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05-29 08:56:1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交流的概念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交流的概念

篇1

如何避免灌输式教学,借我校“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模式的推进,我认为要想真正有效地开展概念教学,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知“六步五环”,严格训练课堂基本程序,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我们学校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六步五环”高效教学法。高效教学法实施的“六步五环”中:“六步”是指:预习、上课、复习、作业、检测、小结。“五环”是指:分组合作、自主探究、重点突破、精讲精练、层层过关。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师徒合作交流,指导学生学会独立完成自主探究任务;对于重难点要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展示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并重点展示;检测反馈要及时,力争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和学习方法,进而体验成就感。

全校统一训练学生的内容有:课前习惯,课堂行为(坐、站、行礼仪),统一指令:(1)面向正面黑板;(2)同学面对面;(3)面对后面黑板;(4)鼓励性鼓掌,讨论形式(对学、群学)、发言前技巧、学会倾听、人走物整等。

二、教师指导学生真正落实“六步五环”具体做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而对于学校则是“空谈误生,实干兴校”。学校既然推进了“六步五环”,师生就应该把做法落实到位,否则是误生、败校的,即要求具体做到:

1.预习。为新课课堂科学探究奠定基础知识。课前要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并适当进行预习指导。让学生明确通过预习需要解决哪些具体的问题,可以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要求根据导学案内容预习:(1)对照教材第37页图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名称。(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哪几个步骤?

2.上课。上课之前一定要舍得抽出一点时间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根据预习存在的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给予解决。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课堂展示的良好习惯。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交流、展示的技能和技巧,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提倡先学后导,意指在教师指导下使学生和教师以问题发现为主线进行评价性的自主合作学习,对生成问题进行互导性的合作探究学习,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任务驱动为载体的问题探究学习。

3.复习。要指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完成思维导图或者概括出本科目的学习提纲。

4.作业。作业布置要做到适量适度,量不要太大,难易要适中,要让学生觉得稍感疲劳就已经完成了作业。作业的检查要及时反馈,通过作业的点评再一次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

5.检测。教师要充分吃透教材,根据教学的目标、重难点预先编制好学案,及时拟定当堂练习或者课后练习,真正实现“以学定教,以练促学”。

6.小结。新课教授结束后,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交流的方式进行归纳总结,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7.分组合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师徒结对或者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让徒弟选师傅或者让组员选组长,这样便于师傅或者组长进行管理,提高学习效率。

8.自主探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学科学法指导,强调独立完成任务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预习、课堂自主学习、课后作业等任务。

9.精讲精练。对于课堂教学中生成的问题、重难点问题一定要在学生充分思考之后教师进行点拨;教师要善于提炼问题,善于把握点拨时机;讲授力求做到简洁、到位,要让学生有顿悟的感觉,有深刻的印象。

10.层层过关。课堂检测、课后练习的检查要及时。要在学生急于想知道结果的时候及时给予点评,以加深印象。

三、科学建设好学习小组

分组时,以六人或七人为一组,学习小组有组名、组训、组规,并设有组长、记录员、发言人。

教师根据上课表现对各学习小组评分,每个月评选出一个优秀学习小组,以提高各个小组发言的积极性,让各小组成员加分欲望强烈,学生得到了很多的锻炼,得到了很多的机会可以展示自己的才华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内向的学生的胆量。群学能提高学生参与度,让整个课堂动起来。学习氛围有了很大的提高,绝大部分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课堂讨论,展示模式已初步形成。

在上“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时,每个班主任都把本班学生分为9组,我课前专门培训了各班的9个组长学会使用显微镜,课堂中在一些实验环节,组长发挥作用指导组员学习,教师要深入观察或个别指导。教师的授课方式要转变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得到表现展示、参与机会多了;教师轻松了、课堂活跃了、上课发呆、打瞌睡、搞小动作也就少了。

篇2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是将英语的教学目标整合到一个或多个具体的活动任务当中,使学生在使用英语完成任务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学习英语知识,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在这里,英语只是一种完成任务的工具、一种技能,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知识来学习。

“任务型”课堂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样利用英语作为交流的媒体来完成任务,而不只是关心自己所说句子的结构是否正确。这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英语习惯,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学生通过使用正在学习的语言完成贴近生活的真实任务,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基本英语运用能力的同时,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对于小学英语课堂来讲,“任务型”的课堂教学就是在英语学科的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教师分析和设计具体任务,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识及需要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技巧等,旨在将每一个教学目标拓展为教学活动中可用的具体内容。由于我在课堂上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也变得丰富多彩,学生从中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

2.坚持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

用英语教英语(TeachingEnglishthroughEnglish),并注意所用语言的正确性、纯正性和流利性。教学改革在不断深入,新教材层出不穷,越来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地道性和交际性。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促使教师不仅把语言用作讲解知识、传达信息和传授技能的工具,更把它看作所要传授的知识和技能本身。目前,由于课堂仍是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使用英语唯一的方式和场所,教师更应该注重传达知识和信息的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语言的环境。我在运用英语进行教学时较能注意所用英语语言的可接受性、简明性、阶段性和实用性。具体做法是:

2.1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用语尽管大部分相同,我注意不断适量增加新用语,逐步扩大用语量,使学生保持兴趣,不断挑战,从而日积月累,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2.2用英语授课。不管上对话课还是课文课,我都坚持使用英语。尽量采用学生学过的词汇,但难免有不少学生不懂的词汇,如在用英语介绍课文背景知识时,这时辅之以实物、挂图、简笔画、表情、手势、表演等,或者借助板书形式加以说明。总之,注意所用的语言略高于学生现有水平。

2.3力求自己的语音、语调、语言规范和准确,并根据年级不同调整语速的快慢。

2.4努力创设英语语言情境。把课堂当做培养和锻炼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场所,鼓励学生多讲英语,在英语课上,除组织六年级学生开展课文表演、课文复述等活动外,还经常根据所教内容,呈现与学生学习和生活相关的用语。并经常启发和组织六年级学生用英语简单讨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或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又深化了教材内容。

3.运用新鲜、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

英语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常用的有情境教学法、听说法、阅读法等。在现实的教学中我们不能用固定一种教学方法,而要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为目的选择好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3.1游戏比赛法。好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利用游戏比赛法教学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迸发出来,尤其是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还能令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情境活动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另一大特点。教师如能把学生好动的特点转移到课堂学习上来,则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试想,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照本宣科,要求学生坐得端端正正,教师讲课时面无表情,学生会觉得愉快吗?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慢慢消失,直至没有,甚至会厌恶。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适当开展活动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要常搞常新,精益求精;活动要有魅力,吸引学生参加;活动要务实,不能搞形式主义。

篇3

1“五环四步”合作教学模式的具体内涵

“五环四步”合作教学模式指的是学习的五个环节,教学的四个步骤。

1.1“五环”的含义。

“五环四步”合作教学模式中的五环指学生学习中的学、思、议、展、评:

(1)学,指学生通过导学案,认真自学,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选题、审题、做题,精心编制每一课时的导学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下了基础。导学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依据和路线图,级部领导将自习课前置,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完成导学案,然后教师批阅。这些工作都在自习课及课间完成。这一环节的教学要求是: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不做不教,不批不教,以学定教。

(2)思:指学生通过导学案的学习,进行认真思考,学生应充分准备、认真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出知识上以及方法上的不足及困惑。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3)议:指的是对形成的问题及困惑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小组合作探究也难以解决的问题及困惑,由小组长进行汇总和记录。(4)展:小组长通过小组长会,小组间的展示、探究,解决部分小组同学的不足及困惑,由课代表汇总记录所有

小组都解决不了的共性的问题及全班同学的疑惑。对于所有小组都解决不了的共性的问题及全班同学都困惑的疑点,由课代表向老师请教,然后班内集体展示问题的解决方法。

(5)评:指的是对小组的多元化评价,小组评价、组间评价、教师评价,表扬突出的小组及个人。评价是“五环四步”合作教学模式的催化剂,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标尺,通过评价形成良好的互助竞争氛围。全班同学共同督促、相互激励、努力进取,真正达到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最优效果。

1.2“四步”的含义。

“四步”是教学的四个步骤,指:讨论、展示、点拨、结清。

(1)讨论:上课后老师指明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每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同组内其他同学展开讨论,深入探讨重点难点和疑点内容,完善自己的知识网络,总结解决问题的规律和方法。讨论从时间分课前讨论、课中讨论和课后讨论,从形式上分组内讨论、组间讨论、组长讨论和师生讨论,组内讨论又可分为同质讨论、异质讨论,围绕问题,针对难点和疑点,目标指向问题的圆满解决。

(2)展示:学生对所做学案、练习或练习进行展示讲解,处理习题。其他学生参考评价讨论,好的地方借鉴吸收,找出自己的不足进行弥补完善,共同进步。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难点,用变式训练拓展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空间,把课堂变成学生的演义场。学生展示技能的训练基本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鼓励学生敢于站出来;第二阶段,鼓励学生敢于展示;第三阶段,鼓励学生能展示完自己的想法;第四阶段,鼓励学生能展示好自己的想法。

(3)点拨:指导学生把复杂问题有效的有条理的进行分析,先分析完条件,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最后总结此类题型的规律和解答方法。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不陷入就题论题的粗浅认识。教师在点拨的过程中,处理好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的展示对有争论的地方予以点拨,对重要的知识点好的做题方法予以强调。对暴漏出来的问题进行指导,对处理的比较好的习题,教师进行转变,进行提升,看学生是否能够解决,开放思路达到课堂的高效。第二方面,教师随时对整个课堂进行调控,充分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孩子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搞好五环四步合作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达到课堂的互动是决定课堂成败的关键。

(4)结清:结是指总结,一是对知识的总结,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对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对规律性的东西予以总结,对做错的地方要着重标明,对于知识的不足要强化训练。二是对解题规律的总结,举一反三,做一题会一类。三是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对体现的思想及方法进行总结。清是指堂清,即当堂检测,巩固落实,夯实双基。

1.3合作的含义。

合作是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师师合作、组内合作和组间合作,通过“师师合作”,以教师集体的智慧为支撑,充分发挥教师个人的教学潜能。师生合作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上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生生合作,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丰富学习内容,求得新的发现。“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学习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通过师生互动、师师互动、生生互动和全员互动,达到合作探究、多维互动一起攻克学习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共同完成学习的目标和任务。

2“五环四步”合作教学模式体现的教学理念

2.1“六大原则”。

以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规范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扎实的教学内容为载体,以多元的学习方式为中介,以积极的课堂气氛为依托,以科学的教学组织为保障。

2.2“生本”。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努力构建生命的、生活的、生成的、生动的、生长的、生态的、生本的课堂。让“生命”的旋律在课堂中奏响;让“生活”的气息在课堂中流淌;让“生成”的智慧在课堂中永生;让“生动”的火花在课堂中绽放;让“生长”的快乐在课堂中荡漾;让“生态”的心灵在课堂中净化;让“生本”的理念在课堂中升华。

2.3“学堂”。

以学定教,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资源的开发者、得法的组织者、有效的促进者、热情的服务者。导学、自学、对学、互学、测学贯穿课堂的始终。

2.4“十八字”教学方针。

“低起点、小步子、精讲解、严要求、重落实、勤反馈”十是我校百年(长清一中已建校108年)课堂教学的精髓,历久弥新,是我校教学质量稳固提升、常胜不衰的法宝。

3取得的成效

3.1教学质量明显提升。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校内热爱学习的氛围更加浓厚。学困生的数量明显减少。学业水平测试取得A等的人数逐年攀升,高考成绩逐年提高,高考达到本科录取线以上占报考人数的85%以上。

3.2教师教学理念明显转变。

实现了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实现有效教学的价值追求目标。无论是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还是物理学科、化学学科、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师的核心理念都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初步实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可以这样说,课堂教学改革最大的成功就是:校长和教师教育教学理念都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而且这种改变是发自内心的。

篇4

①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找素材,培养学生留心身边事物的习惯,为进一步讲述做好准备。

写作文应当真实,这个“真实”,主要指真实的思想和感情,也就是不说假话、昧心话,不能作文是一套,心里想的又是一套。“真实”并不都是“真人真事”。如“看图作文”、“条件作文”,写什么,都是人家规定的,要照所给的“图”或“条件”来写,这当然就不会是真人真事。但是你在这些作文中所表达的思想认识和爱憎感情,同样应当是真实的,也就是把你的真实的认识、真实的感情写出来。这样,虽然“图”和“条件”提供的材料不是真人真事,但你对提供的材料的认识和反映的感情,仍然是真实的。反过来,即使你写的“事”确是生活中发生的“真事”,但如果你对这件事的认识和态度并不是真的,那也不能算是“真实”的了。

因此,作文中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就符合了“真实”的要求。至于有的作文题目,明确表明必须写真人真事,那就不可以虚构。如:本次习作训练命题已规定“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就必须是“亲身经历”的。

②在指导学生说话时,注意说话的连贯性和语句的通顺畅达,进一步启发学生运用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使自己的表述更具体。“要写好人物的语言、行动”,也就是要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是指事情发展过程中的细小情节,或者对人物外貌、行动的细致刻画。细节描写好比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细节描写能使文章的中心更加鲜明,更加突出。如《少年闰土》中的第一自然段中写闰土外貌的细节描写,就能反映出他是一个勇敢、机灵的孩子。闰土装着捉小麻雀的一段动作,也是细节描写,写出闰土捕鸟办法好,很能干。本次习作参考中有一句描写外婆挤牙膏的动作:“她两手捏住牙膏壳,咬着牙,眉头皱成‘川’字,从下面一点一点往上挤,像赶鸭子上树似的”,反映了奶奶是一个讲究节约的人。

③把口语交际的内容写下来,鼓励学生放手写,培养他们习作的兴趣。习作就是自己练习写作。决不能拿“作文选”作为衡量学生习作水平的标准。要承认差异,不搞一刀切。多做纵向比较,只要学生努力了,进步了,写出来的作文说清楚了自己的意思,就应该是他自己的好作文。做横向比较时要引导学生欣赏同伴的习作,学习同伴的习作,承认自己的差距,树立信心提高自己。建议:学习把内容写具体,写三百字到四百字就行了。语句表达不可能一下子做到通顺,应该是不断学习,逐步做到。小学生不要要求做到“有中心、有重点、有详略”。到毕业时做到“内容比较具体,语句通顺”就可以了,就可以给80分以上。

(2)结合教材,开展小练笔。仅仅依靠教材中的习作,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开展想象性的小练笔,我认为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小练笔成为教材内容的延伸,不但巩固了已学知识,还能通过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②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极好的开拓。想象性小练笔,其思维的天地非常广阔,能捕捉学生的灵感,学生因此感到轻松、有趣。

③可以训练学生连贯地叙述一件事,如学习六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的口语交际,小明的爸爸爱打鸟,如果你是小明,怎样劝阻,大多数学生都能抓住几方面劝说爸爸,并能叙述清楚。

篇5

中图分类号:B844.1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本研究选择留守儿童较为集中的某初中作为调查对象,共收回有效问卷273份,其中留守儿童144人,非留守儿童129人。留守儿童选取标准: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至少连续半年以上。

1.2 研究工具

1.2.1 母亲教养方式问卷

以1993年岳冬梅等修订的父母教养方式问卷(EMBU)为基础,提取该量表中的母亲教养方式,分为5个主因素(M1情感温暖;M2过分干涉、过分保护;M3拒绝、否认;M4惩罚、恶厉;M5偏爱被试)。各分量表的Cronbch a在0.46~0.88之间,总量表a=0.8287。由57个条目组成,每项有“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四个选择答案,分别记作1、2、3、4分。

1.2.2 学业自我概念问卷

学业自我概念调查采用陈国鹏等人修订的由Marsh等在1984年编制的自我描述问卷。从中选取学业自我概念部分,包括言语自我概念、数学自我概念、一般学校自我概念三个分量表。

1.2.3 统计分析

采用数据分析统计软件SPSS16.0进行数据的编码、录入、分析统计。

2 统计结果

2.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母亲教养方式

对留守与非留守儿童的母亲教养方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在母亲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sig

2.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自我概念

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包括数学自我概念、言语自我概念、一般自我概念)上较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sig

2.3 母亲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性

为研究学业自我概念与母亲教养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对这两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如表1:M1(情感温暖)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M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与言语自我概念正相关;M3(拒绝否认)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M4(惩罚严厉)、M5(偏爱被试)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相关性均不显著。

表1 学业自我概念与母亲教养方式相关性分析

注:“**”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相关。

3 讨论分析

3.1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母亲教养方式差异分析

从统计数据看,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情感温暖、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四个因子上存在显著差异,这是因为对于留守儿童,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不能长期陪伴子女成长,使得子女在情感上觉得被忽视或放任自己;同时由于父母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对子女的过分干涉、拒绝否认和严厉惩罚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缺少民主的教养氛围。

3.2 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学业自我概念差异分析

本项调查中,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上得分均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整体表现为更差。一方面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不在身边,辅导和关心子女学习的时间相对减少,其社会性及自我概念形成发展较慢;另一方面由看护人照顾的一般会有所顾忌而选择更为宽松的教养方式;此外留守儿童由于在社会生活中缺少被关爱,更为容易不自信。

3.3 母亲教养方式与学业自我概念相关性分析

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可见母亲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对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积极的母亲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学业自我概念形成具有推动作用,而消极的母亲教养方式会阻碍孩子学业自我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母亲在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中,应更多的对子女给予关注,对其行为、品德等提出合理准确的评价,从而使得子女能够通过母亲的评价准确的认识和反省自身,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4 结论

(1)留守儿童的母亲更多采用情感温暖的积极教养方式,而留守儿童的母亲更多的采用过分干涉、拒绝否认、惩罚严厉的消极教养方式。(2)留守儿童在学业自我概念上表现相对非留守儿童要差,尤其是言语自我概念。(3)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显著正相关,拒绝否认因子与学业自我概念三个因子均显著负相关。可见母亲教养方式的部分因子对学业自我概念有较好的预测性。

篇6

一、情境―归纳教学模式的含义

概念是认识的高级产物,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础,所以数学概念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学生只能流利地背出概念,却不能将其运用到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创设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情境―归纳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从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综合等过程学习数学概念。

二、将情境―归纳教学模式应用于农村小学六年级数学概念课的策略以及注意的问题

情境―归纳教学模式的步骤主要是由情境导入,明确教学目的―呈现例子,引导归纳―抽象概括―检查学生的概念获得情境―总结概念,形成概念―应用概念―反思概念化过程组成的。

首先,教师要设计科学的范例呈现方式,并且根据范例类型选择不同的呈现方式。比如,在学习《方程》时教师可以举一个例子,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之后教师呈现出自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方程的便捷之处。其次,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不要轻易评价学生提出的假设,要启发学生通过范例识别概念,让学生自己通过分析材料真正学会数学概念。最后,教师在检验学生的概念获得情况时,可以通过让学生识别相似类型的实例、指出新学习概念与有关概念的关系、用自己的语言给概念下定义等方式进行。

在小学数学概念中应用情境―归纳教学模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教师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方法,并深入挖掘数学概念的背景,通过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向学生讲述数学概念,比如讲述方程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路程问题等等引入。其次教师要鼓励、支持学生的大胆假设。

篇7

[中图分类号] R181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 1674-4721(2011)04(c)-153-01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医学界一直将乙肝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称为乙肝病毒(HBV)携带者,许多报刊、杂志、教科书以及专业性会议、文件等均如此称。由于我国人群血清HBsAg阳性率约为10%,于是说我国HBV携带者为1.2亿。HBV携带是一个十分严肃的科学概念,不仅关系到乙肝流行病学的一系列概念定位、基础理论研究及防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而且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概念及相关人群的入学、入托、入伍、应聘、就业、再就业等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试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就HBV携带概念问题,进行以下讨论。

1 血清检测HBsAg阴性,不能全面反映不携带HBV或病毒处于非复制状态

适应,是生物自然选择的固有属性。HBV与其他病毒一样,当周围环境发生改变时,病毒自身结构也会发生改变,以适应这种新的环境而生存、繁衍。当HBV S区基因发生变异时,其编码的HBsAg也发生变异或不能产生,此时如检测血清HBsAg,便会出现阴性结果[1]。然而这并不能完全反映不携带HBV,或病毒处于静止的非复制状态,临床上往往出现误判情况。根据闻玉梅教授研究发现,由于HBV S区基因变异,HBsAg决定簇a存在L129变异株,即S区基因变异第129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变为亮氨酸,并发现L129变异株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分离”的新的生物学特性,从而使目前研制生产并广泛应用的乙肝疫苗不能预防这种变异后亲毒株的感染,导致免疫失败。反之,当HBV和HBsAg发生变异或处于某种特异情况时,临床上血清学的HBsAg检测则不予显示。因此,HBsAg是HBV感染的标志,但不是完全反映病毒感染、复制、携带的标志[2]。

2 单纯HBsAg阳性的流行病学及现实意义

随着分子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已证明HBsAg只是HBV(Dane颗粒)的外壳,在血清中以小球状、管状等多形态存在。电镜下显示不同形态的颗粒比例不同,其中以小球状颗粒最多,每毫升血清含3.5×1013个,其次是管状颗粒,为小球状颗粒的1%,而完整的HBV颗粒最少,只占总抗原数的1/10 000。HBsAg的小球状、管状颗粒等,因不含病毒核酸,不能进行自我复制。作为HBV外壳的“膜抗原”, HBsAg虽然可与HBV的各种抗原体系统相伴随,且血清学检测也可同时显示其阳性结果,即血清HBsAg阳性是HBV感染的重要标志[3],但大量的研究报告与临床资料也表明,人体感染HBV以后,会出现多种复杂的表现形式,其抗原抗体系统及临床转归也有多种模式,其中单纯HBsAg阳性模式的存在,是不可否认的。这些单纯的HBsAg携带者,并不构成传染源,然而在临床上却以HBV携带者视为传染源,这种“带毒”而不传染的矛盾因果关系,在流行病学的“逻辑思维”中极为罕见。将单纯的HBsAg携带者视为HBV携带者,排除在健康人之外,于是其生活与命运便发生灾难性变化,受到歧视,影响入学、入托、入伍、就业、再就业,这既不公平,也不科学。

3 从分子流行病学角度对HBV携带概念的再认识

将HBsAg视为HBV有其历史来源。1963年Blumberg发现某血友病患者血清中一种抗体能与澳大利亚人血清起沉淀反应,故将此抗原称“澳大利亚抗原”,简称“澳抗”(Au)。经观察,一些肝炎患者的血清中常出现这种抗原,故又称“肝炎相关抗原”(HAA)[4]。后又经各国学者实验证明HAA只出现在乙型肝炎患者中,WHO于1976年将其正式命名为乙肝表面抗原,即HBsAg。由于当时对HBV的认识还很肤浅,刚刚发现HBsAg,认为HBsAg携带者即是HBV携带者,是不足为怪的。随着医学分子流行病学(分子生物学)及乙肝防治研究的进展,如今对HBV的结构、特性、感染致病机制及其表现形式的认识,与20年前已不可比拟了。

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概念都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随着认识与实践的发展而变化的。对HBV携带的概念,也需“再认识”。由于当前有关HBV携带的概念已关系到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对其进行规范,刻不容缓。从分子流行病学及分子生学角度看HBsAg与HBV虽有结构、特性及致病机制的内在联系,但HBsAg毕竟是HBV的外壳囊膜,两者是不应混同的。关于HBV携带概念的定位,应通过多项相关指标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学等进行综合分析判定;对一时不能下结论的,可采用“疑似”等概念,以使HBV携带概念的基本内含更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参考文献]

[1]张树林.西安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肝炎教研室、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临床意义的再认识[J].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1993,20(2):57-61.

[2]张春梅.14 239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结果及少见模式分析探讨[J].新疆医学,2004,34(4):49-51.

篇8

概念图是一种用节点代表概念,连线表示概念间关系的图示法,是一种知识及其内在关系的网络图形化表征,也是思维可视化的方法。它一般由节点、链接和连接词组成。教师利用概念图教学不仅可以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改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信息处理能力。

2 概念图在能量流动教学中应用

2.1 能量流动在教材中的地位分析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属于人教版必修三第五章第二节,是在前面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之后继续学习的一部分内容,关系到生态系统中各营养级生物量的制约与发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物质循环打好基础。

2.2 导课中利用概念图展示教学流程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引导工具,促进知识结构的整合,并且把整合过程以一种清晰的、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种整合过程就是新知识被同化的过程。如图1所示,一层是学生在第一节学习过的内容,上新课前巩固旧知,对于知识的衔接起到连贯的作用;二层是这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通过概念图展现出来能帮助学生明确本节的学习目标。

2.3 新课中运用概念图剖析所授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展现知识结构,帮助学生从纷繁的信息中找到信息间的联系。本节的重点是能量流动的过程,即能量是怎么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入某一营养级时的去路有哪些,能量是怎么散失的……这些问题都比较抽象,如果教师以概念图的形式呈现出来,则能够加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理解(图2)。

2.4 知识比较中运用概念图辨析相关知识点

概念图可以作为一种辨析工具,比较相关知识点的区别和联系。能量流动作为生态系统的一个功能,是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还有另一功能――物质循环,作为能量的载体,以元素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利用。两者同为生态系统的功能,可是在形式、特点、范围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可以通过构建概念图,强化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图3)。

2.5 单元小结中运用概念图构建本章整体知识框架

篇9

在我国数学教育界,近年人们也越来越关注数学交流,国外许多国家纷纷把“数学交流”列人国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充分体现了数学交流的重要性以及人们对此的高度重视.在国内,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数学交流开始进人人们的研究视线,并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1、 对数学交流价值的认识

在我国出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从学生数学学习的角度,对数学交流的意义做了阐释,如“数学交流帮助学生在非正式的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建立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把实物的、图画的、符号的、口头的以及心智描绘的数学概念联系起来”,“数学交流可以发展和深化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因为解释、推断和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口头和书面的表达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事实上,从不同的视角来看数学交流,就会得出对数学交流意义不同的认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通过数学交流可以使学生对数学问题由浅人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去认识,使他们有机会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认识产生质的飞跃.从学习论的角度来看,通过交流,主体从感知到认识,从认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应用到反思,每个环节都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得以顺利完成,从而使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过程稳定而有序,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提供了一个根本的保证.从思维科学的角度来看,数学交流提供了一条使学生把内部思维转变为外部语言的途径,即利用外部语言对思维活动进行加工、整理,从而明晰思维过程,巩固思维成果,引发思维创造.

2、 数学交流概念的研究

数学课堂中离不开数学交流,教师的讲授、提问,学生的听课、对问题的回答与质疑等,都是数学交流的形式;课外进行的数学活动,学生之间的问题探讨或论文报告中,也存在着数学交流.那么,究竟什么是数学交流呢?对此国内不同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数学交流就是运用表达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的数学语言,传递信息、情感与观念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即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与学会数学地交流.”“数学交流,就是数学学习与教学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是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来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再将自己的数学思想用动作的、直观的形式或数学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帮助学生理解直觉的观念与抽象的数学语言、符号之间的联系.”“数学交流是以数学的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图式语言为载体,以听、说、读、写、做等方式让主体学生接受和表达数学思想和情感的一种认识活动。”

3、数学交流形式的研究

从数学交流的主体来看,数学交流的形式包括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以及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交流”,“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社会的交流以及学生的自我交流”.根据数学交流所呈现的方式,数学交流分为口头交流和书面交流,亦即“数学地谈论”和“数学地写”.口头数学交流主要是通过文字语言的叙述,对词语或符号重新赋予意义;书面数学交流主要是指一种数学表达,它可以是符号的、图形的、图表的,也可以是实物的.按照数学交流的组织形式,数学交流可分为“师生谈话式、分组讨论式、实践探究式”;有的分为“讨论式、主讲式和书面式”;也有的分为“活动式交流、作业研讨式交流、问题研讨式交流”.

4、 数学交流能力培养的研究

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只能通过数学交流的实施来进行.关于数学交流实施的途径,有的着眼于宏观的描述,如“要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流,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此外,“还要加强学生与社会的交流”,有的侧重于微观的分析,如“在知识形成过程中实施交流,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实施交流,通过单元末或章末小结实施交流”.有的从学习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数学交流学习模式”来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如“基本模式包括以下几个环节:目标呈现与提出问题;学生个体自主探究;小组内合作交流;组际交流与集体讲解;小组评价与反馈补救。

篇10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2B-0014-02

多年的小学科学教学实践让笔者注意到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学生的交流往往是“热闹与喧嚣”背后的效率低下。起初笔者也认为是交流方式存在问题,可能不应只注重交流的形式而要更加关注交流的实质,但实际上这一归因可能并不科学。因为在教师注意交流的实质内容时,学生的交流效率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反而影响了学生的交流热情。于是,笔者思考:怎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交流?如何提高学生有效交流的能力?这是当下科学教学亟待研究的课题。据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有效探索: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怎样培养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

一、追问:影响学生科学学习有效交流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在探寻问题之初,笔者首先关注的就是交流能力的概念界定,通过资料查询,笔者认为,所谓科学教学中的交流能力是指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进行前科学知识、科学知识以及科学信息、科学发现时的表达能力。相关研究表明,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把在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和形成的“内部语言想法”(即活动过程和结果)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在运用的过程中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并最终形成一定水平层次的科学概念。

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认为,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的交流有两个层次的水平:一是生活经验层次,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用自己在生活中形成的语言去对学到的科学知识进行交流;二是科学知识的层次,即学生在经过科学知识的学习后,能够利用科学课堂上习得的概念或规则进行交流(尽管学生未必知道什么叫概念什么叫规则)。显然,这是两种交流语言,而更多的时候,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是这两种层次的混合体。由于学生受到日常生活概念、前科学概念的影响,头脑中存有根深蒂固的模糊认识甚至错误认识,这就使得学生在交流中尤其是在科学探究中的有效交流受到影响。尤其是随着科学知识的越来越丰富,要求学生更多地利用科学系统的知识进行交流,而学生由于生活因素的影响太强大,由于对科学系统的语言掌握相对滞后,就会导致学生在科学学习中交流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由此可以判断,尽管学生的交流还受到学习动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但影响学生有效交流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还应当是学生的科学话语系统。

二、探寻:怎样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交流能力?

怎样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交流能力呢?笔者以为关键在于分析学生科学交流的障碍,廓清科学课交流的误区,真正从科学语言培养的角度发力,让学生尽快学会运用科学语言进行交流。

为了让研究更为科学,笔者以建构主义作为指导理论,以培植儿童的“主体性”为教学与研究目的,让儿童学会研究、学会交流。让儿童以前科学概念为基础,在科学猜想、科学实验、科学的合作性探究中,促进学生科学语言系统的形成。

首先,笔者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并在学生的交流动机上做出一定的努力,以确保学生在科学学习中敢于交流、愿意交流、乐于交流。

其次,笔者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学生交流中的指导作用的发挥;二是对学生交流的评价。这两个方面主要着眼于教师的“教”,这里并不是忽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是考虑到小学生的学习品质还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待培养,此时交流能力的培养不能过多地依靠学生,而应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例如,执教《把液体倒进水去》一课的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交流,在教学中课题组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你能想到生活中除了水还有哪些液体?生活中在哪些场合有将其他液体混入水中的情形?如果让你来探究,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液体?这些问题的设计看起来都很简单,但有着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将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建立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降低了学生思维的坡度,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探究是教学的重点,但由于其与本文主题不完全重合,此处不赘述。在探究之后交流时,为了尽量引导学生在交流的时候用上科学语言,笔者在学生交流前进行指导:根据实验的现象,同学们在交流的时候一定会更多地选择生活中的语言,但我们的科学学习更多地要用科学语言,因此同学们要尽量利用探究活动单上和教材上的语言进行描述,同学们之间可以互相提醒。

由于在本探究中学生经历了先倒水再倒油、先倒油再倒水、先倒水再倒洗衣液再倒油(少量)等情形,可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在对这些结果进行描述并交流的过程中,笔者收集了各个小组在交流时的发言,发现学生在互相提醒的情形下,都努力用科学语言进行描述,尤其是混合、分离、浮、沉甚至是溶解等概念,都用得比较准确。即使有学生由于思维惯性,还是下意识地用生活语言(甚至是方言),也会有其他学生进行及时的提醒。学生个体在其他学生面前进行反馈交流的时候,就能够比较准确地用科学语言进行探究现象与结果的描述。

事实证明,这样的思路贵在坚持,只要让学生养成在科学语言系统中进行交流的习惯,学生的交流就比较到位,学生在考试中就能获得较高的评价。

三、展望:“高观点”与“大视角”下的科学有效交流研究

科学教学中学生有效交流的研究尽管是微观研究,尽管切口较小,但可以看出小学科学教学中的一些基本道理。比如说某些问题的现象看起来简单,但存在的原因可能比较复杂,解决问题贵在对症下药。

以学生的有效交流能力培养来说,尽管离不开学生的交流空间与动作,但如果不将这个问题放到科学语言系统培养的视角下,那么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就容易落空。因为语言作为交流的工具,在小学科学的学习中关键在于对科学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如果学生的语言不能纳入到科学语言系统中来,学生就算对实验现象观察得再仔细,对实验的过程把握得再准确,学生最终的描述可能仍然是生活化的、经验化的,这就使得学生永远游离在科学学习之外,自然不利于学生的交流。而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只有抓住了科学语言系统这一牛鼻子,学生的有效交流才有可能发生,交流能力的提升也才成为可能。

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往往要放到一个更大的视角中去研究,这应当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研究的一种规则与意识。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73-02

电路分析基础是高等学校信息类专业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电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1]。如何摆脱物理中的电路思维通过适当的方法让学生尽快入门是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1.忽略参考方向。在学习电路分析基础课程之前,学生在中学和大学的物理课中接触了基本的电学知识,对于电路的分析,学生还停留在电阻串并联的简单概念,判断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是分析电路的第一步。电路分析基础涉及到的电路比物理课程的要复杂,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电源不止一个,这样对于电压和电流实际方向的判断增加了难度或者无法判断。正确理解参考方向的概念是学习电路课程最关键的一步。

2.输入电阻(等效电阻)的困扰。由于受控源的加入,增加了分析电路的复杂程度。含有受控源的一端口,电压的计算相对容易,等效电阻的计算一直困扰着电路的学习。

3.缺乏暂态的概念。直流电路中电感相当于短路,电容相当于开路,这个概念学生记得很扎实,但是电路时默认的条件是稳态,通常学生都会忽略这一点。在分析动态电路时,学生习惯性思维一时无法改变,给学习带来困惑。

4.对交流电路望而却步。交流电路中相位的概念没有建立起来,电压和电流的计算习惯于数量和而不是相量和。计算结果的错误导致了对数学知识和之前电路概念的怀疑,造成了对交流电路分析和计算的恐惧。

二、循序渐进学电路

针对学生在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循序渐进系列小课件起到了很好的导引和帮助作用。

1.电路的参考方向。一个电源作用的电路,电压和电流的实际方向容易判断,再加入一个电源后,判断变得困难,从而引入参考方向的概念来为下一步的电路分析做准备。图1中,从电阻元件开始,根据欧姆定律可以得出电压电流的关系式,然后串联一个电压源,接下来改变电流的方向,通过实例,逐步使学生对参考方向有了切身体会。对于一端口结构的电路,电压和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也往往被混淆,图2从直观的串联电路过度到一端口,ui非关联参考方向的判别得到理解。

2.等效电阻(输入电阻)。一端口的输入电阻(等效电阻)在戴维宁定理和一阶电路中广泛应用,尤其是当一端口含有受控源时,造成学生计算的错误。通过对比明确条件:电压电流法和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法分别针对无源一端口和有源一端口。

3.稳态和暂态。通过强调时刻的概念,不同阶段电路处于不同的状态,使学生了解到暂态过程的存在。图3中左图为直流稳态电路,右图为直流动态电路,开关的动作,使电路发生了变化,电路出现了过度过程,电路稳定下来后,等效电路为左图。

4.相量法。认识到对于交流电路,应用三角函数给计算带来极大的不方便,于是引入相量的概念简化运算,使原本的三角函数运算变成复数运算。相量反映了和三角函数的对应关系。而电路的基本定律相量形式同样成立。图4中,u1=10V,可得5i+6■=u1;u1=220■cos(314t+30°)V,可得5i+6■=220■cos(314t+30°)。两种情况电路的分析方法相同,电路方程具有相同的形式,而交流电路的方程求解比较复杂,于是引出相量的概念。

三、结束语

循序渐进的小课件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了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转变了分析电路的思路,明确了电路的不同状态,克服了交流电路学习的恐惧,在完满完成电路分析基础课程学习的同时,提高了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对后续课程和工程训练起到了积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罗先觉.电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Teaching Exploration on Fundamentals of Circuit Analysis Step by Step

WANG Xin-ping,CHEN Jing

篇12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7)012-00829-04

PsychologicalModel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of Freshmen

HU Han-Chun1,WANG Hong-Li,DENG Yun-Long1,et al.

1 The Third Xiangya Hospita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 Changsha410013

2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 Guiyang 550001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anxiety with self-concept,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among freshmen.Methods: 555 freshmen were surveyed with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 Self-Concept Test,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Scale and Trait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Results:There was gender difference in freshman'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female had higher score than male (65.6±9.7/63.3±10.2, t=2.64, P

【Key Words】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freshman; cross-sectional study

交流恐惧是一种对与真实或想象的他人交流时产生的个人恐惧或焦虑[1]。以往的文献表明高度的交流恐惧能够影响个人人际关系、就业机会、职业选择[2]。大学新生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交流的压力与挑战。有研究表明交流恐惧已成为大学新生心理问题中的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困扰[3]。Burns认为人们对事件的期待、对情境中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为,都高度决定于个人的自我概念[4]。众多研究也证实社会支持对于个体成功应付压力与挑战的促进作用[5]。应对方式是心理应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中介调节因素。个体的应对方式影响着应激反应的性质与强度.并进而调节着应激与应激结果之间的关系[6]。已有的交流恐惧研究主要是对背景变量进行调查[7],心理因素对交流恐惧的影响模型研究还未见报道。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新生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等对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影响机制,提出如下假设: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的交流恐惧有直接影响,同时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概念、应对方式间接影响大学新生交流恐惧。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对交流恐惧有直接影响。自我概念通过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对交流恐惧有间接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随机抽取贵州省三所本科院校大学新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有效问卷55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2%。男生209人,女生346人,文科197人,理科358人,平均年龄20±1岁。问卷测查采用团体方式进行,采用匿名方式填写。主试由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或研究生担任。

1.2 工具

1.2.1 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24) [8] 该量表共24个条目,含4个分量表,每个分量表各有6个条目,分别用于测量在小组讨论、二人交谈、参加会议及当众演讲等不同场合下交流恐惧的程度。量表用李科特标度(从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按5级评分。得分越高,表明交流恐惧程度越高。该量表在测量人际交往方面具有较高的信效度[8,9],本研究中该量表总的Cronbachα系数为0.80。

1.2.2 自我概念测查(Self-Concept Test) 采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测验和统计软件系统中的Self-Concept Test。该量表共90道题目,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8。

1.2.3 领悟社会支持量表[10] 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0。

1.2.4 特质应对方式问卷[11] 包括20个条目,有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在本研究中,消极应对和积极应对两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分别为0.73和0.67。

1.3 统计方法 采用t检验、相关分析。

2结果

2.1大学新生交流恐惧自陈量表评分的性别和专业差异比较

表1表明,除演讲恐惧分量表外,女生交流恐惧自陈量表总评分及其他分量表评分均高于男生。文科和理科新生的交流恐惧总分及各分量表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

2.2模型的估计与拟合结果

对模型估计的变量建立相关矩阵,表2表明大学新生交流恐惧与其社会支持、自我概念、积极应对呈负相关,与其消极应对呈正相关。大学新生的社会支持与其自我概念、积极应对呈正相关,与消极应对呈负相关。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与其消极应对呈负相关,与其积极应对呈正相关。

根据相关矩阵,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验证自我概念、社会支持、应对方式与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关系,见图1。图1表明,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概念、积极应对对大学新生交流恐惧有间接影响。自我概念对交流恐惧有直接的预测作用(P

表3表明,最初提出的假设模型与数据的拟合较差(χ2 / df=18.094),TLI指数低于0.90,RMREA>0.08,说明假设模型可作进一步的修正。假设模型中的社会支持对交流恐惧的直接路径系数不显著(r=0.04, P>0.05),社会支持对消极应对的路径系数也不显著(r=-0.05, P>0.05),通过删除这两条路径,得到大学新生交流恐惧与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应对方式的关系模型图(图1),修正后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χ2 / df=1.130),拟合指数都在0.90以上,RMREA

3讨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新生的交流恐惧性别差异明显。这一结果与已有研究符合[13],但也有研究不一致的情况[7]。这可能是性别对人的交流方面的影响存在地域或者文化上的区别[14],同时取样广泛性也存在差异。本研究中学校类型涉及师范、医学、财经等本科院校,取样范围较大,因而与单独某一类型学校的研究结果可能不同。人际交往中,男性往往更为主动、积极,交往的范围也更大一些,女生在这方面缺乏主动,因而她们内心冲突更为剧烈些,有可能体验到更多的交流恐惧。

本研究中专业对大学新生交流恐惧没有明显影响,这与其他的研究结果不同[7]。本研究中只划分为文科专业和理科专业,但实际包含的专业方向是十分广泛的。尽管从文理科方面看交流恐惧没有差异,但可能在更为细化的专业上存在影响,这需要进一步研究。

图1是经过修正后得到的实际模型,可以看到这与初始的假设是不同的,其中取消了社会支持到交流恐惧的直接作用,取消了社会支持到消极应对的直接作用。社会支持对交流恐惧的作用是以自我概念、积极应对为中介。表2表明修正的模型比初始的假设模型在各项拟合指数上都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达到了较为理想的程度。

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支持对大学新生交流恐惧的影响是间接的。这意味着社会支持是从更广泛的途径影响着交流恐惧。个体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必须转化为自身的某种资源,如自我概念或应对方式等。在产生交流恐惧的情景中,高水平的社会支持能影响大学新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个体觉察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其自我概念水平也越高,因而对交流的恐惧就会随之减轻。社会支持与个体自己的应付方式也有很大的关系[15],即成熟、积极的应付方式与社会支持共同作用,对人的交流恐惧有很好的预测作用。

本研究发现自我概念对交流恐惧有着重要的影响。自我概念水平越高的大学新生,其交流恐惧水平也越低。有研究表明交流恐惧与自我批评、不良自我意识存在正相关[16]。自我评价低的大学新生,削弱了个体自身的自信,从而抑制了自身交流能力的正常发挥,结果就会造成交流的失败,对交流的焦虑、自卑情绪就会产生。应对方式是社会支持、自我概念对交流恐惧影响的中介。在遇到交流困难的时候,不能一味地退避、幻想,而应该积极地采取行动来解决问题,这利于降低其对交流的恐惧。

参考文献

1 McCroskey JC. O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 A summary of recent theory and research. Human Communicat Res, 1977,4: 78-96.

2 McCroskey JC, Richmond VP. Willingness to communicate.In: McCroskey JC, Daly JA,Eds. Personality and interpersonal lcommunication.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87:129-156.

3 章正玲.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调查与研究.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3):151-152.

4 金盛华.自我概念及其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30-36.

5 王雁飞.社会支持与身心健康关系研究述评. 心理科学,2004,27(5):1175-1177.

6 张林材,车文博,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 心理科学, 2005, 28(1):36- 41.

7 周永红,张智,李辉,等.高师学生交流恐惧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2):146-147.

8 马弘.交流恐惧自陈量表(Perso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PRCA-2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232-235.

9 McCroskey JC.Oral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A summary of recent theory and research.Human Communicat Res,1977,4, 78-96.

10 姜乾金.领悟社会支持量表.中国行为医学科学:行为医学评定量表手册,2001,10:41.

11 姜乾金.特质应对方式问卷.见: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著.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120-122.

12 温忠麟,侯杰泰,马什赫伯特.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拟合指数与卡方准则.心理学报,2004,36( 2):186- 194.

13 Charles B.Jame PA,Sakamoto KM et al.Assessing the Cross-Cultural Content Validity of the Personnal Report of 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 Scale(PRCA-24). Japanese Psycholgical Reseach, 1998, 40(1):47-53.

14 LearyMR,Kowalski RM.Social anxiety. New York: Guilford Press,1995.

友情链接