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企业培养其所需人才。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对外贸易权的管理方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登记制,准入门槛降低后,具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大幅度增加。由于国际贸易特殊的贸易环境和运作惯例,外经贸业务工作具有较高的风险性、较强的专业性。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在员工招聘中倾向于录用动手能力强、能够直接进入业务状态的外贸人才。对于中小企业而言,业务量不大、设岗较少,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全面的操作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业务量大、部门分解较细、设岗较多,要求外贸应用型人才具有过硬的专门操作技能和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无论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他们的贸易程序都是相同的。
出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出易前的准备、签订出口合同和履行出口合同。出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出口计划、组织货源、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出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开展广告宣传、办理商标注册;签订出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出口合同包括以收取货款为核心的货物、租船订舱、办理保险、出口报关、办理保险、缮制单据、出口收汇核销、出口退税;必要时,还有出口索赔。
进口贸易的基本程序通常也包括三个阶段:进易前的准备、签订进口合同和履行进口合同。进易前的准备包括编制进口计划、国外市场和客户调查、制定进口经营方案、建立客户关系、选择交易对象;签订进口合同包括邀请发盘、发盘、还盘和接受;履行进口合同包括以交付货款为核心的租船订舱、派船接运、办理保险、买汇、审核单据、进口付汇核销、进口报关、检验货物;必要时,还有进口索赔。
从国际贸易的进出口程序可以看出,国际贸易所涉及的业务环节非常多。因此,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体来说,该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的技能和能力包括:①基本技能,如阅读技能、写作技能、现代办公设备操作技能、网上进行商务处理技能、商品检验技能、识别与填制外贸单证技能。②基本能力,如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应变能力。③专业能力,如贸易业务处理能力、外语运用能力。
2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脱节
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相关课程的基础上进行的熟悉进出口业务程序的现场活动。毕业论文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去研究和探讨实际问题的实践锻炼,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撰写毕业论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受到科学研究工作或设计工作的初步训练。但是,由于外贸业务量大,一项外贸业务涉及时间较长,从发盘到完成业务全过程可能经历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它们之间相互脱节,学生很难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这样就造成了实习的非系统性,毕业论文选题、开题与实习脱节,难免脱离实际,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
2.2 专业课案例教学不能相互衔接
案例教学是把实践案例进行处理后引入课堂,让学生根据案例提供的背景资料分析案例、讨论案例,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使学生身临其境般地经历一系列事件和问题,接触各种各样的组织场景,通过深入地研究与分析,加深对所学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感觉能力和反应能力,提高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各专业课任课教师均从所授课程角度出发组织案例教学,重点当然在所讲课程之中,这就导致不同课程的案例很难形成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学生也很难将多门课程的知识应用到一笔业务,这样就会造成所学知识的“无用性”,知识之间形成壁垒,很难相互衔接。
转贴于
2.3 课程设计组织难度大
通过课程设计考查学生对相关理论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也是对理论教学效果的检验。但是,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所涉及的环节较多,如讯盘、发盘、还盘、接受,在合同磋商的每一个环节里,又涉及贸易术语、商品的数量和品质、商品的包装、商品的运输及保险、商品的检验、货款的收付以及索赔等。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还要联系其他课程的知识,不容易组织。
3 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当前独立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实践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应具有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沈阳工业大学工程学院的自身特点,我们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制定了具体的改革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
我们首先对原有的时间短而又分散的专业认识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进行了整合,统一调整为四周的专业实习,将原来为期十三周的毕业论文调整为十八周,调整前后实习和毕业论文的总周数却没有变化。然后,在学期安排上也进行了调整:专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前四周进行,毕业论文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四周,安排在第七学期后四周进行,第二阶段为后十四周,安排在第八学期后十四周进行,专业实习恰好置于毕业论文的两个阶段中间。
改革之后,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深入相关企业,选择一笔或几笔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毕业论文前四周的时间和寒假进行选题、开题和收集资料,从而确保论文选题的客观性和实用性;在接下来的四周专业实习期间里,学生依据选定的论文题目和完整的国际贸易业务,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继续在企业里进一步了解、熟悉相关的业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案;在毕业论文最后的十四周里,学生要确定论文撰写提纲、查阅资料、撰写、修改、审查、进行答辩等环节。
通过实习与毕业论文相互衔接,可以使学生在实习单位亲历一笔完整的外贸业务,同时也可以使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开题、撰写等环节紧密联系实际,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3.2 按国际贸易业务程序统一制定案例教学方案
我们通过组织专业课教师进行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依据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国际贸易业务和程序,最终制定出来一套统一的案例教学方案,所有专业课的案例都按照业务程序融合在其中,确保了案例教学相互衔接,便于学生对所学理论的理解、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效果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另外,我们学院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与中国石油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相邻,可以组织学生到辽化对其国际贸易业务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在企业进行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教学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这样,不仅使学生对企业有更多的感性认识,还可以将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并运用到实际。
3.3 情景模拟组织课程设计
随着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工作中的实践和应用不断深入,了解电子商务的内涵实质和掌握电子商务在现代经济管理中的操作方法和模式,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拓展经济管理工作,实现更大的市场利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和特征
(一)电子商务的概念
首先,对于电子商务本身来讲,应用的领域和方式是包罗万象的。不同经济水平的地域或国家和不同领域的操作模式有着不同的定义,但其相同的地方就是都对电子设备和网络技术的应用高度重视和全力投入。其次,从狭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通过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线上进行虚拟的商业和贸易交流,是从商品生产、营销、中介、需求方以及广告商等全方位立体化开展的商业活动。最后,从广义上来讲,电子商务是指以网络电子方式发展的线上虚拟的一切商业来往,达到物资、资源、信息、理念、文化的互融共享。
(二)电子商务的特征
一是普遍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市场占比逐年攀升的商业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将越来越多的贸易者带入到一个网络虚拟经济领域中来。二是方便性。电子商务使贸易双方不再像传统的商业来往一样必须面对面才可以进行,而是完全跨越了地域性的限制,可随时进行远距离的商务贸易,并且,可选性较传统商务有着天壤之别。三是整体性。电子商务可以更加规范化、法制化、统一化处理各类商务贸易程序,使贸易过程更加整体和全面系统,提升了贸易效率。四是安全性。安全是一切贸易活动有序进行和保障贸易双方各自利益的重要话题。电子商务利用其稳固的第三方安全防控机制为贸易者提供了一个顺心、放心、开心的贸易环境。
二、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现代经济管理模式
(一)重新确定了经管目标
为了谋求更高的商业利润,占有更高的市场份额,很多传统的商务企业纷纷重新调整和确定了自己的经营管理理念、方式和目标。它们通过对自身进行重新的市场定位,对市场的重新考察和对新兴电子商务的使用,发现了在传统行业优势之外,自身的诸多落后和不足,及时按照新的电商标准,结合自身实际,在经济利益最大化的总前提下进行以电子商业为主导的经济管理工作改革。
(二)重做了经管组织设计
电子商务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本要求,传统企业改革后,新型经济管理组织设计涉及的几乎所有商业体系内项目可以说都是按照电子商务的标准和要求完善的。企业管理层在对企业自身基本结构及相关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之后,有效权衡利弊,并对企业进行新的经济管理组织设计,甚至重组。这样,管理层次更加清晰,企业隶属关系也较为明朗,有效提升了企业各方面的工作效率,优化了财务和金融制度,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本质的转型意义。
(三)重构了经管信息系统
企业的经济管理是以信息系统提供的相关数据为依据进行的管理行为,信息系统同样是以电子商务环境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大概分为决策、控制和核算三种导向模式。在电子商务的背景下,企业信息技术大多呈现出智能化、信息化和电算化三种趋势,可以说信息的构建模式和发展趋势是前后对应、相辅相成的整体。在这种企业信息系统环境下,贸易才能更加智能、高效和安全、便捷。
三、应用电子商务进行现代经济管理的策略
(一)完善网络系统
经济管理工作是传统企业一项专业性较强、从业要求较高的工作体系,并且,在经济管理工作中还存在着人为的工作和选择失误,电子商务的渗入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但若引入电子商务,企业就必须以一些具有时代性的高新科技举措作为依托,积极培养一些具备现代电子商务操控能力、创造性强的专业性高尖人才,细化责任分工,将电子商务有效融入企业经济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完备的网络管理和电子商务系统接替完成以往相对繁杂、笨拙的工作。
(二)优化经管业务流程
企业要在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下,充分优化自身经济管理业务流程,对产品的产、供、销、算、检各个环节的工作进行细致的配套输入,进行台账化管理。同时,在各部门和贸易关口设置经济危机预警提示系统,及时规避人为难以发现的经济管理问题。从而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形成互联互通、互为你我的关系,以达到快速的业务处置能力和迅捷的反馈机制。
(三)建立与之相适应的行业标准
电子商务是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重要平台,而有效的规范和合理的使用则是使其发挥最大作用的捷径,行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和具体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电子商业和网络系统的有机高效结合。所以建立一个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行业标准就显得较为重要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在统一的行业标准管理下,企业才能更加科学有序的运行。所以,不管是企业内部还是企业外部,规范的行业标准都是促进整个行业高效有序发展的必然条件。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经济管理工作是现代化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经之路和明知之举。而网络系统的逐步完善、经济管理流程的不断优化以及行业标准的健全和完善都是促进企业电子商业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论文摘要:从分析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变化入手, 总结 了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的问题,得出现行的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已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需要。针对目前课程体系设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我国 发展 高等 教育 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作为农业经济和农业 企业 管理相结合的本科专业,为国家农业和 农村 经济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专门人才。从外部条件来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个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培养的人才是否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从专业内部来讲,培养目标决定了专业的特色与定位,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以专业课程体系为依托。所以,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为专业人才的培养而服务,其合理性最终取决于是否满足对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基于此,试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变化来探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一、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
近几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以及国家就业体制的根本性变革,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总体形势日趋严峻,以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 理学 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为例,毕业生就业单位、毕业生就业率发生了如下变化:
(一)毕业生就业单位的变化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来看,本专业培养的人才能在各类农(林)企业、教育科研单位和各级政府部门从事经营管理、市场营销、 金融 财会、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分为四大类型即企业、教育科研单位、行政事业单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创业等)。其近20年就业方向变化情况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企业就业的人数呈上升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在教育科研单位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就业的人数呈明显下降趋势。这一方面原因在于进入行政事业单位愈加规范,竞争也日趋激烈,行政单位必须参加公务员 考试 ,事业单位也实行统一招考;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毕业生学历层次日益提高,导致进入教育科研单位的门槛提高,很多用人单位要求必须具有硕士学位甚至是博士学位。而各类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对毕业生学历、学位的要求不高,所以,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目前更多就业于各类企业。
(二)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
从1996年开始,国家取消了大学毕业生统一分配制度,实行完全市场化的双向选择。由于就业政策和就业领域的变化,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表2为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与经管学院近5年就业数据。
从表2可以看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呈一个明显下降趋势,尤其是近2年就业率下降明显。虽然与学校的总体就业率对比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对比经管学院平均就业率而言明显较低。
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专业方向及选学课程意愿的调查
学生由于就业压力的增大,在学习过程中,大多选择能快速提高就业竞争力、实现毕业就能就业或对就业帮助较大的专业方向和课程。
(一)专业方向的选择意愿
为了给学生学习和就业更多的自主选择,沈阳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从2003级开始,让学生在大三实行明确的专业方向选择,具体方向为农村发展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分别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近4届学生专业方向选择情况如表3。
从学生专业方向选择的情况来看,除04级学生在两个专业方向选择基本持平外,其余几届学生大部分选择了企业管理方向。经过调查了解,学生的选择专业方向更多考虑的是市场就业需要。
(二)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
为了了解学生对专业课程的选择意愿,农林 经济 管理教研室对三、四年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从调查的结果来看:
“学生最喜欢的专业课程”这一选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管 理学 原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学(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农产品国际贸易。其中,管理类课程占到60%,而经济类课程只占20%。
“在对就业最有用的专业课程”这一项中,排前五位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 会计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经济法。管理类课程具有明显的优势。虽然学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目前课程设置上的一些漏洞和问题。
三、当前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经济类课程与管理类课程的平衡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是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授予学生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 教育 界对这一专业认识的不断变化过程。最初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以农业经济学为主线,强调对经济理论的研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际上成为农业经济专业。在大学生就业体制改革前,国家更多需要具备较强经济学知识的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各级政府的农业经济部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单位。但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 企业 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对于企业而言,需要的是具备较强微观管理能力的学生。针对这一市场需求变化,近年来,专业在教学计划中作了一些调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课程,但与一般的管理专业相比,从课程体系来看,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有较大差距。
(二)“重理论,轻实务”的问题
随着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在人才培养的层面上,也由原来的宏观型、理论研究型逐步转变为通用型、复合型和应用型。培养目标的转变,必然要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在当前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中,“重理论,轻实务”的现象仍然较为严重(这也是全国农林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一个通病),具体体现在:(1)在教学方式中,专业课程的讲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听式”,而强调实务操作、学生参与的教学方式较少;(2)在教学计划中,原有的专业课程实习较少,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学、统计学、管理学原理三门课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问题,考核的方式较为传统,很难从锻炼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出发来进行。
(三)课程体系的“专”和“宽”的问题
由于农林济管理学科自身的宏观性和宽泛性,以及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形势的 发展 和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包含了较多其它学科或专业的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管理学、审计学等会计类课程;证券投资学、保险学、农业保险学等 金融 类课程、农产品国际贸易等贸易类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习领域,增加了知识面,拓展了知识结构,但受到学时限制,使得这些“宽”与“专”相互竞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在哪里,始终是现行农林经济管理课程体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虽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一直在不断微调,从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现有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要使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生适应市场就业的需要,在课程设置、体系构成等方面必须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一)课程体系应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导向
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高民众的 科学 文化素质,二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学生的目的除上述外还包含着提高自身社会生存能力,社会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就业竞争力。如果大学是“工厂”,培养的学生就是“产品”,评价这个“工厂”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产品”是否受社会欢迎。社会欢迎就意味着学生就业竞争力强,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和调整过程中,应时时把握学生就业需求目标,在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更好的为学生实现就业而服务。
(二)把握好专业的“共性”和“个性”
从“共性”的角度来讲,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涵盖经济和管理两大学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学学士学位。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经济、管理通用型课程应是其主体,这是“共性”问题。但同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又有自己的“个性”问题,需要有一部分专业课程来体现这种“个性”,这也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特色所在。
(三)细化专业方向的划分
1.经贸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传统理念认为高等院校都是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学生毕业后大多处于决策型岗位。但随着市场经高等院校都是培养高级管理型人才的,学生济的发展和本科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在我国,目前经贸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流看法已由“高级经济贸易人才”转变为“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1]。一方面市场竞争的风险要求高校经济贸易专业必须培养出既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遇到风险时的应变能力和决策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将不得不走向操作型岗位,成为一般的经济管理人才。
我校成都理工大学广播影视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经贸类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应用型、复合型、有创新能力、综合素质高、具有适应社会需求能力的中高级经济贸易人才。这就要求我院经贸类专业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决策能力,能在较短时间内胜任本岗位工作,社会需求为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要求培养出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2.经贸类专业实验室目前的状况
2.1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和理论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在时间和内容的安排上往往都是在讲完理论课程之后,统一进行实验,人为地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行分割,未能使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影响了教学效果,这种情况导致了两种问题的产生:一是实验内容都以验证性实验为主,综合性、创新性实验难以开展;二是导致实验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形式,未能将实验教学的功能和重要性发挥出来[2]。
2.2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不完善
由于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教学起步较晚,实验内容、实验课程的设置比较零乱,有的课程只有个别实验,有的专业只有个别课程设有实验,大多没能系统地对专业内和专业间的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研究,对实验教学统筹安排,没有形成完善的实验体系。
2.3 实验室建设上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实验室往往都是逐步建立、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据发展需要,设置相应课程,安排相应实验[3],导致某个专业的实验室依附于某个专业教研室,某个系的实验室只为相应的系服务,这样建立起来的实验室势必是封闭的,追求小而全而各自为政。同一学校在软件、硬件建设上重复购置,重建设,轻使用。不同专业、系之间相互竞争,争夺学校有限的资源进行重复建设,同时形成人为壁垒,实验资源共享困难,学校教学发展受到制约。
2.4 实验师资匮乏,实验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实验室人员的数量并未随学生的扩招而增加,实验师资缺乏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导致实验人员只能疲于应付,很难完成对学生的认真指导,并且也无暇考虑去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承担实验教学的老师多由理论教学的老师兼任,由于传统观念对于实验教学的轻视,也导致了实验室人员素质良莠不齐,甚至将一些不能胜任其他工作的人员安排到实验室工作,对实验教学产生不良影响[4]。实验教学对教师要求既精理论又懂实验,而且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在内容准备、实验辅导等方面需要投入比理论教学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能满足这些条件的教师数量却很有限,因此目前实验师资也是制约实验教学发展的一个瓶颈。
2.5 经济贸易类专业实验室管理存在不足
首先是管理体制不适应学科发展需要,很多学校经济贸易类实验室依托于专业教研室,由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承担实验教学,实验员负责实验室日常工作,这种将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学科发展产生了严重制约。影响了实验教学质量,从而影响了实验教学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作用[5]。
3.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和作用
经贸实验室的目标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高等学校经贸实验室作为培养经济贸易类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经济贸易学科的知识体系,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其目标之一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素质提高于一体,培养出“复合型、应用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3.1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3.1.1 综合建设的必要性
如何才能使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学科专业建设充满活力,正确的办法就是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开发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适合学科特点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科研的创新、应用和推广机制,并迅速直接地将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6]。因此,只有通过综合实验室建设,才能真正推动其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并使之与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
3.1.2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地方高校经贸类专业的办学定位基本上离不开培养应用型人才。一方面,综合实验室建设模式,将理论研究与应用开发、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效用最大化;另一方面,教学实验体系、课程开发和师生角色互换等的整合式开发建设,也更拉近了教育者与学校、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使之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就进入了针对性较强的仿真现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技能,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通道。此外,一体化的教学实验设计、针对性强的科研方向和成果转化模式,也对培养应用型人才起到了促进作用[7],使地方高校的目标诉求获得了现实依据和强劲动力。
3.1.3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为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的师生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有效途径,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在此类实验室里,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探讨和解决经济社会中的一系列现实问题,并与理论学习形成互补和升华,通过将这些思考和实践内化为学习和思考的动力,进一步激发理论创新的动力,形成循环和互动态势。在一体化实验环境下,学生可以针对一些企业决策和生产经营活动与教师互动和沟通,在讨论和解决问题中提高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培养创新能力。
3.1.4 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需要
产学研合作的实质就是将生产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相互结合,形成一个集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技术推广与生产经营于一体,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优势互补,利益分享,推动科技与经济、研究与生产、开发与应用有效结合的过程。因此,产学研合作最直接的形式就是实验室建设。一些重要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模式可以通过实验室进行前期验证。以综合型实验室作为平台,将高校的教学、科研活动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实验室建设水平的高低[8],将直接影响产学研合作水平。地方高校经济贸易类专业面向基层,直接与地方政府和众多企业发生联系,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型实验室,对提高产学研合作水平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1.5 集约利用资源的需要
从目前全国比较普遍的情况看,地方高校经费都比较紧张,能够有效利用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并发挥最大效应,是地方高校决策者不得不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通过建设综合实验室,可以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从而有效地缓解或化解资源约束和发展要求之间的矛盾。
3.2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的作用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可以培养复合型经济贸易创新人才。面向21世纪的经济贸易人才,必须是适应信息化和国际化的要求、理论与实务并重、具有全局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很难使学生将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知识融汇贯通起来,难以培养出复合型经济贸易创新人才,计算机模拟技术方式被应用于经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领域则解决了这一难题,学生通过参加计算机模拟实践教学,可以把同一课程中的不同知识点、同一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起来,把不同专业不同课程的知识点贯穿、综合起来,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企业模拟实战等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9],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获得知识,也使学生分析问题、自我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渗透,经济贸易的理念也在不断地发展,经济贸易学科系统也自然地融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思维,经济贸易实验室的建设正是经济贸易类专业学科发展的结果,也是经济贸易学科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必然结果。开展面向社会、面向企业的科研活动和培训活动,承接企业解决方案研究,指导企业实践,达成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使其成为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
4.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方案
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为经贸专业的学生服务,经贸类专业综合实验室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科研能力。因此经贸专业综合实验室要从实验室硬件设备、实验室软件平台,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人员培养等几方面进行建设[10]。
4.1 实验室硬件设备建设
经济贸易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硬件设备的建设是基础,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统一布局。根据专业特点、学生人数、拟建设实验室类别、规模及所需设备及建成后实验仪器设备利用率等多方面因素,合理配置实验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经济贸易类各专业特色和发展趋势,实验室必须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11],能充分满足对硬件要求较高的经济、管理、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
4.2 实验室软件平台建设
经济贸易类专业模拟实验教学软件是环境和平台,实验软件配置包含基础平台和专业平台。基础平台对各专业实验室完全相同,主要安装有Windows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系统、中文办公系统、数据库开发工具、微软企业级网络及管理平台等。
电子商务实验需要配备的软件环境包含电子商务模拟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中心、网站管理软件、网络工具软件等。该实验室可以开设《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电子商务》《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综合实验》等实验课程,可进行B2B、B2C、C2C等实验项目。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
市场营销实验需要安装市场营销模拟系统和网络营销模拟系统,模拟市场上的交易、下单等操作,适用专业:电子商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等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12]。
国际贸易实验以计算机为主要硬件设备,安装了“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国际贸易单证教学”等软件。通过外贸教学系统和外贸模拟练习系统等软件,学生可以掌握进出口合同的编制,信用证的审核,发票、装箱单、提单等外贸单据的缮制。通过网络模拟进出易的全过程,使学生熟悉贸易磋商、外贸函电的写作、签订合同、审核信用证、安排装运、制单结汇等进出口业务流程。可开设的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国际贸易单证等。适用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专科生和本科生。
4.3 实验室规章制度建设
建设一流的实验室,必须有一流的管理。首先建立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做好系统维护、实验指导、设备管理等日常运行管理工作;其次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13];再次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加强实验室学术氛围建设,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办出特色和水平。
4.4 实验教师人员培养建设
实验教师人员培养建设是经济贸易类实验室发展的根本保证,经济贸易类实验室需要既懂计算机又懂经济贸易类知识的人员,建设高水平的综合实验室必须配置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应根据现有教师状况,着力培养一批实验教师,既可担任理论教学,又可担任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师的配备上应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使其更具生命力。
5.结束语
规划经济贸易类综合实验室的建设方向和目标;重点从实验室场地保证、专业应用软件和设备硬件的投资引进、实验师资力量的培养[11]-[15],实现一个有序的实验室建设环境,进而培养出具有我院特色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实践动手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应用性、复合型、一专多能”的高素质经济贸易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许娜.高等学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0.2:53.
[2]段李杰.省属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运行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管理观察,2009,04:65.
[3]冯小燕,陈昌兴.地方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一体化建设探析[J].肇庆学院学报,2009,11:56.
[4]念营风.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探讨[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0,2:35.
[5]崔贯勋,曾蓉.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浅析[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1:79.
[6]陈为公.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研究与探讨[J].科技信息(基础理论研讨),2008,11:429.
[7]翁长武.经济管理专业实验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6,12:76.
[8]李震.浅析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J].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87.
[9]皮一芒.浅议高校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队伍建设[J].商场现代化,2009,11:67-68.
[10]潘.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8:54-56.
[11]孟祥霞.高校经管类专业创新性实验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4:23-24.
[12]李秀芳,秦海英.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模式初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7:1-6.
[13]张逸.浅谈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管理[J].农业科学研究,2006,12:86-88.
[14]张.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问题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13:
99-1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和贸易的全球化已经在逐步的形成,市场经济的国际化程度亦在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是处理企业资金运作的专业性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我国国有建筑企业的经济管理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要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效益。
一、新背景下对国有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变化的影响
我国的企业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有了更多的投资机遇,因为是国际性的投资,所以金融机构的制度也在朝向越来越为规范的方向发展。随着各个企业之间的经济竞争的不断加剧,国企将会侧重于将高新技术产业投资,高新技术行业向来都是高收益的行业,但与此同时,它的风险也较其它的行业更高,因此,要做好充分的投资规划和准备工作,做到科学、合理的投资,实现企业的最大化收益。
(二)经济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
经济市场的发展带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贸易机遇,我国企业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契合程度也在不断的提升,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100多个成员国中,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产品得到多样的最惠国待遇,从而促使多国的跨区域经营活动的频繁性越来越大。为了在国际贸易中取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我国企业在经济管理的战略上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加大项目开发的力度和速度,重新整合构造技术密集型的部门,力求取得卓越的成效。
(三)人才环境变化的影响
随着人才需求的增加和人才环境的变化,物美价廉的人才已经不再存在了。如今,人才是企业之间竞相争取的抢手资源,而且人都是往高处走的,所以在外国企业开出了丰厚的薪资待遇和各种福利待遇时,我国越来越多的经济管理人才都选择跳槽,导致了人才的大量流失。所以,我国企业当务之急是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流失的人才吸纳过来,从而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努力将经济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信息化水平提升上去,打造出一流的人才。
二、国有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现状
(一)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这些改革都是建立在传统的管理理念上的,并未能从根本上进行改变,所以效果并不理想。一直以来的传统的观念很难被根除,改革的力度也不是太大,崭新型的经济管理制度出现时,企业管理人员很难从内心上接受,有些甚至产生了抵触的心理,这些阻碍力量明显不利于对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革新与发展。
(二)企业经济管理体系不完善
一个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能够为企业的工作带来良好的发展,由此可见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的重要性。我国国有建筑企业在经济管理体系上就明显存在着欠缺,一些一直发展较好的国有建筑企业因为缺乏相应的经济管理方式,导致公司不断经历着大起大落,难以稳定健康的发展。
三、加强国有建筑企业经济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全方位转变企业的经济管理理念
财务管理观念是企业经济管理的基础,是思考财务管理问题的出发点,对财务管理实践的价值观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面对这全新的理财环境,企业如果不进行财务管理理念的全方位转变,很难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为了更好的顺应战略国际化的需求,企业需要站在国际化的角度来设立经济管理制度,从而在国际大环境中谋求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多元化的理念融入投资观念,世贸组织的成立使得市场的门槛降低了许多,为此要在国际贸易的舞台上积极参与。
大量的外国资本进入到中国市场,我国的企业应该抓住和外企合作的机会,并在合作中汲取先进的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的经济管理水平。在进行经济管理过程中,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价值融入到经济管理活动中,积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进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日常经济管理过程中,不能忽略存在的各种风险,掌握规避风险的主动性,针对不同的风险因素进行详细的风险规避计划的制定。
(二)完善经济管理体系
我国经济管理起步较晚,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不能从大局上把握企业的经济运营过程,因此企业需要在新环境中全面提升经济管理的层次。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在经济管理的内容上进行改革与创新,除了对传统的资金管理,还需要对金融风险管理、保险管理等方面进行拓展。在经济管理方法上进行改革,对人力资源上要足够重视,将主客观管理因素同时抓紧。实现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在企业的日常经济管理中,需要逐渐将网络经济管理融入到企业的工作系统中,在循序渐进的方式下,实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的管理模式,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的效率和竞争能力,使企业迅速整合多种资源以对市场做出快速和敏捷的反应。
近期,教育部为应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技术技能人才供给不足的矛盾,已经明确以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为突破口,对教育结构实施战略性调整。独立学院如何以新一轮国家高等教育改革为契机,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内部加强国际商法课程建设,加快经济管理类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与融合,对于独立学院加快教学转型,提升自身办学优势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
(一)关于社会对国际商法的需求及教学目标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输出社会需求的人才。与法理学等基础理论法学课程不同,国际商法课程本身就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更加注重回应社会和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外贸企业的需求为例,我国外贸企业需要的专业法律服务包括:进行经营管理、业务运作方面的法律筹划;协助设计企业各种贸易安排,提供企业对外贸易谈判、签约及履行的全程法律服务,提供我国对外贸易法律、政策的咨询解答,出具法律意见书;企业对已经出现的国际商务纠纷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参与听证、复议、仲裁、诉讼事务等等。其中,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法律服务又是企业需求的重点所在。国际货物买卖相对于国内货物买卖而言有两项突出特点。
第一,交易对象和交易内容更为复杂。一方面,外贸企业面对的客户是多种多样的,不仅包括境内主体(国内工厂、货代物流、外管银行、海关港务、质检工商、外贸保险、展会展览等),还包括境外主体(外贸企业、航运企业)。另一方面,国际货物买卖并不是单一的合同关系,而是一个以国际货物买卖为主干的合同体系,包括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运输合同、货运合同、信用证及其他银行支付工具、保险合同等分支。
第二,法律风险更为凶险。现行的国际买卖规则是英美等贸易强国建立、完善起来的,现今的国际贸易规则通常以英美法律来解释,争议也往往是在英美法院管辖或仲裁。我国企业大规模地参与国际贸易的时间相对短暂,企业从业人员对国际贸易领域、航运领域被广泛采用的“游戏规则”掌握不够。受到用人成本的制约,很少有企业设专职律师(或兼职法律顾问)进行法律把关和风险预防,在国际贸易交往中屡屡陷入吃亏上当的被动地位。
第三,法律争议的处理更为棘手。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解决国际争议的成本和代价远远高于国内争议。这是因为涉外仲裁或诉讼不仅耗时长、费用高昂,胜诉后的执行难度也远大于国内判决或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时候,各种费用甚至已经高出贸易企业从诉讼或仲裁中可得的预期利益,因而迫使贸易企业放弃索赔,甘愿利益受损。跨法域管辖和不可避免的法律冲突,以及法律适用不同导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认定的不同,都增加了国际货物买卖纠纷的处理难度。这些都需要熟稔国际贸易实务规则、国际惯例和相关法律的专业法律人才。
(二)法律教育的层次性及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有研究表明,社会对法律教育的需要是存在层次性的,即法制教育、法律职业教育、法学教育。[1]笔者认为,结合法律教育的层次性理论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把握独立学院国际商法的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来看,公办全日制本科大学(学院)针对法学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属于法学教育的层次,这一层次教育的优势是明显的,法学专业学生的法学基础知识扎实,具备基本的法律素养,有一定的理论分析能力。但是就法律的现实应用能力和实战能力而言,“正统”的法学教育输出的法律人才似乎并不具有先天的优势。虽然很多院校的法学教育目标中也含有“通才”、“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等的表述,但是,从其教学实践来看,多数法学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沿袭的仍然是大陆法系成文法概念法学、解释法学的模式,以立法文本为纲而非以案例为线索展开。其案例教学也多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讲授为主,介绍案情、分析案情并给出答案都由教师完成。陈旧的教学模式加上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相对单一,分析和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能力普遍薄弱,以至于许多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培训或者训练后才能从事法律职业活动。
我国当前的法律职业教育,主要指的是以国家统一司法考试为指向的法律职业资格教育。司法考试不仅要求考生了解、理解法律知识,还要考生灵活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解决或者评价法律问题和社会现象。司法考试的考核目标决定了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比法学教育更注重对学生法律能力(或技能)的培养,更符合国际商法课程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近年来,各高等学校在国际商法课程中进行了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的改革,这些都是基于法律职业教育的模式提高学生法律思维的有益尝试。当然,就国际司法考试中所涉及的国际商法的知识点的深度、广度和难度而言,对于不具备任何法学基础知识且未来不以法律为主要职业背景的学生而言是不必要也不现实的。
从表面上看,现今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中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通常都是由所在院校的法学院或法律系开设,由法学专职教师承担,在培养计划中,它也多以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的面貌出现。实际上,就其性质而言,这些院校的国际商法课程仍旧是大学生法制教育课程的性质。当然,这种法制教育课程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还是有明显区别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程和各专业专业教育的关系是松散的,普及的是最基础的法律常识和知识。而经济管理类专业开设的国际商法课程是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教育进行的一种辅助型的普法教育或者称之为法律素质教育,它普及的是国际商事方面的有关法律、惯例和判例,突出的是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融合,因而系统性和理论性较之法学教育偏弱。
笔者认为,鉴于国际商法课程本身专业性强,知识点覆盖面广的特点,仅仅将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法制教育还不够,而应当是以法制教育为主要目标,同时融入一定的法律职业教育特色。具体而言,就是要把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能够理解和运用法律条文,在自身专业领域具备相应的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从这个意义来说,相对于传统的政法院校而言,独立学院的国际商法课程具有目标明确,与学生未来工作需求对口衔接更加紧密等先天优势;相对于高职高专院校而言,独立学院无论是在生源、师资,还是在配套的法学课程设置、职业实训平台基础方面更有利于国际商法教学改革的开展。
二、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一)国际商法学科独立性的争论及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内容
对于国际商法的地位这一理论问题,国内外学术界一直有不同的认识。[2]否认国际商法是独立的法律部门的观点认为,国际商法与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国际贸易法的调整对象多有交叉重合之处,因而国际商法不能构成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理论上的争议直接影响到国际商法课程的课程定位和教学内容的确定,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国际商法课程包不包括政府管理贸易的法律和制度?笔者认为,在“私法的公法化”趋势日渐明显的当代,为了解决发生在市场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除了有平等主体之间的商务行为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其进行管理监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贸之后更强调政府提供的服务。这就意味着,涉外贸易法律领域中也一直存在着公私法的融合。
第二,国际商法课程是否涵盖国际服务贸易关系、国际技术贸易关系和国际投资贸易关系?这三块内容多为传统国际经济法、国际贸易法[3]教学指涉。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技术贸易近年来的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已经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的两大重要支柱。另一方面,许多企业通过到服务所在地设立办事处、分公司、子公司或以合营的形式,以自然人流动的方式提供服务,从而造成企业的流动,导致国际服务贸易和国际投资的界限日益模糊。[4]现今法律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导致法律部门亦不再像以往那样泾渭分明。
独立本科非法学专业在没有其他国际法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情况下,不必过多地关注法学学科之间的“地盘之争”,而应当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尽量全面地展现当今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在学时充足的前提下,国际商法课程应当尽量完整地涵盖国际货物贸易法、国际服务贸易法和技术贸易法。其国别法教学不仅应当包括国际商事组织和国际商事行为法,还应当包括与此相关的政府管理经济、服务于经济的公法内容。如果学时不充足,教学也应至少涵盖国际商事组织法、国际货物买卖法、国际货物运输法、国际货物保险法、国际贸易支付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等核心部分。
(二)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结合
从教学内容来看,当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国际商法课程,与专业结合得并不紧密。从教材的使用情况来看,虽然教材的名称会冠以“经管类应用型本科规划教材”、“高等职业教育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的字样,但从内容看,这些教材的体例编排和章节内容仍然沿袭的是法学专业理论教材,侧重于国际商事法律理论知识、概念的传授和对各国商法的异同比较。能大量列举当今国际贸易和商务仲裁实务的,能体现国际商法和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国际结算课程)之间的融通的教材并不多见。这使得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本已远离社会生活的国际商法课程产生一定的陌生感和排斥感。
从课堂实施的过程上看,由于承担国际商法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是法学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多采用的是概念讲解、理论介绍、法律解释等传统的法学教学方法。此外,法学专业教师往往不具备经济管理类专业知识,很难将学生学过的专业课程与国际商法课程衔接起来,在比较各门课程异同的基础上进行专业特色教学。缺乏现实性和融通性的教学内容很难让学生置身于现实发生的国际商事涉法环境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实际上,国际商法课程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货运、国际市场营销、报关实务等)在教学内容上是存在重合之处的。以国际商法课程与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为例,国际商法是在国际贸易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来的,现实中,国际商法课程的内容也是以国际贸易实务的各个环节而展开的。特别是国际贸易买卖合同的磋商、询盘、发盘、还盘、接受、履约环节,不仅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谈判技巧和履约技巧等实务操作知识,还涉及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订立依据、合同条款的内容、合同订立和履约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等国际商法的知识。
只不过国际贸易实务主要教授学生掌握国际贸易各个环节的操作方法,而国际商法着眼于各贸易环节法律依据的学习和法律风险的防范。此外,国际贸易实务和国际结算课程中的一系列操作标准都是以众多国际商事公约、国际商事惯例为依据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商法课程是完全有可能与经济管理类成熟的专业课程进行融通后实施教学的。
(三)国际商法课程与其他法律类课程的结合和分工
目前,独立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除国际商法以外,还普遍开设了经济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国际投资法学等法律类课程。其中,国际商法国际税法、国际金融法和国际投资法学均为国际经济法的一个分支,因此国际商法与其他几门法律类课程是并列的关系,在教学内容上并没有太大的交叉重合之处,而经济法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就存在着某些教学内容的重合与交叉。
如国际商事组织法和经济法中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重合,国际货物买卖法和经济法中的合同法、物权法、票据法重合,国际商事仲裁法和经济法中的仲裁与诉讼重合。总体而言,经济法和国际商法课程肩负的使命不同,经济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介绍我国国家政府干预、调控和协调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各项法律规范,其重点是普及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而国际商法在于使学生掌握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
经济法主要讲授的是我国国内的法律规范,而在国际商法则需要进行各国商法的比较法教学,尤其是比较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在国际商事上的交易规则和法律规范,包括比较各国国内法、国际公约和国际商事惯例。在独立本科学院的教学安排上,经济法课程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大多开设在国际商法课程之前;而国际商法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选修课,是对经济法课程内容的深化和视野的拓展。可见,独立本科学院经济管理类专业内的法律课程之间应当是互为补充、各有侧重的关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做到有机结合和合理分工。三、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法的开展对国际商法与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的融通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一些独立本科学院已经具备了开展网络教学的良好基础。作为对课堂教学的补充,这些学校已经针对部分核心专业课程与专业教学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了仿真实训平台,比较典型的如POCIB国际贸易从业技能综合实训项目、SimTrade外贸实训平台、SimForwarder国际货代实训平台等。相对于传统的多媒体课堂教学以及由各高校自主研发或教师自己创建的网络学堂而言,这些专业实训平台的优势显著。
第一,适用面更加广泛,不仅可供校内学生各自单独使用,还可供校内甚至校际间学生进行协作学习、技能竞赛时使用;第二,功能更加强大,不仅有理论教学课程系统支持教师的日常教学并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需求,有可供人机交互的角色仿真模拟实务教学系统提高学生实际业务操作能力,还有考务管理系统支持教师测评教学效果或学生自测反馈。笔者认为,这些专业实训项目或平台不仅为国际商法教学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也提供了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程相融合的现实基础。
国际商法课程的有关内容完全可以穿插补充在上述实训平台的各个模块之中。具体而言,就是在国际商法网络教学实施的初期,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利用实训平台中的内容进行备课,也可以在讲课时灵活结合平台提供的各项功能,让学生意识到国际商法与其他专业课的相关性。在网络教学实施比较成熟之后,可以把国际商法教学中实施的比较成熟的内容逐渐添加到实训平台的相关环节中,实现专业技能和法律技能的一体化实训。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基本应用技能、基本业务技能的实训融合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对国际商法涉法环境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国际商法教师课程群意识,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
(二)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传统教学方式。实践证明,它对培养学生尤其是非法律专业学生理解法律、分析法律问题和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起着直接的促进作用。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大力发展和推广案例教学法是市场提出的要求。但是,这种教学方法的适用还应当与不同的学校和专业而有所区别。
1.案例的选择
首先,案例具有典型性和针对性。典型案例最能反映相关法律关系内容和形式。对典型案例的理解和分析,有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原理、法律适用的方法和原则等。而典型案例的选择首先应当服从于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国际商法课程的案例教学法的开展应当始终围绕着深化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理解能力、运用能力,增强学生法律风险的防范意识这一基本的教学目的进行。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当甄别案例是否能准确反映本课程的各个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否与概念、法理、法条等理论知识具有直接的对应关系,是否对于成文法具有补充作用。此外,在进行比较商法教学时,应当尽可能避免直接对比法条。比较理想的做法是选取一个典型案例,综合不同国家(特别是不同法系)的商法规定推导出不同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本质。
其次,案例需要经过适当剪裁。国际商法课程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所选案例的体量要大小合适,要避免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太过复杂。特别是对于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法律关系错综复杂的案件容易造成学生过多关注案例的枝节,同时又找不到关键问题。教师在准备教学案例时有必要对真实案例进行适度加工和剪裁,将与关键法律理论无关的细节全部剔除。这项工作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抓住案例的本质,快速深化对相关法律条文的理解。当然,教师在改编案例基本事实时也要注意保持核心法律事实的完整和真实,不能无原则的篡改而使案例失去其真实性。
2.案例教学法的基本模式
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案例教学法可划分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视听演示、网络教学、庭审观摩、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实习教学几种基本模式。由于各国法在形式上的特点及法律文化历史传统方面的差异,案例教学方法在英美判例法国家更为成熟,能更多地更娴熟地采取网络教学、庭审观摩、诊所教学和实习教学等模式。我国法学教育沿袭的是成文法国家的传统,进行案例教学时也是以教师在课堂上介绍案情、讲解、评述案例为主。
在这种案例教学模式下,教师从案情的介绍到问题的提炼甚至问题的回答均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参与案例准备和深入思考、讨论的机会较少。这在国际商法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笔者认为,受到师生资源和教学条件等的限制,独立学院为国际商法课程单独开展模拟法庭、诊所教学并不现实。
但是,依托经济管理专业实训平台等校内、外网络资源开展案例教学却是这部分独立学院的优势所在。由于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是为经济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设计的,学生比较熟悉,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具体的做法是,在某门专业课程实训平台的相关模块中就国际商法课程每个章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事先一个或者两个典型案例的基本案情(该案例可以由教师拟定,也可以鼓励学生结合经济管理相关专业课程的主题自选)。
案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国际商法课程的相关知识进行关联与对比,也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了解案情,整理案例的法律争点,组织学生站在各方当事人的角度思考和讨论如何防范法律风险。最后可以引导学生对这些课前自学过程形成书面材料供课堂学习交流使用。
经济全球化和管理现代化,以及煤炭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必将促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发生深刻的变革。社会的进步,以及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学科向经济管理学科的渗透,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新的认知。根据经济发展和现代管理的理念变革,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客观要求建构相应的跨学科的理论体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
1.2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自身发展的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学科的发展一直滞后于现代煤炭经济的发展。而现代煤炭经济及其管理的进一步发展又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持,客观上要求建构起以现代经济、现代管理和现代煤炭产业为研究对象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规律,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提供理论支持。
1.3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是培养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要求
现代社会对各类人才的要求逾趋高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也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经济管理学专业基础知识,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和理论研究的能力,需要有国际经济、国际化经营,以及管理学和经济学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建构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其生命力在于通过学科交叉实现煤炭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为复合型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人才的培养提供系统而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人才的综合素质,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及其体系建设提供恒久的智力支持。
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2.1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特征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以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现象及其运作规律为研究对象,主要探索现代煤炭经济运作管理与发展的内在规律,以期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实现现代煤炭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企业效益最大化。其基本特征表现在:(1)跨学科性。这是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突出特点,主要指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横跨多门学科,融合多门学科而形成的新型学科。(2)综合创新性。即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彰显出独特的综合创新性,将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理论融合到现代煤炭这一特定的产业中,形成自身学科的特点。(3)相对独立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不同学科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产物,并不是消极被动地依赖于原有的母体学科,而有其自身的体系结构。(4)应用实践性。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着力分析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探求现代煤炭经济运行、管理与发展的规律。
2.2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现代煤炭经济学与现代煤炭管理学相交叉的一个分支和交叉学科。社会科学在总体上是分别以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的。经济学是以现代社会经济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管理学是以现代社会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是以现代煤炭经济和管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现代煤炭经济管理作为一种特殊的管理活动,其要素包括煤炭经济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管理手段、管理目的等。煤炭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在于规划和协调煤炭经济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的。
2.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体系构想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作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宏大体系,应当涵盖总论、运行论(主体论、客体论、主客体相互作用论)和效能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总论是本学科的理论基石,包括煤炭经济管理总论和煤炭经济管理现代化。可以涵盖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本体论、发展论、方法论和价值论,即概念、研究对象、性质、体系、意义和方法、与相关学科的关联关系及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趋势等。第二部分运行论则涵盖主体论、客体论和主客体相互作用论。主体论研究管理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职能作用。客体论研究管理客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基础作用。主客体相互作用论研究管理主体与管理客体的结合运作进程。第三部分效能论研究煤炭经济效益的考核和煤炭经济管理效益的综合评价。
2.4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任务和方法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揭示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运作和发展规律,通过认知和把握煤炭经济管理运作规律,对现代煤炭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现代煤炭企业的效益最大化,促进现代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应以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科学抽象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等为主要方法。每个层面各有其特点,因此应区分不同层面,采取不同的、相对应的研究方法。在研究煤炭经济管理现象的层面,主要是通过市场调查研究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问题进行研究、类比和归纳,对煤炭经济现象的数据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进入实体层面,研究的方法可以实证分析为主,重点要对现代煤炭经济管理领域内的问题进行解析。而在本质层面,则以定量定性分析为主,找出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案,总结现代煤炭经济管理活动的规律。也可以综合运用上述各种方法,研究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的一般现象及其运作规律。
3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发展探索
3.1以人为本,构建学术科研队伍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的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目前,国内现代煤炭经济管理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领域比较分散,在知识的相互贯通、相互融合和相互借鉴方面还有待改进。因此,必须有意识、有步骤、分层次地培养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科研队伍,重视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和发展的领军人物,是学科建设上水平、出成果的关键所在。不仅要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扎实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面,还要具有创新精神、健康人格、宽广胸怀和团队意识,同时还须具备一定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系统创新能力,以及关注前沿学科的敏锐力和洞察力。要培养和积极引进一批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和学历高的专业人才,充实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科队伍,鼓励和支持青年科研人员获取高学位和高级职称,以稳定学科研究队伍,提高科研人员的学术研究水平,优化学科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术结构,以期建构起具有合理知识结构的煤炭经济管理学术研究队伍。
3.2与时俱进,全面完善学科体系
现代煤炭经济管理学还可以设置二级学科: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和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1)现代煤炭产业经济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现代煤炭经济基础理论。(2)现代煤炭经营管理学主要阐释现代煤炭经营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从宏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的产业信息化,产业经营管理,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推进战略,产业可持续发展,产业发展战略,产业竞争力分析,现代煤炭特色经济,现代煤炭企业文化等;从微观方面研究现代煤炭项目投资、风险控制、成本控制、生产标准、营销策略、品牌战略、人力开发、科技进步和市场结构等。(3)现代煤炭贸易经济学主要研究现代煤炭贸易学史论,世界现代煤炭营销概论,现代煤炭贸易经营管理,国内现代煤炭贸易,现代煤炭对外贸易和国际煤炭贸易现代化等。
3.3锐意创新,着力培养高端人才
考号 姓名 录取专业 毕业院校 230604110001 唐云云 财务管理 楚雄师范学院 310561110007 何肖琼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10861010004 杨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350604110002 李明健 工商管理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350604110009 刘颖 会计学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010604110087 余宏俊 财务管理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57 卜青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52 马爽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017 毕兴陈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176 舒承雄 国际经济与贸易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604110189 朱婷婷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804100156 王若娴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010204270005 杨茗涵 会计学 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270604110004 彭四蓉 财务管理 普洱学院 010104180037 温家瑞 财务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47 罗林 财务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91 范春梅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063 黄雪 工商管理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37 孟保均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182 陈振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804100096 付爽 会计学 云南工商学院 010604110158 姚丽琼 工商管理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122 王海涛 会计学 云南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15 张思渝 财务管理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081 赵燕梅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304190012 黄美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14 赵旭然 会计学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165 钟安琪 工商管理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604110217 汤茜 金融学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80 王遇娇 金融学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010104180105 王文连 财务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804100131 龚普蓓蓓 财务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50 戴林静 工商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41 滕亚静 工商管理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104180127 玉应波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1 史芳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0 麻丽蓉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309 王芷薇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304190042 张昕滢 会计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60 梁雨婷 金融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231 李璇 金融学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 010604110186 杨惠芸 会计学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010304190055 任玲 会计学 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220104180003 顾殷莲 工商管理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220804100005 黄钟晖 会计学 云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010804100028 董俊吕 工商管理 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汇总
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录取分数线汇总
全国各地2016年专升本录取查询信息汇总
作为我国重要战略,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入推进,同时区域贸易协定对于我国产业发展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我国出口经济体系中,中国传统服装出口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探讨中国传统服装出口的发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与产业发展意义。
一、“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贸易协定简析
“一带一路”是我国提出的伟大构想,是我国对外经贸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提升我国经济总体水平,完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在新形势下具有新的特征,不同于传统的贸易模式,新时期“一带一路”战略强调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特别是在商务流通与商事交流领域,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电子化流转,提高商业交流与处理效率。区域贸易协定作为我国新时期发展贸易的基本规则,对于中国传统服装出口贸易等的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一带一路”与区域贸易协定对传统服装出口的影响
1.市场进行了深度细分
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贸易协定框架内,中国传统服装出口消费市场被区分为不同的群体。在传统消费市场中,消费者群体划分并不明显,而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贸易协定体系下,消费者群体划分更具专业性和针对性,并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消费增长点,并带动了传统服装相关产业的发展。市场需求更多元和丰富,并通过网络之间的无线连通功能,将处于不同地域的潜在消费者联系到了一起,形成了集聚和规模效应。
2.市场敏感度更高
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贸易协定交易体系下,传统服装外贸市场行为越来越感性化。传统的中国服装出口贸易格局正在被打破,资源具有无限性,消费者能够通过网络接触到海量的商品和信息,消费行为趋于感性化,市场敏感度更高,而且在交易过程中,通过网络支付方式,也能起到促进消费的作用,对于传统服装出口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3.产业隔阂正在逐渐消失
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贸易协定交易环境下,传统服制造产业隔阂正在逐渐消失,很多商家通^众筹等方式,满足了市场的多样化需求,市场也通过现代交易体系与商家进行深度交流,进而影响到商品生产环节。与此同时,现代物流产业高速发展,成为传统服装出口和市场的纽带,在交易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的习惯和意见,也会对上下游产业产生较大的影响。
三、经济新常态下中国传统服装出口发展的新路径
1.明确服装产业出口管理目标
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贸易协定框架下,传统服装出口产业要进一步明确经济管理目标。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对经济目标进行更为精准的定位,提升经济管理效能。在传统服装出口经济管理目标设计过程中,利用现代技术可以实现多维度、多角度、全方位考评,明确经济管理目标,整合相关资源要素,实现经济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综合利用。基于此,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技术优势,进一步明确现代经济管理目标,提升传统服装出口层级与水平。
2.建立完善电子信息系统
对于传统服装出口企业而言,构建并完善自身电子信息系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电子信息技术开始与传统行业出现融合发展的态势,利用电子信息系统,可以实现服装出口企业经济规范化运作与管理。通过整合经济管理信息资源,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有效分析,可以为经济管理活动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管理工作重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推动传统服装产业升级,可以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强化经济管理的过程控制,将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降到最低,实现经济体系的整合与理论,打通不同部门与不同经济要素之间的联通,构建立体化的经济管理体系,优化管理结构,规范管理流程,实现经济业务管理水平与信息反馈速度的总体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一带一路”战略与区域贸易协定下,探索经济发展的多元与创新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创新经济模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实现传统服装企业现展目标,提高经济发展效益,实现生产效能的提升,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并完成“两个一百年”战略建设构想。
参考文献:
[1]公丕萍,宋周莺,刘卫东等.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的商品格局[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5):571-580.
国民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还从未出现“国民经济学”这个概念。“国民经济学”的概念是1980年由厦门大学的钱伯海教授提出的。目前的分类上,国民经济学与国民经济管理学并无本质上的差别,然而,国民经济管理学究竟属于哪个学科,一直以来存在很多的争议,有的认为应该属于政治经济学,有人认为属于应用经济学,还有人认为属于管理学,因此各个高校也有不同的称谓。
其实,目前真正开设国民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为数不多。1986年辽宁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办了国民经济管理本科专业,随后全国有8家高校相继开设了类似专业,主要是北京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山西财经大学、辽宁大学、江西财经大学,2008年安徽财经大学也新增了该专业。虽然它们的专业名称各有差异,但是在经历了很多的争议和摸索后,大家都对两个不同名称的专业的学科性质有了较为统一的认识。
“国民经济学”是经济学门类中“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综合性较强的应用经济类专业。它是从宏观、战略的角度来研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并对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预测与规划。它是一个比经济学更为广阔的领域。它有很多的亲戚,如管理学、宏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正是因为国民经济学的跨学科属性,所以到目前为止,国民经济学还是一个有着很多争议的学科。不过,国民经济学与它的亲戚们有着很多的区别。例如国民经济是个宽泛的概念,那么它可以与宏观经济画等号吗?宏观经济指的是经济运行的总量现象,如怎么计算GDP,国家怎么决定国民的收入,又该如何分配国民收入;还有投资、消费和进出口规模问题等都是需要研究的对象。而国民经济则包罗万象,比宏观经济宽泛得多。它不但涉及全部的宏观经济,还包括被称之为“中观经济”的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如“小灵通引发电信与政府的博弈”“某市煤炭资源枯竭,出路何在”等案例,甚至包括已形成群体现象的厂商行为和消费者行为。同样,单个的企业经济、农户经济、家庭经济、个体经济等微观经济现象本来不进入宏观经济分析的视野,但它可以作为群体现象成为国民经济分析的对象。
培养模式“三分天下”
根据不同的专业名称和高校性质,国民经济学的学习和培养模式也有些不同。大致说来,国民经济学的主要学习内容和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注重宏观经济。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经济,如产业行业地区等,所以需要学习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宏观经济数量分析。如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学专业侧重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侧重国际贸易管理与发展等。
第二类注重经济学的知识,更多地与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等有关,包括股票、债券、房地产等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知识的学习。按照投资学模式进行培养,着重财政税务、银行投资、证券投资等方面。如中央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暨南大学、辽宁大学等的国民经济学专业(投资管理方向)。另外还有西南政法大学侧重国际贸易与投资、西北大学侧重资本市场的投融资等培养模式。
第三类注重管理学,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的管理。专业课程包括如管理学原理、管理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学、国有资产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规划与管理、统计分析和财务管理等辅助课程。北京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四川大学侧重管理,辽宁大学侧重国民经济管理和区域经济发展。
就业正走向学科融合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78-02
目前,全国很多高校都设有经济管理学院或经济管理类专业,除了部分以财经和商学命名的高校以外,其他高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在学校中容易被忽视,尤其是在以理工专业为重点学科的院校。这就要求高校在办学中要突出经济管理类本科培养的特色,使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与众不同,应用和实践能力更强,使毕业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更容易在未来的实际工作中实现自身价值,从而提高本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影响力,这对专业和学院的长远发展也是有利的。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培养及社会需求现状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在校学习情况
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在高考招生时多数是招文科生,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会计学等,还有部分文理兼招的专业,比如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而且招生中男女生比例相当,与理工专业相比,女生的人数较多。在专业培养计划中,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也多以文科为主,多数是定性分析的课程,需要学生在校期间翻阅大量资料,及时更新先进的理论知识,拓宽知识面。
目前,多数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状态不好,不能主动去学习,课堂热情不够。尽管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案例教学、专业课程设计等教学方式,但多数经管类学生理论知识掌握还是不扎实,理论结合实际能力不足,实践能力较弱。
(二)社会对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需求情况
与在校生学习态度普遍不佳,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差的现状相比,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前些年,在就业形势较好的情况下,经管类毕业生只要能够顺利毕业,并且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计算机二级等考试,就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但最近几年,就业形势急转直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普遍提高,而且每年的标准都有较大程度的上升,英语六级、计算机三级、毕业为党员等较为苛刻的条件,使就业竞争更加激烈。有的学生为了脱颖而出,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专业竞赛,考取专业从业资格证书或者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各种证书,以使自己在未来的就业竞争中占据主动。
二、经济管理类本科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讲授依然占主体
前面提过,经济管理类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专业培养计划中课程设置多数是文科性质的科目,授课形式主要以讲授为主,同时融合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双语教学、实验课设、沙盘模拟等教学形式,极大地丰富了授课的内容,拓宽了专业学习的知识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教学效果更好。目前,在辽宁省经管类专业的培养计划中,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比例来看,理论教学学时在80%左右。[1]
(二)实践教学比例有所提高
目前,全国高校都在修改自己的专业培养计划,而且越来越重视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期望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适应工作角色。很多高校在经济管理类专业培养中加大了实践教学的比重,增加了实践教学的学分。近几年辽宁省教委多次要求各高校修改培养计划,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部分偏工科的专业要求实践学时不低于25%,比如工程管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各个高校的经管类专业也正在加快实验室建设,积极带领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比如专业实习、社会实践、科技竞赛等,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普遍较低
尽管高校的经管类专业授课形式已经丰富多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增多,但由于实践教学比例不足,实践形式比较单一、死板,遇到实际问题,学生不能随机应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待提高。
(四)与社会需求不能很好接轨
经济管理类专业与理工科专业有很大不同,其学科理论的更新速度较快。这需要教师及时搜集课程前沿信息,并将这种信息快传授给学生,但即使这样仍旧不能满足专业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提高经济管理类学生应用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在各个专业普及量化分析课程
经济管理类课程中量化分析的基础课不多,比如经济学、统计学、运筹学等,而前沿的经济管理理论目前都需要量化分析,采用图、表、公式、模型等说明经济现象。所以各个经管类专业应该根据自己专业的需要,普及基本量化分析方法,重点讲解本专业需要的量化分析理论,而不是每个专业都“一刀切”。比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专业应该多讲解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课程,重点介绍对外贸易、股市分析等相关理论;运筹学理论应该在经管类专业普及,但具体授课可以修改教学大纲,针对专业需要设置学时及内容;经济学理论可以普遍设置,但偏工科专业应简单介绍,等等。
(二)提高学生参加科技竞赛尤其是专业技能竞赛的层次
目前,很多高校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科技竞赛,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为了在比赛中取得名次和获得各种奖励,专业之间任意组合,专业性不强。比如我校经济管理类学生和石油化工专业学生组队,参加能源化工方面的创新创业项目,虽然在专业上实现了结合,但对经济管理类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不足。再比如,工程管理的学生参加了广告设计大赛,即使取得了省级比赛的好成绩,但对专业培养的作用不大。
除了鼓励本专业的学生积极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以外,还应重点培养学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多参加广告设计和市场调查大赛,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多参加项目管理沙盘、算量等技能大赛,学校和学院也应该大力支持,逐步提高专业技能竞赛的层次。[3]
(三)鼓励学生开展以本专业为主题的创新创业项目设计
最近几年,全国高校掀起了提倡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和计划、“挑战杯”比赛的热潮,这对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社会需求及毕业生就业都是有利的。而目前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项目大都急功近利,没有考虑到自身的专业优势,多是随便组合,不能扬长避短,参与效果并不理想。各个高校应该鼓励各专业的学生设计与本专业有关的创新创业项目,或者与其他专业结合,设计应用本专业理论的项目,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四)强化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社会实践
经管类专业在教学之余应该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各个高校应给予经管类专业大力支持,尤其在社会实践上要提供更多的方便条件,如经济专业可以到银行等金融机构参观、实习;工商、营销等专业可以进行市场调研、社会调查;工程管理专业可以去施工现场及房地产公司实习,等等。总之,应鼓励学生在课余和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加个人阅历,更好地将所学到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
(五)加强本地区企业和专业的合作
高校需进一步建立和巩固校外实习基地,充分利用合作企业的校外实习基地开展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同时,也应该与当地的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了解企业的实际需要,将企业中具有经济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请到课堂,开展案例教学;也可以将在校学生派往企业的基层工作,让学生从工作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明确以后学习的方向。目前,我校所在抚顺地区就有很多中小企业急需在校大学生到企业中进行企业的初期建设,他们在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网站维护等方面都需要大学生的帮忙。这样学生有了实践的机会,同时地方企业也可以节省成本,实现互惠互利。
[ 参 考 文 献 ]
归纳起来,建设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有以下5个目的:(1)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源于人的创造力,而创造力需要创新教育来开发,离不开实践活动,只有源于实践又转化到实践中的创新活动才有意义,专业实验室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条件。(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理论知识来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能比较熟练的分析、处理本专业领域中的实际问题。(3)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企业的能力。通过专业实验,让学生掌握应用一种或几种本专业领域的通用软件,熟悉经济领域的生产、财务、行政或者人事、档案、物资等方面的管理工作。(4)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和自我完善的能力。通过参加教学实验,使用已知的理论和技术学会从实验中获取新知识、探求和学习新的技术。(5)有利于专业的发展。经济管理的相关专业均存在提高信息化程度的问题,新的课程建设需要设计与专业紧密结合的实验。
二、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室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是在原管理学院管理综合实验室和原财经学院文科实验室的基础上于2005年初在经济管理学院组建成立。
1.现有实验室硬件环境
有服务器:4台,保护服务器:4台,51英寸背投:2台,电脑:152台,交换机:5台,空调、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电脑桌和耗材等辅助设备若干。
2.现有实验室软件环境
Windows操作系统。应用软件:Premiere6.5、Acrobat5.0、Photoshop7.0.1、ACDSee5.0、CorelDRAW10、FlashSaver、Authorware6.5、DreamweaverMX2004、FireworksMX2004、FlashMX2004、VisualBasic6.0、VisualC++6.0、Freehandmxa、MediaPlayerClassic、Office2003、SQLServer2000、Visio2002、VisualInterDev6.0、Msnmessenger6.0、Realoneplayer、Ul-traEdit9.2+、奥派、诺思、用友、TMT、Java等。
3.实验室运行情况
已开设电子商务概论、管理信息系统、诺思物流信息管理、会计电算化、网络营销、证券与期货投资操作实务、单证制作与报关等20余门课。有实验室管理人员6人。
4.实验室建设和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校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同类实验室相比,起步晚投资不足。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实验于2002年建成,我校管理综合实验室2000年建成,电子商务实验室2004年建成投入使用。硬件和软件投资严重不足,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实验中心被列入211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投入上千万,而我校文科综合实验室建成投资60余万元,整个西科大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不足两百万元。尤其是专业软件投资不足。例如教师在上《企业生产与运作管理》时,在讲到物料需求计划(MRP)、企业资源计划(ERP)、供应链管理(SCM),由于没有相应的软件做模拟实验,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在上《证券投资分析》时,没有证券分析软件和证券交易模拟系统让学生做实验,很难达到培养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标。此外,实验室人员配备不足,教师对部分软件使用不熟练。
三、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实验室功能设计
在专业实验室建设的类型和定位上,科研型、教学科研型和开发应用型是几种主要的类型。我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建设宜定位在教学科研型。立足点放在“面向教学”和“提供科研支援”上,努力为提高教学质量创造条件,既面向本科教育,又面向研究生教育,同时为教师科研提供条件和服务。为满足我校经济管理不同专业的需求,来划分相应的专业功能实验室。
1.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
进行面向企业和政府信息化方面的MIS模拟和MIS分析设计开发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使学生学习掌握现代化的管理思想和信息化的管理技术,为企业和政府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的管理人才,并配合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人才培训、技术咨询和项目开发。
2.统计预测和决策实验室
进行数据分析和模型构造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实验室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分析处理、方案设计、图表再现等功能,满足统计分析、预决策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应用预决策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分析经济问题和解释经济规律的素质和能力。
3.电子商务实验室
进行电子商务、现代营销技术和现代商业企业管理方面的教学实验和科学研究,提供Internet、EDI技术的商务组织、运作和管理等方面的实验和研究的需要。学生可以在模拟的开放平台上模拟电子商务中的诸多环节,包括B2B和B2C的交易、CA认证、网上结算、物流配送等实际运作过程,并学习掌握和维护网络企业的相关技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的网络环境下从事商贸工作的能力。
4.国际贸易与金融实验室
进行国际贸易模拟实习,如单证制作与报关、对外贸易实务和国际支付与结算的实验教学与科研。进行金融工具、投资项目评估分析以及网络银行方面的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满足应用金融工具进行技术分析,实施模拟证券(期货)交易和符合国际标准的项目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实验及研究的需要。培养学生系统地认识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及金融风险、了解经营管理的理念、掌握金融投资技能和投资技术分析方法,配合国家或地区的金融政策开展金融工具及衍生金融工具的科学研究。
5.会计电算化实验室
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教学实验,具体包括帐务处理、报表处理、财务分析、成本核算的实验等,使学生掌握会计信息管理的实际流程和操作。学生通过对企、事业单位目前使用的财务软件和信息系统的实际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相关技术,具备今后参加实际工作的能力。上列各专业功能实验室并不分属于学院相应的系或者专业,每个专业在不同的教学实践阶段使用相应的功能实验室,从而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组合中使用这些实验室的功能,以达到完成本专业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目的。例如,会计专业的学生将在电子商务实验室学习Internet和电子交易的知识,在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实践掌握本专业的大部分理论和技能,在金融(证券)实验室了解网络银行和网上支付的原理和系统。由此,该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完成本专业领域涉及的所有教学实践的学习和训练。
四、我校经济管理学科实验中心的环境建设
1、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
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具有其特殊性。虽然不像理工类实验室的设备昂贵、种类繁多、操作管理复杂,但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却要面对不同的专业,适应培养经济管理类各种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并满足学科的科研及教学的需要。因此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必须具备较高的水平,要求尽可能采用最先进的仪器设备,并具有很好的兼容性和可扩充性,以适应不同专业的业务需求和技术的发展。经济管理专业实验室的硬件平台建设必须集中规划、集中投资和统一布局,合理配置实验室的资源和实验场所。根据我校经济管理设立的会计、金融、经济、外贸、管理等各专业的发展趋势和专业特色,使实验室具有一专多能、灵活使用的功能。能充分满足一般的管理、经济、财经类应用软件的安装运行,以及各专业计算机和信息化课程的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