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责任意识范文

时间:2023-05-28 08:18:3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师责任意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师责任意识

篇1

古语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其业务水平和职业素质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随着独立学院办学形式的规范化,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学院要实现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就势必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现阶段,独立学院教师队伍的建设总体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特别是青年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责任意识还不够强,这不仅影响到其自身的教学质量,也影响到学校的教学氛围乃至教师队伍建设。因此,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不容忽视。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现状

独立学院所倚重的专职教师队伍以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居多,而中青年骨干教师短缺,其年龄结构呈现“葫芦型”的特点。这些初人职场的青年教师为学校的教学注人了新的活力,并将自身的成长与独立学院的发展联系起来,是独立学院建设发展的生力军。“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但在推动独立学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部分青年教师责任意识状况却不容乐观,教学责任意识仍有待提高。

1.青年教师师德意识较为薄弱。“师德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民族兴”,师德不仅会影响教育,还会对一个民族的未来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应当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但是,独立学院部分青年教师的师德意识较为薄弱,缺乏必要的教学责任意识,只教书少育人,忽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世界观、人生观的指导。

2.青年教师敬业奉献精神缺乏。教师是一个崇高的职业,在这个岗位上工作本就该勤勤恳恳、爱岗敬业,将自己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而独立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却没有很好地履行这个高尚岗位的工作职责。他们中的一些人缺乏责任心,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教学上既不认真备课授课,也不关注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缺乏教学热忱和爱岗敬业的精神。

3.青年教师长期性教育意识不足。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事业,需要国家、社会、学校、教师等各个方面相互配合。教师作为教育事业中最重要的一环,也需要在思想上树立教育长期性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教学职业生涯,服务于教育事业。但现实中,独立学院的青年教师却常常忽视教育的长期性,仅把教学工作作为短期功利性的谋生手段,把在独立学院的教学经历当作以后职业发展的跳板,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工作也懒得负责任,教师逃课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这种思想意识指挥下的青年教师,其教学质量自然令人担忧。

二、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贵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青年教师自身方面原因

独立学院师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青年教师居多。这些年轻的教师大多刚从高校毕业,教学经验较缺乏,职业素养也不高。初人职场的他们承受了来自成家、立业等方面的经济压力,多表现出短期功利性倾向,对教学工作缺乏热情,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不甚关心,片面追求科研项目、职称头衔,却没能从教书育人的基本点出发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这就导致他们在平时的教学和工作中缺乏教师应有的责任意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大多是高考中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无论在学习成绩还是学习主动性方面都不高。在学生总体水平较低,学习积极性不高的情况下,青年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会受到抑制。在教学工作中得不到成就感,就难以形成良性循环的内心激励,从而使他们不注重师生互动,更不用说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来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

(二)独立学院方面的原因

独立学院是民办性质的教育机构,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办学,除了具有教育的公益性外,独立学院也要兼顾出资者的经济利益。独立学院聘任教师采取的是聘用制,教师不人国家事业编制。与普通高校相比独立学院的教师待遇比较低,福利和社会保障也不及普通高校的教师。这就无形中加重了青年教师的经济压力,分散了青年教师投身教育的精力。部分青年教师在思想意识上只是将在独立学院的任教作为其职业发展的跳板,他们会在教学之外另谋职业发展的途径,对教学工作敷衍塞责等不负贵任的现象时有发生。

普通高校主要利用学校名称、知识产权、管理资源、教育教学资源等参与独立学院办学。由此,独立学院的校园建设一般是以普通高校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并通过购并普通高校的教学及校园设施来扩大办学规模。但大多数独立学院只能继承普通高校的硬件条件,在软件方面如教学质量、校园文化氛围等精髓却难以继承,再加上仅有十来年的办学经历也很难让独立学院在短短的时间内沉淀出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文化环境和学术氛围。因此独立学院部分青年教师对待科研的态度比较浮躁。还有一些青年教师片面强调科研,无教学责任意识,既不认真备课也不专心上课,在学术研究上又表现为急功近利,仅关注科研项目的申报、科研成果的产出,根本无心教学。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教师一向被社会公众视为园丁,是指引人们心灵的明灯,教师的职业是值得人们尊重的。但另一方面,社会公众的内心也存在着公办教育情结,认为公办学校的教师是高尚的职业,而民办高校、私立学校的教师无论在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还是在师德修养、职业道德等方面都不如公办学校教师。而独立学院目前的教师聘用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公众对独立学院教师认识的偏差,公众会误认为拿不到铁饭碗的教师,其能力水平一定比较低。这种有偏颇的社会观念着实会给初人职场的独立学院青年教师不小的打击,让他们得不到在独立学院任教所应有的归属感,于是对教学工作多为应付了事,不愿多花时间精力去钻研提高教学水平,对学生漠不关心不负责。

虽然独立学院的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学习成绩相对落后,但他们的家庭条件都比较优越,父母大多是成功人士,工作比较繁忙,很少有时间关注子女的学习。家长在内心里一般都将教育学生的工作全部交付给学校和教师,“教不严,师之惰”,他们认为学生的教育就应该由学校和教师全权负责,而不关注家长与学校、教师之间的互动。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独立学院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教学压力,抑制了他们在教学过程中的热情,从而助长青年教师不想承担责任,不愿承担责任,得过且过敷衍工作逃避责任的心态。

三、增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建议

教师是实现学校教学目的的基础,也是提间字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增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只有通过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观念,不断学习提高师德素养,独立学院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和教师聘用制度、教师激励制度以及社会家长各方面相互配合,才能够推进青年教师教学责任意识的培养。

(一)独立学院青年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教学责任意识

青年教师是独立学院保证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坚力量,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首先就必须从青年教师转变自身观念做起。青年教师需要认识到,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只是服务于教学,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身教言行来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做学生学习的楷模。而作为师德基础的教学责任意识,更是每一名教师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要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转变自己短期功利性的思想,以先进的文化思想来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责任意识,做新时代的好青年好教师。同时,青年教师也应当关注教学中与学生的互动,培养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既可以促进师生的交流,让青年教师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教学责任意识,也可以促进师生情感,让青年教师获得教学工作的成就感和为人师表受尊重的满足感,从而激励青年教师更加注重提高自身教学责任意识,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独立学院应为青年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制度

首先,独立学院应加强校园的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独立学院的办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普通高校的各种校园资源。但独立学院在依托普通高校发展,完善校园的教学设施的同时,也很有必要建立起独立学院的特有文化,形成自己的特色。从而使那些心浮气躁的青年教师在良好的校园氛围中安心教学,静心进行利.研活动,增强青年教师的事业心和成就感,逐渐培养起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归属感、献身教育的崇高精神和能够担当责任的意识。

其次,独立学院应完善教师聘用制度。独立学院要根据学院的长期发展目标来确定教师招聘计划和招聘规模,制定教师招聘的标准,从源头上选聘最适合独立学院发展的教育人才。高校要按“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约管理”的原则来实行和健全岗位聘用制,实现“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在招聘过程中,不仅要考核应聘教师的职业技能,更要关注应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职业素养,聘用符合独立学院校园文化要求德才兼备的教师。

再次,独立学院应健全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和激励机制。对于新招聘的教师,独立学院有必要进行一系列岗前培训,向新教师传递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帮助新教师在新的工作环境中找到归属感,从而有利于青年教师对独立学院文化的认同,端正青年教师的教学态度。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要适时地通过召开座谈会、举办教学讲座或论坛等方式为青年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机会。对于青年教师的培训,不仅只是单纯的业务技能的培训,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训,并建立培训反馈制度,记录青年教师教学职业的成长过程和教学素养的培养情况,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责任意识提供量化衡量依据。同时,在培养政策中明确激励机制,坚持两个‘喃保”两个“体现”,即确保培养效果在育人工作中得到体现,确保通过培训使教师自身发展得以体现。在激励机制方面,可以适当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水平,帮助青年教师解决宿舍、医疗保险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为青年教师安心从事教育事业提供基本保障。在教学过程中,按照青年教师的工作表现,综合教师师德品质来实行绩效管理,根据青年教师的发展和成就需求,为青年教师提供一定的科研经费,配备利.研设备,鼓励他们深人教学研究,拓展专业能力,设立专项基金,奖励青年教师的教学成果和科研成就;还应注重对青年教师的情感激励,通过情感关怀使青年教师产生归属感,打消青年教师在工作中的不安和顾虑圈,从而使他们在教学工作中更认真更负责。

最后,独立学院应建立对青年教师全面评价机制。独立学院可以借鉴公司企业的360度全面考核评价体系,改变过去仅由上级评价的单一评价方式,从学校、学生、同事等全方位对青年教师进行评价,既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评价,也对青年教师思想道德品质进行评价,力求给予青年教师全面、公正、合理的评价,并将薪酬福利与考核评价挂钩。实行这样的评价机制能够最大限度上实现公平公正,使青年教师得到情感上的归属感和激励,克服思维惰性,从而负责任地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提高教学质量。

(三)社会应转变观念发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

篇2

1、教师社会责任感内涵剖析责任是师德之魂,责任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当代教师必须对国家、社会、学生负责:第一,对国家负责。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人,就会站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要求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个转化工作主要得靠教育来承担,这是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所肩负的主要责任。只有对国家负责,才能承担促进教育公平、促进构和谐社会的责任,肩负起传承人类精神的伟大任务。

第二,对社会负责。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一定会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的希望。是让这希望破灭,还是让“梦想飞扬”,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一个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老师,定会想方设法,把学生教育好,保护好,培养好,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

第三,对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感在一定程度上直接作用学生的灵魂,影响着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学生三年,就要对学生的三十年负责,这是对教师责任感的最完美诠释。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高职教师,在不断进取,掌握广博的知识以“授业解惑”的同时,总是会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行以“传道”。因为他会时刻意识到,他的举手投足,穿着打扮甚至习惯爱好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司法警官职业的特殊性与培养和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迫切性司法警官特指监狱劳教机关的人们警察。监狱是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执行刑罚,实施惩罚与改造的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我国监狱劳教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决定了监狱工作和司法警官的奋斗目标“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1〕劳教教养主要适用于重复违法,屡教不改,虽不够刑事处罚,但其不良行为习惯和较深的主观恶性对社会潜在危险极大的违法或轻微犯罪人群。如果把公安民警比作“缚虎人”,那么司法警官就是“驯虎人”。通俗地说,公安民警也是与坏人(违法犯罪者)打交道,但他主要是从好人堆里将坏人制服并揪出来,而司法警官是要将坏人“驯服”,并让他回到好人堆里。公安民警的主要任务是将犯罪嫌疑人抓捕归案、接受惩罚。而司法警官是使违法人员洗心革面,祛除恶习、回归社会、重新做人。

本着我国劳教教养工作“坚决实行教育、感化和挽救”的基本方针,司法警官对待监狱劳教人员的态度应像家长之于子女、教师之于学生、医生之于病人一样认真负责,因此,司法警官是特殊思想战线的战士,也是人类灵魂的基因工程师。一线司法警官面对的是心灵残废行为不轨的非正常人并且他们的犯罪手段日趋高明,司法警官工作对象的特殊性及监狱劳教所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司法警职业具有高度的政治性、纪律性、封闭性、危险性、复杂性、艰巨性和严格性等职业特点。我国司法警官不仅担负有执法和惩罚犯罪的职责而且担负有改造职责。与大多数国家仅在法律范畴内考虑监狱作为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能不同,我国却把监狱执行刑罚纳入到无产阶级改造人改造社会的历史使命中,纳入预防和减少犯罪乃至消灭阶级的伟大工程中;虽然我国把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并把改造人作为监狱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运用教育劳动管理等手段来改造,其目的与其他国家只把监狱的职能定位于执行刑罚关押罪犯迥异;另外,虽然许多国家也在组织实施劳动改造,但往往只把劳动作为对罪犯的一种处罚或有的只当做罪犯谋生的手段,而我国却强调劳动的强制性并把它当做一项重要的手段,有计划有目的地通过组织有益于社会的集体劳动对罪犯进行有效改造,区别于许多国家对罪犯进行文化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强调罪犯参与的自愿性。我国不但强调罪犯接受文化技术教育的全员性,还强调思想教育、注重世界观的改造,这种数以百万计的罪犯在监狱这所个学校中接受各类教育的社会现象,在古今中外的监狱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司法警官只有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的驱动下,才能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2〕的慎独态度,对待自己的言行,以满腔热情投入这种改造人、教育人的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发光发热。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是培养司法警官的摇篮,教师在其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于是教师要充分意识到进行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重要性与有效性然而当代很多教师,仅仅把教书理解为谋生的方式,忽视了教书育人是一项关系祖国发展、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因此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不强,是当代教师队伍建设不容忽视的现象。又受多元文化、全球化、市场化以及信息化的影响,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日趋淡薄。司法警官职业的特殊性和教师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社会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意识。

二、如何培养和提高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以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以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司法警官为核心任务,爱岗敬业、积极创新,正是教师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因此,教师必须主动参与和谐社会构建,培养

和提高自己对学校的归属感。

1、就教师个人而言,应对学校要有归属感,主动参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归属感属于文化心理范畴的概念。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对学校的发展有强烈的角色意识,要深刻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部分,一切从学校的利益、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着想,对学校的现状与问题、优势与困难以及可能开发出来的潜力等要有自己的认识,从而学校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二是教师要具备积极的参与意识,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当代社会转型期间的学校变革、学校文化的建设之中。在教学实践中体验自身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伟大。司法警官队伍建设的持续发展要求教师把教育当作一种职业、一种事业而不仅仅是一种“生存”的手段。这种职业立场要求教师不能把教育简单地看成直接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当作生命与生命的交往与沟通的过程。这是教师角色意识基本要求,也是培养教师归属感的根本所在。和谐校园,和谐课堂和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了教师的主动参与和智慧的奉献,就没有真正的“和谐”可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3〕教师在这种和谐关系建设中起着先锋模范作用,以身作则,用“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去感染每一个学生,从而使他们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社会责任感。

2、就学校管理而言,加强制度建设

培养和提高教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意识需要明确的制度、规范来约束和保障。首先,学校要制定科学有效、切实可行的教师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明确教师岗位职责的具体要求,引导教师自觉履行职责,不断把社会责任感教育推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健康运行的轨道。其次,建立考核机制。要建立师德考核指标体系,并将其指标量化,按院系、教师、学生不同权重打分,将综合评价结果存档案,作为教师聘任、晋升、晋级、培养、流动等方面的重要依据。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不能受聘和晋工资。再次,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年度考核中业绩卓著有着高度责任感的教师予以表彰和重奖,并大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他们的典范作用。

3、就国家而言,要在全社会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的良好风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弘扬传统文化精髓、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防止多元文化、全球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经济全球化的滚滚潮流带来了教育全球化的发展,在教育全球化的强势影响下,在给中国教育、中国教师带来先进思想教育观念的同时,西方阶级世界观和腐朽的价值观、道德观,如重视消费、享乐、忽视奋斗、创造等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当代教师的思想和价值取向。教师不得不在传统与先进、中国与西方之间进行艰难抉择。只有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导作用,教师才能克服迷茫情绪。表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就能果断地对学生道德教育采取“灌输”和“引领”方式。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既促进了我国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也为我们每个人施展自己的才能,获取个人需要提供更好的条件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培养教师群体的效益观念,促进教师更好地提供和发展自身的各种素养,维护自己的合法正当的物质利益等。但不可否认,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片面强调物质利益、过分注重商业化、强化个人利益等一些负面思想也影响着当代一些教师,影响着教师敬业和奉献精神。许多教师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本职工作上,而是迷恋于第二职业。并且,这种风气还呈愈演愈烈之势,只有倡导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才能克服市场经济对教师队伍的冲击。

篇3

前言:课程意识影响着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体系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着教师对整个课程系统的认识、理解与处理方式。具有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往往以整合的理念和策略对待体育教育活动体系中的各个子系统和教育要素,不会仅仅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如美国课程理论家平纳和格鲁梅特就认为,课程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个体“履历经验”的重组,是学生生活世界独有的东西。他主张不要从设计、教材、学程等角度来谈论课程,而要从学生过去经验和未来精神解放的角度来讨论课程。

一、体育课程的概念及内涵

(一)体育课程是一门学科

我国学者吴志超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一种特殊的教学课程,它与德育课程、智育课程、美育课程、劳动教育课程相配合,共同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方面的课程。”周登高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指与实现学校教育目标,配合德智美全面发展,并以发展学生体能,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主的特殊课程。”他在评论说,“这一界定比较强调学习体育运动的知识与技能,但对学生的活动与体验关注不够。

(二)体育课程是活动

我国一些学者认为,体育课程主要是相关体育教育活动的组合,如于小霞认为:“体育课程是纳入学校教育计划的体育方面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毛振明教授等人认为:“体育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为了使学生能在身体、运动认知、运动技能、情感和社会方面和谐发展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他在评论时说:“这一界定主要是强调了有计划、有组织的体育活动,而对学生的体验与经验关注不够。”

(三)体育课程是诸课程的整合

根据他对上面体育课程含义总结和评说,他认为:“体育课程是整个学校教育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体育课程’了一般的科学文化知识课程比较具有鲜明的运动认知性、生活教育、情意性等课程特点,它是综合性课程。”表明了体育课程内涵的复杂性、区域性或情境性、辩证性和尊重不可一言喻性等后现代的课程特点。

二、课程意识概念及内涵

课程意识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价值张扬的意识,是师生创造力彰显的意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课程意识主要是指向教师教学观念的,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的内在力量,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思路和行为方式,从而决定着教学的价值取向。因此,强化课程意识,把教学作为师生互动的过程、课程创生的过程,成为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共同关注的课题。”课程意识关注教学的价值问题,即关注人本身,关注教学究竟是为了什么的问题。人们的教育行为总是受一定教育思想或观念支配,不同的教育行为,反映出不同的教育思想或观念。不同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观念都会反映在每一个教师的具体教学行为之中。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校和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教师对课程系统的理解与把握乃至创造的程度,反映了教师的课程意识状况和课程建设能力水平。

三、体育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观对体育课程意识影响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课程计划的程度。实现程度高,则成功,否则就是失败。因此,量化研究成了主要方法,甚至是惟一方法。开发各类具有一定信效度的科学评价方法。因为,他们相信越是开发和利用在技术上高度复杂的方法,就越能准确测量课程实施的程度。课程变革的计划的制定者与计划的实施者之间是单向线性过程,强调课程变革的决策者和计划制定者对课程实施者的控制。教师对课程知识的创造和选择没有真正的发言权。

四、学科观念对体育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影响

以前对课程的理解就是学科,而且是文本形式的,这种对课程的理解就导致了严格规范教学内容的准则,规范的是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实际要学生学到什么。并且,按照学科组织内容,各学科之间具有明显的界线。在教学上,按照学科分门别类地进行教学。这些,忽视学科之间的联系,导致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的教师之间,与班主任之间,以及与学生家长之间的联系较少,有的甚至不联系现象。忽视学生的发展和培养需要以整体的教育思想,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相互协作,而是各自为政的浪费资源现象。

五、结语

体育教师要加强学习先进的课程理念,提高思想认识,把课程改革看作是一个自我发展的过程。通过学习,认识到课程不仅仅是文本、计划,还有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创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件,而这正是体现教师和学生主体性解放和创造能力的展示,这才是课程的灵魂。认识到课程的价值负载和体育健康课程的有机整体性、生成性,以便更好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艺。

参考文献:

篇4

我校目前共有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20人,占全体教师的50%。其中党员3人,入党申请人8人,团员2人。青年教师队伍是现在以致将来我校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最活跃、最富于创新的群体。

我校曾对青年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党支部平时的考察,对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进行了分析:他们大部分政治热情较高,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进德修业,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在青年教师队伍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少部分青年教师的敬业精神、奉献意识、大局意识、教学能力距社会、家长、学生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中少数人把教师看成是“挣钱糊口”的职业,政治上不思进取,提升业务能力的愿望不强,工作上被动应付,功利思想严重,对个人得失关注过多。这都是青年教师队伍专业思想不牢固、教师职业道德责任感不强的表现。

我们认为,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种种冲击、独生子女心态及其自身的弱点、近年来师范院校生源素质下降和非师范生源的进入,是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

二、探索加强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

教师是责任意识要求很高的职业,既要有师德的规范,又要有精神引领的追求。我校党支部积极探索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机制,强化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增强青年教师的责任意识。

1.加强教育机制。我校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河西区教育局教师职业道德“五条禁令”》《南湖小学教职工“四要四不”》等制度,使青年教师明确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要求。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时刻对照标准自我检查,不断规范。我们还建立和完善了班主任岗位培训制度,对班主任、大队辅导员进行德育教育专题培训;对新教师进行岗前、岗后师德培训。

2.建立榜样示范机制。我们坚持正面教育、典型引路、榜样激励。我校组织广大教师学习河西区师德宣讲团成员的事迹,并树立学校内部的优秀教师榜样,加大师德宣传力度,同时深化师德承诺活动。对于优秀教师在师德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经验、做法,积极挖掘和整理,用典型事例来感染、鼓舞和带动更多的青年教师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

3.强化考核评价机制。我校把师德教育和教师队伍的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教师工作纪律和师德师风方面的管理,规范教师的行为。

同时强化师德评估考核,进一步完善了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奖惩机制和表彰奖励制度。坚持师德考核与业务考核并重,建立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家长评教师”、“学生评教师”相结合的考评机制。重点考察教师教书育人的实绩和职业道德状况,并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

4.拓展活动引导机制。我校党支部积极创设平台,拓展活动机制,增强青年教师师德教育的实效性。党支部组织语、数、英学科党员、青年教师开展了“党员、教师做奉献,志愿服务促发展”义务奉献活动。22名党员、教师与“学困生”开展“结对子”活动,利用业余时间为44名“学困生”补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5. 加大业务能力培养力度。我校认真搞好“教、科、研、培一体化”校本培训,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年教师业务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业务水平的提高。

我校鼓励青年教师进修硕士学历,注重新老教师的优势互补,建立“师徒对子”,签订帮教合同,从师德规范、教学常规、学生管理等全方位地进行传帮带,使他们在教学岗位上学本领、练功夫,迅速成长,增强教师队伍后劲。

我校为青年教师搭建交流平台,组织青年教师之间成立“互助伙伴”,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并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

我校组织开展“青年教师沙龙”活动。活动内容主要结合当前学校青年教师的具体情况开展专题论坛。一次次形式新颖的沙龙活动使青年教师在愉悦的氛围中抒发着对理想的追求,对工作的感悟,激发了他们对工作不断进取的热情。

我校建立“青年教师成长足迹袋”。及时记录青年教师工作的情况及取得的成绩,并帮助他们认真分析,提出改进性意见,学期末以“足迹墙”的形式呈现每位教师的成绩。

篇5

责任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提及的一个词语,即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一种自发的行为,是一种承诺、一份应尽的义务。责任意识不仅作用于自身,还会对他人产生影响。中学阶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其一生的影响都极其重要,甚至关系到国家与民族未来的发展。历史教学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高低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历史教学的内容囊括了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外交和社会发展等重要领域,是责任意识教育的丰富源泉。历史教学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让学生明白历史兴衰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吸取历史的智慧与精华,能够把历史中所学习到的智慧应用到现实中,以此来提高分析、思考能力,加强学生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无数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兴趣才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了兴趣,才会主动地学习,才能学好。因此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才是培养学生责任意识的关键。历史教师不仅传授知识,还需要对学生的道德品行进行培养。历史教师要完成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进行思想教育三大任务,就必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1]。中学历史教材涵盖的内容丰富而生动,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特别是新编的教材,活泼、生动,趣味性更强,能够自然地带动学生的兴趣,深得广大师生的喜爱。无论是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腥风血雨的战争,还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的自由平等,无一不是历史教师可以信手拈来加以利用的优势,历史教师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不仅学习教材提供的正能量,还应该利用课外的相关资料去寻找更多精神食粮。从历史这面最好的镜子里去学习如何明辨是非曲直、去学习历史发展的曲折过程、去学习社会发展的进程,在思考中成长,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社会责任意识。

二、科学使用教科书,准确传授历史知识

历史教科书经过不断地更新改进,凝聚了无数先辈们的心血,应该是历史教师教学的根本。历史教材覆盖的领域宽广,责任意识无处不在,历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联想,激发学生潜意识里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强责任意识,在这种良性循环中得到提高。历史课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说具有更为明显的优势,这得益于现代科技的发展。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历史题材电视剧也在无形中为历史做宣传。历史教师在讲解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大家都熟悉的前辈的优秀事迹来培养责任意识,这样更容易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如大家耳熟能详的电视剧《》,一个个人物都演得生动活泼,很多故事学生也能娓娓道来,教师在讲解《》一课时如果能利用优秀事迹,则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引导学生分析事件的起因、过程与结果,让学生站在不同的立场去思考当时的情形,模仿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人物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责任意识的养成。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如果仅仅停留在课堂与思想教育上,培养出来的学生有可能只会纸上谈兵。教师应该让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实践,进一步巩固责任意识。为了给学生更多直观的感觉,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历史博物馆,让学生跟随馆内讲解人员去感受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带给他们深层次的感动,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被动的吸收远远不够,还应该组织学生追随历史的足迹去寻找一个个感人的历史事迹。通过社会走访、调查,从当事人、周围的群众等不同的角度主动地去了解,在调查中思考、总结,与历史教材进行比较求证,力求还原真实的历史事件。通过调查的过程,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与人沟通的能力,共同培养合作的精神。在调查走访之后,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提高了学习的热情,提高了责任意识。总之,责任意识的培养是青少年培养中的关键一环,只有培养出有责任意识的青少年,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与国家的发展。中学历史教师更应该以培养有责任意识的学生为己任,充分利用历史学科的优势,针对不同的学生使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好知识的同时培养出优良的品德,培养责任意识。狠抓责任意识是中学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6

1.因势利导,淡化痕迹

无痕化的课堂责任意识教育,就是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让学生在心里自然而然地接受。这是一种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方法。

责任意识教育不具有强制性,它在引导人们感悟人生、进行理性思维时,能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的熏陶,形成应有的责任意识。

2.客观公正,辩证分析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应注意客观公正,尊重事实。对事件的分析要一分为二,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既明确责任意识包含的内容,又懂得怎样去尽责才是科学的。

3.遵循规律,乐于接受

在思想政治教学中进行责任意识教育时,我们应该遵循学生的身心规律和认识规律,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两个课堂,书本和实践两种教材,把和学生密切相关的、能够影响他们的教育教学资源抓住,不断丰富其内容、创新其形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其真正成为责任意识教育的主体。

为增强思想政治课责任意识教育的实际效果,除了要遵循上述原则外,还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让学生更自觉、更容易地接受。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责任意识教育的要求

1.引入多媒体技术,增强直观性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应有的责任意识。

现代教育技术集声音、视频、图像、动画于一体,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责任意识教育的趣味性、新颖性。比如视频歌曲《食品安全之歌》的播放,学生从中看到了食品安全问题的触目惊心,也对市场秩序的规范、市场活动参与者的诚信等问题有了更深的认识,从而培养起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责任意识。

2.多样化教学方式,激活参与性

渗透教育应力避枯燥单一的教学模式,要求教育者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这样才能避免教师空洞说教,使学生思维活跃,让学生在自悟中明白深刻的道理,从而达到责任意识教育的目的。

教师应该创设多种有关责任的认知情境和两难情境,采取灵活有效的方式贯彻责任意识教育,让学生最终形成正确的责任认知、判断和选择。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够提供给学生内化责任的精神氛围,从而使道德教育有效地震撼学生的心灵,更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渗透力。

3.整合生活化素材,提高说服力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句话指出了教育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要求我们的责任意识教育工作必须回归生活并指导生活。

教师应该把教材内容与现实问题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小素材起的可能是大作用。例如在讲“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这一内容前,笔者在备课时找到了学生在暑假开展的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的材料,针对他们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走形式、开学前突击盖公章等应付学校检查的不良现象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明白这样的做法是没有责任心的表现,既违背了学校要求开展暑期实践的初衷,又对自我认识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

4.调整好教学心境,己正而正人

篇7

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魅力的感召作用,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因此,教师只有从教材出发,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针对教材内容,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在交际中感悟传统文化,才能在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中,使学生担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风貌和行为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教师的所作所为常常是学生的先导。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是完成教师历史使命、培养合格学生的需要。教师要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把真理、经验、知识、思想、价值、意义、情感、态度都显现出来,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以及自身的理解去辨析和接受,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民族自豪感。立足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个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努力关注学生的生活、关怀学生的精神发展、关怀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学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都得到提高。

篇8

一、教育者要有责任意识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大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这项工作本身就有一种崇高的责任感,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也要有责任意识。反之,如果教育者没有非常好的师德责任感就,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也不会有好的效率。因此,教育者要自觉承担起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重大责任。首先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三贴近”原则,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把培养爱国情感和责任意识,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要造就一支具有高度责任感的教师队伍,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

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职教师和高校全体教师也要树立教育责任意识。大学期间是青年从学生跨向国家建设者的关键时期,施教者应该帮助大学生在这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这就需要教师必须要以身作则,具有高度的责任意识。

二、重视社会实践环节

付诸实践是一切教育的旨归,而一切教育也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亦然,社会学“责任”一般被定义为一个人不得不做的事或一个人必须承当的事情。有一种生活,如果不去尝试,就不知道它的艰辛;有一种责任,如果不去担负,就不知道它的重大。只有在承当中才能理解责任的内涵,激发责任意识,增强责任意识。因此,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并以社会生活实践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增强责任意识。

首先学校要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与一种实践,这个实践既包括到社会上,也包括在学校社团活动,在这个活动当中锻炼他们参与、责任意识,当然也包括克服困难的意识。因为责任意识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约束能力等等相得益彰的。大学生只有走向社会、接触社会、融入社会,并且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才能逐步树立责任意识。正如梁启超所言,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高校中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勤工俭学活动、见习、实习实训既是大学生常见的实践活动,又是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和培养的鲜活课堂。要使实践活动更具实效,高校要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组织、指导工作。每一次实践活动要有具体目标和具体部署,设立指导老师。一些实践活动能够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但是指导教师要利用契机指导学生把感性的体会上升为理性的认识,并把总结与反思工作做到位,听取大学生对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

三、要拓宽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面

责任可以分为很多方面,一般分为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和学习责任。除此以外还有法律责任、虚拟责任、理性责任、社会责任等等。高校在培养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时候,往往极为重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而对其它层面的责任有所忽视,或者根本没有触及。我们常说,教育要面向未来,大学生的教育更是如此。大学生基本上是成年人,毕业之后,大多走向社会,承担社会责任势在必然。但是出了社会责任之外,大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还要承担个人层面的责任,诸如家庭责任、法律责任虚拟责任等等。因此,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理应拓宽大学生责任意识的层面,既重视社会责任,也要兼顾其它责任。

虚拟责任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产生的一种责任,越来越被重视。在电脑游戏或电脑网络游戏中所产生的责任是虚拟的,玩家有特殊约定的除外。而网络本身是真实的,人们在网络上发生的任何行为都是真实的,现实有现实的法律,网络有网络的规矩,只要违反了都须承担责任,法律是如影随形的。因此,在网络环境下,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虚拟责任意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要强化大学生的法律责任意识,法律意识是公民理解、尊重、执行和维护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重要保证。高校应该进行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普法教育,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家庭责任是指个人要通过自己辛勤地劳动,对家庭成员生存和繁衍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要及时进行情感交流,努力保证家庭成员在物质上和精神上能平安、健康、愉快地生活或成长。家庭责任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来承担。任何社会学观点,单纯强调自我或单纯强调社会都是片面的。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是每个人责任的两个方面,从根本上说不是对立的。中国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安天下,因此,大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篇9

责任是一个人的基本素养,是一个的道德品质的显现,它指个人对自我和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和国家所负责任的认识、向往、情感以及与之相应的行为及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态度。《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任务,指出了学生责任感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在《生物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明确要求,提高生物科学的素养,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所以生物学科独特的素材情景,承担着责任意识的教育。

生物教学中不仅仅指能记住多少知识点,作对多少道题,更重要的是在这其中我们留给学生什么和在思想上的促动和责任意识。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颁布的《生物课程标准》明确强调了对学生责任感的培养。课标是这样表述的:“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培养在生物教学中地位显现,表现出特点,目前在教学成绩的强大威慑力下还是不太乐观。对生物老师来说,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学生未来负责的精神,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已是箭在弦上。生物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挖掘教材,寻找责任意识培养素材

生物教科书中《科学家访谈》《与社会的联系》《科学家的故事》和《科学、技术和社会》等资源中都渗透着责任意识教育内容,有积极进取的社会精神,科学发展和人类及自然的发展的前景,召唤学生的责任意识。例如人教社出版的教科书中《细胞的基本结构》,介绍了细胞的各部分的组成及其功能,向学生们展示了各个组分既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的,细胞只有保证结构的完整性,才能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渗透了结构和功能、局部与整体辩证统一的观点。《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光合作用的发现历程》和《促胰液素的发现》中,让学生们体会到科学家对生命现象的揭示,生命规律的探索过程中,不能迷信权威,应该敢于向权威挑战,大胆的质疑,创新精神。

人民版教科书在必修中设置了生态系统的专题,讲述了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高中阶段是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应充分利用中学生向师性的特点进行正面的宣传。比如在讲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中,我向学生展示了几则材料:北京南海子糜鹿繁育中心;回放野外的野马;禁渔期停泊在港内的渔船群,透过这些材料,学生感受到了,追求人与自然协调一致的美好理想。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感受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和资源,建立起人口、环境、科技和资源消费之间的协调与平衡的社会责任感。在生物教学中老师要以鲜活的例子感染学生,养成爱人类,爱自然,渗透责任意识。

(二)提供环境,积极推动责任意识

生物教学中,不仅要兼顾到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而且尽量给学生营造氛围,提供情景,充分积极的推动责任意识的教育。对生物学科而言,就是教师根据生物学科和生物知识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认知特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营造出生物教学中有关责任意识情景氛围,激发出对生命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感从而实现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着丰富的资源和素材,对责任意识教育内容的生物事件、生物人物,它为创设生物情境,激发学生的责任意识。

篇10

学习责任意识,是指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对责任的基本认识和基于这种认识所发生的自觉心理活动。积极主动、自觉认真学习,对学生有强烈的责任感是一个学生有学习责任意识的重要表现。学习的责任意识,在学生众多素质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从现在看,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的智育和德育在一定程度上严重脱节,表现在学习上主要有:强调自我学习价值,缺乏关心别人思想感情,合作学习的相容性差;课堂纪律检懈,听讲不专心;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学习习惯难以形成。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学习的责任意识。笔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一旦被培养、被建立起来,那将使学生的学习产生质的飞跃,并进而能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初中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一、建立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爱学

课堂教学中师生应是民主、平等的,它的基础是师生的相互信赖。只有教师树立起为学生服务的思想,热爱每一个学生,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才能促进学生内心起变化,让学生从教师的耐心服务中,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教师的可亲、可信。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要求自己用和蔼的态度和亲切的语言来启发、引导、点拨学生。特别是对一时语塞或害怕发言的学生加以鼓励。这样,学生自己感到教师真诚与耐心的帮助,进而爱学,树立起对学习的信心,这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基点。

二、实施情境教育,让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过程不能脱离人的情感,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表现是教学活动的源泉。首先在英语教学中我常常通过自己富有情感色彩的教学语言、实物直观演示、情景对话、小品表演、多媒体、现场模拟等各种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达到知情一体,寓教于乐,激发起学生浓厚的英语学习兴趣。其次我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投入,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学生乐学,愿意学,正是具有学习责任意识的表现。

三、注重指导方法,让学生会学

学会学习是培养学生学习责任意识的最终表现,是学习责任意识培养目标。学生以学习为主,会不会学习,学法掌握的情况如何,应是一项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效果指标。学生学会了学习(或者说掌握了一定的学法),说明对学习已确立了一种较明确的责任意识。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

1.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真听讲的习惯、阅读英语课外读物的习惯、乐于口语交际的习惯等。

2.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如培养学生做到“学”与“思”结合,“学”与“习”结合,“学”与“问”结合,“学”与“说”结合,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努力进行听、说、读、写的实践。

3.要总结反馈学习过程。在完成了课堂主要学习任务之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使他们进一步明确学到了什么,是怎么学的,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强化责任意识的培养,其方式有学生总结、教师总结、师生总结等。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引导学生自己来总结学习方法,或者大家相互交流学习方法,这不仅养成总结、概括的好习惯,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能力。

四、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善学

让学生主动学习是学生学习责任意识培养的核心。现代教育方法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体,受教育的主体。教育一切措施应遵循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围绕启动学生主观因素的发挥,促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各种学习当中去。为此,在英语教学中我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我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培养学习的自主意识,课堂中注重学习全员参与,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在自学中积累方法,选择方法,运用方法。学生在自学中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学习,是面向全体的学习。教学中我在检查学生自学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难以解决一些共性问题进行讨论。方式不拘一格,有同桌讨论、前后讨论、小组讲座等,这时教师起的只是导引点拨作用,其目的在于充分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学生也只有具备了学习的责任意识,才会与人合作、探究,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五、优化学习环节,让学生想学

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学习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素质教育不仅要激活原本就存在的学习环境,还要不断优化整合,充分利用一切有利因素,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充满活力、促进成长的客观环境,对此,我在以下几方面做出了努力。

篇11

某些中学生之所以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就其原因就是他们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对立起来,认为如果追求社会整体利益,个人价值的实现就势必会受到影响。其实,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离不开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和发展的。没有社会整体利益的存在和发展,没有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完善,没有精神文明的进步,根本不可能有个人价值的实现。可以这样说,“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如何,个人利益的实现也就如何;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到哪种程度,个人价值也就实现到哪种程度。这就意味着,社会整体利益是个人利益之源,个人利益是社会整体利益之流。个人价值的实现,唯一途径在于推动社会整体利益发展,在于每个人主动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所以“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中学生们如果懂得了这一道理,就会自觉地形成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二、推进素质教育需改进德育工作

中学的政治思想教育承担人才培养的基础责任。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完善的人格。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学中责任意识教育内容不够完善的现状,应该在教学中拓宽责任意识教育的内容,走出责任意识仅仅停留在政治责任意识的误区,加大对自己、对他人和社会等更多类型的责任意识教育。我们将立足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水平的基础之上,根据他们的自身的特点总结出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包括自己所属的集体、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教育等内容。

首先,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不仅仅是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更重要的是日常的行为养成。为此,思想教育工作就不能仅仅在校园中进行,而必须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当中进行。要让中学生们尽可能多地了解社会改革、社会发展的实践,尽可能多地参与改革开放实践,在实践中了解自己应当肩负的社会责任,进而认识这种社会责任,从而逐渐树立起社会责任意识。

其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作为一个人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过程来说,中学生时期是崇拜英雄的时期。教育为了适应这种情况,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为学生树立典型,树立让他们从内心佩服的榜样。比如说2008年5月12日汶川抗震救灾来说,学生们为什么普遍感到深受教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抗震救灾踊现出一大批英雄人物的事迹感染了他们,感动了他们。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样的时机、这样的典型,培养中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同样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把不利的事情变成有利的教育。

三、开展活动需体验角色责任意识

责任意识教育的关键要求个体养成责任行为能力和习惯,这是判断一个人有无责任意识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个体责任意识的外显及责任意识水平高低的标志。而对中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则需要多种教育形式,如遵纪守法教育、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合作学习、角色责任体验等。其中,角色责任体验更适合责任意识教育,也更适合在思想教育工作。它既能帮助学生通过实践特定角色来掌握角色责任,又能体验到完成分内事后的成就感和未完成分内事的损失,而未负责时的失落感的体验又能加深学生对这一角色责任规范的印象。

四、承担自身责任需反思自身言行

在中学的思想历史、政治课堂上,历史人物、案例、故事分析与活动角色表演虽然迎合了中学生的兴趣,但对学生来说都有点类似于看热闹的感觉,都是客观展现别人的事,无论结局如何都和自己无关,离自己的亲身感受很远,从而无法引起有效的共鸣。要使学生真正进入责任角色,主要促使他们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承担了自身角色的责任。为此,在新课改的教育理念下,课堂上教师都可以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题目供学生承担自己的责任,比如在家,替父母分忧解难,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承担对家庭的责任;在学校,努力学习、尊重师长、关爱同学、爱护公物,积极为同学、班集体服务,努力完成自己的本职学习;在社区、社会,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身边人做身边事,尊老爱幼、扶弱助残、爱心捐助等。

古人能做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能时刻谨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么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更应该具有责任意识,才能担当起强盛和兴旺中国的大任,所以笔者呼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时刻在教育教学中用科学方法教育学生具有责任意识,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更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篇12

一、感受现实,奋发学习,增强自我责任

自我责任是自主认真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的生活负责;珍惜生命,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结合化学的具体内容,联系化学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对我们生活质量的改善、对工农业产量的提高所起的作用;通过各国化学工业的对比,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我国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使学生形成学好化学报效祖国的志向。结合化学在防治污染、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品与健康、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等方面所起的作用,联系煤、石油的加工,铁、铜、铝的冶炼等化学工业生产事实,可以让学生高兴地学习“有用”的化学,从而增强自我责任感。

化学家们的生平事迹是培养学生自我责任意识的良好载体。化学家们在科学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会激励学生以顽强的意志去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化学家们在科学探究中敢于猜想,大胆求证,不迷信传统,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能引导学生形成敢于创新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我责任意识,还要让学生善待生命,关爱生命。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教会学生在火灾中如何自救;组织学生学习相关的安全知识,如实验室安全管理条例、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让学生了解如何应对实验突发事件;结合食品与健康教育,使学生合理膳食,不再挑食;结合化学药物与健康,让学生学会合理用药,远离,避免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关爱生命,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二、互相尊重,和谐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面向未来社会的发展,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即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生是否具有合作意识,学生合作能力的强弱是衡量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是在当今的21世纪,世界在激烈的竞争与广泛的合作中发展,许多项目的完成不是凭一己之力可以达到的,往往需要团队协作。我们应当通过化学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1.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你一言,我一语,在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相互启迪,既能充分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学会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2.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化学实验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方法,获取科学知识和技能,同时,在实验过程中学生还能学会团结协作,增强合作精神。如:分组实验探究中,同学们先各自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交流讨论,确定最优方案并完善。随后分工实验:有负责实验操作的,有观察现象的,有记录数据的,最后大家共同讨论、分析、归纳出结论。这一过程需要同学们密切配合,在这一过程中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作用和意义。如在调查当地水污染情况的活动中,需要根据这一任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有的学生负责到污水处理厂参观,有的学生负责查阅相关资料,有的负责走访环保部门、咨询相关专家。学生将获得的资料汇总一起,进行讨论,得出当地水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在集体活动中肩负着一定的责任,自己职责完成的水平和程度直接关系到小组的成绩,关系到其他同学的利益,活动结束后,发放自我评价单,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让学生意识到认真完成自己的任务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对他人负责。

三、热爱社会,热爱自然,培养社会责任感

化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增强环保意识。环境与地球生物的生存息息相关,保护环境是我们每个社会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在化学教学中我们通过课堂教学、化学实验、参观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

教师示范,以人格魅力影响学生。教师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对学生是股强大的教育力量。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所表现出的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将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通过化学教育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珍爱环境,关爱地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