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6 08:55: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跨文化交际教学设计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关键词:
一、引言
作为英语专业的一门基础课,泛读课的教学应侧重教授学生阅读技巧,提高学生应对各类英语考试的能力,还是专注于拓展视野,增加知识储备,不仅是一线教师的困惑,也是学界广泛探讨的问题。关于泛读的含义,学界普遍认为泛读是指对整体意义的阅读,其目的是为获取大致信息,而非仅仅习得个别词句。因此,泛读课不应限于提高阅读速度、扩大词汇量等技能层面的问题,进行文化教学、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也是泛读课的重要使命。但是,在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对语法、词汇、长难句解释等语言点的传授,而忽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与分析的现象,换言之,泛读课成了缩减版的精读课。泛读课程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的反差值得英语教师反思。因此,本文拟探索在跨文化交际理论框架之下,如何实现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目的的统一。
二、语言教学的跨文化交际转向
近年来,跨文化、跨领域交际能力越来越突显。在这种环境下,英语教学出现了教学目标的文化转向。有学者认为,语言应该成为帮助学习者建构自己有关世界知识的中介,并能对这一知识进行检验和反思。因此,单纯的语言教学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语言教师有责任通过“全方位”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文化意识。[5]在一些西方国家,“跨文化交际教学法”逐渐成为外语教学的新趋势之一。《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作出了要求:“注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因此,采用跨文化交际教学法,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语言教学的一个趋势,也是《大纲》的要求,应尝试将其应用到英语专业泛读课的教学实践中。
三、跨文化交际理论指导下的英语专业泛读教学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为顺利完成交际所必需的,基于跨文化意识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交际实践能力。[1]本文拟采用杨盈和庄恩平(2007)提出的包含全球意识、文化调适、知识和交际实践四大能力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框架,以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泛读教程》(第2版)第4册Unit1Exploration:Text1ScienceintheSahara:ManoftheDesert为例,探讨英语专业泛读课程的具体教学设计。
(一)导入。本单元主题为“exploration”,因此教师将围绕“探索”主题,提出这样一个问题Whatkindofexploration-themedstoriesdoyouknow?此问题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调动学生知识储备。例如学生可以列出的探索主题的故事有《鲁滨逊漂流记》、《印第安纳•琼斯》、《星际迷航》、《盗墓笔记》等等。学生列举之后,教师可以再补充一些学生可能不太熟悉的故事,如荷马史诗中《奥德赛》,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是否发现在这些探索故事当中,以西方故事居多。究其原因,则是西方的海洋文明特征决定其积极对外探索,而以中国为代表的大陆文明则安土重迁,教师借此对大陆文明及海洋文明进行对比讲解。此问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全球意识是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思维的综合体。而跨文化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和文化相对意识。[4]对大陆文明的认识是自我价值观的了解,对西方文明特点的探索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相对意识。
(二)课文学习。在课文学习环节,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例如对某一文化现象进行文化导入,注意讲解词汇的文化意义以及从语篇层面整体地把握课文等。
(三)课外拓展学习。课外拓展学习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本单元,教师将向学生推荐三个课外探索问题,学生以3~4人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搜集、分析资料,课外阅读、交流讨论等方式,形成小组报告,在下次上课时汇报学习成果。此环节旨在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多角度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技巧也得到了锻炼。针对本单元主题,教师设计了以下三个课外探索问题:一是观看中外以探索、探险为主题的电影或小说,分析其中体现的东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在外语课堂不仅要教授理论知识,也要注重学生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从而培养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帮助学生发觉一些文化细节,并引导学生对此进行深入探索,从而促进学生自助学习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相对意识。二是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文化史导论》,萨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分享阅读心得。该任务旨在促进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因学习成果是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也避免了“文化导入”的不足。此外,根据《大纲》对“文化素养”的教学要求,文化素养的培养应兼顾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二是英语国家文化。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偏重英语国家文化认知,忽视中国文化的素养的现象,因此,此教学设计体现了对中西文化学习的同等重视。三是与外教或外国留学生就“探索”主题进行交流访谈,形成访谈汇报总结。此项任务重点在于训练学生的交际实践能力以及文化调试能力。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情境中要主动参与其过程,要对复杂多变的因素作出独立的判断和灵活的应对。跨文化交际面临的挑战是交际者感知和应对现实与“流动着的”事务的能力,而不仅是知晓和记忆一些固定的知识。[2]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落脚点还是能够在实践中完成交际任务。通过与外教或留学生的交流,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以及非语言交际能力、交际策略能力。同时,在真实的交际情景中,学生的心理调适以及灵活应变能力也得到了检验。以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的英语专业泛读教学设计是对泛读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个探索,也是适应语言教学跨文化转向趋势的一个尝试,同时,该教学设计还需要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以作改进。
参考文献:
[1]陈欣.从跨文化交际能力视角探索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课程设置[J].外语界,2012,5
[2]刘学惠.跨文化交际能力及其培养:一种建构主义的观点[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3]王守仁,方杰.泛读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出版,2014,第2版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30-02
长期以来,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语言本身,人们往往只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几项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尤其过于强调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而忽视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很多大学生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对英语文化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不了解异域文化的特点;经常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语用上的多种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Thomas将语用失误分为语用语言失误和社交语用失误两种[1]。前者基本是一个语言问题,可以作为语法的一部分教授,后者兼具社会文化因素。社交语用失误主要是由于谈话双方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引起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交准则差异所造成的,因而更为微妙和复杂。本文试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角度分析大学生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针对大学生语用能力的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是以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实验组,分别进行两次语用能力测试。控制组由50名学生组成,是从大三学生中随机抽取的;而实验组包括50名学生,与控制组的学生相比,他们在第二次语用能力测试之前都选修了“中西文化差异”课程,所以,经过大学一个学期的文化输入,与控制组相比,假定他们具有较强的文化意识。语用能力测试问卷的编写主要参考何自然编著的《语用学概论》中的“英语语用能力调查”,并请教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的老师,以保证调查问卷更加科学,调查结果更加客观公正。
(二)数据分析和讨论
通过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我们发现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用能力,由图1可以看出,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曲线偏向低分平移,表示得低分的学生较多,峰宽不大,说明控制组和实验组学生的语用能力差距不是很大。接着,用SPSS 11.5来分析控制组和实验组的数据。两组的均值分别为50.70,54.22;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两组均值的差异并不显著(P>0.01(/t/=1.588,df=49,P=0.06)。由此可得,在第一次语用能力测试中,控制组与实验组测学生的语用能力水平基本一样。
通过对实验组、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得知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率为32.01%,社交语用失误率为50.36%。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学生的语用语言能力与社交语用能力相比具有显著差异;与语用语言能力相比,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较差。社交语用能力较差表明学生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所引导的文化价值观与社会准则的不同缺乏了解和敏感性。接着我们用SPSS11.5对学生的语用语言失误与社交语用失误进行t检验,两组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4.722,df=3,P=0.009)。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影响学生语用能力的主要因素。
为了了解文化的输入对学生的社交语用能力是否有影响,我们对实验组的学生进行了一学期的文化输入,并对实验组进行了第二次的语用能力测试。接着,用SPSS11.5对实验组的两次数据进行的t检验得知,前后测试均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t/=2.733,df=49,P=0.007)。因此,可以得出学生经过一学期的文化输入,文化意识有所提高,文化负迁移减少与前测相比其语用能力也相应的有所提高。
二、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且反映该民族的信仰和情感,语言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是折射文化的棱镜,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社交语用失误指交际中因不了解或忽视谈话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差异而表现出的语言表达失误。因此,我们试着从文化价值观差异和文化负迁移的角度来分析学生的社交语用失误。
(一)文化价值观差异
文化价值观念是文化中的一些普遍的规范性的价值观,它是生活在该文化中的人们关于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什么是值得做的,什么是不值得做的即表明“肯定”、“否定”或模棱两可等意向的一套信念。在不同的文化中,人们的价值观念不尽相同。英汉文化对事物的价值观念不同,因而导致在交际中不知什么该说、该问、什么不该问、不该说。文化价值观念差异还包括对事物持不同的评价和看法,如不同民族的非自由话题如禁忌语差异。
例如1 Elderly English tourist: “I’m going out for a walk round the street.”
Chinese tourist guide: You are old. You’d better go with someone else.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强调关心他人,尤其是对老人,所以导游的这句话在中国人看来,充分体现了尊老爱幼的美德,然而英美文化价值观恰恰相反,他们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人的自由,对他们来说“老”意味着哀朽残年,因此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讲导游直言其老,是一种冒犯。
例如2 A is an English native speaker, and B is a Chinese.
A: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A: (thinking that he didn’t make himself understood, he awkwardly repeated) Your wife is beautiful.
B:You can’t see. You can’t see. ( 不见得,不见得)
贾玉新的调查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汉语中恭维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使对方感觉良好、欣赏和利用他人等三个方面,而英语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集中在协调交往中双方关系的一致性,即恭维者把它作为一种融洽社会关系、增进彼此感情或交情的手段[2]。由此可见,中西文化在恭维答语也存在差异。一般来说,西方人倾向于接受恭维,当被人恭维时,一句简单的谢谢足以。相反,中国人常常拒绝恭维,中国文化将此类拒绝看作是谦虚的表现,这正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体系相吻合。在西方人看来,这不仅否定了自己,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可见正是因为中西方在文化价值观上的差异导致A和B的交际失败。
(二)文化负迁移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它表现为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导致社交语用失误的产生,影响跨文化交际进行。
例如3 In a commercial negotiation, Chinese representative could not accept the scheme forwarded by the American side. Chinese representative say “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
中国人说话比较委婉,在拒绝别人要求时,不直接否定而是委婉地说“让我们再讨论讨论”(I’m afraid that we need the further discussion.)。但对“直言快语”的美国人来讲,可能意味着他们的要求会被满足,不然还讨论研究什么呢,正是这种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从而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社交语用失误。这种社交语用失误源自文化负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把汉语的语言习惯套用到英语中或误用了英语其他表达方式。受汉语的影响,学生很容易把汉语的表达方式套用到英语中,结果不但说出的英语语言生硬,而且使以英语为母语者听起来感到不快;从而引起社交语用失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
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策略
通过对西安工业大学非英语专业100名学生语用能力测试发现社交语用失误是学生常犯的语用失误,也是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同时也发现文化输入有利于减少语用失误,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将汉语文化的观念模式如价值观、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套用到英语文化上,从而发生文化负迁移,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社交语用失误[3]。文化负迁移对外语交际的影响表明,外语教学必须将文化教学同语言教学统一起来。这不仅符合语言教学的本质(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教学即文化教学),同时也是信息社会的需要。如果中国外语教学改革忽视了这些内在和外在的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跨文化交际实践中就很难做到自然、恰当和有效地交流思想和信息,因而也就不能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取胜[4]。因此,引导学生了解并比较英汉两种语言在感知世界的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并从社会学角度了解英美国家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交往规则是十分重要的,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加强学生与英美文化接触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培养其文化差异意识,从而有效地避免文化负迁移,减少社交语用失误的发生。同时,也要培养学习者对异文化的宽容态度。
参考文献:
[1] Thomas, J. 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 Applied linguistics,4,1983.
[2]王得杏.英语话语分析与跨文化交际[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45-99.
[3] 戴炜栋,张红玲.外语交际中的文化迁移及其对外语教改的启示[J].外语界,2000.
[4]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一、社会语言学简介
社会语言学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美国,是社会学和语言学结合的一门新兴的应用型边缘学科。它把语言看作是一种社会现象,认为存在于社会中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对语言产生影响,包括文化准则,社会规范或情境。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性和实践性,认为语言的词汇,语法等都是语言的形式;其实际的运用,如:表达得体,符合文化语境等是运用一门语言的重点。
二、语言与社会的关系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维系社会正常运转的纽带;文化的不同势必形成语言间的个性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使者和媒介,既根源于文化又服务于文化。因此,学习一门语言更像是学习这门语言的交际能力,学习指导我们在人类活动中各种具体情形下如何恰当使用语言的知识。但是,很多的语言学习者往往把学习语言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这种缺乏对语言内部结构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的认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少的误解和失误。在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这门语言背后隐藏的各种文化信息。同样,把语言独立于其所属的文化和社会之外也是不明智和错误的。除了目的语本身的难点外,学习者的母语也在随时不断地给学习者施加各种各样的影响,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语言是其文化中一系列规律和准则的系统运用。文化的不同势必形成语言间的个性差异。语言作为文化的使者和媒介,既根源于文化又服务于文化。因此,学习一门语言更像是学习这门语言的交际能力,学习指导我们在人类活动中各种具体情形下如何恰当使用语言的知识。但是,很多的语言学习者往往把学习语言看作是一种纯粹的语言现象,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和文化性。这种缺乏对语言内部结构及其社会文化因素的认识在外语学习的过程中造成了不少的误解和失误。在学习和使用一门外语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这门语言背后隐藏的各种文化信息。同样,把语言独立于其所属的文化和社会之外也是不明智和错误的。
三、当代英语教学现状与问题
笔者结合相关资料研究,及自身英语教学经验发现,在当代中国英语教学中,忽视目的语文化的教学的问题日趋严重,大多数英语老师只注重语言本身的教学,强调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教条式的英语习得只能在应试考试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多数学生对西方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而让英语作为了解世界的一扇窗子,这一目的远远没有达到,这也造成了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花大力气传授的,是学生考试过后就忘记的东西。综上对语言和社会的分析,说明了文化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是学生真正获得语言知识不可或缺的。比如,英语大部分词汇都源自于圣经,很多词的被创造都和和西方价值观有关联,圣经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却几乎没有在课堂上被导入,造成学生对词汇的机械记忆,最后运用不到实际中,失去了语言真正的作用,也没能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我们从事英语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在口语表达时,不时停下来寻找适当的词语表达,这正是学生对英语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的了解不够所致。
四、导入文化教学,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前分析,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远远落后于社会的实际需求,主要表现在:1)对相关西方文化没有充分的了解,交际中忽略语境,造成交流的不顺畅;2)缺乏实际交际能力,在交际中不够自信;3)缺乏跨文化交际意识,没有全球性的眼光,对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本土文化的层面上,对多元文化没有包容性的眼光。因此,文化的导入是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实际教学中,根据相关课堂内容,补充文化知识点,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比如习俗,历史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而不是停留在英语表面的形式上。例如:英语的词汇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单词的构成或起源进行文化导入:“holiday”一词,源于圣经“holy+day”,“神圣的日子”,表示大家在闲暇的日子里去教堂祷告;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英语国家宗教和文化有一定了解。再如,讲到西方饮食时,可以导入“饮食习惯”,“饮食禁忌”,“餐桌礼仪”等概念,让学生了解具体的文化知识点;或,在课堂中,设计多种教学模式来创造文化情境,如角色扮演,编排戏剧;组织观看英语电影;以此了解英语国家的文件,以此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意识,开启心智。
五、结语
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反映着全民族的全部文化,语言是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的使用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讲授英语语言的同时也应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学,历史,以及社会习俗等,不应只是单纯的考点记忆。太过表面的东西有悖于语言这一产生的本质。一门外语的习得不仅仅是语法的认识和词汇的积累,更应包括文化的习得。如果学习者达不到对目的语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足够理解,各种问题必然层出不穷,接踵而至。在全球化的今天,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达到心态上的包容与认可,更有利于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永林,张彩霞. 社会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跨文化学科视野下的对比研究[J]. 现代外语,2007(3).
一、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经历很长的时间,人们对第二语言教学理论“文化”逐渐有了更深的认识。“文化”影响下的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也发生了从语言能力到交际能力,再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根本变革。普通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不仅如此,语言还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果学习汉语者不理解中国人的“长幼有序”的观念,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同样一个人,有人称他“老王”,有人称他“小王”。在人们学习或者使用一种语言进行交际实践时,就不得不把自己的语言和举止纳入该语言所代表的社会和文化中,不得不在某种程度上遵从该社会的惯例。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我们都知道,跨文化交际能力不等同于语言能力,更不等同于交际能力。语言能力主要指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译的技能。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针对“语言能力”,海姆斯(Dell Hymes)提出交际能力,注重人的语言行为不仅要在语法上正确,还要在社会文化规则上得体。例如,一个孩子学会了说话,但是如果他在得到礼物或帮助时不会说“谢谢”,见了客人不会叫“叔叔、阿姨”,我们就会说这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交际。由此可见,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是不同的。
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它包括语言交际能力、非语言交际能力、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转换能力、文化适应能力。
在跨文化交际中,第二语言学习者会发现,他们不仅外语交际能力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他们母语文化的交际规则和思维方式也常常行不通。他们的价值观念也常常受到误解或责难。所以,一般的语用能力(交际能力)是难以完成跨文化交际任务的。只有跨文化交际能力才是跨文化交际中必要的能力。当然,要实现成功地跨文化交际,首先应该明白语言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和基础,不然跨文化交际就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二、贯彻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
胡文仲在《跨文化交际学概论》中简明阐述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交际的过程就是跨文化交际。”人们由于对自己的母语文化习以为常,而面对于不同于母语文化其他文化却非常陌生,从而就难以避免相互理解与相互沟通的困难。人们常常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交际行为与自己不同,不理解为什么别人的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更不理解别人对事物的看法和评判为什么与自己大相径庭。自己喜爱的东西可能是别人感到厌恶的,自己不欣赏的事物却恰恰是别人对此赞不绝口。以中美文化对比为例:中国人讲求自谦尊人,美国人却主张平等互尊,甚至自我显示;中国人喜好相互关切,美国人却讲求维护独立自主;中国人观察和分析事物习惯于从大到小,美国人却习惯于从小到大……所以,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并非易事,需要正确而又恰当地处理复杂多样的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必须不断地排除文化障碍给跨文化交际造成的困难。
对于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解释,书中这样描述:它是善于克服文化休克的障碍,正确了解和认识新文化或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对象,对自己固有的行为举止、交际规则、思维方式、思想感情等做出必要的调整,必要时,还要对自己的文化身份做出必要的改变,以便适应新文化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人际交往环境,并为新的文化的人所接收。还要善于预见和处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文化差异的干扰,尽可能避免或顺利地排除文化冲突。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常常抱怨交际对方难以理解或不好打交道,却不明白原因所在和解决办法,甚至有的人只好终止合作,一走了之。在外国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常常抱怨所在文化环境难以适应,采取的应对方法不是躲避,就是直接冲突。这些都是缺乏跨文化适应能力的表现。跨文化交际成败的关键因素是跨文化意识。
三、不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
(Robert G.Hanvey)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在跨文化交际中,只是了解文化差异是不行的,还必须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而理解和接受文化差异将会遭遇重重障碍,唯一解决的办法就是获得跨文化意识。
对于跨文化交际能力,毕继万评述道:许多人以为只要大量接触外国人或长期居留异文化环境,就一定能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他们的理由是他们已经熟悉了这种交际或者所居住的新文化环境。这种看法不仅不合实际,也十分有害。因为他们忽略了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中一个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必需的“跨文化意识”,具体的说,就是不仅要有必要的知识和经验,更要有跨文化理解能力和移情能力,还必须通过“跨文化适应门槛”,即能够设身处地地理解交际对方或置身于异文化立场之上,接受其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由“局外人”变成“局内人”。
“跨文化意识”:西方学者Chen和Stacosta对跨文化意识做了如下解释(Samovar et al,2000b:407):跨文化意识是跨文化交际中认知方面的问题,指的是,对影响人们思维与行动的文化习惯的理解。跨文化意识要求人们认识到自己具有文化属性,也要基于同样的认识去探寻其他文化的突出特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效地理解他种文化人们的行为。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同文化之间的误会就往往会在跨文化交际中造成严重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知己知彼,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
四、文化休克对语言教学的干扰
跨文化意识大致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旅游者心态,第二是文化休克,第三是理性分析和愿意适应,第四是主动了解和自觉适应。文化休克:是对新文化了解的缺乏和对新文化环境的不适应,导致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频频发生,新来者受到文化休克的严重困扰,易于感情用事,对新文化和新环境容易产生对抗或逃避态度。无所适从、惶恐不安、抗拒心理是文化休克阶段的三大心理特点。对大多来华留学生而言,如何帮助他们克服文化休克,顺利的过度到第三阶段,这对我们的语言教学是非常有益的。不仅可以减少他们对文化不适应症状,还能够突破心理障碍让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在海外教育学院学习中文的同学大都是成人。这个事实是,成人永远难以达到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行为也永远难以与目的语为母语者一模一样。他们的外语只能尽力达到最大限度地接近目的语为母语者的语言水平,口语水平难度更大,非语言交际行为与交际方式的学习和模仿的难度尤其大,文化知识、生活习惯、行为方式、交际规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等,很多方面都难以完全摆脱自身母语和母语文化的影响。
留学生来中国学习汉语,不论是因为参加社团的学习动力,还是工具主义学习动力,但是,有一点是可以确认的是他们想通过来华学习尽快提高汉语水平,学习地道的语言,感受不同的异国文化。在第二语言国家的生活期间,开始时对新环境都很新奇,随着接触地加深有些同学会遇到难以跨过的文化休克,甚至一部分学生会把这种不良状态延续至毕业。这不仅大大挫伤了留学生学习中文的积极性,甚至还影响第二语言的教学效果。基于此,我们应该为中级阶段的学生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初级阶段以学习语言为主),作为一根心理辅助拐杖,帮助他们渡过不适应期,为学习语言打好心理基础。
五、将跨文化适应教育与语言教育相结合
从以往研究中得出一些结论,中国人在表达问候的讯息时,可以就对方正在做的事提问,即具有一定程度的具体性,根据具体的情景而论,见到什么说什么、问什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把它编码为“看电视呢?”“出去呢?”,它们的功能同英语里的“It’s very nice to meet you!”一样。中国人在译码时一般不会发生差错,不会认为这是实质性问题,把这些形式上的问题只理解为对于自己的关心。但是,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士听到这些话时,在译码过程难免会犯错误,结果得到的讯息是干涉他的私事。
王魁京(1998)做过一个调查,关于汉语学习者在社会言语交际中常常碰到什么问题。调查发现,学习者普遍反映的问题是:他们很愿意和中国人交流,可是不同的中国人见到他们,常常问同样的问题:“你是哪国人”,“来中国多长时间了”,“你在哪个学校学习”。他们觉得,总是回答这些问题很厌烦。这些学习者不明白,在中国人之间,在展开会话的主要内容之前,先询问对方一些个人情况是为了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试探对方是否真有交际欲望,从而决定是否进一步交谈。这些询问不代表发话人真正的交际意图。如果学习者明白中国人这种会话方式的意图,就可以用积极的交际策略将会话引向他们感兴趣的方面,而不是仅限于一问一答的简单会话结构。
笔者在这里设想能不能借鉴社会心理学在临床领域中的应用的方法。美国涅乐队成员,库尔特・科班(Kurt Cobain),他的歌曲常常表达一种抑郁和自杀的倾向。那么当其他人有这些迹象时,医生或者心理学家可以通过预测并防止他的自杀行为,提前进行干预。正如我们对一些文化现象,文化差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生活习惯、行为准则、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感到不适应时,我们为他们专门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在课程中向他们解释中国人的文化行为,解决他们的困惑,让他们理解在一定场合“中国人为什么这么说”和“这么说的含义是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他们如何理解和接受这样的说法和做法的问题。与他们平等坦诚地交流来努力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一步步地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内涵,缩小他们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陌生感,让他们不但能理解并接受中国人的一些看法与做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能主动参与和学习模仿。
当然,要做好这根心理辅助拐杖,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科学地课程设置,课程目的与要求都会做的更加详细,才会对学生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虽然本设想的深度和广度都有限,但是跨文化交际引入留学生课程这个设想还是具有可行性的,笔者将会对这个设想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学习。(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参考文献:
[1] 毕继万,2009,《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 胡文仲,1999,《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