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投资现状范文

时间:2023-05-26 08:55: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对外投资现状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对外投资现状

篇1

1、对外投资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但不稳定。如图1所示,从1992年开始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幅的增加。这一方面有政策变动的原因;另一方面,由于中国的对外投资整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在绝对数量最多的2001年,也只有68.84亿美元,远远低于同期利用外资的水平。因此,容易受到单项投资合同的影响,会随个别企业对外投资的计划发生较大波动。不过可喜的是,自从1992年来我国的对外投资总额上了一个新的水平,除1999年和2000年较低,其他年份都达到了20亿美元以上。

2、资金流向及原因分析。在1979年到2002年中国对外投资最大的洲是亚洲,其次是北美,再就是非洲和拉丁美洲(见表1)。我们可以看到在亚洲的投资投资占到总数58.7%,在亚洲主要流向了中国的香港,一个原因是因为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再就是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在北美洲的投资占到总投资的13.6%,北美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使中国企业对这些国家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市场。

香港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份额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以来,内地的投资从1998年的26亿美元激增到2001年的49亿美元。主要原因是:

首先,两地互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入世后,针对中国的贸易歧视政策将受到抑制,中国内地对外贸易额会快速增长,内地会投入更多的资金在香港建立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缓解由于对外交易扩大给内地带来的压力。

其次,在中国入世的新环境下,双方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加强两地的经济合作,促进双方经济的一体化。

第三,大陆和香港在地理文化上的趋同,这样企业无论从管理的角度还是从业务的交往上都是有利的。

第四,大陆企业通过香港的资本市场来募集资金然后再投资在其他地方,这也是内地企业在香港投资额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北美之所以成为中国企业重要的投资方向,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企业多年来在中国的投资使双方建立了良好的经济合作关系,促使中国企业对这三国家的经济文化情况比较了解,更容易融入到其经济体系中去,有利于推动中国的出口市场。

总之,中国企业投资海外的主要原因是为了拓展市场,引资国的引资政策、投资环境和引资规模成为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的问题

尽管中国公司都加大了海外投资力度,努力贯彻国家“走出去”的政策,希望在国际市场上提高企业的实力,但这条路还很漫长。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整体规模和行业分布还是相当有限。中国的绝大部分投资仅限于香港地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投资,企业没有完全参与全球市场的竞争。

首先,从企业规模来看,在欧洲地区,TCL、海尔、华为还不具有足够大的市场,品质的差距和营销网络的狭小成为其发展的障碍。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立足的法宝还是靠核心竞争力。“走出去”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产品、核心市场和核心技术,企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才会有立足之地。中国企业的主要差距在于企业资产规模过小,效益规模不够。

其次,从行业构成来看,中国企业多集中于运输、建筑、石油、钢铁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总的特点就是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使这些行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相对于金融、电信等服务性行业,一方面由于在国际市场上准入壁垒高,另一方面竞争的激烈程度实在是令人难以想像,中国企业虽然在国内拥有一定的资本但还是不具备抗风险的能力。随着我国对外接投资的发展,今后应该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有意识地搞一些如科研设计、情报咨询、医院、银行、房地产等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资本输出,以改善对外投资企业的行业结构。

此外,目前立法、管理、信息服务等因素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成功开拓国外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制约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六大因素,包括立法严重滞后、工作机制尚未理顺、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信息服务严重滞后、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企业微观经营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等。

三、如何真正落实“走出去”战略

十六大报告把实施“走出去”战略与信息化、西部大开发、城镇化进一步明确为国家新世纪发展的四大战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实施“走出去”战略与入世有着密切的联系,入世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要性,同时,入世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条件。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对外开放主要是“请进来”。从最开始进口消费品到后来引进设备、技术,再到引进资金、人才、管理,乃至引进全套的外国企业等。通过以“请进来”为主的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逐渐接轨,有效地利用了大量的国际资金和技术,弥补了工业化过程中资金与技术的巨大缺口,从而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同时,中国还有效地利用了国际市场拉动了本国经济的增长。应当说,“请进来”战略的实施是成功的,它为我们今天实行“走出去”战略创造了条件,“走出去”战略是“请进来”战略的必然发展。

中国政府在要求企业遵循“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的同时,推出了一系列支持和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主要包括:

――积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各类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开展跨国生产与经营,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渐形成一批中国式的跨国公司。

――建立完善“走出去”各项业务管理体制,对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对外经济合作业务实行依法管理、指导和监督。

――建立和完善“走出去”的促进和支持体系,建立与“走出去”相关的社会服务体系,积极发挥各行业组织的作用,完善社会中介服务,为企业提供法律、财务、知识产权和认证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篇2

一、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不足

尽管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但对外直接投资仍处发展初期,当前的投资现状与预期的投资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

1.对外投资整体规模较小

《2009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现状及意向调查报告》显示,虽然近几年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有上升,但是总体对外投资规模仍然较小。在所有进行过对外投资的受访企业中,约有三分之二的企业表示现有对外投资规模小于500万美元。对外投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占20%,其中超过1亿美元的仅达到6%。另外目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领域、区域还比较有限,投资的领域主要是制造业。 投资的区域主要是东亚和东南亚。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规模将会有所减小。

2.对外投资绩效较低

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政策指引下,越来越多的企业迈出了国际经营的步伐,但对外投资收益率较低。据世界银行估算,中国对外投资的三分之一是亏损的,三分之一盈利,三分之一持平,这意味着有相当一部分境外投资是低效或无效的。有关调查显示,沿海地区过半数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不成功的。UNCTAD开发了对外直接投资绩效指数(OND), 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为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对外直接投资的绩效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如果某国(或地区)的OND大于或小于1,意味着该国(或地区)的绩效高于或低于世界平均水平。UNCTAD的计算结果表明,在2001年―2003年间,中国OND为0.15,排在第58位,由此可见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绩效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二、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成绩

尽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呈快速增长势头,并且已取得一些明显成绩。

1.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

从时段上看,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企业才真正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迄今不过20余年的历史。但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不断增加、增速不断加快。2002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仅27亿美元,2007年则达到265.1亿美元,五年增长了近10倍。其中,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56%。特别是相对于2006年,2007年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2007年投资总量同比增长25.3%,其中:新增股本投资86.9亿美元,占32.8%;当期利润再投资97.9亿美元,占36.9%;其他投资80.3亿美元,占30.3%。截至2007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到1179.1 亿美元,流量超过1亿美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24个,较上年增加17个。

2. 投资模式不断创新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因此,初期投资多以试探为主,通常采取合资方式。但近年来的投资模式不断创新,投资办厂、兴建生产基地、构建营销网络、跨国并购、参股等方式逐渐开始兴盛。2005年,以收购、兼并等方式完成的直接投资总量约占当年流量的50%,境内投资主体对境外企业贷款形成的其他投资占直接投资的43%,以投资控股为主的商务服务业投资占当年流量的40%。同时,并购越来越成为中国企业进军海外的主要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国外企业或者在海外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资源,以形成自身的核心技术能力和全球品牌影响力。

3.区域分布日趋广泛

随着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广泛实施,中国企业对外直接外投资的区域分布越来越广。目前,全球五大洲173个国家和地区有中国企业的直接投资,投资覆盖率达到71.2%。以2007年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为例,亚洲国家依然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目的地,占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0%以上。其中2007年投资存量达到792.2亿美元,占当年存量的67.2%,主要分布在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同时,对拉丁美洲的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7年存量达到247亿美元,占当年总量的20.9%,主要分布在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家。再次是欧洲和非洲,分别占当年存量的3.8%,其中欧洲主要集中在俄罗斯、英国、德国等国家,非洲主要集中在南非、尼日利亚、苏丹等国。最后是北美和大洋洲,分别占2007年存量的2.7%和1.6%。

4.行业分布不断拓展

随着我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程度不断加深,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行业领域不断拓展。从流量看,涉足行业不断增多。2007年,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金融业等领域的投资占到当年全部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从存量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2007年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存量的80%。

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只20多年的国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现实状况与预期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呈快速发展之势,且伴随着中国整体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企业逐渐成为全球直接投资领域的一支新生力量,许多发展中国家已经普遍意识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厚潜力,并把中国列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外资来源地。因此,深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存在的不足及取得的成绩,克服不足,扬长避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大有潜力的。

参考文献:

篇3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078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2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对外投资也极为复杂。我国对外投资包含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众多特点,因此其并不能仅仅只使用一个理论就能解释清楚。所以我国对外投资要进行一个更加深入的研究,即以单独地区为例进行分析。江苏省对外投资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的状态,从2003-2014年,其对外投资流量已经从之前的0.67亿美元上升至21.8亿美元,存量则是由2.13亿美元提升至52.21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已经达到73.19%与57.92%。但若将其数据同对外贸易与国内生产总值相比,江苏省投资额仍然还是一种低水平状态。直至2014年,江苏省国内生产总值为全国总数的10.28%,进出口额则是全国进出口额的15.67%,外商直接投资为全国总数的26.96%,单江苏省对外投资却仅仅只有全国的3.69%。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0.003 6,改数值远远低于国际上的平均标准,该现象则表明江苏省对外投资还有许多进步的空间。

1 江苏省对外投资数据分析与因素分析

1.1 数据分析

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在我国名列前茅,其对外投资自然也不甘落后。至2000年开始只有34个境外投资项目到2014年的505个投资项目,其对外投资数量突飞猛进,甚至已经达到全国的4.82%。在2014年江苏省对亚洲的总投资额为18.67亿美元,占该年对外投资总数的51.85%;在非洲的投资额为3.7亿美元,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0.28%;江苏省在非洲所投入的资金为4.08亿美元,该数据占当前总投资额的11.3%。

江苏省在改革开放之后发展速不断上升,逐渐变为发展最快的东部省市之一。江苏省自身所拥有的优势为其进行对外投资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其位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发达的对外贸易为其发展外向型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经济的全球化;另一方面,由于其工业发展时期更早,产业聚集化更为明显,强大的产业链条也为其在国外进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由于产业聚集化的影响,江苏省各个企业之间基础设施共享的同时,也促进了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区的地理优势,更加推进了其对外贸易的发展。仅在2014年,江苏省的出口额就达到了3 126.2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6.47%。

1.2 因素分析

1.2.1 政策条件

我国对外投资所占比例第二大地区即为欧洲。欧洲在这几年的时间中,都是江苏省较大的出口地区之一,但对外直接投资的数额确实最近才开始上升。江苏省对欧洲对外投资数额的上升其最主要的因素即为我国政策条件的变化。我国政策框架的转变主要由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其一,我政府颁布“走出去战略”后,还不断对相关政策进行促进,进而使许多企业对外投资多面临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这里所说的政策主要有派考察团进入到东道国中,加强东道国对我国企业的了解与扩大融资途径等。

其二,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都会将社会环境与政治环境等因素考虑周到。由于我国对外投资的不断发展,国际社会对我国的敌意也在逐渐增长。中国政府已经清楚了解到该问题,其主要使用多双边经济磋商机制,不断进行以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为主要目的的外交政策。

其三,外汇管理部门逐渐放宽外汇管理等规定,其根本原因为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改革相关。其放宽的具体内容即为颁布了《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使得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更加简单,成本也越来越小。

1.2.2 环境因素

江苏省对非洲的直接投资相对于前两个地区来说较为复杂,其经常没有一个固定的规律。从整体上来说,影响江苏省对非洲直接投资最主要的因素为环境因素。在之前,由于非洲地区较为贫困,所以我国对其投资不多,进而导致非洲国家对我国经济不够了解与深入而产生排斥情绪,使得我国在其地区投资极为不稳定。就经济角度来说,我国没有与非洲国家建立较为完善的经济关系。即使有的非洲国家与我国签订过战略协议,但其内容相对其他地区国家来说也不够完善。

2 江苏省对外直接投资对策

2.1 强化企业自身形象,淡化国籍

根据现在的情况来说,大多数发达国家评价发展中国家时,会由于其自身的看法对后者在其存在企业内部治理制度与外部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偏见,认为当地的相关企业与社区会因此出现利益上的缺失,所以发达国家在评判发展中国家的过程中一直保持着一种严谨的态度。当然,除了上述的两个方面以外,相关企业应在其基础上对自身的形象进行强化与维持,进一步促使相关的偏见态度有所减轻或是消除。

2.2 明确政府职能,加强政策的科学性

完善清晰政府投资监管。江苏省政府在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需要转变其之前的所扮演的角色,放宽对微观行为的监督与控制。但当江苏省政府遇到与国家相关的重大项目时,又必须要严格进行审查把关。若其遇到的是普通投资项目,其更多的是需要考虑投资企业的主观意见,使企业以可行性作为基础不断进行研究,同时自身承担尤其所带来的对应风险,在这整个过程中,江苏省只需要对其资料的合法性与真实性负责。

2.3 为“走出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加强与东道国之间的经济外交。直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和115个国家签订双边投资保护协议。在这些国家之中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国家,签订协议的主要作用就是促进这些国家在我国的投资,但却忽略了我国在境外国家的投资。该现象使得双边贸易协议仅仅只是我国政府单方面对其他国家进行保障,我国企业没有得到其应有权益。所以我国政府应该改变其谈判的地位,不仅要体现出我国东道国的身份,还要表现出母国身份,同时完善与对外投资有关的所有项目。

3 结 语

江苏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沿海地区。一方面,因其独特的地理海洋位置,增进了同太平洋沿岸其他国家的沟通。又因其自主化的产品产业链之间相互联系,互相依存,形成了良好的循环生产结构框架。再加上其拥有成熟的对外贸易优势条件和聚集的工业群,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江苏省对外投资的稳健发展。另一方面,江苏省具有众多的高等科技院校,为其的科技方面提供大量人力开发资源,加上信息化时代的开展以及江苏省在贸易政治方面的优势,大大地方便了江苏省在招商投资方面资金的流动、有些大企业摆脱政府的管制,走市场化道路,这些都为对外和对内发展有重大的支持作用。通过两方面有利因素,江苏省在对外投资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使得江苏省在对外投资方面相较于其他省份成本较低,在完善本文所提到不足之处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定能够为其他省份带来一些优质的投资渠道。

主要参考文献

[1]侯静如.我国技术获取型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市场,2012(11).

[2]黄清国.深圳对外直接投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2(8).

[3]刘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问题与对策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2(3).

篇4

(一)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从1979年第一家境外合资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至今,中国内地企业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投资合作,境外中资企业已超过1.7万家。“十一五”时期,随着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和“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取得跨越式发展。规模和速度快速增长,业务遍布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对外直接投资和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年均增长均超过30%(见表1)。

截至2011年底,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达3220亿美元。去年,我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达到1034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2012年上半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达354亿美元,同比增加了48%。商务部表示未来五年,中国对外投资合作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多元化,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在全球范围内运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继续增强,一批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初具规模,对外直接投资2015年达到1500亿美元。

(二)投资领域聚集度高、投资区域广泛 从投资额来看,截止到2010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第三产业投资占到76.5%,第二产业投资额仅为22.7%,第一产业投资不足1%。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等。而且可以看出这样的行业投资结构几年来变化不大。

注:数据来源于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注:根据2010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整理得来

从国家看,香港依旧是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首选地区,流量达385.05亿美元,占2010年流量的56%,行业则涵盖上述主要海外投资行业。其次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卢森堡、澳大利亚、瑞典、美国、加拿大、新加坡。

从地区看,对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的投资增长速度依旧很快,2010年对非洲的投资增长幅度较大,较2009年增长40%。而亚洲、拉丁美洲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大洋洲和欧洲是存量增幅最大的地区。而从国内看,地方对外投资活跃,浙江、辽宁、山东省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增幅较大。

数据来源:商务部经济合作司。

(三)投资主体多元化 中国对外投资者很大程度上是具有雄厚实力的名企,这其中大型国有企业包括央企在内担当了海外投资的先行者和主力军(见表4)。而近年来,民营企业的对外投资也在不断增多。在江苏、辽宁等一些地区,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占据半壁江山;在一些重要领域,民营企业也已成为对外投资的重要力量。与不断高涨的海外投资热情相对应的是,许多民营企业面临融资难、信息不透明等难题。外部环境的多变性增加了中国对外投资的难度和风险,民营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受到的约束过多也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政策及法律风险 由于中国的社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资本主义国家总是在政治上防范我国,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容易带有色眼镜,经常以安全为由干预我国企业的正常商业投资行为。当前在非洲、拉美、亚洲等我国企业已进行境外投资的地区均存在政治动乱风险,东道国参与的任何战争或者在东道国内发生的革命、颠覆、、罢工、内乱、破坏和恐怖活动以及地方武装的冲击等事件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东道国政策、法律不连续也会限制我国企业海外投资的发展空间和利润。最近几年,在拉美地区,从委内瑞拉到玻利维亚,再到厄瓜多尔,拉丁美洲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工业国有化运动不断涌现,这些对我国境外投资企业都形成了巨大的政策与法律风险。

(二)缺乏健全的投资风险防范体系 我国海外企业公司治理结构不尽合理,财务预算制度尚未建立,投资决策不科学,财务报告制度、分析制度及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民营企业决策易粗糙草率;国有企业主要是决策程序、考核激励、监督是否健全适当、到位的情形。如2004年中航油在新加坡亏损5.5亿美元的案例以及2008年中信泰富亏损146.32亿港元的案例,充分说明我国有些企业的内部运营管理存在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未发挥应有作用,我国尚无有效的投资风险预警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第三,风险防范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立法层次低,形式散乱,工作上缺乏系统性。

(三)文化差异风险 文化差异风险是一不可忽视的风险,因为各国总是要存在着语言上的差异、上的差异、民俗习惯上的差异等文化差异,而文化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是历史的沉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如果海外投资企业不注重文化差异,一意孤行,就会“水土不服”陷入文化差异的泥潭中,很难实施经营策略,此方面的案例各国都有,教训非常深刻。

其实文化风险也包括企业道德风险,某些企业采取商业贿赂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社会责任意识差,其后果是引起东道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不满,最终引发风险造成损失。而这种损失是整个中国海外投资企业形象都受损,无形损失不可估量。

除了以上几点差异外,还存在许多的企业经营风险,比如市场变动、财务风险、营运风险、人事风险、技术风险、法律诉讼等,还有企业国际化人才矛盾日渐突出,缺少有效的中介力量支持,信息不对称问题等各方面风险。其中任何一种风险都有可能使企业陷入非常被动的局面。

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防范策略

(一)加强政府宏观引导与调控 具体有:

(1)完善政策促进体系。政府应该加强宏观调控,加强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引导和监管。健全对外投资合作领域法律法规,研究管理制度和政策创新,推动对外投资合作便利化,利用各类政策杠杆加强对企业和项目的监管,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完善外汇管理和服务,拓宽企业和项目融资渠道,完善融资担保机制,引导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政策性和商业性保险的保障作用。提高相关部门办事效率,注重服务引导,便利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2)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完善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更新各类国别产业指导性文件,发展与对外投资合作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商(协)会组织建设,有序发展境外中资企业商(协)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强化行业自律规章制度建设,进一步规范企业境外经营秩序。

(3)构建风险防控体系。应推进对外投资合作安全权益保护体系,健全境外安全风险预警和信息通报制度,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都设有国家风险与研究分析机构,由具有显著社会背景的部门负责组织并提供“国家风险报告”。要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加大外交支持力度。加强安全信息收集评估,强化对外投资合作金融风险管理。

(二)加强企业国际化经营能力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转变观念。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经验还不够丰富,存在很多问题。投资速度虽然快,覆盖面广,但缺乏拔尖企业较少,在高端技术上的竞争力还不够强。2004年至2010年的7年时间里,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有5年为负。截止2011年底,中国海外净资产高达到1.77万亿美元,但2011年中国海外投资净收益为负268亿美元。所以中国企业首先要转变观念,在跨国发展中要保持理性,避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不能认为买到了技术品牌就买到了核心竞争力,提升核心能力必须靠中国企业自身克服困难,加大研发力度,改善经营,修炼好“内功”。

(2)强化风险防控管理。首先,企业应三思而后行,投资前要进行完备的可行性研究和投资分析评估,不可盲目跟风。其次,要加强海外投资企业的财务监督并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海外投资的重要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对各种风险的变化做出反映;确定恰当的预警指标体系从而形成预警机制中的识别系统,并对各种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去伪存真。借助财务指标的变化,判断是否出现警兆,参照事先设立的警度评价指标,分析并寻找警源,从而进行预控。

同时,应建立海外投资企业的绩效监测体系,对海外投资的安全进行监控,审计并评价其绩效,测度其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还应建立健全企业风险转移机制,深化与国家部门、驻外使领馆和地方主管机构的沟通联系,充分利用外交资源。

(3)完善公司治理,强化内部控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从容地应对各种风险,从根本上取决于公司治理水平。只有加强公司治理,才能更巧妙、稳健地处理各方关系和利益,在共赢的前提条件下走得更长远更健康。因此,企业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正确区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界面,使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强化企业内部的激励约束机制,尤其是央企,要严格实施问责制,以防重大决策失误导致国有资产受损。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采用预算控制、会计系统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科学的管理控制方法,及时发现、分析并化解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风险,预防为主,查处为辅。

(三)重视文化交流与沟通 从某种角度讲,文化风险是企业最不好解决的风险,它带来的损失最不好估量。因为文化是一种思想的、意识领域的沉淀,代表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是最不好更改的。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与国外政府、机构、其他群体和企业内部中的外国员工之间的文化上的交流与沟通。

在对外直接投资前要对东道国的文化进行调研,识别文化差异,企业管理尽量做到“本土化”,将生产、管理、营销、人事等经营的各个方面融入到异国的经济中去,尤其要尊重东道国的民俗礼仪。不要妄想把本国的精英文化理念强加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那样只会适得其反,要做到企业文化和当地文化兼容,然后再不断摸索形成适合企业自身的独特的带有异国风情的企业文化,助推企业前进的步伐。

(四)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核心资源,这一点毋庸置疑。而我国目前缺少的正是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人才,加强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任重道远。要企业要结合实际做好“人才储备”,建立健全人才成长通道,完善人才引进、选拔、用人机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涉外性,要不断推进“人才国际化,用工本土化”。要建立薪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主观能动性,使英雄有用武之地,这样才能改善国际化经营人才的培养状况和局面。

总之,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相信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企业的积极、科学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会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许惠、胡曲应、许家林:《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与监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2]李新锋:《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经营风险及应对探讨》,《河北企业》2009年第11期。

[3]李洪江:《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商业研究》2004年第5期。

[4]孙丽:《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

[5]颜晓晖、聂名华:《企业境外投资的政治风险及应对策略》,《国际经济合作》2007年第7期。

[6]聂名华:《试论中国发展境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财贸经济》2001年第1期。

篇5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截至 2015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创下1180.2亿美元的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14.7%,实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增长,年均增幅高达33.6%。“十二五”期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是“十一五”的2.3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首次超过万亿美元大关。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2015年,近八成的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来自地方企业。地方企业成为中国对外投资的主要力量,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流量达936亿美元,同比增长71%,占全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77%。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分别实现78.2%、84.7%、14.2%的较高增长;上海、北京、广东2015年流量均突破百亿美元,位列地方投资前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特点

(一)中国投资流量跃居全球第二,超过同期吸引外资规模,实现资本净输出。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迈向新的台阶,实现连续13年快速增长,创下了1456.7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占到全球流量份额的9.9%,同比增长18.3%,金额仅次于美国(2999.6亿美元),首次位列世界第二(第三位是日本1286.5亿美元),并超过同期中国实际使用外资(1356亿美元),中国当年的实际使用外资是1356亿美元,实现资本项下净输出。2002-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幅高达35.9%,“十二五”期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5390.8亿美元,是“十一五”的2.4倍。

(二)中国存量全球排位居第八,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4万亿美元。截至2015年底,中国2.0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国(境)外设立3.08万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分布在全球188个国家(地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10978.6亿美元,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存量的份额由2002年的0.4%提升至4.4%,排名由第25位上升至第8位。2015年末中国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达4.37万亿美元。

(三)对外直接投资并购活跃,领域不断拓展。2015年,中国企业共实施对外投资并购579起,涉及62个国家和地区,实际交易金额544.4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372.8亿美元,占68.5%;境外融资171.6亿美元,占31.5%,并购领域涉及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矿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18个行业大类。中国化工橡胶有限公司52.9亿美元收购意大利倍耐力集团公司(近60%股份),是2015年中国企业实施的最大海外并购项目。

(四)“一带一路”扎实推进,对相关国家投资快速增长。2015年,中国对“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投资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达189.3亿美元,同比增长38.6%,是全球投资增幅的2倍。2015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八成以上(83.9%)分布在发展中经济体,在发达经济体的存量占比为14%,另有2.1%存量在转型经济体。

(五)投资涉及领域广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步伐加快。截至2015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国民经济所有行业类别,制造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同比分别增长了108.5%、52.3%、115.2%。流向装备制造业的投资100.5亿美元,同比增长158.4%,占制造业投资的50.3%,带动了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

(六)境外企业对东道国税收和就业的贡献增大,对外投资双赢效果显著。2015年中国境外企业向投资所在国家(地区)缴纳的各种税金达311.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2.9%,雇佣外方员工122.5万人,较上年末增加39.2万人。此外,从《统计公报》中还可以看出,2015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国家和地区比较集中,流向中国香港、荷兰、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百慕大群岛的投资共计1164.4亿美元,占当年流量总额的79.7%。

三、中国对外投资快速发展的原因

(一)国际市场上有需求。发达经济体总体经济在复苏,对外国的投资有需求,发展中经济体在进行工业化也需要外来的资金。无论是发达的经济体和发展中的经济体为了吸引外来的资金也出台了一些投资便利化的措施,这些从外部环境上便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

篇6

一、中国OFDI的现状及问题

(一)规模特征

中国OFDI的规模自2003年之后呈跃升式发展,与其他国家的相对地位也不断提高,但在全球所占份额仍然较低。

数据来源:经商务部《2010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从图1可见,自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十五”计划中首次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我国OFDI就有了较大增长。2002年我国建立了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制度,我国的OFDI从2003年起从低位徘徊开始飞跃式增长。

同时,中国的OFDI相对于其他经济体投资的地位也不断上升。1990年后,中国的OFDI存量一直稳居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前十,2000年中国超过韩国、马来西亚、阿根廷等OFDI起步较早的国家和经济体,2006年再超越巴西,位列发展中经济体第三位,仅次于俄罗斯和新加坡。在新增流量排行上,中国2003年跃居第二,2006年开始超越新加坡在发展中国家中位列第一,在全球所有国家(地区)经济体中排名第13。2010年中国的OFDI流量首次超过日本.英国等传统大国,名列全球国家(地区)排名的第5位,存量居第17位。

但从总量上看,我国OFDI在世界OFDI市场所占份额仍然有限。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0年全球OFDI是1.32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0.4万亿美元,以此计算,2010年中国OFDI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存量的5.2%和1.6%,该比例远远落后于许多传统对外直接投资大国的水平。

(二)产业分布

投资领域广泛,制造业大幅增加并跃居首位,并购领域仍以资源和采矿业为主。

目前中国的OFDI除极少数领域没有覆盖外,投资几乎遍及了一、二、三各产业的各个细分领域。笔者计算出年度投资额占当年总投资流量的比例的前六位行业,并将其按高低排序,请见下表:

2008年前6位依次为:

行业 商业服务 金融 批发零售 采矿业 交通运输 制造业

占比 38.85% 25.13% 11.65% 10.42% 4.75% 3.16%

2009年和2010年的前六位依次为:

行业 制造业 批发零售 租赁、商业服务 建筑业 采矿业 农林牧渔

2009占比 30.2% 21.9% 13.1% 6.8% 6.3% 5%

2010占比 28.6% 23.4% 12.8% 6.5% 6.2% 4.8%

从上表中可见,近年来我国的OFDI的投资行业发生了许多明显的变化:

(1)投资于金融业的OFDI从2008年第2位降至第13位,金融业投资比重的大幅下降表明我国非金融类OFDI在总OFDI额中的绝对比重大幅度上升(2010年流量份额为87.5%)。

(2)投资于制造业的ODI异军突起,从2008年第6位跃居为2010年的第1位,说明第二产业的投资跃居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首位,由于中国目前处于经济转型的特殊时期,制造业相对来说也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所以这种行业结构比较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另外采矿业和相关资源产业一直都受到国家的重视,这充分体现了我国保障战略性能源、资源的稳定供应和价格风险控制的目的,同时也体现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受到母国政府的政策和制度的较大影响这个鲜明的特点。

(3)商业服务、批发零售业的投资一直稳居前三位,说明第三产业比重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较大比重,但是此情形也不容乐观,因为在商业服务中贸易型投资项目占了绝大比重,同时也偏重于投资如餐饮、旅游业等成本低、见效快的服务业。

(4)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2009年占比为2.9%,2010年占比为3.9%;计算机和软件业2009年为2.1%,2010年占比为2.2%。可见技术密集型项目投资虽然有增长趋势,但总体上讲,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占比仍然很小,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比如过分偏重于对加工、制造等初级产业的投资,忽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性投资;偏重对国内拉动效应弱的产业投资,忽视对国内连锁正向效应强的产业投资,这样就不利于推动我国整体产业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三)投资方式: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OFDI的主要方式

总体上看,中国非金融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境并购方式进行的投资约占总额的一半左右,并购领域涉及采矿业、制造业等。据2010年统计公报,2010年全部的688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中,以跨国并购方式实现的对外投资达到297亿美元,占流量总额的43.2%。另据统计,2010年中国企业并购案例2556起,披露价格的交易额达到了1696.43亿美元,居全球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四)主体分布:投资主体以国有企业尤其是央企为主导,并表现出较强的资源目的取向,中小企业和私企的对外直接投资没有受到应有重视。

资料来源:历年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

从上面的图和表中可见,我国OFDI的主体目前已形成多元化格局,并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尽管从数量上国有企业己退居第二(见表2),但国有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仍居首位,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先锋和主力。譬如在2010年末中国非金融类境外企业资产总额前四十家公司中,有26家“中”字头国有企业,而前十家公司中,有8家“中”字头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对照的是,民营企业的数量在排行中寥寥无几。可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具有相对灵活性,是容易培育小规模技术和创新技术的主要载体,但在我国却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在资金、信息、审核、税收上得不到系统的支持,这极大削弱了其对外投资的优势。

(五)区位分布:从大洲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多流向相邻的亚洲国家和地区,拉丁美洲和欧洲也是投资的集中区域,而对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投资比重明显偏低。据公报显示,2010年底,中国的1.6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17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85%。从国别地理分布来考察,2003-2010年间,排名前三位的国家变动不大,一直是中国香港、开曼群岛和英属维尔京群岛,且香港吸引了国内的半数以上的投资。

(六)政策环境: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环境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的OFDI政策体系已经初具雏形,主要包括审批与管理制度、促进和鼓励制度、日常监督与服务政策。虽然中国的对外投资政策,已朝着符合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趋势的方向在调整,但仍有很多问题存在。目前我国既没有统一的监管部门,也没有一部权威和系统的对外直接投资法,主要由商务部、发改委和外管局等部门分头管理,各部门根据各自职能制定相关的规章文件,这导致了企业进行对外投资前必须经由三个部门“九道坎”审批的尴尬局面,大大降低了效率。此外,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管不力造成了大量国有资产的流失;非公有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相关的立法不完善;对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监管存在漏洞,导致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难以防范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改进。

二、对策建议

1、从宏观上科学制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战略

首先政府应本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规划,避免企业自发进行境外投资的盲目性和短视性。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区位规划:继续巩固在东亚和东南亚东周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逐步向发达国家延伸,实现投资地域的多元化;

(2)产业规划:对行业的选择上要坚持我国和东道国产业的互补性,继续以发展制造业为重点,向海外转移成熟技术的过剩产业。同时加大对发达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学习型投资,以技术寻求型直接投资为未来发展方向;

(3)主体规划:既要鼓励有实力国有控股大企业拓展境外投资业务,同时通过有效手段促进国有企业不断改善经营管理,健全责权统一、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又要鼓励有特色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给予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4)政策方面:制定与完善境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统一监管部门,明确职责划分,简化审批程序和手续,放宽审批标准,增强企业对外投资自;继续完善境外投资监管体系,对境外投资的企业和部门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督,加强对境外投资效果的跟踪测评,强调完善境外国有资产的监管;强化政府的服务功能,包括信息服务、境外投资担保、签署双边或多边投资保护协定、金融和税收支持等等。

2、在微观层面提升企业的对外投资竞争力

企业在投资之前要认真作好前期准备(项目调研、环境评估、伙伴调查等),选择适合自身的市场进入方式。在投资时企业应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整合自己的竞争优势,以市场为导向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和产品,大力开发和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跨国管理人才,重视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发展,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企业信誉。同时还要处理好与东道国的关系,注意境外安全问题等。

参考文献:

[1]刘宏,汪段泳.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与特点研究(2008-2009)[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12).

[2]联合国贸发会议(UNCATD).Word Investment Report[R].2010-2011.

篇7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标识码:A

一、重庆对外投资现状

重庆作为内陆开放高地,近年来坚持把“走出去”作为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最核心的内容、最重要的标志来抓。2008年,重庆新批境外企业(机构)20个,总投资14.888万美元。2009年,新批境外企业(机构)38个,总投资1456.54万美元,同比上升23.9%。2010年重庆共核准境外企业(机构)46个,总投资共97 216万美元,同比上升426.7%。2011年重庆对外协议(意向)投资新签项目67个,金额60.3亿美元,新核准境外企业(机构)57个,总投资共14.1亿美元,同比上升45%。东南亚、南美及欧洲是投资热点区域,德国、加拿大、美国等也是投资目的地。重庆提出,力争“十二五”期间对外投资总额达到300亿美元,建成5个境外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8个境外战略资源基地,形成1000亿元境外产值。重庆规划,经过几个“五年规划”努力后,重庆工业企业的国内外产值可大致相当。

为此,重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支持企业以先进制造业发展和资源开发为重点,通过对外投资办厂、兼并收购、资源开发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参与国际竞争。重庆实施面向中国市场的对外投资策略,即“一头(需求)在内一头(投资)在外”模式;同时,采取“1+1+3”的工作模式,即每个投资项目有一个集团主导牵头;每个对外投资项目后面跟进一个财团,一起入股、一起担保,一起融资;每个项目有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国际投资银行、一个会计事务所、一个律师事务所跟进。然而,尽管重庆境外投资规模不断提升,政府也在大力推动,但重庆对外投资总量较小,还处于对外投资发展初步阶段等,造成这些困难与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本外文化差异。因此,从跨文化商务交际视角探讨促进和改善重庆对外投资的措施与对策就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学术界对中国海外投资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的研究从未中断。梁燕君等指出,中国企业从事海外并购时应采取跨文化整合策略,才能建立起全球性的组织和流程,以实现全球性效率和竞争力。秦学京分析了企业跨国经营中文化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不利影响,认为解决跨国经营企业的文化冲突是要做到文化融合。张月娥评析了跨文化整合的必要性、整合模型、跨文化整合步骤与计划等。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研究都缺乏重庆针对性。可见,针对重庆海外投资的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而急迫。

二、跨文化商务交际研究方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国际商务主要涉及实际和技术问题,也涉及民族和文化等问题,这种问题比在会计、工程师和其他技术人员之间就某个实际问题达成一致更为复杂。因此,跨文化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跨文化交际学是“研究人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冲突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和冲突的一门学问”,它还孕育多项跨文化研究方向及新学科,诸如跨文化心理学、跨文化传媒、跨文化商务沟通学、跨文化教育学、跨文化公共关系、跨文化法学等。其中,跨文化商务交际学是不同文化背景的经营管理者之间的交流,它与跨文化交际学的差别不仅仅在于跨文化商务沟通是在商务语境下从事跨文化活动,而是把商务策略、商务目标、商务管理、人力资源开发等管理学科中的因素与跨文化交际学科组成有机的一体,通过文化沟通和整合,建立新的商务语境。

跨文化商务交际学逐渐形成了完整的系统,它可以从文化价值观、思维方式、交际策略出发,也可以从经营理念、管理模式、人力资源及企业文化的角度来分析跨国公司经营中的各种问题和现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和管理方案。庄恩平指出,跨文化商务交际是在商务管理语境下“研究解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从事商务沟通时所产生的矛盾、误解和困惑,并对不同文化与管理行为、决策、手段之间的关系做出科学解释”。从事跨文化商务交际的人,除了要了解文化的一般概念之外,还要掌握在某国从事商务活动的商务文化,并且协调本国文化与异国文化在商务活动中的差异。

三、重庆海外投资的文化适应对策

近年来重庆引进外资持续快速增长,2011年突破100亿。开放高地就是要“有进有出”,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重庆海外投资异军突起,大型海外投资频传捷报。2008年8月,四联集团收购了加拿大蓝宝石工厂,突破了制约国内LED产业发展的瓶颈。2009年8月,宗申集团收购巴西摩托车厂。2009年底,四联集团引进法国汤姆逊公司全球(北京)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2010年,重钢“吞”下位于西澳大利亚的伊斯坦鑫矿山。2010年3月,重庆机电集团收购英国精密技术集团下属的6家子公司。 2011年4月,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投资75亿建粮油生产基地。2011年6月,重庆轻纺集团与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德国萨固密集团合作,一跃成为业务横跨欧亚美三洲的跨国企业。2012年,东风小康也与外方合资在巴西建整车厂。2012年,重庆粮食集团将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等国投资60亿美元发展农业。重庆博赛矿业海外投资也很活跃,不仅在加纳和北欧分别投资建立氧化铝、电解铝项目,2012将在印尼投资10亿美元建设氧化铝厂项目,“十二五”期间,博赛海外投资将超过20亿至30亿美元,在海外打造铝产业链。

然而,辉煌和高歌猛进的背后,重庆海外投资存在隐忧。重庆市外经委2011年境外投资企业统计年报显示,在重庆62家境外投资企业中,目前只有40%的企业盈利。据市外经委不完全统计,从2009年开始,重庆对外投资的企业,以每年至少30家的速度递增。不过,目前多数企业依然处于“烧钱”状态。如,重庆一家企业因看好柬埔寨丰富的矿产资源,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在当地开设金矿,从事金矿开采、开发、加工和销售工作。然而,两年过去了,矿产项目却因多种原因停滞不前。原因在于,之前只是盯着进入成本低,匆忙进入之后,才发现当地的法律法规、语言环境与国内相差甚大。因此,重庆对外投资要重视跨文化商务交际方法和管理策略。

研究文化差异,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王平认为,海外投资地特殊的经济社会政策与文化习俗极大增加了海外投资的风险。由此可见,企业跨国经营活动中,文化差异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一般说来,文化因素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下业已形成的独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经济制度、法律等。人的行为受其文化制约, 而文化又是通过人的行为予以体现。 所以,企业对外投资时必须重视文化差异,重视不同国家的商情研究。

首先,海外投资应区分发达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市场成熟、重视民众就业率提高,在这些国家投资应以科技驱动型为主。2004年,重庆宗申集团入主加拿大派姆科技有限公司,并认购上市股份;四联集团收购加拿大蓝宝石工厂;重庆轻纺集团与德国萨固密集团合作;重庆博赛矿业在加纳和北欧氧化铝、电解铝项目,等等,就是科技驱动型投资的成功案例。

其次,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投资,以市场拓展型为主。重庆宗申2009年在泰国设立摩托车生产基地,就是充分利用了泰国劳动力成本低、当地市场优势。重庆博赛印尼建氧化铝厂,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建立大豆生产基地,等等,都是对中外社会、经济、文化差异恰当利用的范例。

聘用当地员工,借助他们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各项法规。如,重庆粮食集团在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建立粮食基地,重庆博赛海外氧化铝、电解铝项目一系列项目等等,必然需要大量劳动力。尽管当地劳动力成本高,当投资方不能只是从国内输出低廉劳动力,还应适当聘请当地劳工。

企业要主动了解文化差异,积极融入当地文化、承担海外社会责任。企业要真正做到在环境保护、社区稳定、促进就业、商业诚信、社区公益、慈善活动等方面积极作为,做一个融入当地社区的“企业公民”,力争公司效益和社区发展的双赢。比如,重钢吞并澳洲伊斯坦鑫矿山的谈判中就保留了对方派驻财务总监的条件,国内的一些大企业当初并购谈判时都想100%控股该矿,而重钢接受了60%控股的条件,这就是适应对方文化、获得当地信任的好做法。再如,在2011年重钢澳大利亚伊斯坦鑫山磁铁矿项目开工典礼上,重庆市副市长凌月明将当地土著人献上的吉祥红土洒向广袤矿区,这个细节够体现出重钢尊重对方文化与习俗的理念。

回避政治色彩/意识形态差异。目前,因体制等原因,重庆海外投资以国有企业为主,如重庆外经贸集团、重刚集团、重庆粮食集团、重庆机电集团、重庆轻纺集团等。它们在当地的直接投资容易使人联想到背后的政府政治意图,从而可能遭到东道国政府的政治干预。因此,政府在大力推动国企海外投资的同时,更应推进民营企业的海外扩张。所幸的是,重庆有远见的民企已经有所作为了。如,重庆博赛集团的海外矿、氧化铝和电解铝产业收购,重庆力帆汽车的海外营销、摩托车汽车海外建厂等,宗申集团自2004年以来的一系列海外投资与收购,等等。这些民企行为具有政治色彩淡、决策灵活、市场反应快、容易为当地国民众接受等优点。

西方国家一般是两党制或多党制,移民问题是往往是政党角逐中争议的热点,因此,重庆海外投资企业在输出劳工、境外设厂、商城或机构时要回避这一问题,避免被国外的政党政治所利用。

积极面对劳工文化差异。西方国家法律健全,劳工组织力量大,海外投资企业不能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要重视员工的自由与权力。因此,投资方不能忽视外输和当地劳动力的薪酬和安全,这些也应达到投资地的国家标准,而不应只是达到国内标准。海外的规则、制度、文化、习惯,与中国差异很大,甚至冲突很大,企业要有跨文化商务交际意识。比如,在国内,领导下达任务后,员工都会在规定时间内加班加点完成,而国外员工更注重自己权利和享受生活,即使完不成任务,他们也不会加班。

海外投资企业要面对西方国家劳动力成本很高的现实。比如重钢在西澳大利亚的伊斯坦鑫矿山的后期建设就面临这样的挑战。伊斯坦鑫矿山需投入20-25亿美元进行开发,其中包括长达280公里的矿浆管道、水资源保证及循环利用、铺设140公里输电线路、自建生活营地、采矿和选矿以及项目的中介费,等等。澳大利亚人力成本高昂,一个开掘机的当地司机年薪在10万-15万澳元。这种情况下,重钢如果仅仅使用中国劳动力,一方面,当地的就业机会减少,项目在当地容易遇到经营障碍;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劳动力成本和安全标准管理劳工,会引起当地劳工组织和安全监管部门的干涉,甚至在当地引起恶劣的舆论影响而致使项目失败。所以,企业要从文化差异积极面对这个问题。

重庆力帆集团、粮食集团、宗申集团等在巴西投资活跃,因此,他们应重视研究巴西的劳工法律。巴西的劳工法律严格,工会在工资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巴西劳工在工作满12个月以后,可获得一个月的额外工资。没有正当理由解雇工人,雇主必须继续支付一个月工资。在年假方面,在巴西,劳工除法定假日外,每年还享有30天的带薪假期,若劳工不休年假,企业须给予经济补偿。这对在巴西进行技术驱动型还是市场拓展性投资是一个重要的考量因素。

企业文化有差异、跨文化整合是关键。由前文可知,重庆有很多海外并购行为,而并购过后跨文化融合与管理是涉及跨国经营成败的关键。大多数合并公司在合并初期会出现合作中的困惑或沟通障碍,这种现象被称为合并或合资综合症。因此,重庆海外并购要重视企业文化整合。

跨文化整合要从海外投资前开始,投资方要收集体现在有形“物体”和行为上的文化信息,还应挖掘其背后的组织哲学、价值观、组织风气、不成文的行为准则等这些隐性文化。投资后,投资方要制定有效的文化整合计划或部门,加强跨文化培训,加强管理层的跨文化管理能力。

在价值观方面,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权力差异两方面。中国管理强调集体/企业利益至上、团结稳定,而西方式以美国为主的企业管理强调个人利益至上,强调企业效率与发展。西方文化强调理性思维和公平,在企业管理上强调企业制度、岗位职责规定等很规范;相反,中国管理具有明显的“人”、“情”特征,历任领导根据自己喜好各干一套,延续性差。投资方管理层要充分认识到这些企业文化差异。

并购方还要主动吸收国外企业先进文化和放弃无法被认同的文化。投资方在海外并购时要注意吸收国外企业文化中的先进因素,不能因为自己是并购方,就有民族优越感;同时,还应主动放弃原有企业文化中无法被并购企业所认同的文化。如,联想收购IMB的PC业务后在美国招聘了一批业务骨干,但是大部分后来纷纷离开了,主要原因就是难以接受联想的某些企业文化,如对员工工作时间外出的严格监控、开大会之前高唱公司歌曲等。

最后,在跨文化整合或经营过程中,要尝试把不同国家和企业文化结合起来,并建立双方认可的第三企业文化,以增强员工的凝聚力、向心力。庄恩平提出以跨文化交际理论与观点解决跨国公司管理中的文化冲突,文化整合是第三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而共同价值观念则是文化整合的核心与内涵,并以此进行跨文化管理,这样才能创造1+1>2的管理效应[7]。

参考文献:

[1] 梁燕君, 张会刚.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的跨文化整合[J]. 经济界, 2007(1).

[2] 秦学京. 企业跨国经营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 经济与管理, 2005(5).

[3] 张月娥. 企业并购后跨文化整合研究[D]. 上海: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08.

篇8

一、引言

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主要途径之一,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行为与特征对增强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大国地位以及加快融入世界经济进程也有指导意义。

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及特点

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随着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鼓励有条件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尤其入世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从2002年不足10亿美元,迅速增加到2008年的约521.5亿美元。我国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迅速,在世界和发展中国家的地位不断的提升。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特点

(1)对外直接投资地区过于集中

我国对外投资的地区过于集中,亚洲以及拉美地区仍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最集中地区,2007年存量为1039.2亿美元,占比为88.1%,与去年相比有所下降,主要是我国对拉丁美洲的投资有所下降所致。从流量上来看,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的流向主要集中于亚洲和拉丁美洲,占中国大陆对外直接投资存量的90%以上。从非金融类投资流量分析来看,2007年我国拉丁美洲地区的投资下浮比较大,对亚洲、北美洲、非洲、大洋洲的投资增长一倍以上。

(2)对外直接投资行业分布比较集中

从流量上来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流向批发和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仓储业、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的投资占到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91%。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批发和零售业66亿美元,占24.9%,其中有四成的投资属于当期利润再投资。从存量上来看,行业分布比较齐全,商务服务业、批发零售业,金融业和采矿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合计占80%。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2007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继续保持多元化格局。国有企业所占整个境内投资主体的比重继续下降,有限责任公司占投资主体的比重上升到43.3%,位于境内投资主体数量的首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应对策略

由于我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的时间还比较短,仍处在起步阶段,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过程中,难免存在问题,现提出如下对策:

1 调整地区结构,拓展投资市场多元化

从整个海外投资布局来看,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仍明显偏少,从而影响了我国对外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除已进行投资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及地区以外,从近期来看,发展中国家中的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国家,拥有众多的人口和庞大的消费群体,经济增长较快,并且中国许多产业相对于其国内产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是许多国内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理想的目标国。另外,周边国家如东盟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比较接近,又有“10+1”自由贸易协议的签订,更可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伙伴和对象。

2 调整行业结构,丰富行业多元化

从产业角度来看,我国目前并不具备在国际竞争中占垄断优势地位的产业。实际上,按照日本小岛清的边际产业理论,我国应将边际产业转向其他国际产业分工层次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因此,选择拉美、非洲、中东和其他东南亚国家进行边际产业的转移,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而且随着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外市场份额的扩大,我国企业面临的反倾销诉讼也在增加,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可以绕过贸易的壁垒,充分利用我国企业所拥有的小规模适应性技术,同时劳动力成本又不至于增加,这样既可以带动相关设备、原材料和半成品的出口,又有利于我国企业形成稳定的海外市场。

3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

篇9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得到快速发展,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缓解了农村、城镇的劳动力就业压力。但是,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发展远远不能与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大型企业相比较,国家市场只注重跨国企业的海外投资,而忽略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因此,本文提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从而使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一、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现状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现状

进入21世纪,中小企业在经济全球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了我国劳动力就业的问题。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在全国企业总数中的占比为99.1%,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超过了1.73亿,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分析中小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可以发现,我国中小企业的国内生产总值占50.5%,并且我国中小企业创造的出口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城镇提供了75%的就业岗位,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资料表明,我国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2002年,美国某杂志社就刊登了全球最佳中小企业的排名结果,虽然我国只有4家中小企业榜上有名,但也是可喜可贺的。

(二)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现状

1979年,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和成就,同时也在跨国经济领域中不断探索和实践。从海外投资企业的总数可以发现,海外投资项目大多数都是我国中小企业投资的,海外投资项目数目已占到90%以上,并且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项目大部分都是规模较大的投资项目,如浙江省的境外投资规模已达到58.77亿美元。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不仅遍布美国,而且遍布东南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俄罗斯等,其主要以贸易、服务行业为主。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中小企业已向渔业、纺织业等方向发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下发展。

二、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着重大挑战,海外投资问题也不断出现,尤其是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停滞不前。下文对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中小企业资金薄弱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规模不大,资金实力有限,向银行贷款机构申请贷款也是比较困难的。银行只倾向于实力雄厚、偿还贷款能力强的大型企业,资金薄弱导致中小企业不能及时解决资金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投资风险。即使银行为中小企业提供了资金贷款,但是由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风险大,银行会增加企业的贷款利率,这就加大了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成本。

(二)经济体制不完善

虽然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大多数是受外在环境的影响,但是中小企业自身也存在许多问题,即中小企业体制不完善,主要包括企业缺乏直接投资经验和管理经验、企业投资盲目、企业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足等三个方面。与美国、东欧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相对比较缓慢,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也比较低。虽然我国加快了中小企业的体质改革,但是由于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投资经验。我国每年都会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经营进行数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一部分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出现亏损,其主要原因是企业盲目投资,没有对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也没有充分了解合作伙伴的资金情况和诚信度,导致企业经营亏损严重。企业海外投资经营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管理队伍,但是受企业自身资金实力影响,企业没有多余的资金引进优秀人才,并且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技术水平,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不足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较低

由于当前我国中小企业主要以服装、旅游、纺织品等为主要的出口产品,韩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品也主要以服装、纺织品为主,中小企业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同构性。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出口产品远远比不上发达国家海外投资的规模,其主要表现在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上。由于中小企业海外投资大多以中低档产品为主,而高新技术和成套设备产品较少,严重影响了中小企业的对外发展。受技术水平的限制,我国中小企业的大量设备都没有及时更新。由于出口制成品都需要较高的技术,但是当前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制成品加工程度也较低,这严重降低了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对策

(一)提高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只有提高国际竞争力,中小企业才能顺利扩展海外投资项目。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存在不足,为了扩大企业的发展规模,企业应注重科技的改革,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一,注重科技的改革。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科技改革受到的束缚相对较少,主要包括中小企业发展规模小、资金实力有限。第二,提高科技改革能力。由于中小企业本身实力不够雄厚,技术水平也不高,因此企业要以专业化的生产技术为依据,通过细分市场,发挥企业自身存在的优势,从而提高企业制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使用价值,这样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二)扩大融资渠道

虽然企业自身资金实力有限,但是企业可以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并获得政府的担保。通过政府向银行、信贷等金融机构做担保,金融机构就可以为海外投资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申请。通过政府的支持,减免中小企业海外的所得税,政府也可以对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现金补贴等政策。但是,中小企业资金贷款应做到以下两点。第一,改变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采用直接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第二,建立适合中小企业海外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中央金融机构、地方性金融机构,从而为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担保。只有具有一定的资金支持,中小企业才能提高海外投资市场竞争力。

(三)加强海外投资信息的收集利用

对国际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传递是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重要环节,只有充分掌握了有效的经济信息,企业才不会盲目地开拓海外市场。因此,为了有效收集经济信息资源,企业应通过一些强大的国际性咨询机构获得有效的信息。由于这些咨询机构对当地的经济情况比较了解,企业可以从咨询机构获得可靠、准确的信息。另外,企业应获得政府的支持,通过政府从银行、信贷保险等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而且要把贷款的资助金用在购买网络信息设备上,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通过网络技术,企业才能获得有效的信息,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总的来说,通过改善企业的硬件设备,加强企业对国际经济信息的收集和传递。

中小企业海外投资推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海外投资,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资金问题,从而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一、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概述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各类型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走上跨国经营之路。特别是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长,中小企业也异军突起,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进程中扮演了生力军的角色。呈现出如下特点:

1.投资规模小

我国单个海外投资项目的投资金额明显偏少。企业规模过小给企业的跨国经营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丧失许多市场机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减弱国际市场融资能力等。

2.投资对象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别对象主要以发展中国家为主。

3.投资以开拓市场为主要目的

实施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小企业大多有出口产品的丰富经验。另外预期有较大收益也占了一定比例,这说明国内市场相对饱和,企业纷纷把眼光瞄向了国外。

4.投资方式以合资为主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较小,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相对较大,许多还处于试探性阶段。同时,由于国际化发展的经验相对缺乏,为了更好更快地适应和开辟东道国市场,我国企业多采取合资方式为主。

二、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阻碍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宏观因素

(1)境外投资的审批手续繁杂

我国对境外投资项目现在仍然沿用“逐级审批,限额管理”制度。这影响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积极性和进度,特别是对于以经营灵活为优势的中小企业而言,审批手续繁杂所带来的困难更是不言而喻的。

(2)立法迟缓,政策体系不健全

我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起步较晚,有关法规不健全、不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尚且没有一个完整的对外投资立法。另外,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系统的针对跨国投资的整体战略和行业规划,没有明确的产业倾斜政策和行业导向。

(3)融资渠道不畅

国家近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的政策,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仍不畅通。

2.我国中小企业自身所存在的问题

(1)市场调研不充分、决策不科学

在进行跨国经营时,由于自身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较低,中小企业常常在开展海外投资时缺乏对目标市场的准确分析预测。

(2)缺少优秀的跨国经营人才

中小企业跨国投资需要大量通晓国际商业惯例、法律,具有全球眼光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而我国尚处于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此类人才甚为缺乏,实力不够雄厚的中小企业很难吸引到这些人才。

(3)融资能力低下

资金难以获得是阻碍中小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小企业规模小、实力弱,基本不具备依靠自有资金发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实力。

(4)研发投入少,创新能力低

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普遍较低,技术老化严重。企业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缺乏吸收消化,创新不够,创新能力低。

(5)管理能力不足

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在创业时以血缘、地缘为纽带,夫妻店、兄弟店广泛存在。在初始阶段,这种经营方式是有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壮大的,但当企业的经营规模逐渐扩大,乃至要进行对外投资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往往就不能有效地对企业所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原有的管理优势在这个时候转化为制约中小企业开展海外投资的因素。

三、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对策

1.建立完善的对外投资法律体系

为了保障境外投资战略的顺利实施和国家的经济利益不受损害,必须建立一套符合本国现实国情和当代国际投资特点的法律体系。

2.改革审批制度,强化监管体系

改多部门审批为单一部门审批,简化审批内容和程序。根据国际经验,只有减少审查、审批部门,统一标准,才能真正简化审批,减少行政审批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干预或扭曲。在明确外经贸部作为对外直接投资单一归口管理部门的同时,今后其审批管理项目内容也应逐步减少,程序应进一步简化,做到统一、透明、便捷。

3.建立我国中小企业对外投资风险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境外投资的保险制度,加强国际政策协调,为我国对外投资企业提供国际保障,今后应当进一步加强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避免双重征税协定的商签、修改和实际履行的工作。

4.建立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体系

中小企业存在的信用不足与抗风险能力差使其在融资方面遇上较大的困难。在对外融资时,中小企业缺乏的是足够的信誉与抵押物,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贷款的信用保证制度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这一困难。当中小企业向银行借款遇到麻烦或是因为某种原因到期无力还款时,信用保证制度提供一种贷款,到时替中小企业偿还,这样就大大增加了中小企业从银行等其它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机会。

5.加强我国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

当前,我国政府正制定各种各样的政策鼓励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逐渐有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高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素质,以便借助于外部环境改善的东风,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何金泉:中国民营经济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篇11

1、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现状

1.1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09年底,中国1.2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7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3万家,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2457.5亿美元,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1万亿,目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已超2800亿美元。居全球第15位,发展中国家第3位。中国企业境外投资规模迅速扩大,水平不断提高。越有利于我国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1.2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在“走出去”战略中, 民营企业的成功率远远高于国有企业。因为国有企业到目前为止还存在所有者虚位等问题,在政府的经营下尽管会有一些大型国企出去直接投资, 但企业真正的内在驱动力并不特别强烈, 相对来说是被动的。而民营企业完全是主动行为, 高收益与危机感驱动他们走出国门。在沿海及内地发达地区, 已有上千家民营企业在获得进出口自营权后进入国际市场, 如万向、力帆、新希望、正泰等公司积极走向国际市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有海外投资企业13290多家,其中60%以上是由中小企业投资的,它们已成为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成败会直接影响到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现。

1.3企业海外抄底遇挫。虽然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敢于“走出去”,但海外企业规模偏小会使企业丧失许多市场机会、增大企业经营风险、减弱国际市场融资能力, 难于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相关研究指出:在海外投资的中国公司中,30%的企业蒙受损失,40%不盈不亏 ,只有三成的企业赚取了利润。

2、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

2.1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结构不合理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投资的方式结构三个方面。在产业结构方面, 投资过分偏重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投资, 相对忽视技术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在我国对外投资存量中,制造业占33%,占比重较大的制造业,大多属于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型,如纺织品、家用电器等行业是我国目前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此外,境外投资企业中,从事商品流通的贸易企业也较多,占35%,这类企业通常不需要什么技术支持。而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研和技术服务等技术密集型在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却很小,虽然这类项目的投资近年有所增加,但比例还很低,跨国投资的低技术格局仍未改变。对外直接投资地区结构也不尽合理, 发展中国家兴办的投资项目仍然较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开发, 而且不利于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投资方式也较简单。

2.2企业品牌意识薄弱。目前我国90%以上的家电企业在为世界家电巨头OEM加工产品。虽然中小企业通过OEM的方式学到了不少外商的管理经验、国际市场的新动向,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规模,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积聚实力。然而,部分中小企业只关注短期效应,缺乏长远眼光,仅仅满足OEM的经营方式,从中赚取不高的加工利润。目前,我国的出口贸易中以加工贸易为主,大致占到55%的比重,而剩下的一般贸易中还有一半以上为贴牌生产,自己注册商标的企业不到20%,拥有自主品牌的出口商品不多,名牌出口商品就更微乎其微了。

2.3融资困难。中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和进入快速增长期后,对资金的需要非常的迫切。但是由于融资困难,企业得不到它发展所需要的大量资金。据统计,我国有81%的中小企业1年内的流动资金得不到完全满足,中长期贷款更是没有着落。目前有超过90%的中小企业只能通过各种非正当手段获得高息贷款,从而加大了中小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商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由于资金短缺,企业的规模化脚步放慢,技术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限制。

2.4复合型跨国经营人才缺乏。国家对外投资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力,在于是否拥有一支能参与国际竞争、熟悉境外投资业务的法律、市场分析、公关营销等方面的企业经营队伍。当前,我国国内具有这方面国际投资经验的专业人才短缺,严重阻碍了国内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活动的顺利进行。据商务部研究院《对外直接投资公司调查问卷》结果,企业海外投资主要障碍是缺乏海外经营的管理经验和管理人才的企业比例是23.2%,所占比例高居第一。

2.5中小企业跨国经营的宏观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立法工作滞后。至今没有制定《对外投资法》。二是我国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支持政策体系不完善。例如,我国尚未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中小企业企业难以开展大规模的境外投资。对外投资的审批手续复杂,审批内容不够健全,商务部、外汇管理局、财政、银行、企业主管部门均有权管理对外投资中小企业企业。三是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培训、信息的获取、销售渠道、管理措施等方面会遇到诸多困难,单靠企业自身的力量往往无法克服。

3、推动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的对策

3.1进一步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规范。要彻底改变我国以前只重贸易立法而不重投资的立法思想,加快企业海外投资立法,完善相关立法,为我国企业(包括中小企业)发展海外投资提供法律依据。我国对海外投资的立法内容至少应当包括:海外投资研究法、海外投资审批法、海外直接投资法、海外投资外汇管理法、海外投资企业所得税法、海外投资银行法、海外投资保险法和海外投资国有资产管理法等几个方面。

3.2制定支持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政策,完善政府的促进协调机制。政府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支持体系:一是信息服务。我国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建立和完善一套有利于中小企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帮助中小企业更好地进行海外拓展。二是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为中小企业出口、对外投资提供信用风险和信贷担保,方便中小企业获取资金,并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专项资金,资助中小企业国际市场调研,参加境外展览、开展质量标准认证和人才培训等工作。三是要简化各种审批手续。使企业能够方便地使用支持资金或享受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开展国际贸易创造条件。

3.3强化中小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战略意识,抓住机遇,优先开拓国内市场,进而投资海外,渗透国际市场。企业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定位是企业经营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市场定位与产品定位与否关系到企业的成败。中小企业不宜于与大企业进行正面的市场竞争,要尽量去寻找大企业无法开发或不愿开发的市场,定位在这样的市场,以良好的服务、灵活的机制,巩固和稳步扩张市场占有率,即在夹缝中求生存。

一是中小企业可以关注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的产品市场。当今市场需求日益趋向多样化与个性化,单一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并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幻化,此时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一种必要形式。中小企业因其规模小和固有的灵活性,可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一旦看准生产项目,能果断作出决策,并借助企业内外的技术人员和专业力量,迅速制定详细的生产计划,抓紧组织生产,并在最快时间内拿出产品推向市场。

二是中小企业实施市场细分战略,可拓展专业市场。市场越是细分,由一个大公司来控制市场的可能性就越小,中小企业要把自己有限的资源与能力集审在某个细分市场上,精于某个产品或产品线,使现有产品或产品线在某个细分市场上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从而形成自己的经营特色。

三是中小企业选择某一细小目标市场,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生存的不仅是资金、时间、技;如果中小企业选择某一细小目标市场,集中精力,同样可以创造出竞争优势,在现代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决定企业生存的不仅是资金、时间、技术、规模,而是有没有竞争优势,可见推行比较优势战略是中小公司生存的一种有效经营策略。

3.4调整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组织结构,加快企业制度和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建设。据调查,约90%得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庭成员手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左右是朋友或家庭成员。企业的股权属于创业者个人或分布在几个家族成员手里,股权结构相对单一。企业内部的家族式管理把选人、用人正好限制在了家庭、近亲这个小圈子里,直接影响了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往往出现人力资源短缺,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因此,对外直接投资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非常关键。①是应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②是树立“以人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观,打破家族式管理模式,走出任人唯亲的圈子。③是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使员工可以在一个公平的环境中发展和成长,同时制定灵活的激励制度,如员工持股与股票期权等,使他们能够具有自我激励意识。这样做才有可能突破人力资源瓶颈,强化跨国经营人才队伍建设。

3.5创造企业优势,提升中小企业创造能力和全球化营销能力。中小企业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能不能做到灵活,关键就在于创新。

一是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研发力度。要大力推进技术进步,鼓励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改进产品设计、材料节约代用、加强工艺革新等,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增强开发原创性技术的能力,使企业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优势。在未来,创新和研发给产品所带来的高附加值和高利润会使企业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是中小企业的创新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研发和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企业更好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所有的创新和研发都需要跟据市场的实际需求来进行,如果研发出来的产品并不是国际市场上所需要的,或者根本就没有办法进行大规模生产,那么创新的意义就失去了。这往往就需要中小企业在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研发前,对国际市场需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分析。

参考文献:

[1] 田晓霞、试论我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防范[J],中国科技博览,2009,(9)

[2] 吴芳兰、吴婷,企业纷纷“走出去”海外投资或掀[N], 上海证券报2009.06.04第007 版

[3] 何龙斌 ,发达国家促进企业海外投资的经验及启示[J],商业时代 2008,(17)

[4] 温晓春,对中小企业跨国经营几个问题的认识[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5)

篇12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1.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与流量

从我国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 虽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但从总体规模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根据商务部的数据,截至2003年底,中国累计对外直接投资净额332亿美元 ,相当于1990 年的13倍。2004年延续了对外直接投资的上升势头,中国2004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36. 2亿美元,年末存量接近370亿美元。200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更是增速惊人。在5月举行的第四届东亚投资论坛上,中国商务部副部长陈健在论坛上透露,该年一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FDI) 为193. 4 亿美元, 同比增长353%。

2.对外直接投资区域选择

从投资区域结构看, 近年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 2006年我国对外投资合作业务已经遍及世界约20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 在亚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30%,在非洲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约为3%,在拉美国家的直接投资额占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拉美已经取代亚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第一大目的地。可以说, 我国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向了亚太地区, 相比之下, 欧洲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

3.对外直接投资主体与投资方式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家逐渐放宽了对外投资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主体逐渐由国有企业主导向投资主体多元化方向发展。国有企业占整个投资主体的比重由2003年的43%降至2006年的26% ,而有限责任公司由2003年的22%上升至2006年的33% ,超过国有企业跃居对外投资主体首位,私营企业则位居对外投资主体的第三位。这表明有限责任公司和民营企业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投资主体结构进一步优化。另外, 跨国并购已成为我国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1.缺乏清晰的境外发展战略,投资存在一定的盲目性

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往往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具有完整的全球战略,以世界市场作为角逐的目标,对再生产周期的各个环节实行国际化安排。而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制定对外直接投资总体发展战略。首先,我国有些企业从事对外投资不是生产经营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而是带有某种试探性、偶然性。其次,我国更多的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目的仍是扩大出口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而不是依据企业全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计划而进行投资的。这样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和全体布局性就较差,也将导致企业在全球市场的长期竞争中缺乏后劲。

2.企业缺乏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与核心产品是企业在市场中取胜的主要因素。目前, 我国还处在技术引进阶段, 在关键技术上, 还难以与国外具有高新尖技术和成熟产品的企业抗衡。从总体上看,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许多引进的先进技术缺乏消化吸收, 创新能力不强, 特别是一些高端产品的核心技术仍然依靠进口, 甚至某些行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根本没有竞争优势可言, 因而无力参与国际竞争, 甚至连国内的市场份额都难以保全。技术优势的缺乏, 将是制约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长期性因素。

3. 缺乏高水平的跨国经营人才,经营决策和管理水平不高

在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对企业挑战最大的是人才竞争。国际市场环境变幻莫测,跨国经营要求企业家必须具有全球化的眼光,善于以全球的视角定位企业的未来和发展方向,精通国际竞争规则,具有丰富跨国经营管理经验。但就目前而言,中国跨国企业中符合上述要求的管理人才数量十分有限,而且在竞争激烈的国际人才市场上,相当部分的本土管理人员从中国企业流失。

此外,我国海外企业人员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与开展跨国经营的需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

4. 投资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偏低

不仅投资总量上我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距,从平均水平上来看,发达国家单一目的跨国投资的平均金额是以600万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50万美元,而我国境外企业中方投资100万美元以下的占90%,500万美元以上的只占23%。这种投资规模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且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在投资规模上,目前我国的境外企业除了海尔、华为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跨国经营企业投资规模过小,缺乏国际经营经验,因而在经营中常常因资金、技术的缺乏而失去竞争力和投资机会,势单力薄难以抵御风险。

5.市场信息掌握不充足,缺乏对投资项目的深入了解

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需要了解很多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其他国家的投资环境,市场供需情况,行业竞争程度以及政府政策等等方面。如果我们没有深入了解,考虑全面,那必将给企业的经营带来许多麻烦。例如,TCL收购法国的汤姆逊彩电业务后,在对公司的整顿时需要辞退1 000多名员工,但因此举违反了雇员方面的法律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得不将其在中国内地市场的电视机利润补贴到汤姆逊的业务中。

另外,还存在一些监管体制不畅、相关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