要出尖。
师:是的,笔画的轻重要有变化,给人以变化美。
2.同学们用明亮的眼睛,从笔画的形态和位置的角度进行读帖,基本掌握了左耳旁的形态特点,它具有这样的特点,我们来读一读:
耳钩短小,圆转相连;
竖画外拓,垂露收笔。
(二)写一写,掌握笔法要领
1.下面,老师就按照这样的笔法要领写一写。
2.王羲之强调:意在笔先,字居心后。就是说,书写时,要做到胸有成竹。我们再和电脑老师一起书空一遍。
3.请同学们把左耳旁在练习纸上临写三遍。注意正确的写字姿势:头正、身直、臂开、足安。
(三)评一评,强化笔法要领
1.我们来看看这位同学练写的左耳旁。夸夸他成功的地方,也可以给他提些建议。
2.欣赏了同学的作品,听了大家的评价,请同桌之间互相评一评。评完后,请大家在练习纸上再写两个左耳旁。
3.教师用红笔圈出优秀作品,并贴到黑板上展示。
三、学写带有左耳旁的字
(一)了解左耳旁字的结构特点
同学们的左耳旁写得漂亮多了。有三位小朋友学会了左耳旁的写法,写了汉字“陆”(出示图13、图14、图15),我们来看看,谁写得最漂亮。
[预设1]
生:第三个字最漂亮。因为第二个字的左边写得掉了下来。
师:左右结构汉字的特点是:左敛右展,左损右补,左让右争。其书写要领是:左小右大上齐平,左大右小下齐平。汉字“陆”左边笔画少而短,右边笔画多而长,书写时,左右两部分的上部应大致齐平。
[预设2]
生:第一个字也不好看。因为它的左边写得太宽了,“陆”的右边被挤得笔画都不舒展了。
师:古人认为书写左右结构的汉字时,“右占者不妨独丰”,“让右者右伸左缩”。汉字“陆”左边的笔画少,右边的笔画多,因而要把右边写得舒展、丰满,左边写得收缩。也就是说,字中有了左耳旁时,其左右搭配时往往要注意什么?
生:左窄右宽。
师:这就像胖子和瘦子一起排队,胖子占的位置总要大些,瘦子要让一些位置给胖子,这样才和谐(出示图16)。左耳旁在汉字中,就像排队的瘦子,要写得窄些,把位置礼让给汉字的右边,使汉字的每个笔画都能各安其所。
(二)掌握汉字“陆”的书写要领
古人说: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意思是说,读帖越精细越好,临写时,越像越好。仔细读帖(图17),要写好这个“陆”,还要注意什么?
[预设1]
生:耳钩的横和后面的撇断开来了。
师:是的,同是左耳旁,在不同的汉字中,还会有不同的形态。此处的横和后面的撇断开,留下了空白,但它们笔意相连,使得整个笔画依然呈现一种流畅之美。
[预设2]
生:“陆”当中的横都取了斜势,距离均匀。前三横的起笔都在竖中线上,第四横长而粗。
师:是的,“陆”右边的横画比较多。你能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吗?
生:横画分布均匀,是为了汉字的对称美。
师:是的。“陆”右边上下两个土是上下对正的。下面的“土”要比上面的“土”略微舒展些,好像把上面的部件托着,这样字才显得稳重,也突出了笔画的变化美。中间“八”的收笔与上下横线之间的距离也要均匀(图17),这样才能写出对称美。
生:横画取斜势,整个字会显得有精神。
师:人的眉毛微微向上斜(出示图18),这样人才有精神。横画写得左低右高,就像人的眉毛一样取斜势,让字有精神。
同学们读帖非常仔细。带有左耳旁的字有这样的特点,我们一起读一读:
字中有了左耳旁,左窄右宽莫遗忘;
耳钩短小中线上,垂露收笔挺拔样。
(三)临写汉字“陆”
1.学习书法讲究心追手摹,也就是说心里感悟到了,还要能用手把它美美地写出来,追求心手双畅的境界。请大家在习字纸上临写两个“陆”字。
2.写好了,同桌互相评一评。先夸夸对方的优点,再给他提些建议,帮助他把字写得更好。
3.同学们写得很认真,评得很仔细。下面老师也来写一个“陆”字,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
4.有了同学的帮助,看了老师的范写,相信你一定能写得更好。每人在习字纸上再写几个“陆”字。
5.教师圈画优秀的字,并贴上黑板展示。
本章教学建议
1.注重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对概念意义的理解,教学中提供直观背景。2.创设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环境。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了解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函数的图象,自主地对反比例函数的主要性质作出直观描述。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关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教学时将实际问题置于已有知识背景中,用数学知识重新解释,让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考察实际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函数的图象,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反比例函数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本节课通过对具体情境的分析,概括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形式,明确反比例函数的概念.通过例题和列举的实例可以丰富对反比例函数的认识,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由于本节课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背景知识,创设丰富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关注问题中变量的相依关系及变化规律,并逐步加深理解.教学中要提供直观背景展现反比例函数的经验来源,在获得反比例函数概念之后,经验背景将成为概念的某种直观解释或实际意义,在活动中,教师应注意提供思考或研究问题的方向.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从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讨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似关系,加深对函数概念的理解。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二)能力训练要求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能根据已知条件确定反比例函数表达式。(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所讨论的函数的表达形式,形成反比例函数概念的具体形象,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体验数学活动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教学重点: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教学难点:领会反比例函数的意义,理解反比例函数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新课讲解;第三环节:课堂练习;第四环节:课时小结;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活动目的:给学生设置疑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过程:我们在前面学过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知道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为y=kx+b其中k,b为常数且k≠0,正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kx,其中k为不为零的常数,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只有这两种类型的表达式,如从A地到B地的路程为1200 km,某人开车要从A地到B地,汽车的速度v(km/h)和时间t(h)之间的关系式为vt=1200,则t= 中,t和v之间的关系式肯定不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关系式,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究竟是什么关系式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揭开的奥秘.
第二环节:新课讲解
活动目的:在探索具体问题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学概念,结合具体情境领会反比例函数作为一种数学模型。
活动过程:引入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反比例函数,它是函数中的一种,首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什么叫函数?
1.复习函数的定义: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若给定其中一个变量x的值,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能举出实例吗? (要求学生完成)例如,购买单价是0.4元的铅笔,总金额y(元)与铅笔数n(个)的关系是y=0.4n,这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又如,等腰三角形的顶角的度数y与底角的度数x的关系为y=180-2x,y是x的一次函数.等
2.经历抽象反比例函数概念的过程,并能类推归纳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复习了函数的定义以及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的表达式以后,再来看下面实际问题中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若是函数关系,那么是否为正比例或一次函数关系式。问题1:电流I,电阻R,电压U之间满足关系式U=IR,当U=220 V时。(1)你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吗?(2)利用写出的关系式完成下表:
当R越来越大时,I怎样变化?当R越来越小呢?(3)变量I是R的函数吗?为什么?请学生大家交流后回答。答案为(1)能用含有R的代数式表示I.由IR=220,得I= .(2)利用上面的关系式可知,从左到右依次填11,5.5,3.67,2.75,2.2.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当电阻R越来越大时,电流I越来越小;当R越来越小时,I越来越大。(3)变量I是R的函数.由IR=220得I= .当给定一个R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I值,因此I是R的函数。舞台灯光为什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的?请学生互相交流后回答。答案为:根据I= ,当R变大时,I变小,灯光较暗;当R变小时,I变大,灯光较亮.所以通过改变电阻R的大小来控制电流I的变化,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阳光灿烂的晴日变成浓云密布的阴天,或由黑夜变成白昼。问题2:投影片:(§ 5.1 A)京沪高速公路全长约为1262 km,汽车沿京沪高速公路从上海驶往北京,汽车行完全程所需的时间t(h)与行驶的平均速度v(km/h)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变量t是v的函数吗?为什么?经过刚才的例题讲解,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此题.如有困难再进行交流。答案:由路程等于速度乘以时间可知1262=vt,则有t= .当给定一个v的值时,相应地就确定了一个t值,根据函数的定义可知t是v的函数。从上面的两个例题得出关系式:I= 和t= .它们是函数吗?它们是正比例函数吗?是一次函数吗?能否根据两个例题归纳出这一类函数的表达式呢?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从y= 中可知x作为分母,所以x不能为零。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定义中非零常数K及变量x,y已经不在局限于只取正值而允许取任意非零数值。这里不宜使用“定义域”和“值域”等名词。
3.做一做。活动目的:前两个问题旨在强化函数和反比例函数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三个问题进一步明确:确定一个反比例函数关系的关键是求得K的值。活动内容:投影片(§ 5.1 B)(1)一个矩形的面积为20 cm2,相邻的两条边长分别为x cm和y cm,那么变量y是变量x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2)某村有耕地346.2公顷,人口数量n逐年发生变化,那么该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积m(公顷/人)是全村人口数n的函数吗?是反比例函数吗?为什么?(3)y是x的反比例函数,下表给出了x与y的一些值:
①写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②根据函数表达式完成上表。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学生加强了对概念的理解,并初步体会函数表达式与函数表格的相互转化。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活动目的:巩固反比例函数概念的理解
活动过程:学生自主完成练习1
第四环节:课时小结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
活动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反比例函数的定义,并归纳总结出反比例函数的表达式为y=yk (k为常数.k≠0),自变量x不能为零.还能根据定义和表达式判断某两个变最之间的关系是否是函数,是什么函数.
活动效果及注意事项:在获得反比例函数概念之后,经验背景将成为概念的某种直观解释或实际意义,通过举例,说理,讨论等活动,使学生体验如何用数学眼光来审视某些实际问题
第五环节:课后作业
1、已知y是x的反比例函数,当x=2时,y=6
(1)写出y与x的函数关系式:(2)求当x=4时,y的值。
1.学会本课生字,掌握“波浪滔天、自不量力……”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东吴获胜的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善用计谋,善借自然,善启智慧。
3.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自学、分析概括和知识运用的能力。
2.培养阅读能力以及有条理的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中华民族富有聪明智慧,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培养遇事多分析、勤动脑的好习惯。
(四)重点
了解赤壁之战的全过程,并从中归纳出赤壁之战双方胜负的根本原因;理清“火攻”一段的顺序,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五)难点
理清“火攻”全过程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古词激趣
1.课件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并呈现歌词。
师:听了歌曲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2.导入:《三国演义》对于我们在座的每个人来说,是比较熟悉的,书中给我们讲述了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三国故事,刻画了一个个极富个性的英雄人物。本节课,就让我们在快乐中走进大家喜爱的《三国》,共同笑谈其中的一个故事。
3.学生齐读课题。(引导学生读好课题)
通过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引导学生解题:“赤壁之战”是什么意思?(结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说完整:谁和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全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精读课文,把握重点
1.快速浏览全文,想想火攻的计策是谁提出来的,他为什么要提出用火攻的计策。勾画出有关的句子。(第三自然段黄盖对周瑜说话的句子)你从黄盖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认识黄盖是怎样一个人)你认为怎样读黄盖的话?(引导学生读出“胸有成竹、稳操胜券”的语气)
2.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文中从哪里到哪里是描写火攻的。(5至11自然段)
3.(课件出示)自学提示:细读5-11自然段,说说“火攻”这一仗具体是怎么做的,借助了什么条件。(出示: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A.学生按提示的问题自学,教师进行巡视;B.分成四人小组进行汇报交流;C.抽学生回答,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引导,并归纳板书:写信诈降、借风驶船、火烧曹营、乘胜追杀。D.这四个顺序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能不能调换呢?(引导学生弄清楚“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的写作方法)
(四)细读课文,品读感悟
1.“写信诈降”(第五自然段)(课件出示本段内容)
自由读,你知道了什么?
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他此时的心情怎样?(高兴、麻痹大意)
过渡:除了这封诈降信以外,还有哪一个条件是战役取得的胜利的保证?(东南风)
2.“借风驶船”(6、7、8自然段)
快速浏览课文6、7、8自然段,勾画出描写东南风的句子,并说说东南风与“火攻”有什么关系。
引导朗读,读出东南风的急,读出行船的快,读出曹操即将失败的危急。
(课件出示句子: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说明曹操此时的心情怎样?(高兴,完全相信,放松了警惕)
3.“火烧曹营”(9、10自然段)
过渡:黄盖是怎样火烧曹营的?请同学们自由读9、10自然段。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抽生回答)
师:熊熊的大火借助东南风,很快地烧燃了曹操的战船和营房,顿时,火光照得满天通红,哭声喊声混成一片,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读出那惊心动魄的火烧场面。齐读10自然段。
4.“乘胜追杀”(11自然段)
师:事情的结果怎样呢?指名读11自然段。
哪个词可以看出曹操败得很惨?(丢盔弃甲)
“丢盔弃甲”是什么意思?(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
(五)回归全文,总结提高
学了课文后,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二、过程与方法:
以识别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在游戏中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本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借助儿歌视频导入新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作用,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爱护人民币的好习惯。
③通过课上及时给学生以表扬和激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
难点:会进行人民币的等价兑换。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师:同学们,上课前我们来听一首儿歌,儿歌中提到一个单位,大家试着把它做找出来。除了它,还有哪些人民币的单位呢,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它们!(板书课题:认识人民币。)
听说猪猪文具店有“豪礼”相送,我们一起去瞧瞧!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1.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
师:请同学们看屏幕,这些钱是我们国家目前正在流通的小面值人民币,这些钱你们都认识吗?
师:请同学们从1号学具袋里拿出所有不同的小面值人民币,互相说一说,认一认。遇到不认识的可以问老师,也可以问周围的同学,然后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记住它们。
师:大家都认识这些人民币了吗?老师要让大家认一认。(师快速出示人民币。)
师:(出示一张破损的人民币)这张人民币怎么了?破损的人民币不美观,同学们要爱护人民币,因为爱护人民币也是爱国的一种表现。
师:这些人民币大家都认识了。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你对人民币的了解,把这些人民币有规律地分分类,老师请同桌之间合作摆一摆吧!
师:谁愿意到前面来摆一摆,并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摆?
第1组: 我们分成硬币和纸币。
第2组: 我们是按单位分的。把几元几元的放在一起,几角几角的放在一起,几分几分的放在一起。
第3组:把数字是1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2的放在一起,把数字是5的放在一起。
2.人民币的互换
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要用整钱来换零钱,老师这有1个2角,能换几个1角?
师:我拿1个5角能换几个1角?
师:1元呢?1元可以换几个1角,谁知道?(指名回答。)
师:大家同意吗?我们说1元=10角( 板书),试着说一说,大家齐说1元=10角。那反过来呢?几个1角可以换成1元?
师:我们知道了1元=10角,有谁知道1角可以换多少分呢?(学生思考后汇报)板书:1角=10分。
3.练习。
师:老师这有几道练习题,看同学们能不能把整钱换成零钱?
(1)1张1元能换()个2角。
师:大家同意吗?你是怎样想的?
(2)1张1元能换( )个5角。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3)1张5角能换( )张1角和 ( )张 2角。
师:先想好怎么换?再拿出你的2号学具袋,用里面的1角和2角把你的想法摆一摆,最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换的?
(师巡视,生活动。)
六、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我会填。
2.我会选。
3.我会分。
4.生活购物——买文具,学生说说自己买什么文具,怎么付钱,可以小组间互相说一说并展示。
七、梳理知识,解决质疑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吗?(生生互助)
3.你对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满意吗?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并参加刮一刮活动,巩固本课知识。
单元名称
个人生活(美丽的青春)
课程领域及课程目标
领域:数的运算
目标:
1. 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
2. 能用对比的方法描述物品数量的多少
3. 通过游戏、动手操作等方法比较和描述物品数量的多少
4. 感受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地点
温州特校
座位安排
环境支持
弧形
班级/人数
七D/4人
学情分析
姓名
障碍类型程度
常态能力习惯
目标起点分析(根据学科或领域指标描述)
特殊需要分析
相关支持分析
组别
备注
章陈鹏
智力二级
认知好愿参与
能数、认、读10以内的数
A
郑吉庆
智力二级
被动型注意差
能数、认、读10以内的数,能在教师提示下计算5以内的加法
A
胡程凯
智力二级
愿意参与教学活动
提示下能点数、认读,书写 10以内数,初步理解合成的含义
情绪
问题
言语
引导
B
金钲浩
智力一级
被动注意不集中
可以对简单指令进行反应,不理解合成的含义
认知
很差
配对
任务
C
二、教学研究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从围绕个人生活中常见的衣物展开教学,引导学生观察衣架和衣服的图片和食物让学生观察,通过连一连、挂一挂、陪陪来加深对多少概念的认识。
课时安排
第1课时(2课时)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将两组物品进行一一对应(连线、配对)
难点:能在两组物品中指认(说出)数量多(少)的物品
教学准备
PPT、衣架、衣服等
增强激励方式
奖励币
三、目标梳理
个别化教学目标
郑吉庆
章陈鹏
胡程凯
金钲浩
①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课堂
√
√
√
√
②能在教师辅助下进行物品的一一对应
√
√
√
√
③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
√
√
√
④能在两组物品中指出(说出)数量多(少)的物品
√
√
√
⑤通过连一连、挂一挂、配一配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
√
√
⑥感受生活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
√
四、教学过程
对应目标
教学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和支持
备注
①
一、视频导入
1、教师播放视频《好孩子真能干》,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师:天天在干什么?(引导学生回答:挂衣服)
师:挂衣服。天天真能干,你会挂衣服吗?谁愿意来试一试(两位学生试试挂衣服)
师:同学们发现了说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衣服挂完后,还剩一个衣架,衣架多了。)请你来说?
师:一个衣架挂一件衣服。什么多了。一家多,是吗?
2、教师小结:衣架多,衣服少。
3、引入课题:比多少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比多少。
观看视频说出衣架多和衣服少
多媒体视频支持,教师语言、动作支持
以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新课做准备
①②③
二、知识新授
师:刚才我们是怎么知道衣架多,衣服少的呢?(出示衣服和衣架的图片,教师示范点击衣架和衣服进行一一对应连线。)
师:我们在连线的时候,要注意一一对应,每一个衣架只能和意见衣服连起来。请学生自己连线操作并比较。引导说出:衣架比衣服多。
师:衣服整理好了,接下来我们把裤子也理一理吧。一件衣服配一条裤子,衣服和裤子那个多,哪个少?衣服比裤子多,裤子比衣服少。
挂一挂衣服,连一连练习纸
A生独立完成。B生教师语言指导。
C生助教老师支持与评价
实物操作,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帮助理解一一对应。
①②④
三、运用新授
师:你们的表现真棒!要奖励你们一人一朵花。什么多了?花比人多,人比花少。
师:你们想送花给你们的好朋友吗?那就试试吧,一个人一朵花,看看花和同学们哪个多,哪个少?
师:刚才你是怎么送花给你的好朋友的,谁愿意上来试一试。
学生插花、贴花
A生独立完成。B生教师语言指导。
C生助教老师帮助和图片支持
在相似的情景中做反复想、说,帮助学生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与少。
⑤⑥
四、教师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用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子啊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品的多少。
①②
五、教学板书
比多少
五、课堂观察
姓名
组别
新授环节
一一对应连线
插花、贴花
参与情况
备注
郑吉庆
A
章陈鹏
A
胡程凯
B
金钲浩
C
六、教学评量
个别化教学目标
郑吉庆
章陈鹏
胡程凯
金钲浩
①能在教师引导下参与课堂
②能在教师辅助下进行物品的一一对应
③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品数量的多少
④能在两组物品中指出(说出)数量多(少)的物品
2.能运用有关知识初步判断两个量是否成正比例。
3.渗透函数的初步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
教学难点
理解“相关联的量”和“相对应的数”等术语。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铺垫新知
1.已知体积和高度,怎样求底面积?
2.已知总价和数量,怎样求单价?
3.已知工作总量和工作时间,怎样求工作效率?
4.已知总产量和公顷数,怎样求公顷产量?
二、体验合作,自主探究
师:这是我们过去学过的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探知这些数量关系的特征。(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意义)
1.师:看到课题,你想学会些什么?
2.探究正比例的意义
①拿一个圆柱形的杯子,往里面倒水,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水的高度和体积的变化关系。
(课件出示例1)
②小组合作讨论:a.水的体积和高度有关系吗?b.水的体积是怎样随着高度变化的?c.相对应的体积和高的比值是多少?这个比值表示什么?
学生讨论后反馈:高度增加,体积也随着增加;高度减小,体积也随着减小。
小结:高度和体积是两种相关联的量,高度变化,体积也随着变化;体积和对应高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③内化过程,加深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出示图表:早晨7:10何佳同学走在上学的路上。
讨论下面的问题:①表中有哪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吗?②仔细观察: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③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分别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师引导学生理解以上问题,之后引出以下问题:观察以上两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吗?
生讨论后小结:①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②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且变化方向相同。③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总是一定的。
小结正比例的意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三、拓展延伸、巩固新知
1.议一议:人的身高和体重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你对自己这节课的表现满意吗?满意的人数和不满意的人数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一台碾米机碾米的情况如下表:
碾米机的碾米数量和工作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4.完成课本中的“做一做”。
四、总结质疑
2. 光阴似箭,转眼间,丰富多彩的小学六年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同学们也即将毕业。齐读课题。即将毕业之际,你最想说什么?
【设计意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听着教师动情的话语,回忆着美好的校园生活,学生的心中已经荡起了感情的涟漪,这时让他们适时袒露心声,更容易激起全班学生的感情波澜,为课文的学习定好感情基调。
二、 初读感知
1. 下面,我们去看看这篇课文的作者都说了些什么?看看课文的哪些内容能引起你的感情共鸣。
2. 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作者在文章中主要回忆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可以用课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这样的句子就是这部分内容的中心句。除了回忆六年的学习生活,作者还回忆了什么?(老师为学生的成长孜孜不倦地工作,奉献了青春和热情。
3. 现在,你知道怎样给文章分段了吗?抓住文章叙述的几个主要内容来分段,是理清文章层次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初读感知――读书反馈――把握内容――理清层次”这几个环节后,已经从整体上对课文内容有了认识。
三、 精读品味
1. 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你能发现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从始至终流露的情感吗?(板书:眷恋)理解“眷恋”。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眷恋之情,边读文章,边回忆我们的学习生活,寻找到我们和作者情感的共鸣点。
2. 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读着这些文字,你头脑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着重抓住第二句话还原最初走进校园的情景。现在回想起那样的情景,你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吗?带着这种感受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3. 六年的学习生活在作者看来就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知道“画卷”吗?这里为什么不说是一幅画呢?请同学们默读第3~5自然段,认真欣赏这幅画卷,回忆自己这六年来的学习生活,体会作者的哪些叙述给你印象深刻?
(1) 引导学生从上学、上操、上课、写字、课外活动(抓住省略号)几个方面回忆小学的生活。交流后齐读。
(2) 正因为六年的生活丰富多彩,所以――“六年过去了,我们在这里茁壮成长。我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懂得了怎样做人,更感受到了童年的欢乐和幸福。母校啊母校,这些都是您给予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怎么能忘记!”指名读,齐读。(板书:感谢母校)
(3) 六年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写了早操、上午上课、中午练字和每周两次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呢?当叙述的内容比较多时,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有重点地叙述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抓住“六年的学习生活多像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这一反映小学阶段生活的中心句,根据学生的交流、体验,引导学生调动生活体验,运用理解、感悟、朗读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对母校、对同学的眷恋之情,进而领悟表达方法。
4. “在我们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作者为什么要把老师比作“天使”?又为什么把老师比作“大树”和“海洋”?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5.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我们应该怎样回报老师呢?出示:“在这离别的时刻,敬爱的老师,我们要送给您一支歌,让您休息的时候听听我们的心声;我们要把火一样的诗句塞在您的枕下,让您在睡梦中也能感受到我们炽热的心跳。”同学们读着这样的句子,你一定也和作者一样心潮起伏。你准备送给老师一支什么样的歌?你又会把什么样的诗句塞在老师的枕下呢?请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