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科技馆建设意义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随着国家对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视,科技走进大众生活以成为一种趋势,所以科技馆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国民素质的重大意义。加强加快科技馆在人民群众中的建设,充分发挥科技馆科教兴国的重要作用,是目前我国实施科学文化普及,保持群众文化丰富性,促进群众文化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
1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仅吃饱穿暖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人们的精神需求日益提高,所以群众需要的是在F代生活方式中、努力形成与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需求、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快适应群众需求的文化建设,让群众文化显出特殊又实用的功能。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馆的建设显得尤为迫切。
科技馆是以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的科普宣传教育机构。它是我国科普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事业不只是部分高级科技人才的事业,应该是人民大众共同的事业,责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面对大众尤其是面对青少年建设科技馆能最大限度实现这些战略。科技馆通过组织实施科普展览及相关社会化活动,向大众讲述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科学原理、现代技术应用以及科学技术最高成就和未来展望,激发大众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满足公众亲身体验和主动学习科学技术的需求,增强公众的探索和创新能力。促进大众科学技术素质的全面提高,使群众文化建设开辟新天地,为国家输送更多科技人才。
2科技馆与群众文化建设的关系
科技馆是基于社会文化的现实需要建设的,充分发挥群众文化设施作用的是它的社会公众性。
科技馆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窗口,联系着社会文化环境、人口素质、人类社会发展状况。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全社会积极参与,努力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人民群众切实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而科技馆的出现,大力的实现了这种惠及人民群众的发展成果。
科技馆的“参与过程自主性”体现了以群众为主体的参与原则,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自主性。科技馆展品的趣味性、可参与性,从过程到目的体现的寓教于乐理念也和群众的“自我参与自我开发”心理完全吻合。也就是说,科技馆的参观过程充分体现了群众的自我参与性。群众们在参观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充满对科技的兴趣,进而发展成自我开发,激发主动性和求知欲,产生良性循环。
3充分发挥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技馆作为科学与知识的宝库,应该成为民众的提高自身科学修养与政治素养的平台,并将科技展览与我国的政治相结合,起到提高全民素养的作用。除了做好自身科技阵地的任务之外,还要充当好政府的大喇叭,积极宣传党与政府的方针政策,对先进人物事迹进行重点宣传,并重视法制宣传教育,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让更多的民众做到知法、懂法、用法。科技馆参与民众文化建设应该更加符合我国发展国策,着重传播生态保护与能源节约等技术,让民众能够充分了解到可持续发张的重要意义,并主动加入到集约型社会的建设之中,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氛围。
4科技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措施
4.1扩展自身服务内容
科技馆不能够仅局限于传播科学技术,而应拓宽自身服务范围,进行综合服务。科技馆要针对不同参观者的年龄、职业、背景等进行分类服务,比如对于青少年参观者,可以重点培养他们对于基础科学知识的认识与了解,同时通过实际操作等增进他们对于科学的好奇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而对于城市居民,则应该着重与大众生活,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来引导市民能更加热爱科技、热爱环境与自身健康。要保障展品安全性的同时,提升展品的可操作性,将展品设计的更加人性化,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先进文化。科技馆要由内而外的增加自身服务范围与方式,开展多项特约服务、专题讲座等,供更多人流参观。
4.2加强自身队伍建设
人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科技馆的发展也离不开人才,人才是科技馆在群众文化建设中走向合理的重要环节,所以我们要做到能识才、会用才,培养更多适用型人才,并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提升队伍专业水平与素养,切实提高科技馆的服务质量。
5结束语
科技馆作为一个新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推动并提高了其科学文化素养,使群众文化发展更加繁荣,淋漓尽致的发挥科技馆惠民利民的作用,使群众文化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在课堂观察的具体操作中,应该重点落实“三定”,即定时间、定人员和定方向,尤其是“定方向”,必须具有针对性。通常情况是备课组核心成员在每次观察活动实施前进行一次碰头会,说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困惑、遇到的难点以及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说说自己平时与组内教师随机交流后的感想、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后的实情分析。充分讨论后,与会教师确定课堂观察活动观察的将是何种教学问题。这种教学问题可能是“教”的方面,也可能是“学”的方面,但它们都是针对本校师生的实际情况的。
例如某次课前会议,我们确定了把“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这一教学行为作为课堂观察的方向。缘起是教师在解决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方面还存在着许多困惑。
又如开展“教师有效理答与学生有效回答”课堂观察的课前会议,其缘起是:在一次以“教师有效提问”为方向的观察活动中,我们发现被观察者的提问是比较有效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有效度也很高,所以单就那次观察的方向而言,被观察者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有效”。但我们在回顾被观察者的教学片段时发现其提示语过多的现象:第一个问题提出后,在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的3分钟时间内提示语有6次,第2个问题提出后有8次提示,这也许正是学生的回答如此高效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引起了我们的一系列思考,在问题提出后,教师应该怎样去候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应该怎样去理答?带着这样的思索,备课组确定了接下来跟踪观察的方向是“以学论教,有效理答”。
二、设计量表,提供诊断依据
对观察表的设计,我们是从借鉴华东师大崔允教授主编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开始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边尝试、边修改的实践后,现在备课组所用的观察表均由本组教师原创。在核心组成员研讨后自主设计出的观察表,显得简便易行而又“因地制宜”,它们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但一定是最为实用的也是最切合本校的。
对观察表中的观察项的设计应突出预设并注重细化。我们需要结合每个观察项充分展开思考,考虑操作上的可行性,预计观察中可能会出现的情境。
如在关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观察表中,就“任务布置”这一观察项,某教师就课堂中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进行了一定的预设:任务布置是否有利于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用时多少?难易程度怎样?是否关注了中差生?是否尊重了学生个性差异?对任务的提示是否有效?是否参与了学生的讨论?练笔是否注重了学生的基础?这些预设为课堂观察有序实施以及后续行为中提出有针对性的评价与改进建议做了充分准备。
就“指导学习”这个观察项,某老师对原先设计的“讲解”“启发”“答疑”“板书”这几个观察项提出质疑,她认为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应凸显语文学科的特点,“板书”这一项还和“呈现形式”中设置的观察项重复了。大家对此进行商讨,最后确定了“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方法指导作为观察项。
可以说,商讨观察表的设计是教师对于课堂教学进行的一次预演式观察,有利于真实观察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
对观察表的设计还宜突出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偏于定量的课堂观察是基于实证主义和科学主义理论的,而偏于定性的课堂观察则基于解释主义理论。无论是定量观察,还是定性观察,它们都是课堂观察科学性的基础。在几次课堂观察实践中,我们尝试设计了一些使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观察表,如关于“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观察,观察表共有两个(表1、表2)。
又如关于“教师理答”的课堂观察量表也采用了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表3)。
对次数的统计,我们采用定量观察的方法,而对“情景描述”则采用以开放的文字记录为主的定性观察方法,这些文字记录为课堂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字资料,使我们事隔很久也能够较清晰地回忆起课堂中的细节,十分有助于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的互补学习和行为跟进,弥补了单纯数据记录的不足。
三、再度观察,指向问题解决
通过一次观察,被观察者和观察者可能都能发现几个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不妨进行一次排序,比较一下,看哪个问题最突出且必须解决,哪个问题最有价值,讨论后共同确定某一个问题,然后大家对此提出建设性意见,被观察者在今后一段时间中自行解决此问题,接着可以由被观察者提出再次观察或备课组决定组织第二次观察活动,瞄准此问题,与前一次的课堂观察情况比较,看此问题在该教师身上取得了多大程度的改进。如果课后会议上,大家觉得该问题已得到解决,就不再进行针对此问题的第三次课堂观察;如果还未解决,可以再组织第三次跟踪观察。
两次观察指向的是问题的解决。开展两次观察对事不对人,目的在于促使教学行为得到改进,存在问题得到解决。
以下是两次观察后一位教师的反馈要点。在本次观察中A老师的课堂理答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A老师比较注重对学生的“追问引导”和“提示指向”,这两类理答往往是在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的理解偏离总的要求,答得不够准确或答非所问时采用的,这两类的理答能帮助学生准确而迅速地找到答题的要点,答题的方向,从而正确答题。这种做法值得我们去学习。②A老师的理答中还有属于“点拨思路”的方式,这是在教师提出问题之后,由于学生的理解跟不上,因此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时,教师的思路点拨就能帮助学生及时拨开解题过程中的重重迷雾,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③A老师除了采用言语理答的方式外,还采用了非言语理答的方式,比如老师面带微笑期待学生的回答,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④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课堂上还有一定程度的如“简单重复”“明确告知”等的低效理答的情况,这种理答方式,即把学生的回答重复一遍,一般情况下,这是教师理答不尽理想的状态,因为这类的低效理答往往会打击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失去探究兴趣,这也是造成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不置可否”这样的无效理答也偶尔出现,说明教师还未能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成长状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为此,备课组向A老师提出如下修正建议:①充分预设。预设学生的疑问,预设学生的答案,课堂上才能有更多智慧的理答,从而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②注重对有效理答策略的研究,从而让课堂理答真正发挥有效性,真正起到评定、反馈、激励、促进的作用。可见,二次观察是非常实在的,对被观察者来说也是非常有收获的。
综上所述,课堂观察活动促使备课组每一个成员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不断反思和不断改进。以课堂观察为抓手,探索如何改进备课组建设,不失为一条切实有效的路径。当然,在我们的课堂观察实践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去深入思考、探索和完善的地方。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梅堰中学)
言论
啾啾(周国平之女)在四岁时问妈妈:“妈妈,你小时候不认识爸爸吧?”妈妈说是。她又问:“爸爸也不认识你吧?”妈妈仍说是。她接着编起了故事:“有一天,你见到了爸爸,说:‘哈,你不是啾啾的爸爸吗?’爸爸也说:‘哈,你不是啾啾的妈妈吗?’你们就认识了。” 大自然和上同意这个答案:孩子是男女之爱的目的和意义。
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新的学科概念,是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词。从学科分类及组合结构来看,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科与艺术设计学科的交叉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它有别于景观规划设计,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具有独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今全国各高校很多美术及艺术设计专业都增设了这一专业方向,并在传统室内外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进行了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嫁接,学科结构中融入了部分景观设计的内容。客观地讲,目前中国景观艺术设计学科正处于探索阶段,从学科概念、学科性质到学科实践范围缺少一定的系统性、明确性和指向性。那么什么是景观艺术设计,景观艺术设计与景观学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一种什么关系,在景观学体系中它的实践主体是什么?笔者将就以上问题,从景观学的引导、多元系统设计、学科价值取向的目标定位以及景观艺术设计的实践主体进行系统的论述。
一、景观学引导下的艺术设计
景观学是一个新兴的概念,它的英文对应词是landescape或者称为landscape Architeture,“景观”一词早期源于风景绘画,1885年丁·温默将其引入地理学,成为地理学术语,指特定区域或者类型单位的统称。
景观学是一门跨越了多个领域的复合系统学科,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风景园林、环境、生态、地学、农学、生命、社会、艺术等多个学科领域,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学科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之上的环境应用学科,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将景观学这一复合系统加以归纳,那就是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城市建筑环境系统、人文社会环境系统所构成的并且跨越了三个环境系统的空间层次关系体。从景观艺术设计反观景观学体系,我们不难看出,景观艺术设计是作为景观学系统的视觉组织形式而存在的,是景观学展现其构成系统的手段,借助这种手段将各景观要素组织起来,以期最终获得与环境和谐统一高品质的景观形象。景观艺术设计依托景观生态学,通过对自然的尊重、表达,展现生态环境的和谐与优美,依托景观建筑学,创建城乡宜人的环境空间;依托景观人文学,表达人类行为心理的精神寄托及愿望,景观艺术设计成为景观形象高品质化生成的驱动力。
就景观学而言,景观艺术设计是景观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是一个狭义的景观定义,是微观层次意义上的景观设计,在体现景观形象的创作上常常成为景观形象品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景观艺术设计也涉及到景观学内容本身,但它更多的是遵循景观学的引导,关注景观形象要素,对各景观环境系统空间进行艺术化处理,其核心任务是协调人与环境空间视觉形象的关系。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构成了一个交叉融合的设计系统,它是运用艺术融于景观科学的手段来协调景观形象在环境空间的发展关系问题,并使之达到最佳状态。它融合了园林学、生态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科的成熟经验,以其艺术的视野,从系统、和谐、优美的角度,解决城乡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形象的创新问题。
景观艺术设计在景观学的引导下,依据艺术和谐原则干预协调各景观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在人与环境之间建立均衡关系时,更强调景观生成时对人精神上、视觉上、生理健康上的基本需求,通过景观环境空间艺术的创作,用以提升、陶冶公众的视觉审美经验。可以说,景观艺术设计也是一种改善人们使用与体验户外空间的艺术创造活动。
二、多元系统设计含义的艺术设计
景观艺术设计与传统意义上的环境艺术设计,是从不同角度研究人类聚居环境空间艺术的两个方面。环境艺术设计从改善建筑室内环境质量的室内设计起步,以室内室外环境一体化设计为核心,注重环境空间的自身形态,以及环境艺术的具体样式。而景观艺术设计更强调环境空间的综合形态、环境艺术的复合样式、环境表述的多层空间,具体表现在多元系统设计下的互融与综合。
1.综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将城市、广场、街道、园林、建筑、壁画、广告、公共设施等环境空间看成一个多层次、多元化的有机综合体,虽然它们有时是以几组形式出现,有时是以相对单一的个体出现,然而解决上述问题却要求兼顾到整体的环境,是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人造环境空间基础上实现的二次创造。景观艺术设计涉及到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造型设计、平面设计以及生态学、材料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学科,并将这些知识纳入到景观艺术生成的总体设计系统之中。
2.复合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是在景观学的引导下所构成的复合设计系统,由于景观艺术设计的综合性特点,因此常常表现出设计内容界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其中包括基于景观空间形态的视觉系统设计,融于区域景观精神的形象系统设计,反映区域文化特征的风格样式系统设计,以及关注人的行为、心理的人文关怀系统设计等等。各系统之间相互融合与交叉,共同构建起景观艺术设计的复合设计系统。
3.多层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空间呈现为多层性的表述特点,表现在从微观意义层面上的景观设计为主体到中观意义上的景观规划、宏观意义上的景观策划的多层与协调。
4.广泛性系统
景观艺术设计的设计观念呈现出广泛性,《亚太景观》一书在导言中谈到现代景观设计带来的变化:“首先是观念上的,宏观的观念、生态的观念、构成的观念、文脉的观念、民众参与的观念等等。其次是创作方法上……所有这些凝结成现代的、后现代的、结构的、解构的、极简的、高技的……为景观设计师提供了广泛的创造可能性。”广泛的设计观念构成了景观艺术设计多元系统设计的哲学基础。
一、加强统计制度方法改革,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卸下沉重的包袱
目前基层统计报表数量越来越多,指标不断增加,报告期也越来越短,基本上是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基层负担越来越重。实际上有些报表和指标基本没用或已经过时。因此,必须把改革统计指标体系、减少基层报表工作量提到重要日程。一是精简报表。重点是剔除那些已经过时或不经常用的报表和指标,对有些变动不大,或不常用的报表、指标,扩大报告期,不要每月或每季都统计。二是实施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对现行的各项统计调查项目进行清理整合,消除重复矛盾的内容,实行基层统计“一套表”制度,不管是统计部门还是行业主管部门,统一向下布置,做到“下去一把抓,上来再分家”。三是扩大抽样调查领域,可以使用抽样调查方法取得数据的项目,尽可能进行抽样调查。要强化抽样调查的培训、设计和操作能力,使抽样调查在社会更大范围派上用场、树立信誉、发挥作用。
二、完善统计规章制度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基层统计既担负着统计调查的使命,也担负着统计服务的使命,更担负着统计监督的使命。建立和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各项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是基层统计基础工作规范化的重要内容,各级统计部门和基层统计机构应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有关业务管理、纪律管理、学习管理、财务管理等一系列便于操作落实的规章制度及统计工作规范化流程,强化依法行使统计的监督权,并做到严格执行,落实到位,坚持用规章制度约束和规范行为,使统计业务工作高效、流畅地向前推进,彻底改变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计划,就统计而统计,就数字而数字的工作格局,使统计工作更好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运行情况,科学开展统计调查,积极开展优质服务,依法行使监督职权。
三、夯实统计法制建设基础,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树立坚强的后盾
实践证明,要抓好基层统计工作,法制是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各级统计部门要坚持一手抓统计基础工作,一手抓统计法制建设,充分依靠法制手段规范统计行为,维护统计秩序,改善统计工作环境。一方面,要加大统计普法宣传的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和互联网开展多种形式的统计法律法规宣传,不断增强基层领导干部、统计人员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统计法律意识。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让各级领导干部和社会公众进一步提高对弄虚作假行为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让县级统计人员明确自己的合法权利和法定职责。另一方面,要严厉打击各类统计违法行为。对虚报、瞒报、迟报、拒报及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对于基层代填代报统计报表的问题要进行重点执法检查。并且要把机构人员是否到位,统计台帐是否建立,登记是否及时,资料是否可靠,工作程序是否规范等基础性工作,列为统计执法检查的重要内容。
四、深化统计基础规范建设,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构筑坚实的根基。
各乡镇都设有“七站八所”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一是科技服务人才匮乏。机构改革前。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种植、养殖,传送科技致富信息等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深受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但是随着机构改革,实行“以钱养事”各地“七站八所”相继被撤销,使大部分农业科技人员转行,另谋职业,导致了农村科技服务人员呈现了匮乏。以赤壁市为例,16个乡镇的农村科技服务人员由改革前732人,锐减到现在168人。
其农村科技服务的担子不得不由一些农业职能部门来承担。由于人员缺乏,二是科技服务效率不高。由于七站八所”相继撤销。这些部门只能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式的开展一些培训讲座,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和财力去研究、开发、推广新产品、新技术,这就成为制约农民科技致富和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
农村科技服务工作一直是以开展科技咨询和科技培训为主,三是科技服务缺乏支撑。多少年来。科技服务人员的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的职能也还是停留在行政命令和指挥上,管理工作上没有形成长效机制,所以,导致了服务质量和服务标准不高,农民在科技服务上很难得到实惠,影响了农民朋友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推广新产品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现就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实现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社会化。
组织协调科技服务工作,一是建立市级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市直农业各职能部门和学会、协会中成立由种子供应、农业植保及病虫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等专业人士组成的科技服务中心。县市级成立相应的农村科技服务工作领导小组。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二是建立镇级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根据各乡镇农业特色产业特点,社会上招募和吸纳农业技术人员和乡土拔尖人才,建立农业科技服务工作站。工作站可作为事业单位建制,由县市政府解决一定的编制与经费,进行集中办公,统一管理,其业务工作由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进行指导。三是建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主要依托和大力支持各种植、养殖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技协、农民经纪人和技术能手,成立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点,镇级农业科技服务站的指导下开展农业技术工作,及时反馈农业科技服务的相关信息与需求。与此同时,要通过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等农业科技服务等组织的发展,提供多种形式的科技服务,由此逐步完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
二、转变部门服务职能。实现农村科技服务质量效能化。
关键在于科技创新。只有通过科技进步,发展现代农业。才干达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平安的要求。因此,必需打破过去农业工作的激进服务模式,转变涉农部门科技服务上下工夫,合理开发人才资源上做文章,与相关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现技术服务和人才培养上的对接,把服务的工作重点放在推广、开发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上;积极引进农业科技人才,加大现有农业科技人员的再教育、再培训力度,不时提高科技人才队伍素质,为实现农业科技服务最大效能化,提供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撑。
建筑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类进步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为寻求和创造出最适宜的生存环境而奋斗的过程。搞好建筑的规划和设计是创造优美的居住环境最主要的途径。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又是一个资源不很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资源的紧张已经给我们亮起了红灯,积极推进生态建筑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我国建筑设计的现状
自有人类以来,建筑一直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础环境,从窑洞、竹棚、瓦屋到现在的高楼大厦,都是为人类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量也急剧增大,森林和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已经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相对匮乏,而且是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显得更加突出。我国人均土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3%,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5%,但能源的消耗却是发达国家的3~4倍。据有关资料测算,传统的建筑消耗的能源占总能消耗的50%。近年来,我国的房地产发展迅速,每年新建房屋面积20亿平方米,加上现有房屋面积400亿平方米,大部分都是非节能建筑,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而且严重地污染环境,这使建筑成为影响生态环境,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因素之一。因此,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各种措施推广和使用生态建筑和生态设施,制订和实施了多种政策和
技术规范,为我国的生态建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建筑创作中,应考虑多方面的自然,才能给使用的人以舒适,健康,自然的感受,做到花钱少,创造实用、美观的优秀的建筑作品,这才适合新世纪建筑发展的需要,成为21世纪必然发展趋势。
2生态建筑
生态建筑即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建筑。它是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把建筑作为生态系统中的自然组织、自调系统,为人类提供舒适的居住场所以及各种生活和工作条件的同时,融入整个生态循环中,建立了新的生态平衡,使人、自然和建筑达到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一般应达到以下要求:
(1)要符合当地生态循环的原则。把生态学和建筑学等学科结合起来。以人为本,从人、建筑、自然协调发展出发,合理安排和组织建筑与其他自然环境各种因素的关系,在建筑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尽量不破坏生态环境,与环境友好,尽量从气候,地形、体形、尺寸、朝向、功能等方面综合考虑,要符合当地生态基本要求。
(2)要符合节约的原则。由于全球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而建筑则是消耗能源及各种原材料的大户,若不注意节约,一味追求奢侈,只注意当代人的需求,忽视了将来人类社会的发展需求和整体环境的协调,必定会使资源和能源消耗过快,致使生态失调,造成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
(3)要符合健康的原则。生态建筑要少用或不用有污染性的材料,使人和动植物不会因建筑物而影响其生命和生长。
(4)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人类生存的环境,依赖着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科学技术的进步。
3生态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一是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二是发展必须遵循科学规律,是符合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相互协调的发展,这种发展是满足当代人生存的需要。
(1)生态建筑节约资源。建筑是消耗一次性资源最严重的行业之一,使用生态建筑能有效节约资源。生态建筑节约用地。随着人口增多,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因此,在建筑用地时,必须充分论证,合理规划,提高土地利用率,尽量把建筑项目安排在离闹区、人口密集区以外的区域,利用劣地,荒地进行建设,增进建筑与环境的协调,生态建筑节水,安装各种节水设施。
(2)生态建筑节约能源。建造生态建筑节约能源的理念。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就是建造生态建筑。根据当地地势和常年风的形成规律,通过朝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采光,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减少能耗。
(3)生态建筑以人为本有利健康。古代我国就有了几千年生态建筑文明史,人们为了达到居住舒适,充分利用土地和气候条件建造住宅。现代生态建筑,提倡回归自然,与自然协调,并不是要放弃高科技而回到古代的传统建筑时代。因此,生态建筑必须要满足人的新的生活方式,各种设施的规划和安排都要充分考虑人的身心健康的要求,也即是要使建筑符合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4)生态建筑回收废物循环利用。生态建筑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们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废水进行回收处理,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还要根据生态要求,选用生态建材来建造,这些建材对人无害无毒,无放射性污染,有的还产生负离子,远红外线等功能,对人的健康具体有一定的益处 ,同时这些材料具有回收循环使用的性能,在回收使用时,这些材料也不会产生有害物质,不产生第二次污染。
4 实现建筑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建筑生态文明,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建设生态建筑是实施这一国策,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因此,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进我国生态建筑的建设。(1)因地制宜规划生态建筑。制订出生态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相关的法规和标准,大力宣传生态建筑的作用和要求,采用积极有效的政策,激励生态建筑的建造和推广(。2)加强对生态建筑的整体管理。要从全局上、整体上审视整个区域的生态环境,对新建小区项目,应增加生态环境指标要求,对于老城区,也应采取措施,对于具备条件的区域,可逐步进行生态化改造,在各级的建筑环境等部门,建立健全相关的行政监管体系,对立项、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验收和维护等环节切实加强管理,保证生态文明国策的有序推进(。3)加强生态建筑的技术开发。积极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攻关,这不仅是建筑设计,而且还包括建材等各方面的攻关,开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生态建筑技术的同时,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力度,开展国际合作,使我国的生态建筑处于世界水平。
5 结语
当前,全球温度变暖,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已越来越明显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大力发展生态建筑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制订生态建筑的法规,建立生态建筑管理机构,加大投入,开展生态建筑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确保建筑,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实现我国的建筑生态文明目标。
参考文献:
[1]金俊实,王军 . 浅淡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技学版,2006(3).
[2]孙凤明,鞠洪磊,王首一 . 建设生态化建筑,实现可持续发展[J]. 工业建筑,2006(2).
[3] 赵升琼 . 必须倡导绿色建筑[J]. 建筑管理现代化,2006(3).
[4]夏云,夏葵,施燕 . 生态与可持续建筑[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激励企业成为技术开发投入的主体。到2010年,科技企业用于技术开发的费用占企业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原则上不得少于2%。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照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的150%摊销。对企业研发机构进口研究开发仪器设备和研究开发仪器设备折旧,享受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实行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绩效考核制,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要将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指标作为评价企业经营者业绩和政府支持的重要依据。
(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在充分发挥已有研发机构作用的基础上,支持大中型企业独立组建或与高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联合组建研发机构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研发活动;鼓励企业“走出去”,在省外、国外设立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研发水平。对新认定为国家级的企业研发机构,在现有相关专项资金中给予50万元至100万元的补助,用于企业研发机构改善研发条件,提高研发水平。
(三)支持企业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企业在引进先进技术时按照不低于1∶1比例的配套资金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对企业引进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经有关部门认定,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给予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支持。进一步加强对俄罗斯等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企业所需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四)大力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开展创新型企业的评价和认定工作,引导企业争创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型企业。促进社会资源要素向创新型企业转移,省各类科技计划对创新型企业予以优先立项和支持。到2010年“创新型企业”达到5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到100家、“创新型培育企业”达到300家。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
(五)优化整合科研机构资源。科技管理部门要研究提出科研机构资源优化整合方案。根据我省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的需要,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加快科研机构合并重组,支持科研机构挂靠企业集团,允许科研机构并入高校。对于不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任务严重不足,长期不出成果,经济社会效益较低的科研机构,经评估后予以兼并。
(六)稳定支持科研机构发展和改革。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原则,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不断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逐步增加科研机构的运行经费、科研业务费和科研条件建设经费,每年重点改善一部分科研机构的条件,配备关键试制设备,提升中间试制水平。对于科研机构进行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为社会提供科技服务的收益,同级财政全额返还科研院所用于发展。应用开发类科研机构一并参加全省事业单位改革,执行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
(七)强化农业科研成果应用推广作用。围绕千亿斤粮食产能战略工程,大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依托科研机构、高校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建设,加快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和推广。继续推进农科教结合,组织农业科研单位、高校和农技推广部门与各县(市、区)广泛开展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活动,建立农业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富民强县专项行动计划,以奔小康科普书屋和乡村大院为载体,实施科技惠农“五个一”工程。
(八)加快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政产学研金介的有机结合,围绕我省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建立产学研战略联盟,负责谋划和推荐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科技项目。充分发挥省行业工程技术联合研究院、各类重点实验室和各级研发、工程和技术中心作用,打造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注重军工和民用技术的有效对接,实现在重大关键共性技术上的突破。对产学研战略联盟推荐并依托科技创新研发平台开展的科技项目,省科技管理部门通过优先立项给予资金支持。对自主研发的首台(套)重大装备,在实施产业化中给予贷款贴息、无偿资助等支持。
三、加快科技园区建设,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九)加强科技园区的规划和指导。省科技管理部门要统筹规划科技园区发展、科学定位科技园区职责,尽快形成若干产业配套、链条完整、特色明显的产业群,发挥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的作用。各级政府要加大对所在地各类科技园区投入,在制定科技园区发展规划时,要围绕区域优势,突出产业特色,积极开展科技合作招商引企工作,对入驻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政策扶持。
(十)重点推进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建设。以**、大庆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依托,将所在区域内的大学科技园、特色产业基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等
统一纳入园区的服务范畴。重点完善园区投融资服务体系,重点建设园区具有产业特色的研发平台,重点营造园区创新、创业、创富的人文环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高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科技含量。到2010年,哈大齐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高新技术产值要达到3500亿元以上。
(十一)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将航空汽车特色产业基地、核电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新药研发生产基地、铝镁合金科技产业基地、钛合金科技产业基地、硅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作为招商引企、招商引智的重点。对符合我省产业发展方向,进入特色产业基地的高新技术企业,各级政
府和部门要优先予以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各有关部门要为特色产业基地的发展做好跟踪服务,适时组织专家开展技术咨询,引导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人才向产业基地集聚。
(十二)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支持各市地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到2010年实现科技企业孵化器市地覆盖率100%。各级政府对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要给予重点支持,使其不断改善科技创新服务环境,尤其要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科技咨询和公共技术平台。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将以省市共商方式给予支持。
四、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十三)构筑省科技成果交易市场。在充分利用现有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基础上,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息资源整合,构建以省级市场为核心、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成果交易体系。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中介机构,鼓励省外有信誉的科技中介机构来我省开展科技成果交易服务,吸引和培养专业人才进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工作。科技中介机构从事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按照规定享受国家有关的税收优惠政策。
(十四)打造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多赢”的原则,重点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科技环境平台和标准化战略平台,为全社会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有效服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平台建设,对企业搭建的服务平台,当地政府可从相关科技专项资金中给予补助。
(十五)实行产业化科技成果认定和奖励制度。科技管理部门负责建立和完善产业化科技成果的评价、认定和公示制度。到2010年,优选100项科技成果进行重点推广,并对其产业化过程给予贷款贴息。对实现产业化的科技成果,同级财政可按当年新增企业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奖励给科技成果持有者。
五、培育和引进领军人才,打造科技创新团队
(十六)加快高层次创新团队培育和建设。以省科技创新研发平台为依托,实施“科技创新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实施“科技创业团队计划”;以高新技术园区为依托,实施“科技经纪人团队计划”。省政府将逐步提高高层次专家津(补)贴标准,从2009年开始,两院院士津贴提高到10000元/月。省政府每年安排资金用于组织院士、高层次专家学术休假、学术活动以及从事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
(十七)完善激励人才创新创业机制。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探索高级经营管理人员、骨干技术人员年薪制,支持实行期权、期股奖励和企业年金制度。允许科技人员提取所完成的省级科技开发类项目经费的10%作为劳务费。鼓励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的人员在合作研发项目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期间交流兼职,允许兼职人员兼职兼薪。省人事部门要将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获得发明专利等条件,作为科技人员评职晋级的重要量化指标,予以优先考虑。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独资)在实施股份制改造时,经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可在前3年国有净资产经营性增值中拿出一定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
(十八)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或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各级人事部门要开辟绿色通道,不受编制、工资总额、户口等限制,实行特事特办。对带高技术成果来我省实施产业化的高层次人才,所在地政府可以贴息贷款的方式给予创业资助;对引进的从事高新技术项目研发的高层次人才,由所在地政府择优给予一定科研启动金支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产业基地、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的支持力度。要创造良好的条件吸引博士生进入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适当提高在站人员资助标准。
六、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环境
(十九)加强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省科教领导小组要将科技创新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每年至少召开两次会议专题研究解决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发展规划并作为年度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十)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明显增长。各级政府要把科技投入作为财政预算的保障重点,优先安排科技事业发展资金。省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科学事业费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增幅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2009年开始,省政府增加资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省科技产业211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二十一)创新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坚持投入和效益并重的原则,改革和强化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政府资金引导风险投资的新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效益最大化。省各类科技经费要按照六大科技专项集中投入、重点支持。明确科技计划项目的绩效目标,建立面向结果的跟踪问效机制。完善财政部门与科技、综合经济部门科技资源配置的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防止各部门低水平重复立项和浪费资源。
(二十二)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规定标准的企业,经认定后,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2008年以前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尚未达到国家规定标准的,自本意见之日起3年内,对企业应缴纳所得税率上调10%的地方分成部分,由同级财政部门返还企业,支持其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二十三)拓宽融资渠道支持科技创新活动。省内银行类金融机构对本省科技企业贷款年递增率20%以上,作为省政府每年实施奖励的重要考评因素。通过政府资金引导、市场化运作,鼓励境内外投资者创办各类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本地科技企业投资额年递增超过10%的省内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各级财政部门根据财力状况,按其缴纳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一定比例作为风险补贴资金奖励给创业风险投资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支持和引导科技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
(二十四)完善科技创新贷款担保
1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重要意义
学科建设是一所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新建本科院校要想使基础薄弱的学科建设获得良好发展,进行有效的学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的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的学科发展良性机制,是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推进学科优化、办出特色的制度保证。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新建本科院校由于负责学科建设的职能部门不一,各部门在学科建设中的职责范围划分不够明确,又缺乏校一级专门机构的有效协调,造成各职能部门之间规划一致性、工作协调性、政策衔接性不够。有的学校虽已成立了专门的校级学科建设管理机构,但因种种原因,要么没能从真正意义上强化建设,要么未赋予实际的工作职能,而仅仅是作为争办学位点的阶段性机构,因而亦未能有效地履行其应有的职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导致科研规划、学科队伍、科研对人才培养作用的发挥等诸多方面难以科学整合和协调。不少院校学科建设的规章制度还不够成熟,学科建设发展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学科建设的决策与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成为新建本科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性课题。
3 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学科建设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3.1 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
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既需要学校众多部门的配合协作,又需要有校一级的综合管理机构。因此,学科建设的管理必须要有层级性,要建立学校、院(系)、学科内部三级学科负责制,使其在学科建设中各自发挥应有的职能作用。
3.1.1 校级层面
新建本科院校可借鉴传统高校学科建设管理经验,在学科建设工作之初就设立校一级的学科建设领导机构,如建立学科建设办公室或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由主管学科建设的校领导亲自挂帅,以便统一认识,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避免在解决问题时互相推诿扯皮,为学科建设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职责主要包括:①根据学校不同发展阶段和社会需求,结合学校的总体发展战略,制订出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明确学科建设的奋斗目标和要求,保证学校学科建设总体目标的实现;合理构建学科布局并进行学科结构的优化配置,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②统筹协调科研处、教务处、人事处等学科建设职能部门的学科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使学科建设工作有章可循。③负责日常的事务管理、信息沟通,协调和监督各学科的发展,参与新学科的筹建等,以保证学科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3.1.2 院(系)层面
各院(系)要在学校学科建设总体规划的指导下,制定本单位的学科建设规划并组织实施。每个院(系)应对二级学科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全面规划,突出重点,制定既切合实际,又具有前瞻性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院(系)学科建设管理制度。为保证学科建设工作落到实处,要建立学科建设目标管理责任制、学科学术带头人责任制、科学研究课题组长负责制、专业负责人负责制。同时,院(系)要处理好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的关系。
3.1.3 学科内部
在学科内部,要实行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各学科要在学校学科总体规划下,制订本学科的建设发展规划,以增强学科建设的指导性,减少盲目性。为保证学科建设能有计划地、有步骤地进行,学科内部可实行学科负责人岗位责任制管理,既要赋予学科负责人一定的权利,在人、财、物等资源调配使用上享有自主权。同时也要明确其职责,实行目标考核绩效管理制,奖惩的幅度可适当加大。 3.2 实行项目管理、规划管理相结合的学科建设管理模式
目前大学学科管理主要采用立项管理和(下转第207页)(上接第183页)规划管理两种形式。立项管理是当前高校对学科建设管理普遍采用的模式,是指以立项为管理形式,以项目为管理对象,由上级主管部门或学校组织专家进行立项认证,由项目负责人全面负责,规定建设周期,系统全面地进行项目建设,强调中期检查,淘汰和终期验收等监控管理手段的学科管理模式。由于立项管理在建设前期进行了充分的认证,避免了盲目性,开展中期检查和终期验收,对学科建设进入良性循环提供了有力保障。但对于交叉学科等新兴学科与当地经济紧密结合且基础欠佳,需获得大力支持才能迅速发展的学科,就须采用立项与规划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制订学校阶段性的学科建设规划,按规划组织各学科的建设。
3.3 建立绩效优先的学科发展重点建设机制
在学科发展问题上,新建本科院校须引入绩效优先的重点建设机制。对于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基础较好、又已经形成一定竞争优势的学科,学校应给予重点支持,努力打造品牌学科和优势特色学科,以此带动学校整体的学科建设,实现在较短的时间内构建成较完善的学科结构体系。对列入重点建设的学科,学校可给予一些特殊的政策倾斜,使其脱颖而出。
3.4 建立资源共享、相关学科交叉支撑的学科发展集约性机制
为了使相关学科相互支撑形成合力,在学科组织的构建中,新建本科院校可打破按院(系)、教研室单一学科组建的固化学科组织结构,建立相关学科动态、流动组合的柔性组织机制,或按二级学科组建教研室或学科组,统一协调、规划学科建设,整合优化学科资源。
3.5 完善学科队伍管理机制
新建本科院校师资力量薄弱,缺少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结构有待完善。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应加大师资的培养及引进力度,深入推进人才观念的转变,实施多种形式的选才、用才机制,特别是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完善中青年学术骨干的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根据学科发展的有限目标及重点学科带头人的基本要求设置岗位,实行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合同管理,建立“能者上、庸者下、平者让”的动态管理机制,以优化更新学术梯队。
3.6 构建多维学科评估机制
学科评估机制是对学科建设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科建设不断提高质量和水平的有效方法。新建本科院校要建立学科专业质量监控体系,完善学科评估机制。首先,要科学地制定学科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使其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科专业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要实现全方位评估,应包含学校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两个方面的内容;最后,要采取多种方式评估,评估结果要以适当形式向社会公布,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品牌效应和自我淘汰机制。
参考文献
[1]何华生,王云兰.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11下).
[2]宋凡金.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思考.
艺术设计专业具有体验式、感悟式、印证式、创新式等特点,正如“实践”的哲学内涵所体现的,意义、价值观的生成不在于训导和灌输,而需要通过真正的判断、践行来提高与完善。艺术和设计都需要艺术家和设计者深入社会,了解新科技、新材料、新理念、新发明,掌握关于设计创造有形无形的资源和信息,了解现代企业的商业化运作,培养更敏锐的商业嗅觉,推动学生从设计师和艺术家到兼具企业战略眼光和艺术设计管理技能综合性人才的角色转变[1]。而现阶段各高校在此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实际当中,依然遵循目标模式的课程设计结构,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所适从,而且统一的模块结构使得专业课所占比例本来就较少,而实践课在专业课中所占比例就更少,况且实践课也没有真正去做项目,这就使得学生缺失了对实践的参与感,从而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当真正拿到设计项目时,不是胸有成竹,而是忐忑不安、无处下手。因此,加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教学设计是课程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的迫切问题。
一、课程设计模式的选择
我国以往的课程设计体制以集中统一为主,所设计的课程往往不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需要。课程设计的参与面较窄,以学科专家为主,导致课程的设计呈现学科主义的倾向。目前高校本科教学所面临的情况是:四年总学时必须控制在2600学时左右,扣除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等,能够真正用于专业实践课的学时较少。根据相关调研,从部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计划来看,其实践课程课时占总学时的15%左右,其中还包括军训、公益劳动、毕业论文等,真正的实践课时只占到总课时的7%左右,在短暂的课时里要求学生掌握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是相当困难的。
新的课程设计理论针对不同的专业取向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模式,即目标模式、过程模式、集体审议模式、自然设计模式,其中最经典的当属目标模式,其意义在于,在规划课程时,必须回答四个问题,即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应该提供那些教育经验才能达到目标、这些经验如何组织、如何确定目标已经实现,由此可看出,目标受到了高度重视,目标起着统领和指导的作用,一切以目标为核心,使得课程各要素共同发挥整体的效能。这种模式适用于侧重基本知识、简单技能学习的科目或内容,一般高校基本都是按照这种模式进行设计的。而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极强的专业,经过对四种模式的适用性比较,笔者认为集体审议模式更适合于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设计。
集体审议模式的课程设计是一种实践取向的课程设计,它在吸纳教师参与的基础上,针对要解决的问题,以实践为衡量的标准,对各种方案加以取舍,主张课程问题是实践的问题,要用实践的方法加以解决,当然也绝不因此而否定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教师的参与能够增强课程的适应性,集体审议过程是相互教育的过程,而且使理论与实践在课程设计中达到更有效的结合。
二、实践课程的内容及学时比例
艺术设计教育实践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使设计人才胜任设计岗位、恪守设计伦理、承担设计使命,服务社会并引领生活。因此,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应占到总课时的25%左右,而不是现阶段的15%还不到。经过多方查阅资料并进行比对,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及学时比例分配如下:
1.课程实践教学,占比20%。课堂实践教学是以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体,围绕相应课程中的知识吸收、技法训练、思维引导等开展的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
2.创作实践教学,占比25%。创作实践教学不拘泥于具体的课程内容,以创作为核心,在实践性情境中培养设计意识,激发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思维。创作实践可以是融合在课程之中的,也可以是独立于课程之外,单独设计的训练项目。 转贴于
3.项目实践教学,占比30%。项目实践教学是教学空间的拓展,目的是通过实务的、实际的项目,全面培养、锻炼从实际调研、目标规划、创意设计、创作制作到营销及管理分析等整个流程的素质和能力,提升整体素养。
4.行业实践教学,占比15%。进一步深入实际,在现实的行业运作中直接锻炼并检验职业素养、从业能力。行业实践教学具有较为突出的商业特色,需要社会力量的支持。
5.社会实践教学,占比10%。社会实践教学就是在最广阔的空间中全面培养包括设计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感等伦理观、价值观的全面生成、培育过程[1]。
三、创设实践方式
由于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笔者认为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应做到:在保留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上,突出艺术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可以适当删减那些纯理论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并针对艺术类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调整。实现实践教学,需要从每一门课程开始,更需要从每一位任课教师开始。即,在课堂教学中,构建实践教学环节,创设实践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案例教学
正所谓“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没有参加设计实践,即使理论再扎实都是空谈。理论课对学生来说是比较枯燥乏味的课程,如果不能加以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理论与实践并重,在课程教学中始终贯穿与突出设计主线,围绕设计来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寻找和积累各种相关的设计案例,增加教材和参考书上没有的实际案例讲解,使教学的组织与编排实现从“理论讲解为中心”的教学到以“案例分析为中心”。通过案例把枯燥费解的理论内容进行分析讲解,能够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大量优秀的设计案例也能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分析、评价及应用能力。譬如手机的翻盖和滑盖设计,这两种类型的手机在外型上看,都是有两部分装配而成。从运动关系上分析,翻盖手机允许有一个旋转的运动关系,且旋转运动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适中的自压紧状态;滑盖手机允许有一个移动的运动关系,且移动位移有一定的限度,手机盖关闭后,要求有很好的回位状态。通过分析,可以马上给学生引出几个工学方面的概念,“自由度”、“限位”、“自压紧”、“回位”等。如果这些概念硬生生地提出来讲解,可能会给学生讲的一头雾水,但是通过实际产品的应用,学生们就会马上有所联系,进而理解这些概念,并且领会处理的办法[2]。
2.虚拟化设计
课堂教学中创设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课程实践、创作实践和项目实践,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一个从理论到实践的循环过程,每一个循环,如果创设的情境符合人对知识的认知规律,学生积极主动配合,就有可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例如在《景观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家具设计》等一些设计类课程中,老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采用“虚拟化”设计模式,指导学生在实验室中完成创作活动,将课程的理论知识融合在学生的创作实践中,进行课程设计实践活动,通过控制学生设计创作活动的各个环节,达到训练学生创新创意思维能力和方法。还可以请在社会实践一线的设计公司设计师来授课,组织学生进入实习实践教学基地进行认知实习和现场教学。这些环节的创设,一方面可以把实践引入教学,目的是把抽象的理论运用到实践中,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理论,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视的形象来说明;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专家、学者、设计师的互动,增强对行业的了解,提高创业的信心,激发创业的热情。
3.成立教师工作室。艺术设计作为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设计的好坏需要社会、大众去评定。所以,课堂向社会延伸,是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应该说,教师设计工作室的模式,是课堂延伸社会空间的最佳模式。教师把外面各种各样的设计项目揽回到学校来,带领学生进行设计项目的实践,既在市场上树立了自己的形象,又增加了自己专业知识的社会价值,学生通过参与项目而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实现在干中学、学中干,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参与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完成设计任务的能力,达到了课程教学内容的认知,这种课堂上的教师为主转化为学生为主的方法,使学生得到锻炼。
4.参与教学基地商业活动。教师的工作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发现与解决设计中所出现的问题,提醒学生如何讨论和解决课题的策略;针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并作解释,让学生的设计作品能真正做到可行性,具有实际效应。教师也要经常走出去接受新的观念、新的事物,培养多方面的知识来帮助学生接受和领会知识,横向培养学生的知识、联系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系统概括知识能力与创造能力。实习实践基地不仅为学生学习创设条件,教师既要参与实习实践教学活动,也可以参与与设计相关的商业活动,为实习实践基地服务。
作者简介:刘福红(1966-),女,辽宁大连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大连培训中心,馆员。(辽宁 大连 116023)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1-0122-01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现代信息化技术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对于科技档案管理而言,不再只停留在保存原有资料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依靠现代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和资源,利用信息化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构成崭新平台,从而提高企业的综合运作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由此可见,信息化是科技档案管理的必由之路。作为企业的档案管理者,务必要树立起强烈的职业创新意识,以信息化建设推动科技档案管理工作,把建立企业档案信息网络,实现馆藏科技档案数字化、资源共享、服务对象与需求扩大化,当成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科技档案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的作用
档案具有历史再现性、知识性、信息性、政治性、文化性、社会性、教育性、价值型等特点,其中历史再现性为其本质属性,其他特点为一般属性。因此,可将档案的定义简要表述为:档案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等活动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带等科技文件材料。科技档案管理是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企事业单位中是一项技术基础工作。尽管档案管理历史悠久,而科技档案管理却诞生在近代工业革命之后,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分工的产物。科技档案对于企业建设与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特别是在进入现代化企业建设中,科技档案在科研、生产、企业科学管理中显示出越来越明显的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相当高的经济价值。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而许多新的研发成果不可能从零开始,更多的是要借鉴、吸收大量的前人成功经验,吸取大量的前人失败教训。科技档案利用价值是它本身固有的特点,使其变利用价值为使用价值,使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在企业建设与发展中产生经济效益。
当今社会正步入一个新的技术革命新时代,这些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于生产,应用于社会之中,势必带来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同样也会引起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尤其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信息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柱之一。信息资源的利用就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利用,科学信息的交流、利用必将推动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
所谓科技档案信息化,就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科技档案管理中,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科技档案信息资源进行处置、管理并提供利用服务。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一般而言,可以从实现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实现档案的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实现档案信息的高度共享,引发档案管理模式的变革。具体来说,由于原始档案经过反复查阅,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给文档的保管与利用带来管理上的困扰。而信息化技术就彰显出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科学开发档案信息资源的关键条件。
二、科技档案管理是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环节
企业信息化以现代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和网络设备,对企业进行全方位、多角度、高效能的改造,通过信息资源的开发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来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中的竞争力。
供电企业在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经历了IP市场风雨变换的考验,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为口号,已实现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局面。以辽宁省电力公司ERP项目为例,2008年9月26日全面启动,2009年6月25日成功上线,11家市级供电公司按照试点设计流程无差异推广,当年11月25日,ERP项目在14家市级供电公司全面推广。继后,2010年ERP在农电系统的71个县区上线。这说明了以ERP为核心的各信息系统深化应用为主线,为支撑坚强智能电网和三集五大体系建设,为尽快建成“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奠定了坚实的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同样,在供电企业科技档案信息化管理也是如此。更多更快地收集、整理、传递有价值的信息,为供电企业的生产、经营、研发和领导决策服务,已成为供电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环节。供电企业的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将档案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纳入整体企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通过长期的全方位地跟踪国内外本行业的科技动态、成果和进展水平,建设成具有行业特色的专题数据库,这样才能为本企业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三、科技信息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一般设置科技信息管理部门,这个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根据本企业生产、经营和发展需要,开展科技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推动电网技术进步与信息化;运用科技管理、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和技术监督等手段,提高本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管理的内容:一是负责制定科技发展规划,负责科技计划(资金)管理,包括科技项目计划,青年科技促进费项目计划等;二是负责科技管理成果,包括鉴定、申报、评审、奖励、科技成果产业化及推广应用、技术市场等;三是负责专利管理,包括申报、统计、实施等;四是负责计量管理,包括计量升级、贯彻执行计量法、计量认证与认可、计量标准的建立与检定、计量站管理等;五是负责全质管理,包括全质管理成果的申报、评审、发表、奖励等;六是负责标准化管理,包括标准的制订、修订、标准化审查等;七是负责科技统计工作;八是负责信息化工作,包括信息规划、信息网的建设与维护、组织开发应用软件等。当然,供电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并非仅仅以上八个方面,笔者之所以罗列出来,是说明科技信息绝非是档案管理部门一家的事情,它是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科技管理系统与科技数据库,同样是一项系统工程。
供电企业科技管理系统服务于全网的各级科技管理部门,在功能上覆盖运作层、运作管理层、战术管理层和战略管理层。通过集约化的共享数据库和发达的计算机通信网络,沟通各层间的信息交流,实现全网科技管理工作(当然包括科技档案管理)的统一管理。
科技管理系统、科技计划管理系统、科技成果管理系统、科技统计管理系统、计量管理系统、全面质量管理标准化管理系统以及科技评审专家库、科技成果专家评审系统等等,就为科技档案管理提供了强大的支撑能力,提供了科技档案灵活、方便的查询、统计功能。
推进科技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人才。举例来说,如由于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其中包括档案信息内容的数字化,文档处理的一体化,电子档案保存的技术化,开发利用形式的多样化,使得电子档案的管理与纸质档案的管理有着截然不同的方法,这就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把人才问题解决好了,才能使档案信息化建设符合正确的方向,才能最大限度地能满足企业对科技档案的需求。
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全面而又具体的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现不可能是档案部门力所能及的,也不是仅仅单凭几个计算机技术人员,它固然需要所有科技档案人员的积极参与,更需要企业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特别是依靠企业科技信息管理部门所发挥的主导作用。
四、科技管理系统实现了科技档案现代化管理
1.科技计划管理系统
以辽宁省电力公司为例,科技计划管理信息系统采用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利用先进的三层体系结构(BAS),应用JAVA技术开发,符合J2EE标准的强大的企业级资源管理平台,是建立并实施ERP的核心。科技计划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对基层、省公司和发供电企业的科技计划进行分类查询,按项目类别,负责单位对资金分配的统计,设备的购置计划,科技计划草稿,科技计划的上报等。该系统运行以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计划上报与下达、项目申请若干个。
2.计量管理系统
计量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申报计量室认证资料、基层单位计量管理资料信息采集与查询等。
3.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
全质及标准化管理系统主要包括:行业标准维护、基层单位上报QC成果、QC成果评审结论及上报QC成果,企业标准化编写模板等。
4.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
科技成果和专利管理主要包括:基层单位上报科技成果、科技成果汇总维护、基层单位上报专利、筛选申报科技进步奖项目、基层单位返回科技进步奖推荐书、汇总上报科技进步奖推荐书、科技成果专利统计及收集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申请书等。
摘要:客厅是家庭的门脸,也是装修中的面子工程,相对其他区域,这里是装修风格的集中体现区,客厅和餐厅的设计应起到介绍主人的格调与品位的作用。客厅又是接待客人的社交场合,因此,客厅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客厅装修是家庭装修的重中之重。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为大家汇集了关于客厅设计原则和注意关键点两个问题,供大家交流分享。
Abstract: the sitting room is family front, the face also is decoration engineering, relative to other areas, here is the embodiment of area decorate a style, the design of the sitting room and dining-room should have to introduce the master style and grade role. The sitting room is the guest's social situations, and therefore, the sitting room has a pivotal position, the sitting room is decorated is a family to decorate the most important. In this article, we collected for everybody about sitting room design principles and pay attention to key point two problems, and sharing for all.
(一)客厅设计必须遵循以下三大原则:
一、风格要明确客厅是家庭住宅的核心区域,现代住宅中,客厅的面积最大,空间也是开放性的,地位也最高,它的风格基调往往是家居格调的主脉,把握着全部居室的风格。因此确定好客厅装修风格十分首要,业主能够根据自己的喜好挑选传统风格或现代风格、中式风格或西式风格。客厅的风格能够通过多种方法来实现,中间吊顶、墙面造型及灯光、色彩的不同运用更适合表现客厅的不同风格。二、个性要鲜明如果说厨卫的装修是主人生活质量的反映,那么客厅的装修则是主人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情趣的反映,讲究的是个性。与其他居室的装修不同,客厅一定要有自己独到的东西。不同的客厅装修中,每一个细小的差别往往都能折射出主人不同的人生观及素养、品位。能够通过装修材料、装修手段的挑选及家具的摆放来表现业主的个性,但更多的是通过配饰等“软修饰”来表现,如工艺品、字画、坐垫、布艺、小饰品等,这些更能展示出主人的修养。三、分区要合理客厅具有多种功能:它既是全家活动、娱乐、休闲、交流等活动场合,又是接待客人的社交空间。有的住宅客厅空间比较大,还具有就餐、学习的功能。客厅是家居生活的中心地带,使用频率非常高,各种功能用起来是否方便,直接波及到主人的生活。客厅要实用,就必须根据自己的必要,举行合理的功能分区。如果家人看电视的时间非常多,那么就能够视听柜为客厅中心,来确定沙发的位置和走向;如果不常看电视,客人又多,则彻底能够会客区作为客厅的中心。客厅区域划分能够采用“硬性区分”和“软性划分”两种办法。软性划分是用“暗示法”塑造空间,利用不同装修材料、修饰手法、特色家具、灯光造型等来划分。如:通过吊顶从上部空间将会客区与就餐区划分开来,地面上也能够通过局部铺地毯等手段把不同的区域划分开来。家具的陈设方式能够分为两类――守则(对称)式和自由式。小空间的家具安排宜以集中为主,大空间则以分散为主。硬性划分是把空间分成相对封闭的几个区域来实现不同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隔断、家具的设置,从大空间中独立出一些小空间来。
(二)客厅应注意的关键点:
1. 方位客厅最好位于住家的前半部靠近大门的位置,以便直接吸纳从大门进入的气。如果必须经过一条走廊才能到达客厅,那么走廊一定要保持整洁,而且照明一定要充足,以免阻碍气进入客厅。如果是夹层屋设计,客厅应位于下层。
2. 格局客厅的格局最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座椅区不可冲煞到屋角,沙发不可压梁。如果有突出的屋角放出暗箭,可摆设盆景或家具化解。如果客厅呈L形,可用家具将之隔成两个方形区域,视为两个独立的房间。例如,可将一个区域当成会客室,另一个区域当成起居室。或是在墙壁挂一面镜子,象征性的补足缺角,然后,当成完整的房间来决定中心点。
3. 调整家饰尖锐的物品,例如刀剑、火器、奖牌、动物标本,都不应该挂在墙上。因为这些物品都会产生阴气,导致争吵或暴力行为。同样的也应避免摆设有陵角的台灯或装饰品。
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实践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体现出了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科学的迫切性。笔者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管理科学建构需要从制度基础和传统管理文化因素的相互关系角度出发,建构各种管理文化因素有筛选取舍功能的制度结构。
西方管理理论在我国经济转轨期的应用障碍
进入市场经济进程以后,我国在现实管理活动中深受自身独特的文化积淀的影响。而这种文化积淀,是缺乏社会化大生产和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的中国农业社会管理思想的延续。从现实来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是由单一计划型结构向市场契约型多元结构的转变。经济多元化的出现导致单一利益关系的分化,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济利益多元化。
市场经济进程表明,利益分化除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体制内经济利益分化以外,中国社会还存在体制外的利益分化,即一些人、群体或集团,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和新旧体制转轨过程中,凭借手中政治地位、经济势力及支配资源的特殊权力,利用非市场化方式,通过不公平手段获取额外财富,形成具有投机性、排他性的既得利益集团。究其实质,则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双向寻租行为。尽管寻租行为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同样存在,但是我国的转轨状态使这种行为泛滥。非规范经营行为与寻租行为越重,则政府收益越少,而部分政府官员个人的收益与寻租成功的企业的收益却越多。于是企业与政府之间就会出现相互报酬递减的关系。这是相当多的发展中国家陷入长期落后局面的重要原因。分析表明,西方国家在市场经济发育成熟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概括出来的管理科学,在现阶段我国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大都缺少现实的基础。
传统管理思想在转型时期的应用局限
反观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其价值取向与市场经济社会的价值取向可谓格格不入。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本主义,把个体价值归结于社会价值,倡导重义轻利。但是,以功利主义为原则的市场经济却认为唯利是图是永恒不变的人类本性,强调“经济人”假设的普遍适用。再者,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三纲五常伦理模式为核心的等级制度,宣扬专制式人治主义。而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型经济,崇尚以法治国,重视共同的契约式约定上升为国家意志的过程。
而在具体管理模式上,中国古代管理方略经历了春秋战国的雏形期和秦汉以后定型期两个阶段。前者主要包括:德治教化的儒家思想;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严法律民、以法治国的法家思想以及兼爱非攻、兼爱交利的墨家思想。后者则逐步形成以“儒学为主”、“道法相辅”为学派结构的中国古代主干管理思想。其后虽多有变化,但终未越出以儒家的“德治教化,修身治国”作躯干,添加“援道入儒,无为而治”、“阳儒阴法,德主刑辅”为两翼的内圣外王管理模式。很明显,管理知识一直未能与治国思想分离而成为专门的科学知识,强调的是以平均和共存为特点的有序、统一、稳定的内部和谐状态。因此,难以胜任市场经济时期中国管理的重任。在提倡竞争、创新和科学精神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程中,以求和谐、中庸为代表的古代管理模式必须进行根本性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