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

时间:2023-05-28 08:18:2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创业风险与防范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创业风险与防范

篇1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2009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之一(项目批准编号:09SJB880115)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大”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创业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政策取向。要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离不开科学的创业指导和创业教育。然而,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除具备创业者应有的能力和素质外,同样需要增强防范风险和应对风险的意识。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应进行创业风险分析

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仅要加强创业知识教育和技能培养,同时也要把创业风险意识融入到创业教育之中,不但要解读创业成功案例,也应剖析创业失败的个案,分析这些个案背后存在的原因,增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意识,教育学生要认识到创业成功更多的是很好地防范和化解了风险危机。大学生创业存在着诸多风险,他们是否具备风险意识和规避风险的能力,将直接影响创业的成败。

1、创业项目选择的风险。创业是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技术,借助相应的载体,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目前,大学生创业的项目选择多集中在高科技领域和智力服务领域,如软件开发、网络服务、网页制作、设计工作室等。此外,快餐、零售等连锁加盟店也是大学生青睐的创业项目。因此,大学生创业前期的市场调研和论证非常重要,项目投向的选择决定着创业成败,如果只凭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决定投资方向,不去做大量细致的市场调研与论证,不结合自身已掌握的资源状况做出决定,创业过程定将非常艰苦、甚至失败。

2、创业能力不足的风险。大学生在校期间主动接受创业教育和培养,具备一定的创业知识和创业实践能力,但将创业计划付诸实施,需要独立解决现实问题时,便会感到力不从心,创业中的实际能力不足,在实施中多方求助,甚至于顾此失彼,严重影响到创业活动的顺利展开。很多大学生创业者眼高手低,既不了解创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也没有在相关企业的工作、实践经历,缺乏能力和经验,却对创业的期望值非常高。当创业计划转变为实际操作时,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且市场瞬息万变,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只能靠自己增加本领。一方面应在校期间有意识地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应积极参加创业教育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提高创业成功率。

3、财经知识缺乏的风险。创业应具备资金、市场、人才和产品或服务等要素,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除了银行贷款、自筹资金、民间借贷等传统方式外,还可以充分利用风险投资、创业基金等融资渠道。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如果没有广泛的融资渠道,创业计划无从谈起。

4、社会资源贫乏的风险。大学生创办企业、市场开拓、产品或服务宣传等工作都需要调动社会资源。大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策划,创业园内模拟利用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有老师、同学的帮助支持,无需太多宣传公关。当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时,在宣传广告、市场营销、工商税务、融资租赁、生产服务等方面将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耗费很大精力。

5、经营管理上的风险。在校期间进行创业活动的大学生,虽有老师指导下的创业模拟活动的经营管理经历,创业技能相对出众,但是筹资理财、采购营销、沟通协调、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实际能力尚显不足。一旦走入社会实施创业构想时,创业团队内部经营管理将会难以组织,导致创业历程的半途而废。

二、进行创业风险意识教育的必要性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即通过教育、培养和锻炼,使大学生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培养适应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通过教育,既要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丰富其创业知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又要教育大学生理性认识到创业历程的艰辛、创业过程的复杂性、创业风险的不确定性。

1、创业意识与风险意识教育。创业意识激发人们进行创业实践的欲望,是心理上的一种内在动力机制。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支配着人们对创业实践活动的态度和行为,并影响着态度和行为的方向及强度。同时,创业风险意识教育并不妨碍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激发,主要是理性地分析创业活动的艰巨性和复杂性。相反,大学生清醒地认识到创业历程中存在的风险,更能够促使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的自我培养和技能的提高。

2、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培养。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活动中的自我生存、自我发展能力。创业能力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策划能力、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等,在学校进行的创业能力培养和锻炼仍有很大的局限性,当进入社会实施创业计划时,面对竞争激烈与风险遍布的市场,便会深感应对能力的欠缺,无法顺利实现创业计划。因此,加强培养大学生创业能力,提高大学生防范和应对危机与风险的能力,是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生增强创业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必然且能够促使大学生创业能力自觉提高的动力。风险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育大学生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研究工作,预防和应对市场存在的各种风险,创业能力与创业风险意识的提高对大学生创业成功极为重要。同时,教育大学生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

3、专业技术与创业风险意识加强。创业计划和设想与现实之间有很大差距,其差距是可以缩小的,能够减少创业风险不利因素,关键看学生所学的专业,要选择更加适合自主创业,风险更小的创业项目。大学生自主创业存在着很多未知数,除了具有经营头脑外,还要有资金、专业技术、创业背景、懂得市场运作,等等。影视艺术、装潢设计类的学生,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他们的工作本来就是一种创作行为,只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未来在摄影、装潢、美工等行业领域创业,能够抵御创业中的风险。

指导大学生发挥技术优势和专业知识功底,选择与自己专业技术相近的创业项目,这样可以避免创业中的过多风险。即使专业技术

在自主创业上不具优势,同样需要加强创业技能培养教育。成功创业者的例子很多,并非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同,创业所具备的要素也并非只有创业技术,而需要综合能力,况且创业活动存在着内外条件的变化。相对于其他背景的创业者而言,学生最大的劣势就是社会经验的严重缺乏,所以学校应当理解、支持和正确引导学生创业。学校应适当地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渗透一些市场动态、融资、法律等知识,让学生逐渐树立起创业的意识与信心。

三、创业风险意识的教育

在进行大学生创业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授课指导的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分析、解剖创业中将会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如何防范和应对创业过程危机,指导大学生在创业前期、创业当中如何对待和化解创业风险。

1、谨慎选择创业项目。选择既有市场需求,又适合自己的创业项目。大学生创业者既要客观地分析自身的创业条件,更要冷静地分析创业环境,立足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项目,或者选择符合自己综合优势高的项目,扬长避短,发挥己有的特长。在选择过程中切忌盲目跟风,选择擅长的行业项目创业。

2、总结并积累经验。在创业中应不断总结经验,向同行学习,积累经验。学校应教育学生要认识到,缺乏资源整合、实施管理的能力将影响其创业的成功率。因此,大学生创业应具备一定的社会经验,熟知企业管理及市场运营知识。大学生要在社会上积累足够的社会经验,对行业、企业有初步的了解,对创业进行充分的准备后才能抓住机会进行创业。

3、培养创新精神。创业的过程就是不断创造与创新的过程,没有创新,仍经营着相同产品或服务的项目,企业只能陷于激烈的同业竞争,面临生存的考验。尤其是大学生创业,经验缺乏、资源不足己处劣势,唯有创新来弥补。产品新颖、技术独特、营销创新,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使企业立于竞争的不败之地。

4、打造核心团队。在风险投资商看来,再出色的创业计划也具有可复制性,而团队的整体实力是难以复制的,因此他们在投资时,往往更看重有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在创业时,打造核心团队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团队力量的发挥是组织赢得竞争的必要条件,团队在核心成员的影响下勤奋工作,使整体组织保持活力。

5、健全管理制度。制度建设是企业建设的基本要求,要打造一支企业员工队伍,必须明确岗位职责。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制度对创业者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企业管理分为: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企业混乱以至于瘫痪。因此,完善的管理制度必不可少,同时还必须严格执行,奖惩分明,否则再好的管理制度也会成为摆设。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创业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亮点。但是,与国际比较成熟的创业教育实践相比,我国的创业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需要转变观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实践,体现创业价值,实现收益,但同时也存在风险,风险与收益共存,创业风险意识教育能够培养更具创新能力的创业型人才。

篇2

财务风险是企业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现实问题。所谓财务风险,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造成企业资金其流动呈现出不确定性,导致企业在一定时期、范围内获得的财务成果和预期目标出现偏差,经营成果蒙受损失的可能性。

通常,相比成熟企业而言,企业创办初期财务风险的主要表现是信用风险及筹资风险。此外,在创业企业经营过程中,也会因财务管理、市场等因素影响而带来其它财务风险。

(一)信用风险

创业企业面临资信等级不高,尤其是以大学生创业者。从外部环境来看,由于新创企业面临很大政策环境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难以获得政府、银行及合作企业、上下游供应商等相关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很难得到政策资源及银行、投资机构的货款或投资。从内部来看,创业企业经验不足,内部管理控制机制不完善,尤其是财务信息无法做到规范透明,资产单薄,导致资信等级不高,面临较高的信用风险。

(二)筹资风险

对于初创业企业来讲,资金永远是一大难题。信用资质不够,无法通过债务或权益融资。债务融资方面:通过债务向银行融资一是手续复杂,申请困难;二是抵押类贷款条件是必需有房产等高价值抵押物。大学生刚刚创业,实力较弱,很难提供足够的抵押担保,得不到有效的抵押贷款;三是信用还没有有效建立,不能得到信用贷款;再加上经营风险,投资效果不好,金融机构和个人不敢轻易向大学生创业者放贷。在权益融资方面,创业初期企业还没有步入正轨,企业在设施设备、人工、市场开拓等需要大量的现金支出,企业财务方面可能比较紧张,留存收益、资本公积等不能转化为创业者日常生产经营或者扩大再生产的资金。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风险比较高,没有太多的人愿意参股入股,造成融资比较困难。

(三)创业资金结构风险

资金结构是指企业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比例。资本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财务风险的大小。创业企业一般对现金的需求量较大,如果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一方面会降低企业的资信能力,另一方面增加融资成本,进而加大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

(四)成本与资金流动性风险

创业大学生群体中多没有系统学过财务方面的知识,在创业初期缺乏全盘成本意识及对成本的分析与控制能力,从而导致产品或服务成本过高,带来成本风险。同时,创业初期企业的财务活动主要表现为企业资金的大量付出,现金回收的流量很小。创业初期的企业从产品服务的开发、整体设计与规划、生产、市场开拓等全部生产经营过程,都需要支付大量成本付出;且企业初期产品、服务尚处于开发推广阶段,不能立即被消费者认可,市场占有率小,企业的无法迅速获得现金流的回收,如果不能及时注入补充资金,很可能面临破产倒闭的境地。

二、创业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提高融资能力

大学生自主创业中了解一些必要的融资途径与融资知识,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融资体系,明确对于在创业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对于降低创业财务风险,提高创业成功率十分重要。

在大学生创业的启动阶段,企业规模不大,发展不成熟,管理不完善,风险较大,供选择的融资方式并不多。

1.利用国家优惠政策,积极争取各种形式的创业基金。由于创业企业的资产规模有限,信用等级也无法评估,难以获得银行货款额度。但可利用国家为扶持自主创业的各种优惠鼓励政策。其中就融资方面,大学生可争取的资金来源之一就是各级政府部门或组织机构设立的创业基金。二是吸引风投基金。风司不仅可为新创企业注入资金,很多风险投资公司还会为新创企业的管理和经营等提供一定的咨询和帮助。但是,这两种方法都需要有可行的创业项目,完美的创业计划,高素质的创业团队,经过激烈的竞争才能获得。

2.利用商业信用,适度负债。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可以利用商业信用,节约现金流支出。如在进料时不用现款提货,争取更长的信用期限,在此期限相当于无息使用对方资金;在售卖商品或劳务时可用现金折扣的方式,可以吸引客户提前还款,加速资金的流入速度;以租赁形式获取开业所需的设备或其它固定资产。

3.股权融资。即通过设立股份的形式筹集资金。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生而言,在创业初期资金特别紧张,成立一个团结的团队,团队成员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作为股本,以分散风险。当企业发展相对成熟,企业具有一定的信用基础和竞争实力后,且因业务进一步开展所需求资金数额也相对较大,因此,可以采用银行信用、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融资、员工融资等规范的多元化融资方式来筹集资金。在此阶段,因公司发展较启动阶段稳定,风险也相对变小,股权融资仍然是不错的融资方式,此阶段更容易吸引投资者的兴趣。

(二)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

调查表明,创业大学生普遍存在对财务风险客观性认识不足的问题。事实上无论是新创企业还是已发展成熟的企业,只要有财务活动存在,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导致财务风险是必然存在的。但是创业大学生生大多没有系统学习过财务管理知识,即使是财务专业学生,也由于财务经验的缺失,难以充分意识到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因此提高财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有效控制规划财务风险对创业大学生而言十分重要。财务是企业重要资源部门,财务管理人员财务专业技能不强,财务意识薄弱,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缺乏敏感性,就会增加创业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要加强财务人员专业素养的提升,增强其风险防范意识;有效做好财务风险控制规划,做好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转移、自我保险等风险管理控制规划;建立完善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对于关键财务指标设定预警线并定期对其进行监控,及时评估和预测财务风险,有效识别企业财务状况,帮助创业者尽早制定相应的对策来规避或化解财务风险。

(三)加强成本意识

篇3

2.经营风险。金融创新的经营风险是指因创新实施导致经营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商业银行业务运营风险,主要包括:(1)信用风险。受自身利益的驱动,面对同业竞争,商业银行急于推广新业务,降低对资产安全性的追求,放松对客户的信用调查,使贷款质量下降,形成新的呆坏账。(2)利率风险。在金融创新过程中,金融机构的负债结构发生变化,“固定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下降,“变动利率负债”比例不断上升,从而使金融机构的利率敏感性提高。当金融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敏感性都大幅度上升时,金融机构就将自己置于利率多变的风险之中,所面临的利率风险进一步增大。(3)汇率风险。由于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各国汇率波动风险日益增大。金融机构业务领域的拓展使其更直接、更深入地融人国际金融市场。如果在国际业务的操作中只注重市场的拓展,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有可能导致资本损失。(4)资产风险。商业银行经营应遵循谨慎性原则,尤其在快速发展时期,由于竞争的压力,金融创新有可能成为放松资产投放条件的借口,在目前传统贷款授权管理越来越规范的情况下,承兑、贴现、保证、信用证、委托、贷款出售、银证银保银企合作等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迅速发展,成为各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首选,导致银行业务交叉加剧、业务功能综合化、同质化。由于此类业务具有自由度大、透明度差的特点,如不加强约束与控制,必将以牺牲谨慎原则为代价,带来业务上的虚假繁荣,造成增量资产风险扩大,冲击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二、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风险防范

1.树立风险管理意识,规范创新体制。一是在规划创新体系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回避决策风险;二是在创新产品的营销中,商业银行应遵循分散风险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三是商业银行在创新实施过程中,要遵循规避风险原则,通过风险度分析,避免从事高风险业务;四是在创新工具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市场和政策因素,避免因市场定位不准或政策阻力产生工具风险;五是可行性论证中要有风险分析的内容,创新项目实施前要配套出台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管理中切实加强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并通过宣传教育,让员工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防范风险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

2.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重点完善信息系统,保证本系统信息传递与收集的高效率,将全行的信息及时汇总传递给管理机构和决策机构,以便能迅速针对创新实施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做出调整,尽可能规避创新业务营销过程中所产生的信用风险、利率风险、资产风险等经营风险。

3.加大风险管理力度。加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及时修补和完善存在的制度漏洞,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内控制度能够得到严格执行,从而将创新风险降到最小。竞争加剧风险的增加,商业银行要在内部控制上做文章,从内部管理入手,采取有效措施完善管理机制,保证内控制度能够严格执行。其中人员素质的高低将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在关注员工业务素质的同时要更加重视员工的道德水平,防范道德风险。

4.加强创新管理。金融创新不能是无序创新,而应在一定的规则内运行,要通过建立创新组织结构、产品管理条例等形式,加强对创新的规范管理,使创新有章可循,避免陷入先创新、后规范的恶性循环。

篇4

当前,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商品不断丰富,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这都迫使银行转变经营观念,多方位开发新的服务方式和服务品种。

纵观全球经济发展,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社会生产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带动了世界经济的迅猛发展,引起资本在国际间流动速度的加快和规模的急剧膨胀,从而使得为此提供服务的金融全球化,传统的金融经营模式和服务品种面临严峻挑战。为适应资本的流动需求,银行业务的传送渠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面”的柜台交易方式已渐渐被因特网在线交易所替代,电子金融服务日趋完善,金融衍生工具发展迅猛。

2.我国面临的金融市场环境促使银行大力开展金融创新,以求生存

(1)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银行业金融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巨变。就整个外部环境来说, 我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快,外资银行已被允许在中国境内陆续开始经营人民币业务和外汇业务。为积极稳妥的推进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央行还决定取消外资银行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地域限制,开放全国所有的中心城市。目前,外资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不断增加。

(2)国内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买方市场的局面已逐步形成,国有商业银行的垄断地位被打破,众多股份制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纷纷争夺市场份额。交行、中信、光大、深发展等全国股份制银行的经营机制完全商业化,资产总额不断扩大,招商银行还与四家国有银行一样进入了世界千强银行之列。

除了竞争对象的增多,金融竞争的范围和空间也越来越大,不仅存在着业务上的竞争,而且管理上的竞争、资本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信息竞争、人才竞争日趋白炽化。

社会大众的金融投资意识,随着银行多元化的服务渠道的拓展而增强,他们开始选择和享用前所未有的金融产品,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3.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促使银行开展金融创新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观念还未随市场的变化而转变,从业务类型分析,仍然停留在传统业务的经营上,缺乏对表外业务的开发,贷款种类和服务对象特定,导致金融业竞争环境恶化,资产结构和风险类型单一。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上看,被动性负债较多,资金来源渠道狭窄,绝大部分局限于传统的客户存款上,融资成本居高不下,大大降低了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积累能力。资产方面,主要是贷款,但贷款的对象、方式、品种、数量和流动性都未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要解决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合理问题,提高银行的经营效益,就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突破公存、储蓄的服务范畴,加大中间业务的研究开发,大力倡导发展消费信贷。

二、 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的关系

1.对存量风险来讲,金融创新是改善资产结构,化解风险的最佳途径

我国商业银行基于传统业务的沉淀,负债限于公存与储蓄的范围,资产停滞于企业贷款,且贷款的构成结构、期限结构、利率结构搭配不合理,导致贷款流动性差,致使主要依靠贷款收益的银行效益不良,资产质量低下。

银行通过发展新业务,加快资金来源的流转速度,一方面可通过提高盈利性和流动性来补偿资产的安全性,并充分利用这三性的均衡与相互补偿,来达到银行总资产效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能够将银行资产在资产种类和客户上尽量分散开来,从而避免银行资产单一,过分集中于某几种或某几类客户所造成的过大风险,减少银行的坏账损失,进而提高银行的资产质量和管理水平。国外金融发展史也表明,金融创新与开拓是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环境并回避风险的最佳选择。

2.对风险增量来说,就要在超前分析预测、严格控制的前提下,大力开展金融创新

银行在开拓市场、经营货币信用业务中,由于某些不利事件引起的货币资金不能回流和增值,导致银行资产损失的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不论是在目前还是在今后的发展中,加强风险管理都是银行整个业务经营管理的必要和主要内容。

金融创新是为了有稳定的和长期的收益,但市场也往往是“双刃剑”,如果成本风险控制和资产风险控制不利,就会使开拓市场的初衷落空。防范风险、强化管理和业务竞争、发展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不能只强调一方面而不顾全局,否则最终带给银行的只能是风险。所以,要把追求发展的速度与提高效益、防范风险统一起来。讲效益必须以安全为前提,讲发展必须量力而行,讲创新必须内控先行,超前预测分析风险,坚持速度、效益、安全的统一。

三、 金融创新中防范风险的措施

1.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风险防范

(1)完善立法。对银行业金融创新设立一整套完备的法律程序,制定关于金融交易管理的统一标准,以消除交易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使金融交易从合约的签订到最后执行完毕的整个过程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来规范。同时建立关于风险管理和交易咨询的有效机制,使各金融机构都有防范金融风险的举措,确保投资的安全性。

(2)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金融监管机构要派专人参与金融创新的研究和开发,全面了解金融创新的过程,准确掌握其产品的风险情况,组织有关专家和教授对金融创新产品进行全面论证并审定能否进行金融创新。

(3)严格监管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活动。除了按照《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作出规定外,还要根据其资本量、信用状况、经营能力、对风险的应变能力及当前的市场波动状况给其制定一系列风险监控指标,将风险控制在所能接受的范围内。同时,在对待金融创新和金融自由化上,要做到放松管制与加强管理并重。对有争议的金融创新工具应严格控制其上市,尤其是对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创新应加强管理力度。对金融机构进行信用评级时,要把金融机构从事的投机易所占的比例作为重要指标来考察。

2.金融创新主体的风险防范

(1)确立风险管理意识。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风险日益增大,呈现出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金融企业面对金融环境变化、风险增大的现实,要想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必须确立风险管理的意识与观念。必须在员工中树立风险意识,激发员工的内在动力,树立高度的责任感,把防范风险作为每个人的职责,力求员工在处理每一笔业务时,都能严格按章操作,自觉注意防范风险。

银行的业务部门应把风险的监控和规避视为本身的基本职责,作为每天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日常的监控中及时发现并避免风险。在业务经营过程中,业务部门应严格执行授权授信制度,与法律事务部门协调配合,对业务中的法律风险做到事前规避,事中化解,事后补救。同时,应提高银行各部门业务经营的透明度,加强部门间的相互制约和监督。

(2)明确风险管理原则。金融机构在创新新产品,推出新业务时首先要遵循谨慎决策的原则,切勿盲目从事,急于求成;其次,金融机构还要遵循分散风险的原则,扩大经营范围,实行多元化经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此外,金融机构在创新过程中,还要遵循规避风险的原则,避开高风险业务,以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

(3)建立风险管理体系。金融机构要统一制定有效的、切实可行的风险防范制度,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科学的风险预测评估指标系,通过该体系,随时对全行各项业务的风险作出比较准确的监测和判断,测算风险的时间、风险发生的环节、风险量,以及风险化解的可能性,及时通过系统指导各行解决问题,化解风险。同时,通过建立动态风险报表,随时发现业务创新中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通报全行注意回避,并协同业务部门就该风险制定措施,降低风险的发生率。

(4)加强内部监管。加强金融创新主体内部的监管,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①要加强表外业务的管理。金融创新主体应根据自身的规模、资金、能力等确定表外业务占全部资产额的比例,并把握好表外头寸。同时,表外业务与表内业务要分开管理,建立完善的表外业务报表制度,加强表外业务的统计和核算。此外,还要加强对表外业务定期与不定期的内部稽核,及时发现表外业务经营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出应付突发事件的措施。

篇5

中图分类号:F425 文献标志号: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1)02-0094-05

一、企业服务外包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 服务对象变化的影响

在离岸外包业务中,服务外包企业承接的具体业务具有项目规模大、服务周期长、科技含量高、交付时间快、业务虚拟化、环境差异大及营运成本高等特点。服务外包企业的服务对象广义上是发包的客户,狭义上讲是指客户发包的项目,即具体的服务内容。无论哪些对象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到外包的承接方。首先,如果服务的客户发生变化,随之而来的就是增加新的客户评估费用、新项目的培训费用。同时,由于服务外包企业往往会花巨资建立服务于客户的灾备中心(灾备中心投资巨大,并且主要服务于特定的客户),所以一旦客户发生变化,服务外包企业要承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其次,客户服务内容的变化使得外包企业要调整已制定的营运方案。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再次,发包方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明显区别于我国,任何一点国情和政策的变化都会给我国的服务外包企业带来各种影响和冲击。由于市场机会的不确定性而导致的市场风险存在,合作双方理念和文化的差异、无效的沟通机制等因素都可能导致外包的失败。复次,一般来说,商品的有关特性可通过用户在购买时的触摸和视察来辨别的,即为搜寻商品;而那些需要在使用一段时期后才能辨别和了解其特性的,称为经验商品。实际上,外包服务商向企业提供的服务便是一种典型的经验商品。

(二) 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影响

信息的不对称可以从两个角度划分:一是不对称发生的时间,服务外包是一种长期的委托行为,一般合同履行的时间比较长,三年,五年,或者十年,几十年。一旦外包服务商和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契约形式加以固定,企业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将业务外包出去面临的一个最大风险是,一旦外包出去,要想再收回来,可能需要数年的努力。二是不对称信息的内容。信息不对称,服务商比企业更了解自己的资信、真实的技术实力、人员实力,并向企业提供不充分或不真实的信息。由于业务外包是一种界于市场交易和纵向一体化的中间形式,厂商和外包供应商之间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委托一关系,从实质上看,外包所体现的是一种企业和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委托一”关系。“委托一”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普遍存在。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委托人往往比人处于一个更不利的位置,实施信息技术外包的企业(委托人)与外包服务商(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在企业和外包服务商的交易中,当交易的一方掌握有另一方所不知的信息时,交易便处在不对称信息结构当中。

(三) 选择外包服务商的隐蔽性

隐蔽性是指:假设委托人和人在签订契约时各自拥有的信息基本上可视为对称,但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在这种情况下,人在有契约保障之后,可能采取不利于委托人的一些行动,进而损害委托人的利益。隐蔽行动的问题在企业对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也具有普遍性。一是由于项目经理没有能力或没有严格设计和遵照招标规程去了解服务商的实际运作情况、背景、主导产品与核心业务情况,也没有对服务商的财务状况、非财务状况、稳定性等进行认真核查及分析,从而无法把握来自于服务商的风险;二是由于直接项目负责人存在个人倾向性,导致其虽然了解来自服务方的信息,但没有充分地向后台决策层反馈,后台决策层缺乏充分有效的信息来支持决策。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决策导致了“逆向选择”――企业误选了不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服务商,企业管理与协作风险大大增加。三是道德风险的风险是由隐蔽行动引起的,是指委托人和人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人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

(四) 选择外包服务成本的风险

一是由于缺乏可操作的而且严格的监控措施,服务商有可能不履行先前的承诺,服务资源也存在级别被降低的风险;当内部的信息技术业务或资源交由外部的服务商管理之后,企业无法对外包的内容进行直接控制,也得不到来自外包商服务人员的直接报告,对服务需求变化的缺乏灵活性掌握、费用控制。在项目服务过程中,任何服务项目的调整或变更都会额外增加企业的营运成本支出。二是由于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之快,技术成本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但因服务商缺乏来自企业的激励,为赚取更多利益反而限制了新技术的应用或服务费用的降低,从而存在着与企业想要分享信息技术进步、增强成本控制的初衷背道而驰的风险。外包服务商降低服务水准、增加潜在费用。三是成本容易超出客户预算,公司要配合外包服务提供商的需求进行一些额外工作,这其中的协调成本,可能会非常昂贵。除此之外,签约金和监督外包厂商进展的支出,也可能远高于预期支出。四是对承接离岸外包业务的企业来说,由于其承接的经济业务来自世界各地,其业务活动的具体对象发生在境外,自然会使用各种外币进行款项的收付结算,使得企业时刻处在外汇风险中。

(五) 客户的专有技术被水平扩散化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具体环节都是由外包商工作人员操作,在服务质量上容易存在监管失控,达成契约后,委托人无法观察到的某些行为,或者外部环境的变化仅为人所观察到。公司希望和他的服务提供商具有排他性的关系,但供应商在和其他多个客户一起工作时很难不被影响,也很难保持客户想要的最佳技术不扩散。公司外包的核心业务越多,传统的比如法律手段来控制风险的方法越不管用。因为详细的法律契约可以提供短期的解决方法,因为契约可以保护某个具体工程产生的有形创新成果,但不是每个工程的创新都是有形且能被法律契约明确定义的。企业的商业秘密和内部资讯、乃至知识产权等方面都有可能存在风险,核心技术的外泄和核心能力的丧失风险大大增加。

二、服务外包企业外包风险类型

(一) 企业创新能力弱化的风险

首先,如果将企业的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商与企业的合约关系将限制熟悉业务的用户和熟悉的专家之间的接触,可能会阻碍新技术与业务的结合,可能导致企业核心能力的流失。外包相当于宣布放弃了从组织网络中学习的机会,将不仅危及其未来竞争力,还会导致依赖外部供应商的风险。一些过分依赖“外包”的公司正在丧失自主创新的能力,从而削弱企业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因为商业创新来源于突发奇想,但是承包商不可能将其想到的商业革新告诉企业。对承包商来说,所有的业务实现标准化就意味着提高效率,不希望企业不断更新业务要求。外包虽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灵活性,但是却以牺牲创新的机会为代价。有可能因此而失去投资新技术的动力。

其次,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市场交易费用也越高,因而投资风险也越大。所谓专用资产指投资于支持某项特定交易的资产,它们一旦形成很难另做他用,并且由于高新技术产业自然会伴随着高风险,从而导致企业资金筹集渠道不畅通。前惠普公司全球品牌主管伊恩・瑞德说过:“永远不要为了提高效率而进行外包。公司必须考虑顾客的感受,而且必须确保外包绝不能在顾客心目中产生不好的影响。通过外包,最好是能够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因此,交易双方具有很强的依赖性,一方违约将使另一方产生巨大的交易风险,产生品牌风险。

(二) 企业管理失控的风险

很多企业根据自己的战略发展来制定外包策略,但是如果企业做决定时,没有参考自己的长期战略,则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一是在外包管理中,首先需要企业外包管理者对外包商进行受权,但受权不当就意味着外包在某种程度上的失控,如外包商员工并不直接向企业负责,存在着人员管理失控。在企业进行大规模转型的时候,以前所进行的外包可能成为企业的枷锁。二是在离岸外包业务中,企业缺乏财务风险意识,较多地注重业务流程的科学管理与维护,在财务管理中缺乏系统的财务风险防范制度建设,不注重对财务风险规避策略的研究。依据成本优势承接的服务外包,很可能再次因为成本优势而离开,从而形成出口飞地和“候鸟经济”。企业为满足客户的要求而对灾备中心的大规模投资也使得企业的资金被长期占用,影响了企业资金的循环。

(三) 企业信息渗漏的风险

一是信息化内容与企业业务存在相关性,在企业的商业秘密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也存在管理失控的风险。相比传统的外包,现在核心业务的周围没有了保护边界,不仅仅商业机密信息泄漏的风险随着合作伙伴的增加而递增,而且在知识、专门技术和能力等各方面的核心竞争力也将依赖于外部供应商,这样必然引起公司会失去独自认识和创新的能力,从而使企业面临潜在的风险。造成企业战略信息的泄漏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有意识地泄漏企业的相关策略信息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另一种是服务提供商无意泄漏了企业的战略信息。二是企业可能丧失对外包的控制,从而影响整个业务的发展。外包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在外包的系统中,由于企业没有内部科技人员的全程跟踪,一般业务部门容易忽视程序漏洞。同时,后期的维护企业需要提供足够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形成安全隐患。

三是随着外包关系由传统伙伴关系发展到目前的战略外包,公司由对一个供应商的长期合作变成与多个供应商进行短期合作,参与外包的核心业务也由少变多。现在的供应商都在为许多雇主服务,供应商的最优技术也就是所有雇主都享用的技术,所以供应商的水平再高也不可能成为发包公司的竞争优势。很多企业都选择将各项业务分散外包出去,特别是与IT相关的业务一从网络服务到主机运行,从桌面电脑管理到开发海外应用程序。一旦企业IT发生了改变(不论是业务转换,还是因为改革的不连续性),各个承包方之间的关系将随之改变。公司需要加强对承包方之间的管理,使其能够相互配合。但是,只有当公司预见到了这一改变并且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才不会导致大规模的业务脱节。若在发生冲突后进行补救,为时已晚。

(四) 企业外包合同的风险

就信息技术服务提供商方面来看,其原因可能有:企业开始没有很好评估信息技术服务商的实力,选择了低劣的服务提供商;服务提供商方面的人员变动,无力提供外包合同中规定的服务水平;在前期需求分析时,服务提供商未能充分理解企业的业务需求等等。很明显,有着深远影响的外包需要有严厉的合同、监管条款和服务协议加以约束。合同的任何更改应该以附加条款的形式出现。当双方出现了更深刻的矛盾时,整个合同需要重写。企业通常都会派出一个服务管理小组管理外包出去的功能性业务,或者派出一个操作小组管理外包出去的业务过程。承包方也会指派相应的工作小组与其配合。太过严厉的服务协议只会增加自己的成本,并且把简单的事情弄得复杂。承包方发生问题。发包方需要和两家承包方同时讨论,以求在协议条款上达成一致,签订合同。如果发包方和原承包方的合同涉及风险及风险共担、利益共享,那么在合同终止时,如果取得了任何利益,双方就要根据先前的协议共同分享利益。如果发包方认为承包方即将破产,就可能援引保护性条款,要求终止合同,而承包方想千方百计地保住合同。新的承包方要同意以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从原承包方那里购进外包的资产。发包方必须说服新的承包方,它是可以从外包合同中获利的。但是由于有了前车之鉴,新的承包方也有很多理由对此表示怀疑。

(五) 企业员工道德的风险

一个公司采取开放的对外发展战略,即外包其核心业务,依赖某个供应商的技术,这个供应商应该是该行业的研究者或者专家,或者是一个组织或科学界某研究团队的核心成员,雇佣他们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希望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在该研究领域的领导地位。但也正是因为他们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领导地位,如果他们想泄漏信息的话,他们有足够的机会背叛雇佣他的组织并把信息泄漏给竞争者。供应商的违约行为很难被发现,即使被发现取证也是相当困难的,而且任何法律救济也补偿不了发包人的商业损失。

三、企业创新途径与防范外包风险对策

(一) 企业风险评估的创新

首先,企业的业务外包策略必须与其总体战略相匹配,总体战略是企业制定业务外包的基础,企业的总体战略不仅决定了企业的自制/外包决策,而且还影响外包对象、外包模式,以及供应商的选择。对发包方的风险评估包括发包方的信誉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经营风险评估、发包方的环境风险评估等内容。一个企业要成功地实施信息技术资源外包,通常必须经历如下阶段,即:战略制定(企业内部分析和评估、界定需求),选择适合的服务商,以协议形式固定双方合作关系,对合同进行实施、管理与监控。制定外包策略时,慎重考虑此策略对企业的长 远战略目标是否将造成重大影响。不可因一时的急功近利,匆忙将业务流程外包出去,造成在企业经营困难时,无法收回业务,成为企业转型的巨大障碍。

其次,核算和控制外包的综合成本是十分必要的。服务外包企业必须不断增强财务风险意识,科学评估接包项目,并对承接的外包项目实行业务全程风险控制。企业自身的风险评估包括业务承接风险评估、灾备投资风险评估、营运成本风险评估、收益实现风险评估等内容。企业应组成一个由企业内外专家组成的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充分理解信息技术外包的相关风险因素,评估外包项目将如何支持企业的目标和战略计划,如何对外包服务商进行关系管理。风险评估过程应考虑到业务处理系统的外包风险,包括:对系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系统和资源的完整性,管理规则的一致性等方面所遇到的威胁。企业还应该注意到其系统结构,设计及控制方面的功能所面临的风险。

(二) 监督承包方的管理创新

首先,对外包商的资格审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技术实力:外包商是否具有信息技术方面的资格认证,如信息产业部颁发的系统集成商证书、认定的软件厂商证书等;外包商是否了解企业所在行业的特点;经营管理能力:了解外包商的领导层结构、员工素质、客户数量、目前所占市场份额和相关成长背景、杜会评价、企业信誉;针对具体情况,选择单一的外包服务商,还是选择几家外包服务商。对信誉水平不同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信用额度和期间,凭借高度柔性的生产机制,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其次,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承包商及时沟通信息,鼓励承包商反馈意见,提出创新思想和合理化建议,并迅速做出反应,主动使承包商从革新中受益。标准化形成规模生产固然对承包商有利,但如果企业对承包商能做到利润共享,本着“创新一适应市场需求一企业生存”的原则,承包商还是愿意及时反馈信息,提出革新建议,共享利益,共同发展。应在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建立企业财务风险预警系统,以辩识、评价和分析财务风险,提出合理的风险规避策略,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财务风险所带来的损失。

再次,加强对承包商的持续监督,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企业应成立由IT专家、财务专家和战略专家组成的监管组,对承包商生产产品的工作环境、卫生状况和工人的工资等进行监管,制定限制措施,确保外包不因污染环境、虐待工人等在顾客心目中留下不良印象而影响公司的品牌。企业应对外包的产品生产制定统一的标准,包括卫生状况、生产环境等,对不符合要求的承包商不予外包,以免减损公司的品牌价值。

(三) 企业外包合同的管理创新

首先,外包合同是外包管理中重要的文档之一,是控制外包服务商进而降低外包风险的主要杠杆。企业在制订外包合同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个要素:界定外包服务范围的时候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外包合同应明确服务范围、职责,同时有充分的弹性应对技术和操作方面的变化。用合理的服务水平衡量质量表现,外包的服务范围、服务等级、服务标准等内容,而不仅仅关注项目进展速度。明确信息技术外包服务要求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明确争端的解决方法,合同中应明确赔偿责任与争端解决程序,应包含限制成本增加和终止合同的权利。双方专家小组同时监督管理合同的执行情况。确立企业的跟踪检查权力;明确企业对后期成本变动的限制权及转包服务提供商时的批准权,还要考虑到保密条款、知识产权,以及遇到不可抗力时如何处理等问题。

其次,企业在外包市场竞争中有三类基本的战略可以采用,即成本领先、差异化和集中战略。选择外包供应商时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是获取资源,还是降低成本?目的不同,对外包供应商的选择依据也不同。选择资信和服务能力好的外包服务商。可以从人品质量、成交价格、交货期限、技术能力、服务水平,以及满足程度等方面对潜在的外包供应商进行考核。对承包商进行评估以决定服务商的财务和运作方面的能力进行鉴别。服务外包企业要将财务风险的控制体现在外包项目运营的全过程,包括项目的洽谈、初期的评估、承接后的运营及运营中的维护等过程。

再次,对外包服务商进行跟踪监督。在企业和信息技术外包提供商的合同执行期间,企业应该对承包商进行持续的监督,防范承包商发生问题,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险。若发生承包商自身竞争能力下降而不能履行责任时,企业应及时增加可替代的承包商,维持一种向后集成的可靠威慑力量,或者通过购买承包商的股份成为承包商的控股者之一,以使外包不至于因个别承包商的退出而中断。

(四) 寻求服务外包新形式的创新

企业要成功实施业务外包,必须选择正确的外包对象,即要确定哪些业务适合外包,哪些业务必须自制,可以据此将企业从事的业务分为核心业务与非核心业务。核心业务是企业核心能力的载体,必须保留在企业内部。判断非核心业务与核心技术的标准应是“能不能在多个地方买到”。从控制风险的角度看,公司与供应商建立排外的合作关系更加可取,但是限制信息在服务供应商所处网络里交换的成本将是巨大的,服务供应商为了一个客户独守其专有技术的成本也是巨大的。所以最好的方法是找到哪些核心商业功能可以向外部供应商开放作为共享知识,同时保证能不失核心竞争力。除了考虑以上因素外,还应探索信息技术外包的新形式。外包的下一浪潮(或趋势)是能增加联盟有效性的独特法人结构在业务过程再造和增加股东价值方面的使用,这些法人结构包括偶发事件定价(Contingen―cyPricing)、资源合作(Co―Sourcing)、交叉拥有关系(Cross Ownership)和联合投资(Joint Ventures)等。

(五) 外包企业内部管理的创新

首先,在外包时,外包商会“锁定”合同中的内容,使企业丧失信息化投资中的灵活性价值。解决的方法就是鼓励外包商在双方合作中带人变革,二是适当缩短合同期,以便在下一个合同中做出变更。

其次,及时沟通协调与员工的关系,强化文化管理来消除各种摩擦和冲突。若承包商接管了一个有工会组织参与的业务,为了维持与员工关系,应保留工会。承包商推行新举措时,应与工会沟通,通过工会去协调。发生冲突时,企业、承包商应考虑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及时与工会沟通,相互理解,力争合作,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外包涉及了不同的企业,甚至不同国家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需要通过强化文化管理来消除各种摩擦和冲突,如强调目标一致的团队文化,诚实互信,加强相关各方的合作和协调。

篇6

随着社会的进步及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正加速进入老年化社会,迫切需要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社区家庭病床的建立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举措之一。静脉输液是治疗疾病的主要给药途径,它具有药物不宜口服、皮下或肌肉注射,而需要迅速发生药效者的特点,同时输液过程中的护理风险不可忽视。护理风险是指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可能会导致患者损伤或伤残事件的不确定性和可能发生的一切不安全因素[1]。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现有和潜在的护理风险的识别、评估、评价和处理,有组织、系统的消除或减少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及风险对患者和医院的危害及经济损失,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安全保障的科学管理方法[2]。现将家庭病床静脉输液存在护理风险及防范措施简述如下。

1 存在护理风险

1.1 滴速过快 滴速过快最常见的引发急性肺水肿。家庭病床护士上门输液,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无法做到全过程观察。而点滴速度的控制不可能始终保持不变,诸多因素会引起滴速的改变。如患者由于长时间受限难忍,看护人员缺乏耐心而自行调节。

1.2 感染 来自护理人员及家属两方面。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和手卫生不规范、家庭看护人员在拔针后穿刺点污染都会引起局部静脉感染,医疗废物处置不规范引起交叉感染、环境污染和针刺伤。

1.3 病人及家属违医行为 病人及家属的违医行为是构成护理风险的主要因素。有些家属缺乏专业知识,误认为加大用药量能加强疗效或延续生命,将自备的能量合剂或外院配的药物擅自连接增加补液,导致药物用量过度。在操作环节中污染引起感染,甚至造成严重后果。

1.4 输液故障 最常见的是发生空气栓塞。输液过程是动态的,难免发生输液故障,如药液外渗、液体不滴、液面过高或过低等。这些现象都会引起患者和家属的焦虑和恐慌,情急之下自行排除故障,导致滴管液面过低,空气进入。

1.5 缺乏家庭急救措施 当以上护理风险发生时,由于患者及家属缺乏专业急救知识而使患者无法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的急救措施。也有患者家属情急之下对患者施以不科学、不规范的急救方法而导致情况的进一步恶化。

2 防范措施

2.1 全面评估患者状况 全面评估患者是实施护理计划的第一步。护理人员在医疗活动中严格执行规范操作时不能忽视患者的具体情况,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神志、、输液时间等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静脉,根据用药性质调节滴速。尽可能让患者舒适,取得良好的配合。对烦躁不安、神志不清的患者适当采取约束措施,确保输液顺利进行。

2.2 加强宣教,有效沟通 由于家庭看护人员不固定,护士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宣教,让患者及家属明确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其对患者的不良后果;指导家属对输液故障的排除方法及发生输液反应应采取的应对措施;制定和发放一些文字宣教手册供患者和家属学习和参考,使患者和家属共同参与护理风险的规避。

2.3 规范操作,有章可循 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法律法规知识,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提高抗风险能力;认真执行相关操作规程,在输液瓶贴上记录药名、起始时间、滴速控制并签署全名,提示患者及家属不得随意调节滴速,避免护理风险的发生[3]。制定详细的告知制度,达到让患者和家属认可共同承担医疗风险的目的。

2.4 保持信息畅通 护理人员工作范围覆盖整个辖区,护士要主动向患者家属提供有效的联系方式,确保信息畅通,给予患者安全感,也有利于输液过程中发生异常情况时能及时联系和采取应对措施。另外,积极利用社区站点资源,有紧急情况发生也可调动站点护士及时支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排除护理故障,使护理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3 小结

静脉输液过程存在潜在的护理风险不可抗拒,而家庭病床的患者大多为老年人,由于身体生理功能退化以及疾病的多发性、复杂性、突发性等特点,成为护理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加强对家庭病床静脉输液实施护理风险防范,是规避和化解护理风险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市场环境的复杂化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经营中的风险日益严重,企业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减少经营损失,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了保证资产完整和安全、经营活动的正常有效运行以及技术纠正经营错误而采取的各种程序和政策。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仅可以帮助企业有效的贯彻执行国家各项政策,还可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实现企业的科学合理发展。

一、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概述

1、企业内部运行中风险防范的作用。首先,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会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加强对财务信息和经营状况采集、计算和汇总过程的控制,保证各项数据资料可以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时的发现和解决问题。其次,财务信息的真实和完整可以有效的减少企业的经营风险,企业通过采取各种预防和控制手段来将企业的各种经营风险降到最低。再次,实现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企业通过采取各种内部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提高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

2、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中存在的问题。首先,风险防范和控制体系不健全。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真正的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各种风险的控制上采取统一的管理措施,风险控制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其次,缺乏对风险识别的意识。受专业技术和知识的限制,目前很多企业只是单纯的依靠经验来发现风险,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再次,风险防范的范围有限。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风险防范是全过程的,企业需要对工作的每一个程序和每一位员工进行风险防范意识的教育,加强全体员工对风险防范的认识。

二、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关系

1、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概述。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只有与树立良好的风险意识,及时的采取措施应对风险,企业经营价值才不会被风险所破坏。企业风险防范由风险的评估和控制活动组成,其中风险评估是指风险的识别、分析与应对,而控制活动是指职务分离、会计系统和财产保护的控制以及运行分析与绩效考评。只有企业加强风险防范,企业价值才会遭到最小程度的破坏,企业预期的收益才会在一定程度上实现。

2、企业缺乏内部控制下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企业在缺乏内部控制的情况下,还需要加大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资金投入,提高企业对国家内部控制政策的了解,减少企业因控制不足而导致的重复工作和资金浪费。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会随着企业资金投入的加大而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也会进一步降低,但是企业的价值创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企业的收益小于成本的支出。

3、企业内部控制适度情况下的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如果结合企业的自身情况建立了内部控制体系,则企业的员工会不断的加深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相应的执行内部控制体系的成本会减少,费用支出降低。合适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不仅可以有效的配置企业资源,还可以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大于成本的支出。

4、企业内部控制的成本效益原则。企业在采取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注意成本效益原则的运用。如果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过度的关注经营风险,则风险防范的资金会进一步加大,企业会丧失很多的商业机会,丧失自身参加市场竞争的机会。此外,过度的内部控制还会降低执行风险防范体系的效率,加大成本的支出,降低企业的反应能力,使企业的价值创造进一步低于成本的支出。

三、企业如何进行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

1、树立科学的内部控制理念。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难免要面临这样或者那样的经营风险,内部控制理念的正确树立可以帮助企业加强资产核实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提高对于资产负债评估和资产高估的关注,真正的将风险控制在萌芽阶段。此外,企业还要进行科学的内部控制,加强对经营重点环节与重点方面的控制,减少风险防范的支出,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

2、加强内部监督机制的建设。首先,企业在经营之初要实行全面的预算管理,做好各项经营活动成本支出的规划,避免重复的工作和资源的浪费,实现全员性和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控制。此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还要建立内部的监督制度,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完善企业问责制度,确保全体员工树立风险控制意识,加强企业价值创造。

3、合理组织风险防范与控制。如上所述,过度的和不足的内部控制都会降低企业经营价值的创造,减少企业的预期收益,企业要在明确经营目标的前提下树立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目标,合理的投入风险控制的成本,在出现问题的时候采取及时的纠偏措施。此外,企业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四、结语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结合,企业只有采取合适的内部控制目标,合理的投入风险防范的成本,企业的价值创造才能达到预期的收益计划。目前我国很多企业还没有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内部控制的措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经营目标来合理的制定内部控制体系,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李莉.论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机制[J].企业经济.2012(03)

篇8

1 对企业内部控制功能差异及其差别目标融合的分析

通过相关文献的调查与研究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从企业内部控制的起源以及功能入手,可将企业的内部控制分为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以及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尤其是在1911年,自《科学管理的原理》问世以后,更是使管理控制成为了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并且彻底替代了传统的经验法则,大幅度地提高了企业的实际生产效率。直至20世纪中期,越来越多的经济学者从控制论、系统论的角度出发,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研究,为目标管理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之后随着信息化系统的快速发展,流程再造与价值链等理念的提出更是对管理控制理论进行了进一步丰富与完善。与此同时,以企业职责分工为基本特征的内部牵制,在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工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949年,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将内部控制定义为:在组织内部采用的以保证资产安全性、稽查会计数据准确性、可靠性、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促进企业相关管理政策可以得到贯彻和实施的计划以及所有与之相协调的方法。1958年,美国会计程序委员会则对内部控制进行了剖析,认为内部控制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会计控制、管理控制,并强调了独立的审计师,应该考虑的是与会计相关的控制。而1992年,美国COSO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整合框架》更是成为诸多学者、研究工作者,作为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上的经典文献,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需要进一步进行说明的是,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与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二者之间在功能上往往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这是因为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根本职能就是为了进一步维护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尤其是结合美国COSO委员会对内部控制报告的解释,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当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在目标的制定上与管理者应该遵循的目标发生冲突时,要确保企业的有效风险管理能够保证企业呈报目标、遵循目标的合理性,且应优于企业的战略目标与经济目标。而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其根本职能则是为了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尤其是在实际发展中,如何确保企业价值的最大化早已成为企业经营目标的重要所在。因此,以价值创造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势必也成为了当前企业管理控制的首要任务。所以,为企业谋求最大化利益,创造更多的价值是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的核心,也是业界公认的事实所在。

而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不断更新与完善,逐步完成了由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逐步转型,其在实质上则是完成了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向着两类内部控制同时并存的一个重要过渡。尤其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目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内部控制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进一步确保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资产的安全性,确保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进一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得以施行。而在这个过程中恰恰能够对两类内部控制职能进行集中化的体现。这是因为,要想确保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资产的安全性及其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就必须要对企业进行审计方法的内部控制,做好企业的风险防范。而要想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施则要对企业进行管理方法的内部控制,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创造价值。所以,在通常情况下,以审计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与以管理方法为主体的内部控制,二者在目标上是一致的。即企业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做出防范,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进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合法性、合理性,确保资产的安全性,确保财务报告及其相关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同时促进企业发展战略得以实施。所以,二者之间并不矛盾。但有时,二者之间的目标存在着冲突,而造成冲突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企业过分关注风险或者是在风险的控制上过分麻木,都会造成企业价值上的损害。所以,要想确保二者之间得以更好地融合,就必须对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进行综合考量,使风险防范服务于价值创造。

2 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之间的关系

任何企业,其存在的意义都是为了对利益相关者提供相应的价值。而企业在价值的创造过程中又势必会面临诸多风险,可以说风险是无处不在,因此,做好风险控制,树立风险意识,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则尤为重要。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在现实经营管理过程中,风险有时会增加企业的价值,有时会破坏企业的价值。所以,企业想要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就必须在价值创造与风险防范之间选择一个平衡点,并且在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围绕这个平衡点进行。

目前,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内部控制的风险防范,主要由两个要素共同组成,即: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其中,风险评估是指对企业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及时地识别,系统地管理,采取合理的防范措施;而控制活动则是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所展开的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进而使风险始终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内(这里我们所指的风险承受度,主要是指企业能够承受的最大风险限度)。尤其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目前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其在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上,多注重于风险的防范管理工作。而要想在内部控制体系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风险防范职能,就必须投入相应的执行成本,也就是说在执行成本的投入量与风险大小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要想降低企业所面临的风险,降低风险程度,就必须在风险防范控制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期获得良好的控制效果。而在某些情况下,企业的经营风险又会与预期收益呈现出正相关系,即: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在化解风险的同时,也破坏了价值创造。以下,我们利用图1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进行直观地比较。

其中用OA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的首次执行期间;用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的良性运行期间;用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的过渡运行期间。

3 在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的体现

通过对图1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将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风险防范及其与价值创造分为3个阶段,即:OA阶段,内部控制缺失阶段;AB阶段,内控适度阶段;BT阶段,内部控制过渡阶段。

第一,OA阶段,内部控制的缺失阶段。图1中的OA阶段,体现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首次执行期间。而将此阶段,界定为内部控制的缺失阶段,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企业在对内部控制的首次执行期间内,会直接遵循成本与其他成本。其中,直接遵循的成本,主要包括:因企业本身并没有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而进行重新搭建,或者是因为企业虽然构建了内部控制体系但是需要再次进行维护与完善,或者是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体系的相应要求、规范、准则尚缺乏准确的掌握而必须进行的业务培训工作,或是因为构建内部控制上的不当而造成的重复工作,或者是因为企业内部控制因财务时间上的计划不足出现的重新测试、改善与布点循环,或者是因为内部控制文档及其储存流程缺乏,或者是因为内部控制审计外包、咨询费用提高等诸多因素,而发生的直接成本。除了直接遵循的成本以外,企业在首次执行内部控制期间往往还存着着间接成本,并且还会进一步转移管理者的注意力,造成企业运转效率的逐步下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而在这个阶段,随着企业对风险控制投入的不断加大,内部控制体系势必也会得到相应的改进与完善,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会越来越低,内部控制所带来的预期收益也会逐步增加,但此时的收益仍低于成本。如若此时,企业的管理者对现阶段的利益得失过分地关注,对风险反应过于迟钝,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势必会严重削弱企业在内部控制上的实施动力,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流于形式,给企业的关键业务环节造成内部控制上的缺失。

第二,AB阶段,内控适度阶段。图1中的AB阶段,体现的是企业内部控制的良性运行期间,也被称之为内控适度阶段。企业在内部控制缺失阶段之后,经历无数次的磨合、改进与完善,逐步形成了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并得以有效运行,而不再像是首次执行那样,需要建立很多的控制点、更改流程业务活动。特别是企业员工对内部控制流程,内部控制相关制度的不断熟悉,也进一步减少了对时间或者人员的需求,时间压力被大大地予以释放,咨询费用也会大大地被减少。同时,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部门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不适应、抵触情绪也在逐步地消除,由此产生的信息与沟通成本也将逐步降至最低直至消失。此时的企业,因内部控制规范的执行,使得企业的资源得到重整,使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提高。可以说在这个阶段,企业内部控制运行中的预期收益要远远大于执行成本,因此,体现为舒适状态。如若此时继续加大对风险防范的投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企业风险的降低,破坏收益,直至收益低于成本。但是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风险始终都是在风险可承受范围之内的。

篇9

一、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探讨

第一,经费投入相对较低。

对景德镇、淄博、佛山三地的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发现在创新人力资源方面,创新人才数占全部职工总数的比例,三地分别为1.07:1.05:1.35;在创新财力资源方面,企业创新经费支出量三地比例为12781:58657:240310;在技术创新载体方面,三地普通高校比例为3:6:3;在成果形式方面,三地发明专利申请量比例为132:352:926;新产品产值(万元)比例为:130536:828407:3886371。调查结果显示,在创新人力资源方面三地的差距很小,证明景德镇并不缺乏创新人才,同时在高校的配置及服务方面,三地的差距也不是很大,但在企业创新经费的投入方面,景德镇只是淄博的22%,佛山的5.3%。由此可见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在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相当低,而经费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创新技术的提高。

第二,企业主缺乏技术创新理念意识。

相比较起沿海地区而言,景德镇陶瓷中小企业的企业主缺乏技术创新的理念意识。很多企业主是抱着一种得过且过,只要不亏本的心态在发展自己的企业。在景德镇,3000多家中小型陶瓷企业经营的品种重复、质量等级参差不齐,绝大多数的企业主意识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创造更多的利润,同时也感到创新存在巨大风险。风险是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固有属性之一,风险的存在,限制了陶瓷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规模和强度,使那些有创新意识的企业主望而却步,进而导致景德镇地区在专利、新产品、商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明显弱于淄博和佛山两地。

第三,中小陶瓷企业融资存在很大的问题。

影响景德镇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经济因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包括:金融利率风险、外汇汇率风险等这些因素总结起来主要是中小陶瓷企业融资存在很大的问题。在景德镇,大部分陶瓷企业规模小、固定资产少、信用等级低,加上银行的逐利经营,企业是很难获得创新所需贷款的;即使获得,利率水平也高于一般贷款水平。这是决定陶瓷企业融资成本高低,影响创新项目经济效益好坏和风险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融资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发展,尤其是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的技术创新更需要强大的资本作为坚实的后盾才能有所发展。因此如何提高中小陶瓷企业的融资能力也是中小陶瓷企业必须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的风险防范机制构建

景德镇中小陶瓷企业要立足于陶瓷市场就必须要进行企业技术创新,而企业技术创新对于中小企业来讲是一把双刃剑。企业能够如果能够技术创新成功就能够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反之如果企业创新技术失败的话有可能导致企业破产,所以中小陶瓷企业技术创新必须构建相应的防范机制才能减小企业的风险。

第一,中小陶瓷企业形成创新意识。

我国大多数中小陶瓷企业缺乏创新意识的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创新意识。因为企业没有形成创新意识,企业的文化里面没有创业意识的文化。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灵魂的所在,缺少灵魂的企业自然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更谈不上自身竞争力的提高。因此企业要形成创新意识就必须形成创新的企业文化。我国中小企业过去的发展过程主要依靠管理的科学性和实用性,而企业文化建设少,企业忽视了文化的重要性,忽视了文化指导的重要性。不能与时代接轨。主要原因是中小企业领导负责人主观臆断,认为企业生存才是关键,注重企业的设备、厂房的建设而忽略了企业文化建设。近年来,技术创新风险及其管理问题已成为技术创新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方向。技术创新是一种具有探索性、创造性的技术经济活动。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特殊的风险,是制约创新活动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第二,多渠道进行企业融资。

篇10

一、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一)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概述

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集风险防范与价值创造于一体,企业加强风险防范对企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企业拥有较强的风险防范意识,那么在进行企业内控管理时,会通过实施一系列科学的措施来保障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企业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管理者可以依据财务资料来制定正确的经营策略。企业的各项内部措施落实到实处,可以使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高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久可持续发展。但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企业内控和风险防范制度的不完善、风险防范意识的缺乏、风险防范的范围受到限制等,因此企业应重视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培养。努力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在企业内部控制中的体现

企业内控管理程度不同,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表现也不相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现:1、企业在内控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即企业缺乏有效的管理控制。企业应加大对内部控制建立上的资金投入,随时关注国家出台的有关内控的相关政策,减少企业资金浪费和工作重复的现象发生。在此种情况下,由于建设内控资金的投入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也会逐渐健全完善,企业内控中的风险防范也会增强,风险会随之降低,但同时,企业的价值创造受到影响限制,出现价值创造降低的局面,企业的收益也会小于成本的支出。2、在企业内控制度管理完善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财务状况,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设立企业内控体系。加强对内控制度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内部控制体系的了解,这样有利于内控的管理,减少企业成本费用。而且,适度的内控体系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企业的创造价值也会大于成本费用支出。总之,企业在内控管理上,应该本着企业内控成本效益的原则。

(三)企业内控运行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关系

风险无处不在,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价值创造于风险并存。如果一个企业害怕风险,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不能正确地辨别风险,无法采取措施防范风险,那么,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而风险与价值创造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所以,企业必须在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之间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权衡。如图1,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OA阶段指的是企业内部控制首次执行期间,AB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良性运行期间,BT阶段表示企业内部控制处于过度运行期间。假设随着时间不断的向前推移.企业用在风险防范上的执行成本逐渐增加。(见右侧图1)

图1 执行成本与预期收益的关系分析

二、增强企业内控体系中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的措施

(一)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健全企业内控管理制度,首先,树立正确的内控管理理念。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遭遇各种不同的风险,树立正确的风险防范意识,可以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促使企业的经营活动顺利进行,从而实现企业的价值创造,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其次,加强企业内控执行力度。

制定严格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细则,企业管理者应将人员、制度与内部控制运行流程结合起来,制订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计划,另外,企业实施奖罚规则和内部控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可以保障企业内控措施落实在实处。在内部控制制度面前遵循“人人平等”的原则,企业工作人员都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使内控制度具有极大的权威性。

(二)合理组织内控管理和风险防范

根据以上所讲,过度的内控制度使企业的价值创造减少,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好价值创造和风险防范的关系,合理控制好风险防范的资金投入成本。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各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总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风险防范和价值创造二者的有机结合,最终是企业创造价值最大化。企业的管理者.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过程中,时刻要权衡各项经济活动产生的成本和收益,当估计预期收益大于成本时,就会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反之,就会减少或放弃。只有对企业的实际面临的风险进行正确认识和分析,企业管理者才会对执行企业内控产生的执行成本和预期收益进行合理的权衡。所以,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防范意识,促使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54-01

大学生创业得到了政府、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目前在国内已经兴起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热潮。任何一项活动都具有风险,大学生创业同样如此。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大学生创业活动,往往存在着创业失败的风险,大学生也面临着创业失败后的失业问题。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不容忽视,创业失败后的失业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采取措施有效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是一项需要深入研究并实践探索的课题。

一 大学生创业风险来源

大学生创业存在以下风险:项目选择不当,导致企业无法盈利而难以生存;缺乏创业必备的技能和经验;无法预料的社会、政治和法律环境变化对大学生创业造成较大影响;社会资源贫乏降低创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没有足够的流动资金以及不能适时地筹集和供应资金导致创业失败;由于信息不对称、判断失误、管理不善等影响创业管理水平导致创业失败。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项目、技能、环境、资源、资金、管理六个方面。

二 大学生创业风险成因

1.内部原因

内部因素是主要因素,也是决定创业成败的根本原因。主要因素有:(1)社会经验不足。企业的管理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阅历,需要在平常的工作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经验。(2)自我认知不足。现今的大多数大学生对于从事服务业或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行业都持有不屑的态度,对创业的期望过高而对自身的能力认识不足,过分自信,没有良好的创业心态,眼高手低。(3)缺乏合作精神。合作能力较强的创业团队成功的概率往往较大。风险投资商也更看重有较强合作能力的创业团队。这些都是造成创业风险的重要原因。

2.外部原因

外部因素也是让大学生创业有诸多风险的重要原因。这种外部因素较多:(1)中国高校的教育体制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和重个人而轻团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受到影响。(2)政府在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上并没有太多的举动,如法律完善、优惠政策的制定等。(3)严重缺乏职业精神的培养。

三 大学生创业风险管理

1.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

大学生作为创业中相对劣势的特殊群体很容易造成创业风险,因此想要规避风险,就必须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同时兼具创业所需的各项技能。如组织、策划、创新、管理以及公关等能力,这样大学生在创业中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加强创业能力,培养风险意识

为推动大学生自觉提高创业能力,则需要增强大学生创业的风险意识、金融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意识。市场瞬息万变,时刻都有风险,防范风险要靠自己增强本领,预防和应对各种风险。大学生需要学会调研、分析、捕捉市场信息与掌握市场新动态,包括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产业调整、消费结构等信息。同时,学习掌握经济、法律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创业的合法权益也同样重要。

3.积累更多的经验、资本和技术

大学生创业需要具备经验、资本和技术。经验的积累会避免陷入眼高手低、纸上谈兵的误区;资本为成功创业建立物质基础;技术则是大学生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方天地的重要武器。

4.提高大学生团队协作力

作为创业者要有可持续的远瞻性,而作为企业团队应该具有动态的发展观,这样的团队才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善的内部调节机制,从而形成团队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及核心力。同时,团队成员在这样的核心团队的影响下勤奋工作,可以使组织整体保持活力。

5.健全大学生创业的失业保障制度

目前社会建立有失业保险、失业社会救助两种模式的失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失业金的形式为失业者提供资助。能够规避失业风险,具有生活保障和就业促进的功能。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失败后的再就业援助,例如免费为个体提供心理咨询,减轻个体的压力;对有前景的创业项目进行帮扶,安排成功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帮扶创业者,使创业者创业失败后再次创业;提供就业培训和就业信息,以帮助个体重新寻找工作。除此之外,可以为创业者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如将大学生创业期视同为基层工作经历,为毕业后初次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进行再次选择提供便利等等,这些都将为规避大学生创业的失业风险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

篇12

创业,是指某一个人或一个团队,以外界现有资源为基础,运用个人或团队力量开创性的去寻求机遇,创立企业并谋求发展的过程。大学生作为最为活跃的群体,拥有将创意付诸实践的强烈愿望。大学生创业无论对于解决就业压力,还是培养创新精神以及实现人生价值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然而面对不确定市场环境下的诸多风险,当前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普遍偏低。因此,在风险管理视角下对当前大学生创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寻求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创业园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创业企业的成功运营。

一、风险管理的概述

对于风险管理的内涵各研究者有不同的定义。极具权威性的美国COSO在其的《风险管理整合框架》(2004)中将其定义为:“企业风险管理是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一个过程,应用于企业的战略制定和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项经营活动,用于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对企业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风险管理整个过程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防范,风险决策等内容。

由此可见,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其总体目标在于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安全保障,同时这一过程需要组织中包括董事会成员、管理者和其他人员的参与,需要站在企业全局的角度根据经营活动中所处的内外部因素识别和应对各种潜在和现实的风险,以最终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

二、大学生创业风险特征

创业风险是指由于不确定的创业环境、复杂的创业机会和创业者有限的能力等原因而导致创业活动偏离预期目标的可能性,即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大学生拥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维普遍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这些都是学生创业的优势所在。作为在校大学生,其有着很多现实存在的限制因素,致使他们创业更加艰难,包括市场动态、融资方式、法律知识、社会经验等的严重缺乏,所有这些都给学生创业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分析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常见的创业风险主要来自于经验、项目、资金及技术风险四个方面。其中经验风险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及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等因素,项目风险反应在项目选取、市场定位和环境判断上,资金风险表现为资金的筹措及团队利益的分配,而技术风险通常产生于技术的水平及其应用领域和创新能力。

三、个案研究

通过对风险管理概念和特征的认识,本文将以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为例,就解决大学生创业问题展开具有针对性的剖析。

(一)创业园概况

绍兴文理学院大学生创业园创办于2009年3月,是学校基于金融危机的背景和严峻的就业形势设立的大学生创业实验园项目。设立初衷在于为有创业愿望和已在自主创业方面崭露头角的在校学生个人或者创业团队,提供“准创业”、“模拟创业”的平台,促进大学生成功创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

作为全省乃至全国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先行者,该校创业园项目当前主要涉及广告设计、媒体推广、数码电子、物流、教育培训、环境检测、花木工程、纺织品设计等领域,包括绿舍生态花卉工作室、绍兴天艺广告公司、绍兴体育健身服务机构、兰草布艺中心、炫染坊等。创业园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成果也逐渐显现,一些项目经过“孵化”羽翼渐渐丰满,涌现出了一批创业榜样,如兰草功能纺织品与布艺创意中心的徐海涯在2010年纺织品博览会上获得“越隆杯”首届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唯一的一等奖,并成为越隆集团的签约设计师。

(二)创业园存在的风险

截至当前,尽管创业园入驻企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越来越多的创业“金点子”从设想变为现实,但通过对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团队的调查分析可见,创业园现存项目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如下(见图1):

1.经验风险。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经验风险成为最大的潜在风险。创业园受访的项目负责人均表示,大学生创业者在年龄、阅历等方面尚不成熟,在社会关系中也缺乏必备的经验,对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缺乏深刻认识。其中社会关系、社会经验在此风险中分别占38.6%和34.7%,法律、信用和团队意识占26.7%。

2.项目风险。选择可行性的创业项目是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关键。在大学生创业项目风险中,项目选择占37.8%,其主要原因是大学生创业者只看到项目新颖性而忽视项目的可操作性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选择团队成员时缺乏理性;对于市场定位等相关的前期准备不足,市场定位在项目风险中占35.2%;创业环境的复杂性也导致27%环境判断风险。

3.资金风险。资金风险是创业风险的重要来源,大学生团队在初期创业中资金基本来自成员出资,银行贷款申请难、手续复杂等问题导致资金筹集成为风险的主要原因,占41.5%。创业园的多数受访的团队成员表示,创业者自身财务运作能力不足,资金投资和利润分配也是重要的风险。

4.技术风险。由于创业技能不足,创业园项目团队存在较高的技术风险。调查显示:20家企业均表示在整个创业过程中因专业技术水平不足、技术应用能力缺乏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等导致创业活动遭遇风险。其中本身的技术水平占44.2%,技术运用占33.7%,技术创新占22.1%。由此可见创业者自身的技术水平、创业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仍待加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