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5-28 08:18: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春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春季幼儿疾病预防知识

篇1

幼儿春季疾病预防No1.感冒

即便是到了春末,偶尔来的一股“冷空气”,也会让一些抵抗力较为低下的宝宝患上感冒。在这春季疾病高发季节里,幼儿似乎会一次接一次地“次次中招”。事实上,单只在宝宝出生的最初2年里,宝宝就会得8-10次的感冒,发病一次或更多次的流感。

患病指数:

患病症状:流鼻涕、鼻塞、打喷嚏、咽痛、气喘、咳嗽等;偶尔有轻微地咳嗽,说话声音嘶哑;眼睛发红、潮湿;肌肉疼痛;呕吐、腹泻;发烧,体温可达39℃~40℃。

护理要点:

1.让孩子充分休息。患病时让孩子充分休息,有利于病的痊愈。在此时不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逗孩子玩。

2.多饮水。大量饮水除了可对咽部的病毒、细菌起到冲刷的作用,发热时消耗身体的热量、同时能及时补充因退热出汗所丢失的水分。喝水时宜采用少量多次的方法,如果孩子不爱喝白开水,也可适当加些果汁,让孩子能多喝些水。

3.保暖。根据情况增减衣物,有些父母爱用被子为孩子捂汗,这可造成高热抽风。当孩子出汗后,用温水为孩子擦干汗,及时换上干净的衣物;在室内,就不必穿得太多,与成人穿得相当即可,甚至要比成人穿得少一些才好。

4.合理饮食。孩子感冒时多不爱吃东西,家长需给流质、半流质食物如牛奶、酸奶、稀饭、面条、面包等,同时还要多吃新鲜水果(苹果、猕猴桃)、蔬菜,这样可保证有大量维生素C抗病毒的作用。

5.使用鼻腔滴液或喷剂不要超过3天,因为它们会使鼻腔组织变厚,受到刺激,从而进一步阻塞鼻腔通道。

6.不要给宝宝使用阿司匹林。如果宝宝需要服用退烧要的话,可在医生帮助下选择醋氨酚或布洛芬。在没有医生建议的情况下不能给2岁以下的宝宝使用抗组胺剂。

预防指南:首先勤开窗通风換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是预防感冒最为简便、有效的办法。进行适当户外锻炼,接受日光照射,有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减少患感冒的机会。外出时,尽量避免带宝宝去人群聚集的共公场所。另外,培养良好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正常生活规律。

幼儿春季疾病预防No2.肺炎

肺炎是肺炎组织的一种感染,会引起咳嗽、呼吸短促、发烧、呼吸频率加快中的一种或是全部症状。一旦宝宝的感冒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控制时,尤其是身体虚弱的宝宝容易从感冒发展为肺炎。

患病指数:

患病症状:呼吸急促、吃力,有时候伴有呼吸疼痛;鼻孔张开(预示着宝宝呼吸困难);发烧,体温一般在38℃~39℃之间;胸痛,呼吸时会加剧;腹痛、食欲不振;持续咳嗽、气喘。

护理要点:

1.降低热度:首先是要为宝宝退烧,醋氨酚和布洛芬的使用对宝宝是相对安全的。同时,也可以在宝宝额头上放一块凉毛巾来达到物理降温的效果,有条件时,可以在家进行温水浴。

2.多喝水:尽量让宝宝多喝一些水,以防止脱水。大量的液体还能疏松分泌物和粘液,使痰液更容易被咳出。

3.调整宝宝的睡姿:这段时间,当宝宝入睡以后,不妨在他的头部和肩膀之后多放一个枕头,以帮助他呼吸更为顺畅。

4.胸(背)部叩击法:让宝宝坐在沙发上,“轻拍”他的背部,以帮助他气道内分泌物的排出。家长也可以向医生咨询一下具体该如何操作。

预防指南:如果家人患感冒或者其他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尽量让宝宝与患病的亲人隔离,避免宝宝受到传染;室内经常通风;保护宝宝不会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如有可能,让宝宝注射预防肺炎的疫苗,也是预防宝宝得肺炎的一种有效途径。

Tips

当宝宝患有肺炎,并出现以下症状时,需立即送往医院。

出现呼吸困难、脸色发紫;

精神萎靡或异常烦躁;

嘴唇或指甲发青;

呼吸时发出呼噜声;

由于咳嗽和气喘而无法入睡;

无法摄入足够的液体,或是不断地呕吐;

出现了发烧和腹痛;

咳出了发黄、发绿或是带血丝的黏液;

幼儿春季疾病预防No3.过敏性咳嗽

过敏性咳嗽,临床上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是一种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哮喘。同任何过敏性疾病一样,过敏性咳嗽的最大特点就是会随着气候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生活习惯的变化等,反复发作,较难治愈。

患病指数:

患病症状:吐白色泡沫痰;喜欢揉眼睛和鼻子,爱抓头皮;睡觉时爱出汗,不安静,喜欢蜷曲着睡;多以咳嗽为主,不喘。其咳嗽有三大特点:晚上睡觉前咳一阵;半夜醒来咳一阵;早上醒来咳一阵。有的宝宝能一连咳上3个月。

护理要点:

1.不要自行服用止咳药:普通的止咳药对过敏性咳嗽效果不好,甚至可能让咳嗽更厉害。

2.如果发现宝宝咳嗽时间持续一个月左右,应及时带宝宝到医院呼吸科的哮喘门诊进一步确诊。

3.临睡前让宝宝喝一些温开水或温牛奶、米汤等,有助于粘痰变稀,促进痰液咯出。

4.每周1次彻底对家里进行一次大扫除,包括清洗床单、地毯、窗帘(布制),整理橱柜,清洁瓷砖、包括宝宝卧室内新购买的鲜花等。

5.将家里所有的毛绒玩具都搬离宝宝房间,如果宝宝坚持要跟其中一个同吃同睡,家长需要经常用热水清洗。

6.花粉季节,注意关好门窗。坐车时,车窗也要关闭,以减少与过敏原的接触。当花粉处于最高值(早上5:00-10:00之间),让宝宝尽量呆在家里。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都要让宝宝洗澡和洗头。

预防指南:过敏性咳嗽往往会在家族中流行,也就是说父(母)亲会遗传给孩子。不过,许多孩子到了青春期以后就能“摆脱”此症了。因为他们的气管已经发育成熟,自身免疫力极大地增强了,较少会受到刺激物的侵害了,或是他们已经掌握了如何回避过敏原。

幼儿春季疾病预防No4.腮腺炎

腮腺炎是这个季节宝宝最易得的疾病之一。它是由腮腺炎病毒侵犯腮腺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患病宝宝的唾液飞沫、或腮腺炎病毒直接进入腮腺口侵犯腮腺等相互传染,少数也有通过病毒污染的用具而间接传染。尽管腮腺炎可能会让宝宝感觉不适,但它很少会引发较为严重的后果,个别患儿可能并发炎。

患病指数:

患病症状:中医称之为撑耳寒,即表现为一侧或者两侧耳垂下发生肿大,肿大的表面会发热会痛;张嘴或者咀嚼食物时肿大的部位会感觉疼痛;发烧、头痛、身体困倦、食欲不振;和腹部(女宝宝)肿胀、疼痛。

护理要点:

1.降低热度:与所有病症一样,为宝宝降温是首当其冲的“任务”。合理用药可以缓解因发烧带来的种种不适。

2.食物以流质、半流质为主:宝宝患了腮腺炎以后,就会影响生成唾液来润湿食物。如果宝宝出现吃饭困难,不妨多为他准备一些粥类、及其他水分含量较高的食物。

篇2

努力加强政治思想和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热爱幼教事业,爱护幼儿,履行工作岗位责任制。

二、生活管理方面。

1、认真培养幼儿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和卫生习惯。

2、做好班级的卫生清洁和消毒工作。

3、管理好本班的公用设施和幼儿物品。

三、卫生保健方面。

1、做好安全工作。

2、做好春季的疾病预防工作,确保幼儿健康发展和生命安全。

3、做好对疾病的教育和预防工作。

四、保育教育方面。

1、配合教师组织好各种教育活动。

2、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自制力和创造力,以及各种兴趣和能力。

3、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和自我保护意识。

篇3

【中图分类号】 R 183 G 47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6-0528-02

近年来,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频繁发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这与学校人群集中,易发生聚集性病例,学生正处于计免相关疾病高发年龄段有关。为了解近年来合肥市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特点及控制措施的效果,现对合肥市2000-2007年各学校发生的传染病疫情进行了分析,为今后有效预防和控制学校传染病疫情提供依据。

1 资料来源和方法

收集2000-2007年合肥市以及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的疫情,以电话或网络直报的形式报告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调查处理情况及实验室检测结果。

用Excel建立数据库,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0-2007年,合肥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报告的传染病疫情共120起,其中发生在学校的110起,占91.67%;发病人数3 175例,男、女生比例为1.27∶1;无死亡病例。110起传染病疫情有86起是法定传染病爆发疫情,其中麻疹17起,占15.45%;风疹44起,占40.00%;流行性腮腺炎17起,占15.45%;流脑2起,占1.82%;流感1起,占0.91%;感染性腹泻4起,占3.64%;非典1起,占0.91%;水痘24起,占21.82%。见表1。

2.2 分布特征 各类学校均有传染病疫情发生,主要发生在小学,共73起,占66.36%,其余为中学22起,中专职业学校10起,大学3起,幼儿园2起。合肥市3县4区均有传染病疫情,肥东县最多为21起,其次是蜀山区18起,肥西县17起,包河区16起,长丰县和庐阳区各14起,瑶海区10起。

时间主要分布在4月和5月,分别为22起和21起;3月17起,主要因为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2,6,12月各11起,1月6起,11月4起,9,10月各3起;8月1起,为大学生军训期间发生的感染性腹泻疫情;7月份因放假无疫情;8-11月疫情较少,可能与肠道传染病较少有关。见图1。

2.3 传播途径 110起爆发疫情以呼吸道传播为主(106起,占96.36%),其余均为肠道传播的感染性腹泻疫情。

3 讨论

3.1 原因分析

3.1.1 流动人口增多 近年来,合肥市各类学校不断发生计划免疫相关疾病的爆发疫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说明学校已成为传染病爆发疫情控制的重点场所,而计划免疫相关疾病是防治的重点。调查发现,主要是农村的在校学生和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发病学生大多未接种计划免疫相关疫苗,部分接种史不详。所以,积极加强农村地区儿童计划免疫疫苗的接种工作,对外地来合肥就学的学生进行各类疫苗的免疫强化,是控制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关键。

3.1.2 环境与学生生理特点相互作用 (1)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小学最为多见,其次为中学/中专和幼儿园。可能与该年龄段中小学生免疫功能相对薄弱,是呼吸道等传染病的易感人群有关;也可能与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学习生活环境较差以及学生卫生知识缺乏、卫生习惯较差、自我防护意识不强等有关。(2)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丙类、乙类传染病和群体不明原因性发热多见,提示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主要为丙类呼吸道传染病和群体性不明原因发热的疾病。(3)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以3-5月较多,占54.55%,且以呼吸道传播为主(96.36%),与其他地区的学校以肠道传播为主[1]不同。因此,学校传染病爆发疫情的预防控制重点应为3-5月(春季)呼吸道传染病[2]。

3.2 建议 (1)教育和卫生主管部门均应重视和加强学校卫生工作的领导和管理,特别是要加强学校卫生工作和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领导及各项措施的落实[3-4]。(2)加强学校卫生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养。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均应按照《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规定配备校医或保健教师,并加强其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校医和保健教师真正承担起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应加强学校卫生的专业建设和人员配备[5-6]。(3)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将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纳入健康教育的必修课程,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加强免疫强化知识的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我保健知识和能力,创造健康卫生的校园环境。(4)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研究。如学校对校舍、食堂、饮用水等硬件设施和卫生设施如何科学规划和建设;在学生中如何组织开展和科学实施易发、高发传染病的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在学校如何开展学生因病缺课和发热等症状的监测等。(5)积极开展学校体育,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从而提高学生预防传染病的自身免疫能力。

4 参考文献

[1] 林玫,龚健,李翠云,等.广西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疫情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7-968.

[2] 李麟琳,吴登科,莫英瑛.湘西自治州中小学传染病爆发疫情分析与对策.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 361-1 362.

[3] 陈武,欧剑鸣,蔡少健,等.福建省2004年各类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结果.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72-874.

[4] 许国章,周爱明,朱利利,等.学校传染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与控制对策.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4,20(6):539.

篇4

【摘要】

目的:探讨灵川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以及具体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2014年灵川县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并研究具体的预防措施。结果:2012年,灵川县共出现手足口病患者2570例。其中包括重症患者10例。死亡患者3例。2013年,灵川县共出现手足口病患者2465例。其中包括重症患者6例。未表现出死亡的患者。2014年,灵川县共出现手足口病患者2160例。其中包括重症患者50例。死亡患者1例。在疾病发病率方面,2014年明显高于2012年以及2013年(P<0.05)。结论:针对每年灵川县手足口病出现的概率分别进行统计发现,表现出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季节差异的特点。针对年龄小于5岁儿童,较易患有手术口病,对此针对此类患儿,需要作为疾病预防的重点研究对象,有效避免患有手足口疾病。

关键词 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预防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9561(2015)07-0127-02

手足口病作为一种流行性传染病,表现出较高的传染性。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表现出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等系列症状的特点。患者往往合并表现出咳嗽、食欲不振以及流涕等系列症状。部分患者未表现出发热症状,只表现出疱疹症状以及皮疹症状等。通常可以获得良好预后效果[1]。为了研究有效方法对此种疾病加以预防,本文主要针对灵川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现将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疫情资料来源于灵川县2012-2014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2 方法:

针对每年研究对象的疾病症状等进行认真观察,针对时间对疾病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患儿的年龄、性别以及患病时间等进行准确记录。有效选择现代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辅助处理数据有效对选择的信息实施汇总[2]。针对手足口病流行病学特点实施认真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17.0完成临床数据分析统计,选择X2检验以%形式表示计数资料,以P<0.05为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012年,男性发病1474例、女性发病1096例,男:女=1.33:1;发病年龄以0-3岁婴幼儿为主,共发病2253例,占发病总数的87.66%;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1948例,占75.80%),其次为幼托儿童(533例、占20.74%)。2013年,

男性发病1435例、女性发病1030例,男女发病性别比1.39:1;发病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6岁,以0-3岁婴幼儿为主,共发病2158例,占发病总数的87.55%;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1863例,占75.58%),其次为幼托儿童(531例、占21.54%)。

2014年男性发病1229例、女性发病931例,男女发病性别比1.32:1;发病年龄最小1个月,最大30岁,以0-5岁婴幼儿为主,共发病2091例,占发病总数的96.81%;职业以散居儿童为主(1696例,占78.52%),其次为幼托儿童(410例、占18.98%)。在疾病发病率方面,2014年明显高于2012年以及2013年(P<0.05)。

3讨论

3.1 发病季节以及易感人群:

春季属于诸多疾病多发的季节,在此阶段表现出浊气上升的现象,在空气中漂浮诸多的悬浮颗粒,并且春季多风,为手足口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针对小于5岁的儿童较易患有手足口疾病,主要因为其自身年龄较小,自身抵抗力表现同其他年龄段相比较低,并且在自我保护能力方面严重缺乏,进而较易表现出手足口病入侵的现象,最终导致患者患有疾病[3]。

3.2 传染源分析:

患者主要因为肠道病毒导致患有手足口病,对于肠道病毒主要于人体内积聚,针对患病患者以及健康携带者全部属于传染源。此外针对病毒表现为隐性感染的患者也属于传染源[4]。

3.3 传播途径介绍:

手足口病主要经过呼吸道传播,患者在说话时,一经出现飞沫现象,则在空气中会表现出病毒扩散的现象,进而为疾病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外通过粪口途径也会造成疾病的传染,主要因为在患者粪便中含有病毒,通过此种方式仍会导致在空气中表现出病毒扩散的现象。此外接触传播属于较为常见的一种传播途径。一经同患儿疱疹中液体以及患儿接触过的物品进行接触,均有可能出现病毒感染的现象[5]。

3.4 疾病临床特征:

针对手足口病,通常疾病的潜伏期为3天-7天,此种疾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疾病病程短以及疾病发展迅速等系列的特点。针对此种疾病如果可以及时治疗,患者不会表现出疾病后遗症的现象。但是如果患者的疾病未获得有效控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此种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疱疹症状以及红色丘疹症状等。在发病的初期,患者表现出红色丘疹的现象,伴随着时间的逐渐推移,患者表现出的丘疹症状会出现变大的情况,从而导致患者出现了疱疹的现象。在此过程中,患者不会感觉到瘙痒症状以及疼痛症状,并且不会轻易破裂,但是一旦于患者口唇位置出现了疱疹的情况,会对患者的饮食造成影响,进而导致患者表现出厌食的现象,并且在此位置较易表现出疱疹破碎的现象。

部分手足口病患者会表现出发烧症状,通常温度集中在38摄氏度-39摄氏度,部分患者表现出咽喉疼痛症状以及咳嗽症状等。如果儿童患者在发病过程中,会因为烦躁以及呕吐症状导致出现不良心理的现象。部分患者会患有心肌炎等系列的心脏疾病。

3.5 疾病预防以及控制

3.5.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确保居住环境始终舒适清洁,将房间进行认真清理,确保空气始终清新。此外在个人卫生方面,需要密切关注。需要养成饭前洗手的良好习惯。

在饮食方面密切注意,确保营养始终均衡。

3.5.2 密切注意社交场合:

于疾病多发的春季,针对社交场合需要认真关注。在车站以及商场等需要认真注意,因为人员较为密集,较易表现出疾病传染的现象。

3.5.3 认真做好疾病的监测以及疾病调查:

针对人员流动较大的场所,需要做好疾病情况的监测工作,每间隔固定时间对相关人员的体温进行测量,对相关人员展开调查,特别针对儿童,对其身体状况进行认真询问,一经表现出异常的情况,需要立即研究有效方法进行疾病救治。

3.5.4 认真进行科普讲座:

要求相关管理部门针对人群讲解手足口病的有关知识,主要包括疾病的发病机制、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以及具体的防治措施等。

3.5.5 研究控制方法:

针对相关公众场合要求相关部门需要创建具体的管理方案,并且认真进行卫生宣传,针对特殊场合需要做好监督检查措施,针对公共物品认真检查是否合格完成消毒。

总而言之,针对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进行分析,研究有效措施进行干预,针对疫情监测系统能够做到合理利用,为市民进行全面详细的健康教育工作,将相关制度有效落实,最终有效发挥手足口病的预防效果,将疾病重症患者例数有效减少,将疾病死亡率有效降低,有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 郭汝宁,张正敏,杨芬等.广东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和危险因素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3,30(5):530-531.

[2] 马志全,陈金春,杨延峰等.2006-2013年瑞安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学分析[J].现代实用医学,2014,26(4):459-46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