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地理名师课堂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引言
地理实习教师是教育中有待开发的潜力较大的后备资源,有其不可替代的教学优势,比如精力旺盛、激情饱满、充满活力、与学生层较接近、易于与学生沟通等。但也存在缺乏教学经验、知识储备相对较少等弊端。而在中学教学中地理被视为是副科,家长和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地理课堂就更难把握。如何使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知识,学习与生活有关的地理知识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何变枯燥无味为生动有趣则是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1]。因此,地理实习教师在体现生命课堂、驾驭教学课堂方面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以下就从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更好地驾驭地理课堂。
1.课前
备课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环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每个教师都必须下工夫认真备课,而地理实习教师缺乏教学经验,如何备课对于他们尤为重要。
1.1备“知识”。
备课首先要搞清楚“备什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地理课本内容,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地理专业知识,从地理大纲、课文出发,精辟分析,透彻讲解[2],做到“胸有成竹,以“一支粉笔,一张巧嘴”体现教师的“一肚学问”。当然现在的教学形式比较多样,借助多媒体教授地理知识会使教学更加精彩,抽象的内容更易于理解。比如在讲地形的时候,借助于地形图册或者地理课件,会使教学顺利很多。
1.2备“学生”。
在讲课之前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个性特征,也可以和一部分同学进行交流,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设计出一套适合本班学生的地理教案。甚至可以为每位学生准备一道课练习,这样的课堂可以说是为同学量身定做的,结合了学生的需求,为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2.课上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地理实习教师在课堂上要争取做到以下几点。
2.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指导者。
现代教育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不等于教师可以放任自流,而应成为学习的指导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是人固有潜能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强调无条件积极关注在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和充分起作用的人[3]。
比如说在讲水资源这一节课的时候,我提出一个问题:“我国华北地区水资源的现状如何,原因是什么?”学生都能答出来华北地区是缺水的,但至于缺水的原因则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全面,即使有一部分同学也能想到散乱的几点原因,但是语言组织能力有限。这时候老师的适当引导就显得很重要,我在上课的时候是从以下三个问题引导的:“如果降水特别充足还会缺水吗”;“如果当地降水适当,用水特别少还会缺水吗”;“如果适量降水,并且没有污染和浪费,水资源还会缺乏吗”。当然其他老师也会有其他的引导方法,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针对问题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得出问题的答案。
2.2在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抓住”他。
对于许多实习教师来说,最易忘记的事就是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好的行为给予正强化,但不会忘记对学生不好的行为给予惩罚。人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一些学生之所以不求上进,自暴自弃,主要是因为他们从小受到的批评太多,受到表扬太少,致使自我价值感太弱。我们不能漠视学生的主体感受,只把批评视为“法宝”,而要换一种方式教育学生——欣赏和赞美。当然,欣赏和赞美并不是一味地宽容与放纵,不是对学生的错误和缺点置之不理,而是换个角度看问题。当学生表现好的时候,适度地给予强化,比如在学生积极回答问题的时候给予一个鼓励的眼神、肯定的微笑,或是赞扬的掌声,这些都可以刺激学生,并可以引导学生做到最适宜地自我控制和自我强化。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4]”。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方式,给了学生充分的信任,使学生的行为发生神奇的变化:更自尊、自信,朝着我们期待的方向前进。
2.3富于激情的导引每一堂课。
学校不是一座生产机器的工厂,地理课堂也不是生产机器零件的车间。学校、课堂应是产生思想的地方,是一条流动的思想之河。地理实习教师的责任是让这条思想之河生生不息,涌动起来。然而,有些教师并没有把学生——一个个活生生、鲜活灵动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课堂教学大多是批评的教学、挑刺的教学。美国学者威伍在《激情,成就一个教师》一文中说:“想要教好的教师可能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志向更高和激情奔放的。伟大至少一部分出自天赋,这是无法传播的。然而,伟大的教师一定是有激情的教师。”试想,一个教师上课没有激情,对工作缺乏热情,不能激励自己,又怎么激发学生呢?只有当课堂教学注入教师生命的激情,教师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撞击学生的生命,去激活学生的生命。
3.课下
教师的课后工作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工作做得好会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实习教师更应该注重课后反思和与学生的交流。
3.1和学生交流,听取学生的心声。
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一位好老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关心她们的成长,倾听他们的心声。要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从学生的反馈信息中找出优缺点,制造一套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时常给学生一种母爱,营造一种极其轻松和民主的氛围。
3.2做好教学反思。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课下做好对地理新课标的反思、对地理教学设计思路的反思、对地理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身教学的反思、对地理教学反馈的反思等,会给新老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成就[5]。
结语
我国教育学者叶澜教授认为:“教师需要有自己独特而富有整体性的高标准的专业素养,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承认教师职业是一种真正的专业,教师必须经过并不比造就医生和律师要简单或容易的专业教育。”[6]整体上看,地理实习教师虽然有一些劣势,但只要对地理课堂教学实施有效的调控,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把握住生命课堂的特征,结合不同的授课对象采用对应的教学方法,认真备课,多做反思,多和学生交流,以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依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就可以使形成张弛有致、意趣盎然的教学格局,整个教学流程呈现预定的、有序的、最佳的调控态势,达到教学目的,促进学生地理知识的增长和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09):47.
[2]张兰生.基础地理教育的改革.中学地理教学参考[J].1994(2):89-90.
[3]郅庭瑾.为何而教[D],华东师范大学,2001,5.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它跨“人文与社会”和“科学”两个学习领域,是所有学科课程中唯一跨两个领域的课程。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学习掌握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课程是由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组成。必修课程由“地理1”“地理2”“地理3”三个模块组成;选修课程由“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地理信息技术应用”七个模块组成。
我省高中地理共同必修课程的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2节,选修课程课时一般设置为每周3-5节。在国家设置的七个选修模块中,我省统一自行选定其中的四个模块,它们分别是“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各地区、各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四个选修模块中选择两个模块实施教学。
二、高中地理教师队伍概况
高质量且稳定的师资队伍是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力量和坚实基础。据统计,我省目前高中地理教师总人数为3754人,其中专业教师为3726人,专职教师为23人,兼职教师人数为8人。根据2011年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组织的江苏省普通高中教学情况问卷调查表明,我省地理教师性别比例基本相当,结构较为合理。全省地理教师年龄以中青年为主,年轻化趋势明显。从教师学历结构来看,目前我省高中地理教师学历以本科及以上为主,且硕士以上学历的比例趋向增长,这说明我省地理教师的基础专业素养较高。
三、特色教研活动的开展与推进
1.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
全省中学地理特级教师论坛自2009年起,每两年举行一次,至今已成功举办三届。该论坛汇聚了全省中学地理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市地理教研员和部分骨干地理教师。活动采用主题研讨和课例展示的形式,通过网络在线直播,将名师的优秀成果和成功经验惠及全省广大地理教师。该论坛对发挥地理名师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全省地理名师的培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
全省中学地理主题教研活动是地理学科的品牌教研活动,每年举办一次。自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主题教研活动更加契合地理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地理教学的实际需求。如2012年4月在徐州丰县举办的“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主题研讨活动,以“课堂观察”为主题,采用课例展示与理论研讨相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示和交流了我省中学地理课堂观察中的成功经验和研究成果。为了更好地发挥本次活动的辐射作用,研讨的实况和研究成果还受邀刊载于《地理教学》杂志中,受到了全国同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
3.中学地理名师课堂活动。
自2012年3月我省名师课堂直播活动开展以来,地理学科共组织了6节初、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展示课,邀请了6名授课教师和12名教科研、专家进行专题研讨。
(于 蓉)
问题呈现
一、新课程理念正逐步深入教师教学观念中,但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与落实还有待加强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理念及其所体现的价值取向正逐渐为广大地理教师所接受与认同。多数教师认同地理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与人交往以及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渐趋加强。大多数教师认为在地理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尽管课程理念正逐步内化为教师的教学观念,但我们还应认识到,教师教学观念的真正转变应该体现于具体的教学行为之中,在实际调研中,我们关注到教学观念的行动化还未真正显现。例如,尽管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作用,但是在教学实施中,那种“满堂灌”“填鸭式”的教授方式仍然较为普遍地存在。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加多样化,但教学方法的使用效果有待提高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等。而且教师讲授的时间有所减少,留给学生讨论和思考的时间有所增加。在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能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例如,在遇到学生有难以理解的概念、原理等知识时,采用“讲解直至学生记住为止”的传统方式来教授的教师已很少,大多都能通过举例、画图、动画演示等生动、直观的教学方法或探究实验的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点。
但是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虽然新课程中所推崇的教学方法正逐渐被更多的教师所采用,可教学效果却并不理想。例如,在很多合作学习中,教师因缺乏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与技巧,而使小组讨论最终变成了学生的“闲谈会”。
三、教学资源的获取渠道更趋广泛,但教学资源的合理选择和有效运用仍需加强
教师的教学资源开发意识日渐增强,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已成为大多教师的共识。教师能够积极地运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开发教材以外的其他教学资源,获得资源的渠道包括网络、书籍、报刊杂志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教师获取教学资源的重要媒介之一。教师不仅通过网络收集各种教学素材,同时还通过一些互动平台(QQ、微博、BBS等)分享和交流教学经验。
在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看到了资源泛化现象也在影响着地理课堂教学。一些教师对教学资源的不加选择或选择不当,造成了大量无效信息的产生。学生置身于“信息海洋”中而无暇思考,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有效学习地理知识,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思维的破碎化,从而使得学生深层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影响。
四、校本教研已成为教师教学研究的主要形式,但教研的主动性和实效性有待加强
校本教研已经成为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主要组织方式。大多数学校都能定期进行地理校本教研活动,且形式趋于多样化。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在教研组中又成立了备课小组,备课组定期研讨;有些学校地理组采用课堂观察的形式组织校本教研;一些学校的地理组申报省、市级课题,基于课题研究来进行校本教研。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在大多数学校中,校本教研已成为教研活动的常态。
但我们也发现,教师在校本教研中内在动力不足,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有待加强。究其原因:一是教师尚未意识到校本教研对教学质量和自身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二是目前高中教师的课业负担繁重,尤其是高二、高三的地理教师地理课时明显增多,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参与校本教研。另外,一些学校尚未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针对校本教研的考评和激励机制,也是造成教师教研参与度不高、效果欠佳的原因之一。
五、激励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已初步体现,但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研究是“名师工作室”的主要功能和永恒主题。作为名师,首先是教育“经营理念”新颖,教育功底深厚,教学水平一流,教学效果显著,深受学生喜爱和家长认可及社会承认的一个教育群体。作为名师有全新的教育思想、独特的教学方法、对教材有独到的见解、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因此,“名师工作室”应承担起区域教研活动的指导功能,充分利用工作室团队的集体智慧,指导和引领区域内教师开展学科活动和集体备课活动,在教学理论、课堂模式、教案备写、试题设计、师生关系构建、同事关系处理、学科间听课、磨课、评课、议课、说课、微格化教学等方面给予指导。作为“名师工作室”还应承担区域内优秀教学模式研究与推广,把适合本校和本区域的优秀课堂模式通过交流、尝试和评价的方式在更大范围内推进,使区域内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达到学生进步、教师成长、家庭受益和社会发展的效果。
2.促进学习方法指导
古语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充分说明教学过程中,学习方法传授比知识传授重要,并充分遵循以下原则:不同学科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同学习时段需要不同的指导方式;不同学习爱好需要不同的引导方法;不同个性学生需要不同的沟通方式;不同家庭背景需要导引的切入点不同;男女生身体的发育决定思维方式的不同,需要引导的方式也不一样。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以专题讲座与个体指导的方式展开。专题讲座需要确定主题,主要从宏观方面阐述,注重对学生全面引导;个体指导侧重面对面交流,针对学生具体状况因人而异,注重对学习习惯等细节的处理。
3.团队协作命制试题
试题命制是“名师工作室”的一项重要工作。试题命制应充分考虑本校、本区县学生实际,对学情作深入分析,掌握学生实际知识水平,科学合理进行命制。试题命制需注意:知识考查覆盖度、试题命制结构、知识考查价值、知识考查梯度等。试题命制需掌握一些技巧,如知识信息怎样获取,学生细心程度考查,学生知识熟练程度考查等。试题最好做到资源共享,在区域内进行同年级联考,有利于教师的充分交流和学生的比较对照。
4.主动培养青年教师
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需要一个合理的团队或梯队建设。“名师工作室”应充分发扬传、帮、带的光荣传统,做好年轻教师的专业成长培训,解决他们面临的专业学科知识困惑,帮助其处理与学生的各种矛盾,做好年轻教师的成长轨迹设计等。
二、“名师工作室”的社会服务功能
1.定期教育培训
“名师工作室”培训主要包括:①家长培训。通过学习和培训让家长懂得如何与孩子正确交流,保证孩子的心理健康,认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等。②班主任培训。班主任是任何人无法替代的,一个合格的班主任,一要有爱心,需要俯身与学生交流,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将会改变学生的一生;二要学会微笑,把阳光和快乐传递给学生;三要有激情,做好学生的励志教育,让学生找到人生方向。③教育工作者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为其提供教育决策时的合理意见和建议。④青年教师培训。通过学习培训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认识教育工作的真谛,体验从事教育事业的快乐与幸福。⑤高校兼职。名师应积极到高等师范院校担任学生专业指导教师,帮助师范生学会教案备写、教材处理、课堂设计、作业批阅等,让他们尽快适应未来的教育工作。
2.自觉心理辅导
在应试教育压力下,学生受到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种种压力,成绩成为学生的救命稻草,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压力随之增大,受其年龄限制、知识结构、社会阅历等影响,学生难以独立解决心理问题,此时需要教师的主动帮助。作为家长在社会功利驱动下,不由自主会对孩子进行优劣比较,难免会在教育上急功近利,出现心理焦虑、过激行为、暴力语言等。家长也是需要社会关注的一个特殊群体,应教会他们如何做合格的父母亲,怎样对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教师工作繁重,学生管理闹心,教学比较烦心,待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时时困扰着这一群体。如何解决教师的心理问题刻不容缓,“名师工作室”应在此方面责无旁贷地发挥积极作用。
3.投身科普活动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自然灾害对生命和财产的影响越来越大。作为地理名师应积极投身科学知识的普及行列,充当好一名地理科普志愿者,让科学知识的普及带动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名师要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步伐,通过创立形式多样的知识交流渠道,如博客、微博、QQ、邮箱、教育空间、教学网站和教育沙龙等,将自己的教学理念传递给需要帮助的群体,实现自己造福桑梓之目的。
4.编写地方教材
地方性课程和乡土地理教材是对现行地理课程的有益补充。“名师工作室”可充分发挥名师效应,积极参与课程开发与教材编写。我市利用“陇原名师”和“甘州名师”资源,开发出《张掖地理》、《张掖中小学湿地读本》、《张掖中小学生态读本》和《张掖旅游》四本地方性教材,为我市地方师范生和乡土地理课程开发提供支撑,也为我市经济建设建言献策,提供积极参考。
三、“名师工作室”的辐射设计功能
1.知识竞赛辅导
作为地理“名师工作室”,应积极参与学会开展的各种竞赛活动,甚至应对基层教师教学培训引导,进行初次的学科竞赛选拔。全国中学生地理科技大赛、“中图杯”全国中学生地理知识竞赛、全国地理环境地图大赛和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等各种赛事活动,都需要广大地理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名师工作室”可起到辐射作用。
2.实践活动设计
新课程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理念。走进大自然,融入社会生活,到工厂、农村中学习,到社区服务和实践基地锻炼已成为学习需求。如本市设计的地理活动有:张掖气象局参观、祁连山自然保护区考察、张掖湿地博物馆观摩、张掖丹霞地貌观察、中科院黑河流域试验站体验、张掖汽车拉力赛赛道设计、环青海湖自行车赛张掖赛段设计等使学生体会到地理学习的乐趣和地理知识的魅力。
3.招生培训咨询
在目前高考备考中,自主招生成为学生展示才华和才艺的一个重要场所。对于自主招生,学生面临困惑、家长没有头绪、教师比较纠结。针对这一情况,“名师工作室”可充分发挥促进作用,对学生可开展自主招生条件、自主招生初试选拔、自主招生笔试及面试技巧等培训,让学生了解自主招生原则、参加自主招生对自己成长的帮助、参加自主招生时与优秀同龄人的交流等。
4.高考志愿填报
但是对于培养具有研究型、专家型特质的地理教师来说,还必须要有学术性的平台。提升教师的学术水平,也是突破高端教师成长的瓶颈所在。所谓教师的学术水平,是指能在丰富的教学实践中善于进行有深度的理性思考,能把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升为自己的教育理念,能够通过语言与文字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能透过繁杂的教学表象洞察各种教育问题的实质。
学术性的培训活动,读书学习无疑是最重要的途径,泛读和精读要相辅相成,细水长流才能滴水穿石,逐渐地把教育的新理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读书要有个人的思考,更要伙伴的交流。读书沙龙、教师论坛、网络博客都会产生理性思维的火花。理性的思考让教师的教学行为不再随意性,进而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脱离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但是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也是盲目的。名师培训基地要求学员从已经具有的丰富教学经验总结和上升到自己独特的教学特色,这为高端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一条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棵大树一个世界。以一棵大树形象建构工作室设想:太阳,意指构建教育理想的高度;深根,寓意扎根教育理念的深度;强大树干,意在主持人强化自身学识和研究;枝繁叶茂,意指工作室骨干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一棵大树,志在撑起广大学子成长的一片绿荫。
1.教育理想
作为工作室主持人,首先要有教育理想。就象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工作室需要太阳的高度,顶层设计“蓝图”,先行组织形成上位概念。工作室教育理想: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
科学求真——地理首先是一门学问:科学性、知识性、真实性;
育人求善——引领学生与人为善、与邻为善、与自然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命求美——学习地理,让生活更美好!学习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地理拥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和谐统一美;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地域性特点,各地文化差异、独具特色美;灵动的地理课堂、师生教学相长、思维碰撞、生命激荡更是一种美!
2.教育理论
根深才能树大,一棵大树离不开发达根系的深度支撑。工作室需要深入扎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研究。着重深入以人为本、建构主义(瑞士、皮亚杰)、邀请教育(美国威廉姆和贝帝)、学习理论、情感教育(朱小蔓)、生命教育(叶谰: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等,依托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区特级教师工作站和省名校长工作室的大力支持,深入扎根顺德教育教学改革热土中深厚的教研土壤。
3.教研行动
强大树干才足以拓展枝繁叶茂的广度。立足顺德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要求“构建自主、开放的教育”,要求“教书、育人两条腿走路,并且两条腿都要长”,着力改变教育教学中“教多育少,文多化少”的普遍现状。
主持人首先强化自身,主攻方向是进行“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研究。发挥自身教书育人优势,突出德育特色,研究学科育人渗透。
发挥地理新课程的区域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的教书育人作用。立足课堂学生主体与地图对话、与自然环境对话、与人文世界对话,深化新课改、变革新课堂,创新“获得型”地理学习能力培养教学实践。师生共同获取知识之真、做人之善、生命之美,引领求真、求善、求美的地理教育思想。
深刻渗透改变世界的地理思想(苏珊·汉森):世界的表达(地图论、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人类家园的世界(人地调适、水量平衡气候学、人类对地球的改变、地方感),相互联系的万千世界(空间组织及相互依赖、中心地理论、城市群的未来即是现在)。渗透培养人地协调观、空间观、因地制宜观、可持续发展观。让地理改变世界,改善环境、美化生活、提升生命。
与此同时,引领工作室骨干教师成员,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首先强化团队自身的学识修养,加强精神凝聚(包括敬业精神、专业精神、合作精神、学习精神、创新精神等)。着重发挥各骨干成员的优势,立足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立足课堂教学,找准主攻方向,进行课题研究,形成各自教学风格和课题研究特色。引领广大的骨干教师从“教书匠”转型为“专家型教师”,带动培养名师队伍,枝繁叶茂。
为此,工作室突出德育和教书育人,深化提炼教学风格,侧重打造精品案例,强化与省内骨干交流,致力专业发展,成就团队名师。
4.培育硕果
大树底下好乘凉,最终培养学生成人成才,累累硕果成就更多大师、栋梁之才。“一棵大树”是工作室形象的选择,是生命课堂感悟的象征,更是教育人生的礼赞。
二、近期工作: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
为实现广东省中小学骨干教师“三位一体”培训目标,发挥广东省教师工作室“名师作用,培养中青骨干,服务学科教学”的宗旨,以教师工作室为核心搭建骨干教师成长平台,本工作室围绕“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课题,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通知》精神和《关于做好广东省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跟岗学习的通知》部署,在高校导师组的指导下,拟定本工作室《广东省中学骨干教师跟岗培训方案》。
1.任务内容
制定专业发展计划,通过集体备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案例分析、课例开发、专题研讨、问题解决、课题研究(含开题报告)等形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提升。
2.日程安排
为期20天共三周。第一周:开班仪式、听课评课(由工作室主持人和成员上4~6节课)、座谈分享(主持人和学员成长心路)、发展规划(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学员之间交流)、挂牌仪式暨课题开题(参加人有嘉宾、导师、跟岗学员、工作室成员、家长委员会代表和本校青年教师)、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二周:参观学习、集体备课、学员上课、双向听课、说课评课(结合开发精品课例)、教育博客(每天撰写个人跟岗日志)。第三周:参观学习、专家报告、课例开发(精品课例形成课件、教案、教学录象并刻录光盘,学员跟岗汇报课、同课异构(到外校开展交流活动、开设主题讲座)、专题研讨(提炼个人教学风格)、问题提出(课题研究案例分析或教学反思报告)、跟岗总结。
3.跟岗要求
严格执行省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相关精神,搭建成长平台,形成专业的学习发展共同体。践行师德规范,展示省级骨干教师良好的教书育人形象。跟岗期间听评课不少于10节,上课不少于6节,开发优秀课例一节并录像;撰写教学反思或读书笔记2篇;每天建设博客、撰写日志。关注主持人博客http://.cn/u/2968191503。工作室助理结合学校教研拟出每周详细安排表,做好跟岗宣传和档案建设并跟进学员的食宿交通等后勤接待指引。工作室根据学员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对学员进行跟岗考核。
三、长远目标:工作室三年建设方案
1.工作思路
工作室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科学求真、育人求善、生命求美”为教育理想,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在省教育厅、市区教育局的领导下,自主开展系列教研教改和培养地理学科优秀教师的工作。
2.工作目标
带一支团队:力求三年内使工作室成员在师德规范上做示范,课堂教学上有精品,课题研究上有成果,管理岗位上抓经验,实现工作室成员的专业成长和专业化发展。
抓一个项目:以构建“真、善、美”的地理教育为研究方向,带领本工作室成员开展有效的科研活动。
做一次展示:每年承担一次区级或以上主题展示活动,以研讨会、报告会、名师论坛、公开教学、现场指导等形式,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发挥工作室带头、示范、辐射作用和名优群体效应,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建一个博客:及时传递成员之间学习成果,交流工作室研究成果,以互动形式成为中学地理教学动态工作站、成果辐射源和资源生成站。
出一批成果:精品课堂教学实录、教学风格篇专集等。
3.骨干培养
探讨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带领青年优秀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研,造就具有学科研究特色的骨干教师队伍。工作室成员由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已经崭露头角的骨干教师、教学新秀或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组成。成员成长规划:第一年对地理教材有深入研究,对课堂教学有独特发言权。第二年能独立承担或参与课题研究工作,促进结合个人特色形成各自教学风格。第三年成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撰写高质量教研论文,并在区级以上刊物发表。
4.课题研究
以前是学名师看录像,连着几年看得厌了,加上名师录像有些地方和农村现实衔接不上,于是因地制宜,开始搞“家常课”。按理说这是不错的,早就应该这样了!但即使到了现在,仍然有部分老师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地理解“家常课”。课堂上用个多媒体,或者教学方式丰富一些热闹一些,一概被斥为“花架子”,非得一支粉笔贯穿课堂始终不可,还美其名曰“返璞归真”。其实这是矫枉过正大错特错的做法。家常课是相对于名师课而言的,初衷是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课堂方式,并非某些老师认为的自己在家天天上的课就是家常课,而是在现有条件基础上,结合师生具体情况,把课上到最好。俗话说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就看它是否有效,让学生学会了多少东西。如果在所谓的“花架子”下,学生能够学习得更好,那么花架子也就不是花架子了,而是加了糖衣的良药。学生乐于接受,而且效果显著,何乐而不为?所以我们应在盲目排斥之前,冷静思考一下,哪个更有效?
二、教学目标精细化
许多教师有这样一种思想,教学目标制订得越精细,说明教学越正规。事实恰恰相反,目标过细,多数情况下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因为目标制订过多,那就很难把握重点,面面俱到的结果往往是顾此失彼。本来我们的目标就不少:课时目标、课文目标、单元目标、全册目标、年级段目标,课时目标还得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在纷乱的目标中如何上好课?必先弄清根本!比如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阅读和表达,从小学至大学一直如此。阅读就是使学生看懂文章,表达就是让学生会说会写。一切目标都包容在这两项之中,一切目标都能从这两项之中体现出来。有的师生一问一答,配合得相当默契,似乎这就是成功的课堂。可惜没用!老师可以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可以少说,可以多说,但关键你得让学生多说啊!学生如果仅仅是个应声虫,怎样指望训练出他们的表达能力呢?这是我见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成长教育至关重要,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启迪智慧,发展生命的重要部分。优秀教师非常看重自己的课堂教学,所呈现给我们的是真实自然、生活生态化的课堂。一般情况下,名师上公开课前基本上没时间接触学生,也很少布置预习任务,只在课前和学生进行简短的交流互动,目的是营造一种轻松、自然、信任、平等的师生关系。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听到主持人介绍“下面由四一班同学配合吴老师上课”时,马上向听课教师更正为“不是配合,这节课是我和孩子一同学习,共同成长”。细细品味,不经意的细节,折射出的是吴老师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折射出的是关注学生成长的生命课堂和师生共同成长的生态化课堂,从理念上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
二、善于对教材进行整体把握和创造性运用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名师非常重视教材的作用,对教材的编排体系,编写思路,重难点及关键都了如指掌,成竹在胸。对所教课程能深入理解,深度挖掘,巧妙呈现,并能结合学生的学情创造性的整合,让课堂成为学生轻松、快乐、有趣的学习平台。数学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执教三年级《可能性》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算式:46+3( )= ?入手,通过括号里填写任意数字,看结果是进位加还是不进位加,是两位数还是三位数,让学生在感兴趣、低层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稳步过渡,逐渐增设难度,加深认识,并通过填数游戏的形式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地理解、掌握、运用。教材设计看似简单却又不简单,淡化了人为设计的痕迹,使解决实际问题的意义回归本真。给我们的启示是教师只有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才能读懂课堂。
三、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和情感的培养
课堂教学在注重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应该更加注重对孩子良好习惯和情感的培养,所有名师在自己的教学中无一例外。刘德武老师对于课题的书写,给孩子说了这样一句话:“好东西是要写在黑板上的,要留住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一方面在点题,另一方面在潜移默化中强调板书的重要性,启示我们对于传统精华要坚定不移地传承下去。他特别重视鼓励孩子要善于倾听,要有自己的主见,要学会反思。“你们要保存自己的看法,不要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要有主见。”“要学会反思,也就是做完一件事,走完一段路,要回过头来,进行审视。”这些习惯性的话语贯穿在课堂教学中,既增加了课堂的厚重感,又对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四、善于教给学生学习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2011年新修订的数学课程标准把“两基”扩展为“四基”,把“两能”扩展为“四能”,即在数学知识、数学技能的基础上增加了数学思想和数学活动经验,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增加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更进一步把数学的目标和内容扩大化、内涵化、丰厚化。这在名师的课中体现尤为明显。
五、善于用幽默风趣、恰当中肯的课堂评价语言
一、教学主张的教材化研究——使教学主张有根有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课堂上学生学习的主要客体和对象,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认识矛盾,没有教材或不依赖教材的课堂,教学就会失去方向,失去内涵,质量也就没有了依托,没有了根基。所以教师对教材钻研的深度、角度,以及从教材中解读出来的意义和内容,就成为了决定课堂教学水平和质量的前提和关键。名师对教材的研究和解读首先要达到一些基本的共性的要求,如,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教材的本质和本意,把握教材的精髓内容和难点重点,融会贯通地把教材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但是,对名师而言,仅仅做到这样是不够的,还要达到更高的要求:独到见解。独到者,独具慧眼也。名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从而能够化枯燥为生动,化共性为个性,化腐朽为神奇,化平庸为智慧。这个过程就是名师教学主张的教材化过程,教学主张作为名师思想和智慧的结晶,是名师钻研和解读教材的独特视角,是名师发现、挖掘教材新意的探测器,名师要用主张来统领、解读教材,这是给教材注入、渗透主张、思想、智慧的过程,使教材个性化、生命化;与此同时,不断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使主张变得厚重、丰富,有根有源。
从研究的角度说,从教材中挖掘和提炼出体现和反映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要达到以下三点:第一是显性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隐形存在变成显性存在。名师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一定是教材(学科)所内有的或内含的,但一般不是教材自身的主线和明线,通常是暗含的,名师钻研和分析教材就是要将其显性化,变成教学内容的明线。第二是结构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零散存在变成系统存在。它要求名师要把不同学段、不同单元、不同章节、不同课文里所蕴含的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按照某个思路和线索串联起来,使其成为一个结构和系统。第三是张显化,即把教学主张的内容和意义从教材的微弱存在变成强大存在。名师具有特殊的眼力,能够发现教材中关于自己教学主张的细微的东西,并将其放大,使其成为亮点。
二、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使教学主张看得见、摸得着
教学主张不仅要进入教材,还要进入教学。所有的好教师都能凭借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精熟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灵活地驾驭课堂,使教学取得明显的效果并达到较高的水平。名师也不例外,课上得好是名师的基本功,擅长教学是名师的必备前提。但是,名师的教学还有更高的要求,这个要求从外在的表现来看,就是个性和风格;从内在的要素来看,就是主张和思想。教学主张的教学化研究,简单地说就是要用教学主张作为教学的导向,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每一个“毛孔”,使名师的教学活动“烙上”自己的个性,进而形成自己的风格。真正的名师一定是一个教学艺术家,而风格正是作为艺术家的名师所特有的在教学活动中一贯表现出来的一种“韵味”“格调”“风貌”,风格是一种境界(不是一个特征),它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教师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甚至望而生畏,无人能匹的境界。这也是名师的神奇和魅力所在。值得强调的是,名师的个性、风格一定要和自己的主张和思想相融合,一脉相承。否则,个性和风格可能会变成没有内核和精神的空壳,变成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从教学主张的内容来看,有的主张直接指向教学活动本身,如“自主语文”“学语文”,这样的主张本身就是从教学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当然它很容易转化为特定的教学方式、程式,形成一种基于教学主张的教学模式。相对而言,这样的名师和主张可学性很强,别人比较容易学,推广价值大。有的主张却不是直接指向教学活动的,而是指向学生和学科的,这些主张是从学生和学科角度立意的,如“童趣数学”“文化数学”“儿童品德”“生活品德”;还有一些主张则指向人类终极价值追求和目标,从哲学、伦理学、美学等视角立意,如“易语文”“善语文”“美语文”。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就不那么容易转化为可操作性的教学方式和模式,因为它们与教学实践的距离较远,也可以说这些主张的价值更多是精神性的,而非物质性和可操作性的,也可以说我们很难从这样的主张中抽象出一种大家都能效仿的普遍的教学模式。但是,没有落地的主张不就成了空中楼阁了吗?所以,教学化研究的重点难点就在于要把这些立意相对高远的主张转化为教学实践的要素、表现、特征,让别人从你的课堂依然可以看出你背后的主张。
1.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急需高水平的外语人才。英语作为一门国际性语言,其地位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作为学习者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教师课堂话语的质量和采用的模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语言输出和课堂学习效果。因此如何评价教师课堂话语一直就是各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为了更好地理解SETT(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 talk)框架下四种微模式(Walsh,2006)在教师课堂话语中的实际应用,笔者选取了杭州高级中学里荣获“第九届全国高中英语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一等奖的浙江英语名师汤沛的优质阅读课堂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对其深入细致的剖析。
2.SETT(self-evaluation of teacher talk:教师话语自我评价)课堂模式
教学法和师生互动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必须通过话语来实现,同样地,教学目标也要通过话语的互动来完成。因此,教师话语自我评价框架可以帮助教师描绘其课堂中的互动,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课堂互动过程,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教学目标。Howard,Lanteolf,Seedhouse,Walsh等都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Howard认为教师话语自我评价框架由一些课堂模式构成,可由某些外在因素来进行划分(Howard,2010)。Walsh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课堂模式包括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互动特征,这可以通过教师对语言使用的不同情况进行区分(Walsh,2006)。为了进一步区分模式种类,英国一所大学英语语言中心采用对话分析法(conversation analysis methodology)对大约100000词的师生话语进行统计和归类,划分出四种主要的课堂模式:管理模式(Managerial mode)、材料模式(Material mode)、语言技能和系统模式(Skills and systems mode)、课堂语境模式(Classrooms context mode)。每个模式都有各自的互动特征(指纹特征)(Heritage and Greatbatch,1991),以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
3.SETT课堂模式下对汤沛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的剖析
整个阅读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课堂导入,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总共包含7项教学活动。课堂导入作为第一阶段,只有猜谜这一项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把握学习主题。阅读前是阅读的预热阶段,包含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简介的教学活动。阅读中是课堂的主体部分,
工包括4项教学活动:略读、详读、巩固、讨论。而阅读后则为预测故事的后续发展。若根据不同教学活动来剖析课堂模式的应用,笔者发现,共有4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1、2、3、6)虽然掺杂着语言技能和系统模式的应用,但大体上还是采用了“管理―材料”的模式,其余3个教学活动(教学活动4、5、7)略为复杂,但也同样以材料为主,由此可以看出,或许由于阅读的本质就是要解读文本或者第一节阅读课的目的也许在于使学生了解文本,这节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阅读课整体上采用了材料模式,围绕着材料开展了各种师生互动,以加深学习者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SETT课堂模式下对汤沛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的评价
教师对于课堂模式之间的转换还是比较熟悉的,这点在上文的例子中也能够得出,教师很自然地将两个模式衔接起来,显得不生硬、不死板,同时也能针对教材内容和课堂性质选择恰当的课堂模式服务于师生间的互动。尽管如此,笔者还是觉得其课堂模式的应用有着较大的缺陷。也许由于本次课堂的学生基础较薄弱,教师转换课堂模式后学生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或是在材料模式中教师围绕材料提问,不停地激发学生回答问题,却依旧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说,当教师要求学习者在两分钟内浏览全文并根据文本内容回答问题时,学习者花了远超出预期时间都没有给予教师反应,教师只能通过重复提问并将问题具体化来激发学习者回答,重复多遍之后学习者依旧没有参与到问题中来。这时的IRF问答模式由于学习者的不配合,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同时,这也不利于教师在之后活动中的课堂模式的转化操作。在本节课中有许多类似这样的话语片段,大大降低了教师转化课堂模式的实际效果,又损耗了课堂时间,导致了最后教学活动中“管理―课堂语境―管理”的难以实现。
结语
教师课堂话语分析非常复杂,SETT框架下的课堂模式分析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话语分析,但是通过上文对汤沛的the million pound bank-note阅读课堂的简略分析,笔者还是能学习到相关知识,例如各模式之间的相互转换“管理―材料”、“管理―材料为主,语言技能和系统为辅”、“管理―课堂语境―管理”等,也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一些思路,共同巩固加深对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
参考文献:
以“文”备课:以地理知识学习为着眼点,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地理教师的学科文化素养和教学专业水平,为教师的迅速发展奠定基础,力促教师成为真正具有独特风格的“人”。主要途径有:一是读教育相关的理论书籍和专业书籍。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地理教师要多读书、读好书,勤于思考、写作,如《中学地理教学法》《地理课程论》等。二是多听地理专家报告、特级教师授课、名师讲座或录像等。现在各地区地理教师每年都会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教师要紧抓每次得来不易的机会,多与人交流分享。只有思想开放、理念先进、言行激昂的地理教师,才可能受到学生的信任和热爱。
以“网”备课: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地理教师的教学发展和成长带来极大的“实惠”。在网络备课中,通过地理QQ群和博客、微博等,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感受零距离的交流。各地区、学校以教学研讨、教科研修为平台,畅快淋漓地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可以就一个知识点、一节地理课进行激烈的讨论,发表个人意见,以弘扬“见仁见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网络研修新风尚,最终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由于备课需要教师吃透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很多一线地理教师对教材的备课产生过这样或那样的疑惑。于是,大家本着“互补互利,合作双赢”的学习精神,做到“四统一”,即学知识,学进度,学重难点,学目标,并在网上由专人负责收集上传的电子个案,整理分享。在技术允许的条件下,也可以创设网络论坛,大家分别在BBS里开设各式各样的研修主题,采用回帖或跟帖的方式在网络中进行对话、交流。广大地理教师的教学思想在这里碰撞出火花,教学经验在这里分享提升,教学能力在这里提高和发展。
笔者所在教研组设计的网络栏目如下表:
以“队”备课:以个人、备课组、教研组或名师工作室为单位,以地理教学案例和教学叙事、教学随笔研究为载体,从各个层面进行研修,汲取集体的营养。备课组、教研组可以多开展团队式“同课异构”活动;个人层面可以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议题活动;在名师工作室层面上,形成地理教学共同体、互助组,如城乡学校地理教师互派交流、组建备课中心组。
地理教学论课程群包含地理教学论、地理教材分析研究、地理课堂教学技能等课程,是地理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重要专业课程,为师范生更好地从师任教和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但因课时有限和课堂教学局限,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理教育系列课程的深入研讨和开放学习。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可突破时空限制,为拓展学生视野,延伸课堂学习,深入研讨地理教育问题提供必要的指导和便利的条件。
2.对于关注中学地理教改具有现实意义
地理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中学地理一线教师立足教学,思考教改,深化教研,进行了持续不断的探索实践,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改革成果。然而,地理师范生对于新课程的推进和中学地理教学改革关注不多、了解甚少,难以把握中学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和现状。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注重大学学习与中学实际的结合,为地理师范生了解教学、教改、教研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重要的参考,是师范生关注中学教学改革动态的“窗口”。
3.对于地理师范生专业成长具有促进意义
地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必须经历师范生、新教师、有经验教师、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实践教育家的发展过程,不仅要胜任地理课堂教学,也要积极进行地理教改,坚持地理教育教学研究,才有利于促进地理教师的专业发展。地理“教研平台”的构建强化地理教师教育培养,为展示地理教师风采、交流地理教研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和重要的阵地。
二、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主要内容
地理“教研平台”围绕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教与学,针对地理师范生的学习实际,结合网络信息技术的特征,以理论窗口、信息荟萃、行动研究三个模块为基础,下设观点集萃、教研动态、研究成果等九个栏目。
1.理论窗口模块
“理论窗口”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视点、新理念、新思想,充分展现当前地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和前沿理论,包括专著摘言、观点集萃、名人访谈等栏目。“专著摘言”来源于地理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中学地理教学名师、教研员等所编教育专著中的理论思想、创新成果的摘取撷英。例如,“课堂教学行为评价的新思想”、“地理教学论研究的新成果”等,为指导师范生深化地理教育理论基础的学习提供帮助。“观点集萃”呈现广大理论教育工作者以及一线地理教师等对地理教育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同见解。例如,“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等,为引导师范生深入思考地理焦点问题、热点话题提供支撑。“名人访谈”简介地理教育大师大家、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骨干教师的教育经历、成长历程、教学经验等。例如,“风采犹存树常青——访地理教育学专家褚亚平教授”、“教海求索五十年——王树声先生地理教学实践与思考”等,为激励师范生更好地进步和成长提供榜样的力量。
2.信息荟萃模块
“信息荟萃”主要提供地理教学研究的新信息、新资料、新动态,及时反映地理教育探索的现实状况和教研信息,包括报刊摘编、教研动态、相关链接等栏目。“报刊摘编”剪辑地理教师教育类、中学地理教学类等报刊的名篇佳作或经典文章,通过收录整理汇编成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教研资料。例如,“关于如何进行地理高效教学”、“怎样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等,便于师范生广泛获取报刊杂志的有效信息。“教研动态”采集大学、中学及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研活动的学术交流或讲座报告,通过加工处理集合成针对性、实用性强的教研情报。例如,“全国、省、市级地理教学学术研讨会”、“全国、省、市级中学地理教学观摩比赛”等,利于师范生及时把握地理教研动态。“相关链接”链接高师院校、中等学校、各类学术机构有关地理教育教学的网站,通过比较筛选提取出有效、适用的网络信息。例如,“高等院校、中学的地理教学精品课程”、“地理学科网”、“中国地理课程网”等,益于师范生快捷利用信息网络资源。
3.行动研究模块
“行动研究”主要提供地理师生参与教学研究的新体验、新感受、新风貌,全面交流地理教学改革经验和教研成果,包括动手实践、参与体验、研究成果等栏目。“动手实践”反映地理师范生及教师参与地理教育相关活动的动手操作和实践经历。例如,“地理师范生讲课交流、野外实习、社会实践的生动画面”、“地理教师优质课大赛、课件制作评比的活动场景”等,带动师范生更好地进行地理教学实践。“参与体验”反映地理师生参与教研活动的所思所想和收获体会。例如,“与国培班地理骨干教师互动交流——感受中学地理教师的风采”、“走进中学地理课堂——体验中学地理教学的魅力”等,促进地理师范生由学生角色向教师角色的成功转换。“研究成果”展现地理师生研究地理教育教学的创新做法和改革成果。例如,“我们从这里起航——地理实结汇报、‘三下乡’活动推广”、“问题是创新之母——地理创新团队科研获奖、地理兴趣小组成果展示”等,提高地理师范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地理“教研平台”构建的注意事项
1.主题选择注意结合学生实际
地理“教研平台”主要结合师范生地理教学论课程群的深化学习、促进地理教学研究能力的提高而构建,因此,分析师范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师范生的现实状况,掌握师范生的思想动态,特别是明确师范生在地理教研方面的局限性和存在问题,对于“教研平台”的主题确定、专题选择很有必要。
2.信息筛选注重便捷有效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推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充分调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每位教师都能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教学教育资源上好一堂课;建设一支善于应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展教学活动的骨干教师队伍,使每一堂课都有一位引领本校信息技术应用的教学名师;形成一批精品课堂,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共享,推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深度融合。
二、活动内容
1、“晒课”内容。主要包括:一堂完整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所用课件及相关资源(或资源链接)、评测练习(非学术性课程不作要求)、课堂实录和专家点评等。
所晒内容在活动周期内覆盖我校各年级、各学科教材的全部教学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学科特点和信息技术应用的融合,重点展现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教育资源创新教学方法,有效解决教学重难点等课堂教学内容。
鼓励老师“晒”多堂课和上传课堂实录视频。视频应过程完整,画面清晰,并可进行适当的后期剪辑处理,在适当环节插入教学资源呈现画面。推荐参加市、省级和国家级“优课”评选的教师,必须上传课堂实录视频和专家点评。
2、“晒课”地址。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师一课”栏目(简称“国家平台”),网址:1s1k.eduyun.cn/。
三、活动步骤
1、组织“一师一优课”达标活动(2019年10月—2020年6月)
各年级各学科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带动下,学校每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讲一节“优课”,直到评定为合格止,内容由教师自选,一名教师也可讲多节“优课”。
2、“优课”遴选上报(2020年4月—2020年6月)
在网上“晒课”的基础上,由备课组长、教研组长评选推荐,语数外每科推选出1—3名教师,政史地理化生每科推选出1—2名教师,并评选区级“优课”。
3、到2020年6月,全校100%参加“晒课”。其中,2019—2020年间在国家平台上“晒视频课”的教师数要占到全校教师总数的30%,每学年度评选一批“优课”,择优推荐参加区、市、省、国家各级“优课”评选。
四、保障措施
1、为了保证活动的有效开展,特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各年级分管校长监督,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带头,落实到每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