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2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宏观经济管理关系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F123.16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政府对一定范围内经济总体进行管理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也是宏观经济决策的首要内容。从我国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和目前的国情出发,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总的概括应是:在有利于发挥市场基础调节作用和企业自主经营、增强活力的情况下,通过正确发挥政府宏观经济管理职能,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以达到不断取得较好宏观效益、提高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目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有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经济稳定目标
(一)经济总量平衡
主要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主要结构上的基本平衡。其中,总量平衡主要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和国外商品、劳务输入与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国外需求的平衡。结构平衡主要是指投资品与投资需求、消费品与消费需求的平衡。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总量能否平衡是一个主要矛盾。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把总量控制住,就不会造成大的经济波动,以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健康运行,为微观经济创造一个合理顺畅、公平竞争的宏观经济。从我国近些年的经验数据分析,我国社会总供需差率一般要控制在5%左右。
(二)国际收支平衡
主要是指一国对其他国家的全部货币收入与货币支出持平或略有顺差或逆差。货币往来是指经济交易。国际经济交易按其性质分为自主易和调节易。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经济对外联系日益扩大,使对外经济关系出现了新变化,主要表现为国际收支平衡与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国内经济平衡与国际收支平衡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国内经济可以把不平衡的矛盾适度转移到国际收支环节,以利于维持国内经济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增长。例如,当国内供给不足出现通货膨胀时,从国外增加输入商品和劳务,扩大进口,可在短期内通过国际收支渠道缓解国内经济供不应求不平衡的状况。国际收支矛盾也会反过来给国内经济稳定增长带来影响。
(三)物价稳定
物价稳定主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二是指主要商品特别是某些主要消费品物价总水平的稳定;三是指物价上升水平稳定地低于居民平均收入增长的水平。保持物价总水平的相对稳定,其衡量的主要指标是物价总指数。我国市场经济的价格机制决不是政府对价格撒手不管。物价总指数的上升趋势,使各种商品的比价在动态中变化,有利于价格体系的改革,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价格改革必须在国家宏观调控之下,以防引起通货膨胀。只要物价上涨的幅度是在社会可容忍的范围内,不超过3%-5%的年率,即认为物价稳定。
二、经济增长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稳定整个国民经济,更重要的还要促进其不断发展。
(一)适度投资规模
这是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所谓适度,就是既能满足一定的经济增长需要,又充分考虑一定时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可能。
(二)合理的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合理,经济良性循环,经济效益提高;反之,经济运行阻滞,经济效益下降。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调整投资结构,通过增减对某种产业的投资而影响其发展速度;二是改变现有企业的生产方向,促使一些企业转产。
(三)科学技术进步
要促使经济增长,必须要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三、宏观效益目标
宏观经济管理所追求的效益是指宏观效益。
(一)宏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既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加,又表现为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高。宏观经济效益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单位微观经济的综合。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是统一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也存在矛盾。因为有些经济活动在局部看来是合理的,但在全局看来是不合理的,因此其局部经济效益的提高就不会促进宏观经济效益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政府就要运用一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手段,引导其行为,使微观经济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尽量达到统一。
(二)社会效益
指在经济发展中,某些经济行为如产品的生产、利润的增加、技术的采用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如果某些经济行为对社会发展和进步,对人类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和影响,称为正社会效益,否则就是负社会效益。宏观经济管理不仅要追求较好的宏观经济效益,而且也要追求较好的社会效益。
(三)生态效益
指经济发展对生态平衡、环境保护所产生的影响。现代化生产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创造了条件,但是也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的破坏提供了可能。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是关系资源再生和人类生存的大事,因此在宏观经济发展中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先进技术的采用和劳动效率的提高,而且要注意生态效益,使经济发展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四、生活水平目标
不断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是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高目标。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经济稳定、经济增长和宏观效益的提高都是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直接影响因素和前提条件。
(一)提高民族素质,适度控制人口
要使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必须要一方面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也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民族素质。否则,如果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增长速度,那就意味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下降,意味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降低。
(二)充分就业
通常指凡有能力并自愿参加工作者,都能在较合理的条件下,随时找到适当的工作。一般把失业率低于3%-5%看作该社会能够充分就业。市场经济下可以有失业,可以有下岗,优胜劣汰。但是,下岗不是目的,政府通过再就业工程,通过培训,使下岗职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使其有竞争压力。我国劳动就业问题比较突出,必须认真对待,它不仅关系到经济的发展,而且是实现社会安定的重要一环。
(三)公平分配
一、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的目的
宏观经济的目的是: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平衡的增长,增大就业率降低失业率,稳定企业保持物价稳定,促使国际收支平衡。由于企业存在具有固有弱点和缺陷:自发性、盲目性以及滞后性,说明企业并非万能,不能仅单独调节作用。其中,企业的缺陷表现在存在盲目追求利益的生产者导致不正当经济竞争,且由于企业信息的缓慢性,导致生产经营者对企业变换掌控不足,进而可能产生资源浪费、一哄而上等危害企业经济的情况。而宏观经济能很好的克服企业的固有缺陷。这样一来,为保证企业经济的健康平衡发展,宏观经济和企业“绩效管理”调节缺一不可。宏观经济学的三个关键目标:促进充分就业、保持经济增长、稳定物价。
“绩效管理”目的是:一是提高决策层本身工作的规范化和计划性,绩效是层层分解的,高层没有明确目标,中层基层班组自然茫然,当然中层有也可实施,只是功效减半;二是改善(明晰)管理层次的逻辑关系,从而减少单位(部门)摩擦,提高组织运行效率(这一点在国有企业是历史难题),事事明晰责任单位责任人,时限目标和内容样样清楚,你想错都难,更别说争权夺利了;三是让所有员工肩上都有担子,适时有事做,事事有目标,绩效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像个篮子可以装很多东西,但是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PI)分解是核心的核心,这个线条就是编织篮子的竹藤,而层层分解的指标就是各个层次员工的具体工作;四是疏通员工职业发展渠道,通过绩效测评,好的(升、奖、委以重任),差的(降、罚、再培训、降低要求和薪酬甚至淘汰);五是构建和谐企业文化,奖勤罚懒、优胜劣汰、有言在先、目标明确,都是和谐企业文化的关键内容,而绩效管理是企业长期推进抓手。
二、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优势区别
由于我国领土较大,区域差距明显,易形成以地域为主体的地方经济。从历史角度分析,“产权区域”及其在中国作为“行政―经济区”存在和发展是必然的。中国具备“产权区域”形成的条件:行政区具有可支配的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中国各行政区均具有各自的可支配自然资源,而由于其资源不同,就导致各经济区域发展不同,则必然存在竞争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区域为保持自身经济竞争优势,纷纷进行改革开放,争取国家优惠政策,改变自身体制,利用本土优势,经济地域化。
绩效是指一定的主体作用于客体所表现出来的效用,是在工作的过程之中产生的;现出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具有一定的可度量性。绩效管理也是其他管理的基础,价值评价是准确、科学,要通过价值分配来加以证明或表述;价值分配的结果与影响价值创造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的总和。
三、宏观经济与绩效管理弱点表现
宏观经济计划具有宏观性、战略性和政策性,在以计划为主导的宏观经济管理中,计划不仅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基本依据而且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其产生的主要作用有:向导作用、协调功能、资源配置。“管理失效”是宏观经济管理的局限。
绩效管理也就会反作用于价值创造,是企业价值创造即经济效应的重要影响因素,绩效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激励机制管理,它是激励机制管理的基础与依据,提升间接价值的直接手段,其绩效评价的结果运用,不仅能够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而且还能提高基业的综合管理水平。绩效评价适度,激励机制建设也会相应的健康合理化发展,从而改进资源配置。“薪酬作为一个人工成本核算的主题运作是否科学,也直接取决于实施的绩效评价的科学性。”从财务支出决策来讲,绩效与人工成本的薪酬的敏感系数的高低,绩效和薪酬的敏感系数恰当,直接促使管理者做出符合企业长远利益的决策。对于人才管理来讲,绩效评价的有效评定,将直接影响人才的流动性和发展性。企业绩效评价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的途径是物质激励模式,薪酬效应影响着激励机制建设、人才管理和成本核算管理。
在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中,反映社会发展的最基本、也是最普通社会活动的就是经济活动,而经济信息则是反映经济活动并为人类各种经济活动服务的信息,经济信息的变化是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不断变化而改变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中最重要的管理目标,如何确立明确的目标,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主要的,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发展方向,所以通过经济信息对市场做出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然后依据这些数据和信息对宏观经济做出初步了解,以此才能更好地提高国民经济的社会生产力的更有利发展方向。
1、经济信息和宏观管理的概念
经济信息主要就是对经济过去的描述和对现在的分析,以及对于未来的预测,它对经济决策来说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因具有信息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经济数据的特点而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经济信息除了上述作用外,对宏观经济管理还具有帮助企业完善自身经营管理和为计划的编制提供依据的作用,所以说,宏观经济管理中无论哪一步的的运行或是改进,都离不开经济信息带来的帮助。
1.1经济信息的概念
经济信息不仅仅只是包裹信息的一般理论,它还包括了对经济信息的特殊理论,所以说,不管是从经济信息的科学角度来讲,还是社会信息范畴来讲,它都有属于自身的解释和说法。从信息科学角度来讲,经济活动领域中的信息规律主要是从研究信息的生产、收集、传递和应用的理论与方法,以此来达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发展目标,而从社会信息范畴来讲,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有关对象的一种描述,而且还存在于经济活动中每一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以此来说,经济信息管理的概念又可以分为广义的经济信息和狭义的经济信息。
1.2宏观经济管理的概念
宏观经济管理不仅仅是指国家总体的经济水平,还包括有各地区、城市、行业,以及县、区、乡镇的总体经济管理水平,而由于宏观经济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下进行的,所以也就导致了一些政企职责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状态,企业的经营除了公司各部门之间相互协作与管理之外,国家政府对这些企业仍有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也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市场下宏观经济管理的主题依然还是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宏观经济管理职能就是国家经济管理部门的职能。
2、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宏观经济管理是在社会主义市场下进行的,所以当今的市场背景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模式,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性不仅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和带动国民经济,更是为了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社会发展与信息化时代越来越迅速的今天,宏观经济管理所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而且对于社会更好更快的发展也有着引导作用。
2.1维护市场秩序
经济基础是社会稳步发展的前提,没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做铺垫,人们的收入水平就会普遍偏低,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国民经济水平的失衡,社会的发展也就很难平稳发展,社会秩序严重失调,加强宏观经济管理有利于保护国家利益,为人民的生活带来更有力的保障。市场调节的同时是需要有公平的竞争和规则的,而在实际的市场调节中监督方面的工作做得不够完善,再加上市场市场调节的单一性,对于市场的完善是很不利的,而且还会对市场造成垄断,进而造成社会市场秩序混乱。所以,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国家要加大对市场的监督力度,严格要求按照法律执行监管,减少甚至杜绝市场秩序混乱的状况发生,最大可能的为消费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维护好现有的市场秩序。
2.2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
市场调节是宏观经济管理中最主要的模式之一,它主要是针对价格的调节而言的,调节的目标就是经济利益,调节的作用就是将现有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它的经济效益。市场调节的同时不仅有自身的优点和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其中也存在一些由于市场经济调节带来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企业都朝着利润最大的行业发展,希望以此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实际中,有一些公共服务等社会必要的行业,这些行业他们自身带来的效益很小,但因为这些行业是社会必需的行业,也是人们离不开的公共设施,所以这些行业是不能够缺少的,市场经济调节的弱点就在于此,市场自身比较没有调节性和及时性,所以这些都需要政府相关部门来弥补这些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顺应社会发展需求。
3、经济信息应用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带来的作用举足轻重,所以宏观经济的管理离不开经济信息,而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现代化经济信息的收集与运用还不够发达,所以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相关人员深入了解并能够及时解决。
3.1经济信息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由于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宏观经济的决策能力也受到了一定限制,因为现如今一些企业对市场的了解不够彻底,对于生产的产品很容易就会造成供过于求、或是供不应求的现象,这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问题,和社会经济不够协调也有很大关系。对于这种情况,目前能做的就是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最大限度的利用经济信息带来的帮助,对市场经济结构作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政策,最优调整和优化市场经济结构,让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得以最充分的利用。
3.2对经济信息建设不够完善
经济信息不是简单地只被当作参考信息使用,它本是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所以对于现代市场经济状况和经济信息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这也就造成了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够全面,对于经济信息自身具有的信息收集、传递和利用方面认识还相对有欠缺,进而对信息的利用和开发力度也不够深入,这些都是因为经济信息建设不够完善带来的后果,也严重影响了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4、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4.1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作用
通过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分析来看,经济信息不仅是一种宝贵的经济资源,还能够实现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对经济信息能够充分利用的发达国家往往更懂得如何科学、有效、合理的利用经济信息,而从经济信息中获得的资源也会为他们的国家带来更好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飞速发展的发达国家,他们本国的经济在腾飞的同时,正是通过经济信息的创造性和开发而实现本国的经济飞速发展,经济信息不同与物质资源,它本身的创造性就是物质资源无法比拟的,而且经济信息的开发投资小、收益快的特点也是其他资源所不能及的,所以说,在我国以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信息将会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5、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5.1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表达经济信息总体运行的内部联系和和体现特征的信息,要想在宏观经济管理的基础上建立一套完善的宏观经济信息管理系统,首先是要以计算机处理系统作为基础依据的,再者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是由信息源、信息接收、输入系统以及信息处理系统组成的,所以这一系统的建立是允许有一定的独立性的,除此之外这一系统还应保证经济的可靠性和原则性,更为科学的把握经济信息,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以便于更好更快的推动宏观经济的管理。
5.2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
制定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利用经济信息,通过对经济信息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中可以发现,经济信息不但可以对市场总体的供求关系作出最直接的变化分析,而且还可对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我国整体的国民经济条件出发来看,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制定的是否科学、切实可行,对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有着促进和保证的作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是从我国综合国情为出发点制定的,它的管理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国家对一部分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以使其达到制定的要求目标,政府所发挥的经济信息管理职能是为了保证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水平能够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以此来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实际的应用中,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与实现会涉及到经济管理的各个层面,所以说,制定好实施战略、落实目标责任以及做好具体的实施工作,对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有着最直接的影响。
6、结语
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它的应用价值也是很重要的,而且对于提高我国经济和人们生活水平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除此在外,还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构建更为和谐的社会氛围。
2.经济信息的功能(1)开发功能。开发功能主要指的是技术开发,运用技术情报,技术与经济具有不可分割的特点,因此,为了提高经济效益,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2)预测功能。运用经济信息对经济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能够使企业很好的适应未来的环境,进而促进自身的又好又快发展。(3)增值功能。运用经济信息,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劳动生产率。(4)选择功能。进行经济活动是为了实现经济目标,因此,首先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然后运用经济信息能够确定各个方案,进而选择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5)控制功能。在企业的生产活动或者营销活动中,虽然制定了计划目标,但是在目标实现的过程中,会不同程度的受到企业内部因素或者外部因素的影响,使计划目标发生转变,因此,通过运用经济信息,对计划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能够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进而有效实现目标。
二、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信息的应用分析
1.健全完善经济信息系统。为了有效的做好经济信息工作,需要通过建设一套科学、合理的经济信息网络系统,并且对相关的经济信息进行计划性、目的性、重点性、针对性的收集,避免出现盲目性,导致主次关系不明确。因此,所构建的经济信息系统,不仅要对经济信息收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进行考虑,而且还要对经济信息的兼顾性进行考虑,努力实现经济信息的最优化,为促进经济的建设提供具有价值意义的信息。
2.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由于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的最终效益目标是为了将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反映,因此,其整体发展必定会和局部发展出现冲突。虽然整体是由局部构成的,但是在经济管理方面,局部的提升不一定能够促进整体的提升,其不只是简单的线性加减问题,而且还是整合问题,其中存在的矛盾,需要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来使其达到平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经济信息不只给我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而且还给我国的政治发展产生影响。经济信息所进行的经济行为会给我国社会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的建设带来严重的影响。因此,以经济信息创造为导向,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3.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施。在实施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时,在实施目标之前,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计划,做好部署工作,并对事成变化进行关注,找到重点;在实施过程中,将各个相关部门的积极性进行充分的调动,并发挥其作用,明确分工,加强合作,化整为零,真正落实责任目标。实现各个阶段、层次任务以及整体管理的互相协调,真正做好组织实施工作,例如传输经济信息、制定经济政策以及协调工作等;在实施后,注重对经济目标实施后的评价、反馈信息,做好收集工作。在目标实施的整个过程中,要赋予承担目标任务的各个部门宏观调控权力,明确其责任和义务。
1宏观调控产生的国家背景
市场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中的运作会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甚至影响经济发展的健康延续,部分领域可以发挥市场经济运作规律自行发展,但是部分领域则因为市场经济的不足而导致无法健康有效发展,如果仅仅凭借市场经济自身的调整能力来维护经济的发展,其能力稍显不足,因此需要通过政府的法律与相关制度做适度的宏观调整。宏观调整可以有效的避免市场经济所存在的滞后与盲目问题。宏观调控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政府在财政收支的调控上来发挥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从而有效的维护整个经济发展的健康状况。而具体的操作中主要是通过财政收支来达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运作进行辅助的调整。
2宏观调整的主要手段
2.1经济途径
经济调控的运用主要是在经济活动中经由相应的国家财政或者货币政策来达到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与管理。可以通过直接对税收、物价、薪资和信贷政策的调控来达到对经济管理的直接干预。一般是针对国家经济某阶段的情况问题展开的对应调控方式,其政策不一定是永久性的,当经济处于改善或者其他变化后,相应政策也会有新的改变,一般是随着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行不同方向性的调控,有效的抑制国家经济产生过度的波动,保证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
2.2行政途径
行政调控途径主要是在经济管理过程中采用行政干预,通过出台相关的规定或者制度来达到相关行政机构与部门的强制性执行。行政手段的运用可以快速的针对某一突出问题进行有效的调控。但是行政手段不宜进行长期性的运用,否则会对社会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因此需要不同阶段的发展情况来进行适时的调整。
2.3法律途径
通过政府司法与立法部门对经济管理进行一定的合法性的运营依据,对经济活动进行监察与审理,对于危害经济发展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从而让经济发展在有序的规范范围内运作,保持整体的经济运作的基本秩序。法律手段主要针对现有的经济活动情况进行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从而形成有效的经济秩序结构,让违法机构或者个人进行严厉性的打击与威慑,降低经济危害性活动的发生频率。
3宏观调控在经济管理中的运用
3.1调整通货膨胀
在通货膨胀的调控中,可以通过在粮食的价值上进行调控来达到效果,让经济得到有效的稳定。粮食是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而我国的粮食价格显著的低于国际水平,因此对农民劳作的积极性产生了极大的打击,让农作物经济发展没有保障。而其中农民又属于我国群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劳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力量是不可磨灭的。他们可以通过劳作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同时其经济水平等到稳定和提升后可以有效的对国家的经济内需有促进作用。而通过宏观调控的相关政策做干预,可以达到对现有现状的一种调控。可以通过政策调控对农作物种植生产多采购的物资价格做调控,调低其价格来降低农民的种植生产压力,其中也可以通过相应的免税或者减税方式来促进其工作的开展,让农民得到切实的实惠,激发农民种植生产的动力。而农民的经济得到了有效保障,其庞大的群体还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中内需的不断扩展。
3.2调控民众就业
就业问题是关系到民众的基本生活要素,通过让民众获得自身的就业途径和政策来得到对生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会让民众有精神上自信与成就感。民众可以通过自身的劳动来得到支撑家庭与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物质保障,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国民的内需水平,刺激国家经济的发展,降低国家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的平稳健康化。在企业出现大面积裁员和倒闭情况出现时,国家的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的经济手段或者行政手段来达到对民众利益的保护,可以让失业人员进行再就业的相关支持与援助。而人员失业或者流动性会导致经济的压力,但是企业或者机构的倒闭、裁员活动无法避免,因此对于民众或者企业相应的经济或行政调控可以有效的降低相关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将损伤降低到最低,或者让问题调控到软着陆,避免强势发生而导致经济的巨大伤害。在就业问题上,积极开展对民众技术培训,提升失业人员技术竞争力,提升其生存能力,让其能够有效的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避免造成大面积的失业问题出现。
2.3调控民众收入水平
国民收入是人们在劳动上的必要回馈,而相对应的回馈标准是通过薪资来表现的。因此要让薪资进行合理化管理,不能仅仅市场自行运作,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对相应的薪资进行政策保护,避免薪资偏低或者薪资发放无保障等情况的发生,避免民众出现对于实际生活无法达到足够的支付能力。需要让民众拥有较充足的资金去维持自身的生活,满足自身的购买需求。如果民众长期无法达到基本生活的自给满足,国家的经济平稳发展也就失去了基本条件。因此对于国民收入进行一定的保障与维护,可以有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促进经济内需的正常发展。
2.4维护企业的发展
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同时对违法企业的发展进行严厉打击,有效地维护企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规范化开展,一方面维护企业的快速平稳发展,另一方面也促进企业发展的规范合理化。比如对企业发展进行税收、政策、法律规范、经济机遇等调控。企业可以通过宏观调控发现发展机遇,得到发展保障,获取发展扶持,提升发展速度等,从而对整个经济环境提供更大的动力。
4结束语
宏观调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有着重要的调控和指引作用,让国民经济有效的避免经济发展中的恶性问题发生,降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对经济发展的问题进行有效地调整,促进经济的整体发生,维护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1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较为年轻,学派多,分歧大,且理论性、政策性更强,其舶来品的特征也使其缺乏现实存在感,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理程.案例教学法引进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同,宏观经济学也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是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分析去阐释相关经济学原理.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中更强调变量的内生性和分析方法的动态性,涉及的模型也更加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更多地运用了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这使得宏观经济学变得更为枯燥难懂,既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也影响到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使社会阅历简单、实践经验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现实经济问题,从而增加其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不再是一座空中楼阁.
二是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特征增强了宏观经济学的现实存在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1992 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国内开始逐渐流行并为人们所接受. 作为舶来品,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政策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无论从我国国情还是从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看,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入本土案例,介绍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认同感,使得宏观经济学不再是他山之石.
三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作为分析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涉及市场和主体更多、研究的领域更为广泛、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较短,学派林立,对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学派在丰富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产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他们往往拘泥于某一学派或某一问题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将不同章节、不同学派、不同经济问题中的理论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案例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经济实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由于现实经济问题大多错综复杂,案例的分析、解决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加以运用,因而案例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融汇贯通,解决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
1.2 案例教学有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自学难度大,因此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课后作业练习等方式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的目的.然而,讲授式教学也有其缺陷:一是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演变为知识漫灌的填鸭式教学,出现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学得快,课后忘得也快和知识听得懂,题目不会做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二是讲授式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而且还要求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有必要对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主体性、突出启发性、高度互动性和结果多样性等特点.它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既有利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自身进行发展完善,还要注意其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
2.1 要注意本土案例的开发
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对案例教学本身不断进行完善. 案例教学涉及环节众多,其中精选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情况,加大对本土案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更强调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更强调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内教材案例缺乏,引进的多恩布什、萨缪尔森和曼昆等人编写的外文版教材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案例内容也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国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困惑:这些经济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实践中能否运用这些模型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发本土案例资源,精选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经济学思维去观察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习惯.第二,微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早,可供选择的经典案例多,如蜜蜂与果园、灯塔的故事和公共地悲剧等.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可供使用的经典案例相对较少,因此也需要广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进行挖掘.
借鉴西方国家开发经典案例的经验,我国开发本土教学案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挖掘.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济思想,加以梳理、挖掘便可成为很好的宏观经济案例素材.例如,我国古代的本末论是关于财富观和经济结构的典型案例,富国之学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典型案例、善者因之(即实行自由放任的方针)和通轻重之权(即实行国家调控的方针)争论则是我国古代关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之争的典型案例.二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中挖掘.如用愚公移山来说明经济的发展方式、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用我国过年的消费习俗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来说明消费理论等.三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实践,这也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可利用我国上世纪90 年代的软着陆来说明AD-AS 模型,用民工潮、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用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关系、一路一带战略等来说明相关国际经济问题.
2.2 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和配合使用
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特征,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意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区分,明确其作用、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各种方法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用.当前,就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而言,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注意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由于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紧密,因此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在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实二者之间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还是教学素材的要求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首先,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举例教学本质上是讲授式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二者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而举例教学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不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再次,二者的教学流程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吃透理论,精选案例;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做出判断;讨论案例,相互交流和点评总结,深化案例等五个步骤[4],其重在启发、讨论和总结而非描述.而举例则只需要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并做适当分析,不需要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也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协调.最后,二者对教学素材的要求不同.案例教学要以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因此其对选用的案例的要求较为严格,要求所选案例要全面、完整、权威、典型和更具开放性,而举例教学对素材的要求则相对宽松,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选取例子比较随意,来源比较广.不同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不能按照案例教学的步骤和流程规范进行操作,案例选择随意性大,重案例呈现,而轻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二是要注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各种方法只有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如果离开其它方法单独使用,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但它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其在设施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足等缺点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予以弥补.因此,在强调案例教学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实际,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案例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
2.3 要注意做好教学配套改革工作
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信息是进行经济政策制定的主要依据,更是调控并监督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它可以推动各个经济部门与环节之间的沟通并协调发展,对市场经济中的生产管理起到指导与促进的作用。
1.2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从建设各国经济的实际情况来看,能够充分开发并利用信息资源的国家其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发达国家发展自身经济的过程其实就是其对信息资源开发并利用的过程,通过创造性活动进一步实现其经济的发展。而且开发信息资源比开发物质资源的投资要小许多,同时见效很快,可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
1.3催化开拓人类智力
信息作为存储与传递社会知识的一种载体服务于人们自身知识的增长与智力的开拓,人们要想有效地进行生产与实践,就必须获取大量信息,而人类知识的积累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接收、存储信息并进行加工、组合、产生新知识并输出信息的过程,而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要尽快开发并掌握信息资源,但是人的精力、智力与存储知识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将全部信息都储存进人脑之中,因此,这样的客观条件就要求人们必须采用先进通信工具来获取信息,并在一些特殊工具功能的帮助下存储信息,提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改造能力。
2我国宏观经济管理在应用经济信息中存在的问题
2.1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
因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健全与完善,不但物质基础薄弱,同时现代化信息技术水平又不高,因此未能充分发挥经济信息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出信息资源的作用,才能进行科学的宏观调控决策,进一步调整并优化市场经济结构,避免失误的现象发生,以减少损失。
2.2对经济信息投资应用的认识不足
由于经济信息学是一门新兴科学,而在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应用并不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充分的运用了经济信息来进行一些运动,但是人们对于经济信息理论的研究不够深入,单纯地将经济信息作为一些活动的参考信息,甚至只是凭借以往的经验或是领导意志进行管理,不考虑客观经济发展规律,不能从科学管理角度出发进行决策,同时也不重视经济信息的作用,未能强化开发信息的力度,严重影响到经济信息在经济生活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要想全面的掌握系统化、有效化的经济信息,就必须借助一些信息收集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然而由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识不足,对于这方面的投入也极小,没有计算机等先进的收集信息的设备,人们是很难完全掌握有效经济信息的,因此,经济信息收集的及时、准确以及有效程度与人们对经济信息的认知程度与投入人力、物力、财力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2.3缺乏经济信息资源方面的人才
随着现代社会对信息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而国内本来经济信息专业出身的人才就不多,很多都是从事研究经济信息的人员,在一边工作的情况下一边学习并研究,因此很多时候有效、真实的信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而信息是具有时效性的,不同时期的价值是不同的,先掌握信息并能有效利用的人就能赢得胜利,因此,当今时代对经济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是极为迫切的。
3经济信息在实现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3.1合理设置宏观经济管理的机构
要实现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就必须合理地设置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保证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第一,要依据管理的职能与任务要求来确定管理机构的原则,以机构所担负的管理职能与任务为主要内容,先拟定职能的具体任务,再定管理机构,取消或是合并以往直接影响经营企业的有关部门,强化过去承担宏观经济管理职能的部门。第二,以保证管理机构的精简高效为主要原则,根据组织机构设置的内在联系来确定合适的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聘请精干的工作人员,减少多余的管理层,避免因管理机构重叠现象而导致经济信息传递速度缓慢,保证管理的效率。第三,统一国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机构设置并确保制定的政策相协调,避免多部门制定相关政策、各行其政、管理混乱的现象。第四,将统管全局的权力落实到每个机构与领导管理者,建立有效、相关的责任制,实现责任与权力的统一。第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使组建管理机构与运行都能做到规范化、法制化。
3.2强化建设我国经济信息服务的机构
我国的宏观经济管理机构主要包括最高决策机构、经济调节机构以及检查监督机构等,但是在受到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我国却忽略了在机构中设置有关的信息服务机构,即使有设立各类信息中心与研究中心的,也未将其使用到进行决策方面上,未能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管理应有的效能,政府作为最大的信息收集者与生产、拥有者,其采集的信息是具备广泛性、宏观性、预测性等特点的,提供给各企业与全社会各种经济信息,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指导社会的经济活动。
3.3改革并合理建设运行机制
要实现政企分家,合理的取消或合并直接管理经济的相关部门,强化并完善宏观调控部门,同时实现管理部门的精简有效,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展社会协调、监督与服务的组织,分担部分管理任务,同时要与世界国际接轨,并强化廉政建设。
3.4完善人才选拔与任用制度
通过严格的考试来选拔德才兼优的宏观经济管理人才,对领导职务实行选拔制度,针对对象与岗位的不同特点,结合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拔,实行民主集中制,另外还要加强对人才的考核与培训制度,实行定期考核,以激励职员的上进心,进一步推动我国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从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经济信息时,主要具有以下几点比较突出的作用:
⑴推动性作用。将经济信息充分利用地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中时,可以使管理方式更加合理。例如,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人力、资金、设备、产品等,均可通过经济信息紧密的联系与组织起来,最终使各方面能够更加协调,得到统一性的管理和发展,从而对推动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实质性帮助。
⑵决策性作用。通过经济信息的整理与统计,将宏观经济曾经的运行情况,当下的运行情况进行科学性、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根据实际的分析结果,预测出未来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再根据预测,制定出相应的经济管理计划,并放心地将这些管理计划付诸于行动。这种方式,也就是指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起到的决策性作用。
⑶指导性作用。在编制宏观经济管理方案时,如果未能充分地了解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形势,则容易出现管理方案编制不合理、不实用、不正确等问题。而将经济信息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方案的编制当中时,便可得到大量可靠、准确、有效的经济信息资料,这对于管理方案的编制将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进而保证管理方案编制以及后期方案实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三.基于宏观经济管理的经济信息应用措施
通过对经济信息应用于宏观经济管理中作用的分析,再结合当前经济信息存在的一些弊端,笔者认为,应该通过以下几点有效性措施,促进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应用的充分性与合理性:
1、建立完善的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
于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建立完善、全面的经济信息系统,可以使经济信息的内容更加详细,并使其整体运行更加正常,进而有效的提高宏观经济的管理水平。而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⑴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原则。首先,必须要保证所建立的信息系统与宏观经济管理完全配套,紧密联系,保证其能够发挥充分的作用。其次,建立此信息系统时,必须严格遵循“独立性、目的性、经济性、可靠性以及系统完整性”等原则,以促进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应用的合理性、有效性与正确性。再次,综合我国的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科学地把握宏观经济信息,在综合考虑、分析的基础上合理地建设宏观经济管理信息系统,以便能更好地推动宏观经济管理的有效性。
⑵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建立。要想保证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时效性与合理性,就必须保证所收集的信息及时、合理、重要。这种形势下,使得宏观经济网络化信息系统的建立已是必然。而网络化信息系统在应用时,也需注意三点重要事项:其一,经济信息的收集必须及时,充分地体现出时间观念,以保证各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合理性。其二,信息收集必须要突出重点,切勿一杆子全捞,贪多求全,盲目进行,要做到就重避轻,有的放矢。其
三,收集经济信息并应用时,应该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收集于宏观经济管理中可起到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料。
2、以经济信息为导向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
大力开展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主要是期望其能够对我国整体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为了保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将经济信息作为导向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经济信息在我国宏观经济的整体发展中一直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而这个影响又分为正反两方面,如果经济信息应用得当,则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意义,反之,经济信息应用不合理,也会对发展造成阻碍性的影响。因此,于实际的宏观经济管理工作中,必须将经济信息摆在首要位置,并以经济信息为导向,来促进我国宏观经济的健康、长效发展。例如,通过对每个局部经济信息的整合、分析,来探究其对整体经济发展起到的影响,再以这些经济信息作为依据,应用科学、合理、有效的宏观的经济调控政策,来促进局部经济与整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均衡性,规避两者在发展中出现的冲突,使局部经济发展能够积极地促进整体的宏观经济发展,满足宏观经济的有效性管理目标。
3、加强经济信息应用下的宏观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宏观经济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意义,相关的管理部门还应该在充分考虑经济信息应用情况的同时,重视对宏观经济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一,我国相关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应该撤销或是减少直接参与微观经济管理的部门,在考虑到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差异性的情况下,逐渐落实“政企分立、政资分开”的管理对策,以保证经济信息的精准性与合理性。在此基础上,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通过人才整合、精兵减政等有效性策略,使经济信息的的应用更加合理,为提高宏观经济的管理效率以及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打好基础。其二,在经济信息的合理应用下,宏观经济管理部门还应该结合当前发展形势,加强对宏观经济体制的改革。具体为:
⑴在考虑到宏观经济长效发展的基础上,对国有企业当前的体制进行分析,并采取针对性、个体化措施加强对国有企业体制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流动性。
⑵基于我国当前经济体制的发展情况,可大力倡导,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以便能起到推动国有经济健康、良好发展的作用。
⑶通过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分析,加强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国内金融体制能够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地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指国家控制基准利率,其它利率基本放开,由市场即资金供求关系确定。它不仅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而且要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我国的利率改革应该走市场化的道路,这是由我国市场经济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需要。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相比较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还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当前正处于改革关键时期,利率市场化将对我国的商业银行及中国整体宏观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利率市场化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运用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市场利率进行调节,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存贷款的利率水平能够根据市场的具体供求关系决定,从而使得市场真正起到配置资源的主导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也可以不断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市场化运作的水平不断提升。
(一)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的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经验不足
当前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参与利率市场化的经验,都处于摸索阶段。而且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对于影响利率水平因素的把握和预测十分有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面提高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压力。我国商业银行从开始诞生以来,主要的业务收入和利润都是来自于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差,利率的变化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十分直接。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及改革开发早期,由于央行对于固定存贷利率的管理和控制,使得国有银行可以获得巨大的利率差,从而获取非常多的经营收入。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央银行逐步放宽了存贷利率的浮动要求,使得商业银行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缺少主动权,因此降低贷款的利率、提高存款的利率成为了现在我国商业银行争夺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正因为如此,存贷款利率差值的不断缩小,直接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水平,导致整体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很可能会引发恶性不良的竞争。
(二)商业银行竞争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以前单一依靠存贷利差的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和经营压力将越来越大。从国外的利率市场化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利率市场化之后商业银行倒闭的情况,主要就是利率风险管控难度不断增加导致了银行经营难以为继。因此,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最大的挑战就是如何确保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可以良好的预测和管控。但是一旦利率市场化之后,存贷款的利率变化随机性较大,难以预测,导致收益和风险的不确定性增加,所以对于市场利率波动水平的预测的难度更大。如果金融市场没有规范的竞争,没有完善的存款保险体系以及改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的意识,那么我国现存的商业银行经营风险将增加。因此,加快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以及建立完善存款保险体系已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三)有利于提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经营的自
虽然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种种风险和挑战,但是从长期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趋势,而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商业银行核心业务水平自主经营权利的提升。因为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当中,商业银行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同时不断的提升商业银行的服务水平,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科学的确定自身经营成本以及相关的价格,而且合理自身的资金资源,不断提高效益。
(四)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的创新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产品价格竞争会更加激烈,我国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需要不断加快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因此利率市场化也是不断促进我国金融市场产品的创新的动力,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真正实现自身商业化的经营。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利率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较为核心的宏观变量之一,它可以迅速地传递市场信息,通过调节资金的流动来调控资源分配。利率市场化会通过影响我国的投资、消费、储蓄以及进出口贸易水平来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而且在通货膨胀方面也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一)利率市场化对经济投资的影响
在我国,利率管制会加大政府的行政干预,使得投资利率弹性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之间的差别是很大的。国有企业经常享受到一些诸如优惠利率、利息减免、企业上市、债转股等种种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补贴措施,导致资金的配置效率低下,大量资金流入缺乏激励机制和一些效率较低的企业。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一些国有企业改善自己的经营管理水平。利率市场化使得企业贷款利率水平提高,因此需要支付更多的资金使用成本,从这方面看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二)利率市场化对储蓄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会带来利率平均水平的上升,使得消费的机会成本提高,即它的相对价格上升,于是居民用更多的储蓄来替代消费,从而导致储蓄增加。利率管制下,利率水平低于均衡水平,资金供求不平衡,储蓄投资的转换以资金的信贷配给为主。而信贷配给制度下,政府往往会缺乏公平和效率,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利率市场化改革强化了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市场机制作为储蓄投资转换的机制,促使储蓄能更有效地转换为投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储蓄是投资的来源,储蓄除了弥补当期资本的折旧,还为以后做了资本积累。而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投入要素,社会资本总量的增长使社会生产可能向外扩张,提高了全社会的生产能力,促进了经济增长。利率的提高,也有可能导致储蓄和消费的收入效应。
(三)利率市场化对净出口的影响
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利率市场化的短期直接结果一般会使利率水平持续上升。如果国内利率高于国外利率,那么国外资金将涌入国内套利,资本项目出现大量赢余,我国外汇储备就会增加,进而将造成我国人民币汇率上升。人民币汇率上升将
引起我国出口的减少,通过出口乘数将对我国的GDP造成影响。如果本国国内利率低于国外利率,国内资本将出国套利,从而形成资本外逃,如果资本外逃的规模过大,则会造成国内的资金紧缺。受供求关系影响国内利率就会上升,因而利率市场化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资本外逃,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经济已经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四)利率市场化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只有恶性的通货膨胀才会导致经济的破坏性衰退。在适当的宏观经济环境中,经过适当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可以控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带来的通货膨胀,使通货膨胀处于温和的水平,最大程度地降低通货膨胀带来的损失。把通货膨胀控制在温和的水平在短期来说,对经济增长还是有益的。利率市场化可能使企业筹资成本的增加提高了产品的价格引起通货膨胀。高利率所引致的外资流入也具有通货膨胀效应。流入股市和房市的信贷资金的增多可能会引起股价和房价的飙升。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是顺利实施货币政策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我国金融间接调控的关键,也是完善金融机构自主经营机制提高竞争力的必要条件。因此,结合我国实际,提出进一步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三、我国商业银行及宏观经济主体对于利率市场化的对策
(一)提高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构建电子化服务平台,实时监测并且预测利率变化的趋势,从而可以有效提高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就是利率风险预测体系。需要成立专门的利率预测组织,根据我国整体宏观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产业改革还有国际国内时事来进行利率的预测。第二就是建立利率风险的控制体系,主要作用就是一旦利率风险发生,就需要专门的利率风险控制部门进行及时快速的反应,将损失降到最小,最快速的解决利率风险问题。第三,就是事后总结和反馈体系。总结经验和教训,为进一步提高利率风险管控水平打下基础。
(二)规范利率运作的市场化行为
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一定要保持独立性,由中央银行通过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主要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几大举措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一定要保证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这一点对于利率运作市场的规范具有重要的作用。必须要加强对于银行业的监管,另一方面也要坚定商业银行完全市场化,取消政府部门的干预和扶持,赋予国有银行以及非国有银行同样的机会是我国利率市场化主体形成的必然性要求。
(三)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发展
利率是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利率市场化走向跟我国宏观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相关性。需要高度关注价格的走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以及国际利率的走势,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我国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受到的影响因素很多,宏观经济的发展需要衍生品交易市场的突破发展,保证信息披露的完善,健全法律监管体制,最终为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从而确保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左中海.利率市场化与中小企业转型[J].中国金融,2012
[2]周茂清.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挑战及其应对[J].当代经济管理,2012,06
2宏观经济的主要分析方法
(1)通过数据收集并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一般而言是收集衡量指标的数据,在收集和统计完数据后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分析,一是以物价水平的变化为依据,进行前后数据结果的年度、季度和月度对比;二是通过经济增长速度快慢来进行年度、季度以及月度的分析;三是各个因素的权重进行对比,看哪个因子能占据影响数据结果的重要比例,从而研究数据结果的结构变化。(2)通过经济预测的方式进行分析。经济预测一般是在理论基础上,依靠众多专家的讨论和调查进行预测;通过数据收集进行先后时间对比分析,并剔除其中的客观因素,从而能减少一定的误差;另外就是采取建立模型的方式进行预测,这种方式进行预测的结果较为客观和准确。
一、信息网络化对于宏观经济进行管理需要政府角色进行转变
在信息网络化逐渐推广的今天,网络化加大了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的联系,其联系更加方便快捷,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对于政府监督经济运行以及合理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能力做出了相关要求。(1)减少对于经济发展的干预程度。国家经济的主要调节手段是市场,政府必须明确这一点。在信息网络化的大背景之下,政府可以做好以下几件事:为社会发展提供充足的发展资金,合理配置资源,不同行业的发展对于资金和资源的需求是不同的,如果仅仅依靠市场,将会出现严重的弱肉强食的现象,一些产业根本无法生存,为了生产的平衡,政府应该做好管理人的角色;着力于向“中立型”政府转变,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角色是指导者,为此,政府应该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出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确保市场的公平竞争;再者,政府要遵循两个原则,一个是竞争原则,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政府要通过相关的立法工作来实现公平竞争,第二个原则是权力下放原则,政府需要通过权利的分开来管理,要发挥政府的“指导”方面的功能。(2)改变自身运作方式。政府要向电子化政府转变,转变的内容主要包括办公自动化、信息处理自动化等。就我国而言,我国政府掌握了大量的资源,但一直没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政府应该任用一些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来实现对于网络信息的利用,让信息充分流动。政府的采购也可以采用电子化,这样可以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并且有助于社会公众对政府进行监督,这就类似于电子商务,可以减少货币资金的使用,对于经济往来的记录也减少了贪污现象的发生。(3)直接与民众进行沟通。在以往的社会发展中,政府工作人员很难与群众进行沟通,网络信息化则为他们之间的沟通提供了桥梁。政府可以通过相关的电子调查问卷来切实了解民众的需求,这样就有利于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也就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贴合群众的需求。再者,政府与群众的交流也有利于民众了解政府运行的现状,切实把握政府的政策,并且对于经济政策及时进行反馈,政府还可以集思广益,共同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问题。
二、信息网络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
(1)要求政府对于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提高。宏观经济的运行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动态进行过程,信息千变万化,巨大的信息库的涌动需要政府对于信息的处理能力极大地提升。其次,政府要提高对于经济发展的预测能力,完善相关的预警系统,切实把握经济发展动脉。政府要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引导经济朝着健康发展。政府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时需要制定相关的宏观经济政策,而这些政策的制定需要立足于对网络信息所提供的数据之上。(2)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电子货币的大量使用可以减少纸币的使用,加速了资金的周转与配置。为此,制定正确的货币政策是必须的,要减少货币需求的不稳定情况的发生,要加强对于动态的金融系统的分析,合理控制电子货币的使用。(3)政府加强了对财政的控制力度。政府日常工作中电子办公的出现,有利于减少政府贪污受贿现象的发生。为了达到足额的财政税收入库,信息网络化为其提供了方便。信息网络化加强了对于税收的监督与管理。再者,从国际角度来看,利用网络来实现国际贸易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税收跨国发展将有利于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税收发展差距。(4)信息网络化需要劳动政策。随着网络技术应用到工厂之中,使得工厂的生产与管理逐渐分离,其中不缺乏相关的跨国案例的影响。据此,对于劳动政策其也做出了相关的改变。在网络上进行工作人员的跨国分配为我国政府对于劳动力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合理制定相关的劳动政策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其关乎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以上关于信息网络化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影响以及政府应该如何更好地转变角色只是初步的研究,相信经过众学者的讨论,可以得出更加深刻的看法。合理应用信息网络化为宏观经济发展服务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政府及企业需做好迎接机遇与挑战的准备。
作者:周勇 单位:长江职业学院建工学院
一、红利主体的分析
在当前的中国房地产市场上主体主要是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中介商、普通购房者、有多套房产的炒房者,还有房地产相关企业。
(一)政府
高额的土地利益,房地产行业发展越来越高的税收,在一定程度上政府的财政被房地产市场绑架。
(二)房地产开发商
一般来说是一手房出售的利益,开发房产然后出售,可能有一些附带比如车位,车库等,出售了之后获取利益。
(三)房地产中介
中介的方式是很直接从中获取差价。
(四)炒房者
拥有多套房产,在价钱比较高,自己的预期内出售,来获取与之前购房时的差额,一般情况下房价不断上涨获利就会很大。
(五)相关产业
主要包括建筑行业、建材行业、家电行业、装修行业及其他一些行业。房地产行业的发展很明显会促进这些行业发展,房产开发给予建材行业影响建筑行业影响。而装修行业等在房屋建好之后获得更多的工作获取更多利益。
二、房地产市场价格变动对房地产红利的影响
(一)房价
随着房价的上涨,政府作为高房价造成的高房产税收的征收者,自然会从中获取一定的现时利益,从长远来看,由于房奴们背负着沉重的房贷,会严重抑制内需,不利于经济转型,会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造成严重社会问题。
在房价持续高涨的情况下,房地产开发商、炒房者、建材企业在这场房价热战中获取的红利不断增加,随着房价的上涨,开发商开发住房的成本虽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但总体情况是成本的上涨幅度低于房价上涨的幅度,同时土地让出价格相对而言是比较低的,所以开发商在一定程度是房产红利的受益者。
(二)租金
房地产一部分是用来投资的,投资的一部分是用来出租以获得租金收益的,因此租金的变动对房产红利会有一定的影响。租金高的时候,房产对投资人带来的红利是增加的,同时租金又会对投资意愿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从而又推动了房产红利的产生。
(三)土地价格
土地价格影响房地产商的开发意愿,进而影响炒房者、建材家居市场等企业和个人的红利,影响政府的利益。土地价格的变动对房产红利的影响不是单一的,房价上涨导致地价上涨,地价上涨同时又会造成房价上涨,它们之间的影响是互相的。
三、宏观调控政策下房产红利的重新分配
(一)宏观调控对房产红利各主体的红利分配影响
从大的环境分析,国家宏观的政策方向是保持房地产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新一轮的宏观调控将使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优胜劣汰的局面,但对资金雄厚及品牌开发商有利。宏观调控以鼓励开发中小户型为主,中高档大户型的购买行为将受到限制;小户型产品市场供应量巨大,市场竞争非常激烈;高档大户型由于其目标客户群具有较强的支付能力,宏观调控对其红利影响不太大。
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下,对于一些资金薄弱、根基不稳、消费者认可度低的房地产开发商所获红利会在一定程度下降。而对于炒房者来说,宏观调控对红利的影响可能会有消极的一面,宏观调控政策一定程度上会使房价上涨幅度降低甚至会使房价有一定的下降,这就导致炒房者的投资收益可能会有一定的减少,当然对于投资需求市场较大的地方总体还是有红利可图的。
(二)恰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红利分配
国家宏观调控必不可免,随着房价的持续高涨给了国际游资以可乘之机,大量游资进入中国房地产业享受着人民币升值以及房价升值的双重利益,这就等于给中国经济埋下了一个不定时炸弹,一旦人民币停止升值并开始贬值,房价不再上升时,这些游资极有可能同时撤离,其危害程度跟房产泡沫成正比,因此要降低游资对中国经济的冲击而在目前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的情况下,一定要宏观政策调控到位,控制住房价,减少国际游资红利。
四、如何构建合理的房地产红利的分配制度
通过给红利各主体提供有用的建议,使其更好地抓住红利商机,从而使红利更加合理的分配到各红利手中,也因此实现我们构建更合理的的房地a红利分配制度的美好愿想。对各红利主体的建议如下:
(一)对政府的建议
坚持房地产业调控,促进房价合理回归、增加供给、打击房地产投机行为、老“四限令”转变为“新四限令”(限制利润、限制囤地、限制炒房、限制闲置)、走出“土地财政”怪圈。土地资源是有限的,应当确保可持续发展,改变传统的单一追求GDP的发展观念,竭泽而渔式的“土地财政”已不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理念。
(二)对消费者的建议
积极关注房产信息,转变住房观念,盘活二手房和租赁市场。市场交易中有句俗话:买的没有卖的精。说的是在购买者和出售者之间,买方相对处于信息的弱势方,出售者总是想方设法装饰出售商品的形象以期最大限度抬高出售价格。另一方面,消费者要转变心态,改变传统的一套房屋住一辈子的置业观念,解决住房问题不仅仅可以通过购买新房的途径,二手房、租赁业也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方式。
(三)对开发商的建议
认清形势,提升社会责任感,增加房产供给的流畅度。这次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已经上升到政治高度,在持续不松懈的政治干预调控形势下,开放商与房地产其他从业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这次调控的政治意义,考虑问题的态度要从大局出发,而不能只是从局部市场、局部利益和小企业利益来理解目前的国家地房地产的态度,保持与目前国家舆论一致的方向才是正确的选择。
(四)对投资的总体建议
在一个城市买房,买的就是这个城市提供给你的良好的就业机会与商业机会,便利地获得这个城市及房子周边教育、医疗、生活、娱乐与交通等等公共服务的机会,这才是真正买房的目的,也就是说房子除了住的功能之外的其他功能才是支撑房价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的不断增加的机会就是房子的投资价值。因此房子的周边未来会有配套设施的增加,那么这样的房子就有升值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峰峰.我国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效应分析.西南财经大学,2015.
[2]谭必奎.影响房地产经济波动的因素分析及解决对策[J].时代金融,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