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8 08:18:4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慢性病健康档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607-01
电子健康档案和慢性疾病的管理,是每一个社区卫生服务区域所要管理的两个重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生活的不规律现象越来越多,慢性病的增长率也越来越多[1]。目前,政府对于慢性疾病的防范主要以预防和治疗两方面为主。其中最重要的主要包括,建立相应的居民健康档案,此外还致力于开展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疾病的防治工作。由于电子健康档案是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的热点之一,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患者的健康信息能够得到完整记录,能让医院医生方便快捷地进行查询,从而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然而,目前我国健康档案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较大的问题,电子健康档案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碍,下文进行详细分析:
1 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
1.1 慢性疾病的管理缺乏相应的机制。慢性疾病在管理的过程中面临着重要的问题,如何对慢性疾病进行规范、有序的跟踪管理,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是每一个档案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要实现对慢性疾病的良好管理,档案管理者就必须要建立相应的责任目标,并将自身的利益目标与慢性疾病患者的管理目标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慢性疾病的管理。对于目前的社区卫生中心来讲,治疗非常重要,一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医生和护士进行了及时的监督,然而对医生和护士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建立起档案管理机制,对慢性疾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记录和管理。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内均未能运用信息化手段,对患者的情况进行及时记录和评价,因此也无法确定慢性疾病治疗护理的工作重点,也无法对医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工作质量的评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1.2 慢性疾病管理存在的困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逐渐成为影响我国公共健康的主要元凶。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目前15岁以上的高血压病患者为23%左右,55岁以上的人群发病率为57%以上。此外,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的数据显示,估计在2025年,糖尿病的发病人数将增加至4600万左右。根据我国的相关研究显示,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慢性心脏病均具有长期、渐进等特点,且对慢性疾病的控制非常有限。因此,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疾病进行管理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具体的控制机制和管理手段,导致对慢性疾病管理不完善。
2 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
2.1 加大健康体检的覆盖率。
第一,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电子档案,并对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工作,并记录健康资料,档案管理人员要妥善保管好档案,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健康状况,若发现不良状况时,要及时进行治疗,调整患者的生活方式。
第二,尽力要求所有患者进行定期体检,对于一些因为工作问题无法及时进行体检的人士来讲,应该积极进行事后约定,并积极为患者提供补查服务,提高体检的覆盖面。
2.2 不断完善体检项目。
第一,档案管理人员在体检前要建立好电子档案,并进行打印,让受检人员核对检查项目和个人信息。在检查完之后,档案管理人员要查看检查项目是否完整,如无遗漏,则需要进行信息的录入。
第二,体检项目应该在年轻人当中开展,疾病的预防主要是从年轻人方面入手。由于生活的压力逐渐增大,社会上越来越多年轻人患上慢性疾病。因此,对年轻人进行健康检查非常重要,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要仔细检查档案的项目是否齐全,从而有助于对慢性患者的疾病进行分析。
2.3 改变档案的运行方式。目前对健康档案的管理有助于促进卫生资源效率,电子档案的建立实现了档案的信息化收集以及利用,通过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以往档案的运作模式,优化档案管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让工作目标变得更加科学、合理。此外,通过建立电子档案,实现档案的数字化,从而提高电子档案的利用程度。
2.4 改变以往档案的采集方式。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健康档案开始建设,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史,随着时代的发展,档案由传统的纸质档案演变成为现在的电子档案,因此也有效改变了当初纸质档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如:文档不能及时进行更新,一旦更新,旧有的档案就必须作废,给档案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在此基础上,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能够及时更新慢性患者的病情,从而更加利于医生的治疗和对患者疾病的控制。
3 电子健康档案对慢性病管理的影响分析
3.1 电子健康档案的及时更新,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目前,电子健康档案能够与社区医生工作站相联系,医生通过档案的检索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进一步认识[3]。档案管理人员也可以通过对电子档案的管理确定相关责任人,当患者进行复诊的时候,要督促医生对该慢性病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并及时更新健康档案的资料,实现档案的动态更新。通过不断更新患者疾病的数据和病情,分析患者慢性病的治疗效果。此外,就诊医生可以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统计,从而不断改进治疗方式,更利于对慢性病进行干预。
举个例子,某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实现对社区慢性病患者的管理。该社区通过建立动态的记录资料,对患者个体进行全程的心理和生理等健康信息记录,让健康档案变得更加完整和详细。由于电子信息化的特点,对患者的情况进行更新之后,可以及时地进行更新和记录,采取新的治疗方案。正是通过这样的管理,该市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功实现了对慢性病的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预防措施,方便对慢性病的管理和监测,大大地提高了慢性病管理工作的成效。
3.2 电子健康档案的信息整合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通过对电子健康档案的管理,可以对慢性患者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的情况推算出医生在不同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总体所使用的平均成本。此外,档案管理人员还可以利用电子健康档案的相关信息确定不同慢性病患者药物维持所需要的成本,并与医生治疗的成本制成坐标进行对比,从而有效分析医生治疗成本是否合理,并合理控制医生治疗的行为,让医生的工作更加注重对患者的治疗与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卫生资源方面的利用率。
除了能够控制好医生的行为以外,电子健康档案还能够指导患者就诊的方向,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服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护理干预,不断完善居民慢性病健康体系。
3.3 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利用信息实现责任管理,主要体现在对医生进行工作考核,考核的主要内容包括对慢性病患者数量和达标情况。社区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医生治疗慢性病者的数量以及治疗的达标率对医生收益进行评估,从而实现对医生的责任管理,为社区公共卫生管理服务制定相关的规划,从而为提高管理工作质量提供客观依据。
4 结束语
慢性病能给人们带来非常沉重的经济负担,建立电子健康档案能有效利用资源,对慢性病进行管理,及时了解和评估患者的问题,并有利于对患者的情况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6-0424-01
慢性病主要指以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精神异常和精神病等为代表的一组疾病,因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健康损害和社会危害严重等特点,所以加强慢性病防治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社区是进行慢性病防治的平台,是健康促进的基本场所,因此加强社区慢性病档案管理对慢性病防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社区慢性病档案具有“动态活档”特性,要求责任人在档案产生之日起,每月进行记载。慢性病档案的真实与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档案利用效果,也就是慢性病病人的“受益”或“受损”。
1 慢性病档案的不规范表现
在社区的慢性病管理实际工作中,社区在慢性病防治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做了大量的基线调查、居民入户建档、随访管理等工作。但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政策、人、财、物支持不足等多方面的因素,慢性病防治工作还存在较多的问题,比如:高血压等重点慢性病的规范管理不到位、规范管理率低、随访质量不能保证;血压、血糖的控制效果不理想、有效控制率低;高血压、糖尿病高危人群的筛查、管理、个性化的健康指导,病人的管理依从性及自我管理等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还有较大的差距。健康档案中的“采集难、动态难、共享难”的问题出现在所难免,从我们对档案质量的随机抽查和电话访问患者所得的结果,最为突出的表现是较大部分慢性病档案的不真实性,具体表现为:①患者联系电话有误码或家庭住址不祥无法根据号码和地址联系随访沟通,患者不能接受治疗与指导,档案从建立起即为死档。②社区医生每三个月一次的随访记录数据大同小异,显现为“闭门造车”“一挥而就”假随访假管理一目了然。③通过电话访问核查,发现没有随访病人,但有详细随访记录(血糖、血压、电话访问、面访)。④通过电话访问核查血糖、血压异常,但记录正常。⑤接受电话访问的患者,并没有接受服务或者患者并不清楚该对其进行什么样的服务,仅在基线调查时登记,此类建档就失访。反应出医患关系不良或随访时对病患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
2 造成原因
2.1 社区医护人员严重缺乏且队伍不稳定,慢性病防治工作需要社区医生脚踏实地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以鱼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例:目前建档管理高血压患者3128人,全年要进行12512人次随访管理和随访记录。按目前该社区4-5名医生的配备远远不够,很多人身兼数职,加上慢性病管理岗位待遇低,造成队伍不稳定,经常更换人员。
2.2 组织管理。社区对全年慢性病防治没有完整的工作方案、工作计划和详细安排。很多工作处于应付,流于形式。没有建立良好的质量控制体系。
2.3 考核评估问题。慢性病的考核评估工作没有完全落到实处,使社区医护人员感觉不到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社区慢病建档工作、随访工作没有真正意义的开展。
2.4 经费问题。社区没有强有力的经费支持,而慢病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慢病工作支出大,造成工作被动。能不开展就不开展。
为了促进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工作,并逐步实现社区重点非传染性慢性病的规范化管理,我中心启动了慢性病综合防治每月督导评估工作。
3 慢性病社区综合防治督导评估
3.1 采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对建立了计算机管理档案的机构在管理列表中随机抽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档案各20份,从纸质档案中随机抽取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档案各20份,检查档案管理质量,包括生活方式指导栏的核实,重点抽查档案内容记载的真实可靠性。
3.2 随机抽取档案记录中有电话的患者进行电话访谈,要求完成电话访谈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各20名,电话询问病人是否接受了社区医生的一年四次随访、现身体状况、生活方式改进情况、用药情况、高血压、糖尿病是否控制,对社区卫生服务是否满意等,通过患者的回答来判断慢性病档案的真实可靠程度。
为了不让督导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把慢性病考核工作落到实处,我中心加大了督导评估力度。通过督导评估所得分值与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挂钩,与财政经费收入挂钩,从而促进社区慢性病管理积极性,对档案质量的考核更使社区医生的档案意识大大增强,提高慢性病患者规范管理率。
实践证明,档案督导评估在促进慢性病档案真实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后要不定期对社区慢性病档案进行督导,同时社区内部也应建立内部考核机构,收入分配与社区医生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挂钩,建立激励机制,脚踏实地入户建档,定期随访,促进慢性病档案的规范管理,让慢性病患者的慢病档案真正的“动”起来,“活”起来。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34-02
高血压病是心脑血管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是脑血管病、心脏病及肾脏疾病发生的主要诱因。目前,我国高血压患者已达一亿多人,其中老年高血压患病率达22.4%~71.0%,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1]。有研究资料指出治疗高血压的最有效措施是“以社区健康促进并以控制危险因素为基础的综合防治”[2]。由此可见,全科医师在高血压防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探讨一种有效的模式来防治高血压成为一个新的课题。为了调查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的建立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笔者对本社区内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取得良好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均为2011年2月~2012年2月本辖区内的老年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患者中,男74例,女26例;年龄57~72岁,平均(62.3±5.1)岁;平均病程(46.4±10.4)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8例,大专19例,中专及以下学历73例。对照组患者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58~73岁,平均(63.1±5.4)岁;平均病程(48.1±11.2)个月;其中,本科以上学历6例,大专14例,中专及以下学历80例。两组患者在男女比例、年龄、病程、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观察组对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对照组执行一般的社区干预,1年后比较两组高血压患者的疗效。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内容的具体内容如下。
1.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年龄,联系电话、老年情况、宗教情况、慢病情况、病程等。
1.2.2 血压的监测 要求老年高血压患者每天监测血压1次,至少隔天1次,将血压数值记录进档案,制成一个连续的动态图。
1.2.3 随访记录 每月随访1次,对老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将随访的结果记录进档案。
1.2.4 体检记录 定期对患者进行全面体检,将所有体检结果记录进档案。
1.2.5 开展高血压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 包括开展电化教育,高血压健康知识讲座,举办宣传栏、高血压宣传主题健康教育活动等。
1.2.6 高血压高危人群登记和管理 对于高血压严重患者,或者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进行高危人群登记,作为一个特别关注的档案。
1.2.7 高血压社区/医院双向转诊制度 对于高血压患者必须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这对患者、社区和医院均有利,严重时转诊至医院,稳定时转入社区,可以节省医疗资源及减轻患者的负担。
1.2.8 逐步推行“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患者自我管理为中心。制定“高血压病自我管理手册”让患者进行自我学习,然后定期开展研讨会,解答患者的疑问,教会患者怎么样进行自我管理。
1.3 一般的社区干预内容
包括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心理疏导、科学生活方式指导、规范化用药、实验室指标全方位的监测。
1.4 疗效评价
按卫生部制订的“心血管系统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评定。显效:舒张压下降≥20 mm Hg或≥10 mm Hg且降至正常范围;有效:舒张压下降10~19 mm Hg或下降≤10 mm 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收缩压下降≥30 mm Hg;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运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压变化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为82%,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是终身疾病,决定了社区慢性病管理是一项长期、系统性的工程[3]。健康档案是一个连续、综合、个体化健康信息记录的资料库。自设立健康档案以来,社区干预的治疗模式已经逐渐发生改变,由以往单一、被动变为综合、主动性的社区干预[4]。目前我国老年人慢性病形势严峻,通过对慢性病患者建立健康档案,动态掌握不同人群的健康状况、危险因素和疾病信息变化情况,并以此提供相应个体化的慢性病目标管理干预服务措施,从患者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高血压是一种需要终身管理,涉及生物、心理、社会多方面问题的慢性病,需要长期的医患双方的共同参与,共同合作,所以在建立健康档案的同时,要实行个体化。从本研究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实行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以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比一般的社区干预效果更加明显,有效率也明显地增高。
社区慢性病管理通过一些途径加以预防和控制,为慢性病的防治提供了可能性[5]。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可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减少慢性病所带来的并发症,促进生命质量的改善。可以说,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是目前可被认同的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手段之一。实施高血压疾病细节管理是对现行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一种探索和补充[6]。个体化老年慢性病档案与此相类似,它是综合了目前的慢性病管理措施,在实行慢性病管理的同时加入个体化模式,使得患者可以从自身实际出发,对患者病情进行个体化监控,效果更明显。从目前社区慢性病防治情况来看,上门访视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7],所以“高血压自我管理小组”[8]管理模式应该得到更大的重视,一旦成熟建立以后更能节省医疗资源,将医疗资源分配得更加合理。所以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建立老年个体化慢性病档案,并给予执行,可以很好地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稳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刘德平,曾学赛,曾环字,等.老年人24小时动态血压正常参考值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04,23(10):729-730.
[2] 刘力生,王文,姚崇华,等.2009年基层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摘录[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0,2(1):60-74.
[3] 曾念彬.深圳市福田区社区慢病管理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09,21(7):754-755.
[4] 杨静,金翠香,张成秋.社区护理干预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22(11):673-674.
[5] 李晓红.当前社区慢病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J].中外医疗,2009, 30(6):120.
[6] 李惠娟.疾病细节管理在社区高血压管理中的作用初探[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10,22(6):332-335.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0-253-01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作为近年来发病率持续走高、危害较大的恶性疾病,是目前公共卫生领域重点控制项目,由于这类慢性病治疗耗时长、并发症多且多数无需住院,应用乡镇卫生力量加强慢性病控制管理成为了必然选择,这对于提升患者健康知识知晓率、自我保健水平有重要意义,有助于减轻医疗负担、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一、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管理影响因素
高血压糖尿病乡镇管理影响因素主要以疾病知识知晓率、服药依从性与就诊单位为主,患者性别对空腹血糖影响较大,乡镇卫生院管理中患者服药依从性低、疾病知识知晓率低是导致血压、血糖控制不佳的关键因素,患者经常在社区医院就医对于改善血压、血糖控制情况有积极意义。研究提示,目前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控制已经成为乡镇卫生服务工作主要内容,患者坚持规律服药可显著提升血压与血糖控制水平,这对于做好慢性病防治有积极意义,乡镇卫生院管理的介入对于构造良好的院外康复环境有重要作用。临床诸多报道显示,乡镇卫生管理的介入是目前改善高血压、高血糖防治工作“三低”现象的有效举措,证实了乡镇卫生院管理对于全面提升患者自我保健意识与家庭护理能力的价值。
二、高血压糖尿病社区卫生管理探索
(一)加强慢性病筛查
为最大限度发挥乡镇卫生院管理服务效用,要加强以高血压与糖尿病等为代表的慢性病筛查,对于乡镇卫生院接诊的患者按照高血压、糖尿病高发人群进行专门筛查,比如年纪过大、有遗传病史等患者做血压与血糖专门筛查,以便及早发现患者并提供相应健康指导,建立患者健康档案并做后续跟踪,发挥乡镇卫生院干预与健康管理的作用。为提升筛查工作效果,要针对区域内人群分布情况提供多种筛查方式,比如组织现场专门筛查与慢性病教育活动、上门筛查、流动筛查点等,结合患者情况做好不同等级档案管理,对病程长、危险性高患者与危险等级低患者采用不同健康管理方案,从而在提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疾病知识知晓率的同时实现慢性病的长期、规范化管理,提升血压血糖控制水平,减轻慢性病危害。
(二)规范慢性病管理
要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乡镇健康资料进行规范化管理,结合患者就诊记录建立真实且准确的医疗档案,并定期对档案进行整理与优化,对于档案不规范与不齐全者及时进行补录,着重对患者联系方式进行登记,并完善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方便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工作的开展。要重点对辖区内慢性病档案情况进行归类,制定符合患者的健康管理方案,通过提供季度、年度健康检查及时发挥干预举措效果,提升慢性病管理质量与患者生存质量,控制病情进展、降低慢性病危害。
(三)加强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交流
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工作要经常与周边各卫生服务中心或医疗中心进行交流合作,互相学习工作重点的有益经验,对全乡镇整体管理水平进行提升,以实现卫生管理工作的改进与创新,为患者提供更多帮助。考虑到不同卫生服务机构在慢性病管理工作质量上有一定差异,要重点分析相关影响因素并财务对应举措,从员工激励、职业压力排除、构造良好医疗服务环境、制定多种干预策略等角度强化管理,从而确保慢性病患者整体病情得到有效控制,为乡镇卫生院护理与家庭护理提供强有力支持。
(四)做好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监督与考核
针对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工作情况,要积极建立并完善相应监督与考核机制,对工作中影响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影响因素实施专门干预,做好服药指导与健康指导,并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对干预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价,方便慢性病控制工作的开展,为基层医疗工作绩效考核提供依据。比如对慢性病患者乡镇卫生院档案资料不全、记录不实等情况,可定期组织抽查,并按照季度、年度考核标准对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进行评估,通过细化考核指标、提升考核影响督促乡镇卫生院工作积极完善医疗档案。对于乡镇卫生院内部卫生管理人员要专门进行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心理压力等考核,结合患者满意度调查情况明晰工作中的存在各类问题,通过各类措施提升卫生服务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塑造良好的医疗工作形象,构建高效的乡镇卫生院慢性病健康管理体制,改善工作人员态度、提升积极性。
(五)探索乡镇卫生院家庭医生新应用
要立足于乡镇卫生院慢性病管理优势,构建家庭医生制度进行网格化管理,通过建立家庭医生档案、提供家庭医生服务或者健康干预方案对慢性病高危人群进行精细化管理,通过应用多样化的咨询、服务方式实现患者的高效管理。要探索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与家庭医生管理的联合应用与创新,在工作中真正成为慢性病患者健康的守门人。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血压糖尿病的乡镇卫生院卫生管理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要从多方面入手加强社区慢性病筛查、管理、监督与干预,全面提升慢性病控制效果,为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