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3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技术创新与管理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TG5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2)28-0132-03
技术与经营的创新结合是目前企业竞争的特点。就我国通信企业转型而言,不能不对国际通信业走势与我国通信业转型的方向性进行深入的探讨。企业作为经济社会的细胞之一,将怎样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如何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正确抉择呢?我们说唯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力度。大家知道,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出发点主要源自企业领导者的理念,源自企业领导者的自身素质,源自企业领导者的聪明才智,也源自企业领导者管理企业的责任心。诚然,仅仅依靠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给企业发展建立技术基础还远远达不到目的,同时还应当不断强化企业经营创新的力度才能实现目标。若让企业进入主动竞争的良性轨道,除了企业不断强化管理、压低成本、完善市场服务等,还应当促成企业技术与经营创新相结合,特别是对当前那些技术含量较高、服务面较广、技术更新较快的通信服务企业来说,搞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显得重要。通信服务企业之间除了被市场规律约束外,同时还具有它本身具备的特征,例如各个网络之间的相通性;各个网络之间相接标准的统一性;向广大用户提供服务时各个网络运营商之间的沟通性;新旧业务的相互衔接性;通信资源的局限性和对广大消费者提供服务之义务等。
1 通信技术公司如何建立技术创新机制与公司文化
通信技术公司的技术创新即是主体,也是不断增强自身主动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1.1 通信技术公司文化观念较滞后
文化理念是影响公司自身主动创新的较深层次的原因,其往往被大家忽视。实践表明,通信公司技术创新之所以发展迟缓,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与公司技术创新相适应的文化理念,例如竞争、科技、创新、风险等意识还未完全树立。要改变这种窘迫局面,我们需注重如下几点: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弘扬科学发展精神;大力提倡360度“失败”理念,大胆实施技术的更新改造,鼓励公司员工努力把失败教训全部转化为技术创新智慧;积极建构学习型组织;努力培植建立企业家精神,维护好企业家的合法权益,不断巩固企业家自身主动开展企业创新活动的地位,打造一支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公司文化队伍。
1.2 通信技术公司创新人才短缺
通信技术公司人才的短缺,对于公司自身主动创新是一个影响十分明显的阻碍。首先,通信技术公司人力资源系统比较单一,公司整体质量较低;其次,通信技术公司人才流失,出现断层现象;再次,通信技术公司缺少与技术创新人才成长相适应的长效机制。公司自身开展主动创新,人才是根本。公司人才的短缺和流失,自然会很大程度地削弱公司自身主动创新的能力。因此,若解决公司创新人才短缺问题需注重以下几点:建立人才理念;建立人力资本理念;全力发掘创新人才;积极建立创新人才奖励长效机制。
1.3 通信技术公司技术创新与现行管理不相适应
企业于技术创新阶段还需要有与企业本身发展相适应的管理工作的创新。目前通信技术公司,尤其是小型通信技术公司或多或少地存在企业经营理念及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的相对落后,企业决策不合理、不科学,产品在市场的定位不准,企业计划、组织、指挥、控制等四大职能不够协调。而要彻底扭转这种局面,公司就必须实施创新管理,采取与自身主动创新一致的新的公司管理模式与管理举措,具体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3.1 建立正确的公司管理念,即公司经济效益、战略决策、质量第一、市场竞争、人才开发等理念。
1.3.2 强化公司发展战略的研讨创新,利用对公司实施创新战略管理实践过程,积极推进公司各项科学决策,不断提升公司与市场变化相适应的能力。
1.3.3 正确对待引鉴与创新二者的关系,健立完善公司的各项制度规章,注重抓好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积极推广利用现代化科学管理技术等一系列举措。
1.3.4 重点抓好通信技术公司的管理工作创新。坚持建构以满足客户服务要求为宗旨的指导思想与通信技术公司服务理念,及时建立由公司经理直接领导的高素质经营体系,大力塑造推广公司企业品牌形象,全面开创一流服务,促使公司稳步向前发展。
1.3.5 建立高素质的公司经营人才队伍。探索建构科学的长效奖励及约束机制,加大公司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步伐,全力营造公司管理人才成长、进步的良性环境,以尽快培养出许许多多的掌握通信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为通信技术企业的振兴与发展广泛开拓人才资源。
2 开拓思想,结合通信技术公司的特征全面展开技术创新工作
随着通信技术的创新在社会各界愈来愈引起关注和重视,如何实施通信技术的不断创新,成为目前通信技术企业竞相探究的重要课题。
2.1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立足于国际科技发展的尖端
我国通信技术行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并且在部分领域已经达到了国际级别的探讨发展能力,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国应当进一步强化对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特别是对整个业界发展具备决定性作用的尖端科研成果的研发力度,诸如IP技术与微电子等,同时,还应当多方采取措施,积极鼓励和吸纳国内各个企业进入到那些投资高、风险高、回报高的具有战略观点的科研项目中,这对于我国通信技术的开发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指出的是,我国目前已在全球3G及城域网的标准等领域具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地位,在向下一代网发展的途径上,我国与国际水准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点,这为我国通信技术及其制造业创造了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立足优势,站在国际尖端水准的起点上,为不断发展壮大我国民族通信技术产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2 开展技术创新应当定位于满足市场需求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形势,国与国之间所形成的贸易与行政壁垒正逐渐缩小甚至消融,而技术壁垒仍在不间断地攀升。所以,推广实施“专利战略”与“标准战略”,在消除对方的技术壁垒的同时树起自身的技术壁垒,这对于提升我国通信技术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整体竞争实力,具有着愈来愈重要的意义。
2.3 开展技术创新要依靠科学管理
大家知道,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是一个比较系统的工程,不但需要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实力,而且也需要同时具备一整套相对科学通畅的企业创新机制以及一个能够体现催生和滋养促进作用地创新的良性环境。近年来,我国通信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就是在优劣势方面均体现得较为突出。因此,针对我国通信技术的特点,立足优势,面向国际市场采取走“开放式科研”、合作的道路,促使我国无需从零开始,就能够达到直接切入到国际较高的层次轨道上继续谋求发展的地位。而与国际企业展开合作,还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汲取国外先进技术的探讨理念以及管理实际经验,也有利于增强我国打入国际市场竞争的实力。
3 结语
总之,通信技术公司所具备的这些特征直接影响着公司的发展及公司效益,但涉及这些问题的原因所在就是公司的技术与经营创新二者之间融合的不相适应,而分析和处理好这一问题,则是需要公司管理者和政府监督部门以及研究目前社会经济政策的学者们一起进一步深入研讨的课题。这便需要通信技术公司进一步拓宽视野、立足尖端、知难而进,坚定不移地为把我国的民族通信技术产业竞争的实力整体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而努力。
参考文献
[1] 吴珏.电子通信技术创新分析[J].科技风,2011,(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迅速崛起,在短短二十多年里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制造中心。可以说,中国人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能源需求量的高速增长,生态环境污染的日益加剧使得我国主要靠能源和原材料等硬资源投入的低技术附加值和低管理附加值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经济的集约化转型已是势在必行。要达成集约化的目标就要促进技术的革新。这里所说的技术革新不仅指的是工艺技术的革新,也包括管理技术的革新。技术革新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产业由低端向高端游移,增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技术革新可以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所谓经济生态化发展是指通过生态理念的渗透使经济系统具有生态功能从而使经济逐步演进为生态型经济的一个过程。通过技术创新可以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和原材料的依赖程度,降低能源和原料的附加值比重,提升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和管理附加值,减轻产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污染,促进经济生态化发展。有学者曾计算,如果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企业也能按照硅谷半导体技术的跳跃性发展(集成电路发展的摩尔定律:每18个月速度和集成度提高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话,那么汽车将以超音速的速度行驶,而且每一万里耗油将不到1盎司燃料,购买成本将不到25美分。[1]。摩尔定律表明,技术创新可以使产业显现出相对传统低技术产业的生态化特征。同时,技术创新可以产生较高的投入产出比。比如,生产1000吨玻璃纤维所需能源只有生产1吨铜的5%,但后者却能比前者创造出更大的效益。技术创新节约了资源,加强了产品功能,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使得单位经济的增长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和破坏程度日益减小,有助于缓解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因此,技术创新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之一,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能源替代和资源开发,已经成为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2]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国家,而且还是一个处在工业化过程之中的国家。这样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像某些发达国家那样通过传统产业的弱化来促进经济的生态化发展,而必须走技术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道路。这一点在国内学术界已经形成了共识,但在重视程度上,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却往往对工艺技术创新青睐有加,而忽视了管理技术创新对经济生态化发展的重大作用。
管理手段技术的创新主要表现为现代信息手段对管理方式的重构。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在各产业大规模推广应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的共享平台可以实现“虚拟制造”,通过系统整和可以大量节约包括能源、材料在内的各种资源,实现运营成本的下降,促进经济生态化的进程。农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利用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品种培育、模式化栽培、节水灌溉等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工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制造成本,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服务业管理信息技术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物流管理可以优化供应链,降低沟通成本,增加产业附加值。
管理结构技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可以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运用生态、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来经营和管理传统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生态重组和生态技术的运用来实现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另一方面就是改变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来实现经济资源配置的生态最优化。
从产业生态学的角度看,在人类构筑的经济系统中,三次产业(第一、二、三产业的总称),特别是工业,扮演着自然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角色。在传统工业社会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工业企业为人类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产品,但同时也向自然界排放了大量的废弃物直接导致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进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造成如此严重后果,究其根本原因是产业系统中的分解者的缺失。因此,大力培育“产业分解者”进行废弃物资源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我国来说,管理结构技术的生态化创新是一件需要实实在在去做并且需要做好的事情。在消费层面上,国家应加大环境宣传的力度,培养公民的绿色消费观念,提高公民的环保素养;在产品制造层面上,要用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全程绿色生产,对绿色生产行为给予奖励,对黑色生产行为给予惩罚。国家要通过政策导向引导企业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制造技术,建立更科学的运销体系,减少产品使用阶段对环境的影响,提高产品的使用寿命,促进报废产品的再循环。[3]
管理结构技术生态化创新的进程涵盖第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对经济产业全面变革的过程。在工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副产品再循环。生态工业园是工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生态工业园的企业以企业间的工业化代谢和共生关系为纽带,以掌握关键资源的企业核心,通过市场交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投入或原料,建立产业链。这样可以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对企业来说,企业的治污费用降低了,也就是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利润自然也可以相应的提高。对社会来说,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损害变小了;在农业领域,生态化创新的主要思路是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发展生态农业就是发展以节地节水、再生能源、良种推广、提高单产为核心的农业发展体系。提高农业科技附加值就是要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条,加快科技成果在农业中的应用。目前,我国农业生态化急待解决的问题是: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可以使绿色生态农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利于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有利于为出口时规避“绿色贸易壁垒”作好准备;规模化经营则有利于农业科技的大面积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快速推广;在第三产业领域,生态化创新主要表现在倡导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加强绿色服务上。深入推行商品的绿色标识制度,激发公民的绿色消费热情;宣传与经济社会相协调的适度消费理念,降低自然资源的消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重视消费品的回收、交换,对第三产业产生的“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是第三产业管理生态化创新的主要途径。
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产业的融合,而产业的融合将带动新兴的交叉产业的发展,交叉产业的发展将带动我国就业人口的增长。尤其是管理结构生态化创新将促进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生态环保产业是一个新兴的、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和实用价值的产业。近年来,生态环保企业在世界上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已有数百万人为此工作,大量的环保产品进入国际贸易,据估计目前每年起码有5000亿美元以上的贸易额,而中国的环保产品,估计年生产不过40-60亿美元。与国外比较,我国在环保产业的发展上尚有很大差距,在环保工业技术方面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环保生产的种类和规模很不令人满意。大力扶植生态环保产业,加强生态技术的研发,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环保产业集团,规范环保产品交易市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次产业构成要素的比例结构和要素内部的结构对经济的生态化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影响。同制造业比较,第三产业被称为“无烟工业”,是一种比较环保的产业。第三产业充分发展可以改善经济生态化的状况。在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第三产业是作为一个服务和配套的行业而发展的,对工业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而当城市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时,第三产业开始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高级阶段。
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上讲,一国工业化进程,一般有一个先“重工业化”,再“高加工度化”,再“技术集约化”,最后“经济服务化”的“由硬到软”的趋势。这意味着处于工业化过程中的国家发展第三产业要受到本国所处的工业化进程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第三产业的发展只能顺应其自然发展进程,对我国来说尤其如此。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发展还很不充分。比如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印度比较就可以发现这个问题。据统计,2004年工业在印度gdp中所占比重只在27%左右,而服务业已占到52%。而同期我国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52.9%,第三产业只占31.9%。这样的数据导致了我国单位gdp的能耗高于印度,为印度的1.3倍左右。
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一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不利于经济结构的生态化发展,已导致了我国生态环境急剧恶化,能源过度消耗等不良后果。而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滞后,已经影响到了第二产业的发展和就业水平的提高。比如,我国金融体制的不健全已经造成了我国工业企业的融资困难,制约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和大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发展第三产业,就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市场化、产业化步伐,健全第三产业的发展机制;就要加快农村的城市化进程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集群效应;就要促进第三产业的技术创新,推动第三产业向高效率、智能化、管理科学的方向发展;就要优化第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金融服务、创意产业、it服务业等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
管理技术的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管理技术创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重大的社会价值。促进管理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生态化、节约化发展是当代中国人的使命,国人应全力进取,共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参考文献:
一、现代企业技术创新的策略
1.1企业内部的技术创新。现代企业注重利润及销售额的考核,忽略了对技术创新的考核,然而技术创新是企业不断发展的原动力,应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考核指标的重要一项。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离不开资金的支持,可以将销售额的一部分用到技术创新中,为技术创新和研发提供资金支持。现代企业内部的创新首先对产品和技术进行创新,不断改进产品的不足,提高产品的功能使产品的性能越来越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稳住市场地位。在保证好核心产品性能的同时,加强对核心产品其他功能的研究创新,提高产品的细分功能,既可以减少创新的成本还能为企业带来带来更多的收益。还要不断创新新的产品,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企业内部创新需要引进优秀的技术人才,为研究创新产品储备人才力量。此外定期给内部员工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能够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并能提出建设性意见,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带动员工积极创新。
1.2企业外部技术创新。(1)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现代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大学或者科研机构的优势,为企业创新带来资源支持,大学和科研机构中理论资料比较丰富同时又具备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实验基地,这些都是非常有利的资源,企业可以利用好这一资源优势,加强与大学或科研机构的联系合作,企业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研究课题、相互聘请专家或委托创新任务等方式进行技术的创新。此外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也为学生创建了实习的良好的环境,可以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现代企业还可以与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科技成果交流平台,将大学与科研机构的创新方案得以实现,不仅满足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也不断推动我国科学技术的创新与发展。(2)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在传统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之间都是以打败竞争对手垄断市场为目的,这样非常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发展,对企业的创新能力也是非常不利的,产品容易单一化,很难在市场中长期发展。现代企业之间良性竞争,都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加强企业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利用资源的优势,既能提高双方企业的竞争实力还能避免资源的浪费。市场不断向前发展,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产品只有不断提高性能才能满足客户需求,企业之间可以相互合作,共同研发、可以建立人才、信息交流平台,不断促进企业技术的创新。现代企业还可以将创新项目交予其他有实力的企业进行生产,充分发挥双方企业的资源优势,不断推动创新市场的共享。
二、现代企业技术管理探析
2.1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技术的创新研发无法准确预见成效,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只是重视眼前的技术成果,对技术创新的长远发展缺乏有效管理,不利于技术的长远发展。因此在企业的发展战略中要加强重视技术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现代企业首先要加强对技术的重视进而加强技术的管理。企业应该将技术管理作为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技术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的核心力量,同时加强对技术管理的重视,在资金上支持技术管理工作,成立专门的技术研发及管理团队,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不仅提高技术的创新更要加强技术的管理。在科学合理的技术管理过程中才能不断提高技术的研究与创新。此外还应加强企业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管理能力,定期进行技术管理培训,对市场发展及技术发展方向要有一定的判断能力,这样他们可以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技术研发的方向,要能够紧跟时展,提高企业的发展优势。技术管理者本身要具备良好的管理能力,具备领导团队的能力,合理科学的管理研发团队,形成良好的环境氛围。
2.2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企业管理者只有掌握一定的技术知识才能对技术的发展方向做出准确的预测和判断,才能制定出适合市场发展的正确的技术发展策略。因此只有加强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才能在企业发展中发挥出技术管理的优势。从企业内部环境来看需要明确技术管理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加强企业内部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的管理,及时了解市场发展,加强技术管理对企业发展的推动力。从企业的外部环境来看,要能够正确判断技术的发展方向,加强技术管理的针对性。根据市场发展的需要企业需要及时调整技术管理的策略,结合自身的产品与市场环境,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技术管理方案,提高企业技术管理的针对性。
作者:韩彤 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一、金龙机电技术创新模式
金龙机电从1998年开始成立技术中心,累计投入建设资金8000多万元,现已建设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微型电机研发中心,是国内最大的微特电机研发基地和国内最大的生产基地。公司自主研发的实心、扁平、空心杯、线性电机产品居国内领先,其中线性电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中心现有研发人员128人,占职工总数的19%,专业涵盖电子、机械自动化、电机、物理等专业。公司十分注重技术开发的投入,每年投入研发费用占上年度销售收入的3.5%以上,确保了研发的顺利进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2012年至2014年,共完成研发项目18项,实现科研成果转化18项,年平均6项。近三年来,承担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化示范项目1项,地方重大科技专项2项,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项目2项,省级工业新产品8项,技术改造4项,三年来加大了节能降耗和以机器换人淘汰落后产能步伐,累计投资技改资金1.20亿元。研发项目采用IPMT集成组合管理模式和NPI新产品导入方式,成立项目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采用KPI绩效考核,通过PLM信息化管理,控制所有项目进度,实行责权利捆绑。公司组织最具实力的科技专家参加了《便携式电子产品用振动电机通用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订和审定工作。经过十多年的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公司已打破日本、韩国企业在超小型微特电机领域的技术壁垒,形成了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知识产权效益。截止目前,拥有有效专利103项,其中发明专利12项,实用新型专利81项,同时,公司经过多年的研发与生产,积累了大量超小型微特电机生产的技术诀窍,掌握了一整套与超小型微特电机相关的关键技术、工艺、设备、装配等方面的非专利技术。研究创新组织管理水平:公司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为保障项目研发的顺利进行,建立了质量管理体系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制定了《研发项目立项管理制度》、《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奖励办法》、《研究开发费用投入核算制度》、《技术创新奖励管理办法》等系列制度。为实现企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自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成立以来,与上海增量电机研究所、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双方在产品开发、员工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成效显著。在国家产业政策指引下,公司持续健康发展,转型升级步步为营,在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工作中,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产品技术创新、生产工艺创新、产品质量提升、设备技术改造等方面有效地保障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超小微特振动电机和电机组件的研究与开发,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究及推广应用,技术质量攻关、自动化生产线及设备的研制,科研的中长期规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工艺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标准化管理、研发体系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科技信息收集和科学技术交流、对外对内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工作的运行和管理上初步形成了体系。在技术创新战略、科技发展规划、技术方向的确定,重大项目技术方案和技术路线的评审,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研究,标准化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同时,技术中心的建设和研发组织管理水平的提高已成为公司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
二、技术创新及技术创新管理策略探讨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大调整的发展机遇面前,在解决企业自身发展制约因素的同时,不断树立创新意识,通过调整和优化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创新,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并不断提高自身的产品技术含量以及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参与国际合作,攻克技术瓶颈,研发前沿先进技术、应用先进创新理念,从而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1.金龙机电技术创新策略。(1)整合企业技术力量。以企业技术中心为平台,优化配置企业现有技术力量,充分调动、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组成若干项目组,有针对性地开展关键性技术难题的攻关,直接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过程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和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技术支持,以确保在产品的结构优化设计、滑动摩擦副材料的选择应用、工作表面处理技术和机理等方面处于国内的领先地位。(2)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把技术中心做为产学研一体化的主要载体,在风险共担、成果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下,积极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建立稳定的战略联盟,采用“院所研究,厂内配合或参与”的方式,联合研究开发纳米MoS2、关节轴承承载时的动态应力分布数学模型、离子注入、机械工程等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并在此基础上,研发高新技术产品,通过快速成果转化使之尽快产业化,直接进入新领域的制高点以获得新领域中的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3)建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筹备组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吸引高层次科技人才,开展新材料及电磁结构、摩擦磨损机理、优化、化学处理、机械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为企业整体战略目标服务,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4)加快微特电机研究院和实验室建设步伐。夯实研发与试验手段,进行高端智能手机用振动电机试验机的自主研制,开展电机轴承摩擦磨损的机理研究;在模拟实际工况条件下,探索载荷、滑动速度、摩擦副表面质量及条件与轴承的摩擦系数、温升、可靠性、磨损及使用寿命的关系。(5)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创新。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提高企业生产自动化、智能化制造。(6)按照国家电子基础材料和关键元器件“十二五”规划和浙江省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规划的要求,按照片式化、微型化、高频化、集成化、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重点研究线性反馈电机、实心振动电机、对焦马达等技术以及产业化拓展;巩固空心杯和扁平电机的研发成果,完善工艺技术,实现核心技术模块化管理。2.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创新战略。在“十二五”期间,为了更好地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工作,金龙机电制定了“十二五”期间的创新战略规划:(1)技术创新总体思路和目标。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技术为主要方向,从产品开发技术、产品延伸技术和产品制造技术三方面入手,通过整合企业技术力量、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加快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建设步伐和以信息化带动技术创新四大策略,不断实现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工作效能为目标推动和完善《质量管理体系》、《研发管理体系》、《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创新,建设成为国内便携式电子产品用微特振动电机领域的领军企业,依托品牌优势和产业化经营优势,推行产品对象多元化发展战略,实现产、供、销、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2)技术创新主攻方向。以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技术及其关键要素。一方面,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的支撑产品核心优势的振动电机多样性生产与开发技术,应用高新技术或先进适用技术,争取在最短时间内(2~3年)使这一核心技术达到并保持在全球范围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在这一核心技术丰富和延伸过程中,在相关的新材料技术、表面处理技术、精密制造技术、设计优化技术及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中的一方面或几方面结合形成有发展潜力的新的优势技术,成为金龙机电第二个核心技术。(3)技术创新及转型升级战略内容。微特振动电机领域。在保持其技术含量高、质量好、结构优化、品种齐全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发展现有产品的智能制造与新品开发技术,同时吸收机械工程、固体材料、摩擦学、表面工程和边界等先进适用和高科技的科研成果,以及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计算机辅助试验(CAT)和虚拟现实制造等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产品的研发工作,使振动电机产品保持高档化、电磁结构更科学合理、质量更优,使核心技术保持国内的领先水平并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延伸技术方面。在丰富和延伸企业核心技术的过程中,发展相关的新材料(电磁材料的应用、表面处理技术、纳米MoS2合成等)技术,使其形成有发展潜力的新的优势技术。制造技术方面。通过技术改造,提高制造水平,形成规模化生产,保持企业在工艺装备上处于国内的领先优势;同时大力开展新模具制造加工的热加工工艺、车磨工艺、装配工艺的研究。工艺创新重点:通过工艺改进实现节能降耗、低碳生产;通过工艺研究和改进,提升产品品质,确保提升产能。设备创新及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加快机器换人步伐,积极开展生产线机联网和智能制造的研究,研发出国内行业领先的自动化设备,基本实现智能制造,用先进的自动化设备淘汰落后的产能。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保护科技创新成果。为提升公司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公司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结合公司具体实际,公司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编制的《知识产权管理手册》,已于2013年9月1日起生效实施。公司全体员工严格遵守“尊重知识、科学管理、持续创新、促进转化”的知识产权方针,并以此为己任,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取、运用、监控、保护知识产权,确保了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员工培训:建立健全符合公司需要的培训管理自主运行系统,包括自主策划、研发的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与公司岗位任职要求相匹配的培训课程体系;有效保障并激励培训工作推进的制度与政策;与公司实际相结合的培训调研与评估分析技术。在此基础上,促进公司“通过吸收、创新知识,具有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学习型组织的建设。
作者:金绍平
中图分类号:TD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4-0002-01
设备是社会生产力的三要素之一,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烟草企业只有确定以技术进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手段,才能更好的促进烟草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协调发展。
1.毕节卷烟厂发展概况
毕节卷烟厂于1974年创建,经过多年发展,现在全厂占地面积达32万m2。目前毕节卷烟厂是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生产厂,年生产能力可达45万箱。当前在岗职工超过1240人,其中大专学历以上的职工超过370人,全厂技师28人,高级工240人,中级工281人,获得职业资格证职工可达80%,主要经营卷烟加工等业务,2007年前毕节卷烟厂中装备主要是570kg/h干冰膨胀烟丝生产线及3000kg/h虹霓制丝线,多种规格的高速卷接包设备、公共配套工程和理化检测设备等。
2.毕节卷烟厂的技术改造
在贵州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关怀下,2007年起,为了改变工厂现状,毕节卷烟厂开始在厂中进行技术上的改革,提高产品技术含量。主要的技术改造有:
(1)从2006年起,新建了新的联合工房和相应的辅助用房,改造了成品仓库,改造和美化了厂区环境,卷包设备从原来的12组增加到14组,新建了一条6000KG的制丝生产线,把原有的燃煤锅炉改造为燃气锅炉,新建了具有自动控制温湿度功能的能源控制系统,保证了生产的工艺条件。
(2)2014年3月,根据国家烟草专卖局领导提出的“一稳定三增加”意见,毕节卷烟厂开始对卷包产能进行就地升级,并在短短8个多月的时间内完成了卷包升级工作,产量由原来的40万箱增至60万箱。在卷包升级中,卷烟厂以土建工程建设为主并对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如装封箱、辅联设备等进行规划实现了设备的升级。为了使技术升级工作不影响到产品质量,毕节卷烟厂前期先对技术的可行性和初步方案进行了研究,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工艺、技术环节等进行不断优化,使技术有较强大的项目支撑,并在技术改革过程中认真将月进度、周计划、日调度等工作如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3)对制丝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在毕节卷烟厂的就地改造项目中,总面积达4.1万m2,其中新制丝线面积就达1.9万m2。新制丝线项目技术改造投产后极大的提高了卷烟厂生产自动化的程度,在装备上减少了与同行的差距,使厂内工艺布局更加合理化,产品质量也得到了保证,进而帮助工厂提高了生产水平。新制丝线的技术改造对厂内工艺质量管控工作产生了直接的重大的影响,首先在控制物料流量时更加精确使物料可以达到恒流;其次技术改造后多个贮柜的使用可以更为均匀的对物料中的水分进行吸收,这样就使得制丝时的同质化水平可以得以极大的提高;然后在新的制丝方法中利用了两种新模式,一是气流干燥,另一个则是筒壁干燥,这两种新模式的运用使得生产能力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最后制丝改造后的技术中使用了设备控制系统,这就使得在制丝时可以减少出现差错的机率。
毕节卷烟厂技术的升级改造工作在完成后极大的促进了生产能力的提高,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因此就有了“毕节卷烟厂技改技能项目是烟草行业中节省投资、改进作风、提高水平的典范”这样的评价标语。
3.毕节卷烟厂项目管理实践
(1)坚持以“1567N”为主要的工作思想。
在实际工作中,毕节卷烟厂遵循“1567N”工作思路对技术改造工作进行尝试和创新。“1567N”是指坚持“五好一快”的目标,“五好一快”是指“管理好、安全好、廉洁好、效益好、质量好、进度快”,以“目标、资源、运营、评价、改进”五个要素为保障机制,以专业的分工、精益的项目管理、合理的目标、可控的风险、顺畅的信息传递和有效的验收六个环节为工作方法,并坚持以零亏损、零事故、零浪费、零缺陷、零延时、零容忍和零投诉等七个零原则对技术改造过程进行管控,并运用”N”中管理工具加大对技术改造过程的管理。
(2)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毕节卷烟厂在厂内推行国家提出的“三项制度”改革,对厂内部车间进行精简,原来的16个生产车间变成现在的3个,职能部门由原来的31个变成现在的8个。另外还对人员进行精简,原来736人的机关后勤变成现在的327人,中层干部也由之前的120人精简到目前的58人,厂内在岗人员由原来的2600多人变成现在的1400多人,清退部分临时工,这样精简过后的队伍中都是一批专业技术过硬、肯做事、做实事的精英,此外还对精简过后的队伍重新划分了岗位,根据岗位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薪资标准,这就极大的促进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在中层干部的中实施的聘任制,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胜任。这一系列对人才的管理为以后技术改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坚持管理就是增长的原则,加大对厂内各个工作环节的管理。
企业一直坚持将财务管理当作是核心工作,在厂内实施经济目标责任制的管理形式。每年年初厂内都会根据上一年度的经营状况和本年的经营目标将具体经营指标下达到各部门,各部门都会签下目标责任书,并将经营指标具体化进行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各岗位中。在经济责任制中后期会对经营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落实在薪资中。在人事管理上,对于中层干部实施民主评价、投票表决,未通过民主评价和表决的中层干部就要淘汰。并对一些特别敏感的问题如工资分配等实施的是公开化,让所有员工都能清楚的对此进行了解,这样就能增强员工“主人翁”的意识。在技术改造中实行“专业组+负责人”管理模式,将责任担当和技术支持紧密的结合起来,另外还对现场进行规范,加大现场的管理,为员工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
4.结语
经过技术改造后的毕节卷烟厂生产水平、管理水平和安全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改善,减少了工作时间,降低了卷烟厂的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促进了经济效益的提高,实现了卷烟厂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 金歌.零陵卷烟厂:管理创新,驰而不息[J].湖南烟草,201 5(4):28-29.
Abstract: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epts of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briefly introduces the green decoration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process, is described and some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state promot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imultaneously,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low carbon, green decoration will become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building construction.
Keywords: green decoration technology;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中图分类号: TU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前言
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人类以其高超的智慧创建了无数掩饰独特,极具艺术内涵的宏伟建筑,成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瑰宝。整个人类建筑史中,从最初的简单设计建造,到一步步追求居住房屋的外部美化,建造者付出了智慧和汗水。如今,建筑装饰已经成了建筑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项施工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充分应用与时俱进的装饰技术是人们追求高品质居住环境的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建筑行业装饰设计的快速发展,使得建筑的外观品质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多问题。
在如今高度重视建筑外形美观,追求视觉感官上的享受,往往忽略掉了一些最为关键的问题,比如建筑装饰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多为有害物质,一些装饰材料对环境的破坏极大,建筑装饰品本身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不利于居住者健康安全的生活。为解决这些问题,建筑装饰施工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施工理念---绿色装饰施工。
1 绿色装饰技术的概念
绿色表达的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理念,不产生污染,不影响居住者的健康安全。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绿色健康的思想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建筑施工行业中,绿色装饰指的是建筑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装饰材料对环境是没有污染的,对居住者也没有健康上的危害。绿色装饰经常超越了生活中对绿色常规理解,成了构建健康、和谐、安全的居住环境的一种施工技术手段。建筑绿色装饰施工,目的是打造健康的居住环境,其技术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筑的节能减排、低碳环保、装饰材料无毒害以及良好的通风采光照明等。
总的来说,绿色装饰技术是一种建造舒适、健康、安全的居住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建筑装饰技术。建筑装饰施工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这些资源来自于我们对大自然源源不断的索取,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种现象,会发现这对整个人类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建筑装饰应当以创造健康居住环境为根本要求,采用对自然环境和谐友好的技术手段,最终实现人、自然以及居住环境三者的和谐统一。绿色装饰技术在建筑装饰施工中的广泛使用,有利于保护自然环境,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2 绿色装饰施工管理
2.1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
装饰的设计是建筑装饰施工得以实施的前提条件,一个成熟的装饰设计是实现最终装饰效果的保障。在建筑的装设计中应该严格规划每一个施工工序的细节,包括选用合适的装饰材料,合理计划工程的各种投入、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监督管理工作以及工程完成后的验收。绿色装饰设计和常规的装饰设计是不同的,首先是设计理想上的差异,绿色装饰设计要求居住环境内的设计与自然因素充分结合,感官上符合人们对绿色自然的理解,最终的设计效果还必须满足对居住者身心健康有益的标准;其次,在建筑装饰施工中要选用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就设计理念而言,常见的绿色装饰理念如,在居住环境中配置相应的绿色植物,既可以使居住者获得视觉上的享受,同时也能使得室内空气得到植物的吸收净化;在居住环境室内涂料的选择问题上,运用颜色心理学的知识,合理搭配墙体颜色,制造出和谐、温馨的居住氛围,此外涂料应选择对人体无毒无害的产品;对于天窗等结构,可以合理布置室内采光,使得居住者有一个明亮的居住环境。绿色装饰的环保设计能使居住者的生活逾越轻松,使得人们在工作之余尽情地享受在家的时光。
2.2 绿色装饰施工中选取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
环境友好型的装饰材料对自然环境无污染,对居住者无健康上的损害,是一种理想的装饰材料。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的生产制造以及循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负担是最低的,但却能够发挥材料的最大功效。常见的环境友好型装饰材料既有经过改良后的传统装饰材料,也包含采用新型技术制成的新材料。举个例子,一些天然的花岗岩、大理石等装饰石材可能具备较高的反射性,经过处理以后,反射量就能达标,这样经过改造后的石材也可以称为环境友好型材料,可以在绿色装饰施工中采用。
为实现绿色装饰施工,除了选用绿色装饰材料,还有其他的施工管理措施。比如使用绿色高品质的建筑涂料,优先考虑使用天然材料制成的墙体涂料,目前国内环保型的涂料品牌有立邦、三棵树等可供选用;建筑材料可以选用新技术制成的新型产品,比如具备保健抗菌的材料,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能够有效杀灭室内细菌的建筑玻璃之类的特殊建材;为保障所使用的建筑材料散发出的有毒物质的含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必须在建材使用之前进行专业的检测,对于不合格的材料要予以弃用,在需要选用门窗材料时,尽量选取国际知名的品牌或有口碑的品牌;最后,对于建筑装饰施工的流程控制要符合施工规范,绿色装饰施工中要做好室内的通风,使得一些不可避免的有害气体尽快散发,装饰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要分类处理,对于可利用的资源要循环使用。
3 装饰技术的创新
一直以来,建筑装饰都只是关注建筑外形和结构的要求,而在建筑节能环保功能上并不重视。随着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步提升,以往的建筑装饰技术已经跟不上建筑行业发展的步伐,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对装饰技术进行改革创新,以符合现代居住生活理念。具体的创新方向有以下几个:
3.1 装饰设计中融入绿色理念
建筑装饰中融入绿色理念,规划室内空间的承载,合理选择装饰材料。在我国材料工业的生产技术还达不到绿色建材的标准,所使用的建筑材料还是会散发出一定量的有害气体,要实现建筑纯粹的绿色装饰还有一定难度。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合理计算建筑居住空间的承载量,选用合理的装饰材料做好空间里的搭配。具体的例子如石材、涂料以及板材的选用要符合国家标准;地面装饰材料的选择,原则上要使用多种材料,单一的地面装饰材料可能会造成某一类有害物质在居住空间内含量的超标。
3.2 装饰设计和自然环境相互融合
绿色装饰设计还包含有节能减排的设计,尽可能的采用清洁能源或再生能源,以尽可能小的能源消耗换来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比如通风设计中可以考虑自然通风的因素,减少需通风而耗费的能量;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在建筑周围建立一个良好的室外环境;最后可以通过改善居住环境装饰的结构以达到室内环境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目的。
3.3 建筑装饰中使用可重复利用的绿色建筑材料
传统的室内装饰材料多为砖木,其根本来源于自然界,也可以重复使用。现代装饰施工可以借鉴以往的经验和思想,一方面充分发挥传统材料的性能,以满足绿色装饰的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对建筑材料进行改良,达到预定的性能要求。
4 结语
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使得更多的装饰材料被应用到建筑装饰行业。装饰材料行业的迅猛发展,随之也产生了诸多问题。绿色装饰技术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手段,相信在未来,随着我国材料制造技术的成熟,建筑绿色装饰施工将大范围的得到推广,获得人们的普遍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文雅.建筑装饰中的绿色节能理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7(12):52-53.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学科,即工程项目管理学,属管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它是研究建立体制、组织与管理规律的一门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管理思想、体制以及项目管理的组织、方法、手段等。创新项目管理理念,就要通过形势与任务教育等多种途径,更新观念,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清除计划经济影响。从而改变过去建筑项目管理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
一、建筑工程管理技能创新的基本要求
1、市场需求决定产业创新
当人想要追求奢华时,LV爱马仕等各大牌开始出现了,当有人对建筑施工开始有意见和需求时,建筑施工企业就应该要抓住商机对自身企业进行技术上的创新。当然创新不能在企业内部自己讨论自己决定其内容,好创新应该要深入消费者去了解大众或是一部分人的需求来进行有结果有收获的创新。但我们不能只盯着创新不放,还要严严掌控住产品质量,只有在这两方面一把抓才能搞好创新科技才能更大程度的发展自身建设。
2、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创新一定要与生产力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不同发展水平的生产力,也就具有不同要求的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创新与生产力的发展,这二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促进,实践表明,要最大充分发挥生产力的潜力,就必须把这三者――即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进行有机结合;面对当前这种市场经济,要想成功地获得劳动对象,必须通过市场竞争才能实现;若在相互竞争的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往往很难获得所需的劳动对象,致使无法有效地对生产力各个因素进行组合,自然就无法把生产力的最大潜力进行有效转化和发挥,这对于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在生产力三要素当中,由于要成功地把劳动对象获得,必须依靠劳动者,此外,对劳动工具的掌握和使用,也要通过劳动者来完成,故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三要素的灵魂。
3、建筑工程项目施工管理进行创新一定要与市场的发展需求相适应
施工项目必须在市场中予以得到,并在市场之中进行施工项目的执行,在这一执行过程中把其竞争力予以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新一批市场竞争的参与。由此可见,进行建筑工程施工管理的创新,就是要让施工项目的内涵能够前后延伸,以此来对管理项目进行更好更完善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再把管理项目于企业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让企业能对市场的竞争能力进行更好地适应。
二、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创新的策略
1、管理理念创新
首先是施工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加快思想观念的更新步伐。因为只有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施工企业才是项目承包合同的履约主体, 也是项目管理成败的最终承担者。只要企业管理者的观念真正实现创新,就必然极大推动项目管理者的观念创新, 整个企业就会形成一种不换观念就换人的氛围从而为项目管理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同时管理理念创新还要求项目管理者实现管理理念的创新, 在矛盾中妥善处理好项目多重目标的关系。施工企业为了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确保与业主的合同条款中的承诺得以实现, 就必须加强项目管理, 确定合理的成本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明确和处理好“三大目标” 的对立统一关系是项目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确定目标值时, 不可能达到三个目标都是最优, 也不能使每个目标都绝对满意。在确定每个目标时都要考虑其它目标的影响, 进行各方面的分析比较, 做到目标最优化。应当注意的是, 工程安全可靠性和使用功能目标以及施工质量合格是必须优先予以保证的, 并力争在此基础上使整个目标系统最优, 满足确定目标值的相对满意原则。对于设定的最终目标要使工程达到优质水平, 让用户、社会满意, 为企业在竞争中奠定坚实基础。项目管理者联盟, 项目管理问题。
2、组织机构的调整
首先需要进行的就是组织机构的调整,一切都是通过人为因素才能体现出来。目前我国国内的市场形势并不容乐观,我国建筑组织机构差不多应该全是采用直线的制度去进行日常行为的控制,但是这种结构形式却适用于生产为主的企业,非常不适用于建筑为主的企业。还需要总承包人的施工条件和职能严重的用人为的方法去分离开来,将施工作业的日常管理任务平均分包给口碑良好大规模的劳务公司,相对的我们的总承包人可根据状况以及工程施工的现场需要,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建立一种符合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特点的项目体系。必须符合贴近市场的利益要求,否则权利要适当下放到项目部的话,如果不及时的警醒,这样的后果不是任何一个人可以承受的住的,希望所有管理的领导会以此建立集权和分权相结合的新的制度。
3、转变观念,完善工程质量创新机制
通过向广大职工反复深入进行形势与任务, 促进广大职工树立市场、竞争、效益观念, 清除计划经济。以此为基础, 改革机构设置与部门职能, 按照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转换项目管理经营机构。从机构上, 设立市场合同部、工程技术部、施工管理部。集合同管理、计划管理、财物管理、成本管理和结算管理于一体, 有利于突出合同管理的中心地位, 强化合同管理的控制功能, 克服合同管理与资金管理、成本控制相脱离的弊端。对于施工管理部, 赋予其在合同约束下对现场施工进度、技术、质量、安全、资源配置、成本控制等全方位的组织实施与协调管理职能, 有利于形成现场施工管理与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协调一致的管理机制, 解决现场调度长期存在的重进度、轻管理, 重投入、轻核算的问题, 改变“管干的不管算、管算的不管干”的局面, 提高文明施工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专设工程技术部, 以适应工程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新的需要, 加强对重大施工技术问题的超前和科研攻关, 为建设一流工程和创造最佳效益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实践证明, 机关报的机构设置和职能界定, 与我们预期的目标基本一致, 新的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已初步实现转换, 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4、充分利用信息技术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项具有很大应用价值的先进科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极大的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对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创新来讲,信息技术同样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能够快速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增大项目管理的工作效率,并推动项目管理工作向着现代化、信息化不断发展。在现代建筑施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中,计算机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管理工具,信息技术则是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而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措施中,最重要的两点就是改进施工工艺和做好施工管理工作。无论是在工程造价控制、工期进度管理、增大投资效益、保证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等任何一方面,都需要充分利用先进计算机信息技术,来做好预算等工作,并利用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方法来实现预期的施工效果与经济投资效益。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体制改革的日益完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建筑企业必须进一步加大项目施工的管控力度,创新管理理念、机制、方法,通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分析、总结经验,结合国外先进的案例与管理模式,努力提高项目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技术创新;政府资助;创新模式; 期权博弈; 煤矿安全投入
中图分类号:F273.1;F224.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2-0042-05
引言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中,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极其关键的环节和因素[1]。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会对国家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于技术创新而言,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同时,企业也是技术创新效益享有的主体。
政府通过政策引导、资金资助等方式不断改善了我国的科研环境,科技投入强度和力度随之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政府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资助,完成政府作为引导和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公共职责。一方面,政府通过对某一技术创新领域和项目的适当资助可以促进企业对其进行投资;另外政府的资助在给企业带来资金支持的同时,会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本为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进一步投资,给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带来更大的增值,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最终并带动企业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升级和产业升级。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合理地将有限的资源进行配置,如何更加有效地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对于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分析框架
企业的技术创新通常包括研发、申请专利以及产业化多个阶段,是一个序列投资的过程。在技术创新的研发、申请专利以及进行产业化的过程中,企业在不同阶段面临不同的技术和市场风险,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就使得企业决策者需要根据技术创新项目的进展来灵活动态地确定投资决策,以降低风险并使公司的价值最大化。而政府对企业的技术创新的资助就应该建立在对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的特征、风险和收益综合考虑和评估的基础上,同时政府需要考虑资助资金如何进行合理高效的使用和恰当的配置,实现有效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这其中就存在政府资助和企业投入的相互博弈。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政府资助的效率,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自从熊彼特[3]提出创新理论并不断发展之后,学术界对其进行了针对性的分类研究。CLARK[4]将技术创新分为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在现实竞争环境中,依据CLARK[4]的观点,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这两种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对企业投资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会导致不同的技术水平,导致市场上所拥有的资产价值遵循的随机过程就不同[5],最终企业投资的价值就不同[6]。而两种不同的价值会对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资助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政府在对企业技术创新进行资助时,要充分考虑技术价值的影响因素。
在企业技术创新投资评估中,净现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些传统决策方法很难有效处理企业技术创新投资和政府资助所面临的种种不确定性和风险[7],也没有考虑技术创新投资的战略价值和投资决策的管理柔性。在不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实物期权方法对企业技术创新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就能够正确地处理风险和不确定性,在最适当的时机做出投资决策。Trigeorgis[8]认为后续期权有效地提高前面期权标的资产的价值;FAULK-NER[9]研究了实物期权在R&D投资项目中的应用问题;DIXIT[6]等运用实物期权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投资策略均衡;王楠[10]对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的方式进行了分类研究;王文轲和赵昌文[11] 对于研发投资建立了复合实物期权多阶段决策评价模型;刘卫柏[12]等对企业突破性技术创新投资决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因此,本文从企业和政府互动的角度出发,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整个生命周期多阶段的复合期权内在特点,依据CLARK[4]的划分,研究在渐进性技术创新与突破性技术创新不同技术创新策略模式下企业技术创新投资与政府资助决策问题。同时考虑技术创新中企业投入和政府资助的合理配置与互动博弈,最终建立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动态投资与政府资助决策模型。为政府资助企业技术创新决策提供理论和方法论上的支持。
2 企业技术创新及政府资助决策模型
2.1 渐进性技术创新及政府资助决策模型
企业渐进性技术创新项目由m个阶段组成。对于其中的第n阶段进行分析。设单位产出价格为P,成本为C。技术创新项目价值和期权价值分别记为V(P)和F(P),都是价格P的函数。此处借用Dixit等[6]的分析思路,该吸收式创新最终产出的价格服从下式:
试验先行试验先行是指在铁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科研项目立项,研究铁路工程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并通过现场试验等方式,检验科研成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武广高速铁路联调联试内容涵盖主要专业领域,共完成17大项、400多个子项、4000多个参数项的测试工作。特别是进行了4种无砟轨道型式测试与验证、重联条件下的动车组持续高速运行、隧道内气动效应与隧道内列车空气动力学性能、弹性链接悬挂方式下的高速双弓受流、持续高速运行条件下列车关键受力件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和我国研发的新型CTCS-3级列控系统的测试与验证。
成果共享由于当前铁路建设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特点(孙永福,2004),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与行业层面的技术创新没有办法完全区分,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可能应用到其他的工程项目上;而其他工程项目上的技术创新成果也有可能为本项目所采用。
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模式可以用多种不同的模型进行描述,如技术推动模型、需求拉动模型、交互模型等(吴贵生、,2009)。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国家宏观需求与工程需求拉动的结果,是典型的需求拉动模型,如图1所示,包括创新构想产生、创新选题提炼、关键技术攻关、系列技术集成和科研成果应用等主要环节。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阶段划分与工程项目的阶段划分并不完全一致,而是存在一定的交叉。同时,不同于工程项目的一次性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一)创新构想产生对于铁路工程项目来说,创新构想的产生最为集中地体现在项目的前期决策阶段。创新需求的产生,最初是从建设单位和设计院开始的,作为建设单位的铁道部和铁路局,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考虑,考虑整体项目的技术标准和技术体系,设计院将建设单位的建设愿景转变为蓝图,在勘察设计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如何实现的问题。当然,在项目决策和设计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能作为参与单位提前介入。招投标阶段以后,施工单位会进一步细化施工组织设计,对设计图纸中提到的设计标准,考虑通过创新的施工工艺、材料、设备加以完成;在工程施工过程中,还可能发生一些计划外的情况,要求项目目标进行调整,这些都是技术创新构想产生的前提。
(二)创新选题提炼创新选题的提炼,首先应为铁路行业持续、协调、快速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具有行业领先水平,能够形成核心竞争力。同时,为重、难点铁路工程提供技术保障,能够显著提升工艺水平和施工能力,保证安全生产,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第三,新技术推广项目技术先进、成熟、适用,具有普遍推广意义,且推广应用后,能够形成示范效应。
(三)关键技术攻关关键技术攻关是指各个创新主体在明确各自技术创新任务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技术创新子网络,对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的选题进行进一步细化,确定关键技术攻关的方向、技术路线,并依托项目,对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使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整个过程。关键技术攻关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工程项目设计方案中尚未解决的技术难题,包括对施工工艺的试验与研究、新材料新设备的研发与试制等。关键技术攻关主要在勘察设计后期和施工的前期进行。
(四)系列技术集成系列技术集成是指按照一定的技术原理或功能目的,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项技术通过重组而获得具有统一整体功能的新技术的创造方法(Tidd,Bessantetal.2005)。它往往可以实现单个技术实现不了的技术需求目的。铁路工程项目技术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问题具有跨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特点。铁路工程技术通常不能被完全分解为彼此独立的功能模块进行分别生产和组合,而必须依靠系列技术的有机集成才能够实现。
(五)科研成果应用科研成果应用是指以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将各方创新所形成的各项科研成果,在进行技术评审、试验研究、联调联试等多种手段,促进科研成果在工程中的应用,解决铁路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的工程实际问题,提升技术集成能力,使得技术创新带来的新技术效应能够在工程项目中得到体现,同时对新技术的创新性、稳定性和经济性进行科学的评价,利于进行进一步优化的过程。科研成果应用主要是在施工阶段进行。
技术创新运行管理机制
为保障面向铁路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的顺利运行,需要建立决策科学、激励驱动、协同合作、动态反馈的良性运行管理机制。
(一)决策机制建立决策机制,首先在于明确铁路工程项目业主的法人实体地位,使之在技术创新决策中起主导和组织者、需求者的作用,铁道部代表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同时,完善决策程序,建立制度化的决策体系,组建决策咨询机构,负责技术方案内部论证;第三,建立和完善外部评估制度,对于重大铁路工程项目,应在内部论证基础上由独立的第三方进行评估。
(二)激励机制首先建立优胜劣汰机制,体现在选择技术创新合作伙伴时,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合作单位。第二,建立过程奖励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业主不断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跟踪评价,对于完成阶段性目标的给予奖励,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查明原因并采取补救措施。第三,建立团队技术创新绩效与个人奖励挂钩机制,团队产生的创新成果不但奖励团队,还要奖励个人,激励个人充分融入团队进行协同创新。第四,重视精神奖励,注重加强创新文化建设,提倡相互协作、团队努力以及和谐共赢的文化风气。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培养与支持,关注他们的需求。
(三)协调机制首先,构建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按照“利益均沾,风险均担”的原则,根据参与主体投入的资源和承担的风险来进行利益分配。第二,建立有效的磋商机制,通过有效磋商,合作各方可以取得效益贡献的平衡。第三,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利益表达重点关注参与者和独立要素的利益诉求,确保他们的利益诉求得到充分的尊重和理解(Maurer2010)。第四,建立合理的利益补偿机制,在合作中获益较多的伙伴给获益较少的伙伴以一定量的利益补偿,该利益补偿量可以预先确定。
(四)评价机制首先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程序等要素。第二,建立业主评审机制,科研任务下达后,业主应根据合同对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动态评价,以便调整针对性的激励和协调措施,科研任务完成后,应组织专家对技术创新成果进行审查论证和评估,确保科技试验的立论科学合理、方向正确、先进实用。第三,建立技术创新成果的第三方评审机制,构建若干个独立的第三方评审认证机构和检验检测机构,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认证机构的公正性。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159-01
建设单位作为开展电网建设项目的主体,在当前电网建设工程项目多、分布广、任务重的情况下,必须转变观念,除了做好基本施工建设工作之外,还应加强管理控制,及时发现施工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充分发挥管理的积极作用,确保电网建设项目顺利落实,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1、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电网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行,与项目前期准备工作落实与否密切相关。建设单位除了根据设计清单提供建设材料之外,还应加强落实项目建设的外部条件,为施工扫除障碍。如果能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一旦确定项目,就可快速开展工作,确保施工进度与施工质量。针对电网建设特点,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征用变电站土地。土地征用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的总体土地规划,并获得当地政府的批准意见。尽量选择建设预留地作为变电站的建设地址,减少农用地、基本农田的占用;如果能直接使用政府建设预留地,就可极大缩短征地时间,降低征地成本;而大量占用农田,既会提高征地成本,也可能延地周期,延误项目开工时间。
(2)选择送电线路经。送电线路经的选择也应与当地政府规定相适应,如果能降低林木砍伐数量、青苗赔偿数量以及搬迁建筑物等,就可减少相关成本费用,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3)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有关变电站建设的征地、送电线路径占地的相关赔偿工作,如果与政府部门标准不相符,就可能增大赔偿阻力,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正式开工之前,必须确定合理的赔偿标准,获得相关部门与老百姓的支持。
2、严格控制工期成本
在不同时期内,社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限。因此,国家提出的工期定额是基于建设管理与技术管理的平均水平,主要针对正常建设条件,以实际情况为出发点,科学制定,同时也考虑到劳动效率、项目组织建设水平、技术装备水平等,建设经济合理的工期定额。因此,在制定电网建设的整体计划时,必须确定一个合理的工期,充分考虑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其中也包括形象工程、政治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作为建设单位,必须注重提高工效,加大投入先进设施,加强管理,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另外,不合理的工期也可能给工程带来安全事故及工程质量隐患,需加强重视。
3、发挥监督机制的作用
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除了组织、规划之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管理体制也非常重要。首先,发挥建设单位在整个电网建设工程管理中的作用,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监督、协调与管理;其次,授权监理方,按照监理的细则要求开展工作,履行监理代表职责。在合同执行以及工程项目、施工设备的招投标过程中,也要加强财务、审计、纪检、法规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减少暗箱操作行为,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作为建设单位,充分发挥质量监督站与安全监察作用,严格按照电网建设项目的合同、规划、规章制度、规程、质量标准、监督标准等开展工作,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4、提高项目质量水平
建设单位在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应帮助设计单位尽量搜集详尽的资料,提高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质量,确保设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合理性。在设计施工图纸时,应结合电网的负荷大小、分布状况以及预测水平等,合理选择变电站站址、路径、设备主材等,严格审查施工图纸,减少施工图的错误与漏洞,为良好施工奠定基础。在工程正式开工之前,应审核监理单位的设备是否适合,包括施工单位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施工工艺等是否符合施工要求;严格控制材料采购关,尽量降低施工成本,提高施工质量。
5、确保施工安全
对于建设单位来说,鉴于电网项目工程的特殊性,应该严格控制每个作业点的安全施工措施,尤其对于送电线路工程来说,涉及的作业点多、难度大、高空野外作业、技术复杂,因此必须加强安全施工手段。在现代化施工管理中,加强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手段,对确保工程顺利竣工具有重要意义。
(1)检查施工前的施工单位准备工作。在开工之前,建设单位应严格考察施工单位资质,查看施工单位是否具备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等,做到依法开工;查看施工单位的“三级安全网”是否完善,落实各级人员的安全责任,采取各项文明施工措施。对于电网建设工程来说,隐含诸多重大危险源,需采取相对应措施,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2)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现场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应加强对现场安全管理工作的控制与检查,确保施工单位落实各项安全施工措施,以保障工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落实项目第一负责人、“三级安全网”是否发挥作用、专职或兼职安全员是否履行职责、文明施工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各班组加强对危险源的学习以及技术改进;施工机械设备是否存在安全隐患、是否使用得当;操作人员是否按照规程开展工作;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具备上岗资格等;是否定期开展安全交底会议,严格落实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是否每月召开安全分析会、组织安全管理活动等。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各种问题,应勒令施工单位及时整改,如果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则立即停工,直到施工单位整改完毕后,方可恢复施工。
6、加强施工信息的综合管理
在现代化工程建设中,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实现基建管控系统与现场实际相符,加强项目的综合信息管理工作,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实现项目参建各方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提高工作效率,确保建设单位的项目投资、施工质量与施工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在电网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重要信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确保参建各方及时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调整工作方式,提高施工质量,避免由于信息不畅而造成项目延期或者项目质量不佳等问题;通过实现信息共享,确保各部门的参建人员相互学习,借鉴先进的管理办法与管理经验,不断提高电网建设工程的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施工安全。另外,通过信息共享还可及时获得施工进展状况,协调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施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随着我国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速公路的隧道安装工程逐渐成为施工中的一个重点问题。由于高速公路隧道项目工程会涉及到多个领域,多个学科相互交叉,除了要考虑公路的施工,还要考虑机电与通风等施工技术。而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机电施工工程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不仅涉及到了机电领域,还需要用到机械自动化控制以及通风等技术,其技术复杂程度、对工程施工质量以及运行过程中安全可靠性的要求都非常高,而且整个施工线路非常狭长,具有非常庞大的工程量,在既定的施工工期内如何将多个领域的施工技术充分发挥出来成为了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对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机电施工工程进行科学的管理和进一步的技术创新。
一、实例概况
山西太古高速公路起点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西山,终点位于古交市河口镇,全线长23.404米,共设置两座隧道。其中西山特长隧道左线长13654米,右线长13570米,给隧道机电施工带来了不小的难度。结合本高速公路机电施工过程,对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的施工管理及技术创新加以探索分析。
二、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机电交通特点
特长隧道机电工程具有战线长、投入大、工期短、系统复杂和质量安全需求高等特点。公路特长隧道内空间狭窄,路线长,车流量大,隧道内外光线变化大,隧道内交通情况十分复杂。在特长隧道交通中,车流密集,通风环境差,使得大量的车辆排放物不易扩散和稀释,既损害了人员健康,又降低了能见度,影响车辆行驶,容易引发交通事故。因此,建设合理和完善的隧道机电系统十分重要。
三、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机电工程的安装技术
特长隧道机电工程施工一般分为现场勘测、联合设计、土建修复、全面安装、系统调试、联合调试、试运行和完工验收等阶段,一般施工流程如图1所示。
3.1施工准备
特长隧道机电安装工程正式开始施工前,应编制确定项目的施工总进度计划方案和单项安装工程的具体网络计划。在安排施工技术人员、现场管理人员组成项目管理部时,应组织抽调在供电、消防、通风、通信及自动化等相关专业且具有相对丰富施工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安装施工所需的机械设备准备方面,应注意配备足够的运输工具(如叉车、工具车等)和高精度测控仪器(如多功能信号源、光纤熔接仪、便携式误码检测仪、照度计等)。针对该隧道机电工程项目设备材料需求量大、设备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要根据各分部工程的具体工期要求,制定具体明确的机械设备和材料采购方案,并加强设备材料的厂验和到货物资的验收工作。
3.2联合设计
联合设计是对招标文件的补充、完善和修改。高速公路建管处组织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的技术人员共同参与,经过图纸会审、施工现场调查、设备选型优化等前期准备工作后,以招投标文件为基础,依据施工图设计文件、主要系统设备的技术特性和工程现场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的业务需求,完成对监控系统(含隧道监控)、收费系统、通信系统和隧道供配电、照明、通风系统、隧道消防系统施工图设计的优化、补充和完善工作,共同编制联合设计文件,经业内专家进行评审论证后,审批、出版正式文件作为现场施工、监理和工程验收的依据。
3.3关键施工工序
(1)消防管道的安装过程在整个隧道机电施工管理过程中,消防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施工环节,不仅包括隧道内部的一些消防管道的安装,还涉及到隧道外部某些部分的管道安装。一般来说,总管道的制作材料一般都是DN200管材,其他的分支管道则根据施工情况来选择制作材料,具体安装流程为:首先要完成整个施工现场的测量工作,并将每一个消防施工工作环节的设计图纸绘制出来,进行管材的定制以及其他与消防施工工程有关的施工准备,完成消防管道的安装工作之后一定要及时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调试,确保系统能够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机电安装施工过程中,为了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确保工程能够在既定工期内完工,要求各个子工程一定要同时展开施工操作。
(2)通风系统以及消防系统的安装过程在该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的机电设备安装过程中,通风以及消防设备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都非常重要,而通风设备主要选择了纵向通风方式。要想确保整个通风系统能够正常的运行,需要在隧道的顶部位置均匀安装射流风机,并利用专门的钢结构支架将这些具有特定功率的风机进行固定。在消防系统中,需要安装的设备主要包括消防泵以及潜水泵等,在安装时一定要按照设计要求放置于指定位置。此外,不管是风机设备还是消防设备,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施工规则进行设备的安装操作,例如先做好基础准备工作,然后按照顺序将各个设备安装在指定位置,确保每一个设备能够保持正常运行状态。在风机的安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隧道洞顶部位的安装,严格遵循风机的安装原则进行额定载荷试验工作,只有检测合格的风机才可以开始正式安装操作,对每一个安装步骤以及安装细节都应该严格做到标准化处理,并做好风机与钢结构之间的衔接操作,确保风机在整个高速公路隧道运行中发挥良好的工作性能。
(3)电气系统以及监控系统的安装过程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的电气设备构成中,通常是由一个具有特定电压的配电及若干个具有一定电压的变电所构成,此外还包括隧道里面各种防雷接地设备、风力设备以及照明设备等,而在安装照明设备时一定要注意将其悬挂在隧道桥架的下方位置,并且在一些侧壁上设置必要的转向信号灯。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特长隧道当中的监控系统主要包括现代化水平较高的计算机设备,这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完成隧道内各种监控设备的检查以及监控工作。为了确保遇到恶劣天气时获得的监控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就有必要提高对机电设备的电气监控的要求,比如说:线圈车辆检测器通常会将其检测速度范围控制在1~250 kg/h之间,误差不得超出3%,计数精度一定要在99%以上,占有率精度不得低于95%。在选择线圈时一定要采用低压电缆,这主要是由于其绝缘材料主要是电缆用聚丙烯,可以将线圈的使用寿命有效的延长在5年以上,而且环形线圈之间也不会产生相互干扰的问题,终端处理器能够与环形线圈有机的匹配在一起,避免出现对邻近车道上的其他车辆造成误检的情况。
四、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机电工程项目中采取的施工管理措施
(3)安全措施:在高速公路特长隧道的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到环境因素的限制,例如施工场地过于狭窄、光线昏暗、隧道过长、作业面过于分多等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因此在隧道机电工程中一定要将安全施工放在第一位,保证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这就要求在工程开始前对所有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施工培训,提高每个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另外,在一些危险隐患较多的机械以及设备上张贴必要的反光标识以此来起到提示和警示的作用。最后,在施工过程中,隧道来往车辆直接威胁到了施工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为了避免由于车辆运输问题造成重大事故发生,一定要将安全施工放在工程项目施工中的首位。总而言之,在开展隧道内安全工作时,只有做好各个方面的协调工作才可以获得理想的施工效果。
五、高速公路特长隧道机电施工工程中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与方法
5.1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虽然我国现代化水平在不断的提高,经济发展速度不断的加快,但是各种各样的矛盾也在不断的出现,高速公路道路问题也日益突显了出来,而正是由于机电施工项目技术创新理念的不断更新,进一步完善技术创新的具体程序、主要工作方法以及各项相关的规章制度等,并提出了做好技术创新工作的各项要求以及方法,主要包括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充分调动技术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才可以有效的解决各种道路问题。
5.2技术创新的方法
(1)目前无极调光已经基本被高速公路隧道照明工程淘汰,现在普遍采用的一种施工方法就是逻辑开关法,该方法的控制程序简单,线路设计清晰明了,在选择灯具的时候更具有灵活性,有利于维修保养工作的顺利进行,所以逻辑开关法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国家地区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的认可。该施工法能够根据人体眼睛适应曲线的情况将隧道当中一些过渡段以及出口段位置的亮度进行适当的调节,让亮度能够随着人眼的不断变化而随时调整。
(2)为了确保隧道内机电施工作业的顺利开展,要求隧道内应该保持足够的通风量,因此在本工程中采用了吊顶压入式巷道通风技术,取代了以往使用的常规风筒压入式通风技术,通过利用彩钢板把高速公路隧道的斜井划分成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进风道,另一个是排风道,然后通过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顺利实现隧道内的通风。通过工程实践我们也发现,采用该通风技术不仅能满足隧道内通风的需求,还保证了隧道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不需要再在每个隧道斜井口都安装一个通风机,大大节省了工程施工量。
(3)在隧道洞顶的桥架安装过程中,由于隧道水平方向有一定的曲率,因此要直接在洞顶放线很困难,为此,先在隧道路面放线,放线后,用线坠将需要的点返至洞顶;此外,鉴于洞顶的桥架、灯具、电缆以及各种测量、监控设备安装量大,制作了二十多只移动式安装平台,平台上表面为了适应洞顶的拱度呈台阶状,平台宽度为略小于一半路面宽度,每个平台有四个行走车轮,并且在平台立柱上贴上多个反光标识。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
(4)高速公路隧道机电施工过程中的技术创新也可以利用专利技术、学术论文以及各种专题报告等方式进行总结,然后在其他相关的工程项目当中进行推广,便于节约工程造价,加快工程施工速度,并保证了工程施工质量,提高了安全施工水平。技术创新的成果不仅可以在隧道机电施工过程中进行总结,还可以在工程竣工验收完成后进行汇总。
(5)在施工准备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满足长距离施工作业面的需要,配备足够的运输车辆,此外还要根据工程技术含量高的特点配备相应检测和调试仪器。
(6)在技术质量管理方面,重点确保满足高速公路工程的高质量要求,注重执行交通行业规范标准并正确区分一般规范标准与交通行业规范标准的适用范围,交工资料必须执行公路质检部门的规定,工程质量由公路质检部门核验。
六、结语
总而言之,高速公路隧道内机电工程的施工必须要按照各种科学的方案进行合理的施工。当然要想做好整个工程项目的工作,保证各个子工程顺利完工也很有必要。此外,要想保证高速公路隧道内机电工程高质量的完工,还需要做好材料、设备及人力的各个方面资源的调节和配置工作,提高管理力度,加强技术创新,采取各种先进的施工技术。
参考文献
[1]谢黎.对高速公路机电工程管理问题的探讨[J].大科技・科技天地,2011(5).
[2]周正.隧道交通机电系统构成与技术研究[J].河南科技,2010(7).
农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密切相连,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农业技术创新的加速器。涉农企业不仅要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更应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的主体,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不仅是企业科学管理水平的主要标志,而且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是涉农企业新技术形成、转化和应用的保障和途径。笔者分析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探讨了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机制,并提出了完善此运行机制的对策与建议。
1、涉农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产权管理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技术创新是取得知识产权的前提,涉农企业以技术创新获得技术优势,通过专利申请、商标注册、版权保护以及技术秘密等形式获得法定的专有权利,进而产生自主知识产权使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而涉农企业的技术能力与企业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密不可分,高效的知识产权管理是涉农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的重要保障。
1.1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控制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
农业技术创新离不开农业的自然状态,农业生产过程是一个自然和经济的交互过程,与季节、气候、地域等客观因素有很大的关系,对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因素依赖性较强,受生态条件、自然条件的制约性大,地域性强;农业科研对象的生物性、研究环境的多样性、研究范围的广泛性,农业科技成果的中试、推广大都要在室外进行,极易扩散和流失,农业科技成果受农业生产季节性制约,属长期性研究,效益周期短,使得农业科技成果可控性差,通用性强,保密性弱。与此同时,农业技术创新的方向、过程和最终结果的产生及推广都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决定了农业技术创新的风险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的立项、研发和产出等环节全程控制,对可能遇到的知识产权障碍、专利和技术壁垒提出预警,紧密跟踪农业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动态,能有效提高研发起点。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把农业技术创新的成果产权化并纳入知识产权保护的范围,使知识产权保护下的垄断利益成为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风险报酬扒制,刺激创新成果的产出。涉农企业动态跟踪知识产权在产业化、商品化、资本化等转移过程中的风险因素,通过风险管理组织、项目风险管理程序进行风险管理决策,从而降低和规避农业知识产权移转过程中的风险因素。
1. 2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协调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利益
农业技术创新主体是涉农企业技术创新的决定因素。但是,农业技术创新周期长、环节多,涵盖了从产出、供给到推广的全过程,参与创新过程的角色多,农业技术创新的供给主体和需求主体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依存又不易协调的复杂关系。农业技术创新的市场前景是其知识产权效益的基础,离不开技术成果前沿参与者和应用的终端用户—农民。由于农民对新技术认知、掌握的局限性,同时,农业技术对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和地域因素的严格要求,创新成果的市场及收益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很大,会造成农业知识产权供求的矛盾,直接影响创新主体的收益率。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及时跟踪、预测市场信息,引导创新主体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进行研发,建立科研、生产、营销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的宏观管理与运行机制。同时,在知识产权新技术的应用和转化过程中,能明确各类主体的权属,有效规范新技术研究开发者、投资者、应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调整技术转移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分配,形成一定的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机制,保持主体的创新动力。
1. 3良好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有效配置农业技术创新资源
农业技术创新以及知识产权的产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创新主体、技术信息、市场能力、资金支持、资源条件等一系列要素。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是创新成败的重要因素。我国涉农企业创新主体分散,农业科技人才缺乏,每万农业人口科研人员只有0. 65人,其中种植业占68%。农业高等学校毕业生(包括研究生)每年约10万人,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仅有1人。我国的农业投人有限,技术储备不足,技术情报交流不畅。“一家一户”的农业承包经营方式,加大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及知识产权成果进人市场的成本。农业技术创新资源察赋先天不足决定了涉农企业优化配置创新资源要素的必要性。
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通过搭建网络化的知识产权信息系统,收集、整理、研究和利用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资源信息平台,综合分析、跟踪预测农业技术动态和市场走向,传播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和农业技术创新情报,有效整合各种资源,使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占有、运用、管理、保护等各个环节都能得到便捷、准确、规范的全方位引导,在便捷、高效中实现农业技术创新资源的优化,降低研发成本,避免重复研究,加快知识产权产出、转化、应用和传播,从而加大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成果的产出步伐。
2、涉农企业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的关联机制
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管理有机结合、循环转化,是农业技术创新链的良险机制,把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无形资产的运作紧密联系起来,成为提高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涉农企业高效率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并在经济系统中保持良好运行的必要前提。
2.1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的关系新制度
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相互促进的过程,两者之间有很强的相互依赖性,“技术变迁与制度变迁是社会经济演进的基本核心,两者都呈现出路线依赖性的特征”。知识产权制度以产权效益产生的利益激励机制促成了创新主体持续创新的热情,同时保障了技术创新功能的有效发挥;技术创新使大量生产成为可能,降低了新收人流的成本,增加了知识产权的潜在利润,成为为知识产权产生的动力和源泉,两者之间形成有效的联动。“导致技术变迁的新知识的产生是制度发展过程的结果,技术变迁反过来又代表了一个对制度变迁需求的有力来源”。农业科技创新与知识产权制度有着天然的联系,知识产权制度安排是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保证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循环流转及其应用。
2. 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
农业技术创新是从技术构想到研究开发并获得实际运用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既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研发,又包括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以及市场化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了农业技术创新满足农业生产需求和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应用性。因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融人农业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呈现全方位、系统化的特征。
2. 2.1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筛选的导向作用。现代农业技术日新月异的更新速度及学科分化的特点,决定了对农业技术创新方向的确定和前期技术成果的选择的复杂性。农业科技创新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研发、委托研发;企业外部的高校、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以及部分国际技术市场的成果。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够为涉农企业制定具体的研究开发计划,跟踪农业科技动态,利用专利文献检索等最新技术信息情报资源,分析现有技术产品情况及自身的技术优势和劣势,了解竞争对手的技术状况,预测技术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动态,为企业确定选题,寻找创新的目标和方向,或者为企业技术合作、技术引进提供决策支持。
2. 2. 2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研发的产权定位作用。农业技术创新不仅资金投人大,而且研发周期长,环节复杂,市场需求及收益预期难以把握。因此,对研发成果知识产权化的路径选择定位困难。农业技术创新过程从项目确定、研发、试验到推广应用中的每一个阶段都可能产生专利权、新品种权、著作权、商标权及商业秘密权等知识产权。在农业创新技术立项阶段,经过大量的信息搜集、材料归纳、市场分析、价值判断等可能形成对技术预测评估、行业竞争态势、市场赢利前景等研究报告。对于此类智力成果可以通过著作权或商业秘密加以保护。对于合作开发或委托研究的项目要通过合同约定著作权权属。在农业创新技术研发、试验阶段,对于非公开状态下的创新技术、配方、育种方法等,或具有较强创造性不易被仿制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作为技术秘密进行管理;对于公开状态下竞争对手多、易模仿的的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可以及时申请专利权、植物新品种权等。在农业创新技术推广应用及商品化阶段,市场需求量越大的创新成果被竞争对手跟踪仿制的可能性越大,此时企业应通过专利权、商标权、新品种权、著作权等多项知识产权使创新成果以产权化的形式进人市场,并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进行联合保护和交叉保护。同时,利用知识产权许可或转让等方式加决扔IL技术创新成果的流通及产业化速度。
2.2.3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对农业技术创新成果推广的保障作用。农业创新成果推广的对象是广大的农户,生产环境大多是露天,农业技术具有较强的外溢性,保密性差,控制难。例如植物新品种产生后,大都需要在田间进行种植,逐步扩大品种数量和生产规模。由于持续时间长,露天作业接触人员多,种植技术容易掌握,这种特定的生产环节为技术秘密泄露提供了便利。在以竞争性和法制化为基本特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技术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化是其商品化、产权化的前提,也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获得保护的前提。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可以适时跟踪企业知识产权成果的流向,把握技术扩散的市场动态,监控和防范各种侵权行为,积极应对农业知识产权的各种纠纷。
3、对策与建议
“运行机制是指一定制度安排下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其功能。在机制运行中,所构成的各要素之间的配置方式、组织形式以及调节功能不同,则运行机制的运行效率和运行结果就不同。”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包括2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后者指的是一种新的管理机构、管理方式或管理手段的创造,它注重把科技创新成果引人生产过程所导致的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市场化的过程,通过这种管理方式和运行机制的变革,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的增长。涉农企业要以知识产权管理作为农业技术创新及创新资源配置的杠杆,把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作为农业科技创新和管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指标,充分运用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运行机制,推进涉农企业技术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3.1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
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是一种具有垄断性的私权,体现了从产权角度对人类智力成果创新的激励与保护。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必须符合知识产权制度的本质要求,结合农业技术创新高风险的特点,建立以利益为核心的农业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的激励与风险报酬机制。一方面,通过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保障农业创新主体和知识产权人能够通过控制和行使自己的权利而收回农业技术创造的成本,并获得必要的报酬;对直接参与技术创新的技术员实行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股权奖励等激励措施,体现社会尊重、创新成就感的署名权、荣誉称号等精神奖励。另一方面,规范涉农企业与技术创新人员的权利义务关系,将农业知识产权转移收益中的一部分,作为知识产权风险报酬基金,滚动发展,让技术要素提供者参与企业分配,建立一种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新型分配机制,使农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效益与市场效益结合起来,形成良吐的动力机制。
3. 2完善涉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资源配置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