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城市建设与规划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 (2010)19-0179-02
1我国城市发展现状
我国新世纪之初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一个由膨胀的城市到健康的城市、由文化的失落到文化的弘扬、由困扰的环境到宜人的环境、由交通的发达到发达的交通,由设施的健全到健全的设施、由突出的共性到突出的个性的成长过程,与此相适应,城市建设管理也经历着一个由资料的积累到资料的雄厚、由经验的手段到法律的手段、由被动的综合到能动的综合、由程序的法定到法定的程序、由科学的决策到决策的科学、由简单的复杂到复杂的简单的提高过程,城市建设管理发展面临着一个量变到质变与跨上新台阶的挑战和机遇。
21世纪,作为世界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量,经济全球化不仅极大的影响着国家的发展,而且为城市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城市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我国,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建制镇和县级市(小城市)的数量急剧增加。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的重点已经由小城镇转向大中城市。在空间布局上,城市的发展方式也由分散走向了集中。决策者已经意识到,随着交通网络的完善,城市之间的联系将更加方便,画地为牢,就城市论城市,已经没有出路,一体化乃是大势所趋。城市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的角色由于相互间联系的广泛而更加重要,城市间的经济网络开始主宰经济命脉,以城市带和城市群为特征的城市体系新格局正在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凸显。我国城市的这种“大集中小分散”的地域发展格局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或许都不会发生大的变动,从而有可能导致“乡村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两个过程的合二为一,使城市发展向具有良好地区结构的方向演进。
由于城市之间联系的广泛性和便捷性,越来越多的城市被纳入到全球生产、区域贸易和服务的网络中,城市的利益不再仅仅表现为本国、本地资源的传统的“民族企业”和“本地经济”,而是越来越多的体现为有境外资本、人才、技术参与的国际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越来越取决于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也就是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竞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通过价值创造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将由城市的总体布局、基础设施、人口素质、工业化水平、技术发展水平、管理水平、生态环境、服务体系和开放程度等各方面共同决定,而上述因素的水平与发展速度则与城市的建设水平和建设速度紧密相关。
2当前面临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市建设面临着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规划设计方面
城市规划不够超前的问题在前几年就已充分暴露,专项规划、详规、控规相对滞后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对总规的深化细化显得不足,对形态控制不力的现状未得到有效改善。由于长期以来重平面设计轻立面规划,重微观管理轻宏观控制,对城市空间、地下规划重视不够,致使地下管线管理比较混乱。
2.2建设施工方面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档次还不够高,设施配套不够齐全,景观建设力度还不够大,旧城改造回建速度不够快,“城中村”改造问题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等问题,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2.3城市管理方面
当前城市管理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是乱挖城市道路和城市牛皮癣。建筑工地尤其是市政工程建设工地管理不规范问题,群众呼声也很高。
3解决办法
3.1管理原则
(1)抓好规划设计环节管理是建设现代城市,加快城市化的需要。首先要塑造城市形象,铸造城市灵魂,充分体现现代城市建设、管理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注重其整体风貌特色和前瞻性。在规划设计中,要坚持历史、现实和未来相结合的原则,谋求历史传统、地域文化、民族特色与现代化前景的延续和融和,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挖掘城市内在魅力。注重环境、功能与理念相统一,把城市建设、经济建设、环境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统盘考虑和运作。
(2)抓好城市建设环节管理是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需要。作为城市建设中的主要环节,工程的设计水平和施工管理水平至关重要,每一项工程的设计水平都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整体风貌,每一项工程的施工管理水平高低都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必须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在工程实施中注重文明管理,科学实施。
(3)正视问题,加强综合管理,是改变城市现状的需要。
3.2在具体落实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1)正确处理城市现代化建设与保护历史遗产的关系。城市是一个不断发展、更新的有机整体,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是建立在城市历史发展基础之上的。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城市拥有大量的、极其宝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来自天赋和历史积淀,一旦受到破坏,就不可能复得。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切实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好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使之流传后世,永续利用,是城市领导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2)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一般共同的发展规律,但由于历史传统、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经济条件不同,从而使每个城市建设又具有各自鲜明的特点。特色是城市的魅力所在。世界上许多城市往往因特色鲜明、别具一格而名扬天下。因此,必须在遵循城市发展普遍规律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立城市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模式,以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风格。塑造城市特色,城市领导者首先必须深刻了解市情,充分考虑城市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同时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城市建设的经验和建筑风格,但绝不能盲目模仿和照搬。各城市都应根据自己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明确发展方向和特色定位。城市特色是一种文化的积累和发展,需要一个较长过程,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形成和完善。
(3)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城市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安排,兼顾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以及人口资源、环境各个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充分考虑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承受能力,高度重视水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使用。一方面,城市发展规模要考虑水资源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扩大。制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从水资源的状况出发,合理确定城市人口规模、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必须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科学开源,综合利用。要统筹考虑城市供水、节水、防洪排涝、水污染治理等问题,切实做好水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规划,优先保证人民生活用水,兼顾工农业和其他用水。
其次,努力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切实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努力改善环境质量。城市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同时依法加强城市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
再次,处理好城市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关系。城市工作必须正确处理城市与区域的关系,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增强和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对发展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区域资源条件和环境条件,服从于整个地区发展的需要。要做好区域规划,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要统筹安排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区域共享和有效利用;严格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同时,城市规划也要打破就城市论城市的狭隘观念,增强区域意识。城市不仅要从自身条件和发展要求出发,还必须充分考虑区域整体状况,安排好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 王春光,孙晖.中国城市化之路[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3] 马传栋.论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J].理论学刊,2002,(5).
[4] 李其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城市建设,2000,(20).
前 言:城市规划是在一段时期内的城市经济发展、土地利用以及空间使用能能源和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协调的过程。城市规划是具有一定的综合性、独立性及专业性的工作,其出发点是建设绿色生态、节约环保及可持续发展型城市,目的在于促进城市繁荣稳定和长足发展。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蓝图,涉及到整个城市资源和空间的利用,关系整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向,关系到整个城市的经济命脉。目前,我国城市发展中国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分析和探讨,采取切实可行的管理办法,促进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与人口之间的协调发展。
1.城市规划应当遵循的原则
1.1城市规划应具有前瞻性
城市发展规划应制定高起点,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才能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发展。城市规划编制要立足长远,积极探索创新,不能被眼前的空间和资源条件所束缚,坚持高起点,可持续发展战略,阶梯式实施过程。要合理的利用土地资源,坚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型城市。明确城市规划对土地利用的监管作用,保证城市土地的到合理的开局,符合城市未来发展特点,城市项目的审批和建设都要严格按照城市发展规划来执行。
1.2城市规划应该统筹兼顾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际之间、城乡之间的联系愈发密切,区域间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城市规划坚持统筹兼顾就要与区域发展相结合,做好城市区域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对城市功能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安排,这样有助于城市内部实行文明和谐的发展局面,同时有助于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实现区域经济繁荣稳定。从区域整体出发,结合城乡发展特点和需要,明确各城镇的职能分工,对城镇功能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进行规划和协调指导,避免重复建设和空间资源浪费,实行区域间基础设施共享和有效管理策略,对不符合整体利益及长远利益的开局进行限制,保护环境资源。
1.3城市规划与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城市发展规划和建设管理应该符合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体现产业聚集和规模化效应,城市规划不单是建设规划,更要顾及经济空间布局的协调发展,平衡个阶层的经济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利用法律和税收强化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管理职能,引导城市建设发展方向和规模,使之与国家政策、经济趋势相符合。城市项目的布局和选址应该符合城市规划建设,新增建设用地要经过严格的城市规划部门审批程序方可实施。城市规划的管理应该促进和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建设,保证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2.当前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城市规划管理粗放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区建设以及产业结构布局,比如公园广场建设、街道绿化布置以及市政基础设施等。然而,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规划经常由于各种原因被改变,具有很强的随意性,造成这种结果可能由于城市领导更换导致原规划被打乱;政府部门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出让土地,影响了原有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管理部门利用职权调整城市规划,从中渔利。
2.2城市规划没有适当超前
城市发展建设缺乏超前意识,很多城市利用环境资源作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建设成果,虽然只是眼前的繁荣,同时也为今后的规划和治理留下了难题和隐患。由于城市建设缺乏前瞻性,许多城市的道路的数量和道路的宽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车辆的需要,拥挤的交通必然与盲目扩大和发展的汽车产业相关;被严重污染的城市河水与重工业产业的不合理布局脱不了干系;严重的雾霾及恶劣的空气质量是各种废气的排放带来的后果,这些现象虽然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但是缺乏前瞻性的城市规划管理也难辞其咎。
2.3城市规划中的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
一些城市建设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布局明显不合理。许多地区没有根据当地的具体特点来进行规划布局,主要表现为对公共基础设施、工业产业、生活区以及商业区没有进行合理规划,例如一些古城为了修建市区主干道,盲目拆除了具有上千年文化的古建筑,这些建筑是无法复制和保留的,因此“古城文化遗产”的申请也未通过,而由于规划不善,原有的代表性建筑被一群没有文化根据的“火柴盒”式建筑和烂尾楼所包围;许多地区不顾城市一体化趋势,大搞诸侯割据规划,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瞄准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从竞争角度出发,导致产业结构相似雷同,单个城市缺乏支持,变得后劲不足,严重影响了城市经济发展建设。
2.4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配合缺乏默契度
城市规划是对经济、环境、资源及社会的综合规划,是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型工作。城市规划不是一某个部门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密切支持与配合,使城市规划与土地资源管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工业产业结构布局、环境保护、人口发展以及经济建设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因素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在现实的城市发展规划中,许多城市往往不能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各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沟通和配合,使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充满了矛盾。事实上,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合理的利用好每一寸土地,平衡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当前许多城市在处理二者关系之间缺乏平衡和协调,影响了整个城市规划管理水平,阻碍了城市的发展进步。
3.完善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管理的措施探讨
3.1坚持人本思想
城市规划建设就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归根结底是服务城市居民。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具有前瞻性,符合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满足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实际问题。为了保证规划的科学合理,应坚持循序渐进、阶梯式发展原则,对相应的工作制定统一标准,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经经济利益而付出环境和资源的代价,多搞一些民生工程,切勿实行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要体现出人们的利益,坚持以人为本。
3.2建立健全法律法规监管体系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要想取得成效,政府部门应该发挥职能,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城市规划总会让协调职能,将城市土地资源利用活动纳入统一发展规划之中。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在城市规划方面的内容,指导和监管各级城市在城市规划的内容和方向,保证各级职能部门能够依照实际情况践行法律规定,抱着该法律有效发挥。完善法律管理体系,使城市规划管理工作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
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针对当前城市规划中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大量污染而导致的污染和浪费的现象,应该坚持节约的原则,完善城市功能和布局结构,妥善解决规划发展中遇到的矛盾。为了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型城市,应该改变粗放型规划模式,坚持节约和集约,以低消耗和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主动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整体优化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形态,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模式,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4实行严格的规划审批程序,
要确保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就要执照既定程序执行。因此要科学谋划,建立健全城市规划行政许可和审批制度,对违背程序的当事人追纠法律责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评价和激励机制,保证城市规划与管理的有序进行。
结 语:总之,良好的城市规划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提高城市建设水平。城市规划的效果对城市各功能区功能的发挥以及市管理工作的质量有着直接影响。城市规划的涉及范围广,技术性强,因此,,城市既要符合城市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遵循城市建设的客观规律,要做到立足长远,头筹兼顾,综合布局,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一、城市规划建设是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城市规划建设决定城市化进程的健康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水平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完善程度、效率便利程度、环境优美度和人与自然和谐程度,进而决定了城市形象,在城市的规划建设过程中,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的关系,成为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保障。
1.城市要促进经济增长,经济繁荣是城市发展的先决条件,尽管高的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必然导致高的居民福利,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肯定没有好的城市生活。
2.城市要促进社会公平。这意味着管理者不仅考虑城市经济总量,还要关注个体收入与财富的分配、所享有的资源情况、就业、保健、医疗和教育等等。
3.城市要促进生态和谐。城市的经济增长应该是低代价的、环境友好的。相反,如果城市的发展以城市环境污染和不可居住性为成本,这将会降低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而管理正是城市发展的保障,是规划和建设的重要手段,管理的好,城市才能发展的好。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社会系统工程。三者只有彼此兼顾,互相促进,城市发展才能步入协调健康有序的良性循环轨道。
二、城市规划的发展研究
1.统一协调发展。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统一协调发展,就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站在城市经济、社会、市场、生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基本方针。统一规划,统筹兼顾,通盘考虑,综合权衡,协调发展,尽量做到既考虑城市的总体规划布局,又考虑城市内的区域规划布局。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推行城市规划管理公示等制度,逐步建立城市规划管理分级审批制度,保证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
2.坚持量力而行。在城市规划管理过程中,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科学合理地决策城市建设的各项目标。对于一些涉及城市规划管理的重大问题,要认真地组织开展综合调研,在深入调研考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具体的方案,尽量避免造成重大的损失。同时,要坚持从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公众最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入手,不断摸索出一套适合城市自身发展的规划管理新模式。在开展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时,必须要坚持树立节约资源的原则,逐步形成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管理布局,最大限度发挥城市的整体功能,认真对城市规划管理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预测,进而不断实现城市的科学、和谐、全面与可持续发展。
3.引导公众参与。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是城市规划管理的客观要求。这是因为,城市规划管理涉及到城市所有不同方面的利益关系,而且政府、投资者、开发商、市民等与城市规划管理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在推进城市规划管理进程中,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相关的信息公开制度,让公众了解参与程序,不断构筑起不同群体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充分参与的体制机制,进而提高城市规划管理的科学、合理与可行。
4.完善法制建设。近年来,我国法制化建设力度逐步增强,城市规划管理与建设的法制化进程也在不断地加强。但是,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力度依然不能很好地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健全完善一套城市规划管理的法制化体系,为城市规划管理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与保障。
5.明确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城市现代化
城市规划与建设必须本求实际,有目标有计划地扎实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在城市规划方面,应该切实把握好因地制宜的发展思路,根据城市现有的资源、地形、商业环境、经济水平制定出适合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蓝图。城市建设的主导因素是依据城市环境境遇地理位置进行的,在城市规划与发展中,切忌急功近利,盲目发展,每一项城市规划举措都要充分结合当地的实际。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在于提高市民的生活环境质量与城市的基本构建水平,规划重点应该从城市经济发展方向进行长远考虑,着重建设改善民生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使城市功能向着人性化、现代化的方向合理规划。在城市发展目标方面,需要制定短缺目标、中长期目标,使城市的规划有步骤进行,使城市的发展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与城市未来发展
城市规划是研究城市的未来发展、城市的合理布局和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蓝图,是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建设和管理的依据,也是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运行阶段管理的龙头。我国的城市规划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所作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
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潮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
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行为,它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
城市规划就是通过对城市空间的设计和分析,来对人们的活动空间区域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协调。通过对城市空间的有关概念进行解析,来探讨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相互的制约。
3.追求和谐的基本准则。城市规划要特别注重生态的平衡性、产业的协调性,布局的合理性等等。城市的空间结构布局和土地利用并不取决于科学性,而是取决于利益冲突和价值判断。城市规划实质上是一种意识形态,在这一过程中要照顾各方利益,统筹兼顾,以实现和谐的最终目标。
四、结语
总之,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只要我们做到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对城市进行规划,保持严谨的态度实施城市建设,运用人性化的措施对城市进行管理,就一定能够建成一座人类聚居较为适宜的和谐城市。在我国新时期,城市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须要通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受到政策、科技和文化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逐渐加剧。所以,新时期新时代的城市规划要严格把握这一历史性的改革,使社会调控的功能得以加强,使城市的发展、社会公平、效率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得到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基础数据库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信息管理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基础数据库的数据更新和维护的周期长、费用高。建设城市基础数据库,通常是在全市行政范围区内由政府部门一次性巨资投入,采集城市基础地形数据采用摄影测量、3S技术和卫星影像等,进行数据处理和入库。然而,很多早年已经建立基础数据库的城市,因更新耗资巨大、后期数据库维护,造成无法实时动态更新数据库。基础测绘是“规划”的保障,是城乡规划的前提和载体之一。
一、城市规划测绘与数字城市建设
(一)、城市规划测绘
城市规划测绘是房产测量、大地测量、基础地形测绘和工程测量相结合的规划类专业测绘,协助城市规划审批管理的基础性测绘工作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数字化测绘技术和3S技术。其主要工作内容包含:规划设计专用地形图、规划用地界桩定位、验线(曹)、竣工测量验收、建筑定位放样等。一般而言,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一书两证”制度,城市规划主城区内各项建设需从规划用地红线、建设项目选址、建设工程规划管理到详细方案审查,城市规划测绘都辅助于规划审批管理。
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重视的建设数字城市,对城市基础地形数据进行勘测和建库各地政府部门相继投巨资,并建立城市基础信息平台整合各级职能部门的专题数据库。由于没有建立科学的更新测量制度,城市的发展又非常快,随着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的运行,基础数据库数据现势性较差,不能实时更新,极大地影响了数字城市的建设,无法真实反映地形特征现状。
(二)、数字城市
数字城市的概念源于将数字信息建设与城市发展巧妙融合,对城市各职能部门的信息与功能划分,实现规划系统、城市管理系统及应用系统的智能化与自动化。一并提出数字地球与数字城市概念,是发展信息化技术力量背景下的产物,这对城市建设而言无疑是一次大胆创新与实践。
(三)、城市规划测绘在数字城市建设背景下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城市规划测绘缺少必要的共享机制。我国城市规划测绘不同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必要的共享与共建机制并没有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有效体现。第二,从城市建设规划的管理部门来看,对于自身的部门职能混淆不清,对于基础测绘的不够重视,这也是当前城市规划测绘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第三,在测绘人才管理方面,无论是人才自身素质还是综合队伍结构都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问题,技术人员的职业素质问题亟需提升。第四,在城市规划测绘的深度与广度方面也存在着诸多问题,社会化程度有待提高,测绘范围亟需扩大。
二、城市测绘是数字城市的基础性工作
(一)、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是数字城市地理空间框架
很多学者关于数字城市,有许多定义,其中两点是共同的:(1)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还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建设的关键落脚点,在城市基本比例尺地形图,主要体现如1∶500、1∶2000、1∶5000的地形图等;(2)数字城市的重要建设内容是基础地理空间框架。目前,数字城市基础地理空间框架正在开展全国建设,城市基本地理空间数据库建设及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是提出的最核心的建设任务,这些数据来源于城市测绘成果。
(二)、城市测绘与数字城市有着共同的服务对象
作为数字城市管理对象和测绘对象,是同一个体即数字城市和物质城市。数字城市针对的是城市的整体,包括物质和非物质的、空间和非空间的,是在网络上现实城市非物质形态的拓展和延伸;城市测绘研究的是城市基本要素,主要是提高对数字城市的认知和管理能力的基础工作,是地理要素的变化测量和测绘。简单地说,地理空间信息是城市延伸和拓展的基础支撑数据,而城市的非物质表达形态是数字城市,城市测绘是产生地理空间信息的主要技术手段。因此,可以说城市测绘就是城市网络化和非物质化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手段。
三、数字城市对规划测绘的特殊需求
相对于非城市区域测绘,城市测绘主要体现在如下三方面的特殊性需求:
(一)、时间特性
对城市空间信息的依赖性城市的快速发展与非城市区域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要求非常高的城市空间信息现势性。城市空间信息的更新存在周期已经不允许,发生的变化与现状几乎要求呈现同步。这就要求采用不同于精细化的、及时的、非城市区的城市测绘手段,以保持对城市空间信息实时的动态更新和动态跟踪。
(二)、尺度特性
在应用上,较小的城市空间尺度体现了城市管理独特的微观要求。因此作为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支撑的空间基础数据主要依托大比例尺基础地理数据。相应的,较小的城市空间尺度要求城市测绘追求更详尽的地理信息,这种详细程度体现在比例尺和维度两方面。
(三)、融合特性
非城市区域的测绘可以作为相对独立的测绘活动进行,受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直接影响小,以其独特的专业技术模式和方法去完成。对于城市测绘就不同,一方面,城市规划、建筑、环保、管理、水务等其他行业与城市测绘行业的渗透性日益加强,已经成为城市各行业管理业务流程的重要环节和关键层次,实现了与城市管理相关行业充分融合和深度参与,无论从测绘的手段、方式、成果、应用等方面,还是测绘的目标、意义,正在减少单纯的、独立的、专业的城市测绘行为,只存在因为城市管理的需要而进行的大城市测绘,城市测绘即将进入大众化和非专业化。另一方面,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数据的获取,也是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采集城市空间信息已经不再是城市测绘部门的专利。城市测绘在某些行业,正在走向全城测绘和全民测绘。
四、基础数据库更新
基础库是城市基础信息平台的核心数据库。基础库的设计必须从“数字规划”、“数字城市”的总体目标出发,充分考虑地形数据现状,提供基础空间数据的高效组织,快速更新和灵活应用的能力。基础库的主要设计依据为:(1)根据基础库中的空间数据及其相互关系,根据实际应用需要的空间数据系统的用户能够快速和方便的生产适合产品。从GIS资源角度设计基础库:基础库是一个空间数据资源数据库。(2)从灵活数据信息交换能力上设计基础库:基础库基于要素类名和要素ID这样一个值对来唯一地标识基础库中的任何一个要素。任何数据库和系统与基础库进行数据信息交换都可以基于这样一个基本设计。(3)从系统和数据现状出发设计基础库。
(一)、数据库结构
基础数据库应该建设成一个多数据源、多种表现形式、多分辨率、多种比例尺结构、多种数据组织形式、多时相的综合数据库。城市基础数据库对各种专题数据起着支撑和控制作用,是城市各类应用系统的空间定位参考基准,是数字城市建设和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其内容包括数字线划地形数据库(DLG)、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库、数字正射影像(DOM)数据库和数字栅格数据库(DRG)等。以下简介DLG数据库的设计流程和相关结构模式。
(二)、数据库的更新机制
由于行政职能的分制和城市各个部门的资金投入渠道不稳定且单一,空间数据的更新机制很难有效的建立。通过规划行政审批成果的收集和城市规划测绘,根据基础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要求和入库准则,制定一套完整的数据更新机制,保证基础数据库的高现势性,定期将规划测绘成果转化为基础数据库的更新数据源。
(三)、数据库的扩展应用
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核心和基础是基础数据库,各种专题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如果说城市基础信息管理平台的骨架是基础数据库,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灵魂则是各种专题数据库。以基础数据库为基础,收集和整理土地利用、现状建筑、房地产、工程地质和地下综合管线等空间信息从城市建设部门(特别是城市规划部门)的行政审批流程中,作为基础数据库的扩展和补充。专题数据库的内容主要包括地名数据库、现状建筑数据库、交通数据库、现状路网数据库、旅游管理数据库、地下综合管网数据库和工程地质数据库等。完整的城市信息数据库由基础数据库和各类专题数据库构成,为数字城市的建设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服务。
结束语
作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监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城市规划测绘与当前科技力量的结合已然成为一种趋势,加之高端技术人才的大量引入,数字城市下的规划测绘已经成为一种可能。城市数据库的建立不仅实现了城市规划的相关管理环节,在国土资源管理等领域也有着积极的关联。可见,城市基础数据库与规划测绘环节的相互融合必将加快数字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步伐。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做好城市工作,首先要搞好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城市规划搞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城市总体功能能否有效发挥,关系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能否协调发展。无论从国外还是国内看,在设计、建设、管理方面受到普遍赞誉的城市,都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那些布局混乱、环境恶化、不能发挥整体功能的城市,除了其他原因外,往往都与没有一个好的发展规划有关。因此,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下功夫搞好城市规划。
二、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一)饮用水源污染愈演愈烈
目前,城市污水几乎全部向江河直接排放,严重污染水体和环境。其中生活污水基本上是不经任何处理的直接排放,并且各个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和城市建设很不相称。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掉,致使水环境严重污染。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在七大水系中,辽河、海河、淮河污染严重,全国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
(二)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随着城市燃气的普及,城市大气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日平均值呈逐年下降趋势。其污染源主要来自以燃动油为燃料的机动车尾气和燃烧散煤排放的烟尘。随着机动车需求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成为市区居民生命健康的大敌;为提高大气环境质量,大气污染治理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工业和交通运输业逐步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资排入大气层,使大气层严重恶化,导致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出现酸雨,给工农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三)垃圾处理问题日趋严峻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全国有2/3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不仅有碍雅观、侵占土地、传染疾病,而且在自身严重污染环境的同时加强了水体、大气土壤的污染。城市中心地带往往是工业企业的城市环境污染源,现代一些城市工业企业科技含量低,工艺设备、技术路线落后,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阻碍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进程。近些年,各市采取措施治理工业对现代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但力度不够,不能彻底的改变“三废”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但又不能让污染源离开城区又去污染郊区,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的工业企业都应推行清洁生产,重抓技术改造。如何将技术改造与清洁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将污染预防贯穿于生产的全过程,是推行清洁生产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解决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思路与对策
城市规划管理包括城市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和实施监察。城市规划把构成城市不同功能的物质要素布局合理化、科学化,城市规划和建设是形成和完善城市多种功能、发挥城市中心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应坚持统一协调,确保规划先行。城市规划管理要做到合理布局、特色鲜明,应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市场效益、生态效益等方面制定和实施。总的来说,就是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综合协调,做到一张蓝图画到底,既要考虑城市总体布局,也是考虑城市某个区域的布局。在规划过程中,可以实行规划公示制度,建立规划分级审批制度,保证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同时,让群众多了解、监督规划的实施,可以减少规划实施时的阻力。
在城市的规划管理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城市的规划管理模式。同时,要坚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要在综合调研、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研究确定,切忌仓促拍板,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当把树立节约、集约的原则,形成合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布局结构,不断提高对城市发展可能出现的矛盾的预见性,从而实现城市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四、城市建设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
我国的城市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如北京、上海、深圳、大连等城市,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增强,城市布局日趋合理,较好地体现了城市规划的要求,既显示出现代化城市的气派,又保持了红瓦绿树的历史风貌,逐步显示出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把规划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建设城市的纲领、管理城市的依据。概念性发展规划是长期性的和战略性的,是协调和指导公共建设的长期规划。开发指导规划则以土地使用和交通规划为核心,根据概念规则和具体参数,用以指导具体的开发建设。规划是追求精品的理念,在城市精品工程的打造上,形成了从规划设计、施工组织到质量保证一整套的管理体系。规划是严格管理的理念,城市建设者对技术标准采用,持一种实用主义态度,做到因地制宜,做到城市规划管理的可持续性的发展。
五、结束语
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科学的态度规划城市,以严谨的态度建设城市,以人性化的措施管理城市,就一定能建成适宜人类居住的和谐城市。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发展正经历着质的飞跃,与此同时,城市规划必然也要面临着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新跨越。而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政策、科技和文化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影响和推动将愈加强烈。因此,新世纪新时期的城市规划要善于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变革,加强其社会调控的功能,以保证城市的发展与社会公平、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最佳平衡。
参考文献:
[1]甄峰,万绪才,张越. 21世纪中国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城市发研究,1999, (2).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合理的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城市建设,促进城市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多城市已经重视开发地下空间,大力加强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所以,政府相关部门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和城市建设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加快城市发展,提高城市社会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一、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现状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城市人口和地域规模不断扩大,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城市问题的集中表现在城市基础设施的容量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突出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城市交通拥堵。为了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些城市问题,很多城市都加强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能够使城建基础设施建筑适应当时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水平,从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
对于城市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科学的规划和建设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对于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非常有效的。例如,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及其相关的交通设施,可以有效的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可是从我国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情况看,由于夏季降雨量较大,北京和武汉等城市因为大雨的原因使得城市中出现内涝的现象,有网友笑谈来北京看海,笑过后我们不能不深思,在城市的规划中,人们往往更看重地面以上的建设,而地下工程却被忽视,在大雨面前地下排水系统显得十分脆弱,那么地下基础设施到底怎样才能经得起考验。由此可见,我国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并不理想,无法达到较高的规划和建设水平。
二、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现状
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是现状看,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非常科学和合理,有效的促进了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发展。例如,波士顿作为美国历史名城,是交通较为繁忙的城市,为了缓解交通压力,波士顿市建设了地下道路,先后建设了8车道的地下快速路和修一条通向机场的4车道隧道,穿越波士顿港。整个地下基础设施工程包括总长7 8英里的连接线,和以单车道长度计算长度可以达161英里的道路(其中一半以上是地下隧道).以及世界上最犬的通风系统及地下交通事故处理中心等等。并且波士顿市在建设之初,就将地下管线、煤气、电力、电话等全部重新规划建设。不仅可以避免建设过程中市政服务的中断,而且还提供了一个更新城市基础设旌的机会,可以确保今后提供更快、更好、更有活力的城市基础设施的能力。最为重要的地下道路的建设有效的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由此可见,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方面是非常科学和合理的,将城市地面与地下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促进城市快速发展,而且还能有效的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问题。
三、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对比
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已经形成,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但是,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存在明显差距。将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与国外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筑的现状进行比较,从中可以发现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发展速度较慢,地下基础设施工程质量较差,建设规划不过周密,遗留下很多问题,无法有效的予以解决,给城市发展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基础设施工程质量问题。然而,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非常合理,地下基础设施的工程质量很高,不仅合理的利用的地下空间,缓解了地面压力,而且还促进了城市的快速发展。例如,美国城市在建设地下管道过程中,地下管道所铺设的管子的材质是厚15厘米的钢筋水泥,直径梗足有2米,两个人并排在里面跑来跑去斗没有任何问题。虽然大部分时间都似乎是在闲置,但如若遇上大雨大涝,也不会在城里留下积水。至于路面的水泥加厚,都要用最好的材质按最高的要求去施工,20年甚至50年后也不必花钱加固或重修。由此可见,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相比,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是非常不理想,地下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施工质量是无法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所以,我国城市在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基础设施过程中应该进行科学的规划,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
四、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存在差距的原因
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存在明显差距的原因,首先是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而国外一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城市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非常完备。其次,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虽然得到的快速发展,但是国外一些国家城市的发展水平已经非常发达。第三,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施工技术相对落后,尤其是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已经应用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第四,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质量较差,无法与国外一些国家城市相比。第五,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瞻性和宏观性,没有考虑的城市未来发展情况。
五、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未来的规划方向
我国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在未来的规划中首先应该借鉴国外一些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案例,例如,法国巴黎,巴黎的地下管道工程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不但有着强大的排水功能,甚至有些地下管道已经成为旅游景点,供外来游客参观,巴黎的地下工程不论从建造、维护、还是管理上,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其次,我国城市在规划未来的城市地下基础设施中,应该从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城市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特点,从城市发展的长远角度出发,对城市地下基础设施的规划要具有前瞻性,保证地下基础设施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为城市发展服务。
六、总结:
通过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与城市建设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的认识到我国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地下基础设施过程中应该汲取国外一些国家城市地下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根据城市自身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作出周密地下基础设施,为城市未来发展做好服务。所以,我国城市在规划和建设地下基础设施过程中一定要从城市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使地下基础设施能够有效的缓解地面压力,促进城市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立道.地下空间环境设计的有关理论.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01)
[2]胡卫民.浅谈城市轨道交通重点车站设计与城市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铁道勘测与设计.2000.(05).
[3]田志宇,何川,苏宗贤.地下工程与山水城市.全国城市地下空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04.(05).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1 引言
世纪之交的我国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挑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如何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当前必须回答的问题。
人们通常把在一定时期内实现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和具体安排称之为城市规划。
国内外经验证明,一个城市的建设和管理,首先取决于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并以之为依据,指导城市开发、建设和管理 ; 城市的合理发展,首先必须通过科学地预测和规划,明确城市的性质、规模、发展方向和发展格局,在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下,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城市的发展目标。随着城市社会经济活动规模的扩大和城市系统整体功能的复杂化,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不断提高,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2 我国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其思考
建国以后,我国的城市规划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在“一.五”期间,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约有150个城市进行了初步规划,有些城市还编制了部分详细规划,一批城市按照规划初步形成了现代城市的框架,并对以后城市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1958年后,城市规划的发展出现了失误,到60年代初期,作出了暂时不搞城市规划的错误决策。期间,城市规划工作几乎停滞,导致一些城市发展失控,管理混乱,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损失。1979年以来,城市规划工作重新受到重视,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1989年12月26日,我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使城市规划走上了法制的轨道。特别是199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通知》,它是在总结了近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依据“两个根本性转变”和科教兴国与可持续发展“两个战略”作出的重要决策。该文件充分肯定了城市规划作为政府宏观调控重要手段的地位和作用,要求各级政府切实维护城市规划的严肃性,切实发挥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调控作用,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要求在城市发展上改变以往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发展模式,走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集中统一管理的道路,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大多是按照如下的步骤进行:资料的收集和研究社会经济状态分析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确定城市规划的目标根据目标分解为具体指标按照以上问题提出不同的规划方案研究不同方案的利弊确定总体规划按照总体规划进行分区规划详细规划近期实施方案制定建设规划的管理。通常情况下,规划的重点在于城市土地和空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城市规划的着眼点是城市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在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中提出了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但在实际操作时由于缺乏必要的保证措施和有效的实施手段,往往忽略了资源和环境的问题,而把主要注意力放在人口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上。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但与此同时,在许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诸如水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废弃物污染、大气环境质量恶化、中心区人口过密、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严重滞后等现代城市通病,这些问题一方面对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现实的负面影响,同时也给城市系统的正常运转和今后的长期发展埋下了不容忽视的隐患。如何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城市发展道路,有效地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是未来城市规划工作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我国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较短,与迅速变化的城市发展形势相比,现行城市规划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薄弱环节,如:由于城市规划编制时目标不够完善,在分析确定城市发展目标时缺乏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导致了有些城市规划本身的先天不足;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由于体制的原因,城市规划的法制和管理还尚待完善,实施与规划还有相当距离,城市发展上难以改变以往的盲目扩大规模的外延式的发展模式等。有鉴于此,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出发,探索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以城市规划为首要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可持续发展观点的启示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观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全球的共识。可持续发展是指经济、社会、人口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又不损害满足子孙后代生存发展对大气、淡水、海洋、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和环境需求的能力。1994年我国政府率先制定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此后国务院专门发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将《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本思想和内容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强调要提高全民可持续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许多资源相对短缺,经济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沉重的资源环境压力。由于我国大中城市人口密集,社会经济活动高度集中,城市建设与管理的任务繁重,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与西方国家相比更为突出,在城市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思想尤为重要。
当前,可持续发展观念至少在如下几方面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城市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
(1)如何确立与可持续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的指导思想与规划方法体系;
(2)在规划环节怎样才能保证城市发展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3)如何体现“科教兴市”从总体上对城市发展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资源、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客观约束,通过何种形式才能在城市总体规划中得到有效反映;
显然,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将使我们的城市规划工作更好地适应和体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从而有助于实现城市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4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思路框架
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在城市规划中除了包括常规的规划内容之外,还必须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的资源与环境问题,预测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统的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状况,在环境容量与环境承载力两个关键指标的约束下,制定城市的发展方案及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城市规划的内涵进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下城市规划的新思路(见图1)。
图1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城市规划示意图
图1仅对产生总体规划方案的过程进行了描述,实际上,在其后的分区规划和详细规划中都应按照类似的步骤考虑环境与资源的约束。
由图1可见,城市规划是一个反复迭代的过程,在所示的比较环节处,如果城市规划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及城市的资源供给力,则要求进行相应的需求管理,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据此在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下得出一个新的城市规划方案,再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比较,直至满足为止。这种城市规划新思路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综合需要与可能,建立一个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统 ; 同时必须考虑城市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将城市的资源环境消耗确定在一个合理的限度之内。
根据研究目标设立了两个决策作用点: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和城市资源供给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即城市环境对污染承载能力;城市资源供给力即城市的资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资源)对城市发展的供给能力。对于任何区域,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城市的资源利用和城市的环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限度将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图1所示的城市规划思路具有如下三个显著特点:
(1)规划内容已不局限于城市本身的发展,而是将与之关联的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等诸多因素纳入规划过程,在保证上述因素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的前提下,寻求城市适宜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与发展方式;特别在规划的开始,就把城市的环境分析和城市的资源分析和城市发展的需求分析一并考虑,由此得出平衡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初步方案。
(2)整个规划的出发点不仅是以往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土地及空间资源的关系,而特别强调了城市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这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新的要求。
(3)资源环境体系的基本承载力是决策城市规划方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控制点,即规划方案中建议的城市规划不能突破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需要说明的是,城市规划方案的确定并不是被动的接受承载力和供给力指标的约束。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环境污染的排放因子和经济发展的资源消耗特性会相应发生变化,导致环境承载力不断增大和资源供给力的加大,以及城市系统允许发展规模上限的扩大。可见,环境承载力和资源供给力指标的引入,保证了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总之,上述规划思路充分考虑到客观条件对城市发展的约束及科技进步对城市发展的能动作用,以之作为规划工作的出发点,将有助于从规划环节保证实现城市的内涵型、集约式发展以及“科教兴市”战略的贯彻实施。
5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突出和重要。在城市规划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基于资源和环境体系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承载能力,以实现城市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理论方法体系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避免重复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负面效应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 杨曾宪.试论城市色彩规划设计的意义及原则
作者简介:杨加义(1964-),男,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内蒙古乌海电业局,电气工程师。(内蒙古 乌海 016000)
中图分类号:F2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36-0078-02
城市电网规划是城市建设规划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促进城市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电网的规划建设必须跟城市的发展在同一起跑线或略加超前。为避免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失误造成的损失,在城市电网的规划方面,需要做到如下两点:一要借鉴和汲取其他经济比较发达国家的成功案例,精心组织在岗工作人员培训,二要结合我国不同城市的实际状况,创造性地开展我国的城市电网规划。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采取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城市规划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城市电网规划工作具有长远性和科学性。
一、现阶段我国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状况
1.城市建设中带来的电力专项规划工作无法满足现阶段城市电网建设的需求
城市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部门的电网规划往往会同时,这是现在我国城市的常规做法,这些规划中涉及到城市形态、用地、结构等相关内容原则性的规划安排。相对于城市建设规划,电网的规划专业性更强。从以往的实践经验来看,电力专项规划无法全部包含城市电网规划的内容,由此造成的规划预测与实际工作相差较大,这些都会给城市电网规划和建设产生障碍,导致今后电网的改造没有指导性。
2.用电需求增长,而城市电网规划建设用地却逐渐变少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用电需求不断增加。我国部分城市电力负荷年增长的速度甚至超过了20%。以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国家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调整,向着集约型经济的道路发展,我国城市的电力需求增长也决不会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用电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电力负荷速度增长的重要组成因素。以上种种可以得知,在未来的20年内,我国用电需求将依然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
为了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国家土地资源,近几年,政府部门已经开始强化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为了长远性的利用土地资源,在进行城市建设中有关部门必须先对城市建设进行总体规划设计。因此,如果在城市建设之前没有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等城市的规划建设初具规模,然后再对城市电网建设进行规划,那将会举步维艰,非常困难,而且效果不显著。所以在城市化之前必须先做好城市电网规划工作。
3.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
城市建设规划与城市电网建设没有有效结合,导致城市电网建设工作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非常突出。首先,在城市电网建设中,架空线路频繁穿越于市区高空,尤其屡现居民楼前架空线,如此有碍居民生活,更具潜在的高压电力风险。其次,电网时刻在运行,而运行时必然带有电力电磁辐射,即使比其他那些高频辐射危害小,但它毕竟时刻都存在于我们的身边。再次,变电站工作运行过程会产生比较大的噪音,有些变电站建设在居民楼小区附近,不但产生辐射,噪音也对居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一定的影响。最后,城市上空架空线、居民楼周围高压线路和电力设备的存在,给居民带来生活中的畏惧感。因此,城市电网建设与城市环境息息相关,在城市电网规划建设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二、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的融合
1.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才是根本
不论城市电网规划,还是城市建设规划,都需要站在一个全新的高度,从全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这就需要将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同步进行。因此在对城市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核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的审核电力部门根据城市建设规划而规划递交的城市电网规划方案,二者的同时审核和,从法律角度而言,是进一步保护城市电网规划方案,保证这一方案的切实可行和实施,进一步促进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步和和谐,唯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协调城市电网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在城市有限的资源和空间中,创造更加便利完善的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市容市貌的美化。
2.在城市电网规划实施中,尽可能的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
城市电网得到有效规划后,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是会碰到一些具体的问题和矛盾纠纷,因此就需要尽可能的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保证城市电网建设的有效实施。在具体的城市电网建设中,遇到的矛盾纠纷,可以通过召开会议讨论,签署双方都承诺的有效协议等形式解决具体的问题。良好的电力保障给一个城市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保障城市电力的安全也是当地政府的重要责任,地方政府应该从全局出发,以对全体人民负责的态度,高瞻远瞩,针对城市电网规划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好相关指导工作,与电力企业携手共进,共同解决具体规划建设中的矛盾纠纷。此外,城市供电企业也需要和城市地方政府部门,开展积极的政企战略合作,及时沟通,保证城市电力的有效畅通,为广大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进一步为实现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3.转变观念,统筹兼顾,使城市电网规划与城市建设规划相融合
在城市的建设规划中,城市电网规划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果城市电网规划跟不上节奏,脱节或者滞后,都会极大的影响整个城市建设的实际效果。如果一个城市的建设规划已经规划完成,而城市的电网规划却没同步,这就需要及时的加强城市建设规划有关部门和供电部门的交流和沟通,促进城市电网规划的顺利开展。此外,城市电网在规划的过程中,还需要与其他的市政设施管理部门进行相关的沟通,共同协调好电网规划建设中的一些具体的施工问题,如电缆通道的建设、电缆的铺设方位等。因此不同的行业之间就需要对具体的操作项目进行一个明确的备案,确保不同的市政设施项目之间相互合作进行,尽可能减少相关的挖掘工作给环境带来的损伤,保护城市环境,节约资源。
4.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我们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将城市电网规划对城市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规划的同时,就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电网规划。以前我国一些城市建设规划和城市电网规划由于没有做到及时的沟通协调,导致城市一些协调现象出现。一些高压线路随处可见,一些环城高速公路紧挨居民楼,火车轨道从城市的繁华地带穿越而过,这些不协调现象不仅给城市带来极大的噪声污染、空气污染,而且高压线的电磁辐射也会对城市环境带来很大的不良影响,一定程度上还威胁到城市居民的人身安全。因此在城市电网的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到城市环境问题,变电站的规划布局尽可能靠近公路或者铁路,还可以采用建设室内变电站,电网布局也尽可能考虑使用电缆线路。
三、结语
城市建设规划,必须考虑每个影响因素,比如城市规划必须考虑电网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对其他的因素考虑得越充分,今后在开展城市规划建设及改建的工作中阻碍就越少。在城市规划发展之初将电网规划列入重要的考虑对象,统筹兼顾,将电网规划建设与其他城市建设、城市公共事业建设及发展的关系处理妥当,重点是电网建设与市政建设两者的关系,促使电网的规划建设与其他公共事业建设、其他城市规划建设和谐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城市规划需要以人为本,而在城市电网规划中也要更多的考虑用人文关怀方针去建设,尽最大努力减少电网建设给城市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参考文献:
[1]郑康.城市电网存在问题与建设规划研究[J].机电信息,2010,(30):
115-119.
培训团还访问了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瑞尔森大学、麦吉尔大学、女王大学、bc大学等著名学府,聆听知名教授和专家的讲座。传承英、法文化和体现北美区域特点的加拿大,在规划理念的人本性、程序的民主性、实施的可持续性、建筑设计的艺术性等方面给学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培训、考察,培训团成员普遍感到开阔了视野,拓宽了思路,丰富了知识,增强了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
一、重视生态环境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目标
加拿大国土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当我们乘坐的飞机越过加拿大领空时,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蓝天、碧海、雪山、森林。然而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不仅赞叹加拿大国土优美的自然生态大环境,更敬佩近百年来历届城市政府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所到的每个城市分布着无数的城市公园、街头绿地、小区绿地。在风景如画、森林环抱的滨海城市温哥华市中心的史丹利公园(stanleypark)里,竟然还完好地保留有大片的原始森林。在经济发达、寸土寸金的多伦多市中心区,仍建有许多供人休憩的街头绿岛、小片绿地。城市政府不仅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对环境建设的投入也非常重视。如多伦多市一个旧砖厂原想搞商业、住宅房地产开发,但市政府与业主多次协商、谈判,力劝业主放弃房地产开发,买下这片土地,认真规划,多方筹资,逐步改造成一个绿树常青(evergreen)的环境保护游览基地。在女王大学约翰(johnmeligrana)教授陪同我们考察的京士顿郊区的别墅小区,不仅考虑生活污水处理,而且还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经生物处理后排放到河流。在京士顿湖滨一家工业企业搬走后,原厂区的土地经翻新等技术处理后才允许搞房地产开发。在城市公园里,到处可见人与和平鸽、小松鼠追逐游嬉,融为一体,好一幅人、自然、动物和谐共存的画卷。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脚步的不断加快,一些危害人类健康和城市发展的问题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也越来越尖锐。这些问题在规划城市的过程中给人们带来很大危害,严重时会危害人们的生命与健康。也正因此,现代人们开始重视环境,并在努力探索解决这些环境问题的方法,生态城市概念也随之出现。生态城市强调自然和人的和谐发展,人们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在规划城市过程中树立生态城市理念已经成为时展的需要。但我国有许多城市在盲目的设计生态城市的规划,规划设计工作还不够成熟。 生态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和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渐进过程,是一场技术、体制、文化领域的社会变革。我们城市建设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要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发展之间的关系,应以生态优先为原则,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系统生物修复、改善环境、美化环境、景观休闲、改善气候、维护与提高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整体形象的生态服务功能。
2 生态城市的内涵及特征
生态城市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系统,生态城市要统筹兼顾城市的基础设施、生活环境、空间布局及自然环境等,要充分运用各种物质、能量及信息资源,充分体现和谐发展和稳定发展的特征,进而确保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的进步相协调。和以往传统的城市相比较,生态城市有其独特的特征:第一,生态城市可以理解为一个高效率运行的流转系统,它以基础性设施设备为支撑,给物流、人流、能源流及信息流运作提供条件,从而加快各种流动运行,降低城市生态污染与经济损坏;第二,生态城市是一个具有较高效益的转换系统,生态城市可以实现少量的自然物质投入,获得更多的物质产出,并有效减少废弃物的排放量;第三,生态城市的规划具有系统性和整体性特征,生态
城市不仅要实现环境优美,还要保持在整体协调的秩序环境里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生态城市不仅注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还重视城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进行城市建设一定要运用自然生态基础,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工作,在保护的前提下不断完善与提升,并采取各种技术措施提升城市的生态效益。
3 生态城市的设计规划原则
3.1 转变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
设计生态城市一定要转变以往的生产生活方式,将降低碳排放量为设计目标。设计过程中要节约利用城市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建设城市交通系统、建筑系统等活动中坚持循环再生和自然生态制衡的规律,时刻遵循低排放、低能耗的本质,运用生态理念分析并解决环境、能源及废弃物处理等各种问题。
3.2 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生态城市设计要坚持以保护环境为根本,坚持生态优先,有效利用自然条件,最大限度的保持原有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环境不受到破坏,使城市和环境达到可持续发展。进而有效延续环境保护。设计各类自然景观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基础设施的完善,不断完善其生态功能,提升基础设施的景观效应、生态效益及共享性。
4 生态城市的设计内容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的总纲领,合理的生态城市规划方案是建设生态城市的基础与前提。生态城市的规划内容含有很多方面,例如:技术体制、自然环境、减排目标、交通系统、城市人口容量等。建立技术体制主要是根据碳减排的潜力,寻找适宜的节约能源技术、新能源开发等低碳技术,进而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概率,提升风能、氢能、太阳能及地热能的运用比率,使自然的生态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不断调整各能源的结构,迅速提升可再生能源使用效率。建立技术体制还包括推行碳汇机制,结合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合理利用与开发城市的草地、森林及各种湿地系统,设计过程中使用植树绿化、节能环保等技术;设计减排目标要合理利用生命周期法、实测法等测算碳排量法测算人们正常生产生活的碳排放量,进而深入分析碳减排的潜力,研究减少碳排量的途径,合理规划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设计自然生态环境要树立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相融合的观念,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来减少市政工程的工程量,方便排放洪水,降低基本建设工程成本,同时,改善周围环境质量、调节气候。城区范围内最大限度的保留湖、河、塘等,把一些地段挖成人工河道,尽可能保留原有点,合理配置沿岸绿化;城市人口规模对城市的碳排放量具有重要影响,碳排放量会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变大。随着我国工业化不断加深及人口逐渐向城市集中,各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较大的人口规模引起城市用水、用地和环境等较大生态负担。城市局部气候会受到碳排放量的增加而出现各种变化,严重时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设计城市的人口容量时,要结合国内外其他生态城市经验,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模型,深入分析城市基础设施、空间布局对人类碳排放量产生的影响,进而规划出可
以有效降低碳排放量的城市发展模式;交通系统规划含有能源供给、交通工具及道路布局模式,设计交通系统时,要把用于发展低碳的资金投到节能交通工具的研发和使用中,与此同时,研究可以回收和处理交通工具排放气体的电动机技术。结合能源结构情况和城市交通的发展现状,借鉴国外征收碳税等手段,根据各种交通工具排放物的含碳量合理征收税费。在日常生活中,多向人们宣传绿色公交理念,使人们树立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提倡运用功能重构、空间感紧凑的交通模式,近距离范围内运用低碳排放的交通工具,远距离时运用公共交通。
5 我国城市建设和生态环境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可以概括为局部正在改善,整体正处于恶化,环境治理能力赶不上破坏速度。具体表现有沙漠化快速扩展,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森林资源正在锐减,草原退化不断加剧,水体污染较重,垃圾包围着城市,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致使经济损失十分严重。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有很多,可以将这些原因归为三个方面,即:工业化的压力、人口压力和市场压力。工业化压力是我国工业化发展较晚,要快速发展经济,难免以环境高代价、资源高消费换取的,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人口数量的不断增长迫使人们为了生存,要开荒毁林,破坏植被,获取其利益,而获取利益的各种活动远远超过了自然可以承受的范围。
6 结束语
人类社会要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为基础,进而打造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建设与发展对国家经济、政治及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现如今,城市面临危机越来越严重,必须合理规划生态城市,深刻理解生态城市内涵,坚持各项规划原则,结合低碳经济、生态思想的理念,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城市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使生活更美好是城市发展的终极目标。从城市发展的三角形,即可持续性、经济利益、幸福指数入手深入分析了城市发展中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的原则。
二、何谓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的概念,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这一崭新的城市概念和发展模式一经提出即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它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本质上属于一个强调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三者和谐,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的人工环境复合系统。生态城市没有固定的模式,不过“3R”(减少资源消耗(Reduce)、增加资源的复使用(Reuse)和资源的循环再生(Recycle)),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走向生态城市的3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与传统城市相比,生态城市具有以下鲜明的特点:
1.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与人共生,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现代社会中,人被过分夸大成世界主宰,滥用技术、企图征服自然,到头来不仅危及自身的生存,还打破了社会稳定结构导致社会异化。生态城市则力图通过营造适合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来弥补这一缺憾。这种和谐性构成了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2.高效性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所具有的“高能耗”、“非循环”运行机制,寻求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得以循环再生,最终促使各行业、各部门之间达成一种共生协调关系。
3.整体性生态城市不只追求环境优化或自身的繁荣,还要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人类生活品质的提高,追求在整体协调新秩序下的发展。
三、生态城市生态经济功能区调控
1.城市人文生态区:以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
人文景观保存良好,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交通便利、文教卫生系统发达为背景。但由于人口过分密集,土地不合理利用和城市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导致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出现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建议该功能区:建设森林城市带,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丰富城镇文化内涵,实现自然、历史、文化景观的永续利用;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提高对外开放程度;走多样化的城镇道路,引导城镇密集区有序发展,逐步增强城镇集聚辐射功能。
2.城郊农业发展区:城郊农业发展区紧紧围绕在
城市人文生态区的,区是物种在城市与乡村、自然方向迁移的生态通道,可以缓解城市环境的压力,维护生态平衡,消除部分城市污染,为城市人文生态区间出繁的物流,能流和信息流的交换等提供生态环境物质保障。但农村向源污染严重,经济结构不仅合理,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第三产业尤其是新兴的,附加值高的服务业仍有待于大力发展。本区发展方向是面向域镇需求和国内外市场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城市部区农业,发展农产品降加工行业,提供优质的蔬菜、肉类、乳类、蛋类、水果、花卉等农副产品和小手工艺品。
3.生态经济协调及开发区:生态经济协调区国民
经济状况和城市文化发展程度仅仅于城市人文生态区,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业、生物和矿业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建设较高,具有较大发展势力和生态条件。但山区水土流失严重,水、气污染比较严重,社会有效需求相对不足,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相对缓慢,由于本区生态环境优越性,加乏易接受中心城市的辐射,所以发展应以生态建设与区域开发并重,以生态经济为元素发展方向。生态经济开发区,应在保护好生态环境基础上,为促进地方特色经济发展做好,加大天然林的保护力度和加快生态公益林建设的特色发展,有效控制新的人为和水土流失规模;调整和改善产业布局,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以及旅游业,以务业、交通、通道、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发展林业产业。
四、资源和生态可持续发展
1.城市将是资源能量的主要消耗场地,也是商品和服务的主要消耗和集散地,随着这种消耗的资源、能量、商品、服务的不断扩大和增加,那么资源、能量、商品、服务的供给依赖地区范围也会随之扩大,也就是说城市的足迹早就远远超过它们的地理区域范围。所以生态城市产业结构合理化,三大产业的比例关系变化要符合世界范围产业结构化演化规律,即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另外必须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产业发展前提。坚持适度开发,资源高效利用,发展低耗、高效、少排污的新型工业。建立可持续利用资源的保障体系,培养与保护森林资源。要培育森林生态防护体系,优化林分结构;开展速生丰产林和经济林基地建设,加快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合理利用与保护水资源。要发展节水农业和节水工业,综合防治水污染,科学制定水资源供求计划,做好蓄水、引水、调水工作,正确处理防洪与抗旱、开源与节流、上游与下游、城市与农村的用水矛盾,管好用好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开源节流,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
2.经济可持续发展
以生态经济理念改造传统产业。发展生态型农业、生态型工业和生态型服务业,采用先进适用技术与环保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制度创新,将环境管理内化到经济管理中,促使环境政策经济化,经济问题环境化。在生态工业方面抓住国防和国内发达地区新一轮产业转移机遇,加快发展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效益为核心的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方面加快发展生态旅游业,休闲观光业、文化传媒业、中介服务业、会展业、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等,逐步提高服务
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优化产业结构,坚持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为前提贯彻绿色GDP 观念,合理安排三大产业的发展。以循环经济理念培育生态产业,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推动经济系统由“污染物排放”的传统模式向“再生资源利用”所构成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排放,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减少污染,持续发展。
3.社会可持续发展
人发展成果是以加大对环境资源的索取与加重环境污染负荷为代价的。当经济活动没有影响到自然环境的恢复力与稳定性时,此种发展模式尚可以持续下去。当人类活动的深度与广度超过环境的承载能力时,传统发展模式的弊端开始呈现出来,当今世界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严重恶化,出现一系列资源环境问题:自然资源耗竭与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全球性环境问题等。在人与环境之间矛盾激化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于十分紧张状态。如果说生存阶段的社会状态是基于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基础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那么当今世界则处于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交错恶化的趋势,整个社会已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边缘。两种关系冲突的进一步加剧,将不仅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还将影响到后代人生存与发展的潜力。
因此,反思传统的发展模式,缓和、解决人与环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性选择。生态环境是大自然的基本要素,也是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重要纽带,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是建设生态城市的根本。生城市不但要有良好的自然环境,生态环境,而且必须有一个平等、自由、公正、伦理和道德的稳定社会环境。生态城市的目标是遵循城乡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以人为本,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合理投入、低消耗、环境友好型的经济发展。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加强生态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建设与修复措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达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共。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至关重要。其中第一要务是做好智慧城市中的信息资源规划和信息资源建设。只有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及其信息资源规划指导下,切实做好综合利用最新的物联网、云计算、移动终端等新技术,主动感知资源、经济、活动、公共场所等方面的信息,及时进行信息和信息服务,大力促进城市运行和状态数据的整合和共享,才能逐步实现智慧城市的目标,实现城市管理数字化、城市服务智能化、城市应急快速化和城市监测实时化,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这是因为智慧城市的发展需要跨部门的信息资源整合。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上,各个城市都要重点抓交通、能源、水资源、环境,以及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必须从整合的角度出发,寻求解决之道,不能只靠各自主管部门。比如,发展智能电网,不只是电力一家的事;与之类似,智慧医疗、数字社区等,也都需要一个跨部门的协调机制。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离不开信息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承载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手段,上承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下牵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围绕智慧城市多组织机构的协同工作模式,映射到与之匹配的信息流转模式,引导城市信息资源建设有序合理发展;针对我国智慧城市的迫切现实需求,建议以跨领域、跨组织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以及知识共创的发展环境,支撑智慧城市各类业务应用的发展。
当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都遇到诸多新的问题: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经济发展与政府职能改革之间,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不匹配、不平衡情况,发展中的智慧城市理念就是针对复杂的现实环境,以城市为基本管理单位,将我国应对新形势下问题的智慧,通过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努力,以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为抓手,与创新协调发展理念相融合,形成目标协同的创新环境,以保障整体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整合以及信息共享机制的创新将成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通过对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协同发展策略,形成支撑智慧城市科学发展战略和保障机制的信息管理体制、机制与模式。
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建设的要点
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是要指导建立一个智慧城市信息资源体系,一般而言可按如下分层结构加以描述,即“包括元数据资源、数据资源、服务资源三大类”。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首先,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发展战略与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关系、创新业务协同模式对信息化建设需求的关系,将智慧城市投入产出分析的重点落在创新城市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管理模式之间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评价上;并将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作为评估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预期成果和考察智慧城市建设是否具备可持续发展条件的要素之一。
其次,在编制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中必须勇于创新,向上承接城市发展的创新管理思想,向下牵引信息化的核心建设需求。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核心在于对信息资源的有序管理,要实现有序管理就必须正确理解智慧城市中的“智慧”,正确理解城市管理创新协同工作模式,围绕创新工作模式,建立新模式下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对城市信息资源的“按需服务”便捷模式,这是关联创新工作模式与信息资源有序管理的关键。
第三,做好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必须紧密围绕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要以投入产出绩效为主牵引,高度重视将信息资源规划的逻辑分析方法与现实城市管理运行环境有序关联,科学设定智慧城市的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模型,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智慧城市信息资源规划。围绕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以及各个领域、各个地区的相关发展规划,形成对城市信息资源建设的宏观需求,深度挖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的城市发展与创新管理中对基础信息包括人口、经济、法人和地理信息等以及业务应用信息的关联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