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市场经济范文

时间:2023-05-28 08:18: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企业市场经济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企业市场经济

篇1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春风,在经济的各个层面逐步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大潮流的同时, 我国经济发展步人了质与量齐发展的阶段。而一直以来作为社会经济细胞组织的企业,在迎接无限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来自市场的风险,而这也从外在环境要求了当今的企业家同时要有创新的勇气, 以及善于思考的头脑, 只有这样,才能在面对即将或正在出现的问题和市场变化时,作出正确、快速的应对措施, 立企业于不败之地。如何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中牢牢占据领导者的角色则是一个企业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在此情况下,有效把握市场波动的主节奏,则是企业处理和应对风险的必要措施,企业统计作为一项通过收集整理大量的、系统的、及时准确的信息资料并进而对其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研究的工作。对企业而言,企业统计具有积极把握市场信息、了解市场动态和制定市场策略重要的指导作用。毫无疑问这也成为了企业统计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首要任务。

然而,即使在目前,现行的企业统计活动方式虽然经过不断的改革,但仍是在旧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上建立起来的,其也存在调查内部化、简单化的特点,仍未脱离原有的工作模式和方法,在实际操作上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操作性。除此之外,其也已脱离了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要,使企业统计逐渐丧失了其原用的活力。同时,不管是对政府还是对企业而言,企业统计对于国家政府实行经济宏观管理的重要性与企业统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是同等的。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主体早已确立且逐步完善的我国经济状况下,使我国企业统计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则是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通过之上的分析,我们应该对两种经济体制下企业统计功能的转变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从思想上改变我们对企业统计职能及其必要性的认识则是必要的。一、转变企业统计只为政府统计服务的观念。当今市场经济体制下, 建立政府与企业平等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新型关系,通过法律的维系而不是行政来保障二者之间的平等关系。首先对于企业而言,要正确认识到为政府统计提供原始资料、满足宏观管理的需要的义务,但同时也明确自己具有依据企业事实上报相关材料的的权利和义务。同时,改变以往对企业统计无用论的错误认识和观念,充分且重新认识到企业的统计的作用。此外,在以市场为基准的经济形势下,努力将统计工作向更深度挖掘和延伸,加强企业对统计资料和数据的分析能力,提高企业统计工作的效率。最后,转变企业重会计轻统计的观念。会计和统计是企业的两大基本核算体系, 二者作用是彼此互补,难以相互取代的。近年来会计和统计体系的相互补充无疑不说明这一现象。在宏观统计指标的生成过程中是以某些财务指标为基础等等, 总之我们应充分认识到统计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会计体系是从企业资金的运动进行核算,从微观诊断了企业某一处的问题, 企业统计是从总体上考察企业生产经营的运行,从整体考察了企业的健康状况。

企业统计是一种从宏观层面对企业自身以及经济整体运行状况的分析和评估,一般情况下,是有相关部门通过采用的合理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来完成测度。从其定义来看,相关方法和指标的选取则是影响企业统计信息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企业统计方法和指标体系则是必要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统计的主要方法则是通过报表的简单加减完成的。

最后一点,作为一项统计工作,统计人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是影响企业统计工作质量的另一个影响因素。培养一批具备一定的统计知识,经济及相关专业的知识是当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同时具备相当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的应用知识, 应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利用数据的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专业统计人才大多集中于省市级机关单位、学校。而企业的统计人员不仅缺乏统计专业统计知识素养,也对企业统计的作用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他们行为以及相关工作报告的质量也容易受“长官意志”的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应该独具“慧眼”,有意识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积极与高等院校合作关系,充分发挥统计在企业中的参谋作用,充分认识到统计人才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

总之,我们通过各个层面的转变,使企业统计工作紧密贴合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让企业统计成为直接面向企业, 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要勇于创新,大力转变观念, 对传统的统计调查方式进行改革, 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统计工作制度, 用准确的统计信息保证企业经营决策的科学化, 为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一、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基本内涵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是市场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企业在市场化的竞争条件下,一味止步不前,就会被市场淘汰,因而企业需要综合自身的实际特点,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加强研究和分析,从人员结构、经济形式、制度法规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效管理,使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应用和发展更加具有科学化特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是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和一系列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企业对内部的资源进行整合,并科学规划、合理应用,使得企业内部经济管理水平提高。同时在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还要求管理者对各项活动的组织、实践以及资源调配、应用等工作加强管理,在此基础上建立并完善各项经济管理制度,实现对各种有效资源的有序分配、公平分配。从广义的角度来说,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属于企业内部资源管理和价值采用的综合管理形式,主要集中于对企业各项经营活动的组织、计划、协调、控制等,这种管理模式能够满足企业发展需求、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助力企业未来发展。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变化,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也要据此作出对应的改革、优化和创新、发展,企业要综合自身的经营特点、发展实力以及企业文化等,确定较为适用的经济管理模式,整体化的提升企业内部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员工待遇需求,形成特色化的综合管理模式。

二、当前市场经济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所存在的相关问题分析

(一)制度管理问题

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一直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管理制度问题,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发展中,企业之前的竞争压力加大,为了防止一些恶性竞争事件的发生,需要企业内部加强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健全。我国企业的发展历史相对较短,因而主要是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制度模式,但是时展中,企业经营发展的市场背景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如果企业在管理制度上一味的因循守旧,不懂得变通,根本上时代的步伐,就会导致制定的制度并不能起到经济管理的作用。还有一些小型企业或正处于上升时期的企业,在经济管理工作方面存在较多漏洞,经济管理模式中的管理制度形同虚设,制度、理念、方法均较为落后,不利于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人员配置问题

一个企业的运营发展离不开各个岗位人才的助力,企业人力资源的调配和利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营发展实力。在整个经济管理工作中,没有对人员配置工作重视起来,在人力资源管理和人才考核方面缺少专业态度,直接影响企业的未来发展。一些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仅仅是对管理层人员进行考核管理,对于一些职工却不够重视,这就造成企业的人员流动性加大,留不住有经验、有能力的老员工,就需要企业投入更多的成本去招聘、培训新员工,不利于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水平提高。还有一些企业在扩张经营规模的同时,没有对人员结构进行合理的安排,缺少对人才的专业考核机制,也导致经济管理模式中的人员配置工作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

(三)组织结构问题

现代社会正处于不断的发展和进步阶段,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文明进程,市场经济通常也被称为自由企业经济或自由市场经济,这种经济形式更加有利于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2]。但是受以往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一些企业在组织结构上仍旧缺少变通,并没有根据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对内部组织结构作出必要的改革和创新。企业管理人员缺少前瞻性,对市场现状把握不到位,就无法对现有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补充和完善,企业的组织结构也就无法实现优化和升级,内部组织结构和管理层次不明确,就无法在企业内部实施开放、民主的管理,极大的制约了企业未来发展。

三、结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和特点,研究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优化措施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中,企业之间的竞争趋势加剧,企业要想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就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制度,同时,企业在研究和优化经济管理模式的过程中,第一保障就是加强制度研究。以往的管理制度落后,对员工的思想意识管理不到位,导致各种消极怠工问题,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下,管理人员要树立明确的管理目标,针对企业未来的发展目标、经营现状等,制定更加科学、全面和合理的管理制度,立足于长远发展,对企业的生产流程、生产指标、成本管理、投资回报率等均加强管理。在科学的管理制度下,可以建立对不同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对其权责分清后,实施严格的奖惩制度,推动企业内部的规范化运行,使企业内部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和应用。

(二)创新人才管理

人才管理也是企业经济管理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人才管理需要企业投入一定的资源和成本,属于企业的管理投资部分,如果人员管理不当,就会导致投资无回报,而企业提高人才管理效用,则能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动力和经营效益。在新的经济管理模式下对人才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就要求重视对一线员工的管理,对于一线员工一方面需要尽力满足其基本的福利待遇需求,稳住人才、保住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加强对员工培训,结合奖惩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岗位技能提高,为企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对于企业的优秀技术人才和中高层管理人员则是要采用多样化的考核制度,定期考核,完善晋升渠道,充分体现人才价值,并使其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和岗位实践中获得认同感,引领企业未来更好的发展。

(三)加强组织结构的管理

根据实践调查来看,我国企业发展和企业经济管理方面和发达国家之间仍旧是存在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在企业组织结构管理方面不够灵活,管理形式呆板,导致企业的发展进程缓慢。针对这种情况,就需要综合企业经济管理需求,关注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在科学的指导理念下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需要对企业自身发展问题以及面临的市场风险进行分析,不盲目扩大经营规模,而是在原有的管理基础上,站在更高角度、运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搜集市场信息,全面把握市场以及行业动态,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经营目标和涉及的行业内容等进行合理的规划。在组织结构管理创新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员工积极提出各种建议,坚持民主化管理和开放性管理。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不同行业的发展带动重要的动力,各个企业在市场化竞争中不仅要加强生产技术和运营管理方面的研究,还要重点对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予以改革和创新,从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组织结构等方面不断调整企业的内部管理形式,使其更加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需求。在企业的经济管理模式改革中,要针对当前企业经营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讨论这些问题所形成的原因以及带来的风险,结合实际的研究制定出相关应对措施,使企业经营的抗风险能力不断提高。经济管理模式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企业领导作风、企业传统文化以及经营规模等均会影响经济管理模式,而职工构成、组织结构、产品特点、技术构成、生产方式等也对企业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开放性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内部加强对经济管理模式的研究和创新,有助于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使企业运营管理的成本降低,增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动力。

篇3

一、引言

在1998年以前,中国的棉花加工企业仍旧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因为棉花市场尚未放开,而生产和价格都由国家进行控制,并且收购和销售环节由供销社统一经营。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逐步建立起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体制。从1999年开始,棉花流通领域开始出现松动。2001年,国务院颁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确定了“一放、二分、三加强,走产业化经营路子”的改革思路,从而使得新的棉花流通体制基本确立。

国家相继放开棉花市场,为棉花流通开辟了新的道路,棉花加工企业更是异军突起。按照国务院的决定,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格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均可从事棉花收购。棉花市场放开后,棉花加工企业根据市场合理安排自身的生产与经营,经济效益明显增长;由于国有企业占据资金、设备以及技术和人员方面的优势,规模迅速膨胀,依靠其雄厚的实力,很快赢得了市场;同时,打破了棉花经营中的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实现多渠道经营和有序竞争,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调节棉花生产、流通中的基础性作用,为私营加工业的成长带来了发展空间。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已经从计划经济进入到市场经济时代,现在市场上具备棉花收购资格认定的企业有8000家,但据棉花协会不完全统计,实际存在的收购企业达1.8万家。

放开棉花购销的政策的实施,意味着几十年来我国由计划经济形成的棉花加工行业体系被彻底打破,一种新型的、具有活力的棉花加工新格局、新机制将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形成。棉花加工企业如何适应新形势,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放开棉花购销渠道后,我国仍然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凡符合《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经省级人民政府资质认定的国内各类企业都可以从事棉花收购、加工业务。因此,供销社棉花加工企业要抓住深化市场化改革的机遇,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广采博览,以新的姿态迎接国际、国内市场的挑战。

(1)棉花加工企业的机遇。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业将与国际市场融为一体,这正是涉足国际市场的有利时机。只有依靠科技进步、发挥集团优势,做到优质、高产、安全、低耗,才能以优质的、低廉的棉花产品扩大在国际市场的份额,从而促进我国棉花生产和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放开棉花购销渠道,更有利于棉花加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社会经济实力充实自己、发展自己。

(2)棉花加工企业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来自国内的挑战。放开棉花购销渠道以后,棉花加工企业现行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一些经济实力雄厚的非棉花企业会通过各种方式涉足棉花加工行业,使加工能力已经过剩的现有棉花加工企业受到严重威胁,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在所难免。对此,棉花加工企业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及早采取应对措施。其次是来自国际的冲击。“入世”以后,国外一些棉花财团,会通过多种途径渗透到中国的棉花加工行业。他们有可能不惜代价,占领中国棉花市场,直接挑战中国的棉花产业。一场“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景象可能会在棉花加工行业发生,并最终达到平衡,形成新的格局。

三、市场经济背景下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棉花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现象是比较突出的,棉花加工企业的实力与规模仍然难以适应竞争激烈的国内和国际棉花市场。

(一)重复性投资严重,原料供应紧缺,造成企业开工不足,设备闲置。由于市场的放开,棉花加工企业经济效益尤为可观,一些小型棉花加工企业纷纷上马,棉花加工能力急剧扩大,虽然当地许多棉贩每年都会从相邻棉区购进大量棉花,但仍然不能满足当地棉花加工企业的生产需要,企业普遍存在着开工不足和设备闲置的问题

(二)技术装备落后。由于我们国家棉花市场长期没有放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棉花加工企业缺少进行技术革新的动力,所以,长期以来棉花加工企业的设备存在老化想象,不能够适应提高生产率的要求,这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亟需解决的问题。

(三)棉花加工企业实行《经营许可证管理制度》不规范。国家放开棉花市场,只是不再由政府直接进行统购统销,改为许可证管理制度。按照有关规定,棉花加工企业必须持有省级以上工商、计划、经贸等五部门核发的《棉花收购与加工资格认定证书》,但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对这部分无证企业给予一定的保护政策,使得新上无证棉花加工企业越来越多。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新上棉花加工企业并没有棉花加工许可证。

四、市场化条件下棉花加工企业发展壮大的对策

针对进入市场经济时代棉花加工企业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目前棉花加工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以下几个方面应当引起重视:

(1)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棉花加工企业早已达成的共识。棉花加工设备技改是提高棉花加工质量、降低成本、增加效益的重大举措。加强技术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根据现在的棉花加工企业的现状,需要在籽棉的清理,籽棉的烘干,皮棉的加湿上抓效益。另外,还要在发展机采棉上下功夫,这也是势在必行的。

(2)树立质量意识,狠抓产品质量。全面制定产品质量制度、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和产品质量检验机构,配备各种质量管理人员,制定质量管理目标、质量管理标准和质量监督考核制度。要求全厂所有参加棉花加工的人员,人人都要有质量意识,而且人人都有产品质量标准。在不同的岗位上,有不同的质量要求,环环相扣,哪一级出了问题哪一级负责。厂质检考核小组不定期到车间一线抽查产品质量,发现不合格产品,立即责令生产车间及时整改,调整各种机械性能,确保皮棉的加工质量。另外,如生产出不合格产品,将和工人的工资挂钩,进行经济处罚。

(3)金融支持要与产业政策相结合。金融部门特别是基层农村信用社在对棉花加工企业提供资金支持时,不能盲目,要有选择性,对那些国家已经批准、有棉花经营许可证且管理完善、经营前景好的企业,应重点给予资金支持;相反,对那些没有取得棉花经营许可证的棉花加工企业,不予信贷支持,已经贷款的应逐步收回。

参考文献:

[1]李明,.加工食品价格上涨棉花价格继续回落——2007年4月全国企业商品价格指数变动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7,(5).

篇4

1.1企业竞争型的经济管理模式

由于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不同国家的不同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面对不同的竞争方式,各国企业在经济管理上的才差异很大。利用竞争型经济管理模式的企业,普遍分布在发达国家。其经济管理的特点是国家调控手段用得比较少,非常依赖于市场的调节作用。企业竞争的经济管理模式要求政府根据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尽量减少对市场的宏观调节,给企业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以保证其正常发展。

1.2政府调控主导型经济管理模式

在政府主导调控经济管理模式中,政府往往对企业的资源配置起了关键性的主导作用。主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性调整,对企业经济方向进行规划,以达到对产业分配管理的目的。在我国,政府调控型主导经济管理模式扮演了及其重要的角色,经过我国多年的市场经济探索,逐渐对政府调控主导型经济管理模式有了新认识,特别是近几年国有支柱企业在政府调控主导型经济中的出色表现,更是把这种企业经济管理模式发挥到了极致。

二、微观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市场竞争进行考察,我们会发现市场经济管理模式的多元化特征。而把这些不同的特征总结起来,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

2.1以知识为主导的经济管理模式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知识经济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知识为主体的经济管理模式适应了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为了站在竞争的有利位置,所有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都开始向知识型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知识型经济模式,要求各个企业重视知识,对企业的知识学习机制进行改革,积极引进高科技人才,把企业的知识化和专业化落到实处。要想达到企业的知识化与专业化则必须要求企业的网络化和全球化。企业要以市场竞争为基础,进行企业内部的柔性管理。知识型经济管理最早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这要求我们的决策层必须对基层科研技术人员予以重视,要给这些科研人员也要有一定的决策权力。如今,知识型经济管理模式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大了人性化管理力度,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案。特别是那些高新技术产业,更需要重视知识型经济管理策略。要想比其他技术企业更具竞争优势,就必须大力研发企业的核心技术产品。这也要求在这些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的时候要突出人才的重要性。要利用理性竞争,理性管理,以基层科研水平的加强和提高为目标,最终突出自身的总体竞争优势。

2.2以财务为主导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

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仍然非常重要,任何一个企业组织,只要在成本和财务资源管理上出了纰漏都将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如何以生产成本和财务管理为基础,进行企业资源的优化,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效益成为财务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往往需要多种要素的共同作用,要把效益优化与公司利润最大化以及股东的价值分配结合起来,共同实现财务经济管理的有效性。根据以上分析,我把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分为以下几点来研究。

2.2.1不同组织方法的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

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根据不同的公司状况有着不同类型的组织形式,如集权性较高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这种财务型经济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上面的总公司进行统一的财务管理,以达到控制企业经营运作的目的。主要特点就是,所有的财务管理权限都在总公司的手里,旗下各个子公司要服从总公司的配给,缺少自。因此,企业经济管理模式的灵活性较弱。虽然这种模式对降低财务上发生风险有好处,但是阻碍了下属分公司的主观积极性。所以我们在进行集权度比较高的财务经济管理模式中要注意放开手脚,增加企业的灵活性,达到提高公司效益的目的。而与此相对的,是分散性财务管理模式,优点在于分公司的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力,但同时企业的财务风险也提高了,致使财务管理非常容易出现问题,往往缺乏一个主心轴对企业整体运作进行一个完整的经济规划,这可能成为导致企业效益下降的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把两种财务管理模式结合起来,对其边界状况的考虑,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

2.2.2财务型经济管理的未来

财务型经济管理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虽然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我们仍然要看到它的一些局限性,这些局限性是造成企业最终目标不能实现的重要原因。所以改革财务型经济管理,是企业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要加强财务型管理的开放性,增加透明度,让企业的财务运转清晰可见。这也便于进行针对性的比较,总结财务型经济管理的改进措施。此外,要充分利用市场的客观规律,把财务管理与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把财务管理与市场金融相结合,从市场发展反观企业财务,达到市场与企业的有机结合。

篇5

Abstract: The market economy is the only way for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hub of the market economy, the credit business, the destiny of thi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 good reputation is essential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the status of corporate reputation and corporate credit crisis caused by adverse effects, and create a good corporate reputation image has proposed several measures for the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corporate reputation; integrity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B0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引言:进入二十一世纪,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并且日益走向成熟。市场经济的实质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众所周知,信用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和灵魂。现阶段,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时期,企业信誉存在诸多问题,因而塑造良好的企业信誉形象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概述

企业信誉是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获得的社会上公认的信用和名声。企业信誉好则表示企业的行为得到社会的公认好评,如恪守诺言、产品货真价实、实事求是、按时付款等;而企业信誉差则表示企业的行为在公众中印象较差,如欺骗、偷工减料、假冒伪劣、故意拖欠货款、以次充好、拖欠银行贷款等。

企业信誉可以说是企业无形的资本,较高的信誉是企业立足市场求得发展、获得竞争优势的法宝,有利于企业降低融资成本、改善经营管理、规范商业风险、提高社会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塑造企业良好的信誉是每一个企业应注重和着重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

企业信誉危机

一)企业信誉危机的表现

总得看来,现阶段,我国企业信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拖欠货款、税款、违约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以及虚假信息、商标侵权、质量欺诈、专利技术侵权、价格欺诈等。企业信誉缺失,不仅仅会造成市场经济秩序混乱,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以诚为本,诚以信为基,信以德为源。市场经济是一种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信用经济。现阶段,维系各个经济主体的信誉关系非常薄弱,经济诉讼增多,信用意识淡薄,守信与失信混沌,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主体的平等性,对市场消费、企业带来消极影响。

二)企业信誉危机的影响

其一,市场经济的秩序,首先依赖于职业道德和企业信誉。缺乏信誉,市场秩序必然非常混乱,企业也就无法正常构建和发展。信誉危机不仅仅会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而且在恶化了的生存环境中,企业也难以正常发展。企业本身对信誉的漠视,即使在短期获得了利润,最终也难逃失败的厄运。

其二,信誉的缺失,对投资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企业信誉的缺失,导致企业银行信用恶化。一方面企业的“贷款难”,另一方面银行“惜贷”,这些大多是债务人对银行信用的破坏而致。据调查,在未得到贷款的企业里,将近一半是因这些企业资信程度差,未付银行利息及有逃废债的记录,或是没人愿意为其作担保,使银行不得不“惜贷”。

其三,信誉的缺失,增加了企业交易的成本。目前,由于大家普遍的不信任,企业之间相互交易时,小心翼翼,为了防止上当受骗,我国企业交易方式反面倒退发展,相互之间不敢采用信用结算方式,大量采用现金交易,带来不少麻烦,交易的成本也相应的增加。

其四,信誉的缺失,对消费也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有不少专家认为,企业信誉差,老百姓消费时担心上当受骗,缺乏消费安全感,已经成为当前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五,信誉危机还影响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环境。据中国外企协会调查报告显示,外商认为在华投资最大的风险之一就是信誉,这对我国的对外开放环境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关于塑造企业信誉的几项措施

加强企业信用文化建设,提升自身信用形象。

要构建企业信用文化,首先要建立企业内部信用文化管理制度,提升自身信用形象,强化自律和防范机制,建立一套旨在激励诚信、鞭挞不正当竞争、奖优罚劣的信用管理制度,努力做到信用文化建设规范化、制度化,但使企业赢得更高的市场美誉度和顾客信任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市场竞争力。其次要培育企业信用文化环境,确立信用至上的企业理念,培育信用文化,改变人们的信用观念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对此,企业必须要加强宣传和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大力宣扬信用是资源、信用是生命、讲信用促发展等新的现代信用价值观,提高全体员工信用意识,增强员工维护企业信用的自觉性,引导员工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树立“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职业道德风尚,形成人人讲信用、守信用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企业信誉的提升。

完善法规建设,健全监督制约机制,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首先,要营造守信、重信的良好氛围。众所周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计划经济转变而来的,信用基础比较薄弱,对此,我们必须强化信誉意识,形成全社会讲信誉、守信誉、重信誉的舆论环境,抛掉不信任的思想观念,消除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失信行为。

其次,运用“引导”、“推动”、“规范”以及“建立”的策略来强化信用管理。“引导”就是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政府部门要有计划地制定出完善信用机制的政策,使各项具体措施落到实处,加大调整信用市场的力度,引导企业构建良好的信誉机制。“推动”,就是推动企业等各个经济主体参与守信公约。

所谓“规范”,就是规范信用市场的重点问题。首先是依法惩处失信违约行为,保证信用关系的严肃性。其次是解决不还银行贷款和拖欠货款两大难点问题,对此可以通过运用法律的、政府的、社会的共同力量,以增强金融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减轻银行不譔有的负担,解决相互拖欠货款的问题。

“建立”即建立正常的信誉机制。对此,要充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起质检、工商、审计以及新闻媒体为一体的监督制度,净化信誉市场,提高企业信誉。

建立企业经营者定期培训制度,提升企业经营者的素质

企业经营者本身的素质对于企业的兴衰成败往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企业的信誉,在很多时候,浓缩为企业经营者本身的信誉。因此,加强企业经营者定期培训,不断提升企业经营者素质是目前当务之急。

树立名牌战略,创出名牌产品。

这是构筑企业良好信誉的基石,是树立企业信誉的“硬件”。所谓名牌产品就是用户对企业产品的满意程度。因而,在名牌战略中,如何提高产品的质量是关键。质量需要依靠严格的质量管理来确保,就是要建立从产品设计、制造到售后服务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实施对产品生产的全员、全过程的严格监控,从而把管理者的质量意识变成全体员工的自觉行动。

高质量的产品要靠高素质的人去创造,因此,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是提高产品质量的保障。因而,企业必须建立一整套发现、培育、使用、激励人才的有效机制,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工作,采用公开招聘、计划培训、严格考核等相结合的用人机制,完善质量"责任人"考核制,建立重用高素质人才的机制,真正促进从个体到整体质量意识的提高,实现管理层层参与、人人重视的全面管理过程。

第五,建立科学的企业信誉评价体系和评价机构,适时评估、适时授信,在一个专业媒介或大众化的渠道(网络)中定期公布企业的信誉信息,以实现信誉信息的公开与共享。

结语: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日益成熟的今天,企业信誉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现阶段,面临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诸多企业信誉问题、必须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另外,企业自身要不断加强信用文化建设,提升全员信誉意识,通过品牌战略创出高质量的名牌产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的信誉形象,为企业未来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篇6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成本节约型到成本效益型的转变

计划经济时代,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降低成本,并以成本升降作为考评业绩的重要依据。市场经济下,单纯谋求成本降低的节约与节省管理思想颇显狭隘,应当进行转变。因为现代企业经营目标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降低成本只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手段之一,某一项成本降低了,未必就意味着企业的利润一定会得到提高,而增加某一费用开支,反而有可能提高企业总体经济效益。比如,片面追求成本的降低而忽略提高产品质量,改进产品款式与包装,虽然节省了成本开支,但产品卖不出去,价值不能实现,效益岂能提高,而通过市场分析,有针对性地适度增加一定成本投入,以提高产品性能,扩大销售量与市场占有率,收入增加幅度大于成本的增加,则有利于利润的增加;又如引进新设备,增加了企业资本性支出与折旧费用,但由此可节省设备的维修费用,改善产品性能,提高产品竞争力,最终可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市场经济下的现代企业成本管理在谋求成本节约与降低的同时,还应树立“花钱即为省钱”的成本效益观念,重视各项支出与一定预期收益的对比,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应以成本、效益对比分析的结果为取舍的依据,在成本与效益之间寻求较佳的组合与统一。

二、如何实现市场经济下的企业成本效益

(一)构建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现代成本管理中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立足点,现代成本意识是指企业管理人员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不受“成本无法再降低”的传统思维定式的束缚,充分认识到企业成本降低的潜力是无穷尽的。这种无穷尽降低成本的思想必须依靠战略构筑,组织措施的配合才能形成现代完整意义上的成本意识,主要表现为,一是把降低成本的工作从管理部门扩展但供应、生产和设计等各个部门,形成全厂全员式的降低成本格局,形成纵横贯穿企业各部门的“组织化成本意识”,二是将降低成本从战略布局的高度加以定位,即从选择开发项目种类,规模开始就注入成本思考,确立具有长期发展观的战略成本意识。

(二)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由于影响企业利润的因素有产品销售价格、销售数量和产品生产成本等,所以要不断通过技术创新来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在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市场进入供过于求的状态,很多商品都都产生了滞销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短时期内增加销售量来创造收入也很困难。同时很多企业在此时采取降价促销,希望早点回笼资金,减少损失。所以企业只有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或引进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拓展利润空间。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通过技术创新,在产品质量、款式、性能和工艺装备上不断改进,以满足消费者对需求的升级和变化,并保持成本领先的战略。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

以技术创新促进成本管理,从短期看,技术改造需要投入,开发新产品也需要投入,这都是增加成本的因素;但从长期看、整体看,不仅可以获取更大的效益,而且有利于争取竞争的主动权,确立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因此企业为未来增效而作出的目前投入是必要的,因为创新产品会增加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创新产品可以适当提高售价;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可以提高效率,节能降耗,减废降损;通过技术创新可增加产品服务的附加值。

(三)利用战略管理模式的分析方法来控制成本

战略成本管理指管理人员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帮助管理者形成和评价企业战略,从而创造竞争优势,以达到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持续变化环境的目的。战略成本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关注成本战略空间、过程、业绩,可表述为“小同战略选择卜如何组织成本管理”。即将成本信息贯穿于战略管理整个循环过程之中,通过对公司成本结构、成本行为的全面了解、控制与改善,寻求长久的竞争优势。其精髓在于借助会计功能编制管理计划,使企业有效地适应外部环境。战略成本管理的核心是“成本优势”,这是区别子传统成本管理的单纯“降低成本”的关键。总之,企业要取得战略成本优势,应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一是控制成本动因:企业只有控制其主要价值链活动的成本动因,才能真正控制成本。二是重新组合价值链活动:企业可研究、分析如何重新设计、组合其主要价值链活动,如产品设计、生产、营销、运输等等,以取得成本优势,提高竞争能力。

(四)建立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

企业成本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企业产品盈利能力的大小和竞争能力的强弱,因此提高财务部门对成本的管理水平尤为关键。具体内容为:1.掌握成本控制关键点,要发挥财务部门自身拥有大量价值信息的优势,运用量本利分析法,合理测定成本最低、利润最大的产销量,减少无效劳动,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寻找适合企业产品特点的既能提高产品功能,又能降低成本的途径,改变现行产品成本出现浪费后再控制的做法和只注重在生产过程中抓成本控制的片面行为,缩短产品成本控制时间差,从产品设计、论证抓起,把技术进步、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有机结合起来,把成本浪费消灭在产品的“源头”,实现财务部门抓成本管理的事前参与和超前控制。2.拓宽成本考核范围,建立以财务为中心的成本考核体系。财务部门不能局限于目前的成本核算内容,不但要考核产品制造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还要考核产品销售前成本、售后的后续成本;不仅要核算产品的有形成本,还要核算产品的无形成本;改目前的定额成本核算法为目标成本核算法,把成本管理的重心从侧重于简化成本核算转移到侧重于成本控制;推行责任成本制度,加大成本考核力度。

(五)引进科学的成本控制手段和方法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应该采用先进的成本控制方法,例如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目标成本法是一种将市场作为生产导向,为能够单独生产的进行利益规划与成本控制的方法。它的目的是在产物生命周期的设计研究阶段将商品的成本预算好,而不是在制造过程中降低成本。这种成本控制方法是一种全过程、全范围和全团体的成本管理手段,以作业成本法为基地来考察工作效率、职工业绩和产品成本,由此清晰反映出每一项成本支出的来龙去脉和每一项工作对企业目标的作用。此外,企业在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应该将传统的预算控制法、标准成本法等与先进的作业成本法、目标成本法等进行有效的结合运用,从根本上提高成本控制的效率。企业也应该将先进的科学管理手段运用到企业中来,例如企业资源管理ERP系统,从而提升企业的效率,也大大减少错误和舞弊的几率。

篇7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14701

1市场经济下石油企业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1.1缺少缔结法律合同的正确意识

石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涉及到为数众多的贸易交易,但是因为企业自身缺乏积极正确的法律意识,缺乏对自我的法律防范意识,导致在签署法律文本的同时会有很多的漏洞出现。即使在用口头合同或者补签合同,以后还是会存在法律合同方面的纠纷。石油企业在行政公章方面也没有很细致的管理,如果发生相关的法律纠纷,不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会对企业的社会形象造成严重损害,所以如果没有进行严格规范的书面合同缔结,那么会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法律风险,石油企业在进行合同的签署的时候,如果对于合作方没有进行很好的了解,就盲目的签了合同,这样的风险是非常大的,这样不仅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风险,也会随时倒是破产的可能。所以,一定要都了解好对方的实际情况后再去看是否要签合同,从而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2石油企业管理者对自身和合同管理不够重视

石油企业法人会去为某些私人关系去担保,如果遇人不淑就会为自己带来不小的收益损失,更有甚者会让企业陷入社会形象遭到损害的泥淖当中。所以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如果企业并不具备相应的法人资格,就不要轻易许诺承接担保,尤其是对于贷款担保更需要慎重考虑,如果贷款担保一旦出现问题,那么企业不仅要承受不小的经济损失,也为企业带来了信誉和不良的影响,还有可能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石油企业管理者在执行合同过程中,因为对于合同中的事情会有根据实际情况变更合同中的内容,这通常要求施工人员做详细的记录,如果不记录不仅会延误工期也会对向各相关单位和负责有不好的影响。所以只有认真负责的执行,才能保证了合同顺利完成,从而避免了很多会出现的问题,

2市场经济下对于石油企业合同管理的对策

为了更好地发挥合同管理在当下石油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必须进行更为有效的企业合同管理体系建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监管措施与制度建设。

2.1加强法律风险防控意识的树立

合同管理的制定工作必须从企业实际发展情况及未来发展需要出发,必须实现量化管理流程,培养石油企业人员法律法规意识,用法律风险意识以避免合同管理纠纷,以有效的方式来保证企业在合同在签订和执行时都能有效的运行。石油企业在实行合同管理方案时,要做到按照流程走,明确权责划分,分清管理层次,最大限度避免让企业陷入合同纠纷当中,并且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合同的正常运行。随着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合理管理方案,不断规范企业对于自身合同管理制度,不断优化石油企业的规范化,使得完善的合同管理制度为石油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2.2加强企业管理者合同管理意识,培养合同管理的水平

石油企业合同管理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通常他需要非常专业并具有较高法律意识的人才来管理。

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合同规范化管理的相关教育与宣传培训,要就合同签订、管理以及具体执行的流程及操作规范进行人员培训,要不断提升企业管理人员在合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水平,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合同风险防范的措施研究及理论学习。企业还要不断提升合同管理者在合同条款编订、审核及研究工作中的实际水平,从而确保管理人员能够在签订合同时有较高的签约水平,能够熟练的运用法律知识和专业只是来为企业进行良好的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培养合同管理的专业人才,严格持证上岗制度,严格绩效考评制度,制定出与合同管理相配套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从而有效地避免帮助了企业。

3石油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作用

石油企业推行合同管理方案对于企业用法律的手段维护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快速发展的今天,合同管理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为石油企业加快发展和更合理化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石油企业每年都会有很多的合同在签订、履行等等。如果只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和有关业部门对合同进行管理,是很难达到企业石油合同管理要求的,所以还要从内部来进行管理。石油企业通常都是国有企并且规模都非常的大,每年要对外签订大量的建筑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承包等,同时还需要大量的合同服务等。因此,加强石油企业对的合同的管理,对于石油企业经营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1)有效的石油企业合同管理对于规范相关的规章制度有着极大的帮助,不仅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可以避免合同漏洞等。

(2)加强石油企业的合同管理,不仅提高了合同的履约

率,也对企业的口碑和信誉有着良好的提升作用。而对于石油企业而言签订合同只是第一步,履行合同才是更重要的下一步。

(3)加强企业合同的管理,使石油企业从签约前的立项到修订,以及最后的项目验收和监督等都有了质量的保证。

(4)加强企业合同管理,对于企业防止经济纠纷合同是有着极大的帮助的。由于很多合同纠纷都是油各种原因引起的,所以对于条款中表达不明确的、含义模糊的一定要进行仔细地阅读和更改。只要加强石油企业这方面的管理,就会提高企业执行合同的能力,增强法制观念,做到防患于未然,很多合同纠纷是可以避免的。

4结论

本文通过对合同管理在石油企业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描述。总结了石油企业合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且给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加强对于石油企业合同的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只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并且实时的调整相应的对策来更好的发展石油企业的合同管理,就可以为石油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和口碑信誉。

参考文献

[1]任明.企业合同风险管理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6.

[2]李军英.石油企业合同管理的具体内容和措施[J].市场研究,2006,(06).

篇8

企业文化为企业员工共同认同和遵守的企业道德提供了良好的精神食粮,并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的内容是比较丰富的,它的主要要素包括企业哲学、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尚和企业的市场形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能促进企业良好形象的树立,同时,企业员工的文化底蕴的发挥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推动社会进步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导向功能、融合功能、激励功能、凝聚功能和辐射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不但可以在本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而且还会通过不同的社会渠道对社会产生良好的作用,一个企业的员工看起来活动在本企业,但是他还可以通过同学、朋友、家庭成员和社会各方面进行交流,他们在社会的交流中就会反应出所在企业良好的精神面貌,这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将带动其它企业竞相效仿,甚至提高整个宏观管理水平和改变企业的微观世界,使企业员工在潜移默化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并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为;改变人们头脑中的等级观念,使他们协调地融合于企业文化之中;使全体员工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进一步增强,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一、我国企业文化的基本现状

我国企业文化在工业经济时代就开始形成,在企业文化中企业的经营理念就在于尽可能地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因此在评价这个企业的实力时,就要看它占有和支配自然资源的总量。这一条件在工业革命时期确实得到了提高生产和经济效率,快速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这个阶段的企业文化氛围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个时代企业发展的个性。在工业革命时期从企业文化的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体现出企业的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占有和支配为中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上要尽可能地独占自然资源,因而企业就会从社会掠夺更多的自然资源。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资源分配实施的是平均主义,这就促使企业产生膨胀的资源占有意识,因而抢计划、增项目、要资金、拼资源,这就是当时企业争取发展的现状。我国大多数企业在改革开放初期,当步入市场经济时发现企业这样得经营模式得到的结果是亏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在于它的思维定式仍然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沿袭,反应在企业文化上,一方面没有从计划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向市场经济的企业文化模式转变,另一方面,也没有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适应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向新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转变的规律。仍然沿袭着传统的企业文化观念,它必然与当今市场条件下的管理制度发生碰撞,不能较好地进行企业文化在新时期的整合与发展,使企业文化得以重新塑造成为适应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企业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的建设中,要充分认识和深入考察信息化为基础的企业现状,可以看出,无论是企业的价值观,还是企业的行为准则,在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的企业文化都有异于传统工业经济中的企业文化模式。这会使企业培育起一种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成为当务之急,在未来的商战中,不再是大吃小,而是快吃慢。

企业的速度文化。企业文化的发展与现代信息网络相关,现代信息网络可以用实时的速度收集、处理和应用与其相关的信息,它可以使企业的经济节奏加快,也可以使企业的产品老化加快,因而创新周期的缩短是必然的,它使传统的竞争因素得以减弱,企业相互间的竞争成为一种时间和速度的竞争。这就使企业认识到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必需重视速度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所遵循的不再是大吃小的传统规律,而是快吃慢的新型模式。

企业的创新文化。企业的创新来自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创造性发挥。企业的创新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文化已经得到发展和加强,创新文化的发展将促进企业经营的发展,企业文化将成为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泉,那时候,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据企业的先进技术和企业的创新意识。

企业的学习和文化。今天的经济全球化与技术革新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得以高速发展,现代企业发展的生命周期受到市场竞争的挑战。成本——市场学派的费农认为:产品生命是指市场上的营销生命,产品和人的生命一样,要经历形成、成长、成熟、衰退这样的周期,而这个周期在不同技术水平的国家里,发生的时间和过程是不一样的,其间存在一个较大的差距和时差,正是这一时差,表现为不同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它反映出了同一产品在不同国家市场上的竞争地位的差异,从而决定了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变化,为了便于区分,费农把这些国家依次分成创新国(一般为最发达国家)、一般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企业的融合文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企业文化时期,还有一个时代的特征,那就是要讲文化和企业融合在一起。世界经济的发展走向世界,打破了国家的界限,是世界经济贸易走向全球化,这使经济贸易的竞争更加复杂,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这在全球的许多企业内所进行的兼并或行业间的联盟都有过鲜明的例证,只要把握好企业与文化的关系,更好地获得各种信息,使企业中的人才和资源共享。就可以使企业形成跨文化的优秀群体组织,它会使企业不断融合多种文化,同时,全球新经济的到来为企业文化铺平了道路。近年来一些大型跨国公司的兼并,就是通过全球性的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的。

二、我国企业文化的发展目标

l、企业文化要突出中国特色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迎来了新经济的春天,经济全球化,经济无国界使世界各民族的相互依赖性空前加强,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要理性对待和吸取世界各民族企业发展的优秀文化,与我国现有的企业文化融合起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企业要以创新为主,要有独创的精神,不要沿着别人的老路走,要形成自主独创的产品、创造名牌企业效应,才能占领国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

2、企业发展依靠“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企业无论在国际和国内市场的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中更要注重企业文化要为经济的发展服务,要注重培养从事本行业的研究开发与企业管理的中、高级人员,为他们提供竞争力的机会和良好的福利待遇,要加强企业员工可塑性的发展空间,为员工创造一个宽松、协调的工作环境,这样企业员工就可将深厚的技术储备和丰富的业务知识,全身心的投入到企业的工作中,使企业的发展得到全面的提升。

3、企业发展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的发展依靠企业的制度文化,企业的制度文化主要是管理制度、人事干部制度和分配制度。制度文化的健康发展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在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中制定和谐的制度,可以保障员工的权利,也可以激发员工的热情。制度文化是企业发展目标的措施和手段。它可以成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使员工的活动合理进行,同时也是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一个优秀的制度文化必然是人性、科学、实用的管理方式的体现。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的文化发展得到大的发展,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中,我国的企业的发展和生存必须摆脱狭隘的闭关意识、地方主义,主动参与全球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进程,在发展中要站在时代的高度,使我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企业文化的魅力,迎接新经济的挑战。

篇9

全面质量观

篇10

一、企业形象概述

企业形象简称CI,它是指“社会公众和职工对企业性质特点的总体印象和评价,也是企业的表现和特征在公众心目中的反映。”[1]同时,企业形象也是企业内在精神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公众与企业接触过程中形成的总体印象。概括地说,企业形象就是企业在社会大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塑造企业良好形象的意义

1.良好的企业形象是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取决于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是企业商品力、销售力、形象力的有机结合。在商品的制作与销售技术的水平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之间的商品力与销售力的差异水平日益减小,并且其进一步开发也慢慢开始出现瓶颈。80年代下半叶,日本一家经济刊物曾对200家国内最人的制造企业首脑进行调查,内容是,在90年代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致胜的关键因素是什么。结果80%的人认为:优良的形象。综上所述,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调整脚步,从过去所坚持的一轴指向转变为三轴指向。

2.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

企业凝聚力的大小影响着企业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决定着员工是否能积极、有效的进行创新性工作,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现。一般而言,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增强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激发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向心力,逐步形成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和谐共赢的氛围和企业核心意识。

3.良好的企业形象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满足消费者需求

毋庸置疑,市场经济下每家企业都想分得市场的“一杯羹”,获得尽可能大经济效益。但是,所有企业也不得不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综合竞争力强的企业在不断的激烈竞争中得以继续生存,但是市场的竞争是一个无限反复的过程,当企业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在着重依靠商品力和销售力变得极为有限时,企业就不得不以形象力作为在竞争中取胜的法宝。当然,从竞争中受益的不仅是企业,良性竞争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优的选择,有利于消费者优中选优,满足消费者对优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

三、市场经济下企业形象塑造的策略

1.产品形象策略

(1)产品形象概述

产品形象(product image)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产品的视觉形象、品质形象、社会形象,是企业在特定的经营与竞争环境中,设计和塑造企业形象的有力手段。良好的产品形象有利于提升、传播企业形象,使企业在品牌意识、经营谋略、销售服务、员工素质等方面体现个性,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2)塑造产品形象的具体策略

第一,企业必须充分定位产品形象,把握本行业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消费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宗旨和价格体系。第二,严把产品质量关。产品质量是塑造产品形象的物质基础,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在形象上赋予其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消费者评定产品好坏的起码标准。从长远看,也只有高质量的产品才能使企业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第三,打造消费者喜爱的产品特色。产品的特色使其与其他产品区别开来,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当然,产品特色必须建立在以顾客和市场为向导,以充分的市场调查为基础之上。因此,企业必须赋予产品以一定的精神内涵,比如情感、信仰等。

2.企业文化策略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的外在形象是内在文化的表现。因此,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消费者的亲睐,就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第一,企业领导重视是关键。企业领导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始终把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列入企业工作重要议程,不断加强经费投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有利保障。第二,全员参与是保证。“职工是企业的主人,也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建设,如果得不到企业职工的认同,没有企业职工的广泛参与,就如同无源之水一样必然枯竭。”[2]第三,与时俱进是根本。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企业面对当今国内国际复杂多变的经济、政治环境就必须与时俱进的开展工作,创新工作体制,吸收国内外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同时,企业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总结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作出适时的调整。

3.公关宣传策略

公关宣传的目的在于将企业形象展示给公众并期望得到公众的认可,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在这一方面,联想的做法值得其他企业借鉴。一方面,联想努力搞好与政府公众的关系。他们深知,企业要发展必然离不开政府和公众的支持。另一方面,联想通过广告,报纸,网络等渠道来宣传自己的产品和理念,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公关宣传策略,从而达到提高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目的。具体而言,第一,企业可以通过赞助社会公益活动建立与广大公众的密切联系,促进公众对企业的认同。

第二,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采用撰写新闻稿、演讲稿、报告等形式,向社会各界传播企业有关信息,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第三,可采用宴会、座谈会、招待会、谈判、专访、慰问、电话、倍函等形式,为企业广结良缘,巩固传播效果。

篇11

一、品牌创新唱主角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网络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品牌对企业在提升其企业形象,提高市场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显露无遗。企业间的竞争、产品的竞争,已越发明显的表现为品牌的竞争。谁拥有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不会在市场“大浪淘沙”的过程中被淘汰。

新经济时代是一个品牌竞争的时代,企业由原来的以产品经营为核心逐渐上升到以品牌经营为核心。新经济时代是一个知识创新的时代,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发展要符合适应这个时代就必须创新。虽然,企业品牌建设是一种风险,它可能给企业带来巨额损失,但是,一个企业要想作长久,还是应该不断追求品牌建设。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品牌建设正是为了降低企业的竞争风险,不走品牌建设之路才是最大的风险。

抓好品牌建设,企业品牌创新管理是关键。谨慎定位新品牌和分析市场。可以避免企业品牌创新过程中不必要的风险。企业可以选择在目标市场上靠近于现有竞争者的市场位置定位,直接同另一品牌竞争;也可将其位置定位于当前市场上没有的特色产品,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迅速占据该新市场领域的领头羊地位。严格管理,加强品牌自我管理是企业品牌创新风险管理的关键所在。创品牌不易,保品牌更难。只有在不断的品牌创新同时,加强品牌自我保护,才能使企业有足够的资金和热情投入品牌创新中,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二、循环经济作基础

首先,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的经济增长模式。其中,“减量化”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和能量流量;“再使用”目的是尽可能多次或以多种方式使用物品,避免物品过早成为垃圾;“再循环”是要求把废弃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最终处理量。与传统经济“对资源的高开采、低利用,污染物的高排放”相对,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原则为核心的循环经济展示出的特征是“对资源的低开采、高利用,污染物的低排放”。

其次,打造资源节约型企业,要求企业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提高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生态经济系统的意义上说,废弃物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将其回收利用以消除污染,使其资源化,可以缓解环境负荷的压力,实现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投入资金回收这些资源,发展下游生产,既可为企业员工和广大公众创造一个环境良好的工作生活空间,同时又是把这些放错了位置的资源重新置位。在发达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企业可以说是一项重要的国策。

三、资本经营是核心

首先,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提高资本的使用率的重心是解决企业资本利用不充分的问题。例如,企业资本闲置从基建环节看,主要表现为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低。资本利用率低的直接表现是:机器、设备等开工不足,原材料利用率低等。资本经营就是要针对资本闲置和利用率低的原因,盘活存量资本。

其次,合理配置企业资源。资本配置问题是资本经营的核心问题,其目的是要提高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资源配置的经济效益问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资源投入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产出最大;二是在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如何配置资源使投入最小。另外,从企业权益角度看,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结构的优化,也属于资本配置管理的范畴。

再次,加强资本收益管理。资本经营从一个周期看,往往始于筹资,终于收益分配;从持续经营角度看,资本收益分配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因此资本收益管理是资本经营的重要环节。资本收益管理包括三个过程:资本收益过程管理、资本收益业绩管理、资本收益分配管理。资本收益过程管理主要有价格管理、收入管理、成本管理等;资本收益业绩管理主要有利润管理、盈利能力管理、资本收益考核评价等;资本收益分配管理包括资本收益分配标准、分配政策、分配方式等。加强资本收益管理。一要加快技术创新与改造。提高技术进步的经济效益,搞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正确处理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二要注重企业投资管理,选择筹资渠道、筹资方式,优化筹资结构,降低筹资成本,同时要搞好财务预测,选择科学的财务决策程序与方法,提高投资收益率;三要控制好企业规模管理,即处理好资本投入与企业经济规模的关系,确定合理的企业规模,特别要注意搞好企业扩张和组建集团过程中的财务管理,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御风险的能力。 转贴于

四、共赢竞合为载体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企业应当按照分工协作的要求进行战略规划,不吃独食,而是形成产业链。这不仅可以扬长避短,形成科学的产业结构,避免相互复制,形成不必要的产品、产业重复,而且可以太大地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家们在“企业再造”的过程中,应该坚决摒弃“关起门来当老大”,做小老板、求小安稳、谋小实惠的保守观念和“宁做鸡头,不做凤尾”的错误认识,学会与人合作,与大企业合作,以便借船出海,克自己之短,用他人所长,使企业不断增加活力,迅速得到发展。总之。通过这样的分工效果,既可以达到多赢的效果,也能促进企业充分合理配置更大范围内的资源要素,有利于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要素、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的空间,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真正的市场是需要大家一起来做的。企业的合作,本质上也是一种相互“喂养”的关系。只要企业间进行友好的、有效的相互合作,就可以克服自身的局限,通过取长补短而实现双赢的目标。合作就是有钱大家一起赚。当然,合作的形式也不只是一个相互带动的问题,还可以通过强强联合、强弱联合、配套协作等多种形式来进行。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尽管有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的优势,但它的人力、财力、技术毕竟有限,承担风险的能力较弱,中小企业如与大企业配套协作,充当配角,则可扬长避短。

参考文献:

篇12

1.1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筹资渠道

企业的筹资渠道顾名思义也就是企业筹集资金的方向、通道,资金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筹资的主要来源是政府的财政资本,因为政府的财政资本依靠于政府机构,因此这种资本具备极强的稳定性,受到外界影响的可能性较小,资本的数量也相对较大,因此企业对于政府的财政依赖性非常的强,一旦经营不善,极可能对国家的财产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更有可能会对民生领域造成极为不利的后果。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的企业都使用的是银行信贷的筹资渠道,银行信贷具备非常明显的优势,不仅灵活性强,资本量大,而且资金的补充周期也非常的短,正因为具备这些优势,银行信贷的筹资渠道对于民营企业有着更为巨大的诱惑。保险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等都属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对企业进行资本注入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企业的信誉和企业的固有资产。在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时候,这种非银行金融机构其实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显而易见的弊病,也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1.2现阶段我国企业的筹资方式

企业筹集资本所采用的工具也就是企业筹资的方式,企业的筹资方式可以反映企业筹资的资本属性和期限。谁也不能否认,最原始、最有效的资本筹集方式应该是投入资本筹资,投入资本筹资的最大优势在于灵活可靠、风险率低。当然,投入资本筹资也具备自身的弊病,例如制约因素非常的大。除了投入资本筹资这种筹资方式之外,发行股票筹资方式筹资也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筹资方法,在这种筹资模式之下,企业利用股票筹资获得的资金发展企业,利用企业盈利给予注资方一定的经济回报。股票发行筹资这种方式,在我国已经经历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不断的探索研究之下,这种筹资模式已经步入了稳定健康良性的运营模式之中,类似于百度、腾讯等互联网企业都是在此模式下发展起来的成功的企业案例。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上述几种筹资方式,债券筹资、商业信用筹资等也是现阶段非常常见的企业筹资手段。

2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筹资渠道

2.1企业的内部筹资渠道分析

企业的内部筹资渠道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的固有资金,由于受到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在一般情况下,我国的企业在选择投资渠道的时候,首选都是企业的内部筹资渠道。企业内部的筹资渠道具备密度高、无借贷成本等特点,只需要从企业内部的某些部门调转,因此又具备快速风险小等特点,极大程度地节省了企业的开支,增加了企业的获利。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筹资渠道主要包括三种形式:第一,企业自有资金;第二,企业应付税利和利息;第三,企业未运作的专项资金。对自有资金进行分析,可以知道这种资金是企业可以自由使用,且不需要向第三者偿还利息的一种企业筹资渠道,虽然与其他的筹资渠道具备相同的目的,但是,自有资金投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与借人资金投资渠道是完全对立的。企业应付的利息和税利从本质上讲应该属于企业的利润的一部分,是企业应该交付但是实际情况为交付的税后利息。企业未运作的专项资金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之外,从某些特定渠道获得的专门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形成于企业内部,而其中极大的一部分是依赖于企业的成本,而剩下的一部分则是企业留利形成的。

2.2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分析

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也就是指企业从自身以外渠道获取资金,外部筹资渠道具备灵活、快捷、资金量大等特点,是企业要筹集资金的众多渠道中比较好的一种,但是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也具备一定的弊端,风险性高成本高且资金获取渠道密度较低,一旦操作不慎,极可能给企业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企业在进行选择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谨慎操作。比较常见的企业的外部筹资渠道应该包括以下几种:第一,资本循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的资金,如果能够将这些资金的作用发挥到最大,那么将会对企业的发展,以及企业的资本流动产生非常积极的意义。资本循环是企业筹资到最基础的渠道之一,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的壮大,在经营获利的同时弥补企业资金流动的缺陷。第二,国家财政。国家财政可以是国家为企业制定的特殊的帮扶政策,也可以是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给予企业的拨款,虽然由企业自行决定使用,但是产权完全属于国家。国家财政的这种企业融资渠道具备风险小、资本量大等特点,也是企业筹资的比较好的渠道之一,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国家财政拨款具备针对性,主要针对那些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企业,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可以申请国家财政投资。第三,银行信贷资金。由于制约因素较少,银行信贷资金的这种企业融资渠道一直都是企业流动资金的最主要的来源,广受全球企业好评。由于各国的资本发展程度不同,银行信贷资金的表达方式也有所区别,方式灵活、资金充足等使得银行信贷资金具备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相信在未来将会发展成为企业投资的主要渠道之一,然而这种筹资渠道需要向银行或者金融机构提供一定的利息,因此企业在运用的时候,也需要重点注意,确保信贷资金的使用恰当。第四,非银行性质的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的金融机构主要包括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小额的信贷公司等,这些公司以发行股票提供保险等方法筹集资金,并将所筹集的资金提供给需要的企业,以放贷的手段获取收益,具备的最大优势是手续便捷、放贷灵活,特别是用于那些对资金筹集速度有较高要求的企业。第五,股权筹资。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企业利用发行股票的形式进行筹资,而在企业获利之后,给予持股人一定的分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股权筹资方式,股权投资方式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经营的风险。但是企业股份分裂的这种模式就导致企业并不能完整的拥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其经营和生产必须接受来自于社会和公众的监督,因为社会公众具备一定的知情权,因此,一旦出现企业经营不善的情况,就极易产生“墙倒众人推”的后果,社会公众即便是无法对企业的决策进行左右,但是可以将自持的股票抛出,进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第六,民间资金和外资投资渠道。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国民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民间聚集了大量的资本。近些年来中国加大了对外贸易的力度,很多持有大量资金的外资人士大量的涌入中国,这些人以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为目的,在遵循中国的法律法规条件下从事相关的活动,与中国企业合作可以充分实现互利互惠的目标,对于发展我国的企业与经济都会产生巨大的作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