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篇1

近年来,高职教育发展很快,招生规模已占高等教育的50%左右。高职会计专业因其前期投入较低和总体效益较高而受到各高职院校的青睐,据不完全统计,1/2以上的高职院校都开设有会计专业。

由于会计专业本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已较成熟,所以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开设时采用本科的“压缩饼干”形式,没有根据高职会计就业的岗位层次来重新进行有效的整合。所以到学生就业的时候,这个矛盾就显示出来了,学生在理论上比不过本科学生,在技能上比不过中职的学生,就业难度自然较大。

近几年,高职会计专业一般将培养的人才定位在面向工商企业、商贸机构,培养具有必备的财务会计基础理论和扎实的专业技能,能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经济决策,能熟练地操作和应用会计电算化软件,能从事网上财会活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以上表述中,“必备”到底是多少?“扎实”又到底指何种程度?这两个问题非常关键,需要从市场的调查中寻找答案。

调查方式和调查表的设计

我们组织了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以及会计专业教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讨论,决定分成几个方面来进行调查:

对毕业生的回访和调查我们设计了一个比较详尽的调查表寄给已毕业的学生,并打电话给毕业生要求他们如实填写并寄回。同时我们选择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回访,主要是以从事的行业来划分,在每个行业都选择部分毕业生来进行回访。

对企业的调查对企业的调查我们分成两种方式,即主动走访和寄发调查表两种类型。主动走访也是按照行业和企业规模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来进行,事先要进行充分的准备。通过海量寄发调查表的方式,请企业里的财务人员填写调查表,并在寄去的信封里放好信封和邮票,便于企业寄回调查表。要求实习的学生带去调查表对所在实习单位进行调查,详细填写并寄回调查表。

走访兄弟院校调查会计专业办学现状走访兄弟院校调查会计专业办学现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每个学校的培养方案都有其客观必然性,都有可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我们计划走访省内或省外在会计办学上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高职学校,通过比较,将别人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利用。

走访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各种各样的企业服务,对企业里财务人员的专业要求比较了解,事务所的审计人员本身也是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所以用走访的方式比较合适。

会计专业培养方向调查的内容及分析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共收回调查表227份。收回的答卷涉及工业、商业、建筑业、运输业、金融业等行业,单位性质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民营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各种不同所有制性质的各类经济成分。

现将主要调查数据及分项统计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毕业生去向及工作的企业情况”的调查根据此次调查显示,占40%毕业生在工业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占30%毕业生在商品流通企业从事会计工作,占20%毕业生在其他企业或单位里从事会计工作,占10%毕业生在企业里从事其他与会计相近的工作。这说明毕业生毕业后大部分到工业企业和商品流通企业从事会计或与会计相近的工作。在所有企业中涉及外贸业务的占60%,这说明外贸业务在企业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企业资产规模在500万以下的占80%,企业资产规模在500~1000万的占13%,企业资产规模在1000万~3000万的占5%、企业资产规模在3000万以上的占2%。这说明毕业生大多在毕业后到中小企业就业。在所有企业里,会计人员数量达到3人以上的占80%左右。这说明在当前社会经济形势下,企业对会计人员的需求量还是非常巨大的。

“财会人员学历层次”的调查表1显示:67.8%的单位对财会人员要求专科文凭,13.7%的单位对财会人员要求本科文凭,16.7%的单位对财会人员要求中专文凭。这说明一般企业对财会人员学历要求以专科为主。专科层次的财会人员既有较扎实的财会技能,又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对企业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所以受到中小企业的欢迎。

“会计人员的岗位设置”的调查由2表可知:设置了主办会计和现金出纳岗位的企业最多,分别占了78.9%和76.2%,其次是税务会计,占73.1%。而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具体分工中往往实行兼职的形式,特别是税务会计与主办会计同人的形式非常普遍。可见在企业是非常需要那些具有复合知识结构的人才。

“专业知识的运用情况”的调查在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中,哪些专业知识是经常用到”的选择上,选“报表编制”有100%,选“会计凭证编制”有93%,选“账簿登记”有73%,选“各会计要素的核算”、“外币业务核算”、“租赁的核算”、“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差错更正”、“合并会计报表”均有40%左右。有70%以上的人认为成本会计的相关知识对会计工作非常重要或重要,有80%的人认为税务知识对于会计人员而言非常重要或比较重要。有67%的人财务管理知识应用的多或较多。在对会计电算化实行与否的调查中,有40%选择完全实行,有30%选择部分实行,有20%选择将来打算实行。在实行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中有60%选择运用用友软件。在珠算使用上,有47%的单位认为较少使用,有30%完全使用,可见珠算的使用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并没有完全抛弃。

“大中专毕业生哪些知识学习不够深入”的调查我们发现:认为税务岗位知识不够深入的占90%,其次是成本岗,占72%,再次是报表岗、电算会计岗和审计岗,占38%。显然,学校教学中的税务知识与实际工作的税务知识脱节较为严重。

“大专学生最应学习的课程”的调查在从10名毕业生收回的资料(表3)显示:选择“《企业纳税会计》是最应学习的课程”的人最多,有90%,其次是《税法》和《工业会计》两门课程,各占了80%。可见,税务方面的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应掌握的其他相关知识”的调查在对毕业生还应掌握哪些相关知识的选择中,80%的人认为应掌握企业管理,73%的人认为应掌握经济法律法规,67%的人认为就掌握社会交际能力,53%的人认为应掌握财经应用文写作,47%的人认为应掌握统计学,27%的人认为应掌握专业英语、国际贸易,20%的人认为应掌握市场营销。

调查的结论以及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的启示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一些结论并从结论中衍生出对我校会计专业教学的一些启示:

强劲的区域经济发展带动会计专业人员需求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持续健康发展的增长周期,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8%以上。浙江经济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近几年的每年经济增长率都在13%左右。绍兴市近五年来,年均增长达到15.7%。目前,浙江省的民营经济、个体经济发展相当迅猛,在整个浙江省的经济总量中占较大比重。这些民营企业、个私企业大多属于小企业,都迫切需要高职院校毕业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毕业生去向以民营企业、个体企业为主从会计专业几届毕业生的去向中可以很清晰地看出,绝大部分毕业生的去向是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所以会计教学要针对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的特点来进行,如把小企业会计制度选为重点教学内容,对企业会计制度则有所取舍。

企业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基本功扎实、上手快在调查中,很多企业反映,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往往都是理论功底比较扎实,而实践能力较弱,到了企业以后适应起来比较慢,不能马上顶岗作业。这是长期以来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问题,即对会计教育一味重视会计学科的体系和理论教育,而轻视会计的实习实训教育。虽然近年来高职会计教育试图走出这个圈子,想在高级技能型和应用型方面有所突破,但由于师资、实习实训设备、教材以及长期以来传统会计教育形成的惯性思维,往往想得较多,而真正实施并取得较好效果的较少。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在动手能力上就显得比较差一些。

企业要求毕业生能掌握一定的外贸业务知识胜任外贸会计工作从调查中可知60%以上的企业都涉及外贸业务,所以企业希望毕业生能在外贸业务这一块上能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能够胜任外贸会计这项工作。所以会计教学就要以外贸会计专业作为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来教学,把国际贸易专业作为一门比较重要的课程来教学。

企业需要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经过调查我们发现,企业主喜欢那些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人才,而并非单一的只具备会计技能知识的人才。事实上很多会计专业毕业生出去后并没有从事单一的会计工作,有的还要兼做秘书工作、收发工作、日常管理工作、销售工作等,所以具有较多综合素质的会计人员受到企业主的格外欢迎,事实上这些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或复合型人才在企业里格外受到企业主的器重。但在我们的毕业生的回访中发现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喜欢能从事单一的会计工作,他们认为从事单一会计工作既能较快掌握会计的技能,在企业里具有较高的地位,同时又可以避开从事其他非会计工作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一方面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放弃“非会计工作不做”的错误观念,同时要着力加强学生全面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加强选修课程教学。

企业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一般企业都要求会计专业毕业生能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往往把会计人员视为企业的“内部人员”,考察的周期比较长,对到企业实习的学生往往并不安排重要的岗位。在与企业主的多次交谈中我们发现他们非常希望毕业生能认同企业的文化和发展前景,能和企业共生共荣,毕竟要培养一名合乎企业主意愿的会计人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志大才疏,不能安心工作,跳槽情况比较严重;有些毕业生心理素质差,经不起批评和挫折;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安于现状、不求进取。为此,在学校教育里,我们必须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以各种方式和适量课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加强对学生生存竞争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使学生真正能够爱岗敬业,成为合格的会计人才。

企业青睐具有各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件的毕业生在企业与学校的供需见面会上,我们发现企业对拥有多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非常感兴趣。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比不上本科学生,因而,要有立足之地,必须体现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而证书是最好的说明,如会计证、助理会计师证、办税员证、会计电算化操作证、计算机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珠算等级证等。我校长期坚持多证书制度,毕业生也因为持有多种证书而在就业市场上受到欢迎。

企业要求会计专业毕业学生具备良好就业观念和较好的沟通能力根据调查我们知道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往往在中小企业里工作,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条件所限,往往不能给毕业生提供较好的工作环境,这就要求毕业生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吃苦耐劳的品性。学校要让毕业生多了解现实社会,要有多种思想准备,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放弃“工作是享受”的错误观念。学校要加强学生寒、暑假期间社会实践,要让学生了解毕业以后工作岗位的实际情况,以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调整心态,适应岗位的需要。调查中,很多用人单位都纷纷表示,加强学生沟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及培训是一个重要课题。因为会计专业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必须与外界沟通,要与银行、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进行良好的沟通。沟通能力方面的教育和培训与许多相关的课程知识都有关系,我们应该多开设这方面的选修课程,以便于学生选择学习。同时,班主任或任课教师,应想尽一切办法增加学生在本班或发言或发表见解的机会。比如召开班会时,就如何搞好班集体的工作征求学生的意见,让学生上讲台作“自我总结”;任课教师上课时,经常提出些问题请学生回答。另外学校也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更多的学生有充分展

篇2

湖南省开设会计类专业的高职院校虽多达50多所,在校生规模达3万多人,其中70%以上学生毕业后直接服务于省内外各行各业,却没有专门培养会计信息技术、涉外会计和注册会计方向高端技术技能型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正是这种现状促使我们思考,作为高职院校的会计教育,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建立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关系到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会计人才的大问题。

一、完善面向市场的专业建设机制

1、逐步建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的“两会并举”的会计专业校企合作方式

要根据与合作方不同的利益关系,建立“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制”与“会计专业校企合作董事会制”运行模式,将合作单位的会计机构与会计专业及专业群对接,通过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理事会发挥决策咨询、协调与指导作用;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和职业院校共同参与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宏观指导、行业分开、制度保证、协同运作”的校企合作体制与机制。

2、完善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遴选与工作机制

逐步充实与调整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确实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在专业调整、人才培养及教学内容调整等方面的指导作用。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指导力度,每年召开1—2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工作会议,就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课程结构进行专题讨论。确保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专业建设全过程,与专业教师一起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人才培养规格、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

3、完善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工作机制,建立会计人才培养信息资源库

在原有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工作基础上,充分利用会计专业毕业生和合作企业资源,结合传统教研方式,搭建网络平台,建立会计人才需求调研常态机制和会计人才质量需求信息库,为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动态调整提供有效信息支持。

4、跟踪评估,细分会计专业培养方向

近几年来随着湖南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对外辐射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要对各专业方向在办学条件(特别是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情况)、学生质量、就业率、市场需求等方面跟踪评估,基于目前市场急需掌握会计信息技术,熟悉会计信息系统与财务数据分析会计人员的现状,调整开设会计信息技术、涉外会计和注册会计专业方向,并确保新专业方向有明确对应的岗位,有校企合作意向书,有与招生计划相适应的师资、办学设施等条件。

二、建立“三层次、四结合、五阶段”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以开放的办学思路,利用广阔的社会资源,根据市场需求,实现专业方向精细化,分层次、分方向培养会计诚信度高,实践能力强的会计信息技术方向、涉外会计方向和注册会计方向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创建“三层次、四结合、五阶段”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细分专业方向,校企共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相关企业开展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国内一般企业、涉外企业、会计(审计)师事务所等一线会计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工作内容,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并借鉴相关相关经验,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企业协助确定专业的开发与调整,参与定制人才规格和评估标准。

2、依据专业方向与岗位要求,形成并推广“三层次、四结合、五阶段”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明确学生的专业方向与岗位要求,丰富学生的职业知识,练就过硬的专业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丰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职业体验;培养学生的职业机智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形成并推广“三层次(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专业核心能力(分专业方向)培养阶段、综合核算能力形成阶段)、四结合(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五阶段(认知体验、课内实训、分岗位实训、分行业实训、顶岗实习)” 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推行“双证”制,倡导“一专多能”

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学内容,构建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现有会计从业资格证和初级会计职称证书的基础上,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知名企业合作,开展多种技能培训,为学生获取“多证”创造条件。例如,针对会计信息技术方向的学生,与用友公司合作开展“用友ERP资格”认证工作;确保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100%,力争“多证书”获取率达60%。

4、完善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组织模式

全面推行“工学交替”,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模式,将学校的教学活动与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强化生产性实训与顶岗实习,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生产性实习实训比例达实践教学总课时的70%;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以真实的工作项目为先导,积极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的学习情景和任务,引导学习者带着任务进入学习。

三、形成“递进式、分支型”的新型专业方向细分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打破学科框架,根据细分的专业方向,结合各细分专业会计岗位群的要求,依据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和会计核算过程,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知识、技能、职业素养的全面协调发展。整合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全面建设“递进式、分支型”的新型专业方向细分化的课程体系,完成开放型精细化会计课程建设。

1、确立与职业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标准,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递进式、分支型”的新型专业方向细分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递进式”: 第一学年:专业基础知识学习阶段;第二学年:专业核心能力(分专业方向)培养阶段;第三学年:专业综合能力形成阶段

“分支型”:在会计专业大类的基础上从第二学年起细分成会计信息技术、涉外会计、注册会计三个专业方向来实施对学生的专业培养。

目前计划新型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六个部分: 公共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责任感,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

专业基础模块,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精神,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和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职业道德素质,具备专业基本素质,对专业有一定认知。

职业认证模块,由于会计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不论实践动手能力有多强,必须先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因此在学生进校的初期就安排了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科目的学习,后续逐步安排初级会计师证等相关课程,这也是提高学生毕业后就业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专业核心技术模块,专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首先实现了分专业方向(会计信息技术方向、涉外会计方向、注册会计方向)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上都打破了传统学科型课程以学科知识逻辑为主线、专业理论知识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理论课程内容全部重排,针对实际工作任务需要,按以上学习领域的顺序依此排列,以职业活动为主线,设置会计基本岗位核算及各不同专业方向的核心技术课程,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实现分段教学,职业岗位特色鲜明。

专业拓展模块,专业拓展模块课程是在专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这是在传统会计教学基础上的又一突破,通过对湖南区域经济的调研,确定制造业、商品流通业、餐饮业、金融业、旅游业等多个行业课程,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

专业实践模块,着重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双渠道,按照“专业认知体验——岗位仿真实训——行业对接实训——顶岗实习”的递进式实训环节,与理论课程同步融合,切实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2、以典型的工作任务、项目为线索,确定课程结构;以典型项目为载体,设计教学组织形式;实时引入行业企业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标准和国际通用的技能型人才职业资格标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对每个知识模块均以实际工作任务划分课程单元,在划分的课程单元基础上再分割成教学项目来组织教学。以实训基地为依托,构建若干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学习情境(项目、任务、案例),引导学生掌握各种不同专业方向会计岗位的核算技能与方法。

3、广泛使用网络教学平台扩展教学空间,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全面带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建设核心课程教材,完善各实训课程实训要求与考核标准,形成理论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多元化教材体系。

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是职业教育自身改革发展的迫切要求,是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核心动力。我们要对专业建设工作予以高度的重视,切实转变观念,联系实际,不断增强专业建设的紧迫感,牢牢把握职业教育新一轮发展的主动权,努力营造专业建设的新优势。(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此文系湖南省“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会计示范特色专业建设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2010.7

[2]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财政部 2010.9

篇3

一、我国高职院校快递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分析

快递业虽属于物流业的一个分支,但其相对于上述以运输和仓储为主要内容的一般物流管理来说,在管理的内容、方式、理念及运营模式上又有很大的差别,专门针对快递行业进行专业(方向)设置的高校和相关研究很少,更没有针对航空快递人才的专门培养,因此,目前我国的物流人才培养体系是不能满足快递业发展需要的。另一方面,从很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反馈的信息来看,他们对高职毕业生的实践技能并不满意。毕业生到了企业后往往无所适从,还需要企业花费大量的精力对他们进行岗位技能培训,但当这些毕业生掌握了这些技能后,他们又会另谋高就,这样就给企业造成了很大的人力成本。这也是企业宁愿招有经验的员工而不愿招收应届毕业生的原因。因此,我们高职高专的快递方向教学必须根据企业对高职人才的要求进行相应调整,加强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尽可能降低企业的重复培训成本。为满足快递行业准入、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快递业务员职业标准的“高级”等次要求。可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主要面向快递企业的一线岗位,培养具备快递揽收、派发,快递市场开发及维护,民航货物运输、空运板箱操作、航空快件清关处理、快递信息汇总分类及统计分析,快递跟踪、查询,快递客户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航空快递行业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人才培养方式的具体实践探索

1、创建符合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开展与联邦快递、南方航空公司等国内外知名航空物流企业的合作,创新了基于快递与民航行业标准、符合航空物流快递方向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高职航空物流专业航空快递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了“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制订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课程标准,开发了以民航快递运输对象、配送工具等为载体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学习情境,开展了课内专业项目操作实训、课外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技能实训和企业现场教学的顶岗实习三位一体的工学结合实训教学新形式。

为了保证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确实达到行业标准、符合行业岗位任职资格、反映经济与社会发展对该专业的人才实际需要,具有职业范围覆盖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宽、就业率高等特点。项目建设期间,项目组成员围绕航空物流企业特有工种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求,通过人才市场、报纸招聘广告;网络搜寻;行业协会――行业标准、职业资格要求、年鉴;企业、高职院校问卷调查;专业指导委员会;企业、学校调研等六个途径(见图1:六步调研循环图所示),进行了广泛而充分的调研分析,获得了人才现状与需求的第一手资料。

通过对国家、行业和地区有关政策分析;具体行业经营状况、发展趋势分析;就业、择业岗位分析;有关行业标准、职业岗位任职资格分析和人力资源供给状况分析以及教学对象分析等方面6方面影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因素分析,尤其是按《中国职业分类和代码》和职业岗位任职资格能力要求,全面解析了本专业所涉及到的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标准,主要对照明确齐全的IATA/FIATA国际货运销售人、民航国内/国际货运上岗资格(CATA)、IATA/DGR、英国皇家(美国注册)物流师等国内外行业标准和民航货运员、助理物流师、报关员等国家职业标准,并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航空物流各环节的行业标准深度融合,专业学习过程与行业典型工作任务有效整合,学习能力培养与工作能力养成相一致,率先垂范了符合航空物流特有工种需要的 “行业标准+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实施 “8546”(8大职场文化素质+5项核心专业能力+4种专项拓展+6个岗位适任训练)递进式能力板块化的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课程体系。

建设期间,项目建设团队与行业企业专家、岗位能工巧匠共同分析了现代航空快递行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专业面向的航空快递、民航货物运输、报关、物流配送和货运营销5个核心职业岗位构成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分析,解构工作过程,从职业情境中的工作过程确定专业课程内容的范围――行动领域,再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使之成为具有普适性的课程――学习领域,最后转换为“主题学习单元”的学习情境,并遵循学生认知规律、职业成长规律,即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新手到专家的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合理序化学习领域。通过课内职场文化素质教育、增设课外创新活动课、社会调查实践、技能大赛、聘请院士进校园、组织学术讲座和报告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增强学生的各种适应能力。在培养既具国际视野、又有中国本土根基,道德高尚、责任感强、知识丰富、完整健康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专业核心能力是学生进入就业市场最具竞争力的能力,是进入职场的敲门砖,是其综合素质的体现。为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实现本专业学生顺利就业,依据航空物流专业快递方向五项核心专业能力,开展了课证一体、中外融通的专业技能板块课程体系。目前,中国航协的国际货运上岗证和国内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快递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新兴行业,是一个高增长的竞争性行业。但一个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快递业,人才培养工作显得非常重要。本文根据航空快递企业人才需求的层次和特点,结合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探索。最终,真正航空快递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各职业院校、快递企业以及快递主管部门以及社会界的不断共同努力,才能越来越满足我国航空快递业的发展。

篇4

关键词:会计专业;就业难;专业培养;职业规划

中国经济在经过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后进入换挡期,经济发展新常态成为当下热议的话题。伴随着中国经济增长的是各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尤其是各行业都有需求的会计人才。作为就业市场上大量需求的岗位,会计岗位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热情却逐渐在下降。相较于往年的同期,完全可以判断出会计专业学生就业正逐渐面临困境。一面是会计人才需求热情不减,一面是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面临困境,这对矛盾的背后是会计专业学生存在的问题,即会计专业学生不能满足企业对于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出现这种情况还需要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说起。

一、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起因

1.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动手能力差

会计专业学生就业难主要源于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不能胜任企业对于会计岗位的要求,这与会计专业学生在学校生涯中没有清晰地职业生涯规划有着重大关联。大部分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解不到位,认为会计是传统意义上的“账房先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发展方向和上升空间了解不足,从而没能在学校中为自己定制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没有职业规划指引的会计专业学生,对于会计专业的学习没有目的性,埋头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忽略了对将来职业技能针对性的训练。这主要表现在,会计专业学生不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实习经历,对手工记账、电算化等了解模糊不清。

2.会计专业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培养模式落后

由于设置会计专业对于学校硬件设施的要求不高,各层次的学校纷纷设置会计专业,过度招生,这就造成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参差不齐。学校专业培养水平直接影响着接受培养的专业学生会计专业能力的高低。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培养水平的参差不齐也导致了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高低不等。此外,由于中国经济由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模式转变,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管理会计愈来愈成为今后会计发展的重点。但是由于高校培养模式历来注重财务会计,对于管理会计的重视程度较低,这样使得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3.高校扩招,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

由于会计专业属于文科专业,其自身的专业性质决定了会计专业对于学校硬件要求不高。另外,会计专业就业率较高,会计专业生源众多,这使得众多高校过度设置会计专业,原有专业过度招生。高校扩招,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这直接导致毕业季就业市场上会计专业毕业生供给规模扩大。由于供求关系的逐渐逆转,企业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热情必然大打折扣。此外,会计专业学生数量的非理性增长也给高校对于会计专业的培养造成巨大压力,进而导致高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水平下降,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二、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的路径

1.会计专业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清晰的职业规划能为会计专业学生提供努力的方向指引,使得会计专业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中有针对性的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定制清晰地职业规划需要会计专业学生加深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解。会计专业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交流工具获取会计专业相关的信息,抑或通过经验交流分享等方式,不断加深对于会计专业的理解,了解会计专业职业发展的方方面面,从中找到自身真正感兴趣的专业领域,以此为起点,制定自身的发展规划。此外,会计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会计专业学生必须在履行自己的生涯规划时,尤其关注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应充分利用课堂的实验机以及寒暑假的实习机会,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2.改进会计专业培养模式,提升会计专业培养水平

设置会计专业的高校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改进会计专业的培养模式,提升本校会计专业的培养水平。首先,高校对现有专业教师进行专门的技能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可以为教师创造机会接触实践,提升教师对于会计专业发展现状的敏感性,提高会计专业教师对于会计专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从而更加科学合理地引导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行为。其次,高校需要合理调整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提升管理会计以及实践能力在会计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地位,科学引导会计专业学生专业学习的方向,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会计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适应性。此外,高校可以针对性的引进高素质专业教师,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专业的教学水平,提升学校的培养水平。

3.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设置,控制高校不合理招生数量

保证人才市场会计人才的供应,为企业提供有用的人才是高校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重要目标。但部分高校不从自身培养水平出发,盲目开设会计专业。部分高校在会计专业原有招生基础上盲目扩招,造成会计专业学生数量非理性增长,进而导致会计专业学生面临就业困境。这些行为需要国家教育管理部门进行合理规范。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应注重质量的提高,而不是数量的增长。国家教育管理部门应对高校会计专业的设置与招生需要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批,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就业情况等进行更为严格的限定,有效控制高校不负责任的招生行为,改善国内会计专业的培养环境。

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会计人才的供应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关系到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稳定。破解会计专业学生的就业困境,解决会计人才需求与会计专业学生就业的矛盾需要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努力。提升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能力,改进高校专业培养机制,规范高校会计专业设置,为社会培养适应市场变化,满足企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解决会计专业学生就业困境。

(作者单位:保定市河北大学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一、科学设置教学目标,进一步优化学科课程

1.调整培养目标。会计专业在分类上为应用型,操作性强,因此,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调整为培养技能型会计复合人才,为社会与经济发展领域培养合格的会计工作者。会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要能立即担任单位出纳与会计岗位,形成会计专业能力和爱岗敬业品质。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计划与讲课内容时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

2.调整课程设置。根据会计专业的发展实际,大多数会计专业学生毕业以后,不会去从事科研,而主要从事会计专业工作,这样的培养目标就决定了会计教学发展的方向。从目前情况来看,会计课程设置的主要不足是专业课比例较大,开展实践锻炼比例较小。这种课程格局与会计行业涉及领域越来越宽、业务创新日新月异的实际情况产生了脱节。所以,在会计课程安排上,我们要统筹兼顾专业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关系,强调职业能力训练,依据全面发展的会计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工作。在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课程设置中我们要坚持“必需”与“够用”的基本方向,在会计学科理论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应用”与“适度”方向,在会计实践内容中要强调“实务”的方向,全面建立“课堂实践+学校内训+企业实训”的立体教学框架。

二、创新教育教学理念,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

1.创新会计教育理念。在会计教学理念上要强调基础与实务,注重技能培训,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教学中树立公平教育理念,树立以会计技能为主要内容和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教学理念。

2.创新会计教学模式。要想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就必须将传统单向教学模式改革为师生互动的双边教学模式,将以往的“教师为主”的陈旧教学模式改革为强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要从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技能的教育对象转变为主动开展知识技能探究的学习者,教师要从以前的单纯知识技能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探究的引导者与点拨者。教师要从只讲究“教法”向“教法”与“学法”兼顾的方向变化,从注重统一要求变为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对学生开展培养的方式从校内封闭教学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培养适应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三、重视专业能力培养,进一步优化教学质量

1.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培养职业判断思维,要强化风险意识的教育,将会计知识和典型案例教育有机结合,有效增强学生的风险防范意识。教师要对《会计法》和其他相关的财经方面法规政策制度进行深入钻研,对学生强化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讲座与讨论等形式,邀请成功企业家进行现身说法,向学生讲述近年来全国各地的典型经济案例,巩固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学要注重建立多学科、多环节、立体化的会计社会实践框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采取单项实训、分项实训、校内模拟、校外实习等多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会计技能,校内训练和校外训练有机结合,课内训练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分岗训练和综合训练有机结合,模拟训练和实际操作有机结合,手工操作训练和电化训练有机结合。许多单位在录用会计专业毕业生时会提出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让学生到有关单位开展实际操作训练,做好理论与实践环节的衔接。

2.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我们通常所说的职业核心能力就是关键能力和基础能力,是人们开展任何专业的工作所必需的,具有广泛适用性且在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技能。职业核心能力是工作中除专业能力外的基本能力,它有利于学生完成从学生向社会工作者之间的转变并稳定发展。在会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坚持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导向,紧扣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科学规划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过程,在培养岗位专业能力的同时兼顾核心职业能力训练,在教学中全面完成培养目标。

四、改进教育教学方法,进一步优化教学手段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上求“活”,在教学手段上求“新”。教学方法从传统的单一方式转变为多元方式,从教师为主的单向交流转变为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双向交流,由理论知识输入式转变为师生互动启发式,从强调问题结论转变为引导学生探究,自行寻找问题解决方法,从注重机械记忆向注重原理应用转变。教师应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例如开展案例引导、模拟环境、项目探究、目标驱动等,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将传统教学形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有机结合,采用声、像俱备的多媒体课件辅助开展会计专业教学,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育教学效率。

篇6

中图分类号:G 6420 文献标识码:A

当前高职教育快速发展和区域经济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为地区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高职会计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是经济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内容与表现。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经过三年的实践,提出了培养“面向现代经贸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目标,并基于这一目标构建了科学的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为全面了解“分向培养”模式的适用性、科学性和合理性,项目组成员开展了相关内容的系统调查分析。此次调查欲深入了解区域行业、企业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分向培养”模式及实施成果与不足,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未来高职会计人才需求进行预测,并对“分向培养”模式进行不断完善。

一、调研活动概况

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调研课题组开展的此次调研的对象为,参加了分向培养的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意在使调研形成的结果更为客观有效、调研结论更具科学性。调研对象主要以2013级、2014级和2015级会计专业学生及其就业或实习单位为主。

本次调研采用实地访谈、调查问卷等方法相结合。调研教师通过实地访谈的方式,与已毕业或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访谈,有针对性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就业后的信息反馈等,并对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情况和职业生涯走向的情况进行搜集,对这些信息加以整理,作为佐证材料。课题组事先精心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北京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生)分向培养情况反馈表”,通过网路扩展了调研对象并有效回收了调查问卷。向已毕业或即将毕业学生发放问卷总计220份,有效回收195份。

二、“分向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分析

(一)“分向培养”模式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北京市在经济发展中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与完善过程中,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在GDP中的比重呈不断增长的态势。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增长幅度高于其他产业人数的增长幅度。从需求情况看,北京财会类人才需求量很大,尤其是中小企业,财会类人才的就业前景较为乐观。但《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对于会计专业毕业生,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求职压力并不大,但是要想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却不容易。针对会计岗位需求的调查结果可以发现,越是大型、高薪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越高、越细致,包括专业能力、财务软件使用能力、沟通能力,甚至对CPA证书、实习经验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要求。部分企业反馈,毕业生缺乏基本的实践常识,理论与实践脱节,培训成本比较高。

此次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实习生)就业(实习)单位以中小企业居多,占据就业人数一半以上,是高职会计人才需求的主体。从回收的有效调查问卷结果看,毕业生(实习生)主要就业(实习)的单位以服务业为主,占比30.77%,行政事业类单位占比12.31%,这两类企业占比一半以上。同时,此次调查中值得注意的是,毕业生就业(实习)途径以熟人介绍的方式占近一半,媒体广告占其次,比例为22.56%,而较少学生是通过招聘会或是人才市场的途径实现就业的,这样的就业方式还是有着一定局限的,同时,也会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数量的提升。

(二)“分向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为落实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从2013年开始,北京经贸职业学院会计专业课题组进行了“分向培养”模式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划分了银行会计审计实务和统计实务三个培养方向。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学习方向,42%的学生选择了银行会计方向,33%的学生选择了审计实务方向,其他学生选择了统计实务方向。各方向主要专业课程的讲授分别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雄厚的师资力量为保证教学效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定期组织召开交流会,听取企业和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适时地改正发现的问题,保证项目得以顺利实施。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馈“分向培养”模式对优化人才培养具有积极作用。49%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很好,对于促进就业具有积极作用;4%的学生认为该模式应用效果不好;而其他学生认为该模式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调查结果中,我们还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认为“分向培养”模式对提高各项会计核算技能、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等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综合分析可以看出,“分向教学”模式的探索还是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欢迎。

(三)“分向培养”模式仍需要不断完善

“分向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需要克服、不断改进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与班级管理困难问题。会计专业“分向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按照学生自愿报名和系部选择的方式来组织班级和学生管理。按照各方向选择形成的新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于会计专业原来的各个班级,客观上形成了原班级与教学班交错不符的问题。对于原班级的班主任来说,面对即将就业或实习的学生,班级管理和宿舍管理的难度加大了。这一变化容易造成班级的凝聚力不强、学生散漫、形成管理盲点等问题。再者,由于会计专业分向教学改革是从2013年才开始实施的,实际参加教学改革的学生样本还比较有限,还需要积累更多的数据来论证改革的效果。项目研究将随着分向培养模式的不断实施,积累充足数据来客观评价这一培养模式改革成效,并且根据实施反馈信息不断完善该模式。

通过调查,我们也发现了“分向培养”模式在未来可以不断改进的一些方面。在方向划分上,可以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不断优化,增加或删减相应的培养方向,如增加注册会计师、税务实务、小企业会计等方向设计,以保证人才培养适合市场需要。调查也显示,学生认为在中高级财务核算能力、税收核算等方面的核算技能培养上应进一步加强,同时,学生们对财务软件操作、税务事务处理等实操能力培养方面有较强的需求,应将这些需求进一步融合进教学改革中,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分向教学”模式。

三、进一步强化“分向培养”模式实践的思考

(一)制订职业能力分向培养标准,推行“多证书”制度

依据“分向培养”模式的要求,发挥会计专业指导委员会作用,制定适应企业需要和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能力分向标准。教学安排分两部分:一是课堂理论教学,二是根据职业能力分向标准设计不同细分方向,安排学生进行专向学习和上岗实操。采用“2+1”的“分向培养”模式。在学生完成第一和第二学年的职业基础课程和职业技能课程后,第三学年学生根据个人意愿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向,开始职业能力分向培养及对应的顶岗实习。

推行“多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后,根据所选专业方向,考取初级会计师、统计从业资格证、银行从业资格证等,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接轨。

(二)建立“分向培养”模式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

“分向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能力,雄厚的师资力量是项目得以顺利实施的保证。学校需建立与“分向培养”模式相匹配的教师能力提升方案。学校定期派遣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强化“双师”素质,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基础理论,提高业务能力。同时,聘请企业不同专业方向的人员,建立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团队,这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三)建立“引企入校”的新型实训教学基地

“引企入校”,即与企业合作建立新型实训教学基地,让企业在学校“生根发芽”。既为学生提供了强化实践技能的空间,又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快速通道,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提供新平台。专业实习依托合作企业,成立校内“虚拟公司”。随着实践基地不断成熟,逐渐对外承接业务,使其作为学生校内实践技能训练的最佳场所。

参考文献:

[1] 范莹莹,刘峥.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视阈[J].经济研究导刊, 2011(08):255- 257.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构建模式

引言

伴随着我国的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会计环境也随之发生了深刻转变,对于高职会计专业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明显滞后于会计环境的变化,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基于传统的会计专业在教学计划安排、授课的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技巧等方面表现出诸多问题,会计专业教学迫切需要改革和创新。因此,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构建应始终围绕以职业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行动导向的系统教学模式。

1.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类型,主要是培养企业中生产、管理和服务等岗位的第一线技能型人才,为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的人才储备。高职会计专业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其目标是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素养的形成,练就过硬的会计岗位职业技能,发挥的较强的会计实践能力。现行高职教育模式的内涵突出培养的学生以职业技能型为主,以理论学习指导为辅,教学计划设置课程以理论够用为原则,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实践技能,改变原有的传统纯理论教学模式,从而进一步优化了会计领域的人才结构。我国高职教育是为企业生产第一线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职教育不同于学术型本科院校,学历教育的层次不同也决定了其本身应具备如下主要特点:

1.1人才培养定位不同。本科院校重视理论研究,主要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注重一定的学术研究水平。高职教育则是围绕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教育过程中注重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即对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应用能力。

1.2师资储备定位不同。本科院校师资培养考虑教师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水平的发展,在人才引进时考虑更多的是教师的所创造的学术和科研成果。高职师资培养考虑的是教师个人在职业技能方面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在人才引进时考虑教师是否具有相应的职业技能从业资格证书、专业技术职称和企业就职经历等。

1.3就业方向定位不同。本科院校毕业生主要考虑岗位为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等,高职院校毕业生考虑岗位为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

1.4教学模式定位不同。本科院校在教学设计方面考虑更多的是国际上最具经典知识理论进行教学讲授,而高职院校教学设计考虑的是“技能优先、理论够用”为原则进行教学讲授。通过比对可以看出高职教学注重实用,教学设计以技能水平为重点,淡化理论水平,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

2.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模式的构建模式分析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是为使学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岗位,这就要求高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应结合市场需要来确定。当会计专业出现理论更新和政策法规更新时,应及时将新的内容增加到课堂教学内容里面,避免理论知识教学环节与会计岗位需要相分离。此外,人才培养定位还应考虑加强会计实训环节,要求学生能够掌握财务软件和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熟练运用。目前,企业用人单位较重视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为更好拓宽学生就业途径,应该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考试,包括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和计算机等级考试等。另外,人才培养除了重视考核学生的会计职业技能水平、运用与创新的专业知识的能力以外,还应突显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自我管理、诚实守信、沟通协作、分析问题和设计创新能力。

2.2重视师资储备力度

随着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会计专业人才的紧缺,在招生时出现生源充足,学生数量急剧上升,导致师资缺口突显,师生比重严重失衡,师资引进和培养迫在眉睫。高职院校在师资引进应重视“双师型”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历为主要对象,满足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建设的需要。同时,师资引进时还需考虑专业建设急需的专业带头人,对其强调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技能型。师资培养过程中,还应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培养理念,对引进的人才应让其尽快融入教学队伍中来,让其熟悉教学各个环节,明白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另外,师资培养还要重视校内人才的发现,经常开展各类教研教改比赛和师资培训活动,充分考虑校内部师资潜力的提升。

2.3就业方向的多元化

目前,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表现为毕业人数众多,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不高,就业观念不正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应当采取就业方向多元化,开拓较多的就业途径和就业岗位提供给会计类毕业生,强化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对口合作项目,完善合作机制,优化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加强学生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推进校企合作,进而提高会计类毕业生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就业方向的多元化。

2.4转变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是强调实践动手能力,体现出会计专业要求技能应用性较强。因此,在确保基础理论知识够用的前提下,要增加实践性教学课时的比例,保证实践性课时占理论课时的40%以上。其次,负责会计专业实训的教师应参加企业挂职锻炼,不断提升自身技能水平,还应参与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活动,不断实时更新教学过程中的理论知识。第三,要引进企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师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校内实训教学,同时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不断改革创新教学模式。最后,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应围绕加强实践技能的操作演练,我们可以通过依托会计实训教学软件的仿真性,强化学生会计综合模拟实训中动手能力,同时要求学生牢固掌握财务会计软件的技能运用,使学生能够在模拟真实企业环境中得到实践锻炼,较好消化融会贯通所学会计专业知识。(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勋.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会计之友,2009

[2]马骏.谈新形势下会计教学的改革[J].西北职教,2010

篇8

一、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转型不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推进,以“新零售、共享经济、社交化”等为代表的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创新,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它是以价值创造为灵魂,以客服需求为中心,以企业联盟为载体,以应变速度为关键,以新型网络为平台,对会计核算的内容、会计核算的方法和手段、会计管理运行机制和会计文化的传承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进一步推动企业组织变革和效率提升,为企业财务转型提供了最为有利的武器。会计的第三次革命悄然而至,会计人才新需求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企业对会计人员的管理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经济新形态下,除了一些财经类专科院校以外,大部分综合类高职院校的的会计专业招生在近些年开始出现了逐渐下滑的趋势,财务会计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传统“账房先生求职难”的现状如何改变?是不是真的像社会上有些人所说:“未来的社会发展不需要会计”了呢?学者们纷纷开始研究探讨。其实不然,新经济业态的发展不是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改变会计发展的方向,拓宽会计的服务职能,提升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传统的财务会计强调的是对企业日常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国家公认的会计原则指导下,按照专门方法和程序进行核算,定期编制财务报表,主要向与企业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报告,使之了解企业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能力等情况,因此,人们将财务会计称之为“外部会计”。显然这种会计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新经济业态,大数据、云计算和区块链这些信息技术的出现要求我们的会计不能再仅仅停留在服务外部利益集团、简单做事后的会计核算,而是要求它向内部的管理服务职能转化,侧重于为企业内部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服务,能针对决策和管理过程中遇到的特定问题、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加以权衡对比,然后向企业内部决策和管理部门提供有关价值控制的信息资料,帮助他们有效地实施预测、决策、控制和考核。由此可见,不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需要会计,而是需要更高层次的会计人员,这也是目前高职院校培养的会计人才为什么在就业时屡屡受挫的重要原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发展要想在未来的人才竞争市场上争取一席之地,那就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明确发展方向,重构课程体系,充分认清转型的必要性。

二、目前会计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层面

《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指出,传统的会计执业重心正经历由以核算为主的财务会计向参与战略管理和流程优化的管理会计转型的过程中,这一转型体现了经济社会的变革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知识水平到能力水平的变化,使得会计职业的角色功能必须做出必要的改革和重新定位。2014年,财政部全面启动管理会计体系建设,随后两年内陆续无线《管理会计案例索引》和《管理会计实践索引》,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管理会计时代的到来,但是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缺口较大。

(二)学校层面

目前,在全国1400多所高职院校还难以找到一份较为成熟的管理会计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且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也上仅仅是开设了一门管理会计课程,他们所使用的教材也是和20世纪80年代的教材体系大同小异,没有本质上的变化。与传统会计相比,管理会计技能大赛影响力不大,技能竞赛平台有待升级。高职院校中拥有管理会计师资格和海外学习背景的教师凤毛麟角,对学生而言,学习管理会计未来能做什么岗位和职位,教师缺乏应有的认识和引导。

(三)企业层面

根据网调数据显示,欧美顶尖公司财务部85%的会计人员从事管理会计工作,从事账务处理会计工作的人员只有15%。相比而言,我国的企业基本相反,公司财务部内部做管理会计职能的人员不到10%,绝大部分会计人员任然从事低端的账务处理。根据财政部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我国1700万持证会计人员中,核算型人员比例高达近90%,仅仅有10%的会计属于管理型会计。这也是现行《会计法》为什么取消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而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是否具备专业能力、遵守职业道德。在企业走访调研中,企业CFO认为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对高职会计毕业生来说很重,但是事实却很不满意;CFO看中的组织管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恰恰是目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学生所不具备的。

(四)行业层次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会计,近些年管理会计在各行各业的应用程度各有特色,在制造业应用的最广泛,其次是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行业和教育行业等,这其中管理会计工具中的成本管理应用的是最好的。那么企业大咖们对我们未来会计人员的期盼是什么呢?华为总裁任正非认为:“财务如果不懂业务,只能提供低价值的会计服务、财务应融入业务、提升服务”;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海尔财务组织实施了融入财务、生态财务和共享财务”;而阿里的蔡崇信期望:“将来团队里面会有机器人同学,阿里的财务共享一直在尝试引入技术,实现运营的智能化、自动化”。由此可见,我们亟需要培养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会计人。

三、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认清会计专业转型趋势,明确未来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传统会计人员的逐渐减少并不代表未来经济发展不需要财务人员,而是需要我们的财务人员与时俱进积极应对财务转型。随着业财融合理念和边界的变革,传统的“人人财务”将发展为“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共享财务”,这也符合当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大趋势,尤其是“双高水平”建设中高水平会计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持续跟进财务数字化发展方向,提高会计人员数字化思维能力

在数字经济时代,财务会计的发展一定会朝着数字财务的方向发展。在数字经济背景下,数据已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资产。企业每发生一笔交易,按照及时性原则就要适时进行核算,但是因为过去的条件限制不能及时满足管理的需要,会计核算的及时性不能充分得以显现,而今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区块链这些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实时会计也就应用而生了,它能实时满易管理的需要,智能财务机器人的出现更是印证了这个事实,所以这也给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转型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三)持续升级财务数字化人才培养目标,建立财务共享服务平台

现代企业会计追求的主题是持续优化工艺流程、精准降低成本费用、共享财务数据资源、全程参与战略管理、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警车中,财务应积极拥抱数字技术,发展管理会计,基于数据的洞察来支持战略决策,进而提升运营效率,服务企业发展,成为真正的企业价值管理者。在推动企业数字化管理进程中,财务运营模式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改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撑能力;推进业财融合发展管理会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是一场财务的工业革命,未来的财务一定是财务共享的天下。

(四)打通专业教育与“1+X”证书的有效衔接,充分实施书证融通

管理会计的发展方向要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转型发展中要将数字化管理会计、大数据财务分析、财务共享服务等这些财务类“1+X”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内容有效融入到管理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持续做到“三个深化”。首先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评价模式改革,以工业互联网为平台,注重学生“技术素养+管理能力”的培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实施课证融通、教育与培训的衔接和考核评价同步。其次是深化教学管理模式改革,坚持成果导向,构建“素质、知识、能为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提倡推行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和学分银行,充分贯彻“三教改革”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最后是深化会计专业管理会计方向建设力度,确立科学客观、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做到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

(五)优化专业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会计专业的转型升级离不开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会计专业转型势在必行的趋势要求各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教师及时认清形势、转变思想,积极转岗。一方面,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管理会计的相关专业理论知识,熟练应用信息化教学平台,积极主持或参与会计专业教改课题,参与会计专业教材编写和其他资源开发;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锻炼,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有效对接企业导师,指导学生实训实践。综上所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是基于数字经济形态下的一次会计行业大变革,也是大势所趋。各高职院校应在认清形势的基础上统筹考虑,既不能消极应对,也不能急于求成,需要我们积极参与进来,认真分析自己在转型发展中的优势和短板,适时做出调整,尤其是充分调动会计专业的教师转变认识、行动起来,共同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转型发展出谋划策。

参考文献:

[1]王立朋.课程思政视阈下高职会计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探析[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9):101-102.

[2]李娟.基于供给侧改革视角下的会计专业发展转型分析[J].管理观察,2018(09):144-145.

篇9

摘 要:专业品牌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竞争力的关键任务。本文以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专业品牌建设为例,探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的具体内容建设,指出品牌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形成独具特色的高职会计专业。

关键词:会计专业;品牌建设

为贯彻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推进我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不断增强为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现针对我院会计专业品牌建设进行探索和实践研究。

一、会计专业品牌建设目标

以《学院“三五”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方针》的指引下,以“宽基础、重实践、富特色”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培养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技能、熟悉行业发展规律、具有较强行业适应性的高素质创新性复合型会计技能人才,将我院会计专业建设成为规模适度、人才培养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广受社会认可的品牌专业,推动专业办学质量和办学层次整体提升。

二、会计专业品牌建设内容

(一)“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媒体、知识经济、大数据等冲击下,会计专业教学发生了众多变革,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教学做一体化、产教结合的培养模式指导下,结合会计专业的特点和会计行业的发展变化,积极探讨会计专业建设方案。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是以会计专业的能力培养为主线,学校、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标准、课程设计、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实现学校教学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共同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该模式如图所示:

“校企共育、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

(二)建设“岗位导向”的专业核心课程

在征求用人单位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会计专业岗位,将会计岗位划分为:出纳员岗位、资产核算岗位、往来会计岗位、成本核算岗位、存货会计核算岗位、财务成果核算岗位、税务岗位。根据用人单位对会计岗位的要求以及各个岗位对会计专业知识及技能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经过专家讨论确定,设置“岗位导向”型的会计课程,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设计,编写教材,以培养高技能的会计专业人才。“岗位导向”型课程,遵循“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具体开发程序如下:

1.校企合作,共同开发“岗位导向”型专业核心课程。以具体行业企业实际财务运行规律为参考,依据2015版《新企业会计准则》,完成《会计学原理》、《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出纳实务》、《会计信息化》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

2.修订岗位技能标准,并根据岗位技能要求,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岗位导向”核心课程标准,核心课程标准体系包括:①会计学原理课程标准;②出纳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③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④成本核算岗位课程标准;⑤税务会计岗位实务课程标准;⑥会计信息化技术课程标准。

3.优化教学内容,在进行课程内容设计时,按照“岗位导向”型课程标准,校内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参与,严格遵循课程开发与建设程序,充分考虑会计行业各岗位技能要求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合理搭配专业知识与执业技能,总结经验与教训,优化教学内容。

4.教材建设以“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指引,围绕“岗位导向”型课程特点,开发配套适用教材。以“先校本,后出版”为原则,首先在校内试用校本教材,通过1~2轮的教学实践,总结经验与不足,完善校本教材,并组织企专家和专业教师等进行论证,最终修订完善之后,再进行公开出版。

(三)实施“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

当前会计专业采用的“课程理论教学与课程模拟实训相结合,校内综合模拟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改革当前的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先导,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整个教学中来。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小组任务活动、问题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将具体专业实践教学植入专业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四)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根据“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驱动、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岗位导向”型课程特点,建设会计学原理、出纳实务、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税务会计实务、会计信息化等6门核心课程的教学资源,具体包括:教学课件库、票证账表库、典型案例库、教学设计库。

(五)实践教学改革

目前,会计专业以“课堂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训交替”为主要教学组织模式,学生在校学习为“2.5”学期。这一教学组织形式造成学生开始离校实习时,与企业用工招聘的周期不匹配,造成就业、顶岗实习等方面与企业用工上的矛盾。因此,我们将探索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实现“课堂理论教学与实习实训”工学交替的新模式。根据企业的运营特点和用工招聘情况,积极灵活地与企业对接,满足企业和学生双方的实际需要。

(六)信息化考核方式改革

根据“岗位导向”型专业核心课程特点和新实践教学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引入会计从业资格、初级会计师考核标准,根据实际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共同开发专业课程考核平台。该平台充分利用现有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考核”、“阶段性考核”、“单岗位能力考核”、“综合能力考核”、“期末考核”等无纸化考核方式。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引导教师和学生以“能力为本位”开展教学与学习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

(七)“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

围绕品牌专业建设,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核心,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调整教师结构,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等。

1.稳步推进团队规模建设,随着专业建设日趋成熟和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为满足教学需要,保证专业品牌建设顺利进行,实行专职教师、专家兼职教师结合的团队规模建设。

2.加强骨干教师的培养,在品牌专业建设期内,结合重点开发任务,采取切实可行的途径,全面提升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培养多名校级以上的骨干教师。

篇10

宿迁学院于2002年6月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由八所高校援建,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学校。自从建院后,教学计划及课程设置都是照搬联建高校来实施教学。但是,毕竟宿迁学院招收的是本三批次的学生,与联建高校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2008年3月26日在院第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准确定位,深化改革,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确定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建设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举办精英教育的大学输送一定数量的研究生。这决定了我院的人才培养标准、培养方案以及相应的质量评价标准与联建学校必然有所区别。如果我们还是沿用联建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大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必然不符合学院定位和社会需求。因此,我们必须按照自身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研究制定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方案。尤其是对于我们经济贸易系(由南京财经大学援建)的会计学专业如何定位,如何确定培养目标和制定培养方案,如何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不仅关系到会计人才的教育质量和效益,也关系到能否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

一、目前我系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从2006年7月开始,我们就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现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先后走访了100多个企事业单位,通过调查的资料表明,课程设置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不紧密

目前社会招聘的专业,应聘数量中会计专业排前位,但招聘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会计人才,人才供需双方出现某种不平衡状况。因为各大企业招聘会计人才都注明要有两年或者三年以上会计岗位经验或有会计师资格证的高级财务人员,而且要求应聘的会计人员,除了具备会计专业知识外,更需要具备各项综合素质能力,如思维敏捷、分析技巧和人际关系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对一个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来说,按照目前设置的专业课程学习,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毕业后实际应用不上,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二)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技术能力要求不相匹配

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培养会计专业人才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解决会计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时期的会计专业人才是能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要求,能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是新时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关注的问题。 目前,我系的会计技能训练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三)课程设置与会计专业实践教学需要不相适应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仅有理论,没有实践等于没学。往往毕业的学生虽然在校考试成绩很高,但是到单位接触实际的业务后不知从何下手。

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由于宿迁学院经贸系是南京财经大学援建的,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材的选用上都照搬南财的模式,对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会计人才缺乏认真、科学的研究。因此,树立明确、切实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教学目标是当务之急。否则,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教学方法运用不合理,势必导致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不符合岗位要求。

(二)教师的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导致有些课程不能正常开课

宿迁学院建立时间不是太长,师资队伍建设速度仍然跟不上社会的发展,导致我系会计专业课程只能按照现有的师资力量开设。

(三)对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在会计专业教学计划中,把所有的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个层次,没有摆脱知识的系统性、学科性、完整性的制约,没有足够重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会计人才的“一专多能”、“一专多用”的多样化需求,会计教育仅注重课堂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会计实训操作的教学,导致课程体系内容达不到会计教育目标的要求,很难满足社会用人单位的需要。

(四)课程的设置没有和会计职业界沟通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培养会计人才也是如此。从某种角度来讲,学校是为企业与政府、工商、税务以及银行等部门培养人才。人家需要什么样的会计人才,学校应该培养符合需要的人才。目前设置的课程体系都是照搬本科教育文件相关规定,没有取得会计职业界的认可。从前面的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分析来看,课程设置应以强化应用为主,理论与实践课程并重,构建完善的实践课程体系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会计专业设置的课程都应该是得到企业的认可,是企业认为“非常需要”、“比较需要”或者“需要”的课程。

三、构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方案及实施

(一)课程的结构体系

通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并充分考虑援建学校的特点,提出了“2+2”的培养模式。即大学的前两年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后两年开设专业方向课程,在前两年学习成绩排名前10%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点任选专业。选修课可以针对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在“2+2”模式下,根据对我系会计专业毕业生培养的目标定位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江苏宿迁学院经贸系会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在贯彻“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培养原则基础上,搭建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如表1。通识教育课程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学科基础课按照专业大类构建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按照突出专业内核、精炼教学内容、追踪学科前沿和实际应用的原则构建专业主干课程,按照灵活专业方向的原则构建专业方向模块课程,让学生具有专业特长。

(二)课程设置与安排

1、通识教育课程平台。通识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是课程结构中的基础,由公共必修课程与公共选修课程两个模块组成。在“2+2”模式下,前两年公共基础课程完全打通,各专业一致,实施“宽口径”培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厚基础”和“通”的作用,公共必修模块课程群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身体素质类课程(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能力与素质类课程(大学英语、大学数学、计算机、大学语文等),共53.5学分,公共选修课至少选修6学分。

2、学科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按照一级学科设置课程,目的是夯实学科基础学科专业基础平台基本打通。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基础会计学、管理学原理、经济法、统计学原理等课程,共44学分。

3、专业课平台。本着“削枝强干”的原则,在整合、精简上加大调整力度,进行课程体系重组。在经过前两年的打通教育,第三年开始,学生可以凭借自己的兴趣及发展方向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江苏宿迁学院经贸系会计专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会计学和注册会计师(CPA)两个方向,根据课程的内在联系,组成两个专门化的课程模块,既使学生通过教学,达到原单一专业的学科水平和基本规格,起到“专”的作用,又可根据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会计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培养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会计专业人才。

4、实践教学平台。包括各类实验、实训、上机、实习、社会实践、课程技能训练、毕业论文等。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20%,集中性实践环节的总周数不少于20周。

(三)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实施的保障体系

1、实现教师和学生真正的互动教学。目前,专业课程教学主要仍沿袭传统的“一言堂”、“满堂灌”的单向传输式教学方法,虽然偶尔也有一些师生双边交流,但很不到位。面对这种枯燥、沉闷的“填鸭式”教学,学生会因学习能力差而学不进、或因学习积极性低而不愿学,导致跟不上教学进度,倍感学习困难,从而对会计学习产生畏惧、厌倦心理,甚至自暴自弃。教学,理应包含“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学生自己练,既动手又动脑,既有师生互动又有学生间互相讨论,真正实现了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学会了如何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了会计知识。

2、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在师资建设过程中,注重加大力度培养既有丰富理论知识,又有很强的实践经验的教师。为缺乏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的锻炼,并有计划地抽调专业教师采取挂职、顶岗、培训、调查等方式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此外,积极引进有实践技能的优秀财会人才。构成既有讲师又有会计师、评估师、注册会计师等“双师型”教师队伍。

3、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突出学生应用能力培养。会计工作是专业性极强的专业技术岗位,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毕业生走上会计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必须加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提出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线,将课堂理论教学与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加大实验力度,培养应用型人才,具体做法是:校内开设会计实验课,校外建立会计实习基地,内外结合,相互补充,为应用能力培养搭建平台。目前在校内开设的实验课有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实验和实习学时在50-60学时,约占总学时的25-30%。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了动手能力,熟悉了企业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了能力基础。

总之,把握当前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树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体现宿迁学院的定位和社会需求,培养出合格的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更加合理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吴运霞.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统计教育,2006(2).

篇11

关键词:就业导向 应用型 模块化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地方院校, 我们坚持“应用为本,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会计领域“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根据岗位群要求,凝练专业核心能力,强化实践教学,探索总结出“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五个建设、六个方向” 模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基于就业导向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框架

基于就业导向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以辽宁省的会计专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能力培养为核心, 培养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的人才。

在对我省人才需求情况调研的基础上,立足市场需求和岗位特点,配合我省经济改革的发展,并适应我省农村经济、涉农企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结合会计岗位工作的特点和多年来的培养经验并广泛征求了企业有关专家的意见,在我校“应用为本、学以致用”办学理念指导下,着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能力、应用知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等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同时保证基本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基本素质的培养。

在坚持和深化“以职业素质为根本、综合能力为中心、岗位技能为重点的人才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会计学专业不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为本位,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依托,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会计基本功与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突出抓好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三个培养”,深入推进教育改革,不断探索建立工学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分方向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将会计学专业分为财务会计、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金融会计、税务会计、会计信息化6个专业方向,采用了“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专业方向课和专业拓展课)”的模块化教学培养方案,使人才培养方案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与针对性,造就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掌握经济、管理、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与分析、财务管理与决策、会计信息鉴证、财务报告编制与利用、信息环境下的会计处理等基本技能,面向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会计一线岗位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基于就业导向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遵循“一个定位、两个转变、三个整合、四个强化” 的基本思想,构建“满足学生就业、升学、个性化发展”的分方向人才培养模式。一个定位:即确定会计专业教学应用型的定位;二个转变:完成从传统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由继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三个整合: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整合教学资源、整合课程结构、整合教学内容;四个强化:坚持人才服务社会的宗旨,强化技能训练,强化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强化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

2.建设一支脱产和业余融合、校企融和、产学研能力突出的师资队伍。为加强教师双重素质锻炼,一方面采取“合+和”方式,即脱产和业余融合、校企融和方式,不间断地派遣教师参加各种进修培训,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为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一个兼职外聘教师人才库机制。积极开展教学竞赛活动、教学听评活动,督促青年教师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两个主线、三阶贯通、三部一体、三个层次、四个结合”的课程体系。以基本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根据人才培养的三个教育阶段(即专业初级教育阶段、专业强化教育阶段、专业综合提高教育阶段),将认识实习、模拟实习和实训、综合实习和毕业设计三个大的部分点线面相结合,在“学习性任务-仿真性任务-真实性任务”的层次递进任务中完成能力培养训练的目的和要求,加强四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结合、产学结合、人文社科教育与专业技术教育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把“知识运用+职业判断+技能操作”有机结合,构建课程模块及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何军峰、 黄红球.高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思考,会计之友,2006

[2]徐文杰.实践导向、能力本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财会通讯,2009

[3]李益娟.应用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财会审计,2010

篇12

关键词:会计;培养目标;经济社会转型;适应性

Key words: accounting;training objectives;economic and social transformation;adaptability

中图分类号:G4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4-0152-01

1东莞市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现状

1.1 会计教育目标同质化严重目前,东莞市各院校的办学条件、层次水平高低不等;另一方面,人才需求市场对会计人员的需求层次和各层次的需求数量也高低不一。作为会计培养目标,应考虑上述因素至少明确学生毕业时应达到的最低要求。然而,东莞市会计专业在制订会计专业培养目标时并未考虑或很少考虑到这种差异性,教育目标同质化的倾向严重。其后果,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业出现盲目性。

1.2 会计教育目标滞后于经济发展教育必须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必须为经济发展服务,反之,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的培养目标。目前,东莞市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必然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专业化、责任心强的应用型会计人才。同时,随着东莞市经济社会的转型,一些大企业急需一批高素质、有国际水准的高级会计人才。不同的人才要求必然导致高校会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然而不同层次的院校在制订培养目标时缺乏应有的市场针对性,不能满足经济发展中不同经济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要,这就必然造成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

2东莞经济社会转型与高等教育专业化培养的关系

随着东莞经济社会转型的推进,当前东莞迫切需要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过渡,进行产业升级。伴随东莞产业升级和工业结构调整的加快,汽配、生物医药、光电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了产业结构的优化,而新兴行业的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动因,技术进步又依赖于专业化人力资本的推动。没有丰厚的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积累,就不可能有技术的发明、创新、扩散和运用,从而也就不可能有产业结构的升级。东莞经济社会转型战略的实施,其最终目的是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高等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产业结构之间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如果能够相互协调、协同发展,将会更大程度地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专业化的发展向社会提供了有效的人才供给,这有助于提高产业转换速度,而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产业结构转换。因此,高等教育专业化的发展与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密切相关。

3建立与东莞经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的设想

3.1 突出全面素质塑造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学校培养人才的方向定位。本科教育是一种教学型高等教育,其教育目标应基于现实而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随着东莞经济社会的转型,使之对人才需求的结构重心上移,对知识和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岗位迅速替代低技能的职位,会计工作的重心将由加工处理会计信息转移到运用会计信息层次上,即核算型的会计专业人才已不能适应这种变化。培养具有现代管理理念,能够综合运用会计信息对企业的重大经济活动进行预测、决策和控制的中高级管理型会计是本世纪高校会计教育的目标取向。

3.2 技能培养对接产业发展学校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训练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他们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使其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基础包括技能、知识和专业认同等三方面的能力。随着东莞科技发展与产业的不断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岗位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会计教育的技能培养要对接东莞市的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性人才的培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会计专业技能培养方案。要按照产业发展方向、企业岗位需求找准会计专业人才技能培养定位,建立面向市场、面向就业的会计专业技能培养模式,强调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培养充分具备会计知识与各项技能的通才,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并胜任各类企事业单位、中外会计师事务所、证券、银行、保险公司及政府部门等单位的会计、财务和审计等专业工作。

3.3 优化会计专业培养方案、设置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不同层次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定位,不断优化培养方案,调整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切实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建设适应东莞经济社会转型的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其核心问题是构建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会计课程体系。“职业综合能力”的会计课程体系相比普通会计高等教育“学科本位”课程设置,具有更直接的经济和产业发展依存性,它对会计职业要求和结构的变化更敏感。如何保证高校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对职业(岗位群)的针对性,又提高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建设“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动态课程模块”不失为一个有效办法。“动态课程模块”按照如下思路应对人才市场的快速变化:①应充分调查研究东莞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行业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动态思维,前瞻性地制定会计专业教学计划;瞄准东莞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发展需要,深度结盟东莞市企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打破传统概念学科限制,改变学校闭门造车的教育体制,实现人才供需双方有效、快速沟通。②各个模块的属性应该分明。“稳定模块”涉及几个与会计相近职业有关的跨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课程设置尽可能具有通用性和稳定性,主要处理好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相近职业的不同要求; “弹性模块”主要由会计专业技能实践课程组成,随时根据产业调整、就业变化、不同企业合作办学项目来进行调整,课程设计以真实任务的项目实践为主,多种形式和手段,校内校外兼顾,课程负责人应该是职业人士、企业在职人员,或在对口行业企业进修过的高校教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