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秋天的一段话范文

时间:2022-02-27 17:05:1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描写秋天的一段话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描写秋天的一段话

篇1

2、秋风吹来,银杏叶就随风一起摇摆,像在为我们扇风。这时,一个奇怪的念头,钻进了我的脑袋:秋天之所以那么冷,会不会是被它们扇成这样的呢?我看了看银杏树,它似乎在向我点头。银杏树的叶子是淡黄色,用力摇晃,树叶犹如一只只黄蝴蝶翩翩起舞。

3、校园里的树时而随风摇摆;时而站立不动;时而从树枝上落下几片可怜的树叶。然而,这些并不影响绿树在深秋的魅力。校园里的花都照样开放,蜜蜂照样忙碌得采蜜,有许多蜜蜂在花的周围飞来飞去,在寻找哪一朵比较好。

4、田野里更是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望无际的稻田像铺了一地的金子。一个个稻穗骨折大肚皮,涨得要破裂似的,一阵风吹来,便掀起一阵阵金色的波浪。棉花小列了嘴,高粱笑弯了腰,苹果树上长满了张红了脸的红苹果,黄澄澄的梨压弯了枝头,橘子顶着绿叶,像挂在树上的小灯笼一般。不远处有几位农民在收割庄稼,脸上露出了甜甜的笑容。

5、秋风,她像一位少女,穿着一身金黄,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来到人间。你瞧,秋姑娘来到田野里把一朵朵棉球染的洁白如雪,玉米见了秋姑娘可高兴了,它特意换了一束金缨,咧开嘴笑了,露出满口白牙;大豆也许太兴奋了,有的竟然笑破了肚皮;稻子却特别地懂礼貌,俯着腰迎接久别的秋姑娘;高粱向来是怕见生人的,这不,见了秋姑娘;还不好意思呢,脸都涨的红红的。

6、一进大门,一片绿绒般的草地映入我的眼帘。虽然已是秋天,但这些天不是太冷,所以草儿们仍是青春依旧,光彩照人,没有一点随风长逝的意思。但用手扒开仔细看,发现有些小草的叶子已经镶上了一道细细的金边,在阳光照射下,小草像被上了釉,镀了彩。秋风吹过,小草们欢乐地左右摇摆,跳起了属于它们的舞。嘿,真不亚于什么探戈、桑巴。真不忍心看它们将要去另一个世界。

7、行走在大山深处,细细地读山,慢慢地品山。那些充满了野性的粗犷草莽,让我真正融入大自然中,领略世间的大美。看万物无限地生长,听内心深处的感受,让我像听一曲交响乐般浮想联翩,妙不可言。

8、田野里,高粱被吹红了脸,像一位害羞的小姑娘。棉花骄傲的说:“我不仅仅是这田野里最美丽、最纯洁的花,还会给人们带平无尽的温暖。”稻子深深地弯下腰,那沉甸甸的稻穗把它们压得气喘吁吁。

9、走进田间,麦子香味四飘,那亩亩庄稼,远看好似翻滚的千层波浪;近看,麦子,笑弯了腰,高梁涨红了脸、玉米乐开了怀,地里的人忙及了,"唱一曲呀收获的歌,收了麦子,收高梁啊,收了玉米,收大豆啊,收获完了送国家埃"悠洋的歌声道出了农家秋收的喜悦。

10、蔚蓝的天空下,秋阳在空气中舞蹈,光影在天地间荡漾。那一片片成熟了的田野敞开了怀抱、摊开了手掌,吸取天地之灵气、容纳万物之苍凉,将收获写满了秋天的山岗。

11、看!田野里一片黄澄澄的,像一张金色的毛毯,在仔细看看,原来是麦子成熟了,风儿轻轻吹过,他们也向过路人点头哈腰。在向旁边瞧去,高粱早已举高了大大的火把,正在举行火把传递活动,这儿红了哪儿也红了。哇!看那些果树,昂首挺胸,好威武啊!每一棵都硕果累累,而树呢?又似乎在向我们挥手,在向我们展示自己的成果!要让我们去享受呢!走在回家的马路边,路旁的树叶纷纷落下,像一只只金色的蝴蝶,翩翩起舞。飘落到路旁的小溪里,像一只只金色的小船,飘向远方。

12、在枫树林里,满树枫叶有一半以上都落在了地上,好像北风爷爷看我们大地母亲不好看,刮来了一阵风,把树叶都刮了下来,经过这样一打扮,好似大地母亲披上了耀眼的夕阳。而那仍然在树上的叶子,仿佛举起了一个个火把为大地母亲喝彩,欢呼。

13、天空中,换装的叶子在翩翩起舞。山涧里,叮咚的清泉在随舞轻歌。他们是在默默地为秋花祝福吗?还是与秋花一起在享受这静美的温情时刻?

篇2

一、重视激发习作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儿童就其天资来说,都是“诗人”,只要在教学方法上“打开创作的源泉”,就能使诗人的琴弦发出美妙的乐声。从低年级写句子、写话开始,就要激发兴趣,使每个学生在练笔时,都有一种欲望,一种冲动,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态。这样,写话、习作成为一种乐事,而不再是负担。各年段教师,都要重视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并想方设法将习作兴趣长久地保持。这是教师要花心思的经常要做的工作。

二、列作文提纲 确定中心句

列提纲就是在审题立意选材后,把作文条理化的一个手段。因为学生思维的条理性还不是很强,所以就很有必要让学生在写作文之前,把他们想写的事情列好提纲,这样就做到胸有成竹,自然就有条理,同时也知道怎么一步一步写下去了。

写作文要做到条理清楚,必须确定一个中心句。有了中心句,自己写作的时候比较明确,别人看的时候,也就比较清楚你的思路了。写中心句之前应该想好:这段话应该写一件什么事?它要体现一个什么样的中心?然后用一两句话总结概括出来。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可以先写中心句然后进行叙述,也可以先具体叙述后再写中心句,还可以先具体叙述接着用一个中心句过渡,再写一个事例。中心句可以在一段的开头起总起下文的作用,可以在一段话的中间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还可以在一段话的结尾起概括总结的作用。不管中心句在哪儿,我们都要围绕着它来写。

三、理清写作文顺序

写作文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要做到条理清楚,在写文章的时候要有一定的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要想清楚是按什么顺序去写这篇文章,是按时间顺序呢,还是按空间顺序。

1.时间顺序:事情是按怎么样的时间顺序一步一步发展。比如,有的写事的文章,就要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写。这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不能颠倒,顺序乱了就让人读不懂了。写《快乐的一天》,如果要选取自己最快乐的一天来写,一定也要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来写,不能说先写自己晚上过的怎样,再去写早上、下午、中午的事,让人感觉杂乱无章。

2.空间顺序:是以怎么样的空间顺序观察物体的,是先看到上面还是下面,前面还是后面。我们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不能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比如,写自己的学校,我们可以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先写校外,再写校门、操场、教学楼、图书馆等等,这样写出的作文,让人看了就觉得是带着他在有顺序地参观学校,而不是毫无头绪地跑来跑去。

四、多做习作

要想在作文时能够做到按顺序写作,平时我们还要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1.练习以事情的发展为顺序:①把错乱排列的几句话,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②先听老师讲一个小故事,再把这个小故事分成一段话。③教师给一个开头和一个结尾,让学生把事情的经过部分写成一段话。④仔细观察几幅图,并对照每幅图上的小标题,把图上的意思连成一段话。⑤让学生观察一幅宣传画,思考几个问题,再把画面的意思写成一段话。

2.练习以时间为顺序:①在指定时间里观察某一事物。如指定在清晨、中午、傍晚三段时间内观察太阳的变化,然后要求学生以时间为顺序把观察结果写一段话。②规定描写对象,要求学生写出它在不同时间里的不同状态。③在几幅图上标明时间。有这样三幅图:第一幅图是幼苗出土,图上标明时间为“春天”。第二幅图是植物开花,图上标明时间为“夏天”;第三幅图是植物结出果实,图上标明时间为“秋天”。要求学生以时间为序,把图上的内容写一段话

3.练习以总起分述为顺序:①给总起句,并规定总述的范围或内容,让学生写一段话。②给学生一个总起句,要求学生把分述部分写成一段话。③规定内容或范围,要求学生用总起分述的方法写一段话。

4.练习以地点、方位为顺序:①指定地点、方位,如指定写“学校的四周”,要求学生以方位为序写一段话,写出学校四周是什么样的环境。②要求学生按方位顺序写出室内的布置、陈设,如教室、图书室等等。③给学生一个题目,如“小河两岸”,要求学生按地点的转移写一段话,分别写出小河两岸的景物。

5.练习以动作先后为顺序:①事先设计好动作,如“擦黑板”,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然后以动作先后为序写一段话,写出擦黑板的过程,着重写好各个动作。②让学生亲身参加一项活动或劳动,写出自己的活动过程,注意按先后顺序把动作写好。

篇3

小学语文教材很多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是激发学生学国语言的优秀素材。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的有效对话,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不管是阅读教学的导入环节,还是有效深入文本过程,都要紧密结合课文的特点,让学生细细品味文本,唤起情感体验,既让学生学习文章特色,又能让学生领悟文本的情感,习得表情达意方法。

如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教师抓住了课文最后一段话:“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秋天的雨带来的欢乐。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秋天的雨给植物带来了什么?你似乎看到了什么?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脑中浮现出了什么?

生:我看到金黄的稻谷,真美!

生:我看到柿子树上的柿子红了,真想摘下来一个吃。

生:我看到了红红的枫叶,飘啊飘,飘落在树妈妈的脚下。

生:我看到樀子成熟了,挂在枝头等着人们去摘呢!

师:是啊,秋天的雨带给了大地这么多的色彩,你会用四个字的词来形容它吗?

生:五颜六色、色彩缤纷、五彩缤纷……

师:面对这么多的色彩,这么多的果实,我们要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课文?

生:读出秋天丰收后的喜悦心情。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师:你们谁来说一说,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如何来把同学刚才的回答描写出来的。比如,在写枫叶时,课文是怎么写的?

生: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抓住了课后的最后一段话统领全文,通过“丰收”、“欢乐”让学生去体会文本蕴含的情感,在师生的有效对话中,感受了文本词语的优美,寻找源于文本自身的对于“丰收、欢乐”的“注释”──那五彩缤纷的颜色、那沁人心脾的味道、那秋雨过后的丰富和喜悦。

二、关注语言特点,习得表达方式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时都是围绕“课文写了什么”去分析课文,而很少关注“课文是怎么写的”、“课文的语言特点是什么”、“课文是怎样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忽视了这些,教学就只是流于形式,对于语言表达特点在语言理解和运用上的迁移有很大的局限性。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特点,即怎么说,而非说什么。

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抓住了文本语言的特点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推敲,通过文本语言的推敲感受人物形象。文中人物众多,如诸葛亮神机妙算,面对周瑜的质疑,说了一句“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两个人的对话看似平静,但实质暗流汹涌,而且文本展示两人对话时,没有用语言描述出两人说话时的表情、内心想法,这些看似简单的对话,却字字铿锵,给学生很大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领会文本中留白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语言特点感受到周瑜一本正经却心怀鬼胎,官腔十足却步步紧逼;诸葛亮投其所好顺水推舟,表面迎合暗渡陈仓等内心活动,都通过他们的精彩对话表现得淋漓尽致。人物形象的刻画是通过语言表达体现出来的,教师要抓住文本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达方式,并内化到知识结构中,体会文本运用语言的精妙之处。

三、感知文章结构,习得写作方法

篇4

字词百花园

一、看拼音,写汉字。(12分)

yúkuàichuānɡ liánhuánràoyǎnyìnɡ

yóurúshūsòngránshāo cídiǎn

jīnɡtāopāiànyì wèi shēn chánɡ

二、用“”画出加点字正确读音。(6分)

石径(jìnjìnɡ)山岭(lǐnɡ lǐn)转眼间(zhuǎn zhuàn)

白堤(dī tí)泛舟(fá fàn)河畔(bàn pàn)

三、给生字组词后,再换偏旁组词。(6分)

径( )冷()线( )

( ) ()( )

四、照样子,写词语。(6分)

银灰

层层叠叠

句段芳草地

打开课本,我们和聪聪一起学会查“无字词典”。(5分)

1. 看到“草长莺飞”这个词语,我就想起这样的景象:

。(3分)

2. 天空漆黑一片,突然,一道道闪电好似利剑一般,划破乌云,紧跟而来的是一声声雷鸣,真吓人啊!看到这情景,我便联想到了词语:(2分)

品读课文,我们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18分)

1. 我们先来到了的北大荒,只见天空 ,小河 ,原野。生活在这里的人,喜欢用“ ”来赞美遍地金黄的九月。(5分)

2. 我们又在的西湖边走了走,看了看。月光下的西湖,又是另一番景象。夜幕初垂, ,,漾 。岸边的,宛如的银蛇在游动。(6分)

3. 我们还感受到了拉萨天空的美 。那里的天空湛蓝、,好像。有贴着,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有拉萨河畔,湛蓝的天空显得。(7分)

我们行走在秋的诗行里。(12分)

1. 我们学习了不少描写秋天的古诗,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首是:(10分)

,。

,。

2. 我会用打比方的方法把秋天的叶子描写得更形象,更生动。(2分)

秋天到了,一片片树叶。

我们沉浸在快乐中。(10分)

1. 金秋十月,我们将迎来祖国妈妈63岁的生日。让我们走上街头,感受热闹的节日气氛;让我们走出家门,饱览祖国的秀丽风光。想象当时情景,可以用上这些词语来形容:(4分)

2. 同学们的暑假生活丰富多彩,请你选择感触最深的一个有趣场面,或一处美丽的风景,写一段话,努力做到语句通顺、描写具体生动。(6分)

美文精品屋

小河

我是一条清清的小河。我不停地奔跑。我望着晴朗的天空,它给我穿上了一件蓝蓝的干净的衣服。

我跑过田野,看见了绿油油的麦苗、金灿灿的迎春花,我又换上了一件鲜艳的花衣服。

我跑过果园,果园里的桃花开了,梨花也开了。春风把花瓣儿撒了我一身。我带着芳香的花瓣儿跑了很远,很远。

我跑过田野、山坡、果园,到处都听到歌声。我又带着歌声跑向远方,远方的小河也穿着鲜艳的花衣服,飘着香,带着歌声。我们拉起手向前跑啊,跑啊,跑……

1.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4分)

()

()的小河 ()

()的衣服

2. 从短文中找出两个描写颜色的词语:、(2分)

你能照样子,再写出两个吗?、(2分)

3. 根据短文内容填空。(3分)

我是一条清清的小河。我跑过 ,看见了;我跑过,看见;我还闻到了,听到了。

篇5

一、绝顶览山――全面统理教学内容

在整个三年级教材中,出现了大量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通过对教材编写及内容的梳理,我们认识到: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共有10篇(三年级上册的《秋天的雨》《花钟》《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富饶的西沙群岛》《香港,璀璨的明珠》和下册的《荷花》《珍珠泉》《太阳》)。

这些课文基本都是写景状物类的文章,在三年级所有课文中占15.6%,因而总分段落这一教学内容对于实现三年级段的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读懂这一类段落的方法,有助于帮助学生读懂整篇课文,也有助于学生模仿写作,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二、循序渐进――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从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课开始,整个三年级,陆续出现了十余篇含有总分段落的课文,笔者将这些课文的教学,分成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呈现阶梯式上升:

第一阶段――认识阶段

教学目标:认识总分段落,了解总分段落的构段方式。

第二阶段――过渡阶段

教学目标:能基于课文内容,根据提供的分述内容,给段落加一句合适的总起句;或者根据提供的总起句,写出分述的内容。

第三阶段――仿写阶段

教学目标:能围绕总起句或者一个意思,写一段总分段式的段落。

当然,三个阶段分别包含哪些课文,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掌握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不能刻板地划分。

三、无痕润色――合理采用教学策略

在领会教材的编排意图,正确定位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之后,就应该根据教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总分段落每个阶段教学的有效策略,让学生真正学会阅读总分段落,提升阅读能力。

(一)第一阶段――导学相辅,认识总分段落

学生第一次接触总分段落,对于这种段落的构段方式并不了解,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认识总起句,了解该种段落的结构。

如教学三年级第一次出现总分段落的课文《秋天的雨》时,我就采用了导学相辅的方法:

(在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认识总分段落。)

师:老师来读读第一自然段,同学们认真听,等会儿告诉我秋天的雨给你什么感觉?

(教师配乐朗读第一自然段。)

生1:我觉得秋天的雨很清凉,很温柔。

生2:我觉得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像一把钥匙。

师:是啊,秋天的雨就像一把钥匙。这个自然段就是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下面的2-4自然段老师想请3个小朋友来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想,在作者的心目中,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儿的?

(请一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这个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还是什么样的?

生:第二自然段告诉我们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师:瞧,这个自然段也是围绕第一句来写的,这就是总起句。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并把第一句话显示成红色。)

师:你发现了吗?第一、第二两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第一句话来写的,后面两个自然段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请两位同学分别读第二、三自然段。)

生1:第三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这句话来写的。

生2:第四自然段是围绕“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这句话写的。

师:课文1―4自然段都是围绕每段话的第一句来写的。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段落。

经过教师的引导,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相结合,学生认识了总起句,了解了总分段落的基本结构――围绕一句话来写的。这为接下来读懂总分段落打下了基础,抓住总起句就能了解这段话的主要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二)第二阶段――补写内容,感受总分段落

学分段落不仅是为了读懂一段话,还是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表达。因此在学生认识总分段落的基础上,应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总分段落的特点,并能根据提供的内容给该段落加上总起句或者分述内容,为最终的自主写段做铺垫。

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第4自然段时,我就引导学生根据提供的内容,加上一句总起句,组成一个总分段落。

(朗读第四自然段中描写鱼的4个分句后,引导学生发现作者是抓住鱼的颜色、样子和动态来描写的;接着出示这4种鱼的图片,请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西沙群岛的海里只有这4种鱼吗?

生齐答:不是!

师:是的,老师查了资料,西沙群岛的海里有400多种鱼呢!今天老师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其中的几种。

(出示鱼的图片,引导学生说说这些鱼有什么特点。)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鱼,把它写美了。

(学生选择一种鱼,自主写一句话。)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请4位描写不同鱼的同学上台交流。每交流完一个学生,将这位学生的句子在投影仪下出示,4位同学交流完后,投影仪下出示完整的4句话。)

师:同学们,你们看,我们把这4句话连起来就能组成一段话了。如果能给这段话加上一句总起句,就更完整了。你能给它加个总起句吗?

生1: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好看极了。

师:你直接运用了课文中的总起句,聪明!

生2:西沙群岛的海里鱼多得数不清。

生3:西沙群岛的海里有各种各样的鱼。

……

当然,对于该段的教学,也可以在学生感受了作者的写作方法之后,给学生一句总起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句总起句,写一写西沙群岛的海里还会有什么样的鱼――补充分述的内容。这样,根据提供的内容,补充相应的总起句或者分述,学生对总分段落的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这样的补写,也为接下来的自主写段打下了基础。

(三)第三阶段――依托文本,仿写总分段落

由于总分段落结构关系明确,段落主题也更加鲜明,因此运用总分段落进行表述能更加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表达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三年级总分段落教学的第三阶段,就应引导学生依托文本内容,进行仿写。

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一课时,在引导学生感受课文2―5自然段都是总分结构,并学习作者是如何进行描写之后,我引导学生进行仿写:

师:香港不仅是一个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同时,它还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呢!

(出示香港集装箱繁多、运输繁忙以及维多利亚港口的图片。)

师:请你结合以上图片的内容,以“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为总起句,写一段总分结构的段落。

(生自由写话后进行交流。)

生1: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从国外来的轮船数不胜数,停靠在码头,像是在聚会。码头上的集装箱不计其数,一辆辆货车一刻不停地运输,排成了长长的队伍,像一条长龙。

生2:香港有一个维多利亚港口,水面辽阔,有70多个巨轮泊位,60多个码头,运输和通讯设备齐全。港口停泊着数不胜数的巨轮,岸上还有不计其数的集装箱。因此,香港是亚太地区的航运中心。

……

篇6

现行教材精选的阅读文本大多是经典之作,这些文章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对学生的习作都有极大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首先以这些范文为对象,结合课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写作基础训练,如对各种动植物、景物、场面的描写和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等。然后再结合课文内容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写作方法;例如,可以从《白杨》中学习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从《北大荒的秋天中》学习构段方式;仿照课文《东方之珠》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品尝一种水果,仿照课文《石榴》的第四自然段写一段话……,这样通过范文的学习,用以指导自己的习作实践。

2.善于观察,勤于动笔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知道学生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生活体验,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习作是:请学生认真观察一种小动物。如果让学生回家观察,很多城里的学生家里根本就不养小动物,很难完成。教师就利用活动的时间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动物园去观察。让学生认真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外形、动作,然后再把它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这样,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才有血有肉,内容丰富。除此之外还经常组织学生开展春游、秋游、野炊、参观铁道游击队纪念馆、参观新城区人工湖等活动。并且让学生写生活札记,可长可短,关键是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3.加大阅读,厚积薄发

篇7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学习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重点一直都放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而忽略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呢?下面结合我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轻松愉快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要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就需要学会赏识学生。当我们用赏识的眼光看待孩子,并且真诚地表扬孩子,就能够给孩子以无穷的动力。而恶意的中伤和批评则会挫伤一个孩子表达和说的欲望。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学生的回答有时虽然和自己预设的不一样,但是他们的回答如果富有创造性,就值得表扬和肯定,这样会更加激发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和说的欲望。

因此,教师要与时俱进,营造一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氛围,感受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情感,巧妙地引导学生体会、掌握、运用语言文字,从而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二、注重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效率。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如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声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周瑜妒忌心强,设计陷害诸葛亮,又不想露出马脚,读他的话要外松内紧,一步紧逼一步;诸葛亮遇事冷静、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话,要读得从容不迫,不卑不亢,语气肯定,多用降调;而鲁肃对朋友诚恳,所以他的话要读出对朋友的关切。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应把周瑜、诸葛亮、鲁肃的话一一作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模仿教师的口气朗读,这样,学生就能进入角色,增强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应该落实到中年级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可以说,朗读体现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和表现力。

三、听、说、读、写训练有机结合

语言文字训练最常用的方法是听、说、读、写。实际上,目前的语文课要么是学生听得多,说得少,读得不透,练习则被忽略;要么就是说得多,读得少,练习则如蜻蜓点水等。学生被动听得多的,那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质疑问难和朗读的时间就少;学生说得过多、探究过多的,则语感训练和堂上练习往往被忽略。这样的语文教学都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因此,每位语文教师都应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听、说、读、写的训练方法,综合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有机地整合听、说、读、写,并注意依据教学内容把握练习的度。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一个重点。教学中我们要注意读写结合,就是在讲课中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阅读方法,理解精美词句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还要指导学生进行遣词造句、开头结尾、布局谋篇等写作方法的训练。为此,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完成“积累运用”中的习作练习,还应有机结合阅读教学进行运用性的造句训练、片段练习,如背诵精彩句段、扩展说(写)一段话、用上几个好词写一段话、用上一些句式仿写一段话、提供材料进行创作等。

四、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是语文教学的根本。那么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用词口头说话训练

如《坐井观天》中的“无边无际”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是表示大得没有边际,我们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边际的,如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无边无际”一词来形容。

(二)句型模仿训练

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再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我的点拨下,学生们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篇8

三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写作文,对作文有畏难情绪,这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学研究中,我逐步探索出了激发学生习作兴趣,培养学生习作能力的一些方法。

一、抓好三年级学生“段”的训练

1.围绕中心句,进行一段话的练习

有些句子能概括全段的内容,若抓住这些句子就能带动全篇。例如,《可爱的大熊猫》第一段的第一句“大熊猫是我国特有的珍奇动物”是本段的中心句,我引导学生找一找,围绕这句话作者分别写了大熊猫的哪些方面。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能找到,分别写了大熊猫的身子、尾巴、皮毛、四肢、耳朵、眼睛等内容。授完本段之后,我给学生布置作文《我家的小狗》《我家的小猫》等,按照先总写后分写的方法进行段的训练。

2.总结构段规律,进行“段”的写作训练

如,《高原》,作者围绕高原景色的美丽和富饶可爱,先总写“高原”是一个美丽神奇的地方,然后分述这里的天空、高原、湖泊分别是怎样的美丽神奇;这里的药材、矿藏、森林、牛羊等物产是多么丰富。最后水到渠成,总结出“祖国的,真是一个富饶可爱的地方”。学过这篇课文后,我不失时机地布置作文《美丽的上河城》,让学生按照“总―分―总”的结构,进行分段写作练习。

再如《家乡的红橘》,课文以时间顺序介绍了家乡红橘生长情况,先写初春时的橘子树,接着写四、五月的花,再写秋天未成熟的果实,最后写十一月时成熟了的果实。条理清晰,内容完整。课下,我布置小练笔《家乡的苹果》《家乡的石榴》等,按时间的顺序分段写水果。

3.由“仿”到“创”,写好一段话

作为小学生,由“仿作”到“创作”,这是实现作文知识迁移的一条重要途径。“仿”的任务主要是学习运用与范文相类似的题材,使学生从中领悟写作技巧。例如,《我们的学校》先介绍了学校的位置与周围的环境,描绘了学校的美丽;然后描写了学生上课的情景,展现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后写山里的孩子像春笋一样茁壮成长。学生学完这课后,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仿写《我们的学校》,有实际的例帮助,学生写起来就有章可循。

4.重视积累、加强交流,使句段表达更有文采

积累是表达的基础,为了扩大学生的积累量,我常写出十几个词,要学生写一段话用上这些词。后来,我引导他们分门别类地积累学过的词,这应是学生词句训练的一条途径。

学生的习作往往三言两语,几笔带过,内容空泛,一点“美”的地方都没有。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把有代表性的学生作文拿到投影仪上播放,让大家看看,应该把哪些地方补写清楚,然后开展扩写文章比赛。改作文时,我力求面批面改,直接指出作文问题,提出改进意见,让学生修改或重写。渐渐地,学生作文有看头了,他们脸上也有笑容了。

二、在阅读中学写作文,做到读说结合,读写结合

语文课本上选的文章,有很强的思想性、趣味性,同时也有可供模仿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是学好作文的必经之路。

1.创设情境练说话

小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较为丰富。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画,或绘制彩画,或利用多媒体放映图片,并设计相配套的系列启发提问,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入境入情,学生就有话可说。

如,我在教《父子骑驴》时,让学生边听课文朗读,边看书上的插图,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想象回答:(1)图上有哪些人,主要人物是谁?(2)看看他们所处的环境和动作,想想他们在说什么?(3)结合书上内容,体会文章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改变角度学表达

当学生已有说几句连贯话的基础后,我常常引导学生,运用改变叙事角度、调换故事顺序等方式,进行多种形式的训练。

例如,《三袋麦子》这篇课文讲述了三个动物对三袋麦子不同的处理方式及最后不同的结果,赞扬了小猴做事有思想、有远见,同时,也教育我们,做事情要从长计议,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讲完这篇课文后,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比方说:小猴把土地爷爷送的麦子早早吃光了,相反小牛把土地爷爷送的麦子都种到地里,来年有了大丰收,小猴没有吃的了,那将会发生什么事情?一句话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有的说小猴点子多,会骗小牛的麦子吃;有的说小猴到小牛家借麦子吃,并下定决心向小牛学习,来年种麦子……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三年级作文教学更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角度出发,贴近学生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习作途径,让学生由“仿”到“创”,多积累、多读书,乐于在自作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

参考文献:

篇9

《秋天的雨》旨在让学生学会对于秋天的雨的描绘,同时拓展出去,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一种景物,提升自己作文的水平,每一种角度的切入,怎样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去渲染,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通过小动物的动作等,来反应秋天的雨的特点。

二、教学设计

1、知识目标。会读和会写课后的生字和生词,进行准确的读出和组词。学会通过各种角度去描绘一种景物,进行情感的融入。更加熟练的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进行文章的提升。

2、能力目标。从各个角度提升自己的能力,对于一种景物的分析和运用,学会仿写;有层次的去写一种景物的各个角度,去分析每种景物的内在内涵。

3、情感与价值观目标。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美丽。感悟景物中的内在美,体会其中的内涵。用自己的眼睛发现一种景物的美,然后进行描绘。

三、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闭上眼睛,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教师播放“秋雨”的声音,带有秋风的声音,“哗啦啦”的雨声将学生带入一种情境当中去,在这种情境当中去体会秋雨的声音。

教师让大家描绘一下秋雨的印象,从“颜色、声音”等各个角度去分析和发现,每个学生提出一句或者两句,进行比较和交流,这样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景,然后教师让学生思考关于秋雨的诗句,进行比赛,看一看谁说出的关于秋雨的诗句多,谁说的最美,谁说的最好。(设计意图:渲染下雨的氛围,带入一种如诗似画的境界中)

1、初读课文,了解文意,扫清字词障碍。(1)让学生自己,或者同桌,或者小组内进行朗读课文,扫清文章中的字词,不认识的字自己通过商量交流,通过查字典,通过各种方式解决,做到会认会写会分析。“扇、菠、萝、邮、爽、柿、紧、杨”,让学生自行解决。(2)教师通过出示PPT文稿,将生字加上拼音和去掉拼音,进行有效的朗读,让学生开火车读,自由度和协商读,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出现错误,进行及时的纠正和分析。开展多元化的识字方式交流。(3)通过游戏化的方式,进行抢读,我设计了摘苹果的游戏,每个苹果上一个字,读对了的同学,摘得一个苹果,然后奖励给他一个小星星。(4)教师点名读字,开火车读字,然后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分析,教师随机挑出几个字让学生朗读,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设计意图:将识字作为教学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展开识字,进行巩固)

2、二读课文,熟悉文意,分析课文段落。(1)二读课文,要知道文章里对于秋雨描写的角度,“声音、颜色、气味、形状”等,都是我们可以融入的角度,每个角度又通过可以感知的方式,进行了有效的拓展,达到一种渲染情感的目的。(2)“秋天的与,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有注意,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体会这一段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谈感受,“清凉、温柔”关键词,说明雨水的一丝丝温凉,然后提出“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让学生进行特点分析,“秋天――钥匙,把秋天的门打开了”。两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将整个秋天的风貌展现了出来。(3)对于秋雨描写角度的分析是本课重点。颜色: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银杏树――黄色,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枫叶――红色,像邮票,飘啊飘啊;田野――金黄色,像海洋;果树――橙红色,――紫红、淡黄、雪白,在秋雨里频频点头。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苹果、橘子――香甜的气味。声音:秋天的雨,吹起了小喇叭,告诉大家,冬天要来了。小动物们在做什么: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抓紧挖洞;松柏穿上厚厚的衣服。对于秋雨的总结:丰收的歌,欢乐的歌。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提供写作素材,大自然中的景物,进行仿照课文段的仿写,也从颜色、气味、声音入手,写一段关于某种景物的内涵和魅力;教师先读一段描写文字范例,学生根据范例和音视频写出自己的感受;完稿后组内合作交流,取长补短,二次修改,老师点评若干;优秀作品展示和学生奖励。(4)学生小组合作勾画出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且尝试讲解本体和喻体,讲解拟人句两者的相似点。然后进行两种修辞手法的仿写,然后小组合作交流和分析。(设计意图:学会多层次多角度的描绘一种景物,融入修辞进行勾画,试着写一段话,多角度多层次的描绘)。

3、三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情感。对于秋雨的喜爱。教师首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文中对于秋雨的描写,你最喜欢哪一点,颜色?声音?气味?小动物?丰收?选择其中1-2项,进行评说,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每个小组排出一名代表,进行课文的分析和评说,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更能体会到一种秋雨的美,这种秋雨的美丽,我们往往要融入自己的情感去表达。

学会用自己的情感去描绘一种事物,教师列出“春天的花朵、夏天的炎热、秋天的月亮、冬天的雪花”等几种方式,然后让学生试试描述其中的景物,从各个角度切入,进行有效的描述。(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对于文章的深刻理解和分析)

4、综合性学习的拓展。(1)要求学生搜集关于秋天的词句,各自摘抄10-20条,然后放在一起展览比较;(2)用自己的画笔画下秋天的景物,表达自己的情感;(3)用自己的笔写下秋天风景的模样,进行文字的表达和交流;(4)和自己的爸爸妈妈去一次秋游,记录下沿途的风光和秋游的景色和心情。

5、作业的相互展示和交流。将自己所选择的作业,放在一起进行观赏,互相取长补短,找出最优秀的作业,进行奖励和表扬,然后进行二次作业的修改,提升作业展示的水平。(设计意图:提升交流,互相学习,多元化促进文章理解)

篇10

要想教好句群结构法,首先必须弄懂弄通句群结构法的特点,然后结合教材实际,结合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如在二上,我安排重点学习连续句群、并列句群、总分句群;二下巩固前面三种句群,重点学习概括与具体句群。从教材实际出发,规定句群训练项目,范例、目的、方法;注意由易到难,反复循环,强化训练,不断提高。下面浅谈我在句群结构法教学中的主要做法。

一、指导学生用分析法理解和运用句群

连续句群就是一句连接一句的说出连续的动作或连续发生的事件。如《一分钟》一文中的第二自然段就是连续句群,它有四句话是写元元因为多睡一分钟,在十字路口碰到红灯的事。第一句写过了一分钟后,元元起床;第二句写他做好了上学前的准备背着书包上学去(“洗”、“吃”、“背”表示连续的动作);第三句承接着写元元在十字路口刚想走,红灯亮了(“走到”、“看见”、“亮了”表示连续的动作);第四局写元元叹了口气说:“要是早一分钟就好了。”在学习此句群时,我先教学生一句一句地读,理解句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然后理解表达了什么意思。句子中表达动作的词语是怎样排列的,认真地想一想,用比把它划出来。不少同学找出元元起床后及过马路遇红灯时的连贯动作,随着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起床上学前准备(洗、吃、背)过十字路口遇红灯(走、看、亮)----叹气。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让学生初步懂得这一段中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一句承接一句地写,同时,初步懂得分析句群的基本方法。

又如教《我要的是葫芦》一文第一自然段,其内容叙述了葫芦的生长过程。文字浅显易懂,为孩子所喜爱。由于上节课《一分钟》中已经学到了连续句群,有了一定的基础,因而在学生预习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句群教学用先练后读再练的做法.教学过程是这样的:把描写葫芦生长过程的句子打乱,让学生重新整理成段,并说出理由。不少同学能正确调整句序,讲明要按葫芦的生长过程的顺序来写,连续动作的词语不能乱排。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打开课本《我要的是葫芦》一文读第一段,对照讨论第一自然段是怎样一句一句地写出葫芦的生长过程的。通过扶着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进一步掌握连续结构句群。

再如教《称赞》一文第三、第六自然段时,考虑到学生分析连续句群有了一定的基础。于是,采用大胆放手的方法,让学生阅读课文自己找,课文哪一自然段是采用什么句群的写法说出根据,学生们都能正确回答。

综上所述,对于句法结构教学与训练,不同的课我们要采用不同的教法。

二、指导学生用比较法辨别和运用句群

在句群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能激发学生在学习中有所发现,掌握规律。

在句群教学中,要抓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下苦功夫引导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发现知识的连接点,从而达到知识迁移掌握新的知识。如我在教《秋天到》第一自然段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懂得本段的两段话分两层写。第一层(第一句)总述,写秋天田里庄稼长得好;第二层(第二句)分述棉花、大豆、高粱、稻子长势喜人。在这基础上让学生找出并列句(一年级学过)。如果在这个并列句前加上总述句(田里庄稼长得好)就构成了总述句群。通过从旧知识(并列句)入手,掌握新知识(总分句群),让学生做到温故知新,达到知识迁移,举一反三。

在句群教学中,教师还能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不断生疑,让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在教《三只白鹤》一文时,指导学生精读课文内容,懂得课文第二自然段描写三只白鹤记住埋鱼地方的方法是一个并列句群。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按自己的叙述方式仿说画面。在这一基础上,运用比较法揭示疑点:写人物外貌,写物是否也可以采用并列句群?通过让学生生疑,拓开思路,展开想象。为学生创造一种急于去钻研探索的心理和情境。学生热烈发言,反复讨论、修改,终于写出写人、写物的并列句群。通过比较生疑,引导学生一层一层地探索下去,察同求异,捕捉多方面的知识,达到省时高效。

三、精心设计习题,指导学生练习

我在教学句群逻辑关系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各种练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行训练。训练的内容做到紧贴读写结合的句群教学,针对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设计的习题形式有:

(一)结合教学句群范例,要求仿写。

(二)结合句群范例,要求把一段话补充完整。

(三)确定一个中心,让学生围绕这个中心来写句群。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1801

语文教材只是一个模板和引子,通过阅读文本内容,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力,使他们产生写作表达的欲望,这才是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那么,如何开展阅读与写作的一体化教学呢?

一、借用文本仿写,丰富写作内容

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结束后,学生学习兴趣被激活,情感得到生发,就会产生仿写的欲望。在仿写时,可以根据句子的特点进行仿写,也可以进行段落、片段的仿写。仿写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极其有效的方式。

在学习《北大荒的秋天》时,教师由“东北三宝”导入:“大家知道‘东北三宝’是指什么幔慷亮宋恼碌奶饽浚你有哪些疑问?”学生纷纷提出疑问。有的学生说:“我想知道,北大荒在哪里?那里是不是也有很多特产?”还有的学生说:“我国幅员辽阔,秋天的北大荒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跟我们这儿的秋天一样?”在疑问中,学生进入了学习状态。在学习完课文内容后,教师问道:“文中作者从天空、河流、原野三方面对北大荒的秋天进行了描绘,你最喜欢哪一部分的描写?你家乡的秋天又是什么样子的?试着仿写一段话。”学生跃跃欲试。有的学生喜欢作者对河流的描写,仿写道:“秋天的小河清得可以看见树木的倒影,每次经过小河,我都会低下头来,整理一下自己的头发,小河像一根银线蜿蜒地流淌着,流向了远方,更流向了人们的心底。”还有的学生仿写道:“蔚蓝的天空中飘浮着朵朵白云,天空中的云彩变化多端,时而像一朵棉花糖,柔软细腻,时而像一只小绵羊,可爱无比。”

二、填补文本“空白”,拓宽写作途径

小学语文教材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可以通过文字直接表达出来,也可以通过留白间接表达出来。教师要充分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填补文章“空白”。这样的补白方式既是对文本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又是对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激发。

在学习《伊索寓言》这一课中的第一个故事《狐狸和葡萄》时,教师由葡萄导入新课:“大家吃过葡萄吗?谁能说一说葡萄是什么味道的?”学生纷纷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老师,我知道,葡萄是甜甜的,可好吃了。”在该生的描述中,其他学生进入了学习情境。教师继续引导:“故事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但是白费劲。’在你看来,狐狸会想出什么办法去够葡萄呢?写一写。”学生纷纷发挥自己的想象。有的学生写道:“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看到旁边的大石头,它想将石头搬过来,垫高后就能够到葡萄,但是石头实在太重了,它根本搬不动。”有的学生写道:“为了吃到葡萄,狐狸找来同伴,它让同伴趴在地上,然后踩在同伴的背上去够葡萄,可是葡萄架子实在是太高了,还是够不到。”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将狐狸的思维和做法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三、汲取文本特点,把握写作技能

教材文本形式多样,没有统一的内容和样式。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厘清文本的写作方法、表达方式、写作特点等。阅读学习是一种认知过程,而写作则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式。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写作,既能提升学生对文本内容的鉴赏能力,又能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层次得到提升。

篇12

2. 课间自编“皮筋童谣”。初入学的儿童,无意注意占优势,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来训练。在午间,教师允许同学们跳皮筋、跳绳子,但要求小朋友能自编一些顺口溜、趣味性儿歌。如:“编,编,编花篮,花篮里面有小孩,小孩的名字叫某某”等等,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一边唱一边玩。就这样,在轻松愉快中,学生吸收了一份语言的营养。

二、 勤于挖掘,让语言富有生命

1. 从课文的对话入手。低年级课文生动有趣、语言优美,非常适合学生阅读。课文中常有不少的对话段落出现,让学生在模拟对话的过程中,受到典范语言潜移默化的影响,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良好的口语交际习惯。比如,一下《蘑菇该奖给谁》一课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的,我让学生演一演,表演完,还让学生评价谁表演得好,怎么好?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通过表演复现了课文内容,进行了再创造,而且还在组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进行了交际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升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 从补白课文内容入手。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内容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叙述描写留有余地的地方。适时地引导学生想象、推测、构思,以说的形式把空白补充出来,这样,既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内化吸收课文语言,又有利于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比如,苏教版二上《识字1》中,安排了四组关于描写秋天的词串:金秋、烟波、水乡;芦苇、菱藕、荷塘;夕阳、归舟、渔歌;枫叶、灯火、月光。每组词语都描绘出不同的画面,四组词语反映了江南水乡独有的景色。学完词串练习说话后,我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运用课文中的词串进行说话练习。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一个个乘上小舟去江南水乡走了一回:“烟雾弥漫的水乡,荷塘边芦苇随风摇摆,荷塘里,小鱼川流不息。夕阳西下,渔民唱着渔歌满载而归,岸边,火红的枫叶映红了渔民们的笑脸。江南水乡的秋天多迷人呀!”这一练习,使识字和认识事物相结合,发展语言和发展思维相结合,又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形象地感知了秋天江南水乡的美丽。

三、 注重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的评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