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学生资助论文范文

时间:2023-05-28 08:1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贫困学生资助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贫困学生资助论文

篇1

二、做好贫困家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对所资助的贫困家庭学生要从思想状况和学业情况进行不间断的关注,尤其要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以积极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树立远大理想和学习目标,激励贫困生奋发图强,从内心深处摆脱贫困家庭的阴影,以良好心态面对现实,用优异成绩回报社会。开展诚信教育,塑造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格,使学生了解诚信的基本内容,懂得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增强学生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使学生展现良好的道德精神风貌。一是要求各系定期开展诚信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正确理解非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让学生明白缴纳学费是应尽的义务;做诚实守信的中学生的重要意义;二是对学生进行诚信知识教育,使学生知道哪些行为会影响个人的信用记录,影响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勤俭节约、发奋学习教育。利用奖助学金的评定和发放,开展教育活动。每学年召开奖学金获得者表彰大会,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学习的热情。结合奖助学金的发放,招集获得奖助学金的同学进行勤俭节约的教育。宣传鼓励学生从小事、从身边事做起回报社会。每学年组织毕业班受资助学生进行受助感想座谈会或感恩报告会,使学生知道是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不仅是在资金上而且是在精神上的支持下,顺利完成学业,引导学生在力所能及时回报社会。

三、注重资助与育人紧密结合的实效

篇2

一、相互融合、润物无声,打造资助育人教育平台

将资助育人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勤工助学岗位将实践内容与学生专业训练相结合,将专业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助学当中,使贫困学生增长知识、锻炼能力、增强专业技能,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如在学院建康药房,安排勤工俭学的学生参与药店的建立与管理,协助药店选择、分类、药品货架的选择、药品的储存与保管,并负责药房的卫生;建立医学基础课实训勤工岗,安排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各专业实训实验室,既帮助老师做好学生实训实验准备等工作,又能锻炼提高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将资助育人与诚信教育相结合。学院围绕学生道德修养建设,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诚信教育,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院资助管理中心于每年6月组织所有参加生源地贷款的毕业生进行还款确认仪式,并将此项工作纳入毕业生离校安排的一项重要工作,在校园营造良好的诚信氛围。组织学生观看诚信教育宣传片,举办诚信为主题的辩论赛,开展诚信书法比赛,组织同学们积极参加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中心组织的“助学,筑梦,铸人”的征文活动。

将资助育人与感恩教育相结合。各二级学院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展感恩。中西医结合学院“思父母、爱健康”三行诗大赛,通过三行诗表达子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卫管与基础学院老师,带着学生来到浦口区敬老院开展关于“孝道”的主题班会,班级的贫困生代表发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表达对父母、学校、国家的感恩;临床与护理学院同学,将自己的感谢化为实际的行动,每个月坚持去老山3次,每次上下山5个小时,做老山的守护者,捡拾老山的垃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将资助育人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学院积极将资助育人工作和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相结合。学院接受省慈善总会资助启动“爱心助学超市”项目。该项目从物品采购、货品摆放到超市管理全部由贫困生承担,学生们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协调能力、组织能力、交流能力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学院药学院贫困生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手工制作药用香囊、精油皂并进行义卖,所得款项用于学院的贫困生资助,同学们从中体验到了劳动的快乐也体会到了回报他人的快乐。学院利用双休日、寒暑假等假期,组织贫困学生参加社会服务,孩子们不求回报、克服困难,真正用自己一技之长来回馈社会。

二、榜样先行,运用新媒体,打造资助育人宣传平台

利用微信、微电影传播正能量。学院通过“感动建康先?M人物”“自强之星”“励志之星”等项目的评比,积极表彰一批优秀贫困生,形成良性学习氛围。此外,运用新媒体,利用微信平台资助信息,同时将受助学生成才典型推送到公众平台,获得了很大的点击量。利用学院贫困生原型拍摄微电影在学院广泛传播,并将原型邀请到“励志成长典型报告会”,她的励志故事感动了学院很多贫困生,形成朋辈引航,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三、完善队伍,注重科研,打造资助育人保障平台

1.专兼职资助管理人员是主力军。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挂靠学生工作处,全面负责学院的各项奖助项目评定。由学工处副处长担任中心主任,资助管理中心配有专职资助工作人员。同时,各二级学院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由二级学院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负责,根据各系学生人数的不同,配备专职资助工作人员。专兼职的足额配备,为资助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条件。

2.班主任和学生“资助信息员”是重要补充。学院每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级的资助工作,包括贫困生的认定、奖助学金的评比与发放、贫困学生的谈心谈话等。学院首次引入“班级资助信息员”制度,在每个班级制定一名学生资助信息员,定期向班主任、辅导员反馈班级学生的生活情况,特别是关注由于突发事件致贫致困的学生,真正从全方位了解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情况。

3.学院教职工是有力后备军。学院教职工一直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职责。当学院突发学生重大疾病事件,全院教职工纷纷解囊相助,把学生视为自己的孩子一般,师生踊跃捐款。除了在职的教职工,离退休老师们也心系贫困学生。学院关工委设立“爱心基金”,专门资助学院的贫困生。受助学生承诺会用好这笔爱心捐款,继续奋力前行,怀揣一颗感恩的心刻苦学习,尽最大的努力回报母校、回报每一位帮助她们的人。

4.加强研究,注重科研,提升队伍水平。学院专兼职资助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一直以理论指导实践,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在不断深化学习过程中,在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绩。老师们积极申报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生资助专项课题,发表资助论文。此外,老师们在自己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不忘传帮带,资助辅导员带领着部分贫困生组建资助课题组,对学院曾经受到过资助的毕业生们进行跟踪调查,顺利完成了暑期社会实践课题――学院受资助优秀毕业生现状调查及档案建立。这一课题不仅对于学院资助工作有很好的实用价值,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科研能力。

四、精准帮扶,全程关注,打造资助育人特色平台

根据国家精准扶贫的指导思想,学院将精准帮扶落到实处。针对贫困学生中可能出现的经济条件差、社会资源少、心理较敏感等特点,学院对部分贫困生进行全程精准帮扶。学院对于贫困学生的帮扶不仅仅停留在入学时或每次发放奖助学金的时候,学院启动“全程关注、精准帮扶”的方案,从经济支持、重要节点帮扶、学业帮扶、心理辅导、就业帮扶等五个方面,对于贫困学生进行在校三年的全程关注与帮扶。

从“绿色通道”开启贫困生全程帮扶工作。经绿色通道的贫困生,根据学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学院给特困学生发放了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为特困学生减免了学费,使学生一进校便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同时对全体特困学生安排了“一对一”帮扶老师。学院近两年来始终坚持对于孤儿、父母双残等特殊困难学生的帮助,一入校就指定帮扶老师。

“节点帮扶”温暖人心。学院秋季学期开学一般正值中秋佳节,为了让来自全国四面八方的学子在祥和愉悦的节日氛围中欢度佳节,感受到家的温暖,学院在新生报到现场为每一位学生发放月饼券和餐券。学院除了按照常规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发放日用品,保障他们生活所需以外,每年还特别关注残疾学生这个群体。学院为同学们精心准备了“爱心信封”,信封中包括购物券一张,以解决同学们的生活需求;购书卡一张,以鼓励同学们励志图强;通讯充值卡一张,以提醒同学们常联系家人、学会感恩。学院已经坚持多年在中秋节、端午节为全体在校生发放节日礼品。拿到学校的贴心“礼物”,家长们纷纷表示,把孩子放在学校过中秋很是放心。在三九寒冬和新年来临之际,学院为孤儿和残疾学生送去温暖,每位同学发放冲锋衣一件。学院领导为每一位同学发放衣物并与每一位学生交谈,询问他们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学们均表示日后将用所学知识回报社会、服务社会、感恩社会。

篇3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79

Discussion on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Financial Aid on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ENG Liyue

(Jiangsu University, Zhenjiang, Jiangsu 202013)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students from poor families funded universities working system in our country has improved, but 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progress, there are always new problems. Articles from the current system of funding policy, analyzes the role of inspirational guide grants funded Universities in present to be strengthened, student loan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of recipients insufficient attention to students' mental health issues, and the issues related to proposed strengthen the concept of guidance to students on a regular basis thanksgiving integrity of education,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fee funding model to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funding paid, improve the national student loan system and other several suggestion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with economic difficulties; financial aid; problem

1 新形势下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助学金的励志引导作用有待强化。我国现行的贫困大学生资助体系,按照资助形式进行分类,分为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属于无偿资助;助学贷款、勤工助学等则属于有偿资助。国家奖学金和国家励志奖学金与学生的课业成绩、在学校的表现等紧密相关,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但国家助学金作为一种特殊的资助形式,其主要目的在于帮助家庭贫困的同学顺利完成学业,只要符合国家助学金评定条件的同学都可以申请,受资助的门槛相对较低,不需要受助学生履行任何义务,这就使得受助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不对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受助学生的依赖心理,助学金的激励作用和教育功能有待加强。

(2)助学贷款还款机制不够完善。在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中,毕业生的还贷主要依靠学生的诚信、自觉,且欠款学生的信用意识和自觉度参差不齐,很难保证贷款的及时有效回收。在资助工作的实际操作层面,经常有毕业生忘记还款或恶意欠款等情况发生,且目前高校对违约贷款的回收主要依赖学校辅导员催缴,这其中就有较多问题产生。首先,欠款学生毕业后会频繁变换工作单位,这将导致受助学生的联系电话和家庭住址等信息的频繁变更,使得高校老师在不能够及时联系到欠款学生。第二,即使高校老师通过其它学生联系到了欠款学生,若学生恶意不还款,高校老师也是无计可施。因此要追回受助学生违约欠款,仅靠诚信显然不能保障银行和学校的利益。国家助学贷款最终要依托完善的个人征信系统而不是学生良莠不齐的信用意识。

(3)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校园内的特殊群体,他们往往来自农村或经济贫困地区,大都家境贫寒,教育水平落后,他们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背负着较大的生活和经济压力。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往往低于其它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也普遍处于较低水平。现行的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往往只重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而忽视了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帮扶。如果不能在资助过程中辅以相应的心理辅导,他们容易产生心理扭曲等心理上疾病,不能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使得资助工作的功能大大削弱。

(4)受助学生感恩意识缺失。目前,“90后”大学生是高校学生的主体,由于受到文化多元化、传统道德教育淡化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缺乏感恩意识。首先,贫困学生在大学期间能够受到国家社会及学校的无偿资助,部分学生因此形成了较强的依赖心理。其次,目前国家层面的奖助学金、学校层面的各种补助以及社会捐助,基本上都是以资金补助形式发放,学生获得这些资助的条件,仅仅是因为自己的贫困生身份,缺乏主观的努力,使得学生对所获的资助不知珍惜,感恩意识缺乏。再次,目前高校社会资助的操作模式多为高校根据社会资助单位或个人的意愿推荐筛选受助学生进行资助,高校作为中间人协调资助者与受助学生。受到各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受助学生与资助方较少直接接触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不能切身感受到资助方的殷切关心,因而没有对社会、学校产生感恩之情。

(5)资助数据分析相对较少,资助效能无法检验。现行的高校资助体系较为注重对学生的资助,而缺乏对后期资助成效和数据的跟踪和反馈,无法有效检验资助效能。首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率相关数据缺乏。受助率,即实际受资助学生人数与每学年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比例。由于相关数据的缺乏,资助是不是能够达到全面覆盖仍不清楚:其次,有偿资助与无偿资助所占比例等相关数据缺乏。受助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资助项目是否合理,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的比例是否恰当,有无部分资助集中或分散的问题。最后,受助额度相关数据缺乏。即学生所获得的资助额度与其家庭经济困难程度是否相当,是否有资助额度不足或资助过度的情况出现;只有对资助工作的作用、成效进行分析、反馈,才能及时发现资助工作中的问题,并适时进行改进和革新,才能使得资助体系越来越完善。

2 对当前贫困学生资助工作问题相应对策的思考

(1)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引导,定期开展感恩诚信教育。鉴于受助学生感恩诚信意识缺乏的普遍现状,高校在帮助学生解决经济困难的同时,要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引导受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受助观念。第一,高校要加强环境建设,努力为受助学生建设和营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主要场所,有责任为在校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诚信环境。第二,加大高校诚信制度建设,建立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高校的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可与银行的诚信档案联网,对于恶意欠款者,利用媒体曝光,与税务、财政等部门携手,限制“赖款者”以后进行住房贷款和投资贷等,以杜绝恶意欠款等现象的发生。第三,通过主题班会、主题征文、主题演讲比赛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形式,定期开展“诚信、感恩、自强”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多管齐下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使学生内心深处认同诚信的观念,充分发挥高校的资助育人作用。

(2)积极探索有偿资助模式,增加有偿资助比例。目前高校的资助体系中,无偿资助的比例较高,造成了学生普遍的依赖心理,因而积极探索有偿资助模式,增加资助体系中有偿资助的比例显得十分必要。有偿资助,是一种需要学生付出一定的劳动和时间以换取酬劳的资助方式,勤工助学就是一种最为普遍有偿资助形式。首先,学校应该充分利用企业校园招聘的机会,加强校企合作,在企业来校招聘高校毕业生的同时,积极为在校贫困学生拓展“工作岗位”,满足日益增长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需求。其次,高校可试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企业、高校及受助学生三方签订契约,用人单位通过投入经费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受助学生毕业后进入委托培养单位工作,逐步偿还单位先前支付的培养经费,是一个双赢的有偿资助模式。

(3)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从我国现行的资助体系来看,国家助学贷款是资助贫困学生的有效手段,因此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显得十分必要。首先,要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助学贷款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化,使申请学生、银行、高校和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能够全部在网上实现。加强银行与毕业学生工作单位之间的联系,以确保毕业学生正常按月还款。其次,建立建全助学贷款违约惩罚机制。对于还贷违约者可采取如下惩罚机制:①授权银行通过用人单位在违约者的工资中扣除相应的助学贷款和滞纳金;②将贷款催缴工作交由专门的追款机构负责,提高贷款催缴工作的针对性;③将恶意欠款者在媒体上进行曝光,对情节严重的拖欠者诉诸法律,由法院强制追回欠款。

(4)加大心理扶贫力度。贫困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资助育人的主体,既要解决贫困学生物质和经济上的困难,同时也要重视他们精神和心理上的困难。只有着力于其能力与素质的全面提升,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首先,高校要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一种文明、平等、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困难学生在宽松、友好的人际环境中学习和生活,能够获得老师和同学的尊重和支持,把自己融入到大集体中去。第二,高校要加强受助学生的励志教育,引导贫困学生正视目前的困难,克服自卑心理和消极心态。第三,要培养贫困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抗压能力。通过培养受助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培养乐观人格、培养认知调整、培养幽默化解能力和培养问题解决技巧等能力的培训来提高贫困学生的抗压能力,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

(5)跟踪学生受助后发展动态,考察资助育人效果。对于已经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要不定期进行关注,建立贫困学生的资助及个人档案。首先,可通过与同宿舍学生谈心,召开座谈会等形式以侧面了解受助学生的真实的想法和生活及学习情况。其次,针对现在大学生都有手机这一现状,通过与网络运营商合作或与校园信息系统联网等方式,及时对受助学生的话费及消费情况进行掌握和了解,确保资助工作的公平和透明;最后,可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高校的资助现状进行了解,及时掌握资助成效和学生的需求,动态调整资助方案,确保资助成效。

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具时代性的系统工程,除了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外,还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配合、帮助。因此,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学校的作用,协调多方力量,在传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完善的高校资助工作体系。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合格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本文受国家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类建设项目资助

参考文献

[1] 庞艳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有效方法分析[J].理论月刊,2010(7).

[2] 王梅姣,王向菊.创新高校社会资助模式,充分挖掘社会资助潜能[J].高教论坛,2014(11).

[3] 李云.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完善与发展[J].科教导刊,2014(8).

[4] 章湘平.高校贫困生受助心理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7).

篇4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转型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成本从主要依靠政府投资,逐渐转变为由学生家庭和个人进行成本补偿,高校贫困生的数量出现逐年增长的趋势。1999年9月,国家开始助学贷款试点工作并逐渐推广,各高校也各自建立了贫困生资助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要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生的问题,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资助体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顺利完成学业。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贫困生资格认定难度大。高校贫困生是指在国家招收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中,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无力支付教育费用或支付教育费用很难的学生。贫困生一般分为困难生和特困生。在实践中,多数高校认定贫困生的依据如下:一是学生有无乡、镇、市级的贫困证明以及民政局开具的低保家庭证明;二是学生填写的家庭月收入、年收入概况;三是学生支付各种费用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日常开销。但由于某些因素很难量化,导致认定工作难以顺利进行。例如,对不同级别(乡级、镇级、市级)的贫困证明所代表的贫困程度的理解影响着学生贫困等级的划分;一些生活并不贫困的学生却持有贫困证明要求申请助学金;很多贫困学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如实说明等。这就使得一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未能得到帮助,一些非贫困生却占用了宝贵的经济资源。

2.贫困生经济资助体系不完善。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生的主要方式。这些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生的入学问题,但随着资助的不断深入,很多问题便逐渐突显出来。从资金施予方来看,一些省市银行并不支持在外省就学的学生申请助学贷款;在很多省市若要申请到助学贷款,必须首先由学校出具申请,而学校则会限制高年级学生的申请名额;在助学金和奖学金名额分配上,学校也倾向于将机会留给低年级的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助学贷款给刚毕业的大学生带来了较大的还贷压力,使得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申请助学贷款。同时,各种助学金和奖学金在很多时候都以成绩为衡量标准,导致一个学生获得多项奖学金的情况。

3.贫困生的心理支持不受重视。家庭环境和特殊的生活经历,使贫困大学生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他们也较容易出现自卑、孤僻、人际关系敏感、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把自己视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自卑心理严重;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希望被贴上贫困的标签,自我封闭,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甚至不愿承认自己是贫困生。甚至有些学生视“贫困”为羞耻,自惭形秽,采取逃避、退缩的消极态度。因此,高校也需要高度重视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贫困学生迫于经济压力不得不去打工挣钱,除了必要的支出,他们会尽量节约生活花费。学生能够额外支配的钱越少,人际交往中的主动性往往会越低。这种主动性的降低使得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表现出自卑、不自信、焦虑等特点。但事实上,贫困生本身并不是致贫的原因,因此仅在经济上资助贫困学生是完全不够的,更需要在人际交往、学业、个人成长等方面给予帮助。

此外,很多学校都将学生的日常消费水平作为贫困生认定的标准之一,这一标准被很多学校所采用。这一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贫困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曾经有一位贫困生这样诉说:“当我拿到助学金的时候,宿舍氛围就会很紧张。虽然其他人的生活条件比我优越,但看到我领到一下好几千块钱,他们都会有些不高兴,那段时间我很怕会和他们发生矛盾。”由此可见,这种人际关系上的张力使得受到资助的学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对贫困生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有必要的。

4.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困难。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目的是帮助他们重新获得学习的机会,获得生存的本领。然而,有的受助学生却没有珍惜继续求学的机会,学习状况不佳;有的则是肆意挥霍资助金,甚至产生“等、要、靠”的不良心态。因此,尽管这部分学生的贫困是真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放任其浪费宝贵的社会资源,就无法实现资助贫困生的真正目的。目前,高校只是对资金如何发放、名额如何划分等进行严格把关,却忽略了贫困生受助后的管理问题,这不仅会减弱施予者的信心,也会导致贫困生资助不能长期而有效地实施下去。

二、进一步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必要性

1.“贫困”概念再认识的需要。“贫困”不是简单的经济概念,它涉及更多难以估量的隐性指标,除了指所拥有的金钱和物质资料达不到某种必需水准这一经济内涵之外,“贫困”的外延还包括贫困主体与所处环境中的物质资源的关系、与人的关系、与知识和技术的关系以及与社会机构的关系等。当个人或者群体失去或者被部分剥夺这些关系,以致其无法得到所需资源来满足自己的基本需求,或者没有能力去调动资源和关系时,该主体就是贫困的或者会沦为贫困。可见,贫困生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物质的匮乏,也由于在精神、能力、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占有不足,甚至还包括其自身素质及受教育状况等方面的不足。仅仅从经济上来理解和消除贫困,则必然导致资助理念和资助方式的片面性。

2.贫困生多层次需求的需要。贫困生作为社会贫困群体的一部分,既有贫困群体的共性需求,又有不同于一般贫困群体的特殊需求。在思想上,他们积极构建对社会和他人、对自身价值取向的认知;在行为上,他们急于融入社会,证明自己的成人性,试图减轻家人的压力,具有自己的行为方式。因此,仅仅对贫困生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并不能完全解决贫困生的多层次需求,贫困生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也是学校和社会需要关注的重要方面,其在精神世界上的诉求主要表现为自尊自强的心理需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需求、得到心理支持的需求、自我成长的需求等。

3.贫困生资助体系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贫困生资助是一项利国利民的社会工程,它一方面增加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另一方面体现了社会的优越性,为贫困家庭带去了希望和力量。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种种弊端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后续发展,不仅缺乏完善的认定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将经济压力转移到就业初期的年轻人身上,就目前我国大学生的经济收入情况来看,这种压力必然会迫使学生出现不诚信的行为。

综上所述,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建立贫困生与高校、社会及其他学生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对于促进贫困学生的健康发展以及形成体现“人文关怀”的资助方式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的途径

1.建立科学的高校贫困生认定程序。第一,完善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在高校贫困生认定过程中,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而要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高校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其家庭生活水平和当地人均收入水平都存在差异,这就造成学生的贫困水平截然不同,有的学生交不起学费,且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勉强交齐学费,但无力承担生活费用;有的学生能基本承担生活费用,但无力交付学费等。以上差异要求高校贫困生认定应该设立等级,形成差异性的贫困生认定标准。此外,在大学期间,学生家庭的情况也会发生改变,保持认定过程的动态性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的信息,每学年的定期复核可以保证更多的学生获益。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同伴的监督作用,在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原则下,完善监督举报制度,建立监督的长效机制,保证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公正性。

第二,形成初中、高中、大学一体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如果由高校完全承担贫困生认定工作,要想了解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高校就必然需要派人实地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产生高昂的认定成本。由于大部分贫困生家庭的“贫困”不是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如果能将认定工作延伸至初中或高中,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可以对贫困生家庭的经济状况进行动态的观察和管理。学生曾就读的初中和高中通常在学生的生源地,初高中教师也比较了解当地的贫困线标准以及高校的教育支出,因此初高中教师能够较为公正地确定该学生是否为需要救助的重点对象,该评价可随学生档案一起进入高一级学校。这样高校就可以根据学生的申请、学生初高中的贫困档案、地方的民政证明等进行贫困鉴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认定的准确性。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