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3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老年人安全防护措施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老龄化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问题,同时,中国的养老设施也存在很多问题,国内多数养老设施的发展还停留在设施数和床位数的增加上,养老机构的生活品质较差,照料方式粗放,远没有达到有针对性的、切实满足老年生活照料的要求。养老设施还停留在只是对宾馆、医院等建筑的简单模仿,存在着片面追求“宾馆化”、“医院化”的倾向。[7]同时据调查显示,老年人休闲时间普遍比较充裕,一天平均休闲时间在 3-5 小时,年龄越大休闲时间则更多,应此休闲时间在老年人生活中占了很大比重,日常休闲已经成为老年人的重要生活部分。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养老安全防护设施:包含安全辅助设施,交通设施,消防安全设施。
安全辅助设施:无障碍设施、扶手、建筑导向标志、防撞防滑等设施。
交通设施:楼梯、过道、房门等设施。
消防安全设施: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安全疏散系统等设施。
生活休闲方式:书法、绘画、打牌、唱歌跳舞、垂钓、游园等休闲活动。
1.2.2 研究范围的界定。
主要针对本文提出的建筑内养老防护设施的配备情况及合理性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其他养老设施,例如医疗保健设施,因所调查对象不存在相关设施,无法结合实例研究,故不在研究范围之列。同时,本文针对研究的具体内容提出相关的分析和改善方法,可能涉及建筑设计、安全设施、建筑设备等多个内容的知识。老人生活休闲方式无严格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
1.3.1 研究热荨
主要从养老建筑的安全防护设施与老年人生活休闲方式入手,在养老建筑防护设施上,主要有消防安全设施,安全防护设施,无障碍设施。生活休闲方式则主要通过现有拥有的休闲娱乐设施与老年人进行的休闲娱乐方式比较,探究价值及合理性。
1.3.2 研究目的。
通过对宜昌市养老建筑安全防护设施及生活休闲方式的调查分析,再结合国内外养老建筑典例的分析,可以从中分析现存养老方面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建议并加以创新,以促进养老相关方面的发展与建设。
1.3.3 研究意义。
据宜昌市民政局工作报告显示,宜昌市的老龄化程度明显要高于全国水平,已经全面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且跻身为全国首批养老服务综合改革示范城市。因此,在宜昌市开展相关养老调查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
研究不仅注重养老相关方面的改善,同时存有创新,研究结果将为今后养老建设提供有效的参考,解决一部分现存的养老问题,对缓解社会养老压力,减轻老年人的儿女负担问题起到积极作用。
2. 国内外现有的养老安全防护设施及生活休闲方式
2.1国内外养老设施现状分析
国内的养老设施研究大多从一般意义上的舒适出发,如无障碍设计、 消防设施,安全防护设施,停留在物质设施的改进,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宏观的空间规划设计原则和设计理念,但还没有关注到老年人综合生活品质的改善。总的来说,国内研究偏重于物质的空间环境,而对护理环境及老年人生活行为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国外的养老设施研究跨越了学科的界限,在养老设施空间环境与老年人的行为、空间使用行为、心理行为[7]等个人属性与空间结构等不同方面,进行系统化的研究,已走在国际前列。
2.2国内外老年休闲方式现状分析
发达国家较早就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相对的也较早就注意到休闲对于退休人的现实意义。西方社会在老年人运动休闲的研究也比较多,时间较长。在世界各国纷纷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年人运动休闲作为缓解老龄化社会危机的重要途径的研究成为了各国研究的一大重点。如何使老年人避免在运动休闲中受伤和受伤的性别差异等等均为国外的研究重点。[9]国内对休闲行为研究相对较晚,涉及的研究内容基本体现了休闲行为的主要方面,但在理论基础研究方面比较薄弱。我国对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角度较单一,系统性的研究不够深入。由于我国地域大、差异性强,现有的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的样本也较小,较大区域的老年人休闲行为研究极少。
3. 宜昌市典例分析
3.1 晚霞老年公寓背景介绍
宜昌市晚霞老年公寓(图一)位于宜昌市西陵区开发区渭河路,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设有单人间,双人间,特护间等多规格住房120间,床位236张。收住对象为自理,半自理和全自理的老人。老年公寓总共四层,一至四层都为照料室,每个照料室都设有符合老年公寓建设规范的床位,家具,电视机,独立卫生间等设施。公寓旁为小园林,绿化充足,还有供老人休息的廊道,外部还配有健身器材。总体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3.1.1安全防护设施。
消防安全设施:
最近,采用低窗台或落地窗的住宅越来越多,有若干情况存在安全问题。如固定窗框强度不够,使用者轻趴在窗框上会导致玻璃破裂;落地窗仅用固定玻璃,没有必要的防护,儿童玩耍、椅子翻倒等正常活动会碰破玻璃,造成险情;在高层住宅的高层套型中采用落地窗时,如果没有必要的防护设施,老年人普遍反映外眺时眩晕。类似情况只要引起投诉,设计人员就要承担一定责任。设计固定扇落地玻璃窗时,务必采取确实可行的安全防护措施。
在低窗台附加栏杆,重外观效果更得重安全 常见的低窗台距地0.5米左右,如果紧贴内墙增加0.4米栏杆或栅栏肯定达到规范要求的防护措施。但由于美观要求和利用窗台的需求,很多人喜欢将栏杆设在紧贴窗扇的位置,如果窗台台面太大,如凸窗等,小孩经常站在窗台上眺望,而且使用者也必须站到窗台上开启窗户,这时,附加在窗台上的栏杆本身高度应达到0.9米,如果窗台太低,住户往往会无意识攀登到窗台上,不宜简单附加低栏杆,否则危险是没有充分杜绝的。封闭阳台的栏杆,不可采用窗台的高度。关于阳台,《住宅设计规范》要求“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05米。中高层、高层住宅的栏杆净高不应低于1.1米”。比窗台护栏要求0.9米高些。规范编制的初衷是,阳台往往三面临空,是全家向外眺望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对栏杆的防护要求应该高些。近年来阳台封闭现象比较普遍,一些工程在设计阶段就按照封闭阳台设计,并认为封闭阳台的栏杆高度可按窗台要求降低。但在施工图审查或工程监理中经常引起争议。质检和监理部门明确认定阳台是阳台,窗户是窗户,指出如果将阳台当窗户,工程图中出现许多不能自圆其说的矛盾,比如面积计算、日照间距、窗地比指标等。一些工程设计虽然按封闭阳台设计,实施时仍然交给住户自行处理,引起事故或纠纷使设计者十分被动。所以应考虑到,封闭阳台并没有改变阳台三面临空,是全家向外眺望活动比较集中的地方等性质,并且阳台是否封闭应是住户自己的选择,目前封闭的阳台日后敞开的可能性完全存在,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不能减少或降低标准,因此封闭阳台的栏杆决不可采用窗台的高度。
对于上人屋面的安全防护问题也同样要考虑到栏杆和女儿墙的净高度要求和净距离要求,尤其是屋面的做法厚度比较高,更是要注意满足净高的要求。我们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屋面的面层做法,而是很不灵活的将女儿墙或者是栏杆的高度设计为1.2米或者是更低,设计上这是不可取的也是不正确的,应该是扣除掉面层后保证规范要求的高度。所以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设计工作中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对于楼梯的安全防护来说主要从栏杆(栏板)的高度和梯井的宽度来考虑的,对于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物的楼梯梯井的宽度是不一样的,尤其是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更要注意安全防护的重要性。
另外对于一些容易被忽略的部位比如说设在侯梯厅风井上开的百叶,如果距离地面的高度小于安全防护要求,对成年人还好说,要是对儿童的话是非常不安全的,所以对这个细节的安全问题还是要摆在同样重要的位置--考虑安全防护措施。
以上是对于住宅建筑设计安全防护问题的几点考虑,在这里还要补充的一点是对于使用栏杆的建筑来说高度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同时栏杆的间距一定要控制在110mm以内。希望各位设计同仁能够在今后的设计中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同时也希望多提宝贵意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91-01
我科是康复科年轻护士多,高龄住院患者日趋增多 ,老年患者身体各器官机能退变,大多生活自理能力较差 ,易发生坠床 、跌倒 等安全隐患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加强了老年患者防跌倒、坠床的管理,仍有2例发生意外跌倒,1例坠床。现将3例患者发生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例,男1例,女2例,67~81岁。冠心病2例,原发性高血压1例,其中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例合并2型糖尿病。发生时有家属陪伴2例,无家属陪伴1例。地点:1例久蹲大便后在走廊跌倒,1例夜间如厕时跌倒在卫生间,1例在中午陪伴喂饭时放下床栏不小心坠床。
1.2 时间 07:00发生1例;04:00发生1例,13:00发生1例。
1.3 结果 2例皮肤擦伤及淤血,1例头皮血肿损伤。
2 跌倒、坠床危险因素
2.1.生理因素:老年人由于各器官生理机能退行性变化反应迟钝、行动迟缓、感觉迟钝、平衡能力下降,使发生意外事故几率增加[1]。女性绝经后雌性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易引起跌倒,为男性的2倍。本组3例年龄均大于或等于67岁。
2.2 疾病因素:健康状况不佳,容易使人发生意外和受到伤害,疾病可致身体虚弱、行动受限而发生跌伤。本组3例均为慢性疾病,其中2例有并发症。老年患者患有高血压、脑血管意外恢复期、关节病变、骨质疏松、颈椎病等慢性病等都有可能引起跌倒。
2.3老年人特有心理状态:老年人一般有两种心理状态可能危及老年人的安全,一是固执不服老,二是不愿麻烦他人。如有的老年人想自己倒水,但提起暖瓶后,就没有力量将瓶里的水倒进杯子,老年患者过高估计自身体力是发生跌倒的直接原因。本组1例不愿叫醒熟睡家属独自如厕跌倒。
2.4药物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是跌倒的危险因素,这类药物包括镇静催眠、抗焦虑抑郁药、抗心律失常药以及任何影响人体平衡的药物。
2.5 其他因素:病房灯光不足或无夜光灯;地面不平、太滑或有积水;通道有障碍物;楼梯过陡、过滑,没有安全扶手;病床高度不合适,无床栏、无呼叫器;床椅不稳;浴室、厕所未安装防滑垫和扶手。起床动作过快、久蹲大便后可导致患者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本组1例久蹲大便后跌倒。
3 护理对策
3.1全面评估:在病人入院后,护士全面收集病人资料,评估有无跌倒史;有无影响脑血流灌注的心脑血管疾患;有无听觉、视觉、平衡功能障碍;有无髋、膝、踝关节活动障碍;是否使用助行器具等,筛选易跌倒的高危人群,对有潜在危险的病人采用跌倒风险评估后将有跌倒倾向的病人在病历、床位上方加注防跌倒醒目标志,以引起医务人员、家属、病人的注意,让病人得到防护照顾。
3.2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根据药物使用频率、用途进行分类,标识管理,护士每班交清,对易混淆药品分开放置,便于护士区分,确保药物正确使用。教会病人、家属识别药物的不良反应,知道病人按时、按量、正规用药,落实好“服药到口,咽下离开”制度,防止老年人漏服、多服药物。服用镇静安眠药的病人,嘱其意识要完全清楚才能下床;应用降压药、降糖药、利尿药时,嘱其缓慢改变,预防性低血压。
3.3加强跌倒高危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提高病人及家属对不安全因素的认识和预防。向病人及家属提供相关健康教育知识,对记忆力减退、性格比较固执的病人,安全教育要不厌其烦,不断强化。让病人、家属掌握自我护理方法。加强与病人及家属的沟通,增强互动,共同防护跌倒事件的发生。书面告知跌倒高危患者及其家属跌倒的危险、跌倒的后果、预防跌倒的注意事项及发生跌倒后的一般急救措施,并请其在健康教育评估单上签字确认。病情发生变化、特殊治疗或服用特殊药物后,及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强调跌倒高危患者勿单独活动,当需要帮助而无家属陪护时,应立即呼叫护士。指导患者与家属掌握正确预防跌倒措施,对老年患者实施以人为本、因人施教。护理人员向患者及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使其了解自己的疾病,不要因害羞或怕麻烦而拒绝使用拐杖或助行器,以致发生意外。告诉患者及家属一些药物治疗可以增加摔倒的危险性;如使用脱水、安眠药、抗精神病药后出现眩晕、乏力、走路不稳时应及时报告医护人员等;使患者及家属了解发生意外的风险及预防方法;另外护理人员要熟悉老年患者的生活规律和习惯,及时给予指导帮助,保证安全防止发生跌倒。
3.4 加强危险时间段巡视 清晨、中午、傍晚及夜间是患者跌倒及坠床最危险时段,护士对高危患者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巡视,主动做好生活护理和基础护理,及时回应患者呼叫。
3.5建立安全防护措施: 环境应有足够的采光,夜间室内应有照明,环境的布局要尽量符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室内布置无障碍物,穿着的衣、裤不宜过大、过长以免影响行走,鞋要合适尽量不要穿拖鞋,以维持走路时的身体平衡,对使用镇静、抗精神痫、降压,降糖等药物的患者,告知药物不良反应对跌倒的重要性和方法,加强对患者防跌倒的照护,从而防范与减少患者跌倒事件的发生.地面应防湿防滑,对有性低血压者上厕所要有人陪伴,告诉老人变换时动作不宜过快,在行走前要先站稳再起步以免发生意外,对老年患者活动进行“3个半分钟”的指导,即患者醒后先在床上躺半分钟然后再坐起,坐半分钟再转到床边,两脚下垂半分钟。而对于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老年人睡觉时床边应用床栏档护。跌倒高危患者安排在临近护士站的病房,床头要有警示标志,护士站提示栏内写清高危患者床号。引导患者熟悉病区环境,明显标志,便于记忆。常用物品固定放于患者视野易于拿取范围,保持通道无障碍,活动环境光线良好,地面清洁不潮湿,厕所、开水间放置防滑提示牌。示范确定患者及家属能正确使用呼叫系统、床栏、通道护栏,对助行器具定期检查和维修。重视营养支持 合理膳食,营养平衡,增强患者骨骼肌收缩力,降低发生跌倒的危险因素。
4 讨论
跌倒是患者突然或非故意地停顿,倒于地面或倒于比初始位置更低的地方[1]。跌倒是住院患者常发生的事件,更是老年患者常见的问题,是老年人群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据统计,每年有20%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跌倒,其中5%~15%的跌倒造成脑部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脱臼[2]。预防患者跌倒已成为全球目前重视的大问题。,2005年卫生部医院管理年检查也将预防患者跌倒列为评价护理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我院为综合性老年医院,开放床位260 张,科室有内科、康复科,收治患者以老年患者为主。现将我院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预防措施。
1 跌倒的相关因素
1. 1 环境的因素: 环境是引起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表明,在老年人跌倒的事件中,环境因素占50%[3]。老年人住入病区后,由于对新的环境不熟悉,室内灯光昏暗或灯光过度刺眼、地面不平或潮湿打滑、住院病房内座厕、浴池缺少扶手、病床无床边护栏、床铺过高,病裤过长等均增加了老年人跌倒的发生率。
1. 2 疾病因素: 老年住院患者身体条件差、平衡灵敏性差也是导致跌倒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虚弱、眩晕、风湿性关节疾病、帕金森病、运动器官的畸形等使平衡下降而易使住院老年患者跌倒。
1. 3 药物因素: 药物如、镇静催眠药、抗焦虑抑郁药、降压与利尿药、扩血管药等,可以影响患者的神志、精神、视觉、步态、平衡、血压等,易引起老年患者的跌倒。由于住院老年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有些药物使反应减退或削弱认知能力,使意识错乱等,增加了老年人的跌倒机会。
1. 4 生理因素: 住院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其中本体感觉、前庭、视觉老化,传导神经和中枢整合能力明显降低。老年人位置觉感受器敏感性减退,也可出现平衡觉失调,如走路不协调、站立不稳,易发生跌倒。另外,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易引起跌倒,女性跌倒的几率为男性的2倍[4]。
1. 5 心理因素: 自信心和情绪也是影响老年人跌倒的重要心理因素。一方面老年人个性好强,常有不服老和不愿麻烦别人的心理,对一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要自己尝试去做,这会增加老年人跌倒的机会。另一方面害怕跌倒的心理,又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降低了活动能力并导致功能缺陷,跌倒的危险性随之升高。沮丧和焦虑心理可削减老年人对自身、环境和其他人的注意力,不易发现危险情况,从而增加跌倒的机会。
1. 6 其他因素: 如在值夜班时,一般只有1~2名当班护士,但需承担整个病区50~60名患者的治疗护理和病情观察重任,巡视病房的时间间隔长,不能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的服务需求。因此,护士人力资源不足,也是造成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一个重要因素。
2 跌倒的预防措施
2. 1 对住院老年患者要做好入院环境介绍: 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扶助患者亲临各处环境,包括餐室、厕所、浴室等处,给予提醒安全防范之处,并向家属以及陪护人员关照,如离开患者时,需拉起床扶栏,安置和固定护栏,日常用品放置于患者触手可及的地方,并将呼叫铃妥当放置在床头或枕边。病房的走廊、厕所等安置护手栏,夜间打开夜间照明装置,地面及卫生间保持干燥。
2.2 做好入院评估,筛查出跌倒高危患者: 预防跌倒首先应确认其存在的危险因素,再针对患者个体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我院将跌倒高危因素评估列为常规护理工作,对所有新入院患者均进行跌倒高危因素评分,从而进行跌倒危险度分级,如Ⅰ级:0~5 分,有可能发生跌倒;Ⅱ级:6 ~ 9分,易发生跌倒,实施二级监控;Ⅲ级:≥10 分,很易发生跌倒,实施三级监控。二级监控每七天评估,三级监控每三天评估。如病情发生变化,或使用镇静剂、精神类药品、降压药、降糖药、强心利尿剂、血管扩张剂、肌肉松弛药等,则需纳入跌倒高危患者进行管理并每班追踪。
2.3 建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应急预案: 每个科室都建立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应急预案,并做到人人知晓。当患者发生跌倒时, 当班护士立即至患者身边, 通知医师, 检查伤情, 初步判断摔伤原因, 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尽可能将跌倒危害降至最低限度。
2.4 护士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 健康教育是防止患者跌倒的关键有效措施,起居安全的宣教: ①防坠床。每晚为每个老年患者拉好床档。睡眠中翻身幅度较大或身材高大的患者, 应在床旁再加用椅子护挡;如果发现患者睡近床边缘时, 要及时护挡。②学会自身防护, 对行动受限的老年患者, 行走时应有人搀扶或自主拐杖帮助。③老年患者外出时要有人陪伴, 不要单独外出, 尽量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 以免摔倒。
2.5 对环境因素患者进行改造: ①告知患者( 或家属)患者有跌倒的危险,并签署“预防跌倒告知单”;②在患者床头放置“预防跌倒”的警示标识,日常用品及呼叫铃放置于患者触手可及处,告知患者需要协助时随时按铃通知护士;③进行预防跌倒知识教育,如起床时或变换时勿过急过猛,上厕所时应使用坐便器,蹲下及站起时,动作宜缓慢,穿着的衣裤大小合适④设置安全人性化设施: 房门的有效开口宽度必须能允许轮椅出入, 淋浴地板上或浴盆盆底均放置防滑橡皮胶布带或附有吸环的橡皮防滑垫以保安全。便器均为坐式马桶, 便于老年患者使用, 室内不设门槛。家具遵循方便、安全、不受限制的原则。尽量靠墙摆放, 便于行走。并在桌椅的拐角处均安装安全防撞角。
2.6 护士做好在班期间的安全巡视,做好安全防范: 合理排班, 加强巡视。严格按照等级护理要求巡视病房, 特别是加强在薄弱时段的有效巡视。对高龄、有跌倒史、服用影响精神和行为药物、尿频、虚弱、个性较独立等高度跌倒危险性的患者给予重点保护, 主动关心病人的起居饮食, 落实安全防护用具, 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用药指导, 做好生活护理, 减少因护士人力不足对患者照顾不周而带来的隐患。
3 小结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住院患者也越来越多。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 健全安全管理组织和制度是有效预防患者跌倒的根本。加强培训教育和全员参与安全管理是预防和减少住院患者跌倒的关键[5]。
参考文献
[1] 林小玲,芦雅琳,陈凤琴.某院临床护士新药使用认知状况分析及管理对策.护理学报,2008,15(6):39.
[2] 王志红,詹林.老年护理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4-204
[3] 张金花.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新进展.护理与康复,2006,5(5):336.
跌倒是指病人的身体(不包括双脚)意外地“触及地面”。据统计65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年约有1/3的人跌倒1次或多次[1],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老年住院患者由于存在不同程度的原发疾病,跌倒的风险进一步加大。跌倒所造成的骨折、软组织甚至脏器的损伤,限制了老年人的活动范围,必将导致其严重心理或社会障碍,成为诱发老年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加强宣传教育,减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风险有重要的意义。
关注高危人群,加强预见性防范措施
明确高危人群,确定重点护理对象:临床上能自理的老年住院患者往往存有不愿意麻烦护士的心理,老年人常存在不服老的心态。护士的观察重点往往集中在急、危重症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身上。意外的发生恰恰多数出现在这些既能活动又身体虚弱的高龄老年患者身上。因此护士应对年老体弱又能活动的高危人群进行危险因素评估,筛出易跌倒高危人群,并做出警示等级标志。特别注意对安静卧床解除后允许下地活动的老年人,注意患者有无药物引起的头晕、性低血压。以提醒护士在患者下床活动时应给予照顾,同时增加与患者及家属的交流与沟通,掌握患者的生活习惯和心理变化,在加深对患者了解的基础上,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有效地预防跌倒。
切实有效地进行健康、保健知识宣教:关注平衡失调、有认知障碍、感觉障碍的高龄患者。帮助患者分析发生跌倒的相关因素,向危险人群讲授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预防跌倒的措施,提供其上下楼要扶扶手,转身动作要慢,以防跌倒。提醒老年人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2]。为了防止因性低血压而跌倒,上厕所最好用坐厕而不是用蹲厕,晚上在床边使用便器小便。从椅子中站起时动作应缓慢或扶稳椅把或有人搀扶,以减少跌倒。对于高危患者,日常活动如起床、散步、上厕所、洗澡等都随时有人照顾或有支持器具,以减少跌倒的发生。
创造有利于患者的安全环境:护士要评估患者对周围环境的认识情况,对环境的改变是否习惯?光线是否太暗?地面是否保持清洁、干燥、无障碍等。要求穿防滑拖鞋。洗澡间增设防滑垫。病区的走廊、楼梯口要设椅凳,以备行走间短暂休息。走廊、厕所、浴室要设扶手,以防滑到。增加巡视病房次数及早发现,协助患者起床或下地活动。对身体移动困难的卧床患者、老年人,须采用床档保护装置。
将安全护理纳入病房的管理
住院患者的安全防护应贯穿于整个住院治疗护理之中,管理者应把患者安全护理放在首位。建立护士长安全检查制度,要求护士长对所辖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做到心中有数,对重症患者的安全通过护理查房能够提出指导性意见,对病房的呼叫系统、地面、床的滑轮及位置、浴室等环境设施、患者行走路线扶手的稳定性、助行器、夜间照明等环节每周进行1次详细的检查,发现并解决各种隐患问题。定期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护理安全防范措施,提高护士安全管理的意识,做到常抓不懈。
重点加强夜间护理力量
从我院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情况看,大多是老年人群,并多数发生在夜间,由于夜班护理存在工作人员少、工作独立性强、工作量大、夜间病情变化不易发现等特点,同时,从人的生理特点看,夜间工作人员的精力不易集中,判断力也下降[3],要维持与日间相同的护理质量,除要求护理人员有较高的整体水平和素质外,适当调整夜间护理人员数量,是确定医院各项制度和职责落到实处,确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的一项措施。
提高护理人员整体水平和素质
护理工作面对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尽管现代医学迅速发展,但对健康与疾病的认识还有许多未知数,医护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和水平受条件的制约,也不可能达到顶点,患者病情又是错综复杂难以意料,故发生意外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但出现意外的后果往往造成医疗护理纠纷,医院处理纠纷要花费较长的时间和精力,甚至使正常的医疗秩序受到干扰。通过加强业务学习,不断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使医院各临床科室的整体护理水平持续提升,一些可预见、可防范的医疗风险(如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可以有效地控制与杜绝。
参考文献
老年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 安全问题; 防范措施
肿瘤医院住院的老年患者,承受着病痛折磨的同时,还渴望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由于老年人的各种生理机能下降,协调能力不强,动作迟缓,经常容易出现意外事故。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统计显示老年人中有74%患有多种慢性病,安全问题的发生率和伤残率分别是全体人群的3.2倍和3.6倍[1]。护理安全管理是指为保证患者的身心健康,对各种不安全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它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是减少护理缺陷、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是控制或消灭不安全因素、避免发生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因此对老年住院患者的安全问题进行梳理,制定防范措施及有效预防,确保护理安全十分必要。
1 研究对象
选择我科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老年患者60例,其中男40例,女20例,年龄70~82岁,所有患者均诊断恶性肿瘤和2种慢性病。
2 安全问题梳理
2.1 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少数护士法律意识淡薄,对职业风险认识不足,各项规章制度落实不严,责任心不强,交接班不认真。医护人员年轻化,工作及护理经验不足,对患者病情评估不全面,告知制度及安全措施不到位。尤其是对于有长期陪护的住院患者,有依靠陪护的心理,巡视及指导陪护不到位[3]。
2.2 意外脱管 ①老年肿瘤患者免疫力低、身体衰弱、进食差或呛咳易形成恶病质状态,需留置鼻饲管。②静脉注射化疗药,需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或picc导管。③由于肿瘤的压迫和转移及呼吸困难,需留置导尿管和氧气吸入。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和各种不适,容易发生上述管道的滑脱或自行拔出管道而需要再次置管,增加对患者的损伤及感染风险。
2.3 压疮的发生 ①老年肿瘤患者摄入量减少,新陈代谢率持续升高,营养状态差。②意识水平降低,皮肤敏感性下降及弹力差,血液循环不良。③长期卧床,大小便失禁,皮肤长时间被尿渍、大便、汗液浸泡,或由于疾病因素,采取被迫卧位,皮肤长期受压极易发生压疮。
2.4 用药安全、交叉感染
老年人肝合成蛋白质能力及药物代谢酶活性降低,肝功能减退,药物易蓄积,会产生很多药物不良反应。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减退,时常会发生漏服药、多服药事件。老年患者抵抗力弱,适应环境能力差,很容易染上流感等。
2.5 跌倒、坠床、烫伤
老年患者肢体协调能力减弱,平衡失调、视觉、听觉以及紧急情况的反应能力下降。有研究表明,老年人视敏度的降低或立体影像知觉的退化,可使他们跌倒的风险增加[4]。老年患者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较多,需按时服降糖药、降压药,突然站起会引起一过性的低血压、低血糖症状,也会发生跌倒。老年人夜间起夜次数多,患有晚期肿瘤的老年患者,会出现意识障碍、躁动等症状,极易发生坠件。老年患者感官功能改变,灵敏度降低,或知觉功能障碍,易发生热水袋烫伤皮肤或饮水温度过高,烫伤口腔黏膜。
3 防范措施
3.1 提高医护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加强科室医护人员法律意识,树立全程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对住院的老年患者进行评估,采取相对应的健康教育和安全措施,每班认真做好床头交接班,责任护士对护工进行床边指导,保证护理安全。
3.2 预防导管脱出
交接班时检查导管固定及相关情况,给予各种导管护理时,动作轻柔,避免翻身起床活动过程中拉出导管。对意识模糊、躁动患者戴连指手套,防止自行拔出导管。临床上现采用改良胃管固定方法,即运用双套结胃管固定法进行胃管固定,此法能克服胶布固定的不足,具有使用安全、固定牢固、简单快捷、易学的优点,可有效防止胃管滑脱[5]。
3.3 预防压疮,做好皮肤护理
对于恶病质、意识障碍、水肿、长期卧床的老年患者进行评估,床头挂翻身记录卡,定时翻身、更换、给予关节运动,铺防压疮气垫。对大小便失禁的患者,清洗会,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保证氮平衡,促进疮面愈合。
3.4 注意用药安全及预防交叉感染
医护人员明确用药指征,根据药物性质给予老年患者相应的安全护理预防措施,交待清楚服药时间和用法及注意事项,做好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的观察,夜间加强巡视。病室勤开窗通风,发现传染病患者,做好消毒隔离措施。
3.5 从细节出发,减少意外发生
为保证患者的住院安全,应建立完善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入院时进行评估,确定跌倒、坠床等高危人群。告知家属及床头挂‘预防跌倒标识,下床活动时应用护士及护工陪伴,行动不便的可选用三脚手杖。改善住院环境,卫生间放置防滑胶垫,室内物品固定放置,照明设施完好。对意识不清、烦躁不安的老年患者加强巡视,使用床档,必要时应用约束带。冬季应用热水袋水温控制60℃,带套使用,30 min巡视,严格交接班,防止患者烫伤。
4 小结
护理安全是衡量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明确了老年患者的安全问题,工作有针对性,减少因护理工作引发的医源性问题[6]。做好老年患者的安全护理以维持老年患者的最佳功能状态,提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曾友燕老年家庭护理需求与服务内容的研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07.
[2] 史自强,马永祥,胡浩波,等 医院管理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5:238245.
[3] 张萍.消化内科老年住院病人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海南医学杂志,2010,21(6):144145.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6(a)-0044-02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YUAN Shi-pu
Changning Hospital of TCM, Hengyang, Hunan Province, 4215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factors and prevention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Methods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linical data of 100 cases in our hospital in patients with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performed to conclude and analyze its influence factors. Results ①Affect older people suffer from osteoporotic fractures most important reason was accidental falls, accounting for 95% (95/100). ② Vertebral 35.0% (35/100), 61.0% of the femoral neck (61/100) and 4.0% of the distal radius (4/100) was the most prone to osteoporotic fracture site, and the old age group suffer from osteoporosis probability of osteoporotic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older group, women suffer osteoporotic fracture probability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men, the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of femoral neck fractur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ther part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Osteoporotic fracture; Influence factors; Preventive measures
骨质疏松症是一组骨病,其特征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多半骨质疏松症中的骨组织是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影响,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旨在探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于该院就诊的100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于该院就诊骨质疏松性骨折共100例。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68例;年龄58~88岁,平均年龄(72.3±11.5)岁。根据年龄将该组患者进行分为两组,老年组38例,年龄62~70岁;高龄组62例,年龄71~88岁。所有入选患者均无恶性肿瘤、慢性肝病以及急慢性感染等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以及临床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①检测手段:所有患者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主要按照X光片来对诊断结果进行判断。
②骨质疏松诊断标准:采用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1999年制定的中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若T>-1.0,则骨密度为正常值;若T>于-2.0且≤-1.0,则为骨量减少;若T≤-2.0,则为骨质疏松。
③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地进行对照研究,详细记录各项数据资料,并统一填写调查表。
1.3 统计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 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率对比采取χ2检验。
2 结果
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造成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为:意外跌倒95例,占总诱因的95%(95/100)。其中,包括运动跌倒36例、室内滑倒46例以及登高13例。
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2;P=0.0068
3 讨论
骨质疏松症是一组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的代谢性骨病变的骨病,其骨组织主要是由骨质吸收增多所致。此病在临床上的表现为:疼痛、身长缩短或驼背、骨折以及呼吸功能下降。骨质疏松性骨折对于患者的健康造成较大的危害,且大大地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若不及时治疗,还会引发骨质疏松并发症。随着我国人口步入老龄化,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疾病的关注越来越大。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导致老年人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原因主要为意外跌倒。通过对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可知,高龄组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老年组,女性患上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明显高于男性,股骨颈骨折发生概率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5岁的人群为30%,>80岁的人群为50%,且有5%~10%的摔倒可导致骨折;女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在60~69岁之间时为67.32%,在70岁以上的为85.41%;男性骨量减少与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在60~69岁时为41.41%,在70岁以上时为70.46%。与该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知,意外跌倒、年龄以及性别是导致骨质疏松发生的最重要因素。
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因此,针对上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应采取以下预防措施:①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骨质疏松性患者应坚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按照自己本身的身体情况来选择恰当的户外活动或锻炼方式,如慢跑、做老年操以及步行等。同时,老年人还应多到户外接受阳光的照射。②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由于骨质疏松性患者最明显的症状是骨组织明显减少,因此,患者应多吃含蛋白质、钙比较高的食物,如,豆制品、蛋类、乳类以及海米等。同时,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还应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③药物预防。骨质疏松性患者还可以服用维生素D或钙剂,以此来减少骨组织的流失。同时,已经绝经的女性患者可以适量补充雌性激素来对其进行预防,以此来降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概率。④健康教育。由于许多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对骨质疏松症并不了解,导致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因此,护理人员还应对骨质疏松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关于骨质疏松症的健康教育,提高其预防意识。⑤安全防护指导。由于意外跌倒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对骨质疏松性患者及其家人进行安全防护方面的指导。同时,还应创建适合老年人的居住环境。
综上所述,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因此,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探讨是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王玉环,何斌,张苇,等.不同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社区老年人健康行为研究[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2,21(3):247-249.
[2] 张苇,王玉环,陆宁,等.社区老年女性不同风险程度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知识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0):5088-5092.
[3] 王丽姣,宋彩萍,肖莉,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分析及康复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50-2252.
[4] 曾高峰,张志勇,鲁力,等.黄精多糖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骨代谢因子的影响[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1,15(33):6199-6202.
[5] 王玉环,陆宁,张苇,等.石河子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1,32(22):38-39,53.
[6] 何斌,王玉环,张苇,等.临床骨质疏松性骨折老年患者健康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重庆医学,2012,41(24):2513-2515.
[7] 郝定均,贺宝荣,郭华,等.胸腰段骨质疏松性骨折严重程度评分评估及临床应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13,23(8):730-733.
[8] 杨涛涛,吕晓红,任凤华,等.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危险因素与干预措施[J].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1):2756-2757,2760.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394-01
在医院护理工作中,难免会有护理纠纷事件的发生,住院患者发生坠床、跌倒常导致纠纷。不仅给医院带来经济损失,负面影响,同时给病人造成身体、心理损害,增加其经济负担。跌倒是指患者身体的任何部位(不包括双脚)意外触及地面,是老年人常见,也是最严重问题之一[1]。本科从2009年开始,对住院患者,尤其是易发生坠床、跌倒的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较大程度上降低了坠床、跌倒事件的发生率,还很的程度上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1 临床资料
对2008年9月~2009年11月在我院神内科住院发生坠床、跌倒的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男6例,女4例。患者私自外出,被车撞跌致左股骨颈骨折1例;无陪护自行散步跌倒,致硬膜下血肿2例;自行打开床旁护栏坠床4起,腓骨骨折1例,左股骨颈骨折2例,软组织挫伤1例;中风发作跌倒致软组织挫伤3例。其中1例导致医疗纠纷。
2 高危因素
2.1 疾病因素 神经科疾病容易发生跌倒,如:中风患者,无论脑出血或脑梗塞,常出现偏盲、偏身感觉障碍,肢体功能障碍及智能障碍;帕金森病患者身体平衡障碍,姿势步态障碍,易发生坠床、跌倒;小脑共济失调病人易出现向前向后的倾倒;此外TIA病人,眩晕病人在改变时易发生跌倒。
2.2 药物因素 脑血管病人多有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容易出现血压不稳定,若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更易导致直立性低血压,可发生跌倒[2]。此外服用镇静催眠药,也容易发生跌倒,跌倒最易发生的时间是夜间,被公认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3]。使用脱水利尿剂的患者也易发生跌倒。
2.3 心理因素 病人自尊心强,不愿依赖他人帮助,而高估自己的能力,自行取物、如厕、康复锻炼等而坠床跌倒。
2.4 影响活动的环境因素 病房夜间灯光昏暗,物品摆放过多又不合理,地面湿滑,穿着不合适的鞋袜、不防滑的鞋底,床铺太高或太低,平车、轮椅防护带使用不当等。
3 护理对策
3.1 提高护士对坠床、跌倒的认知度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度 很多护士,尤其是新上岗护士,认为病人跌倒、坠床与医护质量无关,因而组织全科护士系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将防坠床、跌倒纳入临床考核指标,与质效挂钩,强化护士防范意识及责任心,并系统学习患者坠床、跌倒的原因、潜在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应急预案。做到人人都能随时随地、因人而异,经常性、重复性、耐心地向病人、陪人宣教防坠床、跌倒。护士每天进行自控评分,科室每月进行总结性科控评分,护士长还不定时抽查护士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3.2 提高患者及陪护对坠床、跌倒的重视程度 从临床资料中可以看出患者私自外出、独自如厕,急于求成的康复锻炼,陪护未及时陪同扶持而致坠床、跌倒是一很大的危险因素。就此,本科室在《入院须知》中增设了一条“家属须做好24小时陪护,防坠床、跌倒等意外发生”,向病人、家属口头介绍后,其表示理解并签字。还发放防坠床、跌倒健康教育处方(①行动不便,虚弱无法自我照顾,视力下降病人,需家属陪护;②.请正确使用呼叫器,不适时及时呼叫医护人员帮助;③穿鞋码合适的防滑鞋,湿性拖地后避免不必要的走动,适时使用拐杖扶手;④生活起居请做到3个30秒,醒后等30秒再起床,起床后等30秒再站立,站立后等30秒再行走;⑤用降压药、降糖药、镇静药、利尿药后宜卧床休息,听嘱咐)。
3.3 常规使用保护性用具 易跌倒、坠床的病人,床旁加防护栏;躁动病人使用保护性约束带;检查有人陪同,借助轮椅平车应系好安全带;床头悬挂防坠床、防跌到警示牌;厕所、走廊、楼梯墙壁上贴有醒目标识,提醒每一位注意防坠床、跌倒。
3.4 制定并落实安全检查制度 每天责任护士对所管病人评估,及时落实安全防护措施,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上,及时告知病人、家属配合,并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护理交接班,特殊情况在晨会上报告,提醒每一位医护人员。之后,护士长检查高危对象的安全防护措施落实情况,指出纠正不足之处。器械仪器保养护士,每周检查推车、轮椅、呼叫系统、地面、夜间照明系统等环境设施,及时发现并解决各种安全隐患问题。
3.5 安全的康复锻炼 康复锻炼是神经内科病人治疗中的一重要部分。护士长根据科室需康复锻炼的病人数弹性机动派1~2名康复护士上班,指导病人正确行主动康复锻炼,在康复活动室锻炼,使用康复器材,为病人行手法康复训练。对于个别有急于求成心理的家属、病人耐心,详细解释康复宜循序渐进、科学地进行。科室还定期安排康复师为科内医护人员讲授康复课,并邀请病友及家属嘉宾,使人人都能正确宣教康复知识。
参考文献:
首先感谢院领导给予了我们这次公平竞争的机会和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我将珍惜这次提高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一展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为我们医院健康、和谐发展增添一份靓丽的色彩。
我叫,今年岁,护理专业大专毕业,主管护师。从事临床护理工作年,先后在普外、脑外、骨科、内科等科室和社区门诊工作,刻苦钻研了各专业的护理理论,熟练掌握了各专业的护理常规和护理技术操作,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护理工作管理理念。忠诚正直、以身作则、顾全大局、敢于创新、服务至上,这既是我做人一贯尊崇的信念,更是我实际工作中的行动指南和真实写照。正因为如此,我才有足够的勇气和百倍的信心走上今天的演讲台,参加慢性老年病房护士长的岗位竞聘,为把我院慢性老年病房建设成我市乃至整个湘赣交界地区的区域性老年病中心病房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当然,无论竞聘成功与否,我都将终生酷爱我们的护理事业,永远铭记南丁格尔誓言。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一方面,加强老年疾病的预防、保健和治疗,提高老年病人的生活质量显得相当重要;另一方面,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病人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我们急需通过深化医疗改革,完善法治管理,增强法治观念,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医疗护理风险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医疗护理环境和氛围,切实加强慢性老年病房的护理管理。
首先,我们必须掌握老年病的特点,如老年病人病因不明者甚多,且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症状不典型,容易出现意识障碍;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关节位置觉、痛觉及冷热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减退,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特点和变数,才能真正做好因人施护、因病施护。
其次,我们有必要对老年病房存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有效地提高护理质量和避免医患纠纷。如规章制度是否落到实处,护理质量监控措施是否得力,护理人员技术水平是否正常发挥,护理用品的质量、护理操作的解释、有无违反护理操作规程等等,此外还有老年病人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医源性因素等等,都有可能成为不安全因素而引起医患纠纷。
关键词:消防 弱势群体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生活节奏逐步加快,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孕幼等人群均为弱势群体),其安全状况越来越不容乐观,因火灾事故造成孤寡老人丧生的事故也时有发生,如何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为消防安全弱势群体提供一个更为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也是我们当前消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弱势群体火灾高发的主要因素
根据近年来的火灾事故调查统计,在居民火灾中亡人火灾事故多发生在行动不便的老年人、长期患病的残疾人以及无自理能力的智障人员或精神病人等弱势群体上。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一是60岁以上老人(包括有子女监护的和无子女监护的);二是残疾人;三是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四是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五是婴幼儿。这些人员行为能力差,一旦遇到火灾后不容易逃生,极易发生伤亡事故。通过火灾原因分析发现,用火不慎、卧床吸烟、遗留火种、电器设备故障或电气老化等是弱势群体火灾事故的主要原因。
导致势群体火灾高发的因素很多,但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我救助及火场逃生能力差
弱势群体在丧失劳动或生活能力后,身体状况、思想意识、行为能力等都与一般人有着较大差距。特别是体弱多病,甚至中风、瘫痪、残疾以及高龄老人等,他们虽尚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但反应迟缓,记忆力差,行动不便,一旦发生火灾,他们既无力进行自救,也无力快速逃生,成为火灾最直接的受害者。
(二)生活自理能力差,缺少社会关爱
纵观被火灾夺去生命的弱势群体,大多数都有子女及亲属等监护人员,但由于监护人员工作或临时外出不在身边,且缺乏及时、周到的生活照应,弱势人员的生活实际上仍处于独居生活状态。加之,弱势群体平时较少与周围群众接触,火灾发生时难以及时得到有效救助。家庭、社会对弱势人群体的关爱和投入,也还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
(三)安全意识淡薄,家中火险隐患多
当前,社会和家庭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不够还不仅仅体现在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慰藉,对其消防安全的关注度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卧床吸烟、家中堆放大量可燃物、使用老旧电器、安全防范意识差等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于弱势群体当中,这就造成了火灾事故频发,且一旦发生火灾,往往又容易造成人员伤亡。
二、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几点措施及建议
(一)调查摸底,建立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台帐
进一步加强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台帐,通过街道、乡镇政府,广泛发动各居民社区居委会及村委会,全面掌握地区弱势群体基本情况,分类建立完善人员基础台帐,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措施,并形成长期消防安全专项工作档案,从而使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得到深入开展。工作台帐的建立一是要全面了解掌握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每名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员姓名、年龄、身体状况、家庭基本情况、监护人(看护人)基本情况等内容。二是要对各类弱势群体进行分类管理,明确各类人员易发生火灾的突出特点,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工作措施和落实防控手段。三是进一步明确工作责任人,完善工作责任制,确保弱势群体消防工作落到实处,确保做到“三有”即“工作有范围、关爱有重点、人员有明确”,确保工作全覆盖,不留死角。
以北京市丰台区为例,2009年全区21个街道、乡镇政府通过对相关人群进行走访排查登记,全区共有弱势群体80714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63576人,残疾人3572人,常年卧床不起的病人2463人,精神病人和智力缺陷人员1904人;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1433人,独居1397人,有吸烟习惯11061人。所有弱势群体均以登记上账,并落实社区级责任人,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构筑工作平台,形成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合力
弱势群体消防工作不是某个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要充分发挥地区防火安全委员会议事协调机构作用,广泛调动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作用,统筹规划,将弱势群体消防安全融入工作社会化体系。一是社工委、民政、老龄委、妇联、残联、消防等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强联动,围绕各自职责构筑统一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平台,完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机制,全面推动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监护服务、消防知识咨询服务等工作的开展。二是进一步完善政府职能,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设立老年人消防安全专项资金,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协助更换老旧电气设施,推广家用灭火设施,配备应急呼救器,深入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进一步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安全环境。
丰台区妇联、老龄委、残联等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先后组织开展各类专题活动50余次,开展弱势群体入户普查近万人次,组织各类经验工作交流会6次,联合下发《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关爱行动工作方案》等相关文件3份,丰台区弱势群体消防安全工作平台已初步形成。
(三)齐抓共管,建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构建消防弱势群体火灾防控工作,主要应从家庭、邻里、社会等层面积极落实好各项工作,确保弱势群体消防防护网络的建立。一是要强化家庭安全责任意识。通过宣传教育,使家庭监护人员不仅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关爱弱势群体;通过签订安全责任书不断提升弱势群体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通过组织开展安全培训,提高家庭监护人员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二是积极倡导邻里守望、和谐安居的平安理念。发挥社区(村)委会等基层力量的作用,通过结帮扶对子,邻里间每天敲门温馨问候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监管工作。三是充分发挥基层派出所及义务消防队作用,通过定期巡视,入户走访等形式,落实弱势群体社会防控力量,为弱势群体编织一张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消防安全防护网络。
在实际工作中,北京市丰台区通过组织各街道、乡镇逐级签订责任书,利用安全知识流动大讲堂、社区老年服务中心等组织培训开展教育等手段,不断提升看护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和突发事件的实际处置能力。各基层派出所社区民警、社区(村)委会、消防志愿者等积极开展摸排走访,开展一对一的结对服务,提供消防常识咨询和安全检查巡视服务,有效提升了丰台区弱势群体的消防安全状况。
(四)强化科技手段,不断改善提高硬件环境
在进一步完善弱势群体防护网络的同时,还应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不断改善弱势群体消防工作硬件环境。一是为独居生活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紧急呼救器,由社区(村)委会或物业管理公司实行24小时监控。二是为弱势群体家庭配备家用灭火设施,如灭火器、灭火毯、防毒面罩,安装可燃气体报警器等,确保紧急情况下减少人员伤害。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切实解决弱势群体实际困难,开展免费的用电设备、电路安全以及燃气设备检测维修服务。四是要积极推广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家庭装修材料的不燃化,减少火灾荷载,推广应用家用阻燃织物,如阻燃被褥、阻燃床垫等个人防护用品,降低致灾机率。
在实际工作中,丰台区所属各街乡镇也均能够结合各自辖区工作特点,围绕建立家庭消防设施配备保障机制,有针对性的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据统计,全区已累计为3675户有需求的老年人、残障人员家庭安装了紧急呼救器,丰台街道还专门配备了无线紧急呼救器。方庄街道、卢沟桥街道、南苑街道、东高地街道、马家堡街道自筹资金,为部分鳏寡孤独老人、残疾低保人员以及离退休人员配备家用灭火器累计2000余具。方庄街道有针对性的对鳏寡孤独家庭的用电设备电路进行检测,帮助弱势群体减少致灾因素;和义街道聘请专业电工和燃气集团人员对弱势群体家庭进行了全面的电气检测和燃气检测服务,及时更换老化电气线路,倡导更换陈旧的电器和燃气设备。
(五)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立专项资金保障制度
政府、社会、单位和公民都有责任和义务为鳏寡孤独等弱势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消防安全环境,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社会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重要精神。一是加大财政投入,设立弱势群体消防安全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弱势群体消防安全投入。二是随着社会老龄化趋势,加快敬老院、老年活动中心等公益性场所的建设,实行弱势群体集中化服务。三是充分发挥社会力量,设立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社会救助资金,编织一张由政府、社会、单位、公民和家庭成员,社区邻里及民间组织等共同组成的关爱弱势群体、珍爱生命的爱心网,举全社会之力帮助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远离火灾危害。
仅2009年上半年,丰台区属21个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累计投入弱势群体工作资金70余万元,全区297个居民社区、村基本建立起了弱势群体关爱组织,落实各项保障资金,确保相关工作的顺利推进。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20-01
在1974年左右,首先是由联合国组织基于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这个新的设计概念。其对象是针对部分有身体伤残或生理缺陷的残疾人和已经无法拥有正常活动能力的老年人,让他们在各类公共建筑中以及室外开放空间中能正常的使用各种公共设备和装置,并保障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方便性以及舒适性。
城市公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少设置无障碍设施,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识的提高,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在工作时都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些。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个方面的起步比较晚,认识上和经验上的不足,导致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特别是偏远地区在无障碍设计上和建造上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人性关怀方面的认识比较早,思想观念也比较深刻,所以在其设计和建造上对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士的关怀很体贴和细致,在城市公园的各种设施的建造上也比较成熟。
据笔者的调查和走访,目前一些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一个就是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第二种情况就是设计者有无障碍设计的想法,但是对相关配备设施和装置的尺寸不知道,当然实施后无法正常使用。最后就是设计者设计的无障碍相关设施和装置尺寸合理,结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疏忽或相关环境的限制而无法按图纸建造,从而也会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舒适。
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对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的关爱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未深入人们的思想。其实单纯就无障碍设计本身来说是没有太多复杂的理论,也不对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方案设计有过多影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预算和造价也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那么怎么样做好无障碍设计,怎样才能满足所有游人的观赏和使用需要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应注意的些许问题。
首先是公园内的各种设施应具有无障碍性与易识别性。公园内如果存在某些障碍物或危险物并缺少有效的识别性标志进行警示,残疾人和老年人很可能会因为身体不健全或对危险的感受力不强而无法有效快速的避开危险,对其产生巨大的伤害。因此,公园中不能设置任何障碍物或危险物,如果存在某些隐性的危险应通过各种感官手段对游人进行提示和警告。同时在公园内对其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应设置鲜明的特征,提高他们对空间的识别能力,提高其到达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是公园内应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可交往空间并保证其易达性。由于残疾人和老年人来公园的目的多为散心和消除心中的孤独感,适当增加适合其需要的交往和休憩空间可以舒缓心情,排解心中的烦闷等不良情绪,满足他们聚会、聊天、娱乐和健身运动等活动需要。在去往各个空间的过程中残疾人和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或行动比较迟缓应设置至少1条便捷的无障碍通道。道路的宽度应在1.35m以上,纵向坡度宜在1/25以下,路面还应做防滑处理。如果有高差应设残疾人坡道,坡道的纵向坡度宜在1/12以下,当高差较大,坡道长度超过0.1m时,应每隔0.1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方便轮椅使用者恢复体力完成整段路程。同时,在坡道的起点、转弯处及终点处都应设计休息平台,还应设置扶手和相应的照明设施。对于残疾人和老年人不方便或不安全通过的道路也应做事先的告知,增设警告标识,同时增加防护栏等安全防护措施
最后是公园内的桌椅、厕所、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位置应相对明显,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使用,若位置相对隐蔽应设置一定的引导标识,保证其能顺利找到并使用。
无障碍设计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希望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及城市各公共设施中随处可见,成为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基本意识。同时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的普及和推广对我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全民公共道德意识的加强,和谐社会的共建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通过开展“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进一步增强摩托车和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意识,更加自觉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力争到2020年底,农村道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分别达到90%、70%以上;普通公路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分别达到70%、50%以上;汽车驾驶入安全带使用率达到90%以上,汽车乘车人安全带使用率达到70%以上。
二、工作措施
(一)坚持宣传先行,增强佩戴使用意识
1.集中开展主题宣传。督促各村委会集中开展主题宣传活动,由镇交管站创作一批宣传片、宣传海报,发放给各村进行宣传,充分应用手机微信和农村大喇叭,迅速掀起宣传,形成强大声势。各村委会要结合当地实际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通过召集各组劝导员播放交通安全公益广告、安全提示、违法曝光、事故案例警示、现场体验互动等形式,将主题宣传贯穿行动全过程,高频次、大范围进行宣传,持续强化宣传效果。
2.突出重点源头宣传。各村委会要在本村的劝导站、劝导点以及重要路段等摆放宣传展板,通过音响播放宣传内容,并向来往行人发放宣传单,广泛传播法律规定、安全知识以及头盔、安全带的重要作用、使用常识。积极协调学校动员在校学生、以及文明交通志愿者参加宣传,延伸宣传触角,提高群众知晓度。针对老年人群体活动规律,加大文化广场等老年人活动区域宣传力度。
3、镇交管站定期对骑摩托车、电动车未佩戴头盔的驾驶人以及未系安全带的乘车人和驾驶人进行集中培训教育,播放因未带头盔造成事故伤亡的交通案例,并在观看违法事故视频的过程中让其学习抄录交通安全法规、以此督促骑乘人员自觉遵法守规、文明出行,推动骑乘人员佩戴头盔、系好安全带,镇交管站要充分利用劝导车的电子显示屏滚动字幕提示。
4、注重倡导引导宣传。倡导汽车驾驶人安装使用儿童安全座椅、中小学生骑自行车时佩戴安全头盔、反光标志制服,提高未成年人安全防护水平。引导私家车驾驶入提醒乘车人使用安全带、摩托车驾驶入为乘车人配备安全头盔,助推习惯养成。
(二)加强勤务劝导,加大未佩戴头盔的系统录入率
1、充分发挥劝导员作用。各村委会要督促各村劝导员,按照勤务计划严格落实勤务劝导,加强对村民“一盔一带”佩戴使用情况的检查、宣传、劝导,对未落实“一盔一带”佩戴使用的驾驶人进行备案登记,每周由村委会在各组醒目处曝光未佩戴头盔、未系安全带的骑乘人员。
2、加大“农交安”APP上传不戴头盔行为的路检情况。劝导员在上路劝导时,针对摩托车、电动车驾驶人未佩戴头盔的现象要及时劝导,并在“农交安”APP上传安全劝导日志,劝导员对其行为重点以纠正、教育为主,同时宣传道路交通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并将宣传日志上传至APP。
三、进度安排
(一)宣传引导阶段(5月31日以前)。集中开展主题宣传,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资料,充分发挥短信、微信平台,网上网下协同联动,广泛传播安全知识,大力宣传“一盔一带”安全守护行动,积极倡导佩戴安全头盔、使用安全带,推动形成社会共识。
(二)劝导查纠阶段(6月1日至11月30日)。坚持劝导提示与登记备案相结合,坚持教育与上传劝导日志相结合,督促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规范佩戴安全头盔,汽车驾乘人员规范使用安全带。镇交管站每周二开展集中统一行动,持续保持严管态势,全面提升摩托车、电动自行车骑乘人员安全头盔佩戴率和汽车驾乘人员安全带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