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工程范文

时间:2023-05-28 08:18: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高效课堂工程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效课堂工程

篇1

农村学校实施“班班通”工程以来,如何让“班班通”设备发挥最大的效益,如何让“班班通”工程为农村师生服务,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如何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事半功倍,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位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要把现代‘班班通’工程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随着社会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班班通”工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也被广泛使用。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以多媒体计算机和通讯网络为标志的“班班通”工程必将成为教学活动的首选。利用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教学编制的系列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顺利实施教学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有效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单调的模式,使学生乐学、会学、学会。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和使用,为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机会,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效果,给数学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2“班班通”工程让数学课堂教学形象化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一些内涵丰富却抽象难懂的概念、定律、公式等往往被配以模型、挂图,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解和说明,仍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最终教师不得不要求学生像背语文课文那样背诵。殊不知,这样的概念、定律、公式,即使学生能倒背如流,也难以达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反而只会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僵化,这与如今的教学改革背道而驰。而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集声、像、字、画、动态显示为一体,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达到了抽象概念具体化、微观概念宏观化的良好效果,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入其境,更快、更准、更深刻地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使单纯的死记硬背上升为理解应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观察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本质。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的认识”这节课时,因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较差,对“圆锥的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难以理解,所以建立圆锥高的概念比较困难。教师用语言描述不仅繁琐,而且不容易到位。而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师先出示圆锥图,问:“这是一个什么图形?与圆柱体有何不同?”学生回答后,用课件显示圆柱体一个圆面无限缩小成为一个点时是怎样的一个图形,再利用电教设备的优势展示出表示从圆锥顶点到底面圆心的距离的虚线,让学生联想到圆锥。这样的教学既形象又直观,使学生清楚地理解了圆锥的高这一概念。

3“班班通”工程让数学课堂教学趣味化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学习者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而是其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是在其现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对新信息主动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生活经验和已有经验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前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运用现代“班班通”工程将学习内容以多媒体、动画形式呈现出来,使一些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数量关系,一目了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静态的问题动态化,把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事物的本质,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较难理解。笔者在教学开始时呈现课件:屏幕上出现了小明和小红两人,分别站在两地(指示灯在两地闪烁,强调这是两地);接着,显示两人同时从对面走来(强调这是同时相向而行);最后,通过每分钟行程的阶段演示,一直到两人碰到一起(强调这是相遇)。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正确而科学地理解了“两人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等术语的含义,从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路程与速度、时间的关系,顺利地完成了由自我形成到自我完善的认知过程,降低了传统手段靠单一讲解而造成的理解上的难度,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4“班班通”工程让数学课堂教学情景化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了好奇心。然而,常规教学由于受教材内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等限制,无法有效的创设较多的实际问题情境,限制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教学后,在这方面展示了它独特的优势。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自动展现所需内容和图像,既增加了课堂容量,拓宽加深了教材的知识,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到“越学越有用”,并且“越有用越学”,形成“学——用——学”的良性循环。同时教师也从大量的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减轻了负担。

例如,一年级新授课“找规律”,多媒体课件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现实生活环境:教室里张灯结彩,小朋友手拉手围着圈跳舞,庆祝“六一”儿童节。学生围绕“小朋友是怎样排列的,挂在教室里的小灯笼、小旗子等又是怎样排列的等问题展开思考。再通过计算机的闪烁、放大、定格等进行验证和说明。最后,计算机又出示了一组生活中的有规律的画面,如:游乐场中的蹦床,街道中的花坛,挂包广场上的音乐喷泉等。漂亮的界面,熟悉的影像,使学生领悟出书本知识源于生活而又用于生活,学生在活学活用中拓展了思维。如游乐场中的蹦床,有的学生发现蹦床栏杆一红一蓝,一红一蓝就是规律。有的学生认为1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1个圆锥,在间隔4个圆柱形栏杆又出现1个圆柱形栏杆上顶着1个圆锥,等等。通过画面演示,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相关规律,不需要教师再做任何讲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5“班班通”工程让数学课堂教学高效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亲身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与使用,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了最大限度的伸展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展示个性。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为了强化学生对“若干份”、“1份”和“几份”的理解,笔者利用Powerponit制作了一些填分母、填分子的分数题目,让学生自由填空并说说它所表示的意义。同时充分利用教育信息网上有关的题目,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学生靠自己的努力和经验进行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在感受运用数学知识的同时,不仅深化理解分数的意义,而且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不浓吗?

篇2

以区教育局和农场教育总支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程方案》为指导,全面落实新课程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以有效的教,促进高效的学,积极探索自主、高效、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形成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校有效校本研修机制建立,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切实提高教学准备、教学过程、训练检测、课后辅导、教学评价的有效性。

二、组织领导

1、高效课堂建设工程领导小组:

组 长:朱耀文(校长)

副组长:王小桥(副校长)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肖红年(后勤主任)

2、业务指导小组:

组 长:王小桥

成 员:郭锋(教导主任)、黄汉华(副教导主任)、熊燕(政教主任)、王红霞(语文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周丹(数学教研组长、区优秀青年教师)、罗晓芳(综合教研组长、区赛课一等奖)、祁冯静(区优秀青年教师、区教学能手)、黄惠玲(区教学能手)

三、工作目标

1.加强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认真研究课堂教学问题,寻找解决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能力。

2. 通过积极推进评价改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形成,努力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 通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验和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流程。通过合理运用多种教学组织形式,促进课堂教学实现高效、优质、轻负。

4、消除课堂中存在的重形式、轻效能、课堂活动表面化、缺乏目的性、针对性、学生无收获的现象。

5、杜绝课堂教学随意性,改变低效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主要内容和具体措施

(一)、高度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准备的高效性。

高效的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准备环节,谈不上高效的课堂教学。我们要求教师备课要做到七备——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备媒体、备程序、备作业。教师要对照课程标准,通读所任学科教材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知识体系、脉络结构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编者意图,把握课程整体目标和阶段目标,真正做到理解教材、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教师要能够就一册书写出高质量的教材分析,写出整册书和单元可行教学计划。

具体措施:

1、抓实集体备课。教研组首先做到“四到位”:时间到位,地点到位,内容到位,备课主讲人到位。其次完善集体备课常规:一人主备、教研组内讨论、集体修改,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开展各种活动。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比、备课案例评析研究、同课异构、优秀教案评比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促进教师备课水平的提高。

3、落实教学反思。活动期间内,要求教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对精品课进行分析,写出高质量的案例分析。课后认真总结,写好课后反思或课例分析,并将进行“高效课堂研究”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或课例分析,发送在学校qq群共享上。每学期3篇,每篇字数不少于800字,期末组织展览、交流、评比。

4、加强常规管理。教导处、教科室负责落实备课检查、指导、考核、讲评分析制度的落实。充分发挥教研组作用,突出集体备课的作用,强化教研组的工作效能,加大对集体备课的过程性督查,通过同伴互助,促进教师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的提高。

(二)、切实抓好课型研究,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是教师实现“高效课堂”活动的主阵地,也是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探究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结构特征和教学要求,研究出不同的课型模式,并得以推广。

1、提高使用教学资源的高效性。

根据我校环境、文化等各种校本资源,为了学生多样化、全面化、持续性发展的需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在执行国家统编教材的同时,依靠自己的力量,于XX年在创建武汉市小学素质教育特色学校期间,编制了《关注学生的生命、实施关爱教育》的校本课程。我们要充分利用校本课程,积极形成有自我特色的校本研究成果,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

2、提高教学活动的高效性。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就是按照有效学习的目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上考虑,对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安排。新课导入、情境创设、迁移过渡、操作安排、练习设计、活动组织等都应精心准备,周密布置。

3、提高教学方法的高效性。

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要依据特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来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把外在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内在的学习需求,把启发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法选用的整个过程,不能脱离学生原有基础,坚持教学方法选用的求实思想,充分反映学生主体性的要求。

4、提高教学交流的高效性。

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积极创设和谐、激情的课堂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要改变教师与学生之间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通过师生、生生之间多层次的富有成效的互动、交流,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5、提高教学手段的高效性。

多媒体和学科教学整合是课堂教学的必然趋势,多媒体和教具等教学手段的运用,要用在该用之处,使其真正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要坚决杜绝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装点门面、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做法,讲求使用实效。

6、提高问题设计的高效性

要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富有启发性、探究性的课堂提问,通过有效的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推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切实优化作业设计,提高训练检测的高效性。

在强化课内当堂训练、提高反馈矫正实效性的同时,要注重课后作业训练的高效性。既不能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的现象,也不能让学生只是简单的抄写,进行书本知识的搬家。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创新作业批改方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通过采取完善常规作业设计要求和评价细则,加强对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教师布置和批改作业情况的检查和讲评,组织作业设计研讨,开展教师现场作业设计竞赛、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优秀班级作业展评、学生家长评教等措施,推进作业设计的优化,使教师形成自主设计高质量作业并及时批改评价的良好习惯。

五、“高效课堂”研究时间安排

(一)、宣传发动阶段 (XX年2月至3月)

1.召开行政会,传达上级构建“高效课堂”活动目的及实施意见,分析、研讨我校课堂教学现状,提出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2.成立领导小组,拟订构建“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3.召开专题会,论证、修订“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4.召开构建“高效课堂”动员及起动大会,学习“高效课堂”实施方案。

(二)、理论培训阶段 (XX年4月 至8月)

1、组织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

2、认真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深入了解不同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明确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

3、引导教师自主反思自己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负担过重,教学低效益的主要问题,为构建高效课堂做好基础性思想准备。

(三)、调研反思阶段(XX年9月至XX年3月)

1、以校为本开展课堂教学互动观摩活动,对照先进的教学理念与经验,对当前课堂教学现状进行观察、分析。

2、自评、互评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撰写构建高效课堂个人发展规划。

(四)、构建模式阶段(XX年4月至8月)

1、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提高课堂效益为主旨的“高效课堂新模式”的创建活动。组织全体教师参加高效课堂新模式的研究和岗位练兵活动。

2、瞄准一个目标——低耗时、高效益、轻负担、高质量;贯穿一条主线——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三个转变——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三维并重;摒弃三个无效的训练——无效的提问、无效的讨论(互动)、无效的训练,经过调研反思初步构建我校各学科“高效课堂”的教学模式。

(五)课堂实践阶段 (XX年9月至XX年9月)

1.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

2. 开展“高效课堂”研究校内、组内汇报课活动。

(六)汇报研讨阶段( XX年9月至2015年9月)

1. 开展“同备、同上一节课”教学研讨活动。

2. 组织“教学开放日”活动。

3.征集、评比“高效课堂”教学故事、教学反思。

(七)总结提高阶段( 2015年10月至11月)

1.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研讨后,认真总结实践经验,进行理性思考,形成较为成熟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推出一些成功的课例。

2.撰写一份有较高价值的论文、调研报告或经验总结。

(八)成果展示阶段 (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

篇3

随着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四川为例,2014年共录取43万人,其中高职高专25.2万人,2015年共录取45.5万人,高职高专25.65万人,高职高专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同时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高职学生的来源也多样化,有参加普通高考的,有单独招生的,有符合条件免试入学的,有中等职业学校对口招生的,还有五年一贯制转录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知识层次不齐,学习的态度有很大差别,但目前多数学校把这些学生揉和在同一个课堂进行教学,教学管理难度极大,特别是在公共课程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对高校教师而言,规范学生的课堂纪律,拥有一个良好的课堂秩序、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是保障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效果收效良好的必要条件。笔者从事公共课程“计算机基础”教学多年,针对高职学生的现状,有意识的加强课堂的教学管理,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教学,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提高能力。

一、认真分析学情,切实了解学生所需

对现在的90后、00后学生,如果继续采用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课堂管控已经失效。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有了家庭几代人共同的资金积累,学生毕业的基点不再是谋求自我生存,他们寻求工作的目的更多的是追求自我个性(兴趣、爱好、特长等)的持续发展,从而实现其人生价值。加上高职学生本身的学习基础相对较弱、自我管控能力较差以及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诱惑等的存在都给我们的高职教育者在课堂管理方面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另一方面,受现今社会风气较为浮躁,根据麦克思的调查高职学生的起薪3000元以下,,快递公司员工却月薪上万,让人们觉得知识、学历贬值,让莘莘学子开始怀疑读书的价值,加上部分学生觉得自己想要了解与掌握的知识基本上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获取,课堂上是否认真听课做笔记作用不大,而且多数公共课程几乎从学生上学伊始至今内容变化不大。以《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计算机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实行从小学就开始开设,大学里的很多内容在以前几乎都学过,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及构成、office办公系列软件、计算机网络等,很多老师仍然照本宣科,没有了解不同来源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同,对计算机的需求不同,导致很多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不主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课堂发挥,使教学方案不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因此认真了解学生情况,分类了解学生之所需是老师们做好课堂管理的基础。

二、结合专业特点,做到有的放矢

目前多数公共课程的教师很少去了解学生的专业,对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大多一知半解,虽然在课堂上也做了精心准备,也准备了较多的教学案例,但没结合专业特点,所举的案例可能与学生相距甚远,因此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回应。公共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生的核心能力、迁移能力,但这些综合素质、核心能力、迁移能力一定要有一个有效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否则一切都是空话。从教学实践来看,高职学生上专业课程的认真态度比公共课程要好很多,特别是在学生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程。因此要想做好公共课程的课堂管理,必须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做到有的放矢。

三、尊重学生个性,多加人文关怀

课堂上,我们是老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也是推销员,学生是我们的“客户”。因此要想打动客户,必先尊重客户,对客户多加关怀。在课下,老师要尽量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了解自己的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情绪,多跟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受众的特征,知道当下学生最喜欢什么,最热爱什么,时下最流行什么,投其所好并加以逐步引导,成为学生心中敬重的长者。高职院校的学生不太听课、纪律不好,因为有部分学生感到高职院校与从小梦想中的大学相差甚远,与本科的同学相比产生失落感,产生自卑、敏感、脆弱等心理情绪,如果我们老师能在课堂上不用点名册就能熟练的叫出学生的名字,走在校园中迎面相遇时能主动跟学生打招呼、热情的回应学生的问候,并记住他(她)的个体特性,关怀一二,那么就会让学生觉得自己被老师高度重视,产生“存在感”。满足了学生的自我存在的价值,他们也会由此更加尊敬老师,把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积极的配合老师的教学环节的实施,并且还会在整个过程中帮助老师提醒别的同学认真听讲、维持课堂纪律,从而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师生分享的课堂学习氛围。

四、课堂教学重点突出,要求清晰明白

在课堂管理技巧方面,首先老师在课堂上应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内容学习的重难点,以及通过本次课堂的学习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及技能点,强调实践作业过程中的操作难点。每一堂课前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知道自己对本节课的期望所在,老师的教学实现过程是如何完成的,自己应该如何去实现;其次老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和惯例,教学的进行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把理论知识讲解清楚;第二部步:进行项目演练(包括正确的方式和常见错误方式);第三步:强调正确的操作及难点。在90分钟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很难精力全部集中,让学生充分了解老师的教学习性就显得很重要,让他们知道偶尔开小差之后应该在什么时段回到课堂,如教学中提醒学生思想回归课堂的方式是讲个故事、或者笑话、或者时下的热点让学生参与短暂的讨论,从而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后面的重点内容的进行做好铺垫,在这样的具体引导下,课堂教学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课堂进行有效管理,对提高我们教师的自身素养、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只要老师“走心”地安排教学过程,就一定能够构建出一个良好的、有序的、高效的新型课堂。

参考文献:

[1]姜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新课程•中旬,2014,3(1):23-24.

[2]宋增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知识经济,2014,5(3):175-176.

[3]张静.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4):19-21.

[4]郭川军,齐景嘉,胡晓旭.多元智能理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6,7(5):123-124.

[5]郑涛.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J].西安社会科学.20l5,4(1):50-51.

篇4

1.引导更新教师观念。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也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因素。这就需要教师积极更新观念,不断吸收新的教学理念和业务知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加工、整合,使之变成学生熟悉的、有亲身体验的、有兴趣学习的知识,为“减负增效”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可组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集中理论学习,了解教研动态;观看教学录像,共同取长补短;集中评课研讨,认识成功不足。分管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带头学习,引导大家深层次地解读新课程标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校可以规定每个教师每学期必须阅读一本教育专著,一个星期至少阅读两篇教育教研文章,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教科室定期以检查读书笔记、交流读书心得、撰写读书小论文等形式检查教师的学习情况。现代社会,知识信息正高速发展,教学技术不断更新,教学手段更是不断变化和创新,具有其先进性。教师不断学习,给自己充电,吸取先进的教学思想和手段,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为高效的教学创造条件。只有解决了教师的教育思想问题,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影响下适应素质教育,真正实施“减负增效”。

2.全面提高教学水平。

课堂教学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的载体,是实施“减负增效”的主阵地。从影响教学实效的因素入手,寻求更多的切入点,充分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效益,既要多练课内功,又要多作课外补。学校可推行“每人一课”和“每日一课”制度。坚持每学期开展骨干教师示范课,普通教师研讨课,新教师汇报课,同时每天早晨都要抽取一名教师上随堂课。上课之后组织听课教师进行评议,总结得失,指导以后的教育教学。可以开展“内外联动,优势互补”活动。活动分三个部分:一是教学技巧演讲。教师举行教学技巧现场抽题演讲比赛,检验教师平时课堂的机智程度和教学水平。二是课堂导学。教师通过各种形式的公开课不仅提高了自身教学水平,还对学生的发展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三是沙龙交流。可聘请外校的特级教师共同参加,让他们给少数教师和学生解决教学方面的难题。为了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还可以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经常安排骨干教师赴外地及兄弟学校听课或参加培训,教师回校后举行讲座、上汇报课,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使广大教师始终站在教学改革的前沿,为实施“减负增效”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3.细化落实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是新课程背景下进行集体研讨的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其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效益的最大化,为实施“减负增效”打基础。在教科室的组织下,确立先个人初备、再集中讨论、复备后上课、上课后评课的新型集体备课模式,把单一的集体备课转变为备、教、研为一体的系列活动,努力达到集体备课的优质高效。在集体备课研课中,运用集体备课教案进行了一课同上。在集中研讨时老师们就同上课的异同点从不同的教学环节进行了“唇枪舌战”,在目标定位、情境设置、读写技能训练点等方面逐个形成共识。集体备课环节中:个人初备要做到厚积薄发,集中讨论要做到集思广益,一课同上要做到百花齐放,复备调整要做到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开展先进集体备课组的评选,调动广大教师开展集体备课的积极性。我认为要减负,就必须广泛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共同探索、共同提高中提高集体备课的目的性,减负效果将更明显。

篇5

0.引言

《工程制图》是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有很大影。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制图理论知识,熟悉国家制图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又要具备一定的绘图能力。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活动,我觉得,搞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对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

1.明确教学目的,做到有的放矢——精讲

目前,高职制图课教学不管采用何种模式,作为《工程制图》的教学目标从原来的看图、画图已转向以看图为主。基于此,在《工程制图》教学中就应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为主,使学生熟悉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学会看图,并以此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和工作态度。明确了这一目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做到有的放矢,该删的内容就要大胆舍弃。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很好的启发学生,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学习,有信心学好,并善于学习尤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的选用教学方法,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而且,对学生其它能力的培养、也相当有益。

2.1设疑

课堂上,讲授内容之中,穿插给学生提出问题,能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思维,提高学习积极性。

2.2讨论

打破课堂上教师讲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课,记笔记的教学模式。在提出问题后,适时开展讨论,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其解决问题能力。

2.3多练?——看、画结合

工程制图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非常突出,将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的培养作为《工程制图》课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需要学生抽出大量时间来练习。课堂上把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讲完之后,尽量抽取一定的时间让同学们来练习一些比较经典的习题,然后有针对性的讲解这些题,从而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比如,在讲解平面图形画法时,将纯粹的讲授、示范改为启发、分析为主,在先介绍尺寸基准,定型、定位尺寸;已知、中间、连接线段后,启发学生对所给平面图形中的尺寸及线段进行归类,明确绘图步骤,再让学生来完成,效果就非常明显。让学生在“以画带看,以看促画”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掌握相关知识。

3.多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的培养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可以是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富于启发的讲解、灵活多样教学方法的选用,也可以是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演示等等。另外,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也很有好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在学生在独立思考时,在橡皮泥上削出基本形体,再在形体上切削、穿孔,粘在一起形成组合体,甚至可以切断形体研究剖视图等等。有实物对照, 学生就不会感到抽象。这样有顺序,分阶段地训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非常有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制作模型,开展制图知识竞赛和绘图比赛等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

4.传统与现代教学方法并用

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看,应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发挥两种方法各自优势,让学生尽可能的学会、学懂工程制图这门课程但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要适度,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会导致学生课堂能听懂,不会做作业的尴尬局面。

4.1使学生切实掌握方法步骤

在教学初期的基本体投影部分,分析清楚图物对应关系后,讲解绘图步骤时,边分析讲解边在黑板上用尺规示范作图,这种作图方式与学生课下在习题集上的练习最接近,可以避免学生“课上听懂了,作业时却无从下手”的常见现象。再如组合体绘图部分,按照组合体绘图的分析过程,在学生的参与下,按照绘图步骤,边分析边在黑板上作图,便可以有清晰的思路,根据有序的步骤绘制组合体视图,与学生的水平、能力、分析思维方式相适应,在该教学环节上,运用传统教学手段比运用现代教学技术的效果更好。待学生掌握了绘图的基本方法步骤以后,可以采用多媒体投影或AutoCAD软件绘图,以提高绘图效率。

4.2 把握好直观演示时机,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

工程制图课力求建立图、物对应关系的特点,决定了直观演示在该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在教学之初,使用三维模型,建立图、物对应关系有较好的教学效果。至于组合体读图环节,主要分析对象变为视图,要求学生由视图想象构思出空间物体的形状,采用适时的直观演示,以便快速验证学生想象的正确性,纠正其思维偏差。既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与方法,又通过其自身思考、想象,提高了学生的读图能力。

4.3 多以实际的图纸为例进行讲解

工程制图的教学任务简单的说就是让学生能够看懂图纸,具有绘图、读图的能力。要想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就要突出一个“图”字。在授课的过程中,尽量采用实际的工程图纸,找一些典型的实例来讲,结合多媒体课件,借助静态图、动态图的现代化教学工具,对学生学习和消化课程内容以及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衔接是很有好处的。

5.工程制图与网络教学相结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学生往往通过网络来学习新知识。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掌握工程制图这门课程,有必要把该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料挂在网络上供学生学习下载,包括课程的多媒体课件、课堂视频、习题以及考生试卷、试题库,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进行网上测试。

6.结论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教学成功与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取决于教师能否有效利用课堂时间,抓住学生思维的规律,让每一分钟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有效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高效课堂的核心不是课堂,而是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研究学习这一学风的形成,我们要围绕这个核心去设计我们的课堂,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研究的欲望呢·那就是“带着任务去学习”,通过巧妙地设计导学案让更多的学生展示自己,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不难看出高效课堂对运用导学案的要求是非常之高的,要实现对高效课堂的引导,如何运用导学案至关重要。

一、引导高效课堂的前提——导学案的准确定位

导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包括预习、探究、训练和反思四部分,指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获得能力,并借助导学案的使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导学案的运用对课堂教学的引导是贯穿全过程的,教师引导离不开导学案,课堂交流离不开导学案,课堂展示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生成离不开导学案,课堂点拨离不开导学案,学后反思离不开导学案。导学案作为引导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引导高效课堂的关键——导学案的编制

导学案的编制是其在运用过程中成功引导高效课堂的前提,导学案的编写应遵循由易到难、简明扼要、可重复使用以及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具体来讲,导学案中的问题设置应遵循探索性原则、启发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梯度化原则、分层设置原则和创新性原则等。编制导学案的基本理念应以设疑激趣为先导,揭示规律为重点,精点精练为策略,主动参与为途径,创新思维为核心,评价激励为方式,整体高效为目标,打造导学案导引下的高效课堂。

三、引导高效课堂的保证——导学案的使用

(一)导学案使用的一般流程

课堂前2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生应适度浏览新学案,结合教师的引领初步了解新学案。

自主学习约10分,教师点明本节课教学目标,学生对照导学案上教师设计的问题、创设的情境或导读提纲有序开展学习,独立做题,初步感知内容,学生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及出现的问题做好记录。

合作探究约15分钟,先进行小组交流,学生将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等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交于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将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的疑点、难点等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记录。接着进行班内交流,小组间合作将存在的难点问题交于其他小组及成员帮助解决,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做好记录。

成果展示约10分钟,可依托导学案上教师预设的问题,就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展示个人才华与小组智慧。展示方式可以由各小组商定或教师指派组员上黑板展示,也可以进行口头讲解。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重点问题。

精讲点拨约5分钟,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解,帮助学生解疑答难、总结规律,理清方法与思路。

巩固检测约3钟钟,以本堂内容为中心,精选题目,进行当堂达标检测。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批阅等方式掌握学生的达标情况,结果在全班反馈。

(二)导学案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降低导学案的效用。导学案本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导引,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老师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常常做了本应该由学生完成的事情。不能尊重、信任学生,不能留出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使其主体地位不能凸显出来。例如导学案中的科学探究部分就没有完全发挥出它的作用,很多科学探究需要学生动手、思考完成的却变成了老师演示、讲解完成,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本就无从谈起,也无法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动态生成知识。

2.避免“导学案”与“教材”之间频繁转换,使学生精力难以集中。导学案的使用要求全体学生必须时刻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否则学生容易中途掉队。实际上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存在较大的差异,还有一部分学生在来回转换的过程中掉了队。由于小组和小组之间、小组内部各个成员之间存在差异,如果缺少对各小组采取有效及时的奖励措施,在小组合作这一环节上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合作的激情,课堂往往还是少数人的课堂,依然会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活动的掌控与调节非常重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变成放手不管,听之任之。

四、引导高效课堂的延续——导学案的修正

在任何一节课中都可能出现教师意想不到的情况,教学活动的发展和学生的思维反应也不可能与教师课前的设想完全一致,因此导学案的形成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必修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现场反应,对导学案进行必要的调整,不能死板教条地不管学生的学情,完全按照导学案预先设计的内容进行教学,必须及时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课堂教学进程。教师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还应根据对学生作业的批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总结、积极撰写教学反思,反思“导学案”的设计,将不合理的部分修正,供以后参考。

实践证明,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是科学的、成功的,是富有创新教育气息和生命力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精心编写它,在使用的过程中怎样让其充分发挥作用。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导学案也不例外,我们只有科学合理地利用它,它才能成为我们的好帮手。总之,只有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掌握知识,并逐步升华为一种学习能力,才是导学案真正发挥引导高效课堂的作用的体现。

篇7

1.过度依赖“预设”,忽视或规避生成

一是拿“预设”当“圈套”。部分教师为了按预设的教学方案完成预期目标,过分依赖“预设”的程序,教学结果只以预设目标的完成为标准,对学生超越教师预设而产生的新问题,或视而不见,或不置可否,或巧妙搁置。

二是“预设”只图“标奇立异”。不少教师在预设过程中盲目追求新潮,过多地崇尚新异的教学方法,如多维目标的整合、多媒体的运用等,不深入钻研教材,对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境以及学法指导等预设不够。一旦“生成”的内容与“预设”的目标出现矛盾时,手足无措。

三是预设“问题”只为“热闹”。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方法简单地等同于提问,把“满堂灌”变成频繁而随意、缺乏深度和广度的“满堂问”。教学过程貌似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课堂气氛非常“热闹”,但实际上学生是被“提问”牵着鼻子走,既没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也没有探究的热情,“启而不发”变成“启而难发”,“热闹”使得课堂教学有“温度”而没有应有的“深度”。

2.过分强调动态生成,轻视或摒弃预设

一是为生成而生成。不少教师把美化生成、贬低预设当成新时期教学评论的一种“时尚”,直言课前的“斟酌推敲”已经太“out”(过时)了,认为课堂生成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越简单越好,甚至不用备课。于是,课前不做充分预设,课堂倾全力于“未曾预约的精彩”,教学远离文本,任意生成。如:某教师在教学《乌鸦喝水》时,特意准备了瓶、水和石子让学生演示,从中体验乌鸦的聪明,领悟遇到困难自想办法的道理。一位学生演示时,一粒稍大的石子卡在瓶口,任凭怎样摆弄也进不到瓶里。教师抓住这“生成”的机会,当即提议让学生想法儿解决这一难题。但直到下课,石子依然卡在瓶口。正是这种“为生成而生成”的行为,导致不少教师寄希望于教学中的“灵感”突发,但由于缺乏充分的预设,又缺少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的技巧,往往弄巧成拙,不能发挥好生成性问题应有的作用,课堂在“生成”中迷失方向。

二是“让生成决定课堂”。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动态生成,课堂应交给学生,让生成决定课堂。于是教师在课堂中放手“自主”,“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放手“合作”,“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放手“探究”,“教师讲授”完全让位于“学生发现”。“只要生成”使得教师丧失了有效的价值引导和智慧启迪,忽视了课程本体的存在以及课堂教学内容的独特性,导致“生成”游离文本、脱离目标。

二、让预设和生成共促课堂高效

1.精心预设,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高效的教学始于准确知道所期望生成的目标。课前,教师必须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适时预想到课堂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和新方法,使教学能有序地展开,使生成具有方向感,从而实现高效教学。

(1)合理预设教学目标。合理预设教学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要以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宗旨,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目标,特别是对学生发展具有多元价值的过程性目标。

(2)潜心预设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预设需要深入研究教材。一是要深入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使教材的内涵得以释放,使预设的问题有生成的质量,促使学生从较高的层面掌握知识和获取能力。二是要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重难点,充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产生的课程资源,预判学生可能的“非预期行为”,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的研讨和多层次的开发,保证预设课堂目标的真正落实。三是要把教材当作实现课程目标的一种教学资源,使教学过程成为教材内容的持续生成与转化过程,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3)灵活预设教学策略。教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可能产生的走向、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等因素,设计出多角度、多层次的应对策略,比如: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创设互动的学习氛围,如何对学生新的生成以及“节外生枝”做出反应、引导、点拨和评价等。

(4)科学预设高效问题情境。首先,问题情境的预设要切合学生实际,以学生发展为本,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原则,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思维,在问题情境中学会探究。其次,问题的设计要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线,以“疑”为诱,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索欲望,让有效问题生成高效课堂。再次,预设的问题要有层次性,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使学生在多层次的探究活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有效转变。

(5)弹性预设教学过程。一是教学过程的预设要“包容大气”,为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留出时间和空间。二是要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积极创设师生、生生互动的氛围,注重在互动中生成新的教学过程以及新的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适时将这些新资源转化为学生的新知识和新能力。三是教师要合理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经历”、“感受”和“体验”探索过程,凸显师生互动交流、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

(6)充分预设学情。高效的教学须基于对学情的充分预设。课前,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个体差异等基础上,以学生的“已知”为基点,对课堂教学可能出现的生成点进行多种估测,并预设灵活和变通的应对方案,顺应学生思维,对学生的“未知”进行点拨、引导和讲解,以学定教,从而保证课堂教学能为学生个性化的活动和发展创设更大的空间。

2.有效生成,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生成,是指师生、生生在互动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教师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教师课前的预设,不可能全部考虑到在教师、学生、文本的相互交流中产生的思维碰撞、意见分歧等不确定因素。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这些不确定因素,时刻关注课堂学习过程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有效地对生成资源进行组织、引导和运用,做到既能关注“生成”,又能驾驭“生成”。

(1)让预设性生成资源引领课堂。预设性生成,是教师在充分而科学预设的基础上的生成,是课堂生命的主体,是提高课堂效益的保证。因此,教师要把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主流,让课堂在预设中生成,让预设性生成引领课堂教学。

(2)捕捉和利用非预设性生成资源。非预设性生成是指课堂偶然的、意外的生成。教学中,教师要把非预设性生成作为课堂生成的支流,并恰当地捕捉和驾驭这些“意外”生成资源。

一是及时捕捉偶发型资源。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悟文本,会产生诸多“偶发”资源。教师要及时发现和利用这宝贵的教学资源,以生成为导向,促成预设的可变性,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如:某教师让学生用“尾巴”一词口头造句时,一位学生说道“人是有尾巴的”,话音刚落,班级学生哄堂大笑。但教师却很和蔼地说:“你能积极发言,很好。你造的句子从语法上讲没有问题。然而从科学上讲,笼统地说人是有尾巴的,不够妥当。因为现代人是没有尾巴的。如果改成‘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就好了。”讲到这里,学生和听课的教师都露出满意的神情。可教师又继续说道:“不过,说‘人是有尾巴的’,也不能完全算错,我们平时不是会说‘他有了点成绩就翘起了尾巴’这样的话吗?大家想一想,这里的‘尾巴’和我们说的‘人类最早的祖先是有尾巴’的‘尾巴’是不是一个意思?”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展开热烈而有意义的讨论。这种生成是教师没有预设的生成,是捕捉课堂上的“意外”资源,驾驭课堂,引发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是捕捉错误型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因势利导,让课堂在“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中充满活力,促成有效生成。如:某教师在让学生朗读《林海》一文时,一位学生把“大兴安岭这个‘岭’字,跟秦岭的‘岭’字可大不一样”一句中的“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随即因势利导,使学生在发现和分析秦岭“云横”而大兴安岭却是“那么温柔”中感悟和掌握“大不一样”和“不大一样”,进而理解大兴安岭的特点。

三是捕捉差异型资源。学生的认知角度、思维方式有着较大的差异,因而对同一学习内容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利用学生的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让学生多角度、多模式地参与课堂学习。如:某教师教学“圆的认识”,在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揭示课题“圆的认识”之后,让学生利用身边的工具在纸上画圆。当一位学生用硬币在纸上画出一个圆时,教师随即因势利导,让学生找出这个圆的圆心(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再打开,中间的交点就是圆心),引导学生对圆的半径、直径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的,促进学生思维有差异地发展。

(3)在合作、探究活动中“生成”。首先,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内在潜力,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探究,为教学的有效生成创设良好的条件。其次,教师要全程参与学生自学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考,督导学生的合作,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使学生从自学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收获知识产生过程中的非知识元素,从而培养兴趣,锻炼思维,提升学习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促进可持续学习。最后,教师要把握好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的度,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适当的探究内容,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4)在质疑中“生成”。质疑是课堂学习的高级阶段,有质疑才有生成。教师要培养学生质疑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提高质疑的能力;要讲究质疑的价值和策略,提高质疑的效率,趣化问题设计,使问题充满“诱惑”,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3.构建高效课堂,要坚持预设与生成共存互补

(1)“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高效课堂教学是教学预设和教学生成共同创造的产品。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之间的关系,既要改变只以教师为中心、一切尽在“教师掌控之中”的全封闭式的“预设”,又要避免无效的、无价值的随意“生成”,双管齐下,统筹兼顾,最大程度地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目标,实现预设与生成的动态平衡。

(2)理性对待“节外生枝”。对学生积极的、正面的“生成”要大加鼓励和利用;对消极的、负面的“节外生枝”,应立足发展,或“放大”或“缩小”,或“搁置”或“延迟”,使生成服从于有效的教学和学生的健康发展。

篇8

(一)备课求“实”,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教师备课前吃透教材,做好课堂教学预设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内容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从宏观上把握教材;还要对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更要对每节课的切入点、着力点、练习点进行合理谋划,在微观上做好设计。

备课中更多地考虑到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备课的目的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叶圣陶先生讲过:“教材只不过是个例子”,是让学生在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价值观向理想状态变化的例子。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取舍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有效的预设能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我在教学《长城》时,做了这样一个预设:出示课件,让学生在图上找一找城墙外沿、垛子、嘹望口、射口、城台等,并在图上注明,并启发学生说一说各部分的作用,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这就是有效的预设。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要创设有效乃至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形式与方法把握得当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育教学没有最好的方法,只有适合的方法。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状况、学科的特点等灵活选择最适合的教法,并做到一法为主,多法配合。

2.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如同父母扶着孩子学步,为的是自能走路。学无定法,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这是教学的核心所在。实践证明:“自主、合作、探究”是最理想、最实用、最有效、最利于学生发展的学习方法,是构建高效课堂必须选择与遵循的科学方法。

3.活跃的学习状态。只有使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其转化为能力,这才高效课。小组合作学习已被广泛地引入课堂,并成了新课程教学的标志,因为它能激活学习状态。但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还必须有度。一是问题设计的难易度与讨论的有效度;二是环节处理的紧密度与程序控制的流畅度;三是主体参与学习广度与主导所处的角度;四是小组合作的适度。最后一点尤其重要,我们不能为了活跃学习状态而随意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必须是在学生个体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所采取的学习方式。

二、构建高效课堂对教师能力的要求

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除了具有准确地把握教材的能力、灵活的课堂管理能力之外,尤其要具备:

(一)高超的课堂导学能力

高效课堂中的教师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等等。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充分的发展,教师一要摆正自己的角色,要“导”得恰到好处,要有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水平;二要熟知每一个学生,准确掌握差异与优势,使指导有的放矢;三要处理好个别指导、小组指导、集体指导等各种关系,如指导的必要性、针对性与时间分配;三要解决好由谁“导”的问题。

(二)机智的课堂环节把控能力

篇9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利用成功体验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精心设计目标,激发成功欲望

要让学生渴望成功,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好目标。首先,目标要切合学生实际,不能过高或过低。过高,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过低,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果实”。其次,目标要清晰。清晰的目标才能指引学生踏踏实实地去努力,不致于半途而废,由此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一些。另外目标的形式要新颖。新颖的东西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心情下进行学习。

二、表扬鼓励

表扬鼓励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信息技术知识抽象,操作要求严格,初学者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犯很多错误。教师应淡化学生的错误,耐心地指导学生克服困难,形成个体的成功体验,从而大大激励其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比如,在信息技术的键盘操作教学中,要求学生熟记各字母键的位置。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既枯燥又困难的事,总有许多同学不能达到要求。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故意以惊讶的口气对完成了的那两、三个同学大加表扬,同时口头鼓励那些已能大致记住的同学,说他们已经很不错了,如果能全部记熟就更了不起。再过一段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查,我惊喜地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全部记熟各字母键的位置了。

三、加强趣味性,以玩促学

学生对信息技术是很感兴趣的,然而这个兴趣很多时候只是一种假象,他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的关注重点在于游戏、聊天、看动漫、听音乐等方面。而这些实际的需求又与我们课程教学的系统性和目标性产生了矛盾,这也就成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关。

要攻克这一难关,可以把玩与学结合起来。根据小学生喜欢玩尤其爱玩电脑游戏的特点,在平时上课时可以适当安排使用一些游戏来进行教学。比如,一开始上课,免不了常规的知识介绍——键盘的功能与操作、指法的姿势与练习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内容,对于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不太好掌握,如果老是让学生进行指法练习,学生很快会感到单调,从而慢慢降低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与热情,感到索然无味,原有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下降,甚至导致不愿意学习。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适合小学特点的辅助教学软件,例如《轻轻松松学电脑》、《金山打字通》等几款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软件。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可以被激发起来。

四、尽情创作,享受成功

学习的目的是让孩子们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生活中,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价值和成功的幸福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如果让小学生在信息技术课上自己处理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事情,从现实的成功中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快乐,会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进行word教学时,我设计的大任务是要求每一位同学制作一份课程表,然后把大任务分成四个小任务:1.创建表格;2.在表格中输入文字;3.修改表格;4.美化表格。每个小任务中隐含着其中的一两个知识点,要求一节课完成两个小任务。教学时,我又把一节课的小任务分成几个更小的任务。如第二节课的任务是按要求对现有表格进行修改、美化,修改要求中隐含着三个知识点,即:1.调整行列单元格;2.合并和拆分单元格;3.画斜线。这三个知识点分别隐含在三个小任务中。给出任务后,让学生主动去探求解决任务的方法,通过摸索、交流、总结,很快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另外,学生对造型奇特、颜色鲜艳的图标特别感兴趣,如在教学美化表格时,我设计的任务是:运用表格自动套用格式和设置边框底纹功能设计一个特色课程表。由于学生很快就被样式多元化的表格吸引住了,因而学习积极性很高。学生在完成这一任务时,很快就掌握了各种修改美化表格的方法。

五、适当奖励,强化体验

篇10

随着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能力已成为当今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高职高专院校中,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剧烈的影响,信息化教学手段也不断丰富,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结构的变革探索成为很多研究者关注的课题。其中,翻转课堂是近几年国内外关注度较高,探讨较多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翻转课堂

(一)翻转课堂定义

翻转课堂是 从 英 语 “Flipped Class Model” ( 或 inverted class-room) 翻译过来的术语,英文简称为FCM。 它是一种新出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起源于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 Jon Bergmann 和 Aaron Sam 两位化学老师,他们将结合实时讲解和 PPT 演示的视频上传到网络而引起关注。2011年,由于Salman Khan和他创立的Khan Academy(可汗学院)的里程碑式推动作用,翻D课堂开始为众多教师所知。

翻转课堂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让学习者在课外时间完成针对知识点和概念的自主学习,课堂则变成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主要用于解答疑惑、汇报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它是一种在信息化环境中,教师预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并且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答疑、协作探究与互动交流等学习活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并非源于新的学习理论,采用的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提出的掌握学习法。布鲁姆反对过去长期习惯使用正态曲线来给学生分等。他声称,只要提供最佳的教学条件,足够的学习时间,采用掌握学习法,就会有 90%以上的学生能够学会课程内容。

(二)翻转课堂特点

翻转课堂的基本教学流程与传统课堂在学习设计和教学组织上有较大的不同,其差异在表1可见[6]。

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课堂而言,它的优势在于: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学习,方便学生复习,学生在课前学习的疑问在课上可以得到更好解答,学生可以从家长或者同伴那里获取帮助,翻转课堂上将会有更多的同伴协作学习。 对于老师来说, 教师从讲台上的圣人变为学生身边的指导者,相比讲授更多地参与到学生的指导当中,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指导,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的指导,翻转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联系将更加密切。

二、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现状及挑战

(一)学习者知识基础差异较大,传统课堂转型困难

笔者所在的大专院校,学生的英语知识结构偏重笔试英语,缺乏英语思维能力,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差距较大。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难以满足全体同学的需求。另一方面,虽然学校教室全部配备有计算机、投影仪、音箱等多种多媒体设备,但使用效率不高,容易沦为单纯讲解PPT,间或播放视频引起学生暂时兴趣的教学方式,未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实际应用能力。

(二)分级教学面临困境

针对学生英语基础差的问题,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在每年新生入校期间会组织分级活动,将学生分成A和B两个等级来进行分班教学。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班级内部学生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知识差距问题,且期末综合评价的合理性也经常遭受质疑,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三、问卷调查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笔者为了调查在高职高专院校的翻转课堂实施的可行性,对232名大一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首先,学生通过一段介绍翻转课堂的视频和教师的解释先初步了解什么是翻转课堂。随后,教师发放翻转课堂问卷。此问卷基本内容包括:学生学习基本信息;对翻转课堂的了解程度;是否愿意使用翻转课堂的学习模式;学生的电脑和网络的使用率和其他建议等。随后,笔者对收集到的问卷进行了数据归纳和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可以得知,82%的学生愿意尝试翻转课堂,学生的电脑拥有率只有47%,学生提到虽然学校提供了大学空间城等网络平台方便师生互动交流,但新生普遍没有空间城的账号。

针对通过问卷调查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想出了一系列的解决办法。

学生不愿意参与翻转课堂和完成课前任务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在课堂上用学生课前任务为案例讲解,学生看到自己的作业被这样有意义的方式使用,会更加愿意配合。

2. 将学生完成的任务情况记入平时分,比如占到平时分的三分之一,在评价方面强调努力程度比做对题目更重要,可以避免学生抄作业的情况出现。

3. 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课前任务,比如先一周一次,周一布置,周五再反转。布置课前任务时向学生进行说明,希望他们如何完成。

4. 保持反馈,在课前任务中布置反馈题:“你觉得哪个部分最难?”或者“完成这个任务后,还有哪个内容你不太明白?”在上课前收集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老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对于学生的电脑拥有率低和没有有效的网络交流平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1. 学生可借用他人电脑,也可去图书馆网络中心和网吧来完成课前任务;2. 建立班级QQ群或者微信群,教师可将课前任务在群里,也可保持与学生的及时交流和反馈;3.针对有时出现的网络问题,教师可先将课前任务在U盘备份,提前拷备给学生。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尽管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一定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障碍和问题,但这种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自主学习,增加师生、生生互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大势所趋,能有效弥补目前高职院校中英语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同时,教学信息技术化的推进和各高校完善的硬件和软件配备条件也能基本满足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要求。通过教师不断地尝试改进和学校的配合,在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具有可行性的。

【参考文献】

篇11

《成功训练》是吉林省基础教育地方课程教材,这门课程的开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家课程的不足,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特殊作用,能帮助小学生体验失败的苦涩与成功的喜悦、快乐。因此,小学《成功训练》课程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课程的重要性,正确理解课程的理念,认真钻研教材、梳理教材,注重活动问题的创设,促进学习活动兴趣的激发,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注重联系生活实际;注重课程活动质量;注重小学生的体验与经历,通过经历与体验,内化与感悟,以提高《成功训练》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那么。如何在高效课堂背景下,提高《成功训练》课的实效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注重学生学习活动兴趣的培养与激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有了兴趣,所以,课堂气氛变得格外活跃;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学生才会有更大的学习动力;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学习生活中才会充满更多欢声笑语;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师生在教学活动中轻松愉快;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参与;因为有了兴趣,所以,学生才会用享受的语句描绘自己的成长[1]。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兴趣。

1.注重导入设计

导入的设计对教学的实施极为重要,导入如果能够“激趣”,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教师的引导之中,才会给以后的教学打下一个良好基础,教学才会实施得更加顺畅。

第一册《快乐合作》一课,课程模块是学会合作。怎样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学会合作,并通过合作活动,充分认识合作的必要性和合作乐趣呢?上课伊始,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录音带把自己录制好的故事《小小的蚂蚁》播放给学生听,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激发出来。基于此情景提问:“故事中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在干什么?”学生不约而同地大声说:“是小蚂蚁,蚂蚁洞里着火了,小蚂蚁们在救火并把死了的小蚂蚁移送走。”我大声地对学生说:“你们说得很好!”并向学生竖起了大拇指。随后迅速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蚂蚁救火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并说出蚂蚁通过合作进行救火。这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接下来的学习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只要创造性地灵活运用头脑,我想活跃的课堂一定会在我们的设计、引导下呈现出来。

2.注重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设计体现出一种艺术性,最重要的是简单明了、清晰明快,易于为学生理解掌握,并且更能体现出内容、环节的完整性,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更轻松地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之中。用于激趣的问题,必须体现出“一针见血”的效果,这样才会使整个教学环节顺畅自如。

例如:第一册《我是小演说家》这节课,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了解欣赏别人,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同时进行讲解。课件中的小朋友在给大家表演的过程中,她为什么表现得那么好?并且语言那么流利,而且绕口令记得那么熟呢?

教师引导:“绕口令是顺口的,咱班有没有小朋友之前说过绕口令的?那你们是怎样说的,怎样记在脑子里的呢?请同学们根据它的内容,猜想一下哪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帮助我们很流利地说给大家听呢?”

我的话音刚落,学生便纷纷举手回答,在学生争论是不是一遍一遍读的时候,班级的一位女学生勇敢地站起来,对大家说:“可以带动作边表演边说。”同学们都惊呆了,因为这位女同学说得很有道理,随即教室中响起了雷鸣般的欢呼声和掌声,为我们班的小勇士喝彩。问题的设计好与不好,对教学成效极为重要,只有真正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启迪思维的问题,才是有效的有价值的问题。

3.注重多项互动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乐园,因为有了师生畅想,因为有了师生畅谈,因为有了师生合作,因为有了师生心与心的交流,因为有了师生的互动,所以课堂才变得格外具有生机和活力[2]。

第1册《奇思妙想》一课,课程目标是发展儿童的想象力,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怎样让学生能将生活中几种不同的图形组合在一起呢?我把课前制作好的教学课件播放给学生看,随后便问学生:“第一种组合为什么要设计成小女孩的样子呢?”学生看到新颖独特的组合便踊跃举手回答:因为这样组合可以深受小朋友喜爱。出示的第二张图片的竖线设计在了圆形右边,组成了一只小鸟,我便提出问题:“为什么竖线放在了圆形的右边,有什么作用?”话音刚落,有学生就把答案说出来了,作用是两条竖线变成了鸟儿的翅膀。虽然学生没有举手回答问题,但我还是大声对他说:“你真棒!”接下来第三张图片展现在学生眼前,是以两条竖线放在圆形里的笑脸设计,我问道:“设计师们在进行组合时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我想这回应该能难住学生,没想到还是抵不过学生的火眼金睛。他们一起大声说:“因为既可以把三角形、圆形、竖线合理地组合在一起,又体现出笑脸的特征,更带给我们快乐。”真是一些聪明的小家伙啊……我不由地露出满意的微笑。

儿童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教师因势利导,加之教师自身以饱满的热情感染学生,相信每次教学活动都会很精彩。

二、明确《成功训练》课程的培养目标

成功是每个人永恒的梦想,是人生追求的一个境界,它代表着快乐、幸福、尊重、和荣誉。可是,成功不会自己从天上掉下来,成功要靠自己努力、争取、拼搏。《成功训练》这门课给我们确定了明确的目标。《成功训练》这本书充满了趣味性、游戏性,设计了许多有针对性的、多样化的不同形式的学习游戏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机会发现使一个人成功的秘密,学到其他课程中学不到的许多知识,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沟通技巧,感悟生活的真谛,寻找快乐幸福的秘诀,在活动中发展基本素质,为将来的成功打下良好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将使小学生受益一生。《成功训练》课程本身具有这方面的功能:一是在《成功训练》活动课上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要求上课不做小动作,不玩玩具,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二是要善于思考问题的习惯,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不懂的问题能主动向教师请教。三是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与人交流,不怕说错并能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解决了,就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四是学会与他人合作的习惯,主动和同学、老师合作,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共同解决问题。与同学交流时,要尊重别人的意见和观点。五是认真读书写字的习惯,读写姿势端正,会正确执笔,做到“三个一”:眼离书本一尺,胸离桌子一拳头,执笔处离笔尖一寸。

同时,《成功训练》要注重日常习惯的养成。如教学《创设环境》时,先让学生把自己带的小吃都吃掉,然后让学生把垃圾袋随便扔。于是,他们大吃起来,吃后地上到处是垃圾。我趁机说:“你们都看到了,垃圾是怎么来的?”学生齐声回答:“是我们造成的。”再看看自己的书桌里、书包里是否有垃圾?同学们又找出许多垃圾放在桌子上。看着满地、满桌子的垃圾,学生才真正理解了垃圾来自我们自己。这时启发学生怎么处理这些垃圾呀?学生说:清扫。于是学生开始扫地、拖地、擦桌子,把教室清理得干干净净。学生通过自己的劳动,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我又让学生讲垃圾的危害及污染,教育学生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做到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四、开放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是《成功训练》课程的重要目标,因为《成功训练》课程往往是以活动主题的形式开展的。为此,仅仅依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需要靠团队合作完成。例如:教学四年级《椅子运动》一课就是以合作团队形式完成的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开始配合得非常好,可是当游戏进行几分钟后,就会出现混乱的现象,小组之间有冲突,组员之间有矛盾。这就需要通过体验活动培养学生形成整体观念,理解“冲突”及其结果,是非常必要的。成功训练就是使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体验、观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一步步感受成功的喜悦。《成功训练》这门地方课,具有自己的特点,而《椅子运动》这一课正好适应教育范围,不但在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

篇12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课程要对儿童的生活进行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大量事实也表明:一个人理想、信念的确立,思想品德的形成,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在实践中完成。“体验式教育模式”正是适应了学校道德教育的合力,引导学生进行健康、积极向上的行为心理体验。

一、体验,在课前调查中生根发芽 “活动性”和“体验性”是品德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因为在品德形成的过程中,仅仅对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的认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对这些道德原则、道德规范持有坚信无疑的态度,而这种信念的产生必须通过个体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 实践活动能使大脑处于最兴奋状态,学习情绪高涨,并能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从而带动大脑思维。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实践操作的情境,提供可行的实践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实践活动,去发现学习的乐趣,体验学习的魅力。 我在教学《服务在身边》时,为了让学生认识、了解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知道这些机构与我们日常生活的联系,知道个人在享受家乡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和便利时,应该礼貌对待,并奉献社会、奉献家乡,使家乡变得更加美好,在课前我让孩子们背上书包,一起来到了自来水公司和电力公司,把他们每天朝夕相处的水和电带到了眼前,让他们用自己的笔去记录水和电,让他们用自己的相机去拍摄水和电,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通过采访工作人员进一步的了解水和电。所以在课堂交流当中,学生纷纷拿出了自己的采访材料。有的同学拿出自己的文字材料,告诉每一位同学水从哪里来,怎么过滤,输送到哪里。有的同学拿出了自己拍摄的录像材料,告诉同学们正是这样的自来水公司让我们喝上了放心水,正是这样的电力公司为千百万居民服务,让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光明。有的同学拿出了自己搜集整理的雪灾时电力人员工作情况的照片:当电塔倒下时,当道路被冰封的时候,当人民的生活受困的时候,可爱的电力工人,哪边的电塔高,就往哪边爬,哪里的积雪深就往哪里走。 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教师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课前调查让学生体验到了求知的欲望、接触新事物的新奇感、自主探索的乐趣和生活的精彩,因而在后续的教学当中,学生特别主动和投入。课前调查中的生活体验,唤起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也在学生内心深处烙下了深深的印迹,这是无需“灌输”而自动生成的感性认识。

二、体验,在课堂中抽枝长叶 对周遭生活世界的深刻体验是个体思想道德形成的基础。有什么样的体验,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经验、感受、观点等,也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思想道德素质。因此,在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紧扣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整合教材,富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活动,才能使课堂处处闪现智慧的火花,精彩纷呈,收到实效。 一位教师去一所山区学校教学《交通连四方》时,首先让学生猜猜老师是怎么来到学校的?一般会采用什么交通方式?学生回答乘火车、坐轮船、坐公共汽车、走路、骑自行车、骑摩托车等。老师追问:“有这么多种交通方式,老师为什么选择坐公共汽车来学校呢?”学生马上打开了话匣子,说明本地区因为经济和地理等情况限制,只有公路这种交通路线。接着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在地图上找找家乡在哪里,是怎么通到外面去的?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动手在地图上比划着。老师迎头赶上,又让学生说说近两年家乡公路的变化。学生各抒己见。接着老师拿出了一些当地的特产,让学生对照地图,设计最佳运输方式,把这些土特产销往外地去。教室里一下子炸开了锅,学生个个动手设计,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教师有的放矢、层层深入的活动设计体现了生活的现实观照,开放了教育时空,淡化了教育痕迹,将学生对家乡交通日新月异、四通八达的深刻体验彰显得生活味道更浓、有效性更强。 相反,某教师在教学《不给邻居添麻烦》时,努力想使教学“走进生活”,让学生回忆邻里间发生的故事,采用“生活缩影式”的图片“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但由于它只是未经加工的生活“原貌”,而且是在师问生答这样一种理性的方式中展开教学的,所以虽然学生说出了一些给邻居添过的麻烦,而且面对教师的提问“你们觉得这样做对吗”也都摇了头,但事实上整个过程中既没有及时捕捉细节,让学生对给邻居添的麻烦进行更细致的描述,以期对所添的麻烦有深刻的印象;也没有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正在看书或熟睡,被别人家电视机的声音打搅,你会怎么想?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心灵没有丝毫触动,“摇头”只是迎合教师课堂上的需要而已。 课堂的失败在于教师没有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没有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没有及时给学生搭建好一个生活体验的平台,没有明确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因此只是从教材的抽象规定出发而外化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学生的生命成长和心灵滋养毫无促动。

三、体验,在课外延伸中枝繁叶茂 一个活动的成功,光靠教师的设计、学生的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家长的支持、教师的跟踪关注、成人的指导与帮助都不可少。 听何老师上的《我也会当家》,算是好好惊喜了一把。课堂中,何老师先是稳打稳扎地做好做实每一个环节:回忆父母持家的细节听“当家”故事列当家计划小鬼当家(学习买菜小窍门)。一步一步,帮助学生梳理学习重点、难点,构建交流的平台,调动起学生的亲情,激发学生为父母服务的热情,并让学生懂得勤俭持家是一门学问,学会主动关心家庭生活。 课堂的精彩之处在“豹尾”的处理。何老师设计了两个课外延伸活动:一是“家长密信”。何老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偷偷放在学生课桌里的“家长密信”时,学生们全体哗然,连在座的听课老师也都为这封盖着“绝密――由爸爸妈妈亲启”的红色封条的“家长密信”而侧目而视。密信中老师对家长告知了孩子周末的“当家计划”,并鼓励家长用“爱的鼓励”来肯定孩子的热情,支持孩子的生活体验。其中有几句话特别感人:“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胆小;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耻辱中,他就学会了负罪;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认可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学生为这一份神秘感、神圣感而兴奋,对周末的当家计划充满了挑战与自信。另一个延伸活动是“小鬼当家部落”。何老师在他们学校的校园网论坛中建立了一个新贴――“小鬼当家部落”,鼓励学生和家长将活动的感受写在那里与大家分享,也可张贴活动照片。不出所料,一周后,我们听课者登陆该校网站,果然看到了孩子体验后的感受,有形容活动成功的巨大喜悦的,有描述活动失败的挫折感的,也有收获经验、发表感叹的。同时,我们也见到了一部分家长的感言。 此举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时空具有了开放和弹性的延伸,使学生超越课堂这个狭小的空间,在课外体验中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让家长得到了参与和发言权,教师也随时可以得到学生活动的反馈,便于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沟通与调整,让课堂效果更具生活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把握组织实践活动的时机,其实就是要找准道德情感或认知生成的结合点。如果说学生的道德情感与认知生成过程是一条不规则线条的话,那么,实践活动是穿在线上的珍珠,只有穿在合适的地方,才能使整个过程变得熠熠生辉。 在对生命课堂的现实性解读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课堂对生活的依赖,这也是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赖以存在的基础。生活无疑是课堂教学的源泉。生活体验服务着课堂,也服务着学生。只有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并真正进行了生活体验,才能使他们建构起自身的道德情感与道德认识,也才能使生活体验真正成为提高品德课堂效率的“大功臣”。

参考文献: 1.《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诊断》.吴永军等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